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21.07.09 國際新聞導讀-阿富汗塔利班攻城掠地打下多處邊界關口、以色列新內閣對宗教與國家層面議題提出許多新作法、以色列EFRAT組織拯救嬰兒行動已救8萬名嬰兒

    zhJuly 08, 2021
    What wa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odcast episode?
    Summarise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there any notable quotes or insights from the speakers?
    Which popular books were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Were there any points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or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any current events or trending topics addressed in the episode?

    About this Episode

    2021.07.09 國際新聞導讀-阿富汗塔利班攻城掠地打下多處邊界關口、以色列新內閣對宗教與國家層面議題提出許多新作法、以色列EFRAT組織拯救嬰兒行動已救8萬名嬰兒 塔利班武裝分子佔領了阿富汗與伊朗的關鍵過境點 上週,塔利班佔領了與伊朗、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中國和巴基斯坦等五個國家接壤的地區,外國軍隊結束了他們長達兩年的干預。 通過路透 2021 年 7 月 8 日 22:11 2019 年 5 月 30 日,塔利班首席談判代表毛拉·阿卜杜勒·加尼·巴拉達爾(前)在俄羅斯莫斯科與阿富汗高級政客進行和平談判後離開 (圖片來源:路透社/EVGENIA NOVOZHENINA) 廣告 阿富汗安全官員表示,塔利班武裝分子週四奪取了阿富汗西部一個重要地區的控制權,該地區包括一個與伊朗的主要過境點,因為伊斯蘭叛亂分子繼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推進軍事行動。 上週,塔利班佔領了與伊朗、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中國和巴基斯坦五國接壤的地區,外國勢力結束了長達兩年的干預,國內安全局勢惡化。 在與烏茲別克斯坦接壤的巴爾赫省北部,塔利班武裝分子與阿富汗政府軍之間的激戰也在進行中。 兩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級安全官員告訴路透社,位於赫拉特省與伊朗的伊斯蘭 Qala 過境點已落入塔利班之手,阿富汗安全和海關官員已越過邊界逃離。 伊朗官方阿拉伯語服務機構 Al Alamam TV 也報導說,阿富汗士兵為了逃離塔利班而通過過境點進入伊朗領土。 阿富汗內政部發言人塔里克·阿里安否認了這些報導,並表示過境點仍在政府軍的控制之下。 路透社致電省長辦公室和警方均無人接聽。 另一名安全官員說,塔利班武裝分子未經戰鬥就佔領了赫拉特的五個地區。 本週早些時候,塔利班佔領了北部巴達赫尚省的大部分地區,該省與中國和巴基斯坦接壤,1000 多名阿富汗安全人員逃往塔吉克斯坦。 西部省份的衝突 國防部表示,阿富汗政府軍周四早些時候奪回了對西部省份巴德吉斯省首府 Qala-e-Naw 的控制權,該地區周三遭到塔利班襲擊。 該部表示,數百名士兵被部署到該地區,並補充說,在 Qala-e-Naw 的邊緣,戰鬥仍在繼續,叛亂分子早些時候佔領了該市的主要政府大樓,包括警察總部。 國防部發言人法瓦德·阿曼說:“這座城市完全(重新)在我們的控制之下,我們正在該市郊區對塔利班開展行動。” 該部表示,有 69 名塔利班戰士在 Qala-e-Naw 邊緣的行動中喪生,這是叛亂分子在最近的攻勢中進入的第一個主要省會。 巴德吉斯省的其餘部分在塔利班手中。西方安全官員說,塔利班已經佔領了阿富汗的 100 多個地區。塔利班表示,他們在 34 個省擁有 200 多個地區,佔該國的一半以上。主要城市仍處於政府控制之下。 叛亂分子數週以來一直在奪取領土,但隨著美國撤離其主要的阿富汗基地,他們加快了攻勢,有效地結束了始於 2001 年推翻伊斯蘭塔利班政府的干預。 塔利班在北部省份取得的進展尤其引人注目,在那裡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受到阻撓。 政府與叛亂分子之間的停頓和談仍然沒有結果。塔利班代表團週三訪問了伊朗,週四在莫斯科。 週四,美國總統喬拜登為美軍撤出阿富汗的決定辯護,他表示,他不認為塔利班會接管整個國家,他相信阿富汗軍隊。 “我們正在結束美國最長的戰爭,”他說。 Taliban fighters capture key Afghan border crossing with Iran In the last week, the Taliban have overrun areas bordering five countries - Ir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China and Pakistan - as foreign forces end their two-decade intervention. By REUTERS JULY 8, 2021 22:11 Taliban chief negotiator Mullah Abdul Ghani Baradar (front) leaves after peace talks with Afghan senior politicians in Moscow, Russia May 30, 2019 (photo credit: REUTERS/EVGENIA NOVOZHENINA) Advertisement Taliban fighters seized control on Thursday of a key district in western Afghanistan that includes a major border crossing with Iran, Afghan security officials said, as the Islamist insurgents continued their rapid military advances around the country. In the last week, the Taliban have overrun areas bordering five countries - Ir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China and Pakistan - as foreign forces end their two-decade intervention and the domestic security situation deteriorates. Pitched battles between Taliban fighters and Afghan government forces were also underway in the northern Balkh province bordering Uzbekistan. Two senior security officials told Reuters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that the Islam Qala border crossing with Iran, located in Herat province, had fallen to the Taliban and that Afghan security and customs officials had fled across the border. Al Alalam TV, Iran's official Arabic language service, also reported that Afghan soldiers had entered Iranian territory via the border crossing to escape the Taliban. Tariq Arian, spokesman for the Afghan interior ministry, denied the reports and said the border crossing was still under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forces. Calls by Reuters to the offices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and police went unanswered. Another security official said Taliban fighters had seized five districts in Herat without a fight. Earlier this week, more than 1,000 Afghan security personnel fled into Tajikistan as the Taliban captured most of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Badakhshan, which also borders China and Pakistan. CLASHES IN WESTERN PROVINCE The defense ministry said Afghan government forces earlier on Thursday wrested back control of Qala-e-Naw, capital of the western province of Badghis, which had been stormed by the Taliban on Wednesday. Hundreds of troops were deployed to the region, the ministry said, adding that fighting was continuing on the fringes of Qala-e-Naw, where insurgents had earlier seized key government buildings in the city including police headquarters. "The city is fully (back) under our control, and we are conducting operations against the Taliban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Defence Ministry spokesman Fawad Aman said. The ministry said 69 Taliban fighters were killed in operations on the edge of Qala-e-Naw - the first major provincial capital entered by the insurgents in their latest offensive. The rest of Badghis province is in Taliban hands. Western security officials say the Taliban have captured more than 100 districts in Afghanistan. The Taliban say they hold over 200 districts in 34 provinces, comprising over half the country. Major cities remain under government control. The insurgents have been gaining territory for weeks, but accelerated their thrust as the United States vacated its main Afghan base, effectively ending an intervention that began with the ousting of the Islamist Taliban government in 2001. Taliban advances have been especially dramatic in northern provinces, where they had long been kept at bay. Stop-start peace talk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insurgents remain inconclusive. Taliban delegations visited Iran on Wednesday and were in Moscow on Thursday. Defending the decision to pull U.S. forces out of Afghanistan, President Joe Biden said on Thursday he did not expect the Taliban to take over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at he trusted the Afghan military. "We're ending America's longest war," he said. 政府在宗教問題上的開場白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由於阿維格多·利伯曼取消了對猶太教家庭的托兒補貼,MKs 排隊譴責他是壓迫猶太人的最新暴君。 作者:傑瑞米·沙龍 2021 年 7 月 8 日 22:53 Yisrael Beytenu MK Avigdor Liberman。 (圖片來源:以色列民主研究所) 廣告 本週,哈雷迪(超正統)政黨的領導人和他們的 MKs 發出一聲哀號和咬牙切齒地排隊,譴責財政部長阿維格多·利伯曼( Avigdor Liberman) 是一長串壓迫猶太人的暴君中的最新一個。 Shas 領袖 MK Arye Deri 稱他為“邪惡”,Shas MK Michael Malkieli 說他擁有“叢林”的價值觀,聯合托拉猶太教主席 Moshe Gafni 稱他為“邪惡”,UTJ MK Meir Porush 稱他為“無神”。 利伯曼的罪行是 取消 了父親在猶太學校全日制學習的 18,000 個家庭的托兒補貼。 根據新框架的條款,男性必須每週工作 24 小時才能領取此類福利,價值高達 1,200 新謝克爾,對於 ​​haredi 家庭的有限經濟來源而言,這是一個重要數字。 該措施的目的是扭轉哈雷迪大學學生獲得補貼以不加入勞動力的情況,這種情況導致 2019 年有 53% 的哈雷迪男性就業,而其他男性的這一比例超過 85% . 在另一個步驟中,宗教服務部長馬坦·卡哈納 (Matan Kahana) 的辦公室表示,他打算為市政首席拉比制定 10 年的任期限制,之後他們可以連任。 這個想法是讓這些拉比對其居民負責並與他們的居民相關,並減少他們採取 Halacha 極端立場的可能性,以與城市特徵不相稱的方式說話和行動,正如許多市政首席拉比所做的那樣。 儘管波拉什有時間指責卡哈納試圖“粗暴地摧毀首席拉比”,但哈雷迪黨對這一發展的關注較少。 新政府在許多方面都非常不尋常,但其中之一是它不包括任何哈雷迪黨,這是利伯曼本人非常希望的。 鑑於 Shas 和 UTJ 的缺席,聯盟中的幾個政黨在其聯盟協議中規定,要改變以色列的宗教生活以及該國與其哈雷迪部門的關係。 本週,Liberman 和 Kahana 開了兩槍。 兩位部長在這些領域還有其他幾個政策優先事項需要推進。 Kahana 和他的 Yamina 黨在他們與 Yesh Atid 的聯盟協議中提出了專門改革猶太國家宗教生活的倡議,這與他所頌揚的溫和的宗教猶太復國主義猶太教品牌一致。 這些包括權力下放卡什魯特監督市場、權力下放轉換和改變選舉首席拉比的選舉機構。 這個想法不是像世俗主義者那樣將宗教和國家分開,而是在宗教生活方面給以色列公民更多的選擇和自由。 在 Yisrael Beytenu 和 Yesh Atid 簽署的聯盟協議中,Liberman 更側重於改革國家與 haredim 的關係。 其中包括確保“所有學生”在學校學習核心課程科目,如數學、科學和英語,特別是哈雷迪學生的規定,以及承諾通過一項法律,讓更多哈雷迪人應征服兵役。 利伯曼的優先事項在很大程度上與他激烈的反哈雷迪競選活動以及他向選民基礎做出的終止哈雷迪特權的承諾有關,他和他的選民認為這是以犧牲他們為代價的。 他的選民肯定會期待他堅持到底,而利伯曼也不想讓他們失望。 利伯曼的遺願清單上還有一系列宗教和國家問題,包括頒布民事婚姻、在安息日頒佈公共交通、允許在安息日進行更大的商業活動以及實施西牆協議。 委婉地說,這個雄心勃勃的議程有多少可以實現? 重要的是要注意,聯盟指導方針說只有“廣泛公眾共識”的宗教和國家問題才會被推進,而 Yesh Atid 和 Yamina 之間的協議明確指出,這些問題的現狀將被保留,除了該特定協議中規定的內容。 由於 Yesh Atid-Yamina 協議優先於其他協議,Liberman 的大部分議程都存在疑問,因為 Yamina 並未明確同意它。 民事婚姻、安息日的公共交通和安息日的更大商業都是高度敏感的問題,全面的立法改革能否贏得本屆政府的支持仍值得懷疑。 更容易實現的是改革只需要政府部委內部的行政和監管變革,部長們自己就能夠執行這些改革。 一個這樣的例子是利伯曼本周宣布的兒童保育補貼的變化。 另一個是卡哈納希望為市政首席拉比設立的任期限制。 這兩項措施都將產生重大影響,而且至關重要的是,這兩項措施都可以通過部級行政改革來實現,並且不需要混亂而艱難的立法程序,而現任政府及其少數派已經在苦苦掙扎。 利伯曼希望所有哈雷迪男孩都學習核心課程科目,這無疑對以色列未來的經濟可行性至關重要。但要求哈雷迪學校教授這些科目會很困難,並會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 社區的拉比領導認為獨立的哈雷迪學校系統是絕對不可侵犯的,因為它構成了每一代哈雷迪身份的主要形成手段。 試圖自上而下對其進行強制變革可能會導致大規模抗議,甚至會導致社區中的溫和分子團結在他們的領導之下。 正如一些現代哈雷迪活動家週四所建議的那樣,為相對較新的國家哈雷迪學校網絡提供更多資金可能比嘗試將課程強加給獨立哈雷迪學校網絡更容易、更有效。 聯盟將被迫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為哈雷迪入伍制定新的法律。高等法院於 2017 年否決了為 haredi yeshiva 學生提供全面兵役豁免的法律安排。它對過去三個政府(包括新政府)提出的延長期限的持續要求越來越不耐煩。 立法已經準備就緒,正在等待,由利伯曼在 2015-2018 年擔任本傑明·內塔尼亞胡政府國防部長時任命的委員會起草,大多數聯盟似乎都同意這一點。 專家懷疑這項立法是否會有效增加哈雷迪人的入伍率,因為它規定的經濟制裁過於溫和,而且豁免年齡的降低會嚴重削弱年輕哈雷迪人的入伍積極性。 然而,政府會很感激地盡可能少地把這個爆炸性問題拋在腦後,至少在高等法院對其設法通過的任何立法進行權衡之前。 有關宗教生活的措施雖然需要立法,但在聯盟內部似乎是相對一致的,而且實施起來可能不是特別困難。 大多數公眾認為首席拉比納腐敗和不代表一般猶太人口,因此使 kashrut 監督不那麼腐敗和更具競爭力的立法不會在聯盟中面臨太多反對。 改變首席拉比選舉機構以確保選擇非哈雷迪人物的立法也可以這樣說,聯盟的壓倒性多數支持這一舉措。 皈依改革的問題更為敏感,哈雷迪黨將激烈反對,並爭取保守的宗教-猶太復國主義拉比的支持,他們將對聯盟中宗教較為保守的MK,尤其是亞米娜施加壓力。 儘管如此,這項改革仍有可能推進。 歸根結底,聯盟所表示的希望在大眾宗教生活中做出的改變是相對溫和且可以實現的。 哈雷迪黨和宗教保守的宗教猶太復國主義黨將就他們公開大吵大鬧,但他們很可能最終會接受這些措施,而不會採取除此之外的事情。 改變國家與哈雷迪社區之間的關係要困難得多,不能簡單地揮動立法棒來解決。 在過去的 40 年裡,國家在軍事服務和通識教育領域從根本上失敗了。同時,它允許該部門內的高度自治,現在極難回滾。 試圖迅速強制變革可能會導致街頭抗議並落入極端分子的手中,他們會爭辯說,他們一直說國家想要摧毀宗教並消滅 haredi Jewry 是正確的。 只有通過戰略性、整體性和精心策劃的方法才能在這些問題上實現變革,而本屆政府尚未表示有興趣採取這種方法。 What do gov’t’s opening shots on religious issues mean for the future? As Avigdor Liberman revoked child care subsides for yeshiva families, MKs lined up to denounce him as the latest tyrant who oppressed the Jewish people. By JEREMY SHARON JULY 8, 2021 22:53 Yisrael Beytenu MK Avigdor Liberman. (photo credit: ISRAEL DEMOCRACY INSTITUTE) Advertisement With a great wailing and gnashing of teeth, the leaders of the haredi (ultra-Orthodox)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ir MKs lined up this week to denounce Finance Minister Avigdor Liberman as the latest in a long line of tyrants who oppressed the Jewish people. Shas leader MK Arye Deri called him “wicked,” Shas MK Michael Malkieli said he had the values of “the jungle," United Torah Judaism chairman Moshe Gafni called him “evil,” and UTJ MK Meir Porush called him “Godless.” Liberman’s offense was to have revoked child care subsidies for 18,000 families in which the father studies full time in yeshiva. Under the terms of the new framework, men will have to work for 24 hours a week to claim such benefits, worth up to NIS 1,200, a significant figure for the limited means of haredi households. The purpose of the measure is to reverse a situation in which haredi yeshiva students are subsidized to not join the workforce, which has led to a situation in which 53% of haredi men were employed in 2019, compared with more than 85% of other men. In a separate step, Religious Services Minister Matan Kahana’s office said he intends to enact term limits of 10 years for municipal chief rabbis, after which they could stand for reelection. The idea is to keep such rabbis accountable and relevant to their residents and reduce the likelihood that they will adopt extreme positions of Halacha, speaking and acting in a manner incommensurate with the character of their cities, as numerous municipal chief rabbis have. This development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from the haredi parties, although Porush found the time to accuse Kahana of seeking “to crassly destroy the Chief Rabbinate.” The new government is very unusual in many ways, but one of them is that it does not include any of the haredi parties, something Liberman himself greatly desired. And given the absence of Shas and UTJ, several parties in the coalition set out in their coalition agreements to make changes both to religious life in Israel and the country’s relationship with its haredi sector. This week, two of the first shots in those efforts were fired by Liberman and Kahana. And both ministers have several other policy priorities in these fields to advance as well. Kahana and his Yamina Party set out in their coalition agreement with Yesh Atid initiatives specifically to reform religious life in the Jewish state, in line with the moderate brand of religious-Zionist Judaism he extols. These include decentralizing the kashrut supervision market, decentralizing conversion and changing the electoral body for selecting chief rabbis. The idea is not to separate religion and state as secularists would like, but to give greater choice and freedom to Israeli citizens regarding religious life. Liberman, in the coalition agreements signed by Yisrael Beytenu and Yesh Atid, focused more on reforms to the state’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aredim. These included stipulations to ensure “all pupils” study core curriculum subjects, such as math, science and English, in school, meaning specifically haredi pupils, and a commitment to pass a law to have greater numbers of haredi men enlist for military service. Liberman’s priorities are in large part connected to his fierce anti-haredi election campaigns and the promises he made to his voter base to end haredi privileges he and his voters believe come at their expense. His voters will certainly be expecting him to follow through, and Liberman will not want to disappoint them. Also on Liberman’s bucket list is a series of religion-and-state issues, including enacting civil marriage, enact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on Shabbat, allowing for greater commerce on Shabbat and implementing the Western Wall agreement. How much of this ambitious agenda, to put it mildly, can be achieved?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coalition guidelines say only religion-and-state issues for which there is “a broad public consensus” will be advanced, while the agreement between Yesh Atid and Yamina explicitly states that the status quo on such issues will be preserved, apart from those spelled out in that specific agreement. Since the Yesh Atid-Yamina agreement overrides the others, much of Liberman’s agenda is in doubt because Yamina has not specifically agreed to it. Civil marriage, public transportation on Shabbat and greater commerce on Shabbat are all highly sensitive issues, and it remains doubtful whether sweeping legislative reform will win the support of this government. What will be easier to achieve is reforms requiring merely administrative and regulatory change within government ministries, which the ministers themselves are able to carry out. One such example is the change to childcare subsidies Liberman announced this week. Another is the term limits Kahana wants to institute for municipal chief rabbis. Both measures 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and crucially, both can be done by ministerial administrative changes and do not require the messy and difficult process of legislation, which the current government, with its minute minority, is already struggling with. Liberman’s desire to have all haredi boys study core curriculum subjects is without doubt crucial to Israel’s economic viability in the future. But requiring haredi schools to teach these subjects would be difficult and cause great social unrest. An independent haredi school system is seen as absolutely inviolable by the community’s rabbinic leadership since it constitutes the principal formative device for haredi identity for every generation. Attempting to force change on it from the top down would likely lead to massive protests and cause even the moderate elements of the community to rally around their leadership. As some modern haredi activists suggested on Thursday, it would likely be easier and more effective to provide increased funds for the relatively new state haredi school network than to try and impose a curriculum on the independent haredi school networks. One issue the coalition will be forced to address is how to legislate a new law for haredi enlistment. The High Court of Justice struck down the legal arrangement for blanket military service exemptions for haredi yeshiva students in 2017. It is growing impatient with the ongoing requests to extend the deadline by the last three governments, including the new one. Legislation is ready and waiting, having been drawn up by a committee appointed by Liberman when he was defense minister in the 2015-2018 government of Benjamin Netanyahu, which most of the coalition appears to agree on. Experts are skeptical that this legislation will effectively increase haredi enlistment, since the economic sanctions it stipulates are too moderate, and the lowering of the age of exemption will severely decrease the motivation of young haredi men to enlist. However, the government will be grateful to put this explosive issue behind it with as little fuss as possible, at least until the High Court weighs in on whatever legislation it manages to pass. The measures on religious life, although requiring legislation, would appear to be relatively consensual within the coalition and may not be especially difficult to enact. The majority of the public sees the Chief Rabbinate as corrupt and unrepresentative of the general Jewish population, so legislation to make kashrut supervision less corrupt and more competitive will not face much opposition in the coalition. The same can be said for legislation to change the electoral body for chief rabbis to ensure non-haredi figures are selected, with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oalition favoring such a move. The issue of conversion reform is more sensitive, and the haredi parties will ferociously oppose it and enlist the support of conservative religious-Zionist rabbis, who will bring pressure to bear on the more religiously conservative MKs in the coalition, especially Yamina. Still, it is possible that this reform could be pushed through. Ultimately, the changes the coalition has indicated it wishes to make in religious lif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are relatively moderate and obtainable. The haredi parties and the religiously conservative Religious Zionist Party will make a big public row about them, but they will most likely end up living with these measures and not take matters beyond that. Chang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haredi community is far harder and cannot simply be addressed by waving a legislative wand. The state over the last 40 years has fundamentally failed in the realms of haredi military service and gener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permitted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within the sector, which it is now extremely difficult to roll back. Attempting to force change quickly could lead to protests on the streets and play into the hands of the extremists, who will argue that they were right all along to say the state wants to destroy religion and wipe out haredi Jewry. Change can only come about on those issues through a strategic, holistic and well-planned approach, which this government has not yet indicated it is interested in pursuing. 貝內特在安曼秘密會見了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報導 約旦官員稱對會議消息洩露感到不安,同意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峰會 通過TOI人員今天,晚上 9:41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於 2020 年 12 月 10 日在約旦安曼舉行的第 19 屆議會非常規會議開幕式上發表講話。 (Yousef Allan/The Royal Hashemite Court via AP) 據報導,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和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上週在安曼的王宮秘密會面,這似乎是三年多來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首次峰會。 據以色列媒體報導,貝內特上任不到一個月,據報導,在他與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Abdel Fattah El-Sissi)交談後的第二天,他於上週二前往會見了阿卜杜拉。 