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神聖羅馬帝國

    Explore "神聖羅馬帝國"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EP47 註定與眾不同:拿破崙︱第三輯:歐陸霸主", "一支片看懂!德意志民族千年起源情愛糾葛,我最佩服的德意志領袖,是有遠見的「他」|【歷史大調查】EP02", "EP125(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阿敏執政晚期為何越來越走鐘?多疑、神經質、暴打自己妻子?|烏干達屠夫的一生,流亡沙烏地阿拉伯後壽終正寢??|讀書會《獨裁者的廚師》", "EP125(七)【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烏干達獨立初期政治紛亂,為何政權不停更迭?|烏干達屠夫?廚師眼中的阿敏總統是個超級好老闆??|讀書會《獨裁者的廚師》" and "EP125(六)【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烏干達人飲食一成不變,餐廳皆供應類似餐點毋須菜單??|殖民遺緒?為何黑人總理要任用黑人廚師煮白人菜?|讀書會《獨裁者的廚師》" from podcasts like ""看電影學歷史", "英雄說書", "Life~生活誌", "Life~生活誌" and "Life~生活誌"" and more!

    Episodes (32)

    一支片看懂!德意志民族千年起源情愛糾葛,我最佩服的德意志領袖,是有遠見的「他」|【歷史大調查】EP02

    一支片看懂!德意志民族千年起源情愛糾葛,我最佩服的德意志領袖,是有遠見的「他」|【歷史大調查】EP02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tXv6nvQ8a7o?si=_NlQrohZ6HNM0Rrm 德意志民族有固有疆域嗎?是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抑或普魯士王國? 加入頻道會員|https://bit.ly/2sIrQcr 業務合作信箱|herostory.tw@gmail.com 說書人阿睿IG|https://www.instagram.com/3draystory/ 編劇:阿睿 剪輯:Jin 「獅子心王理查」的故事▶ • 他是老爸眼中的叛逆兒子,也是蔣介石器重的少帥,東北軍的年輕掌門「張學良」|…

    EP125(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阿敏執政晚期為何越來越走鐘?多疑、神經質、暴打自己妻子?|烏干達屠夫的一生,流亡沙烏地阿拉伯後壽終正寢??|讀書會《獨裁者的廚師》

    EP125(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阿敏執政晚期為何越來越走鐘?多疑、神經質、暴打自己妻子?|烏干達屠夫的一生,流亡沙烏地阿拉伯後壽終正寢??|讀書會《獨裁者的廚師》
    ※※本集節目感謝康軒文教事業贊助播出※※ 參考書目:《獨裁者的廚師》,作者: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譯者: 葉祉君 這集我們會談到: 1.奧博特VS阿敏,兩位老闆對待員工的態度為何? 2.阿敏喜好漁色,此一行為竟投射到周圍員工?? 3.阿敏到執政後期越來越走鐘,會如何懲戒異己? 4.歐銅德廚藝高超,如何烹調活生生的「烤山羊」? 5.「葡萄乾抓飯事件」為何?歐銅德鬼門關前走一遭? 6.阿敏的「食人傳說」從何而來?阿敏真的有吃人肉嗎? 7.阿敏到後期如何多疑、神經質?為何痛打自己的妻子? 8.歐銅德想刺殺阿敏?為何阿敏最後饒他一命?? 9.阿敏被推翻後流亡阿烏地阿拉伯,最終壽終正寢!? 10.歐銅德當了大半輩子總統的廚師,最終留下些什麼? 11.阿敏晚年最愛的烏干達家鄉味:kalo、芭蕉葉蒸羊肉 【背景介紹】 伊迪·阿敏·達達(1925年5月17日—2003年8月16日),第3任烏干達總統,1971年—1979年在任。在烏干達獨立後,阿敏在烏干達陸軍中升至少將軍階,成為其總司令,並於1971年1月軍事政變中罷黜米爾頓·奧博特,奪取政權,阿敏統治下的烏干達人權侵害,政治迫害、種族迫害、草率處決、法外處決、裙帶政治、政治腐敗及經濟管理不當問題均頗為嚴重…..。 請贊助我一杯咖啡,感謝您的贊助,讓我們能走得更遠、更久💕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f7e7e438-ba35-4962-85bb-8747fdea113b 【主持人】Joe、Anna、Fana ※追蹤、訂閱《Life~生活誌》 IG:lifejournal_podcast 業務合作:redstong@msn.com 各大平台節目連結:https://linktr.ee/life_podcast

    EP125(七)【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烏干達獨立初期政治紛亂,為何政權不停更迭?|烏干達屠夫?廚師眼中的阿敏總統是個超級好老闆??|讀書會《獨裁者的廚師》

    EP125(七)【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烏干達獨立初期政治紛亂,為何政權不停更迭?|烏干達屠夫?廚師眼中的阿敏總統是個超級好老闆??|讀書會《獨裁者的廚師》
    ※※本集節目感謝康軒文教事業贊助播出※※ 參考書目:《獨裁者的廚師》,作者: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譯者: 葉祉君 這集我們會談到: 1.歐銅德雖受到奧博特總理喜愛,但此工作最大的缺點為何? 2.奧博特總理的新婚妻子為何與廚師歐銅德不合呢? 3.奧博特總理為何與阿敏一同發動政變,政變後有何改變? 4.奧博特成為總統後,廚師歐銅德升官了為何沒發財? 5.昔日的朋友卻成為往後的敵人,奧博特為何與阿敏翻臉? 6.阿敏將軍政變後為何舉國歡騰?對歐銅德有何影響? 7.歐銅德的廚藝好到連英國人都稱讚??阿敏與有榮焉! 8.伊迪·阿敏無預警造訪英國,其背後原因為何?? 9.伊迪·阿敏後期有何走鐘的行為?竟寫信騷擾英國女王? 10.阿敏是個好老闆!不僅加薪還有賓士買菜車!! 【背景介紹】 伊迪·阿敏·達達(1925年5月17日—2003年8月16日),第3任烏干達總統,1971年—1979年在任。在烏干達獨立後,阿敏在烏干達陸軍中升至少將軍階,成為其總司令,並於1971年1月軍事政變中罷黜米爾頓·奧博特,奪取政權,阿敏統治下的烏干達人權侵害,政治迫害、種族迫害、草率處決、法外處決、裙帶政治、政治腐敗及經濟管理不當問題均頗為嚴重…..。 請贊助我一杯咖啡,感謝您的贊助,讓我們能走得更遠、更久💕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f7e7e438-ba35-4962-85bb-8747fdea113b 【主持人】Joe、Anna、Fana ※追蹤、訂閱《Life~生活誌》 IG:lifejournal_podcast 業務合作:redstong@msn.com 各大平台節目連結:https://linktr.ee/life_podcast

    EP125(六)【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烏干達人飲食一成不變,餐廳皆供應類似餐點毋須菜單??|殖民遺緒?為何黑人總理要任用黑人廚師煮白人菜?|讀書會《獨裁者的廚師》

    EP125(六)【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烏干達人飲食一成不變,餐廳皆供應類似餐點毋須菜單??|殖民遺緒?為何黑人總理要任用黑人廚師煮白人菜?|讀書會《獨裁者的廚師》
    ※※本集節目感謝康軒文教事業贊助播出※※ 參考書目:《獨裁者的廚師》,作者: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譯者: 葉祉君 這集我們會談到: 1.烏干達人對餐點有多保守、傳統?每餐的菜色一成不變? 2.烏干達的富人有何特別的飲食習慣?鄉下人每天只吃一頓正餐? 3.烏干達人的主食有哪些?其烹調方式為何?有哪些配菜? 4.烏干達的生活日常,缺水、沒電的生活是常態?? 5.烏干達脫離英國獨立之後,如何毛遂自薦成為總理的廚師? 6.歐銅德的廚師考試題目:牛尾湯、丁骨牛排、乾果布丁 7.殖民遺緒?黑人總理任用黑人廚師卻要吃白人餐點?? 8.烏干達剛獨立時,國內的政治局勢為何?? 9.奧博特總理有多喜歡歐銅德的廚藝?有何相關軼事? 10.歐銅德有多靈巧?能比其他廚師獲得喜愛的原因為何? 【背景介紹】 阿波羅·米爾頓·奧博特(1924年12月28日—2005年10月10日),烏干達政治家,1962至1966年間出任該國總理,1966至1971及1980至1985年期間兩度出任總統。1962年,他帶領烏干達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走向獨立,因而被視為現代烏干達的國父。1971年,他被伊迪·阿敏將軍推翻,1980年他重新掌權,但於1985年再次被推翻…..。 請贊助我一杯咖啡,感謝您的贊助,讓我們能走得更遠、更久💕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f7e7e438-ba35-4962-85bb-8747fdea113b 【主持人】Joe、Anna、Fana ※追蹤、訂閱《Life~生活誌》 IG:lifejournal_podcast 業務合作:redstong@msn.com 各大平台節目連結:https://linktr.ee/life_podcast

    EP102(完)【歷史】讀書會《魔法、修道士、怪獸,神祕中世紀的歷史與傳說》─歐洲最有名的吸血鬼─「穿刺公弗拉德三世」|公主需要被拯救嗎?歐洲第一位女皇帝伊琳娜與兒子的王位爭奪血淚史

    EP102(完)【歷史】讀書會《魔法、修道士、怪獸,神祕中世紀的歷史與傳說》─歐洲最有名的吸血鬼─「穿刺公弗拉德三世」|公主需要被拯救嗎?歐洲第一位女皇帝伊琳娜與兒子的王位爭奪血淚史
    參考書目:《如何成為屠龍英雄?魔法、修道士、怪獸,神祕中世紀的歷史與傳說》 作者:凱特.史蒂文森,譯者:洪慈敏 這集我們會談到: 1.中世紀最有名的食人魔—德古拉伯爵 2.德古拉伯爵為何被傳為吸血鬼?名號從何而來? 3.如何拯救公主,背後象徵著何種意義? 4.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六世生平有何亮點? 5.雅典的伊琳娜如何透過「王室選秀」成為王妃? 6.中世紀為何會出現「聖像破壞運動」?? 7.歐洲的第一位女皇帝—雅典的伊琳娜 8.君士坦丁六世與伊琳娜出現何種王位爭奪戰? 9.君士坦丁六世做了哪些事讓自己招致滅亡? 10.查理曼大帝與伊琳娜的聯姻如何失敗? 11.伊琳娜之後,拜占庭帝國又發生了何事? 【背景介紹】 《魔法、修道士、怪獸,神祕中世紀的歷史與傳說》,本書利用幽默的方式討論中世紀的時代背景與文化,作者利用35個問題進入中古歐洲,揭開華麗的面紗,探究神話的真實面貌….。 雅典的伊琳娜,東羅馬帝國伊蘇里亞王朝皇帝利奧四世的皇后,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生母,是東羅馬帝國和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蘇里亞王朝末代皇帝。單獨執政後,作為帝國的唯一的君主,她自稱「皇帝」,是東羅馬歷史上唯一使用陽性的「巴西琉斯」而非陰性的「巴西麗莎」稱號的女皇。 請贊助我一杯咖啡,感謝您的贊助,讓我們能走得更遠、更久💕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f7e7e438-ba35-4962-85bb-8747fdea113b 【主持人】Joe、Anna、Fana ※追蹤、訂閱《Life~生活誌》 IG:lifejournal_podcast 業務合作:redstong@msn.com 各大平台節目連結:https://linktr.ee/life_podcast

    ep118-1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馬丁路德信仰歸正運動 galigongbible

    ep118-1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馬丁路德信仰歸正運動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8-2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瑞士教皇加爾文如何獨霸一方? galigongbible

    ep118-2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瑞士教皇加爾文如何獨霸一方?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8-3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英國曲折的歸正運動 galigongbible

    ep118-3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英國曲折的歸正運動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8-4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經文解析 galigongbible

    ep118-4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經文解析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8-5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galigongbible

