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書店_12_罹癌父親給我的幾本書

    zh-HantFebruary 21, 2023
    What wa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odcast episode?
    Summarise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there any notable quotes or insights from the speakers?
    Which popular books were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Were there any points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or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any current events or trending topics addressed in the episode?

    About this Episode

    今天分享的這一集內容,是我在得知父親罹患癌症後,到他離開這段時間以來,我所想到、遇到、或者是去重新找來讀的幾本書。父親從得知壞消息到他離開我們,前後不過是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段旋風一般的遭遇,對我而言自然有許多衝擊,也促使我從書裡面去找一些意義跟力量。 . 在這一集裡面,我將順著時序跟大家分享幾本書。其中包含兩本吳佳璇醫師的作品:《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以及《戰鬥終了已黃昏》。我第一次讀這兩本書的時候,其實對吳醫師身兼精神科醫師與癌症患者家屬的雙重身分,還沒有甚麼共鳴。我當時也沒有想過,當我再重讀這兩本書的時候會是甚麼樣子。更沒料到,重讀時的心境會有那麼大的差別。我特別感謝有這兩本書存在,陪伴我度過迷惘與慌張的一段時光。 . 此外,在父親的生命走到終點之前,我從《談病說痛》裡面找到了一段頗應景的文字,它描述了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可能有多難預期,也強調家屬跟醫師應該與病人一起合作。這是我不曾有過的經驗,直到我父親遇上了,我才能夠體會。 . 然後,在不確定為父親這樣做、那樣弄到底好不好的一個時刻,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碩士論文,想起我從研究資料裡面提煉出的四個字:一試再試。同時我也想起《照護的邏輯》裡面的溫柔提醒,我突然覺得,我應該要感謝自己曾寫過這樣一本關於照護的論文。 . 最後,談到書與閱讀,我與父親也有一些共享書籍的經驗。有一段時間,我會把我看過的書給他看;也有一段時間,我會特地買他可能有興趣的書給他。想來當然覺得有點可惜,我最後一本買給他看的書,就是節目裡面一開始提到的,那本關於肺癌診治的書。 . 回想起來,我父親是個可以閱讀、也願意閱讀的人。在他得知罹癌,正在等待住院的那段時間,有次他跟我室友談起他的種種感觸(也許也想交代些甚麼),他竟脫口而出:「你知道嗎,我現在是在幫你上最後一堂課。」他一定是想起了那本《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曾經放在我們客廳的書架上好一陣子,也是一本我讀完然後才換他讀的書。現在想起來,這些關於書的記憶,都變得格外珍貴了。

    Recent Episodes from 林書店

    書店_14_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

    書店_14_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我是滿意外的,在即將要登出月子中心的前一天抓到一個小空檔,趕緊來錄一下這一集。 今天剛好也是小室友新生報到滿一個月的日子,我就藉這個機會分享她來報到前我讀的書。 《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這本書我其實很早就知道,但真正讀完也是最近的事情而已。繞了一圈重新來面對這本書,某種程度也是重新回顧我對「 父母/爸媽」這個物種的各種好奇、困惑的心情,以及重新理解我過去幾年為什麼要研究這個物種。 如今我也跨越界線成為這個物種的一份子了,這究竟是不是一條單行道,也只有經驗才能回答了。
    林書店
    zh-HantFebruary 18, 2024

    戲院_09_使女的故事_ft.店長室友

    戲院_09_使女的故事_ft.店長室友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跟室友都會一起介紹一部影劇作品,透過這部作品來標誌我們一起走過的這一年。前年我們聊了《美國女孩》,去年則是紀錄片《神人之家》。去年錄音時,我們兩人正在經歷人生中很特別的一些事件。室友當時留下了伏筆,她說:一年後的此時,我們會跟大家更新很多近況… 過去一年我們確實經歷了許多。為此,我挑了《使女的故事》這部格局恢弘的作品,來跟此刻我們的人生相互映照。這部作品在台灣相對比較少人討論,但對我們兩人而言卻有許多重要的意義。 在這一集裡面,我們會各自介紹這個影集在我們心中留下哪些印象,以及啟蒙我們思考哪些議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各自談了這個影集在人生不同階段發揮了甚麼樣的影響力。 此外在節目後段,室友也實踐去年的預言,跟大家更新許多近況。我則先跟大家打個預防針,預告這很可能是近期林書店的最後一次更新。這不代表林書店要熄燈了,頂多可以說是要盤點一下人力資源,分配好各自的工作之後,再重新開店營業。
    林書店
    zh-HantJanuary 06, 2024

