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babylonian captivity

    Explore "babylonian captivity"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ep116-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蠻族入侵 回教興起 galigongbible", "ep116-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教皇崛起 政教聯合 封建制度 假文件 galigongbible", "ep116-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克呂尼革新運動 皇帝與教皇對決卡諾撒堡 授衣禮 權勢頂峰 galigongbible", "ep116-4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漸趨式微 從被擄到分裂 民族掘起 重點整理 galigongbible" and "547. 2 Chronicles 36:5 – The Last Kings of Judah" from podcasts like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and "Simply The Bible"" and more!

    Episodes (8)

    ep116-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蠻族入侵 回教興起 galigongbible

    ep116-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蠻族入侵 回教興起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Ad313 君士坦丁米蘭赦令後,基督信仰豬羊變色,直上羅馬國教;因向基督信仰政策傾斜大開優惠,異教徒被迫加入基督信仰。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原則,異教徒將異教滲入基督信仰,如:聖餐,聖母,聖徒,聖誕,殉道者的崇拜,加上教會,教宗,聖職人員鼓勵,使信徒信仰行淫而不自知。 政教合一使教區擴大,禮拜需更多專業人員,為管理事務建立聖品階級,使信徒開始追求外部需求,忘了內部建造和彼此服事。 大公會議確立幾件事情:父子霝三位一體,基督的一體內是神人二性,尼西亞信經,新約27本卷正典確立。 🔳推雅推喇教會-教皇時期 ad600~1600 🔳蠻族的入侵 自公元5世紀開始,日耳曼各部族人如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其他民族部落受匈奴的驅趕,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並在原羅馬的屬地上,建立起一系列王國。 410年,西哥特人攻克了“永恆的城池”羅馬,羅馬被掠六天六夜之久 455年,汪達爾人在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后,又越過地中海攻入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的蠻族。同時,匈奴人與日爾曼人的戰斗受挫,就轉而進攻羅馬城,幸有教皇利奧一世出面求情,保全了羅馬城。 476年,西羅馬的最后一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在蠻族雇佣軍將軍奧多亞克的命令正式向元老院聲明退位後,元老院派出一個使團赴東羅馬朝廷,把帝徽送給當政皇帝。西羅馬帝國結束了。 🔳穆罕默德與回教的興起 穆罕默德(意即受到高度贊揚的人)40 歲時,他聲稱在山洞里接到了安拉通過天使給他的啟示,要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最後的先知,傳播安拉的啟示。 他主張 放棄對偶像的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唯一的主宰。指出人的最終歸宿決定於他在世的”行為",凡忽視唯一的神的人和惡人都會落入地獄,而信奉唯一的神的行善的人預定要到永恆的天堂,因此號召人們止惡行善,停止部落氏族間的爭斗,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穆罕默德同時宣稱在他以前的先知,尤其是耶穌和亞伯拉罕,都是神聖的導師,但他則進一步完成了他們的教導。 這個新宗教開始的幾年只是一小群人的秘密信仰,包括穆罕默德的妻子、堂弟、僕人和朋友。 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向麥加居民傳教,信徒大多為社會地位"低微的貧苦人和奴隸”(如同士每拿時期),貴族們極力反對他的信仰,認為他不僅破壞了傳統信仰,而且動搖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基礎,影響了他們每年從克爾白的朝覲活動中所獲得的利益。為此,他們先是對穆罕默德進行諷刺、嘲弄、責難,後來則對他和他的信徒們實行經濟制裁和施加暴力。(如同士每拿時期視基督信仰為邪教或迷信,別迦摩時期視正統之外為異端) 619~62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和妻子先後去世,他的傳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貴族乘機迫害,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附近的麥伊夫,這時穆罕默德聲稱他受安拉的恩賜,乘坐一匹飛馬一夜之間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並隨天使一同登霄遨游,黎明返回麥加。由此,原為猶太教、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蘭教的聖地,禮拜時的朝向。 621~622 年,不少麥地那人邀請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去傳教,並發誓服從和保衛他。於是,穆罕默德組織麥加的100多名穆斯林分批秘密前往。同時,麥加的貴族籌划謀殺穆罕默德,他得知後連夜逃出麥加,在追捕下經長途跋涉,終於在622年9月24日來到麥地那,受到先期到達的穆斯林和當地居民的隆重歡迎和熱烈擁護,這就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遷徙,後來這一年又被定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 然而,猶太教徒對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的遷入耶路撒冷始終懷有戒心。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壯大,給當地猶太教徒的政治經濟利益帶來威脅,於是 他們從懷有戒心轉而採取敵視和反對的態度。大約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16個月,穆罕默德聲稱接到啟示(今日先知也會接到啟示),將禮拜朝向由耶路撒冷改為麥加的克爾白,確立麥加為伊斯蘭教中心,與猶太教徒的關係破裂。 穆罕默德積極組建軍隊,親自率兵防守,並封鎖麥加──敘利亞間的商道。 631年,來自各地的許多代表團到麥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順和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代表團年”,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次朝覲,他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重要演說,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 🔳穆罕默德之後 穆罕默德未曾指定繼承人,但是他曾選艾布﹒伯克主持過在麥地那清真寺的祈禱儀式,因此經過了一段紛爭擾攘的日子,就根據這一事實,說服各阿拉伯回教領袖,共同擁立艾布﹒伯克為第一位哈里發(即代表之意)。 當征戰逐步推進,宗教的角色也隨之突出,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熱衷“聖戰”,宣稱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國的最好途徑。阿拉伯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號令嚴明,他們慣於艱苦及視戰利品為報酬,他們能在飢餓的狀況下戰斗,而將豐盛的生活寄托在一次又一次戰爭的勝利上。 這樣,阿拉伯人的征服行為,其快速超過羅馬人,其持久甚於蒙古人,他們在一百年間橫掃阿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踏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卻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再以旋風之速從北非揮師,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又越過庇里牛斯山,直搗法國。 🔳都爾之戰 阿拉伯大軍踏上法國土地時,查理將軍呼籲境內所有臣民都投入戰爭。732年,查理的軍隊與阿拉伯大軍相遇在都爾(今 法國西南部),雙方對峙7天。終於在10月的一個周六,雙方擺開陣勢。阿拉伯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後者嚴陣以待,列隊成牆,擋住了阿拉伯騎兵的一次次猛烈的攻擊。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屍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經過一夜休息,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出陣,卻不見阿拉伯騎兵的蹤影。原來他們已撤退回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阻擋了回教浪潮的最高峰,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因而被譽為“馬特爾”,意即“鐵槌”,他成為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又稱“鐵槌查理”,成為法蘭克皇帝。 伊斯蘭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教會損失慘重。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都曾存在過無數興旺的教會,而今成為強烈回教化的地區。在非洲大陸,回教仍然是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巨大的競爭對手。阿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與異教東方之間築起了一堵難以跨越的回教高牆。 教皇時期,更確切的講為中世紀。對於這一千年左右時間,分為三階段時段: 教皇的興起,從大貴格利到貴格利七世(590-1050)﹔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從貴格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1050-1294)﹔ 教皇權勢之衰微時期,從尼波法修八世到馬丁路德95條(1294-1517)。 🔳大貴格利 貴格利(Gregory the Greek)生在羅馬富貴之家。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而且建了七個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他想四處傳道,但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君士坦丁堡做教皇的代表。到ad590年人民公舉他做教皇﹔ 貴格利對教會的貢獻,大致上可分三方面。 一,他出任教皇之后,就對羅馬教會內部進行一些改革,這些改革使得西方教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不再需要依附東方的教會﹔並且他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當時,東方教會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為“普天下的主教”,貴格利不承認他﹔ 只稱自己為 “上帝僕人的僕人”。他這個名稱便成了以後教皇的稱呼。(但是後來西方教會羅馬主教的權勢有過之無不及) 二,推行慈善事工。 當時西方社會正值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又有瘟疫流行,全國遭難。他就運用他的組織才能,把救濟工作組織起來,使羅馬的教會作為領導,在有系統、有規模的安排底下,促使西方教會獲得一個大致上的安定局面。同時也使教會在西方在歐洲的大部份地區,有一股無可否認的影響力。 三,推動修道院。 貴格利之前,修道院的安排都是相當獨立的,而貴格利逐步把修道院管理權、控制權收回,使得教會本身能夠對這些修道院有越來越大的影響。並且當時意大利各處主教甚具權威,他就規定主教必須服在教皇權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須要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表示他的承認。(主從關係=聖品階級=尼哥拉黨的問題) 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他又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詩班(聖歌隊)。有時候他的身體軟弱,躺在禮拜堂,聽兒童唱歌,若有不合調的,就指導他們。(唱詩班發起人) 在神學方面,大貴格利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士每拿時期,異教為渡過天災地變,抓拿基督徒流血獻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別迦摩時期,聖徒是天上大臣,能把禱告呈給上帝;偶像崇拜) (3)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未知,是最大的恐懼;聽話照做) 因此,後來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貴格利於ad604年離世。 🔳教皇權勢的崛起 許多環境的興起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歷史上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將權威匯集到羅馬主教身上;如同基督請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帶動教會風向的使者,風慢慢增強,把羅馬主教吹上權力頂峰。 蠻族入侵使西羅馬的覆亡,再也沒有皇帝的蓋子擋在主教之上,大大增進了教皇的特權,羅馬主教透過教導,慈善事業,控制修道院,變成西方教會最重要的人物。 羅馬教會派遣許多宣教士前往北歐各地宣教並建立教會。“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與羅馬主教非常親密,因此,他在宣教時,奉羅馬主教的名工作。這些宣教士所設立的教會,很自然地尊羅馬教會為他們的領袖。 🔳政教聯合的初步 1、陪平王 在法國都爾打敗阿拉伯大軍的大將軍-查理.馬特爾死後,他的兒子“矮子陪平”獲得和父親一樣法蘭克王的位子,但他認為,此舉必須得到教皇的贊同(想要錦上添花),而這時的教皇撒迦利亞(Zacharias)早已準備同意他的行為,說:“有國王之權的人也當擁有國王之名。”因此,於ad751,陪平正式被教皇加冕為”法蘭克王" 。 這件事當時從表面來看很單純,然而卻造成了長遠的影響。畢竟,陪平要求教皇的批准是之前沒有的事。從此,教皇開始有權立王 廢王(要求同意=陪平王自廢武功)。這件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強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這種情況維持約1100年的時間,直到ad1870年意大利重新立國才中止。 2.查理 變成 查理曼 (神聖羅馬帝國) 矮子陪平於ad768年去世,查理便獨攬大權,正式開始統治。查理所處的時代是個"沒有法紀的時代",凶殺、搶劫被視為平常﹔人們野蠻、無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歐也極不穩定。 ad800年的聖誕節,當 查理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這位在聖誕節被加冕為皇帝的人物,成功地為西歐人民取得三項無價之寶,這也就是他為什麼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查理大帝之意)的原因,這三項是: 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產﹔ 文化,代表知識,能充實生活﹔ 基督教,代表真實的宗教信仰,能提高靈性。 🔳外部勢力對教會的控制 ad843年,查理曼去世後,”神聖羅馬帝國"被他的三個孩子瓜分: 第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為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 第二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 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為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卻不能像他一樣抵御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東歐)﹔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北歐)。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並殺害無數居民。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貴族,諸候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諸侯之間為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 意大利的貴族一直以來對選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盡力將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 ad904-963間,教皇的實權便落在最有影響力的 奧多拉 和 馬洛吉亞 母女手中。她們母女三人用美色及各樣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們的情夫、兒子及孫子占據。例如,馬洛吉亞 就是教皇塞爾吉烏斯三世的情婦,在羅馬有很大勢力,曾廢黜教皇約翰十世。以後的教皇約翰十一世、利奧七世、約翰十二世都是 馬洛吉亞 的兒子。這時期的教皇的統治被稱為"淫婦專政”。 到了ad1012年後,教皇的皇位被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所控制,他們於ad1033 年立12歲的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 IX)為教皇,後來他成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為太敗壞,以至於ad1045年被死對頭 克里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死對頭 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為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並且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 將教皇職位出賣給賈德恩,這人就成為教皇貴格利六世。但這項交易卻泄漏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以欺詐手段增進教皇權勢 除了貴族控制教皇之外,一些人為的陰謀,藉著欺詐與偽造,成功地加強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他們如何藉欺詐手段達到目的: 大約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了一份稱為“君士坦丁獻土/君士坦丁贈與 諭令”(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維斯特(Sylveter)的禱告,麻瘋病得以痊癒,在感激之餘,他決定遷都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目的是為了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皇的屬靈政體。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於離開羅馬時,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臣服於教皇西維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繼承人,此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區和城市都轉移給教皇。因此,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了教皇。 ❓冒著生命危險在ad313解決4王共治的君士坦丁,就因為麻瘋病痊癒把一半國土送給教皇?? 大約九世紀中葉,又出現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稱為“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據說這些教令是由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格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決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請訴,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也包括這份教令集中。 所謂“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經過數世紀發展而成的(由ad300~400,別迦摩時期開始),而“伊西多爾教令集”的目的,在”証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早數世紀前就實行了。(教會的傳統習慣) 這些文件歷經數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認為是真品。直到十字軍東征由東方教會帶回聖經原稿,初代教父著作,希臘哲學,流入西方教會;ad1433年,庫薩(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 贗品。自此以後,這份文件被改稱為”偽伊西安爾教令集”。ad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証明”君士坦丁獻土”是一份偽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為贗品。 