    ep118-5 啟示錄三1~6 撒狄教會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信仰歸正的發起-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綱領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 神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Ref ✅哈二4~5 『邪惡的人不得存活(看啊,心已在不正直裡面膨脹(不得存活) ,"但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財富(傳統作「酒」,今照死海古卷譯作「財富」)使人奸詐狂傲,不得安寧;擴張慾望,如同陰間;又像死亡,永不滿足。他們招聚萬國,集合萬民,都歸自己。(知足常樂) 突然間,一股喜樂充滿他的心中,靈魂的重擔剎那間完全脫落。 在這以前,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隱修會中一直努力行善,禁食,苦修,查經,想「賺」取救恩,愈苦修心中的罪疚感愈重,面對這個不可能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夠”的感覺;然而現在神透過經文親自告訴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羅馬書一章17節成為路德的“天堂之門”。 此事之後,教皇利歐第十(Leo X)想重修羅馬城 聖彼得大禮拜堂,於是派人分賣“贖罪券”,這時有多米尼古派的修道士帖次勒在威丁堡城的附近售賣贖罪票。他們張貼廣告說:“凡買贖罪票的,可得完全饒恕,能與上帝和好。”,並說:”當落下的金幣在奉獻箱裡響起,你過逝母親的霝魂就跳出煉獄。 路德聽見這事情,義憤填膺,於是在1517年10月31日約正午時分,將九十五條宣言釘在威丁堡教堂的大門外面。 在《九十五條》中,路德主要提出了有關贖罪券及其功效的幾點不同主張: 贖罪券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只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和上帝的懲罰,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罪過之權只屬於上帝。 贖罪券對煉獄裡的亡靈並無效力,教會所加的懲罰僅及於生者,死後無效,教皇能施於煉獄裡的亡靈是祈禱,而不是用裁決權或鑰匙權。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功德庫從沒有被嚴格確認,很難說它是什麼,會眾也不完全了解它。它不是基督和眾聖徒的功德,因為這些功德是他們自己的,完全不受教皇干預。它決不是指握有鑰匙權的教皇除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外,還能免除更多的東西。真正的功德庫是上帝的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路德發現,無論從聖經、傳統還是理性,都無法証明贖罪券的正當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Ex 把吃的責任外包給餐廳,自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 Ex 把教育的責任外包給3c,老師,醫生,發現大問題時已來不急了 Ex 把讀經禱告的責任外包給牧師,youtube,本節目,你可能會被帶到陷阱裡 👉同樣,今天只聽教會的自然結果,就是想要成為奴僕的人自己造就今天教會中的教皇 馬丁路德最初只是想要大家共同解決這些問題,並沒想到日後會成為歸正之火。 自九十五條宣言公布兩個禮拜後,因教皇與貴族對中下階層長期壓搾,自由如火傳遍德國全地。 ad1519年路德到普西(Leipzig)城,和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博士厄克(Eck)辯論,厄克指控:“馬丁路德!你所說的 和 波西米亞被處以火刑的胡司是同一個意思 (ex 中共同路人=抹紅/抹黑/抹綠/抹藍,同理 胡司已被處死=胡司的論述都是錯的=路德講的也是錯誤)。”路德說:“教皇及大公會議所規定的,也不免有錯誤,不可任意定胡司的罪。”厄克看這話等同違背教皇,便到羅馬城去控告他。 ad1521年 教皇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皇帝查理斯五世(Karl Charles)在沃木斯(Worms)開國會,想要定路德的罪,便召他前來赴會,應許他可以安然回家,好朋友對他說:“你不可去,恐怕會遭遇像胡司約翰的結果。” 馬丁路德毅然到了國會,路德說:“若沒有良心和聖經上的憑據,我絕不能承認教廷的正確性;並且說暗昧良心的事,更是不可行。”於是國會定了他的罪。路德由沃木斯回到威丁堡的路上被自己人安排的騎兵所捕,其實是保護,帶他到了瓦特堡的炮台軟禁。 當時一些人拿著路德95論綱,以言語和抗爭攻擊教會和修道院。路德聽了,心里不安,因為他抱定 和平改教的心志,他離開瓦特堡回到威丁堡,八天之內,時常講明信仰歸正的宗旨和方法,說:“傳道 寫書 並勸勉人,都是引人歸正的方法,但不可以強逼,也不需要勉強,總要把和平披戴身上。”同時,路德也知道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也不是自然能成就的,因此將禮拜規條和建設教會的事重新評估,凡聖經內沒有禁止,就繼續採用。又說牧師和主教不是信徒的主人,乃是教會的公僕,也提出牧師可以娶妻的規條(與ep116 ad1049利奧九世禁婚令相反)。而當時路德所設立的教會,主要推行「因信稱義」,就是現今的信義會。 🔳歸正運動的基本觀念(改教運動) 改教還是歸正? 所謂的改教運動,首先,它是指教會的改革,包括所有使教會進入更完善的各項改變。每個教會都有教義、行政、崇拜與生活等層面﹔改革,就是將教會的各層面加以改善,使它更臻完美。 而此時,路德做的不是將原有的加以完善,而是將已偏離正軌的教會拉回到正路上來,因此路德所掀起的不是宗教改革,而是信仰歸正。 馬丁路得:我什麼都沒做,因為聖經已做了一切。 在敘述歸正運動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前,讓我們先認清歸正運動領袖們所強調的基本內容: 歸正運動領袖們主張回到使徒教會/初代教會形態。 強調“信徒皆祭司”的看法。👉門徒/使徒皆社會底層,只有保羅受高等教育 認為教會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組員-組長-區長-區牧-主任牧師-總會-… 聖經 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 🔳路德恢復基督徒自由 路德宣稱:婚配,授職,臨終塗油,堅信,告解,彌撒,洗禮七個聖禮中,只有彌撒和洗禮是必要的,聖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就這樣,路德敲響了羅馬天主教體系的喪鐘,他折斷了數世紀來羅馬加給信徒的重軛,恢復了基督徒的自由。這份自由對當日基督徒的意義,是我們今天這些從未負過“羅馬之軛”的人所無法了解的。從此不再向聖徒及馬利亞禱告,也棄絕了拜像 、拜遺物、朝聖、宗教遊行、聖水、外表禁欲(自宮)、修道、為死人祈禱及相信煉獄等事,也使教皇制被棄絕﹔聖職人員和平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被摒除。 當路德進行各種改革之際,他“保守”的個性,使他仍保留那些沒有直接被聖經禁止的事。例如:路德會教堂中,雖然挪走了旁邊的祭壇及偶像,但仍保留中間的主壇、臘燭與基督畫像。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獻祭﹔必須由祭司獻上。他們教導說:當祭司宣讀聖禮的詩句時,餅和酒就會奇跡式地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就是所謂的化質說/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只有祭司可以飲“杯”,因為怕平信徒不小心把基督寶貴的血,濺出杯外。平信徒領聖餐時,只能領受“餅”﹔這餅非常薄,稱為“聖餅”,領受時,由祭司將餅放在信徒的舌頭上。 路德否認每次聖餐就是將基督再度獻上。他教導說:基督已經在十架,一次獻上,永遠獻上(ex 不能把耶穌當成塑膠雞,由神桌拿下來收好,下次還能再用)﹔因此教會中不需要獻祭,也就不需祭司。因此,從路德以後,復原教中「只有傳道人,沒有祭司」﹔而且在聖餐時,所有信徒都可以領受餅和杯; 雖然路德不承認“餅”變成基督身體的變體論,但他強調"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聖餐之中”,因為路得認為:當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的。(但路德承認洗禮時的水因著聖經成為神聖?) 🔳教會管理制度的發展 路德對教會的形式、組織及行政管理並不特別關心。他所採用的教會管理制度,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當日教會的實際情況」。 路德推行教會“訪問員/監督”(Visitors)制度。當這些訪問員觀察了不同教會後,每個人都感到教會迫切需要改革。他們看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失職,百姓和祭司對真理的無知,而且無知到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大部份祭司不會講道,只會喃喃地念誦彌撒詞句。這些訪問員參觀各教會後,寫出一套規條,作為教會生活的指南。 路德派教會不設主教,只有監督(superintendents),他們執行主教的工作。信徒是教會的基層份子,由教會議會(council)所管理。這個議會是由牧師及幾位當選的平信徒組成。 路德的教會管理制度,與中世紀教會管理最獨特之處是:政府的地位在教會之上。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可以為以色列立王,只是爾後王的命令,你們也要聽。 👉林前四:義人要審判天使和世界,只是我們還在等待那個時間=時間還沒到 路得表示:每個基督徒除了功能之外沒有任何不同,受一樣洗禮和福音,也被任命為教師,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行使這職權,我們是自由的王,使我們能在上帝面前為彼此禱告,為彼此教導。 路德說:基督徒行善的自由是發自內心,不需考慮他人命令。 🔳編寫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 ad1521年4月至1522年3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期間,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家中母親,街頭孩子,市場平民都能懂的德文,也為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一般百姓寫下「小本信仰問答」。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以28篇文章組成的信仰告白,提交ad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以馬丁路德的方式,我心中贊成以和平的方式信仰歸正 🔳瑞士的信仰歸正運動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的改教 ad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辯論中的立場,以及焚毀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的看法不同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 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 “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ad1529年10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ad1531年10月9日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引來5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份受傷,被敵軍以石頭打死,年47歲,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可十四:耶穌祝謝後擘開餅,遞給門徒說:「你們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祝謝後遞給門徒喝,耶穌說:「這是我的血,是為立約的,為許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葡萄酒,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酒的那一天。」 👉✅林前十一:保羅:耶穌身體被擘開,喝用血所立的新約,為了「紀念」耶穌。紀念是為了省察自己,歸正,就不受審判了。 👉我個人贊同保羅與慈運理的說法,如同士每拿時期紀念殉道者,如同每年掃墓,是再次思想前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求先人保佑,祝福我的事業,家庭和感情。必竟,因信稱義的基礎上,不需儀式/行為證明是非對錯,只需離世後到基督面前交帳。 🔳加爾文(John Calvin) ad1525年,正是加爾文到巴黎的那一年,復原派的著作都被定罪。加爾文到巴黎後,對所有科目都努力學習:包括古典語文學、邏輯學、教父著作、法律等。ad1533年,由於被傳加爾文與當地的教授一起宣揚復原派的思想,只得逃離,並開始了逃亡生涯。在此期間,他獲得的一段喘息的日子,於ad1536年春,出版了他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這本書直到今天《基督教原理》仍被認為偉大的解經書之一。在寫這本巨著時,加爾文才廿六歲。 🔳加爾文和日內瓦的改革: ad1536年,加爾文開始在日內瓦工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ad1536年8月至1538年4月,第一次去日內瓦時期﹔ ad1538年5月至1541年9月,斯特拉斯堡時期﹔ ad1541年9月至1564年5月去世時(23年),第二次去日內瓦時期。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工作之初,擔任法惹勒的助手。第二年,被委任為講道師。 加爾文和法惹勒給市議會三項建議,該建議是加爾文起草的: 每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生活不檢點的基督徒,加以懲治。嚴重者,革除教籍。 採用加爾文所寫的“信仰問答書”。 每個市民均需要接受法惹勒所寫的“信經”。 ❓請問當時的日內瓦的加爾文和羅馬的教皇有什麼兩樣?? 以上所提三項建議,立刻遭到敵對。接著,反對黨又在選舉中獲勝,他們決定採用鄰城伯恩的崇拜儀式。加爾文和法惹勒對崇拜儀式的不同並不看重,他們拒絕伯恩的儀式,是因為此舉乃出於政府的強制執行,沒有事先徵得教會領袖的同意,顯然政府剝奪了教會的自主權,既然他們二人不肯低頭,於是於1538年4月23日被政府驅逐出境。 此時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同工布塞珥(Bucer),邀請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3年的時間,日內瓦群龍無首,造成紛亂。 ad1541年9月13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加爾文再度進入日內瓦,便提出“教會憲章”,這是一套教會管理的規條﹔這憲章立刻得到采納。憲章內容是根據聖經教導,在教會內設立四個職份: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長老教會制度的四個職份 在加爾文的制度中,"長老居重要地"位﹔長老們是從教會的會員中選出,他們與牧師組成“教會法庭”(=長老會的小會)(Consistory)﹔長老們的職責是監督信仰的純正及信徒的生活。加爾文給“教會法庭”有懲冶信徒及革除教籍之權﹔若一宗案件需要更進一步刑罰,則交給行政當局處理。 ❓弱化的中世紀道明會異端裁決所不能流血,火刑之事交給屬世政府? 加爾文而言,教會的自由在於教會有權革除教籍,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 加爾文的理想是:教會完全獨立,不受政府管轄。 ❓像不像中世紀教皇與皇帝爭權,不受政府管轄,還要在皇帝有錯時給予糾正? 👉今天教會已並非單純宗派,而是每個前人的學說,每個都吃一點,屬路德?屬加爾文?都不是 許多人為復原派信仰遭受逼迫,因此難民潮從不同國家流入日內瓦﹔這些人成為加爾文最勇敢的支持者。當他們成為公民後,加爾文就有了一個忠於他的政府。ad1555年起,加爾文就做了“日內瓦的主人”。(=日內瓦的教皇?) 在加爾文帶領下,教會法庭訂立條規,可以”完全管制"日內瓦市民的生活,使日內瓦成為基督化城市 -- 一個“上帝之城”﹔地方政府則將教會法庭所訂的條規付諸實行。 ❓像不像別迦摩時期,ad385 君士坦丁死後,兒子 狄奧多西以政治頃斜之力,使基督信仰成為羅馬國教?把所有異教徒殺光,燒光,教皇規定所有人要彌撒,要向聖徒/聖母敬禮,小孩一出生就要嬰兒洗… 🔳加爾文與路德的異同: 路德與加爾文在“預定論”的看法上一致,都相信神已在萬世之前揀選了承繼永生的人,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及保羅書信發揮這項教義。👉在合約上甲方已簽名,身為乙方有自由簽名的權力 加爾文和路德都堅信“唯獨因信稱義”的道理。👉我也同意 二人都顧念窮人,都在教會中安排執事,專做關懷貧民的工作。 二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權自己讀經”。為了達到這目的,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將聖經譯成法文﹔他們二人都是語言文字的專家,他們的譯文對本國的文字架構有不少貢獻。👉還有威克里夫的英文,即然老先覺在500年前都這麼說了,你還在聽我的節目,不去讀聖經嗎?快去! 在崇拜的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 路德盡量”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只要是聖經沒有禁止的事,他都保留﹔ 加爾文盡量”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只實行聖經所吩咐的事。 他們二人均以”講道"為崇拜的主要項目(=去除儀式)﹔ 二人都為會眾預備詩本,只是路德著重聖歌(ad590大貴格利),而加爾文偏重詩篇(聖經)。 在教會行政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准許政府過問教會﹔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柄,他甚至使教會有權干涉政府﹔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懲治。 二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同時也講道﹔加爾文是日內瓦教會的傳道人,晚年時創辦了日內瓦學院,自己也成為該院教授。他們二人都強調信仰必須奠基在純正教義上,因此,二人都為信徒寫了信仰問答書(Catechism)。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都不同。 慈運理認為:“聖餐僅為紀念儀式”﹔ 加爾文與慈運理都否認路德“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在餅和杯中”的看法﹔(只有路德同意真正臨在) 加爾文認為:“基督的靈真正臨在餅和杯中,信徒憑信心領受聖餐時,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屬體的,乃是屬靈的”。 ❓"霝"臨在的條件是”因信稱義”後進入裡面的人,若按加爾文字面看,霝也在物體上嗎?