Logo

    2021.06.03 國際新聞導讀-以國新總統選出、以國新執政聯盟順利組成、伊朗支援艦受創失火沉沒、生病的蝙蝠會自我隔離、以色列下週將為12-15歲兒童施打疫苗

    zhJune 02, 2021
    What wa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odcast episode?
    Summarise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there any notable quotes or insights from the speakers?
    Which popular books were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Were there any points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or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any current events or trending topics addressed in the episode?

    About this Episode

    2021.06.03 國際新聞導讀-以國新總統選出、以國新執政聯盟順利組成、伊朗支援艦受創失火沉沒、生病的蝙蝠會自我隔離、以色列下週將為12-15歲兒童施打疫苗 拉皮德通知總統他可以組建政府將內塔尼亞胡趕下台 但是聯盟要在最多 12 天的議會投票後才能最終確定;右翼 MK 可能會反對它,可能會導致競標失敗;Ra'am 是第一個簽署聯盟協議的阿拉伯政黨 通過TOI人員今天,晚上 11:37 Yesh Atid 領導人 Yair Lapid(左)、Yamina 領導人 Naftali Bennett(C)和 Ra'am 領導人 Mansour Abbas 於 2021 年 6 月 2 日簽署了聯盟協議(Ra'am 提供) 在午夜截止日期前 35 分鐘,Yesh Atid 領導人 Yair Lapid 週三晚通知魯文·里夫林總統,他能夠組建一個政府,在該政府中他和 Yamina 首領 Naftali Bennett 將輪番擔任總理職務,將自己定位為取代以色列最長的——現任領導人本傑明·內塔尼亞胡擔任總理。 根據新聯盟的條款,貝內特將擔任總理至 2023 年 9 月,屆時拉皮德將接替他的職位,直至 2025 年 11 月以色列議會任期結束。該協議是在 Ra'am 領導人曼蘇爾·阿巴斯 (Mansour Abbas週三深夜,他支持即將上台的政府,使他的伊斯蘭政黨成為以色列歷史上第一個成為執政聯盟一部分的阿拉伯政黨。 儘管拉皮德發表了聲明,但仍不清楚未來的“更迭政府”是否會越過終點線。它將包括 120 個 MK 中的 61 個——盡可能窄的多數。Bennett 的 Yamina 議員 Nir ​​Orbach 週三晚間早些時候宣布,他可能投票反對新聯盟,此舉可能會毀掉由右翼、中間派、左翼政黨和伊斯蘭主義者 Raam 組成的未來根底淺薄的政府。 “我很榮幸地通知你,我已經成功組建了一個政府,”拉皮德根據 Yesh Atid 的一份聲明告訴里夫林。“根據《基本法》第 13(a)條,將成立輪替政府,而國會議員 MK Naftali Bennett 將首先擔任總理。” “我祝賀你和各方領導人同意組建政府。據總統辦公室稱,我們預計議會將盡快召開會議,根據需要批准政府,”里夫林在周三晚上的電話中告訴拉皮德。 以色列國會現在必須安排對新政府的信任投票。然而,由於下一次全體會議要到 6 月 7 日星期一,屆時才會正式通知以色列議會議長、利庫德集團的亞里夫·萊文,他需要安排對新政府進行投票。 然後他有長達一周的時間來安排投票,所以它可能只在 6 月 14 日舉行,給內塔尼亞胡和他的支持者 12 天的時間來試圖剝奪拉皮德和貝內特的多數席位。 據第 12 頻道報導,如果萊文議長無法於 6 月 14 日進行投票,拉皮德-貝內特聯盟可能會試圖罷免他。 一張蒙太奇照片顯示了 Yesh Atid 首席執行官 Yair Lapid 宣布他可以在 2021 年 6 月 2 日組建的未來“變革政府”中的政黨領導人。(Flash90) 拉皮德週三晚敦促萊文“履行他應盡的法律責任,並儘快召開全體會議特別會議,屆時他將通知以色列議會,Yesh Atid 主席 Yair Lapid 已成功組建政府。” 在 3 月 23 日的選舉中贏得席位的 13 個政黨中的 8 個支持預期的拉皮德-貝內特政府,在由 120 名成員組成的議會中顯然總共獲得 61 票:Yesh Atid(17 個席位)、藍白黨(8) , Yisrael Beytenu (7), Labor (7), Yamina (7 個 MK 中的 6 個),New Hope (6),Meretz (6) 和 Ra'am (4)。 Yamina 的第七任 MK,Amichai Chikli 宣布他將投票反對計劃中的政府。如果奧爾巴赫也這樣做,這可能會否定其微弱多數的新政府計劃。然而,雖然主要由阿拉伯政黨組成的聯合名單中的六個 MK 中有四個表示他們將投票反對計劃中的政府,但另外兩個尚未具體說明他們將如何投票。本內特和奧爾巴赫定於週四會面。 2021 年 6 月 2 日,Ra'am 黨領袖曼蘇爾·阿巴斯抵達拉馬特甘的 Maccabiah 村參加聯盟會談。(Avshalom Sassoni/Flash90 週三晚上 11 點之後,令人緊張的聯盟談判仍在繼續,Ra'am 在截止日期前大約一個小時簽署了聯盟協議。不久之後,新希望和亞米娜也跟了上去。 雙方在最後一刻克服的另一個障礙是右翼 Yamina 和中左翼工黨之間關於司法任命委員會組成的爭執。 根據新出現的聯盟協議,拉皮德將在政府的頭兩年擔任外交部長,藍白黨領袖本尼·甘茨將繼續擔任國防部長,國庫將由以色列領導人阿維格多·利伯曼掌管。新希望黨領袖 Gideon Sa'ar 將擔任司法部長,而 Yamina 的 Ayelet Shaked 將擔任內政部長。工黨的梅拉夫·米凱利(Merav Michaeli)獲得了交通部長職務,她的同黨成員奧馬爾·巴列夫(Omer Barlev)將擔任公安部長。梅雷茨領導人尼贊霍洛維茨將被任命為衛生部長,而同黨成員塔馬爾贊德伯格將擔任環境保護部長和伊薩維弗雷傑地區合作部長。 最終的聯盟協議尚未正式公佈,預計談判將繼續進行,直到宣誓就職投票。 上個月,在內塔尼亞胡獲得第一次機會後,里夫林任命拉皮德組建政府,但未能拼湊出多數執政黨。3 月 23 日的選舉是自 2019 年 4 月以來的第四次選舉,內塔尼亞胡和他的右翼宗教集團再次未能獲得多數席位。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總理於 2021 年 5 月 30 日在耶路撒冷議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 (Yonatan Sindel/Flash90) 內塔尼亞胡和他的政治盟友一直在敦促亞米納和右翼新希望黨的立法者不要與拉皮德組建政府,預計在以色列議會投票前幾天,這種壓力會進一步增加。 如果新政府宣誓就職,以色列將自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新總理。除了自此連續擔任總理超過12年外,內塔尼亞胡還在1990年代後期擔任了三年總理。 自以色列議會於 2018 年 12 月解散以來,以色列一直陷入政治僵局,此後舉行的四輪選舉未能使內塔尼亞胡或其競爭對手獲得決定性多數。除了為自己的政治生存而戰,內塔尼亞胡目前正在接受三起腐敗案件的審判。 Lapid informs president he can form government removing Netanyahu from power But coalition won’t be finalized until Knesset vote in up to 12 days; right-wing MK could oppose it, possibly dooming bid; Ra’am is 1st Arab party ever to ink coalition deal By TOI STAFFToday, 11:37 pm Yesh Atid leader Yair Lapid (L), Yamina leader Naftali Bennett (C) and Ra'am leader Mansour Abbas sign a coalition agreement on June 2, 2021 (Courtesy of Ra'am) Thirty-five minutes before a midnight deadline, Yesh Atid leader Yair Lapid on Wednesday night informed President Reuven Rivlin he is able to form a government in which he and Yamina chief Naftali Bennett will switch off as prime minister, positioning themselves to replace Israel’s longest-serving leader Benjamin Netanyahu as premier. Under the terms of the new coalition, Bennett is to serve as prime minister until September 2023, when Lapid will take over from him until the end of the Knesset term in November 2025. The agreement came together after Ra’am leader Mansour Abbas threw his support behind the would-be government late on Wednesday night, setting up his Islamist party to be the first majority Arab party to be part of a ruling coalition in Israel’s history. Despite Lapid’s declaration, it remained unclear that the prospective “change government” will make it past the finish line. It is set to include 61 of the 120 MKs — the narrowest possible majority. And an MK from Bennett’s Yamina, Nir Orbach, earlier on Wednesday night announced he could vote against the new coalition, a move that could potentially doom the prospective razor-thin government of right-wing, centrist, left-wing parties and the Islamist Ra’am. “I am honored to inform you that I have succeeded in forming a government,” Lapid told Rivlin according to a Yesh Atid statement. “The government will be an alternate gover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Clause 13(a) of the Basic Law: The Government, and MK Naftali Bennett will serve as prime minister first.” “I congratulate you and the heads of the parties on your agreement to form a government. We expect the Knesset will conven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ratify the government, as required,” Rivlin told Lapid in the phone call between them on Wednesday night, according to the President’s Office. Get The Times of Israel's Daily Edition by email and never miss our top storiesFREE SIGN UP The Knesset must now schedule a vote of confidence in the new government. However, as the next plenum session is not until Monday, June 7, it would only be then that the Knesset Speaker, Likud’s Yariv Levin, is formally informed that he needs to schedule a vote on the new government. He then has up to a week to schedule that vote, so it may only be held on June 14, giving Netanyahu and his supporters 12 days to try to deprive Lapid and Bennett of their majority. The Lapid-Bennett coalition may try to oust Speaker Levin if he does not schedule the vote sooner than June 14, Channel 12 reported. A photo montage shows the leaders of parties in the prospective “change government” that Yesh Atid chief Yair Lapid announced he can form on June 2, 2021. (Flash90) Lapid on Wednesday night urged Levin “to fulfil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incumbent upon him and call a special session of the plenary as soon as possible during which he will inform the Knesset that Yesh Atid Chairperson, Yair Lapid, has succeeded in forming a government.” The intended Lapid-Bennett government is backed by eight of the 13 parties that won seats in the March 23 election, for an apparent total of 61 votes in the 120-member Knesset: Yesh Atid (17 seats), Blue and White (8), Yisrael Beytenu (7), Labor (7), Yamina (6 of its 7 MKs), New Hope (6), Meretz (6) and Ra’am (4). Yamina’s seventh MK, Amichai Chikli has announced he will vote against the planned government. If Orbach were also to do so, this could deny the planned new government of its wafer-thin majority. However, while four of the six MKs in the Joint List of mainly Arab parties have stated that they will vote against the planned government, the other two have not yet specified how they will vote. Bennett and Orbach are set to meet on Thursday. Mansour Abbas, head of the Ra’am party arrives to coalition talks at the Maccabiah village in Ramat Gan on June 2, 2021. (Avshalom Sassoni/Flash90 The nail-biting coalition talks continued past 11 p.m. on Wednesday night, with Ra’am inking its coalition deal around an hour before the deadline. New Hope and Yamina followed a short while later. Another last-minute hurdle the parties overcame was a tussle between the right-wing Yamina and center-left Labor party over the makeup of the Judicial Appointments Committee. Under the emerging coalition agreements, Lapid will serve as foreign minister in the first two years of the government, Blue and White leader Benny Gantz will remain defense minister, and the treasury will be held by Yisrael Beytenu leader Avigdor Liberman. New Hope leader Gideon Sa’ar will be justice minister, while Yamina’s Ayelet Shaked will be interior minister. Labor’s Merav Michaeli received the transportation portfolio and her fellow party member Omer Barlev will be public security minister. Meretz leader Nitzan Horowitz will be appointed health minister, while fellow party member Tamar Zandberg will b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inister and Issawi Frej regional cooperation minister. The final coalition agreements have yet to be formally released and negotiations are expected to continue until the swearing-in vote. Lapid was tasked last month by Rivlin with forming a government after Netanyahu was given first crack but failed to cobble together a ruling majority. The March 23 elections, the fourth since April 2019, again saw Netanyahu and his right-wing religious bloc fall short of a majority.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speaks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at the Knesset, in Jerusalem, on May 30, 2021. (Yonatan Sindel/Flash90) Netanyahu and his political allies have been pressing lawmakers in Yamina and the fellow right-wing New Hope party not to form a government with Lapid, with that pressure expected to further grow in the days before the Knesset vote is held. If the emerging government is sworn in, Israel will have a new prime minister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2009. Along with the over 12 consecutive years he has served as premier since then, Netanyahu was also prime minister for three years in the late 1990s. Israel has been mired in political deadlock since the Knesset dissolved in December 2018, with the four rounds of elections held since then failing to result in a decisive majority for either Netanyahu or his rivals. Besides fighting for his political survival, Netanyahu is currently on trial in three corruption cases. Video shows Lapid informing president of success in forming government Today, 11:55 pm Here is a video of Yair Lapid and Naftali Bennett on the call with President Rivlin, as Lapid informs the latter he has managed to form a government. And here is a photo of Rivlin getting the call. The president had just finished watching the finals of the Israeli Basketball State Cup, where Maccabi Tel Aviv won the championship. 艾薩克·赫爾佐格以 87 票和以色列議會的 120 票當選以色列第 11 任總統 猶太機構負責人,前工黨主席和第六任總統的兒子擊敗教育家米里亞姆佩雷茨,表示他將努力在以色列社會和僑民之間“建立橋樑” 通過拉烏爾WOOTLIFF 今天,下午 1:36 · 說明:以色列議會外的艾薩克·赫爾佐格(Isaac Herzog)(提供) 猶太機構主席、工黨前主席艾薩克·赫爾佐格星期三當選為以色列第十一任總統。 Herzog以 87 票擊敗了社會活動家Miriam Peretz,後者在戰鬥中失去了兩個兒子,成為以色列獲獎教育家,以 87 票擊敗了她的 26 票,這是總統候選人贏得的最多票數。 在無記名選舉中,所有 120 名 MK 都有資格投票,三人棄權,三票被取消資格,一名議員 Ra'am 主席曼蘇爾·阿巴斯沒有投票。 赫爾佐格是以色列第六任總統哈伊姆·赫爾佐格的兒子,也是以色列第一任首席拉比的孫子,他將在魯文·里夫林的任期於 7 月 9 日結束時接替他。 總統候選人艾薩克·赫爾佐格(Isaac Herzog)於 2021 年 6 月 2 日投票前。(Dani Shem Tov/以色列議會) 在當選後的第一次演講中,赫爾佐格表示,他打算在以色列社會和散居國外的猶太人之間“建立橋樑”,以鼓勵企業家精神,“打擊反猶太主義和對以色列的仇恨”,並“維護我們民主的基礎”。 “我接受你給我的沉重責任。我接受為整個以色列公眾服務的特權,”他說。 他還稱讚佩雷茨是“以色列英雄”,是所有以色列人的“靈感”。 2021 年 6 月 2 日,赫爾佐格當選後,新當選的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與本傑明·內塔尼亞胡總理在議會中。(Yonatan Sindel/Flash90) 赫爾佐格受到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總理的祝賀,對他說:“我希望我能夠與每一個政府和每一個總理合作。” 內塔尼亞胡微笑著回答赫爾佐格的笑聲,“我們現在不要談這個。” 2021 年 6 月 2 日投票後,新當選的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和他在議會中擊敗米里亞姆·佩雷茨後的競爭對手。 (Yonatan Sindel/Flash90) 佩雷茨稱赫爾佐格是一位受人愛戴且值得尊敬的總統,並強調她和國家的祈禱都致力於他在這一角色上的成功。“他的成功就是我們的成功。” 至於她自己,佩雷茨說:“我將繼續與年輕的以色列人會面,並儘一切努力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治愈,有時成為母親,因為我們都需要一個擁抱,我們都需要有人給我們希望,向我們展示同情、愛和不同的話語。” 在給赫爾佐格的賀信中,里夫林指出:“‘第一公民’的頭銜和保衛以色列國品格的任務,尤其是在這個時候,責任重大。我毫不懷疑你會很好地忍受它們。我很自豪能在一個月內將接力棒傳遞給您。以色列國萬歲!以色列國總統萬歲!” 魯文·里夫林總統與他的繼任者伊薩克·赫爾佐格和赫爾佐格的妻子邁克爾。(科比·吉迪恩 / GPO) 里夫林還給佩雷茨發了一條信息:“親愛的米里亞姆,你有我的一部分,我們所有人的心。我要感謝您踏上這條道路。為了你的犧牲。對於您在此活動中選擇的特殊方式。因為你教給我們的語言——心靈的語言。” 投票結束後,內塔尼亞胡立即祝賀赫爾佐格當選,並說:“我以所有以色列公民的名義祝他好運。” 總理補充說:“我感謝 Miriam Peretz 的光榮候選資格,我相信她將繼續為以色列社會做出貢獻,正如她一生所做的那樣。” 總統候選人艾薩克·赫爾佐格 (Isaac Herzog) 於 2021 年 6 月 1 日訪問耶路撒冷老城的西牆 (Olivier Fitoussi/Flash90) 反對黨領袖 Yesh Atid 領袖 Yair Lapid 表示,赫爾佐格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優秀人,他始終關注國家和猶太人的利益。祝你好運,總統先生!” 以色列總統在很大程度上是禮儀性的,但在決定誰獲得選舉後組建政府的授權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總統還有權赦免人民並給予寬大處理,如果內塔尼亞胡在他正在進行的腐敗審判中被定罪,這可能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在投票前夕,赫爾佐格拒絕透露他是否會考慮赦免內塔尼亞胡,內塔尼亞胡並未支持任何一位候選人。 Herzog 是該國頂級公司之一(由他的父親創立)的一位富有的職業律師,他的家庭故事與以色列皇室一樣接近。他是以色列第一位德系猶太教首席拉比艾薩克·赫爾佐格(Isaac Herzog)的孫子,也是以色列國防軍前少將、時任總統哈伊姆·赫爾佐格的兒子。他的兄弟邁克爾是一名退休的以色列國防軍準將。他的姑姑蘇西是前外交部長阿巴·埃班的妻子。 在他在以色列議會工作的 15 年裡,他以一位說話溫和、舉止溫和的經理而聞名。他開展了有禮貌的競選活動,並拒絕參與定義該國動盪政治的那種憤怒的政治爭鬥。 2021 年 6 月 2 日總統選舉當天,以色列議會外的支持者向總統候選人米里亞姆·佩雷茨致意。 (Yonatan Sindel/Flash90) Peretz 在她的長子 Uriel 於 1998 年在黎巴嫩的戰鬥中被殺,他的弟弟 Eliraz 於 2010 年在加沙附近的一次行動中被殺後,在最悲慘的情況下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圍繞猶太復國主義和應對損失的問題。2018 年,她獲得了以色列終身成就獎,這是該國最高的文化榮譽。 2021 年 6 月 2 日總統選舉投票期間,總統候選人 Isaac Herzog 和 Miriam Peretz 在以色列議會畫廊擁抱。(Olivier FitoussiFlash90) 2019 年,在過去兩年舉行的四次選舉中的第一次選舉之前,有幾個政黨向佩雷茨求助。感興趣的名單包括 New Right、Kulanu 和 Yesh Atid——來自右翼、中右翼和中鋒的政黨。佩雷茨拒絕了這些提議,解釋說她想在政治框架之外繼續她的公共工作,她相信在那裡她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伊朗海軍最大艦艇起火沉沒 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阿曼灣船上發生火災後,船員從支援船 Kharg 撤離 作者:AMIR VAHDAT和JON GAMBRELL今天,上午 9:53 2021 年 6 月 2 日,伊朗海軍最大的船隻 Kharg 在阿曼灣起火併沉沒後,站在支援艦上的人員。(Asriran.com via AP) 伊朗德黑蘭(美聯社)——據半官方新聞機構報導,伊朗海軍最大的艦艇週三在阿曼灣起火,隨後在不明情況下沉沒。 法爾斯通訊社和塔斯尼姆通訊社表示,努力未能拯救以伊朗主要石油碼頭的島嶼命名的支援船 Kharg。 法爾斯說,大火在凌晨 2 點 25 分左右開始,消防員試圖控制它。這艘船在德黑蘭東南約 1,270 公里(790 英里)的伊朗港口賈斯克附近沉沒,位於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阿曼灣 - 波斯灣的窄口。 伊朗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顯示,身穿救生衣的水手在他們身後著火時撤離船隻。國家電視台和半官方新聞機構將哈格號稱為“訓練船”。法爾斯公佈了周三早上從船上冒出濃濃黑煙的視頻。 視頻製作的圖像顯示,在阿曼灣,伊朗海軍支援艦哈格(Kharg)冒出濃煙。該船後來於 2021 年 6 月 2 日沈沒。(Asriran.com via AP) 美聯社分析的來自 Planet Labs Inc. 的衛星照片顯示,Kharg 星期二在 Jask 以西。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衛星跟踪來自太空的火災,在法爾斯報告的火災發生之前,在 Jask 現場發現了一場大火。 哈格號是伊朗海軍為數不多的能夠為其他船隻提供海上補給的船隻之一。它還可以提升重型貨物並作為直升機的發射點。這艘船在英國建造並於 1977 年下水,在 1979 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經過漫長的談判後,於 1984 年進入伊朗海軍。 伊朗官員沒有說明哈格號上起火的原因。然而,這是在 2019 年開始的一系列針對阿曼灣船隻的神秘爆炸之後發生的。美國海軍後來指責伊朗用帽貝地雷瞄準這些船隻,這些定時爆炸物通常由潛水員安裝在船體上。 伊朗海軍最大的軍艦 Kharg 的未註明日期的照片(伊朗軍隊通過美聯社) 伊朗否認以這些船隻為目標,但美國海軍的鏡頭顯示伊朗革命衛隊的成員正在從船上拆除一枚未爆炸的水雷。這些事件發生之際,美國和伊朗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當時的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單方面讓美國退出德黑蘭與世界大國的核協議。 哈格號的沉沒標誌著伊朗最近的一次海上災難。2020 年,在伊朗軍事訓練演習期間,一枚導彈誤擊了賈斯克港附近的一艘軍艦,造成 19 名船員死亡、15 人受傷。 同樣在 2018 年,一艘伊朗海軍驅逐艦在里海沉沒。 Largest ship in Iranian navy catches fire and sinks Crew evacuated from support vessel Kharg after blaze breaks out on board in the Gulf of Oman near the Strait of Hormuz By AMIR VAHDAT and JON GAMBRELLToday, 9:53 am Personnel standing on support ship Kharg, the largest vessel in the Iranian navy, after it caught fire in the Gulf of Oman and later sank, June 2, 2021. (Asriran.com via AP) TEHRAN, Iran (AP) — The largest ship in the Iranian navy caught fire and later sank Wednesday in the Gulf of Oman under unclear circumstances, semiofficial news agencies reported. The Fars and Tasnim news agencies said efforts failed to save the support ship Kharg, named after the island that serves as the main oil terminal for Iran. The blaze began around 2:25 a.m. and firefighters tried to contain it, Fars said. The vessel sank near the Iranian port of Jask, some 1,270 kilometers (790 miles) southeast of Tehran on the Gulf of Oman near the Strait of Hormuz — the narrow mouth of the Persian Gulf. Photos circulated on Iranian social media of sailors wearing life jackets evacuating the vessel as a fire burned behind them. State TV and semiofficial news agencies referred to the Kharg as a “training ship.” Fars published video of thick, black smoke rising from the ship early Wednesday morning. An image made from video shows smoke rising from Iran’s navy support ship Kharg in the Gulf of Oman. The ship later sank, June 2, 2021. (Asriran.com via AP) Satellite photos from Planet Labs Inc. analyzed by The Associated Press showed the Kharg off to the west of Jask on Tuesday. Satellites from the 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that track fires from space detected a blaze at the site of the Jask that started just before the time of the fire reported by Fars. The Kharg serves as one of a few vessels in the Iranian navy capable of providing replenishment at sea for its other ships. It also can lift heavy cargo and serve as a launch point for helicopters. The ship, built in Britain and launched in 1977, entered the Iranian navy in 1984 after lengthy negotiations that followed Iran’s 1979 Islamic Revolution. Iranian officials offered no cause for the fire aboard the Kharg. However, it comes after a series of mysterious explosions that began in 2019 targeting ships in the Gulf of Oman. The US Navy later accused Iran of targeting the ships with limpet mines, timed explosives typically attached by divers to a vessel’s hull. Undated photo of the Kharg, the largest warship in the Iranian navy, (Iranian army via AP) Iran denied targeting the vessels, though US Navy footage showed members of Iran’s Revolutionary Guard removing one unexploded limpet mine from a vessel. The incidents came amid heightened tensions between the US and Iran after then-president Donald Trump unilaterally withdrew America from Tehran’s nuclear deal with world powers. The sinking of the Kharg marks the latest naval disaster for Iran. In 2020 during an Iranian military training exercise, a missile mistakenly struck a naval vessel near the port of Jask, killing19 sailors and wounding 15. Also in 2018, an Iranian navy destroyer sank in the Caspian Sea. 病蝙蝠自我隔離,幫助避免 COVID 型危機——以色列研究 科學家們說,蝙蝠被廣泛認為是冠狀病毒的來源,可能使我們免於其他疾病;哺乳動物生病時待在“家”,保護蝙蝠和其他物種 通過內森杰斐 今天,下午 6:02 埃及果蝠(Seregraff via iStock by Getty Images) 人們普遍認為蝙蝠將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給了人類。但以色列研究人員表示,由於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的社會疏遠行為,他們可能使我們免於許多其他疾病。 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們剛剛發表了同行評議的研究,觀察到感到不適的蝙蝠會留在洞穴中的“家”,從而減少與其他物種的互動。 他們觀察到,在讓五隻埃及果蝠生病並在一個大群體中跟踪它們 72 小時後,生病的蝙蝠也會在身體有輕微的炎症跡象時遠離同齡人。 研究人員使用機載 GPS 來跟踪覓食,使用加速度傳感器來監控運動,使用紅外視頻來記錄社會行為,並使用血液樣本來測量免疫標記。 來自特拉維夫大學實驗的果蝠(特拉維夫大學提供)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他們表現出的自我隔離行為將感染直接或通過其他物種“傳染”給人類的風險降至最低。 通過電子郵件獲取 Start-Up Israel 的 Daily Start-Up,不要錯過我們的頭條新聞免費註冊 “我們觀察到,在生病期間,蝙蝠選擇遠離群體而不離開洞穴,”特拉維夫大學神經科學系主任 Yossi Yovel 教授說。“這表明,為了遇到生病的蝙蝠,人們實際上必須侵入蝙蝠的自然環境或消滅它們的棲息地。” 隨著冠狀病毒大流行促使封鎖和社會疏遠,Yovel 的同事瑪雅·溫伯格 (Maya Weinberg) 對她在蝙蝠中註意到的一種特徵產生了興趣。 “它們是最善於交際的動物,但完全違背了它們的性格,我注意到生病的蝙蝠經常將自己與其他人分開,”她說。 果蝠在典型的社交環境中(Hendra Su 通過 iStock by Getty Images) 這對於動物來說是不典型的,它們被進化論教導要盡量淡化疾病的跡象並留在群體中,在那裡它們更安全,免受掠食者的侵害,也不太可能挨餓。 為了探索這個話題,她設計了她的正式實驗,該實驗現已發表在紐約科學院年鑑上。作為研究的一部分,溫伯格和約維爾拿了五隻蝙蝠,給它們注射了一種讓它們感到不適的病原體。 特拉維夫大學的 Maya Weinberg 和一隻果蝠(特拉維夫大學提供) 這是提出這種理論的第二項研究,緊隨其後的是11 月在美國進行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生病的蝙蝠“與更少的蝙蝠有關,與他人相處的時間更少,社交聯繫也更少。” 溫伯格說,她的研究解決了先前研究的某些缺陷,更密切地跟踪蝙蝠並測量它們的運動到毫米。 特拉維夫的論文發表之際,人們對冠狀病毒的起源重新產生了興趣。世界衛生組織 3 月份表示,該病毒可能是通過另一種動物從蝙蝠傳播給人類的。這仍然是主流理論,儘管一周前美國總統喬拜登下令對競爭對手的理論進行調查,可能包括在中國發生實驗室事故的可能性。 溫伯格告訴《以色列時報》:“我們看到了一種非常清晰的模式,即生病的蝙蝠遠離其他蝙蝠,實際上倒檔後退,因為其他蝙蝠靠近它們。” “你可以將大流行期間我們用於人類的所有術語用於蝙蝠——社交距離、自我隔離和隔離。” 溫伯格和她的同事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生病的蝙蝠“獨自棲息,似乎通過離開社會集群而自願將自己與群體隔離,這對這個物種來說是非常不典型的。” 它們“至少停止了兩個晚上在戶外覓食,從而減少了向鄰近菌落的傳播”,並且它們的行為“表現出強大的綜合免疫反應,促進受感染個體的康復,同時減少棲息地內外的病原體傳播,包括溢出事件到其他物種,比如人類。” 'STAY IN THE CAVE TO SAVE LIVES' Sick bats self-isolate, helping avert COVID-type crises — Israeli study Widely assumed to be source of coronavirus, bats probably spared us from other diseases, scientists say; the mammals stay ‘home’ when sick, protecting fellow bats, other species By NATHAN JEFFAY Today, 6:02 pm An Egyptian fruit bat (Seregraff via iStock by Getty Images) Bats are widely believed to have given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 humans. But Israeli researchers say they have probably spared us from numerous other diseases, thanks to their largely unnoticed social distancing behavior. Tel Aviv University scientists have just published peer-reviewed research observing that bats that feel unwell stay “home” in their caves, reducing interaction with other species. They observed that sick bats also stay away from their peers at the slightest hint of feeling inflammation in their bodies, after making five Egyptian fruit bats sick and following them in a large colony for 72 hours. The researchers used onboard GPS to track foraging, acceleration sensors to monitor movement, infrared video to record social behavior, and blood samples to measure immune markers. A fruit bat from the Tel Aviv University experiment (courtesy of Tel Aviv University)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the self-isolating behavior they displayed minimizes the risk of infections “jumping” to humans, directly or via another species. “We observed that during illness bats choose to stay away from the colony and don’t leave the cave,” said Prof. Yossi Yovel, head of neuroscience at Tel Aviv University. “This 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encounter a sick bat, people must actually invade the bats’ natural environment or eliminate their habitats.” As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prompted lockdowns and social distancing, Yovel’s colleague Maya Weinberg became intrigued by a trait she had noticed among bats. “They are the most sociable of animals, yet totally defying their character, I had noticed that sick bats often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others,” she said. Fruit bats in a typically sociable setting (Hendra Su via iStock by Getty Images) This is atypical for animals, who have been taught by evolution to try to play down signs of sickness and remain with the group, where they are safer from predators and less likely to go hungry. To explore the topic she designed her formal experiment, which has now been published in th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As part of the study, Weinberg and Yovel took five bats and injected them with a pathogen that made them feel unwell. Maya Weinberg of Tel Aviv University, with a fruit bat (courtesy of Tel Aviv University) This is the second study to propose such a theory, coming on the heels of a November study in America that concluded that sick bats “associated with fewer bats, spent less time near others, and were less socially connected.” Weinberg said that her study addressed certain shortcoming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following the bats more closely and measuring their movements to the millimeter. The Tel Aviv paper comes amid a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the origins of the coronaviru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id in March that the virus had probably been transmitted from bats to humans through another animal. This remains the mainstream theory, though a week ago US President Joe Biden order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rival theories, potentially includ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laboratory accident in China. “We saw a very clear pattern of the sick bats moving away from the other bats, and actually backing away in reverse gear, as others came close to them,” Weinberg told The Times of Israel. “You can use for bats all the terms we used for humans during the pandemic — social-distancing, self-isolation and quarantine.” Weinberg and her colleagues wrote in their paper that the sick bats “perched alone and appeared to voluntarily isolate themselves from the group by leaving the social cluster, which is extremely atypical for this species.” They “ceased foraging outdoors for at least two nights, thus reducing transmission to neighboring colonies,” and their behaviors “demonstrate a strong, integrative immune response that promotes recovery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while reducing pathogen transmiss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oost, including spillover events to other species, such as humans.” 以色列將於下週開始為 12 至 15 歲的兒童接種疫苗 衛生部表示,運動將從那些最有可能因 COVID-19 而患上嚴重疾病的人,以及與面臨同樣危險的家人一起生活的人開始 作者:STUART WINER和TOI 工作人員今天,下午 3:11 2021 年 3 月 17 日,學生在南部城市貝爾謝巴的 Amal 高中接受 COVID-19 疫苗注射。(Flash90) 衛生部周三表示,將從下週開始為 12-15 歲的兒童接種冠狀病毒疫苗。 根據該計劃,將首先建議該年齡組有可能因冠狀病毒感染而出現嚴重症狀的兒童以及與家人同住但同樣有可能因 COVID-19 感染嚴重疾病的兒童接種疫苗. 該部表示,預計出國旅行的家庭也將被納入第一輪疫苗接種。 除了這些群體之外,其他任何想要為其青春期孩子接種疫苗的人都可以這樣做。 該部向《以色列時報》強調,青少年不會強制接種疫苗,只是建議,父母將能夠決定是否讓他們的孩子接種疫苗。 衛生部表示,衛生部總幹事 Chezy Levy 已經在與該國的衛生管理組織進行會談,為他們為青少年接種疫苗做準備。 在美國奧蘭治縣,青少年已經接受了 COVID-19 疫苗注射,12 歲的 Max Cuevas 在接受輝瑞 COVID-19 疫苗時握著他母親的手(美聯社照片/Jae C. Hong) 儘管衛生部沒有具體說明日期,但本週早些時候第 12 頻道新聞報導稱疫苗運動將於週日開始。 在周二晚上召開的會議之後,決定繼續為青少年接種疫苗,包括列維和冠狀病毒沙皇 Nachman Ash 在內的衛生官員以及以色列兒科協會的代表出席了會議 會議審議了擴大疫苗計劃可能帶來的並發症,包括心臟問題,此前衛生部報告稱輝瑞-BioNtech 疫苗的第二劑注射與數十例心肌炎(一種心肌炎症)之間可能存在聯繫。 , 在 30 歲以下的男性中。 儘管有證據表明存在聯繫,但官員們認為疫苗的好處遠遠超過對青少年造成的危險。 該部表示,即使在已經接種疫苗的 16-19 歲人群中檢測到心臟問題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也很少,而且大多數病例都沒有出現並發症”。 週二的一份衛生部報告發現,從 2020 年 12 月到 2021 年 5 月,全國報告了 275 例心肌炎病例,其中 148 例與患者接種疫苗的時間很接近。 在第一劑注射後不久,在 5,401,150 人中報告了 27 例病例,其中包括 11 名患有既往疾病的人。然而,在第二次注射後的 30 天內,在 5,049,424 人中增加到 121 例,其中包括 60 名患有既往疾病的人。 該部表示,絕大多數受影響的人是 30 歲以下的男性,尤其是 16 至 19 歲的男性。報告發現,大多數病例都是輕微的,患者在四天后出院,這與心肌炎的常見情況一樣。 報告稱,1 人死亡與心肌炎有關,但尚未得到最終證實。 報告發現,疫苗與心肌炎之間的聯繫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一些健康專家建議只給年輕人注射一針,以避免注射第二劑的副作用。 同樣在周二,據報導,一直為 COVID-19 疫苗接種提供建議的衛生部小組成員在批准兒童接種疫苗的過程中收到了死亡威脅。 據 Kan 公共廣播公司報導,Sheba 醫療中心的 Galia Rahav 教授在網上收到了來自反疫苗者的威脅信息,包括刻有她名字的墓碑圖片和“pulsa dinura”,這是一種猶太人的死亡詛咒,字面意思是“火的鞭子” . 該醫院表示,它正在與警方就這些威脅進行協調,並將始終為 Rahav 提供安全保障。 2021 年 2 月 4 日,以色列人在特拉維夫郊外 Givatayim 購物中心的 Maccabi Health 疫苗接種中心接種 COVID-19 疫苗。(Miriam Alster/Flash90) 以色列的大規模疫苗接種活動已經為超過一半的人口接種了這兩種疫苗,再加上封鎖措施,感染率從年初的每天數千人降至最近幾週的幾十人。 根據衛生部周三公佈的數據,週二僅發現了 35 例新病例。 自去年初爆發以來,以色列已有 839,515 人被診斷出患有 COVID-19,有 6,413 人死於該病。 Israel to begin vaccinating 12- to 15-year-olds next week Health Ministry says campaign will start with those most at risk of serious illness from COVID-19, as well as those living with family members facing same danger By STUART WINER and TOI STAFFToday, 3:11 pm Students receive COVID-19 vaccine injections, at Amal high school in the southern city of Beersheba, March 17, 2021. (Flash90) The Health Ministry said Wednesday that it would begin vaccinating children aged 12-15 against the coronavirus from next week. According to the plan, children in that age group who are at risk of suffering severe symptoms from coronavirus infection will be the first advised to get the shots, along with those living with family members who are likewise at risk of serious illness from COVID-19. Families who are expecting to travel abroad will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first round of vaccinations, the ministry said. Aside from those groups, anyone else who wants to vaccinate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 will be able to do so. The ministry stressed to The Times of Israel that vaccination will not be compulsory for adolescents, only advised, and parents will be able to decide if they want their children to get the shots. Health Ministry Director-General Chezy Levy was already holding talks with the country’s health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in preparation for them to vaccinate adolescents, the ministry said. In Orange County, America, where teenagers are already receiving COVID-19 shots, Max Cuevas, 12, holds his mother’s hand as he receives the Pfizer COVID-19 vaccine (AP Photo/Jae C. Hong) Though the ministry did not specify a date, earlier this week Channel 12 News reported that the vaccine drive will begin on Sunday. The decision to move ahead with vaccinating adolescents came following a meeting Tuesday night attended by health officials including Levy and coronavirus czar Nachman Ash, as well as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Israel Pediatric Association The meeting deliberated possible complications from expanding the vaccine program, including heart problems, in the wake of a ministry report of a probable link between the second dose shot of the Pfizer-BioNtech vaccine and dozens of cases of myocarditis, an inflammation of the heart muscle, in males under 30. Despite evidence of the link, officials decided that the benefit of the vaccine far outweighed the danger posed to adolescents. Even in the cases of heart issues detected among those aged 16-19 who have already had the vaccine, “it was minimal and most cases pass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the ministry said. A ministry report Tuesday found that from December 2020 until May 2021, there were 275 cases of myocarditis reported across the country, 148 of them in close proximity to when the patient received a vaccine dose. Twenty-seven cases, including 11 people with preexisting conditions, were reported shortly after the first dose, out of 5,401,150 people who received a shot. However, that increased to 121 cases, including 60 people with preexisting conditions, out of 5,049,424 within 30 days of the second shot. The ministry sai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ose affected were men under 30, particularly between the ages of 16 and 19. Most cases were mild, with patients releas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four days, the report found, as is usual with myocarditis. One death was linked to myocarditis, but not conclusively proven, the report said. The report found that the link between the vaccine and myocarditis dwindled as age increased. Some health experts have suggested giving younger people only one shot to avoid the second dose side effects. Also Tuesday, it was reported that a member of the Health Ministry panel that has been advising on COVID-19 vaccinations received death threa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approval for the inoculation of children. Prof. Galia Rahav of Sheba Medical Center received threatening messages from anti-vaxxers online, including images of tombstones with her name and a “pulsa dinura,” a Jewish death curse that literally translates as “lashes of fire,” the Kan public broadcaster reported. The hospital said it was coordinating with police over the threats and will provide Rahav with security at all times. Israelis recieve a COVID-19 vaccine at a Maccabi Health vaccination center at the Givatayim mall, outside of Tel Aviv, February 4, 2021. (Miriam Alster/Flash90) Israel’s mass vaccination drive, which has already given both shots to over half the population, along with lockdown measures brought down infection rates from thousands a da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to just a few dozen in recent weeks. There were just 35 new cases detected Tuesday, according to Health Ministry figures released Wednesda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outbreak early last year, 839,515 people have been diagnosed with COVID-19 in Israel and there have been 6,413 deaths from the disease. 民意調查顯示近一半利庫德集團成員支持內塔尼亞胡 前耶路撒冷市長 Nir ​​Barkat 是最受歡迎的接班人選,佔 45%;利庫德集團 MK Kisch 駁斥調查是旨在“顛覆”的“謊言” 由斯圖爾特溫納 今天,下午 1:56 2021 年 6 月 2 日,由于冠狀病毒的爆發,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 (Benjamin Netanyahu) 戴著口罩坐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議會全體會議上。 (Olivier Fitoussi/Flash90) 一項新的民意調查顯示,近一半的利庫德集團成員支持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暫時下台並讓該黨的另一名立法者接替他的想法,以阻撓旨在推翻總理的政黨組建的新興聯盟。 假定的政權更迭聯盟的很大一部分包括右翼或中間派政黨,如果利庫德集團由內塔尼亞胡領導,他們將拒絕加入利庫德集團。利庫德集團,如果來自所謂的變革集團的那些政黨加入,否則將有一條輕鬆的道路與其其他盟友一起在議會中獲得明顯多數席位。 陸軍電台週三發布的民意調查顯示,該民意調查是由“政治人物”委託進行的,該民意調查發現,47.3% 的利庫德集團成員支持內塔尼亞胡採取該措施,作為他領導該黨進入反對派的替代方案。 一個稍高的數字,48.9%,回應說利庫德集團應該加入反對派,而不是看到長期領導人內塔尼亞胡被取代,即使是暫時的。 其餘的人表示,他們對此事沒有意見。 至於哪位利庫德集團議員應該取代內塔尼亞胡,讓他騰出總理席位,前耶路撒冷市長尼爾·巴爾卡特的支持率最高,為45.3%。 民意調查顯示,利庫德集團高級政治家、財政部長以色列卡茨表示,他希望成為內塔尼亞胡的繼任者,但僅獲得了 13.3% 的支持。 衛生部長尤利·埃德爾斯坦 (Yuli Edelstein) 打算在利庫德集團進入反對派的情況下挑戰內塔尼亞胡的領導地位,但僅獲得 5.9%。 2020 年 2 月 16 日,在特拉維夫舉行的利庫德集團黨活動中,本傑明·內塔尼亞胡總理和利庫德集團 MK Nir ​​Barkat 提出了利庫德集團經濟計劃。 (Tomer Neuberg/Flash90) 這項由 Direct Polls 進行的民意調查對 505 名利庫德集團成員進行了抽樣,誤差幅度為 4.4 個百分點。 利庫德集團衛生部副部長約夫·基施拒絕接受民意調查結果,並向陸軍電台堅稱,內塔尼亞胡繼續得到其政黨的壓倒性支持。 “這個由政治人物下令的謊言令人反感,”基施談到民意調查時說。 Kisch 稱這次民意調查具有“顛覆性”,他認為這是由利庫德集團內部的某個人下令進行的,但他不知道是誰下令進行的。 他指出,內塔尼亞胡在 2019 年擊敗利庫德集團前部長吉迪恩·薩爾的挑戰後,令人信服地贏得了利庫德集團的初選。