在中世紀,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這兩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騙局﹔然而,當時它們所蒙騙的世界,是個非常無知的世代。整個中世紀都深信它們是真的,它們讓教皇有充份的時間建立權威。 👉ad50,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加拉太書對讀者反應,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各教會,初代教會就有假文件。 👉bc458,以斯拉頒佈新律法,又名法利賽運動。耶穌指著文士說:你們不守律法,卻只遵守人規定的傳統。 ❓今天教會中,會不會有假文件或是傳統呢?耶穌基督要我們遵守的新舊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 直至ad1054年東西方教會 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一條東北向西南的界線正式分裂(演變成 東西方世界),東方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長 已不再是 西方教會羅馬主教=教皇的競爭對手。 ❓近期有一個在媒體界還算有名的教會,因會友和牧師的不合,不太平靜,順便一問,今天在教會中,有多少牧師利用聖經建立權威呢?你可以思考一下 🔳克呂尼革新運動 在這種黑暗的局面下,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於ad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於是“克呂尼運動” (Cl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於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僕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 1、教皇利奧九世 在150年後,利奧九世(ad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 全部成員都是羅馬貴族,他們長期控制教皇,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並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換血)。 新教皇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雨果(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 (一)神僕絕對禁止結婚。(天主教神職禁婚,但在路德歸正後,新教可開始) (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表示由ad1045本尼狄克九世之後還有買賣,才需禁止) (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只有教會能按立聖職=授衣禮) 2.希爾得 布蘭(貴格利七世) 希爾得布蘭深信,神所預備並指派為這國度實現的代理者就是教會。他進一步深信,教會的頭──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觀念中,教皇高於一切,包括王子、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負責。為了使教會配成為神國度在地上的代理人,貴格利七世認為教會與聖職人員均需按克呂尼的標準改革,為了鏟除革新的障礙,“授衣權”必須自皇帝手中轉移到教皇手中。然而這對皇帝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被消減權力),於是當時在貴格利七世與國王亨利四世之間就發生了一次權力的爭奪戰。 1075年,教皇貴格利七世趁德皇勢微之際,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禮”(非聖職人員能按立聖職/主教)。然而就在同年後半年,亨利四世由於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深信自己有夠強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違反教皇的禁令,而且給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禮。當年12月到次年1月24日,貴格利七世與亨利進行了一場筆戰,互相指責對方。 1076年2月14日,爭執發展到一個新高,在羅馬一個會議中,教皇嚴肅地宣布革除國王教籍,並廢除他的王位,除非他悔改。此時德皇也不含糊,他頒了一道諭令,給羅馬百姓,以激烈的口氣要求他們將“修道士希爾得布蘭”逐出羅馬城。 但是,德皇的諭令沒有羅馬人理會,而教皇的要求卻在德國掀起了熱烈的反應。ad1076年10月,德國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刻廢黜亨利,全體都希望將他降卑。最後貴族們決定隔年二月在奧斯堡再舉行一次會議,由教皇親自主持。在那次會議中,他們將給德皇亨利一個機會澄清罪名。如果一年之內,教皇貴格利還沒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將失去王位。 這時亨利處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他可以感覺到皇冠正在往下滑。為了挽救王位,他願意做任何事。因此,他給教皇寫信說:“謹遵臣民之意見,本人願意從此尊重並順服使徒職任及您教皇貴格利。既然本人已被判觸犯重罪,願意呈上無辜之証明,或接受懲罰,或遵行您所規定,足以抵罪的補贖之禮。” 亨利必須在一年內獲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決,因此他設計逃出斯拜爾城,帶著妻子白莎(Bertha)、小兒子及幾個忠心的隨從,前往意大利。在酷寒的冬天,冒著刺骨的冷風,越過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 與此同時,教皇正由義大利啟程北上,前往德國南部奧斯堡會議。當他離開羅馬城不久,行過塔斯卡尼省時,聽到謠言說,亨利帶軍前來。於是,貴格利轉道避近卡諾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堅固城牆中。 ad1077年1月25日,亨利爬上卡諾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門。外門開啟,有人領他穿過第一道圍牆及第二道圍牆的牆門,但第三道牆門卻仍關閉。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著悔罪者粗糙的毛織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想起冰與火之歌,jone snow在北方城牆駐守的服裝)。日暮西沉,大門仍然緊閉,這一天他不得其門而入。第二天依然。 直到第三天,當下午即將消逝之際,ad1077年1月27日的黃昏,第三道門終於徐徐開啟,亨利四世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教皇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最後,亨利可以說事實上“勒索”到貴格利的宣赦,因此恢復王位。藉著在教皇面前的降卑,德皇在臣民與貴族面前獲得外交上的全勝,亨利可以說是“以屈尊取勝”的人。 卡諾撒事件並未結束亨利和貴格利之間的摩擦,它是最戲劇化的部份而已,接下來是一片混亂的局面。 德國和意大利分裂成兩個陣營:亨利在德國的對手們,於ad1077年推選了斯華比亞的魯道夫(Rudolph of Swabia)為王,於是,在德國有了兩位對立的皇帝。當年,亨利和魯道夫爭戰,後者重傷而死,內戰在德國境內繼續,到處是殘殺暴行,將德國夷為廢墟。 魯道夫死後,亨利整軍前往意大利,圍攻羅馬,將城奪取。亨利隨己意使“反教皇” 就職,反教皇也立刻為亨利加冕為帝。貴格利聽見亨利率軍前來的消息,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安格羅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難,並向意大利南方的諾曼底人求救。諾曼底大軍抵達,亨利帶軍撤退。諾曼底人為報復羅馬人投降貴格利七世的敵人,進城後大肆屠殺搶掠。雖然這不是教皇的責任,但它足以使羅馬人對教皇充滿忿恨,使教皇此後不得立足於羅馬,只有隨諾曼底人回往意大利南部。 ad1085年,貴格利七世死於於意大利南行途中的沙勒諾城(salerno),去世時是個心碎的老人。 臨死前,他說:“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死於放逐。” 3、沃木斯協約(The Concordat of worms) 貴格利七世去世,為“授衣禮”的奮鬥又持續35年,ad1122年,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終於訂下了教皇與皇帝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根據協約,由教皇在繼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征(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教皇權勢的高峰 1.教皇依諾森三世(Innocent ⅲ) 依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ad1198~1216年),是教會權勢的頂峰時期。他出生於的羅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語言學,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個口才卓越的演說家,又是優秀的音樂家及歌唱能手,廿九歲便當紅衣主教,卅七歲被選為教皇。他把自己的職責看成是半神式的存在(semi-divine),即說自己是位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在神之下、人之上。他還認為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vicar of Christ),或者甚至確信自己是祭司長,是王的麥基洗德。 教皇依諾森對教皇制抱著最崇高的理想, 他在兩封信上寫著說:“神把權柄賜給彼得,不僅要他管轄普世教會,也是要他管理全世界。” 他又說:“除非皇帝真誠地事奉神在地上的代表人,他不會成為好的皇帝。” 而且認為:"如果說王擁有世俗的權利,那麼祭司在靈魂上擁有權利,正如靈魂比肉身更貴,祭司職也比王職更寶貴"。 還說:“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依諾森對教皇制的理想是由五個因素塑成: 一、貴格利七世的榜樣﹔雖然貴格利一生為建立教皇至高無上權勢的努力全盤失敗,但他留下的榜樣,卻成為一代代繼任教皇的原動力。 二、偽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雖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是一份假文件,但世世代代被人當做真品。這份文件,在依諾森要求教皇權威的事上,提供了合法 而有力的基礎。 三、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象征著全歐洲基督徒反抗回教徒的大聯合,而每次東征都是由教皇發起,他吩咐國王、皇帝率軍出戰,他們都服從了,使教皇漸漸以“基督教世界之首”'的姿態出現。 四、“藉著罪名”的原則﹔拉丁文“ratione peccati”是“由於罪”的意思。教會承認皇帝在純政治的範疇內居首位,而教皇是宗教與道德範疇內的最高權柄。現在教皇宣稱:如果屬世君王在政治行為上犯了“不道德的罪”時,教皇不但有權,而且有責任干涉這些君王,並加以申斥。既然每一個政治行為 都包含 道德的成份,於是這項“藉著罪名”的原則,就在政治的範疇內,給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使他們成為制裁君王的人。 五、當時歐洲有利的環境﹔當時歐洲的情勢對依諾森非常有利,使得加強教皇”宇宙特權"的要求有實現的可能。當時意大利北部各城漸趨富裕,他們願意與教皇聯合,對抗皇帝。德皇 巴巴若沙 在十字軍東征途中去世,繼任的兒子只在位幾年,接下來的是三歲的腓得利二世﹔法國和其他國家則漸漸開始有民族合一的感覺。因此,當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屬世權柄可以向依諾森挑戰。 依諾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復”聖彼得教產”(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謂的”教皇領土”。這塊領土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目前梵蒂岡),過去由於教皇以土地交換神聖羅馬皇帝的保護,變得越來越小。自從依諾森上任之後600年內,這塊教皇領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狀。 教皇依諾森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他絕不縱容反對他的屬世權勢。 ex 英王約翰膽敢違抗教皇,於是在ad1208年,教皇給英國下了一道禁令,宣布全英國不准舉行教會儀式﹔第二年,英王約翰被革除教籍,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于他,他也失去了王位。ad1213年,約翰只得向教皇屈服,英國自此成為教皇的屬下。 國王和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相繼承認教皇是他們屬靈的領袖。所有的君王都承認教皇也是屬世的主宰,他們宣稱自己是教皇的臣屬,也承認他們的國土是羅馬教會的領土,除了法蘭克王之外;有一段時期,甚至羅馬帝國也成為羅馬教會的領土。 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ad1198一1216年),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大部份君王都成為羅馬教會的封侯,教會權勢自此達到了頂峰。 2、拉特蘭會議 然而依諾森三世的理想遠超過屬世權勢的獲得。ad1215年,他在羅馬 拉特蘭教堂(Lateran Church)召開一次大公會議﹔在召集這次會議時,他說:“有兩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負擔:聖地的再度征服,及全球教會的革新”。 這次會議決議: 再組一次十字軍(第五次1218~1221),由教皇親領出征埃及 (目標:穆斯林,但卻ad1221尼羅河泛濫被迫撤退)﹔ 指出瓦勒度派(Waldensian,新教前身)及亞爾比根派(Albigensian)為異端﹔ 規定 對不肯悔改、傳布異端者的刑罰﹔(沒有異端的歐洲才能抵禦 穆斯林) 同時宣告 限制 贖罪券的頒發﹔ 規定主教們 應當選能幹的人講道﹔ 為學識較差者 免費提供神學及文法教育﹔ 命令猶太人 及回教徒 穿著特別服裝﹔猶太人不可擔任有權管轄基督徒的公職(泛異端) 這次拉特蘭會議成為教皇依諾森三世超越其他諸教皇、擁有最高權勢的標記。隔年,依諾森逝世。 🔳越過最高點 - 教皇權勢的衰落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 ;1234-1303 A.D.)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一個領袖的個性可以大大影響歷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在ad1294/12/24就任教皇職位的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蹬。 (波尼法修八世上任,已是ad1291 第九次/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東方教會的聖經原稿,初代教父手稿,希臘文學,哲學已在西方教會生根) 然而,過不久,波尼法修就為了聖職人員繳稅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Philip the Fair)及英王愛德華(King Edward)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向聖職人員征收重稅﹔教皇下令不准聖職人員繳納﹔法王即刻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這樣便切斷了教皇自法國來的收入。 於是教皇一連發布了幾道教諭(bulls),用拉丁文書寫,而且蓋上圖形鉛璽每個教諭都以開始的幾個字為名。 在“一聖教諭”(Unam sanctam)中,教皇說:“……教會有兩支寶劍:屬靈和屬世的……它們代表教會的權柄,前者由教會和教皇的手運用,後者由國王和軍兵運用,但必須用在教會和教皇權柄的統管之下。一支寶劍必須順服另一支寶劍,也就是說,屬世權柄必須服在屬靈權柄之下,屬靈權柄有權建立屬世權柄,並在屬世權柄犯錯時,施行審判……。世界上每一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是順服羅馬教皇。”教皇又引耶利米書一章10節的話:“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教皇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像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在ad1075 十字軍未開始之前,貴格利七世的這一招雖曾有效,十字軍之後的 波尼法修卻得不到果效。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ad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羅馬東南方的阿南宜(Anagni)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87歲的老人,兵丁對他拳打腳踢。這次波尼法修和法王腓力之爭的慘敗,以及肉體所受的創傷,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去世。 波尼法修完全錯估了新興民族意識的力量。以法國全國而言,共有三個社會階層──貴族、聖職人員及一般百姓。他們宣稱教皇無權干涉國家內政﹔除上帝以外,沒有任何權柄可以超越國王。 2、“巴比倫被擄”時期(Babylonian Captivity﹔公元1309一1376年) ad1309年,法國國王扶持心腹坐上教皇寶座,號稱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五世得法王撐腰,並將教皇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直到1376年,教廷留在該地近70年。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比倫被擄時期”。”被擄”是因為這時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倫”是因為前後持續約70年之久,正如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一樣。這段時期,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 除此之外,因十字軍東征打破封建的屬地主義,民族意識也在其他國家滋長。 在德國的一些王族有權選舉國王,他們宣稱德王的權柄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教皇。在選舉及行政權柄上,德王完全不受教皇控制,這一原則成為德國的憲法。 ad1366 年,當英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國會宣布終止英國與羅馬教會間臣屬的關系,並拒絕繳納英王約翰在位時向教皇依諾森三世所應允的貢金。 在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為了獲取更多錢財,聖職團出賣主教職位 及 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已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但 更糟的事即將發生! 3、大分裂時期(The Great Schism﹔ad1378一1417年) 意大利人對教廷遷往亞威農之事,非常不悅,他們欲使羅馬再度變成為教皇寶座所在地。於ad1378年,意大利與法國公開斷絕關係,雙方各選出一位教皇﹔於是出現了兩位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威農﹔這段時期39年(ad1378~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兩位教皇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 ad1409年,為解決大分裂的問題,在意大利 佛羅倫斯西方海邊 比薩(Pisa)舉行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為教皇,但三個教皇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在這樣混亂的情勢下,這三位教皇,沒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認可﹔8年後,ad1417年,在德國南端的君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大會成員中包括神學,教規,民法博士,主教檢查官,大學代表,大教堂會分教務長,君主代表等,強烈支持三位教皇退位,以國家集團投票,又選了一位意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終止了這個“大分裂”。 🔳重點整理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是 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士每拿時期異教習慣) 已故的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 能幫助我們 (由士每拿時期的紀念,演變成崇拜) 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 教會裡設立唱詩班 教皇有立王和廢王權柄 教皇因克呂尼運動,神僕禁止結婚(過頭) 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所有聖職都需要教會按立,平信徒沒有權柄 教會的頭=教皇,就是基督的代言人,以半神存在,控制宇宙 ❓想請問你,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有沒有幾條是在今天還似曾相識呢?你可以想一想 同時,中世紀教會時期,在歐洲各地有許多知識淵博又充滿勇氣的傳道者,以聲明,文書或直接行動 指正教會對於聖經教導錯誤,同時表達對教會的不滿,而遭當權者視異議份子為異端,以誘捕,追殺,圍剿,打入異端裁判所,在各種羞辱,鞭打,火刑中,異議份子成為殉道者,然而,也因著他們的鮮血,為後人鋪成宗教改革之路,我們下輯待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會 的 教皇時期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6-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教皇崛起 政教聯合 封建制度 假文件 galigongbible

