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john wesley

    Explore "john wesley"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A Conversation about Methodism with Dr. Ryan Danker", "Review: John Wesley Documentary", "ep119-1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正統主義 敬虔運動 本義與霝意解經 galigongbible", "ep119-2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理性/相對主義 自然/自由神學 福音運動 galigongbible" and "ep119-3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平信徒第二次覺醒運動 普世差傳 跨/超宗派工作 galigongbible" from podcasts like ""The St. Paul's Podcast", "True to the Word",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and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and more!

    Episodes (16)

    A Conversation about Methodism with Dr. Ryan Danker

    A Conversation about Methodism with Dr. Ryan Danker

    Dr. Ryan Danker is the director of the John Wesley Institute in Washington, DC., a former professor & Wesley scholar,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Charles Wesley Society. 

    www.nextmethodism.org

    Dr. Ryan Danker's book: https://www.amazon.com/Wesley-Anglicans-Political-Division-Evangelicalism/dp/0830851224/ref=sr_1_1?crid=2Y2OPB5L9UTG0&keywords=Ryan+Danker&qid=1695228854&sprefix=ryan+danke%2Caps%2C93&sr=8-1

    Review: John Wesley Documentary

    Review: John Wesley Documentary

    If you are listening to this review on the Sabbath, then I would like to wish you a Sabbath filled with the confidence that what the Lord started, He will finish in you, before Jesus Christ returns.

    This week’s review is for the documentary, John Wesley - The faith that Sparked the Methodist Movement.

    Scripture References:
    Matthew 7:21-23 (practicing lawlessness)
    Lamentations 3:22-24 (God's compassion)
    James 2:26 (faith without works)

    Question or comment: info@renewedfaithmedia.com

    Film review request: review@renewedfaithmedia.com

    Website: https://www.renewedfaithmedia.com/


    Podcast music: Motivational Ident (Main) by ZakharValaha from Pixabay





    ep119-1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正統主義 敬虔運動 本義與霝意解經 galigongbible