薩爾於 2020 年離開利庫德集團,成立新希望黨,該黨打算成為變革聯盟的一部分。 自那以後,利庫德集團推遲舉行另一輪初選,因為政治動盪導致兩年內四次選舉無果而終,導致目前的局面。 衛生部副部長 Yoav Kisch 於 2020 年 10 月 1 日通過視頻向以色列議會法律、憲法和司法委員會發表講話。(第 13 頻道屏幕截圖) 週三上午,Yesh Atid 領導人 MK Yair Lapid 表示即將敲定協議,將左翼、右翼和中間的政黨聚集在一起組建政府。如果成功,該聯盟將結束內塔尼亞胡連續 12 年的統治,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然而,據說各方仍在爭奪最終事項的立場。 拉皮德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只能在周三午夜之前通知魯文·里夫林總統他已完成任務,否則他的任務將到期,組建政府的工作將自動轉移到以色列議會。內塔尼亞胡最初被授權在 3 月選舉後組建政府,但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被轉交給了拉皮德。 當被問及他是否認為真的會成立一個聯盟時,基施表示,他認為最後一刻的談判只是擺姿勢,因為有關各方已經“全力以赴”,甚至已經為考慮與對方合作而付出了政治代價。 如果拉皮德失敗,組建政府的工作將移交給以色列議會,議會將有 21 天的時間選擇一名立法者,然後他必須在三週內建立聯盟,否則將觸發第五次選舉。 Poll shows nearly half Likud members back Netanyahu taking time out Former Jerusalem mayor Nir Barkat the most popular choice to take over, with 45%; Likud MK Kisch dismisses survey as a ‘lie’ aimed at ‘subversion’ By STUART WINER Today, 1:56 pm · · Wearing a face mask due to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sits in the Knesset plenum in Jerusalem, June 2, 2021. (Olivier Fitoussi/Flash90) Nearly half of Likud’s members back the idea of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temporarily stepping aside and letting another of the party’s lawmakers take over for him in order to thwart an emerging coalition formed by parties aiming to oust the premier, according to a new poll.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putative regime-changing coalition comprises right-wing or centrist parties that are refusing to join Likud in a government if it is headed by Netanyahu. Likud, if joined by those parties from the so-called change bloc, would otherwise have an easy path to a clear majority in the Knesset together with its other allies. The poll, published Wednesday by Army Radio, which said it had been commissioned by a “political figure,” found that 47.3 percent of Likud members support Netanyahu taking the measure as an alternative to him leading the party into the opposition. A slightly higher figure, 48.9%, responded that Likud should join the opposition rather than see longtime leader Netanyahu replaced, even temporarily. The rest said they do not have an opinion on the matter. As for which Likud lawmaker should replace Netanyahu were he to vacate the prime minister’s seat, former Jerusalem mayor Nir Barkat had the most backing with 45.3%. Finance Minister Israel Katz, a senior Likud politician who has indicated that he wants to be Netanyahu’s successor, won the support of just 13.3%, according to the poll. Health Minister Yuli Edelstein, who intends to challenge Netanyahu for the Likud leadership if the party goes into the opposition, got just 5.9%.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and Likud MK Nir Barkat present the Likud economic plan, during a Likud party event in Tel Aviv on February 16, 2020. (Tomer Neuberg/Flash90) The poll, conducted by Direct Polls, sampled 505 Likud members and has a margin of error of 4.4 percentage points. Deputy Health Minister Yoav Kisch of Likud rejected the poll results and insisted to Army Radio that Netanyahu continues to have overwhelming backing from his party. “This lie that was ordered by a political figure is revolting,” Kisch said of the poll. Calling the poll “subversive,” Kisch said that he imagines it was ordered by someone in the Likud party itself but he does not know who. He noted that Netanyahu had convincingly won Likud primaries in 2019 when he defeated a challenge from former Likud minister Gideon Sa’ar. Sa’ar left Likud in 2020 to start the New Hope party, which intends to be part of the change coalition. Likud has put off holding another round of primaries since then, amid political turmoil that saw four inconclusive elections in two years and that resulted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Deputy Health Minister Yoav Kisch speaking by video to the Knesset Law, Constitution and Justice Committee, October 1, 2020. (Channel 13 screen capture) Yesh Atid leader MK Yair Lapid on Wednesday morning said to be closing in on finalizing agreements that would bring together parties from the left, right and center to form a government. If successful, the coalition would end 12 years of successive rule by Netanyahu, who is Israel’s longest-serving prime minister. However, parties are said to still be jostling for position on final matters. Time is running out for Lapid, who has only until midnight Wednesday to inform President Reuven Rivlin that he has completed the task or else his mandate to do so will expire and the job of forming a government will automatically pass to the Knesset. Netanyahu, who was initially mandated to form a government in the wake of March elections, failed to do so in his allotted time and the task was passed on to Lapid. Asked if he thought a coalition would indeed be formed, Kisch said he believed the last-minute negotiations are just posturing because the parties involved have “gone all in,” having already paid a political price for even considering working with each other. Should Lapid fail, the job of forming a government will pass to the Knesset, which will have 21 days to choose a lawmaker who must then build a coalition within the three weeks, or else fifth elections will be triggered. 如果政黨轉向反對派,埃德爾斯坦將挑戰內塔尼亞胡作為利庫德集團的領導人 衛生部長告訴同事,他相信如果“變革集團”能夠組建政府,他相信他很有可能獲勝,因為執政黨的異議跡象越來越多 通過沙洛姆耶路莎米 2021 年 5 月 31 日晚上 10:00 · 2021 年 2 月 9 日,在訪問以色列北部扎爾齊爾的 COVID-19 疫苗接種中心時,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左)和衛生部長尤利·埃德爾斯坦(David Cohen/Flash90) 以色列《泰晤士報》希伯來姊妹網站 Zman Yisrael 週一報導,衛生部長尤利·埃德爾斯坦 (Yuli Edelstein) 計劃挑戰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 (Benjamin Netanyahu) 擔任利庫德集團 (Likud) 的領導權,如果該黨轉向反對派的話。 該報告發布之際,拒絕與內塔尼亞胡坐在一起的多元化政黨聯盟似乎即將組建所謂的“變革政府”,這導致利庫德集團內部首次公開表達反對其長期領導人的異議。 在與同事的談話中,曾擔任以色列議會發言人的埃德爾斯坦表示相信他在黨內初選中擊敗內塔尼亞胡的機會很大。 如果由 Yesh Atid 領導人 Yair Lapid 和 Yamina 的 Naftali Bennett 領導的新政府宣誓就職,Edelstein 計劃做出最終決定。 反對內塔尼亞胡的政黨週一強調,他們正在努力組建的政府尚未最終確定,並指責總理在越來越面臨失去總理職位的前景時煽動反對他們。 通過電子郵件獲取《以色列時報》每日版,不要錯過我們的頭條新聞免費註冊 “在組建新政府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障礙,”目前負責組建聯盟的拉皮德在一次派系會議上表示。“這是我們的第一次測試。看看我們是否能在未來幾天找到明智的妥協來實現更大的目標。” 儘管如此,拉皮德表示,以色列可能會在一周內進入一個“新時代”。 如果拉皮德組建政府,埃德爾斯坦將要求推遲利庫德集團的初選,讓自己有時間鞏固自己的挑戰。然而,這將需要改變黨內程序,這需要得到仍然由內塔尼亞胡效忠者組成的委員會的批准。 埃德爾斯坦在利庫德集團很受歡迎,在最近的初選中名列第一。內塔尼亞胡在單獨的領導初選中與吉迪恩·薩爾競爭,後者後來離開利庫德集團組建新希望黨,現在是“變革集團”的一部分。 埃德爾斯坦並不是唯一關注內塔尼亞胡王位的人。 財政部長以色列卡茨於 2020 年 12 月 20 日在特拉維夫的伊奇洛夫醫療中心。 (Miriam Alster/Flash90) 財政部長以色列卡茨週日告訴利庫德集團活動人士,為了防止該黨下台,他曾建議內塔尼亞胡暫時下台,以便組建右翼政府。 這一進展證實了過去兩個月希伯來媒體的幾篇報導,當時卡茨強烈否認了這些報導。 卡茨寫道,他最近向內塔尼亞胡提議,他為黨的領導層舉行新的初選,獲勝者將接替現任總理擔任一年,之後內塔尼亞胡可能會回歸。 卡茨顯然認為這將允許個人反對內塔尼亞胡的右翼政黨,包括薩爾的新希望,加入政府。卡茨相信他會贏得初選並暫時成為首相。 卡茨說:“我相信我的當選機會很高,因為我在這場運動中紮根,我豐富的經驗以及我成功擔任過農業、交通、情報、外交部長和現任財政部長的高級職位。” 2015 年 5 月 17 日,時任教育部長 Naftali Bennett(左)與前內政部長 Gideon Sa'ar 在西牆舉行的耶路撒冷日慶祝活動中。 (Flash90) 內塔尼亞胡拒絕了這一提議。 週日晚上,第 12 頻道政治分析家阿姆農·阿布拉莫維奇 (Amnon Abramovich) 援引兩名未透露姓名的利庫德集團部長的話,對內塔尼亞胡拒絕將黨派利益置於自身利益之上表示失望。 “令人震驚的是,他準備將總理職位交給 [競爭對手 Benny] Gantz、[Naftali] Bennett 或 Sa'ar,他準備加入反對派——只要沒有不同的候選人 [for總理] 來自利庫德集團,”阿布拉莫維奇引述他們對內塔尼亞胡的評價。 鑑於卡茨的提議,長期任職的總理的政治消亡,如果發生,至少部分源於他自己拒絕暫時讓位並允許由不同的利庫德集團領導人組成右翼政府掌舵。 以色列工作人員時報為本報告做出了貢獻。 Edelstein to challenge Netanyahu as Likud leader if party goes to opposition Health minister tells associates he believes he has a good chance of winning if ‘change bloc’ manages to form a government, amid growing signs of dissent in ruling party By SHALOM YERUSHALMI 31 May 2021, 10:00 pm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L) and Health Minister Yuli Edelstein, seen during a visit at the COVID-19 vaccination center in Zarzir, northern Israel, February 9, 2021. (David Cohen/Flash90) Health Minister Yuli Edelstein plans to challenge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for the leadership of Likud, should the party head to the opposition, Zman Yisrael, the Times of Israel’s Hebrew sister site, reported Monday. The report comes as a diverse coalition of parties that refuse to sit with Netanyahu appear to be on the brink of forming a so-called “change government,” leading to the first open expressions of dissent from within Likud against its longtime leader. In conversations with associates, Edelstein, who has also served as speaker of the Knesset, has expressed confidence that his chances of defeating Netanyahu in party primaries are good. Edelstein was planning to make a final decision if the new government under Yesh Atid leader Yair Lapid and Yamina’s Naftali Bennett gets sworn in. Parties opposed to Netanyahu on Monday stressed that the government they were working to form was not finalized, and accused the prime minister of inciting against them as he increasingly faces the prospect of losing the premiership. “There are still plenty of obstacles in the wa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government,” Lapid, who is currently tasked with stringing together a coalition, said during a faction meeting. “That’s our first test. To see if we can find smart compromises in the coming days to achieve the greater goal.” Nevertheless, Lapid said Israel could enter a “new era” within a week. If Lapid forms a government, Edelstein will ask to delay the Likud party primaries to give himself time to solidify his challenge. However, this will require a change in party procedure that will need to be ratified by committees still staffed by Netanyahu loyalists. Edelstein is popular in Likud, placing first in the most recent primaries. Netanyahu competed in a separate leadership primary against Gideon Sa’ar, who later left Likud to form the New Hope party, now part of the “change bloc.” Edelstein is not the only one eyeing Netanyahu’s throne. Finance Minister Israel Katz at Tel Aviv’s Ichilov Medical Center on December 20, 2020. (Miriam Alster/Flash90) Finance Minister Israel Katz told Likud activists on Sunday that in an attempt to prevent the party’s fall from power, he had suggested that Netanyahu step aside temporarily to enable the formation of a right-wing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confirmed several reports in Hebrew media over the past two months that were vehemently denied by Katz at the time. Katz wrote that he recently proposed to Netanyahu that he hold fresh primaries for the party leadership, with the winner replacing the incumbent as prime minister for a single year, after which Netanyahu would presumably return. Katz apparently thought this would allow right-wing parties that oppose Netanyahu personally, including Sa’ar’s New Hope, to join the government. Katz believed he would win the primaries and temporarily become prime minister. “I believed my chances of election were high, due to my roots in the movement and my extensive experience and the senior positions in which I successfully served as agriculture, transportation, intelligence, foreign, and now finance minister,” Katz said. Then-education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left) with former interior minister Gideon Sa’ar during Jerusalem Day celebrations at the Western Wall, on May 17, 2015. (Flash90) Netanyahu rejected the offer. Channel 12 political analyst Amnon Abramovich on Sunday night quoted two unnamed Likud ministers expressing their dismay over Netanyahu’s refusal to put party interests ahead of his own. “What’s astounding is that he’s prepared to give the premiership to [rivals Benny] Gantz, to [Naftali] Bennett or to Sa’ar, that he’s prepared to go into the opposition — just so long as there is not a different candidate [for prime minister] from Likud,” Abramovitch quoted them as saying about Netanyahu. In the light of Katz’s proposal, the long-serving prime minister’s political demise, should it take place, would at least partly stem from his own refusal to temporarily step aside and allow a right-wing government to be formed with a different Likud leader at the helm. 卡茨說他建議內塔尼亞胡讓位一年以允許右翼政府 財政部長證實了他之前否認的報導;此舉意味著如果總理失去權力,部分原因是他甚至暫時拒絕讓利庫德集團掌舵 由TOI 工作人員提供2021 年 5 月 30 日,下午 3:31 · 2018 年 9 月 17 日,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和時任交通部長的以色列·卡茨出席了南部城鎮基里亞特馬拉奇新火車站的落成典禮。 (Flash90) 財政部長以色列卡茨週日告訴執政的利庫德集團的活動人士,為了防止該黨下台,他曾建議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暫時下台,以便組建右翼政府。 這一進展證實了過去兩個月希伯來媒體的幾篇報導,當時卡茨強烈否認了這些報導。 卡茨寫道,他最近向內塔尼亞胡提議,他為黨的領導層舉行新的初選,獲勝者將接替現任總理擔任一年——之後內塔尼亞胡可能會回歸。 跳過廣告 卡茨顯然認為這將允許個人反對內塔尼亞胡的右翼政黨,包括吉迪恩薩爾的新希望,加入政府。卡茨相信他會贏得初選並暫時成為首相。 卡茨說:“我相信我的當選機會很高,因為我紮根於這場運動,我在成功擔任農業、交通、情報、外交部長和現任財政部長的高級職位上擁有豐富的經驗。” 2015 年 5 月 17 日,時任教育部長 Naftali Bennett(左)與前內政部長 Gideon Sa'ar 在西牆舉行的耶路撒冷日慶祝活動中。 (Flash90) 內塔尼亞胡拒絕了這一提議。 週日晚上,第 12 頻道政治分析家阿姆農·阿布拉莫維奇 (Amnon Abramovich) 援引兩名未透露姓名的利庫德集團部長的話,對內塔尼亞胡拒絕將黨派利益置於自身利益之上表示失望。 “令人震驚的是,他準備將總理職位交給 [競爭對手 Benny] Gantz、[Naftali] Bennett 或 Sa'ar,他準備加入反對派——只要沒有不同的候選人 [總理] 來自利庫德集團,”阿布拉莫維奇引述他們對內塔尼亞胡的評價。 人們普遍預計薩爾和亞米納黨領袖貝內特將在本周宣布,他們將與反內塔尼亞胡議會集團合作組建一個右中左翼政府,將現任者趕下台。根據卡茨的提議,長期任職的總理的政治消亡至少部分源於內塔尼亞胡拒絕暫時下台並允許組建一個由不同的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掌舵的右翼政府。 Katz says he suggested Netanyahu step aside for a year to allow right-wing gov’t Finance minister confirms reports that he previously denied; move means that if PM loses power, it would be in part because of his refusal to vacate Likud helm even temporarily By TOI STAFF30 May 2021, 3:31 pm · ·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and then-transportation minister Israel Katz attend the inauguration ceremony for a new train station in the southern town of Kiryat Malachi, September 17, 2018. (Flash90) Finance Minister Israel Katz told activists for the ruling Likud on Sunday that in an attempt to prevent the party’s fall from power, he had suggested that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step aside temporarily to enable the formation of a right-wing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confirmed several reports in Hebrew media over the past two months that were vehemently denied by Katz at the time. Katz wrote that he recently proposed to Netanyahu that he hold fresh primaries for the party leadership, with the winner replacing the incumbent as prime minister for a single year — after which Netanyahu would presumably return. Katz apparently thought this would allow right-wing parties that oppose Netanyahu personally, including Gideon Sa’ar’s New Hope, to join the government. Katz believed he would win the primaries and temporarily become prime minister. “I believed my chances of election were high due to my roots in the movement and my extensive experience and the senior positions in which I successfully served as agriculture, transportation, intelligence, foreign and now finance minister,” Katz said. Then-education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left) with former interior minister Gideon Sa’ar during Jerusalem Day celebrations at the Western Wall, on May 17, 2015. (Flash90) Netanyahu rejected the offer. Channel 12 political analyst Amnon Abramovich on Sunday night quoted two unnamed Likud ministers expressing their dismay over Netanyahu’s refusal to put party interests ahead of his own. “What’s astounding is that he’s prepared to give the prime ministership to [rivals Benny] Gantz, to [Naftali] Bennett or to Sa’ar, that’s he’s prepared to go into the opposition — just so long as there is not a different candidate [for prime minister] from the Likud,” Abramovitch quoted them as saying about Netanyahu. Sa’ar and Yamina party leader Bennett are widely expected to announce this week that they are teaming up with the anti-Netanyahu Knesset bloc to form a right-center-left government ousting the incumbent from power. In the light of Katz’s proposal, the long-serving prime minister’s political demise would at least partly stem from Netanyahu’s refusal to temporarily step aside and allow a right-wing government to be formed with a different Likud leader at the helm. 拜登在美國猶太人中獲得 70% 的支持率 美國猶太人委員會民意調查發現,猶太社區普遍支持美國民主黨總統,而東正教選民普遍不贊成他的政府 通過潤·卡皮斯今天,下午 4:59 美國總統喬拜登於 2021 年 5 月 19 日在康涅狄格州新倫敦的美國海岸警衛隊學院開學典禮上鼓掌。(Andrew Harnik/AP) 華盛頓(JTA)——美國猶太人委員會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美國猶太選民對美國總統喬拜登的支持率為 70%,而 26% 的人不贊成他的工作表現。 週三公佈的這項調查是拜登總統任期內首次衡量他在猶太選民中的收視率,與過去猶太人對民主黨總統的支持相稱。它還再次發現東正教選民遠離了更廣泛的社區,只有 19% 的社區支持拜登的表現。 該調查發布之際,拜登正尋求平息在唐納德·特朗普總統任期最後一年度過的冠狀病毒大流行、平息因一年抗議警察暴力而引發的種族緊張局勢、重振經濟以及管理上次戰爭引發的危機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一個月。 調查顯示,79% 的受訪者贊同他對 COVID-19 大流行的處理,19% 不贊同;68% 的人讚成他處理種族關係,28% 的人不贊成;71% 的人讚成他處理經濟問題,27% 的人不贊成。關於近幾個月飆升的反猶太主義,64% 的人讚成拜登處理威脅的方式,而 23% 的人不贊成。 拜登在危機期間在移民問題上表現不佳,因為移民湧入墨美邊境:54% 的受訪者同意他處理移民的方式,42% 不同意他處理移民的方式。 此外,他在中東問題上的差距也縮小了:58% 的人讚成他對美以關係的處理,而 27% 的人不贊成。 通過電話對 1,000 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於 3 月 25 日至 5 月 9 日進行,也就是以色列-哈馬斯戰爭爆發的前一天。 拜登還希望重新加入伊朗核協議。調查發現,55%的受訪者贊成拜登處理伊朗核問題的方式,而32%的受訪者不贊成。 該調查由 SSRS 研究公司進行,誤差幅度為 4.5 個百分點,但子集的誤差幅度會更大,例如,在衡量東正教批准方面。 AJC 的一份新聞稿稱,涵蓋“美國政治問題、美以關係和和平進程”的調查內容將於本月晚些時候發布。 Biden scores 70 percent approval rating among American Jews 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 poll finds wide overall support among Jewish community for Democratic US president while Orthodox voters generally disapprove of his administration By RON KAMPEASToday, 4:59 pm US President Joe Biden applauds during the commenceme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Academy in New London, Connecticut, May 19, 2021. (Andrew Harnik/AP) WASHINGTON (JTA) — Approval numbers among American Jewish voters for US President Joe Biden are 70%, an 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 poll found, while 26% disapprove of his job performance. The survey published Wednesday, the first in Biden’s presidency to measure his ratings among Jewish voters, is commensurate with past Jewish support for Democratic presidents. It also found once again that Orthodox voters depart from the broader community, with just 19 percent of that community approving of Biden’s performance. The survey is released as Biden seeks to put to bed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that consumed the final year of Donald Trump’s presidency, calm racial tensions roiled by a year of protests against police violence, revive the economy, and manage the crisis engendered by the war last month between Israel and Hamas. The survey showed that 79% of respondents approved of his handling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19% disapproved; 68% approved of his handling of race relations and 28% disapproved, and 71% approved of his handling of the economy and 27% disapproved. On antisemitism, which has spiked in recent months, 64% approve of how Biden handles the threat while 23% disapprove. Biden did not fare as well on the immigration issue during a crisis as migrants rush the Mexico-US border: 54% of respondents approved and 42% disapproved of how he handled immigration. Also featuring narrower gaps were his handling of the Middle East: 58% percent approve of his handling of US-Israel relations while 27% disapprove. The survey of 1,000 respondents reached by phone took place March 25-May 9 — the day before the Israel-Hamas war broke out. Biden also wants to reenter the Iran nuclear deal. The survey found that 55% percent of respondents approve of Biden’s handling of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while 32% do not. Th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by the SSRS research firm and has a margin of error of 4.5 percentage points, although the margin would be larger for subsets, for instance, in measuring Orthodox approval. Elements of the survey covering “US political issues, US-Israel relations, and the peace process,” will be released later this month, an AJC release said. 谷歌多元化負責人表示,猶太人“對戰爭和殺戮有著永不滿足的胃口” 美國科技巨頭因在 2007 年的博客文章中重新浮出水面而僱用 Kamau Bobb 而受到抨擊,他在博客文章中暗示猶太人在大屠殺中的苦難與以色列的行為不相容 由TOI 工作人員提供今天,下午 6:33 2015 年 11 月 12 日,一名男子走過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谷歌園區的一棟建築。(美聯社照片/Jeff Chiu,文件) 谷歌多元化戰略負責人在 2007 年的一篇博文出現後受到抨擊,他在博文中稱猶太人“對戰爭和殺戮有著永不滿足的慾望”。 美國保守派新聞網站華盛頓自由燈塔週二在一篇文章中強調了這篇題為“如果我是猶太人”的帖子。 “如果我是猶太人,我會擔心我為自衛而對戰爭和殺戮的貪得無厭的胃口,” Kamau Bobb 在帖子中寫道。“自衛無疑是一種本能,但我會害怕自己對他人的痛苦越來越不敏感。” 跳過廣告 Bobb 的網站稱他是谷歌多元化戰略和研究的全球負責人,他還說“我最大的痛苦是我誤解了我的歷史提供的身份,並以自以為是的逍遙法外的方式轉移了精神和人類的同情心。” 在反思大屠殺時,他補充說:“苦難和壓迫通常會引起被壓迫者的同情和同情……我的結論是,我的猶太信仰和我人民的歷史使我更接近人類的同情心;更接近本能,為傷害提供治療,耐心為焦慮,理解為困惑。” “我不知道如何將這種身份與原教旨主義猶太極端分子的行為或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的行為相協調,”鮑伯說。 Bobb 或 Google 沒有發表評論。 在這篇文章發表之後,親以色列組織 Stand With Us 的負責人詢問谷歌,這家總部位於矽谷的科技巨頭在聘用 Bobb 之前是否用谷歌搜索過他。 “所有這些都引出了一個問題:(1) 谷歌在選擇 [鮑勃] 擔任全球谷歌 DEI(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董事的敏感職位時是否進行了盡職調查,以及 (2) 他是否應該留在這些職位上,”說邁克爾·迪克森。 西蒙維森塔爾中心呼籲谷歌“解僱這個反猶分子”。 Google diversity head said Jews have ‘insatiable appetite for war, killing’ US tech giant under fire for hiring Kamau Bobb after resurfacing of 2007 blog post, in which he suggests Jewish suffering in Holocaust irreconcilable with Israel’s conduct By TOI STAFFToday, 6:33 pm A man walks past a building on the Google campus in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November 12, 2015. (AP Photo/Jeff Chiu, File) Google’s head of diversity strategy has come under fire after the emergence of a 2007 blog post in which he said Jews have an “insatiable appetite for war and killing.” The post, titled “If I Were A Jew,” was highlighted in an article Tuesday by 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 a US conservative news site. “If I were a Jew I would be concerned about my insatiable appetite for war and killing in defense of myself,” Kamau Bobb wrote in the post. “Self-defense is undoubtedly an instinct, but I would be afraid of my increasing insensitivity to the suffering others.” Bobb, whose website says he is Google’s global lead for diversity strategy and research, also said “my greatest torment would be that I’ve misinterpreted the identity offered by my history and transposed spiritual and human compassion with self-righteous impunity.” Reflecting on the Holocaust, he added: “Suffering and oppression typically give rise to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among the oppressed… I would conclude that my Jewish faith and the history of my people render me closer to human compassion; closer to the instinct to offer healing to hurt, patience to anxiety and understanding to confusion.” “I don’t know how I would reconcile that identity with the behavior of fundamentalist Jewish extremists or of Israel as a nation,” Bobb said. There was no comment from Bobb or Google. Following the article on the post, the head of the pro-Israel group Stand With Us asked Google if the Silicon Valley-based tech giant googled Bobb before hiring him. “All of this begs the question whether (1) Google did due diligence when selecting [Bobb] for the sensitive position of global Google 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irector and (2) whether he should remain in these positions,” said Michael Dickson. The Simon Wiesenthal Center called on Google to “fire this antisemite.” 艾薩克·赫爾佐格以 87 票和以色列議會的 120 票當選以色列第 11 任總統 猶太機構負責人,前工黨主席和第六任總統的兒子擊敗教育家米里亞姆佩雷茨,表示他將努力在以色列社會和僑民之間“建立橋樑” 通過拉烏爾WOOTLIFF 今天,下午 1:36 說明:以色列議會外的艾薩克·赫爾佐格(Isaac Herzog)(提供) 猶太機構主席、工黨前主席艾薩克·赫爾佐格星期三當選為以色列第十一任總統。 Herzog以 87 票擊敗了社會活動家Miriam Peretz,後者在戰鬥中失去了兩個兒子,成為以色列獲獎教育家,以 87 票擊敗了她的 26 票,這是總統候選人贏得的最多票數。 在無記名選舉中,所有 120 名 MK 都有資格投票,三人棄權,三票被取消資格,一名議員 Ra'am 主席曼蘇爾·阿巴斯沒有投票。 赫爾佐格是以色列第六任總統哈伊姆·赫爾佐格的兒子,也是以色列第一任首席拉比的孫子,他將在魯文·里夫林的任期於 7 月 9 日結束時接替他。 總統候選人艾薩克·赫爾佐格(Isaac Herzog)於 2021 年 6 月 2 日投票前。(Dani Shem Tov/以色列議會) 在當選後的第一次演講中,赫爾佐格表示,他打算在以色列社會和散居國外的猶太人之間“建立橋樑”,以鼓勵企業家精神,“打擊反猶太主義和對以色列的仇恨”,並“維護我們民主的基礎”。 “我接受你給我的沉重責任。我接受為整個以色列公眾服務的特權,”他說。 他還稱讚佩雷茨是“以色列英雄”,是所有以色列人的“靈感”。 2021 年 6 月 2 日,赫爾佐格當選後,新當選的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與本傑明·內塔尼亞胡總理在議會中。(Yonatan Sindel/Flash90) 赫爾佐格受到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總理的祝賀,對他說:“我希望我能夠與每一個政府和每一個總理合作。” 內塔尼亞胡微笑著回答赫爾佐格的笑聲,“我們現在不要談這個。” 2021 年 6 月 2 日投票後,新當選的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和他在議會中擊敗米里亞姆·佩雷茨後的競爭對手。 (Yonatan Sindel/Flash90) 佩雷茨稱赫爾佐格是一位受人愛戴且值得尊敬的總統,並強調她和國家的祈禱都致力於他在這一角色上的成功。“他的成功就是我們的成功。” 至於她自己,佩雷茨說:“我將繼續與年輕的以色列人會面,並儘一切努力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治愈,有時成為母親,因為我們都需要一個擁抱,我們都需要有人給我們希望,向我們展示同情、愛和不同的話語。” 在給赫爾佐格的賀信中,里夫林指出:“‘第一公民’的頭銜和保衛以色列國品格的任務,尤其是在這個時候,責任重大。我毫不懷疑你會很好地忍受它們。我很自豪能在一個月內將接力棒傳遞給您。以色列國萬歲!以色列國總統萬歲!” 魯文·里夫林總統與他的繼任者伊薩克·赫爾佐格和赫爾佐格的妻子邁克爾。(科比·吉迪恩 / GPO) 里夫林還給佩雷茨發了一條信息:“親愛的米里亞姆,你有我的一部分,我們所有人的心。我要感謝您踏上這條道路。為了你的犧牲。對於您在此活動中選擇的特殊方式。因為你教給我們的語言——心靈的語言。” 投票結束後,內塔尼亞胡立即祝賀赫爾佐格當選,並說:“我以所有以色列公民的名義祝他好運。” 總理補充說:“我感謝 Miriam Peretz 的光榮候選資格,我相信她將繼續為以色列社會做出貢獻,正如她一生所做的那樣。” 總統候選人艾薩克·赫爾佐格 (Isaac Herzog) 於 2021 年 6 月 1 日訪問耶路撒冷老城的西牆 (Olivier Fitoussi/Flash90) 反對黨領袖 Yesh Atid 領袖 Yair Lapid 表示,赫爾佐格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優秀人,他始終關注國家和猶太人的利益。祝你好運,總統先生!” 以色列總統在很大程度上是禮儀性的,但在決定誰獲得選舉後組建政府的授權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總統還有權赦免人民並給予寬大處理,如果內塔尼亞胡在他正在進行的腐敗審判中被定罪,這可能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在投票前夕,赫爾佐格拒絕透露他是否會考慮赦免內塔尼亞胡,內塔尼亞胡並未支持任何一位候選人。 Herzog 是該國頂級公司之一(由他的父親創立)的一位富有的職業律師,他的家庭故事與以色列皇室一樣接近。他是以色列第一位德系猶太教首席拉比艾薩克·赫爾佐格(Isaac Herzog)的孫子,也是以色列國防軍前少將、時任總統哈伊姆·赫爾佐格的兒子。他的兄弟邁克爾是一名退休的以色列國防軍準將。他的姑姑蘇西是前外交部長阿巴·埃班的妻子。 在他在以色列議會工作的 15 年裡,他以一位說話溫和、舉止溫和的經理而聞名。他開展了有禮貌的競選活動,並拒絕參與定義該國動盪政治的那種憤怒的政治爭鬥。 2021 年 6 月 2 日總統選舉當天,以色列議會外的支持者向總統候選人米里亞姆·佩雷茨致意。 (Yonatan Sindel/Flash90) Peretz 在她的長子 Uriel 於 1998 年在黎巴嫩的戰鬥中被殺,他的弟弟 Eliraz 於 2010 年在加沙附近的一次行動中被殺後,在最悲慘的情況下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圍繞猶太復國主義和應對損失的問題。2018 年,她獲得了以色列終身成就獎,這是該國最高的文化榮譽。 2021 年 6 月 2 日總統選舉投票期間,總統候選人 Isaac Herzog 和 Miriam Peretz 在以色列議會畫廊擁抱。(Olivier FitoussiFlash90) 2019 年,在過去兩年舉行的四次選舉中的第一次選舉之前,有幾個政黨向佩雷茨求助。感興趣的名單包括 New Right、Kulanu 和 Yesh Atid——來自右翼、中右翼和中鋒的政黨。佩雷茨拒絕了這些提議,解釋說她想在政治框架之外繼續她的公共工作,她相信在那裡她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Isaac Herzog elected Israel’s 11th president, with 87 votes of Knesset’s 120 Jewish agency head, former Labor chief and son of 6th president defeats educator Miriam Peretz, says he’ll work to ‘build bridges’ within Israeli society and with Diaspora By RAOUL WOOTLIFF Today, 1:36 pm Illustrative: Isaac Herzog outside the Knesset (Courtesy) Isaac Herzog, the chairman of the Jewish Agency and former head of the Labor party, was elected Wednesday as Israel’s eleventh president. Herzog defeated Miriam Peretz, a social activist who overcame the loss of two of her sons in battle to become an Israel Prize-winning educator, with 87 votes, the most a presidential candidate has ever won, to her 26. In the secret election, in which all 120 MKs were eligible to cast votes, three abstained, three votes were disqualified and one lawmaker, Ra’am chair Mansour Abbas, did not vote. Herzog, who is the son of Israel’s sixth president, Chaim Herzog, and the grandson of Israel’s first chief rabbi, will succeed Reuven Rivlin when the latter’s term ends on July 9. Presidential candidate Isaac Herzog before the vote, June 2, 2021. (Dani Shem Tov/ Knesset) In his first speech after being elected, Herzog said he intended “to build bridges” within Israeli society and with the Jewish Diaspora, to encourage entrepreneurship, “fight antisemitism and hatred of Israel,” and “safeguard the foundations of our democracy.” Get The Times of Israel's Daily Edition by email and never miss our top storiesFREE SIGN UP “I accept upon myself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you have placed upon me. I accept the privilege of serving the entire Israeli public,” he said. He also hailed Peretz as “an Israeli hero,” and “an inspiration” to all Israelis. Newly elected Israeli President Isaac Herzog with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in the Knesset after Herzog’s election, June 2, 2021. (Yonatan Sindel/Flash90) Congratulated by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Herzog said to him: “I hope I will be able to work with every government and every prime minister.” Replied a smiling Netanyahu, to laughter from Herzog, “Let’s not get into that now.” Newly elected Israeli President Isaac Herzog and his defeated rival for the post Miriam Peretz, in the Knesset after the vote, June 2, 2021. (Yonatan Sindel/Flash90) Peretz called Herzog a beloved and worthy president, and stressed that her prayers and those of the nation were all devoted to his success in the role. “His success is our success.” As for herself, Peretz said, “I will continue to meet with young Israelis, and do everything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to heal and sometimes to be a mother, because we all need a hug, we all need someone to give us hope, to show us compassion, love, a different discourse.” In a congratulatory message to Herzog, Rivlin noted: “The title of ‘first citizen’ and the task of guard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State of Israel, particularly at this point in time, are heavy responsibilities. I have no doubt that you will bear them superbly. I am proud to pass on the baton to you in a month’s time. Long live the State of Israel! Long live the President of the State of Israel!” President Reuven Rivlin with his successor Issac Herzog and Herzog’s wife Michael. (Kobi Gideon / GPO) Rivlin also sent a message to Peretz: “Dear Miriam, you have a piece of my heart, of all of our hearts. I want to thank you for setting out on this path. For your sacrifice. For the special way you chose in this campaign. For the language you taught us – the language of the heart.” Immediately after the vote, Netanyahu congratulated Herzog on his election, saying, “I wish him luck in the name of all Israeli citizens.” The prime minister added, “I thank Miriam Peretz for her honorable candidacy and am certain she will continue to contribute to Israeli society, as she has done her entire lif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Isaac Herzog visits the Western Wall in the Old City of Jerusalem, June 1, 2021 (Olivier Fitoussi/Flash90) Yesh Atid leader Yair Lapid, the head of the opposition, said Herzog was “a worthy and wonderful man who is always focused on the good of the country and the Jewish people. Good luck, Mr. President!” Israel’s president is largely ceremonial but plays a key role in deciding who gets the mandate to form a government following elections. The president also has the power to pardon people and grant clemency, something that could become a key issue should Netanyahu be convicted in his ongoing corruption trial. In the run-up to the vote, Herzog refused to say whether he would consider pardoning Netanyahu, who had not endorsed either candidate. A well-heeled attorney by profession at one of the country’s top firms (which was founded by his father), Herzog’s family story is as close as one comes to Israeli royalty. He is the grandson of Israel’s first Ashkenazi chief rabbi, Isaac Herzog, for whom he is named, and the son of former IDF major general and then president Chaim Herzog. His brother Michael is a retired IDF brigadier general. His aunt Suzy was the wife of former foreign minister Abba Eban. In his 15 years in the Knesset, he became known as a soft-spoken and mild-mannered manager. He ran respectful campaigns and declined to take part in the kind of angry political feuding that have come to define the country’s fractious politics. Presidential candidate Miriam Peretz greeted by supporters outside the Knesset on the day of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June 2, 2021. (Yonatan Sindel/Flash90) Peretz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under the most tragic of circumstances after her eldest son Uriel was killed fighting in Lebanon in 1998 and his younger brother Eliraz was killed in an operation near Gaza in 2010. But the Casablanca native went on to become a motivational speaker on issues surrounding Zionism and coping with loss. In 2018, she won the Israel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the country’s highest cultural honor.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Isaac Herzog and Miriam Peretz embrace in the Knesset gallery during the voting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June 2, 2021. (Olivier FitoussiFlash90) In 2019, several political parties courted Peretz to join them ahead of the first of four elections held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interested slates included New Right, Kulanu, and Yesh Atid — parties from the right, center-right and center. Peretz turned down the offers, explaining that she wanted to continue her public work outside the framework of politics, where she believed she’d have greater influence. Times of Israel staff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Recent Episodes from 蘇老師的國際新聞導覽及中東中亞的歷史故事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2024.03.13 日本發射火箭失敗、ISS國際太空站龍太空船順利返回地球