    ep116-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教皇崛起 政教聯合 封建制度 假文件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Ad313 君士坦丁米蘭赦令後,基督信仰豬羊變色,直上羅馬國教;因向基督信仰政策傾斜大開優惠,異教徒被迫加入基督信仰。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原則,異教徒將異教滲入基督信仰,如:聖餐,聖母,聖徒,聖誕,殉道者的崇拜,加上教會,教宗,聖職人員鼓勵,使信徒信仰行淫而不自知。 政教合一使教區擴大,禮拜需更多專業人員,為管理事務建立聖品階級,使信徒開始追求外部需求,忘了內部建造和彼此服事。 大公會議確立幾件事情:父子霝三位一體,基督的一體內是神人二性,尼西亞信經,新約27本卷正典確立。 🔳推雅推喇教會-教皇時期 ad600~1600 🔳蠻族的入侵 自公元5世紀開始,日耳曼各部族人如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其他民族部落受匈奴的驅趕,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並在原羅馬的屬地上,建立起一系列王國。 410年,西哥特人攻克了“永恆的城池”羅馬,羅馬被掠六天六夜之久 455年,汪達爾人在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后,又越過地中海攻入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的蠻族。同時,匈奴人與日爾曼人的戰斗受挫,就轉而進攻羅馬城,幸有教皇利奧一世出面求情,保全了羅馬城。 476年,西羅馬的最后一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在蠻族雇佣軍將軍奧多亞克的命令正式向元老院聲明退位後,元老院派出一個使團赴東羅馬朝廷,把帝徽送給當政皇帝。西羅馬帝國結束了。 🔳穆罕默德與回教的興起 穆罕默德(意即受到高度贊揚的人)40 歲時,他聲稱在山洞里接到了安拉通過天使給他的啟示,要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最後的先知,傳播安拉的啟示。 他主張 放棄對偶像的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唯一的主宰。指出人的最終歸宿決定於他在世的”行為",凡忽視唯一的神的人和惡人都會落入地獄,而信奉唯一的神的行善的人預定要到永恆的天堂,因此號召人們止惡行善,停止部落氏族間的爭斗,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穆罕默德同時宣稱在他以前的先知,尤其是耶穌和亞伯拉罕,都是神聖的導師,但他則進一步完成了他們的教導。 這個新宗教開始的幾年只是一小群人的秘密信仰,包括穆罕默德的妻子、堂弟、僕人和朋友。 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向麥加居民傳教,信徒大多為社會地位"低微的貧苦人和奴隸”(如同士每拿時期),貴族們極力反對他的信仰,認為他不僅破壞了傳統信仰,而且動搖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基礎,影響了他們每年從克爾白的朝覲活動中所獲得的利益。為此,他們先是對穆罕默德進行諷刺、嘲弄、責難,後來則對他和他的信徒們實行經濟制裁和施加暴力。(如同士每拿時期視基督信仰為邪教或迷信,別迦摩時期視正統之外為異端) 619~62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和妻子先後去世,他的傳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貴族乘機迫害,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附近的麥伊夫,這時穆罕默德聲稱他受安拉的恩賜,乘坐一匹飛馬一夜之間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並隨天使一同登霄遨游,黎明返回麥加。由此,原為猶太教、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蘭教的聖地,禮拜時的朝向。 621~622 年,不少麥地那人邀請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去傳教,並發誓服從和保衛他。於是,穆罕默德組織麥加的100多名穆斯林分批秘密前往。同時,麥加的貴族籌划謀殺穆罕默德,他得知後連夜逃出麥加,在追捕下經長途跋涉,終於在622年9月24日來到麥地那,受到先期到達的穆斯林和當地居民的隆重歡迎和熱烈擁護,這就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遷徙,後來這一年又被定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 然而,猶太教徒對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的遷入耶路撒冷始終懷有戒心。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壯大,給當地猶太教徒的政治經濟利益帶來威脅,於是 他們從懷有戒心轉而採取敵視和反對的態度。大約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16個月,穆罕默德聲稱接到啟示(今日先知也會接到啟示),將禮拜朝向由耶路撒冷改為麥加的克爾白,確立麥加為伊斯蘭教中心,與猶太教徒的關係破裂。 穆罕默德積極組建軍隊,親自率兵防守,並封鎖麥加──敘利亞間的商道。 631年,來自各地的許多代表團到麥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順和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代表團年”,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次朝覲,他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重要演說,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 🔳穆罕默德之後 穆罕默德未曾指定繼承人,但是他曾選艾布﹒伯克主持過在麥地那清真寺的祈禱儀式,因此經過了一段紛爭擾攘的日子,就根據這一事實,說服各阿拉伯回教領袖,共同擁立艾布﹒伯克為第一位哈里發(即代表之意)。 當征戰逐步推進,宗教的角色也隨之突出,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熱衷“聖戰”,宣稱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國的最好途徑。阿拉伯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號令嚴明,他們慣於艱苦及視戰利品為報酬,他們能在飢餓的狀況下戰斗,而將豐盛的生活寄托在一次又一次戰爭的勝利上。 這樣,阿拉伯人的征服行為,其快速超過羅馬人,其持久甚於蒙古人,他們在一百年間橫掃阿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踏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卻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再以旋風之速從北非揮師,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又越過庇里牛斯山,直搗法國。 🔳都爾之戰 阿拉伯大軍踏上法國土地時,查理將軍呼籲境內所有臣民都投入戰爭。732年,查理的軍隊與阿拉伯大軍相遇在都爾(今 法國西南部),雙方對峙7天。終於在10月的一個周六,雙方擺開陣勢。阿拉伯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後者嚴陣以待,列隊成牆,擋住了阿拉伯騎兵的一次次猛烈的攻擊。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屍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經過一夜休息,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出陣,卻不見阿拉伯騎兵的蹤影。原來他們已撤退回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阻擋了回教浪潮的最高峰,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因而被譽為“馬特爾”,意即“鐵槌”,他成為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又稱“鐵槌查理”,成為法蘭克皇帝。 伊斯蘭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教會損失慘重。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都曾存在過無數興旺的教會,而今成為強烈回教化的地區。在非洲大陸,回教仍然是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巨大的競爭對手。阿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與異教東方之間築起了一堵難以跨越的回教高牆。 教皇時期,更確切的講為中世紀。對於這一千年左右時間,分為三階段時段: 教皇的興起,從大貴格利到貴格利七世(590-1050)﹔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從貴格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1050-1294)﹔ 教皇權勢之衰微時期,從尼波法修八世到馬丁路德95條(1294-1517)。 🔳大貴格利 貴格利(Gregory the Greek)生在羅馬富貴之家。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而且建了七個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他想四處傳道,但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君士坦丁堡做教皇的代表。到ad590年人民公舉他做教皇﹔ 貴格利對教會的貢獻,大致上可分三方面。 一,他出任教皇之后,就對羅馬教會內部進行一些改革,這些改革使得西方教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不再需要依附東方的教會﹔並且他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當時,東方教會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為“普天下的主教”,貴格利不承認他﹔ 只稱自己為 “上帝僕人的僕人”。他這個名稱便成了以後教皇的稱呼。(但是後來西方教會羅馬主教的權勢有過之無不及) 二,推行慈善事工。 當時西方社會正值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又有瘟疫流行,全國遭難。他就運用他的組織才能,把救濟工作組織起來,使羅馬的教會作為領導,在有系統、有規模的安排底下,促使西方教會獲得一個大致上的安定局面。同時也使教會在西方在歐洲的大部份地區,有一股無可否認的影響力。 三,推動修道院。 貴格利之前,修道院的安排都是相當獨立的,而貴格利逐步把修道院管理權、控制權收回,使得教會本身能夠對這些修道院有越來越大的影響。並且當時意大利各處主教甚具權威,他就規定主教必須服在教皇權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須要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表示他的承認。(主從關係=聖品階級=尼哥拉黨的問題) 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他又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詩班(聖歌隊)。有時候他的身體軟弱,躺在禮拜堂,聽兒童唱歌,若有不合調的,就指導他們。(唱詩班發起人) 在神學方面,大貴格利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士每拿時期,異教為渡過天災地變,抓拿基督徒流血獻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別迦摩時期,聖徒是天上大臣,能把禱告呈給上帝;偶像崇拜) (3)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未知,是最大的恐懼;聽話照做) 因此,後來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貴格利於ad604年離世。 🔳教皇權勢的崛起 許多環境的興起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歷史上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將權威匯集到羅馬主教身上;如同基督請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帶動教會風向的使者,風慢慢增強,把羅馬主教吹上權力頂峰。 蠻族入侵使西羅馬的覆亡,再也沒有皇帝的蓋子擋在主教之上,大大增進了教皇的特權,羅馬主教透過教導,慈善事業,控制修道院,變成西方教會最重要的人物。 羅馬教會派遣許多宣教士前往北歐各地宣教並建立教會。“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與羅馬主教非常親密,因此,他在宣教時,奉羅馬主教的名工作。這些宣教士所設立的教會,很自然地尊羅馬教會為他們的領袖。 🔳政教聯合的初步 1、陪平王 在法國都爾打敗阿拉伯大軍的大將軍-查理.馬特爾死後,他的兒子“矮子陪平”獲得和父親一樣法蘭克王的位子,但他認為,此舉必須得到教皇的贊同(想要錦上添花),而這時的教皇撒迦利亞(Zacharias)早已準備同意他的行為,說:“有國王之權的人也當擁有國王之名。”因此,於ad751,陪平正式被教皇加冕為”法蘭克王" 。 這件事當時從表面來看很單純,然而卻造成了長遠的影響。畢竟,陪平要求教皇的批准是之前沒有的事。從此,教皇開始有權立王 廢王(要求同意=陪平王自廢武功)。這件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強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這種情況維持約1100年的時間,直到ad1870年意大利重新立國才中止。 2.查理 變成 查理曼 (神聖羅馬帝國) 矮子陪平於ad768年去世,查理便獨攬大權,正式開始統治。查理所處的時代是個"沒有法紀的時代",凶殺、搶劫被視為平常﹔人們野蠻、無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歐也極不穩定。 ad800年的聖誕節,當 查理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這位在聖誕節被加冕為皇帝的人物,成功地為西歐人民取得三項無價之寶,這也就是他為什麼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查理大帝之意)的原因,這三項是: 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產﹔ 文化,代表知識,能充實生活﹔ 基督教,代表真實的宗教信仰,能提高靈性。 🔳外部勢力對教會的控制 ad843年,查理曼去世後,”神聖羅馬帝國"被他的三個孩子瓜分: 第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為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 第二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 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為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卻不能像他一樣抵御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東歐)﹔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北歐)。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並殺害無數居民。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貴族,諸候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諸侯之間為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 意大利的貴族一直以來對選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盡力將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 ad904-963間,教皇的實權便落在最有影響力的 奧多拉 和 馬洛吉亞 母女手中。她們母女三人用美色及各樣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們的情夫、兒子及孫子占據。例如,馬洛吉亞 就是教皇塞爾吉烏斯三世的情婦,在羅馬有很大勢力,曾廢黜教皇約翰十世。以後的教皇約翰十一世、利奧七世、約翰十二世都是 馬洛吉亞 的兒子。這時期的教皇的統治被稱為"淫婦專政”。 到了ad1012年後,教皇的皇位被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所控制,他們於ad1033 年立12歲的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 IX)為教皇,後來他成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為太敗壞,以至於ad1045年被死對頭 克里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死對頭 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為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並且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 將教皇職位出賣給賈德恩,這人就成為教皇貴格利六世。但這項交易卻泄漏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以欺詐手段增進教皇權勢 除了貴族控制教皇之外,一些人為的陰謀,藉著欺詐與偽造,成功地加強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他們如何藉欺詐手段達到目的: 大約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了一份稱為“君士坦丁獻土/君士坦丁贈與 諭令”(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維斯特(Sylveter)的禱告,麻瘋病得以痊癒,在感激之餘,他決定遷都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目的是為了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皇的屬靈政體。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於離開羅馬時,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臣服於教皇西維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繼承人,此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區和城市都轉移給教皇。因此,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了教皇。 ❓冒著生命危險在ad313解決4王共治的君士坦丁,就因為麻瘋病痊癒把一半國土送給教皇?? 大約九世紀中葉,又出現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稱為“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據說這些教令是由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格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決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請訴,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也包括這份教令集中。 所謂“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經過數世紀發展而成的(由ad300~400,別迦摩時期開始),而“伊西多爾教令集”的目的,在”証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早數世紀前就實行了。(教會的傳統習慣) 這些文件歷經數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認為是真品。直到十字軍東征由東方教會帶回聖經原稿,初代教父著作,希臘哲學,流入西方教會;ad1433年,庫薩(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 贗品。自此以後,這份文件被改稱為”偽伊西安爾教令集”。ad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証明”君士坦丁獻土”是一份偽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為贗品。 在中世紀,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這兩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騙局﹔然而,當時它們所蒙騙的世界,是個非常無知的世代。整個中世紀都深信它們是真的,它們讓教皇有充份的時間建立權威。 👉ad50,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加拉太書對讀者反應,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各教會,初代教會就有假文件。 👉bc458,以斯拉頒佈新律法,又名法利賽運動。耶穌指著文士說:你們不守律法,卻只遵守人規定的傳統。 ❓今天教會中,會不會有假文件或是傳統呢?耶穌基督要我們遵守的新舊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 直至ad1054年東西方教會 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一條東北向西南的界線正式分裂(演變成 東西方世界),東方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長 已不再是 西方教會羅馬主教=教皇的競爭對手。 ❓近期有一個在媒體界還算有名的教會,因會友和牧師的不合,不太平靜,順便一問,今天在教會中,有多少牧師利用聖經建立權威呢?你可以思考一下 🔳克呂尼革新運動 在這種黑暗的局面下,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於ad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於是“克呂尼運動” (Cl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於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僕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 1、教皇利奧九世 在150年後,利奧九世(ad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 全部成員都是羅馬貴族,他們長期控制教皇,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並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換血)。 新教皇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雨果(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 (一)神僕絕對禁止結婚。(天主教神職禁婚,但在路德歸正後,新教可開始) (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表示由ad1045本尼狄克九世之後還有買賣,才需禁止) (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只有教會能按立聖職=授衣禮) 2.希爾得 布蘭(貴格利七世) 希爾得布蘭深信,神所預備並指派為這國度實現的代理者就是教會。他進一步深信,教會的頭──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觀念中,教皇高於一切,包括王子、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負責。為了使教會配成為神國度在地上的代理人,貴格利七世認為教會與聖職人員均需按克呂尼的標準改革,為了鏟除革新的障礙,“授衣權”必須自皇帝手中轉移到教皇手中。然而這對皇帝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被消減權力),於是當時在貴格利七世與國王亨利四世之間就發生了一次權力的爭奪戰。 1075年,教皇貴格利七世趁德皇勢微之際,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禮”(非聖職人員能按立聖職/主教)。然而就在同年後半年,亨利四世由於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深信自己有夠強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違反教皇的禁令,而且給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禮。當年12月到次年1月24日,貴格利七世與亨利進行了一場筆戰,互相指責對方。 1076年2月14日,爭執發展到一個新高,在羅馬一個會議中,教皇嚴肅地宣布革除國王教籍,並廢除他的王位,除非他悔改。此時德皇也不含糊,他頒了一道諭令,給羅馬百姓,以激烈的口氣要求他們將“修道士希爾得布蘭”逐出羅馬城。 但是,德皇的諭令沒有羅馬人理會,而教皇的要求卻在德國掀起了熱烈的反應。ad1076年10月,德國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刻廢黜亨利,全體都希望將他降卑。最後貴族們決定隔年二月在奧斯堡再舉行一次會議,由教皇親自主持。在那次會議中,他們將給德皇亨利一個機會澄清罪名。如果一年之內,教皇貴格利還沒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將失去王位。 這時亨利處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他可以感覺到皇冠正在往下滑。為了挽救王位,他願意做任何事。因此,他給教皇寫信說:“謹遵臣民之意見,本人願意從此尊重並順服使徒職任及您教皇貴格利。既然本人已被判觸犯重罪,願意呈上無辜之証明,或接受懲罰,或遵行您所規定,足以抵罪的補贖之禮。” 亨利必須在一年內獲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決,因此他設計逃出斯拜爾城,帶著妻子白莎(Bertha)、小兒子及幾個忠心的隨從,前往意大利。在酷寒的冬天,冒著刺骨的冷風,越過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 與此同時,教皇正由義大利啟程北上,前往德國南部奧斯堡會議。當他離開羅馬城不久,行過塔斯卡尼省時,聽到謠言說,亨利帶軍前來。於是,貴格利轉道避近卡諾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堅固城牆中。 ad1077年1月25日,亨利爬上卡諾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門。外門開啟,有人領他穿過第一道圍牆及第二道圍牆的牆門,但第三道牆門卻仍關閉。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著悔罪者粗糙的毛織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想起冰與火之歌,jone snow在北方城牆駐守的服裝)。日暮西沉,大門仍然緊閉,這一天他不得其門而入。第二天依然。 直到第三天,當下午即將消逝之際,ad1077年1月27日的黃昏,第三道門終於徐徐開啟,亨利四世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教皇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最後,亨利可以說事實上“勒索”到貴格利的宣赦,因此恢復王位。藉著在教皇面前的降卑,德皇在臣民與貴族面前獲得外交上的全勝,亨利可以說是“以屈尊取勝”的人。 卡諾撒事件並未結束亨利和貴格利之間的摩擦,它是最戲劇化的部份而已,接下來是一片混亂的局面。 德國和意大利分裂成兩個陣營:亨利在德國的對手們,於ad1077年推選了斯華比亞的魯道夫(Rudolph of Swabia)為王,於是,在德國有了兩位對立的皇帝。當年,亨利和魯道夫爭戰,後者重傷而死,內戰在德國境內繼續,到處是殘殺暴行,將德國夷為廢墟。 魯道夫死後,亨利整軍前往意大利,圍攻羅馬,將城奪取。亨利隨己意使“反教皇” 就職,反教皇也立刻為亨利加冕為帝。貴格利聽見亨利率軍前來的消息,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安格羅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難,並向意大利南方的諾曼底人求救。諾曼底大軍抵達,亨利帶軍撤退。諾曼底人為報復羅馬人投降貴格利七世的敵人,進城後大肆屠殺搶掠。雖然這不是教皇的責任,但它足以使羅馬人對教皇充滿忿恨,使教皇此後不得立足於羅馬,只有隨諾曼底人回往意大利南部。 ad1085年,貴格利七世死於於意大利南行途中的沙勒諾城(salerno),去世時是個心碎的老人。 臨死前,他說:“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死於放逐。” 3、沃木斯協約(The Concordat of worms) 貴格利七世去世,為“授衣禮”的奮鬥又持續35年,ad1122年,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終於訂下了教皇與皇帝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根據協約,由教皇在繼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征(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教皇權勢的高峰 1.教皇依諾森三世(Innocent ⅲ) 依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ad1198~1216年),是教會權勢的頂峰時期。他出生於的羅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語言學,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個口才卓越的演說家,又是優秀的音樂家及歌唱能手,廿九歲便當紅衣主教,卅七歲被選為教皇。他把自己的職責看成是半神式的存在(semi-divine),即說自己是位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在神之下、人之上。他還認為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vicar of Christ),或者甚至確信自己是祭司長,是王的麥基洗德。 教皇依諾森對教皇制抱著最崇高的理想, 他在兩封信上寫著說:“神把權柄賜給彼得,不僅要他管轄普世教會,也是要他管理全世界。” 他又說:“除非皇帝真誠地事奉神在地上的代表人,他不會成為好的皇帝。” 而且認為:"如果說王擁有世俗的權利,那麼祭司在靈魂上擁有權利,正如靈魂比肉身更貴,祭司職也比王職更寶貴"。 還說:“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依諾森對教皇制的理想是由五個因素塑成: 一、貴格利七世的榜樣﹔雖然貴格利一生為建立教皇至高無上權勢的努力全盤失敗,但他留下的榜樣,卻成為一代代繼任教皇的原動力。 二、偽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雖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是一份假文件,但世世代代被人當做真品。這份文件,在依諾森要求教皇權威的事上,提供了合法 而有力的基礎。 三、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象征著全歐洲基督徒反抗回教徒的大聯合,而每次東征都是由教皇發起,他吩咐國王、皇帝率軍出戰,他們都服從了,使教皇漸漸以“基督教世界之首”'的姿態出現。 四、“藉著罪名”的原則﹔拉丁文“ratione peccati”是“由於罪”的意思。教會承認皇帝在純政治的範疇內居首位,而教皇是宗教與道德範疇內的最高權柄。現在教皇宣稱:如果屬世君王在政治行為上犯了“不道德的罪”時,教皇不但有權,而且有責任干涉這些君王,並加以申斥。既然每一個政治行為 都包含 道德的成份,於是這項“藉著罪名”的原則,就在政治的範疇內,給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使他們成為制裁君王的人。 五、當時歐洲有利的環境﹔當時歐洲的情勢對依諾森非常有利,使得加強教皇”宇宙特權"的要求有實現的可能。當時意大利北部各城漸趨富裕,他們願意與教皇聯合,對抗皇帝。德皇 巴巴若沙 在十字軍東征途中去世,繼任的兒子只在位幾年,接下來的是三歲的腓得利二世﹔法國和其他國家則漸漸開始有民族合一的感覺。因此,當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屬世權柄可以向依諾森挑戰。 依諾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復”聖彼得教產”(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謂的”教皇領土”。這塊領土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目前梵蒂岡),過去由於教皇以土地交換神聖羅馬皇帝的保護,變得越來越小。自從依諾森上任之後600年內,這塊教皇領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狀。 教皇依諾森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他絕不縱容反對他的屬世權勢。 ex 英王約翰膽敢違抗教皇,於是在ad1208年,教皇給英國下了一道禁令,宣布全英國不准舉行教會儀式﹔第二年,英王約翰被革除教籍,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于他,他也失去了王位。ad1213年,約翰只得向教皇屈服,英國自此成為教皇的屬下。 國王和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相繼承認教皇是他們屬靈的領袖。所有的君王都承認教皇也是屬世的主宰,他們宣稱自己是教皇的臣屬,也承認他們的國土是羅馬教會的領土,除了法蘭克王之外;有一段時期,甚至羅馬帝國也成為羅馬教會的領土。 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ad1198一1216年),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大部份君王都成為羅馬教會的封侯,教會權勢自此達到了頂峰。 2、拉特蘭會議 然而依諾森三世的理想遠超過屬世權勢的獲得。ad1215年,他在羅馬 拉特蘭教堂(Lateran Church)召開一次大公會議﹔在召集這次會議時,他說:“有兩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負擔:聖地的再度征服,及全球教會的革新”。 這次會議決議: 再組一次十字軍(第五次1218~1221),由教皇親領出征埃及 (目標:穆斯林,但卻ad1221尼羅河泛濫被迫撤退)﹔ 指出瓦勒度派(Waldensian,新教前身)及亞爾比根派(Albigensian)為異端﹔ 規定 對不肯悔改、傳布異端者的刑罰﹔(沒有異端的歐洲才能抵禦 穆斯林) 同時宣告 限制 贖罪券的頒發﹔ 規定主教們 應當選能幹的人講道﹔ 為學識較差者 免費提供神學及文法教育﹔ 命令猶太人 及回教徒 穿著特別服裝﹔猶太人不可擔任有權管轄基督徒的公職(泛異端) 這次拉特蘭會議成為教皇依諾森三世超越其他諸教皇、擁有最高權勢的標記。隔年,依諾森逝世。 🔳越過最高點 - 教皇權勢的衰落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 ;1234-1303 A.D.)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一個領袖的個性可以大大影響歷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在ad1294/12/24就任教皇職位的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蹬。 (波尼法修八世上任,已是ad1291 第九次/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東方教會的聖經原稿,初代教父手稿,希臘文學,哲學已在西方教會生根) 然而,過不久,波尼法修就為了聖職人員繳稅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Philip the Fair)及英王愛德華(King Edward)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向聖職人員征收重稅﹔教皇下令不准聖職人員繳納﹔法王即刻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這樣便切斷了教皇自法國來的收入。 於是教皇一連發布了幾道教諭(bulls),用拉丁文書寫,而且蓋上圖形鉛璽每個教諭都以開始的幾個字為名。 在“一聖教諭”(Unam sanctam)中,教皇說:“……教會有兩支寶劍:屬靈和屬世的……它們代表教會的權柄,前者由教會和教皇的手運用,後者由國王和軍兵運用,但必須用在教會和教皇權柄的統管之下。一支寶劍必須順服另一支寶劍,也就是說,屬世權柄必須服在屬靈權柄之下,屬靈權柄有權建立屬世權柄,並在屬世權柄犯錯時,施行審判……。世界上每一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是順服羅馬教皇。”教皇又引耶利米書一章10節的話:“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教皇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像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在ad1075 十字軍未開始之前,貴格利七世的這一招雖曾有效,十字軍之後的 波尼法修卻得不到果效。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ad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羅馬東南方的阿南宜(Anagni)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87歲的老人,兵丁對他拳打腳踢。這次波尼法修和法王腓力之爭的慘敗,以及肉體所受的創傷,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去世。 波尼法修完全錯估了新興民族意識的力量。以法國全國而言,共有三個社會階層──貴族、聖職人員及一般百姓。他們宣稱教皇無權干涉國家內政﹔除上帝以外,沒有任何權柄可以超越國王。 2、“巴比倫被擄”時期(Babylonian Captivity﹔ad1309一1376年) ad1309年,法國國王扶持心腹坐上教皇寶座,號稱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五世得法王撐腰,並將教皇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直到1376年,教廷留在該地近70年。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比倫被擄時期”。”被擄”是因為這時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倫”是因為前後持續約70年之久,正如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一樣。這段時期,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 除此之外,因十字軍東征打破封建的屬地主義,民族意識也在其他國家滋長。 在德國的一些王族有權選舉國王,他們宣稱德王的權柄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教皇。在選舉及行政權柄上,德王完全不受教皇控制,這一原則成為德國的憲法。 ad1366 年,當英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國會宣布終止英國與羅馬教會間臣屬的關系,並拒絕繳納英王約翰在位時向教皇依諾森三世所應允的貢金。 在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為了獲取更多錢財,聖職團出賣主教職位 及 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已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但 更糟的事即將發生! 3、大分裂時期(The Great Schism﹔ad1378一1417年) 意大利人對教廷遷往亞威農之事,非常不悅,他們欲使羅馬再度變成為教皇寶座所在地。於ad1378年,意大利與法國公開斷絕關係,雙方各選出一位教皇﹔於是出現了兩位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威農﹔這段時期39年(ad1378~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兩位教皇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 ad1409年,為解決大分裂的問題,在意大利 佛羅倫斯西方海邊 比薩(Pisa)舉行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為教皇,但三個教皇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在這樣混亂的情勢下,這三位教皇,沒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認可﹔8年後,ad1417年,在德國南端的君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大會成員中包括神學,教規,民法博士,主教檢查官,大學代表,大教堂會分教務長,君主代表等,強烈支持三位教皇退位,以國家集團投票,又選了一位意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終止了這個“大分裂”。 🔳重點整理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是 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士每拿時期異教習慣) 已故的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 能幫助我們 (由士每拿時期的紀念,演變成崇拜) 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 教會裡設立唱詩班 教皇有立王和廢王權柄 教皇因克呂尼運動,神僕禁止結婚(過頭) 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所有聖職都需要教會按立,平信徒沒有權柄 教會的頭=教皇,就是基督的代言人,以半神存在,控制宇宙 ❓想請問你,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有沒有幾條是在今天還似曾相識呢?你可以想一想 同時,中世紀教會時期,在歐洲各地有許多知識淵博又充滿勇氣的傳道者,以聲明,文書或直接行動 指正教會對於聖經教導錯誤,同時表達對教會的不滿,而遭當權者視異議份子為異端,以誘捕,追殺,圍剿,打入異端裁判所,在各種羞辱,鞭打,火刑中,異議份子成為殉道者,然而,也因著他們的鮮血,為後人鋪成宗教改革之路,我們下輯待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會 的 教皇時期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6-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克呂尼革新運動 皇帝與教皇對決卡諾撒堡 授衣禮 權勢頂峰 galigongbible