    ep119-1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正統主義 敬虔運動 本義與霝意解經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在非拉鐵非時期中,我們會發現教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對神學追求與辯證,一部份是以服事走在前面領人認識上帝, 🔳歸正運動後半段 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 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 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當路德談到信心時,他所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的活潑的關系,但歸正運動後進入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係彷彿被遺忘,正統主義擁有精細地界定的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崇拜時的講道變得乏味,變得很規條化。 👉若今天教會將聖經過度解釋,或解釋過度延伸或過度保守,都不合適,也就是過度客觀或過度主觀都不合適,一切解釋需以上帝在歷史中的計劃為主觀論點(一直強調,聖經要整本看) 🔳敬虔運動 ad1670年,一位德國西南部 法蘭克福(Frankfort)牧師史賓納(Philipp Jacob Spener)召聚了一小組信徒在他家中讀經、祈禱,彼此鼓勵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某教會的教材:活潑的生命?),他稱這小組聚會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但不久,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迫使他離開法蘭克福被迫轉到柏林,也同樣的組織更新團契。不過,更有力的影響,乃在他所寫的一本名為《渴慕敬虔》(Desideria)的書,清楚地期望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摒棄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 在這種更新運動展開的初期,正統主義的神學家已感到不安,當這運動漸漸擴大時,正統主義便公開反對敬虔運動。 (👉能推翻就是革命,不能推翻就是造反) 然而,在追求敬虔的生命中,敬虔主義者卻漸漸將信仰變得「極度個人化及內在化」。於是,敬虔主義與關懷社會、文化的活動「脫節」了,有時甚至對立起來。不過在神學上,敬虔主義所帶來的問題是,「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為一談」,ex 基督教順口溜:順服就蒙福,增加奉獻就增加收入,作主工不空空; 延伸/霝意與本義解經的不同,掌握神的真理,主觀經歷當然很重要,但主觀經歷卻不能成為真理的依據。可以說敬虔主義將基督教的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從這個角度看是助長了啟蒙運動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對於日後自由派神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1618-19 改革宗以加爾文為核心的荷蘭多特會議的50年裡,正統主義的規條化和僵化,只有讀聖經,操練敬虔操練(禁食,禱告,讀經,奉獻,刻苦自己),使基督徒又成為中世紀修道院的出世生活。 👉今天,人人皆祭司,人人都有一張嘴,個人化,去中心化 👉反客為主ex:瑪三10:萬軍之亞威說:「你們(=以色列)要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全部送入倉庫,使我(=上帝)家中有糧;借此試驗我,看我是不是為你們敞開天窗,把福氣倒給你們,直到充足有餘呢。」 若為需要的團體奉獻,上帝反過來為他預備,這是好事,若以主觀分享引用瑪三10-可以,若成為客觀教導-要小心,請記得看前後文上帝在生氣什麼。 👉敬虔主義者 解釋/引用聖經過於主觀,等同拿聖經(=論語)為自己背書,如同今天某些教會中的小教皇,若引用經文教導過度主觀,自然會產生不適切。 🔳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抬頭 正統主義不單刺激了敬虔運動的產生,也間接地刺激了啟蒙運動的開展。因著正統主義對於任何神學思想的偏差都不能容忍,在教會內常引起爭端,使基督徒彼此相殘(=彼此指控為異端),教外的知識分子便對基督教的道理能抱一種輕蔑的態度(狗咬狗一嘴毛/站高山看馬相踢),並且也使他們覺得應該彼此容納,你持你的看法,我抱我的見解,彼此尊重,而不應該強硬確立自己所持的見解才是真理,漸漸,正統與敬虔開始懷疑,到底有沒有絕對真理這回事,於是調合中立的「相對主義」便開始形成。 另一方面,正統主義神學家常常強用理性去確立、証明聖經的真理。這樣便引起了教外的知識分子力求用理性去批判聖經真理,以求推翻它的可信性。慢慢地,理性批判成了最高權威,啟蒙運動的主要精神便是理性批判是萬能的。於是人開始用自己的理性架構去規限神的啟示。 當正統主義間接地刺激啟蒙運動的開展,而啟蒙運動的出現,其實是反映了歐洲整個文化的蛻變。 18世紀啟蒙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波及廣泛而持久,因而有“啟蒙時代”之稱。主要代表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般而言,啟蒙思想有兩大特點: 1、反對宗教,宣揚理性與科學的權威。 所謂啟蒙思想家將社會和人民的不幸,歸因於宗教信仰(=迷信)。他們堅持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如神學、基督教道德等等應該統統打倒。他們認為以經驗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學能夠使我們正確認識自然,增長知識,破除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 2、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民主與法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南歐不敬虔,北歐看聖經,反社會的左派興起) 啟蒙思想家們認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思想家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來結束”專制統治"。 🔳理性主義-自然神論 啟蒙運動傳播產生的重大後果之一就是理性主義在宗教領域的發展,英國的自然神論是這一時期 頗為流行的思想,它是科學知識突飛猛進下的產物,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反對過分執著的宗教信仰。自然神論者把上帝從這個世界中逐出,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他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至少不反對這個預設,只是認為 他在創造世界、為世界制定了自然規律之後,便不再干預世界的發展。世界如今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就如一部由上帝上了發條的機器,啟動後便自行運作,毋須借外力推動。自然規律是上帝設置在人間的內在理性,人只須探求自然規律,不須直接探索上帝。 一切超越理性的信條實際上是未經証實便被相信了,擺脫迷信就是自由,只有有理性的思想家才是自由的思想家,用迷信來束縛人的思想者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一切在啟示中晦澀不明或超越理性的都是迷信的、無價值的。於是,神跡自然是被否定的。 🔳理性主義-解釋聖經 一個重要的發現,便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發現,無論我們抱多懷疑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事物,有一件事無論怎樣也無可置疑的,便是人類的思想。我可以懷疑外在的世界是否存在,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但我卻不能懷疑一件事,就是那正是懷疑的我是真實的。是誰在懷疑?是我(=保羅:裡面的我)!而達到這「穩固的結論」,完全是倚賴人的理性思維。正因如此,人的理性思維是一切信念的基礎。因此,任何事與物不能通得過我的理性批判,我便不會相信。於是,理性成為一切真理的依據。而就這樣,歐洲人便開始用理性作為尺度去批判神的啟示。他們要求神用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啟示人,任何啟示他們認為不合理性的,他們便不能接納,聖經的權威便受到嚴重的質疑。啟蒙運動可以說對教會傳統的信仰發出很大的挑戰。而當時很多的信徒也陷入信心的危機中。同時,教會的神學思想也開始轉變。自由主義神學便在這時候產生的。 🔳英國的敗壞與復興-理性主義極緻 社會方面,ad1700年至1750年間,英國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這時,雖錢財充足,百姓繁衍,道德卻是薄弱非常。(理性主義,主觀價值,道德無法驗證,但金錢可以驗證,造成金錢至上) 教會方面,此時的英國教會──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她自身也陷入形式主義(=正統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而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那個時代人們相當輕視信仰。個人信仰解體 導致道德標準的墮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 👉基督的見證人只窩在教會,而沒有走出教會 🔳自由傳道者-福音派 約翰衛斯理 正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開始呼喚罪人悔改。他們不在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他們不受教區的限制,可以自由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他們是體制外的自由傳道者,這個運動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由於當時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教會講壇信息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他們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聽從教訓,接受牧養,這個新的屬靈運動於是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 福音主義運動三大領袖在英國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 ─1791)、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兄弟,在美國有喬治﹒懷特菲德(Judger Whitefield ,1714─ 1770),他們出現後日益壯大,匯成一股洪流。 👉他們都沒有受神學院裝備,哈哈哈 在牛津大學念書時,約翰努力過簡樸生活,強調對窮人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因此他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慈惠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按照新約聖經管家的觀念,沒有人真正擁有什麼,他不能宣稱自己是某樣財富的合法主人,他所“擁有”的只是上帝交付他代為管理而已。倘若一個人將上帝交他托管的據為己有,他便是偷竊了上帝的東西。1730年代,約翰與查理及懷特菲德等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從事慈惠工作,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務性學校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守一定的規則,因此人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or 循道會/循理會) 👉福音派:霝修+社會工作 1738年5月24是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發現,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仆,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 👉ep118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上帝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ad1512 ~ 1738,由馬丁路德到約翰衛斯理,事隔226年,再次有人想起來「因信稱義」 約翰所教導的重生經歷,為人提供了一種更為簡明、又更易鑒別救恩確據的方法。只要我們內心經歷聖靈的充滿,獲得某個超自然的內在體驗,便可以肯定自己是已蒙上帝拯救的人了。宗教經驗是辨別信仰真偽的確據。 👉(因信稱義屬非理性嗎??) 約翰﹒衛斯理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講員,也是一位極有恩賜的組織家。1739年,他成立了第一個循道派會社,建立第一座小禮拜堂。他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的事業徹底改變了英國中、下層階級的信仰狀況。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的社會見証,關注社會 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集體罪惡,認為這是與福音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于是認可犯罪。” 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過,福音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在社會的普羅大眾層面,對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就在各地教會復興熱潮蔓延的同時,自由主義神學卻悄悄地占據了神學研究的大半壁江山,而各種反基督教思想也在學術界滋長。 🔳北美覺醒運動 促成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的主將是愛德華滋(1703─1758),在他的領導下,1734年在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北安普敦發動。作為牧師的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因信稱義的道理,他在講道中生動地描述並力勸罪人盡速逃避了神的震怒,。很快教會有了屬靈的復興,人人都關心永生的問題,一年間超過300人決志歸主。接下來的幾年間,新英格蘭的不同地區都發生大復興,信主之人多如潮涌。 這次大復興同時伴隨有強烈的感情和身體表現,如1741年7月8日愛德華滋在恩菲爾德布道,經文是《申命記》32:35“他們失腳的時候近了”,題目是《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講道時常被會眾的大喊大叫打斷,男男女女在地板上打滾,哭喊聲甚至蓋過了講道的聲音,據說有人緊緊抱住教堂的柱子和欄杆,顯然是在那一刻感到他們正往地獄滑落。整整一夜,該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求神拯救的呼喊。 👉像不像現在某牧師佈道場面? 在大覺醒運動中,懷特菲德的作用甚大。他是一個旅館主人的兒子,幼時生活貧困,被約翰﹒衛斯理引進他們的“聖潔團”,他很有講道的恩賜,甚至有人指責他把會眾弄得癲狂了。他前后7次在美洲旅行布道,懷特菲德訪美的一個目標,是喚醒牧師。“會眾何以這樣死氣沉沉?”他率直地解釋:“是因為向他們講道的人是死人。”在大覺醒運動中“死人”活了過來,開始走出來復蘇他們的會友。 第二次覺醒運動是一個扭轉教會整體面貌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教會平民化(或稱平信徒運動)的重要階段。大奮興運動是平信徒所推動的,特別是那些受過教育的中產階層的平信徒,他們不愿接受教會里的建制,包括教會組織、宗派禮儀、神學教義的約束,要求自由地實踐信仰。他們成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推展各樣事工。他們將事工範圍定位某幾項如佈道、服務等專業上,這些工作都與神學討論無關,因此不用牽涉傳統的教義和禮儀,更用不著受過訓練的專職教牧人員負責。 福音機構推動各種社會改良與救濟事業,如禁酒運動、廢奴運動。此外,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這兩種事工都是新興的,不易為個別宗派與堂會獨力承擔,故由福音機構統籌倡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十八世紀末興起的主日學運動,就是針對失學兒童設立的﹔而“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則是專門針對青年的需要而開展的事工。 🔳🔳普世差傳 天主教的宣教與十六世紀世界上舉足輕重操有海上霸權的國家都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代表,隨著這兩個國家的艦隊遠征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天主教的勢力也伸展到這些地區,開始宣教和植堂工作。待1世紀後,新教站穩腳步,荷蘭、英國等更正教國家要到十七世紀才掌控了海權,所以更正教的宣教工作開展較晚。 英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有“日不落國”之稱,故它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大的輸出國。 十九世紀基督教海外宣教的歷史,對很多宣教工場的國家民族而言,并非光輝燦爛的一頁,基督教被視為白人文化征服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民族獨立運動迅速展開,很多國家努力擺脫歐美文化的控制,尋找獨立的民族和文化身分。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致力復興傳統的文化及宗教。對這些地區的基督徒而言,如何洗脫基督教作為文化帝國主義象征的形象,將是基督教能否在宣教工場生根建造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課題。 福音奮興運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近代新教宣教事業的興起。十七世紀荷蘭政府錫蘭、爪哇和台灣,新教宣教事業也隨之開始。大規模的海外宣教事工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 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1761─1834)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他出身鞋匠,成為浸信會的牧師,屬加爾文派,相信有限救贖論,這或可扭轉某些人對預定論者的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加爾文派既然主張上帝已經預定什麼人得救,什麼人滅亡,那人便不用傳福音,更不用從事宣教工作了。威廉﹒克里很早就有向異教徒傳福音的異象,對教會一直忽略這個使命而深感不滿。他在1791年寫成小冊子《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人民歸正》,指出耶穌頒布的大使命對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有效,教會必須成立組織,派遣宣教士。自威廉 克里(1761-1834)起,全球開始出現超宗派的國外布道的浪潮,或個人,或差會,前仆後繼。十九世紀達至高峰,尤以英、美、歐等地域的宣教士往亞洲及落後地區,李文斯基、戴德生、宣信等人身體力行,推動眾教會履行大使命,藉信心宣教,把福音傳遍了地極。 倘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1850年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1835年,宣教士首次登陸日本。由此可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之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士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 由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1860年中國全境向福音開放。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里奠定根基。 其次,宣教運動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宣教運動的直接導因大奮興運動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因此合一意愿較強。而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因此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是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 🔳🔳復興浪潮中的人物 🔳巴哈 巴哈在十歲時成了孤兒,他必須依賴他的長兄來撫養,也因此他很快學會了獨立的生活。憑著他對音樂的嗜好,在十八歲時,他就成了一位公爵家里的風琴師,22歲時就出任一所禮拜堂的風琴司琴。曾經有人聽過他的演奏之后說:那個彈奏風琴的人一定是天使下凡,不然的話就大概只是巴哈本人了。 1723年,巴哈決定放下出名和賺大錢的機會,專心在德國的聖多瑪教堂出任風琴師與指揮詩班。他一直擔任此工作到1750年去世為止。可見他認定音樂是用來服事上帝的,也因此認定必須用一種 事奉主的心志來從事音樂的工作。 巴哈寫了許多的音樂,在他和作品里往往會看到他在開始的時候用拉丁文寫的兩個字母──“JJ”﹔這兩個字母所代表意思即為“耶穌幫助我”,然后他就在這樣的禱告里面來從事他的創作。當他寫完這首音樂的時候,他就會在樂曲的后面又寫上一些拉丁文的字母,就是“SDG”﹔這三個字母的意思是“榮耀都歸給上帝”。帶著這樣心情從事音樂的創作,我們可以想象這一位如此了不起的音樂家,是多麼敬虔的一位信徒。 巴哈出任聖多瑪教堂的風琴師和詩班指揮共27年,他以聖經的內容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巴哈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可是他自己卻認定音樂的才華不是他自己的。他之所以能彈奏這些音樂,寫作這些樂曲,乃是因上帝給了他力量,因此他堅決的認定音樂的才華必須要用來服事上帝、幫助信徒。因著他的這份認定和影響,在德國就出現了相當多仿效巴哈的人,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服事而不是個人享受。 🔳銳克斯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英國格羅斯特城人(Gloucester),為一報業的印刷及出版者兼慈善家,他原來頗關心監獄的改革事工。 當時,大眾的生活十分困難,犯罪的情形非常嚴重。一天,銳克斯從倫敦回格羅斯特要請幾個印刷工人。在路上,他家鄉的孩子用泥土丟他,丟得他滿身亂七八糟。他就想,這麼壞的孩子怎麼辦?如果這些孩子沒有人教導的話,英國的前途不就完了!銳克斯總結出──人們沒有受「教育」是整個問題的症結。他相信只要窮苦的兒童有機會接受教育,情形將會改觀,他們才會有美好的品行﹔長遠的說,對社會及至國家都會帶來良好的影響。但這些窮苦的兒童每天都要上工廠去工作以謀生,唯有星期天才是假期,於是銳克斯決定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來教育這群兒童。剛開始經歷了各種的困難,甚至經歷失敗,但銳克斯先生並不氣餒。 他找到希太太(Mrs.Gritchley)。銳克斯先生在她的合作下,於1780年成功的建立第一間主日學校。地點在格羅斯特城的一處廚房里﹔上學時間採用全日制,朝十晚五,中間有膳食時間﹔教學方式是重視紀律、賞罰分明﹔課程安排有:講聖經故事、學習閱讀、背誦英國聖工會出版的要理問答﹔並且參與主日崇拜。銳克斯親自向他們講解聖經,用聖經故事中的道德教訓兒童,希望他們因此有良好的品行。 經過3年耕耘,於1783年11月3日,銳克斯在他所出版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主日學的工作以及成效,結果,英國教會對銳克斯的貢獻反應十分冷淡,而且提出反對﹔在蘇格蘭的教會甚至認為平信徒在主日進行教導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四誡(妄稱上帝的名),而且認為主日學會帶來教會分裂。 雖然國家和教會都反對這個工作,但同時也得到越來越多信徒的鼓勵和支持,連倫敦許多的報紙及雜誌都刊登有關銳克斯先生的成就,衛斯理約翰在講台上也盛贊他的貢獻。漸漸地這項事工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也開始有教會響應﹔有更多的信徒也愿意參與這件有意義的工作,這時課程也有了一些改進,開始在班級裡教唱詩歌﹔學生也開始有年齡限制(通常為6~14歲),並且開始了分班制度。1785年在倫敦成立了主日學推行委員會,籌集款項,在各處設立許多有系統的主日學。1811年,當羅伯爾﹒銳克斯安息主懷時,主日學已在各處大大的興旺起來,其中單在英國就起碼有四十萬的主日學學生…… 🔳韋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在十八世紀,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有大量的黑奴,奴隸買賣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韋伯福斯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種奴隸買賣與他的信仰格格不入。當時他盼望作一個傳道人,可是他的朋友指出他的才華,特別是在辯論方面的才華,非常適合擔任國會議員。因此他聽取了這個意見,他要一心來服事上帝,并要以作國會議員的身份來服事上帝。 不久,他就以議員的身份與另外一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團體。這個團體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推動在國會里立法,透過法律來停止奴隸的買賣。我們需要了解到,在當時提出一個這樣的意見,需要的勇氣很大,同時需要面對的困難也非常的大。很自然的,當韋伯福斯在國會中提出這個意見時,根本沒人理睬他。但他沒有放棄,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之下,經過了二十年,英國國會終于同意通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奴隸的買賣。韋伯福斯覺得還不夠,雖然奴隸買賣停止了,那些已經是奴隸的人怎么辦呢?因此他就進一步的推動立法,要完全的廢除奴隸制度。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神仆,他的心志是多么的強烈。他基于對聖經的了解,繼續不斷的影響身邊的人,雖然到他退休時,他還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終于成功的在國會里面推動了這樣的立法﹔英國于1833年正式立法取消了整個奴隸制度。 🔳卜維廉 十九世紀末,有一個名叫卜維廉(William Booth)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稱它為“救世軍” (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為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服務事業。1889年後,救世軍設立了救濟醫院、農場、勞工局。卜維廉從前是循道會的牧師,保留循道會注重成聖的教導。 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救世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服。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 他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像循道會的發起人衛斯理一樣,卜維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佈道的工作,無意另設新的教會。他願信徒加入當時已有的教會,可是後來他看出一方面他們不願加入已有的教會,一方面已有的教會也不歡迎他們,所以他就將他們分別組織,成為軍隊的體制。在他的團體之中,他採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紀美國著名布道家)的方法,將歸正的人領到聖壇之前。他採納了親岑多夫國際組織的觀念,置此種組織於宗派和國際之上,就是說救世軍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 救世軍的工作,不只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罪犯,墮落以及對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 🔳瑪麗﹒瓊斯 Mary Jones 和聖經公會 瑪麗﹒瓊斯於1784年生在英國的威爾斯鄉村裡。當時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整天為生活奔波。瑪麗的父母沒有辦法給她很多,卻讓她有了正確的信仰。 當瑪麗只有八歲時,她就渴望學習,渴望擁有自己的一本聖經。為此目標,她從養雞、養蜜蜂、為別人拾柴火、縫補衣服開始,付出了六年的努力。她終於得到了一本自己的《聖經》。在那個《聖經》非常稀缺的年代,擁有《聖經》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瑪利的事震動了英國和世界,導致了聖經公會的成立。 1804 年3月7日,瑪麗20歲,正式成立了“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當時,《聖經》或者《聖經》的一部分,已經被翻譯成72種語言,包括大部分的歐洲語言,和16種其他語言:埃塞俄比亞語,阿拉伯語,冰島語,伊朗語,亞美尼亞語,馬來語,土耳其語,台語(白話字),拉布拉多語,印度語,錫蘭語,西非語,大不列顛圭亞那語和北美語(摩和克印地安語)。 當然,聖經公會做的第一件事是確保威爾士人有威爾士語《聖經》。它還發行了剛剛譯完的摩和克語的《約翰福音》。 自那以後,協會的工作平穩地向前發展。它是一項多人合作的工作。傳道士去外國,學習當地的語言,把《聖經》翻譯成該種語言。有時聖經公會支付一兩個人的費用,使他們可以全職翻譯。翻譯完成後,必須經倫敦的聖經公會委員會核查通過,然後才將它付諸印刷,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聖經協會。其他組織也紛紛成立,如蘇格蘭的“全國聖經公會”(1826年)﹔“美國聖經公會”(1816年),“尼德蘭聖經公會”(1814年),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是:讓講每一種語言的人都有《聖經》可用。 1946年,他們組成了一個世界性大家庭“聯合聖經公會”,旨在協調全球各地聖經公會的工作。到1993年終,聖經(包括單行本)已被翻譯成2062種語言。 🔳重點整理 馬丁路德,加爾文歸正時期後,唯獨聖經的正統主義時期使教會死氣沉沉, 社會開始發展以「我」為出發點,主觀的敬虔運動,發展人的主觀 高於上帝(=聖經)的主觀 反正統主義運動=敬虔運動,也推動法國的啟蒙運動及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看不見無法驗證就是迷信: 如:尼采:上帝已死 神學為對抗理性主義而融合的自然神論,但自然神論也被正統主義視為歧路。 接著,在英國不屬任何派別的自由講道者在街頭領眾人歸向福音,使各宗派興起, 如:約翰 衛斯理,克理威廉,慕勒,戴德生,司布真,慕迪,宣信,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等 因為理性主義抬頭,透過航海及造船術發展,天主教在16世紀以西,葡為首,把天主教及殖民地傳至北美,中南美洲及非洲,而新教落後天主教1個世紀分別在17-18世紀,透過荷蘭及英國把福音及殖民地帶到中南半島,印度及東非,日本,韓國,中國及台灣,遠東地區的地極之處。 在歐洲大陸上,進而發展多角化事工形態 例如 音樂 ex 巴哈 社福機構:國際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合作工作 ex 救世軍 卜維廉(William Booth) 教育:兒童主日學,YMCA, YWCA ex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 政治:廢除奴隸制度 ex 韋伯福斯 翻譯:聖經翻譯的語言2000種以上 ex 瑪麗﹒瓊斯 以新約教會時間為分界 對照福音傳播區域 以弗所:以色列,土耳其,希臘 士每拿: 別迦摩:羅馬帝國-意大利,法蘭西,英國,西班牙,北非,埃及,以色列,亞美尼亞,土耳其,巴爾幹半島 推雅推喇:分解的羅馬帝國 - 俄羅斯,北歐,東歐,神聖羅馬帝國(德,捷) 撒狄: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至美國 非拉鐵非:16世紀天主教-西班牙+葡萄牙,17世紀新教-荷蘭+英國,地極=遠東(台灣,日本),中國,印度,爪哇,鍚蘭,非洲,北美及中南美,紐澳 回想✅徒一:耶穌:領受聖霝之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日本,台灣,菲律賓…),成為我的「見證人」。 🔳聖經經文 07 「而且, (約翰=)你 要寫給在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 (+說); 『那聖潔的、真實的, 擁有那他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他關了就沒有人開的大衛鑰匙的(+基督), 說這些事 08a (基督=)我知道(使者=)你的作為, 看哪!(基督=)我在(使者=)你面前給一個敞開的門,那是無人能關它的。 👉啟蒙時期,理性主義,工業時代,大航海時代 探險家:馬可波羅遊記,鄭和下西洋 十六世紀:葡萄牙(麥哲倫-轉圈大王) ,西班牙 — 天主教 十七世紀:荷蘭,法國,英國(日不落國) — 新教/基督教/復原教 08b 因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 👉聖經公會譯本,廢除奴隸制,週日兒童主日學,教會音樂,超宗派合作事工-救世軍=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ep90 ✅可十二28~34:愛人如己 👉ep18 ✅太廿五40: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上帝身上 09a 看哪!(+基督)我使那出自撒但一會的,那說「他們是」猶太人, 但卻不是的(=猶太人=選民),而是說謊話的, 👉基督傳出去了,撒旦也傳出去了❓撒旦一黨的人指誰呢?剛才所提到的種種,請你想想 09b 看哪!我要使(+出自撒旦一黨的)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 他們也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猜=可能 愛+腳前下拜 1,新教/基督教勢力被支持,天主教勢力變小 2,自由主義抬頭,正統主義衰微 3,今生之後的事,得勝者為王 10 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也必保守你脫離那「試煉的時刻」 那即將來到在普天下人身上的(時刻),為試煉在地上的居民(+的時刻)。 ⭐️猜=可能 試煉時刻 1,正統時期 逼迫 自由神學及事工,由教會發起的事工才是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 2,試煉時刻:下個時期,老底嘉的時候 11 (+基督說)我要快快來; 你要持守那你所有的,以致於沒有人奪去你的冠冕。 👉冠冕:聖經翻譯,主日學,救世軍,廢奴,做該做的事=愛人如己=大服事小=社會責任 12a 那得勝的,(基督=)我要使(得勝的人=)他成為柱子在我神殿中, (得勝的人=)他也必不再從(神殿=)那裡 出去到外面。 👉教會外的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依然影響今天的新教 12b (基督=)我又要把我神的名(=父的名) 和我神那新耶路撒冷 那出於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城的名 並我的新名,寫在他(柱子)上面 👉杯子上的姓名貼=歸屬,父名+城名+基督的新名 👉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都是上帝喜悅的事 13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非拉鐵非教會:ad1700~1900 👉含意:兄弟/姐妹之情,彼此喜愛,愛人如己,大服事小 (=社會責任) 🔳QA:什麼是大使命? ✅徒一6~9: 他們(=120人含門徒/耶穌家人/群眾)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要在這時候使以色列復國嗎?」 👉舊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以色列復國,天國降臨,統治世界 耶穌說:「父(=聖霝)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間或日期,你們不必知道。 👉潛台詞:把天國君王殺了,還想要天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可是聖霝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並且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說完了,他們還在看的時候,他被接上升,有一朵雲把他接去,就看不見他了。 👉耶穌最後一句話:去。傳。福。音。(假設是這樣) 👉門徒/使徒/信徒不想離開耶冷,直到✅徒七-司提反被殺,✅徒八-七年後,人才開始由耶冷往外散 今天教會傳福音四個面向: 教會裝備-經文,對內服事,幸福小組-聊天,對外服事 一,教會裝備:霝命造就課程,雙翼系統,成人主日學,研經課程,〇〇特會,裝備信徒很重要,但若利用經文站在信仰至高點爭論/吵架/框人家,大可不必裝備,刀子磨好了殺自己人,何必? 二,對內服事:主日學,敬拜團,司禮,司儀,獻花,獻果,教會自己的需要,和傳福音無關 三,幸福小組:找想講話的來聊天,使他們成為信徒,生命得救為目標?還是教會收更多奉獻為目標? 四,對外服事:送物資,1919,芥菜種會,晨曦會,音樂/教育…各方面,除了找到需要的人,也利用事工斂財? 👉上述事工都有其需要,但操作不當就歪了 👉再問自己一次,如何成為「耶穌的見證人」?參加耶和華見證人?不是貼個牌就完事了 由舊約到新約主軸只是「大服事小=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信基督之後,要先顧及別人的利益,等同背負基督徒的重擔,逆性而為,就是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背起基督的十架不一定是拋頭顱,撒熱血,搞出一番大事業,非要 翻譯聖經,救世軍,主日學,廢除奴隸制度,才是背起十字架嗎?,不是! 別忘了 ✅太十42:把一杯涼水給微不足道的人喝,也會得到賞賜。 當然,我們也知道,教會/網路上有些牧師講到激動時,會挑戰你:你願意背起基督的十字架嗎?常常頓時台下萬籟俱寂,針落有聲,你有沒有經歷這樣場面? 的確,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各國宣教士變賣自己的一切,為福音負上極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為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同時,今天也要告訴你,背起十架這事可大可小,記得耶穌在✅太十一30:「我的軛(心中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心中的擔子) 是輕省的」,其實,背起十字架如同倒一杯涼水,是一件你可以天天都作的事,當你開始先考慮對方=愛人如己,這麼做時,你就正在與對方建立關係,你就正在發揮影響力,是基督的見證人,就是基督的介紹人,就正在把福音傳到地極,就正在進行大使命了,你說是嗎? 如果你對大使命 或 非拉鐵非教會大航海時期 有何想法或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9-2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理性/相對主義 自然/自由神學 福音運動 galigongbible