    2024.03.13 日本發射火箭失敗、ISS國際太空站龍太空船順利返回地球
    降息列車要出發了!想贏「債」起跑點!就快搜尋中信美國公債20年(00795B),持有成本相對低,長期投資CP值高,美國公債配息較穩定,還享個人海外所得最低稅負制優勢。 🔺渴望擁息收賺利差嗎?趕緊上車快看這:https://bit.ly/3TxQKVL -- 全球股市要好,首重半導體;半導體要好,以上游為主。 接軌半導體趨勢就該掌握「上游」,追蹤指數成分股持有日本比重近3成,投資真正隱形英雄就在𝟬𝟬𝟵𝟰𝟭 𝟬𝟬𝟵𝟰𝟭與半導體上游王者同行,𝟯/𝟭𝟱掛牌!邀您與護國神山的幕後推手同行! 👉 https://bit.ly/4adM2SP ----以上訊息由 SoundOn 動態廣告贊助商提供---- 一家基地在日本的火箭公司SPACEONE將首射其火箭KARIOS,一種三節之固體燃料火箭,在2024.03.13從日本發射升空。可惜發射幾秒後就爆炸失事墜毀,但請再接再厲。 美國SPACEX公司的龍太空船運補國際太空站已返回地球。

    2024.03.13 中國的太空發展歷程-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2024.03.13 中國的太空發展歷程-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2.1 中國航天太空事業 上一節講述了中國兩彈一星的發展,發展出核彈後,必須要有發射載具。火箭,也就是彈道飛彈除了彈頭爆炸部以外之推進部分,就是核彈最佳的載具,但其實也是發射衛星或太空船的通用載具,用途都是將酬載頂出大氣層進入外太空空間。 中國從1970年代,開發出了東風-5彈道飛彈、長征-1運載火箭、風暴-1型運載火箭之後,眼見美蘇兩強太空競賽之激烈,毛澤東指示中國也要發展太空事業,東方紅一號衛星也就上了天,就算在文革打破一切的時代,就算連火箭發射基地與許多珍貴的火箭科學家也捲入批鬥與鬥爭的時刻,中國的航天事業也沒有因此中止,頂多只是拖延了一點腳步,大方向還是繼續往前的。 到了21世紀,中國的太空計畫發展已經到了獨樹一幟、沒人比他更認真的程度。首先,是人類宇宙事業的領航者與第一領先選手――蘇聯,政權瓦解,承繼的俄羅斯不僅難以恢復蘇聯榮光,還自2022年2月起陷入俄烏戰爭不可自拔,地面上的麻煩都解決不了,更別提幾萬公里高空中的太空事業了。 目前還有太空探索計畫的國家,大概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太空總署、法國、義大利、日本、印度、阿聯大公國、以色列、北韓、南韓、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已經或有興趣放幾顆衛星到地球軌道上的國家更多。 其中,以中國與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表現最積極且實力最強,不但國家有持續性地投入與經營,連民間也紛紛出現私人公司將太空任務私有化、商業化,令人嘆為觀止。 2.1.1 中國太空事業之架構與組織 目前中國從事航天產業的主體,在官方是「中國航天局」,隸屬「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而研發生產相關裝備如太空船、火箭、彈道飛彈之主體,則是公司化的國有央企為主,其中又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為兩大主力軍。 1999年7月,原「中國航天總公司」被拆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之後改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兩家超大型軍工國企,彼此開始進行良性競爭關係。 前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是中國國有獨資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產品是「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研發」。它的旗下有多家研究院與子公司,包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航天標準化與產品保證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航天檔案館」、「航天通信中心」、「北京神舟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等,員工總數達17萬4千餘人,算是承繼過去號稱火箭之父錢學森領導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等一路改制走來最主軸業務的集團。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項目。 2017年,後者改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oration)」,有15萬名員工,旗下公司計有:「中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一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第二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第三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第四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動力技術研究院(第五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公司EXPACE)」、「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該集團主要業務一樣是生產「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也是中國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的國有企業。 由於上述兩家航天企業都是兼營航天與彈道飛彈生產,算是國有軍工廠性質,因此,也都被美國列為科技制裁的對象。不過,這些制裁顯然對其營運與產品開發沒有太大的影響,從中國各型太空火箭發射的頻率來看,是有增無減的。 看到中國光這兩家航天巨頭就有多達三十餘萬員工,難以想像有如此多資源投注在航天事業上,也難怪中國近年航天事業風生水起。不過,是不是也有太多冗員問題?就算是美國也沒這麼多人在搞航天產業,如果中國有這麼多人在做航天工程,是不是進度應該要更快,目標要設的更高一點?比如建造太空梭、建造大型移民艦、設立月球科研站、中國人登陸火星,開發主小行星帶或探索外圍太陽系等計畫或想像都應加速進行,以中國基建狂魔的實力,在美國人登月與登火星之前,中國人先上去蓋好基礎建設如城市、供水站、金屬冶煉廠、火箭燃料提煉廠等,到時候租借給美國人與歐洲人使用可不挺好的嗎?。 中國的民營航太公司不少,有開發穀神星、智神星運載火箭之「星河動力航天」公司,也有開發「雙曲線運載火箭」之「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開發「朱雀系列運載火箭」之「藍箭航天」公司,還有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中科宇航公司共同設計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這些在之後的章節都會詳加解釋,可謂是五花八門,各有所長,這點充分說明中國在科學發展、宇宙航天事業上,已經有相當成果。國家與民間一起做,比起美國太空科技掌握在NASA及少數大企業,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及SpaceX手上,中國的太空產業擴張現象是比較平衡的。 如果這個現象持續下去,可以說有一天宇宙雖大,但地球對外探索的行動,很大機會將會由中國人與美國人來共同主導進行,或者中國至少是多極體系中的一極,只要中國經濟不要進一步崩潰的話。 中國在經濟發展、政治民主、高端科技發展上,也許還無法與美國比擬,雖然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國民所得與人民貧困程度,卻還只能算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唯獨在太空科技、航天航太領域中,中國算得上是世界前列。 當然在航天領域要能夠有大發展,必須要有國家資源的長期投入。在中國,航空太空事業作為幾十年來彈道飛彈火箭發展的附屬品(當然也可以說彈道飛彈火箭軍是航太事業的副產品),也是屬於解放軍國防領域發展的一部份,一直到今天,中國太空事業還是屬於2015年底新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所領導管轄。 除了本部直屬機關外,還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0試驗訓練基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5試驗訓練基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7試驗訓練基地)、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原解放軍第26試驗訓練基地)、衛星海上測控部(衛星測控船隊的基地,原解放軍第23試驗訓練基地,總部在江蘇省江陰市)、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原解放軍第29試驗訓練基地,位在四川綿陽)、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北京測量通信總體研究所、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航天研發中心、工程設計研究所、電視藝術中心、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偵察局(北京市遙感信息研究所)、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 不過,我們還是從頭說起比較清楚。1956年,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組建,主要負責兩彈一星計畫的彈道飛彈發展為主。1957年,蘇聯成功試射第一枚R-7洲際彈道飛彈,射程達到8,000-9,500公里遠,配備於蘇聯戰略火箭軍部隊,可裝載一枚300萬噸當量核彈頭,R-7也是將蘇聯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一號射入太空的載具。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一號太空船進入外太空與近地軌道,成為第一個到達外太空空間的人類。 1960年,中國在參考蘇聯R-2彈道飛彈,仿製出東風-1型彈道飛彈後,首先在酒泉基地(也就是解放軍第20訓練基地,今日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成功試射。 之後,經過文革造反派大鬧一番,基地基本陷入癱瘓。1970年起,酒泉第20訓練基地全部劃歸蘭州軍區空軍建制領導,航天單位全部改劃歸空軍序列。1970年4月,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進入軌道。1975年起,再度將各航天基地改編成解放軍試驗訓練基地,直屬國防科委領導。1982年7月,「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委科裝委」合併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又稱為「國防科工委」,領導所有航天基地。 1983年,中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知識份子與科學技術重新受到重視與國家政策保護,於是有四位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王大桁、王淦昌、楊嘉樨、陳芳允等,聯合致信給元老鄧小平,提出借鑒美國星球大戰計畫,開發中國的高新科技。鄧小平支持此提議,調撥100億人民作為專項資金,稱為「863計畫」,又稱「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主要重點放在「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與新材料技術」。 在航天技術方面,主要決定發展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以及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 1985年,中國政府決定開放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為國外客戶進行商業發射衛星任務,酒泉基地改稱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始為國家賺錢創匯。 1994年,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開始興建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場。1999年,發射第一艘試驗飛船。 1998年4月,「中國解放軍總裝備部」成立,所有航天基地改隸屬總裝部領導。最後在2015年底,再改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迄今。因此,今天中國的所有航天空間計畫,其實都是在解放軍的預算內執行,中國的太空人也都是解放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出身為主。 但是,這體系內也有許多實體是以公司型態的存在,如最大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縮寫:CASC)」,就是中國最主要負責太空工業設計、製造、發射與維護的超大型國營企業央企,其總部位於北京,業務為發射航天探測器、載人飛船、人造衛星,以及製造戰術、戰略彈道飛彈。 所以,其實解放軍火箭軍的各型彈道導彈,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生產的,這樣說來,它也可以說是一家超大型的國營軍工廠。當然,它也生產神舟系列載人飛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等。它還有幾家子公司,如製作運載火箭與各款彈道飛彈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也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又稱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五研究院」等。 此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也研發一套商用遙感對地觀察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系統」,這是由一些微型衛星組成的網路,從2015年到2023年,已發射26次,在軌道上的衛星數量已達131顆,既可商用,也可軍用,對敵領土進行偵察任務。 2022年中國計有64次太空發射紀錄,2023年則有67次太空發射紀錄,雖然比起SpaceX來說並不多,但已經比美國NASA的發射任務多上許多,這也不禁讓人懷疑到底美國有沒有認真對待外太空開發一事?