霝是用吃的嗎?需要如維他命一樣 補充霝嗎?你可以想想看 在瑞士,當教會進行改革的時候,他們就稱自己為“改革教會”,後來逐漸形成稱為”改革宗"的教會。 改革宗的正統,同樣是在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在瑞士本土上流傳一個信條──瑞士信條。瑞士信條有兩份,尤其是第二份,可以說大致上使到在瑞士地區的基督徒在信仰上有個共同的立場。到了後來,改革宗的教會又進一步接納了另外一些信條,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叫“海德堡要理問答”。 而這些信條在逐漸收集、慢慢流傳的過程中,改革宗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尤其是ad1564 加爾文過世後,接任的人對加爾文的言論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釋。 到了十七世紀初,兩種的觀點明顯對立。其一為亞米紐斯(=阿米念)所代表的立場。亞米紐斯是當時教會相當有影響力的領袖﹔亞米紐斯於ad 1588年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 亞米紐斯(阿民念派/影響重洗派)的觀點歸結為: 神在創世以先便已經在基督裡面,為著基督的緣故、並且藉著基督,在墮落和有罪的人中決定拯救那些因聖靈恩賜,相信耶穌"並能恆忍到底的人",那些不信的人將被定罪;✅約三36  耶穌基督為所有人死,人人藉著十字架的救贖(=中保原則)都可以得到救贖和赦免,但只有信徒能以罪得赦免;✅約三16、約壹二2 (橋已搭好理論) 👉甲方已簽名,乙方有簽不簽,是否邀請丙方成為中保的自由 人在罪中(=世界中)沒有行善的能力(=不能自救),必須靠神的恩典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在思想、願望,並實踐善事才成(=得勝);✅約十五5 人一切善行(=被拯救)都是因著”神”在”基督裡”的”恩典"作成,但神的恩典是可以抗拒的;✅使七 與基督聯合的人,因著聖靈的幫助,保守信徒不跌倒,才有能力得勝(=勝過世界)。但信徒仍然可能因為疏忽、離棄基督而失落救恩。但這仍須多從聖經加以決定,然後我們自己心裡才有絕對把握去教訓人。✅約十28 👉✅林前三:即使工程燒光了依然得救 其二為一批堅決追隨"加爾文"的人。他們的觀點也歸結為五點: 神作無條件的揀選。👉同時要看人是否接受 有限的贖罪﹔基督僅為他所”揀選"者死。👉贖罪祭只對猶太人;橋(=中保)已存在,接不接受在你 人因墮落而全然敗壞。👉聖霝在伊甸離開亞當,使罪可以污染裡面的人,而肉體也敗壞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爸爸尊重選擇,但不代表全盤接受 被揀選者享有永遠的安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對加爾文「基督教要義」14章的誤會。 👉拜別神=信仰行淫;路得,加爾文,慈運理,亞米紐斯都相同,在新約裡,上帝是否如舊約還會原諒背叛信仰的人,端看此人是否信到底。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紐斯分歧,ad1618年11月13日~1619年5月9日,在荷蘭 多特召開會議。多特會議是改革宗教會有史以來最大的會議,出席代表不僅來自荷蘭改革宗教會,也來自英國、德國、瑞士各地的改革宗教會,值得一提加爾文及亞米紐斯兩位前輩在ad1562和ad1609已死 沒有出席。 這次會議一致通過拒絕已過逝9年的亞米紐斯教導 (如同英國威克里夫翻譯聖經,死後在大公會議中被定罪,焚屍),除將亞米紐斯定罪外,又在“多特法規”(Canons of Dort)中,說明了改革宗的真正教義。“多特法規”的制訂,是改革宗教會在信條制訂過程中的最高標準。因此,後來改革宗的正統,就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 🔳波折不斷的英國信仰歸正運動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 和神的靈 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話上帝+霝上帝)。耶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 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耶柔米將聖經自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譯成拉丁文,而成有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聖經譯本是推動改教運動最具威力的力量: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當時的英文﹔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加爾文提供法文譯本﹔荷文譯本大大助長了荷蘭的改教運動﹔而丁道爾也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 🔳翻譯聖經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在牛津、劍橋受教育。他首先接觸伊拉斯姆,路德,慈運理的觀念。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一般百姓當然無法讀拉丁文聖經,至於威克里夫的英文譯本,一方面數量很少(=燒光了),一方面經過200年,英文本身有很多變遷,使威克里夫譯本中的英文不易了解。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2019年慶祝出版100年,你覺得當時用詞和今天有何不同呢? 丁道爾在英國天主教的阻止之下,沒辦法在英國翻譯聖經,他在152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隔年 ad1525 將希臘文直譯英文的新約譯本於德國出版,(威克里夫譯本是自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成的)。第一版共出六千冊,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接下來,他又翻譯了舊約的一部份。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ad1535年他被朋友出賣,指控為異端,丁道爾終於在ad1536年10月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附近,以火刑殉道(荷蘭分裂,北部為荷蘭支持復原教,南部比利時支持天主教)。在行刑前丁道爾最後一句話是:「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亨利八世 英王亨利八世(Henry)不爽教廷遲遲未批準他離婚,也不爽教廷不斷收取英國納貢,英王使國會於ad 1534年通過一項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天主教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法案被稱為“最高治權法案”。從而英王取代了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教會元首。接著又使國會通過“叛國與異端法案”,即“凡接受天主教以外教義的,就是異端﹔凡不承認國王是教會最高元首的,就是叛國”。在這一法案下,許多原先逼迫天主教修士的信義宗信徒被定叛國而處死刑。 接著亨利又在教義方面、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修道院被關閉,聖徒遺物不再認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在英國,有許多大小修道院擁有許多財產,包括土地、珠寶、黃金。國王將它們的土地區劃起來,分配給他的心腹﹔這樣,他為英國開創了新的貴族制度,而且是忠於國王的一批人。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索美塞得公爵 亨利八世 ad1547年去世,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VI)即位﹔愛德華年僅九歲,便由舅父索美塞得公爵(Duke of Somerset)攝政。索美塞得攝政與他的新政府都傾向改教運動。因此,在愛德華短暫的在位時期,英國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 ad1547年,國會通過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隔年年初,宣布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布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祭司以及聖品人員結婚視為合法。 ad1549年,國會通過“教會統一條例”,這項條例規定,教會崇拜必須依照“公禱書”進行。這本公禱書,也稱為“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根據此書,聖公會在崇拜中以英文代替拉丁文﹔直到今天,英國教會原則上仍沿用這本公禱書。 “愛德華六世初版公禱書”沒有滿足任何人:保持天主教信仰的信徒不滿意這些改變﹔贊成改教運動的人,則認為改得不夠。ad1552年,國會又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把公禱書加以修訂,幾乎取消了所有天主教的儀式。不再為死人祈禱﹔用聖餐桌取代祭壇﹔聖餐時以普通面包取代聖餐薄餅﹔驅鬼術與抹油禮都被拒絕﹔對於聖餐的看法則根據慈運理的看法,相信餅和杯只是基督身體和血的表徵。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英國王室轉向天主教-血腥瑪利 第三位影響歸正運動的是繼愛德華之后的“血腥瑪利”。 愛德華ad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采用亨利八世最后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全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里,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l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愛得華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ad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占有人的手中。 ad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75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ad1558年11月7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loody Mary)之稱。 🔳英國王室轉向復原教-伊莉沙白 瑪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當瑪利在位時,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險中,因為她受教於克藍麥,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禮儀,心中卻歸屬復原教。登基以后,她終于可以使英國改教運動獲勝。瑪利逼迫的原來目的是要將復原教主義全盤消滅,但沒想到,竟造成全國反羅馬情緒的高漲,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甚。這再一次証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ad1559年4月29日,國會在強烈反對下,再度通過“最高治權法案”。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國的權柄。 ad1563年,又在教義上做了一點修改。把原來的“四十二信條”縮減到三十九條,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國教會正式公認的信條。這些在教義上、崇拜上、及教會行政上的改變,經過正式採納後,便稱為“伊莉沙白決議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英國改教運動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變成了少數人。 🔳信仰歸正後 宗派成形 1525 馬丁路德與慈運理都支持「重浸派」,希望教會能回到初代教會時期的樣子 1538 英王亨利八世命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設立天主教 聖公會 清教徒。 1560 瑞士已故加爾文為首,成立改革宗 (排除 慈運理 及 亞米紐斯 -ad1629多特會議) 1560 約翰諾克斯感受到歐陸復原教興起,在蘇格蘭成立長老會。 1580 德國已故馬丁路德為首,成立因信稱義的信義會,又名路德會 1592 英國天主教聖公會的分離主義者,另外成立公理會 1612 英國浸信會成立 1618~1648 30年戰爭(國土,權力,新教宗派,基督/天主教大亂鬥) 1620/9/20(~1630) 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首批帶領五月花號使分離派清教徒移民至新大陸-美國 1654 弗克斯在英國成立貴格會(朋友會) 另外,還有門諾派,敬虔派,中庸會,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等,都是在這時期興起的門派 當然,還有約翰衛斯理,約翰本仁 等,前人在這時展露頭角 🔳重點整理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啟示錄三1~6 01 「而且, 給在撒狄教會的使者(約翰=)你要(+這樣)寫: 『那有神(=父)的七霝和七星的(+基督)說這些事;❓七霝和七星是誰的?父的,只是交在基督手上 基督說:我知道你(+撒狄)的作為, 你有一個名字, 按那(+撒狄的名)你”活著”,(👉表面離開天主教) 但你是”死的”。(👉本質其實沒離開) 👉表面:聖母/聖徒停止崇拜,停止善功與天上功德庫,離開教皇及大公會議,人人皆祭司,唯獨聖經 👉本質:聖餐拜耶穌十架,因信稱義+讀經禁食禱告到教會=修練功德,自成城市/區域教皇,人人要讀公禱書,殺/逐異教徒,有霝的水洗禮(變體論) ⭐️只離開一半 02 你要警戒(?),並且堅定”其他即將死的”(👉+聖經真理的教導?), 因為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並沒有被完成(?) 。 03 所以,要"記住"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保守(?),並要悔改(?); 👉每個人都能讀懂聖經了,但前人都說”最高權威,唯獨聖經”,怎麼辦?有人說謊嗎?還是滲色素,萊劑,起雲劑,防腐劑,有害身體,是我們不知道呢? 所以,(+你)若不儆醒,(基督=)我必如同賊一樣臨到。 你也決不會知道幾時我要臨到你。 👉基督將要偷偷的再來 04(轉換語氣) 然而,你還有一些名字(=人)在撒狄,那未曾污穢他們衣服(+的人), 且他們要與我同行穿白衣,因為他們是配得白衣。 👉未曾污穢衣服,在死後要穿白衣 👉✅啟六,七:第五印受迫而死的人,在天上的基督面前有白衣可穿 👉金害,我認為提出正確觀念的前人,不是被打成異端,就是英年早逝,看起來我好危險… 05 那得勝的人(=勝過世界),必照這樣穿白衣, 並且,我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 並且,要在我(=基督的)父面前和(父=)他的眾使者面前承認他的名。 👉父和基督是兩位,使者屬於父 06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撒狄教會:ad1500~1700 👉含意:紅的,遺留之物 (織毛衣少一針/露鈎) 👉信仰的確有歸正,只是歸正完成一半 🔳QA:小甜甜住在孤兒院 🔳個人 一個銅板拍不響,夫妻衝突不會是單方的問題,女方可能言語或肢體與男方衝突,男方還擊的可能性。 教會的職責必定是為改善夫妻關係而存在,都有其正當性。 🔳事件關鍵轉折 - 陪伴者是催化劑 正常程序:教會陪伴者與女方至警局備案,陪伴者應顧及受害者回家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紅線原則),驗傷成案開保護令,再談女方是否需原諒男方(黃線原則)。 🔳教會很會「引經據典」(聖經超好用) ✅羅十二:不要為自己申冤,要等候主的忿怒,因經上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江蕙:你著忍耐),善待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依阿拉伯諺語應更正:把炭火由他的頭上拿走) ✅林前六:教會有超過世界的權柄,審判任何事只需在教會內,不應在教會外。 ✅太十八:弟兄若犯罪,我勸,人勸無用,就把他當作教外人。(=趕出教會) 👉於是教會掌權者說:這樣做都是按照聖經 = 我這樣是為你好 👉把會友趕出教會誤用 ✅太十八15~18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太十八10~35,前後文一起看:99隻羊的比喻,教外人=不完全明白教內的事=把聖經原則重講一次,重點在原諒/寬容/挽回,而不是切割! ❓立場前後不一嗎?👉不讓受害者再受傷,再談原諒,又不是要對男方造成的傷害起訴! 👉教會權柄誤用 ✅林前六1~4(+5~8) 你們中間有人和弟兄起了爭執,怎敢告到不義的人面前,卻不告在聖徒面前(=牧師面前/教會裡面)呢? 你們不知道聖徒要審判世界嗎?既然世界要由你們來審判,難道你們不配審判這些最小的事嗎? 你們不知道我們要審判天使嗎?何況今生的事呢? 你們既然要審判今生的事,為什麼讓教會不重視的人來審判呢? 👉ref ✅林前四 治理世界的時機還沒到,我們在等待 👉ref ✅林前四~五 身為管家有其職責,教會內男女行淫不知處理,教會管理者篤職失格 👉今生審判都是成為永生得勝者的練習,今生練習不好,以後怎麼辦呢? ❓教會的權柄比世界還要大!那麼你要當今天的教皇嗎?時間還沒到啊 ✅林前六5~8 我說這話,是要使你們羞愧。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審判弟兄之間的事嗎? 你們竟然是弟兄告弟兄,而且告到不信的人面前去嗎? 你們彼此告狀,已經是你們的失敗了。為什麼不寧願受委屈呢?為什麼不甘心吃虧呢? 「但你們反倒使人受委屈,叫人吃虧,而且他們就是你們的弟兄。」 👉誰壞壞?保羅當時是指教會裡的管理層! ✅羅十二19~十三2 親愛的啊,不要為自己伸冤,寧可等候主的忿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相反地,「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如果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因為沒有一樣權柄不是從 神來的;掌權的都是 神設立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反對 神所設立的;反對的人必自招刑罰。 👉✅撒上八:上帝對撒母耳說:讓以色列人立王,但以色列人從今以後也要聽王的命令。 👉✅多三: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可以試看看對警察說:你們沒有權柄管教友的事兒!(沒有牧師會這樣講,你放心) 👉雖然網路寫:信仰和理性是二分法,對立,拜託你,引用聖經要看廣一點,看長一點,不要把經文和信仰簡化到人性/邏輯都沒有了,好嗎? 如果你對 小甜甜事件 或是 撒狄教會 歸正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7-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前情提要 圖像之爭 galigongbible