總理辦公室拒絕對該報導發表評論。 此次會議的報導首先由 Walla News 報導,是在外交部長亞伊爾·拉皮德 (Yair Lapid) 與約旦外長艾曼·薩法迪 (Ayman Safadi) 在艾倫比大橋過境點的約旦一側會面後數小時發布的。兩人宣布了一項協議,以色列向約旦供應 5000 萬立方米(6500 萬立方碼)的水,以應對嚴重干旱。 據沃拉新聞報導,上週的會議基本上是積極的,貝內特向阿卜杜拉通報了以色列決定增加對約旦的水出口。 這次會議將是阿卜杜拉自2018 年接待本傑明內塔尼亞胡以來首次會見以色列總理。那次會議也是秘密舉行的,只有在事後才宣布。 2 月,據報導,國防部長本尼·甘茨在約旦秘密會見了阿布拉。據報導,阿卜杜拉拒絕與他非常不喜歡的內塔尼亞胡會面。 2021 年 7 月 7 日,國防部長本尼·甘茨(左)和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在新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的宣誓就職儀式上發表講話。 (Yonatan Sindel/Flash90) 以色列媒體週四報導稱,約旦官員對會議洩露的事實感到不滿,因為會議是在保密的情況下舉行的。 廣告 一位政府消息人士告訴第 12 頻道新聞,這一消息“讓國王感到尷尬,在似乎翻開了新的一頁後,它肯定會影響國家之間的關係。” 約旦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 近年來,與約旦的關係受到影響,內塔尼亞胡被指控忽視這種關係。在過去幾年中,約旦切斷了以色列進入作為 1994 年兩國之間和平協議一部分而租用的兩個農業飛地的通道,並且一直是反對以色列在聖殿山上行動的主要聲音。 今年早些時候,安曼推遲了一架原定將內塔尼亞胡飛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飛機,表面上是為了回應約旦王儲侯賽因因在問題上存在分歧而匆忙前往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之後緊張局勢爆發了。安全安排。 據報導,當時的以色列總理被迫取消前往阿布扎比的行程,他試圖關閉以色列領空到約旦的航班以報復。 在伊斯蘭行動陣線於 2017 年 7 月 21 日星期五祈禱後在安曼舉行的示威活動中,約旦人攜帶岩石圓頂神殿的模型,以抗議以色列在聖地實施的新安全措施,其中包括金屬探測器和攝像頭,此前一周發生的襲擊導致兩名以色列警察喪生。(法新社/哈利勒·馬茲拉維) 在 5 月的圍牆守護者行動期間,約旦議會一致呼籲驅逐以色列駐安曼大使,以抗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罪行”。 廣告 阿卜杜拉當時表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挑釁行動導致當前局勢升級,加劇了該地區的緊張局勢。” 阿卜杜拉定於 7 月 19 日在白宮會見美國總統喬拜登。 據白宮新聞秘書 Jen Psaki 稱,兩人將討論“約旦在促進該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面的領導作用”。 Bennett met secretly with Jordan’s King Abdullah in Amman — reports Jordanian officials said to be unnerved by news of meeting leaking out, having agreed to summit under condition of strict secrecy By TOI STAFFToday, 9:41 pm Jordan's King Abdullah II gives a speech during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19th Parliament’s non-ordinary session, in Amman, Jordan, on December 10, 2020. (Yousef Allan/The Royal Hashemite Court via AP)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and Jordanian King Abdullah II reportedly met in secret last week at the crown palace in Amman, in what appeared to be the first summit between the countries’ leaders in over three years. Bennett, who took office less than a month ago, reportedly traveled to meet Abdullah last Tuesday, a day after he spoke with Egyptian President Abdel Fattah El-Sissi, according to Israeli media reports. The Prime Minister’s Office declined to comment on the report. The report of the meeting, which was first carried by Walla News, came hours after Foreign Minister Yair Lapid met with his Jordanian counterpart, Ayman Safadi, on the Jordanian side of the Allenby Bridge crossing. The two announced a deal for Israel to supply Jordan with 50 million cubic meters (65 million cubic yards) of water as it battles a severe drought. According to Walla News, the meeting last week was largely positive, and Bennett informed Abdullah of Israel’s decision to boost water exports to Jordan. The meeting would be the first time Abdullah has met an Israeli prime minister since he hosted Benjamin Netanyahu in 2018. That meeting was also held in secret and only announced after the fact. In February, Defense Minister Benny Gantz reportedly met secretly with Adbullah in Jordan. According to reports, Abdullah had refused to meet with Netanyahu, whom he strongly disliked. Defense Minister Benny Gantz (L) and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speak during the swearing-in ceremony for new President Isaac Herzog on July 7, 2021. (Yonatan Sindel/Flash90) Israeli media reports Thursday indicated that Jordanian officials were unhappy with the fact that the meeting leaked out, since it was held on contingency of secrecy. ADVERTISEMENT A government source told Channel 12 News that the news has “embarrassed the king and it will definitely affect the ties between the nations, after a new page was seemingly turned.” A spokesman for the Jordanian Embassy in the United States declined a request for comment on the matter. Ties with Jordan have suffered in recent years, with Netanyahu accused of neglecting the relationship.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Jordan has cut off Israeli access to two farming enclaves leased as part of the 1994 peace deal between the countries, and has been a leading voice against Israeli actions on the Temple Mount. Earlier this year, tensions burst into the open after Amman delayed a plane that was slated to bring Netanyahu to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ostensibly in response to Jordan’s Crown Prince Hussein scotching a trip to the Al-Aqsa Mosque in Jerusalem, due to disagreements over security arrangements. The then-Israeli premier, who was forced to cancel his trip to Abu Dhabi, attempted to shut down Israeli airspace to Jordanian flights in revenge, according to reports. Jordanians carry a model of the Dome of the Rock shrine during a demonstration, called for by the Islamic Action Front, in Amman following friday prayers on July 21, 2017, to protest against new Israeli security measures implemented at the holy site, which include metal detectors and cameras, following an attack that killed two Israeli policemen the previous week. (AFP/Khalil Mazraawi) During Operation Guardian of the Walls in May, the Jordanian Parliament called unanimously to expel Israel’s ambassador to Amman, in protest of Israeli “crimes” against Palestinians. ADVERTISEMENT Abdullah said at the time that “Israel’s provocative actions against the Palestinians led to the current escalation and added more tension to the region.” Abdullah is slated to meet with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Joe Biden at the White House on July 19. According to 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Jen Psaki, the two will discuss “Jordan’s leadership role in promoting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以色列同意大幅增加干旱約旦的供水 此舉是因為耶路撒冷希望修補關係,但約旦外交部長艾曼薩法迪警告拉皮德因驅逐謝赫賈拉而犯下“戰爭罪”,這是緊張局勢揮之不去的跡象。 作者:AMY SPIRO和AARON BOXERMAN今天 7:03 pm更新於 7:18 pm 說明:2019 年 2 月 3 日星期日,一名敘利亞男子在約旦馬弗拉克最大的敘利亞難民營扎塔里(Zaatari)內裝滿一桶水。(美聯社/Raad Adayleh) 以色列同意大幅增加向約旦供應的水量,以應對嚴重短缺的問題,因為以色列外交部長亞伊爾·拉皮德星期四在約旦河的一個過境點會見了約旦外長艾曼·薩法迪。 此次會晤標誌著以色列和約旦高級官員自上個月以色列新政府成立以來首次公開會面。近年來,耶路撒冷和安曼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棘手。 雖然拉皮德試圖修復這種關係,但約旦在會晤期間警告以色列可能在耶路撒冷犯下“戰爭罪行”,這表明其中一些摩擦點可能仍然存在。 以色列外交部表示,根據周四簽署的協議,以色列將在 2021 年向約旦額外供應 5000 萬立方米(6500 萬立方碼)的水。根據 1994 年簽署的一項協議,以色列已經每年向約旦供水。 兩人還同意將約旦對西岸出口的上限從 1.6 億美元提高到 7 億美元。 表單的頂端 會議在連接約旦和約旦河西岸的艾倫比大橋的約旦一側舉行。 Yesh Atid 黨的負責人 Yair Lapid 在 2021 年 7 月 5 日在以色列議會舉行的派系會議上發表講話。 約旦幾個月來一直嚴重缺水,並於 3 月向以色列提交了額外補給的請求。由於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前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推遲數週後批准了該請求。據報導,約旦要求再增加 800 萬立方米,但只收到了 300 萬立方米。 以色列表示,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已批准轉讓額外的 5000 萬立方米的協議。 廣告 約旦表示,技術團隊將在未來幾天內敲定細節,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官員將就實施出口上限進行談判。 約旦外交部長艾曼·薩法迪於 2021 年 3 月 10 日在柏林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 (Kay Nietfeld / POOL / AFP) 約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環保組織 EcoPeace Middle East 的以色列主管 Gidon Bromberg 表示,該交易標誌著以色列的水出口“急劇增加”。根據 1994 年的一項協議,以色列應該每年向約旦供應約 5000 萬立方米(6500 萬立方碼)的水,但布隆伯格表示,以色列迄今為止每年的出口量不超過 1000 萬立方米。 他說,約旦每年仍面臨 5 億立方米(6.53 億立方碼)的缺水,必須進口更多,以確保持續供應滿足其所有需求。約旦是地球上最乾旱的國家之一,隨著氣候變化,其水資源短缺預計會進一步惡化。 會見後,拉皮德對約旦的合作表示讚賞。 “約旦王國是以色列國的鄰國和重要夥伴,”拉皮德週四表示。“外交部將繼續舉行持續對話,以維護和加強關係。為了兩國的福祉,我們將擴大經濟合作。” 2021 年 4 月 20 日,水流入約旦首都安曼以南約 80 公里處 Ghor al-Haditha 的農業灌溉池。 (Khalil MAZRAAWI / AFP) 但作為兩國之間仍然存在緊張關係的跡象,約旦外交部指出,薩法迪曾警告以色列不要計劃將巴勒斯坦人從東耶路撒冷謝赫賈拉社區的家園驅逐,這一問題已成為地區緊張局勢的導火索。 廣告 薩法迪“強調必須尊重阿克薩清真寺/al-Haram al-Sherif 的歷史和法律現狀,並尊重 Sheikh Jarrah 的家人回家的權利,並強調驅逐他們將構成戰爭罪根據國際法,”根據約旦人對會議的宣讀。 2021 年 5 月 8 日,巴勒斯坦人在東耶路撒冷 Sheikh Jarrah 社區面臨被驅逐的抗議活動中祈禱(Menahem KAHANA / AFP) 他告訴拉皮德,“作為實現全面和平的一種方式,除了兩國解決方案之外別無選擇。” 週三,約旦譴責以色列自去年 11 月以來至少第三次拆除約旦河谷 Khirbet Humsa 小村莊的帳篷的決定。 約旦外交部在推特上說:“拆除、遷移和沒收土地違反了國際法,明顯違反了人權規則和以色列作為佔領國的義務。”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定於 7 月 19 日在白宮會見美國總統喬拜登。 據白宮新聞秘書 Jen Psaki 稱,兩人將討論“約旦在促進該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面的領導作用”。 美聯社為本報告做出了貢獻。 Israel agrees to dramatically increase water supply to parched Jordan Move comes as Jerusalem looks to patch up ties, but in sign of lingering tensions, Jordanian Foreign Minister Ayman Safadi warns Lapid of ‘war crimes’ over Sheikh Jarrah evictions By AMY SPIRO and AARON BOXERMANToday, 7:03 pmUpdated at 7:18 pm Illustrative: A Syrian man fills a bucket with water inside Zaatari, the largest camp for Syrian refugees in Mafraq, Jordan, on Sunday, Feb. 3, 2019. (AP/Raad Adayleh) Israel agreed to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amount of water it supplies to Jordan in an effort to battle a devastating shortage, as Foreign Minister Yair Lapid met with his Jordanian counterpart Ayman Safadi at a crossing point over the Jordan River Thursday. The meeting marked the first public encounter between top Israeli and Jordanian officials since a new Israeli 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last month. Ties between Jerusalem and Amman had become increasingly thorny in recent years. While Lapid has sought to repair the relationship, a Jordanian warning during the meeting about possible Israeli “war crimes” in Jerusalem signaled that some of those friction points may remain. Under the deal signed Thursday, Israel will supply Jordan with an additional 50 million cubic meters (65 million cubic yards) of water to Jordan in 2021, Israel’s Foreign Ministry said. Israel already provides water to Jordan annually under an agreement signed in 1994. The two also agreed to raise a cap on Jordanian exports to the West Bank from $160 million to $700 million. The meeting took place on the Jordanian side of the Allenby Bridge, which connects Jordan to the West Bank. Head of the Yesh Atid party Yair Lapid speaks during a faction meeting at the Knesset on July 5, 2021.(Olivier Fitoussi/Flash900 Jordan has been experiencing severe water shortages for months, and submitted a request to Israel for additional supplies in March. Former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approved the request after several weeks of delay amid tension between the nations. Jordan reportedly requested an additional eight million cubic meters but received only three million. Israel said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had approved the agreement to transfer the additional 50 million cubic meters. ADVERTISEMENT Jordan said technical teams will iron out the details in the coming days, and that talks on implementing the export ceiling will be held among Israeli, Jordanian and Palestinian officials. Jordan’s Foreign Minister Ayman Safadi at a press conference in Berlin on March 10, 2021. (Kay Nietfeld / POOL / AFP) Gidon Bromberg, the Israeli director of EcoPeace Middle East, a Jordanian, Palestinian and Israeli environmentalist group, said the deal marks a “dramatic increase” in water exports from Israel. Under a 1994 deal, Israel is supposed to supply Jordan with some 50 million cubic meters (65 million cubic yards) of water annually, but Bromberg said Israel had not exported more than 10 million cubic meters per year until now. He said Jordan still faces a water deficit of 500 million cubic meters (653 million cubic yards) a year and would have to import considerably more to ensure a continuous supply for all its needs. Jordan is one of the driest countries on earth and its water shortages are expected to worsen with climate change. Following the meeting, Lapid expressed appreciation for Jordan’s cooperation. “The Kingdom of Jordan is a neighbor and important partner of the State of Israel,” Lapid said Thursday. “The Foreign Ministry will continue to hold an ongoing dialogue to preserve and strengthen ties. We will exp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 the wellbeing of both countries.” Water pours into an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pool in Ghor al-Haditha, around 80km south of the Jordanian capital Amman, on April 20, 2021. (Khalil MAZRAAWI / AFP) But in a sign of remaining tensions between the countries, Jordan’s Foreign Ministry pointed out that Safadi had warned Israel against the planned eviction of Palestinians from their homes in East Jerusalem’s Sheikh Jarrah neighborhood, an issue which has become a trigger for regional tensions. ADVERTISEMENT Safadi “emphasized the necessity of respecting the historical and legal status quo in the Al-Aqsa Mosque/al-Haram al-Sherif and to respect the right of the families in Sheikh Jarrah to their homes, stressing that their expulsion would constitute a war crime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according to the Jordanian readout of the meeting. Palestinians pray during a protest as local Palestinian families face eviction in the Sheikh Jarrah neighborhood of East Jerusalem, on May 8, 2021 (Menahem KAHANA / AFP) He told Lapid that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o the two-state solution as a way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peace.” On Wednesday, Jordan condemned Israel’s decision to dismantle the tents in the small hamlet of Khirbet Humsa in the Jordan Valley for at least the third time since November. “The demolition, displacement and confiscation of land is a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 clear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rules and Israel’s obligations as an occupying power,” Jordan’s Foreign Ministry tweeted. Jordanian King Abdullah is slated to meet with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Joe Biden at the White House on July 19. According to 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Jen Psaki, the two will discuss “Jordan’s leadership role in promoting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AP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拉皮德幫助約旦簽署大筆水交易,但關係仍然緊張 拉皮德說,拉皮德和薩法迪之間達成的協議建立在納夫塔利·貝內特總理決定在當前水年向約旦出售多達 50 立方米的水的基礎上。 作者:TOVAH LAZAROFF , OMRI NAHMIAS 2021 年 7 月 8 日 22:27 THE KINNERET,以色列唯一的天然飲用水源 (照片來源:OLIVIER FITOUSSI/FLASH90) 廣告 上週,納夫塔利·貝內特總理 在安曼的宮殿裡秘密會見了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因為兩國在今年夏天晚些時候分別前往華盛頓之前敲定了一項重大的水資源協議。 以色列媒體週四廣泛報導了這次會議的故事,但貝內特的辦公室沒有證實。 前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和阿卜杜拉國王之間的這種會晤很少見,而且由於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已經很多年沒有發生過。上週貝內特和阿卜杜拉同意兩國必須彌合這種裂痕。作為朝這個方向邁出的一步,他們談到了水交易。 外交部長亞伊爾·拉皮德( Yair Lapid) 週四公開訪問了約旦,以幫助敲定水資源協議和單獨的協議以提高貿易水平。 “約旦王國是以色列國的鄰居和夥伴。外交部將繼續進行持續對話,以維護和加強這種關係,”拉皮德在其辦公室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 “為了兩國的利益,我們將擴大經濟合作,”他補充說。 以色列計劃出售 5000 萬立方米。約旦的水,這可能是短期的年度分配。此舉將增加 5500 萬立方米。根據 1994 年兩國之間的和平協議,每年保證給約旦的撥款。 額外的水供應很少見。2010 年,以色列允許約旦購買 1000 萬立方米。4 月,300 萬立方米。購買被批准。 貝內特已經初步批准了這筆交易,拉皮德週四與約旦同行艾曼·薩法迪會面時,這一交易得到了鞏固。 “最終細節將由專業團隊在未來幾天內製定出來,”外交部表示。 貝內特領導的新政府尋求改善與其地區盟友的關係,這對以色列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去年,國防部長本尼·甘茨和前外交部長加比·阿什肯納茲與他們的鄰居一起制定了損害控制措施。 預計以色列的姿態將幫助約旦應對可能破壞哈希姆王國穩定的經濟困境和乾旱。 在約旦,拉皮德還同意將約旦對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出口水平從 1.6 億美元增加到 7 億美元。每年。 約 4.7 億美元。外交部表示,其中的一部分“將納入巴勒斯坦貿易法規(A1 清單),其餘按照以色列的貿易法規(B 清單)處理”。 “增加將由各方根據巴黎議定書決定,該議定書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之間的貿易提供了經濟框架,”它補充說。 拉皮德之行被視為今年夏天訪問華盛頓的前奏。Bennett 的旅行日期尚未確定。 但白宮週三宣布,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將於 7 月 19 日抵達華盛頓,會見美國總統喬拜登。 官方聲明說:“總統和第一夫人期待著歡迎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陛下、拉尼亞王后陛下和侯賽因王儲殿下來到白宮。” “陛下的訪問將凸顯美國與約旦之間持久的戰略夥伴關係,約旦是美國的重要安全夥伴和盟友。” 白宮表示:“這將是一次討論中東面臨的諸多挑戰並展示約旦在促進該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面的領導作用的機會。” “拜登總統期待與陛下合作,在多個政治、安全和經濟問題上加強雙邊合作,包括促進對約旦美好未來至關重要的經濟機會。” 華盛頓研究所阿以關係科雷特項目主任戴維·馬科夫斯基告訴《耶路撒冷郵報》,他認為這次訪問“反映了拜登是第一批訪問的阿拉伯領導人之一——即使是在上任半年後——”想表明他對被視為親美盟友的哈希姆王國的支持。” “雖然安全關係仍然很好,但我相信政府希望約旦和以色列領導人之間的個人關係在後內塔尼亞胡時代得到改善,”馬科夫斯基說。 然而,在拉皮德訪問薩法迪期間,兩國之間的衝突點仍然很明顯:聖殿山、耶路撒冷和西岸定居點。 約旦與聖殿山(也稱為 al-Haram al-Sharif)有著特殊的關係,這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聖地,哈希姆王國對其負有監護責任。 約旦擔心以色列想要改變聖殿山的現狀,即只允許穆斯林崇拜,而禁止猶太人祈禱。 據約旦通訊社報導,薩法迪與拉皮德談到了保持聖殿山現狀的必要性。他敦促拉皮德不允許從東耶路撒冷謝赫賈拉社區驅逐巴勒斯坦人,並警告說這將構成戰爭罪。 薩法迪還強調了以東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首都的 1967 年前邊界線為基礎的兩國解決以巴衝突的重要性。 前內塔尼亞胡政府反對任何基於 1967 年之前的路線的兩國決議,而前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則支持這一基本框架。 貝內特政府由支持和反對基於 1967 年路線的兩國安排的政黨組成。貝內特本人反對建立巴勒斯坦國,而拉皮德則贊成一個,但都不希望按照 1967 年的路線建立巴勒斯坦國。 Maariv 為本報告做出了貢獻 Lapid helps ink large water deal in Jordan, but ties still tense The agreement reached between Lapid and Safadi builds on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s decision to sell up to 50 cubic meters of water to Jordan during the current water year, Lapid said. By TOVAH LAZAROFF, OMRI NAHMIAS JULY 8, 2021 22:27 THE KINNERET, Israel’s sole nat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photo credit: OLIVIER FITOUSSI/FLASH90) Advertisement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secretly met with Jordan’s King Abdullah at his palace in Amman last week, as the two countries finalize a major water deal in advance of their separate trips to Washington later this summer. The story of the meeting was reported widely Thursday by the Israeli media but was not confirmed by Bennett’s office. Such meetings between former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and King Abdullah were rare and had not happened for a number years due to rising tens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Last week Bennett and Abdullah agreed that the two countries must heal that rift. As a step in that direction they spoke of a water deal. Foreign Minister Yair Lapid on Thursday publicly visited Jordan to help finalize the water deal and a separate deal to increase trade levels. “The Kingdom of Jordan is a neighbor and partner of the State of Israel. The Foreign Ministry will continue to hold an ongoing dialogue in order to preserve and strengthen that relationship,” Lapid said,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put out by his office. “We will exp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 the benefit of both countries,” he added. Israel plans to sell 50 million cu.m. of water to Jordan, in what could be a short term annual allocation. Such a move would augment the 55 million cu.m. yearly allotment guaranteed to Jordan under the 1994 pea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dditional water offers have been rare. In 2010 Israel allowed Jordan to purchase 10 million cu.m. and in April, a 3 million cu.m. purchase was approved. Bennett already gave his initial approval to the deal, which was cemented when Lapid met with his Jordanian counterpart, Ayman Safadi, on Thursday. “Final details will be worked out by the professional teams in the coming days,” the Foreign Ministry said. The new Bennett-led government has sought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with its regional ally, viewed as essential to Israel’s national security. Over the last year Defense Minister Benny Gantz and former foreign minister Gabi Ashkenazi worked on damage control measures with their neighbor. Israel’s gestures are expected to help Jordan combat its economic woes and drought which have threatened to destabilize the Hashemite Kingdom. While in Jordan Lapid also agreed to increase Jordan’s export level to Palestinians in the West Bank from $160 million to $700m. annually. Some $470m. of that sum “will be included under Palestinian trade regulations (List A1), with the rest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Israel’s trade regulations (List B),” the Foreign Ministry said. “The increase will be decided by the par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ris Protocol, which provides the economic framework