    2024.03.12 歐洲、日本、印度、北韓、俄羅斯太空發展歷程-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2024.03.12 歐洲、日本、印度、北韓、俄羅斯太空發展歷程-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3月底前,成功開立將來銀行數位帳戶,享活儲利率最高3.5%,利息最高領1400元! 出國旅遊或綁定行動支付,消費滿5仟再享最高3.5%回饋。 將來銀行由中華電信、兆豐銀行、全聯等6大股東共同創立,讓你實現金融自由,理財帶著走。 立即開戶:https://nxb.tw/5njf7z/ ----以上訊息由 SoundOn 動態廣告贊助商提供---- 1.8 歐洲的太空事業 歐洲有傳統強國,如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在二戰之後,藉由美國援助,也慢慢恢復元氣,並追隨美國的腳步與蘇聯對抗。 歐洲也有自己的太空計畫,英、法、德都有火箭或彈道飛彈技術,在1968年11月29日,歐洲太空發射發展組織(European Launcher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ELDO)結合諸國之力進行第一次發射,這次發射一個擁有三級的歐羅巴-1號火箭(Europa 1 rocket),地點在澳洲南部的WOOMERA皇家澳洲空軍基地。 這款火箭也是各國組合的結果:第一節是英國依照藍紋彈道飛彈藍本設計的推進段,第二節是法國生產的,第三節是德國生產的,裝載的是測試衛星一枚。但是,發射過程中,第一、二段順利燃燒,第三節卻不幸爆炸,導致任務失敗。 歐洲太空總署(ESA,European Space Agency)是1975年,由19個歐洲國家加上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太空探測與開發組織,總部在法國巴黎,法國是主要的設施設備提供國,甚至連發射場都設在南美洲赤道附近的法國海外領地法屬蓋亞納太空中心,可發射科學、通信衛星與各型運載火箭,由於地近赤道,緯度低,火箭發射可以用最短距離進入軌道,因此可以少帶點燃料,多搭載更多的酬載物。 歐洲太空總署預算不多,每年只有約50億美元,由各會員國按比例繳交,所以可做的事情確實也不多,主要的精力放在:1、建立伽利略定位系統。2、建造發射火星探測器火星快車號。3、國際太空站的哥倫布實驗艙。4、ATV自動運載飛船(Jules Verne 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 ,ATV,運補國際太空站用)。5、織女星小酬載運載火箭。6、金星快車,金星的探測衛星(2006年已發射)等計畫上,此外也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哈伯太空望遠鏡、尤里西斯探測器(研究太陽風、太陽磁場)、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探測與登陸器、韋伯太空望遠鏡等。 歐洲主要的太空發射力量在由歐洲多國共同持有股權的法國亞利安空間公司(Arianespace),其成立於1980年,主要生產各型運載火箭並提供發射服務,火箭型號有亞利安-5號重型火箭,中型Soyuz-2火箭與固體燃料小型VEGA火箭,這公司在1985年時,一度佔有商業發射市場的40%份額。 1.9 日本的太空事業 日本的太空事業係由內閣府的「宇宙開發戰略本部」制訂政策、決定方向,之後才由JAXA等機關執行。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英文名稱: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縮寫JAXA)為日本文部科學省下的國立研究開發法人之一,主要任務係負責研究、開發人造衛星、發射載具、探測小行星與登月工程。在鹿兒島縣的種子島設有太空發射中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每年預算甚低,只有20億美元左右,因此能夠做的任務並不多。 1969年,日本國會通過決議禁止宇宙技術用於軍事用途,只能研製氣象衛星、通訊衛星等民間領域的太空技術。2008年5月福田內閣通過《宇宙基本法》,制訂振興太空產業外交、國家安全、科技發展等推進宇宙研發應用的戰略方針,廢除並取代1969年之非軍事化決議案,首相福田康夫創立「宇宙開發戰略本部」,自己擔任第一任本部長,宇宙開發擔當相野田勝子為副本部長,其他內閣成員為本部員,徵調來自內閣府、總務、文科、經產、防衛省約20名官員,擔任「戰略本部事務局」。從此以後,宇宙開發戰略本部會議由內閣府特別事務空間政策大臣召開,首相出席主持。 2009年,首相麻生太郎制訂《宇宙基本計畫》(麻生宇宙基本計畫),將日本未來五年與十年之宇宙開發計畫做一總結,包括地球觀測氣象衛星、軍用間諜衛星、宇宙科學研究、載人太空旅行等。 2013年,安倍晉三執政,為了與日益強大且挑釁意味十足的中國對抗,日本重啟宇宙戰略,2013年1月25日,發表《宇宙基本計畫》(安倍宇宙基本計畫),認定宇宙空間的利用對於日本安全保障有重大意義,尤其面對中國設立北斗導航系統、天宮太空站,並與世界多國進行宇宙活動合作,讓日本政府覺得不加以制衡的話,會對日本安全造成威脅。 安倍政府開始更加積極的宇宙開發政策,主要著重在「定位衛星、遙感衛星、通訊及廣播衛星、宇宙火箭運載工具、宇宙科學與探測、載人宇宙活動計畫、宇宙陽光發電計畫。」日本對於太空碎片的觀測與清除,以及美國關閉GPS系統時,自己仍有定位能力,關注外國對太空軍事化的程度等,都力求掌握。 日本的太空計畫仍採取與美國合作的戰略,並在衛星製造或零件供應上推動高端出口,成為各國宇宙開發事業的零件供應商。另外,就是想加入與美國一起研發獵殺敵方衛星的導彈系統,加入美國的太空戰略,建立日美共同的太空秩序,將美日安保也延伸到太空領域。 2024年2月17日,三菱重工生產的H-3火箭將數個載荷送入太空,包括CANON的一枚衛星,順利成功,也洗雪了上次發射失敗的恥辱。 除火星計畫外,日本也有自己的QZSS導航衛星計畫。2010年,鹿兒島種子島宇宙中心將第一顆引路號準天頂定位衛星打上太空,時至今日(2024年),日本已經在軌道上布置7顆導航衛星,該系統可以與美國的GPS導航系統兼容,還增強GPS的正確度。這個QZSS系統也可以獨立於GPS而提供專屬自己的導航系統,目前日本全境、東亞、東南亞與澳洲這片區域都在QZSS導航系統含括範圍,不過計畫是2030年才要真正開始對外服務,屆時將增加到10枚衛星,所以還有得等。 另一項較有野心的計畫則是198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開發天基太陽能計畫,JAXA與京都大學校長松本紘(Hiroshi Matsumoto)合作開始就此項目開展研究。2009年,接手的京都大學教授筱原直樹(Naoki Shinohara)成功地以飛艇在空中30公尺高處向地面的手機傳送微波電力,日本經濟產業省也加入此計畫,該團隊已經陸續進行50公尺距離的傳送測試,未來將嘗試1公里至5公里之傳輸測試。 不過,日本團隊也認為要實現計畫需要花費的成本,包括將太陽能板送上太空的成本仍舊太高,如果要發出一個核反應堆發出的電量如一千兆瓦,需要在太空中裝設一個長寬各為兩公里的太陽能板,還要解決極遠距傳送問題,都有待進一步開發。但是,只要日本開發出一定成果,未來就可以加入其他國家團隊的相應計畫,擁有談判的籌碼與本錢。 此外日本對月球探測也有規劃,2023年9月三菱重工與JAXA合作的H2A火箭發射月球探測器SLIM,12月25日進入月球軌道,2024年1月20日終於一舉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使日本成為繼蘇聯、美國、中國、印度後第五個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在月球上的國家。 1.10 印度的太空事業 印度航太部(Department of Space,DOS)是印度政府負責管理全國航太計畫的部會,其下有多個太空相關研究機構與研究所。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英語: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縮寫:ISRO)是印度的太空總署,負責各項載具、衛星等的裝備設計開發生產與實際發射任務之執行。 印度發展太空計畫中除太空運載火箭外,也有自己的衛星體系。第一類適用於通訊、電視廣播與提供氣象預測的INSAT衛星系統,第二類是用於國土監測與間諜衛星用的遙感衛星IRS系統。 而依靠其烈火系列彈道飛彈技術,印度也發展出自己的太空運載火箭:「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olar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 GSLV)」,用於將IRS和INSAT級衛星送入軌道。 1.11 北韓的太空事業 北韓發展自己的兩彈一星也是十分積極的,畢竟面對外來敵國無數,盟邦就三、四個,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古巴,鄰近的中國算不算盟邦,還要商量。因此,要維繫金家三代以及後世千秋萬代的統治,發展兩彈一星是無可避免的道路。 目前北韓最強的「火星-18遠程洲際彈道飛彈」(Hwaseongpo-18 hyeong)在2023年進行三次試射,擁有三級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力達140噸之火星-18型射程已達1萬4千公里,完全能夠覆蓋美國全境,對美國造成實際的威脅,而且它是擁有機動發射車的一款遠程洲際彈道飛彈,因此其機動性與戰場生存性都遠大於發射井的洲際彈道飛彈,美國未必有能力完全攔截或事前清除。 南韓被美國壓制許久後,近年也有點蠢蠢欲動。2023年12月4日,南韓發射一枚固態燃料太空火箭,載運一枚重100公斤的小型雷達衛星上軌道,是繼南韓2022年3月與12月,兩度試射火箭後的第三度嘗試。 可以見到南韓也產生危機意識了,在北韓一連串彈道飛彈試射與核武發展的例證下,再不急起直追做出自己南韓的兩彈一星,就與直接投降北韓,幾乎沒有兩樣了。美國的駐軍與美國的核子保護傘終究不可靠,隨時要撤走只是一張紙的問題,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真實的。 1.12 俄羅斯太空事業 2023年8月21日,媒體報導「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的月球探測器「月球25號」在進入降落軌道時發生問題,最後撞擊月球表面並失去聯繫,任務宣告失敗。 ROSCOSMOS,人稱俄羅斯太空總署,但其實它在2015年之後,已經由政府機構轉型為國營企業的形式存在,負責俄羅斯所有航天太空事業,也承繼前蘇聯的太空事業。其大部分的火箭發射場,包括世界第一座太空發射場之「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都位在哈薩克,由俄羅斯政府向哈薩克政府長期租賃使用,在俄國境內的則有「普列謝茨克太空發射場」,俄羅斯所有太空計畫、所有太空載具都在ROSCOSMOS控制下。而ROSCOSMOS在軍事層面的對應單位則是「俄羅斯空天防禦部隊」,又稱「俄羅斯航空太空軍(VKO)」。 俄羅斯在2022年2月開始的俄烏戰爭中,與西方各國關係決裂,俄羅斯太空總署ROSCOSMOS署長波瑞索夫(Yuri Borisov)表示將在2024年後退出國際太空站(ISS)計畫,準備自己建造俄羅斯專屬的太空站。其實蘇聯與俄羅斯早就擁有過自己的太空站,即禮炮系列太空站與和平號太空站(MIR)。

    2024.03.10 美國太空軍與美國民間太空公司之發展狀況-出自蘇育平撰寫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一書

    2024.03.10 美國太空軍與美國民間太空公司之發展狀況-出自蘇育平撰寫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一書
    之決議,但是任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能力到達太空的國家,幾乎都是懷有軍事意圖的,也只有具備戰略意圖,一個國家才會有動機耗費資源與金錢製造太空載具前進到太空空間。再加上在太空部署軍事設施,可以有效地壓制地表的勢力,因此,這是一個不可說,但許多國家競相去做的事情。 過去美國太空事業是由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與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負責,現在則是由2019年12月正式成立的「美國太空軍」(Space Force)與NASA負責。太空軍算是繼美國空軍於1947年,獨立成為一個新軍種後,又再一獨立出來的新軍種,與美國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海岸巡防隊並立。只是太空軍與美國空軍之間,還是存在相當程度的連結,太空軍的基地設施、人員、武器裝備、指揮協調等,一切都是來自美國空軍原屬的太空司令部與下轄單位。 美國太空軍成立的使命與任務,是要組織、訓練及裝備太空軍部隊,保衛美國與盟邦在太空之利益,並為盟軍提供太空能力與情報,培訓太空軍事人員、建設太空軍事設施、研究太空力量軍事理論等。其中也包括從太空監看核彈之發射、追蹤、爆炸等,並進行預警或攔截反擊等。 美國太空軍的前身「空軍太空司令部(AFSPC)」成立於1982年,是美國空軍下轄的一級司令部,其組織架構如下: 太空軍司令部下轄單位 第二級單位 駐地 聯合部隊太空職能司令部 聯合太空作戰中心 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 導彈預警中心 科羅拉多州夏延山基地 聯合天基紅外線衛星系統中心 科羅拉多州巴克利空軍基地 聯合軍事導航中心 新墨西哥州科特蘭空軍基地 太空防禦聯合特遣隊 國家太空防禦中心 科羅拉多州施里弗空軍基地 太空軍負責操控美國的人造衛星部署與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以保衛美國國家安全,甚至美國的GP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也是在空軍太空司令部管轄下的,所以GPS主要設置目的是軍用,只是平時也開放民用而已。 美國空軍在美國東海岸、美國西海岸,與台灣樂山裝設的鋪路爪雷達(Pave PAWS)是一種裝載在陸地上的相控陣雷達系統,它的性能極其強大,除了可以偵測3,000-5,000公里外彈道飛彈發射,甚至也可以偵測到地球進地軌道上的衛星與其他物體之偵測追蹤。 當偵測到敵方彈道飛彈發射,數據將即時送到美國「導彈預警與太空控制中心」、「美國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及「美國戰略司令部」,並評估是否需要反擊。倘若是太空中的衛星追蹤訊息,則送到「聯合空間作戰中心」(CSPOC)進行分析研判。 美國將未來太空事業置於太空軍管轄下,與中國航天事業也是在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管轄下是一樣的。太空其實就是超過一百公里高的天空,美國能夠容忍敵國,如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的衛星或彈道飛彈在自家領土上空飛來飛去嗎?自然是不行的。因此,美國也許對太空事業已經沒有冷戰時期的熱情與投入,但是,對於本土防禦上來說,美國還是不會輕易門戶洞開,讓敵軍有可趁之機。 雖然,聯合國各種有關外層空間的國際公約都規定外層空間應和平使用、不能武器化或戰爭化等,但是只要有機會,有哪個大國不會想將天基武器擺上太空以震懾敵人?美國在1980年代的星球大戰階段,就曾發明天基雷射衛星武器,打算從太空中打擊敵方蘇聯之衛星與太空飛行器。相信只要有機會,不論中美俄英法,都會想辦法把太空武器化:反正我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誰都沒能力制裁我。國際公約是給小國遵守的,敢不遵守的就把你列為流氓國家,並制裁你。大國就是大流氓,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都沒能奈我何。 2024年初,美國也指稱俄羅斯計畫將核武放上太空,在近地軌道引爆電磁脈衝核武器,造成的電磁脈衝將可一舉摧毀一大片的近地軌道衛星,如星鍊、GPS等網路都會遭受毀滅性打擊,但一樣的中國與俄國在近地軌道也有數量極多的各款衛星,一樣會被電磁波摧毀,因此這武器可謂殺人一千,自損八百。 1.7.6 美國的深空探索計畫 美國除了進行月球探勘任務外,還對太陽系各行星及太陽系外行星進行探索計畫,比如有水手10號與信使號行星探測太空船進行的「水星計畫」;水手2號、5號、10號與麥哲倫飛船進行的「金星計畫」;水手4號、6號、7號、8號、水手9號,再加上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觀測者號、火星探路者號火星車、火星實驗室等針對之「火星計畫」;「木星計畫」有先驅者10號、伽利略號、朱諾號探測太空船;「土星計畫」則有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船;「冥王星計畫」有新視野號太空船;其他跨行星計畫有先驅11號、水手10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小行星與彗星計畫」則有NEAR舒梅克號、深空1號、星辰號、深度撞擊號、曙光號等、冥王星新地平線號、太陽神號等。看到這裡也可以感受到,美國確實是太空領域的領先選手之一,曾經這麼全面地對宇宙進行探索計畫。 其中,圍繞太陽觀測的帕克號探測器於2023年9月時,達到最接近太陽的距離,在運作軌道上創下時速63萬公里的超快速度,創下人類製造飛行器的最快速度紀錄。不過大家要知道,在太空中是沒有空氣阻力的,只要原始加速度夠快,要達到幾萬公里的時速是並不困難的。 2023年12月時,美國NASA則公布距離地球最遙遠的人類宇宙探索器「旅行者一號」(Voyager 1)在旅行到離地球240億公里,已經出了太陽系內緣的宇宙空間,卻中斷了與NASA間的訊息,似乎是太空船的通信系統陷入不斷重開機的損壞狀況。目前NASA已經發送讓中央核心機體重開機的指令,但這個指令要22.5個小時才會送到太空船。同樣的旅行家二號太空船,一樣已經在離地球200億公里外的宇宙空間,繼續往太陽系外行星探索前進。已經於46年前出發的探索太空船,到今天還在運作,真是不可思議的長壽。 不過根據目前天文學家最新的研究,太陽風可以影響到的空間距離遠大於以前所想像,因此以旅行者一號的航行速度,恐怕要1萬7千年後才能真正飛出太陽系的範圍。如果人類無法開發出更快的宇宙旅行推進方式,那麼即使要突破太陽系都是奢望,更別提到銀河系、到仙女星系、到仙女座超星系團等。不過即使只有在太陽系,可以供人類開發的資源都已經是無窮無盡了。 只不過民主國家的領導人與國會通常是短視的,太空計畫這種需要長期投入才能見出效果的事業,不是政客希望得到速效成果的類型,因此砍太空預算是最沒有阻礙的。 1965年,因為美國參與越戰的原因,NASA的預算遭到國會大幅削減,之後持續減少,甚至在阿波羅11號計畫登月成功後,尼克森總統拍板決定終止了阿波羅17號之後的所有阿波羅系列任務,甚至關閉了人類史上最強的農神火箭的生產線,不再生產。雖然,1972年,尼克森總統批准啟動「太空梭計畫」,但其他登陸火星、殖民月球、建立永久太空站之計畫則全數遭到刪除,美國太空事業遭到重創。 相較之下,世界上獨裁專制體制國家蘇聯、中國等反而能更堅定不移地去執行既定的太空計畫方向,出現更多成果壓過民主陣營國家。 美國在蘇聯解體後,在太空場域失去最強勁的對手後,就不再將太空視為重大的國家利益所在,這也可以從1960年代阿波羅計畫期間,NASA的預算在美國聯邦預算中的比例達到4.41%之多,在登月成功之後,熱情迅速消退,NASA預算減低到1975年的聯邦總預算1%,之後逐年下降到2006年,與2012年差不多0.5%左右。這也是我們看到近年來美國在太空中消聲匿跡的原因,沒有錢是不能發展太空事業的。 不過,在中國持續不懈的神舟計畫、天宮太空站計畫與其他深空探測與小行星防禦計畫刺激下,也許美國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突然警覺到不能再忽視太空領域的發展,或者是有一天地外文明來接觸人類了,或決定侵略人類,將人類消滅時,美國會再度奮起來拯救人類吧?至少電影裡面演的都是這樣,外星人來了,美國帶領全人類一起擊敗外星母艦,美國總統還帶頭開飛機上戰場。 現在看起來,中國在太空領域抵禦地外攻擊、保衛人類的意志似乎還比較強烈一點。美國人都沉迷於金融炒股票,可以說華爾街就是美國的鴉片煙,讓美國從世界超強變成外強中乾,光玩金錢遊戲是不會增強國家實力的,歷史上已經有太多例證,但人性好逸惡勞也是天性,炒股能夠賺大錢,有誰還去開工廠做實業呢?SpaceX的伊隆馬斯克畢竟是鳳毛麟角的怪才,難以撼動美國人的慣性。 不過,美國在傳統上也有試圖圍堵中國太空事業發展的企圖。2011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禁止美國與中國在航天事業上合作的「沃爾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當時眾議員沃爾夫(Frank Rudolph Wolf)提出該法案,以「存在間諜風險」為由,封殺中國參加國際太空站計畫的道路。因此NASA要是與中國航天局合作,那是違反美國法律的行為。不過,美國的圍堵從來就是沒有效的,也許可以遲滯被制裁對象的行動,但被制裁國家通常會更自立自強、自立更生,發展出原先想不到的東西,中國、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北韓等都是。 1.7.7 美國民間公司的太空產業 ULA 美國幾個最大的軍工複合體公司洛克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與其子公司共同組成的「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 ULA)」於2006年成立,一度承擔最多美國政府的太空發射任務,包括美國國防部、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之軍事與科研太空發射任務都由其包攬承接,該公司擁有擎天神號運載火箭(Atlas)、火神半人馬星火箭(Vulcan Centaur)、三角洲Delta-2型運載火箭、三角洲Delta-4型運載火箭。 在2016年以前,該公司一度壟斷了所有美國政府的太空發射任務,直到2016年,美國政府與SpaceX公司簽約委託發射衛星與其他飛行器後,該壟斷局面才算是結束。但ULA仍然是美國政府太空發射任務的台柱之一,持續不斷進行太空發射。到2023年底結束時,該公司一共進行過155次太空發射,成功率100%,並將價值超過700億美元的衛星資產送入地球軌道。 2024年1月8日凌晨,ULA發射新型火神半人馬座火箭,將若干商業載荷、ASTRABOTIC公司發射的遊隼任務一號(Peregrine Mission 1)登月探測器、美國空軍軍事載荷、若干NASA科學實驗與5具由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UNAM)特種儀器實驗室(LINX)大學生組成的團隊開發的登月機器人發射升空。 Astrobotic公司私人登月企圖的產物「遊隼任務一號(Peregrine Mission 1)」後來因為探測器引擎出現問題而告失敗。其實這次計畫也是NASA重新登月之Artemis計畫中的一環,NASA藉由商業委託民間公司先進行無人登月之探測計畫來對月球大氣層、月表、土壤、登陸地點等進行先期探索,累積更多資料與經驗後,就可以增加屆時NASA登月一次成功的經驗。 在墨西哥大學生登月機器人計畫方面,由於太空載荷昂貴,因此這墨西哥大學生製作的5具登月機器人直徑僅有10公分,重量60克,形狀類似掃地機器人,有輪子可在月球表面自由移動,也有感測器與電腦主機等,主要任務是研究月球上稀薄的大氣層。像這樣有志氣的月球探索計畫,實在很值得鼓勵,也受到墨西哥政界一片讚揚,雖然不是國家的太空行為,但是也已經創下私人進行月球探索的紀錄。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台灣的大學生也組團開發登月或登火星機器人,開始宇宙探索的夢想。 此外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曾經設計一款「X-33 冒險之星(VentureStar)」「可再用之發射型運輸工具」(RLV),盼可以取代太空梭之角色。 這款飛行器最大特色是不外加推進火箭引擎,而是直接把推進引擎放在機身下方,以自身動力發射升空,並可以飛機姿態滑翔降落地表。可惜,此款飛行器在測試時,發生許多零件損壞之問題,最終被塵封不再運用。洛馬公司轉向生產其他航天器,如X-47空天飛行器,這在後面章節「空天飛機」處再予以介紹。 SpaceX 2023年11月,美國SpaceX公司開發的獵鷹-9號火箭再次順利完成重新降落地面的試驗操作,過程完美。當年12月30日,獵鷹重型火箭將美國航天飛機X-37B運載入較近地軌道更高的太空空間中,進行無人操作的X-37B第7次的太空任務。2024年1月7日,SpaceX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卡納維爾角太空發射場發射升空,一次性地將23顆星鍊衛星送入軌道,代表該公司布建星鍊網路的努力還在持續。 這家屬於南非裔美籍富豪伊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相信大家近年都在各種新聞上接觸過。這是一家民營的太空火箭飛船製造商與太空運輸公司,總部位在加州,2002年開始運作,目標是提供美國政府太空運輸的選項,並長期計畫殖民火星。該公司目前擁有「獵鷹系列運載火箭」與「龍系列太空飛船」、「星艦太空飛船」,火箭可搭配用來運載貨物到國際太空站或代客發射商業衛星,飛船則可以載人飛行。 其中獵鷹-9中型運載火箭是火箭主力,但需要時也可以倍數綑綁,比如「獵鷹重型運載火箭」是由三支「獵鷹-9型中型運載火箭」綑綁而成,總計擁有27台梅林火箭引擎,長度70公尺,直徑3.66公尺,重量1420噸,至近地軌道可載運63.8噸載荷,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26.7噸,至火星可搭載16.8噸。 目前SpaceX公司已經改用超重型火箭(Superheavy)為推進段,上面搭載名為星艦(Starship)的載人飛船,這款兩級的火箭飛船組合將是該公司未來太空任務的主力發射對象,將使用來登陸月球與火星使用,因此裡面空間寬敞,達1,100立方公尺,並可分為數十個艙室。由於採用強度高之不鏽鋼合金製造,目前兩三天就可以生產出一艘星艦出來,因此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發射試驗失敗,爆炸在空中成為煙花,該公司似也不以為意,只要比之前飛得遠,收集到有用的數據,就把它當成是成功。這個也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不同之處。 星艦未來將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功能,有載人飛船、油輪(載運火箭燃料到太空)、太空加油站(未來在太空中擔任儲油槽接收油輪運的燃料、加註給需要遠航的行星際飛船)、行星際遠航移民船、深空探測器、純貨運補給飛船等。可以看出該公司對於未來真正的星際太空任務是有所準備的,認真在準備各項載具。 馬斯克的願景是在2035年前,發射數千枚火箭,以載人太空船運送一百萬地球人到火星,建立自給自足的定居點。 2023年4月20日、11月18日各有一艘超重級火箭(Superheavy)與星艦(Starship)組合之太空船試射升空,可是兩者到最後都出現問題而自爆結束,第三艘已經準備好隨時發射升空,由此可見,航天事業沒有一帆風順的可能,只有不斷精進再精進,從失敗中累積成功的訣竅,未來終有成功的時候。 可是,我想該公司有點太早將「星艦」這個名稱拿來給還處於試驗中階段的飛行器使用,一次又一次的星艦試射,到最後在全球人們眼中爆炸成煙花,未來太空移民要搭乘「星艦」,你還敢坐嗎?所以星艦這名稱到最後,很可能還會改取另外一個名稱,作為正式啟動行星際旅行計畫之載具名稱,也許未來就稱做「企業級」星艦,或把美國用於航母上的名稱都拿出來,大黃蜂級、艾塞克斯級、獨立級、中途島級、小鷹級等,都挺有懷念價值的。 2019年起,該公司開始建設「星鍊」低軌網路衛星系統;2023年時,已經在地球軌道布設超過3,500枚低軌星鍊衛星,第二代星鍊系統預計將布設29,988枚衛星。中國目前也計畫發射數萬枚低軌網路衛星,但是近地軌道已經布滿星鍊的衛星,可再布設的空間已近飽和。人類在近地軌道上布設那麼大量的衛星,究竟會否對地球造成負面影響似乎還未有進一步的研究,筆者個人是有點憂心,未來發射任何一枚火箭或太空船升空似乎都要冒著與衛星相撞的危險。 2020年5月,SpaceX公司成功進行載人太空飛行,受委託將4名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象徵人類商務太空宇航的開始。2024年1月18日SpaceX的龍飛船與獵鷹火箭再度接受委託將4名太空人商業載送到國際太空站去,順利成功,每人收費5,400萬美元。目前這家公司可以做到製造、發射、回收、再利用運載火箭,發射載人太空船、代客發射衛星進入軌道等,最重要的它是私營企業,對於成本管控做得比政府國家力量進行的太空宇航官方機構還要經濟實惠,這樣才能賺錢。 但是,中國一樣有民營航天企業,如創立於2018年之星河動力航天公司,藍箭航空、東方空間、中科宇航等。 此外,還有世界首家商業發射衛星的歐洲「亞利安空間Arianspace公司」的亞利安5號運載火箭、VEGA運載火箭、SOYUZ運載火箭,日本三菱重工的H3火箭,以及紐西蘭的火箭研究室(Rocket Lab)等,都是有力的挑戰者。所以,伊隆馬斯克要是以為自己天下無敵或已經壟斷市場,那他就錯了,就算只有美國本土的挑戰者也不少。 Virgin Galactic 另外,英國企業家,維珍航空創辦人理查布蘭森創立「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主要目的是想經營太空私人旅行,該公司興建自己的太空船,但配合其他公司的火箭推送到高空或宇宙空間,最新的太空船「團結號」首飛在2018年12月13日,並升到82.7公里的大氣層邊緣,之後滑翔下降至地面。 2024年1月26日維珍銀河公司進行第6次私人太空飛行,銀河06號高空飛機將4名自己出資的太空人由新墨西哥州美國航太港發射升空,不是用火箭,而是用飛機載飛機高空釋放,再繼續往上飛的方式抵達接近宇宙空間,飛行最高到離地88公里高處。未來該公司會繼續努力提供世界富豪上太空的飛行體驗。 Blue Origin 美國另有一家「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由Amazon創辦人貝索斯於2000年創辦,該公司正在研發次軌道飛船與軌道飛船,也能自己設計、研發、生產重型運載火箭。2015年該公司生產出BE-4軌道運載火箭,也生產無人飛行器,順利飛到超過100公里卡門線,速度達3馬赫。 2016年1月22日,藍色起源公司成功發射亞軌道火箭New Shepard Rocket,推升至太空的太空艙之後順利返回,該公司在德州有自己的太空發射場,但是在佛羅里達的甘迺迪太空中心也有該公司的大型廠房用來裝配大型火箭。 月計畫,以新開發中的BE-7氫氧發動機用在月球登陸器上。 2024年1月8日,聯合發射聯盟(ULA)的新火神半人馬火箭升空,該火箭就結合使用了兩台藍色起源公司的BE-4火箭助推器,進行商業化公司登月任務,順利將美國Astrobotic公司的Peregrin月球登陸器與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學生團隊製作的五個月球探測機器人送入太空並將前往月球登陸。Astrobotic公司預計在2024年稍晚,委託SpaceX將另一個登月登陸器送上太空。Astrobotic, Inituitive Machines, Firefly Aerospace等美國民間公司登月之企圖都受到NASA的背後支持,並以此累積行動之經驗。 可以看到,美國的民間太空公司也開始結盟合作,相互使用成熟科技與產品,加速太空活動的頻率,這無疑是好事。 Sierra Space Corporation 2023年11月,美國賽拉太空公司(Sierra Space Corporation)設計生產的「逐夢者(Dream Chaser)太空飛機」已經問世,九公尺長的機身可裝載7名太空人,也可以做為貨運飛船,承接NASA運補國際太空站的任務。 圖1-37 逐夢者太空船起飛前準備(NASA) 這款飛機可重複使用15次,因此成本攤分會極便宜。此外,它可以降落在一般機場跑道,等於到處可以降落,無須特用場地與裝置。2024年1月,逐夢者太空飛機與Shooting Star貨運飛船模組將接受最嚴格的發射環境測試,送到佛羅里達卡納維爾角發射基地,使用聯合發射聯盟的半人馬座火箭(Vulcan Centaur Rocket)發射升空。 圖1-38 賽拉太空公司生產之充氣型太空站(賽拉太空公司官網) 賽拉太空公司也設計生產吹氣膨脹型模組太空站,該公司採用一種材質堅韌的ILC Dover紡織品,在地球軌道上時就將模組太空站充氣膨脹,可以得到比平常金屬外殼製作的太空站更大的空間,高6.2公尺,直徑8.3公尺,約有2,299平方英尺,大約213.5立方公尺,約為一個普通家庭住宅的空間。賽拉公司估計只要發射三個這樣的模組,就可以取代目前的國際太空站空間。未來該公司將設計更大的模組,光一個就可以擁有1400立方公尺的空間,十分寬敞。不過當然這外表的材質能否抵禦太空輻射、光線、太空微塵之衝擊等,正在繼續測試評估中。 由於擔憂國際太空站退役後無以為繼,美國的NASA已經在2023年底開始向民間太空公司徵集下一代太空站的計畫,目前NASA支助兩個團隊設計新一代太空站,一個是賽拉太空公司與藍色起源公司共組的團隊,另一個是Voyager Space與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合組的團隊。另一家AXIOM太空公司則是規劃在國際太空站除役解體後,將可用的部分拉出來另外維護運作成一個仍可運行的太空站。已經可見國際太空站不久之後的解體對於美國帶來的壓力,畢竟再不想出辦法,在國際太空站解體後,軌道上可就只剩下中國的天宮太空站了,這對美國的面子簡直就過不去,當初冷戰時候比不贏蘇聯還有得說,今天要是連中國都比不過,美國真的可以回歸閉關鎖國的年代了,說什麼世界超強,都名不符實了。 賽拉太空公司與藍色起源公司計畫一起製作「軌道珊瑚礁太空站(Orbital Reef)」,這計畫受到NASA的支持,作為2030年國際太空站退役之後,美國可能採用的長期運行軌道太空站選項之一。 Firefly Aerospace 螢火蟲太空公司是一家位於美國德州的私人航太公司,主要開發用於商業發射衛星到軌道的中小型火箭載具,希望透過技術創新增加一般人進入太空的機會,降低成本並減少對政府航太機構的依賴。 2023年12月22日,美國Firefly螢火蟲太空公司生產之「Alpha 火箭」攜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委託發射的載荷,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攜帶「電子可控天線載荷」順利發射升空,將載荷置入近地軌道。這是該公司「Alpha 火箭」第四次發射任務,迄今都順利完成任務。該公司也有在2024年進行登月任務的計畫,讓我們拭目以待。 Rocket Lab 火箭實驗室公司是一家小型太空公司,創辦人是紐西蘭人,總部設在加州,生產小型火箭代客發射衛星,目前該公司最新款的Electron火箭可將150公斤載荷發射到500公里高的高軌道。 該公司2017年5月第一次成功試射,2018年11月11日則將7顆微型商業立方衛星送入軌道,2019年也有6次成功發射。 2024年2月19日該公司在紐西蘭馬希亞半島18號發射場,發射2024年第一發Elctron/Curie火箭,這次發射該火箭將把Astroscale公司的ADRAS-J太空船發射到太陽同步軌道,該艘太空船將用於辨識、處理太空垃圾之用。 我們可以看到,NASA的不作為反而導致美國民間航太產業大大的發展,以填補政府不作為造成的漏洞,不過凡事委託民間商業公司來進行,是否穩當?也是值得評估再三。 下方是其他美國民間航太公司的各種計畫,可做參考。 計畫名 內容 OneWeb衛星群 在2020年開始運行的衛星群發射計畫 柯伊伯系統 由亞馬遜的子公司 Kuiper Systems 提供的低空衛星網路計畫。 Viasat 一家在美國營運的寬頻衛星業者,提供的服務包括固網、地面行動網路,以及空降天線。 O3b 中地球軌道(MEO)衛星群,負責提供電信業者的網路服務。目前只涵蓋赤道地區。 銥衛星(Iridium) 由圍繞地球一共66個運作中的通信衛星組成。這個系統原先規劃77個通信衛星,所以用原子序為77的銥來命名。於1998年11月1日開始服務。 銥星公司開發的第二代銥星系統被命名為Iridium Next,同樣由66顆衛星組成,此外還有9顆規定冗餘衛星,以及6顆地面冗餘。2017年至2019年間,與SpaceX合作將75顆衛星發射入軌。截至2022年,剩餘的6顆地面冗餘中的5顆也列入發射計劃。 SpinLaunch 甚至有一家SpinLaunch公司是以離心力將載荷由地表甩上太空,雖然實驗已經可以做到,但是物體承載之G力達1萬G,不是人體所能夠接受的,目前也只能將大概一顆大小相當於空對地炸彈大小的物體甩上太空,但費用只要50萬美元,比起火箭發射動輒上億美元之費用來說,便宜許多。 其他想像中的太空電梯與反重力引擎,或以巨型飛機將太空飛機搭載到高空之後釋放,太空飛機再以自身動力繼續飛往太空等作法,都是人類對前往太空的各種嘗試方案。至少到目前,人還在尋找更廉價進入太空的方式。 1.7.8 美國再登月之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畫 美國NASA在太空梭計畫關閉,且經費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雖沉寂許久,但仍從事一些有限的規劃,並試圖找到更多國際合作來幫忙分攤太空計畫之費用。2017年起,NASA推出一個「阿爾忒彌斯計畫」(Artemis),由NASA邀集歐洲太空總署(ESA)、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加拿大太空總署(CSA)、以色列太空總署(I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與許多民間企業一起進行,目標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人類基地,作為向火星探索開發之前進基地。截至2023年底,已有約30個國家簽署阿爾忒彌斯計畫協議,當然不包括中國、俄羅斯等被歸類為邪惡軸心國家。 為了達到在月球建立人類基地的目標,該計畫預計使用NASA自己開發的「太空發射系統(Sapce Launch System, SLS)運載火箭」、獵戶座太空船、月球門戶太空站與商業載人航天著陸系統。 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雖然沒有農神-5號那麼巨大,到地球近地軌道之推力95噸也不及農神-5號的118噸之多,但因為農神-5號已經退役不再生產,目前SLS就是美國NASA最強力的運載火箭了,而美國SpaceX公司宣稱自己的星艦有100噸到近地軌道的推力,所以是伯仲之間。 獵戶座太空船是一項美國與歐盟合作的產品,其乘員艙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連結另一半的服務艙則是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生產。獵戶座可做為月球飛往火星的載具,可搭載4名太空人,NASA已經下單6-12艘並有4艘已經完工可使用,第一艘升空的獵戶座飛船與配合的SLS運載火箭是在2022年11月16日升空。阿爾忒彌斯-2號則預計2024年11月載太空人升空測試。阿爾忒彌斯-3號則預估在2025年載運太空人前往月球登陸。 阿爾忒彌斯計畫結合大多數有太空能力的國家,打算前往月球設立永久月球站,這與中國也打算登月建立月球科研站是一模一樣的,只是中國拉上的是俄羅斯、委內瑞拉、阿根廷、伊朗等被國際社會排擠制裁的國家群體,與美國號召的是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方向不同。 2019年7月時,在美國川普總統任內,美國國防部曾提出一項計畫,想建立軍用太空站,並曾向民間公司提出招標方案,這樣一個太空站應具有支援現行美國太空飛行器對接的標準接口,必須能夠從事科學實驗,儲存人類維生物資,現地製造物品、維持有效載荷等,初步可以是無人操作的邊疆前哨站outpost,但未來要能夠擴展成大型載人的太空站平台。不過以美國分配在太空事務上的預算來看,還遠遠不及能夠建立大型太空站的程度,可能美國的太空預算得再加十倍才行。 總之目前看來,未來在太空中,延續的一樣是地球上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之爭,民主陣營與獨裁專制陣營之爭將繼續在人類歷史延續下去,剪不斷,理還亂。