    書店_13_科倫醫生吐真言

    書店_13_科倫醫生吐真言
    停更(醞釀)了兩個月,終於可以跟大家分享這本書了。 . 不知不覺林書店的Podcast就滿兩年了。還記得我一開始希望這個書店至少可以有兩個大書櫃,其中一櫃是放精神醫學相關的書籍,另一櫃則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相關的作品。 . 結果我回顧了一下,精神醫學相關的書籍我介紹了一些,但STS相關的作品卻還很少被提及。剛剛好,每年的9月對我而言都像是「STS之月」,於是我想藉這個機會分享一本帶我進入STS領域的書。只是我沒想到自己拖了這麼久,直到11月才能上架這一集就是了。 . 《科倫醫生吐真言》是我的STS(科技與社會研究)入門書,也是我推薦給大家的入門書。 . 在這一集裡面我會介紹我在甚麼境遇下遇到這本書,還有我初次讀到這本書的悸動,以及為什麼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 這本書在前年重新出版,並且有了一個新的譯名《醫學的張力》。我覺得這個新的譯名也不錯,但在錄音的過程中,我反而更能欣賞「科倫醫生吐真言」這個書名。或許是因為,我多少也希望自己可以藉由這個Podcast多吐出一些真誠而不需掩飾的話吧!
    林書店
    zh-HantNovember 15, 2023

    飯店_01_林爸的話:關於父親的飯桌回憶

    飯店_01_林爸的話:關於父親的飯桌回憶
    繼書店、書局、戲院之後,林書店關係企業又新增了「林飯店」。雖然不知道這個系列可以維持多久,但我一直有想嘗試用閩南語來錄Podcast,索性就用這個系列來試試看。 . 林飯店的第一集我就輕鬆地跟大家聊聊為什麼有這個單元,為什麼要用閩南語來錄,以及為什麼閩南語是「林爸的話」。同時也跟大家分享我與父親的一些飯桌回憶,以及三個印象最深刻的用餐經驗。 . (圖說:宜蘭礁溪/福哥石窯雞)。
    林書店
    zh-HantAugust 30, 2023

    書局_06_你走了以後我要怎麼活

    書局_06_你走了以後我要怎麼活
    從我開始獨立看門診之後,喪親之痛一直是我覺得特別困難的主題,其中自殺者遺族家人的傷痛更是難上加難。 . 這幾年來我仍偶爾遇到幾位遺族,在診間聽他們分享心中各種複雜難解的疑團,讓我也開始尋找跟這個主題相關的書籍跟團體。今天介紹的這本書就是在這個脈絡下找到的。 . 這本書紀錄的是一個韓國心理師為五位女性遺族進行六次團體諮商的紀錄,透過這些紀錄,我們得以更靠近遺族的孤獨經驗。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此看見韓國社會有哪些與自殺遺族有關的政策與資源。 . 無論是哪一種遺族,喪親之後的悲傷總有千萬種可能,沒有SOP可以遵循。我們自己都可能成為遺族,也一定會遇到正在經歷喪親之痛的人。如何面對與陪伴他們,是我們應該要一起學習跟了解的事,才不至於讓他們陷入更孤獨的境界。
    林書店
    zh-HantJuly 30, 2023

    書局_05_懼學族的雙層公寓:孤鏡之城

    書局_05_懼學族的雙層公寓:孤鏡之城
    最近因為工作上遇到了一位無法去上學的國中生,又剛好在同業的臉書上看到《孤鏡之城》的介紹,於是就開啟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我過去很少讀這種帶有奇幻、冒險性質的成長小說,對我來講是個很新鮮的經驗。這個故事今年也改編成動畫上映了,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一併看看。 . 之所以說這本書是懼學族的雙層公寓,主要是因為它描寫了七個無法去上學的國中生,不明所以地被聚集在一個如夢似幻的城堡之中。在這裡,他們可以探索自己跟對方,也有機會許下自己的願望。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慢慢發現彼此的相同與相異之處。相同的是他們都無法去上學,相異的是他們無法去的原因都不太一樣。 . 這個故事可以刺激我們去想的是,為什麼有人「無法去上學」?雖然現在很多時候我們都用「拒學」來形容這個現象,但很多時候「懼學」可能是更貼切一點的理解方式,甚至也有其它我們還不知道或無法歸類的原因。 . 此外,這個故事也讓我開始回想,究竟學校是個甚麼樣的地方?人們會在那裏發生甚麼事,又可能會有哪些遭遇?仔細想想,如果學校是一個不得不去的地方,那在這個地方跟其他人合不來的話,還真的是相當困擾的事情。在這種狀況之下,找到或想像一個像孤鏡之城一般的容身之處,依舊是相當重要的任務啊。 . 反過來說,學校有可能成為我們的容身之處嗎?這或許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林書店
    zh-HantJune 29, 2023