    ep117-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前情提要 圖像之爭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7-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東西教會分裂 十字軍東征 封建轉型 galigongbible

    ep117-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東西教會分裂 十字軍東征 封建轉型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7-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大學興起 文藝復興 贖罪券 修道會 galigongbible

    ep117-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大學興起 文藝復興 贖罪券 修道會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7-4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異端裁判所 英國-威克里夫 波西米亞-胡司 共同生活兄弟派 galigongbible

    ep117-4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異端裁判所 英國-威克里夫 波西米亞-胡司 共同生活兄弟派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7-5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經文等於1千年總結 galigongbible

    ep117-5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經文等於1千年總結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6-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蠻族入侵 回教興起 galigongbible

    ep116-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蠻族入侵 回教興起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Ad313 君士坦丁米蘭赦令後,基督信仰豬羊變色,直上羅馬國教;因向基督信仰政策傾斜大開優惠,異教徒被迫加入基督信仰。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原則,異教徒將異教滲入基督信仰,如:聖餐,聖母,聖徒,聖誕,殉道者的崇拜,加上教會,教宗,聖職人員鼓勵,使信徒信仰行淫而不自知。 政教合一使教區擴大,禮拜需更多專業人員,為管理事務建立聖品階級,使信徒開始追求外部需求,忘了內部建造和彼此服事。 大公會議確立幾件事情:父子霝三位一體,基督的一體內是神人二性,尼西亞信經,新約27本卷正典確立。 🔳推雅推喇教會-教皇時期 ad600~1600 🔳蠻族的入侵 自公元5世紀開始,日耳曼各部族人如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其他民族部落受匈奴的驅趕,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並在原羅馬的屬地上,建立起一系列王國。 410年,西哥特人攻克了“永恆的城池”羅馬,羅馬被掠六天六夜之久 455年,汪達爾人在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后,又越過地中海攻入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的蠻族。同時,匈奴人與日爾曼人的戰斗受挫,就轉而進攻羅馬城,幸有教皇利奧一世出面求情,保全了羅馬城。 476年,西羅馬的最后一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在蠻族雇佣軍將軍奧多亞克的命令正式向元老院聲明退位後,元老院派出一個使團赴東羅馬朝廷,把帝徽送給當政皇帝。西羅馬帝國結束了。 🔳穆罕默德與回教的興起 穆罕默德(意即受到高度贊揚的人)40 歲時,他聲稱在山洞里接到了安拉通過天使給他的啟示,要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最後的先知,傳播安拉的啟示。 他主張 放棄對偶像的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唯一的主宰。指出人的最終歸宿決定於他在世的”行為",凡忽視唯一的神的人和惡人都會落入地獄,而信奉唯一的神的行善的人預定要到永恆的天堂,因此號召人們止惡行善,停止部落氏族間的爭斗,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穆罕默德同時宣稱在他以前的先知,尤其是耶穌和亞伯拉罕,都是神聖的導師,但他則進一步完成了他們的教導。 這個新宗教開始的幾年只是一小群人的秘密信仰,包括穆罕默德的妻子、堂弟、僕人和朋友。 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向麥加居民傳教,信徒大多為社會地位"低微的貧苦人和奴隸”(如同士每拿時期),貴族們極力反對他的信仰,認為他不僅破壞了傳統信仰,而且動搖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基礎,影響了他們每年從克爾白的朝覲活動中所獲得的利益。為此,他們先是對穆罕默德進行諷刺、嘲弄、責難,後來則對他和他的信徒們實行經濟制裁和施加暴力。(如同士每拿時期視基督信仰為邪教或迷信,別迦摩時期視正統之外為異端) 619~62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和妻子先後去世,他的傳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貴族乘機迫害,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附近的麥伊夫,這時穆罕默德聲稱他受安拉的恩賜,乘坐一匹飛馬一夜之間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並隨天使一同登霄遨游,黎明返回麥加。由此,原為猶太教、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蘭教的聖地,禮拜時的朝向。 621~622 年,不少麥地那人邀請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去傳教,並發誓服從和保衛他。於是,穆罕默德組織麥加的100多名穆斯林分批秘密前往。同時,麥加的貴族籌划謀殺穆罕默德,他得知後連夜逃出麥加,在追捕下經長途跋涉,終於在622年9月24日來到麥地那,受到先期到達的穆斯林和當地居民的隆重歡迎和熱烈擁護,這就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遷徙,後來這一年又被定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 然而,猶太教徒對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的遷入耶路撒冷始終懷有戒心。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壯大,給當地猶太教徒的政治經濟利益帶來威脅,於是 他們從懷有戒心轉而採取敵視和反對的態度。大約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16個月,穆罕默德聲稱接到啟示(今日先知也會接到啟示),將禮拜朝向由耶路撒冷改為麥加的克爾白,確立麥加為伊斯蘭教中心,與猶太教徒的關係破裂。 穆罕默德積極組建軍隊,親自率兵防守,並封鎖麥加──敘利亞間的商道。 631年,來自各地的許多代表團到麥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順和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代表團年”,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次朝覲,他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重要演說,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 🔳穆罕默德之後 穆罕默德未曾指定繼承人,但是他曾選艾布﹒伯克主持過在麥地那清真寺的祈禱儀式,因此經過了一段紛爭擾攘的日子,就根據這一事實,說服各阿拉伯回教領袖,共同擁立艾布﹒伯克為第一位哈里發(即代表之意)。 當征戰逐步推進,宗教的角色也隨之突出,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熱衷“聖戰”,宣稱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國的最好途徑。阿拉伯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號令嚴明,他們慣於艱苦及視戰利品為報酬,他們能在飢餓的狀況下戰斗,而將豐盛的生活寄托在一次又一次戰爭的勝利上。 這樣,阿拉伯人的征服行為,其快速超過羅馬人,其持久甚於蒙古人,他們在一百年間橫掃阿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踏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卻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再以旋風之速從北非揮師,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又越過庇里牛斯山,直搗法國。 🔳都爾之戰 阿拉伯大軍踏上法國土地時,查理將軍呼籲境內所有臣民都投入戰爭。732年,查理的軍隊與阿拉伯大軍相遇在都爾(今 法國西南部),雙方對峙7天。終於在10月的一個周六,雙方擺開陣勢。阿拉伯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後者嚴陣以待,列隊成牆,擋住了阿拉伯騎兵的一次次猛烈的攻擊。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屍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經過一夜休息,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出陣,卻不見阿拉伯騎兵的蹤影。原來他們已撤退回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阻擋了回教浪潮的最高峰,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因而被譽為“馬特爾”,意即“鐵槌”,他成為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又稱“鐵槌查理”,成為法蘭克皇帝。 伊斯蘭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教會損失慘重。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都曾存在過無數興旺的教會,而今成為強烈回教化的地區。在非洲大陸,回教仍然是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巨大的競爭對手。阿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與異教東方之間築起了一堵難以跨越的回教高牆。 教皇時期,更確切的講為中世紀。對於這一千年左右時間,分為三階段時段: 教皇的興起,從大貴格利到貴格利七世(590-1050)﹔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從貴格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1050-1294)﹔ 教皇權勢之衰微時期,從尼波法修八世到馬丁路德95條(1294-1517)。 🔳大貴格利 貴格利(Gregory the Greek)生在羅馬富貴之家。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而且建了七個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他想四處傳道,但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君士坦丁堡做教皇的代表。到ad590年人民公舉他做教皇﹔ 貴格利對教會的貢獻,大致上可分三方面。 一,他出任教皇之后,就對羅馬教會內部進行一些改革,這些改革使得西方教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不再需要依附東方的教會﹔並且他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當時,東方教會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為“普天下的主教”,貴格利不承認他﹔ 只稱自己為 “上帝僕人的僕人”。他這個名稱便成了以後教皇的稱呼。(但是後來西方教會羅馬主教的權勢有過之無不及) 二,推行慈善事工。 當時西方社會正值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又有瘟疫流行,全國遭難。他就運用他的組織才能,把救濟工作組織起來,使羅馬的教會作為領導,在有系統、有規模的安排底下,促使西方教會獲得一個大致上的安定局面。同時也使教會在西方在歐洲的大部份地區,有一股無可否認的影響力。 三,推動修道院。 貴格利之前,修道院的安排都是相當獨立的,而貴格利逐步把修道院管理權、控制權收回,使得教會本身能夠對這些修道院有越來越大的影響。並且當時意大利各處主教甚具權威,他就規定主教必須服在教皇權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須要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表示他的承認。(主從關係=聖品階級=尼哥拉黨的問題) 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他又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詩班(聖歌隊)。有時候他的身體軟弱,躺在禮拜堂,聽兒童唱歌,若有不合調的,就指導他們。(唱詩班發起人) 在神學方面,大貴格利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士每拿時期,異教為渡過天災地變,抓拿基督徒流血獻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別迦摩時期,聖徒是天上大臣,能把禱告呈給上帝;偶像崇拜) (3)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未知,是最大的恐懼;聽話照做) 因此,後來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貴格利於ad604年離世。 🔳教皇權勢的崛起 許多環境的興起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歷史上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將權威匯集到羅馬主教身上;如同基督請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帶動教會風向的使者,風慢慢增強,把羅馬主教吹上權力頂峰。 蠻族入侵使西羅馬的覆亡,再也沒有皇帝的蓋子擋在主教之上,大大增進了教皇的特權,羅馬主教透過教導,慈善事業,控制修道院,變成西方教會最重要的人物。 羅馬教會派遣許多宣教士前往北歐各地宣教並建立教會。“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與羅馬主教非常親密,因此,他在宣教時,奉羅馬主教的名工作。這些宣教士所設立的教會,很自然地尊羅馬教會為他們的領袖。 🔳政教聯合的初步 1、陪平王 在法國都爾打敗阿拉伯大軍的大將軍-查理.馬特爾死後,他的兒子“矮子陪平”獲得和父親一樣法蘭克王的位子,但他認為,此舉必須得到教皇的贊同(想要錦上添花),而這時的教皇撒迦利亞(Zacharias)早已準備同意他的行為,說:“有國王之權的人也當擁有國王之名。”因此,於ad751,陪平正式被教皇加冕為”法蘭克王" 。 這件事當時從表面來看很單純,然而卻造成了長遠的影響。畢竟,陪平要求教皇的批准是之前沒有的事。從此,教皇開始有權立王 廢王(要求同意=陪平王自廢武功)。這件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強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這種情況維持約1100年的時間,直到ad1870年意大利重新立國才中止。 2.查理 變成 查理曼 (神聖羅馬帝國) 矮子陪平於ad768年去世,查理便獨攬大權,正式開始統治。查理所處的時代是個"沒有法紀的時代",凶殺、搶劫被視為平常﹔人們野蠻、無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歐也極不穩定。 ad800年的聖誕節,當 查理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這位在聖誕節被加冕為皇帝的人物,成功地為西歐人民取得三項無價之寶,這也就是他為什麼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查理大帝之意)的原因,這三項是: 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產﹔ 文化,代表知識,能充實生活﹔ 基督教,代表真實的宗教信仰,能提高靈性。 🔳外部勢力對教會的控制 ad843年,查理曼去世後,”神聖羅馬帝國"被他的三個孩子瓜分: 第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為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 第二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 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為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卻不能像他一樣抵御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東歐)﹔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北歐)。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並殺害無數居民。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貴族,諸候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諸侯之間為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 意大利的貴族一直以來對選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盡力將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 ad904-963間,教皇的實權便落在最有影響力的 奧多拉 和 馬洛吉亞 母女手中。她們母女三人用美色及各樣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們的情夫、兒子及孫子占據。例如,馬洛吉亞 就是教皇塞爾吉烏斯三世的情婦,在羅馬有很大勢力,曾廢黜教皇約翰十世。以後的教皇約翰十一世、利奧七世、約翰十二世都是 馬洛吉亞 的兒子。這時期的教皇的統治被稱為"淫婦專政”。 到了ad1012年後,教皇的皇位被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所控制,他們於ad1033 年立12歲的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 IX)為教皇,後來他成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為太敗壞,以至於ad1045年被死對頭 克里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死對頭 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為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並且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 將教皇職位出賣給賈德恩,這人就成為教皇貴格利六世。但這項交易卻泄漏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以欺詐手段增進教皇權勢 除了貴族控制教皇之外,一些人為的陰謀,藉著欺詐與偽造,成功地加強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他們如何藉欺詐手段達到目的: 大約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了一份稱為“君士坦丁獻土/君士坦丁贈與 諭令”(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維斯特(Sylveter)的禱告,麻瘋病得以痊癒,在感激之餘,他決定遷都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目的是為了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皇的屬靈政體。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於離開羅馬時,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臣服於教皇西維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繼承人,此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區和城市都轉移給教皇。因此,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了教皇。 ❓冒著生命危險在ad313解決4王共治的君士坦丁,就因為麻瘋病痊癒把一半國土送給教皇?? 大約九世紀中葉,又出現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稱為“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據說這些教令是由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格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決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請訴,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也包括這份教令集中。 所謂“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經過數世紀發展而成的(由ad300~400,別迦摩時期開始),而“伊西多爾教令集”的目的,在”証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早數世紀前就實行了。(教會的傳統習慣) 這些文件歷經數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認為是真品。直到十字軍東征由東方教會帶回聖經原稿,初代教父著作,希臘哲學,流入西方教會;ad1433年,庫薩(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 贗品。自此以後,這份文件被改稱為”偽伊西安爾教令集”。ad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証明”君士坦丁獻土”是一份偽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為贗品。 在中世紀,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這兩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騙局﹔然而,當時它們所蒙騙的世界,是個非常無知的世代。整個中世紀都深信它們是真的,它們讓教皇有充份的時間建立權威。 👉ad50,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加拉太書對讀者反應,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各教會,初代教會就有假文件。 👉bc458,以斯拉頒佈新律法,又名法利賽運動。耶穌指著文士說:你們不守律法,卻只遵守人規定的傳統。 ❓今天教會中,會不會有假文件或是傳統呢?耶穌基督要我們遵守的新舊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 直至ad1054年東西方教會 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一條東北向西南的界線正式分裂(演變成 東西方世界),東方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長 已不再是 西方教會羅馬主教=教皇的競爭對手。 ❓近期有一個在媒體界還算有名的教會,因會友和牧師的不合,不太平靜,順便一問,今天在教會中,有多少牧師利用聖經建立權威呢?你可以思考一下 🔳克呂尼革新運動 在這種黑暗的局面下,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於ad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於是“克呂尼運動” (Cl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於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僕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 1、教皇利奧九世 在150年後,利奧九世(ad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 全部成員都是羅馬貴族,他們長期控制教皇,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並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換血)。 新教皇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雨果(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 (一)神僕絕對禁止結婚。(天主教神職禁婚,但在路德歸正後,新教可開始) (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表示由ad1045本尼狄克九世之後還有買賣,才需禁止) (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只有教會能按立聖職=授衣禮) 2.希爾得 布蘭(貴格利七世) 希爾得布蘭深信,神所預備並指派為這國度實現的代理者就是教會。他進一步深信,教會的頭──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觀念中,教皇高於一切,包括王子、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負責。為了使教會配成為神國度在地上的代理人,貴格利七世認為教會與聖職人員均需按克呂尼的標準改革,為了鏟除革新的障礙,“授衣權”必須自皇帝手中轉移到教皇手中。然而這對皇帝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被消減權力),於是當時在貴格利七世與國王亨利四世之間就發生了一次權力的爭奪戰。 1075年,教皇貴格利七世趁德皇勢微之際,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禮”(非聖職人員能按立聖職/主教)。然而就在同年後半年,亨利四世由於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深信自己有夠強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違反教皇的禁令,而且給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禮。當年12月到次年1月24日,貴格利七世與亨利進行了一場筆戰,互相指責對方。 1076年2月14日,爭執發展到一個新高,在羅馬一個會議中,教皇嚴肅地宣布革除國王教籍,並廢除他的王位,除非他悔改。此時德皇也不含糊,他頒了一道諭令,給羅馬百姓,以激烈的口氣要求他們將“修道士希爾得布蘭”逐出羅馬城。 但是,德皇的諭令沒有羅馬人理會,而教皇的要求卻在德國掀起了熱烈的反應。ad1076年10月,德國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刻廢黜亨利,全體都希望將他降卑。最後貴族們決定隔年二月在奧斯堡再舉行一次會議,由教皇親自主持。在那次會議中,他們將給德皇亨利一個機會澄清罪名。如果一年之內,教皇貴格利還沒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將失去王位。 這時亨利處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他可以感覺到皇冠正在往下滑。為了挽救王位,他願意做任何事。因此,他給教皇寫信說:“謹遵臣民之意見,本人願意從此尊重並順服使徒職任及您教皇貴格利。既然本人已被判觸犯重罪,願意呈上無辜之証明,或接受懲罰,或遵行您所規定,足以抵罪的補贖之禮。” 亨利必須在一年內獲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決,因此他設計逃出斯拜爾城,帶著妻子白莎(Bertha)、小兒子及幾個忠心的隨從,前往意大利。在酷寒的冬天,冒著刺骨的冷風,越過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 與此同時,教皇正由義大利啟程北上,前往德國南部奧斯堡會議。當他離開羅馬城不久,行過塔斯卡尼省時,聽到謠言說,亨利帶軍前來。於是,貴格利轉道避近卡諾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堅固城牆中。 ad1077年1月25日,亨利爬上卡諾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門。外門開啟,有人領他穿過第一道圍牆及第二道圍牆的牆門,但第三道牆門卻仍關閉。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著悔罪者粗糙的毛織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想起冰與火之歌,jone snow在北方城牆駐守的服裝)。日暮西沉,大門仍然緊閉,這一天他不得其門而入。第二天依然。 直到第三天,當下午即將消逝之際,ad1077年1月27日的黃昏,第三道門終於徐徐開啟,亨利四世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教皇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最後,亨利可以說事實上“勒索”到貴格利的宣赦,因此恢復王位。藉著在教皇面前的降卑,德皇在臣民與貴族面前獲得外交上的全勝,亨利可以說是“以屈尊取勝”的人。 卡諾撒事件並未結束亨利和貴格利之間的摩擦,它是最戲劇化的部份而已,接下來是一片混亂的局面。 德國和意大利分裂成兩個陣營:亨利在德國的對手們,於ad1077年推選了斯華比亞的魯道夫(Rudolph of Swabia)為王,於是,在德國有了兩位對立的皇帝。當年,亨利和魯道夫爭戰,後者重傷而死,內戰在德國境內繼續,到處是殘殺暴行,將德國夷為廢墟。 魯道夫死後,亨利整軍前往意大利,圍攻羅馬,將城奪取。亨利隨己意使“反教皇” 就職,反教皇也立刻為亨利加冕為帝。貴格利聽見亨利率軍前來的消息,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安格羅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難,並向意大利南方的諾曼底人求救。諾曼底大軍抵達,亨利帶軍撤退。諾曼底人為報復羅馬人投降貴格利七世的敵人,進城後大肆屠殺搶掠。雖然這不是教皇的責任,但它足以使羅馬人對教皇充滿忿恨,使教皇此後不得立足於羅馬,只有隨諾曼底人回往意大利南部。 ad1085年,貴格利七世死於於意大利南行途中的沙勒諾城(salerno),去世時是個心碎的老人。 臨死前,他說:“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死於放逐。” 3、沃木斯協約(The Concordat of worms) 貴格利七世去世,為“授衣禮”的奮鬥又持續35年,ad1122年,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終於訂下了教皇與皇帝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根據協約,由教皇在繼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征(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教皇權勢的高峰 1.教皇依諾森三世(Innocent ⅲ) 依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ad1198~1216年),是教會權勢的頂峰時期。他出生於的羅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語言學,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個口才卓越的演說家,又是優秀的音樂家及歌唱能手,廿九歲便當紅衣主教,卅七歲被選為教皇。他把自己的職責看成是半神式的存在(semi-divine),即說自己是位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在神之下、人之上。他還認為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vicar of Christ),或者甚至確信自己是祭司長,是王的麥基洗德。 教皇依諾森對教皇制抱著最崇高的理想, 他在兩封信上寫著說:“神把權柄賜給彼得,不僅要他管轄普世教會,也是要他管理全世界。” 他又說:“除非皇帝真誠地事奉神在地上的代表人,他不會成為好的皇帝。” 而且認為:"如果說王擁有世俗的權利,那麼祭司在靈魂上擁有權利,正如靈魂比肉身更貴,祭司職也比王職更寶貴"。 還說:“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依諾森對教皇制的理想是由五個因素塑成: 一、貴格利七世的榜樣﹔雖然貴格利一生為建立教皇至高無上權勢的努力全盤失敗,但他留下的榜樣,卻成為一代代繼任教皇的原動力。 二、偽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雖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是一份假文件,但世世代代被人當做真品。這份文件,在依諾森要求教皇權威的事上,提供了合法 而有力的基礎。 三、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象征著全歐洲基督徒反抗回教徒的大聯合,而每次東征都是由教皇發起,他吩咐國王、皇帝率軍出戰,他們都服從了,使教皇漸漸以“基督教世界之首”'的姿態出現。 四、“藉著罪名”的原則﹔拉丁文“ratione peccati”是“由於罪”的意思。教會承認皇帝在純政治的範疇內居首位,而教皇是宗教與道德範疇內的最高權柄。現在教皇宣稱:如果屬世君王在政治行為上犯了“不道德的罪”時,教皇不但有權,而且有責任干涉這些君王,並加以申斥。既然每一個政治行為 都包含 道德的成份,於是這項“藉著罪名”的原則,就在政治的範疇內,給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使他們成為制裁君王的人。 五、當時歐洲有利的環境﹔當時歐洲的情勢對依諾森非常有利,使得加強教皇”宇宙特權"的要求有實現的可能。當時意大利北部各城漸趨富裕,他們願意與教皇聯合,對抗皇帝。德皇 巴巴若沙 在十字軍東征途中去世,繼任的兒子只在位幾年,接下來的是三歲的腓得利二世﹔法國和其他國家則漸漸開始有民族合一的感覺。因此,當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屬世權柄可以向依諾森挑戰。 依諾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復”聖彼得教產”(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謂的”教皇領土”。這塊領土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目前梵蒂岡),過去由於教皇以土地交換神聖羅馬皇帝的保護,變得越來越小。自從依諾森上任之後600年內,這塊教皇領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狀。 教皇依諾森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他絕不縱容反對他的屬世權勢。 ex 英王約翰膽敢違抗教皇,於是在ad1208年,教皇給英國下了一道禁令,宣布全英國不准舉行教會儀式﹔第二年,英王約翰被革除教籍,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于他,他也失去了王位。ad1213年,約翰只得向教皇屈服,英國自此成為教皇的屬下。 國王和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相繼承認教皇是他們屬靈的領袖。所有的君王都承認教皇也是屬世的主宰,他們宣稱自己是教皇的臣屬,也承認他們的國土是羅馬教會的領土,除了法蘭克王之外;有一段時期,甚至羅馬帝國也成為羅馬教會的領土。 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ad1198一1216年),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大部份君王都成為羅馬教會的封侯,教會權勢自此達到了頂峰。 2、拉特蘭會議 然而依諾森三世的理想遠超過屬世權勢的獲得。ad1215年,他在羅馬 拉特蘭教堂(Lateran Church)召開一次大公會議﹔在召集這次會議時,他說:“有兩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負擔:聖地的再度征服,及全球教會的革新”。 這次會議決議: 再組一次十字軍(第五次1218~1221),由教皇親領出征埃及 (目標:穆斯林,但卻ad1221尼羅河泛濫被迫撤退)﹔ 指出瓦勒度派(Waldensian,新教前身)及亞爾比根派(Albigensian)為異端﹔ 規定 對不肯悔改、傳布異端者的刑罰﹔(沒有異端的歐洲才能抵禦 穆斯林) 同時宣告 限制 贖罪券的頒發﹔ 規定主教們 應當選能幹的人講道﹔ 為學識較差者 免費提供神學及文法教育﹔ 命令猶太人 及回教徒 穿著特別服裝﹔猶太人不可擔任有權管轄基督徒的公職(泛異端) 這次拉特蘭會議成為教皇依諾森三世超越其他諸教皇、擁有最高權勢的標記。隔年,依諾森逝世。 🔳越過最高點 - 教皇權勢的衰落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 ;1234-1303 A.D.)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一個領袖的個性可以大大影響歷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在ad1294/12/24就任教皇職位的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蹬。 (波尼法修八世上任,已是ad1291 第九次/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東方教會的聖經原稿,初代教父手稿,希臘文學,哲學已在西方教會生根) 然而,過不久,波尼法修就為了聖職人員繳稅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Philip the Fair)及英王愛德華(King Edward)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向聖職人員征收重稅﹔教皇下令不准聖職人員繳納﹔法王即刻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這樣便切斷了教皇自法國來的收入。 於是教皇一連發布了幾道教諭(bulls),用拉丁文書寫,而且蓋上圖形鉛璽每個教諭都以開始的幾個字為名。 在“一聖教諭”(Unam sanctam)中,教皇說:“……教會有兩支寶劍:屬靈和屬世的……它們代表教會的權柄,前者由教會和教皇的手運用,後者由國王和軍兵運用,但必須用在教會和教皇權柄的統管之下。一支寶劍必須順服另一支寶劍,也就是說,屬世權柄必須服在屬靈權柄之下,屬靈權柄有權建立屬世權柄,並在屬世權柄犯錯時,施行審判……。世界上每一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是順服羅馬教皇。”教皇又引耶利米書一章10節的話:“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教皇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像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在ad1075 十字軍未開始之前,貴格利七世的這一招雖曾有效,十字軍之後的 波尼法修卻得不到果效。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ad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羅馬東南方的阿南宜(Anagni)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87歲的老人,兵丁對他拳打腳踢。這次波尼法修和法王腓力之爭的慘敗,以及肉體所受的創傷,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去世。 波尼法修完全錯估了新興民族意識的力量。以法國全國而言,共有三個社會階層──貴族、聖職人員及一般百姓。他們宣稱教皇無權干涉國家內政﹔除上帝以外,沒有任何權柄可以超越國王。 2、“巴比倫被擄”時期(Babylonian Captivity﹔公元1309一1376年) ad1309年,法國國王扶持心腹坐上教皇寶座,號稱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五世得法王撐腰,並將教皇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直到1376年,教廷留在該地近70年。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比倫被擄時期”。”被擄”是因為這時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倫”是因為前後持續約70年之久,正如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一樣。這段時期,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 除此之外,因十字軍東征打破封建的屬地主義,民族意識也在其他國家滋長。 在德國的一些王族有權選舉國王,他們宣稱德王的權柄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教皇。在選舉及行政權柄上,德王完全不受教皇控制,這一原則成為德國的憲法。 ad1366 年,當英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國會宣布終止英國與羅馬教會間臣屬的關系,並拒絕繳納英王約翰在位時向教皇依諾森三世所應允的貢金。 在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為了獲取更多錢財,聖職團出賣主教職位 及 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已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但 更糟的事即將發生! 3、大分裂時期(The Great Schism﹔ad1378一1417年) 意大利人對教廷遷往亞威農之事,非常不悅,他們欲使羅馬再度變成為教皇寶座所在地。於ad1378年,意大利與法國公開斷絕關係,雙方各選出一位教皇﹔於是出現了兩位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威農﹔這段時期39年(ad1378~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兩位教皇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 ad1409年,為解決大分裂的問題,在意大利 佛羅倫斯西方海邊 比薩(Pisa)舉行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為教皇,但三個教皇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在這樣混亂的情勢下,這三位教皇,沒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認可﹔8年後,ad1417年,在德國南端的君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大會成員中包括神學,教規,民法博士,主教檢查官,大學代表,大教堂會分教務長,君主代表等,強烈支持三位教皇退位,以國家集團投票,又選了一位意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終止了這個“大分裂”。 🔳重點整理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是 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士每拿時期異教習慣) 已故的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 能幫助我們 (由士每拿時期的紀念,演變成崇拜) 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 教會裡設立唱詩班 教皇有立王和廢王權柄 教皇因克呂尼運動,神僕禁止結婚(過頭) 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所有聖職都需要教會按立,平信徒沒有權柄 教會的頭=教皇,就是基督的代言人,以半神存在,控制宇宙 ❓想請問你,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有沒有幾條是在今天還似曾相識呢?你可以想一想 同時,中世紀教會時期,在歐洲各地有許多知識淵博又充滿勇氣的傳道者,以聲明,文書或直接行動 指正教會對於聖經教導錯誤,同時表達對教會的不滿,而遭當權者視異議份子為異端,以誘捕,追殺,圍剿,打入異端裁判所,在各種羞辱,鞭打,火刑中,異議份子成為殉道者,然而,也因著他們的鮮血,為後人鋪成宗教改革之路,我們下輯待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會 的 教皇時期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6-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教皇崛起 政教聯合 封建制度 假文件 galigongbible