    2024.03.10 中國、蘇聯與美國太空事業發展歷史-出自蘇育平撰寫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一書

    2024.03.10 中國、蘇聯與美國太空事業發展歷史-出自蘇育平撰寫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一書
    1.3 蘇聯R-2飛彈到中國東風-1型 1960年代,中國的航天事業開始快速地從無到有發展。首先,有蘇聯曾經提供的R-2飛彈做參考基礎,這是蘇聯模仿納粹德國V2火箭技術而生產的第一款短程戰區彈道飛彈,1946年開始研發,1951年服役,部署到蘇聯陸軍部隊中,直到1962年退役。 該款火箭重量19.6噸,長度17.65公尺,直徑1.65公尺,採用液體火箭推進器,射程達576公里,速度約兩馬赫,打擊精度約8公里。老實說,本款火箭作為軍事武器實在是不及格,因為準確性太差,只能作為打擊敵軍士氣的威嚇性武器。但是,作為太空運載火箭,它可就完全合格了。 圖1-3 蘇聯R-2彈道飛彈(Nesusvet拍攝,公有領域) 蘇聯後續將R-2開發出R-2A型探空火箭,將帶有活體狗的太空艙發射入太空中。 1957年蘇聯贈送兩枚R-2飛彈給中國,中國仿製出的型號就是「東風-1型短程彈道飛彈」。 圖1-4 中國東風-1型彈道飛彈(搜狐網) 1.4 中國的兩彈一星 要探究中國的火箭軍歷史,就得要從中國核武的發展歷史講起。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建政以來,面臨的週邊環境並不友善,一開始的「一面倒向蘇聯政策」,雖說確保北方與蘇聯及蒙古漫長陸路邊境的安全無虞。但是,在朝鮮半島,曾經同抗美援朝志願軍與歐美國家血戰;東南沿海,面臨老蔣總統心心念念惦記要反攻大陸的威脅;西南方,則面對印度對西藏虎視眈眈;內部也面對所謂資產階級、地主、右派份子等的挑戰。因此,要永續政權,發展核武是最佳手段。因此,有毛澤東「不要褲子,也要原子」的說法。 人人都知道第二次大戰是怎麼結束的,兩顆原子彈就可以毀滅兩座城市,使窮兵黷武的大日本帝國舉雙手投降。這樣的大國兵器誰不想擁有?中國當然也想要,只不過當時中國處於中共建政之初,不論是科學、技術,都極為落後,要發展原子武器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此時出現了一批海歸的中國籍科學家,說是愛國也好,說是被矇騙了也好,包括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在美國留學的物理學家,在冷戰的浪潮中,也待不下美國,回到故鄉是他們的期望。雖然,美國也知道他們的重要性,用軟禁、禁止出境等方式。企圖阻撓他們回到中國。但是,講求人權的美國終究不能直接將他們處決,於是在換囚的情境下,這些科學家返抵共產黨控制下的中國,並加入了當時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的「兩彈一星」計畫。 兩彈一星就是「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的開發計畫,是1958年,由毛澤東提出的,也曾經一度得到由赫魯雪夫派出的蘇聯專家的技術支持(當時還未與中共撕破臉的赫魯雪夫是相當挺中共的)。 1.5 蘇聯大力支持中共開發核武 1956年,在東歐陣營中的波蘭與匈牙利都發生反蘇聯事件,以及蘇共內部有莫洛托夫的元老群要求赫魯雪夫下台之聲浪。中共黨中央此時堅決支持赫魯雪夫,公開宣佈支持蘇聯共產黨中央赫魯雪夫的領導,承認蘇聯共產黨是共產黨陣營領導者的角色,加上朱可夫元帥領導蘇聯軍隊的支持下,使總書記赫魯雪夫順利度過難關。因此,當中國再次提出支援核技術之請求,赫魯雪夫不顧蘇聯軍方之堅決反對,裁示為中國建立核武工廠直接生產核彈,也為中國提供相關技術。 1957年9月,中蘇共簽訂《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當年11月,毛澤東訪問蘇聯,參加莫斯科61國共產黨會議,並在大會中發言支持赫魯雪夫戰勝反黨集團,擁護蘇聯在共產陣營的老大地位。作為對中共道義支持的回饋,當年底蘇聯的核技術支持就到了中國,蘇聯提供項目計有:1、R-2彈道飛彈實物與圖紙。2、全套核工業工廠設備,派出千名專家在湖南與江西建立鈾礦開採、包頭核燃料棒工廠、酒泉火箭研究設計基地、新疆羅布泊核彈試驗場。中國核子事業頓時有了基礎模樣,直到中蘇交惡開始才改變局面。 如果當時中共不要與蘇共交惡,那麼中國的核武與軍方發展之路必定走得更順利、更快速。可是,赫魯雪夫走的是反史達林路線,批判史達林個人崇拜作為,而中共當時的領導人不懂外交基本原則,居然力挺惡名昭彰、聲名狼籍,已經死去之史達林。因此,與當時世界兩大超強之一的蘇聯決裂,這樣不成熟的決定與作為,對中國的國家利益不但無利,而且大大有害,甚至使當時世界的共產黨陣營發生分裂,相互攻擊,使得美歐國家可以趁虛而入,裂解共產陣營,幾乎引爆共產集團之內戰。如果當時中共不要與蘇共交惡,那麼中國的核武與軍方發展之路必定走得更順利、更快速。 1959年6月起,蘇聯單向停止對中共發展核武計畫的支持,承諾中的原子彈實物與製造技術也不給了。不久後,1960年中蘇交惡正式浮上台面,赫魯雪夫下令撤走所有在中國支援軍工、工業建設的蘇聯技術團隊,剩下一堆只有設備的工廠,中國從此只能靠自己。不過,這終究比自己重新建造起工廠、研發設備等起點,要好得多了。 在沒有來自蘇聯專家的協助教導後,中國的軍工發展,包括:海軍艦艇、空軍戰機、引擎動力、雷達、坦克,甚至到槍械的發展進度極為緩慢,或者全部都停頓下來。然而,兩彈一星計畫因作為大國重器,仍持續受到投入與發展,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與副總理聶榮臻兩人直接領導推動。就像美國定名「曼哈頓計畫」發展原子彈,中國則將核彈發展計畫定名為「596工程」,以紀念1959年6月蘇聯專家撤走,中國開始獨立自主走自己核武發展之路。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羅布泊引爆第一枚「596工程」設計製造出的原子彈頭,使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後的第五個核武大國。接著,中國在1966年,試爆第一枚氫彈;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兩彈一星」計畫至此順利成功完成任務。為此計畫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群有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程開甲、彭桓武等,而中央的領導人則有聶榮臻、周恩來與毛澤東等。 不過,中國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之間,發生由毛澤東為奪權打擊政敵而發動之「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造成重大打擊,許多曾出國留學或海外歸國之科學家都被扣上敵偽、間諜特務,或應打倒的地主階級、知識份子臭老九等階級敵人的帽子,遭大規模批鬥與殺害,就算是在兩彈一星的基地中也躲不過。數千名核基地內的員工遭到不當審查與批鬥,許多人傷殘、自殺或遭槍決,包括中國核計畫極重要的科學家:鄧稼先、姚桐斌、趙九章等有國外留學生活經驗者,遭嚴重政治迫害,或死或傷;只剩下錢學森等人因為周恩來的特別庇護而倖免於難。 就在這樣艱困的外在環境中,就在自己的國家都不能保護自己的狀況下,這些科學家還是努力做出了順利將兩彈一星實現的成果,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防與航天事業走上高人一等的台階。這些影響到今天都還存在。 相比之下,當時冷戰另一端陣營之首美國的盟國,卻被美國特意壓制了發展核武與彈道飛彈的腳步,不論是日本、南韓、台灣、以色列等都想發展核武。但是,其中只有以色列在1966年順利做出核彈頭,其他國家發展核武的企圖都被美國壓制,甚至是攻擊,特意派兵搶奪、銷毀、剝奪盟友發展核武的設施與能力。一直到今天,美國的這群盟邦還是不能發展核武,面對擁有核武的中國、俄羅斯、北韓,感受到無窮的壓力與威脅。有朝一日當盟友遭受核武攻擊時,美國會否如默契一般,真的提供核子保護傘,還是束手不管,真的只有天知道。 倘若台灣當初一如規劃地生產出核彈頭,不必是傳說中的300枚,只要有30枚就行,那麼台灣就足以橫行東亞,今天的兩岸情勢肯定是另一番局面。中國再強大再蠻橫,也不可能甘冒沿海與重要城市被核武攻擊之危險來打擊台灣,也只能好聲好氣以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彼此間之歧異,絕不可能如近年三天兩頭派飛機、船艦到海峽中線來挑釁,並在外交場域中無休止的威嚇台灣。因為核武國家之間的全面戰爭迄今未嘗真正爆發過,也不能爆發,因為一旦發生,這個世界與這個紀元的人類文明大概就走到盡頭了,有理智的領導者都不可能不顧這個嚴重後果。 日本、南韓及若干歐洲國家,並未完全放棄發展核武,不斷發展民用核電廠來維持自己核工業能量與儲備,有一天需要時,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將核武物質轉換成核彈,保衛自己的國家。 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提供台灣核子保護傘,台灣已經受核武武力威脅幾十年了,能不警惕乎? 能不想方設法抵禦乎?沒有自己的兩彈一星,就注定難以武力抵擋擁有兩彈一星的敵方,因為層次已經不在同一個水準上。 今日能以核武威脅台灣的國家,還不是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任何一個擁核國家都可以這麼做,甚至連一個取得核武裝置的恐怖組織都可以這麼做,沒有道德可言。倘若任何一個擁核武的國家或恐怖組織,來個24小時最後通牒,要求台灣要不棄械投降,要不在台北101上方種蘑菇雲。這樣的話,台灣還有選擇嗎?我們只能希望,台灣還不值得對方那麼做。 1.7 美國太空事業發展歷程 美國,從兩次大戰的世界廢墟中,建立起世界超強的地位,並領導秉持民主、自由、人權、自由經濟、資本市場的這個陣營國家集團與前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相對抗。雖然在太空競賽中,一路輸給蘇聯一步;在地表上,蘇聯裝甲洪流也是隨時可以淹沒歐美國家陣營。美國僅剩海空軍勉強壓制蘇聯。但最後幸運地,美國以80年代的星戰計畫,也就是戰略防禦機先(SDI),一項戰略欺騙計畫,讓蘇聯耗費太多國力苦苦追隨,加上10年阿富汗戰爭,蘇聯國力大受傷害,美國終於幸運地熬倒了蘇聯,其實這真的只是一個意外。蘇聯在真的倒下前,沒人敢預測它會倒下解體。 美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明做出並動用原子能武器到實戰的國家,在二戰後,搶奪德國火箭科學家與火箭物資的行動中,也是大獲全勝,搶得最多火箭實物、技術資料、技術人員與科學家,蘇聯只有搶到一點殘羹剩肴而已。可是在太空事業的經營上,美國一直是落後於蘇聯一步的,這只能說蘇聯真的把斯拉夫民族的所有聰明才智都發揮出來了,才能在太空事業上遙遙領先美國,讓美國苦苦追隨。 大家都知道「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是統整美國太空事業的聯邦政府機關。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這等於是搧了向來自詡世界第一的美國一個重而響亮的巴掌。1958年,由美國總統艾森豪簽署《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法案》,宣布正式成立NASA,負責美國所有政府的太空計畫之設計與執行,美國陸軍彈道飛彈部門與海軍科技研究部門也皆併入NASA,希望集中全國之力以在太空發展上擊敗蘇聯。 NASA曾經宣示其目標是「開拓未來太空探索任務、科學發現與航空研究,理解並保護我們依以生存的星球,探索宇宙、找到地外生命,啟示我們下一代人繼續探索宇宙。」 探索浩瀚無垠的宇宙是對的,找到地外生命是什麼回事?難道大家傳言美國第51區有美國獲取的外星人科技或太空船是真的?如果美國都能遇到,其他更古老的文明如中國、埃及、希臘人,是不是也曾經遇過地外文明的拜訪呢?這個我們只能暫時存而不論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NASA從創立以來,就與蘇聯進行高強度的太空競賽,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將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送上地球軌道,NASA便在1958年2月1日,將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發射升空,之後一系列美國的太空發射任務成功,都得益於被美國搶到的納粹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所領導的火箭團隊貢獻,所以他也被稱為「美國太空計畫之父」。您看,原先布勞恩其實是美軍的戰俘,但是科學家到哪裡都會發光,到美國也能成為太空計畫之父,代表美國還是很尊重專業的。 1.7.1 水星計畫 美國NASA接著在1959年至1963年間,執行「水星計畫」,以水星宇宙神系列飛船進行20次無人及6次載人之太空旅行,以累積載人航行太空的經驗,基本上就是中國後來的神舟計畫的圓錐形艙般的類似產物,但早了中國整整40年。在20次無人飛行中,嘗試搭載過包括彌猴、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並測試飛船各項設施的可用性,以為後來的載人飛行做準備。 搭配水星計畫的推進器,有小喬伊火箭(Little Joe)、紅石運載火箭(Mercury-Redstone Launch Vehicle)、宇宙神(Atlas)洲際導彈、偵察兵火箭(Reconnaissance soldiers launch vehicle)等,還曾考慮朱彼特導彈(PGM-19 Jupiter)、泰坦系列彈道導彈(LGM-25 Titan)等彈道飛彈,作為發射太空船到太空之動力來源。當時的彈道飛彈與太空運載火箭幾乎是通用的。 1.7.2 雙子座計畫 1965年至1966年,為執行人類登月的阿波羅計畫,美國進行大量載人的飛行任務,是為「雙子座Gemini計畫」,共進行10次載人飛行,以累積更多太空飛行經驗,為之後登月行動作預演準備。 這10次飛行都是由泰坦-2號火箭作為運載火箭,該火箭有兩節,使用的是液態燃料(50%聯氨/四氧化二氮),第一、二節火箭分別擁有2具與1具火箭引擎,以及船體上許多火箭姿態調整裝置,如地球再入控制系統、軌道姿態機動系統等,近地軌道之酬載可達3.6噸。在太空環境下,一般飛機引擎在真空環境下無法使用,都得靠火箭姿態調整裝置,也就是小型的火箭引擎之噴射才能推動太空船航行。此外,太空人在太空環境下出艙行走或維修太空船外部部件等,都在進行試驗的清單中。 雙子座飛船優於之前的水星計畫飛船之處有四:一、雙子座飛船的空間大,已可容納兩人。二、水星飛船只能在同一個軌道上,進行前後左右之推進調整姿態,而雙子座飛船已可在空間的其他方向運動並改變軌道。三、雙子座飛船原先使用傳統電池供電,後來改用燃料電池,動力更強勁,也適合在太空使用。四、雙子星飛船也裝載機上控制電腦、彈射座椅、飛行雷達等新裝備。 另外,雙子星飛船原本設計要以滑翔機翼之造型,以在返回地球時,滑翔降落在機場跑道。但後來因技術不成熟,還是採用圓錐狀加傳統降落傘形式降落到地面後,再人力回收。 我們可以說,1960年代,美國的雙子座飛船,在各種功能、造型,幾乎與中國2024年正在使用的神舟系列飛船極其相似。可以說,要走太空事業的國家,幾乎都會走十分類似的道路,從火箭、太空飛船的功能與造型、重返地球方式、載人飛行應具備功能等,幾乎沒有一樣不是慢慢從基礎逐步做起,然後逐漸進步。因此有一天,我們應該會看到中國的航天飛機也就是太空梭的出現,取代神舟飛船這種古老傳統的圓錐筒狀飛船,然後靠自己的機翼重返地球著陸。 1.7.3 阿波羅計畫 阿波羅計畫是美國太空計畫的成功、代表、巔峰之作,也就是美國載人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之任務。這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從1961年至1972年間,從事的一系列太空飛船任務,主要目標就是「由人類真正的登陸月球表面並安全返回地球」。 之前的水星計畫與雙子座計畫,已經使美國的太空旅行能力大增,至少,美國的太空飛船已經能夠順利安全的載人來回地球與地球軌道,代表人類操作太空載具的能力提高了。 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1號飛船配合R-7火箭,將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Alekseyevich Gagarin)送入太空,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名突破卡門線,真正進入太空領域的太空人。這對一直與蘇聯進行太空競賽的美國來說,心理傷害很大,擔心在太空競賽輸給蘇聯會造成其他無法預測後果的美國人,馬上施壓政府,要求在太空競賽中做出立即的成績,以顯示美國並沒有輸給蘇聯太多。 此時,美國NASA已經開發出大運載量之重型推進火箭「農神-5號」(Saturn Ⅴ),另一稱為「土星-5號」火箭,這款火箭後來用在阿波羅計畫與太空實驗室計畫。該火箭高110.6公尺,直徑10.1公尺,有三節:第一節有5具F-1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加液氧燃料;第二節有5具J-2火箭發動機,使用液氫加液氧燃料;第三節僅有一具J-2火箭發動機。它是不可重複使用的超重型運載火箭,加滿燃料後重3,000噸,到近地軌道的酬載達118噸重,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其他火箭的本體運載能力比它強大。 2023年,SpaceX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到近地軌道的載荷也不過63噸,差不多是農神-5號火箭的一半而已。因此,美國之後棄用農神-5號火箭是十分不明智的,它使用煤油加上液氧作為燃料之處,也在中國長征-8號運載火箭上獲得實現,代表美國在70年代開發的太空載具是相當前衛的,一直到21世紀也不落伍。 雖然,在1961年4月25日,也就是加加林進入太空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也將太空人送入太空,但世界不會記得第二名,只會記得世界第一是誰。因此,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總統在於國會演說中表示,美國將進行阿波羅計畫,要在1970年以前,將人類以宇宙飛船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只要能夠順利實行,美國壓過蘇聯,重奪太空霸權的意圖方能實現。 之後,1960年代,美國阿波羅計畫一次又一次地發射無人或有人太空船到太空中,模擬演練人類登陸月球的任務。 1968年12月的阿波羅8號任務,這是載人太空船第一次離開近地軌道,飛往另一個星體,也就是月球的軌道,上面的三位美國太空人 Frank Borman, James Lovell, and William Anders 成為第一組從遠方目睹與拍攝地球全景的太空人。之後,他們順利返回地球並降落在太平洋海域,三人並獲選1968年時代雜誌封面人物。 最後,在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發射升空,並在7月20日,順利由阿姆斯壯成為第一個將人類足跡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 i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他與同僚兩人一起在月球表面蒐集岩石、照相、插美國國旗等,並乘坐登陸艙重新回到太空,再返回地球,世界上所有人都在電視螢幕前觀賞這一幕。美國阿波羅任務順利完成,代表壓了蘇聯一籌。但是,後世很多人懷疑當時阿波羅計畫中所顯現的電視畫面都是造假的,是在攝影棚中演出,根本沒有人類登上月球這回事,信誓旦旦地說得跟真的一樣。老實說,我本人看了這種懷疑論也是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也說不上到底該不該相信。 美國,這個曾經第一個讓人類登上月球的世界強國,在阿波羅計畫中,總計執行6次成功的載人飛行登月任務,12名太空人曾經踏足月球。因此,我們可以說美國是最佳登月國家,至今也無第二個國家能做到送人上月球。 可是,美國在登月任務摘冠後也輕忽了,1969年開始,NASA的預算遭美國國會大幅削減,尼克森總統終止了阿波羅17號之後的所有阿波羅系列任務,甚至關閉了農神火箭的生產線不再生產。當時,美國NASA甚至已經研發出核動力火箭引擎NERVA,但也因為阿波羅計畫中止,無法再繼續。 因為蘇聯一直到解體前,都無法把太空人送上月球,所以美國自認為贏了太空競賽,因此懈怠了。水星計畫與阿波羅計畫使用的各種太空飛船從此被棄置一旁,專注在太空梭這項載具上。 雖然,美國還繼續參加國際太空站任務,也發射過一些探測器到火星、木星等,甚至在1988年NASA也研究過探索距離太陽系4.37光年的半人馬座α星系南門二(Alpha Centauri)三星系統的探測計畫,但由於人類科技實在還無法突破4.37光年的距離,以目前技術航行恐需要一百年才能到達,因此也只能暫時放棄。 1.7.4 太空梭載具 太空梭(Space Shuttle)又稱航天飛機,距離「空天飛機」的定義不遠,只是發射時,還是得用大推力火箭引擎綑綁著,才能將之推出大氣層。太空梭是NASA在1980年代,開始使用的地球近地軌道太空載具,也就是只能飛離地表約200公里高,但因為可以整機飛回地球表面並像飛機一樣降落在機場跑道,可以重複使用發射,成本效率大大提升。其正式名稱為「太空運輸系統」(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STS)。 1981年,雷根總統任內第一次試射太空梭。1982年,雷根總統就宣布了戰略防禦機先,也就是星球大戰計畫,甚至雷根總統還曾經一度增加NASA經費30%,與蘇聯打太空競賽。最後,蘇聯確實敗下陣來,但美國也並未再前進。 太空梭長56.1公尺、直徑8.7公尺,重量2,030噸,使用的兩個固體火箭外推進器是由賽奧科/阿連特科技系統公司生產的固體燃料(高氯酸銨複合推進燃料)火箭引擎,由波音與羅克維爾公司生產的太空梭機身,本身具備三個洛克達因RS-25火箭引擎(使用液氫與液氧液體燃料)與在太空中姿態調整用的軌道機動系統(OMS)AJ10-190火箭引擎,使用一甲基肼 (MMH)液體燃料與氧化劑四氧化二氮。而中間最巨大的紅色筒狀物則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用來存放液氫與液氧液體火箭燃料的外燃料箱。 太空梭發射升空時,兩個外推進器與太空梭機身的火箭引擎全部開動,此時使用並消耗外燃料箱中的燃料。兩個外推進器在太空梭抵達近地軌道前就會分離,並落回地面,以降落傘著地並可重複使用;外燃料箱在即將進入近地軌道時,會分離並墜回大氣層燒毀;太空梭在宇宙活動期間,機身上OMS兩個火箭軌道機動發動機,負責在主引擎關閉後,調整太空梭機身位置與姿態,每個的推力可達27,080牛頓推力,最後重返地球也是OMS發動機調整執行的。 最後,太空梭會像飛機一樣滑翔回地面機場降落,完成任務。 在整個1980年代,美國將所有NASA預算――約2,000億美元,全部投入在可以重複使用,可以重返地球多次之太空載具太空梭的建造上,可是因為價格高昂,僅建造出五艘: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從1981年至2011年,這30年間,美國太空梭總共進行過135次任務,都是從佛羅里達甘迺迪空軍基地起飛,進行過的任務有:協助發射哈伯望遠鏡、協助發射人造衛星與深空探測器,並在機身中進行太空實驗,以及運補國際太空站。 在1986年與2003年,美國的太空梭兩度發生任務失敗並在全球人眼前爆炸墜毀,導致大批太空人死亡之慘劇。因此,在2011年,太空梭機隊全數退役。 在太空梭機隊全數退役不再使用後,美國NASA自行開發了一款重型太空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apce Launch System, SLS)運載火箭」,搭配獵戶座太空船,企圖在21世紀重回月球與火星,建立月球門戶太空站與火星居住地。但SLS一直到2022年才進行首飛,代表2011年到2022年的11年間,美國NASA是沒有自己太空船的,只能商業委託美國的民間航太公司進行太空任務,比如補給國際太空站等。 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從地表到地球近地軌道之推力95噸,有一個核心級火箭與兩個附加推進器,也有一個上面級載具負責載運衛星或載荷分配到不同軌道去。雖然不到農神-5號的118噸之多,但SLS已經是目前NASA能自己掌握最強力的運載火箭了,與美國SpaceX公司宣稱自己的星艦有100噸到近地軌道的推力相差不大。但這比起太空梭終究是一種倒退,美國NASA確實是顏面無光。 總之在太空梭退役後,美國政府一時間沒有太空載具可以讓太空人升空,後來只能依賴俄國聯盟號太空飛船,以及波音、洛克希德合組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SpaceX等民間企業的火箭與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運補貨物與人員,以及進行重新登月之Artemis計畫,以前頻繁發射太空梭的美國政府NASA,現在都悄悄躲在民間公司的發射任務背後。 反而2000年以後,中國政府開始頻繁發射神舟、天舟太空船,建造「天宮空間站」,進行載人航天任務,雖然神舟系列,也就是和當初美國水星計畫與雙子座計畫的太空船一樣水平。但是,日新月異,這60年來,人類科技進步,可以使用的科技越來越多,按照這個趨勢下去,美國在太空中的優勢遲早會被迎頭趕上。而筆者預測的中國太空梭,也許很快就會出現了。 太空梭是從圓筒狀太空飛船向真正空天飛機進化的方向節點,也就是說,圓筒狀飛船的下一步就是進化成太空梭,太空梭之後的下一步,則是靠自身動力而不需要助推火箭就能飛上太空的「空天飛機」。 如果人類科技能夠再加以突破,開發出理論上的電磁力場反重力裝置,或者找幾個高原地帶,如西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安地斯山脈等地裝設太空電梯,以機械能或電能將貨物投送到太空,再從太空電梯站向外飛行,那麼可以大大降低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與困難度。

