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潘文忠

    Explore "潘文忠"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2023/12/09|新聞午報", "布林肯、葉倫接力訪華 美中關係去風險?唐湘龍解構賴清德三大動作DeRisk!【唐湘龍點評】20230709", "本土語言友善環境【3Q問政】2021-03-31", "爭取選區教育建設【3Q問政】2021-03-23" and "阿公的履歷表 加強地方地理歷史教育【3Q問政】2020-12-14" from podcasts like ""新聞早晚報", "風向龍鳳配", "3Q陳柏惟", "3Q陳柏惟" and "3Q陳柏惟"" and more!

    Episodes (5)

    2023/12/09|新聞午報

    2023/12/09|新聞午報
    本次新聞要點: ● 國文師轟108課綱刪文言文 潘文忠:未刪禮義廉恥 ● 北市計程車爆胎衝撞 5機車慘被撞歪倒一片 ● 高雄男酒駕開著450萬休旅車被攔查 下秒竟載著妻小拒檢逃逸 ● 遇警盤查拔腿落跑!彰化男企圖「掏槍襲警」 一查竟是毒品通緝犯 ●怪怪的… 台男褲藏水獺.土撥鼠 被泰海關識破 ● 全台好天氣! 今白天暖熱.入夜氣溫恐降10度 更多新聞內容,歡迎前往 https://news.cts.com.tw 瀏覽收看。

    布林肯、葉倫接力訪華 美中關係去風險?唐湘龍解構賴清德三大動作DeRisk!【唐湘龍點評】20230709

    布林肯、葉倫接力訪華 美中關係去風險?唐湘龍解構賴清德三大動作DeRisk!【唐湘龍點評】20230709
    布林肯、葉倫輪番訪華,試圖為美中關係建立護欄,兩強近期的動作在在顯示想為緊張關係「去風險」(De-Risk),美中兩強如何影響台灣總統大選情勢?Yahoo TV風向龍鳳配主持人唐湘龍分析近日台灣政壇幾個事件,在美中雙方嘗試去風險的大框架下,台灣成為目前兩強關係中最大的潛在風險,而其中尤以民進黨是風險的關鍵。 📣 風向龍鳳配:https://tw.tv.yahoo.com/wtn-dragonphoenix/ 💪 好節目需要你的持續支持:https://bit.ly/474Whbd

    本土語言友善環境【3Q問政】2021-03-31

    本土語言友善環境【3Q問政】2021-03-31
    《國家語言發展法》自2019年總統公布施行,今年是施行後第一階段要交初步成績單相當重要的一年。上個月總質詢教育及文化組,我向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文化部李永得部長、教育部潘文忠部長質詢相關法規進度。而今天我來到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向教育部潘部長深入了解有關教育部部屬社教機構本土語言多元化以及本土語言課綱書面語名稱。
    本土語言多元化友善環境 去年暑假期間辦公室接到民眾陳情,表示教育部部屬機構部分展覽僅只提供華語服務,專業用語部分也無法全然使用台語解說。為了解實際情形,辦公室隨即發便簽向教育部了解情況。據教育部回覆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場館主要以華語、英語、日語,以及縱使有提有供台語,但卻不見有民眾預約。
    我希望教育部能主動調查了解,若有設置這類的服務,當然要好好宣傳讓大眾知道有提供本土語言導覽,若真的沒有設置此類服務,那就著手補強。並且,有機會提供資源後,我希望在「品質」上能有所要求,期望未來導覽因地制宜可以逐步做到全台語、全客語、全原住民語。專業領域用語在以前是沒有機會被創造,不是沒有詞彙,這就是所謂語言「現代化、專業化」,期望語言發展的路上持續與時俱進研究和發展。
    讓台語成為台語 此外,我在今年 3 月 23 日總質詢時間有限,沒有機會來得及向潘部長追蹤去年 10 月在委員會質詢有關「台語不是閩南語」,那時部長回應表示各部會名字要一致。今年 1 月文化部表態擬規劃書面語 為「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語」,因此這次就本土語課綱和母語教材課本的書面語使用,來跟部長做討論。
    在此我想給語教育部潘部長肯定,感謝部長正向表態,當國家語言發展報告針對語言種類定義公告之後,教育部相關本土語言書面名稱一定會讓它一致化。
    《國家語言發展法》施行兩年,但我們在中央部會相關網站和課本,還是會看到過去中國國民黨政府打壓台灣母語的用詞遺毒,把台灣母語稱之為「方言」,實在非常可惜。希望今年在語言名稱書面語定義公告出來,逐一對名稱用語盤點並修正。
    台灣本土語言相關議題我會繼續追蹤及關心,期望中央部會上下確立實踐的決心,共同打造台灣本土語言的友善環境。
    所以,這次我特別要求教育部: 1. 中央先行示範規劃多語言友善環境,帶動地方社教場館,培養全台語、全客語、全原住民語之導覽內容 2. 部屬場館機構本土語言多元語言友善空間「常態化」,並多加積極宣傳。 3. 教育部為《國家語言發展法》教育主管機關,應積極改正「閩南語」及「方言」一詞。 4. 十二年國教111學年度上路前,本土語文課綱教材課本積極處理「書面語」,不再使用閩南語稱呼。
    2021-03-31,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教育部 潘文忠部長。 https://youtu.be/tnOts6lDAlw