for trade between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it added. Lapid’s trip is seen as a precursor to this summer’s Washington visits. No date has yet been set for Bennett’s trip. But King Abdullah of Jordan will arrive in Washington on July 19 to meet with US President Joe Biden, the White House announced on Wednesday. “The President and the First Lady look forward to welcoming His Majesty King Abdullah II of Jordan, Her Majesty Queen Rania, and His Royal Highness Crown Prince Hussein to the White House,” the official statement reads. “His Majesty’s visit will highlight the enduring and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ordan, a key security partner and ally of the United States.” “It will be an opportunity to discuss the many challenges facing the Middle East and showcase Jordan’s leadership role in promoting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the White House said. “President Biden looks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His Majesty to strengthen bilateral cooperation on multiple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issues, including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opportunities that will be vital for a bright future in Jordan.” David Makovsky, director of the Koret Project on Arab-Israel relations at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told The Jerusalem Post that he believed the visit “reflects that to be among the first Arab leaders to visit – even if a half year since taking office – Biden wants to signal his support for the Hashemite Kingdom that is viewed as a pro-American ally.” “While security ties remain excellent, I am sure the administration hopes that personal ties will improve in the post-Netanyahu era between the leadership of Jordan and Israel,” said Makovsky. Tensions, however, were still evident during Lapid’s visit with Safadi regarding points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Temple Mount, Jerusalem and West Bank settlements. Jordan ha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Temple Mount – also known as al-Haram al-Sharif – which is the third holiest site in Islam, over which the Hashemite Kingdom has custodial responsibilities. Jordan fears that Israel wants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on the Temple Mount, that allows only Muslim worship while banning Jewish prayer. According to the Jordan News Agency, Safadi spoke with Lapid of the need to preserve the Temple Mount’s status quo. He urged Lapid not to allow the eviction of Palestinians from the east Jerusalem Sheikh Jarrah neighborhood, warning that it would be a war crime. Safadi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a two-state solution to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based on the pre-1967 lines with east Jerusalem as a Palestinian capital. The former Netanyahu government had opposed any two-state resolution based on the pre-1967 lines, while former prime minister Ehud Olmert had supported that basic framework. Bennett’s government is made up of parties that support and oppose a two-state arrangement based on the 1967 lines. Bennett himself is opposed to a Palestinian state, while Lapid favors one, but neither want a Palestinian state on the 1967 lines. Maariv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以色列預算計劃:促進人工智能,將辦公室改造成家庭,促進雜草出口 在國家預算批准之前,財政部提出了結構性變化,這是 2021-2022 年經濟計劃的一部分 通過紹莎娜所羅門 今天,下午 3:11 納夫塔利·貝內特總理於 2021 年 6 月 20 日在耶路撒冷總理辦公室主持內閣會議 (Alex Kolomoisky/POOL) 以色列的 2021-2022 年預算包括一系列擬議的結構性變革和改革,包括一項促進基於人工智能的技術的計劃,以及允許商業房地產開發商將辦公空間轉換為住宅單位的計劃,詳細信息於週三晚間由以色列政府公佈。財政部。 在國家預算獲得批准之前,財政部向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 (Naftali Bennett) 提交了它希望作為以色列今明兩年經濟計劃的一部分實施的主要結構性改革。 這將是自 2019 年獲得批准以來的第一個預算,隨後是兩年的政治僵局。 該計劃基於三個主要原則:通過培訓和將邊緣人群納入勞動力隊伍來鼓勵就業和投資於人力資本;促進交通、住房、能源和技術基礎設施;通過減少監管、提高競爭力、提升公共服務和簡化政府運作,創造條件支持私營和公共部門的增長。 擬議計劃是《安排法》的一部分,將與預算一起提交。財政部部長阿維格多·利伯曼說,最近在一次會議上說,他計劃在11月份通過的預算。 在提案中: 降低生活成本,通過緩解通過接受國際標準的產品進口,沒有本地需要額外的批准,並通過使多方進口產品並行。 通過一項法律,要求金融實體在獲得他們的批准後將其客戶的信息傳輸給技術公司,這些公司可以向這些客戶提供有關他們消費的金融服務、他們為他們支付的確切金額以及多少的信息,從而增加銀行業的競爭如果他們轉向另一家金融服務提供商,他們就可以省錢。這將有助於加強客戶相對於金融實體的地位,促進先進技術金融實體(金融科技公司)進入市場,增加銀行系統的競爭,減少銀行系統中的家庭和小企業支出。 廣告 一目了然:Azrieli 天文台的特拉維夫景色(照片:對方提供) 設置了就業目標對經濟2030年,改革和建立新的職業培訓計劃,以確保員工的工人滿足需求。 將辦公空間轉換為住宅單元:該部表示,以色列已預留數千萬平方米的辦公和商業空間,這些空間在未來幾十年將不再需要。鑑於增加住房供應和精簡土地使用的需要,該部建議將50%的辦公空間(位於住宅區附近的)轉換為“微型”公寓,這將增加數千個住宅單元聲明說,到住房供應。 制定國家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計劃。該計劃包括批准一項國家人工智能計劃,以促進該領域的技術發展;消除官僚主義以鼓勵併購和促進投資;改善稅收;從國外吸引人才回到以色列;促進阿拉伯人融入科技行業;並使科技公司能夠在當地試用他們的產品。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 (AI) 的說明性圖像(Getty Images 的 Phonlamai iStock) 減少監管。 週二,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財政部長阿維格多·利伯曼和司法部長吉迪恩·薩爾啟動了一項降低監管和官僚主義的國家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執行“智能監管”並廢除不必要和繁瑣的規則,以幫助經濟擺脫冠狀病毒的低迷。 促進醫用大麻的出口:以色列在醫用大麻領域的研發、知識和監管方面比競爭國家具有“顯著優勢”。所有這些都有助於使以色列成為該領域的全球領導者。然而,該部門的潛力尚未實現,其想法是消除現有的醫療出口障礙,從而允許大麻生產商擴大出口選擇並使其多樣化。 通過加強對工資和養老金支付的監督以及監督採購策略的團隊等步驟,提高國防預算的透明度。 廣告 衛生系統:放寬監管,通過與私營衛生部門公平競爭來加強公共衛生系統;並通過改變預算方式和設置赤字罰款來穩定醫院的財務。 改革教育體系,將決策權、教學計劃和預算從中央政府移交給具有成功業績記錄的學校管理人員。 通過促進綠色發電、轉向電動交通和增加對綠色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包括太陽能設施建設、為可再生能源項目騰出土地以及在全國范圍內增加儲能設施,鼓勵向清潔能源過渡。 說明性圖片:2010 年 8 月 31 日,一名工人在北部城市 Safed 附近的 Tikun Olam 公司的種植設施中種植大麻。(Abir Sultan/Flash 90) 公共交通:取消限制,使私營實體,尤其是雇主和市政當局能夠建立私人交通系統;簡化使用拼車解決方案作為擁有汽車的替代方案;加強執法;根據交通部製定的指標,向公民提供公共交通年度報告;建立公共和私營部門聯合夥伴關係,以開發城市地區以外的停車位。 該部表示,這些提案還支持在 Dan 地區建造 1500 億新謝克爾(460 億新謝克爾)的地鐵項目,該項目每年可節省 26-340 億新謝克爾新謝克爾,並創造 1250,000 個新工作崗位。 財政部提出的其他建議包括:促進政府數字化,為公民提供更多數字化服務;改善監獄系統;為郵政服務創造競爭;使消防法規適應西方世界標準;和精簡的法律制度。 Israel budget plan: Boost AI, convert offices to homes, promote weed exports Ahead of state budget approval, Finance Ministry presents structural changes that are part of economic plan for 2021-2022 By SHOSHANNA SOLOMON Today, 3:11 pm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leads a cabinet meeting at the Prime Minister's Office in Jerusalem on June 20, 2021 (Alex Kolomoisky/POOL) Israel’s 2021-2022 budget includes a slew of proposed structural changes and reforms, including a program to boo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technologies and permission for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ers to convert office space into residential units, details of which were released late Wednesday night by the Finance Ministry. Ahead of the approval of the national budget, the Finance Ministry presented to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the main structural changes it hopes to institute as part of its economic plan for Israel for this year and next. It will be the first budget since one was approved for 2019, which was followed by two years of political gridlock. The program is based on three main principles: encouraging employment and investing in human capital by training and integrating sidelined populations into the workforce; boosting transportation, housing, energy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to support growth in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by cutting back on regulation, boosting competitiveness, upgrading public services and streamlining government operations. The proposed plan is part of the Arrangements Law that will be submitted with the budget. Finance Minister Avigdor Liberman said recently at a conference that he plans to pass the budget by November. Among the proposals: Lower the cost of living through easing imports by accept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 standards, without needing additional approvals locally, and by enabling multiple parties to import products in parallel. Increase competition in banking by passing a law requiring financial entities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customers, with their approval, to technology firms that can provide these customer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nancial services they consume, how much exactly they are paying for them and how much they could save if they switch to another 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r. This will help strengthen customers’ position vis-à-vis financial entities, promote the entry of advanced technological financial entities (fintech firms) into the market, increase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system and reduce household and small business expenses in the banking system. ADVERTISEMENT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the Tel Aviv view from the Azrieli observatory (photo: Courtesy) Set out employment targets for the economy for 2030, and reform and set up new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s to ensure workers meet demand in the workforce. Convert office spaces to residential units: Israel has tens of millions of square meters earmarked for office and commercial spaces that won’t be needed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 ministry said. In light of the need to increase housing supply and streamline the use of land, the ministry proposes to convert up to 50% of office spaces, those located near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to “micro-unit” apartments, which will add thousands of residential units to the housing supply, the statement said. Set up a national program to promote the high-tech industry. The plan includes approving a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gram, to boost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in the sector; removing bureaucracy to encourag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boost investments; improving taxation; attracting talent back to Israel from abroad; boos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rabs into the tech sector; and enable tech firms to try out their products locally. Illustrative image of robot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Phonlamai iStock by Getty Images) Cutting back on regulation.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Finance Minister Avigdor Liberman and Justice Minister Gideon Sa’ar on Tuesday launched a national plan to lower regulation and bureaucracy. The aim of the program is to enforce “smart regulation” and do away with unnecessary and burdensome rules in order to help the economy come out of its coronavirus slump. Promote the export of medical cannabis: Israel ha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over competing countries with regard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nowledge and regulation in the medical cannabis sphere. All of this can help make Israel a global leader in the field. Yet the potential in the sector has yet to be realized, and the idea is to remove existing barriers to medical exports and thus to allow cannabis producers to expand and diversify export options. Increas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defense budget, through greater supervision of salaries and pension payments and a team to overse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mong others steps. ADVERTISEMENT The health system: lower regulation, strengthen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by 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 with the private health sector; and stabilize hospitals’ finances by changing how they are budgeted and setting out fines for deficits. Reform the education system, by transferring decision making powers, teaching programs and budget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school managers who have a proven successful track record of achievements. Encourage the transition to clean energy by boosting gree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witching to electric transportation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green-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lar facilities, releasing land for 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 and boosting storage facilities nationwide . Illustrative image: A worker tends to cannabis plants at a growing facility for the Tikun Olam company near the northern city of Safed August 31, 2010. (Abir Sultan/Flash 90) Public transportation: Remove restrictions to enable private entities, especially employers and municipalities, to set up privat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ase the use of ride-sharing solutions as an alternative to car ownership; increase enforcement; provide citizens with an annual report 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indices set up by the Transportation Ministry; and set up joint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partnership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rking spaces outside urban areas. The proposals also support a NIS 150 billion ($46 billion) metro project in the Dan regional area that will lead to NIS 26-NIS 34 billion in annual savings and will create 1250,000 new jobs, the ministry said. Among the other proposals set out by the Finance Ministry are: promoting government digitization and offering more digitalized services to citizens; improving the prison system; creating competition for postal services; adapting fire regulations to Western world standards; and streamlining the legal system. 以色列的墮胎替代方案:Efrat 拯救了猶太嬰兒 由哈達沙灣 2021 年 7 月 5 日 16:34 (圖片來源:EFRAT PR) 廣告 四十多年來,EFRAT 組織在虔誠的 Eli Schussheim z'l 博士的領導下,通過讓母親能夠克服痛苦並為自己做出最佳選擇來拯救猶太嬰兒。 在一個支持或反對墮胎自動取決於一個人的政治派別的時代,EFRAT 始終高於政治。 “我是親選擇!” 是 Schussheim 博士的座右銘。從他與陷入困境的孕婦打交道的經歷中,他了解到絕大多數尋求墮胎的婦女都覺得他們別無選擇。此外,絕大多數人遺憾地沒有意識到後果——醫療、身體和情感。作為醫學博士,他的理由是孕婦有權獲得有關其身心健康的信息。 在討論與墮胎相關的風險時,Schussheim 博士將所有事實都擺在桌面上。“墮胎可能會導致身體並發症,其中許多是可以治療的,”他說。“然而,以遺憾的形式出現的情感影響可能是終生和毀滅性的。” EFRAT 的首席社會工作者 Ruthy Tidhar 分享了該組織的基本政策。“我們永遠不會試圖用基於意識形態、道德或宗教理由的論點來左右女性。相反,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信息和幫助賦予他們權力,以便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佳決策。來找我們的女性覺得被墮胎困住了。我們向他們表明存在其他選擇。” 圖片來源:Efrat PR 統計數據顯示,以色列的大部分墮胎都是因為經濟問題而進行的,這就是舒斯海姆博士的口號來源:“不要因為錢而結束生命!” EFRAT 將根據個人情況提供一切所需,以幫助克服經濟困難,從而防止不必要的終止妊娠:如何利用各種政府和市政項目的指導、情感支持以及實際幫助。後者相當於一個完整的包裹,可以滿足嬰兒的所有需求:床、嬰兒車、浴缸、嬰兒座椅、躺椅等,以及包括嬰兒頭兩年的配方奶粉、尿布和其他用品的每月交付。在極端情況下,EFRAT 甚至會為其他家庭成員送去食物籃。 “考慮墮胎的女性處於一種微妙、壓力和通常複雜的境地,”Tidhar 解釋說。“他們可能想要留下自己的孩子,但感到孤獨、擔心和絕望。除了經濟援助外,EFRAT 還致力於提供情感支持,以確保沒有女性在掙扎中感到孤獨,並使她能夠實現情感健康和恢復能力。” 為此,EFRAT 擁有一支由約 3,000 名訓練有素的志願者組成的團隊,其中許多人自己也考慮過墮胎,但最終在 EFRAT 的幫助下保住了他們的孩子。這些志願者熱衷於幫助其他女性,並在必要時繼續積極參與女性的生活。 Miri K. 已成為 EFRAT 志願者超過 25 年。“我開始的時候,支持女性繼續懷孕並不是當務之急。許多婦女做出了獨自終止妊娠的曲折決定。我剛開始做志願者時,我支持的婦女所生的一些嬰兒現在在軍隊中,甚至有自己的家庭。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Miri 解釋說,沒有兩個案例是相同的。“有很多問題處於危險之中;這對夫妻的關係、財務狀況、家庭動態、健康……不僅僅是給他們一個嬰兒車。一點也不!支持女性意味著幫助她們重新發現自己的精神並賦予她們思考的空間。這意味著在住房、醫生、律師方面幫助他們,幫助他們獲得福利,並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權利。” Miri 與她通過 EFRAT 支持的婦女的關係通常遠遠超出出生。她被邀請參加慶祝活動和生日派對。她幫助女性尋找臨時住所,並經常倡導社區對家庭的支持。 Miri 尊重每位女性的隱私,並註意不向任何人施加壓力。她允許每個女人決定她想要多少聯繫以及是否將她介紹給他們的家人或朋友。“我的目​​標是幫助女性了解她有多種選擇。他們知道他們可以給我打電話,我會在他們身邊——按照他們的條件,”她說。 EFRAT 通過中央位置和當地公共汽車上的廣播、電視和廣告牌提供信息。出版物在高中、軍事基地、大學和公眾中分發。它活躍在社交媒體上,包括希伯來語和英語 Facebook 頁面,包括圖片和推薦。為有需要的婦女提供全天候的緊急熱線,由熟練的管理人員運營,將她們與其他 EFRAT 團隊以及其他機構和服務聯繫起來。 在 6 月 9 日突然去世之前,舒斯海姆博士將在以色列各地——高中、軍事基地和大學——以及世界各地的各種知名論壇上發表演講。他是一個有使命的人,他竭盡全力推動它。 迄今為止,EFRAT 已積極參與了大約 80,000 名嬰兒的救援,但根據 Schussheim 博士的女婿兼 EFRAT 主管 Chagai Goldschmidt 的說法,這個數字要高得多。“從 Schussheim 博士發表的數百場講座和他分發的所有文獻來看,他的影響是深遠的,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他說。“每一天都有一位女士打電話給 EFRAT,告訴我們自從聽到我岳父的講話(有些是很多年前),他們已經做出了永遠不進行墮胎的堅定​​決定,”他說。 EFRAT 正在積極延續 Schussheim 博士拯救以色列嬰兒的傳統,目前的運動旨在拯救 500 名嬰兒。繼續 Eli Schussheim 博士的重要工作,幫助我們拯救猶太人的生命!與已經證明自己並繼續這樣做的組織合作,拯救猶太嬰兒——以及他們所有的後代! Israel’s abortion alternative: Efrat saves Jewish babies By HADASSAH BAY JULY 5, 2021 16:34 (photo credit: EFRAT PR) For over four decades, the EFRAT organiz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devoted Dr. Eli Schussheim z”l, has been saving Jewish babies by giving their mothers the ability to overcome their distress and make the best choice for themselves.? In an era when alignment for or against abortion automatically depends on one’s political affiliation, EFRAT has always remained above politics. “I am pro-choice!” was Dr. Schussheim’s motto. From his experience dealing with pregnant women in distress, he learned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women seeking abortion felt they had no other recourse. Moreover, the vast majority were pitifully unaware of the ramifications – medical, physical, and emotional. As an MD, his rationale was that a pregnant woman has the right to receive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her physical and emotional health. When discussing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abortion, Dr. Schussheim put all the facts on the table. “There are physical complications that may result from an abortion, many of which are treatable,” he said. “However, the emotional fallout, in the form of regret, can be life-long and devastating.” Ruthy Tidhar, EFRAT’s head social worker, shares the organization’s fundamental policy. “We will never try to sway women with arguments based on ideological, moral or religious grounds. Rather, our goal is to empower them through information and assistance, so that they can make the best decision for themselves. Women who come to us feel trapped into having an abortion. We show them that other options exist.”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abortions in Israel are performed due to financial problems, and this is the source of Dr. Schussheim’s rallying cry: “You don’t end a life because of money!” Depending on the individual situation, EFRAT will provide whatever is needed to help overcome the economic difficulty and thus prevent the unnecessary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guidance on how to tap into various government and municipal programs, emotional support, as well as practical assistance. The latter amounts to a complete package to cover all of baby’s needs: a bed, stroller, bathtub, infant seat, layette, etc. as well as a monthly delivery that includes formula, diapers and other supplies for the child’s first two years. In extreme cases, EFRAT even sends a food basket for the rest of the family. “Women considering abortion are in a delicate, stressful and often complex situation,” explains Tidhar. “They may want to keep their baby, but feel alone, worried and desperate. 