    ep116-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教皇崛起 政教聯合 封建制度 假文件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Ad313 君士坦丁米蘭赦令後,基督信仰豬羊變色,直上羅馬國教;因向基督信仰政策傾斜大開優惠,異教徒被迫加入基督信仰。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原則,異教徒將異教滲入基督信仰,如:聖餐,聖母,聖徒,聖誕,殉道者的崇拜,加上教會,教宗,聖職人員鼓勵,使信徒信仰行淫而不自知。 政教合一使教區擴大,禮拜需更多專業人員,為管理事務建立聖品階級,使信徒開始追求外部需求,忘了內部建造和彼此服事。 大公會議確立幾件事情:父子霝三位一體,基督的一體內是神人二性,尼西亞信經,新約27本卷正典確立。 🔳推雅推喇教會-教皇時期 ad600~1600 🔳蠻族的入侵 自公元5世紀開始,日耳曼各部族人如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其他民族部落受匈奴的驅趕,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並在原羅馬的屬地上,建立起一系列王國。 410年,西哥特人攻克了“永恆的城池”羅馬,羅馬被掠六天六夜之久 455年,汪達爾人在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后,又越過地中海攻入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的蠻族。同時,匈奴人與日爾曼人的戰斗受挫,就轉而進攻羅馬城,幸有教皇利奧一世出面求情,保全了羅馬城。 476年,西羅馬的最后一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在蠻族雇佣軍將軍奧多亞克的命令正式向元老院聲明退位後,元老院派出一個使團赴東羅馬朝廷,把帝徽送給當政皇帝。西羅馬帝國結束了。 🔳穆罕默德與回教的興起 穆罕默德(意即受到高度贊揚的人)40 歲時,他聲稱在山洞里接到了安拉通過天使給他的啟示,要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最後的先知,傳播安拉的啟示。 他主張 放棄對偶像的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唯一的主宰。指出人的最終歸宿決定於他在世的”行為",凡忽視唯一的神的人和惡人都會落入地獄,而信奉唯一的神的行善的人預定要到永恆的天堂,因此號召人們止惡行善,停止部落氏族間的爭斗,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穆罕默德同時宣稱在他以前的先知,尤其是耶穌和亞伯拉罕,都是神聖的導師,但他則進一步完成了他們的教導。 這個新宗教開始的幾年只是一小群人的秘密信仰,包括穆罕默德的妻子、堂弟、僕人和朋友。 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向麥加居民傳教,信徒大多為社會地位"低微的貧苦人和奴隸”(如同士每拿時期),貴族們極力反對他的信仰,認為他不僅破壞了傳統信仰,而且動搖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基礎,影響了他們每年從克爾白的朝覲活動中所獲得的利益。為此,他們先是對穆罕默德進行諷刺、嘲弄、責難,後來則對他和他的信徒們實行經濟制裁和施加暴力。(如同士每拿時期視基督信仰為邪教或迷信,別迦摩時期視正統之外為異端) 619~62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和妻子先後去世,他的傳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貴族乘機迫害,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附近的麥伊夫,這時穆罕默德聲稱他受安拉的恩賜,乘坐一匹飛馬一夜之間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並隨天使一同登霄遨游,黎明返回麥加。由此,原為猶太教、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蘭教的聖地,禮拜時的朝向。 621~622 年,不少麥地那人邀請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去傳教,並發誓服從和保衛他。於是,穆罕默德組織麥加的100多名穆斯林分批秘密前往。同時,麥加的貴族籌划謀殺穆罕默德,他得知後連夜逃出麥加,在追捕下經長途跋涉,終於在622年9月24日來到麥地那,受到先期到達的穆斯林和當地居民的隆重歡迎和熱烈擁護,這就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遷徙,後來這一年又被定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 然而,猶太教徒對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的遷入耶路撒冷始終懷有戒心。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壯大,給當地猶太教徒的政治經濟利益帶來威脅,於是 他們從懷有戒心轉而採取敵視和反對的態度。大約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16個月,穆罕默德聲稱接到啟示(今日先知也會接到啟示),將禮拜朝向由耶路撒冷改為麥加的克爾白,確立麥加為伊斯蘭教中心,與猶太教徒的關係破裂。 穆罕默德積極組建軍隊,親自率兵防守,並封鎖麥加──敘利亞間的商道。 631年,來自各地的許多代表團到麥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順和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代表團年”,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次朝覲,他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重要演說,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 🔳穆罕默德之後 穆罕默德未曾指定繼承人,但是他曾選艾布﹒伯克主持過在麥地那清真寺的祈禱儀式,因此經過了一段紛爭擾攘的日子,就根據這一事實,說服各阿拉伯回教領袖,共同擁立艾布﹒伯克為第一位哈里發(即代表之意)。 當征戰逐步推進,宗教的角色也隨之突出,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熱衷“聖戰”,宣稱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國的最好途徑。阿拉伯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號令嚴明,他們慣於艱苦及視戰利品為報酬,他們能在飢餓的狀況下戰斗,而將豐盛的生活寄托在一次又一次戰爭的勝利上。 這樣,阿拉伯人的征服行為,其快速超過羅馬人,其持久甚於蒙古人,他們在一百年間橫掃阿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踏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卻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再以旋風之速從北非揮師,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又越過庇里牛斯山,直搗法國。 🔳都爾之戰 阿拉伯大軍踏上法國土地時,查理將軍呼籲境內所有臣民都投入戰爭。732年,查理的軍隊與阿拉伯大軍相遇在都爾(今 法國西南部),雙方對峙7天。終於在10月的一個周六,雙方擺開陣勢。阿拉伯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後者嚴陣以待,列隊成牆,擋住了阿拉伯騎兵的一次次猛烈的攻擊。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屍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經過一夜休息,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出陣,卻不見阿拉伯騎兵的蹤影。原來他們已撤退回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阻擋了回教浪潮的最高峰,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因而被譽為“馬特爾”,意即“鐵槌”,他成為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又稱“鐵槌查理”,成為法蘭克皇帝。 伊斯蘭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教會損失慘重。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都曾存在過無數興旺的教會,而今成為強烈回教化的地區。在非洲大陸,回教仍然是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巨大的競爭對手。阿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與異教東方之間築起了一堵難以跨越的回教高牆。 教皇時期,更確切的講為中世紀。對於這一千年左右時間,分為三階段時段: 教皇的興起,從大貴格利到貴格利七世(590-1050)﹔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從貴格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1050-1294)﹔ 教皇權勢之衰微時期,從尼波法修八世到馬丁路德95條(1294-1517)。 🔳大貴格利 貴格利(Gregory the Greek)生在羅馬富貴之家。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而且建了七個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他想四處傳道,但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君士坦丁堡做教皇的代表。到ad590年人民公舉他做教皇﹔ 貴格利對教會的貢獻,大致上可分三方面。 一,他出任教皇之后,就對羅馬教會內部進行一些改革,這些改革使得西方教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不再需要依附東方的教會﹔並且他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當時,東方教會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為“普天下的主教”,貴格利不承認他﹔ 只稱自己為 “上帝僕人的僕人”。他這個名稱便成了以後教皇的稱呼。(但是後來西方教會羅馬主教的權勢有過之無不及) 二,推行慈善事工。 當時西方社會正值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又有瘟疫流行,全國遭難。他就運用他的組織才能,把救濟工作組織起來,使羅馬的教會作為領導,在有系統、有規模的安排底下,促使西方教會獲得一個大致上的安定局面。同時也使教會在西方在歐洲的大部份地區,有一股無可否認的影響力。 三,推動修道院。 貴格利之前,修道院的安排都是相當獨立的,而貴格利逐步把修道院管理權、控制權收回,使得教會本身能夠對這些修道院有越來越大的影響。並且當時意大利各處主教甚具權威,他就規定主教必須服在教皇權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須要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表示他的承認。(主從關係=聖品階級=尼哥拉黨的問題) 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他又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詩班(聖歌隊)。有時候他的身體軟弱,躺在禮拜堂,聽兒童唱歌,若有不合調的,就指導他們。(唱詩班發起人) 在神學方面,大貴格利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士每拿時期,異教為渡過天災地變,抓拿基督徒流血獻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別迦摩時期,聖徒是天上大臣,能把禱告呈給上帝;偶像崇拜) (3)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未知,是最大的恐懼;聽話照做) 因此,後來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貴格利於ad604年離世。 🔳教皇權勢的崛起 許多環境的興起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歷史上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將權威匯集到羅馬主教身上;如同基督請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帶動教會風向的使者,風慢慢增強,把羅馬主教吹上權力頂峰。 蠻族入侵使西羅馬的覆亡,再也沒有皇帝的蓋子擋在主教之上,大大增進了教皇的特權,羅馬主教透過教導,慈善事業,控制修道院,變成西方教會最重要的人物。 羅馬教會派遣許多宣教士前往北歐各地宣教並建立教會。“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與羅馬主教非常親密,因此,他在宣教時,奉羅馬主教的名工作。這些宣教士所設立的教會,很自然地尊羅馬教會為他們的領袖。 🔳政教聯合的初步 1、陪平王 在法國都爾打敗阿拉伯大軍的大將軍-查理.馬特爾死後,他的兒子“矮子陪平”獲得和父親一樣法蘭克王的位子,但他認為,此舉必須得到教皇的贊同(想要錦上添花),而這時的教皇撒迦利亞(Zacharias)早已準備同意他的行為,說:“有國王之權的人也當擁有國王之名。”因此,於ad751,陪平正式被教皇加冕為”法蘭克王" 。 這件事當時從表面來看很單純,然而卻造成了長遠的影響。畢竟,陪平要求教皇的批准是之前沒有的事。從此,教皇開始有權立王 廢王(要求同意=陪平王自廢武功)。這件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強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這種情況維持約1100年的時間,直到ad1870年意大利重新立國才中止。 2.查理 變成 查理曼 (神聖羅馬帝國) 矮子陪平於ad768年去世,查理便獨攬大權,正式開始統治。查理所處的時代是個"沒有法紀的時代",凶殺、搶劫被視為平常﹔人們野蠻、無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歐也極不穩定。 ad800年的聖誕節,當 查理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這位在聖誕節被加冕為皇帝的人物,成功地為西歐人民取得三項無價之寶,這也就是他為什麼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查理大帝之意)的原因,這三項是: 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產﹔ 文化,代表知識,能充實生活﹔ 基督教,代表真實的宗教信仰,能提高靈性。 🔳外部勢力對教會的控制 ad843年,查理曼去世後,”神聖羅馬帝國"被他的三個孩子瓜分: 第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為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 第二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 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為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卻不能像他一樣抵御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東歐)﹔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北歐)。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並殺害無數居民。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貴族,諸候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諸侯之間為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 意大利的貴族一直以來對選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盡力將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 ad904-963間,教皇的實權便落在最有影響力的 奧多拉 和 馬洛吉亞 母女手中。她們母女三人用美色及各樣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們的情夫、兒子及孫子占據。例如,馬洛吉亞 就是教皇塞爾吉烏斯三世的情婦,在羅馬有很大勢力,曾廢黜教皇約翰十世。以後的教皇約翰十一世、利奧七世、約翰十二世都是 馬洛吉亞 的兒子。這時期的教皇的統治被稱為"淫婦專政”。 到了ad1012年後,教皇的皇位被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所控制,他們於ad1033 年立12歲的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 IX)為教皇,後來他成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為太敗壞,以至於ad1045年被死對頭 克里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死對頭 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為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並且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 將教皇職位出賣給賈德恩,這人就成為教皇貴格利六世。但這項交易卻泄漏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以欺詐手段增進教皇權勢 除了貴族控制教皇之外,一些人為的陰謀,藉著欺詐與偽造,成功地加強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他們如何藉欺詐手段達到目的: 大約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了一份稱為“君士坦丁獻土/君士坦丁贈與 諭令”(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維斯特(Sylveter)的禱告,麻瘋病得以痊癒,在感激之餘,他決定遷都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目的是為了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皇的屬靈政體。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於離開羅馬時,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臣服於教皇西維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繼承人,此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區和城市都轉移給教皇。因此,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了教皇。 ❓冒著生命危險在ad313解決4王共治的君士坦丁,就因為麻瘋病痊癒把一半國土送給教皇?? 大約九世紀中葉,又出現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稱為“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據說這些教令是由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格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決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請訴,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也包括這份教令集中。 所謂“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經過數世紀發展而成的(由ad300~400,別迦摩時期開始),而“伊西多爾教令集”的目的,在”証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早數世紀前就實行了。(教會的傳統習慣) 這些文件歷經數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認為是真品。直到十字軍東征由東方教會帶回聖經原稿,初代教父著作,希臘哲學,流入西方教會;ad1433年,庫薩(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 贗品。自此以後,這份文件被改稱為”偽伊西安爾教令集”。ad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証明”君士坦丁獻土”是一份偽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為贗品。 在中世紀,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這兩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騙局﹔然而,當時它們所蒙騙的世界,是個非常無知的世代。整個中世紀都深信它們是真的,它們讓教皇有充份的時間建立權威。 👉ad50,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加拉太書對讀者反應,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各教會,初代教會就有假文件。 👉bc458,以斯拉頒佈新律法,又名法利賽運動。耶穌指著文士說:你們不守律法,卻只遵守人規定的傳統。 ❓今天教會中,會不會有假文件或是傳統呢?耶穌基督要我們遵守的新舊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 直至ad1054年東西方教會 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一條東北向西南的界線正式分裂(演變成 東西方世界),東方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長 已不再是 西方教會羅馬主教=教皇的競爭對手。 ❓近期有一個在媒體界還算有名的教會,因會友和牧師的不合,不太平靜,順便一問,今天在教會中,有多少牧師利用聖經建立權威呢?你可以思考一下 🔳克呂尼革新運動 在這種黑暗的局面下,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於ad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於是“克呂尼運動” (Cl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於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僕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 1、教皇利奧九世 在150年後,利奧九世(ad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 全部成員都是羅馬貴族,他們長期控制教皇,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並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換血)。 新教皇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雨果(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 (一)神僕絕對禁止結婚。(天主教神職禁婚,但在路德歸正後,新教可開始) (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表示由ad1045本尼狄克九世之後還有買賣,才需禁止) (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只有教會能按立聖職=授衣禮) 2.希爾得 布蘭(貴格利七世) 希爾得布蘭深信,神所預備並指派為這國度實現的代理者就是教會。他進一步深信,教會的頭──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觀念中,教皇高於一切,包括王子、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負責。為了使教會配成為神國度在地上的代理人,貴格利七世認為教會與聖職人員均需按克呂尼的標準改革,為了鏟除革新的障礙,“授衣權”必須自皇帝手中轉移到教皇手中。然而這對皇帝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被消減權力),於是當時在貴格利七世與國王亨利四世之間就發生了一次權力的爭奪戰。 1075年,教皇貴格利七世趁德皇勢微之際,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禮”(非聖職人員能按立聖職/主教)。然而就在同年後半年,亨利四世由於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深信自己有夠強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違反教皇的禁令,而且給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禮。當年12月到次年1月24日,貴格利七世與亨利進行了一場筆戰,互相指責對方。 1076年2月14日,爭執發展到一個新高,在羅馬一個會議中,教皇嚴肅地宣布革除國王教籍,並廢除他的王位,除非他悔改。此時德皇也不含糊,他頒了一道諭令,給羅馬百姓,以激烈的口氣要求他們將“修道士希爾得布蘭”逐出羅馬城。 但是,德皇的諭令沒有羅馬人理會,而教皇的要求卻在德國掀起了熱烈的反應。ad1076年10月,德國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刻廢黜亨利,全體都希望將他降卑。最後貴族們決定隔年二月在奧斯堡再舉行一次會議,由教皇親自主持。在那次會議中,他們將給德皇亨利一個機會澄清罪名。如果一年之內,教皇貴格利還沒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將失去王位。 這時亨利處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他可以感覺到皇冠正在往下滑。為了挽救王位,他願意做任何事。因此,他給教皇寫信說:“謹遵臣民之意見,本人願意從此尊重並順服使徒職任及您教皇貴格利。既然本人已被判觸犯重罪,願意呈上無辜之証明,或接受懲罰,或遵行您所規定,足以抵罪的補贖之禮。” 亨利必須在一年內獲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決,因此他設計逃出斯拜爾城,帶著妻子白莎(Bertha)、小兒子及幾個忠心的隨從,前往意大利。在酷寒的冬天,冒著刺骨的冷風,越過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 與此同時,教皇正由義大利啟程北上,前往德國南部奧斯堡會議。當他離開羅馬城不久,行過塔斯卡尼省時,聽到謠言說,亨利帶軍前來。於是,貴格利轉道避近卡諾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堅固城牆中。 ad1077年1月25日,亨利爬上卡諾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門。外門開啟,有人領他穿過第一道圍牆及第二道圍牆的牆門,但第三道牆門卻仍關閉。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著悔罪者粗糙的毛織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想起冰與火之歌,jone snow在北方城牆駐守的服裝)。日暮西沉,大門仍然緊閉,這一天他不得其門而入。第二天依然。 直到第三天,當下午即將消逝之際,ad1077年1月27日的黃昏,第三道門終於徐徐開啟,亨利四世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教皇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最後,亨利可以說事實上“勒索”到貴格利的宣赦,因此恢復王位。藉著在教皇面前的降卑,德皇在臣民與貴族面前獲得外交上的全勝,亨利可以說是“以屈尊取勝”的人。 卡諾撒事件並未結束亨利和貴格利之間的摩擦,它是最戲劇化的部份而已,接下來是一片混亂的局面。 德國和意大利分裂成兩個陣營:亨利在德國的對手們,於ad1077年推選了斯華比亞的魯道夫(Rudolph of Swabia)為王,於是,在德國有了兩位對立的皇帝。當年,亨利和魯道夫爭戰,後者重傷而死,內戰在德國境內繼續,到處是殘殺暴行,將德國夷為廢墟。 魯道夫死後,亨利整軍前往意大利,圍攻羅馬,將城奪取。亨利隨己意使“反教皇” 就職,反教皇也立刻為亨利加冕為帝。貴格利聽見亨利率軍前來的消息,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安格羅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難,並向意大利南方的諾曼底人求救。諾曼底大軍抵達,亨利帶軍撤退。諾曼底人為報復羅馬人投降貴格利七世的敵人,進城後大肆屠殺搶掠。雖然這不是教皇的責任,但它足以使羅馬人對教皇充滿忿恨,使教皇此後不得立足於羅馬,只有隨諾曼底人回往意大利南部。 ad1085年,貴格利七世死於於意大利南行途中的沙勒諾城(salerno),去世時是個心碎的老人。 臨死前,他說:“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死於放逐。” 3、沃木斯協約(The Concordat of worms) 貴格利七世去世,為“授衣禮”的奮鬥又持續35年,ad1122年,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終於訂下了教皇與皇帝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根據協約,由教皇在繼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征(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教皇權勢的高峰 1.教皇依諾森三世(Innocent ⅲ) 依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ad1198~1216年),是教會權勢的頂峰時期。他出生於的羅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語言學,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個口才卓越的演說家,又是優秀的音樂家及歌唱能手,廿九歲便當紅衣主教,卅七歲被選為教皇。他把自己的職責看成是半神式的存在(semi-divine),即說自己是位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在神之下、人之上。他還認為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vicar of Christ),或者甚至確信自己是祭司長,是王的麥基洗德。 教皇依諾森對教皇制抱著最崇高的理想, 他在兩封信上寫著說:“神把權柄賜給彼得,不僅要他管轄普世教會,也是要他管理全世界。” 他又說:“除非皇帝真誠地事奉神在地上的代表人,他不會成為好的皇帝。” 而且認為:"如果說王擁有世俗的權利,那麼祭司在靈魂上擁有權利,正如靈魂比肉身更貴,祭司職也比王職更寶貴"。 還說:“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依諾森對教皇制的理想是由五個因素塑成: 一、貴格利七世的榜樣﹔雖然貴格利一生為建立教皇至高無上權勢的努力全盤失敗,但他留下的榜樣,卻成為一代代繼任教皇的原動力。 二、偽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雖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是一份假文件,但世世代代被人當做真品。這份文件,在依諾森要求教皇權威的事上,提供了合法 而有力的基礎。 三、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象征著全歐洲基督徒反抗回教徒的大聯合,而每次東征都是由教皇發起,他吩咐國王、皇帝率軍出戰,他們都服從了,使教皇漸漸以“基督教世界之首”'的姿態出現。 四、“藉著罪名”的原則﹔拉丁文“ratione peccati”是“由於罪”的意思。教會承認皇帝在純政治的範疇內居首位,而教皇是宗教與道德範疇內的最高權柄。現在教皇宣稱:如果屬世君王在政治行為上犯了“不道德的罪”時,教皇不但有權,而且有責任干涉這些君王,並加以申斥。既然每一個政治行為 都包含 道德的成份,於是這項“藉著罪名”的原則,就在政治的範疇內,給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使他們成為制裁君王的人。 五、當時歐洲有利的環境﹔當時歐洲的情勢對依諾森非常有利,使得加強教皇”宇宙特權"的要求有實現的可能。當時意大利北部各城漸趨富裕,他們願意與教皇聯合,對抗皇帝。德皇 巴巴若沙 在十字軍東征途中去世,繼任的兒子只在位幾年,接下來的是三歲的腓得利二世﹔法國和其他國家則漸漸開始有民族合一的感覺。因此,當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屬世權柄可以向依諾森挑戰。 依諾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復”聖彼得教產”(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謂的”教皇領土”。這塊領土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目前梵蒂岡),過去由於教皇以土地交換神聖羅馬皇帝的保護,變得越來越小。自從依諾森上任之後600年內,這塊教皇領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狀。 教皇依諾森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他絕不縱容反對他的屬世權勢。 ex 英王約翰膽敢違抗教皇,於是在ad1208年,教皇給英國下了一道禁令,宣布全英國不准舉行教會儀式﹔第二年,英王約翰被革除教籍,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于他,他也失去了王位。ad1213年,約翰只得向教皇屈服,英國自此成為教皇的屬下。 國王和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相繼承認教皇是他們屬靈的領袖。所有的君王都承認教皇也是屬世的主宰,他們宣稱自己是教皇的臣屬,也承認他們的國土是羅馬教會的領土,除了法蘭克王之外;有一段時期,甚至羅馬帝國也成為羅馬教會的領土。 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ad1198一1216年),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大部份君王都成為羅馬教會的封侯,教會權勢自此達到了頂峰。 2、拉特蘭會議 然而依諾森三世的理想遠超過屬世權勢的獲得。ad1215年,他在羅馬 拉特蘭教堂(Lateran Church)召開一次大公會議﹔在召集這次會議時,他說:“有兩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負擔:聖地的再度征服,及全球教會的革新”。 這次會議決議: 再組一次十字軍(第五次1218~1221),由教皇親領出征埃及 (目標:穆斯林,但卻ad1221尼羅河泛濫被迫撤退)﹔ 指出瓦勒度派(Waldensian,新教前身)及亞爾比根派(Albigensian)為異端﹔ 規定 對不肯悔改、傳布異端者的刑罰﹔(沒有異端的歐洲才能抵禦 穆斯林) 同時宣告 限制 贖罪券的頒發﹔ 規定主教們 應當選能幹的人講道﹔ 為學識較差者 免費提供神學及文法教育﹔ 命令猶太人 及回教徒 穿著特別服裝﹔猶太人不可擔任有權管轄基督徒的公職(泛異端) 這次拉特蘭會議成為教皇依諾森三世超越其他諸教皇、擁有最高權勢的標記。隔年,依諾森逝世。 🔳越過最高點 - 教皇權勢的衰落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 ;1234-1303 A.D.)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一個領袖的個性可以大大影響歷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在ad1294/12/24就任教皇職位的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蹬。 (波尼法修八世上任,已是ad1291 第九次/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東方教會的聖經原稿,初代教父手稿,希臘文學,哲學已在西方教會生根) 然而,過不久,波尼法修就為了聖職人員繳稅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Philip the Fair)及英王愛德華(King Edward)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向聖職人員征收重稅﹔教皇下令不准聖職人員繳納﹔法王即刻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這樣便切斷了教皇自法國來的收入。 於是教皇一連發布了幾道教諭(bulls),用拉丁文書寫,而且蓋上圖形鉛璽每個教諭都以開始的幾個字為名。 在“一聖教諭”(Unam sanctam)中,教皇說:“……教會有兩支寶劍:屬靈和屬世的……它們代表教會的權柄,前者由教會和教皇的手運用,後者由國王和軍兵運用,但必須用在教會和教皇權柄的統管之下。一支寶劍必須順服另一支寶劍,也就是說,屬世權柄必須服在屬靈權柄之下,屬靈權柄有權建立屬世權柄,並在屬世權柄犯錯時,施行審判……。世界上每一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是順服羅馬教皇。”教皇又引耶利米書一章10節的話:“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教皇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像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在ad1075 十字軍未開始之前,貴格利七世的這一招雖曾有效,十字軍之後的 波尼法修卻得不到果效。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ad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羅馬東南方的阿南宜(Anagni)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87歲的老人,兵丁對他拳打腳踢。這次波尼法修和法王腓力之爭的慘敗,以及肉體所受的創傷,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去世。 波尼法修完全錯估了新興民族意識的力量。以法國全國而言,共有三個社會階層──貴族、聖職人員及一般百姓。他們宣稱教皇無權干涉國家內政﹔除上帝以外,沒有任何權柄可以超越國王。 2、“巴比倫被擄”時期(Babylonian Captivity﹔ad1309一1376年) ad1309年,法國國王扶持心腹坐上教皇寶座,號稱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五世得法王撐腰,並將教皇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直到1376年,教廷留在該地近70年。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比倫被擄時期”。”被擄”是因為這時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倫”是因為前後持續約70年之久,正如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一樣。這段時期,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 除此之外,因十字軍東征打破封建的屬地主義,民族意識也在其他國家滋長。 在德國的一些王族有權選舉國王,他們宣稱德王的權柄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教皇。在選舉及行政權柄上,德王完全不受教皇控制,這一原則成為德國的憲法。 ad1366 年,當英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國會宣布終止英國與羅馬教會間臣屬的關系,並拒絕繳納英王約翰在位時向教皇依諾森三世所應允的貢金。 在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為了獲取更多錢財,聖職團出賣主教職位 及 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已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但 更糟的事即將發生! 3、大分裂時期(The Great Schism﹔ad1378一1417年) 意大利人對教廷遷往亞威農之事,非常不悅,他們欲使羅馬再度變成為教皇寶座所在地。於ad1378年,意大利與法國公開斷絕關係,雙方各選出一位教皇﹔於是出現了兩位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威農﹔這段時期39年(ad1378~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兩位教皇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 ad1409年,為解決大分裂的問題,在意大利 佛羅倫斯西方海邊 比薩(Pisa)舉行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為教皇,但三個教皇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在這樣混亂的情勢下,這三位教皇,沒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認可﹔8年後,ad1417年,在德國南端的君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大會成員中包括神學,教規,民法博士,主教檢查官,大學代表,大教堂會分教務長,君主代表等,強烈支持三位教皇退位,以國家集團投票,又選了一位意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終止了這個“大分裂”。 🔳重點整理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是 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士每拿時期異教習慣) 已故的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 能幫助我們 (由士每拿時期的紀念,演變成崇拜) 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 教會裡設立唱詩班 教皇有立王和廢王權柄 教皇因克呂尼運動,神僕禁止結婚(過頭) 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所有聖職都需要教會按立,平信徒沒有權柄 教會的頭=教皇,就是基督的代言人,以半神存在,控制宇宙 ❓想請問你,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有沒有幾條是在今天還似曾相識呢?你可以想一想 同時,中世紀教會時期,在歐洲各地有許多知識淵博又充滿勇氣的傳道者,以聲明,文書或直接行動 指正教會對於聖經教導錯誤,同時表達對教會的不滿,而遭當權者視異議份子為異端,以誘捕,追殺,圍剿,打入異端裁判所,在各種羞辱,鞭打,火刑中,異議份子成為殉道者,然而,也因著他們的鮮血,為後人鋪成宗教改革之路,我們下輯待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會 的 教皇時期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6-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克呂尼革新運動 皇帝與教皇對決卡諾撒堡 授衣禮 權勢頂峰 galigongbible