    爭取選區教育建設【3Q問政】2021-03-23

    爭取選區教育建設【3Q問政】2021-03-23
    基層學校老舊建築急需處理
    我的選區海邊有一間學校、山下有一間學校。剛好兩間學校的狀況完全不一樣,但都急需處理。我的團隊也拜託國教署現場會勘,但就苦於這兩件是特殊案例,沒法適用現行通例來解決。
    台灣有一個在九二一地震時,裂了15公分裂縫的學校,就在我的選區,現在校長回去校長室要戴安全帽,各位會不會覺得這很誇張?九二一地震至今也二十餘年,到現在還是沒辦法處理。因為40年前對學校建築的管理比較沒這麼嚴格,因此沒有建照,對於這樣的偏鄉學校而言,補照本身動輒就要花上述百萬,以及大量的時間成本,更遑論後續的補強需要更多的經費,學校在沒有政府單位的支持下,難以進行補照。此外,就算順利進行補照,活動中心建造到現在已經超過 40 年,校舍本身已是太過老舊,再進行任何的耐震補強也都不能確保使用安全。
    新興城區應考慮未來人口成長
    海線的部分,因為市區發展不錯,有不少年輕雙薪家庭遷入,因此孩子就學的需求越來越高,其中有一間學校,五年內可能至少要多十二班的需求。 我很期待前瞻計畫,可以有「新興城區」的概念,也就是人口移入明顯增多的區域,可以超前部署補助這類型的區域,但這計畫最後聽說並未通過。但顯然區域的人口仍然持續增加,當地學校的壓力越來越大,教室短缺的問題卻懸而未決。
    綜上兩案,我想提醒,下一代的教育需求、空間需求、活動需求,我們萬萬不能省,下一代就是我們台灣的希望!懇請教育部和相關行政單位一起來重視解決!
    2021-03-23,院會 第三會期總質詢,行政院 蘇貞昌院長,教育部 潘文忠部長。 https://youtu.be/EhmTja9vzfA

    阿公的履歷表 加強地方地理歷史教育【3Q問政】2020-12-14

    阿公的履歷表 加強地方地理歷史教育【3Q問政】2020-12-14
    我們自己對台灣熟悉嗎? 這幾日網路有個迴響不小的發文,是這樣提問的:台灣擁有近380個鄉鎮,那哪一個最東?哪個最南?哪個最西?哪個最北?結果很多人答不出來。到底是西螺更西邊?還是線西在更西邊?大家很猶豫。
    我想看懂阿公的履歷表 今年三月份時,有一個網友把自己阿祖的履歷表放在網路上,這位網友的長輩的履歷表寫民國前五年三月五日生,讀過台灣公立國民學校。因為這篇文章,引起我的興趣,我也去找出我阿公的履歷表,我的阿公的履歷表上記載他就讀過右同庄國文書房,但我去問澎湖縣政府、澎湖地方的人士,怎樣也找不到這間右同庄國文書房的資料或訊息。我請教教育部長,我阿公這時就讀的「國文書房」,到底是漢文還是日文?部長回應我,這個還需要查證,才能確認這一段的歷史。 此外,我也留意到一些很可愛的細節,像是履歷表寫「渡台灣台南州北港街」,可以看到北港曾經在台南州裡,當然因為行政政府部門,歷經日本時代、國民黨時代,到現在是民主的台灣,有不少記載資料的變更或消失,對我來說,會覺得很可惜,這是我阿公的資料,這不是陌生人,但我連自己阿公在哪邊讀書,也無法確認。 我想請教部長,看到我上面說的這些故事,是怎樣的心情,我們實在應該讓下一代多了解台灣歷史發展的痕跡,以及自己在地的事務。部長回應我,相關單位也在努力推動本土語言文化,是很重要的的政策方向。
    教材設計貼近生活與土地就會很有趣 我想要在此表達的是,過去我們讀書可能只在意考高分,但其實讀書是很有趣的事情,像我在台中,讀那邊的歷史,研究當地的地理環境,會覺得津津有味,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是我們生活的土地,所以讀起來格外認同。 像是台中有一個區,本來可以升做縣轄市,但後來沒有升,那個區是霧峰。而嘉義太保,是台灣最小的市,是因為縣治駐地而改制升格為市,其他地區如新竹縣竹北市也是這樣的例子。還有台灣第一個本土歷史政權在大肚,平埔族建立的大肚王國,那時還有外國人跟大肚王國往來貿易。像我認為台中交通最重要的區域是烏日,因為他有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烏日之於台中,就像南港板橋之於台北和新北,也像左營之於高雄。但這些素材在課本裡的比重很小,或幾乎沒有。
    認識自己是誰 這類關於台灣的教材,過去1997年李登輝總統執政,在推出「認識台灣」的時候,就一路承受外界非議到現在,但我的訴求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我看得懂阿公的履歷表,看得懂高雄市山下町到底在哪裡?看得懂那時的高雄市鹽埕區慶雲藥行,現在到底在哪? 我想要認識我的根、想認識我的土地,希望可以拜託教育部,針對校定課綱的部分,鼓勵各校多說一些地方的事。這些不只是文化問題,就算要發展經濟、要發大財,要做產業、要發展地方創生,也要讓人知道生長的地方是種什麼作物,家鄉的工業是在做什麼?是和世界哪個國家在做貿易?哪一種產品?定位又是什麼? 才不會年輕人就只能往北部跑,我們教這些地理歷史,才能夠真真正正把人留在地方,盡量鼓勵校定課綱的部分多一些區域性和地方性,讓人了解生活的土地有什麼樣的事情。 部長回應我,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我拜託部長,這是教育部和部長的責任,請幫助台灣和台灣的下一代,3Q!
    2020-12-14,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教育部 潘文忠部長。 https://youtu.be/ITqpuO_VOdM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