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ic assistance, EFRAT is dedicated to providing emotional support, to ensure that no woman feels alone in her struggle, and to enable her to achieve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 To this end, EFRAT has a team of some 3,000 trained volunteers, many of whom have themselves considered abortion but ended up keeping their baby with the help of EFRAT. These volunteers are enthusiastic about helping other women, and continue to be an active presence in the women’s lives for as long as necessary. Miri K. has been an EFRAT volunteer for over 25 years. “I started at a time when supporting women to continue their pregnancy was not a priority. Many women were making the tortuous decision to terminate their pregnancies alone. Some of the babies who were born to the women I supported when I first started volunteering are now in the army or even have families of their own. It’s mind-boggling!” ( Photo credit : Efrat PR ) Dr. Eli Schussheim Miri explains that no two cases are alike. “There are so many issues at stake; the couple’s relationship, finances, family dynamics, health… It’s not just about giving them a stroller. Not at all! Supporting women means helping them rediscover their spirit and empowering them to find space to think. It means helping them with housing, doctors, lawyers, assisting them in accessing benefits, and making them aware of their rights.” Mir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men she supports through EFRAT often extends far beyond birth. She is invited to celebrations and birthday parties. She’s helped women locate a temporary place to live, and has often advocated for community support for a family. Miri respects each woman’s privacy and is careful not to pressure anyone. She allows each woman to decide how much contact she wants and whether or not to introduce her to their family or friends. “My goal is to help a woman understand that she has options. They know they can call me and that I will be there for them—on their terms,” she said. EFRAT makes information accessible using radio, television and billboards in central locations and on local buses. Public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high schools, military bases, universities and to the general public. It has an active presence on social media, with Hebrew and English Facebook pages, including pictures and testimonials. An emergency hotline is available around the clock for women in need, operated by skilled administrators who link them to other EFRAT teams as well as to other agencies and services as appropriate. Until his sudden passing on June 9, Dr. Schussheim would deliver lectures across Israel - in high schools, military bases and universities - and all over the world in various high-profile forums. He was a man with a mission, and he did all in his power to promote it. To date, EFRAT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rescue of some 80,000 babies, although according to Chagai Goldschmidt, son-in-law of Dr. Schussheim and director at EFRAT, that number is far greater. “From the hundreds of lectures Dr. Schussheim delivered and all the literature he’s distributed, his influence was far-reaching, beyond what we can imagine,” he said. “Not a day goes by without a woman calling EFRAT informing us that since hearing my father-in-law speak (for some it was many years before), they had made a firm decision never to perform an abortion,” he said. EFRAT is actively continuing Dr. Schussheim’s legacy of rescuing Israel’s babies, with a current campaign aimed at saving 500 babies. Continue the important work of Dr. Eli Schussheim and help us save Jewish lives! Partner with the organization that has proven itself and that continues to do so, saving Jewish babies – and all their succeeding generations! 以色列的拉皮德與波蘭的大屠殺賠償法 - 分析 拉皮德就這項最新立法抨擊波蘭人的決定表明,他無意改變對這些問題的態度,保持三年前的立場。 作者:HERB KEINON 2021 年 7 月 7 日 22:37 上週,外交部長亞伊爾·拉皮德 (Yair Lapid) 發表講話。 (圖片來源:FLASH90) 廣告 “我們自己制定法律,而且……我們不欠任何人任何東西,”波蘭執政的法律與正義 (PiS) 黨主席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 (Jaroslaw Kaczyński) 週二表示,回應以色列對擬議法律的憤怒。猶太人和其他人不可能對二戰後波蘭共產主義政權沒收的財產提出索賠。 卡欽斯基所說的至少有 一半是正確的:波蘭制定了自己的法律,波蘭參議院目前正在辯論該法律,該法律已經在議會下院通過。 但同樣正確的是,這些法律確實有影響,而且——正如新任外交部長亞伊爾·拉皮德 (Yair Lapid) 已經明確表示的那樣——如果參議院通過並總統簽署該特定法律,將對以色列產生非常令人不寒而栗的影響——波蘭關係。 上個月,拉皮德表示,這項禁止大屠殺賠償要求的法律 是“不道德的”和“無法抹去大屠殺記憶中的恐怖的恥辱。 “這是一種可怕的不公正和恥辱,損害了大屠殺倖存者、他們的繼承人和在波蘭存在了數百年的猶太社區成員的權利,”他說。“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行動。這種不道德的法律將嚴重損害兩國關係。” 該法律是華沙和耶路撒冷之間在與大屠殺相關的問題上的最新緊張局勢,該問題可以追溯到 2018 年,當時波蘭發起立法,將說國家對大屠殺負有任何責任定為犯罪。大屠殺期間,波蘭有 300 萬猶太人被殺害。 一年後,前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在訪問華沙時被錯誤引用,稱“波蘭人”與納粹合作,而不是“波蘭人”與納粹合作,緊張局勢再次爆發 。 但是,這一期與前兩期不同的是,耶路撒冷的新政府比內塔尼亞胡更不可能在現實政治計算中對波蘭採取和解姿態,以獲得他們的外交援助以抵禦經常充滿敵意的歐盟. 新政府的出現使各國能夠重新調整其國際關係。上週,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 (Naftali Bennett) 批准向乾旱的約旦出售 5000 萬立方米的水,這顯然是為了積極重建與在內塔尼亞胡領導下變壞的哈希姆王國的關係。 拉皮德也曾表示,他打算與美國民主黨重新建立關係。他也有可能與波蘭重新建立關係,但這次是相反的方向。 作為 2018 年的反對黨 MK,拉皮德直言不諱地批評波蘭通過立法的努力,旨在讓波蘭擺脫對大屠殺的任何責任,他指責內塔尼亞胡對波蘭人過於軟弱。 拉皮德的已故父親湯米拉皮德是大屠殺倖存者,當時憤怒地在推特上譴責了這項法律。 拉皮德在推特上寫道:“我完全譴責新的波蘭法律,該法律試圖否認波蘭參與大屠殺。” “它是在德國構思的,但數十萬猶太人在沒有遇到德國士兵的情況下被殺害。有波蘭的死亡集中營,沒有任何法律可以改變這一點。” 我完全譴責試圖否認波蘭參與大屠殺的新波蘭法律。它是在德國構思的,但數十萬猶太人在沒有遇到德國士兵的情況下被殺害。有波蘭的死亡集中營,沒有任何法律可以改變這一點。 - יאיר לפיד - Yair Lapid (@yairlapid) 2018 年 1 月 27 日 這引起了波蘭大使館在 Twitter 上的以下回應:“你無法證實的說法表明,即使在以色列這裡,也非常需要大屠殺教育。” 大使館還寫道:“波蘭立法草案的目的不是‘粉飾’過去,而是保護真相免受此類誹謗。” 拉皮德反駁道:“我是大屠殺倖存者的兒子。我的祖母在波蘭被德國人和波蘭人殺害。我不需要你的大屠殺教育。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集體記憶中的後果中。你的大使館應該立即道歉。” 拉皮德是對波蘭人最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之一,並指責他們試圖改寫歷史。 2018 年 6 月,華沙在國際壓力下——尤其是來自美國的壓力——修改了法律,獲得了內塔尼亞胡的讚揚,內塔尼亞胡與波蘭同行發表了聯合聲明。拉皮德不太高興,稱該修正案是一個“坏笑話”。 “這項法律必須從波蘭的法律書籍中抹去,”他說。“他們應該取消這項可恥的法律,並請求死者的原諒。” 拉皮德當時在推特上說,“以色列和波蘭總理的聯合聲明是可恥的,不尊重受害者的記憶。內塔尼亞胡總理應立即取消。20 萬猶太人被波蘭人殺害,總理簽署了一份聲明,免除他們的責任。” 然而,當時的拉皮德只是一個反對派MK,能夠自由批評政府的政策,而不必為該政策承擔任何責任。他不需要調整與波蘭的關係,考慮到他們作為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維謝格拉德集團(包括匈牙利、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的一部分的支持,該集團經常在歐盟內部支持以色列並抵禦來自布魯塞爾歐盟總部的對以色列的譴責。 然而,拉皮德就這項最新立法抨擊波蘭人的決定表明,僅僅因為他已經從反對黨 MK 轉變為外交部長,現在看到了“整個外交舞台”,他無意改變對這些問題的態度並對波蘭人採取更加和解的態度。 這有兩個原因:首先,因為他真的相信在波蘭所做的事情是企圖改寫歷史,其次是因為他對歐盟採取了與內塔尼亞胡不同的方法。 雖然內塔尼亞胡普遍認為布魯塞爾是一個需要中和的敵對行為體,而中和它的最佳方法是在歐盟內部建立子聯盟,讓各國反擊來自布魯塞爾的根深蒂固的反以色列態度,拉皮德對歐洲的態度不同。 正如他在上個月上任後立即在外交苦難中發表的講話中所說的那樣,以色列對歐盟國家的情況“還不夠好”。 在明顯提到西歐國家時,他說“我們與太多政府的關係被忽視並變得敵對。大喊每個人都是反猶太主義者不是政策或工作計劃,即使有時感覺是對的。” 拉皮德表示,他已經與歐盟外交“沙皇”何塞普博雷爾和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接觸,“我們都認為是時候改變、改進、深化以色列與歐洲之間的對話了。” 換句話說,拉皮德希望轉向歐盟內部的自由民主國家,遠離那些可能為以色列提供外交掩護但其政權與杰斐遜民主國家相去甚遠的國家——如匈牙利和波蘭。 因此,儘管內塔尼亞胡希望盡可能與波蘭人解決困難,但拉皮德來自不同的學派,對討好內塔尼亞胡建立的子聯盟不太感興趣。 上週,拉皮德在他歷史性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之行中慷慨地表達了對內塔尼亞胡締結亞伯拉罕協議的感謝。然而,當談到這位前總理如何處理這個猶太國家與波蘭的關係時,你永遠不會聽到他說類似的話。 Israel's Lapid vs. Poland's Holocaust restitution law - analysis Lapid’s decision to slam the Poles over this latest piece of legislation shows that he has no intention of changing his tune on these issues, maintaining his stance from three years ago. By HERB KEINON JULY 7, 2021 22:37 FOREIGN MINISTER Yair Lapid speaks last week. (photo credit: FLASH90) Advertisement “We make our laws ourselves, and… we owe nothing to anyone,” the head of Poland’s ruling Law and Justice (PiS) party, Jaroslaw Kaczyński, said on Tuesday in response to Israeli anger over a proposed law that would make it impossible for Jews and others to make claims on property confiscated by the Polish Communist regime after World War II. At least half of what Kaczyński said is correct: Poland makes its own laws, and the Polish Senate is currently debating the law, which has already passed the lower House of parliament. But what is equally true is that those laws do have ramifications, and – as new Foreign Minister Yair Lapid has already made clear – this particular law, if the Senate passes it and the president signs it, will have a very chilling effect on Israeli-Polish ties. Last month Lapid said that this law, which would bar Holocaust restitution claims, is “immoral” and a “disgrace that will not erase the horrors of th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It is a horrific injustice and disgrace that harms the rights of Holocaust survivors, their heirs, and members of the Jewish communities that existed in Poland for hundreds of years,” he said. “This is an incomprehensible action. This immoral law will seriously harm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tries.” This law is the latest installment in tension between Warsaw and Jerusalem over Holocaust-related issues that goes back to 2018 when Poland initiated legislation that would have made it a crime to say that the state had an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Holocaust. Three million Jews were killed in Poland during the Holocaust. Tension flared again a year later when former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was misquoted during a visit to Warsaw as saying “the Poles” collaborated with the Nazis, rather than that “Poles” collaborated with the Nazis. But what makes this installment different than the last two is that there is a new government in Jerusalem that is less likely than Netanyahu to take a conciliatory posture toward the Poles in a realpolitik calculation to get their diplomatic assistance to fend off an often hostile European Union. The advent of a new government allows countries to recalibrate thei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me Minister Naftali Bennett last week endorsed the sale of 50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water to parched Jordan in an apparent effort to positively reset ties with the Hashemite Kingdom that turned sour under Netanyahu. Lapid, likewise, has said that he is intent on rebooting ties with Democrats in the US. He is also likely to reset ties with Poland, but this tim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As an opposition MK in 2018, Lapid was an outspoken critic of Poland’s efforts to pass legislation aimed at washing Poland’s hands of an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Holocaust, and he blamed Netanyahu for going too soft on the Poles. Lapid, whose late father, Tommy Lapid, was a Holocaust survivor, angrily tweeted his condemnation of the law at the time. “I utterly condemn the new Polish law which tries to deny Polish complicity in the Holocaust,” Lapid wrote on Twitter. “It was conceived in Germany, bu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Jews were murdered without ever meeting a German soldier. There were Polish death camps and no law can ever change that.” I utterly condemn the new Polish law which tries to deny Polish complicity in the Holocaust. It was conceived in Germany bu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Jews were murdered without ever meeting a German soldier. There were Polish death camps and no law can ever change that. — יאיר לפיד - Yair Lapid (@yairlapid) January 27, 2018 This elicited the following responses on Twitter from the Polish Embassy: “Your unsupportable claims show how badly Holocaust education is needed, even here in Israel.” The embassy also wrote: “The intent of the Polish draft legislation is not to ‘whitewash’ the past, but to protect the truth against such slander.” Lapid retorted: “I am a son of a Holocaust survivor. My grandmother was murdered in Poland by Germans and Poles. I don’t need Holocaust education from you. We live with the consequences every day in our collective memory. Your embassy should offer an immediate apology.” Lapid was one of the most outspoken critics of the Poles and accused them of trying to rewrite history. In June 2018, after Warsaw came under international pressure – especially from the US – it amended the law, garnering praise from Netanyahu, who issued a joint statement with his Polish counterpart. Lapid was less pleased, calling the amendment a “bad joke.” “This law has to be wiped off of the law books in Poland,” he said. “They should cancel this scandalous law and ask forgiveness from the dead.” Lapid tweeted at the time that the “joint statement by the Prime Ministers of Israel and Poland is shameful and disrespects the memory of the victims. PM Netanyahu should cancel it immediately. 200,000 Jews were murdered by Poles and the Prime Minister signed a statement that clears them of responsibility.” At the time, however, Lapid was only an opposition MK, able to freely criticize the government’s policies without having to bear any responsibility for that policy. He did not need to calibrate the relations with Pol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ir support as part of a group of former Warsaw Pact countries called the Visegrad Group – which includes Hungary,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 which often supports Israel inside the EU and fends off condemnations of Israel originating in the EU headquarters in Brussels. LAPID’S DECISION to slam the Poles over this latest piece of legislation indicates, however, that just because he has moved from opposition MK to foreign minister and now sees the “whole diplomatic playing field,” he has no intention of changing his tune on these issues and adopting a more conciliatory attitude toward the Poles.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first, because he genuinely believes that what is being done in Poland is an attempt to rewrite history, and secondly because he is tak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ward the EU than Netanyahu. While Netanyahu broadly saw Brussels as a hostile actor that needed to be neutralized, and the best way to neutralize it was by making sub-alliances inside the EU to get countries to push back against a deeply ingrained anti-Israel attitude coming out of Brussels, Lapid has a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Europe. As he said in a speech he gave in the Foreign Misery immediately after taking office last month, Israel’s situation vis-à-vis the countries of the EU “is not good enough.” In an apparent reference to the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he said “our relationship with too many governments has been neglected and become hostile. Shouting that everyone is antisemitic isn’t a policy or a work plan, even if it sometimes feels right.” Lapid said that he had already been in contact with EU foreign affairs “czar” Josep Borrell and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and that “we all think that it’s time to change, to improve, to deepen the dialogue between Israel and Europe.” In other words, Lapid wants to pivot toward the liberal democracies inside the EU, and away from those countries – like Hungary and Poland – that may give Israel diplomatic cover, but whose regimes are far from Jeffersonian democracies. So whereas Netanyahu wanted to smooth over difficulties with the Poles where possible, Lapid comes from a different school of thought and is less interested in currying favor with the sub-alliances that Netanyahu established. Lapid graciously made it a point on his historic trip to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last week to thank Netanyahu for forging the Abraham Accords. You’ll never hear him say anything similar,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how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managed the Jewish state’s ties with Poland. 黎巴嫩媒體應對前所未有的危機——分析 與真主黨無關的消息人士強調了這場危機的不同組成部分,而一些觀察人士則批評只關注該國的經濟層面。 作者:勞倫摩根貝瑟 2021 年 7 月 7 日 20:43 2021 年 6 月 28 日,在黎巴嫩貝魯特,一名男子在抗議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時走近擋住道路的燃燒的火。 (圖片來源:路透社/ISSAM ABDALLAH) 廣告 隨著黎巴嫩在政治和經濟上接近崩潰的邊緣,該國的新聞媒體對該問題的報導大不相同。 根據總理哈桑·迪亞布的說法,黎巴嫩距離“社會爆炸”還有幾天的時間。 國防部長本尼·甘茨週二在推特上表示,以色列向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提供援助,以幫助應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特別是考慮到“真主黨試圖加深伊朗在該國的投資”。 Al-Akhbar 網站的主頁是一個因支持真主黨而受到批評的新聞網站,其中刊登了馬龍教宗主教 Bechara Boutros al-Rai 的評論。Rai 將責任集中在候任總理薩阿德·哈里里和總統米歇爾·奧恩身上,呼籲他們組建政府,“因為黎巴嫩是這種延誤的受害者”,並補充說“每個人都在違反憲法”。 另一家支持真主黨的媒體 Al Mayadeen 在其主頁上沒有提及該國的局勢,而是將重點放在伊拉克的導彈和伊斯蘭革命衛隊新武器的實力上。 在周一舉行的“巴勒斯坦勝利”會議上,真主黨領導人哈桑·納斯魯拉將不斷惡化的經濟危機歸咎於美國,稱“美國人想要圍攻、懲罰和阻止對黎巴嫩的任何援助”。 另一方面,與真主黨無關的消息來源強調了危機的不同組成部分。黎巴嫩領先的英文報紙《每日星報》的主頁側重於經濟方面,刊登了關於貨幣疲軟和卡塔爾向黎巴嫩軍隊提供糧食援助的文章。 然而,一些觀察家批評只關注該國的經濟層面。 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弗里德曼研究員哈寧加達爾週二在推特上寫道:“令人著迷的是,有些人仍然將#Lebanon 視為一場經濟危機。令人著迷的是,有些人仍然拒絕看房間裡的大象。黎巴嫩處於伊朗的佔領之下——非傳統的,而且是通過代理人——但確實是一種佔領。” 一家不隸屬於真主黨的主要阿拉伯語日報 An-Nahar 重點報導了有關國際應對危機的文章,包括對沙特阿拉伯“拒絕幫助黎巴嫩”的解釋以及美國總統喬·拜登的反應。 另一份阿拉伯語在線報紙 Al-Mustaqbal 強調了該國的燃料危機,包括對加油站老闆的採訪,他們描述了“屈辱隊列”以獲得汽油和貨幣枯竭的嚴重影響。 黎巴嫩獨立記者盧娜·薩夫萬 (Luna Safwan) 一直在推特上談論加油站因燃料短缺而發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全國各地的汽車燃燒和槍擊事件。 該國的其他報導嚴厲批評了政治局勢。半島電視台電視和媒體公司的高級記者澤納·霍德爾 (Zeina Khodr) 週二在推特上發布了安全總局負責人阿巴斯·易卜拉欣 (Abbas Ibrahim) 的廣告牌照片,儘管他是貝魯特港爆炸案調查的主要嫌疑人造成207人死亡。廣告牌上有一張易卜拉欣的照片,上面寫著“和你在一起,最崇高的人”。 根據 Khodr 的說法,“噹噹權者與問責制進行鬥爭時,正義之戰是艱難的。” Lebanese media react to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 analysis Sources not affiliated with Hezbollah highlighted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crisis, while some observers criticize focusing solely on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in the country. By LAUREN MORGANBESSER JULY 7, 2021 20:43 A man walks near a burning fire blocking a road, during a protest against mounting economic hardships, in Beirut, Lebanon June 28, 2021. (photo credit: REUTERS/ISSAM ABDALLAH) Advertisement As Lebanon nears the brink of collapse both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news outlets within the country vary widely in coverage of the issue. According to Prime Minister Hassan Diab, Lebanon is days away from a “social explosion.” Defense Minister Benny Gantz tweeted on Tuesday that Israel sent an offer of aid to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 to help with the “dire economic situation,” especially given “Hezbollah’s attempts to deepen Iranian investments in the country.” The home page of Al-Akhbar’s website, a news site that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its support of Hezbollah, featured comments from Maronite Patriarch Bechara Boutros al-Rai. Rai focused his blame on Prime Minister-designate Saad Hariri and President Michel Aoun, calling on them to form a government, “because Lebanon is a victim of this delay,” and adding that “everyone is violating the constitution.” Another pro-Hezbollah outlet, Al Mayadeen, had no mention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on its home page, focusing instead on missiles in Iraq and the strength of new weapons of the 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 At the “Palestine is Victorious” conference on Monday, Hezbollah leader Hassan Nasrallah blamed the US for the worsening economic crisis, saying that “the Americans want to besiege, punish and prevent any aid that comes to Lebanon.” On the other hand, sources not affiliated with Hezbollah highlighted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crisis. The home page of The Daily Star, the leading English-language paper in Lebanon, focused on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featuring articles on the weakness of the currency and incoming Qatari food aid for the Lebanese army. However, some observers criticize focusing solely on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in the country. Hanin Ghaddar, the Friedmann fellow at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 tweeted on Tuesday: “It’s fascinating that some still look at #Lebanon as an economic crisis. It’s fascinating that some still refuse to look at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Lebanon is under an Iranian occupation – nontraditional, and via proxy – but an occupation indeed.” A leading Arabic-language daily paper not affiliated with Hezbollah, An-Nahar, spotlighted articles on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the crisis, including an explanation of Saudi Arabia’s “refusal to help Lebanon” and a feature on US President Joe Biden’s reaction. Another Arabic-language online paper, Al-Mustaqbal, highlighted the fuel crisis in the country, including an interview with gas station owners who described “queues of humiliation” in order to get gas and the crippling effects of the currency depletion. Luna Safwan, an independent journalist based in Lebanon, has been tweeting about violent incidents at gas stations amid fuel shortages, including burning cars and shootings around the country. Other reports in the country heavily criticiz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Zeina Khodr, a senior correspondent at Al Jazeera television and media company, tweeted photos on Tuesday of billboards of the head of General Security, Abbas Ibrahim, being put up along the highway, even though he is a main suspect in the Beirut Port blast investigation that killed 207 people. The billboards featured a photo of Ibrahim with the words “With you, the noblest of men.” According to Khodr, the “battle for justice is hard when those in power battle against accountability.”