    ep116-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克呂尼革新運動 皇帝與教皇對決卡諾撒堡 授衣禮 權勢頂峰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Ad313 君士坦丁米蘭赦令後,基督信仰豬羊變色,直上羅馬國教;因向基督信仰政策傾斜大開優惠,異教徒被迫加入基督信仰。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原則,異教徒將異教滲入基督信仰,如:聖餐,聖母,聖徒,聖誕,殉道者的崇拜,加上教會,教宗,聖職人員鼓勵,使信徒信仰行淫而不自知。 政教合一使教區擴大,禮拜需更多專業人員,為管理事務建立聖品階級,使信徒開始追求外部需求,忘了內部建造和彼此服事。 大公會議確立幾件事情:父子霝三位一體,基督的一體內是神人二性,尼西亞信經,新約27本卷正典確立。 🔳推雅推喇教會-教皇時期 ad600~1600 🔳蠻族的入侵 自公元5世紀開始,日耳曼各部族人如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其他民族部落受匈奴的驅趕,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並在原羅馬的屬地上,建立起一系列王國。 410年,西哥特人攻克了“永恆的城池”羅馬,羅馬被掠六天六夜之久 455年,汪達爾人在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后,又越過地中海攻入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的蠻族。同時,匈奴人與日爾曼人的戰斗受挫,就轉而進攻羅馬城,幸有教皇利奧一世出面求情,保全了羅馬城。 476年,西羅馬的最后一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在蠻族雇佣軍將軍奧多亞克的命令正式向元老院聲明退位後,元老院派出一個使團赴東羅馬朝廷,把帝徽送給當政皇帝。西羅馬帝國結束了。 🔳穆罕默德與回教的興起 穆罕默德(意即受到高度贊揚的人)40 歲時,他聲稱在山洞里接到了安拉通過天使給他的啟示,要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最後的先知,傳播安拉的啟示。 他主張 放棄對偶像的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唯一的主宰。指出人的最終歸宿決定於他在世的”行為",凡忽視唯一的神的人和惡人都會落入地獄,而信奉唯一的神的行善的人預定要到永恆的天堂,因此號召人們止惡行善,停止部落氏族間的爭斗,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穆罕默德同時宣稱在他以前的先知,尤其是耶穌和亞伯拉罕,都是神聖的導師,但他則進一步完成了他們的教導。 這個新宗教開始的幾年只是一小群人的秘密信仰,包括穆罕默德的妻子、堂弟、僕人和朋友。 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向麥加居民傳教,信徒大多為社會地位"低微的貧苦人和奴隸”(如同士每拿時期),貴族們極力反對他的信仰,認為他不僅破壞了傳統信仰,而且動搖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基礎,影響了他們每年從克爾白的朝覲活動中所獲得的利益。為此,他們先是對穆罕默德進行諷刺、嘲弄、責難,後來則對他和他的信徒們實行經濟制裁和施加暴力。(如同士每拿時期視基督信仰為邪教或迷信,別迦摩時期視正統之外為異端) 619~62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和妻子先後去世,他的傳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貴族乘機迫害,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附近的麥伊夫,這時穆罕默德聲稱他受安拉的恩賜,乘坐一匹飛馬一夜之間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並隨天使一同登霄遨游,黎明返回麥加。由此,原為猶太教、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蘭教的聖地,禮拜時的朝向。 621~622 年,不少麥地那人邀請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去傳教,並發誓服從和保衛他。於是,穆罕默德組織麥加的100多名穆斯林分批秘密前往。同時,麥加的貴族籌划謀殺穆罕默德,他得知後連夜逃出麥加,在追捕下經長途跋涉,終於在622年9月24日來到麥地那,受到先期到達的穆斯林和當地居民的隆重歡迎和熱烈擁護,這就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遷徙,後來這一年又被定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 然而,猶太教徒對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的遷入耶路撒冷始終懷有戒心。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壯大,給當地猶太教徒的政治經濟利益帶來威脅,於是 他們從懷有戒心轉而採取敵視和反對的態度。大約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16個月,穆罕默德聲稱接到啟示(今日先知也會接到啟示),將禮拜朝向由耶路撒冷改為麥加的克爾白,確立麥加為伊斯蘭教中心,與猶太教徒的關係破裂。 穆罕默德積極組建軍隊,親自率兵防守,並封鎖麥加──敘利亞間的商道。 631年,來自各地的許多代表團到麥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順和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代表團年”,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次朝覲,他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重要演說,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 🔳穆罕默德之後 穆罕默德未曾指定繼承人,但是他曾選艾布﹒伯克主持過在麥地那清真寺的祈禱儀式,因此經過了一段紛爭擾攘的日子,就根據這一事實,說服各阿拉伯回教領袖,共同擁立艾布﹒伯克為第一位哈里發(即代表之意)。 當征戰逐步推進,宗教的角色也隨之突出,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熱衷“聖戰”,宣稱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國的最好途徑。阿拉伯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號令嚴明,他們慣於艱苦及視戰利品為報酬,他們能在飢餓的狀況下戰斗,而將豐盛的生活寄托在一次又一次戰爭的勝利上。 這樣,阿拉伯人的征服行為,其快速超過羅馬人,其持久甚於蒙古人,他們在一百年間橫掃阿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踏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卻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再以旋風之速從北非揮師,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又越過庇里牛斯山,直搗法國。 🔳都爾之戰 阿拉伯大軍踏上法國土地時,查理將軍呼籲境內所有臣民都投入戰爭。732年,查理的軍隊與阿拉伯大軍相遇在都爾(今 法國西南部),雙方對峙7天。終於在10月的一個周六,雙方擺開陣勢。阿拉伯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後者嚴陣以待,列隊成牆,擋住了阿拉伯騎兵的一次次猛烈的攻擊。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屍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經過一夜休息,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出陣,卻不見阿拉伯騎兵的蹤影。原來他們已撤退回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阻擋了回教浪潮的最高峰,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因而被譽為“馬特爾”,意即“鐵槌”,他成為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又稱“鐵槌查理”,成為法蘭克皇帝。 伊斯蘭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教會損失慘重。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都曾存在過無數興旺的教會,而今成為強烈回教化的地區。在非洲大陸,回教仍然是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巨大的競爭對手。阿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與異教東方之間築起了一堵難以跨越的回教高牆。 教皇時期,更確切的講為中世紀。對於這一千年左右時間,分為三階段時段: 教皇的興起,從大貴格利到貴格利七世(590-1050)﹔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從貴格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1050-1294)﹔ 教皇權勢之衰微時期,從尼波法修八世到馬丁路德95條(1294-1517)。 🔳大貴格利 貴格利(Gregory the Greek)生在羅馬富貴之家。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而且建了七個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他想四處傳道,但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君士坦丁堡做教皇的代表。到ad590年人民公舉他做教皇﹔ 貴格利對教會的貢獻,大致上可分三方面。 一,他出任教皇之后,就對羅馬教會內部進行一些改革,這些改革使得西方教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不再需要依附東方的教會﹔並且他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當時,東方教會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為“普天下的主教”,貴格利不承認他﹔ 只稱自己為 “上帝僕人的僕人”。他這個名稱便成了以後教皇的稱呼。(但是後來西方教會羅馬主教的權勢有過之無不及) 二,推行慈善事工。 當時西方社會正值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又有瘟疫流行,全國遭難。他就運用他的組織才能,把救濟工作組織起來,使羅馬的教會作為領導,在有系統、有規模的安排底下,促使西方教會獲得一個大致上的安定局面。同時也使教會在西方在歐洲的大部份地區,有一股無可否認的影響力。 三,推動修道院。 貴格利之前,修道院的安排都是相當獨立的,而貴格利逐步把修道院管理權、控制權收回,使得教會本身能夠對這些修道院有越來越大的影響。並且當時意大利各處主教甚具權威,他就規定主教必須服在教皇權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須要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表示他的承認。(主從關係=聖品階級=尼哥拉黨的問題) 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他又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詩班(聖歌隊)。有時候他的身體軟弱,躺在禮拜堂,聽兒童唱歌,若有不合調的,就指導他們。(唱詩班發起人) 在神學方面,大貴格利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士每拿時期,異教為渡過天災地變,抓拿基督徒流血獻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別迦摩時期,聖徒是天上大臣,能把禱告呈給上帝;偶像崇拜) (3)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未知,是最大的恐懼;聽話照做) 因此,後來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貴格利於ad604年離世。 🔳教皇權勢的崛起 許多環境的興起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歷史上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將權威匯集到羅馬主教身上;如同基督請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帶動教會風向的使者,風慢慢增強,把羅馬主教吹上權力頂峰。 蠻族入侵使西羅馬的覆亡,再也沒有皇帝的蓋子擋在主教之上,大大增進了教皇的特權,羅馬主教透過教導,慈善事業,控制修道院,變成西方教會最重要的人物。 羅馬教會派遣許多宣教士前往北歐各地宣教並建立教會。“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與羅馬主教非常親密,因此,他在宣教時,奉羅馬主教的名工作。這些宣教士所設立的教會,很自然地尊羅馬教會為他們的領袖。 🔳政教聯合的初步 1、陪平王 在法國都爾打敗阿拉伯大軍的大將軍-查理.馬特爾死後,他的兒子“矮子陪平”獲得和父親一樣法蘭克王的位子,但他認為,此舉必須得到教皇的贊同(想要錦上添花),而這時的教皇撒迦利亞(Zacharias)早已準備同意他的行為,說:“有國王之權的人也當擁有國王之名。”因此,於ad751,陪平正式被教皇加冕為”法蘭克王" 。 這件事當時從表面來看很單純,然而卻造成了長遠的影響。畢竟,陪平要求教皇的批准是之前沒有的事。從此,教皇開始有權立王 廢王(要求同意=陪平王自廢武功)。這件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強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這種情況維持約1100年的時間,直到ad1870年意大利重新立國才中止。 2.查理 變成 查理曼 (神聖羅馬帝國) 矮子陪平於ad768年去世,查理便獨攬大權,正式開始統治。查理所處的時代是個"沒有法紀的時代",凶殺、搶劫被視為平常﹔人們野蠻、無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歐也極不穩定。 ad800年的聖誕節,當 查理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這位在聖誕節被加冕為皇帝的人物,成功地為西歐人民取得三項無價之寶,這也就是他為什麼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查理大帝之意)的原因,這三項是: 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產﹔ 文化,代表知識,能充實生活﹔ 基督教,代表真實的宗教信仰,能提高靈性。 🔳外部勢力對教會的控制 ad843年,查理曼去世後,”神聖羅馬帝國"被他的三個孩子瓜分: 第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為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 第二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 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為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卻不能像他一樣抵御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東歐)﹔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北歐)。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並殺害無數居民。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貴族,諸候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諸侯之間為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 意大利的貴族一直以來對選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盡力將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 ad904-963間,教皇的實權便落在最有影響力的 奧多拉 和 馬洛吉亞 母女手中。她們母女三人用美色及各樣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們的情夫、兒子及孫子占據。例如,馬洛吉亞 就是教皇塞爾吉烏斯三世的情婦,在羅馬有很大勢力,曾廢黜教皇約翰十世。以後的教皇約翰十一世、利奧七世、約翰十二世都是 馬洛吉亞 的兒子。這時期的教皇的統治被稱為"淫婦專政”。 到了ad1012年後,教皇的皇位被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所控制,他們於ad1033 年立12歲的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 IX)為教皇,後來他成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為太敗壞,以至於ad1045年被死對頭 克里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死對頭 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為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並且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 將教皇職位出賣給賈德恩,這人就成為教皇貴格利六世。但這項交易卻泄漏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以欺詐手段增進教皇權勢 除了貴族控制教皇之外,一些人為的陰謀,藉著欺詐與偽造,成功地加強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他們如何藉欺詐手段達到目的: 大約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了一份稱為“君士坦丁獻土/君士坦丁贈與 諭令”(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維斯特(Sylveter)的禱告,麻瘋病得以痊癒,在感激之餘,他決定遷都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目的是為了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皇的屬靈政體。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於離開羅馬時,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臣服於教皇西維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繼承人,此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區和城市都轉移給教皇。因此,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了教皇。 ❓冒著生命危險在ad313解決4王共治的君士坦丁,就因為麻瘋病痊癒把一半國土送給教皇?? 大約九世紀中葉,又出現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稱為“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據說這些教令是由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格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決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請訴,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也包括這份教令集中。 所謂“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經過數世紀發展而成的(由ad300~400,別迦摩時期開始),而“伊西多爾教令集”的目的,在”証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早數世紀前就實行了。(教會的傳統習慣) 這些文件歷經數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認為是真品。直到十字軍東征由東方教會帶回聖經原稿,初代教父著作,希臘哲學,流入西方教會;ad1433年,庫薩(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 贗品。自此以後,這份文件被改稱為”偽伊西安爾教令集”。ad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証明”君士坦丁獻土”是一份偽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為贗品。 在中世紀,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這兩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騙局﹔然而,當時它們所蒙騙的世界,是個非常無知的世代。整個中世紀都深信它們是真的,它們讓教皇有充份的時間建立權威。 👉ad50,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加拉太書對讀者反應,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各教會,初代教會就有假文件。 👉bc458,以斯拉頒佈新律法,又名法利賽運動。耶穌指著文士說:你們不守律法,卻只遵守人規定的傳統。 ❓今天教會中,會不會有假文件或是傳統呢?耶穌基督要我們遵守的新舊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 直至ad1054年東西方教會 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一條東北向西南的界線正式分裂(演變成 東西方世界),東方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長 已不再是 西方教會羅馬主教=教皇的競爭對手。 ❓近期有一個在媒體界還算有名的教會,因會友和牧師的不合,不太平靜,順便一問,今天在教會中,有多少牧師利用聖經建立權威呢?你可以思考一下 🔳克呂尼革新運動 在這種黑暗的局面下,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於ad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於是“克呂尼運動” (Cl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於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僕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 1、教皇利奧九世 在150年後,利奧九世(ad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 全部成員都是羅馬貴族,他們長期控制教皇,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並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換血)。 新教皇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雨果(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 (一)神僕絕對禁止結婚。(天主教神職禁婚,但在路德歸正後,新教可開始) (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表示由ad1045本尼狄克九世之後還有買賣,才需禁止) (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只有教會能按立聖職=授衣禮) 2.希爾得 布蘭(貴格利七世) 希爾得布蘭深信,神所預備並指派為這國度實現的代理者就是教會。他進一步深信,教會的頭──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觀念中,教皇高於一切,包括王子、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負責。為了使教會配成為神國度在地上的代理人,貴格利七世認為教會與聖職人員均需按克呂尼的標準改革,為了鏟除革新的障礙,“授衣權”必須自皇帝手中轉移到教皇手中。然而這對皇帝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被消減權力),於是當時在貴格利七世與國王亨利四世之間就發生了一次權力的爭奪戰。 1075年,教皇貴格利七世趁德皇勢微之際,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禮”(非聖職人員能按立聖職/主教)。然而就在同年後半年,亨利四世由於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深信自己有夠強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違反教皇的禁令,而且給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禮。當年12月到次年1月24日,貴格利七世與亨利進行了一場筆戰,互相指責對方。 1076年2月14日,爭執發展到一個新高,在羅馬一個會議中,教皇嚴肅地宣布革除國王教籍,並廢除他的王位,除非他悔改。此時德皇也不含糊,他頒了一道諭令,給羅馬百姓,以激烈的口氣要求他們將“修道士希爾得布蘭”逐出羅馬城。 但是,德皇的諭令沒有羅馬人理會,而教皇的要求卻在德國掀起了熱烈的反應。ad1076年10月,德國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刻廢黜亨利,全體都希望將他降卑。最後貴族們決定隔年二月在奧斯堡再舉行一次會議,由教皇親自主持。在那次會議中,他們將給德皇亨利一個機會澄清罪名。如果一年之內,教皇貴格利還沒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將失去王位。 這時亨利處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他可以感覺到皇冠正在往下滑。為了挽救王位,他願意做任何事。因此,他給教皇寫信說:“謹遵臣民之意見,本人願意從此尊重並順服使徒職任及您教皇貴格利。既然本人已被判觸犯重罪,願意呈上無辜之証明,或接受懲罰,或遵行您所規定,足以抵罪的補贖之禮。” 亨利必須在一年內獲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決,因此他設計逃出斯拜爾城,帶著妻子白莎(Bertha)、小兒子及幾個忠心的隨從,前往意大利。在酷寒的冬天,冒著刺骨的冷風,越過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 與此同時,教皇正由義大利啟程北上,前往德國南部奧斯堡會議。當他離開羅馬城不久,行過塔斯卡尼省時,聽到謠言說,亨利帶軍前來。於是,貴格利轉道避近卡諾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堅固城牆中。 ad1077年1月25日,亨利爬上卡諾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門。外門開啟,有人領他穿過第一道圍牆及第二道圍牆的牆門,但第三道牆門卻仍關閉。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著悔罪者粗糙的毛織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想起冰與火之歌,jone snow在北方城牆駐守的服裝)。日暮西沉,大門仍然緊閉,這一天他不得其門而入。第二天依然。 直到第三天,當下午即將消逝之際,ad1077年1月27日的黃昏,第三道門終於徐徐開啟,亨利四世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教皇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最後,亨利可以說事實上“勒索”到貴格利的宣赦,因此恢復王位。藉著在教皇面前的降卑,德皇在臣民與貴族面前獲得外交上的全勝,亨利可以說是“以屈尊取勝”的人。 卡諾撒事件並未結束亨利和貴格利之間的摩擦,它是最戲劇化的部份而已,接下來是一片混亂的局面。 德國和意大利分裂成兩個陣營:亨利在德國的對手們,於ad1077年推選了斯華比亞的魯道夫(Rudolph of Swabia)為王,於是,在德國有了兩位對立的皇帝。當年,亨利和魯道夫爭戰,後者重傷而死,內戰在德國境內繼續,到處是殘殺暴行,將德國夷為廢墟。 魯道夫死後,亨利整軍前往意大利,圍攻羅馬,將城奪取。亨利隨己意使“反教皇” 就職,反教皇也立刻為亨利加冕為帝。貴格利聽見亨利率軍前來的消息,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安格羅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難,並向意大利南方的諾曼底人求救。諾曼底大軍抵達,亨利帶軍撤退。諾曼底人為報復羅馬人投降貴格利七世的敵人,進城後大肆屠殺搶掠。雖然這不是教皇的責任,但它足以使羅馬人對教皇充滿忿恨,使教皇此後不得立足於羅馬,只有隨諾曼底人回往意大利南部。 ad1085年,貴格利七世死於於意大利南行途中的沙勒諾城(salerno),去世時是個心碎的老人。 臨死前,他說:“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死於放逐。” 3、沃木斯協約(The Concordat of worms) 貴格利七世去世,為“授衣禮”的奮鬥又持續35年,ad1122年,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終於訂下了教皇與皇帝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根據協約,由教皇在繼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征(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教皇權勢的高峰 1.教皇依諾森三世(Innocent ⅲ) 依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ad1198~1216年),是教會權勢的頂峰時期。他出生於的羅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語言學,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個口才卓越的演說家,又是優秀的音樂家及歌唱能手,廿九歲便當紅衣主教,卅七歲被選為教皇。他把自己的職責看成是半神式的存在(semi-divine),即說自己是位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在神之下、人之上。他還認為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vicar of Christ),或者甚至確信自己是祭司長,是王的麥基洗德。 教皇依諾森對教皇制抱著最崇高的理想, 他在兩封信上寫著說:“神把權柄賜給彼得,不僅要他管轄普世教會,也是要他管理全世界。” 他又說:“除非皇帝真誠地事奉神在地上的代表人,他不會成為好的皇帝。” 而且認為:"如果說王擁有世俗的權利,那麼祭司在靈魂上擁有權利,正如靈魂比肉身更貴,祭司職也比王職更寶貴"。 還說:“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依諾森對教皇制的理想是由五個因素塑成: 一、貴格利七世的榜樣﹔雖然貴格利一生為建立教皇至高無上權勢的努力全盤失敗,但他留下的榜樣,卻成為一代代繼任教皇的原動力。 二、偽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雖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是一份假文件,但世世代代被人當做真品。這份文件,在依諾森要求教皇權威的事上,提供了合法 而有力的基礎。 三、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象征著全歐洲基督徒反抗回教徒的大聯合,而每次東征都是由教皇發起,他吩咐國王、皇帝率軍出戰,他們都服從了,使教皇漸漸以“基督教世界之首”'的姿態出現。 四、“藉著罪名”的原則﹔拉丁文“ratione peccati”是“由於罪”的意思。教會承認皇帝在純政治的範疇內居首位,而教皇是宗教與道德範疇內的最高權柄。現在教皇宣稱:如果屬世君王在政治行為上犯了“不道德的罪”時,教皇不但有權,而且有責任干涉這些君王,並加以申斥。既然每一個政治行為 都包含 道德的成份,於是這項“藉著罪名”的原則,就在政治的範疇內,給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使他們成為制裁君王的人。 五、當時歐洲有利的環境﹔當時歐洲的情勢對依諾森非常有利,使得加強教皇”宇宙特權"的要求有實現的可能。當時意大利北部各城漸趨富裕,他們願意與教皇聯合,對抗皇帝。德皇 巴巴若沙 在十字軍東征途中去世,繼任的兒子只在位幾年,接下來的是三歲的腓得利二世﹔法國和其他國家則漸漸開始有民族合一的感覺。因此,當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屬世權柄可以向依諾森挑戰。 依諾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復”聖彼得教產”(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謂的”教皇領土”。這塊領土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目前梵蒂岡),過去由於教皇以土地交換神聖羅馬皇帝的保護,變得越來越小。自從依諾森上任之後600年內,這塊教皇領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狀。 教皇依諾森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他絕不縱容反對他的屬世權勢。 ex 英王約翰膽敢違抗教皇,於是在ad1208年,教皇給英國下了一道禁令,宣布全英國不准舉行教會儀式﹔第二年,英王約翰被革除教籍,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于他,他也失去了王位。ad1213年,約翰只得向教皇屈服,英國自此成為教皇的屬下。 國王和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相繼承認教皇是他們屬靈的領袖。所有的君王都承認教皇也是屬世的主宰,他們宣稱自己是教皇的臣屬,也承認他們的國土是羅馬教會的領土,除了法蘭克王之外;有一段時期,甚至羅馬帝國也成為羅馬教會的領土。 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ad1198一1216年),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大部份君王都成為羅馬教會的封侯,教會權勢自此達到了頂峰。 2、拉特蘭會議 然而依諾森三世的理想遠超過屬世權勢的獲得。ad1215年,他在羅馬 拉特蘭教堂(Lateran Church)召開一次大公會議﹔在召集這次會議時,他說:“有兩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負擔:聖地的再度征服,及全球教會的革新”。 這次會議決議: 再組一次十字軍(第五次1218~1221),由教皇親領出征埃及 (目標:穆斯林,但卻ad1221尼羅河泛濫被迫撤退)﹔ 指出瓦勒度派(Waldensian,新教前身)及亞爾比根派(Albigensian)為異端﹔ 規定 對不肯悔改、傳布異端者的刑罰﹔(沒有異端的歐洲才能抵禦 穆斯林) 同時宣告 限制 贖罪券的頒發﹔ 規定主教們 應當選能幹的人講道﹔ 為學識較差者 免費提供神學及文法教育﹔ 命令猶太人 及回教徒 穿著特別服裝﹔猶太人不可擔任有權管轄基督徒的公職(泛異端) 這次拉特蘭會議成為教皇依諾森三世超越其他諸教皇、擁有最高權勢的標記。隔年,依諾森逝世。 🔳越過最高點 - 教皇權勢的衰落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 ;1234-1303 A.D.)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一個領袖的個性可以大大影響歷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在ad1294/12/24就任教皇職位的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蹬。 (波尼法修八世上任,已是ad1291 第九次/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東方教會的聖經原稿,初代教父手稿,希臘文學,哲學已在西方教會生根) 然而,過不久,波尼法修就為了聖職人員繳稅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Philip the Fair)及英王愛德華(King Edward)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向聖職人員征收重稅﹔教皇下令不准聖職人員繳納﹔法王即刻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這樣便切斷了教皇自法國來的收入。 於是教皇一連發布了幾道教諭(bulls),用拉丁文書寫,而且蓋上圖形鉛璽每個教諭都以開始的幾個字為名。 在“一聖教諭”(Unam sanctam)中,教皇說:“……教會有兩支寶劍:屬靈和屬世的……它們代表教會的權柄,前者由教會和教皇的手運用,後者由國王和軍兵運用,但必須用在教會和教皇權柄的統管之下。一支寶劍必須順服另一支寶劍,也就是說,屬世權柄必須服在屬靈權柄之下,屬靈權柄有權建立屬世權柄,並在屬世權柄犯錯時,施行審判……。世界上每一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是順服羅馬教皇。”教皇又引耶利米書一章10節的話:“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教皇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像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在ad1075 十字軍未開始之前,貴格利七世的這一招雖曾有效,十字軍之後的 波尼法修卻得不到果效。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ad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羅馬東南方的阿南宜(Anagni)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87歲的老人,兵丁對他拳打腳踢。這次波尼法修和法王腓力之爭的慘敗,以及肉體所受的創傷,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去世。 波尼法修完全錯估了新興民族意識的力量。以法國全國而言,共有三個社會階層──貴族、聖職人員及一般百姓。他們宣稱教皇無權干涉國家內政﹔除上帝以外,沒有任何權柄可以超越國王。 2、“巴比倫被擄”時期(Babylonian Captivity﹔ad1309一1376年) ad1309年,法國國王扶持心腹坐上教皇寶座,號稱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五世得法王撐腰,並將教皇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直到1376年,教廷留在該地近70年。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比倫被擄時期”。”被擄”是因為這時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倫”是因為前後持續約70年之久,正如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一樣。這段時期,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 除此之外,因十字軍東征打破封建的屬地主義,民族意識也在其他國家滋長。 在德國的一些王族有權選舉國王,他們宣稱德王的權柄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教皇。在選舉及行政權柄上,德王完全不受教皇控制,這一原則成為德國的憲法。 ad1366 年,當英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國會宣布終止英國與羅馬教會間臣屬的關系,並拒絕繳納英王約翰在位時向教皇依諾森三世所應允的貢金。 在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為了獲取更多錢財,聖職團出賣主教職位 及 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已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但 更糟的事即將發生! 3、大分裂時期(The Great Schism﹔ad1378一1417年) 意大利人對教廷遷往亞威農之事,非常不悅,他們欲使羅馬再度變成為教皇寶座所在地。於ad1378年,意大利與法國公開斷絕關係,雙方各選出一位教皇﹔於是出現了兩位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威農﹔這段時期39年(ad1378~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兩位教皇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 ad1409年,為解決大分裂的問題,在意大利 佛羅倫斯西方海邊 比薩(Pisa)舉行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為教皇,但三個教皇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在這樣混亂的情勢下,這三位教皇,沒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認可﹔8年後,ad1417年,在德國南端的君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大會成員中包括神學,教規,民法博士,主教檢查官,大學代表,大教堂會分教務長,君主代表等,強烈支持三位教皇退位,以國家集團投票,又選了一位意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終止了這個“大分裂”。 🔳重點整理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是 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士每拿時期異教習慣) 已故的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 能幫助我們 (由士每拿時期的紀念,演變成崇拜) 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 教會裡設立唱詩班 教皇有立王和廢王權柄 教皇因克呂尼運動,神僕禁止結婚(過頭) 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所有聖職都需要教會按立,平信徒沒有權柄 教會的頭=教皇,就是基督的代言人,以半神存在,控制宇宙 ❓想請問你,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有沒有幾條是在今天還似曾相識呢?你可以想一想 同時,中世紀教會時期,在歐洲各地有許多知識淵博又充滿勇氣的傳道者,以聲明,文書或直接行動 指正教會對於聖經教導錯誤,同時表達對教會的不滿,而遭當權者視異議份子為異端,以誘捕,追殺,圍剿,打入異端裁判所,在各種羞辱,鞭打,火刑中,異議份子成為殉道者,然而,也因著他們的鮮血,為後人鋪成宗教改革之路,我們下輯待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會 的 教皇時期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6-4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漸趨式微 從被擄到分裂 民族掘起 重點整理 galigongbible