    戲院_08_黃信堯_唬爛三小

    戲院_08_黃信堯_唬爛三小
    這一集的內容我錄了兩次,因為第一次錄的內容不小心被我手殘給覆蓋掉了。當時的我萬念俱灰,心中響起黃信堯導演的經典台詞:「人生就是唬爛三小。」 . 收拾好情緒,走完悲傷的五階段之後,我才重錄了現在這個版本。今天會跟大家分享黃信堯導演的三部作品,從《大佛普拉斯》開始,到《同學麥納斯》,再回溯到一切的起源《唬爛三小》。阿堯導演是個存在感極強,表演性極高的導演,這也是他與其他導演很不一樣的地方。這樣說好了,我也很欣賞鍾孟宏,但我可能不會想成為鍾導的朋友。但是阿堯導演不一樣,他是我會想跟他一起吃個晚飯,想成為他朋友的那種人。 . 我這樣一路看阿堯導演的作品,最佩服他的是他總是可以遊走在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把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這個精神發揮到極限,同時他自己也遊走在演員跟導演這兩個角色之間。他也是我心目中最會撿垃圾話的導演,那些看似無用的唬爛幹話,被他撿回來之後重新上映,常常都莫名成為一片混沌之中的一粒流星。
    林書店
    zh-HantMay 27, 2023

    戲院_07_洛憶不絕:洛杉磯湖人隊實錄

    戲院_07_洛憶不絕:洛杉磯湖人隊實錄
    適逢NBA進入季後賽階段,這個月的林戲院跟大家分享一部關於洛杉磯湖人隊的紀錄片影集。雖然我不是湖人球迷,但近期看這一系列紀錄片,也已充分重燃了我作為球迷的一些熱情。 . 在這一集裡面,我會跟大家分享我的球迷資歷(前任溜馬球迷、現任公鹿球迷),也會提到近年幾部重要的NBA紀錄片。對我這個老球迷來說,這些紀錄片都很有吸引力。 . 就這一部關於湖人隊的紀錄片而言,它涵蓋的時間維度跨越了1980年到2020年,也盡可能訪談了目前還在世的利害關係人,這一點可說是相當不容易。原本我以為,這部片頂多是讓我們看到湖人隊的傳奇老闆Dr. Jerry Buss與其兒女的家族故事,事實上我還在裡面看到更多面向:例如職業籃球與流行音樂、黑人文化、性別、種族議題的交互影響。 . 看這部影集的同時,NBA季後賽正如火如荼地同步開打中。一邊看著歷史,一邊看著當下的球賽,頗有以古鑑今的樂趣。唯一可惜的是,錄這一集節目的時候,我支持的公鹿隊已經在被淘汰的邊緣,後來也真的跌破各界眼鏡在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不過,就如同我在這一集最後所說的,這剛好給我一個機會想想:看球的樂趣到底在哪裡? . 「這陣子重新開始很認真的看球,讓我找回一些早期的樂趣還有熱情。我在想看球的樂趣到底在哪裡呢?我想第一個是它有很多的變數,比方說支持的公鹿隊雖然季賽是全聯盟第一,但是到了季後賽卻踢到鐵板,裡面有很多難以預料的成分存在。這跟真實的人生也非常像,你有時候會為這個球隊開心,但是你也不可能永遠都一路順風,就算是聯盟第一名的球隊,也可能非常地悲慘。」
    林書店
    zh-HantApril 29, 2023