    ep116-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克呂尼革新運動 皇帝與教皇對決卡諾撒堡 授衣禮 權勢頂峰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Ad313 君士坦丁米蘭赦令後,基督信仰豬羊變色,直上羅馬國教;因向基督信仰政策傾斜大開優惠,異教徒被迫加入基督信仰。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原則,異教徒將異教滲入基督信仰,如:聖餐,聖母,聖徒,聖誕,殉道者的崇拜,加上教會,教宗,聖職人員鼓勵,使信徒信仰行淫而不自知。 政教合一使教區擴大,禮拜需更多專業人員,為管理事務建立聖品階級,使信徒開始追求外部需求,忘了內部建造和彼此服事。 大公會議確立幾件事情:父子霝三位一體,基督的一體內是神人二性,尼西亞信經,新約27本卷正典確立。 🔳推雅推喇教會-教皇時期 ad600~1600 🔳蠻族的入侵 自公元5世紀開始,日耳曼各部族人如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其他民族部落受匈奴的驅趕,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並在原羅馬的屬地上,建立起一系列王國。 410年,西哥特人攻克了“永恆的城池”羅馬,羅馬被掠六天六夜之久 455年,汪達爾人在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后,又越過地中海攻入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的蠻族。同時,匈奴人與日爾曼人的戰斗受挫,就轉而進攻羅馬城,幸有教皇利奧一世出面求情,保全了羅馬城。 476年,西羅馬的最后一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在蠻族雇佣軍將軍奧多亞克的命令正式向元老院聲明退位後,元老院派出一個使團赴東羅馬朝廷,把帝徽送給當政皇帝。西羅馬帝國結束了。 🔳穆罕默德與回教的興起 穆罕默德(意即受到高度贊揚的人)40 歲時,他聲稱在山洞里接到了安拉通過天使給他的啟示,要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最後的先知,傳播安拉的啟示。 他主張 放棄對偶像的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唯一的主宰。指出人的最終歸宿決定於他在世的”行為",凡忽視唯一的神的人和惡人都會落入地獄,而信奉唯一的神的行善的人預定要到永恆的天堂,因此號召人們止惡行善,停止部落氏族間的爭斗,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穆罕默德同時宣稱在他以前的先知,尤其是耶穌和亞伯拉罕,都是神聖的導師,但他則進一步完成了他們的教導。 這個新宗教開始的幾年只是一小群人的秘密信仰,包括穆罕默德的妻子、堂弟、僕人和朋友。 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向麥加居民傳教,信徒大多為社會地位"低微的貧苦人和奴隸”(如同士每拿時期),貴族們極力反對他的信仰,認為他不僅破壞了傳統信仰,而且動搖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基礎,影響了他們每年從克爾白的朝覲活動中所獲得的利益。為此,他們先是對穆罕默德進行諷刺、嘲弄、責難,後來則對他和他的信徒們實行經濟制裁和施加暴力。(如同士每拿時期視基督信仰為邪教或迷信,別迦摩時期視正統之外為異端) 619~62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和妻子先後去世,他的傳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貴族乘機迫害,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附近的麥伊夫,這時穆罕默德聲稱他受安拉的恩賜,乘坐一匹飛馬一夜之間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並隨天使一同登霄遨游,黎明返回麥加。由此,原為猶太教、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蘭教的聖地,禮拜時的朝向。 621~622 年,不少麥地那人邀請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去傳教,並發誓服從和保衛他。於是,穆罕默德組織麥加的100多名穆斯林分批秘密前往。同時,麥加的貴族籌划謀殺穆罕默德,他得知後連夜逃出麥加,在追捕下經長途跋涉,終於在622年9月24日來到麥地那,受到先期到達的穆斯林和當地居民的隆重歡迎和熱烈擁護,這就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遷徙,後來這一年又被定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 然而,猶太教徒對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的遷入耶路撒冷始終懷有戒心。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壯大,給當地猶太教徒的政治經濟利益帶來威脅,於是 他們從懷有戒心轉而採取敵視和反對的態度。大約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16個月,穆罕默德聲稱接到啟示(今日先知也會接到啟示),將禮拜朝向由耶路撒冷改為麥加的克爾白,確立麥加為伊斯蘭教中心,與猶太教徒的關係破裂。 穆罕默德積極組建軍隊,親自率兵防守,並封鎖麥加──敘利亞間的商道。 631年,來自各地的許多代表團到麥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順和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代表團年”,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次朝覲,他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重要演說,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 🔳穆罕默德之後 穆罕默德未曾指定繼承人,但是他曾選艾布﹒伯克主持過在麥地那清真寺的祈禱儀式,因此經過了一段紛爭擾攘的日子,就根據這一事實,說服各阿拉伯回教領袖,共同擁立艾布﹒伯克為第一位哈里發(即代表之意)。 當征戰逐步推進,宗教的角色也隨之突出,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熱衷“聖戰”,宣稱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國的最好途徑。阿拉伯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號令嚴明,他們慣於艱苦及視戰利品為報酬,他們能在飢餓的狀況下戰斗,而將豐盛的生活寄托在一次又一次戰爭的勝利上。 這樣,阿拉伯人的征服行為,其快速超過羅馬人,其持久甚於蒙古人,他們在一百年間橫掃阿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踏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卻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再以旋風之速從北非揮師,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又越過庇里牛斯山,直搗法國。 🔳都爾之戰 阿拉伯大軍踏上法國土地時,查理將軍呼籲境內所有臣民都投入戰爭。732年,查理的軍隊與阿拉伯大軍相遇在都爾(今 法國西南部),雙方對峙7天。終於在10月的一個周六,雙方擺開陣勢。阿拉伯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後者嚴陣以待,列隊成牆,擋住了阿拉伯騎兵的一次次猛烈的攻擊。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屍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經過一夜休息,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出陣,卻不見阿拉伯騎兵的蹤影。原來他們已撤退回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阻擋了回教浪潮的最高峰,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因而被譽為“馬特爾”,意即“鐵槌”,他成為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又稱“鐵槌查理”,成為法蘭克皇帝。 伊斯蘭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教會損失慘重。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都曾存在過無數興旺的教會,而今成為強烈回教化的地區。在非洲大陸,回教仍然是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巨大的競爭對手。阿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與異教東方之間築起了一堵難以跨越的回教高牆。 教皇時期,更確切的講為中世紀。對於這一千年左右時間,分為三階段時段: 教皇的興起,從大貴格利到貴格利七世(590-1050)﹔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從貴格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1050-1294)﹔ 教皇權勢之衰微時期,從尼波法修八世到馬丁路德95條(1294-1517)。 🔳大貴格利 貴格利(Gregory the Greek)生在羅馬富貴之家。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而且建了七個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他想四處傳道,但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君士坦丁堡做教皇的代表。到ad590年人民公舉他做教皇﹔ 貴格利對教會的貢獻,大致上可分三方面。 一,他出任教皇之后,就對羅馬教會內部進行一些改革,這些改革使得西方教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不再需要依附東方的教會﹔並且他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當時,東方教會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為“普天下的主教”,貴格利不承認他﹔ 只稱自己為 “上帝僕人的僕人”。他這個名稱便成了以後教皇的稱呼。(但是後來西方教會羅馬主教的權勢有過之無不及) 二,推行慈善事工。 當時西方社會正值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又有瘟疫流行,全國遭難。他就運用他的組織才能,把救濟工作組織起來,使羅馬的教會作為領導,在有系統、有規模的安排底下,促使西方教會獲得一個大致上的安定局面。同時也使教會在西方在歐洲的大部份地區,有一股無可否認的影響力。 三,推動修道院。 貴格利之前,修道院的安排都是相當獨立的,而貴格利逐步把修道院管理權、控制權收回,使得教會本身能夠對這些修道院有越來越大的影響。並且當時意大利各處主教甚具權威,他就規定主教必須服在教皇權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須要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表示他的承認。(主從關係=聖品階級=尼哥拉黨的問題) 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他又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詩班(聖歌隊)。有時候他的身體軟弱,躺在禮拜堂,聽兒童唱歌,若有不合調的,就指導他們。(唱詩班發起人) 在神學方面,大貴格利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士每拿時期,異教為渡過天災地變,抓拿基督徒流血獻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別迦摩時期,聖徒是天上大臣,能把禱告呈給上帝;偶像崇拜) (3)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未知,是最大的恐懼;聽話照做) 因此,後來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貴格利於ad604年離世。 🔳教皇權勢的崛起 許多環境的興起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歷史上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將權威匯集到羅馬主教身上;如同基督請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帶動教會風向的使者,風慢慢增強,把羅馬主教吹上權力頂峰。 蠻族入侵使西羅馬的覆亡,再也沒有皇帝的蓋子擋在主教之上,大大增進了教皇的特權,羅馬主教透過教導,慈善事業,控制修道院,變成西方教會最重要的人物。 羅馬教會派遣許多宣教士前往北歐各地宣教並建立教會。“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與羅馬主教非常親密,因此,他在宣教時,奉羅馬主教的名工作。這些宣教士所設立的教會,很自然地尊羅馬教會為他們的領袖。 🔳政教聯合的初步 1、陪平王 在法國都爾打敗阿拉伯大軍的大將軍-查理.馬特爾死後,他的兒子“矮子陪平”獲得和父親一樣法蘭克王的位子,但他認為,此舉必須得到教皇的贊同(想要錦上添花),而這時的教皇撒迦利亞(Zacharias)早已準備同意他的行為,說:“有國王之權的人也當擁有國王之名。”因此,於ad751,陪平正式被教皇加冕為”法蘭克王" 。 這件事當時從表面來看很單純,然而卻造成了長遠的影響。畢竟,陪平要求教皇的批准是之前沒有的事。從此,教皇開始有權立王 廢王(要求同意=陪平王自廢武功)。這件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強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這種情況維持約1100年的時間,直到ad1870年意大利重新立國才中止。 2.查理 變成 查理曼 (神聖羅馬帝國) 矮子陪平於ad768年去世,查理便獨攬大權,正式開始統治。查理所處的時代是個"沒有法紀的時代",凶殺、搶劫被視為平常﹔人們野蠻、無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歐也極不穩定。 ad800年的聖誕節,當 查理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這位在聖誕節被加冕為皇帝的人物,成功地為西歐人民取得三項無價之寶,這也就是他為什麼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查理大帝之意)的原因,這三項是: 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產﹔ 文化,代表知識,能充實生活﹔ 基督教,代表真實的宗教信仰,能提高靈性。 🔳外部勢力對教會的控制 ad843年,查理曼去世後,”神聖羅馬帝國"被他的三個孩子瓜分: 第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為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 第二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 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為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卻不能像他一樣抵御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東歐)﹔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北歐)。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並殺害無數居民。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貴族,諸候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諸侯之間為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 意大利的貴族一直以來對選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盡力將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 ad904-963間,教皇的實權便落在最有影響力的 奧多拉 和 馬洛吉亞 母女手中。她們母女三人用美色及各樣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們的情夫、兒子及孫子占據。例如,馬洛吉亞 就是教皇塞爾吉烏斯三世的情婦,在羅馬有很大勢力,曾廢黜教皇約翰十世。以後的教皇約翰十一世、利奧七世、約翰十二世都是 馬洛吉亞 的兒子。這時期的教皇的統治被稱為"淫婦專政”。 到了ad1012年後,教皇的皇位被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所控制,他們於ad1033 年立12歲的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 IX)為教皇,後來他成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為太敗壞,以至於ad1045年被死對頭 克里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死對頭 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為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並且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 將教皇職位出賣給賈德恩,這人就成為教皇貴格利六世。但這項交易卻泄漏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以欺詐手段增進教皇權勢 除了貴族控制教皇之外,一些人為的陰謀,藉著欺詐與偽造,成功地加強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他們如何藉欺詐手段達到目的: 大約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了一份稱為“君士坦丁獻土/君士坦丁贈與 諭令”(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維斯特(Sylveter)的禱告,麻瘋病得以痊癒,在感激之餘,他決定遷都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目的是為了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皇的屬靈政體。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於離開羅馬時,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臣服於教皇西維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繼承人,此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區和城市都轉移給教皇。因此,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了教皇。 ❓冒著生命危險在ad313解決4王共治的君士坦丁,就因為麻瘋病痊癒把一半國土送給教皇?? 大約九世紀中葉,又出現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稱為“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據說這些教令是由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格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決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請訴,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也包括這份教令集中。 所謂“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經過數世紀發展而成的(由ad300~400,別迦摩時期開始),而“伊西多爾教令集”的目的,在”証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早數世紀前就實行了。(教會的傳統習慣) 這些文件歷經數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認為是真品。直到十字軍東征由東方教會帶回聖經原稿,初代教父著作,希臘哲學,流入西方教會;ad1433年,庫薩(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 贗品。自此以後,這份文件被改稱為”偽伊西安爾教令集”。ad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証明”君士坦丁獻土”是一份偽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為贗品。 在中世紀,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這兩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騙局﹔然而,當時它們所蒙騙的世界,是個非常無知的世代。整個中世紀都深信它們是真的,它們讓教皇有充份的時間建立權威。 👉ad50,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加拉太書對讀者反應,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各教會,初代教會就有假文件。 👉bc458,以斯拉頒佈新律法,又名法利賽運動。耶穌指著文士說:你們不守律法,卻只遵守人規定的傳統。 ❓今天教會中,會不會有假文件或是傳統呢?耶穌基督要我們遵守的新舊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 直至ad1054年東西方教會 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一條東北向西南的界線正式分裂(演變成 東西方世界),東方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長 已不再是 西方教會羅馬主教=教皇的競爭對手。 ❓近期有一個在媒體界還算有名的教會,因會友和牧師的不合,不太平靜,順便一問,今天在教會中,有多少牧師利用聖經建立權威呢?你可以思考一下 🔳克呂尼革新運動 在這種黑暗的局面下,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於ad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於是“克呂尼運動” (Cl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於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僕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 1、教皇利奧九世 在150年後,利奧九世(ad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 全部成員都是羅馬貴族,他們長期控制教皇,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並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換血)。 新教皇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雨果(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 (一)神僕絕對禁止結婚。(天主教神職禁婚,但在路德歸正後,新教可開始) (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表示由ad1045本尼狄克九世之後還有買賣,才需禁止) (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只有教會能按立聖職=授衣禮) 2.希爾得 布蘭(貴格利七世) 希爾得布蘭深信,神所預備並指派為這國度實現的代理者就是教會。他進一步深信,教會的頭──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觀念中,教皇高於一切,包括王子、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負責。為了使教會配成為神國度在地上的代理人,貴格利七世認為教會與聖職人員均需按克呂尼的標準改革,為了鏟除革新的障礙,“授衣權”必須自皇帝手中轉移到教皇手中。然而這對皇帝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被消減權力),於是當時在貴格利七世與國王亨利四世之間就發生了一次權力的爭奪戰。 1075年,教皇貴格利七世趁德皇勢微之際,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禮”(非聖職人員能按立聖職/主教)。然而就在同年後半年,亨利四世由於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深信自己有夠強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違反教皇的禁令,而且給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禮。當年12月到次年1月24日,貴格利七世與亨利進行了一場筆戰,互相指責對方。 1076年2月14日,爭執發展到一個新高,在羅馬一個會議中,教皇嚴肅地宣布革除國王教籍,並廢除他的王位,除非他悔改。此時德皇也不含糊,他頒了一道諭令,給羅馬百姓,以激烈的口氣要求他們將“修道士希爾得布蘭”逐出羅馬城。 但是,德皇的諭令沒有羅馬人理會,而教皇的要求卻在德國掀起了熱烈的反應。ad1076年10月,德國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刻廢黜亨利,全體都希望將他降卑。最後貴族們決定隔年二月在奧斯堡再舉行一次會議,由教皇親自主持。在那次會議中,他們將給德皇亨利一個機會澄清罪名。如果一年之內,教皇貴格利還沒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將失去王位。 這時亨利處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他可以感覺到皇冠正在往下滑。為了挽救王位,他願意做任何事。因此,他給教皇寫信說:“謹遵臣民之意見,本人願意從此尊重並順服使徒職任及您教皇貴格利。既然本人已被判觸犯重罪,願意呈上無辜之証明,或接受懲罰,或遵行您所規定,足以抵罪的補贖之禮。” 亨利必須在一年內獲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決,因此他設計逃出斯拜爾城,帶著妻子白莎(Bertha)、小兒子及幾個忠心的隨從,前往意大利。在酷寒的冬天,冒著刺骨的冷風,越過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 與此同時,教皇正由義大利啟程北上,前往德國南部奧斯堡會議。當他離開羅馬城不久,行過塔斯卡尼省時,聽到謠言說,亨利帶軍前來。於是,貴格利轉道避近卡諾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堅固城牆中。 ad1077年1月25日,亨利爬上卡諾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門。外門開啟,有人領他穿過第一道圍牆及第二道圍牆的牆門,但第三道牆門卻仍關閉。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著悔罪者粗糙的毛織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想起冰與火之歌,jone snow在北方城牆駐守的服裝)。日暮西沉,大門仍然緊閉,這一天他不得其門而入。第二天依然。 直到第三天,當下午即將消逝之際,ad1077年1月27日的黃昏,第三道門終於徐徐開啟,亨利四世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教皇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最後,亨利可以說事實上“勒索”到貴格利的宣赦,因此恢復王位。藉著在教皇面前的降卑,德皇在臣民與貴族面前獲得外交上的全勝,亨利可以說是“以屈尊取勝”的人。 卡諾撒事件並未結束亨利和貴格利之間的摩擦,它是最戲劇化的部份而已,接下來是一片混亂的局面。 德國和意大利分裂成兩個陣營:亨利在德國的對手們,於ad1077年推選了斯華比亞的魯道夫(Rudolph of Swabia)為王,於是,在德國有了兩位對立的皇帝。當年,亨利和魯道夫爭戰,後者重傷而死,內戰在德國境內繼續,到處是殘殺暴行,將德國夷為廢墟。 魯道夫死後,亨利整軍前往意大利,圍攻羅馬,將城奪取。亨利隨己意使“反教皇” 就職,反教皇也立刻為亨利加冕為帝。貴格利聽見亨利率軍前來的消息,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安格羅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難,並向意大利南方的諾曼底人求救。諾曼底大軍抵達,亨利帶軍撤退。諾曼底人為報復羅馬人投降貴格利七世的敵人,進城後大肆屠殺搶掠。雖然這不是教皇的責任,但它足以使羅馬人對教皇充滿忿恨,使教皇此後不得立足於羅馬,只有隨諾曼底人回往意大利南部。 ad1085年,貴格利七世死於於意大利南行途中的沙勒諾城(salerno),去世時是個心碎的老人。 臨死前,他說:“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死於放逐。” 3、沃木斯協約(The Concordat of worms) 貴格利七世去世,為“授衣禮”的奮鬥又持續35年,ad1122年,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終於訂下了教皇與皇帝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根據協約,由教皇在繼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征(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教皇權勢的高峰 1.教皇依諾森三世(Innocent ⅲ) 依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ad1198~1216年),是教會權勢的頂峰時期。他出生於的羅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語言學,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個口才卓越的演說家,又是優秀的音樂家及歌唱能手,廿九歲便當紅衣主教,卅七歲被選為教皇。他把自己的職責看成是半神式的存在(semi-divine),即說自己是位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在神之下、人之上。他還認為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vicar of Christ),或者甚至確信自己是祭司長,是王的麥基洗德。 教皇依諾森對教皇制抱著最崇高的理想, 他在兩封信上寫著說:“神把權柄賜給彼得,不僅要他管轄普世教會,也是要他管理全世界。” 他又說:“除非皇帝真誠地事奉神在地上的代表人,他不會成為好的皇帝。” 而且認為:"如果說王擁有世俗的權利,那麼祭司在靈魂上擁有權利,正如靈魂比肉身更貴,祭司職也比王職更寶貴"。 還說:“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依諾森對教皇制的理想是由五個因素塑成: 一、貴格利七世的榜樣﹔雖然貴格利一生為建立教皇至高無上權勢的努力全盤失敗,但他留下的榜樣,卻成為一代代繼任教皇的原動力。 二、偽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雖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是一份假文件,但世世代代被人當做真品。這份文件,在依諾森要求教皇權威的事上,提供了合法 而有力的基礎。 三、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象征著全歐洲基督徒反抗回教徒的大聯合,而每次東征都是由教皇發起,他吩咐國王、皇帝率軍出戰,他們都服從了,使教皇漸漸以“基督教世界之首”'的姿態出現。 四、“藉著罪名”的原則﹔拉丁文“ratione peccati”是“由於罪”的意思。教會承認皇帝在純政治的範疇內居首位,而教皇是宗教與道德範疇內的最高權柄。現在教皇宣稱:如果屬世君王在政治行為上犯了“不道德的罪”時,教皇不但有權,而且有責任干涉這些君王,並加以申斥。既然每一個政治行為 都包含 道德的成份,於是這項“藉著罪名”的原則,就在政治的範疇內,給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使他們成為制裁君王的人。 五、當時歐洲有利的環境﹔當時歐洲的情勢對依諾森非常有利,使得加強教皇”宇宙特權"的要求有實現的可能。當時意大利北部各城漸趨富裕,他們願意與教皇聯合,對抗皇帝。德皇 巴巴若沙 在十字軍東征途中去世,繼任的兒子只在位幾年,接下來的是三歲的腓得利二世﹔法國和其他國家則漸漸開始有民族合一的感覺。因此,當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屬世權柄可以向依諾森挑戰。 依諾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復”聖彼得教產”(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謂的”教皇領土”。這塊領土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目前梵蒂岡),過去由於教皇以土地交換神聖羅馬皇帝的保護,變得越來越小。自從依諾森上任之後600年內,這塊教皇領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狀。 教皇依諾森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他絕不縱容反對他的屬世權勢。 ex 英王約翰膽敢違抗教皇,於是在ad1208年,教皇給英國下了一道禁令,宣布全英國不准舉行教會儀式﹔第二年,英王約翰被革除教籍,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于他,他也失去了王位。ad1213年,約翰只得向教皇屈服,英國自此成為教皇的屬下。 國王和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相繼承認教皇是他們屬靈的領袖。所有的君王都承認教皇也是屬世的主宰,他們宣稱自己是教皇的臣屬,也承認他們的國土是羅馬教會的領土,除了法蘭克王之外;有一段時期,甚至羅馬帝國也成為羅馬教會的領土。 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ad1198一1216年),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大部份君王都成為羅馬教會的封侯,教會權勢自此達到了頂峰。 2、拉特蘭會議 然而依諾森三世的理想遠超過屬世權勢的獲得。ad1215年,他在羅馬 拉特蘭教堂(Lateran Church)召開一次大公會議﹔在召集這次會議時,他說:“有兩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負擔:聖地的再度征服,及全球教會的革新”。 這次會議決議: 再組一次十字軍(第五次1218~1221),由教皇親領出征埃及 (目標:穆斯林,但卻ad1221尼羅河泛濫被迫撤退)﹔ 指出瓦勒度派(Waldensian,新教前身)及亞爾比根派(Albigensian)為異端﹔ 規定 對不肯悔改、傳布異端者的刑罰﹔(沒有異端的歐洲才能抵禦 穆斯林) 同時宣告 限制 贖罪券的頒發﹔ 規定主教們 應當選能幹的人講道﹔ 為學識較差者 免費提供神學及文法教育﹔ 命令猶太人 及回教徒 穿著特別服裝﹔猶太人不可擔任有權管轄基督徒的公職(泛異端) 這次拉特蘭會議成為教皇依諾森三世超越其他諸教皇、擁有最高權勢的標記。隔年,依諾森逝世。 🔳越過最高點 - 教皇權勢的衰落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 ;1234-1303 A.D.)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一個領袖的個性可以大大影響歷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在ad1294/12/24就任教皇職位的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蹬。 (波尼法修八世上任,已是ad1291 第九次/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東方教會的聖經原稿,初代教父手稿,希臘文學,哲學已在西方教會生根) 然而,過不久,波尼法修就為了聖職人員繳稅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Philip the Fair)及英王愛德華(King Edward)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向聖職人員征收重稅﹔教皇下令不准聖職人員繳納﹔法王即刻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這樣便切斷了教皇自法國來的收入。 於是教皇一連發布了幾道教諭(bulls),用拉丁文書寫,而且蓋上圖形鉛璽每個教諭都以開始的幾個字為名。 在“一聖教諭”(Unam sanctam)中,教皇說:“……教會有兩支寶劍:屬靈和屬世的……它們代表教會的權柄,前者由教會和教皇的手運用,後者由國王和軍兵運用,但必須用在教會和教皇權柄的統管之下。一支寶劍必須順服另一支寶劍,也就是說,屬世權柄必須服在屬靈權柄之下,屬靈權柄有權建立屬世權柄,並在屬世權柄犯錯時,施行審判……。世界上每一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是順服羅馬教皇。”教皇又引耶利米書一章10節的話:“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教皇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像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在ad1075 十字軍未開始之前,貴格利七世的這一招雖曾有效,十字軍之後的 波尼法修卻得不到果效。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ad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羅馬東南方的阿南宜(Anagni)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87歲的老人,兵丁對他拳打腳踢。這次波尼法修和法王腓力之爭的慘敗,以及肉體所受的創傷,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去世。 波尼法修完全錯估了新興民族意識的力量。以法國全國而言,共有三個社會階層──貴族、聖職人員及一般百姓。他們宣稱教皇無權干涉國家內政﹔除上帝以外,沒有任何權柄可以超越國王。 2、“巴比倫被擄”時期(Babylonian Captivity﹔ad1309一1376年) ad1309年,法國國王扶持心腹坐上教皇寶座,號稱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五世得法王撐腰,並將教皇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直到1376年,教廷留在該地近70年。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比倫被擄時期”。”被擄”是因為這時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倫”是因為前後持續約70年之久,正如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一樣。這段時期,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 除此之外,因十字軍東征打破封建的屬地主義,民族意識也在其他國家滋長。 在德國的一些王族有權選舉國王,他們宣稱德王的權柄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教皇。在選舉及行政權柄上,德王完全不受教皇控制,這一原則成為德國的憲法。 ad1366 年,當英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國會宣布終止英國與羅馬教會間臣屬的關系,並拒絕繳納英王約翰在位時向教皇依諾森三世所應允的貢金。 在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為了獲取更多錢財,聖職團出賣主教職位 及 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已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但 更糟的事即將發生! 3、大分裂時期(The Great Schism﹔ad1378一1417年) 意大利人對教廷遷往亞威農之事,非常不悅,他們欲使羅馬再度變成為教皇寶座所在地。於ad1378年,意大利與法國公開斷絕關係,雙方各選出一位教皇﹔於是出現了兩位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威農﹔這段時期39年(ad1378~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兩位教皇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 ad1409年,為解決大分裂的問題,在意大利 佛羅倫斯西方海邊 比薩(Pisa)舉行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為教皇,但三個教皇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在這樣混亂的情勢下,這三位教皇,沒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認可﹔8年後,ad1417年,在德國南端的君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大會成員中包括神學,教規,民法博士,主教檢查官,大學代表,大教堂會分教務長,君主代表等,強烈支持三位教皇退位,以國家集團投票,又選了一位意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終止了這個“大分裂”。 🔳重點整理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是 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士每拿時期異教習慣) 已故的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 能幫助我們 (由士每拿時期的紀念,演變成崇拜) 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 教會裡設立唱詩班 教皇有立王和廢王權柄 教皇因克呂尼運動,神僕禁止結婚(過頭) 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所有聖職都需要教會按立,平信徒沒有權柄 教會的頭=教皇,就是基督的代言人,以半神存在,控制宇宙 ❓想請問你,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有沒有幾條是在今天還似曾相識呢?你可以想一想 同時,中世紀教會時期,在歐洲各地有許多知識淵博又充滿勇氣的傳道者,以聲明,文書或直接行動 指正教會對於聖經教導錯誤,同時表達對教會的不滿,而遭當權者視異議份子為異端,以誘捕,追殺,圍剿,打入異端裁判所,在各種羞辱,鞭打,火刑中,異議份子成為殉道者,然而,也因著他們的鮮血,為後人鋪成宗教改革之路,我們下輯待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會 的 教皇時期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6-4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漸趨式微 從被擄到分裂 民族掘起 重點整理 galigongbible