    ep119-2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理性/相對主義 自然/自由神學 福音運動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在非拉鐵非時期中,我們會發現教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對神學追求與辯證,一部份是以服事走在前面領人認識上帝, 🔳歸正運動後半段 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 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 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當路德談到信心時,他所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的活潑的關系,但歸正運動後進入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係彷彿被遺忘,正統主義擁有精細地界定的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崇拜時的講道變得乏味,變得很規條化。 👉若今天教會將聖經過度解釋,或解釋過度延伸或過度保守,都不合適,也就是過度客觀或過度主觀都不合適,一切解釋需以上帝在歷史中的計劃為主觀論點(一直強調,聖經要整本看) 🔳敬虔運動 ad1670年,一位德國西南部 法蘭克福(Frankfort)牧師史賓納(Philipp Jacob Spener)召聚了一小組信徒在他家中讀經、祈禱,彼此鼓勵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某教會的教材:活潑的生命?),他稱這小組聚會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但不久,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迫使他離開法蘭克福被迫轉到柏林,也同樣的組織更新團契。不過,更有力的影響,乃在他所寫的一本名為《渴慕敬虔》(Desideria)的書,清楚地期望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摒棄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 在這種更新運動展開的初期,正統主義的神學家已感到不安,當這運動漸漸擴大時,正統主義便公開反對敬虔運動。 (👉能推翻就是革命,不能推翻就是造反) 然而,在追求敬虔的生命中,敬虔主義者卻漸漸將信仰變得「極度個人化及內在化」。於是,敬虔主義與關懷社會、文化的活動「脫節」了,有時甚至對立起來。不過在神學上,敬虔主義所帶來的問題是,「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為一談」,ex 基督教順口溜:順服就蒙福,增加奉獻就增加收入,作主工不空空; 延伸/霝意與本義解經的不同,掌握神的真理,主觀經歷當然很重要,但主觀經歷卻不能成為真理的依據。可以說敬虔主義將基督教的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從這個角度看是助長了啟蒙運動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對於日後自由派神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1618-19 改革宗以加爾文為核心的荷蘭多特會議的50年裡,正統主義的規條化和僵化,只有讀聖經,操練敬虔操練(禁食,禱告,讀經,奉獻,刻苦自己),使基督徒又成為中世紀修道院的出世生活。 👉今天,人人皆祭司,人人都有一張嘴,個人化,去中心化 👉反客為主ex:瑪三10:萬軍之亞威說:「你們(=以色列)要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全部送入倉庫,使我(=上帝)家中有糧;借此試驗我,看我是不是為你們敞開天窗,把福氣倒給你們,直到充足有餘呢。」 若為需要的團體奉獻,上帝反過來為他預備,這是好事,若以主觀分享引用瑪三10-可以,若成為客觀教導-要小心,請記得看前後文上帝在生氣什麼。 👉敬虔主義者 解釋/引用聖經過於主觀,等同拿聖經(=論語)為自己背書,如同今天某些教會中的小教皇,若引用經文教導過度主觀,自然會產生不適切。 🔳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抬頭 正統主義不單刺激了敬虔運動的產生,也間接地刺激了啟蒙運動的開展。因著正統主義對於任何神學思想的偏差都不能容忍,在教會內常引起爭端,使基督徒彼此相殘(=彼此指控為異端),教外的知識分子便對基督教的道理能抱一種輕蔑的態度(狗咬狗一嘴毛/站高山看馬相踢),並且也使他們覺得應該彼此容納,你持你的看法,我抱我的見解,彼此尊重,而不應該強硬確立自己所持的見解才是真理,漸漸,正統與敬虔開始懷疑,到底有沒有絕對真理這回事,於是調合中立的「相對主義」便開始形成。 另一方面,正統主義神學家常常強用理性去確立、証明聖經的真理。這樣便引起了教外的知識分子力求用理性去批判聖經真理,以求推翻它的可信性。慢慢地,理性批判成了最高權威,啟蒙運動的主要精神便是理性批判是萬能的。於是人開始用自己的理性架構去規限神的啟示。 當正統主義間接地刺激啟蒙運動的開展,而啟蒙運動的出現,其實是反映了歐洲整個文化的蛻變。 18世紀啟蒙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波及廣泛而持久,因而有“啟蒙時代”之稱。主要代表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般而言,啟蒙思想有兩大特點: 1、反對宗教,宣揚理性與科學的權威。 所謂啟蒙思想家將社會和人民的不幸,歸因於宗教信仰(=迷信)。他們堅持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如神學、基督教道德等等應該統統打倒。他們認為以經驗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學能夠使我們正確認識自然,增長知識,破除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 2、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民主與法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南歐不敬虔,北歐看聖經,反社會的左派興起) 啟蒙思想家們認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思想家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來結束”專制統治"。 🔳理性主義-自然神論 啟蒙運動傳播產生的重大後果之一就是理性主義在宗教領域的發展,英國的自然神論是這一時期 頗為流行的思想,它是科學知識突飛猛進下的產物,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反對過分執著的宗教信仰。自然神論者把上帝從這個世界中逐出,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他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至少不反對這個預設,只是認為 他在創造世界、為世界制定了自然規律之後,便不再干預世界的發展。世界如今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就如一部由上帝上了發條的機器,啟動後便自行運作,毋須借外力推動。自然規律是上帝設置在人間的內在理性,人只須探求自然規律,不須直接探索上帝。 一切超越理性的信條實際上是未經証實便被相信了,擺脫迷信就是自由,只有有理性的思想家才是自由的思想家,用迷信來束縛人的思想者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一切在啟示中晦澀不明或超越理性的都是迷信的、無價值的。於是,神跡自然是被否定的。 🔳理性主義-解釋聖經 一個重要的發現,便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發現,無論我們抱多懷疑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事物,有一件事無論怎樣也無可置疑的,便是人類的思想。我可以懷疑外在的世界是否存在,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但我卻不能懷疑一件事,就是那正是懷疑的我是真實的。是誰在懷疑?是我(=保羅:裡面的我)!而達到這「穩固的結論」,完全是倚賴人的理性思維。正因如此,人的理性思維是一切信念的基礎。因此,任何事與物不能通得過我的理性批判,我便不會相信。於是,理性成為一切真理的依據。而就這樣,歐洲人便開始用理性作為尺度去批判神的啟示。他們要求神用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啟示人,任何啟示他們認為不合理性的,他們便不能接納,聖經的權威便受到嚴重的質疑。啟蒙運動可以說對教會傳統的信仰發出很大的挑戰。而當時很多的信徒也陷入信心的危機中。同時,教會的神學思想也開始轉變。自由主義神學便在這時候產生的。 🔳英國的敗壞與復興-理性主義極緻 社會方面,ad1700年至1750年間,英國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這時,雖錢財充足,百姓繁衍,道德卻是薄弱非常。(理性主義,主觀價值,道德無法驗證,但金錢可以驗證,造成金錢至上) 教會方面,此時的英國教會──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她自身也陷入形式主義(=正統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而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那個時代人們相當輕視信仰。個人信仰解體 導致道德標準的墮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 👉基督的見證人只窩在教會,而沒有走出教會 🔳自由傳道者-福音派 約翰衛斯理 正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開始呼喚罪人悔改。他們不在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他們不受教區的限制,可以自由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他們是體制外的自由傳道者,這個運動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由於當時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教會講壇信息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他們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聽從教訓,接受牧養,這個新的屬靈運動於是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 福音主義運動三大領袖在英國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 ─1791)、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兄弟,在美國有喬治﹒懷特菲德(Judger Whitefield ,1714─ 1770),他們出現後日益壯大,匯成一股洪流。 👉他們都沒有受神學院裝備,哈哈哈 在牛津大學念書時,約翰努力過簡樸生活,強調對窮人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因此他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慈惠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按照新約聖經管家的觀念,沒有人真正擁有什麼,他不能宣稱自己是某樣財富的合法主人,他所“擁有”的只是上帝交付他代為管理而已。倘若一個人將上帝交他托管的據為己有,他便是偷竊了上帝的東西。1730年代,約翰與查理及懷特菲德等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從事慈惠工作,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務性學校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守一定的規則,因此人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or 循道會/循理會) 👉福音派:霝修+社會工作 1738年5月24是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發現,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仆,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 👉ep118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上帝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ad1512 ~ 1738,由馬丁路德到約翰衛斯理,事隔226年,再次有人想起來「因信稱義」 約翰所教導的重生經歷,為人提供了一種更為簡明、又更易鑒別救恩確據的方法。只要我們內心經歷聖靈的充滿,獲得某個超自然的內在體驗,便可以肯定自己是已蒙上帝拯救的人了。宗教經驗是辨別信仰真偽的確據。 👉(因信稱義屬非理性嗎??) 約翰﹒衛斯理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講員,也是一位極有恩賜的組織家。1739年,他成立了第一個循道派會社,建立第一座小禮拜堂。他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的事業徹底改變了英國中、下層階級的信仰狀況。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的社會見証,關注社會 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集體罪惡,認為這是與福音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于是認可犯罪。” 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過,福音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在社會的普羅大眾層面,對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就在各地教會復興熱潮蔓延的同時,自由主義神學卻悄悄地占據了神學研究的大半壁江山,而各種反基督教思想也在學術界滋長。 🔳北美覺醒運動 促成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的主將是愛德華滋(1703─1758),在他的領導下,1734年在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北安普敦發動。作為牧師的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因信稱義的道理,他在講道中生動地描述並力勸罪人盡速逃避了神的震怒,。很快教會有了屬靈的復興,人人都關心永生的問題,一年間超過300人決志歸主。接下來的幾年間,新英格蘭的不同地區都發生大復興,信主之人多如潮涌。 這次大復興同時伴隨有強烈的感情和身體表現,如1741年7月8日愛德華滋在恩菲爾德布道,經文是《申命記》32:35“他們失腳的時候近了”,題目是《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講道時常被會眾的大喊大叫打斷,男男女女在地板上打滾,哭喊聲甚至蓋過了講道的聲音,據說有人緊緊抱住教堂的柱子和欄杆,顯然是在那一刻感到他們正往地獄滑落。整整一夜,該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求神拯救的呼喊。 👉像不像現在某牧師佈道場面? 在大覺醒運動中,懷特菲德的作用甚大。他是一個旅館主人的兒子,幼時生活貧困,被約翰﹒衛斯理引進他們的“聖潔團”,他很有講道的恩賜,甚至有人指責他把會眾弄得癲狂了。他前后7次在美洲旅行布道,懷特菲德訪美的一個目標,是喚醒牧師。“會眾何以這樣死氣沉沉?”他率直地解釋:“是因為向他們講道的人是死人。”在大覺醒運動中“死人”活了過來,開始走出來復蘇他們的會友。 第二次覺醒運動是一個扭轉教會整體面貌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教會平民化(或稱平信徒運動)的重要階段。大奮興運動是平信徒所推動的,特別是那些受過教育的中產階層的平信徒,他們不愿接受教會里的建制,包括教會組織、宗派禮儀、神學教義的約束,要求自由地實踐信仰。他們成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推展各樣事工。他們將事工範圍定位某幾項如佈道、服務等專業上,這些工作都與神學討論無關,因此不用牽涉傳統的教義和禮儀,更用不著受過訓練的專職教牧人員負責。 福音機構推動各種社會改良與救濟事業,如禁酒運動、廢奴運動。此外,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這兩種事工都是新興的,不易為個別宗派與堂會獨力承擔,故由福音機構統籌倡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十八世紀末興起的主日學運動,就是針對失學兒童設立的﹔而“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則是專門針對青年的需要而開展的事工。 🔳🔳普世差傳 天主教的宣教與十六世紀世界上舉足輕重操有海上霸權的國家都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代表,隨著這兩個國家的艦隊遠征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天主教的勢力也伸展到這些地區,開始宣教和植堂工作。待1世紀後,新教站穩腳步,荷蘭、英國等更正教國家要到十七世紀才掌控了海權,所以更正教的宣教工作開展較晚。 英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有“日不落國”之稱,故它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大的輸出國。 十九世紀基督教海外宣教的歷史,對很多宣教工場的國家民族而言,并非光輝燦爛的一頁,基督教被視為白人文化征服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民族獨立運動迅速展開,很多國家努力擺脫歐美文化的控制,尋找獨立的民族和文化身分。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致力復興傳統的文化及宗教。對這些地區的基督徒而言,如何洗脫基督教作為文化帝國主義象征的形象,將是基督教能否在宣教工場生根建造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課題。 福音奮興運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近代新教宣教事業的興起。十七世紀荷蘭政府錫蘭、爪哇和台灣,新教宣教事業也隨之開始。大規模的海外宣教事工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 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1761─1834)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他出身鞋匠,成為浸信會的牧師,屬加爾文派,相信有限救贖論,這或可扭轉某些人對預定論者的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加爾文派既然主張上帝已經預定什麼人得救,什麼人滅亡,那人便不用傳福音,更不用從事宣教工作了。威廉﹒克里很早就有向異教徒傳福音的異象,對教會一直忽略這個使命而深感不滿。他在1791年寫成小冊子《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人民歸正》,指出耶穌頒布的大使命對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有效,教會必須成立組織,派遣宣教士。自威廉 克里(1761-1834)起,全球開始出現超宗派的國外布道的浪潮,或個人,或差會,前仆後繼。十九世紀達至高峰,尤以英、美、歐等地域的宣教士往亞洲及落後地區,李文斯基、戴德生、宣信等人身體力行,推動眾教會履行大使命,藉信心宣教,把福音傳遍了地極。 