    ep116-4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教會(上) 漸趨式微 從被擄到分裂 民族掘起 重點整理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Ad313 君士坦丁米蘭赦令後,基督信仰豬羊變色,直上羅馬國教;因向基督信仰政策傾斜大開優惠,異教徒被迫加入基督信仰。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原則,異教徒將異教滲入基督信仰,如:聖餐,聖母,聖徒,聖誕,殉道者的崇拜,加上教會,教宗,聖職人員鼓勵,使信徒信仰行淫而不自知。 政教合一使教區擴大,禮拜需更多專業人員,為管理事務建立聖品階級,使信徒開始追求外部需求,忘了內部建造和彼此服事。 大公會議確立幾件事情:父子霝三位一體,基督的一體內是神人二性,尼西亞信經,新約27本卷正典確立。 🔳推雅推喇教會-教皇時期 ad600~1600 🔳蠻族的入侵 自公元5世紀開始,日耳曼各部族人如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其他民族部落受匈奴的驅趕,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並在原羅馬的屬地上,建立起一系列王國。 410年,西哥特人攻克了“永恆的城池”羅馬,羅馬被掠六天六夜之久 455年,汪達爾人在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后,又越過地中海攻入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的蠻族。同時,匈奴人與日爾曼人的戰斗受挫,就轉而進攻羅馬城,幸有教皇利奧一世出面求情,保全了羅馬城。 476年,西羅馬的最后一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在蠻族雇佣軍將軍奧多亞克的命令正式向元老院聲明退位後,元老院派出一個使團赴東羅馬朝廷,把帝徽送給當政皇帝。西羅馬帝國結束了。 🔳穆罕默德與回教的興起 穆罕默德(意即受到高度贊揚的人)40 歲時,他聲稱在山洞里接到了安拉通過天使給他的啟示,要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最後的先知,傳播安拉的啟示。 他主張 放棄對偶像的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唯一的主宰。指出人的最終歸宿決定於他在世的”行為",凡忽視唯一的神的人和惡人都會落入地獄,而信奉唯一的神的行善的人預定要到永恆的天堂,因此號召人們止惡行善,停止部落氏族間的爭斗,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穆罕默德同時宣稱在他以前的先知,尤其是耶穌和亞伯拉罕,都是神聖的導師,但他則進一步完成了他們的教導。 這個新宗教開始的幾年只是一小群人的秘密信仰,包括穆罕默德的妻子、堂弟、僕人和朋友。 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向麥加居民傳教,信徒大多為社會地位"低微的貧苦人和奴隸”(如同士每拿時期),貴族們極力反對他的信仰,認為他不僅破壞了傳統信仰,而且動搖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基礎,影響了他們每年從克爾白的朝覲活動中所獲得的利益。為此,他們先是對穆罕默德進行諷刺、嘲弄、責難,後來則對他和他的信徒們實行經濟制裁和施加暴力。(如同士每拿時期視基督信仰為邪教或迷信,別迦摩時期視正統之外為異端) 619~620年,穆罕默德的伯父和妻子先後去世,他的傳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貴族乘機迫害,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附近的麥伊夫,這時穆罕默德聲稱他受安拉的恩賜,乘坐一匹飛馬一夜之間從麥加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並隨天使一同登霄遨游,黎明返回麥加。由此,原為猶太教、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蘭教的聖地,禮拜時的朝向。 621~622 年,不少麥地那人邀請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去傳教,並發誓服從和保衛他。於是,穆罕默德組織麥加的100多名穆斯林分批秘密前往。同時,麥加的貴族籌划謀殺穆罕默德,他得知後連夜逃出麥加,在追捕下經長途跋涉,終於在622年9月24日來到麥地那,受到先期到達的穆斯林和當地居民的隆重歡迎和熱烈擁護,這就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遷徙,後來這一年又被定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 然而,猶太教徒對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的遷入耶路撒冷始終懷有戒心。隨著穆斯林的發展壯大,給當地猶太教徒的政治經濟利益帶來威脅,於是 他們從懷有戒心轉而採取敵視和反對的態度。大約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16個月,穆罕默德聲稱接到啟示(今日先知也會接到啟示),將禮拜朝向由耶路撒冷改為麥加的克爾白,確立麥加為伊斯蘭教中心,與猶太教徒的關係破裂。 穆罕默德積極組建軍隊,親自率兵防守,並封鎖麥加──敘利亞間的商道。 631年,來自各地的許多代表團到麥地那向穆罕默德表示忠順和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代表團年”,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次朝覲,他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重要演說,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 🔳穆罕默德之後 穆罕默德未曾指定繼承人,但是他曾選艾布﹒伯克主持過在麥地那清真寺的祈禱儀式,因此經過了一段紛爭擾攘的日子,就根據這一事實,說服各阿拉伯回教領袖,共同擁立艾布﹒伯克為第一位哈里發(即代表之意)。 當征戰逐步推進,宗教的角色也隨之突出,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熱衷“聖戰”,宣稱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國的最好途徑。阿拉伯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號令嚴明,他們慣於艱苦及視戰利品為報酬,他們能在飢餓的狀況下戰斗,而將豐盛的生活寄托在一次又一次戰爭的勝利上。 這樣,阿拉伯人的征服行為,其快速超過羅馬人,其持久甚於蒙古人,他們在一百年間橫掃阿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踏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兩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未果,卻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再以旋風之速從北非揮師,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又越過庇里牛斯山,直搗法國。 🔳都爾之戰 阿拉伯大軍踏上法國土地時,查理將軍呼籲境內所有臣民都投入戰爭。732年,查理的軍隊與阿拉伯大軍相遇在都爾(今 法國西南部),雙方對峙7天。終於在10月的一個周六,雙方擺開陣勢。阿拉伯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後者嚴陣以待,列隊成牆,擋住了阿拉伯騎兵的一次次猛烈的攻擊。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屍首遍地,然而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經過一夜休息,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出陣,卻不見阿拉伯騎兵的蹤影。原來他們已撤退回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阻擋了回教浪潮的最高峰,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因而被譽為“馬特爾”,意即“鐵槌”,他成為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又稱“鐵槌查理”,成為法蘭克皇帝。 伊斯蘭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教會損失慘重。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都曾存在過無數興旺的教會,而今成為強烈回教化的地區。在非洲大陸,回教仍然是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巨大的競爭對手。阿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與異教東方之間築起了一堵難以跨越的回教高牆。 教皇時期,更確切的講為中世紀。對於這一千年左右時間,分為三階段時段: 教皇的興起,從大貴格利到貴格利七世(590-1050)﹔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從貴格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1050-1294)﹔ 教皇權勢之衰微時期,從尼波法修八世到馬丁路德95條(1294-1517)。 🔳大貴格利 貴格利(Gregory the Greek)生在羅馬富貴之家。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而且建了七個修道院,自己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他想四處傳道,但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教皇要他做官,派他到君士坦丁堡做教皇的代表。到ad590年人民公舉他做教皇﹔ 貴格利對教會的貢獻,大致上可分三方面。 一,他出任教皇之后,就對羅馬教會內部進行一些改革,這些改革使得西方教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不再需要依附東方的教會﹔並且他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當時,東方教會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自命為“普天下的主教”,貴格利不承認他﹔ 只稱自己為 “上帝僕人的僕人”。他這個名稱便成了以後教皇的稱呼。(但是後來西方教會羅馬主教的權勢有過之無不及) 二,推行慈善事工。 當時西方社會正值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又有瘟疫流行,全國遭難。他就運用他的組織才能,把救濟工作組織起來,使羅馬的教會作為領導,在有系統、有規模的安排底下,促使西方教會獲得一個大致上的安定局面。同時也使教會在西方在歐洲的大部份地區,有一股無可否認的影響力。 三,推動修道院。 貴格利之前,修道院的安排都是相當獨立的,而貴格利逐步把修道院管理權、控制權收回,使得教會本身能夠對這些修道院有越來越大的影響。並且當時意大利各處主教甚具權威,他就規定主教必須服在教皇權力之下,每逢主教上任須要由教皇贈授“白帶”一條,表示他的承認。(主從關係=聖品階級=尼哥拉黨的問題) 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他又設立公共禮拜,組織唱詩班(聖歌隊)。有時候他的身體軟弱,躺在禮拜堂,聽兒童唱歌,若有不合調的,就指導他們。(唱詩班發起人) 在神學方面,大貴格利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士每拿時期,異教為渡過天災地變,抓拿基督徒流血獻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別迦摩時期,聖徒是天上大臣,能把禱告呈給上帝;偶像崇拜) (3)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未知,是最大的恐懼;聽話照做) 因此,後來人民的迷信一日比一日深。貴格利於ad604年離世。 🔳教皇權勢的崛起 許多環境的興起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歷史上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將權威匯集到羅馬主教身上;如同基督請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帶動教會風向的使者,風慢慢增強,把羅馬主教吹上權力頂峰。 蠻族入侵使西羅馬的覆亡,再也沒有皇帝的蓋子擋在主教之上,大大增進了教皇的特權,羅馬主教透過教導,慈善事業,控制修道院,變成西方教會最重要的人物。 羅馬教會派遣許多宣教士前往北歐各地宣教並建立教會。“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與羅馬主教非常親密,因此,他在宣教時,奉羅馬主教的名工作。這些宣教士所設立的教會,很自然地尊羅馬教會為他們的領袖。 🔳政教聯合的初步 1、陪平王 在法國都爾打敗阿拉伯大軍的大將軍-查理.馬特爾死後,他的兒子“矮子陪平”獲得和父親一樣法蘭克王的位子,但他認為,此舉必須得到教皇的贊同(想要錦上添花),而這時的教皇撒迦利亞(Zacharias)早已準備同意他的行為,說:“有國王之權的人也當擁有國王之名。”因此,於ad751,陪平正式被教皇加冕為”法蘭克王" 。 這件事當時從表面來看很單純,然而卻造成了長遠的影響。畢竟,陪平要求教皇的批准是之前沒有的事。從此,教皇開始有權立王 廢王(要求同意=陪平王自廢武功)。這件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強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這種情況維持約1100年的時間,直到ad1870年意大利重新立國才中止。 2.查理 變成 查理曼 (神聖羅馬帝國) 矮子陪平於ad768年去世,查理便獨攬大權,正式開始統治。查理所處的時代是個"沒有法紀的時代",凶殺、搶劫被視為平常﹔人們野蠻、無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歐也極不穩定。 ad800年的聖誕節,當 查理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 ”皇帝。 這位在聖誕節被加冕為皇帝的人物,成功地為西歐人民取得三項無價之寶,這也就是他為什麼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查理大帝之意)的原因,這三項是: 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產﹔ 文化,代表知識,能充實生活﹔ 基督教,代表真實的宗教信仰,能提高靈性。 🔳外部勢力對教會的控制 ad843年,查理曼去世後,”神聖羅馬帝國"被他的三個孩子瓜分: 第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為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 第二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 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為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卻不能像他一樣抵御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東歐)﹔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北歐)。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並殺害無數居民。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貴族,諸候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諸侯之間為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 意大利的貴族一直以來對選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盡力將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 ad904-963間,教皇的實權便落在最有影響力的 奧多拉 和 馬洛吉亞 母女手中。她們母女三人用美色及各樣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們的情夫、兒子及孫子占據。例如,馬洛吉亞 就是教皇塞爾吉烏斯三世的情婦,在羅馬有很大勢力,曾廢黜教皇約翰十世。以後的教皇約翰十一世、利奧七世、約翰十二世都是 馬洛吉亞 的兒子。這時期的教皇的統治被稱為"淫婦專政”。 到了ad1012年後,教皇的皇位被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所控制,他們於ad1033 年立12歲的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 IX)為教皇,後來他成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為太敗壞,以至於ad1045年被死對頭 克里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死對頭 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為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並且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 將教皇職位出賣給賈德恩,這人就成為教皇貴格利六世。但這項交易卻泄漏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以欺詐手段增進教皇權勢 除了貴族控制教皇之外,一些人為的陰謀,藉著欺詐與偽造,成功地加強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他們如何藉欺詐手段達到目的: 大約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了一份稱為“君士坦丁獻土/君士坦丁贈與 諭令”(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敘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維斯特(Sylveter)的禱告,麻瘋病得以痊癒,在感激之餘,他決定遷都至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目的是為了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皇的屬靈政體。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於離開羅馬時,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臣服於教皇西維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繼承人,此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區和城市都轉移給教皇。因此,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了教皇。 ❓冒著生命危險在ad313解決4王共治的君士坦丁,就因為麻瘋病痊癒把一半國土送給教皇?? 大約九世紀中葉,又出現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稱為“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據說這些教令是由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格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決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請訴,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也包括這份教令集中。 所謂“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經過數世紀發展而成的(由ad300~400,別迦摩時期開始),而“伊西多爾教令集”的目的,在”証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早數世紀前就實行了。(教會的傳統習慣) 這些文件歷經數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認為是真品。直到十字軍東征由東方教會帶回聖經原稿,初代教父著作,希臘哲學,流入西方教會;ad1433年,庫薩(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 贗品。自此以後,這份文件被改稱為”偽伊西安爾教令集”。ad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証明”君士坦丁獻土”是一份偽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為贗品。 在中世紀,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這兩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騙局﹔然而,當時它們所蒙騙的世界,是個非常無知的世代。整個中世紀都深信它們是真的,它們讓教皇有充份的時間建立權威。 👉ad50,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後書,加拉太書對讀者反應,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各教會,初代教會就有假文件。 👉bc458,以斯拉頒佈新律法,又名法利賽運動。