    ep116-4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漸趨式微 從被擄到分裂 民族掘起 重點整理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Ad313 君士坦丁米蘭赦令後,基督信仰豬羊變色,直上羅馬國教;因向基督信仰政策傾斜大開優惠,異教徒被迫加入基督信仰。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原則,異教徒將異教滲入基督信仰,如:聖餐,聖母,聖徒,聖誕,殉道者的崇拜,加上教會,教宗,聖職人員鼓勵,使信徒信仰行淫而不自知。 政教合一使教區擴大,禮拜需更多專業人員,為管理事務建立聖品階級,使信徒開始追求外部需求,忘了內部建造和彼此服事。 大公會議確立幾件事情:父子霝三位一體,基督的一體內是神人二性,尼西亞信經,新約27本卷正典確立。 🔳推雅推喇教會-教皇時期 ad600~1600 🔳蠻族的入侵 自公元5世紀開始,日耳曼各部族人如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其他民族部落受匈奴的驅趕,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並在原羅馬的屬地上,建立起一系列王國。 410年,西哥特人攻克了“永恆的城池”羅馬,羅馬被掠六天六夜之久 455年,汪達爾人在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后,又越過地中海攻入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的蠻族。同時,匈奴人與日爾曼人的戰斗受挫,就轉而進攻羅馬城,幸有教皇利奧一世出面求情,保全了羅馬城。 476年,西羅馬的最后一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在蠻族雇佣軍將軍奧多亞克的命令正式向元老院聲明退位後,元老院派出一個使團赴東羅馬朝廷,把帝徽送給當政皇帝。西羅馬帝國結束了。 🔳穆罕默德與回教的興起 穆罕默德(意即受到高度贊揚的人)40 歲時,他聲稱在山洞里接到了安拉通過天使給他的啟示,要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最後的先知,傳播安拉的啟示。 他主張 放棄對偶像的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唯一的主宰。指出人的最終歸宿決定於他在世的”行為",凡忽視唯一的神的人和惡人都會落入地獄,而信奉唯一的神的行善的人預定要到永恆的天堂,因此號召人們止惡行善,停止部落氏族間的爭斗,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穆罕默德同時宣稱在他以前的先知,尤其是耶穌和亞伯拉罕,都是神聖的導師,但他則進一步完成了他們的教導。 這個新宗教開始的幾年只是一小群人的秘密信仰,包括穆罕默德的妻子、堂弟、僕人和朋友。 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向麥加居民傳教,信徒大多為社會地位"低微的貧苦人和奴隸”(如同士每拿時期),貴族們極力反對他的信仰,認為他不僅破壞了傳統信仰,而且動搖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基礎,影響了他們每年從克爾白的朝覲活動中所獲得的利益。為此,他們先是對穆罕默德進行諷刺、嘲弄、責難,後來則對他和他的信徒們實行經濟制裁和施加暴力。(如同士每拿時期視基督信仰為邪教或迷信,別迦摩時期視正統之外為異端) 619~62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和妻子先後去世,他的傳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貴族乘機迫害,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附近的麥伊夫,這時穆罕默德聲稱他受安拉的恩賜,乘坐一匹飛馬一夜之間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並隨天使一同登霄遨游,黎明返回麥加。由此,原為猶太教、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蘭教的聖地,禮拜時的朝向。 621~622 年,不少麥地那人邀請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去傳教,並發誓服從和保衛他。於是,穆罕默德組織麥加的100多名穆斯林分批秘密前往。同時,麥加的貴族籌划謀殺穆罕默德,他得知後連夜逃出麥加,在追捕下經長途跋涉,終於在622年9月24日來到麥地那,受到先期到達的穆斯林和當地居民的隆重歡迎和熱烈擁護,這就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遷徙,後來這一年又被定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 然而,猶太教徒對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的遷入耶路撒冷始終懷有戒心。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壯大,給當地猶太教徒的政治經濟利益帶來威脅,於是 他們從懷有戒心轉而採取敵視和反對的態度。大約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16個月,穆罕默德聲稱接到啟示(今日先知也會接到啟示),將禮拜朝向由耶路撒冷改為麥加的克爾白,確立麥加為伊斯蘭教中心,與猶太教徒的關係破裂。 穆罕默德積極組建軍隊,親自率兵防守,並封鎖麥加──敘利亞間的商道。 631年,來自各地的許多代表團到麥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順和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代表團年”,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次朝覲,他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重要演說,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 🔳穆罕默德之後 穆罕默德未曾指定繼承人,但是他曾選艾布﹒伯克主持過在麥地那清真寺的祈禱儀式,因此經過了一段紛爭擾攘的日子,就根據這一事實,說服各阿拉伯回教領袖,共同擁立艾布﹒伯克為第一位哈里發(即代表之意)。 當征戰逐步推進,宗教的角色也隨之突出,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熱衷“聖戰”,宣稱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國的最好途徑。阿拉伯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號令嚴明,他們慣於艱苦及視戰利品為報酬,他們能在飢餓的狀況下戰斗,而將豐盛的生活寄托在一次又一次戰爭的勝利上。 這樣,阿拉伯人的征服行為,其快速超過羅馬人,其持久甚於蒙古人,他們在一百年間橫掃阿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踏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卻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再以旋風之速從北非揮師,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又越過庇里牛斯山,直搗法國。 🔳都爾之戰 阿拉伯大軍踏上法國土地時,查理將軍呼籲境內所有臣民都投入戰爭。732年,查理的軍隊與阿拉伯大軍相遇在都爾(今 法國西南部),雙方對峙7天。終於在10月的一個周六,雙方擺開陣勢。阿拉伯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後者嚴陣以待,列隊成牆,擋住了阿拉伯騎兵的一次次猛烈的攻擊。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屍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經過一夜休息,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出陣,卻不見阿拉伯騎兵的蹤影。原來他們已撤退回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阻擋了回教浪潮的最高峰,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因而被譽為“馬特爾”,意即“鐵槌”,他成為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又稱“鐵槌查理”,成為法蘭克皇帝。 伊斯蘭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教會損失慘重。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都曾存在過無數興旺的教會,而今成為強烈回教化的地區。在非洲大陸,回教仍然是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巨大的競爭對手。阿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與異教東方之間築起了一堵難以跨越的回教高牆。 教皇時期,更確切的講為中世紀。對於這一千年左右時間,分為三階段時段: 教皇的興起,從大貴格利到貴格利七世(590-1050)﹔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從貴格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1050-1294)﹔ 教皇權勢之衰微時期,從尼波法修八世到馬丁路德95條(1294-1517)。 🔳大貴格利 貴格利(Gregory the Greek)生在羅馬富貴之家。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而且建了七個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他想四處傳道,但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君士坦丁堡做教皇的代表。到ad590年人民公舉他做教皇﹔ 貴格利對教會的貢獻,大致上可分三方面。 一,他出任教皇之后,就對羅馬教會內部進行一些改革,這些改革使得西方教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不再需要依附東方的教會﹔並且他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當時,東方教會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為“普天下的主教”,貴格利不承認他﹔ 只稱自己為 “上帝僕人的僕人”。他這個名稱便成了以後教皇的稱呼。(但是後來西方教會羅馬主教的權勢有過之無不及) 二,推行慈善事工。 當時西方社會正值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又有瘟疫流行,全國遭難。他就運用他的組織才能,把救濟工作組織起來,使羅馬的教會作為領導,在有系統、有規模的安排底下,促使西方教會獲得一個大致上的安定局面。同時也使教會在西方在歐洲的大部份地區,有一股無可否認的影響力。 三,推動修道院。 貴格利之前,修道院的安排都是相當獨立的,而貴格利逐步把修道院管理權、控制權收回,使得教會本身能夠對這些修道院有越來越大的影響。並且當時意大利各處主教甚具權威,他就規定主教必須服在教皇權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須要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表示他的承認。(主從關係=聖品階級=尼哥拉黨的問題) 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他又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詩班(聖歌隊)。有時候他的身體軟弱,躺在禮拜堂,聽兒童唱歌,若有不合調的,就指導他們。(唱詩班發起人) 在神學方面,大貴格利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士每拿時期,異教為渡過天災地變,抓拿基督徒流血獻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別迦摩時期,聖徒是天上大臣,能把禱告呈給上帝;偶像崇拜) (3)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未知,是最大的恐懼;聽話照做) 因此,後來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貴格利於ad604年離世。 🔳教皇權勢的崛起 許多環境的興起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歷史上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將權威匯集到羅馬主教身上;如同基督請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帶動教會風向的使者,風慢慢增強,把羅馬主教吹上權力頂峰。 蠻族入侵使西羅馬的覆亡,再也沒有皇帝的蓋子擋在主教之上,大大增進了教皇的特權,羅馬主教透過教導,慈善事業,控制修道院,變成西方教會最重要的人物。 羅馬教會派遣許多宣教士前往北歐各地宣教並建立教會。“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與羅馬主教非常親密,因此,他在宣教時,奉羅馬主教的名工作。這些宣教士所設立的教會,很自然地尊羅馬教會為他們的領袖。 🔳政教聯合的初步 1、陪平王 在法國都爾打敗阿拉伯大軍的大將軍-查理.馬特爾死後,他的兒子“矮子陪平”獲得和父親一樣法蘭克王的位子,但他認為,此舉必須得到教皇的贊同(想要錦上添花),而這時的教皇撒迦利亞(Zacharias)早已準備同意他的行為,說:“有國王之權的人也當擁有國王之名。”因此,於ad751,陪平正式被教皇加冕為”法蘭克王" 。 這件事當時從表面來看很單純,然而卻造成了長遠的影響。畢竟,陪平要求教皇的批准是之前沒有的事。從此,教皇開始有權立王 廢王(要求同意=陪平王自廢武功)。這件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強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這種情況維持約1100年的時間,直到ad1870年意大利重新立國才中止。 2.查理 變成 查理曼 (神聖羅馬帝國) 矮子陪平於ad768年去世,查理便獨攬大權,正式開始統治。查理所處的時代是個"沒有法紀的時代",凶殺、搶劫被視為平常﹔人們野蠻、無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歐也極不穩定。 ad800年的聖誕節,當 查理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這位在聖誕節被加冕為皇帝的人物,成功地為西歐人民取得三項無價之寶,這也就是他為什麼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查理大帝之意)的原因,這三項是: 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產﹔ 文化,代表知識,能充實生活﹔ 基督教,代表真實的宗教信仰,能提高靈性。 🔳外部勢力對教會的控制 ad843年,查理曼去世後,”神聖羅馬帝國"被他的三個孩子瓜分: 第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為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 第二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 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為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卻不能像他一樣抵御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東歐)﹔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北歐)。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並殺害無數居民。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貴族,諸候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諸侯之間為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 意大利的貴族一直以來對選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盡力將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 ad904-963間,教皇的實權便落在最有影響力的 奧多拉 和 馬洛吉亞 母女手中。她們母女三人用美色及各樣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們的情夫、兒子及孫子占據。例如,馬洛吉亞 就是教皇塞爾吉烏斯三世的情婦,在羅馬有很大勢力,曾廢黜教皇約翰十世。以後的教皇約翰十一世、利奧七世、約翰十二世都是 馬洛吉亞 的兒子。這時期的教皇的統治被稱為"淫婦專政”。 到了ad1012年後,教皇的皇位被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所控制,他們於ad1033 年立12歲的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 IX)為教皇,後來他成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為太敗壞,以至於ad1045年被死對頭 克里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死對頭 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為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並且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 將教皇職位出賣給賈德恩,這人就成為教皇貴格利六世。但這項交易卻泄漏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以欺詐手段增進教皇權勢 除了貴族控制教皇之外,一些人為的陰謀,藉著欺詐與偽造,成功地加強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他們如何藉欺詐手段達到目的: 大約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了一份稱為“君士坦丁獻土/君士坦丁贈與 諭令”(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維斯特(Sylveter)的禱告,麻瘋病得以痊癒,在感激之餘,他決定遷都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目的是為了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皇的屬靈政體。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於離開羅馬時,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臣服於教皇西維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繼承人,此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區和城市都轉移給教皇。因此,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了教皇。 ❓冒著生命危險在ad313解決4王共治的君士坦丁,就因為麻瘋病痊癒把一半國土送給教皇?? 大約九世紀中葉,又出現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稱為“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據說這些教令是由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格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決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請訴,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也包括這份教令集中。 所謂“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經過數世紀發展而成的(由ad300~400,別迦摩時期開始),而“伊西多爾教令集”的目的,在”証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早數世紀前就實行了。(教會的傳統習慣) 這些文件歷經數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認為是真品。直到十字軍東征由東方教會帶回聖經原稿,初代教父著作,希臘哲學,流入西方教會;ad1433年,庫薩(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 贗品。自此以後,這份文件被改稱為”偽伊西安爾教令集”。ad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証明”君士坦丁獻土”是一份偽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為贗品。 在中世紀,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這兩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騙局﹔然而,當時它們所蒙騙的世界,是個非常無知的世代。整個中世紀都深信它們是真的,它們讓教皇有充份的時間建立權威。 👉ad50,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加拉太書對讀者反應,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各教會,初代教會就有假文件。 👉bc458,以斯拉頒佈新律法,又名法利賽運動。耶穌指著文士說:你們不守律法,卻只遵守人規定的傳統。 ❓今天教會中,會不會有假文件或是傳統呢?耶穌基督要我們遵守的新舊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 直至ad1054年東西方教會 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一條東北向西南的界線正式分裂(演變成 東西方世界),東方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長 已不再是 西方教會羅馬主教=教皇的競爭對手。 ❓近期有一個在媒體界還算有名的教會,因會友和牧師的不合,不太平靜,順便一問,今天在教會中,有多少牧師利用聖經建立權威呢?你可以思考一下 🔳克呂尼革新運動 在這種黑暗的局面下,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於ad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於是“克呂尼運動” (Cl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於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僕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 1、教皇利奧九世 在150年後,利奧九世(ad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 全部成員都是羅馬貴族,他們長期控制教皇,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並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換血)。 新教皇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雨果(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 (一)神僕絕對禁止結婚。(天主教神職禁婚,但在路德歸正後,新教可開始) (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表示由ad1045本尼狄克九世之後還有買賣,才需禁止) (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只有教會能按立聖職=授衣禮) 2.希爾得 布蘭(貴格利七世) 希爾得布蘭深信,神所預備並指派為這國度實現的代理者就是教會。他進一步深信,教會的頭──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觀念中,教皇高於一切,包括王子、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負責。為了使教會配成為神國度在地上的代理人,貴格利七世認為教會與聖職人員均需按克呂尼的標準改革,為了鏟除革新的障礙,“授衣權”必須自皇帝手中轉移到教皇手中。然而這對皇帝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被消減權力),於是當時在貴格利七世與國王亨利四世之間就發生了一次權力的爭奪戰。 1075年,教皇貴格利七世趁德皇勢微之際,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禮”(非聖職人員能按立聖職/主教)。然而就在同年後半年,亨利四世由於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深信自己有夠強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違反教皇的禁令,而且給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禮。當年12月到次年1月24日,貴格利七世與亨利進行了一場筆戰,互相指責對方。 1076年2月14日,爭執發展到一個新高,在羅馬一個會議中,教皇嚴肅地宣布革除國王教籍,並廢除他的王位,除非他悔改。此時德皇也不含糊,他頒了一道諭令,給羅馬百姓,以激烈的口氣要求他們將“修道士希爾得布蘭”逐出羅馬城。 但是,德皇的諭令沒有羅馬人理會,而教皇的要求卻在德國掀起了熱烈的反應。ad1076年10月,德國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刻廢黜亨利,全體都希望將他降卑。最後貴族們決定隔年二月在奧斯堡再舉行一次會議,由教皇親自主持。在那次會議中,他們將給德皇亨利一個機會澄清罪名。如果一年之內,教皇貴格利還沒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將失去王位。 這時亨利處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他可以感覺到皇冠正在往下滑。為了挽救王位,他願意做任何事。因此,他給教皇寫信說:“謹遵臣民之意見,本人願意從此尊重並順服使徒職任及您教皇貴格利。既然本人已被判觸犯重罪,願意呈上無辜之証明,或接受懲罰,或遵行您所規定,足以抵罪的補贖之禮。” 亨利必須在一年內獲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決,因此他設計逃出斯拜爾城,帶著妻子白莎(Bertha)、小兒子及幾個忠心的隨從,前往意大利。在酷寒的冬天,冒著刺骨的冷風,越過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 與此同時,教皇正由義大利啟程北上,前往德國南部奧斯堡會議。當他離開羅馬城不久,行過塔斯卡尼省時,聽到謠言說,亨利帶軍前來。於是,貴格利轉道避近卡諾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堅固城牆中。 ad1077年1月25日,亨利爬上卡諾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門。外門開啟,有人領他穿過第一道圍牆及第二道圍牆的牆門,但第三道牆門卻仍關閉。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著悔罪者粗糙的毛織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想起冰與火之歌,jone snow在北方城牆駐守的服裝)。日暮西沉,大門仍然緊閉,這一天他不得其門而入。第二天依然。 直到第三天,當下午即將消逝之際,ad1077年1月27日的黃昏,第三道門終於徐徐開啟,亨利四世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教皇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最後,亨利可以說事實上“勒索”到貴格利的宣赦,因此恢復王位。藉著在教皇面前的降卑,德皇在臣民與貴族面前獲得外交上的全勝,亨利可以說是“以屈尊取勝”的人。 卡諾撒事件並未結束亨利和貴格利之間的摩擦,它是最戲劇化的部份而已,接下來是一片混亂的局面。 德國和意大利分裂成兩個陣營:亨利在德國的對手們,於ad1077年推選了斯華比亞的魯道夫(Rudolph of Swabia)為王,於是,在德國有了兩位對立的皇帝。當年,亨利和魯道夫爭戰,後者重傷而死,內戰在德國境內繼續,到處是殘殺暴行,將德國夷為廢墟。 魯道夫死後,亨利整軍前往意大利,圍攻羅馬,將城奪取。亨利隨己意使“反教皇” 就職,反教皇也立刻為亨利加冕為帝。貴格利聽見亨利率軍前來的消息,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安格羅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難,並向意大利南方的諾曼底人求救。諾曼底大軍抵達,亨利帶軍撤退。諾曼底人為報復羅馬人投降貴格利七世的敵人,進城後大肆屠殺搶掠。雖然這不是教皇的責任,但它足以使羅馬人對教皇充滿忿恨,使教皇此後不得立足於羅馬,只有隨諾曼底人回往意大利南部。 ad1085年,貴格利七世死於於意大利南行途中的沙勒諾城(salerno),去世時是個心碎的老人。 臨死前,他說:“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死於放逐。” 3、沃木斯協約(The Concordat of worms) 貴格利七世去世,為“授衣禮”的奮鬥又持續35年,ad1122年,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終於訂下了教皇與皇帝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根據協約,由教皇在繼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征(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教皇權勢的高峰 1.教皇依諾森三世(Innocent ⅲ) 依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ad1198~1216年),是教會權勢的頂峰時期。他出生於的羅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語言學,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個口才卓越的演說家,又是優秀的音樂家及歌唱能手,廿九歲便當紅衣主教,卅七歲被選為教皇。他把自己的職責看成是半神式的存在(semi-divine),即說自己是位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在神之下、人之上。他還認為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vicar of Christ),或者甚至確信自己是祭司長,是王的麥基洗德。 教皇依諾森對教皇制抱著最崇高的理想, 他在兩封信上寫著說:“神把權柄賜給彼得,不僅要他管轄普世教會,也是要他管理全世界。” 他又說:“除非皇帝真誠地事奉神在地上的代表人,他不會成為好的皇帝。” 而且認為:"如果說王擁有世俗的權利,那麼祭司在靈魂上擁有權利,正如靈魂比肉身更貴,祭司職也比王職更寶貴"。 還說:“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依諾森對教皇制的理想是由五個因素塑成: 一、貴格利七世的榜樣﹔雖然貴格利一生為建立教皇至高無上權勢的努力全盤失敗,但他留下的榜樣,卻成為一代代繼任教皇的原動力。 二、偽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雖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是一份假文件,但世世代代被人當做真品。這份文件,在依諾森要求教皇權威的事上,提供了合法 而有力的基礎。 三、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象征著全歐洲基督徒反抗回教徒的大聯合,而每次東征都是由教皇發起,他吩咐國王、皇帝率軍出戰,他們都服從了,使教皇漸漸以“基督教世界之首”'的姿態出現。 四、“藉著罪名”的原則﹔拉丁文“ratione peccati”是“由於罪”的意思。教會承認皇帝在純政治的範疇內居首位,而教皇是宗教與道德範疇內的最高權柄。現在教皇宣稱:如果屬世君王在政治行為上犯了“不道德的罪”時,教皇不但有權,而且有責任干涉這些君王,並加以申斥。既然每一個政治行為 都包含 道德的成份,於是這項“藉著罪名”的原則,就在政治的範疇內,給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使他們成為制裁君王的人。 五、當時歐洲有利的環境﹔當時歐洲的情勢對依諾森非常有利,使得加強教皇”宇宙特權"的要求有實現的可能。當時意大利北部各城漸趨富裕,他們願意與教皇聯合,對抗皇帝。德皇 巴巴若沙 在十字軍東征途中去世,繼任的兒子只在位幾年,接下來的是三歲的腓得利二世﹔法國和其他國家則漸漸開始有民族合一的感覺。因此,當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屬世權柄可以向依諾森挑戰。 依諾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復”聖彼得教產”(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謂的”教皇領土”。這塊領土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目前梵蒂岡),過去由於教皇以土地交換神聖羅馬皇帝的保護,變得越來越小。自從依諾森上任之後600年內,這塊教皇領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狀。 教皇依諾森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他絕不縱容反對他的屬世權勢。 ex 英王約翰膽敢違抗教皇,於是在ad1208年,教皇給英國下了一道禁令,宣布全英國不准舉行教會儀式﹔第二年,英王約翰被革除教籍,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于他,他也失去了王位。ad1213年,約翰只得向教皇屈服,英國自此成為教皇的屬下。 國王和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相繼承認教皇是他們屬靈的領袖。所有的君王都承認教皇也是屬世的主宰,他們宣稱自己是教皇的臣屬,也承認他們的國土是羅馬教會的領土,除了法蘭克王之外;有一段時期,甚至羅馬帝國也成為羅馬教會的領土。 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ad1198一1216年),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大部份君王都成為羅馬教會的封侯,教會權勢自此達到了頂峰。 2、拉特蘭會議 然而依諾森三世的理想遠超過屬世權勢的獲得。ad1215年,他在羅馬 拉特蘭教堂(Lateran Church)召開一次大公會議﹔在召集這次會議時,他說:“有兩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負擔:聖地的再度征服,及全球教會的革新”。 這次會議決議: 再組一次十字軍(第五次1218~1221),由教皇親領出征埃及 (目標:穆斯林,但卻ad1221尼羅河泛濫被迫撤退)﹔ 指出瓦勒度派(Waldensian,新教前身)及亞爾比根派(Albigensian)為異端﹔ 規定 對不肯悔改、傳布異端者的刑罰﹔(沒有異端的歐洲才能抵禦 穆斯林) 同時宣告 限制 贖罪券的頒發﹔ 規定主教們 應當選能幹的人講道﹔ 為學識較差者 免費提供神學及文法教育﹔ 命令猶太人 及回教徒 穿著特別服裝﹔猶太人不可擔任有權管轄基督徒的公職(泛異端) 這次拉特蘭會議成為教皇依諾森三世超越其他諸教皇、擁有最高權勢的標記。隔年,依諾森逝世。 🔳越過最高點 - 教皇權勢的衰落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 ;1234-1303 A.D.)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一個領袖的個性可以大大影響歷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在ad1294/12/24就任教皇職位的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蹬。 (波尼法修八世上任,已是ad1291 第九次/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東方教會的聖經原稿,初代教父手稿,希臘文學,哲學已在西方教會生根) 然而,過不久,波尼法修就為了聖職人員繳稅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Philip the Fair)及英王愛德華(King Edward)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向聖職人員征收重稅﹔教皇下令不准聖職人員繳納﹔法王即刻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這樣便切斷了教皇自法國來的收入。 於是教皇一連發布了幾道教諭(bulls),用拉丁文書寫,而且蓋上圖形鉛璽每個教諭都以開始的幾個字為名。 在“一聖教諭”(Unam sanctam)中,教皇說:“……教會有兩支寶劍:屬靈和屬世的……它們代表教會的權柄,前者由教會和教皇的手運用,後者由國王和軍兵運用,但必須用在教會和教皇權柄的統管之下。一支寶劍必須順服另一支寶劍,也就是說,屬世權柄必須服在屬靈權柄之下,屬靈權柄有權建立屬世權柄,並在屬世權柄犯錯時,施行審判……。世界上每一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是順服羅馬教皇。”教皇又引耶利米書一章10節的話:“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教皇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像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在ad1075 十字軍未開始之前,貴格利七世的這一招雖曾有效,十字軍之後的 波尼法修卻得不到果效。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ad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羅馬東南方的阿南宜(Anagni)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87歲的老人,兵丁對他拳打腳踢。這次波尼法修和法王腓力之爭的慘敗,以及肉體所受的創傷,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去世。 波尼法修完全錯估了新興民族意識的力量。以法國全國而言,共有三個社會階層──貴族、聖職人員及一般百姓。他們宣稱教皇無權干涉國家內政﹔除上帝以外,沒有任何權柄可以超越國王。 2、“巴比倫被擄”時期(Babylonian Captivity﹔ad1309一1376年) ad1309年,法國國王扶持心腹坐上教皇寶座,號稱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五世得法王撐腰,並將教皇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直到1376年,教廷留在該地近70年。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比倫被擄時期”。”被擄”是因為這時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倫”是因為前後持續約70年之久,正如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一樣。這段時期,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 除此之外,因十字軍東征打破封建的屬地主義,民族意識也在其他國家滋長。 在德國的一些王族有權選舉國王,他們宣稱德王的權柄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教皇。在選舉及行政權柄上,德王完全不受教皇控制,這一原則成為德國的憲法。 ad1366 年,當英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國會宣布終止英國與羅馬教會間臣屬的關系,並拒絕繳納英王約翰在位時向教皇依諾森三世所應允的貢金。 在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為了獲取更多錢財,聖職團出賣主教職位 及 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已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但 更糟的事即將發生! 3、大分裂時期(The Great Schism﹔ad1378一1417年) 意大利人對教廷遷往亞威農之事,非常不悅,他們欲使羅馬再度變成為教皇寶座所在地。於ad1378年,意大利與法國公開斷絕關係,雙方各選出一位教皇﹔於是出現了兩位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威農﹔這段時期39年(ad1378~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兩位教皇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 ad1409年,為解決大分裂的問題,在意大利 佛羅倫斯西方海邊 比薩(Pisa)舉行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為教皇,但三個教皇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在這樣混亂的情勢下,這三位教皇,沒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認可﹔8年後,ad1417年,在德國南端的君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大會成員中包括神學,教規,民法博士,主教檢查官,大學代表,大教堂會分教務長,君主代表等,強烈支持三位教皇退位,以國家集團投票,又選了一位意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終止了這個“大分裂”。 🔳重點整理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是 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士每拿時期異教習慣) 已故的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 能幫助我們 (由士每拿時期的紀念,演變成崇拜) 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 教會裡設立唱詩班 教皇有立王和廢王權柄 教皇因克呂尼運動,神僕禁止結婚(過頭) 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所有聖職都需要教會按立,平信徒沒有權柄 教會的頭=教皇,就是基督的代言人,以半神存在,控制宇宙 ❓想請問你,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有沒有幾條是在今天還似曾相識呢?你可以想一想 同時,中世紀教會時期,在歐洲各地有許多知識淵博又充滿勇氣的傳道者,以聲明,文書或直接行動 指正教會對於聖經教導錯誤,同時表達對教會的不滿,而遭當權者視異議份子為異端,以誘捕,追殺,圍剿,打入異端裁判所,在各種羞辱,鞭打,火刑中,異議份子成為殉道者,然而,也因著他們的鮮血,為後人鋪成宗教改革之路,我們下輯待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會 的 教皇時期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547. 2 Chronicles 36:5 – The Last Kings of Judah