倘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1850年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1835年,宣教士首次登陸日本。由此可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之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士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 由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1860年中國全境向福音開放。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里奠定根基。 其次,宣教運動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宣教運動的直接導因大奮興運動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因此合一意愿較強。而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因此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是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 🔳🔳復興浪潮中的人物 🔳巴哈 巴哈在十歲時成了孤兒,他必須依賴他的長兄來撫養,也因此他很快學會了獨立的生活。憑著他對音樂的嗜好,在十八歲時,他就成了一位公爵家里的風琴師,22歲時就出任一所禮拜堂的風琴司琴。曾經有人聽過他的演奏之后說:那個彈奏風琴的人一定是天使下凡,不然的話就大概只是巴哈本人了。 1723年,巴哈決定放下出名和賺大錢的機會,專心在德國的聖多瑪教堂出任風琴師與指揮詩班。他一直擔任此工作到1750年去世為止。可見他認定音樂是用來服事上帝的,也因此認定必須用一種 事奉主的心志來從事音樂的工作。 巴哈寫了許多的音樂,在他和作品里往往會看到他在開始的時候用拉丁文寫的兩個字母──“JJ”﹔這兩個字母所代表意思即為“耶穌幫助我”,然后他就在這樣的禱告里面來從事他的創作。當他寫完這首音樂的時候,他就會在樂曲的后面又寫上一些拉丁文的字母,就是“SDG”﹔這三個字母的意思是“榮耀都歸給上帝”。帶著這樣心情從事音樂的創作,我們可以想象這一位如此了不起的音樂家,是多麼敬虔的一位信徒。 巴哈出任聖多瑪教堂的風琴師和詩班指揮共27年,他以聖經的內容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巴哈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可是他自己卻認定音樂的才華不是他自己的。他之所以能彈奏這些音樂,寫作這些樂曲,乃是因上帝給了他力量,因此他堅決的認定音樂的才華必須要用來服事上帝、幫助信徒。因著他的這份認定和影響,在德國就出現了相當多仿效巴哈的人,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服事而不是個人享受。 🔳銳克斯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英國格羅斯特城人(Gloucester),為一報業的印刷及出版者兼慈善家,他原來頗關心監獄的改革事工。 當時,大眾的生活十分困難,犯罪的情形非常嚴重。一天,銳克斯從倫敦回格羅斯特要請幾個印刷工人。在路上,他家鄉的孩子用泥土丟他,丟得他滿身亂七八糟。他就想,這麼壞的孩子怎麼辦?如果這些孩子沒有人教導的話,英國的前途不就完了!銳克斯總結出──人們沒有受「教育」是整個問題的症結。他相信只要窮苦的兒童有機會接受教育,情形將會改觀,他們才會有美好的品行﹔長遠的說,對社會及至國家都會帶來良好的影響。但這些窮苦的兒童每天都要上工廠去工作以謀生,唯有星期天才是假期,於是銳克斯決定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來教育這群兒童。剛開始經歷了各種的困難,甚至經歷失敗,但銳克斯先生並不氣餒。 他找到希太太(Mrs.Gritchley)。銳克斯先生在她的合作下,於1780年成功的建立第一間主日學校。地點在格羅斯特城的一處廚房里﹔上學時間採用全日制,朝十晚五,中間有膳食時間﹔教學方式是重視紀律、賞罰分明﹔課程安排有:講聖經故事、學習閱讀、背誦英國聖工會出版的要理問答﹔並且參與主日崇拜。銳克斯親自向他們講解聖經,用聖經故事中的道德教訓兒童,希望他們因此有良好的品行。 經過3年耕耘,於1783年11月3日,銳克斯在他所出版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主日學的工作以及成效,結果,英國教會對銳克斯的貢獻反應十分冷淡,而且提出反對﹔在蘇格蘭的教會甚至認為平信徒在主日進行教導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四誡(妄稱上帝的名),而且認為主日學會帶來教會分裂。 雖然國家和教會都反對這個工作,但同時也得到越來越多信徒的鼓勵和支持,連倫敦許多的報紙及雜誌都刊登有關銳克斯先生的成就,衛斯理約翰在講台上也盛贊他的貢獻。漸漸地這項事工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也開始有教會響應﹔有更多的信徒也愿意參與這件有意義的工作,這時課程也有了一些改進,開始在班級裡教唱詩歌﹔學生也開始有年齡限制(通常為6~14歲),並且開始了分班制度。1785年在倫敦成立了主日學推行委員會,籌集款項,在各處設立許多有系統的主日學。1811年,當羅伯爾﹒銳克斯安息主懷時,主日學已在各處大大的興旺起來,其中單在英國就起碼有四十萬的主日學學生…… 🔳韋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在十八世紀,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有大量的黑奴,奴隸買賣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韋伯福斯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種奴隸買賣與他的信仰格格不入。當時他盼望作一個傳道人,可是他的朋友指出他的才華,特別是在辯論方面的才華,非常適合擔任國會議員。因此他聽取了這個意見,他要一心來服事上帝,并要以作國會議員的身份來服事上帝。 不久,他就以議員的身份與另外一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團體。這個團體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推動在國會里立法,透過法律來停止奴隸的買賣。我們需要了解到,在當時提出一個這樣的意見,需要的勇氣很大,同時需要面對的困難也非常的大。很自然的,當韋伯福斯在國會中提出這個意見時,根本沒人理睬他。但他沒有放棄,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之下,經過了二十年,英國國會終于同意通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奴隸的買賣。韋伯福斯覺得還不夠,雖然奴隸買賣停止了,那些已經是奴隸的人怎么辦呢?因此他就進一步的推動立法,要完全的廢除奴隸制度。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神仆,他的心志是多么的強烈。他基于對聖經的了解,繼續不斷的影響身邊的人,雖然到他退休時,他還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終于成功的在國會里面推動了這樣的立法﹔英國于1833年正式立法取消了整個奴隸制度。 🔳卜維廉 十九世紀末,有一個名叫卜維廉(William Booth)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稱它為“救世軍” (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為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服務事業。1889年後,救世軍設立了救濟醫院、農場、勞工局。卜維廉從前是循道會的牧師,保留循道會注重成聖的教導。 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救世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服。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 他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像循道會的發起人衛斯理一樣,卜維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佈道的工作,無意另設新的教會。他願信徒加入當時已有的教會,可是後來他看出一方面他們不願加入已有的教會,一方面已有的教會也不歡迎他們,所以他就將他們分別組織,成為軍隊的體制。在他的團體之中,他採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紀美國著名布道家)的方法,將歸正的人領到聖壇之前。他採納了親岑多夫國際組織的觀念,置此種組織於宗派和國際之上,就是說救世軍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 救世軍的工作,不只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罪犯,墮落以及對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 🔳瑪麗﹒瓊斯 Mary Jones 和聖經公會 瑪麗﹒瓊斯於1784年生在英國的威爾斯鄉村裡。當時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整天為生活奔波。瑪麗的父母沒有辦法給她很多,卻讓她有了正確的信仰。 當瑪麗只有八歲時,她就渴望學習,渴望擁有自己的一本聖經。為此目標,她從養雞、養蜜蜂、為別人拾柴火、縫補衣服開始,付出了六年的努力。她終於得到了一本自己的《聖經》。在那個《聖經》非常稀缺的年代,擁有《聖經》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瑪利的事震動了英國和世界,導致了聖經公會的成立。 1804 年3月7日,瑪麗20歲,正式成立了“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當時,《聖經》或者《聖經》的一部分,已經被翻譯成72種語言,包括大部分的歐洲語言,和16種其他語言:埃塞俄比亞語,阿拉伯語,冰島語,伊朗語,亞美尼亞語,馬來語,土耳其語,台語(白話字),拉布拉多語,印度語,錫蘭語,西非語,大不列顛圭亞那語和北美語(摩和克印地安語)。 當然,聖經公會做的第一件事是確保威爾士人有威爾士語《聖經》。它還發行了剛剛譯完的摩和克語的《約翰福音》。 自那以後,協會的工作平穩地向前發展。它是一項多人合作的工作。傳道士去外國,學習當地的語言,把《聖經》翻譯成該種語言。有時聖經公會支付一兩個人的費用,使他們可以全職翻譯。翻譯完成後,必須經倫敦的聖經公會委員會核查通過,然後才將它付諸印刷,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聖經協會。其他組織也紛紛成立,如蘇格蘭的“全國聖經公會”(1826年)﹔“美國聖經公會”(1816年),“尼德蘭聖經公會”(1814年),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是:讓講每一種語言的人都有《聖經》可用。 1946年,他們組成了一個世界性大家庭“聯合聖經公會”,旨在協調全球各地聖經公會的工作。到1993年終,聖經(包括單行本)已被翻譯成2062種語言。 🔳重點整理 馬丁路德,加爾文歸正時期後,唯獨聖經的正統主義時期使教會死氣沉沉, 社會開始發展以「我」為出發點,主觀的敬虔運動,發展人的主觀 高於上帝(=聖經)的主觀 反正統主義運動=敬虔運動,也推動法國的啟蒙運動及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看不見無法驗證就是迷信: 如:尼采:上帝已死 神學為對抗理性主義而融合的自然神論,但自然神論也被正統主義視為歧路。 接著,在英國不屬任何派別的自由講道者在街頭領眾人歸向福音,使各宗派興起, 如:約翰 衛斯理,克理威廉,慕勒,戴德生,司布真,慕迪,宣信,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等 因為理性主義抬頭,透過航海及造船術發展,天主教在16世紀以西,葡為首,把天主教及殖民地傳至北美,中南美洲及非洲,而新教落後天主教1個世紀分別在17-18世紀,透過荷蘭及英國把福音及殖民地帶到中南半島,印度及東非,日本,韓國,中國及台灣,遠東地區的地極之處。 在歐洲大陸上,進而發展多角化事工形態 例如 音樂 ex 巴哈 社福機構:國際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合作工作 ex 救世軍 卜維廉(William Booth) 教育:兒童主日學,YMCA, YWCA ex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 政治:廢除奴隸制度 ex 韋伯福斯 翻譯:聖經翻譯的語言2000種以上 ex 瑪麗﹒瓊斯 以新約教會時間為分界 對照福音傳播區域 以弗所:以色列,土耳其,希臘 士每拿: 別迦摩:羅馬帝國-意大利,法蘭西,英國,西班牙,北非,埃及,以色列,亞美尼亞,土耳其,巴爾幹半島 推雅推喇:分解的羅馬帝國 - 俄羅斯,北歐,東歐,神聖羅馬帝國(德,捷) 撒狄: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至美國 非拉鐵非:16世紀天主教-西班牙+葡萄牙,17世紀新教-荷蘭+英國,地極=遠東(台灣,日本),中國,印度,爪哇,鍚蘭,非洲,北美及中南美,紐澳 回想✅徒一:耶穌:領受聖霝之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日本,台灣,菲律賓…),成為我的「見證人」。 🔳聖經經文 07 「而且, (約翰=)你 要寫給在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 (+說); 『那聖潔的、真實的, 擁有那他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他關了就沒有人開的大衛鑰匙的(+基督), 說這些事 08a (基督=)我知道(使者=)你的作為, 看哪!(基督=)我在(使者=)你面前給一個敞開的門,那是無人能關它的。 👉啟蒙時期,理性主義,工業時代,大航海時代 探險家:馬可波羅遊記,鄭和下西洋 十六世紀:葡萄牙(麥哲倫-轉圈大王) ,西班牙 — 天主教 十七世紀:荷蘭,法國,英國(日不落國) — 新教/基督教/復原教 08b 因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 👉聖經公會譯本,廢除奴隸制,週日兒童主日學,教會音樂,超宗派合作事工-救世軍=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ep90 ✅可十二28~34:愛人如己 👉ep18 ✅太廿五40: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上帝身上 09a 看哪!(+基督)我使那出自撒但一會的,那說「他們是」猶太人, 但卻不是的(=猶太人=選民),而是說謊話的, 👉基督傳出去了,撒旦也傳出去了❓撒旦一黨的人指誰呢?剛才所提到的種種,請你想想 09b 看哪!我要使(+出自撒旦一黨的)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 他們也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猜=可能 愛+腳前下拜 1,新教/基督教勢力被支持,天主教勢力變小 2,自由主義抬頭,正統主義衰微 3,今生之後的事,得勝者為王 10 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也必保守你脫離那「試煉的時刻」 那即將來到在普天下人身上的(時刻),為試煉在地上的居民(+的時刻)。 ⭐️猜=可能 試煉時刻 1,正統時期 逼迫 自由神學及事工,由教會發起的事工才是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 2,試煉時刻:下個時期,老底嘉的時候 11 (+基督說)我要快快來; 你要持守那你所有的,以致於沒有人奪去你的冠冕。 👉冠冕:聖經翻譯,主日學,救世軍,廢奴,做該做的事=愛人如己=大服事小=社會責任 12a 那得勝的,(基督=)我要使(得勝的人=)他成為柱子在我神殿中, (得勝的人=)他也必不再從(神殿=)那裡 出去到外面。 👉教會外的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依然影響今天的新教 12b (基督=)我又要把我神的名(=父的名) 和我神那新耶路撒冷 那出於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城的名 並我的新名,寫在他(柱子)上面 👉杯子上的姓名貼=歸屬,父名+城名+基督的新名 👉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都是上帝喜悅的事 13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非拉鐵非教會:ad1700~1900 👉含意:兄弟/姐妹之情,彼此喜愛,愛人如己,大服事小 (=社會責任) 🔳QA:什麼是大使命? ✅徒一6~9: 他們(=120人含門徒/耶穌家人/群眾)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要在這時候使以色列復國嗎?」 👉舊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以色列復國,天國降臨,統治世界 耶穌說:「父(=聖霝)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間或日期,你們不必知道。 👉潛台詞:把天國君王殺了,還想要天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可是聖霝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並且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說完了,他們還在看的時候,他被接上升,有一朵雲把他接去,就看不見他了。 👉耶穌最後一句話:去。傳。福。音。(假設是這樣) 👉門徒/使徒/信徒不想離開耶冷,直到✅徒七-司提反被殺,✅徒八-七年後,人才開始由耶冷往外散 今天教會傳福音四個面向: 教會裝備-經文,對內服事,幸福小組-聊天,對外服事 一,教會裝備:霝命造就課程,雙翼系統,成人主日學,研經課程,〇〇特會,裝備信徒很重要,但若利用經文站在信仰至高點爭論/吵架/框人家,大可不必裝備,刀子磨好了殺自己人,何必? 二,對內服事:主日學,敬拜團,司禮,司儀,獻花,獻果,教會自己的需要,和傳福音無關 三,幸福小組:找想講話的來聊天,使他們成為信徒,生命得救為目標?還是教會收更多奉獻為目標? 四,對外服事:送物資,1919,芥菜種會,晨曦會,音樂/教育…各方面,除了找到需要的人,也利用事工斂財? 👉上述事工都有其需要,但操作不當就歪了 👉再問自己一次,如何成為「耶穌的見證人」?參加耶和華見證人?不是貼個牌就完事了 由舊約到新約主軸只是「大服事小=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信基督之後,要先顧及別人的利益,等同背負基督徒的重擔,逆性而為,就是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背起基督的十架不一定是拋頭顱,撒熱血,搞出一番大事業,非要 翻譯聖經,救世軍,主日學,廢除奴隸制度,才是背起十字架嗎?,不是! 別忘了 ✅太十42:把一杯涼水給微不足道的人喝,也會得到賞賜。 當然,我們也知道,教會/網路上有些牧師講到激動時,會挑戰你:你願意背起基督的十字架嗎?常常頓時台下萬籟俱寂,針落有聲,你有沒有經歷這樣場面? 的確,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各國宣教士變賣自己的一切,為福音負上極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為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同時,今天也要告訴你,背起十架這事可大可小,記得耶穌在✅太十一30:「我的軛(心中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心中的擔子) 是輕省的」,其實,背起十字架如同倒一杯涼水,是一件你可以天天都作的事,當你開始先考慮對方=愛人如己,這麼做時,你就正在與對方建立關係,你就正在發揮影響力,是基督的見證人,就是基督的介紹人,就正在把福音傳到地極,就正在進行大使命了,你說是嗎? 如果你對大使命 或 非拉鐵非教會大航海時期 有何想法或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9-3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平信徒第二次覺醒運動 普世差傳 跨/超宗派工作 galigongbible