    Recent Episodes from 蘇老師的國際新聞導覽及中東中亞的歷史故事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2024.03.13 日本發射火箭失敗、ISS國際太空站龍太空船順利返回地球

    2024.03.13 日本發射火箭失敗、ISS國際太空站龍太空船順利返回地球
    降息列車要出發了!想贏「債」起跑點!就快搜尋中信美國公債20年(00795B),持有成本相對低,長期投資CP值高,美國公債配息較穩定,還享個人海外所得最低稅負制優勢。 🔺渴望擁息收賺利差嗎?趕緊上車快看這:https://bit.ly/3TxQKVL -- 全球股市要好,首重半導體;半導體要好,以上游為主。 接軌半導體趨勢就該掌握「上游」,追蹤指數成分股持有日本比重近3成,投資真正隱形英雄就在𝟬𝟬𝟵𝟰𝟭 𝟬𝟬𝟵𝟰𝟭與半導體上游王者同行,𝟯/𝟭𝟱掛牌!邀您與護國神山的幕後推手同行! 👉 https://bit.ly/4adM2SP ----以上訊息由 SoundOn 動態廣告贊助商提供---- 一家基地在日本的火箭公司SPACEONE將首射其火箭KARIOS,一種三節之固體燃料火箭,在2024.03.13從日本發射升空。可惜發射幾秒後就爆炸失事墜毀,但請再接再厲。 美國SPACEX公司的龍太空船運補國際太空站已返回地球。

    2024.03.13 中國的太空發展歷程-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2024.03.13 中國的太空發展歷程-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2.1 中國航天太空事業 上一節講述了中國兩彈一星的發展,發展出核彈後,必須要有發射載具。火箭,也就是彈道飛彈除了彈頭爆炸部以外之推進部分,就是核彈最佳的載具,但其實也是發射衛星或太空船的通用載具,用途都是將酬載頂出大氣層進入外太空空間。 中國從1970年代,開發出了東風-5彈道飛彈、長征-1運載火箭、風暴-1型運載火箭之後,眼見美蘇兩強太空競賽之激烈,毛澤東指示中國也要發展太空事業,東方紅一號衛星也就上了天,就算在文革打破一切的時代,就算連火箭發射基地與許多珍貴的火箭科學家也捲入批鬥與鬥爭的時刻,中國的航天事業也沒有因此中止,頂多只是拖延了一點腳步,大方向還是繼續往前的。 到了21世紀,中國的太空計畫發展已經到了獨樹一幟、沒人比他更認真的程度。首先,是人類宇宙事業的領航者與第一領先選手――蘇聯,政權瓦解,承繼的俄羅斯不僅難以恢復蘇聯榮光,還自2022年2月起陷入俄烏戰爭不可自拔,地面上的麻煩都解決不了,更別提幾萬公里高空中的太空事業了。 目前還有太空探索計畫的國家,大概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太空總署、法國、義大利、日本、印度、阿聯大公國、以色列、北韓、南韓、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已經或有興趣放幾顆衛星到地球軌道上的國家更多。 其中,以中國與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表現最積極且實力最強,不但國家有持續性地投入與經營,連民間也紛紛出現私人公司將太空任務私有化、商業化,令人嘆為觀止。 2.1.1 中國太空事業之架構與組織 目前中國從事航天產業的主體,在官方是「中國航天局」,隸屬「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而研發生產相關裝備如太空船、火箭、彈道飛彈之主體,則是公司化的國有央企為主,其中又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為兩大主力軍。 1999年7月,原「中國航天總公司」被拆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之後改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兩家超大型軍工國企,彼此開始進行良性競爭關係。 前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是中國國有獨資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產品是「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研發」。它的旗下有多家研究院與子公司,包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航天標準化與產品保證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航天檔案館」、「航天通信中心」、「北京神舟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等,員工總數達17萬4千餘人,算是承繼過去號稱火箭之父錢學森領導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等一路改制走來最主軸業務的集團。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項目。 2017年,後者改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oration)」,有15萬名員工,旗下公司計有:「中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一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第二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第三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第四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動力技術研究院(第五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公司EXPACE)」、「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該集團主要業務一樣是生產「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也是中國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的國有企業。 由於上述兩家航天企業都是兼營航天與彈道飛彈生產,算是國有軍工廠性質,因此,也都被美國列為科技制裁的對象。不過,這些制裁顯然對其營運與產品開發沒有太大的影響,從中國各型太空火箭發射的頻率來看,是有增無減的。 看到中國光這兩家航天巨頭就有多達三十餘萬員工,難以想像有如此多資源投注在航天事業上,也難怪中國近年航天事業風生水起。不過,是不是也有太多冗員問題?就算是美國也沒這麼多人在搞航天產業,如果中國有這麼多人在做航天工程,是不是進度應該要更快,目標要設的更高一點?比如建造太空梭、建造大型移民艦、設立月球科研站、中國人登陸火星,開發主小行星帶或探索外圍太陽系等計畫或想像都應加速進行,以中國基建狂魔的實力,在美國人登月與登火星之前,中國人先上去蓋好基礎建設如城市、供水站、金屬冶煉廠、火箭燃料提煉廠等,到時候租借給美國人與歐洲人使用可不挺好的嗎?。 中國的民營航太公司不少,有開發穀神星、智神星運載火箭之「星河動力航天」公司,也有開發「雙曲線運載火箭」之「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開發「朱雀系列運載火箭」之「藍箭航天」公司,還有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中科宇航公司共同設計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這些在之後的章節都會詳加解釋,可謂是五花八門,各有所長,這點充分說明中國在科學發展、宇宙航天事業上,已經有相當成果。國家與民間一起做,比起美國太空科技掌握在NASA及少數大企業,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及SpaceX手上,中國的太空產業擴張現象是比較平衡的。 如果這個現象持續下去,可以說有一天宇宙雖大,但地球對外探索的行動,很大機會將會由中國人與美國人來共同主導進行,或者中國至少是多極體系中的一極,只要中國經濟不要進一步崩潰的話。 中國在經濟發展、政治民主、高端科技發展上,也許還無法與美國比擬,雖然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國民所得與人民貧困程度,卻還只能算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唯獨在太空科技、航天航太領域中,中國算得上是世界前列。 當然在航天領域要能夠有大發展,必須要有國家資源的長期投入。在中國,航空太空事業作為幾十年來彈道飛彈火箭發展的附屬品(當然也可以說彈道飛彈火箭軍是航太事業的副產品),也是屬於解放軍國防領域發展的一部份,一直到今天,中國太空事業還是屬於2015年底新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所領導管轄。 除了本部直屬機關外,還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0試驗訓練基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5試驗訓練基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7試驗訓練基地)、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原解放軍第26試驗訓練基地)、衛星海上測控部(衛星測控船隊的基地,原解放軍第23試驗訓練基地,總部在江蘇省江陰市)、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原解放軍第29試驗訓練基地,位在四川綿陽)、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北京測量通信總體研究所、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航天研發中心、工程設計研究所、電視藝術中心、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偵察局(北京市遙感信息研究所)、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 不過,我們還是從頭說起比較清楚。1956年,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組建,主要負責兩彈一星計畫的彈道飛彈發展為主。1957年,蘇聯成功試射第一枚R-7洲際彈道飛彈,射程達到8,000-9,500公里遠,配備於蘇聯戰略火箭軍部隊,可裝載一枚300萬噸當量核彈頭,R-7也是將蘇聯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一號射入太空的載具。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一號太空船進入外太空與近地軌道,成為第一個到達外太空空間的人類。 1960年,中國在參考蘇聯R-2彈道飛彈,仿製出東風-1型彈道飛彈後,首先在酒泉基地(也就是解放軍第20訓練基地,今日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成功試射。 之後,經過文革造反派大鬧一番,基地基本陷入癱瘓。1970年起,酒泉第20訓練基地全部劃歸蘭州軍區空軍建制領導,航天單位全部改劃歸空軍序列。1970年4月,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進入軌道。1975年起,再度將各航天基地改編成解放軍試驗訓練基地,直屬國防科委領導。1982年7月,「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委科裝委」合併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又稱為「國防科工委」,領導所有航天基地。 1983年,中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知識份子與科學技術重新受到重視與國家政策保護,於是有四位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王大桁、王淦昌、楊嘉樨、陳芳允等,聯合致信給元老鄧小平,提出借鑒美國星球大戰計畫,開發中國的高新科技。鄧小平支持此提議,調撥100億人民作為專項資金,稱為「863計畫」,又稱「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主要重點放在「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與新材料技術」。 在航天技術方面,主要決定發展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以及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 1985年,中國政府決定開放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為國外客戶進行商業發射衛星任務,酒泉基地改稱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始為國家賺錢創匯。 1994年,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開始興建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場。1999年,發射第一艘試驗飛船。 1998年4月,「中國解放軍總裝備部」成立,所有航天基地改隸屬總裝部領導。最後在2015年底,再改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迄今。因此,今天中國的所有航天空間計畫,其實都是在解放軍的預算內執行,中國的太空人也都是解放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出身為主。 但是,這體系內也有許多實體是以公司型態的存在,如最大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縮寫:CASC)」,就是中國最主要負責太空工業設計、製造、發射與維護的超大型國營企業央企,其總部位於北京,業務為發射航天探測器、載人飛船、人造衛星,以及製造戰術、戰略彈道飛彈。 所以,其實解放軍火箭軍的各型彈道導彈,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生產的,這樣說來,它也可以說是一家超大型的國營軍工廠。當然,它也生產神舟系列載人飛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等。它還有幾家子公司,如製作運載火箭與各款彈道飛彈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也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又稱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五研究院」等。 此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也研發一套商用遙感對地觀察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系統」,這是由一些微型衛星組成的網路,從2015年到2023年,已發射26次,在軌道上的衛星數量已達131顆,既可商用,也可軍用,對敵領土進行偵察任務。 2022年中國計有64次太空發射紀錄,2023年則有67次太空發射紀錄,雖然比起SpaceX來說並不多,但已經比美國NASA的發射任務多上許多,這也不禁讓人懷疑到底美國有沒有認真對待外太空開發一事?

    2024.03.12 歐洲、日本、印度、北韓、俄羅斯太空發展歷程-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2024.03.12 歐洲、日本、印度、北韓、俄羅斯太空發展歷程-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3月底前,成功開立將來銀行數位帳戶,享活儲利率最高3.5%,利息最高領1400元! 出國旅遊或綁定行動支付,消費滿5仟再享最高3.5%回饋。 將來銀行由中華電信、兆豐銀行、全聯等6大股東共同創立,讓你實現金融自由,理財帶著走。 立即開戶:https://nxb.tw/5njf7z/ ----以上訊息由 SoundOn 動態廣告贊助商提供---- 1.8 歐洲的太空事業 歐洲有傳統強國,如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在二戰之後,藉由美國援助,也慢慢恢復元氣,並追隨美國的腳步與蘇聯對抗。 歐洲也有自己的太空計畫,英、法、德都有火箭或彈道飛彈技術,在1968年11月29日,歐洲太空發射發展組織(European Launcher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ELDO)結合諸國之力進行第一次發射,這次發射一個擁有三級的歐羅巴-1號火箭(Europa 1 rocket),地點在澳洲南部的WOOMERA皇家澳洲空軍基地。 這款火箭也是各國組合的結果:第一節是英國依照藍紋彈道飛彈藍本設計的推進段,第二節是法國生產的,第三節是德國生產的,裝載的是測試衛星一枚。但是,發射過程中,第一、二段順利燃燒,第三節卻不幸爆炸,導致任務失敗。 歐洲太空總署(ESA,European Space Agency)是1975年,由19個歐洲國家加上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太空探測與開發組織,總部在法國巴黎,法國是主要的設施設備提供國,甚至連發射場都設在南美洲赤道附近的法國海外領地法屬蓋亞納太空中心,可發射科學、通信衛星與各型運載火箭,由於地近赤道,緯度低,火箭發射可以用最短距離進入軌道,因此可以少帶點燃料,多搭載更多的酬載物。 歐洲太空總署預算不多,每年只有約50億美元,由各會員國按比例繳交,所以可做的事情確實也不多,主要的精力放在:1、建立伽利略定位系統。2、建造發射火星探測器火星快車號。3、國際太空站的哥倫布實驗艙。4、ATV自動運載飛船(Jules Verne 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 ,ATV,運補國際太空站用)。5、織女星小酬載運載火箭。6、金星快車,金星的探測衛星(2006年已發射)等計畫上,此外也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哈伯太空望遠鏡、尤里西斯探測器(研究太陽風、太陽磁場)、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探測與登陸器、韋伯太空望遠鏡等。 歐洲主要的太空發射力量在由歐洲多國共同持有股權的法國亞利安空間公司(Arianespace),其成立於1980年,主要生產各型運載火箭並提供發射服務,火箭型號有亞利安-5號重型火箭,中型Soyuz-2火箭與固體燃料小型VEGA火箭,這公司在1985年時,一度佔有商業發射市場的40%份額。 1.9 日本的太空事業 日本的太空事業係由內閣府的「宇宙開發戰略本部」制訂政策、決定方向,之後才由JAXA等機關執行。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英文名稱: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縮寫JAXA)為日本文部科學省下的國立研究開發法人之一,主要任務係負責研究、開發人造衛星、發射載具、探測小行星與登月工程。在鹿兒島縣的種子島設有太空發射中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每年預算甚低,只有20億美元左右,因此能夠做的任務並不多。 1969年,日本國會通過決議禁止宇宙技術用於軍事用途,只能研製氣象衛星、通訊衛星等民間領域的太空技術。2008年5月福田內閣通過《宇宙基本法》,制訂振興太空產業外交、國家安全、科技發展等推進宇宙研發應用的戰略方針,廢除並取代1969年之非軍事化決議案,首相福田康夫創立「宇宙開發戰略本部」,自己擔任第一任本部長,宇宙開發擔當相野田勝子為副本部長,其他內閣成員為本部員,徵調來自內閣府、總務、文科、經產、防衛省約20名官員,擔任「戰略本部事務局」。從此以後,宇宙開發戰略本部會議由內閣府特別事務空間政策大臣召開,首相出席主持。 2009年,首相麻生太郎制訂《宇宙基本計畫》(麻生宇宙基本計畫),將日本未來五年與十年之宇宙開發計畫做一總結,包括地球觀測氣象衛星、軍用間諜衛星、宇宙科學研究、載人太空旅行等。 2013年,安倍晉三執政,為了與日益強大且挑釁意味十足的中國對抗,日本重啟宇宙戰略,2013年1月25日,發表《宇宙基本計畫》(安倍宇宙基本計畫),認定宇宙空間的利用對於日本安全保障有重大意義,尤其面對中國設立北斗導航系統、天宮太空站,並與世界多國進行宇宙活動合作,讓日本政府覺得不加以制衡的話,會對日本安全造成威脅。 安倍政府開始更加積極的宇宙開發政策,主要著重在「定位衛星、遙感衛星、通訊及廣播衛星、宇宙火箭運載工具、宇宙科學與探測、載人宇宙活動計畫、宇宙陽光發電計畫。」日本對於太空碎片的觀測與清除,以及美國關閉GPS系統時,自己仍有定位能力,關注外國對太空軍事化的程度等,都力求掌握。 日本的太空計畫仍採取與美國合作的戰略,並在衛星製造或零件供應上推動高端出口,成為各國宇宙開發事業的零件供應商。另外,就是想加入與美國一起研發獵殺敵方衛星的導彈系統,加入美國的太空戰略,建立日美共同的太空秩序,將美日安保也延伸到太空領域。 2024年2月17日,三菱重工生產的H-3火箭將數個載荷送入太空,包括CANON的一枚衛星,順利成功,也洗雪了上次發射失敗的恥辱。 除火星計畫外,日本也有自己的QZSS導航衛星計畫。2010年,鹿兒島種子島宇宙中心將第一顆引路號準天頂定位衛星打上太空,時至今日(2024年),日本已經在軌道上布置7顆導航衛星,該系統可以與美國的GPS導航系統兼容,還增強GPS的正確度。這個QZSS系統也可以獨立於GPS而提供專屬自己的導航系統,目前日本全境、東亞、東南亞與澳洲這片區域都在QZSS導航系統含括範圍,不過計畫是2030年才要真正開始對外服務,屆時將增加到10枚衛星,所以還有得等。 另一項較有野心的計畫則是198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開發天基太陽能計畫,JAXA與京都大學校長松本紘(Hiroshi Matsumoto)合作開始就此項目開展研究。2009年,接手的京都大學教授筱原直樹(Naoki Shinohara)成功地以飛艇在空中30公尺高處向地面的手機傳送微波電力,日本經濟產業省也加入此計畫,該團隊已經陸續進行50公尺距離的傳送測試,未來將嘗試1公里至5公里之傳輸測試。 