    2024.03.09 人類太空事業發展歷史-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2024.03.09 人類太空事業發展歷史-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人類從有智慧開始,就對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感到興趣,日月因為其有規律的升起與降落,成為了人類計算時間的標準;星辰的運行軌道與亮度閃爍,成為在海洋上指引方向之憑藉,甚至還被人分別星座,賦予不同的傳說故事與意義。 1.1 古代中國天文學 天文學中的天象變化,也成為古代朝廷的大事。比如獵戶座天狼星,代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徵兆;比如彗星出現也是凶兆;日食與月食發生時,還得要拿著鑼敲以把天狗趕走。古代曆法也多是依照星象變化的規律而制定,埃及人、馬雅人、中國人、希臘羅馬人都很注重曆法,認為天象的變化會對應地面上人事的變化。因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以便及早處理憂患。中國在漢朝時期,就製作出觀測天象的渾天儀,渾儀用來測量天體球面的座標,渾象則是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兩者組合就是用來解釋渾天說的儀器。 中國天文學在漢代有「蓋天、宣夜、渾天」等學派,「蓋天派」認為天是一頂蓋子,天蓋向左旋轉,日月星辰向右旋轉;「宣夜派」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沉於虛空之中,並不附著在天體之上;「渾天派」則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其實以上述三派主張來說,竟是已經失傳的「宣夜派」,對宇宙的解釋最符合實際。蓋天派與渾天派都只淺顯地觀察到肉眼可及的事物,並不及於真實宇宙的現象。但是,渾天派流傳下來的渾天儀,可以相當準確地解釋許多天文現象並預測天文現象之發生,道教也傳有28星宿及28位星君,東西南北每一方位有7個星宿,主不同徵兆星象。 1973年於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一塊絹帛,上面有關天文學的知識約8千字,名為「五星占」。當時漢朝人竟然已能將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大行星在天體運作的規律予以總結記載,該書記載了秦王政元年(西元前246年)到漢文帝前元三年(西元前177年)總計約70年中金星、木星、土星運行位置,並推斷出金星會合週期584.4天(現代測量數值為583.92天)、土星會合週期377天(現代測量378.09天)、土星繞日週期30年(現代測量29.46年),數值差異極低,代表當時天文學之精確程度已到了極高程度。此後的欽天監也一直是歷朝歷代皇帝統治的重要諮詢機構,負責天文曆法與星象占卜 。 一直到明、清之交,西方利馬竇、湯若望等傳教士傳入西方天文學,中國的天象學才逐漸失傳或轉換成為算命占卜之用。 對於老天,中國人是敬畏的,認為地上人間,天上有天庭,還有玉皇大帝與各方神明主管著宇宙萬物,對於日月星辰的規律也只是用眼睛觀察,沒有想過要由人親自飛上天去接觸天空的可能。但是,西方科學家卻早在科技還無法帶他們上太空之前,就已經開始從數學、物理、核子物理等,去研究宇宙相關的知識了。例如,愛因斯坦提出之相對論,提出有關光速的定義,以及時間與空間的定義等。因此,人類在今天所跨出的太空腳步,其實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來繼續將這些研究發展下去。中國雖然在近代基礎科學發展上的經驗不如西方豐富,但是14億人中的聰明才智之士並不少,倘若能有一部分能對天文物理宇宙學進行研究,那麼就有機會在此領域拔得頭籌。 1.2 德國V-2火箭是人類第一個太空飛行器 彈道飛彈之運作原理和火箭相同,是要先由各節推進段一起或連續發力,將彈頭部推升到外太空,在宇宙空間層中,飛行阻力極小,可以飛到極遠處,之後再重返大氣層,瞄準並墜落到敵方領土,並在目標上空引爆常規炸藥彈頭、生化武器或核彈頭的大型火箭。而彈頭中如果裝的不是武器而是衛星或太空飛船,其功能就變成非軍事性質,成為太空事業的運載火箭了。 早先在1930年代,德國便發明火箭引擎,看能否讓汽車跑得快一點,想像力超群。1927年,德國一批科學家與工程師成立「太空旅行學會」,並開始研究液態火箭推進器。1932年,瓦爾那·馮·布勞恩――德國日後最有名的火箭科家,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設計發展更強力的火箭武器。 1942年6月,瓦爾那·馮·布勞恩在開發完成V-2火箭後,開始進行各種測試,隨後在德國境內一個海邊小鎮――配納明德(Peenemünde)的集中營中,生產並測試。從A1、A2、A3,一直到最後A4測試版,V2火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畢竟這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彈道飛彈武器,而且德國在盟軍的夾攻與轟炸下,可獲得之工業與化工資源也甚為有限,但德國科學家的聰明嚴謹與基礎工藝紮實,真的把這款人類前所未有的武器給創造出來。當時,蘇聯能做出來的只是像卡秋沙那樣的多管小口徑火箭砲而已,與V-2運載火箭之對比是天差地遠。 圖1-1 德國納粹V2火箭複製品與火箭各部位介紹(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2年,A4火箭測試成功,隨即大量生產,在1944年9月,正式被命名為「V-2火箭」並進入現役,並在1944年9月8日,被用來大舉空襲轟炸英國倫敦。 一枚V-2火箭被機動發射車發射後,它的液體燃料(75%乙醇與25%液氧)會由噴嘴輸入燃燒室燃燒,產生強大的推力,燃燒60秒後,火箭可達最高速度約5馬赫,五分鐘就可飛250-300公里,飛彈以慣性制導,被打擊的終端防無可防,聽到聲音時,攻擊就已經來到眼前。 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間,德軍發射3,000枚V-2火箭與V-1飛彈,造成英國3萬人喪生,對英國民心士氣造成很大打擊。 V-2火箭的誕生,代表新式作戰方式的出現,彈道飛彈走上台面,成為二戰後至今不改的終極作戰潮流。 由於彈道飛彈可飛過地球大氣層中電離層的卡門線(Karman Line,離地100公里),因此,1944年6月20日,德軍試射成功的V-2火箭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飛行到太空中的人造物體,也算是人類突破到太空時代的起點,是值得人類慶賀的一天,只可惜是殺人武器性質,也導致迄今沒人慶祝這個事件。 之後,德國戰敗,全境被盟軍攻陷佔領,其火箭技術、設備、人員與科學家被各盟國搶掠瓜方一空,並以此開啟美、蘇、英、法、中等大國競相發展火箭載具之浪潮,彈道飛彈一方面可作為攻擊敵人的遠程軍事武器(常規彈頭),二方面可以運載各國陸續開發出的核武彈頭,三方面可以運載人造衛星發射到太空軌道中,或發展其他太空事業。 一直到今天,可能因為火箭製作太過容易之故,火箭都還是唯一的太空載具,其他反重力引擎、太空電梯等其他替代方案都尚未得到發展。不過,未來真要有大量物資與人員往來於地表與地球軌道之間時,還是得要發展取代火箭發射的方法,才能更經濟地把人員、物資運送於地表與軌道之間。

    新書介紹-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新書介紹-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人類生命源起地球,地球也是現今所有已知地球生命的母親,沒有地球的孕育,一切生命都不會產生。但人類卻是破壞地球,傷害地球最深的生物。人類之所以現在還能在地球上逍遙,濫用地球資源、破壞地球環境,排放溫室氣體,慢性戕害地球環境健康,完全是因為這一兩百年來地球沒有太大的地質或氣候變動,也沒有真正面對地外文明、外星文明入侵的降維打擊,冷戰時期的核戰爭也沒有真的爆發,導致核冬天。因此,人類還可以持續各種自掘墳墓的行為,如戰爭、種族清洗、軍事衝突、恐怖主義、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砍伐生產氧氣的叢林綠地等惡質行徑,傷害地球母親。 如果有一天,地球面對像毀滅了恐龍的那樣小行星打擊,或太陽噴發大量太陽粒子吹走地球大氣層,又或者地球地軸倒轉,導致季節混亂,甚至多幾座火山大爆發,使火山灰遮蓋大氣層幾個月到幾年,都可能使地球一夕之間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快速進入冰河期,使發生在地球上多次的生物大滅絕再度發生,那人類該怎麼辦?也許,那時才有人開始想:是不是該發展地球外人類居住地,以規避地球上可能越來越多的災難? 在過去的八十年裡,人類在太空事業上達到許多成就,雖然是不同國家做的,許多還是以競爭狀態比賽似的來做,或是以軍事意圖上來進行的,但所有人類科技成果都是累積的,凡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倘若未來各國能多一點心力在太空事業探索與開發上,少一點心力在戰爭與殺人武器研發上,對人類的永續發展就會有更多的貢獻。 廣闊的太空是人類的終極邊疆,人類雖然已經進入第一太空紀元,意味著已經有能力進行太空旅行,但是比起想像中可能的地外異星文明,我們仍是望塵莫及。倘若地外異星生物已能從外星系旅行至太陽系,到地球探訪人類的話,他們的科技與太空旅行能力,肯定已經高到人類無法比擬,甚至到將人類當成螻蟻般踐踏的地步。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外星人之所以沒有對地球人宣戰的原因,最大可能就是覺得人類實在是太落後、太原始了,就像你看到水中游的魚或天上飛的鳥,你不會想要奴役他們,因為魚鳥蟲類根本還是靈智未開,沒有任何利用價值。因此這也不是我們可以沾沾自喜的理由,加緊時間向上發展,才能有效保衛自己不受奴役。 宇宙什麼最大?就是時間與空間。從理論上,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到現在,宇宙仍然在向外加速擴張,宇宙大膨脹代表宇宙星系之間的距離在不斷加大,宇宙中的星系與恆星數量依舊是多到無法計算,但彼此之間都在快速地遠離,這也是人類要加緊發展太空科技的原因,免得以後太空船的動力追不上宇宙膨脹的速度。 先不論太陽系以上的大宇宙結構,光是太陽系之遼闊,已經是目前人類以現有科技一輩子都不可能脫離的距離。比如以1977年自地球發射,向宇宙深處航行去之「旅行者一號」太空船來說(恰好與本書作者同齡),在航行13年後的1990年,旅行者一號完成既定行星探測任務,繼續發揮剩餘價值往太陽系外探索前進,當時在它攝影鏡頭中,地球已經是一顆很不起眼的藍色小斑點,周邊已經一片黑暗。到了47年後的現在,旅行者一號已經航行到距離地球243億公里的太陽系外圍,將無線電波以光速傳回地球也要22小時34分鐘,地球上之回覆也需要這麼久時間,航行者一號繼續以每秒16.9公里速度飛向太陽系外空間,但要真的完全飛到其他星系,恐怕要1萬7千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全脫離太陽的引力影響範圍。 太陽系外就是銀河系,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獵戶臂遙遠邊陲地帶的一個小恆星系,但對地球的我們來說,廣袤無邊、跨度達10萬光年的銀河系,也只是跨度達1.1億光年的室女座超星系團中的一個小星系,室女座超星系團體積是銀河系的1,000億倍。 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跨度可達930億光年,這裡面還有1,000萬個像室女座超星系團一樣的超星系團,其中大概有上千億個星系(也有說法是至少有兩兆個星系),每個星系中又有上億顆恆星,與數不清楚的行星與大小星體、隕石等。 我們所處的地球處於太陽系第三顆行星,太陽系位在銀河系獵戶臂較偏遠地帶,再往上看,銀河系與鄰近的「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距銀河系250萬光年)」一起屬於「室女座超星系團(Virgo Supercluster)」中,而室女超星系團又屬於「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Laniakea Supercluster)」的一部份,雖然超星系團已經是目前天文學能夠觀測到最大的宇宙結構了,但在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之外,還有其他一樣巨大無比的超星系團,包括「夏普力超星系團(Shapley Supercluster)」、「武仙座超星系團( The Hercules Superclusters)」、「後髮座超星系團(Coma Supercluster.)」、「英仙-雙魚超星系團( Perseus-Pisces Supercluster)」。至於超星系團上面是否有更大的宇宙結構,可能性是相當高的,畢竟以人類的觀測技術,只有930億光年的跨度而已,宇宙之大當然不只這麼一點。 若光是「星系」的數量就已經大到要以兆為單位,更別提恆星、行星與其他星體數量,大到人類數學都算不完。因此,即使宇宙大部分地方都是真空、無氧與無重力的空虛黑暗狀態,充滿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中的5%實體質量之資源,仍是多到人類不可能用完。 但是,要觸及夢想中宇宙無窮盡的資源可沒那麼容易,要有太空船前往探勘、具體位置的星圖、太空採礦設備與充足動力、提煉裝置,更要有能把資源運回地球或至少運回太陽系的運輸設備,否則怎麼運用呢? 另外,如果真開採回了裝載幾船太空船的珍稀金屬,比如黃金、鑽石、銅、鉬、銀等,那麼其在世界原物料市場之價格必然大跌,那麼開採商也勢必血本無歸。過猶不及,沒有戰略思考的任意採礦行為,也終究非長久之計。 此外,載人至太空旅行,也不是簡單地讓太空人上宇宙就行,人類身體是在地球環境中,在幾百萬年時間裡,逐步演化、適應環境而來的,沒有地球的環境供給氧氣,人體在幾秒鐘的時間內,就會瀕臨死亡。此外,面對宇宙環境的低重力、多宇宙射線、真空環境、太空游離粒子與太空垃圾微粒侵襲等,人類可否長期待在這樣環境,或者有沒有辦法發明太空船內部環控機器,模擬地球環境與人工重力裝置,以提供人體適合生活動作的環境與重力,讓人能夠在太空中得以生存? 還有,面對宇宙星體距離動輒幾千、幾萬甚至幾百萬光年的漫長距離,人體該如何克服?是要讓人躲在冬眠艙中,度過幾萬年時間再喚醒?還是,讓人在太空船上繁衍後代,直到抵達目標?或者,人類能夠發明曲速引擎,以超光速進行蟲洞旅行,打破時間與距離的限制? 還有一個筆者覺得很重要的問題:基於宇宙大膨脹,今天我們從地球觀測到幾百、幾千、幾萬,甚至幾十億光年之外的其他星系或星球影像,其實也都是相應時間之前的樣子,已經是歷史影像了。如果人類能夠用比光還快的速度,一瞬間飆往一個10億光年外的地方,應該也會發現當地的情況與10億年前的情況大不相同了,可能恆星已經燃燒完畢,成為紅巨星,或者甚至已經塌陷成為黑洞,太空船一瞬間出現就可能陷入黑洞裡,這樣的危機也是有可能的。 這許許多多問題,都曾經有好多電影編劇與導演思考過,並呈現在他們的影視作品之中。還記得筆者小時候十分著迷星艦迷航記影集,裡面有地球聯盟政府派出星艦到處探索,有其他外星文明與地球接觸,如克林貢人,也有想要同化一切高等智慧種族的伯格人機械文明等,確實讓人目眩神迷。雖然,地球上大多數人光解決本身衣食住行問題就很辛苦,沒有時間去思考宇宙與自己有什麼關係。但是,一個強大的政府想要征服星辰大海,或至少以太空科技先進之勢,把所有地球上的對手壓制到舉手投降是肯定有的企圖。因此,到目前為止,各國政府還是推動人類太空事業發展的最重要推手。 中國的航天事業在21世紀取得令人驚奇的發展,其實一切起於195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生產原子彈、彈道飛彈與人造衛星。到了1960年代,二彈一星取得成功,中國永不再受到列強核威攝,運載火箭的孿生子彈道飛彈則成為解放軍二砲部隊的大玩具與大殺器。 二砲部隊轉換來的第四軍種「解放軍火箭軍」是對美國、印度、台灣、日本、俄羅斯最大的威脅,也可以說是最大的命門。中國火箭軍有近程導彈1,150多枚(東風11、15、16),中程彈道導彈300枚(東風21、26)、遠程洲際彈道飛彈200枚(東風5、31、41)及長劍-10等各型巡航導彈3,000枚。其中,用來對付美國本土的,大概就是那兩百枚遠程洲際彈道飛彈,中程彈道飛彈用來對付美國亞洲駐軍與航母,其他近程的要用來對付誰,大家心裡都有數――印度、越南、台灣、菲律賓、南韓、日本都跑不掉。飛彈光是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嚇,有了核武器的一方就站穩不輸之地位。 雖說台灣被譽為世界上防空飛彈密度最高的國家,連以色列也比不過。但是,面對從太空重返大氣層,來襲速度可能高達20馬赫的彈道飛彈,就算是美國有戰區高層防禦系統與愛國者防空飛彈,也很難說能夠攔截到萬無一失。 中國向來以舉全國之力做大事著稱,過去兩彈一星工程是這樣,改革開放建經濟特區、在全國範圍建起密密麻麻的高鐵網路、把鐵路也修到西藏新疆與中南半島去,還有超大型貨櫃港洋山港,甚至珠海跨海大橋等大型基礎建設也是如此,都展現專政國家集中力量做大事能夠做到的最驚人速度。 可惜,中國在人權、民主與個人自由方面,選擇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令人不敢輕易信任,盲目相信領導人會是開明且明智,基本上就是一個民族最大的風險。中國歷代政權最多不超過300年,大多數是三代而亡,中國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也算是第五代領導人了,中國崩潰論也已經講了三十年都未實現。反而,以民主自由人權自詡的台灣被中國軍機、軍艦各種繞台騷擾,加上火箭軍數百、上千枚彈道飛彈對準著,隨時準備點火。還好,有對峙七十幾年的經驗,讓台灣人學會冷漠面對切身安危的問題,但不時會有敢於主動挑釁或戳對方的傷口的狀況發生,要不是活得不耐煩了,就是有一些別人不知道的幕後推手,到底有沒有?誰知道呢? 彈道飛彈是用來殺人的遠程軍事武器,但它其實也是將衛星、太空船推升進入太空的動力來源與最大功臣。所以,這再次證明了不是武器飛彈殺人,是按下按鈕給飛彈下指令的那個人殺人。就像菜刀可以切菜、切肉、切魚,是廚房的必備順手工具,但要是被流氓拿來砍人,就變成令人生畏的凶器一般。航天企業與彈道飛彈生產軍工廠,其實完全是同一個公司。在中國,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中國航空科工集團;在美國就是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軍火工業體。 本書作者係職業外交官出身,非航太理工專業出身,主要係以看歷史、寫歷史的角度來研究中國與世界各國航天事業的進展,以及中國航天事業衍生出來的副產品,也就是彈道飛彈之操作者「火箭軍」對台灣的威脅程度。倘若書中有對太空物理、現實操作數據、太空產業用詞有誤解、誤植或誤用之處,請多見諒。 另外由於宇宙太有趣了,寫的範圍無窮無盡,這本書甚至也可以當作一本太空科普書來看,看看人類的太空科技已經走到哪個地步,未來發展趨勢為何?倘若未來地外文明之外星人來犯,或者隕石小行星對著地球撞擊而來等災難事件,應該如何處理,是否有解,書中都有給出說法。 宇宙萬物,星辰大海,千億萬光年的距離,人類活動與思想的邊疆何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太空吧! 蘇育平 加勒比海聖文森家中 2024.02.18 本書還在由出版社編排中,預計很快可以出版。 對宇宙也有興趣的人,歡迎到臉書「蘇老師的太空世界與太空知識」公開社團中加入,裡面有我蒐集的各種太空宇宙知識,相當有意思。