    547. 2 Chronicles 36:5 – The Last Kings of Judah

    Three bad kings reign in Judah until God brings Nebuchadnezzar of Babylon to destroy Jerusalem. The people are taken away captive for seventy years.

    Join Pastor Daryl as he journeys through the entire Bible.
    Read or subscribe to his daily devotional at
    simplythebible.blog.
    Visit the
    church website.

    Join Pastor Daryl as he journeys through the entire Bible.
    Read or subscribe to his devotional at
    simplythebible.blog.
    Visit the
    church website.

    If you enjoy Simply the Bible, please give us a rating and leave a review wherever you listen to podcasts. That helps us a lot!

    Lamentations

    Lamentations

    Today as we continue our "road trip" through the 66 books of the Bible we find ourselves in Lamentations.  Why is a book of five poem songs of lament or "funeral songs" even included in the Bible. As you listen you will find that there is so much we can learn about God's wrath, the prophets foolishness and God's faithful love in this book.

    Nehemiah

    Nehemiah

    Continuing our cruise through the 66 books of the Bible finds us in Nehemiah.  This book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written by Ezra with experiences from Nehemiah's own diaries.  Taking on the 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after returning from Babylonian captivity the book begins with hope but sadly ends in great disappointment.  A new heart is what God was really wanting.
    Listen and see is you find yourself in this story.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