不過,日本團隊也認為要實現計畫需要花費的成本,包括將太陽能板送上太空的成本仍舊太高,如果要發出一個核反應堆發出的電量如一千兆瓦,需要在太空中裝設一個長寬各為兩公里的太陽能板,還要解決極遠距傳送問題,都有待進一步開發。但是,只要日本開發出一定成果,未來就可以加入其他國家團隊的相應計畫,擁有談判的籌碼與本錢。 此外日本對月球探測也有規劃,2023年9月三菱重工與JAXA合作的H2A火箭發射月球探測器SLIM,12月25日進入月球軌道,2024年1月20日終於一舉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使日本成為繼蘇聯、美國、中國、印度後第五個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在月球上的國家。 1.10 印度的太空事業 印度航太部(Department of Space,DOS)是印度政府負責管理全國航太計畫的部會,其下有多個太空相關研究機構與研究所。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英語: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縮寫:ISRO)是印度的太空總署,負責各項載具、衛星等的裝備設計開發生產與實際發射任務之執行。 印度發展太空計畫中除太空運載火箭外,也有自己的衛星體系。第一類適用於通訊、電視廣播與提供氣象預測的INSAT衛星系統,第二類是用於國土監測與間諜衛星用的遙感衛星IRS系統。 而依靠其烈火系列彈道飛彈技術,印度也發展出自己的太空運載火箭:「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olar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 GSLV)」,用於將IRS和INSAT級衛星送入軌道。 1.11 北韓的太空事業 北韓發展自己的兩彈一星也是十分積極的,畢竟面對外來敵國無數,盟邦就三、四個,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古巴,鄰近的中國算不算盟邦,還要商量。因此,要維繫金家三代以及後世千秋萬代的統治,發展兩彈一星是無可避免的道路。 目前北韓最強的「火星-18遠程洲際彈道飛彈」(Hwaseongpo-18 hyeong)在2023年進行三次試射,擁有三級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力達140噸之火星-18型射程已達1萬4千公里,完全能夠覆蓋美國全境,對美國造成實際的威脅,而且它是擁有機動發射車的一款遠程洲際彈道飛彈,因此其機動性與戰場生存性都遠大於發射井的洲際彈道飛彈,美國未必有能力完全攔截或事前清除。 南韓被美國壓制許久後,近年也有點蠢蠢欲動。2023年12月4日,南韓發射一枚固態燃料太空火箭,載運一枚重100公斤的小型雷達衛星上軌道,是繼南韓2022年3月與12月,兩度試射火箭後的第三度嘗試。 可以見到南韓也產生危機意識了,在北韓一連串彈道飛彈試射與核武發展的例證下,再不急起直追做出自己南韓的兩彈一星,就與直接投降北韓,幾乎沒有兩樣了。美國的駐軍與美國的核子保護傘終究不可靠,隨時要撤走只是一張紙的問題,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真實的。 1.12 俄羅斯太空事業 2023年8月21日,媒體報導「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的月球探測器「月球25號」在進入降落軌道時發生問題,最後撞擊月球表面並失去聯繫,任務宣告失敗。 ROSCOSMOS,人稱俄羅斯太空總署,但其實它在2015年之後,已經由政府機構轉型為國營企業的形式存在,負責俄羅斯所有航天太空事業,也承繼前蘇聯的太空事業。其大部分的火箭發射場,包括世界第一座太空發射場之「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都位在哈薩克,由俄羅斯政府向哈薩克政府長期租賃使用,在俄國境內的則有「普列謝茨克太空發射場」,俄羅斯所有太空計畫、所有太空載具都在ROSCOSMOS控制下。而ROSCOSMOS在軍事層面的對應單位則是「俄羅斯空天防禦部隊」,又稱「俄羅斯航空太空軍(VKO)」。 俄羅斯在2022年2月開始的俄烏戰爭中,與西方各國關係決裂,俄羅斯太空總署ROSCOSMOS署長波瑞索夫(Yuri Borisov)表示將在2024年後退出國際太空站(ISS)計畫,準備自己建造俄羅斯專屬的太空站。其實蘇聯與俄羅斯早就擁有過自己的太空站,即禮炮系列太空站與和平號太空站(MIR)。

    2024.03.10 美國太空軍與美國民間太空公司之發展狀況-出自蘇育平撰寫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一書

    2024.03.10 美國太空軍與美國民間太空公司之發展狀況-出自蘇育平撰寫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一書
    之決議,但是任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能力到達太空的國家,幾乎都是懷有軍事意圖的,也只有具備戰略意圖,一個國家才會有動機耗費資源與金錢製造太空載具前進到太空空間。再加上在太空部署軍事設施,可以有效地壓制地表的勢力,因此,這是一個不可說,但許多國家競相去做的事情。 過去美國太空事業是由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與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負責,現在則是由2019年12月正式成立的「美國太空軍」(Space Force)與NASA負責。太空軍算是繼美國空軍於1947年,獨立成為一個新軍種後,又再一獨立出來的新軍種,與美國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海岸巡防隊並立。只是太空軍與美國空軍之間,還是存在相當程度的連結,太空軍的基地設施、人員、武器裝備、指揮協調等,一切都是來自美國空軍原屬的太空司令部與下轄單位。 美國太空軍成立的使命與任務,是要組織、訓練及裝備太空軍部隊,保衛美國與盟邦在太空之利益,並為盟軍提供太空能力與情報,培訓太空軍事人員、建設太空軍事設施、研究太空力量軍事理論等。其中也包括從太空監看核彈之發射、追蹤、爆炸等,並進行預警或攔截反擊等。 美國太空軍的前身「空軍太空司令部(AFSPC)」成立於1982年,是美國空軍下轄的一級司令部,其組織架構如下: 太空軍司令部下轄單位 第二級單位 駐地 聯合部隊太空職能司令部 聯合太空作戰中心 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 導彈預警中心 科羅拉多州夏延山基地 聯合天基紅外線衛星系統中心 科羅拉多州巴克利空軍基地 聯合軍事導航中心 新墨西哥州科特蘭空軍基地 太空防禦聯合特遣隊 國家太空防禦中心 科羅拉多州施里弗空軍基地 太空軍負責操控美國的人造衛星部署與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以保衛美國國家安全,甚至美國的GP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也是在空軍太空司令部管轄下的,所以GPS主要設置目的是軍用,只是平時也開放民用而已。 美國空軍在美國東海岸、美國西海岸,與台灣樂山裝設的鋪路爪雷達(Pave PAWS)是一種裝載在陸地上的相控陣雷達系統,它的性能極其強大,除了可以偵測3,000-5,000公里外彈道飛彈發射,甚至也可以偵測到地球進地軌道上的衛星與其他物體之偵測追蹤。 當偵測到敵方彈道飛彈發射,數據將即時送到美國「導彈預警與太空控制中心」、「美國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及「美國戰略司令部」,並評估是否需要反擊。倘若是太空中的衛星追蹤訊息,則送到「聯合空間作戰中心」(CSPOC)進行分析研判。 美國將未來太空事業置於太空軍管轄下,與中國航天事業也是在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管轄下是一樣的。太空其實就是超過一百公里高的天空,美國能夠容忍敵國,如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的衛星或彈道飛彈在自家領土上空飛來飛去嗎?自然是不行的。因此,美國也許對太空事業已經沒有冷戰時期的熱情與投入,但是,對於本土防禦上來說,美國還是不會輕易門戶洞開,讓敵軍有可趁之機。 雖然,聯合國各種有關外層空間的國際公約都規定外層空間應和平使用、不能武器化或戰爭化等,但是只要有機會,有哪個大國不會想將天基武器擺上太空以震懾敵人?美國在1980年代的星球大戰階段,就曾發明天基雷射衛星武器,打算從太空中打擊敵方蘇聯之衛星與太空飛行器。相信只要有機會,不論中美俄英法,都會想辦法把太空武器化:反正我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誰都沒能力制裁我。國際公約是給小國遵守的,敢不遵守的就把你列為流氓國家,並制裁你。大國就是大流氓,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都沒能奈我何。 2024年初,美國也指稱俄羅斯計畫將核武放上太空,在近地軌道引爆電磁脈衝核武器,造成的電磁脈衝將可一舉摧毀一大片的近地軌道衛星,如星鍊、GPS等網路都會遭受毀滅性打擊,但一樣的中國與俄國在近地軌道也有數量極多的各款衛星,一樣會被電磁波摧毀,因此這武器可謂殺人一千,自損八百。 1.7.6 美國的深空探索計畫 美國除了進行月球探勘任務外,還對太陽系各行星及太陽系外行星進行探索計畫,比如有水手10號與信使號行星探測太空船進行的「水星計畫」;水手2號、5號、10號與麥哲倫飛船進行的「金星計畫」;水手4號、6號、7號、8號、水手9號,再加上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觀測者號、火星探路者號火星車、火星實驗室等針對之「火星計畫」;「木星計畫」有先驅者10號、伽利略號、朱諾號探測太空船;「土星計畫」則有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船;「冥王星計畫」有新視野號太空船;其他跨行星計畫有先驅11號、水手10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小行星與彗星計畫」則有NEAR舒梅克號、深空1號、星辰號、深度撞擊號、曙光號等、冥王星新地平線號、太陽神號等。看到這裡也可以感受到,美國確實是太空領域的領先選手之一,曾經這麼全面地對宇宙進行探索計畫。 其中,圍繞太陽觀測的帕克號探測器於2023年9月時,達到最接近太陽的距離,在運作軌道上創下時速63萬公里的超快速度,創下人類製造飛行器的最快速度紀錄。不過大家要知道,在太空中是沒有空氣阻力的,只要原始加速度夠快,要達到幾萬公里的時速是並不困難的。 2023年12月時,美國NASA則公布距離地球最遙遠的人類宇宙探索器「旅行者一號」(Voyager 1)在旅行到離地球240億公里,已經出了太陽系內緣的宇宙空間,卻中斷了與NASA間的訊息,似乎是太空船的通信系統陷入不斷重開機的損壞狀況。目前NASA已經發送讓中央核心機體重開機的指令,但這個指令要22.5個小時才會送到太空船。同樣的旅行家二號太空船,一樣已經在離地球200億公里外的宇宙空間,繼續往太陽系外行星探索前進。已經於46年前出發的探索太空船,到今天還在運作,真是不可思議的長壽。 不過根據目前天文學家最新的研究,太陽風可以影響到的空間距離遠大於以前所想像,因此以旅行者一號的航行速度,恐怕要1萬7千年後才能真正飛出太陽系的範圍。如果人類無法開發出更快的宇宙旅行推進方式,那麼即使要突破太陽系都是奢望,更別提到銀河系、到仙女星系、到仙女座超星系團等。不過即使只有在太陽系,可以供人類開發的資源都已經是無窮無盡了。 只不過民主國家的領導人與國會通常是短視的,太空計畫這種需要長期投入才能見出效果的事業,不是政客希望得到速效成果的類型,因此砍太空預算是最沒有阻礙的。 1965年,因為美國參與越戰的原因,NASA的預算遭到國會大幅削減,之後持續減少,甚至在阿波羅11號計畫登月成功後,尼克森總統拍板決定終止了阿波羅17號之後的所有阿波羅系列任務,甚至關閉了人類史上最強的農神火箭的生產線,不再生產。雖然,1972年,尼克森總統批准啟動「太空梭計畫」,但其他登陸火星、殖民月球、建立永久太空站之計畫則全數遭到刪除,美國太空事業遭到重創。 相較之下,世界上獨裁專制體制國家蘇聯、中國等反而能更堅定不移地去執行既定的太空計畫方向,出現更多成果壓過民主陣營國家。 美國在蘇聯解體後,在太空場域失去最強勁的對手後,就不再將太空視為重大的國家利益所在,這也可以從1960年代阿波羅計畫期間,NASA的預算在美國聯邦預算中的比例達到4.41%之多,在登月成功之後,熱情迅速消退,NASA預算減低到1975年的聯邦總預算1%,之後逐年下降到2006年,與2012年差不多0.5%左右。這也是我們看到近年來美國在太空中消聲匿跡的原因,沒有錢是不能發展太空事業的。 不過,在中國持續不懈的神舟計畫、天宮太空站計畫與其他深空探測與小行星防禦計畫刺激下,也許美國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突然警覺到不能再忽視太空領域的發展,或者是有一天地外文明來接觸人類了,或決定侵略人類,將人類消滅時,美國會再度奮起來拯救人類吧?至少電影裡面演的都是這樣,外星人來了,美國帶領全人類一起擊敗外星母艦,美國總統還帶頭開飛機上戰場。 現在看起來,中國在太空領域抵禦地外攻擊、保衛人類的意志似乎還比較強烈一點。美國人都沉迷於金融炒股票,可以說華爾街就是美國的鴉片煙,讓美國從世界超強變成外強中乾,光玩金錢遊戲是不會增強國家實力的,歷史上已經有太多例證,但人性好逸惡勞也是天性,炒股能夠賺大錢,有誰還去開工廠做實業呢?SpaceX的伊隆馬斯克畢竟是鳳毛麟角的怪才,難以撼動美國人的慣性。 不過,美國在傳統上也有試圖圍堵中國太空事業發展的企圖。2011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禁止美國與中國在航天事業上合作的「沃爾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當時眾議員沃爾夫(Frank Rudolph Wolf)提出該法案,以「存在間諜風險」為由,封殺中國參加國際太空站計畫的道路。因此NASA要是與中國航天局合作,那是違反美國法律的行為。不過,美國的圍堵從來就是沒有效的,也許可以遲滯被制裁對象的行動,但被制裁國家通常會更自立自強、自立更生,發展出原先想不到的東西,中國、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北韓等都是。 1.7.7 美國民間公司的太空產業 ULA 美國幾個最大的軍工複合體公司洛克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與其子公司共同組成的「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 ULA)」於2006年成立,一度承擔最多美國政府的太空發射任務,包括美國國防部、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之軍事與科研太空發射任務都由其包攬承接,該公司擁有擎天神號運載火箭(Atlas)、火神半人馬星火箭(Vulcan Centaur)、三角洲Delta-2型運載火箭、三角洲Delta-4型運載火箭。 在2016年以前,該公司一度壟斷了所有美國政府的太空發射任務,直到2016年,美國政府與SpaceX公司簽約委託發射衛星與其他飛行器後,該壟斷局面才算是結束。但ULA仍然是美國政府太空發射任務的台柱之一,持續不斷進行太空發射。到2023年底結束時,該公司一共進行過155次太空發射,成功率100%,並將價值超過700億美元的衛星資產送入地球軌道。 2024年1月8日凌晨,ULA發射新型火神半人馬座火箭,將若干商業載荷、ASTRABOTIC公司發射的遊隼任務一號(Peregrine Mission 1)登月探測器、美國空軍軍事載荷、若干NASA科學實驗與5具由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UNAM)特種儀器實驗室(LINX)大學生組成的團隊開發的登月機器人發射升空。 Astrobotic公司私人登月企圖的產物「遊隼任務一號(Peregrine Mission 1)」後來因為探測器引擎出現問題而告失敗。其實這次計畫也是NASA重新登月之Artemis計畫中的一環,NASA藉由商業委託民間公司先進行無人登月之探測計畫來對月球大氣層、月表、土壤、登陸地點等進行先期探索,累積更多資料與經驗後,就可以增加屆時NASA登月一次成功的經驗。 在墨西哥大學生登月機器人計畫方面,由於太空載荷昂貴,因此這墨西哥大學生製作的5具登月機器人直徑僅有10公分,重量60克,形狀類似掃地機器人,有輪子可在月球表面自由移動,也有感測器與電腦主機等,主要任務是研究月球上稀薄的大氣層。像這樣有志氣的月球探索計畫,實在很值得鼓勵,也受到墨西哥政界一片讚揚,雖然不是國家的太空行為,但是也已經創下私人進行月球探索的紀錄。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台灣的大學生也組團開發登月或登火星機器人,開始宇宙探索的夢想。 此外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曾經設計一款「X-33 冒險之星(VentureStar)」「可再用之發射型運輸工具」(RLV),盼可以取代太空梭之角色。 這款飛行器最大特色是不外加推進火箭引擎,而是直接把推進引擎放在機身下方,以自身動力發射升空,並可以飛機姿態滑翔降落地表。可惜,此款飛行器在測試時,發生許多零件損壞之問題,最終被塵封不再運用。洛馬公司轉向生產其他航天器,如X-47空天飛行器,這在後面章節「空天飛機」處再予以介紹。 SpaceX 2023年11月,美國SpaceX公司開發的獵鷹-9號火箭再次順利完成重新降落地面的試驗操作,過程完美。當年12月30日,獵鷹重型火箭將美國航天飛機X-37B運載入較近地軌道更高的太空空間中,進行無人操作的X-37B第7次的太空任務。2024年1月7日,SpaceX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卡納維爾角太空發射場發射升空,一次性地將23顆星鍊衛星送入軌道,代表該公司布建星鍊網路的努力還在持續。 這家屬於南非裔美籍富豪伊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相信大家近年都在各種新聞上接觸過。這是一家民營的太空火箭飛船製造商與太空運輸公司,總部位在加州,2002年開始運作,目標是提供美國政府太空運輸的選項,並長期計畫殖民火星。該公司目前擁有「獵鷹系列運載火箭」與「龍系列太空飛船」、「星艦太空飛船」,火箭可搭配用來運載貨物到國際太空站或代客發射商業衛星,飛船則可以載人飛行。 其中獵鷹-9中型運載火箭是火箭主力,但需要時也可以倍數綑綁,比如「獵鷹重型運載火箭」是由三支「獵鷹-9型中型運載火箭」綑綁而成,總計擁有27台梅林火箭引擎,長度70公尺,直徑3.66公尺,重量1420噸,至近地軌道可載運63.8噸載荷,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26.7噸,至火星可搭載16.8噸。 目前SpaceX公司已經改用超重型火箭(Superheavy)為推進段,上面搭載名為星艦(Starship)的載人飛船,這款兩級的火箭飛船組合將是該公司未來太空任務的主力發射對象,將使用來登陸月球與火星使用,因此裡面空間寬敞,達1,100立方公尺,並可分為數十個艙室。由於採用強度高之不鏽鋼合金製造,目前兩三天就可以生產出一艘星艦出來,因此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發射試驗失敗,爆炸在空中成為煙花,該公司似也不以為意,只要比之前飛得遠,收集到有用的數據,就把它當成是成功。這個也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不同之處。 星艦未來將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功能,有載人飛船、油輪(載運火箭燃料到太空)、太空加油站(未來在太空中擔任儲油槽接收油輪運的燃料、加註給需要遠航的行星際飛船)、行星際遠航移民船、深空探測器、純貨運補給飛船等。可以看出該公司對於未來真正的星際太空任務是有所準備的,認真在準備各項載具。 馬斯克的願景是在2035年前,發射數千枚火箭,以載人太空船運送一百萬地球人到火星,建立自給自足的定居點。 2023年4月20日、11月18日各有一艘超重級火箭(Superheavy)與星艦(Starship)組合之太空船試射升空,可是兩者到最後都出現問題而自爆結束,第三艘已經準備好隨時發射升空,由此可見,航天事業沒有一帆風順的可能,只有不斷精進再精進,從失敗中累積成功的訣竅,未來終有成功的時候。 可是,我想該公司有點太早將「星艦」這個名稱拿來給還處於試驗中階段的飛行器使用,一次又一次的星艦試射,到最後在全球人們眼中爆炸成煙花,未來太空移民要搭乘「星艦」,你還敢坐嗎?所以星艦這名稱到最後,很可能還會改取另外一個名稱,作為正式啟動行星際旅行計畫之載具名稱,也許未來就稱做「企業級」星艦,或把美國用於航母上的名稱都拿出來,大黃蜂級、艾塞克斯級、獨立級、中途島級、小鷹級等,都挺有懷念價值的。 2019年起,該公司開始建設「星鍊」低軌網路衛星系統;2023年時,已經在地球軌道布設超過3,500枚低軌星鍊衛星,第二代星鍊系統預計將布設29,988枚衛星。中國目前也計畫發射數萬枚低軌網路衛星,但是近地軌道已經布滿星鍊的衛星,可再布設的空間已近飽和。人類在近地軌道上布設那麼大量的衛星,究竟會否對地球造成負面影響似乎還未有進一步的研究,筆者個人是有點憂心,未來發射任何一枚火箭或太空船升空似乎都要冒著與衛星相撞的危險。 2020年5月,SpaceX公司成功進行載人太空飛行,受委託將4名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象徵人類商務太空宇航的開始。2024年1月18日SpaceX的龍飛船與獵鷹火箭再度接受委託將4名太空人商業載送到國際太空站去,順利成功,每人收費5,400萬美元。目前這家公司可以做到製造、發射、回收、再利用運載火箭,發射載人太空船、代客發射衛星進入軌道等,最重要的它是私營企業,對於成本管控做得比政府國家力量進行的太空宇航官方機構還要經濟實惠,這樣才能賺錢。 但是,中國一樣有民營航天企業,如創立於2018年之星河動力航天公司,藍箭航空、東方空間、中科宇航等。 此外,還有世界首家商業發射衛星的歐洲「亞利安空間Arianspace公司」的亞利安5號運載火箭、VEGA運載火箭、SOYUZ運載火箭,日本三菱重工的H3火箭,以及紐西蘭的火箭研究室(Rocket Lab)等,都是有力的挑戰者。所以,伊隆馬斯克要是以為自己天下無敵或已經壟斷市場,那他就錯了,就算只有美國本土的挑戰者也不少。 Virgin Galactic 另外,英國企業家,維珍航空創辦人理查布蘭森創立「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主要目的是想經營太空私人旅行,該公司興建自己的太空船,但配合其他公司的火箭推送到高空或宇宙空間,最新的太空船「團結號」首飛在2018年12月13日,並升到82.7公里的大氣層邊緣,之後滑翔下降至地面。 