    書局_04_悲傷的大腦有沒有病

    書局_04_悲傷的大腦有沒有病
    清明將至,這一集將我延續上一集的主題,分享兩本關於悲傷的書。 . 《悲傷的大腦》是一本相對新的書。我在父親離世前後看到這本新書的介紹,我的悲傷大腦自然對這本書感到好奇。我很久沒有讀這種以神經科學研究為題的書了,但實際讀了之後才發現,這也不只是一本單純談科學的書。作者Mary-Frances自己的悲傷與調適歷程,不只是促成他後續研究的起點,也是賦予這本書血肉的來源。她母親在她13歲那一年就被診斷出第四期的乳癌,多數醫師判定媽媽活不過一年,全家人壟罩在愁雲慘霧之中。沒想到,後來媽媽又多活了13年,最後在作者26歲那一年離世。這段期間累積的各種悲傷經驗,促成她想進一步研究悲傷的動機。 . 在這本書裡面,她嘗試用幾個概念與研究來說明,悲傷的大腦究竟是怎麼了。同時也用較晚近的研究來修正經典的悲傷「理論」,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悲傷五階段」,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按部就班經歷,也並非所有人都會經歷這五個階段,更多時候,悲傷與哀悼的歷程因人而異,鮮少有標準的版本。這也帶出本書作者另一個核心關切,他建議我們不要太急切地認定悲傷只有一種正常的版本,這往往會讓哀悼中的人更加離群索居,難以分享自己的悲傷感受。當然,作者也指出確實有一群人的悲傷極度強烈、歷時漫長、複雜難解。這些人的悲傷如果能透過診斷來進行研究,自然是有助於我們對悲傷大腦的理解。關於這種診斷雙面刃的探討,在另一本書《我的悲傷不是病》中有更豐富的討論。 . 《悲傷的大腦》後半部,作者結合大腦研究與他自己的經驗,提出一些修復悲傷的建議。首先他細數了幾種在調適階段大腦會遇到的困難,例如反芻思考、恐慌、失眠等等。接著他以各種紀念儀式作為例子,說明「活在當下」對於哀悼中的大腦來說雖然不容易,但透過各種感官經驗(氣味、燈光、煙霧),我們可以試著去體會此時此刻。最後,作者以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作為例子,說明喪親者與所愛之人的關係其實不會改變。只不過,這也意味著這樣的關係沒有機會再改變了(無論是變好或變壞),這自然也會令人感到遺憾。 . 最後,本書的書名雖然翻譯為「悲傷的大腦」,但原文書名The Grieving Brain以作者的本意來說,更適合的意象也許是「大腦哀悼中」。作者在書中將grief與grieving分開,強調grief(悲傷)指的是某一時刻的情緒,而grieving則是一段神祕而難以預料的歷程。這段歷程也許沒有絕對正確的路徑,不過,保持彈性,允許自己在悲傷與修復之間來來回回地調適,看起來是作者最想推廣的一種態度。
    林書店
    zh-HantMarch 30, 2023

    書店_12_罹癌父親給我的幾本書

    書店_12_罹癌父親給我的幾本書
    今天分享的這一集內容,是我在得知父親罹患癌症後,到他離開這段時間以來,我所想到、遇到、或者是去重新找來讀的幾本書。父親從得知壞消息到他離開我們,前後不過是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段旋風一般的遭遇,對我而言自然有許多衝擊,也促使我從書裡面去找一些意義跟力量。 . 在這一集裡面,我將順著時序跟大家分享幾本書。其中包含兩本吳佳璇醫師的作品:《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以及《戰鬥終了已黃昏》。我第一次讀這兩本書的時候,其實對吳醫師身兼精神科醫師與癌症患者家屬的雙重身分,還沒有甚麼共鳴。我當時也沒有想過,當我再重讀這兩本書的時候會是甚麼樣子。更沒料到,重讀時的心境會有那麼大的差別。我特別感謝有這兩本書存在,陪伴我度過迷惘與慌張的一段時光。 . 此外,在父親的生命走到終點之前,我從《談病說痛》裡面找到了一段頗應景的文字,它描述了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可能有多難預期,也強調家屬跟醫師應該與病人一起合作。這是我不曾有過的經驗,直到我父親遇上了,我才能夠體會。 . 然後,在不確定為父親這樣做、那樣弄到底好不好的一個時刻,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碩士論文,想起我從研究資料裡面提煉出的四個字:一試再試。同時我也想起《照護的邏輯》裡面的溫柔提醒,我突然覺得,我應該要感謝自己曾寫過這樣一本關於照護的論文。 . 最後,談到書與閱讀,我與父親也有一些共享書籍的經驗。有一段時間,我會把我看過的書給他看;也有一段時間,我會特地買他可能有興趣的書給他。想來當然覺得有點可惜,我最後一本買給他看的書,就是節目裡面一開始提到的,那本關於肺癌診治的書。 . 回想起來,我父親是個可以閱讀、也願意閱讀的人。在他得知罹癌,正在等待住院的那段時間,有次他跟我室友談起他的種種感觸(也許也想交代些甚麼),他竟脫口而出:「你知道嗎,我現在是在幫你上最後一堂課。」他一定是想起了那本《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曾經放在我們客廳的書架上好一陣子,也是一本我讀完然後才換他讀的書。現在想起來,這些關於書的記憶,都變得格外珍貴了。
    林書店
    zh-HantFebruary 21, 2023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