耶穌指著文士說:你們不守律法,卻只遵守人規定的傳統。 ❓今天教會中,會不會有假文件或是傳統呢?耶穌基督要我們遵守的新舊約核心意義是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 直至ad1054年東西方教會 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一條東北向西南的界線正式分裂(演變成 東西方世界),東方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長 已不再是 西方教會羅馬主教=教皇的競爭對手。 ❓近期有一個在媒體界還算有名的教會,因會友和牧師的不合,不太平靜,順便一問,今天在教會中,有多少牧師利用聖經建立權威呢?你可以思考一下 🔳克呂尼革新運動 在這種黑暗的局面下,有一位是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於ad910年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嚴格執行禁欲生活,於是“克呂尼運動” (Cluny movement)廣傳到其他修道院。“克呂尼運動”的目的在於革新聖職人員、修道士及教皇制。這次改革運動影響到西歐各國許多修道院,不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修道士、神僕與主教,也影響了無數平信徒,為他們帶來心靈、思想全面的革新。 1、教皇利奧九世 在150年後,利奧九世(ad1049一1054年),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即位之初,就發現這個紅衣主教會議 全部成員都是羅馬貴族,他們長期控制教皇,而且不理會克呂尼革新運動。教皇利奧九世重新任命接受克呂尼運動的人為紅衣主教,並從不同地區挑選新的紅衣主教。這樣,圍繞著他的一群顧問,不但是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且是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人(=換血)。 新教皇不遺餘力地推動革新,他走遍德國、法國,在各地召開宗教會議,也在各地加強教皇的權勢。他所做的一切事,深得克呂尼修道院院長雨果(Hugo)的合作。他強調三件事: (一)神僕絕對禁止結婚。(天主教神職禁婚,但在路德歸正後,新教可開始) (二)不得實行聖職買賣。(表示由ad1045本尼狄克九世之後還有買賣,才需禁止) (三)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只有教會能按立聖職=授衣禮) 2.希爾得 布蘭(貴格利七世) 希爾得布蘭深信,神所預備並指派為這國度實現的代理者就是教會。他進一步深信,教會的頭──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觀念中,教皇高於一切,包括王子、國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負責。為了使教會配成為神國度在地上的代理人,貴格利七世認為教會與聖職人員均需按克呂尼的標準改革,為了鏟除革新的障礙,“授衣權”必須自皇帝手中轉移到教皇手中。然而這對皇帝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被消減權力),於是當時在貴格利七世與國王亨利四世之間就發生了一次權力的爭奪戰。 1075年,教皇貴格利七世趁德皇勢微之際,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禮”(非聖職人員能按立聖職/主教)。然而就在同年後半年,亨利四世由於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深信自己有夠強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違反教皇的禁令,而且給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禮。當年12月到次年1月24日,貴格利七世與亨利進行了一場筆戰,互相指責對方。 1076年2月14日,爭執發展到一個新高,在羅馬一個會議中,教皇嚴肅地宣布革除國王教籍,並廢除他的王位,除非他悔改。此時德皇也不含糊,他頒了一道諭令,給羅馬百姓,以激烈的口氣要求他們將“修道士希爾得布蘭”逐出羅馬城。 但是,德皇的諭令沒有羅馬人理會,而教皇的要求卻在德國掀起了熱烈的反應。ad1076年10月,德國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刻廢黜亨利,全體都希望將他降卑。最後貴族們決定隔年二月在奧斯堡再舉行一次會議,由教皇親自主持。在那次會議中,他們將給德皇亨利一個機會澄清罪名。如果一年之內,教皇貴格利還沒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將失去王位。 這時亨利處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他可以感覺到皇冠正在往下滑。為了挽救王位,他願意做任何事。因此,他給教皇寫信說:“謹遵臣民之意見,本人願意從此尊重並順服使徒職任及您教皇貴格利。既然本人已被判觸犯重罪,願意呈上無辜之証明,或接受懲罰,或遵行您所規定,足以抵罪的補贖之禮。” 亨利必須在一年內獲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決,因此他設計逃出斯拜爾城,帶著妻子白莎(Bertha)、小兒子及幾個忠心的隨從,前往意大利。在酷寒的冬天,冒著刺骨的冷風,越過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 與此同時,教皇正由義大利啟程北上,前往德國南部奧斯堡會議。當他離開羅馬城不久,行過塔斯卡尼省時,聽到謠言說,亨利帶軍前來。於是,貴格利轉道避近卡諾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堅固城牆中。 ad1077年1月25日,亨利爬上卡諾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門。外門開啟,有人領他穿過第一道圍牆及第二道圍牆的牆門,但第三道牆門卻仍關閉。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著悔罪者粗糙的毛織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想起冰與火之歌,jone snow在北方城牆駐守的服裝)。日暮西沉,大門仍然緊閉,這一天他不得其門而入。第二天依然。 直到第三天,當下午即將消逝之際,ad1077年1月27日的黃昏,第三道門終於徐徐開啟,亨利四世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教皇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最後,亨利可以說事實上“勒索”到貴格利的宣赦,因此恢復王位。藉著在教皇面前的降卑,德皇在臣民與貴族面前獲得外交上的全勝,亨利可以說是“以屈尊取勝”的人。 卡諾撒事件並未結束亨利和貴格利之間的摩擦,它是最戲劇化的部份而已,接下來是一片混亂的局面。 德國和意大利分裂成兩個陣營:亨利在德國的對手們,於ad1077年推選了斯華比亞的魯道夫(Rudolph of Swabia)為王,於是,在德國有了兩位對立的皇帝。當年,亨利和魯道夫爭戰,後者重傷而死,內戰在德國境內繼續,到處是殘殺暴行,將德國夷為廢墟。 魯道夫死後,亨利整軍前往意大利,圍攻羅馬,將城奪取。亨利隨己意使“反教皇” 就職,反教皇也立刻為亨利加冕為帝。貴格利聽見亨利率軍前來的消息,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安格羅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難,並向意大利南方的諾曼底人求救。諾曼底大軍抵達,亨利帶軍撤退。諾曼底人為報復羅馬人投降貴格利七世的敵人,進城後大肆屠殺搶掠。雖然這不是教皇的責任,但它足以使羅馬人對教皇充滿忿恨,使教皇此後不得立足於羅馬,只有隨諾曼底人回往意大利南部。 ad1085年,貴格利七世死於於意大利南行途中的沙勒諾城(salerno),去世時是個心碎的老人。 臨死前,他說:“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死於放逐。” 3、沃木斯協約(The Concordat of worms) 貴格利七世去世,為“授衣禮”的奮鬥又持續35年,ad1122年,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終於訂下了教皇與皇帝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根據協約,由教皇在繼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征(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教皇權勢的高峰 1.教皇依諾森三世(Innocent ⅲ) 依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ad1198~1216年),是教會權勢的頂峰時期。他出生於的羅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語言學,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個口才卓越的演說家,又是優秀的音樂家及歌唱能手,廿九歲便當紅衣主教,卅七歲被選為教皇。他把自己的職責看成是半神式的存在(semi-divine),即說自己是位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在神之下、人之上。他還認為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vicar of Christ),或者甚至確信自己是祭司長,是王的麥基洗德。 教皇依諾森對教皇制抱著最崇高的理想, 他在兩封信上寫著說:“神把權柄賜給彼得,不僅要他管轄普世教會,也是要他管理全世界。” 他又說:“除非皇帝真誠地事奉神在地上的代表人,他不會成為好的皇帝。” 而且認為:"如果說王擁有世俗的權利,那麼祭司在靈魂上擁有權利,正如靈魂比肉身更貴,祭司職也比王職更寶貴"。 還說:“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依諾森對教皇制的理想是由五個因素塑成: 一、貴格利七世的榜樣﹔雖然貴格利一生為建立教皇至高無上權勢的努力全盤失敗,但他留下的榜樣,卻成為一代代繼任教皇的原動力。 二、偽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雖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是一份假文件,但世世代代被人當做真品。這份文件,在依諾森要求教皇權威的事上,提供了合法 而有力的基礎。 三、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象征著全歐洲基督徒反抗回教徒的大聯合,而每次東征都是由教皇發起,他吩咐國王、皇帝率軍出戰,他們都服從了,使教皇漸漸以“基督教世界之首”'的姿態出現。 四、“藉著罪名”的原則﹔拉丁文“ratione peccati”是“由於罪”的意思。教會承認皇帝在純政治的範疇內居首位,而教皇是宗教與道德範疇內的最高權柄。現在教皇宣稱:如果屬世君王在政治行為上犯了“不道德的罪”時,教皇不但有權,而且有責任干涉這些君王,並加以申斥。既然每一個政治行為 都包含 道德的成份,於是這項“藉著罪名”的原則,就在政治的範疇內,給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使他們成為制裁君王的人。 五、當時歐洲有利的環境﹔當時歐洲的情勢對依諾森非常有利,使得加強教皇”宇宙特權"的要求有實現的可能。當時意大利北部各城漸趨富裕,他們願意與教皇聯合,對抗皇帝。德皇 巴巴若沙 在十字軍東征途中去世,繼任的兒子只在位幾年,接下來的是三歲的腓得利二世﹔法國和其他國家則漸漸開始有民族合一的感覺。因此,當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大的屬世權柄可以向依諾森挑戰。 依諾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復”聖彼得教產”(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謂的”教皇領土”。這塊領土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目前梵蒂岡),過去由於教皇以土地交換神聖羅馬皇帝的保護,變得越來越小。自從依諾森上任之後600年內,這塊教皇領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狀。 教皇依諾森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他絕不縱容反對他的屬世權勢。 ex 英王約翰膽敢違抗教皇,於是在ad1208年,教皇給英國下了一道禁令,宣布全英國不准舉行教會儀式﹔第二年,英王約翰被革除教籍,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于他,他也失去了王位。ad1213年,約翰只得向教皇屈服,英國自此成為教皇的屬下。 國王和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相繼承認教皇是他們屬靈的領袖。所有的君王都承認教皇也是屬世的主宰,他們宣稱自己是教皇的臣屬,也承認他們的國土是羅馬教會的領土,除了法蘭克王之外;有一段時期,甚至羅馬帝國也成為羅馬教會的領土。 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ad1198一1216年),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大部份君王都成為羅馬教會的封侯,教會權勢自此達到了頂峰。 2、拉特蘭會議 然而依諾森三世的理想遠超過屬世權勢的獲得。ad1215年,他在羅馬 拉特蘭教堂(Lateran Church)召開一次大公會議﹔在召集這次會議時,他說:“有兩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負擔:聖地的再度征服,及全球教會的革新”。 這次會議決議: 再組一次十字軍(第五次1218~1221),由教皇親領出征埃及 (目標:穆斯林,但卻ad1221尼羅河泛濫被迫撤退)﹔ 指出瓦勒度派(Waldensian,新教前身)及亞爾比根派(Albigensian)為異端﹔ 規定 對不肯悔改、傳布異端者的刑罰﹔(沒有異端的歐洲才能抵禦 穆斯林) 同時宣告 限制 贖罪券的頒發﹔ 規定主教們 應當選能幹的人講道﹔ 為學識較差者 免費提供神學及文法教育﹔ 命令猶太人 及回教徒 穿著特別服裝﹔猶太人不可擔任有權管轄基督徒的公職(泛異端) 這次拉特蘭會議成為教皇依諾森三世超越其他諸教皇、擁有最高權勢的標記。隔年,依諾森逝世。 🔳越過最高點 - 教皇權勢的衰落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 ;1234-1303 A.D.)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一個領袖的個性可以大大影響歷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在ad1294/12/24就任教皇職位的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蹬。 (波尼法修八世上任,已是ad1291 第九次/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東方教會的聖經原稿,初代教父手稿,希臘文學,哲學已在西方教會生根) 然而,過不久,波尼法修就為了聖職人員繳稅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Philip the Fair)及英王愛德華(King Edward)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向聖職人員征收重稅﹔教皇下令不准聖職人員繳納﹔法王即刻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這樣便切斷了教皇自法國來的收入。 於是教皇一連發布了幾道教諭(bulls),用拉丁文書寫,而且蓋上圖形鉛璽每個教諭都以開始的幾個字為名。 在“一聖教諭”(Unam sanctam)中,教皇說:“……教會有兩支寶劍:屬靈和屬世的……它們代表教會的權柄,前者由教會和教皇的手運用,後者由國王和軍兵運用,但必須用在教會和教皇權柄的統管之下。一支寶劍必須順服另一支寶劍,也就是說,屬世權柄必須服在屬靈權柄之下,屬靈權柄有權建立屬世權柄,並在屬世權柄犯錯時,施行審判……。世界上每一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是順服羅馬教皇。”教皇又引耶利米書一章10節的話:“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教皇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像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在ad1075 十字軍未開始之前,貴格利七世的這一招雖曾有效,十字軍之後的 波尼法修卻得不到果效。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ad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羅馬東南方的阿南宜(Anagni)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87歲的老人,兵丁對他拳打腳踢。這次波尼法修和法王腓力之爭的慘敗,以及肉體所受的創傷,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去世。 波尼法修完全錯估了新興民族意識的力量。以法國全國而言,共有三個社會階層──貴族、聖職人員及一般百姓。他們宣稱教皇無權干涉國家內政﹔除上帝以外,沒有任何權柄可以超越國王。 2、“巴比倫被擄”時期(Babylonian Captivity﹔ad1309一1376年) ad1309年,法國國王扶持心腹坐上教皇寶座,號稱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五世得法王撐腰,並將教皇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直到1376年,教廷留在該地近70年。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巴比倫被擄時期”。”被擄”是因為這時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倫”是因為前後持續約70年之久,正如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一樣。這段時期,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 除此之外,因十字軍東征打破封建的屬地主義,民族意識也在其他國家滋長。 在德國的一些王族有權選舉國王,他們宣稱德王的權柄是來自上帝而非來自教皇。在選舉及行政權柄上,德王完全不受教皇控制,這一原則成為德國的憲法。 ad1366 年,當英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國會宣布終止英國與羅馬教會間臣屬的關系,並拒絕繳納英王約翰在位時向教皇依諾森三世所應允的貢金。 在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為了獲取更多錢財,聖職團出賣主教職位 及 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已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但 更糟的事即將發生! 3、大分裂時期(The Great Schism﹔ad1378一1417年) 意大利人對教廷遷往亞威農之事,非常不悅,他們欲使羅馬再度變成為教皇寶座所在地。於ad1378年,意大利與法國公開斷絕關係,雙方各選出一位教皇﹔於是出現了兩位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威農﹔這段時期39年(ad1378~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兩位教皇彼此咒詛,彼此開除對方教籍。 ad1409年,為解決大分裂的問題,在意大利 佛羅倫斯西方海邊 比薩(Pisa)舉行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為教皇,但三個教皇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在這樣混亂的情勢下,這三位教皇,沒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認可﹔8年後,ad1417年,在德國南端的君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大會成員中包括神學,教規,民法博士,主教檢查官,大學代表,大教堂會分教務長,君主代表等,強烈支持三位教皇退位,以國家集團投票,又選了一位意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終止了這個“大分裂”。 🔳重點整理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是 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士每拿時期異教習慣) 已故的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 能幫助我們 (由士每拿時期的紀念,演變成崇拜) 通過存在的煉獄,才能進入天堂 教會裡設立唱詩班 教皇有立王和廢王權柄 教皇因克呂尼運動,神僕禁止結婚(過頭) 非經聖職人員及會眾選舉,沒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所有聖職都需要教會按立,平信徒沒有權柄 教會的頭=教皇,就是基督的代言人,以半神存在,控制宇宙 ❓想請問你,中世紀教皇的教導,有沒有幾條是在今天還似曾相識呢?你可以想一想 同時,中世紀教會時期,在歐洲各地有許多知識淵博又充滿勇氣的傳道者,以聲明,文書或直接行動 指正教會對於聖經教導錯誤,同時表達對教會的不滿,而遭當權者視異議份子為異端,以誘捕,追殺,圍剿,打入異端裁判所,在各種羞辱,鞭打,火刑中,異議份子成為殉道者,然而,也因著他們的鮮血,為後人鋪成宗教改革之路,我們下輯待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會 的 教皇時期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