    2024.03.06 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2 武警武器裝備與歷史編制沿革

    2024.03.06 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2 武警武器裝備與歷史編制沿革
    槍械種類 使用型號 備註 自動步槍 81式突擊步槍(上一代) 95式自動步槍QBZ-95(新生代)03式自動步槍 衝鋒槍 79式、85式衝鋒槍 機槍 81式班用機槍 95式班用機槍 88式輕重兩用機槍 狙擊步槍 79式、85式狙擊步槍(上一代) 88式狙擊步槍(新一代) 手槍 92式9釐米手槍 弓弩 裝甲車 防爆裝甲車 大口徑武器 40火箭筒、無後座力砲 單兵武器 催淚瓦斯彈、閃光彈、煙霧彈 機動師專屬 59式坦克、107式火箭砲、輪式裝甲車、直升昇機 中國海警 艦砲、機槍、防空導彈、水砲、水雷等 (一)步槍 在公安軍時代,基本上連解放軍都是使用五花八門的武器,更別提公安軍。一直到1956年定型生產的56式自動步槍,又稱56式衝鋒槍,解放軍與公安軍才開始使用制式槍械。 圖1-44 仿製蘇聯AK系列國產化的56衝鋒槍,維基公有領域 95式自動步槍 目前武警部隊戰鬥員一般隨身使用的戰鬥步槍為1997年開始列裝部隊之中國國產5.8釐米口徑之95式自動步槍(QBZ-95),取代了過去普遍列裝的1981年中國設計定型的7.62釐米口徑之「81式」突擊步槍。 圖1-4570 81式突擊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圖1-46 新95式自動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遭取代的81式步槍是95式步槍全面列裝解放軍與武警部隊前之上一代中國主要單兵武器,設計上也是基於更古老的56式步槍而更新設計成7.62*39釐米蘇聯口徑的中間型威力步槍彈,有射擊精度高、結構簡單緊湊、機動性佳、火力猛、壽命長、重量輕等優點,能一槍多用,亦能裝上榴彈發射器發射各種榴彈。 而新的95式自動步槍採取法國法瑪斯步槍類似外型的犢牛式設計,槍身較短,適合亞洲人使用,其口徑改為5.8*42釐米小口徑步槍彈,雖然槍彈威力比不上81步槍的7.62釐米,但是彈匣可以裝載更多子彈,有30發彈匣與75發彈鼓可選擇,單兵也能攜帶更多子彈前往戰場。另外口徑小也代表後座力降低、射擊精度提高、加上95槍族使用大量工程塑膠,使槍體重量降低,減輕士兵的負擔。 圖1-47 03式自動步槍,採彈匣在前的傳統設計,維基公有領域 03式自動步槍 03式自動步槍是為因應許多人無法適應95式步槍彈匣位在槍枝後面的設計,而再度改進生產的最新型軍用自動步槍,彈匣在槍機之前,恢復正常步槍的樣子,成為解放軍與武警部隊採用的制式步槍,同為北方工業公司生產,口徑5.8*42,與95式相同。 20式新槍族(QBZ-191) 圖1-48 20式自動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圖1-49 20式狙擊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2022年底中國兵器集團又推出20式新槍族,一樣是5.8釐米口徑,較上一代03式自動步槍更為輕巧,各種導軌裝置更齊全、可靠性高,可在各種地形環境狀況下使用,便於攜帶;彈匣採透明式設計,可清楚看出剩餘彈量等。但這支新步槍目前還只換裝少數部隊,如西藏邊防部隊,大部分部隊尚未使用,未來將全面取代現役的95式自動步槍。由此可見,中國步槍的發展趨勢還是偏向傳統型的彈匣在扳機前方;而95型步槍彈匣在扳機後方的新穎設計,顯然並未受到中國軍方的青睞與習慣。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各部隊槍枝的口徑已經從過去的7.62釐米主流轉向為5.8釐米。好處是子彈變輕,士兵可以攜帶更多子彈在身上,就算被敵軍俘虜了己方的槍枝,其也沒有相對應的子彈供應,就無法使用這樣的俘獲槍枝;但相對的,我方也無法使用俘獲的敵方子彈為己所用。 武警的步槍是跟著解放軍一起更新換代的,這樣後勤體系子彈可以相互支援,是好事;而舊的81式退下來之後,也可用於打靶或給預備役使用。 (二)衝鋒槍 武警部隊使用79式與85式兩型衝鋒槍。79式衝鋒槍是中國自製的第一代衝鋒槍,1979年設計定型,用來裝備空降兵、偵察兵、公安特警和武警部隊,槍托可折疊,有效射程200公尺,彈匣可裝20發子彈,口徑為7.62釐米,槍重僅1.9公斤。 圖1-50 79式衝鋒槍,維基百科 圖1-51 85式7.62釐米口徑輕衝鋒槍,維基百科 85式衝鋒槍則是一款輕型微聲的衝鋒槍,有效射程200公尺,彈匣可裝30發子彈,口徑7.62釐米,槍重1.95公斤。85衝是1980年代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發生產的軍用衝鋒槍,用以取代64式與79式衝鋒槍。外表與結構簡單簡潔,與英國二戰時期的史登衝鋒槍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三)手槍 「64式手槍」是中國軍工業建政以來自行設計的第一種手槍,1964年設計定型,主要裝備部隊指揮員與公安部門部隊。這是一種自動手槍,口徑為7.62釐米,射程50公尺,彈匣容量為7發子彈。 圖1-52 64式手槍,維基百科 「77式手槍」是解放軍指戰員和公安部隊的新型自衛武器,由北方工業公司生產,供團級以上指揮員使用,射程50公尺,口徑為7.62釐米,彈匣可裝7發子彈,在1978年設計定型,並有一系列的改良型陸續出現。這種槍枝後來被犯罪份子大批偷渡運送到台灣,在台灣俗稱為「黑星手槍」,曾經造成台灣值勤員警多人傷亡。 但這把槍也有一個很大的設計缺點,就是撞針內包、也沒有「彈膛有彈指示器」,因此完全從外表無法看出槍膛中是否已有子彈上膛,所以黑龍江邊防武警綏芬河邊檢站於2016年7月6日發生一名士兵77式手槍走火,不慎打死另一名士兵的慘劇。解決此缺點的唯一方法就是射擊前再上膛,但戰場之適應性就會相當差。 圖1-53 77式手槍,維基百科 「77B型9釐米手槍」使用國際上通用的9釐米口徑手槍子彈,有效射程為50公尺,彈匣容量為9發。 圖1-54 77B式手槍,維基公有領域 「77B2型9釐米手槍」的設計保留了77B型手槍原有的特點,又使該槍更安全可靠,研製出一種具有有彈量指示器、能容彈15發的雙排彈匣。 「NP20型9釐米手槍」是在77B型手槍的基礎上,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增加了擊針保險機關,並改進照門可調機關。NP20型手槍彈匣容量為9發,使用壽命為5,000發。 圖1-55 91式匕首槍,維基百科 「91式7.62釐米4管匕首槍」是中國自行研製、組裝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產品,是解放軍偵察兵和武警特警部隊配備的新一代武器。它具有剪、鋸、銼、開罐頭、瓶蓋等多用途功能;而且能發射軍用手槍彈,將冷熱兵器融為一體,因此它既是匕首,又具有手槍的功能。該槍匕首刃長140公分,採半自動射擊,使用7.62釐米手槍彈,有效射程10公尺,使用壽命為2,000發。 這個匕首槍看起來是個類似瑞士刀的工具組,威力不是很大,但好處是功能多元。其主要用途應該是當作工具組使用,因為當成武器的話,射程與威力都有限,對敵方無法造成任何威脅;而且結構像玩具一樣簡單,作為槍枝使用太容易走火或炸膛,對使用者的安全難以保障。不如給特種部隊直接配一把大型軍刀,在叢林或野外時還可以當開山刀使用,劈柴狩獵兩相宜。 (四)狙擊槍 今日的武警部隊使用85式與79式兩型狙擊步槍。 圖1-56 79式狙擊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舊型的79式半自動狙擊步槍槍重3.8公斤,有效射程1,000公尺,口徑7.62公釐,彈匣可裝十發子彈,裝上刺刀還可行白刃戰。此型槍枝是一種適合邊防哨所與特警狙擊手使用的單兵狙擊武器,係仿自對越南戰爭時繳獲的蘇聯製卓卡諾夫狙擊槍(Dragunov SVD),並且一旦開發成功後馬上投入對越南的邊界戰爭使用。也就是79狙之後,中國的解放軍才總算擁有第一款狙擊步槍,過去的解放軍是沒有狙擊步槍這種武器與編制的。 狙擊槍無法拿來肉搏戰使用,尤其重量有近4公斤,除非是藍波或機器人才有足夠的力氣。 圖1-57 85式狙擊槍,知乎 圖1-58 武警射擊85式狙擊槍,知乎 85式半自動狙擊步槍,槍重4.4公斤,有效射程達800公尺,口徑7.62公釐,彈匣可裝10發子彈。 85狙與79狙其實是同一把狙擊槍,性能與外型設計皆相同。79狙是設計定型時的型號,而85狙是生產定型時的型號,這兩把狙擊槍是同一系列但不同時期的型號。 這把槍的特色除了重之外,還有他的後座力強,以及槍枝本身與瞄準鏡的結合並不牢固,射擊帶來的震動會導致後續準度下降。 此外79狙與85狙使用的彈藥是通用型53式7.62毫米機槍彈,會有200米打不準的情況,最後使用7N1型專用專用狙擊彈(彈頭更重,彈尾流線型)才改善。雖然困難重重,但整體來說效果不錯。即使如此,想要拿這大塊頭拚刺刀是不切實際的作法。 (五)榴彈發射器 1、30公釐自動榴彈發射器 中國對自動榴彈發射器的仿製和研製工作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現已有30公分、35公分、40公分等各種口徑、不同型號的榴彈發射器。 中國武警部隊使用30釐米自動榴彈發射器,能對可見目標直接瞄準射擊;也可像迫擊砲那樣採用間接瞄準進行曲射,射程50至1730公尺。 2、35公釐防暴榴彈發射器 武警部隊使用防暴榴彈來應付群眾騷暴亂事件,使用的防暴榴彈發射器有QLL91式肩射型與QLG91A式81步槍槍掛型兩種,彈種則有可使人體淚眼模糊、呼吸困難而失去抵抗能力的催淚彈、產生巨大震波使人失去知覺的爆震彈與產生巨大閃光而使人暫時失明的閃光彈等,射程可達300公尺以上,遠大於暴動群眾石塊攻擊的範圍,也比西方國家常見的警用催淚槍射程來得遠,精度亦佳,因此為武警部隊處理群眾事件之最佳利器。 3、38公釐防暴槍 38公釐防暴槍也是中國國產的裝備,2006年通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設計定型審查,是一種單管大口徑轉輪手持式滑膛武器,六發轉輪彈巢供彈,可發射動能彈、催淚彈、染色彈、煙霧彈、橡皮彈、爆震彈等低殺傷性彈藥,射程有100-130公尺,但是並沒有致死性,因此成為大陸非警方之保全人員可以使用的裝備;中國各地的銀行警衛亦皆採用此型防暴槍以對付可能之襲擊者。 圖1-59 38公釐防暴槍,維基百科 由於此型防暴槍構造簡單、便宜,彈重僅148克,可槍射與手投,性能可靠且穩定,可望大量生產與裝備武警部隊,成為武警在群眾鎮暴任務時的基本配備。 (六)火砲 武警部隊亦有少數部隊配備有輕型火砲,計有:(一)PD87式八二釐米迫擊砲、(二)65式八二無後座力砲、(三)69式四〇公釐火箭筒等裝備。 圖1-60 69式四〇公釐火箭筒,維基百科 另北京總隊十一支隊第一中隊為禮砲中隊,肩負首都禮砲鳴放任務,並自1997年6月19日起使用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第二四七廠研製的「九七式禮砲」執行任務。九七式禮砲是在第四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的86式禮砲基礎上改良研發出來的第五代禮砲。 其實中共建政剛開始,還無法自己造砲,是直接拿從日軍繳獲的九二山砲來充當,之後所有中國國產的榴彈砲可能都被拿來當過禮砲。 方法很簡單,只要裝上彈藥包,不要裝彈頭,打起來聲光震撼效果佳即可。而當禮砲打也是一種最好的推銷,外國元首到中國接受禮砲致敬後,若是覺得禮砲不錯,也可以訂購幾門回去給自己國家的軍方試用看看。 圖1-61 97式禮砲 在97式禮砲後,中共又改良出第六代禮砲,也就是08式迎賓禮砲,沿用迄今。禮砲其實就是發射空包彈,要打出聲光效果,但不能打出彈頭。不過從製作禮砲的更新換代與工序,就可以知道一個國家自行生產的砲兵裝備武器的好壞。 12噸級WJ94重型輪式警用裝甲車 現今社會犯罪分子大量使用槍械犯罪,經常給追擊、圍捕的武警帶來傷亡,因此武警需要裝備具備強大防彈能力的警用裝甲車用來追擊、圍捕,以儘量避免武警的傷亡。 改良自解放軍WZ551A型裝甲車的武警12噸級WJ94(六輪)、WJ03(六輪)、GA06(四輪)三種警用型號之重型輪式警用裝甲車因此受到採用並於90年代中期開始列裝解放軍部隊,也大量配發到各武警內衛部隊,成為武警的攻堅利器之一。 此型警用裝甲車配有一挺機槍,一個15管的防暴彈發射器,還有強力燈、警燈和高音喇叭等警用配備;其鋼板亦足以抵擋槍彈,至於抵擋投過來的石塊自然不在話下;對騷亂中常遇到的汽油燃燒瓶也有防護作用,因此此型警用裝甲車是目前保護武警免遭傷害的最佳選擇,也能在必要時發揮撞擊犯罪份子車輛的鐵鎚功能。 圖1-63 武警WJ03型裝甲車 圖1-64 武警08型裝甲車接受校閱,維基百科 08型裝甲車改裝自92步兵戰車,專門給武警特種部隊使用,是中國WZ551系列6*6輪式裝甲車底盤,砲塔上有12.7釐米機槍與榴彈發射器;此外也加裝警用聲光設備,完全可勝任城市反恐作戰之需求。 這款警用裝甲車就是解放軍的92步兵戰車,或稱裝甲輸送車,除了駕駛與砲手外,可另外搭載9名兵員。由於武警部隊是對內的內衛部隊,這型裝甲車就是武警最厚的攻堅盾牌。車體為全封閉式裝甲鋼焊接車體,車首裝有楔型裝甲鋼,能夠直接撞翻一般車輛、路障、穿越民用建築牆壁等。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85公里,還可靜水浮渡,是多功能軍警用車輛。 圖1-65 武警裝甲車可從後搭載9名兵員,後掛網架可裝載士兵背包等雜物快速前進佈署 801履帶式森林消防車 武警森林部隊執行林區與草原區的護林防火滅火任務,使用的裝備除了少數的軍用裝備外,多為專業性的消防滅火裝備。 武警新裝備的YD801履帶式消防車改裝自大陸國產的531型裝甲車,車上裝載水泵、水袋等消防器材,成為能夠適應各種地形的森林消防車,它憑藉著大馬力柴油引擎,能夠運載十五名消防警察與其他消防裝備,進入崎嶇難行的山區叢林,浮渡河流穿越小溪,執行森林滅火任務。 圖1-66 森林武警配備之YD801履帶式消防車,維基百科 而此型車輛也可改裝為防暴水砲車,通常滅火水砲車外面會裝有許多供消防員攀拉的扶手與踏板,但防暴水砲車外表則特意做得非常光滑,以防止騷亂者爬上車。 (三)重型排障車 由中國國產EQ-245越野卡車底盤改裝而成的重型車輛,總重10.1公噸。 2.1 前建政時期「工人糾察隊」 中共1921年創黨,起初的武裝係藉由「國共聯合」而藏身在國民革命軍中之一部分,還加入北伐行列消滅割據軍閥勢力。 至1927年國共分裂,中共省悟到建立自屬軍隊的重要性,因而建立「工農紅軍」以奪取政權。自建軍以迄1949年正式建國,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土改」、「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歲月中,中共的政權一直處在條件艱難、貧困的農村偏遠地帶,為應付艱困的環境與強大的敵人武裝力量威脅,並求自身持續的生存、發展與壯大,中國共產黨遂依據不同時期之實際需要,組建其生存需要之警備保安力量。 早在中共於國民政府時期開始在農村地區奪取政權,進行所謂「新民主主義革命」、「土地革命」的時期,中共政權在各紅色根據地就開始創設保護領導人的警衛機制,如各地工農紅軍下屬之「工人糾察隊、警備隊、警衛團、赤衛隊、保安團、保衛隊、政治保衛隊、除奸團、中央特科」等,雖名稱依各地與各時期而有異,然皆肩負著保衛中國共產黨首長、警衛機關、肅清特務漢奸、看押罪犯與維護社會治安等任務。 圖2-1 1927年上海工人糾察隊,共青團史料館 1931年,中國「江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政治保衛局組織綱要》、《國家政治保衛局特派員工作條例》、《鄂豫皖區蘇維埃政府革命法庭組織與政治保衛局的關係與區別》、《西北政治保衛局暫時組織綱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暫行組織法》等法規條例,建立起屬於共產黨控制下的地方警察與保安武力,如黨中央之「政治保衛大隊」等即是此類型的部隊。 圖2-2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旗,維基公有領域 圖2-3 印有列寧圖樣的中華蘇維埃共和貨幣,維基公有領域 中國於1932年6月設立「瑞金衛戍司令部」;1933年成立「中央警衛師」,隸屬於瑞金衛戍司令部,擔任中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安全警衛與守備任務。1938年5月則於延安成立「警察隊」,歸延安市公安局領導,主要任務在防止敵特份子刺探中共的黨、政、軍情報,保衛領導同志和工作人員的安全,維護延安的社會秩序。 在對日抗戰期間,各中國控制下之蘇區、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先後建立不同名稱的執行公安保衛任務的人民武裝力量。如1938年,陝甘寧邊區在綏德設立「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一團擔負米脂、霞縣、吳堡三個縣;警備第三團則負責綏德、清澗、甘泉三個縣的守備任務;另有「警衛營」與「保衛營」負責延安之警備任務。1942年中國建立「中央警衛團」與「邊區保安團」,負責黨中央、軍委與邊區政府的警衛保安工作。 在解放戰爭(1945—1949年,即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在解放了的中等以上城市指定駐軍機關擔任警備司令部。在中國以農村包圍城市,到奪取中心城市的重大戰略轉變之際,對於控制地區的警備保安工作也陸續展開,在一些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也陸續設立「警備區」。 1949年6月,中國成立「平津衛戍司令部」,並於1959年1月改為「北京衛戍區」,下轄有北京衛戍部隊。北京衛戍區屬北京軍區建制,同時是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的軍事工作部門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北京軍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雙重領導。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機關,下轄衛戍部隊,領導北京市各區(縣)人民武裝部;負責北京地區的軍事警衛、守備任務,開展民兵、兵役與動員工作,維護軍容風紀,協助地方維護治安等任務。 2.2 毛澤東統治時期的「公安部隊」 在中國的所謂「新中國」正式成立後,中共新政權仍然面臨內憂外患的嚴重威脅,國內也是百廢待舉的狀況,包括零星的國民政府殘餘部隊與游擊隊、許多敵視共產黨無產階級專政的地方地主勢力,或是盜匪、馬匪等幫派或宗族勢力、國內少數民族敵對漢族的勢力等都伺機而動;這還不包括在國土鄰近的越南、緬甸、印度等國家因為邊界未定所帶來的外來威脅。 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一種黨國不分的體制,黨即是國,國即是黨。革命時一無所有,只有理想與報復時不怕犧牲生命;但是當建國掌握政權後,擁有的權力變多,人就會開始害怕死亡。為了保衛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維護國內經濟建設與政治發展,並確保中央與地方各級黨機關與政府領導人的人身安全,順便維護社會治安、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中共需要一支能夠當保鑣的警衛力量。解放軍?打野戰、陣地戰可以,拿來當保鏢卻缺乏專業,且在政府機關門前架起機槍陣地與砲陣地也屬實不妥。如果找公安幹警呢?這些人民警察光是平日派出所中必須負責幾億人的治安與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相當忙碌,完全沒有時間進行組織性的演練或出任務。當時,公安部轄下有一支輕裝備的公安部隊——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即為最適合執行此類任務的部隊。 2.3 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1949年) 當時由羅瑞卿擔任部長的公安部,負責統轄全國的公安部隊,除了原先的公安部隊力量之外,也從已經打完仗的第四野戰軍抽調兵力、配合中央警衛團等,於1949年8月31日正式在北京成立了「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司令員吳烈、政委鄒衍,下轄「公安中央縱隊第一師(原四野第160師)」、「公安中央縱隊第二師(原中央警衛團)」、「新中央警衛團(上述兩師之警衛團單位合編)」同時在較大城市與解放較晚的沿邊沿海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起公安武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初期,自1949年起,解放軍幾乎攻克全部中國在大陸上之領土,但是不可能立即讓全民打心底服從共產黨的領導與統治。國民政府的殘存部隊與各地土匪或軍閥組織多如牛毛,因此解放軍也就開始「全國大剿匪」的行動,逐步剷除各地不服從共產黨領導的所有武裝勢力。 據統計,自1950年至1953年間解放軍共剿滅了240至260多萬所謂的敵、特、盜匪人員,中國國內情勢基本穩定下來,再沒有武裝抵抗共產黨的中大型勢力;而中國共產黨也完成了一項中國歷代史上難得的成就——近乎剿滅所有的土匪,包含傳統上地勢相當兇險的土匪窩,也都沒逃過,所有有名的土匪窩都斷了傳承,再無法禍國殃民;卻也造成許多無辜的人民慘遭池魚之殃,順便一起被清洗而喪生。 冤屈是無處可申訴的,因為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以來,從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說過一句抱歉,頂多日後幫你平反、恢復名譽;許多人的家人、朋友遭到各種政治運動迫害,要上訪、要平反、要賠償,基本上都不可能達到目的,就像古代的帝王一樣,既然主張自己授命於天,有天命,那黨自己是不會有錯的;要是有錯,那肯定是別人錯。不到山窮水盡,中國統治者是不會下罪己詔的。 2.4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1950年10月) 根據中國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在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統一的軍隊,即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公安部隊,受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統率,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編制、統一的紀律」之規定,中國國務院公安部於1949年10月召開之首次「全國公安高級幹部會議」上制定了《整頓各級人民公安武裝的方案》,從1950年1月至5月,由公安部、各省公安廳、大城市公安局等根據此法案對公安武裝進行整編與擴建工作,以公安中央縱隊、地方公安武裝力量以及部分野戰軍部隊為基礎,組建了各地公安部隊,其實就是與人民警察隊伍並列的輕武裝部隊,由公安部指揮掌控。 在同一個時期,中國亦開始於邊境設立邊境管理機構與邊防部隊,1949年11月15日在公安部下成立了「邊防局(公安部第四局)」;大行政區之公安部設立「邊防保衛處(科)」;雲南、廣東、廣西、遼寧、吉林、旅大市等地成立「邊防保衛局(處)」等邊防管理機構,擔負對外口岸檢查、邊境治安管理的任務。 1950年6月,中國召開建國後舉行的第一次黨中央全會,即「中國第七屆三中全會」,在土地改革、財金、軍事、外交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報告。聶榮臻也作了《關於人民解放軍整編問題的報告》,針對解放軍與公安部隊的建制有了初步的概念——基本上將540萬解放軍實施整編,陸軍編為400萬國防軍部隊與其餘公安部隊;前者負責對付外來侵略,後者負責肅清殘餘境內敵對勢力、維護社會治安、打擊盜匪、保護國家財產設施等。 1950年9月22日中央軍委發佈《關於成立公安部隊領導機構的電令》,統一全國公安部隊的領導,建立「中國人民公安部隊」,隸屬中國國務院公安部管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任命羅瑞卿為公安部隊司令員,編成二十二個公安師番號。 圖2-4 羅瑞卿擔任公安部部長之任命令,人民公安報 我們可以看到,公安部隊從剛成立時就已經是解放軍裁軍的緩衝區,通常是以師為單位退出解放軍序列,並編入公安部隊或之後的武警序列,減少突然裁軍可能會預見的抵抗情緒、甚至武裝反抗等問題。比如公安縱隊第一師即為來自東北的第四野戰軍160師改編而來;而公安縱隊第二師則由中央警衛團撥出人馬結合其他部隊人員成立,共同擔負重要中共領導人與政府要害機關之保衛工作。 羅瑞卿任第一任的「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程世才任副司令員,李天煥任副政委,並相繼成立了「中南、華東、華北、西北、西南」五大軍區公安部隊和鐵道公安部隊的領導機構。 至1951年10月整編結束,共編有一個人民公安縱隊、二十三個公安師、十二個公安總隊、一個糾察總隊、一個警衛團、三個省公安團,及若干「公安大隊」、「公安中隊」、「公安隊」等正規公安部隊,共有十八萬八千人編制,但當時下轄部隊實際員額達到六十四萬人之多。負責各省內衛處突、邊防檢查與地方公安打擊犯罪等工作。 圖2-5 公安部隊中央縱隊成立大會,公安人民報 1951年解放軍開進西藏,表面上說的是和平解放,但對於不願服從的封建貴族則是幾乎殺光,不然就只能跨越喜馬拉雅山逃到印度去。中共將原先統治西藏的宗教貴族勢力一掃而空,解放原本多處於農奴地位的西藏藏人,照理來說並不是壞事。沒有中共進入西藏,就算印度已經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不論是之前的英國還是獨立後的印度,早已對西藏虎視眈眈幾個世紀,在經營的幾百年間就多次想要把西藏割離中國,事實上在清末民初也幾乎要成功了。 但自從1951年解放軍開入西藏後,英國人與印度人就沒機會染指這塊世界的屋脊,而新生的共產中國也就因此與剛從英國殖民統治下取得獨立的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壤。雖然在奪取新疆與西藏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上已經將清朝巔峰期的領土都恢復得差不多,只缺已經變成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也就是外蒙古那塊。中共建政初期一面倒向蘇聯,不敢違逆蘇聯史達林的意思拿回外蒙古;但領土終究也已經達到一個巔峰,是之前國民政府蔣介石想都不敢想的統一局面。當然,這麼大塊的領土需要靠外防、內衛的力量來維持,才不會像清朝末期與民國時期一直處於軍閥武裝、地方勢力、宗族勢力四分五裂之狀態。 圖2-6 1951年開進拉薩城的第十八軍,維基公有領域 在當時的國際情勢方面,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北韓軍隊橫掃南韓,一度打到釜山,幾乎將大韓民國滅國;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迅速介入,在麥克阿瑟將軍的率領下追奔逐北,兵鋒直指鴨綠江,不但迫使北韓軍隊被驅回北緯38度以北,麥克阿瑟將軍更公然聲稱要支援在台灣的國民政府軍隊反攻大陸。中國在情感上忍無可忍、戰略上勢所必須的情況下,順勢應北韓領導人金日成的請求,以「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名義派遣軍隊,在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的率領下跨越鴨綠江進入北韓。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奉中央軍委命令,也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公安部隊」赴朝鮮半島參戰,同年的10月19日跨越了鴨綠江,10月25日就打響入韓的第一仗。 在韓戰進行中,中國志願軍公安部隊不是擔任第一線的戰鬥任務,而是與前線的解放軍戰鬥部隊協同配合,執行「維持戰地與後方治安、監視敵機、押運物資、保護交通運輸安全、清剿匪特、防空護路、警備城市、糾察執法和看押俘虜」等第二線輔助任務。 圖2-7 值勤中的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公安部隊防空哨兵 圖2-8 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公安部隊正押解敵軍 據統計,在戰爭期間共捕獲敵方特務、土匪629名,擊落擊傷敵機154架、捕獲敵機駕駛員7名、搶修被炸公路與橋樑一萬餘次、搶救敵機轟炸或掃射下的友軍傷員3,880餘員,有許多公安部隊的士兵也因而獲得功臣、模範、烈士等榮耀。不過到了1951年7月,韓戰即進入「邊談邊打」的階段,不再有大規模的衝突。 鎮反運動 在國內局勢方面,自1949年中國政權正式成立後,在大陸上除了少數打散的國民政府軍隊、游擊隊、外國情報員之外,在全國各地亦有多寡數量不等的土匪與犯罪集團,不僅危害社會治安,中國派駐各地的地方官員亦有許多遭到殺害的案例,對中國內部的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為徹底消滅匪患,中共中央軍委先後抽調解放軍6個兵團、41個軍、140多個師的主力部隊,結合新成立的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展開大規模清剿土匪的鬥爭,此即「鎮反運動」,也就是中共政權1950年代初發動的第一場肅清反對勢力的政治性質的整肅運動。目的就是為了鞏固中共政權,任何有可能威脅到中共政權的勢力或個人,就是一個「殺」字,甚至連在國共內戰中投降解放軍、戰前投誠起義或主動歸降的舊國民黨軍隊、政府官員等,也全部被列入清掃的名單中。這種作法與殺降無異,白起坑四十萬趙卒、項羽殺二十萬秦降軍,都在歷史留下罵名。中共中央在1950年3月發佈《關於嚴厲鎮壓反革命份子活動的指示》,在全國範圍內剿匪清除舊勢力,就是殺降令的開端。 同年的10月10日,中共中央再度發出《關於糾正鎮壓反革命活動的右傾偏向的指示》,批評鎮反運動出現了右傾現象。什麼是右傾現象?為什麼需要糾正?簡單來說,這波鎮反就是要把對政權造成威脅的土匪、游擊隊、宗族勢力、地主反抗或是面服心不服的知識份子一次殺光、殺怕,要讓全國的人都知道,要造共產黨的反,想得美!中共在人們還只有念頭發想、尚未行動的階段,就直接將思想連同身體一併扼殺,以後就再也無須擔心這些人起來造反。但是有許多地方政府無法從公文中領會黨中央,也就是毛澤東真實的意思——是要大規模的殺、成比例的殺、要寧可錯殺一千也不能放過一人的殺法。有的地方領導人還在講既往不咎,明白交代就從輕發落等等內戰時招降納叛的話術,而不是直接下手開殺,這些人明顯沒有抓到黨中央不好明講的重點;但在毛澤東一遍又一遍的下令與確認,終於這些地方政府恍然大悟,於是配合中共要求公安部隊與地方政府加大鎮壓力度,該殺的人殺、該關的人馬上逮捕監禁送去勞改營。 鎮壓反革命份子的行動,是接續「全國大剿匪」行動之後又一次大規模清掃內部不服從政府的勢力。只是鎮反運動到了後來,也成為了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的工具,眾人相互揭發、誣指,使越來越多無辜的人被當成反革命份子無端遭到公審、槍決。鎮反運動之殘酷與動盪就是文革的前兆。 為了保證「鎮反剿匪」作戰的順利進行,中共中央於1950年10月10日發出《關於糾正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並於1951年2月21日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提出「軍事進剿、政治瓦解、發動群眾武裝自衛三結合」的方針,以及「鎮壓與寬大相結合」、「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總之就是將所有非中共的所有政治勢力與武裝力量全部清洗殺光,使任何可以威脅中共政權的因素消失,那麼政權也就穩定了。為此中共以行政命令取代所有檢察、司法體系的法院程序,殺人就是一張公告可以解決的事,完全無須調查、起訴、宣判等程序,直接宣判執行槍決。中共建政後的法院基本上就是無事可做的機關,因為地方黨委就可以決定誰是反革命份子,公告後直接槍決,無須經過法院體系。 在1950年至1953年的四年期間,中共公安部隊配合解放軍野戰部隊消滅了大量的「土匪」與所謂的「武裝特務」。全大陸共逮捕各種「反革命份子」129萬人、管制123萬人,並處決了其中「罪大惡極」的71萬人,貫徹了中共中央所謂「除惡務盡,不留後患」的指示,猖獗一時的特務、地下軍以及「反動」的「會、道、門」,如一貫道等宗教或黑社會組織都被肅清殆盡。至此,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政權因而獲得了有效的鞏固,並為開展中共所謂之「民主改革」與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然這些都是名面上的風光事蹟,但是背後是不忍人問的殘酷殺戮與草菅人命的悲哀。光1950年代初期的鎮反與全國大剿匪,就殺了200萬以上的人。據時任中共內務部長的薄一波之說法,1949年至1952年共清算了200多萬的土匪;但莫斯科電台廣播則指出,該時期有280萬人被處死。此外,中共在四十年後披露的真實統計數字顯示,五十年代初期的剿匪鎮反等運動共計殺死258.4萬人。 這是中國人歷史上遭遇的一項巨大人禍。原本以為新中國建立後,大家從此可以過上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生活,不再受列強帝國主義迫害,也不再受國民黨貪官污吏剝削;沒想到遭遇的卻是各種鎮壓、反民主的政治運動。中國人民曾經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社會主義革命,其實是將所有中國人關入另一個牢籠囚禁。在以百萬人命殺雞儆猴下,中國人都變成乖乖的順民,沒有人再敢挑戰中共中央統治權威,其政令也可以下達到中華大地每個角落。這些政治運動的鎮壓行動,都有著解放軍——尤其是公安部隊——的大力參與。因此我們說解放軍是中共的槍桿子,公安武警部隊則是中共的刀把子,確實是傳神地描繪出那個動盪、殺人如麻的年代中,武警公安部隊所扮演的角色。 圖2.-9 公安部隊在剿匪期間公告表明剿匪到底的決心 除了參與抗美援朝出兵、鎮反運動、肅清敵特、抵抗緬北國軍入侵之外,中國人民公安部隊亦曾先後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警備任務,與毛澤東、周恩來訪蘇的沿線警衛等任務。 2.5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0.9—1955.7) 1952年,中共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整編計畫》中,把中國武裝力量劃分為「國防部隊」和「公安部隊」兩種。經過整編,解放軍屬於國防軍、步兵部隊裁減過半、特殊軍兵種部隊略為擴大,解放軍全軍總定額保持在三百萬人左右。 地方部隊則改編為公安軍,並實施精簡。中國解放軍與中國公安部隊統一編制體制,確定了武裝力量的組織系統與指揮關係,全國統一成立省軍區、軍分區和縣市人民武裝部(人武部),領導地方武裝。 全國內衛部隊、邊防部隊、地方公安部隊則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隸屬於中央軍委,擔負內衛與邊防任務。這些階段的公安部隊與解放軍地位相同,皆隸屬於中央軍委控制。 公安部隊調進解放軍序列後,鎮反運動繼續進行,1952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西南公安部隊與軍區成功剿滅了盤據在四川黑水地區的傅秉勛股匪,殲「匪」3,635名、繳獲六〇砲9門、輕重機槍41挺、長短槍支3,772支、子彈十萬餘發與電台5部。 1953年3月,西北軍區公安部隊參與進剿「馬良股匪」的草地戰役,共殲「匪」1,400餘名,打擊了國民政府在川、甘、康、青建立「反共基地」的企圖。同年7月16日開始的東山島戰役,公安部隊八〇團負責守備東山島,在增援部隊配合下,八〇團對國民政府軍隊之攻勢進行了阻絕與反擊,最終成功守住東山島。 1954年全國公安部隊密切配合公安幹警行動,組織便衣分隊對散匪實行搜捕緝拿,共剿匪1,000餘名,繳獲機槍兩挺、長短槍支410餘支。 1955年公安部隊組織33,500名兵力執行剿匪,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精幹武裝,採取「軍事進剿、政治瓦解、使緝破案相結合」的鬥爭形式,先後殲滅朱德香、張南洋、王生仔、傅先洲、黃理正等十八股土匪。至此大陸各地的土匪幾已殲滅殆盡。 另外國民政府自從撤退至台灣後,數十年間並未放棄反攻大陸的企圖,也不斷由軍事情報局執行空投人員至大陸進行敵後活動,至1950年韓戰爆發後此類行動更大幅增加。對此,毛澤東因而下達「對可能空降特務的山區,設武裝便衣據點,專門對付空降特務」的指示,中共中央軍委公安司令部於1952年12月18日召開各大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會議,確定在大陸各重點山區建立154個武裝便衣據點,共使用兵力7000餘名,與地方公安機關密切配合,深入調查、熟悉地形、組織「對空監視哨」,並對空降特務進行圍剿、追捕。從1953年至1958年,共捕獲國民政府空投的特務人員225名,繳獲無線電機63部、長短槍351支,一定程度地阻止了國軍對大陸的滲透行動。 整個鎮反運動初期乃為肅清社會治安、打擊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盜匪,但最後也成為中共清除異己的藉口,因此出現大量「過左」現象,許多無辜民眾受到冤屈與無辜牽連,造成許多地區人民的恐慌與暴動不斷,有動搖中共統治的跡象。中共受到黨內外龐大的壓力,因而召開五次的「全國公安會議」,規定鎮反工作採取謹慎收縮的方針,「有反必肅,有錯必糾」,申明了「重證據而不輕信口供」,嚴禁逼供和肉體刑求;並將逮捕權收回到「地委專署」一級,進行檢查與甄別平反工作,稍稍糾正了鎮反運動中發生的冤假錯誤案件。但是已經發生的事、已經殺了的人,是再也回不來的。 2.6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人民武裝警察並立(1955.7—1957.8) 1955年7月至1957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根據《定型與定額的整編方案》,將「中央、大區與省」的解放軍公安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授予軍的番號;另外把「專區與縣」的公安武裝移交地方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中國的國務院公安部成立「武裝民警局」,各省公安廳成立則「武裝民警處」,恢復了1952年前的形式。 至於擔任島嶼、要塞守備任務的「邊防公安武裝」則劃歸中國全國十二個大軍區的各軍區建制序列,中央、大區與省的直屬公安部隊改為公安軍,中央軍委與各軍區的「公安部隊司令部」改為公安軍司令部,撤銷了「省公安總隊」機構,由省軍區兼公安司令部。 中國「公安軍司令部」轄有32個公安師、12個獨立公安團,兵力約有四十餘萬人。 2.7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7.9—1958.12) 1956年7月至9月,中國召開第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獲得大陸政權後第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鑑於建國以來人口快速增加,從5億快速增長到9億,然而人民生活水準卻沒有提升,因此第八屆人大提出,最為優先的基本任務乃在「發展生產力」,以解決當時經濟文化無法滿足人民需要的問題。 為貫徹中共中央「八大」的精神,中國決定裁減軍隊數量,於是在1957年1月將1955年才設立的公安軍領導機構撤銷,回復到原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而原公安軍司令部這個機關則縮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警備處」,負責研究與指導中國全國內衛、邊防業務,指揮領導直屬的公安部隊。 七個軍區的公安軍司令部亦於1957年3月至8月先後遭到撤銷,瀋陽、北京、濟南、蘭州軍區司令部以「警備處」或「衛戍勤務處」取代,其他軍區則由作戰、情報等有關部門負起內衛、邊防的業務工作。 從中可以看到,公安部隊從一開始以來就不是像解放軍一樣擁有悠久建軍歷史與傳統的軍隊,而是可以隨時靈活徵召、轉移編制、調整編制、裁軍也不會受到抗議或反彈的弱勢軍種。當黨中央,也就是中央軍委需要時就安排編制或獨立成軍;有政治需要裁軍簡政時就先拿其開刀減低員額,不管怎麼裁怎麼併都不會有不良反應。表面上看起來是公安部隊非常配合上級指令,要他往左往右都不敢違逆,但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沒有軍魂,也沒有團隊認同感,黨中央需要時拿出來用,不用時就放到一邊等候下一次指令。 政治上從1957年開始,中國開展「整風」、「反右派鬥爭」等政治運動,把一大批有可能對共產黨施政不滿或有牢騷嫌疑的知識份子、有貪汙之嫌的黨內幹部等劃為「右派份子」,強加以嚴重的批鬥,認為消滅了他們就可以消滅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全國計有55萬人以上的知識份子,或甚至是共產黨幹部都被劃為右派份子,遭到嚴重迫害,其中大部分在文革後獲得平反。 在中國瘋狂進入反右派左傾鬥爭後,毛澤東接著起頭在1958年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與「人民公社」運動——這些都是惡名昭彰、讓中國餓死上千萬人的社會主義超現實實驗,最後帶來的是超大規模人造災難。 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口號領導之下,高舉「三面紅旗」,進行各種農、工生產的大躍進,當時的口號是要「超英趕美」,結果就是各地吹噓糧食產量數十、上百倍,或農民都不耕地而把家裡鐵鍋鐵器都拿出來,蓋高爐、大煉鋼鐵,要把鋼鐵產量超英趕美。 結果就是造出一堆完全無法使用的廢鋼,以及完全不夠吃的糧食。當時中國既封閉也無外匯,不像現代可以每年自美國、烏克蘭、巴西、澳洲等進口幾億噸小麥、玉米之類的糧食,政策錯誤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中國內陸大規模的飢荒,造成當年上千萬人民餓死的慘劇。 這次發生在中國大陸的大規模人道主義悲劇飢荒,基本上與1932年蘇聯獨裁者史達林大搞重工業與強迫農業集體化,造成烏克蘭等糧倉地帶大規模歉收,最後導致蘇聯全國約六百萬至八百萬人餓死的事件是同樣的性質。 2.8 人民武裝警察部隊(1959.1—1963.1) 1958年8月,中國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關於公安部隊整編問題的報告》,決定將公安部隊擔負看押勞改犯、守護鐵路和一般廠礦的內衛部隊,中蘇、中蒙、中朝、中越邊境、沿海港口的邊防部隊及警衛外國使館與省以下機關的公安部隊,連同其機關學校——共約六十萬人——一併撥交公安機關,改名為「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由此可以看出,武裝警察部隊的名字在1958年就已經出現,不只有內衛、邊防,還有獄警、司法警察、鐵路警察等各種後世的人民警察警種單位。 歸回公安部轄下,維持雙重領導 原「總參謀部警備處(也就是原公安軍指揮部)」與公安部十六局合編為「公安部四局」;各省公安廳以「武裝民警處」為基礎成立「人民武裝警察總隊部」,分屬各級公安機關領導。 意思就是,此時這支公安軍已經完全脫離解放軍序列,成為國務院公安部下的武裝力量,歷經了一系列的編制與改革,這支武裝現在又回歸到公安部的轄下。 1961年11月12日,中國為進一步加強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領導與建設、鞏固對這支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增強組織紀律性、提高戰鬥力,於是批准了公安部《關於改進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領導體制的報告》,撤銷了武裝民警處,規定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建制仍屬公安機關,領導體制改由軍事系統和公安機關「雙重領導」,在執行公安任務和公安業務方面,受公安部領導。 1962年秋召開的中國八屆十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並決定了所謂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即:「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要認識這種鬥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要提高警惕、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並正確理解和處理階級鬥爭問題,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之所以講「階級、形勢和矛盾問題」,是他認為資產階級仍然存在且企圖復辟,並成為黨內修正主義的根源;因此必須要重提「階級鬥爭」,才能清除這個矛盾。 於是中國繼1957年反右派鬥爭之後,又發起「基本路線」的左傾風,在城市與鄉村中進行整風整社、反右階級鬥爭,再度有大量的知識份子遭受迫害與鬥爭,人民武裝警察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在這些鬥爭運動中自然扮演著中共打擊異己的打手角色。 2.9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1963.2—1966.6) 1963年1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與中國國務院公安部電令將「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名稱恢復為「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的古老名稱,自2月1日起生效,唯建制與領導關係不改變,繼續由軍事系統和公安機關雙重領導。 從中國建國至今的近十五年中,這支公安或武警部隊名稱已更改過數次,顯示中共中央舉棋不定,不知道究竟應該將其歸到國務院公安部下負責維繫社會治安的力量,還是歸到中央軍委成為僅次於解放軍的另一支中國共產黨可以掌握與控制的第二武裝。因此頻繁更名這趨勢一直到中共建黨百年時也還是持續,武警的改編、改制、改名似乎永遠不會停止。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於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各設一個總隊,專區設支隊,縣設中隊,此時已粗具後世內衛武警部隊之規模與形式。 2.10 解放軍獨立師、團、營、連(1966.7—1973.6)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5月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其實就是毛澤東號召全黨高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徹底揭露混進黨、政府、軍隊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特別是睡在身旁的「像赫魯雪夫那樣的人物」。 其實這時候發生的一切事情,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毛澤東要打倒劉少奇,所以從剷除劉少奇的羽翼開始。其中最需要清除的就是羅瑞卿,因為他掌握公安部,掌握公安部隊也就是武警部隊,即使在60年代也已經是一股可以威脅中共政權統治的武裝力量,卻不掌握在毛澤東手上,而是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的劉少奇手上。 劉少奇原本也是參加過長征與所有國共鬥爭的老革命老紅旗了,擔任過新四軍政委、抗日時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國共內戰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與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建政以後主持推動起草土地改革法,一直晉升到國家主席。可是劉少奇反對毛澤東提倡的三面紅旗、四清運動等,持「反冒進」的立場,與當時總理周恩來一致;卻是與當時巴不得一切都冒進、一切都超英趕美的毛澤東立場不合,最終與毛澤東決裂,並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成為毛澤東打倒的主要目標。將他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叛徒、內奸、工賊等,決定要「砲打司令部」。 1964年毛澤東已經在批評黨內對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有錯誤作法,也指責有的中央機關搞「獨立王國」,以及黨內有修正主義危險等,就是在為日後鬥倒劉少奇、周恩來鋪路。1966年毛澤東煽動起文化大革命這場海內外公認之十年浩劫,鼓動紅衛兵在全國進行破四舊運動——向一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發動猛烈攻擊,打倒走資當權派,也就是當時掌權的劉少奇派系,並且禁止軍警對革命學生進行打壓,解放軍總參謀部發出《關於絕對不許動用部隊武裝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關於嚴禁出動警察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對比日後1989年學生慘遭無情鎮壓的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相當諷刺,也證明了學生僅僅是當權者爭權的工具罷了,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將自己當作引領潮流的主體。 不過除了學生之外,當時中共黨內也開始相互批鬥,各派系也開始對內團結,對外開戰,除了文鬥以外也開始使用武鬥手段;毛澤東身邊的人與敵對派系的人通通開始相互批鬥,甚至搶劫駐軍武器裝備用來武鬥。這是一場比鎮反還要無情與嚴重的有目的性政治運動,為期十年,從一開始鬥劉少奇,到後來鬥一切與毛澤東作對的勢力,甚至把中華文化傳統與底蘊都鬥光了。 毛澤東在1968年中共八大十二中全會將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撤銷一切職務並拘禁於開封,完成他發起文化大革命第一目標。 大家恐怕覺得奇怪,為何做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還能被毛澤東鬥倒?原因是在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後,中共舉行七大並制訂黨的最高領導人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簡稱「中共中央主席」,這個職位一直到1982年才被撤銷,改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為最高領導人。所以毛澤東在1959年辭去國家主席職位交給劉少奇擔任後,其仍然繼續擔任黨的「中共中央主席」與「中央軍委主席」,等於黨與軍還是掌握在他手上。所以劉少奇雖然掌握一部份黨、軍與國務院,還是無法鬥贏毛澤東而敗下陣來。 而事件運作到最後,連一向是毛澤東跟屁蟲與舔狗的林彪也一併被毛澤東給打倒清洗,在逃往蘇聯的路上因飛機失事而墜毀身亡。更別提鄧小平、周恩來等等老同志,通通被鬥下台,中共黨內毛澤東唯我獨尊。 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多人遭受批判,時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軍委秘書長的羅瑞卿,即被列為「彭、羅、陸、楊(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反黨集團」之一,被加上「篡軍反黨」的罪名,遭撤銷職務並進行調查,公安部隊被定位為羅瑞卿的黑部隊,因此遭到整肅。 依照毛主席的指示,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決定自7月1日起撤銷「公安部隊」這個兵種,統一整編進中國解放軍,公安部隊的領導機關則改編為「第二砲兵」的指揮領導機構。 全國的公安部隊分別整編為獨立師、團、營、連和縣、市中隊,歸各省軍區或衛戍區(警備區)建制領導,勉強地維護公安部隊這個中國專政工具的存在。 公安部隊在明面上暫時改編進解放軍,但解放軍當然不待見他們,因為以國防軍為傲的解放軍,自然不會看得起只會端槍站崗的類似警察兄弟部隊,公安軍整編為解放軍獨立師、團、營、連並繼續存在,也是以異類型態存在於解放軍序列中,受人排擠,不可能融入解放軍的圈子。 在中國全國腥風血雨的「造反」狂潮中,共軍也在造反派「砲打司令部」、「無產階級奪權」等號召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然而槍桿子的實力畢竟不容小覷,1967年1月下旬,在一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會上,林彪提出要在軍隊中搞所謂的「大民主」,也要在軍中造起反來,結果遭到幾位軍委副主席元老葉劍英、徐向前、陳毅、聶榮臻等解放軍老元帥極力反對,並合力起草了《軍委八條命令》,保持了解放軍的中立。 林彪與江青的四人幫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時掀起「砸爛公檢法」的浪潮,中國全國的公安工作與審、檢體系遭受到嚴重的干擾與破壞,公安部隊被汙衊為羅瑞卿的黑部隊,各地法院、檢查院與派出所皆被破壞而陷入癱瘓。 但其實,公安武警部隊陷入政爭是很正常的,因為中共領導人向來是身兼中共黨總書記、國家主席與中央軍委主席三個職位,卻不包括國務院總理,因此凡是有政爭,幾乎都是國務院總理對上中共最高領導人這樣的對峙局面,公安武警部隊向來歸國務院的公安部轄管,就不可能不涉入高層政治鬥爭。 而在政治上凡是想要挑戰中共最高領導人的個人或勢力,除非自己出身軍方,與解放軍有淵源——如1989年時鄧小平以軍方元老身份挑翻、罷黜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否則勢必得要試圖掌握公安、武警這個公檢法體系的武裝執法機構,才能有底氣向掌握解放軍的最高領導人發起挑戰。 不過林彪是軍方元帥,調動得起解放軍,乾脆就用解放軍鎮壓被敵對勢力掌控的武警部隊,將武警打為羅瑞卿的黑部隊,這也不過就是政治鬥爭的話術,真要與解放軍打起來,真能勇往直前的武警有多少? 總之文革期間,公安武警部隊作為被打倒的黑部隊,待遇可想而知,不過作為一個武力執法的部隊,還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只要能掌握在手裡,沒有一個領導人會討厭執法紀律部隊的效忠。 2.11 人民武裝警察(1973.6—1983.4) 文革中、後期,公安部隊又由解放軍系統逐步回歸公安部門領導與管理。1973年6月8日,中國國務院與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全國的邊防檢查站交由公安部門建制領導,1975年10月15日又決定將縣、市邊防中隊交歸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由軍事系統與公安機關雙重領導。 1976年則將沿海的獨立師改為「邊防武警總隊」,邊防、內衛等公安部隊逐步脫離解放軍系統,並為之後納入武警序列打下基礎。 鄧小平時期(1976-1989) 1976年毛澤東壽終正寢,為期十年的殘酷文革隨之結束,四人幫勢力遭到粉碎,華國鋒暫時掌權,鄧小平則再度復出。1978年12月18至22日,在鄧小平掌權下的中共國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批判了華國鋒為首的保守派「兩個凡是」的政治方針,從此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全會同時通過了恢復鄧小平領導職務的決定,從此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取代了華國鋒保守的「兩個凡是」論點,恢復了中國共產黨傳統上所謂的「民主集中制」與「集體領導原則」,也曾為許多冤假錯案摘掉帽子,但已有難以數計的人在這場文革風暴中失去了過去與未來。 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軍隊建設重點,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與國務院也先後對治安工作和公安體制改革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78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兵役制問題的決議》,開始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解放軍與人民武警部隊一體適用,武警開始朝著偏向軍隊的體制發展。 1981年6月27至29日中國召開十一屆六中全會,一是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定》,對多年來「左」傾錯誤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作了分析與批判,但也同時維護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指導思想的地位,以免中共的統治基礎受到動搖;二是調整中共中央領導人馬,死守毛澤東思想的華國鋒被剝奪中共中央主席與軍委主席的職務,由胡耀邦接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鄧小平則擔任中央軍委主席,然而實際掌握大權的是鄧小平。因此在中共黨中央變成「槍指揮黨」的狀態,是中共大忌,可是鄧小平江湖地位實在太高,黨內無人可與其比擬,只好他想怎麼做就那麼做。名義不重要,重要的是關鍵時刻,大家是否與他站在一起。 鄧小平的上台,為中國揭開改革開放的序幕,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國也不會有今天的經濟實力與科技能力;雖然在過去四十年中國有許多機會走上政治改革的道路,即便不可能讓其成為像北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那麼進步,但至少人民的智慧與想像力、以及各方面的自由應該可以得到釋放,進而催出更強大的生產力,可惜事與願違。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中國達到經濟繁榮、社會富裕,但政治控制卻是日益緊縮,迫使有創造力、期盼自由的人民甚至是高官權貴的家人與子女,只能大批地移民或外逃到與中國對立最為嚴重的美國,去追尋在中國得不到的自由。 2.12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1983.4) 1982年3月12日中共黨中央在《關於人民武裝警察管理體制問題的請示報告》、《中發【1982】30號文件》中決定將全國「內衛執勤部隊」移交公安部門領導管理。同年6月19日再度決定將內衛執勤部隊與1973年、1975年移交的「邊防部隊」、縣市中隊及原來實施義務兵役制的「消防警察」統一起來,重新組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同年8月,公安部召開「武警部隊組建工作會議」,並於次年1983年4月5日於北京成立「中國人民武裝警察總部」,並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成立武警總隊,各地(市、州、盟)公安處成立武警支隊,各縣(市、旗)成立武警大隊或中隊。 可以說現代意義的中國武警部隊至此大致成形,內衛部隊在各個省市建立武警總隊、在各市州盟建立武警支隊,在各縣市旗建立武警大隊或中隊,武警部隊由上到下的整體架構,在1983年基本成形,後世幾乎也沒有再做變動,一直到40年後的2023年,中國武警內衛部隊的整體架構也是這個模樣。 只不過主幹四十年來沒有大變化,枝葉卻是來來去去,不時有特殊單位過來依附、掛名、寄生,也不時有單位又被劃分出去成立別的單位等等。但那些枝葉的變化不太重要,武警部隊的主幹就是從上而下分佈在各省、市、縣的內衛部隊,既與各地的公安警察體系平行,成為公檢法體系——就是公安、檢察、法院,以及黨紀檢部門深入基層的第二套備用執法部隊。與解放軍平行,但更加更深入基層,可用來第一時間平定內部騷亂與危及共產黨執政的意外事件應處之快速打擊部隊。 以清朝時期為例,解放軍就是根正苗紅的八旗駐防部隊,公安部所屬之各地人民警察就是清朝時候各府縣的衙役、捕快;武警部隊就是綠營兵,上可協助八旗抵禦外敵,下可協助府縣搜緝匪盜、鎮壓各地造反苗頭,不管是白蓮教、義和團或是其他外來宗教(或中共認定之外來邪教)欲起而造反或維權,武警(綠營兵)的武裝足夠鎮壓反叛了,又不至於要動用貴重的八旗(解放軍)。 1983年嚴打 198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快速成長與改革開放,法規鬆綁,中國的人心也隨之浮動起來,窮怕了的中國人想盡各種方法要快速發家致富,於是黑道團夥、詐欺、強盜、搶劫等各種治安案件大量增加,嚴重威脅還在轉型中的中國社會。 有時為了處理武器裝備強大或人數眾多的犯罪幫派,公安機關必須商請解放軍駐軍出動助陣,否則以人民警察的手槍警棍,到時候誰被誰剿了都很難說。但解放軍是野戰作戰部隊,熟悉大兵團陣地戰,對城鎮戰、治安戰卻不擅長,也不可能令其開著坦克對民居開炮。 因此,之所以在1983年建立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也是想建立一支專門用來處理內部社會治安特大案件的隊伍。 2.13 水電、交通、黃金、森林部隊編入武警(1984年) 武警部隊屬於國務院編制序列,由國務院與中央軍委雙重領導,但武警總部主要接受公安部的領導和指揮,總隊及其以下的武警部隊接受同級公安機關的領導,因而武警依法屬於公安機關的組成部分,武裝警察與司法警察、勞動教養警察、國安警察等並列為人民警察的警種。列入公安機關序列,屬於「人民警察」的一個警種,是一個武裝比較齊全且較偏軍事性的一個警種。 1984年,原隸屬於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序列的「水電、交通、黃金部隊」及幾個森林面積較大省份自組的「武裝森林警察部隊」,自原先解放軍的編制中剝離,一齊改編列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編制序列。 同年5月,中國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實行以義務兵為主體、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同樣適用於解放軍與武警部隊。 此外,當時中國對外處境較為改善,沒有毛澤東時代嚴厲批評蘇聯修正主義路線而導致的中蘇共決裂與進一步的中蘇共邊界交火、在國際上中蘇共各自拉攏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而相互敵對等等,隨著赫魯雪夫與毛澤東的死去,中蘇共之間的仇恨減輕不少;加上1979年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這場戰爭連打十年,蘇軍深陷阿富汗複雜地勢與滿地游擊隊的泥淖中不可自拔,沒有心力再繼續與中國敵對,何況都是共產主義,只是路線之爭而非敵我矛盾,竟造成美國拉攏中國共同夾擊蘇聯之共產陣營分裂至此,如此不符合共產主義國際路線的情況,是應該避免且予以修正的。 總之中國的國際處境在1980年代處於十分和平且和緩的狀況,美國是盟友、蘇聯忙於阿富汗無暇東顧、印度處於發展階段無心與中國競爭、與越南邊界有點爭端衝突但無傷大局等,當時的實際領導人——中國軍委主席鄧小平遂做出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大轉變。充分利用可預見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戰爭的和平環境,在著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抓緊時間進行有計畫、有步驟的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基本經濟建設,提高中國黨政軍系統的軍政素質。 圖2-10 復出的鄧小平在1979年訪問美國 其實就是不要再耗巨資養幾百萬裝備落後的大軍應對蘇聯可能之侵略,而將養軍的經費改用來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為實現此一巨大的戰略轉變,1985年6月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做出「裁軍一百萬」的重大決策,對外聲稱是要將節省之人事經費用於軍備的改良與獲取先進軍事科技上,其實就是要藉機裁汰冗員與不合乎效益的大量武備落後之部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鄭重宣佈解放軍裁減員額一百萬,計畫至1987年基本完成,部分裁減的中國解放軍則移交到武警部隊。 不過這還只是一小波,1996年解放軍一次移交十四個乙種師給武警部隊成為武警機動師,才是真正的編制大移轉。 2.14 六四事件清場武警未成主力 1989年4月至6月間,北京發生學生民主運動,大學生由紀念已故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遊行,演變到後來成為要求中國進行改革的示威浪潮,並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大規模絕食抗議,政府怎麼讓步妥協都無效。 以鄧小平為首的部分中國元老領導人決心進行鎮壓,但是輕裝的武警部隊無法有效掌握狀況,因此中國調集解放軍重裝備部隊進入北京,由解放軍北京軍區第24集團軍、第27集團軍、第65集團軍、第63集團軍組成戒嚴部隊,武警北京總隊在外圍進行設置哨所路障,管控人員出入之任務。由於6月3日解放軍的彈藥車被學生攔截,取得相當多槍枝彈藥,眼見情勢嚴重化,軍方大老包括鄧小平終於在6月4日下令進軍,解放軍部隊以槍、砲、坦克一舉完成了對天安門廣場的血腥「清場」,粉碎了中國當時領導高層定義的所謂「反黨反革命動亂」。 圖2-11 軍警攔阻民眾,美聯社 圖2-12 六四天安門事件抗議民眾人牆阻止解放軍進逼 圖2-13 軍隊與民眾在人民大會堂前的對峙 這次動亂是對於中共政權與軍隊的一次考驗,但顯然黨中央軍委,尤其是軍委主席鄧小平還是對解放軍更有信心,因此居然將原本應該是武警部隊負責的弭平內亂任務交給應該是抵禦外敵性質的解放軍來負責,這是對武警部隊最大的羞辱與不信任。武警北京總隊呢?武警河北總隊呢?為何武警部隊無法讓中央軍委信任它有解決動亂的實力?卻直接指揮解放軍來解決? 明面上動用警察性質的部隊對付抗議暴動的人民,向來是世界各國的通例,就像台灣也是動用保安警察總隊或憲兵來因應民眾陳情抗議事件,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是以國防軍、正規軍陸軍裝甲部隊對自己人民開火鎮壓的,若是如此,何須建立警察隊伍呢?如人民警察、武裝警察這類的警察部隊才有對內執法權,鎮壓人民違法行為才是合法的行為,解放軍這樣的正規軍並沒有司法警察等執法資格,並沒有對內鎮壓、處理不法情勢的合法資格。 以天安門事件為例,就算中央軍委認為人民警察與武警部隊都抵擋不住示威人群,可以等到真擋不住時再升級動用解放軍上場,方為正道;但中央軍委完全不動用武警,直接動用解放軍重裝備坦克、裝甲車上場鎮壓,弭平動亂,雖然速度彷彿快刀斬亂麻,但形象不佳。原本應該是保家衛國的解放軍、保衛人民幸福福祉的軍隊,結果與其本來應該保護的人民,也可以說與解放軍實力完全不對稱的人民打了一架,即便贏了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民,也委實沒什麼好自豪的。