    ep119-3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平信徒第二次覺醒運動 普世差傳 跨/超宗派工作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在非拉鐵非時期中,我們會發現教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對神學追求與辯證,一部份是以服事走在前面領人認識上帝, 🔳歸正運動後半段 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 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 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當路德談到信心時,他所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的活潑的關系,但歸正運動後進入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係彷彿被遺忘,正統主義擁有精細地界定的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崇拜時的講道變得乏味,變得很規條化。 👉若今天教會將聖經過度解釋,或解釋過度延伸或過度保守,都不合適,也就是過度客觀或過度主觀都不合適,一切解釋需以上帝在歷史中的計劃為主觀論點(一直強調,聖經要整本看) 🔳敬虔運動 ad1670年,一位德國西南部 法蘭克福(Frankfort)牧師史賓納(Philipp Jacob Spener)召聚了一小組信徒在他家中讀經、祈禱,彼此鼓勵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某教會的教材:活潑的生命?),他稱這小組聚會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但不久,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迫使他離開法蘭克福被迫轉到柏林,也同樣的組織更新團契。不過,更有力的影響,乃在他所寫的一本名為《渴慕敬虔》(Desideria)的書,清楚地期望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摒棄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 在這種更新運動展開的初期,正統主義的神學家已感到不安,當這運動漸漸擴大時,正統主義便公開反對敬虔運動。 (👉能推翻就是革命,不能推翻就是造反) 然而,在追求敬虔的生命中,敬虔主義者卻漸漸將信仰變得「極度個人化及內在化」。於是,敬虔主義與關懷社會、文化的活動「脫節」了,有時甚至對立起來。不過在神學上,敬虔主義所帶來的問題是,「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為一談」,ex 基督教順口溜:順服就蒙福,增加奉獻就增加收入,作主工不空空; 延伸/霝意與本義解經的不同,掌握神的真理,主觀經歷當然很重要,但主觀經歷卻不能成為真理的依據。可以說敬虔主義將基督教的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從這個角度看是助長了啟蒙運動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對於日後自由派神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1618-19 改革宗以加爾文為核心的荷蘭多特會議的50年裡,正統主義的規條化和僵化,只有讀聖經,操練敬虔操練(禁食,禱告,讀經,奉獻,刻苦自己),使基督徒又成為中世紀修道院的出世生活。 👉今天,人人皆祭司,人人都有一張嘴,個人化,去中心化 👉反客為主ex:瑪三10:萬軍之亞威說:「你們(=以色列)要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全部送入倉庫,使我(=上帝)家中有糧;借此試驗我,看我是不是為你們敞開天窗,把福氣倒給你們,直到充足有餘呢。」 若為需要的團體奉獻,上帝反過來為他預備,這是好事,若以主觀分享引用瑪三10-可以,若成為客觀教導-要小心,請記得看前後文上帝在生氣什麼。 👉敬虔主義者 解釋/引用聖經過於主觀,等同拿聖經(=論語)為自己背書,如同今天某些教會中的小教皇,若引用經文教導過度主觀,自然會產生不適切。 🔳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抬頭 正統主義不單刺激了敬虔運動的產生,也間接地刺激了啟蒙運動的開展。因著正統主義對於任何神學思想的偏差都不能容忍,在教會內常引起爭端,使基督徒彼此相殘(=彼此指控為異端),教外的知識分子便對基督教的道理能抱一種輕蔑的態度(狗咬狗一嘴毛/站高山看馬相踢),並且也使他們覺得應該彼此容納,你持你的看法,我抱我的見解,彼此尊重,而不應該強硬確立自己所持的見解才是真理,漸漸,正統與敬虔開始懷疑,到底有沒有絕對真理這回事,於是調合中立的「相對主義」便開始形成。 另一方面,正統主義神學家常常強用理性去確立、証明聖經的真理。這樣便引起了教外的知識分子力求用理性去批判聖經真理,以求推翻它的可信性。慢慢地,理性批判成了最高權威,啟蒙運動的主要精神便是理性批判是萬能的。於是人開始用自己的理性架構去規限神的啟示。 當正統主義間接地刺激啟蒙運動的開展,而啟蒙運動的出現,其實是反映了歐洲整個文化的蛻變。 18世紀啟蒙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波及廣泛而持久,因而有“啟蒙時代”之稱。主要代表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般而言,啟蒙思想有兩大特點: 1、反對宗教,宣揚理性與科學的權威。 所謂啟蒙思想家將社會和人民的不幸,歸因於宗教信仰(=迷信)。他們堅持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如神學、基督教道德等等應該統統打倒。他們認為以經驗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學能夠使我們正確認識自然,增長知識,破除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 2、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民主與法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南歐不敬虔,北歐看聖經,反社會的左派興起) 啟蒙思想家們認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思想家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來結束”專制統治"。 🔳理性主義-自然神論 啟蒙運動傳播產生的重大後果之一就是理性主義在宗教領域的發展,英國的自然神論是這一時期 頗為流行的思想,它是科學知識突飛猛進下的產物,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反對過分執著的宗教信仰。自然神論者把上帝從這個世界中逐出,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他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至少不反對這個預設,只是認為 他在創造世界、為世界制定了自然規律之後,便不再干預世界的發展。世界如今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就如一部由上帝上了發條的機器,啟動後便自行運作,毋須借外力推動。自然規律是上帝設置在人間的內在理性,人只須探求自然規律,不須直接探索上帝。 一切超越理性的信條實際上是未經証實便被相信了,擺脫迷信就是自由,只有有理性的思想家才是自由的思想家,用迷信來束縛人的思想者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一切在啟示中晦澀不明或超越理性的都是迷信的、無價值的。於是,神跡自然是被否定的。 🔳理性主義-解釋聖經 一個重要的發現,便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發現,無論我們抱多懷疑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事物,有一件事無論怎樣也無可置疑的,便是人類的思想。我可以懷疑外在的世界是否存在,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但我卻不能懷疑一件事,就是那正是懷疑的我是真實的。是誰在懷疑?是我(=保羅:裡面的我)!而達到這「穩固的結論」,完全是倚賴人的理性思維。正因如此,人的理性思維是一切信念的基礎。因此,任何事與物不能通得過我的理性批判,我便不會相信。於是,理性成為一切真理的依據。而就這樣,歐洲人便開始用理性作為尺度去批判神的啟示。他們要求神用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啟示人,任何啟示他們認為不合理性的,他們便不能接納,聖經的權威便受到嚴重的質疑。啟蒙運動可以說對教會傳統的信仰發出很大的挑戰。而當時很多的信徒也陷入信心的危機中。同時,教會的神學思想也開始轉變。自由主義神學便在這時候產生的。 🔳英國的敗壞與復興-理性主義極緻 社會方面,ad1700年至1750年間,英國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這時,雖錢財充足,百姓繁衍,道德卻是薄弱非常。(理性主義,主觀價值,道德無法驗證,但金錢可以驗證,造成金錢至上) 教會方面,此時的英國教會──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她自身也陷入形式主義(=正統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而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那個時代人們相當輕視信仰。個人信仰解體 導致道德標準的墮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 👉基督的見證人只窩在教會,而沒有走出教會 🔳自由傳道者-福音派 約翰衛斯理 正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開始呼喚罪人悔改。他們不在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他們不受教區的限制,可以自由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他們是體制外的自由傳道者,這個運動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由於當時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教會講壇信息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他們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聽從教訓,接受牧養,這個新的屬靈運動於是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 福音主義運動三大領袖在英國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 ─1791)、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兄弟,在美國有喬治﹒懷特菲德(Judger Whitefield ,1714─ 1770),他們出現後日益壯大,匯成一股洪流。 👉他們都沒有受神學院裝備,哈哈哈 在牛津大學念書時,約翰努力過簡樸生活,強調對窮人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因此他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慈惠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按照新約聖經管家的觀念,沒有人真正擁有什麼,他不能宣稱自己是某樣財富的合法主人,他所“擁有”的只是上帝交付他代為管理而已。倘若一個人將上帝交他托管的據為己有,他便是偷竊了上帝的東西。1730年代,約翰與查理及懷特菲德等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從事慈惠工作,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務性學校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守一定的規則,因此人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or 循道會/循理會) 👉福音派:霝修+社會工作 1738年5月24是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發現,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仆,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 👉ep118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上帝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ad1512 ~ 1738,由馬丁路德到約翰衛斯理,事隔226年,再次有人想起來「因信稱義」 約翰所教導的重生經歷,為人提供了一種更為簡明、又更易鑒別救恩確據的方法。只要我們內心經歷聖靈的充滿,獲得某個超自然的內在體驗,便可以肯定自己是已蒙上帝拯救的人了。宗教經驗是辨別信仰真偽的確據。 👉(因信稱義屬非理性嗎??) 約翰﹒衛斯理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講員,也是一位極有恩賜的組織家。1739年,他成立了第一個循道派會社,建立第一座小禮拜堂。他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的事業徹底改變了英國中、下層階級的信仰狀況。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的社會見証,關注社會 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集體罪惡,認為這是與福音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于是認可犯罪。” 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過,福音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在社會的普羅大眾層面,對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就在各地教會復興熱潮蔓延的同時,自由主義神學卻悄悄地占據了神學研究的大半壁江山,而各種反基督教思想也在學術界滋長。 🔳北美覺醒運動 促成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的主將是愛德華滋(1703─1758),在他的領導下,1734年在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北安普敦發動。作為牧師的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因信稱義的道理,他在講道中生動地描述並力勸罪人盡速逃避了神的震怒,。很快教會有了屬靈的復興,人人都關心永生的問題,一年間超過300人決志歸主。接下來的幾年間,新英格蘭的不同地區都發生大復興,信主之人多如潮涌。 這次大復興同時伴隨有強烈的感情和身體表現,如1741年7月8日愛德華滋在恩菲爾德布道,經文是《申命記》32:35“他們失腳的時候近了”,題目是《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講道時常被會眾的大喊大叫打斷,男男女女在地板上打滾,哭喊聲甚至蓋過了講道的聲音,據說有人緊緊抱住教堂的柱子和欄杆,顯然是在那一刻感到他們正往地獄滑落。整整一夜,該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求神拯救的呼喊。 👉像不像現在某牧師佈道場面? 在大覺醒運動中,懷特菲德的作用甚大。他是一個旅館主人的兒子,幼時生活貧困,被約翰﹒衛斯理引進他們的“聖潔團”,他很有講道的恩賜,甚至有人指責他把會眾弄得癲狂了。他前后7次在美洲旅行布道,懷特菲德訪美的一個目標,是喚醒牧師。“會眾何以這樣死氣沉沉?”他率直地解釋:“是因為向他們講道的人是死人。”在大覺醒運動中“死人”活了過來,開始走出來復蘇他們的會友。 第二次覺醒運動是一個扭轉教會整體面貌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教會平民化(或稱平信徒運動)的重要階段。大奮興運動是平信徒所推動的,特別是那些受過教育的中產階層的平信徒,他們不愿接受教會里的建制,包括教會組織、宗派禮儀、神學教義的約束,要求自由地實踐信仰。他們成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推展各樣事工。他們將事工範圍定位某幾項如佈道、服務等專業上,這些工作都與神學討論無關,因此不用牽涉傳統的教義和禮儀,更用不著受過訓練的專職教牧人員負責。 福音機構推動各種社會改良與救濟事業,如禁酒運動、廢奴運動。此外,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這兩種事工都是新興的,不易為個別宗派與堂會獨力承擔,故由福音機構統籌倡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十八世紀末興起的主日學運動,就是針對失學兒童設立的﹔而“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則是專門針對青年的需要而開展的事工。 🔳🔳普世差傳 天主教的宣教與十六世紀世界上舉足輕重操有海上霸權的國家都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代表,隨著這兩個國家的艦隊遠征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天主教的勢力也伸展到這些地區,開始宣教和植堂工作。待1世紀後,新教站穩腳步,荷蘭、英國等更正教國家要到十七世紀才掌控了海權,所以更正教的宣教工作開展較晚。 英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有“日不落國”之稱,故它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大的輸出國。 十九世紀基督教海外宣教的歷史,對很多宣教工場的國家民族而言,并非光輝燦爛的一頁,基督教被視為白人文化征服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民族獨立運動迅速展開,很多國家努力擺脫歐美文化的控制,尋找獨立的民族和文化身分。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致力復興傳統的文化及宗教。對這些地區的基督徒而言,如何洗脫基督教作為文化帝國主義象征的形象,將是基督教能否在宣教工場生根建造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課題。 福音奮興運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近代新教宣教事業的興起。十七世紀荷蘭政府錫蘭、爪哇和台灣,新教宣教事業也隨之開始。大規模的海外宣教事工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 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1761─1834)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他出身鞋匠,成為浸信會的牧師,屬加爾文派,相信有限救贖論,這或可扭轉某些人對預定論者的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加爾文派既然主張上帝已經預定什麼人得救,什麼人滅亡,那人便不用傳福音,更不用從事宣教工作了。威廉﹒克里很早就有向異教徒傳福音的異象,對教會一直忽略這個使命而深感不滿。他在1791年寫成小冊子《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人民歸正》,指出耶穌頒布的大使命對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有效,教會必須成立組織,派遣宣教士。自威廉 克里(1761-1834)起,全球開始出現超宗派的國外布道的浪潮,或個人,或差會,前仆後繼。十九世紀達至高峰,尤以英、美、歐等地域的宣教士往亞洲及落後地區,李文斯基、戴德生、宣信等人身體力行,推動眾教會履行大使命,藉信心宣教,把福音傳遍了地極。 