2024年1月26日維珍銀河公司進行第6次私人太空飛行,銀河06號高空飛機將4名自己出資的太空人由新墨西哥州美國航太港發射升空,不是用火箭,而是用飛機載飛機高空釋放,再繼續往上飛的方式抵達接近宇宙空間,飛行最高到離地88公里高處。未來該公司會繼續努力提供世界富豪上太空的飛行體驗。 Blue Origin 美國另有一家「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由Amazon創辦人貝索斯於2000年創辦,該公司正在研發次軌道飛船與軌道飛船,也能自己設計、研發、生產重型運載火箭。2015年該公司生產出BE-4軌道運載火箭,也生產無人飛行器,順利飛到超過100公里卡門線,速度達3馬赫。 2016年1月22日,藍色起源公司成功發射亞軌道火箭New Shepard Rocket,推升至太空的太空艙之後順利返回,該公司在德州有自己的太空發射場,但是在佛羅里達的甘迺迪太空中心也有該公司的大型廠房用來裝配大型火箭。 月計畫,以新開發中的BE-7氫氧發動機用在月球登陸器上。 2024年1月8日,聯合發射聯盟(ULA)的新火神半人馬火箭升空,該火箭就結合使用了兩台藍色起源公司的BE-4火箭助推器,進行商業化公司登月任務,順利將美國Astrobotic公司的Peregrin月球登陸器與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學生團隊製作的五個月球探測機器人送入太空並將前往月球登陸。Astrobotic公司預計在2024年稍晚,委託SpaceX將另一個登月登陸器送上太空。Astrobotic, Inituitive Machines, Firefly Aerospace等美國民間公司登月之企圖都受到NASA的背後支持,並以此累積行動之經驗。 可以看到,美國的民間太空公司也開始結盟合作,相互使用成熟科技與產品,加速太空活動的頻率,這無疑是好事。 Sierra Space Corporation 2023年11月,美國賽拉太空公司(Sierra Space Corporation)設計生產的「逐夢者(Dream Chaser)太空飛機」已經問世,九公尺長的機身可裝載7名太空人,也可以做為貨運飛船,承接NASA運補國際太空站的任務。 圖1-37 逐夢者太空船起飛前準備(NASA) 這款飛機可重複使用15次,因此成本攤分會極便宜。此外,它可以降落在一般機場跑道,等於到處可以降落,無須特用場地與裝置。2024年1月,逐夢者太空飛機與Shooting Star貨運飛船模組將接受最嚴格的發射環境測試,送到佛羅里達卡納維爾角發射基地,使用聯合發射聯盟的半人馬座火箭(Vulcan Centaur Rocket)發射升空。 圖1-38 賽拉太空公司生產之充氣型太空站(賽拉太空公司官網) 賽拉太空公司也設計生產吹氣膨脹型模組太空站,該公司採用一種材質堅韌的ILC Dover紡織品,在地球軌道上時就將模組太空站充氣膨脹,可以得到比平常金屬外殼製作的太空站更大的空間,高6.2公尺,直徑8.3公尺,約有2,299平方英尺,大約213.5立方公尺,約為一個普通家庭住宅的空間。賽拉公司估計只要發射三個這樣的模組,就可以取代目前的國際太空站空間。未來該公司將設計更大的模組,光一個就可以擁有1400立方公尺的空間,十分寬敞。不過當然這外表的材質能否抵禦太空輻射、光線、太空微塵之衝擊等,正在繼續測試評估中。 由於擔憂國際太空站退役後無以為繼,美國的NASA已經在2023年底開始向民間太空公司徵集下一代太空站的計畫,目前NASA支助兩個團隊設計新一代太空站,一個是賽拉太空公司與藍色起源公司共組的團隊,另一個是Voyager Space與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合組的團隊。另一家AXIOM太空公司則是規劃在國際太空站除役解體後,將可用的部分拉出來另外維護運作成一個仍可運行的太空站。已經可見國際太空站不久之後的解體對於美國帶來的壓力,畢竟再不想出辦法,在國際太空站解體後,軌道上可就只剩下中國的天宮太空站了,這對美國的面子簡直就過不去,當初冷戰時候比不贏蘇聯還有得說,今天要是連中國都比不過,美國真的可以回歸閉關鎖國的年代了,說什麼世界超強,都名不符實了。 賽拉太空公司與藍色起源公司計畫一起製作「軌道珊瑚礁太空站(Orbital Reef)」,這計畫受到NASA的支持,作為2030年國際太空站退役之後,美國可能採用的長期運行軌道太空站選項之一。 Firefly Aerospace 螢火蟲太空公司是一家位於美國德州的私人航太公司,主要開發用於商業發射衛星到軌道的中小型火箭載具,希望透過技術創新增加一般人進入太空的機會,降低成本並減少對政府航太機構的依賴。 2023年12月22日,美國Firefly螢火蟲太空公司生產之「Alpha 火箭」攜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委託發射的載荷,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攜帶「電子可控天線載荷」順利發射升空,將載荷置入近地軌道。這是該公司「Alpha 火箭」第四次發射任務,迄今都順利完成任務。該公司也有在2024年進行登月任務的計畫,讓我們拭目以待。 Rocket Lab 火箭實驗室公司是一家小型太空公司,創辦人是紐西蘭人,總部設在加州,生產小型火箭代客發射衛星,目前該公司最新款的Electron火箭可將150公斤載荷發射到500公里高的高軌道。 該公司2017年5月第一次成功試射,2018年11月11日則將7顆微型商業立方衛星送入軌道,2019年也有6次成功發射。 2024年2月19日該公司在紐西蘭馬希亞半島18號發射場,發射2024年第一發Elctron/Curie火箭,這次發射該火箭將把Astroscale公司的ADRAS-J太空船發射到太陽同步軌道,該艘太空船將用於辨識、處理太空垃圾之用。 我們可以看到,NASA的不作為反而導致美國民間航太產業大大的發展,以填補政府不作為造成的漏洞,不過凡事委託民間商業公司來進行,是否穩當?也是值得評估再三。 下方是其他美國民間航太公司的各種計畫,可做參考。 計畫名 內容 OneWeb衛星群 在2020年開始運行的衛星群發射計畫 柯伊伯系統 由亞馬遜的子公司 Kuiper Systems 提供的低空衛星網路計畫。 Viasat 一家在美國營運的寬頻衛星業者,提供的服務包括固網、地面行動網路,以及空降天線。 O3b 中地球軌道(MEO)衛星群,負責提供電信業者的網路服務。目前只涵蓋赤道地區。 銥衛星(Iridium) 由圍繞地球一共66個運作中的通信衛星組成。這個系統原先規劃77個通信衛星,所以用原子序為77的銥來命名。於1998年11月1日開始服務。 銥星公司開發的第二代銥星系統被命名為Iridium Next,同樣由66顆衛星組成,此外還有9顆規定冗餘衛星,以及6顆地面冗餘。2017年至2019年間,與SpaceX合作將75顆衛星發射入軌。截至2022年,剩餘的6顆地面冗餘中的5顆也列入發射計劃。 SpinLaunch 甚至有一家SpinLaunch公司是以離心力將載荷由地表甩上太空,雖然實驗已經可以做到,但是物體承載之G力達1萬G,不是人體所能夠接受的,目前也只能將大概一顆大小相當於空對地炸彈大小的物體甩上太空,但費用只要50萬美元,比起火箭發射動輒上億美元之費用來說,便宜許多。 其他想像中的太空電梯與反重力引擎,或以巨型飛機將太空飛機搭載到高空之後釋放,太空飛機再以自身動力繼續飛往太空等作法,都是人類對前往太空的各種嘗試方案。至少到目前,人還在尋找更廉價進入太空的方式。 1.7.8 美國再登月之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畫 美國NASA在太空梭計畫關閉,且經費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雖沉寂許久,但仍從事一些有限的規劃,並試圖找到更多國際合作來幫忙分攤太空計畫之費用。2017年起,NASA推出一個「阿爾忒彌斯計畫」(Artemis),由NASA邀集歐洲太空總署(ESA)、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加拿大太空總署(CSA)、以色列太空總署(I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與許多民間企業一起進行,目標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人類基地,作為向火星探索開發之前進基地。截至2023年底,已有約30個國家簽署阿爾忒彌斯計畫協議,當然不包括中國、俄羅斯等被歸類為邪惡軸心國家。 為了達到在月球建立人類基地的目標,該計畫預計使用NASA自己開發的「太空發射系統(Sapce Launch System, SLS)運載火箭」、獵戶座太空船、月球門戶太空站與商業載人航天著陸系統。 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雖然沒有農神-5號那麼巨大,到地球近地軌道之推力95噸也不及農神-5號的118噸之多,但因為農神-5號已經退役不再生產,目前SLS就是美國NASA最強力的運載火箭了,而美國SpaceX公司宣稱自己的星艦有100噸到近地軌道的推力,所以是伯仲之間。 獵戶座太空船是一項美國與歐盟合作的產品,其乘員艙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連結另一半的服務艙則是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生產。獵戶座可做為月球飛往火星的載具,可搭載4名太空人,NASA已經下單6-12艘並有4艘已經完工可使用,第一艘升空的獵戶座飛船與配合的SLS運載火箭是在2022年11月16日升空。阿爾忒彌斯-2號則預計2024年11月載太空人升空測試。阿爾忒彌斯-3號則預估在2025年載運太空人前往月球登陸。 阿爾忒彌斯計畫結合大多數有太空能力的國家,打算前往月球設立永久月球站,這與中國也打算登月建立月球科研站是一模一樣的,只是中國拉上的是俄羅斯、委內瑞拉、阿根廷、伊朗等被國際社會排擠制裁的國家群體,與美國號召的是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方向不同。 2019年7月時,在美國川普總統任內,美國國防部曾提出一項計畫,想建立軍用太空站,並曾向民間公司提出招標方案,這樣一個太空站應具有支援現行美國太空飛行器對接的標準接口,必須能夠從事科學實驗,儲存人類維生物資,現地製造物品、維持有效載荷等,初步可以是無人操作的邊疆前哨站outpost,但未來要能夠擴展成大型載人的太空站平台。不過以美國分配在太空事務上的預算來看,還遠遠不及能夠建立大型太空站的程度,可能美國的太空預算得再加十倍才行。 總之目前看來,未來在太空中,延續的一樣是地球上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之爭,民主陣營與獨裁專制陣營之爭將繼續在人類歷史延續下去,剪不斷,理還亂。

    2024.03.10 中國、蘇聯與美國太空事業發展歷史-出自蘇育平撰寫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一書

    2024.03.10 中國、蘇聯與美國太空事業發展歷史-出自蘇育平撰寫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一書
    1.3 蘇聯R-2飛彈到中國東風-1型 1960年代,中國的航天事業開始快速地從無到有發展。首先,有蘇聯曾經提供的R-2飛彈做參考基礎,這是蘇聯模仿納粹德國V2火箭技術而生產的第一款短程戰區彈道飛彈,1946年開始研發,1951年服役,部署到蘇聯陸軍部隊中,直到1962年退役。 該款火箭重量19.6噸,長度17.65公尺,直徑1.65公尺,採用液體火箭推進器,射程達576公里,速度約兩馬赫,打擊精度約8公里。老實說,本款火箭作為軍事武器實在是不及格,因為準確性太差,只能作為打擊敵軍士氣的威嚇性武器。但是,作為太空運載火箭,它可就完全合格了。 圖1-3 蘇聯R-2彈道飛彈(Nesusvet拍攝,公有領域) 蘇聯後續將R-2開發出R-2A型探空火箭,將帶有活體狗的太空艙發射入太空中。 1957年蘇聯贈送兩枚R-2飛彈給中國,中國仿製出的型號就是「東風-1型短程彈道飛彈」。 圖1-4 中國東風-1型彈道飛彈(搜狐網) 1.4 中國的兩彈一星 要探究中國的火箭軍歷史,就得要從中國核武的發展歷史講起。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建政以來,面臨的週邊環境並不友善,一開始的「一面倒向蘇聯政策」,雖說確保北方與蘇聯及蒙古漫長陸路邊境的安全無虞。但是,在朝鮮半島,曾經同抗美援朝志願軍與歐美國家血戰;東南沿海,面臨老蔣總統心心念念惦記要反攻大陸的威脅;西南方,則面對印度對西藏虎視眈眈;內部也面對所謂資產階級、地主、右派份子等的挑戰。因此,要永續政權,發展核武是最佳手段。因此,有毛澤東「不要褲子,也要原子」的說法。 人人都知道第二次大戰是怎麼結束的,兩顆原子彈就可以毀滅兩座城市,使窮兵黷武的大日本帝國舉雙手投降。這樣的大國兵器誰不想擁有?中國當然也想要,只不過當時中國處於中共建政之初,不論是科學、技術,都極為落後,要發展原子武器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此時出現了一批海歸的中國籍科學家,說是愛國也好,說是被矇騙了也好,包括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在美國留學的物理學家,在冷戰的浪潮中,也待不下美國,回到故鄉是他們的期望。雖然,美國也知道他們的重要性,用軟禁、禁止出境等方式。企圖阻撓他們回到中國。但是,講求人權的美國終究不能直接將他們處決,於是在換囚的情境下,這些科學家返抵共產黨控制下的中國,並加入了當時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的「兩彈一星」計畫。 兩彈一星就是「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的開發計畫,是1958年,由毛澤東提出的,也曾經一度得到由赫魯雪夫派出的蘇聯專家的技術支持(當時還未與中共撕破臉的赫魯雪夫是相當挺中共的)。 1.5 蘇聯大力支持中共開發核武 1956年,在東歐陣營中的波蘭與匈牙利都發生反蘇聯事件,以及蘇共內部有莫洛托夫的元老群要求赫魯雪夫下台之聲浪。中共黨中央此時堅決支持赫魯雪夫,公開宣佈支持蘇聯共產黨中央赫魯雪夫的領導,承認蘇聯共產黨是共產黨陣營領導者的角色,加上朱可夫元帥領導蘇聯軍隊的支持下,使總書記赫魯雪夫順利度過難關。因此,當中國再次提出支援核技術之請求,赫魯雪夫不顧蘇聯軍方之堅決反對,裁示為中國建立核武工廠直接生產核彈,也為中國提供相關技術。 1957年9月,中蘇共簽訂《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當年11月,毛澤東訪問蘇聯,參加莫斯科61國共產黨會議,並在大會中發言支持赫魯雪夫戰勝反黨集團,擁護蘇聯在共產陣營的老大地位。作為對中共道義支持的回饋,當年底蘇聯的核技術支持就到了中國,蘇聯提供項目計有:1、R-2彈道飛彈實物與圖紙。2、全套核工業工廠設備,派出千名專家在湖南與江西建立鈾礦開採、包頭核燃料棒工廠、酒泉火箭研究設計基地、新疆羅布泊核彈試驗場。中國核子事業頓時有了基礎模樣,直到中蘇交惡開始才改變局面。 如果當時中共不要與蘇共交惡,那麼中國的核武與軍方發展之路必定走得更順利、更快速。可是,赫魯雪夫走的是反史達林路線,批判史達林個人崇拜作為,而中共當時的領導人不懂外交基本原則,居然力挺惡名昭彰、聲名狼籍,已經死去之史達林。因此,與當時世界兩大超強之一的蘇聯決裂,這樣不成熟的決定與作為,對中國的國家利益不但無利,而且大大有害,甚至使當時世界的共產黨陣營發生分裂,相互攻擊,使得美歐國家可以趁虛而入,裂解共產陣營,幾乎引爆共產集團之內戰。如果當時中共不要與蘇共交惡,那麼中國的核武與軍方發展之路必定走得更順利、更快速。 1959年6月起,蘇聯單向停止對中共發展核武計畫的支持,承諾中的原子彈實物與製造技術也不給了。不久後,1960年中蘇交惡正式浮上台面,赫魯雪夫下令撤走所有在中國支援軍工、工業建設的蘇聯技術團隊,剩下一堆只有設備的工廠,中國從此只能靠自己。不過,這終究比自己重新建造起工廠、研發設備等起點,要好得多了。 在沒有來自蘇聯專家的協助教導後,中國的軍工發展,包括:海軍艦艇、空軍戰機、引擎動力、雷達、坦克,甚至到槍械的發展進度極為緩慢,或者全部都停頓下來。然而,兩彈一星計畫因作為大國重器,仍持續受到投入與發展,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與副總理聶榮臻兩人直接領導推動。就像美國定名「曼哈頓計畫」發展原子彈,中國則將核彈發展計畫定名為「596工程」,以紀念1959年6月蘇聯專家撤走,中國開始獨立自主走自己核武發展之路。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羅布泊引爆第一枚「596工程」設計製造出的原子彈頭,使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後的第五個核武大國。接著,中國在1966年,試爆第一枚氫彈;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兩彈一星」計畫至此順利成功完成任務。為此計畫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群有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程開甲、彭桓武等,而中央的領導人則有聶榮臻、周恩來與毛澤東等。 不過,中國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之間,發生由毛澤東為奪權打擊政敵而發動之「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造成重大打擊,許多曾出國留學或海外歸國之科學家都被扣上敵偽、間諜特務,或應打倒的地主階級、知識份子臭老九等階級敵人的帽子,遭大規模批鬥與殺害,就算是在兩彈一星的基地中也躲不過。數千名核基地內的員工遭到不當審查與批鬥,許多人傷殘、自殺或遭槍決,包括中國核計畫極重要的科學家:鄧稼先、姚桐斌、趙九章等有國外留學生活經驗者,遭嚴重政治迫害,或死或傷;只剩下錢學森等人因為周恩來的特別庇護而倖免於難。 就在這樣艱困的外在環境中,就在自己的國家都不能保護自己的狀況下,這些科學家還是努力做出了順利將兩彈一星實現的成果,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防與航天事業走上高人一等的台階。這些影響到今天都還存在。 相比之下,當時冷戰另一端陣營之首美國的盟國,卻被美國特意壓制了發展核武與彈道飛彈的腳步,不論是日本、南韓、台灣、以色列等都想發展核武。但是,其中只有以色列在1966年順利做出核彈頭,其他國家發展核武的企圖都被美國壓制,甚至是攻擊,特意派兵搶奪、銷毀、剝奪盟友發展核武的設施與能力。一直到今天,美國的這群盟邦還是不能發展核武,面對擁有核武的中國、俄羅斯、北韓,感受到無窮的壓力與威脅。有朝一日當盟友遭受核武攻擊時,美國會否如默契一般,真的提供核子保護傘,還是束手不管,真的只有天知道。 倘若台灣當初一如規劃地生產出核彈頭,不必是傳說中的300枚,只要有30枚就行,那麼台灣就足以橫行東亞,今天的兩岸情勢肯定是另一番局面。中國再強大再蠻橫,也不可能甘冒沿海與重要城市被核武攻擊之危險來打擊台灣,也只能好聲好氣以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彼此間之歧異,絕不可能如近年三天兩頭派飛機、船艦到海峽中線來挑釁,並在外交場域中無休止的威嚇台灣。因為核武國家之間的全面戰爭迄今未嘗真正爆發過,也不能爆發,因為一旦發生,這個世界與這個紀元的人類文明大概就走到盡頭了,有理智的領導者都不可能不顧這個嚴重後果。 日本、南韓及若干歐洲國家,並未完全放棄發展核武,不斷發展民用核電廠來維持自己核工業能量與儲備,有一天需要時,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將核武物質轉換成核彈,保衛自己的國家。 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提供台灣核子保護傘,台灣已經受核武武力威脅幾十年了,能不警惕乎? 能不想方設法抵禦乎?沒有自己的兩彈一星,就注定難以武力抵擋擁有兩彈一星的敵方,因為層次已經不在同一個水準上。 今日能以核武威脅台灣的國家,還不是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任何一個擁核國家都可以這麼做,甚至連一個取得核武裝置的恐怖組織都可以這麼做,沒有道德可言。倘若任何一個擁核武的國家或恐怖組織,來個24小時最後通牒,要求台灣要不棄械投降,要不在台北101上方種蘑菇雲。這樣的話,台灣還有選擇嗎?我們只能希望,台灣還不值得對方那麼做。 1.7 美國太空事業發展歷程 美國,從兩次大戰的世界廢墟中,建立起世界超強的地位,並領導秉持民主、自由、人權、自由經濟、資本市場的這個陣營國家集團與前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相對抗。雖然在太空競賽中,一路輸給蘇聯一步;在地表上,蘇聯裝甲洪流也是隨時可以淹沒歐美國家陣營。美國僅剩海空軍勉強壓制蘇聯。但最後幸運地,美國以80年代的星戰計畫,也就是戰略防禦機先(SDI),一項戰略欺騙計畫,讓蘇聯耗費太多國力苦苦追隨,加上10年阿富汗戰爭,蘇聯國力大受傷害,美國終於幸運地熬倒了蘇聯,其實這真的只是一個意外。蘇聯在真的倒下前,沒人敢預測它會倒下解體。 美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明做出並動用原子能武器到實戰的國家,在二戰後,搶奪德國火箭科學家與火箭物資的行動中,也是大獲全勝,搶得最多火箭實物、技術資料、技術人員與科學家,蘇聯只有搶到一點殘羹剩肴而已。可是在太空事業的經營上,美國一直是落後於蘇聯一步的,這只能說蘇聯真的把斯拉夫民族的所有聰明才智都發揮出來了,才能在太空事業上遙遙領先美國,讓美國苦苦追隨。 大家都知道「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是統整美國太空事業的聯邦政府機關。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這等於是搧了向來自詡世界第一的美國一個重而響亮的巴掌。1958年,由美國總統艾森豪簽署《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法案》,宣布正式成立NASA,負責美國所有政府的太空計畫之設計與執行,美國陸軍彈道飛彈部門與海軍科技研究部門也皆併入NASA,希望集中全國之力以在太空發展上擊敗蘇聯。 NASA曾經宣示其目標是「開拓未來太空探索任務、科學發現與航空研究,理解並保護我們依以生存的星球,探索宇宙、找到地外生命,啟示我們下一代人繼續探索宇宙。」 探索浩瀚無垠的宇宙是對的,找到地外生命是什麼回事?難道大家傳言美國第51區有美國獲取的外星人科技或太空船是真的?如果美國都能遇到,其他更古老的文明如中國、埃及、希臘人,是不是也曾經遇過地外文明的拜訪呢?這個我們只能暫時存而不論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NASA從創立以來,就與蘇聯進行高強度的太空競賽,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將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送上地球軌道,NASA便在1958年2月1日,將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發射升空,之後一系列美國的太空發射任務成功,都得益於被美國搶到的納粹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所領導的火箭團隊貢獻,所以他也被稱為「美國太空計畫之父」。