    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一書介紹-1

    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一書介紹-1
    中國武警部隊是一支半軍半警的中國武裝力量。曾經是解放軍公安部隊,後來逐步獨立成為與解放軍、民兵並立的中國三大武裝力量之一。 中國武警曾經一度收編許多解放軍裁軍下來的基建工程兵與乙種步兵師,因此擁有黃金、水電、交通、警衛、森林、消防、邊防、機動師等性質各異的部隊。 2018年大改編後,剩下各省市內衛武警、機動總隊、海警總隊三大支柱,其他警種分別歸屬到其他部會轄下。 從渤海、東海到釣魚台,從台灣海峽、西沙到南沙,中國海警部隊標註有China Coast Guard的船艦日益頻繁出現在各海域。 在傳統有爭端的海域如釣魚台海域、南海九段線,都可以看到中國海警持續不懈、不間斷的進行展現存在感的行為。面對這支已經在船艦數量穩居世界海巡隊伍第一名的中國海警部隊,我們該有的認識是必須要的。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支新成立不久的中國海警艦隊。 中國武警部隊與人民解放軍、民兵並列為中國國家三大武裝力量之一,對於中國這個世界現存最大的專政集權政權的維繫,具有明顯重大的意義。 中國武警部隊是一個性質特殊的軍事單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這樣的軍事組織。一般國家多擁有警察單位負責維持社會秩序,打擊犯罪,也擁有軍隊組織保衛國家,抵禦外來入侵,頂多再擁有若干情報單位負責收集情報、反敵人間諜等工作。然而中國政府實行的是人民民主專政,代表必然會有專政敵人作為打擊目標,因為不是所有人民都願意接受專政。加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政以來,面對的許多內部挑戰與動盪,如所謂的土匪黑社會團夥據山為王,如國民政府殘餘軍隊伺機反撲、如中共內部不同路線的敵人虎視眈眈等,都是專政需要打擊的對象。 但是國家內部的秩序維護,倘動用正規軍也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PLA),畢竟很不適宜,也因此擁有了今日武警部隊的各種前身如公安部隊等之武力出現,負責解決內部敵人之用。 隨著中國歷年軍制改變、大量裁軍、解放軍與武警體制的變革隨著外界大環境的變遷而多有變化,本書也試著爬梳中共建政以來各種政治運動、領導人接班交替、高層政治鬥爭等黨內政治變化,導致外在環境變遷而令武警公安部隊建置與歸屬不斷變動的深層原因。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這支半軍半警的武裝日益受到中國政府與歷任領導人的重視。武警發展至今已不再只是一支單純維護社會治安的「武裝警察」角色而已,而是具有特殊政治任務(安內維穩)及負責國家海域安全(海警)的現代化武裝力量,也等於是解放軍陸海空三軍的備份力量。 今日在東海釣魚台列嶼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對峙巡航的中國海警船艦、在南海與越南、菲律賓、印尼等鄰近國船艦對峙爭奪島礁,以及與美歐國家海軍爭奪海上自由航行權、無害通過權,及在黃海與南韓、北朝鮮漁船或南韓海洋警察船相對峙的都是中國海警船艦。 從三十年前我們印象中的中共漁政鐵殼船,看起來既不美觀又行為惡劣,到現在最大達1萬2千噸排水量、線條優美的超大型海警船,已經可以在遠洋海域長時間巡邏,也無懼敵方水砲或衝撞攻擊,甚至也有從解放軍海軍退役的數十艘飛彈護衛艦集體更改塗裝加入海警艦隊,中國海警在過去十年鳥槍換砲,確實已經今非昔比。讀者拿著書中整理的中國海警船艦列表與中國解放軍海軍的船艦列表,可以輕易辨認電視新聞中那些在釣魚台與南海海域巡邏的中國海警船與海軍船艦的船名與舷號,甚至連其船艦特點與武備力量都能立刻查找出來。 筆者20年前在中華民國憲兵部隊服義務役,是個小小的憲兵少尉。蒙當時服務單位長官的指導,對各國憲兵制度,包括中國武警部隊進行多方研究,遂於2002年1月與一些長官共同合作寫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大解構》一書,由揚智出版社出版。21年後的筆者也已經是一個有20年外交經驗的駐外人員,正在中華民國的加勒比海邦交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為鞏固邦誼努力工作。公餘時間有機會為本書做一番更新改版,重現中國武警部隊最新面貌,也讓大家有機會認識這一支很重要的中國第二武裝。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政府的第二武裝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並探究這支部隊在維繫中國共產黨政權永續存在的目標上所扮演之角色,以及曾有過之工作累積。 中國武警之英文名稱為「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簡稱PAP」,是一支跟中國共產黨政權同樣悠久的武裝力量。為因應不同時代中國政府對內、對外維護安全之需求,經歷過多次組織變革,依照需求改造成不同型態之部隊。由於它的單位分布全國、管轄性質不同,且有從解放軍改編來的機動師部隊,可隨時出動打擊專政敵人,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政府愛用之維護內部安全之武裝力量。 在時間方面,本書所研究的時間起自西元1921年中共創黨,至文章撰寫時之西元2023年初共一百年間,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之組成淵源、各階段變革與現況。 本書目標在研究中國武警部隊與其制度,但由於中國軍政警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武警制度可說是首創、也是唯一;歐洲國家的憲兵、台灣的保警、蘇聯的內衛部隊等制度,雖說性質類似,但還是有所不同。 首先依據中國1995年2月28日公佈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二條之規定,中國的人民警察包括「公安幹警、國家安全警察、監獄警察、勞動教養管理警察、司法警察與武裝警察」六種,本書所要研究之範圍,即專論「武裝警察(武警)」。 1995年時,武警還屬於國務院序列,其編制組成、後勤補給、指揮體系皆放在國務院的公安部體系下,由國家行政機關最高層之國務院進行統一指揮領導。到了2010年時,全體武警部隊員額約有八十八萬人。 但是在2018年的全面大改制後,武警部隊已經完全脫離國務院序列,不再屬於公安部指揮,也不再由各地方省縣市政府領導,而是收歸由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會進行統一控制。原先附屬於武警部隊序列的「警衛、消防、邊防、森林、黃金、交通、水電武警部隊」也全部脫離出去,歸屬到其他政府職能機關或國營企業。從體制的變化也可以分析出很多內部政治演變,讓我們娓娓道來。 第一章 中國武警制度與編制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一支不隸屬於解放軍,而是與解放軍、民兵平行並立的一支軍事隊伍,直屬於中共中央軍委(與國家軍委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單線指揮。其人員全部都是軍職現役人員,來源與一般解放軍一樣是義務役士兵,或者各級軍校、以及服役滿留營的士官與軍官。因此,現今的中國武警可以說是一支名稱裡有「警察」字樣的軍隊。 武警曾隸屬於人民警察序列,因此曾經跟公安部的人民警察一樣,在各省、市、縣都有武警內衛隊伍、邊防派出站、邊防工作站、消防隊伍與派出所之存在,供人民報案後出動打擊犯罪或滅火,但有時也會通知人民警察一起處理。 在2019年中國國防白皮書中指出,武警的角色是:「武警部隊執行重要目標守衛警戒、現場警衛、要道設卡和城市武裝巡邏等任務,協同國家機關依法參加執法行動,打擊違法犯罪團夥和恐怖主義活動,積極參與社會面防控,著力防範和處置各類危害國家政治安全、社會秩序的隱患,為『平安中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2012年以來,每年均動用大量兵力擔負執勤安保、反恐處突、海上維權執法等任務,參加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警衛安保任務近萬起;並參與處置劫持人質事件和嚴重暴力恐怖事件671起。自2014年起,也協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打擊暴力恐怖團夥1588個,抓獲相關事件人員12,995人」。 「武警部隊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衛人民美好生活中肩負著重大職責,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部隊』領導指揮體制,武警部隊的根本職能屬性沒有發生變化,不列入解放軍序列。曾經隸屬於武警序列的公安邊防部隊、公安消防部隊、公安警衛部隊退出現役,國家海洋局領導管理的海警隊伍轉隸武警部隊,武警黃金、森林、水電部隊整體移交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並改編為非現役專業隊伍,撤收武警部隊海關執勤兵力,徹底理順武警部隊領導管理和指揮使用關係。調整後,武警部隊包括內衛部隊、機動部隊、海警部隊等,按照多能一體、有效維穩的戰略要求,加強執勤、處突、反恐、海上維權和行政執法、搶險救援等能力建設,努力建立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武警部隊」。 上述皆為2018年大改制時所發生的事情,也是今日武警部隊三大支柱——內衛武警、機動武警、海警部隊之構成基礎。書中將逐一解釋這些改變的原因與造成之結果。 此外在救災搶險方面也是中國武裝力量在非戰時的重要任務之一,常備之解放軍與武警部隊都要做,反而是非常備的民兵與非軍事性的人民警察較少參與;而未來則是武警消防部隊、森林部隊改隸的「國家應急管理部」主要負責救災搶險,但人力上還是會繼續要求解放軍與武警部隊支援。以下列舉幾個中國軍隊近年在救災搶險方面的實際例證:「2012年至2019年間,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共出動95萬人次、組織民兵141萬人次,動用車輛及工程機械合計19萬台次、船艇2.6萬艘次、飛機(直升機)820架次參加搶險救災。先後參加雲南魯甸地震救災、長江中下游暴雨洪澇災害抗洪搶險、雅魯藏布江堰塞湖排險等救災救援行動,協助地方政府解救、轉移安置群眾500餘萬人,巡診救治病員21萬餘人次,搶運物資36萬餘噸,加固堤壩3,600餘千米。2017年,駐澳門部隊出動兵力2,631人次,車輛160餘台次,協助特別行政區政府開展強颱風『天鴿』災後救援。」。 中國武警平時執行中國國內公安保衛任務,戰時則協助中國解放軍進行軍事作戰,其主要職能是保衛中共宣稱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捍衛「四化建設」;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和尊嚴,維護國內社會治安,保護公民的民主權利、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以及保衛中國國內重要目標的安全等。 武警部隊在2018年改革之前歸屬國務院與中央軍委雙重領導,2018年改革後已經收歸中央軍委單線領導,國務院公安部從此無權指揮。不過還是可以經過向中央軍委的申請,由中央軍委調動某地的武警部隊配合公安部的行動打擊犯罪與維穩。整體而言是針對武警指揮體系的改革,而非武警工作範圍的改革,工作性質並沒有太大改變,武警也不是從此不處理治安相關事務。 中國武警部隊本身之首最高指揮中樞為「武警總部」,設位在北京市海淀區,是大軍區級單位;武警部隊主幹之內衛武警部隊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層級設武警總隊;「地、州、市、盟」層級設武警支隊(團級);「沿海、沿邊的縣、市、旗」設武警大隊;縣設武警中隊(連級)——將網絡一層一層地往基層延伸。 目前之武警司令員為王春寧武警上將、政委是張紅兵武警上將。 內衛武警部隊為中國武警部隊之主幹,轄下部隊數量龐大,分佈面廣而線長,深入中國境內所有到縣的行政區域,都有內衛武警的派出單位,其職掌亦十分多元,因此用以介紹其之篇幅較其他部隊為多。 相對於解放軍之軍、師、團、營、連、排編制,武警部隊使用總隊(正、副軍級)、支隊(團級)、大隊(營級)、中隊(連級)、小隊(排級)、班的編制,和二次大戰時入侵中國的日本侵略軍使用的編制是相同的,也許有天可以改成正常的軍師團旅營連排之編制。 正常狀況下,解放軍一個師擁有約一萬人的編制,武警總隊則有二至三萬人不等的兵力。人口多且面積大的省,其武警總隊兵力至少三萬人,視需求可能比三萬更多;如果是小的、內陸的、人口不多的省——如寧夏,其武警總隊就下轄幾個支隊而已。 各內衛武警總隊司令部設置位在「各省會、自治區首府與直轄市」,掌握有三至五個直屬支隊,另有地方支隊部署於各省轄市與自治州、盟、地區;支隊之下再派出中隊分駐在各縣、旗等地方,因此武警部隊即以如此面廣線長的方式深入大陸各地,成為中國政權對內控制的最佳眼線與耳目。而在武警總部「建機動隊」的要求之下,各內衛武警總隊同時亦掌握至少一個,多至四、五個機動支隊,專責機動處突支援任務,可在省境內發生突發狀況時隨時投入機動支援,快速集中優勢兵力將突發或危安事件消弭於初起,防止事態大到鄰近地區。 中國內衛武警需依照「法定分工處理」原則處置突發狀況,即維護與尊重各執法機關的職權,遇到事件,該由哪個機關處理即交由其處理,武警有權處理的才自己處理,不超越法定的職權範圍。意即指如果事件是人民警察、法警、海岸警察、邊防警察可以處理的事情,武警不介入;如果權責單位剛好不在或無法處理,才由武警出面解決。

    蘇老師消失的一年都在做些什麼。寫了四本書。

    蘇老師消失的一年都在做些什麼。寫了四本書。
    2023-2024年,繼續在邦交國大使館的工作,生活在加勒比海島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兩年多沒有回過台灣。 工作之餘繼續寫書,2023年出版了「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蒙古人全史-從東胡到現代蒙古國」,另外兩本 「中國海上力量全覽-海軍、海警、海巡與海上民兵」、「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去年寫好但 出版社來不及出版,海上力量全覽已經在印刷廠印製,中國航天事業一書已經在校稿。 人類的知識探索是無窮盡的,我發現我對知識的探索也已經從子宮到了外太空。 2024年的現在,可能每週都有中國或美國的官方或民間所屬的太空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不論是發射人造衛星, 或是發射無人或載人太空船、深空探測器等,或者有探月工程、探火星工程、太空站維護輪替運補任務等等, 都十分有意思。 將來我會帶大家隨我一起去瞭解更多宇宙知識。 當然對於中國海軍、火箭軍、航天事業的發展,我也給予密切關注,雖然我是外交人員,無法到戰場第一線, 但其實在外交上我已經處於第一線了。 我無法告訴你們我們外交工作的細節,但第一線的工作比你想像的還要更不可思議。 其實外交相爭真不是件好事,許多國家從兩岸外交爭端中獲利,中國百姓的錢被虛擲海外無底洞,而非留在國內改善民生、拯救經濟、房事、就業等, 看著中國幾百億幾百億美金往外丟,搶台灣的每一個邦交國,就代表中國自己多背上幾億幾十億美金的重擔,難道中國要養上 全世界200個窮小國嗎?養得起嗎?為何要養?中國自己經濟崩盤、人民生活無望,不生小孩,人人爭當最後一代人! 真正悲哀就是這樣,寧予外人,不予家奴,外交相爭真的沒有意義,就算中國全勝了又如何?輸就是贏,贏就是輸。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