倘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1850年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1835年,宣教士首次登陸日本。由此可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之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士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 由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1860年中國全境向福音開放。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里奠定根基。 其次,宣教運動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宣教運動的直接導因大奮興運動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因此合一意愿較強。而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因此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是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 🔳🔳復興浪潮中的人物 🔳巴哈 巴哈在十歲時成了孤兒,他必須依賴他的長兄來撫養,也因此他很快學會了獨立的生活。憑著他對音樂的嗜好,在十八歲時,他就成了一位公爵家里的風琴師,22歲時就出任一所禮拜堂的風琴司琴。曾經有人聽過他的演奏之后說:那個彈奏風琴的人一定是天使下凡,不然的話就大概只是巴哈本人了。 1723年,巴哈決定放下出名和賺大錢的機會,專心在德國的聖多瑪教堂出任風琴師與指揮詩班。他一直擔任此工作到1750年去世為止。可見他認定音樂是用來服事上帝的,也因此認定必須用一種 事奉主的心志來從事音樂的工作。 巴哈寫了許多的音樂,在他和作品里往往會看到他在開始的時候用拉丁文寫的兩個字母──“JJ”﹔這兩個字母所代表意思即為“耶穌幫助我”,然后他就在這樣的禱告里面來從事他的創作。當他寫完這首音樂的時候,他就會在樂曲的后面又寫上一些拉丁文的字母,就是“SDG”﹔這三個字母的意思是“榮耀都歸給上帝”。帶著這樣心情從事音樂的創作,我們可以想象這一位如此了不起的音樂家,是多麼敬虔的一位信徒。 巴哈出任聖多瑪教堂的風琴師和詩班指揮共27年,他以聖經的內容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巴哈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可是他自己卻認定音樂的才華不是他自己的。他之所以能彈奏這些音樂,寫作這些樂曲,乃是因上帝給了他力量,因此他堅決的認定音樂的才華必須要用來服事上帝、幫助信徒。因著他的這份認定和影響,在德國就出現了相當多仿效巴哈的人,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服事而不是個人享受。 🔳銳克斯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英國格羅斯特城人(Gloucester),為一報業的印刷及出版者兼慈善家,他原來頗關心監獄的改革事工。 當時,大眾的生活十分困難,犯罪的情形非常嚴重。一天,銳克斯從倫敦回格羅斯特要請幾個印刷工人。在路上,他家鄉的孩子用泥土丟他,丟得他滿身亂七八糟。他就想,這麼壞的孩子怎麼辦?如果這些孩子沒有人教導的話,英國的前途不就完了!銳克斯總結出──人們沒有受「教育」是整個問題的症結。他相信只要窮苦的兒童有機會接受教育,情形將會改觀,他們才會有美好的品行﹔長遠的說,對社會及至國家都會帶來良好的影響。但這些窮苦的兒童每天都要上工廠去工作以謀生,唯有星期天才是假期,於是銳克斯決定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來教育這群兒童。剛開始經歷了各種的困難,甚至經歷失敗,但銳克斯先生並不氣餒。 他找到希太太(Mrs.Gritchley)。銳克斯先生在她的合作下,於1780年成功的建立第一間主日學校。地點在格羅斯特城的一處廚房里﹔上學時間採用全日制,朝十晚五,中間有膳食時間﹔教學方式是重視紀律、賞罰分明﹔課程安排有:講聖經故事、學習閱讀、背誦英國聖工會出版的要理問答﹔並且參與主日崇拜。銳克斯親自向他們講解聖經,用聖經故事中的道德教訓兒童,希望他們因此有良好的品行。 經過3年耕耘,於1783年11月3日,銳克斯在他所出版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主日學的工作以及成效,結果,英國教會對銳克斯的貢獻反應十分冷淡,而且提出反對﹔在蘇格蘭的教會甚至認為平信徒在主日進行教導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四誡(妄稱上帝的名),而且認為主日學會帶來教會分裂。 雖然國家和教會都反對這個工作,但同時也得到越來越多信徒的鼓勵和支持,連倫敦許多的報紙及雜誌都刊登有關銳克斯先生的成就,衛斯理約翰在講台上也盛贊他的貢獻。漸漸地這項事工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也開始有教會響應﹔有更多的信徒也愿意參與這件有意義的工作,這時課程也有了一些改進,開始在班級裡教唱詩歌﹔學生也開始有年齡限制(通常為6~14歲),並且開始了分班制度。1785年在倫敦成立了主日學推行委員會,籌集款項,在各處設立許多有系統的主日學。1811年,當羅伯爾﹒銳克斯安息主懷時,主日學已在各處大大的興旺起來,其中單在英國就起碼有四十萬的主日學學生…… 🔳韋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在十八世紀,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有大量的黑奴,奴隸買賣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韋伯福斯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種奴隸買賣與他的信仰格格不入。當時他盼望作一個傳道人,可是他的朋友指出他的才華,特別是在辯論方面的才華,非常適合擔任國會議員。因此他聽取了這個意見,他要一心來服事上帝,并要以作國會議員的身份來服事上帝。 不久,他就以議員的身份與另外一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團體。這個團體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推動在國會里立法,透過法律來停止奴隸的買賣。我們需要了解到,在當時提出一個這樣的意見,需要的勇氣很大,同時需要面對的困難也非常的大。很自然的,當韋伯福斯在國會中提出這個意見時,根本沒人理睬他。但他沒有放棄,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之下,經過了二十年,英國國會終于同意通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奴隸的買賣。韋伯福斯覺得還不夠,雖然奴隸買賣停止了,那些已經是奴隸的人怎么辦呢?因此他就進一步的推動立法,要完全的廢除奴隸制度。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神仆,他的心志是多么的強烈。他基于對聖經的了解,繼續不斷的影響身邊的人,雖然到他退休時,他還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終于成功的在國會里面推動了這樣的立法﹔英國于1833年正式立法取消了整個奴隸制度。 🔳卜維廉 十九世紀末,有一個名叫卜維廉(William Booth)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稱它為“救世軍” (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為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服務事業。1889年後,救世軍設立了救濟醫院、農場、勞工局。卜維廉從前是循道會的牧師,保留循道會注重成聖的教導。 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救世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服。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 他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像循道會的發起人衛斯理一樣,卜維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佈道的工作,無意另設新的教會。他願信徒加入當時已有的教會,可是後來他看出一方面他們不願加入已有的教會,一方面已有的教會也不歡迎他們,所以他就將他們分別組織,成為軍隊的體制。在他的團體之中,他採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紀美國著名布道家)的方法,將歸正的人領到聖壇之前。他採納了親岑多夫國際組織的觀念,置此種組織於宗派和國際之上,就是說救世軍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 救世軍的工作,不只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罪犯,墮落以及對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 🔳瑪麗﹒瓊斯 Mary Jones 和聖經公會 瑪麗﹒瓊斯於1784年生在英國的威爾斯鄉村裡。當時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整天為生活奔波。瑪麗的父母沒有辦法給她很多,卻讓她有了正確的信仰。 當瑪麗只有八歲時,她就渴望學習,渴望擁有自己的一本聖經。為此目標,她從養雞、養蜜蜂、為別人拾柴火、縫補衣服開始,付出了六年的努力。她終於得到了一本自己的《聖經》。在那個《聖經》非常稀缺的年代,擁有《聖經》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瑪利的事震動了英國和世界,導致了聖經公會的成立。 1804 年3月7日,瑪麗20歲,正式成立了“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當時,《聖經》或者《聖經》的一部分,已經被翻譯成72種語言,包括大部分的歐洲語言,和16種其他語言:埃塞俄比亞語,阿拉伯語,冰島語,伊朗語,亞美尼亞語,馬來語,土耳其語,台語(白話字),拉布拉多語,印度語,錫蘭語,西非語,大不列顛圭亞那語和北美語(摩和克印地安語)。 當然,聖經公會做的第一件事是確保威爾士人有威爾士語《聖經》。它還發行了剛剛譯完的摩和克語的《約翰福音》。 自那以後,協會的工作平穩地向前發展。它是一項多人合作的工作。傳道士去外國,學習當地的語言,把《聖經》翻譯成該種語言。有時聖經公會支付一兩個人的費用,使他們可以全職翻譯。翻譯完成後,必須經倫敦的聖經公會委員會核查通過,然後才將它付諸印刷,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聖經協會。其他組織也紛紛成立,如蘇格蘭的“全國聖經公會”(1826年)﹔“美國聖經公會”(1816年),“尼德蘭聖經公會”(1814年),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是:讓講每一種語言的人都有《聖經》可用。 1946年,他們組成了一個世界性大家庭“聯合聖經公會”,旨在協調全球各地聖經公會的工作。到1993年終,聖經(包括單行本)已被翻譯成2062種語言。 🔳重點整理 馬丁路德,加爾文歸正時期後,唯獨聖經的正統主義時期使教會死氣沉沉, 社會開始發展以「我」為出發點,主觀的敬虔運動,發展人的主觀 高於上帝(=聖經)的主觀 反正統主義運動=敬虔運動,也推動法國的啟蒙運動及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看不見無法驗證就是迷信: 如:尼采:上帝已死 神學為對抗理性主義而融合的自然神論,但自然神論也被正統主義視為歧路。 接著,在英國不屬任何派別的自由講道者在街頭領眾人歸向福音,使各宗派興起, 如:約翰 衛斯理,克理威廉,慕勒,戴德生,司布真,慕迪,宣信,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等 因為理性主義抬頭,透過航海及造船術發展,天主教在16世紀以西,葡為首,把天主教及殖民地傳至北美,中南美洲及非洲,而新教落後天主教1個世紀分別在17-18世紀,透過荷蘭及英國把福音及殖民地帶到中南半島,印度及東非,日本,韓國,中國及台灣,遠東地區的地極之處。 在歐洲大陸上,進而發展多角化事工形態 例如 音樂 ex 巴哈 社福機構:國際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合作工作 ex 救世軍 卜維廉(William Booth) 教育:兒童主日學,YMCA, YWCA ex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 政治:廢除奴隸制度 ex 韋伯福斯 翻譯:聖經翻譯的語言2000種以上 ex 瑪麗﹒瓊斯 以新約教會時間為分界 對照福音傳播區域 以弗所:以色列,土耳其,希臘 士每拿: 別迦摩:羅馬帝國-意大利,法蘭西,英國,西班牙,北非,埃及,以色列,亞美尼亞,土耳其,巴爾幹半島 推雅推喇:分解的羅馬帝國 - 俄羅斯,北歐,東歐,神聖羅馬帝國(德,捷) 撒狄: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至美國 非拉鐵非:16世紀天主教-西班牙+葡萄牙,17世紀新教-荷蘭+英國,地極=遠東(台灣,日本),中國,印度,爪哇,鍚蘭,非洲,北美及中南美,紐澳 回想✅徒一:耶穌:領受聖霝之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日本,台灣,菲律賓…),成為我的「見證人」。 🔳聖經經文 07 「而且, (約翰=)你 要寫給在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 (+說); 『那聖潔的、真實的, 擁有那他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他關了就沒有人開的大衛鑰匙的(+基督), 說這些事 08a (基督=)我知道(使者=)你的作為, 看哪!(基督=)我在(使者=)你面前給一個敞開的門,那是無人能關它的。 👉啟蒙時期,理性主義,工業時代,大航海時代 探險家:馬可波羅遊記,鄭和下西洋 十六世紀:葡萄牙(麥哲倫-轉圈大王) ,西班牙 — 天主教 十七世紀:荷蘭,法國,英國(日不落國) — 新教/基督教/復原教 08b 因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 👉聖經公會譯本,廢除奴隸制,週日兒童主日學,教會音樂,超宗派合作事工-救世軍=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ep90 ✅可十二28~34:愛人如己 👉ep18 ✅太廿五40: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上帝身上 09a 看哪!(+基督)我使那出自撒但一會的,那說「他們是」猶太人, 但卻不是的(=猶太人=選民),而是說謊話的, 👉基督傳出去了,撒旦也傳出去了❓撒旦一黨的人指誰呢?剛才所提到的種種,請你想想 09b 看哪!我要使(+出自撒旦一黨的)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 他們也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猜=可能 愛+腳前下拜 1,新教/基督教勢力被支持,天主教勢力變小 2,自由主義抬頭,正統主義衰微 3,今生之後的事,得勝者為王 10 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也必保守你脫離那「試煉的時刻」 那即將來到在普天下人身上的(時刻),為試煉在地上的居民(+的時刻)。 ⭐️猜=可能 試煉時刻 1,正統時期 逼迫 自由神學及事工,由教會發起的事工才是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 2,試煉時刻:下個時期,老底嘉的時候 11 (+基督說)我要快快來; 你要持守那你所有的,以致於沒有人奪去你的冠冕。 👉冠冕:聖經翻譯,主日學,救世軍,廢奴,做該做的事=愛人如己=大服事小=社會責任 12a 那得勝的,(基督=)我要使(得勝的人=)他成為柱子在我神殿中, (得勝的人=)他也必不再從(神殿=)那裡 出去到外面。 👉教會外的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依然影響今天的新教 12b (基督=)我又要把我神的名(=父的名) 和我神那新耶路撒冷 那出於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城的名 並我的新名,寫在他(柱子)上面 👉杯子上的姓名貼=歸屬,父名+城名+基督的新名 👉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都是上帝喜悅的事 13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非拉鐵非教會:ad1700~1900 👉含意:兄弟/姐妹之情,彼此喜愛,愛人如己,大服事小 (=社會責任) 🔳QA:什麼是大使命? ✅徒一6~9: 他們(=120人含門徒/耶穌家人/群眾)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要在這時候使以色列復國嗎?」 👉舊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以色列復國,天國降臨,統治世界 耶穌說:「父(=聖霝)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間或日期,你們不必知道。 👉潛台詞:把天國君王殺了,還想要天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可是聖霝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並且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說完了,他們還在看的時候,他被接上升,有一朵雲把他接去,就看不見他了。 👉耶穌最後一句話:去。傳。福。音。(假設是這樣) 👉門徒/使徒/信徒不想離開耶冷,直到✅徒七-司提反被殺,✅徒八-七年後,人才開始由耶冷往外散 今天教會傳福音四個面向: 教會裝備-經文,對內服事,幸福小組-聊天,對外服事 一,教會裝備:霝命造就課程,雙翼系統,成人主日學,研經課程,〇〇特會,裝備信徒很重要,但若利用經文站在信仰至高點爭論/吵架/框人家,大可不必裝備,刀子磨好了殺自己人,何必? 二,對內服事:主日學,敬拜團,司禮,司儀,獻花,獻果,教會自己的需要,和傳福音無關 三,幸福小組:找想講話的來聊天,使他們成為信徒,生命得救為目標?還是教會收更多奉獻為目標? 四,對外服事:送物資,1919,芥菜種會,晨曦會,音樂/教育…各方面,除了找到需要的人,也利用事工斂財? 👉上述事工都有其需要,但操作不當就歪了 👉再問自己一次,如何成為「耶穌的見證人」?參加耶和華見證人?不是貼個牌就完事了 由舊約到新約主軸只是「大服事小=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信基督之後,要先顧及別人的利益,等同背負基督徒的重擔,逆性而為,就是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背起基督的十架不一定是拋頭顱,撒熱血,搞出一番大事業,非要 翻譯聖經,救世軍,主日學,廢除奴隸制度,才是背起十字架嗎?,不是! 別忘了 ✅太十42:把一杯涼水給微不足道的人喝,也會得到賞賜。 當然,我們也知道,教會/網路上有些牧師講到激動時,會挑戰你:你願意背起基督的十字架嗎?常常頓時台下萬籟俱寂,針落有聲,你有沒有經歷這樣場面? 的確,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各國宣教士變賣自己的一切,為福音負上極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為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同時,今天也要告訴你,背起十架這事可大可小,記得耶穌在✅太十一30:「我的軛(心中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心中的擔子) 是輕省的」,其實,背起十字架如同倒一杯涼水,是一件你可以天天都作的事,當你開始先考慮對方=愛人如己,這麼做時,你就正在與對方建立關係,你就正在發揮影響力,是基督的見證人,就是基督的介紹人,就正在把福音傳到地極,就正在進行大使命了,你說是嗎? 如果你對大使命 或 非拉鐵非教會大航海時期 有何想法或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9-4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重點整理 經文分析 QA:大使命? galigongbible

    ep119-4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重點整理 經文分析 QA:大使命?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在非拉鐵非時期中,我們會發現教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對神學追求與辯證,一部份是以服事走在前面領人認識上帝, 🔳歸正運動後半段 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 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 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當路德談到信心時,他所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的活潑的關系,但歸正運動後進入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係彷彿被遺忘,正統主義擁有精細地界定的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崇拜時的講道變得乏味,變得很規條化。 👉若今天教會將聖經過度解釋,或解釋過度延伸或過度保守,都不合適,也就是過度客觀或過度主觀都不合適,一切解釋需以上帝在歷史中的計劃為主觀論點(一直強調,聖經要整本看) 🔳敬虔運動 ad1670年,一位德國西南部 法蘭克福(Frankfort)牧師史賓納(Philipp Jacob Spener)召聚了一小組信徒在他家中讀經、祈禱,彼此鼓勵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某教會的教材:活潑的生命?),他稱這小組聚會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但不久,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迫使他離開法蘭克福被迫轉到柏林,也同樣的組織更新團契。不過,更有力的影響,乃在他所寫的一本名為《渴慕敬虔》(Desideria)的書,清楚地期望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摒棄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 在這種更新運動展開的初期,正統主義的神學家已感到不安,當這運動漸漸擴大時,正統主義便公開反對敬虔運動。 (👉能推翻就是革命,不能推翻就是造反) 然而,在追求敬虔的生命中,敬虔主義者卻漸漸將信仰變得「極度個人化及內在化」。於是,敬虔主義與關懷社會、文化的活動「脫節」了,有時甚至對立起來。不過在神學上,敬虔主義所帶來的問題是,「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為一談」,ex 基督教順口溜:順服就蒙福,增加奉獻就增加收入,作主工不空空; 延伸/霝意與本義解經的不同,掌握神的真理,主觀經歷當然很重要,但主觀經歷卻不能成為真理的依據。可以說敬虔主義將基督教的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從這個角度看是助長了啟蒙運動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對於日後自由派神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1618-19 改革宗以加爾文為核心的荷蘭多特會議的50年裡,正統主義的規條化和僵化,只有讀聖經,操練敬虔操練(禁食,禱告,讀經,奉獻,刻苦自己),使基督徒又成為中世紀修道院的出世生活。 👉今天,人人皆祭司,人人都有一張嘴,個人化,去中心化 👉反客為主ex:瑪三10:萬軍之亞威說:「你們(=以色列)要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全部送入倉庫,使我(=上帝)家中有糧;借此試驗我,看我是不是為你們敞開天窗,把福氣倒給你們,直到充足有餘呢。」 若為需要的團體奉獻,上帝反過來為他預備,這是好事,若以主觀分享引用瑪三10-可以,若成為客觀教導-要小心,請記得看前後文上帝在生氣什麼。 👉敬虔主義者 解釋/引用聖經過於主觀,等同拿聖經(=論語)為自己背書,如同今天某些教會中的小教皇,若引用經文教導過度主觀,自然會產生不適切。 🔳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抬頭 正統主義不單刺激了敬虔運動的產生,也間接地刺激了啟蒙運動的開展。因著正統主義對於任何神學思想的偏差都不能容忍,在教會內常引起爭端,使基督徒彼此相殘(=彼此指控為異端),教外的知識分子便對基督教的道理能抱一種輕蔑的態度(狗咬狗一嘴毛/站高山看馬相踢),並且也使他們覺得應該彼此容納,你持你的看法,我抱我的見解,彼此尊重,而不應該強硬確立自己所持的見解才是真理,漸漸,正統與敬虔開始懷疑,到底有沒有絕對真理這回事,於是調合中立的「相對主義」便開始形成。 另一方面,正統主義神學家常常強用理性去確立、証明聖經的真理。這樣便引起了教外的知識分子力求用理性去批判聖經真理,以求推翻它的可信性。慢慢地,理性批判成了最高權威,啟蒙運動的主要精神便是理性批判是萬能的。於是人開始用自己的理性架構去規限神的啟示。 當正統主義間接地刺激啟蒙運動的開展,而啟蒙運動的出現,其實是反映了歐洲整個文化的蛻變。 18世紀啟蒙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波及廣泛而持久,因而有“啟蒙時代”之稱。主要代表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般而言,啟蒙思想有兩大特點: 1、反對宗教,宣揚理性與科學的權威。 所謂啟蒙思想家將社會和人民的不幸,歸因於宗教信仰(=迷信)。他們堅持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如神學、基督教道德等等應該統統打倒。他們認為以經驗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學能夠使我們正確認識自然,增長知識,破除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 2、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民主與法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南歐不敬虔,北歐看聖經,反社會的左派興起) 啟蒙思想家們認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思想家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來結束”專制統治"。 🔳理性主義-自然神論 啟蒙運動傳播產生的重大後果之一就是理性主義在宗教領域的發展,英國的自然神論是這一時期 頗為流行的思想,它是科學知識突飛猛進下的產物,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反對過分執著的宗教信仰。自然神論者把上帝從這個世界中逐出,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他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至少不反對這個預設,只是認為 他在創造世界、為世界制定了自然規律之後,便不再干預世界的發展。世界如今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就如一部由上帝上了發條的機器,啟動後便自行運作,毋須借外力推動。自然規律是上帝設置在人間的內在理性,人只須探求自然規律,不須直接探索上帝。 一切超越理性的信條實際上是未經証實便被相信了,擺脫迷信就是自由,只有有理性的思想家才是自由的思想家,用迷信來束縛人的思想者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一切在啟示中晦澀不明或超越理性的都是迷信的、無價值的。於是,神跡自然是被否定的。 🔳理性主義-解釋聖經 一個重要的發現,便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發現,無論我們抱多懷疑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事物,有一件事無論怎樣也無可置疑的,便是人類的思想。我可以懷疑外在的世界是否存在,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但我卻不能懷疑一件事,就是那正是懷疑的我是真實的。是誰在懷疑?是我(=保羅:裡面的我)!而達到這「穩固的結論」,完全是倚賴人的理性思維。正因如此,人的理性思維是一切信念的基礎。因此,任何事與物不能通得過我的理性批判,我便不會相信。於是,理性成為一切真理的依據。而就這樣,歐洲人便開始用理性作為尺度去批判神的啟示。他們要求神用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啟示人,任何啟示他們認為不合理性的,他們便不能接納,聖經的權威便受到嚴重的質疑。啟蒙運動可以說對教會傳統的信仰發出很大的挑戰。而當時很多的信徒也陷入信心的危機中。同時,教會的神學思想也開始轉變。自由主義神學便在這時候產生的。 🔳英國的敗壞與復興-理性主義極緻 社會方面,ad1700年至1750年間,英國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這時,雖錢財充足,百姓繁衍,道德卻是薄弱非常。(理性主義,主觀價值,道德無法驗證,但金錢可以驗證,造成金錢至上) 教會方面,此時的英國教會──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她自身也陷入形式主義(=正統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而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那個時代人們相當輕視信仰。個人信仰解體 導致道德標準的墮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 👉基督的見證人只窩在教會,而沒有走出教會 🔳自由傳道者-福音派 約翰衛斯理 正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開始呼喚罪人悔改。他們不在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他們不受教區的限制,可以自由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他們是體制外的自由傳道者,這個運動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由於當時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教會講壇信息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他們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聽從教訓,接受牧養,這個新的屬靈運動於是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 福音主義運動三大領袖在英國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 ─1791)、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兄弟,在美國有喬治﹒懷特菲德(Judger Whitefield ,1714─ 1770),他們出現後日益壯大,匯成一股洪流。 👉他們都沒有受神學院裝備,哈哈哈 在牛津大學念書時,約翰努力過簡樸生活,強調對窮人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因此他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慈惠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按照新約聖經管家的觀念,沒有人真正擁有什麼,他不能宣稱自己是某樣財富的合法主人,他所“擁有”的只是上帝交付他代為管理而已。倘若一個人將上帝交他托管的據為己有,他便是偷竊了上帝的東西。1730年代,約翰與查理及懷特菲德等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從事慈惠工作,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務性學校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守一定的規則,因此人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or 循道會/循理會) 👉福音派:霝修+社會工作 1738年5月24是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發現,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仆,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 👉ep118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上帝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ad1512 ~ 1738,由馬丁路德到約翰衛斯理,事隔226年,再次有人想起來「因信稱義」 約翰所教導的重生經歷,為人提供了一種更為簡明、又更易鑒別救恩確據的方法。只要我們內心經歷聖靈的充滿,獲得某個超自然的內在體驗,便可以肯定自己是已蒙上帝拯救的人了。宗教經驗是辨別信仰真偽的確據。 👉(因信稱義屬非理性嗎??) 約翰﹒衛斯理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講員,也是一位極有恩賜的組織家。1739年,他成立了第一個循道派會社,建立第一座小禮拜堂。他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的事業徹底改變了英國中、下層階級的信仰狀況。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的社會見証,關注社會 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集體罪惡,認為這是與福音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于是認可犯罪。” 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過,福音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在社會的普羅大眾層面,對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就在各地教會復興熱潮蔓延的同時,自由主義神學卻悄悄地占據了神學研究的大半壁江山,而各種反基督教思想也在學術界滋長。 🔳北美覺醒運動 促成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的主將是愛德華滋(1703─1758),在他的領導下,1734年在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北安普敦發動。作為牧師的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因信稱義的道理,他在講道中生動地描述並力勸罪人盡速逃避了神的震怒,。很快教會有了屬靈的復興,人人都關心永生的問題,一年間超過300人決志歸主。接下來的幾年間,新英格蘭的不同地區都發生大復興,信主之人多如潮涌。 這次大復興同時伴隨有強烈的感情和身體表現,如1741年7月8日愛德華滋在恩菲爾德布道,經文是《申命記》32:35“他們失腳的時候近了”,題目是《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講道時常被會眾的大喊大叫打斷,男男女女在地板上打滾,哭喊聲甚至蓋過了講道的聲音,據說有人緊緊抱住教堂的柱子和欄杆,顯然是在那一刻感到他們正往地獄滑落。整整一夜,該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求神拯救的呼喊。 👉像不像現在某牧師佈道場面? 在大覺醒運動中,懷特菲德的作用甚大。他是一個旅館主人的兒子,幼時生活貧困,被約翰﹒衛斯理引進他們的“聖潔團”,他很有講道的恩賜,甚至有人指責他把會眾弄得癲狂了。他前后7次在美洲旅行布道,懷特菲德訪美的一個目標,是喚醒牧師。“會眾何以這樣死氣沉沉?”他率直地解釋:“是因為向他們講道的人是死人。”在大覺醒運動中“死人”活了過來,開始走出來復蘇他們的會友。 第二次覺醒運動是一個扭轉教會整體面貌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教會平民化(或稱平信徒運動)的重要階段。大奮興運動是平信徒所推動的,特別是那些受過教育的中產階層的平信徒,他們不愿接受教會里的建制,包括教會組織、宗派禮儀、神學教義的約束,要求自由地實踐信仰。他們成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推展各樣事工。他們將事工範圍定位某幾項如佈道、服務等專業上,這些工作都與神學討論無關,因此不用牽涉傳統的教義和禮儀,更用不著受過訓練的專職教牧人員負責。 福音機構推動各種社會改良與救濟事業,如禁酒運動、廢奴運動。此外,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這兩種事工都是新興的,不易為個別宗派與堂會獨力承擔,故由福音機構統籌倡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十八世紀末興起的主日學運動,就是針對失學兒童設立的﹔而“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則是專門針對青年的需要而開展的事工。 🔳🔳普世差傳 天主教的宣教與十六世紀世界上舉足輕重操有海上霸權的國家都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代表,隨著這兩個國家的艦隊遠征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天主教的勢力也伸展到這些地區,開始宣教和植堂工作。待1世紀後,新教站穩腳步,荷蘭、英國等更正教國家要到十七世紀才掌控了海權,所以更正教的宣教工作開展較晚。 英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有“日不落國”之稱,故它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大的輸出國。 十九世紀基督教海外宣教的歷史,對很多宣教工場的國家民族而言,并非光輝燦爛的一頁,基督教被視為白人文化征服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民族獨立運動迅速展開,很多國家努力擺脫歐美文化的控制,尋找獨立的民族和文化身分。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致力復興傳統的文化及宗教。對這些地區的基督徒而言,如何洗脫基督教作為文化帝國主義象征的形象,將是基督教能否在宣教工場生根建造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課題。 福音奮興運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近代新教宣教事業的興起。十七世紀荷蘭政府錫蘭、爪哇和台灣,新教宣教事業也隨之開始。大規模的海外宣教事工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 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1761─1834)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他出身鞋匠,成為浸信會的牧師,屬加爾文派,相信有限救贖論,這或可扭轉某些人對預定論者的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加爾文派既然主張上帝已經預定什麼人得救,什麼人滅亡,那人便不用傳福音,更不用從事宣教工作了。威廉﹒克里很早就有向異教徒傳福音的異象,對教會一直忽略這個使命而深感不滿。他在1791年寫成小冊子《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人民歸正》,指出耶穌頒布的大使命對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有效,教會必須成立組織,派遣宣教士。自威廉 克里(1761-1834)起,全球開始出現超宗派的國外布道的浪潮,或個人,或差會,前仆後繼。十九世紀達至高峰,尤以英、美、歐等地域的宣教士往亞洲及落後地區,李文斯基、戴德生、宣信等人身體力行,推動眾教會履行大使命,藉信心宣教,把福音傳遍了地極。 倘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1850年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1835年,宣教士首次登陸日本。由此可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之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士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 由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1860年中國全境向福音開放。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里奠定根基。 其次,宣教運動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宣教運動的直接導因大奮興運動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因此合一意愿較強。而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因此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是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 🔳🔳復興浪潮中的人物 🔳巴哈 巴哈在十歲時成了孤兒,他必須依賴他的長兄來撫養,也因此他很快學會了獨立的生活。憑著他對音樂的嗜好,在十八歲時,他就成了一位公爵家里的風琴師,22歲時就出任一所禮拜堂的風琴司琴。曾經有人聽過他的演奏之后說:那個彈奏風琴的人一定是天使下凡,不然的話就大概只是巴哈本人了。 1723年,巴哈決定放下出名和賺大錢的機會,專心在德國的聖多瑪教堂出任風琴師與指揮詩班。他一直擔任此工作到1750年去世為止。可見他認定音樂是用來服事上帝的,也因此認定必須用一種 事奉主的心志來從事音樂的工作。 巴哈寫了許多的音樂,在他和作品里往往會看到他在開始的時候用拉丁文寫的兩個字母──“JJ”﹔這兩個字母所代表意思即為“耶穌幫助我”,然后他就在這樣的禱告里面來從事他的創作。當他寫完這首音樂的時候,他就會在樂曲的后面又寫上一些拉丁文的字母,就是“SDG”﹔這三個字母的意思是“榮耀都歸給上帝”。帶著這樣心情從事音樂的創作,我們可以想象這一位如此了不起的音樂家,是多麼敬虔的一位信徒。 巴哈出任聖多瑪教堂的風琴師和詩班指揮共27年,他以聖經的內容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巴哈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可是他自己卻認定音樂的才華不是他自己的。他之所以能彈奏這些音樂,寫作這些樂曲,乃是因上帝給了他力量,因此他堅決的認定音樂的才華必須要用來服事上帝、幫助信徒。因著他的這份認定和影響,在德國就出現了相當多仿效巴哈的人,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服事而不是個人享受。 🔳銳克斯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英國格羅斯特城人(Gloucester),為一報業的印刷及出版者兼慈善家,他原來頗關心監獄的改革事工。 當時,大眾的生活十分困難,犯罪的情形非常嚴重。一天,銳克斯從倫敦回格羅斯特要請幾個印刷工人。在路上,他家鄉的孩子用泥土丟他,丟得他滿身亂七八糟。他就想,這麼壞的孩子怎麼辦?如果這些孩子沒有人教導的話,英國的前途不就完了!銳克斯總結出──人們沒有受「教育」是整個問題的症結。他相信只要窮苦的兒童有機會接受教育,情形將會改觀,他們才會有美好的品行﹔長遠的說,對社會及至國家都會帶來良好的影響。但這些窮苦的兒童每天都要上工廠去工作以謀生,唯有星期天才是假期,於是銳克斯決定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來教育這群兒童。剛開始經歷了各種的困難,甚至經歷失敗,但銳克斯先生並不氣餒。 他找到希太太(Mrs.Gritchley)。銳克斯先生在她的合作下,於1780年成功的建立第一間主日學校。地點在格羅斯特城的一處廚房里﹔上學時間採用全日制,朝十晚五,中間有膳食時間﹔教學方式是重視紀律、賞罰分明﹔課程安排有:講聖經故事、學習閱讀、背誦英國聖工會出版的要理問答﹔並且參與主日崇拜。銳克斯親自向他們講解聖經,用聖經故事中的道德教訓兒童,希望他們因此有良好的品行。 經過3年耕耘,於1783年11月3日,銳克斯在他所出版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主日學的工作以及成效,結果,英國教會對銳克斯的貢獻反應十分冷淡,而且提出反對﹔在蘇格蘭的教會甚至認為平信徒在主日進行教導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四誡(妄稱上帝的名),而且認為主日學會帶來教會分裂。 雖然國家和教會都反對這個工作,但同時也得到越來越多信徒的鼓勵和支持,連倫敦許多的報紙及雜誌都刊登有關銳克斯先生的成就,衛斯理約翰在講台上也盛贊他的貢獻。漸漸地這項事工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也開始有教會響應﹔有更多的信徒也愿意參與這件有意義的工作,這時課程也有了一些改進,開始在班級裡教唱詩歌﹔學生也開始有年齡限制(通常為6~14歲),並且開始了分班制度。1785年在倫敦成立了主日學推行委員會,籌集款項,在各處設立許多有系統的主日學。1811年,當羅伯爾﹒銳克斯安息主懷時,主日學已在各處大大的興旺起來,其中單在英國就起碼有四十萬的主日學學生…… 🔳韋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在十八世紀,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有大量的黑奴,奴隸買賣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韋伯福斯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種奴隸買賣與他的信仰格格不入。當時他盼望作一個傳道人,可是他的朋友指出他的才華,特別是在辯論方面的才華,非常適合擔任國會議員。因此他聽取了這個意見,他要一心來服事上帝,并要以作國會議員的身份來服事上帝。 不久,他就以議員的身份與另外一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團體。這個團體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推動在國會里立法,透過法律來停止奴隸的買賣。我們需要了解到,在當時提出一個這樣的意見,需要的勇氣很大,同時需要面對的困難也非常的大。很自然的,當韋伯福斯在國會中提出這個意見時,根本沒人理睬他。但他沒有放棄,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之下,經過了二十年,英國國會終于同意通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奴隸的買賣。韋伯福斯覺得還不夠,雖然奴隸買賣停止了,那些已經是奴隸的人怎么辦呢?因此他就進一步的推動立法,要完全的廢除奴隸制度。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神仆,他的心志是多么的強烈。他基于對聖經的了解,繼續不斷的影響身邊的人,雖然到他退休時,他還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終于成功的在國會里面推動了這樣的立法﹔英國于1833年正式立法取消了整個奴隸制度。 🔳卜維廉 十九世紀末,有一個名叫卜維廉(William Booth)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稱它為“救世軍” (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為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服務事業。1889年後,救世軍設立了救濟醫院、農場、勞工局。卜維廉從前是循道會的牧師,保留循道會注重成聖的教導。 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救世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服。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 他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像循道會的發起人衛斯理一樣,卜維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佈道的工作,無意另設新的教會。他願信徒加入當時已有的教會,可是後來他看出一方面他們不願加入已有的教會,一方面已有的教會也不歡迎他們,所以他就將他們分別組織,成為軍隊的體制。在他的團體之中,他採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紀美國著名布道家)的方法,將歸正的人領到聖壇之前。他採納了親岑多夫國際組織的觀念,置此種組織於宗派和國際之上,就是說救世軍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 救世軍的工作,不只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罪犯,墮落以及對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 🔳瑪麗﹒瓊斯 Mary Jones 和聖經公會 瑪麗﹒瓊斯於1784年生在英國的威爾斯鄉村裡。當時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整天為生活奔波。瑪麗的父母沒有辦法給她很多,卻讓她有了正確的信仰。 當瑪麗只有八歲時,她就渴望學習,渴望擁有自己的一本聖經。為此目標,她從養雞、養蜜蜂、為別人拾柴火、縫補衣服開始,付出了六年的努力。她終於得到了一本自己的《聖經》。在那個《聖經》非常稀缺的年代,擁有《聖經》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瑪利的事震動了英國和世界,導致了聖經公會的成立。 1804 年3月7日,瑪麗20歲,正式成立了“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當時,《聖經》或者《聖經》的一部分,已經被翻譯成72種語言,包括大部分的歐洲語言,和16種其他語言:埃塞俄比亞語,阿拉伯語,冰島語,伊朗語,亞美尼亞語,馬來語,土耳其語,台語(白話字),拉布拉多語,印度語,錫蘭語,西非語,大不列顛圭亞那語和北美語(摩和克印地安語)。 當然,聖經公會做的第一件事是確保威爾士人有威爾士語《聖經》。它還發行了剛剛譯完的摩和克語的《約翰福音》。 自那以後,協會的工作平穩地向前發展。它是一項多人合作的工作。傳道士去外國,學習當地的語言,把《聖經》翻譯成該種語言。有時聖經公會支付一兩個人的費用,使他們可以全職翻譯。翻譯完成後,必須經倫敦的聖經公會委員會核查通過,然後才將它付諸印刷,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聖經協會。其他組織也紛紛成立,如蘇格蘭的“全國聖經公會”(1826年)﹔“美國聖經公會”(1816年),“尼德蘭聖經公會”(1814年),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是:讓講每一種語言的人都有《聖經》可用。 1946年,他們組成了一個世界性大家庭“聯合聖經公會”,旨在協調全球各地聖經公會的工作。到1993年終,聖經(包括單行本)已被翻譯成2062種語言。 🔳重點整理 馬丁路德,加爾文歸正時期後,唯獨聖經的正統主義時期使教會死氣沉沉, 社會開始發展以「我」為出發點,主觀的敬虔運動,發展人的主觀 高於上帝(=聖經)的主觀 反正統主義運動=敬虔運動,也推動法國的啟蒙運動及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看不見無法驗證就是迷信: 如:尼采:上帝已死 神學為對抗理性主義而融合的自然神論,但自然神論也被正統主義視為歧路。 接著,在英國不屬任何派別的自由講道者在街頭領眾人歸向福音,使各宗派興起, 如:約翰 衛斯理,克理威廉,慕勒,戴德生,司布真,慕迪,宣信,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等 因為理性主義抬頭,透過航海及造船術發展,天主教在16世紀以西,葡為首,把天主教及殖民地傳至北美,中南美洲及非洲,而新教落後天主教1個世紀分別在17-18世紀,透過荷蘭及英國把福音及殖民地帶到中南半島,印度及東非,日本,韓國,中國及台灣,遠東地區的地極之處。 在歐洲大陸上,進而發展多角化事工形態 例如 音樂 ex 巴哈 社福機構:國際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合作工作 ex 救世軍 卜維廉(William Booth) 教育:兒童主日學,YMCA, YWCA ex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 政治:廢除奴隸制度 ex 韋伯福斯 翻譯:聖經翻譯的語言2000種以上 ex 瑪麗﹒瓊斯 以新約教會時間為分界 對照福音傳播區域 以弗所:以色列,土耳其,希臘 士每拿: 別迦摩:羅馬帝國-意大利,法蘭西,英國,西班牙,北非,埃及,以色列,亞美尼亞,土耳其,巴爾幹半島 推雅推喇:分解的羅馬帝國 - 俄羅斯,北歐,東歐,神聖羅馬帝國(德,捷) 撒狄: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至美國 非拉鐵非:16世紀天主教-西班牙+葡萄牙,17世紀新教-荷蘭+英國,地極=遠東(台灣,日本),中國,印度,爪哇,鍚蘭,非洲,北美及中南美,紐澳 回想✅徒一:耶穌:領受聖霝之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日本,台灣,菲律賓…),成為我的「見證人」。 🔳聖經經文 07 「而且, (約翰=)你 要寫給在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 (+說); 『那聖潔的、真實的, 擁有那他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他關了就沒有人開的大衛鑰匙的(+基督), 說這些事 08a (基督=)我知道(使者=)你的作為, 看哪!(基督=)我在(使者=)你面前給一個敞開的門,那是無人能關它的。 👉啟蒙時期,理性主義,工業時代,大航海時代 探險家:馬可波羅遊記,鄭和下西洋 十六世紀:葡萄牙(麥哲倫-轉圈大王) ,西班牙 — 天主教 十七世紀:荷蘭,法國,英國(日不落國) — 新教/基督教/復原教 08b 因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 👉聖經公會譯本,廢除奴隸制,週日兒童主日學,教會音樂,超宗派合作事工-救世軍=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ep90 ✅可十二28~34:愛人如己 👉ep18 ✅太廿五40: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上帝身上 09a 看哪!(+基督)我使那出自撒但一會的,那說「他們是」猶太人, 但卻不是的(=猶太人=選民),而是說謊話的, 👉基督傳出去了,撒旦也傳出去了❓撒旦一黨的人指誰呢?剛才所提到的種種,請你想想 09b 看哪!我要使(+出自撒旦一黨的)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 他們也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猜=可能 愛+腳前下拜 1,新教/基督教勢力被支持,天主教勢力變小 2,自由主義抬頭,正統主義衰微 3,今生之後的事,得勝者為王 10 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也必保守你脫離那「試煉的時刻」 那即將來到在普天下人身上的(時刻),為試煉在地上的居民(+的時刻)。 ⭐️猜=可能 試煉時刻 1,正統時期 逼迫 自由神學及事工,由教會發起的事工才是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 2,試煉時刻:下個時期,老底嘉的時候 11 (+基督說)我要快快來; 你要持守那你所有的,以致於沒有人奪去你的冠冕。 👉冠冕:聖經翻譯,主日學,救世軍,廢奴,做該做的事=愛人如己=大服事小=社會責任 12a 那得勝的,(基督=)我要使(得勝的人=)他成為柱子在我神殿中, (得勝的人=)他也必不再從(神殿=)那裡 出去到外面。 👉教會外的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依然影響今天的新教 12b (基督=)我又要把我神的名(=父的名) 和我神那新耶路撒冷 那出於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城的名 並我的新名,寫在他(柱子)上面 👉杯子上的姓名貼=歸屬,父名+城名+基督的新名 👉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都是上帝喜悅的事 13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非拉鐵非教會:ad1700~1900 👉含意:兄弟/姐妹之情,彼此喜愛,愛人如己,大服事小 (=社會責任) 🔳QA:什麼是大使命? ✅徒一6~9: 他們(=120人含門徒/耶穌家人/群眾)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要在這時候使以色列復國嗎?」 👉舊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以色列復國,天國降臨,統治世界 耶穌說:「父(=聖霝)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間或日期,你們不必知道。 👉潛台詞:把天國君王殺了,還想要天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可是聖霝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並且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說完了,他們還在看的時候,他被接上升,有一朵雲把他接去,就看不見他了。 👉耶穌最後一句話:去。傳。福。音。(假設是這樣) 👉門徒/使徒/信徒不想離開耶冷,直到✅徒七-司提反被殺,✅徒八-七年後,人才開始由耶冷往外散 今天教會傳福音四個面向: 教會裝備-經文,對內服事,幸福小組-聊天,對外服事 一,教會裝備:霝命造就課程,雙翼系統,成人主日學,研經課程,〇〇特會,裝備信徒很重要,但若利用經文站在信仰至高點爭論/吵架/框人家,大可不必裝備,刀子磨好了殺自己人,何必? 二,對內服事:主日學,敬拜團,司禮,司儀,獻花,獻果,教會自己的需要,和傳福音無關 三,幸福小組:找想講話的來聊天,使他們成為信徒,生命得救為目標?還是教會收更多奉獻為目標? 四,對外服事:送物資,1919,芥菜種會,晨曦會,音樂/教育…各方面,除了找到需要的人,也利用事工斂財? 👉上述事工都有其需要,但操作不當就歪了 👉再問自己一次,如何成為「耶穌的見證人」?參加耶和華見證人?不是貼個牌就完事了 由舊約到新約主軸只是「大服事小=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信基督之後,要先顧及別人的利益,等同背負基督徒的重擔,逆性而為,就是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背起基督的十架不一定是拋頭顱,撒熱血,搞出一番大事業,非要 翻譯聖經,救世軍,主日學,廢除奴隸制度,才是背起十字架嗎?,不是! 別忘了 ✅太十42:把一杯涼水給微不足道的人喝,也會得到賞賜。 當然,我們也知道,教會/網路上有些牧師講到激動時,會挑戰你:你願意背起基督的十字架嗎?常常頓時台下萬籟俱寂,針落有聲,你有沒有經歷這樣場面? 的確,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各國宣教士變賣自己的一切,為福音負上極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為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同時,今天也要告訴你,背起十架這事可大可小,記得耶穌在✅太十一30:「我的軛(心中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心中的擔子) 是輕省的」,其實,背起十字架如同倒一杯涼水,是一件你可以天天都作的事,當你開始先考慮對方=愛人如己,這麼做時,你就正在與對方建立關係,你就正在發揮影響力,是基督的見證人,就是基督的介紹人,就正在把福音傳到地極,就正在進行大使命了,你說是嗎? 如果你對大使命 或 非拉鐵非教會大航海時期 有何想法或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8-1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馬丁路德信仰歸正運動 galigongbible

    ep118-1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馬丁路德信仰歸正運動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8-2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瑞士教皇加爾文如何獨霸一方? galigongbible

    ep118-2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瑞士教皇加爾文如何獨霸一方?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8-3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英國曲折的歸正運動 galigongbible

    ep118-3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英國曲折的歸正運動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8-4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經文解析 galigongbible

    ep118-4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經文解析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8-5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galigongbible

    ep118-5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 97 - The Life of John Wesley

    Ep. 97 - The Life of John Wesley

    In today's episode, the guys discuss John Wesley, founder of the Methodist faith. He was born June 17, 1703 and died March 12, 1791. His father was a minister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he was 15th out of 19 children. This was a man who lived constantly with the realization that he shouldn’t be alive. He was driven by the eternal and once said “I have thought that I am a creature of a day, passing by life as an arrow through the air. I am a spirit come from God and returning to God.” He attended Oxford and was immediately recognized as an extraordinary student, and became a minister right off the bat. 

     

    He arrived in Savannah, Georgia, where he was invited to serve as a pastor for the colonies.  He was converted in May of 1738. He writes of the reassurance he felt at this moment as Christ had saved him from sin and death. In order to know his savior, Wesley first had to understand his sin. In order to experience mercy, he had to know wrath. He began to feel uncomfortable by the emotions his preaching often elicited and warmed to the new method of ministry. 

     

    His journal reveals his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God, which is what likely helped him complete all of the amazing things he did over his lifetime. For example, he averaged about 5,000 miles a year in travel, equal to traveling around the globe 12 times. Most of this he did on horseback. He delivered an average of 15 sermons per week, mostly in the open air, and under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Over his lifetime, he preached a total of 42,400 sermons. His list of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s goes on, including planting over 400 small local churches. Then, the guys discuss how we should respect our forefathers not as God, but as wise men we can learn greatly from. In closing, we hear Wesley’s wish to see the world grow closer to God in body, soul and substance before his own passing. It is reported that his final words following an illness were “Best of all is God is with us.” And he is with you, too! 

     

    Thanks for listening! If you’ve been helped by this podcast, we’d be grateful if you’d consider subscribing, sharing, and leaving us a comment and 5-star rating! 

     

    Links:

    Visit the Living Waters website to learn more and to access helpful resources!

    You can find helpful counseling resources at biblicalcounseling.com.

    Thanks for listening! If you’ve been helped by this podcast, we’d be grateful if you’d consider subscribing, sharing, and leaving us a comment and 5-star rating!

    Visit the Living Waters website to learn more and to access helpful resources!
    You can find helpful counseling resources at biblicalcounseling.com.
    Check out The Evidence Study Bible and the Basic Training Course.

    You can connect with us at podcast@livingwaters.com. We're thankful for your input!
    Learn more about the hosts of this podcast.
    Ray Comfort
    Emeal (“E.Z.”) Zwayne
    Mark Spence
    Oscar Navarro

    Best Soul Talks: Failure is not Fatal

    Best Soul Talks: Failure is not Fatal

    Feelings of failure in ministry and life are far more common than we may realize. Whether we are “feeling” as though we failed, or we have in fact failed at something, in Christ, failure is not fatal! 

    Join us for Best Soul Talks this week as Dave Rimoldi shares one of his favorite episodes— Failure is Not Fatal. Dave supervises the Soul Shepherding Spiritual Direction Training program and is a Sr. Spiritual Director and longtime pastor.

    In this vulnerable, honest conversation, Bill and Kristi look at what it means to receive empathy from Jesus in our failures and how beautiful the redemption is when we trust him.

    Resources for this Episode: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