您看,原先布勞恩其實是美軍的戰俘,但是科學家到哪裡都會發光,到美國也能成為太空計畫之父,代表美國還是很尊重專業的。 1.7.1 水星計畫 美國NASA接著在1959年至1963年間,執行「水星計畫」,以水星宇宙神系列飛船進行20次無人及6次載人之太空旅行,以累積載人航行太空的經驗,基本上就是中國後來的神舟計畫的圓錐形艙般的類似產物,但早了中國整整40年。在20次無人飛行中,嘗試搭載過包括彌猴、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並測試飛船各項設施的可用性,以為後來的載人飛行做準備。 搭配水星計畫的推進器,有小喬伊火箭(Little Joe)、紅石運載火箭(Mercury-Redstone Launch Vehicle)、宇宙神(Atlas)洲際導彈、偵察兵火箭(Reconnaissance soldiers launch vehicle)等,還曾考慮朱彼特導彈(PGM-19 Jupiter)、泰坦系列彈道導彈(LGM-25 Titan)等彈道飛彈,作為發射太空船到太空之動力來源。當時的彈道飛彈與太空運載火箭幾乎是通用的。 1.7.2 雙子座計畫 1965年至1966年,為執行人類登月的阿波羅計畫,美國進行大量載人的飛行任務,是為「雙子座Gemini計畫」,共進行10次載人飛行,以累積更多太空飛行經驗,為之後登月行動作預演準備。 這10次飛行都是由泰坦-2號火箭作為運載火箭,該火箭有兩節,使用的是液態燃料(50%聯氨/四氧化二氮),第一、二節火箭分別擁有2具與1具火箭引擎,以及船體上許多火箭姿態調整裝置,如地球再入控制系統、軌道姿態機動系統等,近地軌道之酬載可達3.6噸。在太空環境下,一般飛機引擎在真空環境下無法使用,都得靠火箭姿態調整裝置,也就是小型的火箭引擎之噴射才能推動太空船航行。此外,太空人在太空環境下出艙行走或維修太空船外部部件等,都在進行試驗的清單中。 雙子座飛船優於之前的水星計畫飛船之處有四:一、雙子座飛船的空間大,已可容納兩人。二、水星飛船只能在同一個軌道上,進行前後左右之推進調整姿態,而雙子座飛船已可在空間的其他方向運動並改變軌道。三、雙子座飛船原先使用傳統電池供電,後來改用燃料電池,動力更強勁,也適合在太空使用。四、雙子星飛船也裝載機上控制電腦、彈射座椅、飛行雷達等新裝備。 另外,雙子星飛船原本設計要以滑翔機翼之造型,以在返回地球時,滑翔降落在機場跑道。但後來因技術不成熟,還是採用圓錐狀加傳統降落傘形式降落到地面後,再人力回收。 我們可以說,1960年代,美國的雙子座飛船,在各種功能、造型,幾乎與中國2024年正在使用的神舟系列飛船極其相似。可以說,要走太空事業的國家,幾乎都會走十分類似的道路,從火箭、太空飛船的功能與造型、重返地球方式、載人飛行應具備功能等,幾乎沒有一樣不是慢慢從基礎逐步做起,然後逐漸進步。因此有一天,我們應該會看到中國的航天飛機也就是太空梭的出現,取代神舟飛船這種古老傳統的圓錐筒狀飛船,然後靠自己的機翼重返地球著陸。 1.7.3 阿波羅計畫 阿波羅計畫是美國太空計畫的成功、代表、巔峰之作,也就是美國載人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之任務。這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從1961年至1972年間,從事的一系列太空飛船任務,主要目標就是「由人類真正的登陸月球表面並安全返回地球」。 之前的水星計畫與雙子座計畫,已經使美國的太空旅行能力大增,至少,美國的太空飛船已經能夠順利安全的載人來回地球與地球軌道,代表人類操作太空載具的能力提高了。 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1號飛船配合R-7火箭,將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Alekseyevich Gagarin)送入太空,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名突破卡門線,真正進入太空領域的太空人。這對一直與蘇聯進行太空競賽的美國來說,心理傷害很大,擔心在太空競賽輸給蘇聯會造成其他無法預測後果的美國人,馬上施壓政府,要求在太空競賽中做出立即的成績,以顯示美國並沒有輸給蘇聯太多。 此時,美國NASA已經開發出大運載量之重型推進火箭「農神-5號」(Saturn Ⅴ),另一稱為「土星-5號」火箭,這款火箭後來用在阿波羅計畫與太空實驗室計畫。該火箭高110.6公尺,直徑10.1公尺,有三節:第一節有5具F-1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加液氧燃料;第二節有5具J-2火箭發動機,使用液氫加液氧燃料;第三節僅有一具J-2火箭發動機。它是不可重複使用的超重型運載火箭,加滿燃料後重3,000噸,到近地軌道的酬載達118噸重,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其他火箭的本體運載能力比它強大。 2023年,SpaceX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到近地軌道的載荷也不過63噸,差不多是農神-5號火箭的一半而已。因此,美國之後棄用農神-5號火箭是十分不明智的,它使用煤油加上液氧作為燃料之處,也在中國長征-8號運載火箭上獲得實現,代表美國在70年代開發的太空載具是相當前衛的,一直到21世紀也不落伍。 雖然,在1961年4月25日,也就是加加林進入太空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也將太空人送入太空,但世界不會記得第二名,只會記得世界第一是誰。因此,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總統在於國會演說中表示,美國將進行阿波羅計畫,要在1970年以前,將人類以宇宙飛船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只要能夠順利實行,美國壓過蘇聯,重奪太空霸權的意圖方能實現。 之後,1960年代,美國阿波羅計畫一次又一次地發射無人或有人太空船到太空中,模擬演練人類登陸月球的任務。 1968年12月的阿波羅8號任務,這是載人太空船第一次離開近地軌道,飛往另一個星體,也就是月球的軌道,上面的三位美國太空人 Frank Borman, James Lovell, and William Anders 成為第一組從遠方目睹與拍攝地球全景的太空人。之後,他們順利返回地球並降落在太平洋海域,三人並獲選1968年時代雜誌封面人物。 最後,在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發射升空,並在7月20日,順利由阿姆斯壯成為第一個將人類足跡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 i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他與同僚兩人一起在月球表面蒐集岩石、照相、插美國國旗等,並乘坐登陸艙重新回到太空,再返回地球,世界上所有人都在電視螢幕前觀賞這一幕。美國阿波羅任務順利完成,代表壓了蘇聯一籌。但是,後世很多人懷疑當時阿波羅計畫中所顯現的電視畫面都是造假的,是在攝影棚中演出,根本沒有人類登上月球這回事,信誓旦旦地說得跟真的一樣。老實說,我本人看了這種懷疑論也是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也說不上到底該不該相信。 美國,這個曾經第一個讓人類登上月球的世界強國,在阿波羅計畫中,總計執行6次成功的載人飛行登月任務,12名太空人曾經踏足月球。因此,我們可以說美國是最佳登月國家,至今也無第二個國家能做到送人上月球。 可是,美國在登月任務摘冠後也輕忽了,1969年開始,NASA的預算遭美國國會大幅削減,尼克森總統終止了阿波羅17號之後的所有阿波羅系列任務,甚至關閉了農神火箭的生產線不再生產。當時,美國NASA甚至已經研發出核動力火箭引擎NERVA,但也因為阿波羅計畫中止,無法再繼續。 因為蘇聯一直到解體前,都無法把太空人送上月球,所以美國自認為贏了太空競賽,因此懈怠了。水星計畫與阿波羅計畫使用的各種太空飛船從此被棄置一旁,專注在太空梭這項載具上。 雖然,美國還繼續參加國際太空站任務,也發射過一些探測器到火星、木星等,甚至在1988年NASA也研究過探索距離太陽系4.37光年的半人馬座α星系南門二(Alpha Centauri)三星系統的探測計畫,但由於人類科技實在還無法突破4.37光年的距離,以目前技術航行恐需要一百年才能到達,因此也只能暫時放棄。 1.7.4 太空梭載具 太空梭(Space Shuttle)又稱航天飛機,距離「空天飛機」的定義不遠,只是發射時,還是得用大推力火箭引擎綑綁著,才能將之推出大氣層。太空梭是NASA在1980年代,開始使用的地球近地軌道太空載具,也就是只能飛離地表約200公里高,但因為可以整機飛回地球表面並像飛機一樣降落在機場跑道,可以重複使用發射,成本效率大大提升。其正式名稱為「太空運輸系統」(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STS)。 1981年,雷根總統任內第一次試射太空梭。1982年,雷根總統就宣布了戰略防禦機先,也就是星球大戰計畫,甚至雷根總統還曾經一度增加NASA經費30%,與蘇聯打太空競賽。最後,蘇聯確實敗下陣來,但美國也並未再前進。 太空梭長56.1公尺、直徑8.7公尺,重量2,030噸,使用的兩個固體火箭外推進器是由賽奧科/阿連特科技系統公司生產的固體燃料(高氯酸銨複合推進燃料)火箭引擎,由波音與羅克維爾公司生產的太空梭機身,本身具備三個洛克達因RS-25火箭引擎(使用液氫與液氧液體燃料)與在太空中姿態調整用的軌道機動系統(OMS)AJ10-190火箭引擎,使用一甲基肼 (MMH)液體燃料與氧化劑四氧化二氮。而中間最巨大的紅色筒狀物則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用來存放液氫與液氧液體火箭燃料的外燃料箱。 太空梭發射升空時,兩個外推進器與太空梭機身的火箭引擎全部開動,此時使用並消耗外燃料箱中的燃料。兩個外推進器在太空梭抵達近地軌道前就會分離,並落回地面,以降落傘著地並可重複使用;外燃料箱在即將進入近地軌道時,會分離並墜回大氣層燒毀;太空梭在宇宙活動期間,機身上OMS兩個火箭軌道機動發動機,負責在主引擎關閉後,調整太空梭機身位置與姿態,每個的推力可達27,080牛頓推力,最後重返地球也是OMS發動機調整執行的。 最後,太空梭會像飛機一樣滑翔回地面機場降落,完成任務。 在整個1980年代,美國將所有NASA預算――約2,000億美元,全部投入在可以重複使用,可以重返地球多次之太空載具太空梭的建造上,可是因為價格高昂,僅建造出五艘: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從1981年至2011年,這30年間,美國太空梭總共進行過135次任務,都是從佛羅里達甘迺迪空軍基地起飛,進行過的任務有:協助發射哈伯望遠鏡、協助發射人造衛星與深空探測器,並在機身中進行太空實驗,以及運補國際太空站。 在1986年與2003年,美國的太空梭兩度發生任務失敗並在全球人眼前爆炸墜毀,導致大批太空人死亡之慘劇。因此,在2011年,太空梭機隊全數退役。 在太空梭機隊全數退役不再使用後,美國NASA自行開發了一款重型太空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apce Launch System, SLS)運載火箭」,搭配獵戶座太空船,企圖在21世紀重回月球與火星,建立月球門戶太空站與火星居住地。但SLS一直到2022年才進行首飛,代表2011年到2022年的11年間,美國NASA是沒有自己太空船的,只能商業委託美國的民間航太公司進行太空任務,比如補給國際太空站等。 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從地表到地球近地軌道之推力95噸,有一個核心級火箭與兩個附加推進器,也有一個上面級載具負責載運衛星或載荷分配到不同軌道去。雖然不到農神-5號的118噸之多,但SLS已經是目前NASA能自己掌握最強力的運載火箭了,與美國SpaceX公司宣稱自己的星艦有100噸到近地軌道的推力相差不大。但這比起太空梭終究是一種倒退,美國NASA確實是顏面無光。 總之在太空梭退役後,美國政府一時間沒有太空載具可以讓太空人升空,後來只能依賴俄國聯盟號太空飛船,以及波音、洛克希德合組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SpaceX等民間企業的火箭與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運補貨物與人員,以及進行重新登月之Artemis計畫,以前頻繁發射太空梭的美國政府NASA,現在都悄悄躲在民間公司的發射任務背後。 反而2000年以後,中國政府開始頻繁發射神舟、天舟太空船,建造「天宮空間站」,進行載人航天任務,雖然神舟系列,也就是和當初美國水星計畫與雙子座計畫的太空船一樣水平。但是,日新月異,這60年來,人類科技進步,可以使用的科技越來越多,按照這個趨勢下去,美國在太空中的優勢遲早會被迎頭趕上。而筆者預測的中國太空梭,也許很快就會出現了。 太空梭是從圓筒狀太空飛船向真正空天飛機進化的方向節點,也就是說,圓筒狀飛船的下一步就是進化成太空梭,太空梭之後的下一步,則是靠自身動力而不需要助推火箭就能飛上太空的「空天飛機」。 如果人類科技能夠再加以突破,開發出理論上的電磁力場反重力裝置,或者找幾個高原地帶,如西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安地斯山脈等地裝設太空電梯,以機械能或電能將貨物投送到太空,再從太空電梯站向外飛行,那麼可以大大降低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與困難度。

    2024.03.09 人類太空事業發展歷史-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2024.03.09 人類太空事業發展歷史-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人類從有智慧開始,就對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感到興趣,日月因為其有規律的升起與降落,成為了人類計算時間的標準;星辰的運行軌道與亮度閃爍,成為在海洋上指引方向之憑藉,甚至還被人分別星座,賦予不同的傳說故事與意義。 1.1 古代中國天文學 天文學中的天象變化,也成為古代朝廷的大事。比如獵戶座天狼星,代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徵兆;比如彗星出現也是凶兆;日食與月食發生時,還得要拿著鑼敲以把天狗趕走。古代曆法也多是依照星象變化的規律而制定,埃及人、馬雅人、中國人、希臘羅馬人都很注重曆法,認為天象的變化會對應地面上人事的變化。因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以便及早處理憂患。中國在漢朝時期,就製作出觀測天象的渾天儀,渾儀用來測量天體球面的座標,渾象則是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兩者組合就是用來解釋渾天說的儀器。 中國天文學在漢代有「蓋天、宣夜、渾天」等學派,「蓋天派」認為天是一頂蓋子,天蓋向左旋轉,日月星辰向右旋轉;「宣夜派」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沉於虛空之中,並不附著在天體之上;「渾天派」則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其實以上述三派主張來說,竟是已經失傳的「宣夜派」,對宇宙的解釋最符合實際。蓋天派與渾天派都只淺顯地觀察到肉眼可及的事物,並不及於真實宇宙的現象。但是,渾天派流傳下來的渾天儀,可以相當準確地解釋許多天文現象並預測天文現象之發生,道教也傳有28星宿及28位星君,東西南北每一方位有7個星宿,主不同徵兆星象。 1973年於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一塊絹帛,上面有關天文學的知識約8千字,名為「五星占」。當時漢朝人竟然已能將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大行星在天體運作的規律予以總結記載,該書記載了秦王政元年(西元前246年)到漢文帝前元三年(西元前177年)總計約70年中金星、木星、土星運行位置,並推斷出金星會合週期584.4天(現代測量數值為583.92天)、土星會合週期377天(現代測量378.09天)、土星繞日週期30年(現代測量29.46年),數值差異極低,代表當時天文學之精確程度已到了極高程度。此後的欽天監也一直是歷朝歷代皇帝統治的重要諮詢機構,負責天文曆法與星象占卜 。 一直到明、清之交,西方利馬竇、湯若望等傳教士傳入西方天文學,中國的天象學才逐漸失傳或轉換成為算命占卜之用。 對於老天,中國人是敬畏的,認為地上人間,天上有天庭,還有玉皇大帝與各方神明主管著宇宙萬物,對於日月星辰的規律也只是用眼睛觀察,沒有想過要由人親自飛上天去接觸天空的可能。但是,西方科學家卻早在科技還無法帶他們上太空之前,就已經開始從數學、物理、核子物理等,去研究宇宙相關的知識了。例如,愛因斯坦提出之相對論,提出有關光速的定義,以及時間與空間的定義等。因此,人類在今天所跨出的太空腳步,其實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來繼續將這些研究發展下去。中國雖然在近代基礎科學發展上的經驗不如西方豐富,但是14億人中的聰明才智之士並不少,倘若能有一部分能對天文物理宇宙學進行研究,那麼就有機會在此領域拔得頭籌。 1.2 德國V-2火箭是人類第一個太空飛行器 彈道飛彈之運作原理和火箭相同,是要先由各節推進段一起或連續發力,將彈頭部推升到外太空,在宇宙空間層中,飛行阻力極小,可以飛到極遠處,之後再重返大氣層,瞄準並墜落到敵方領土,並在目標上空引爆常規炸藥彈頭、生化武器或核彈頭的大型火箭。而彈頭中如果裝的不是武器而是衛星或太空飛船,其功能就變成非軍事性質,成為太空事業的運載火箭了。 早先在1930年代,德國便發明火箭引擎,看能否讓汽車跑得快一點,想像力超群。1927年,德國一批科學家與工程師成立「太空旅行學會」,並開始研究液態火箭推進器。1932年,瓦爾那·馮·布勞恩――德國日後最有名的火箭科家,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設計發展更強力的火箭武器。 1942年6月,瓦爾那·馮·布勞恩在開發完成V-2火箭後,開始進行各種測試,隨後在德國境內一個海邊小鎮――配納明德(Peenemünde)的集中營中,生產並測試。從A1、A2、A3,一直到最後A4測試版,V2火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畢竟這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彈道飛彈武器,而且德國在盟軍的夾攻與轟炸下,可獲得之工業與化工資源也甚為有限,但德國科學家的聰明嚴謹與基礎工藝紮實,真的把這款人類前所未有的武器給創造出來。當時,蘇聯能做出來的只是像卡秋沙那樣的多管小口徑火箭砲而已,與V-2運載火箭之對比是天差地遠。 圖1-1 德國納粹V2火箭複製品與火箭各部位介紹(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2年,A4火箭測試成功,隨即大量生產,在1944年9月,正式被命名為「V-2火箭」並進入現役,並在1944年9月8日,被用來大舉空襲轟炸英國倫敦。 一枚V-2火箭被機動發射車發射後,它的液體燃料(75%乙醇與25%液氧)會由噴嘴輸入燃燒室燃燒,產生強大的推力,燃燒60秒後,火箭可達最高速度約5馬赫,五分鐘就可飛250-300公里,飛彈以慣性制導,被打擊的終端防無可防,聽到聲音時,攻擊就已經來到眼前。 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間,德軍發射3,000枚V-2火箭與V-1飛彈,造成英國3萬人喪生,對英國民心士氣造成很大打擊。 V-2火箭的誕生,代表新式作戰方式的出現,彈道飛彈走上台面,成為二戰後至今不改的終極作戰潮流。 由於彈道飛彈可飛過地球大氣層中電離層的卡門線(Karman Line,離地100公里),因此,1944年6月20日,德軍試射成功的V-2火箭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飛行到太空中的人造物體,也算是人類突破到太空時代的起點,是值得人類慶賀的一天,只可惜是殺人武器性質,也導致迄今沒人慶祝這個事件。 之後,德國戰敗,全境被盟軍攻陷佔領,其火箭技術、設備、人員與科學家被各盟國搶掠瓜方一空,並以此開啟美、蘇、英、法、中等大國競相發展火箭載具之浪潮,彈道飛彈一方面可作為攻擊敵人的遠程軍事武器(常規彈頭),二方面可以運載各國陸續開發出的核武彈頭,三方面可以運載人造衛星發射到太空軌道中,或發展其他太空事業。 一直到今天,可能因為火箭製作太過容易之故,火箭都還是唯一的太空載具,其他反重力引擎、太空電梯等其他替代方案都尚未得到發展。不過,未來真要有大量物資與人員往來於地表與地球軌道之間時,還是得要發展取代火箭發射的方法,才能更經濟地把人員、物資運送於地表與軌道之間。

    新書介紹-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新書介紹-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人類生命源起地球,地球也是現今所有已知地球生命的母親,沒有地球的孕育,一切生命都不會產生。但人類卻是破壞地球,傷害地球最深的生物。人類之所以現在還能在地球上逍遙,濫用地球資源、破壞地球環境,排放溫室氣體,慢性戕害地球環境健康,完全是因為這一兩百年來地球沒有太大的地質或氣候變動,也沒有真正面對地外文明、外星文明入侵的降維打擊,冷戰時期的核戰爭也沒有真的爆發,導致核冬天。因此,人類還可以持續各種自掘墳墓的行為,如戰爭、種族清洗、軍事衝突、恐怖主義、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砍伐生產氧氣的叢林綠地等惡質行徑,傷害地球母親。 如果有一天,地球面對像毀滅了恐龍的那樣小行星打擊,或太陽噴發大量太陽粒子吹走地球大氣層,又或者地球地軸倒轉,導致季節混亂,甚至多幾座火山大爆發,使火山灰遮蓋大氣層幾個月到幾年,都可能使地球一夕之間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快速進入冰河期,使發生在地球上多次的生物大滅絕再度發生,那人類該怎麼辦?也許,那時才有人開始想:是不是該發展地球外人類居住地,以規避地球上可能越來越多的災難? 在過去的八十年裡,人類在太空事業上達到許多成就,雖然是不同國家做的,許多還是以競爭狀態比賽似的來做,或是以軍事意圖上來進行的,但所有人類科技成果都是累積的,凡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倘若未來各國能多一點心力在太空事業探索與開發上,少一點心力在戰爭與殺人武器研發上,對人類的永續發展就會有更多的貢獻。 廣闊的太空是人類的終極邊疆,人類雖然已經進入第一太空紀元,意味著已經有能力進行太空旅行,但是比起想像中可能的地外異星文明,我們仍是望塵莫及。倘若地外異星生物已能從外星系旅行至太陽系,到地球探訪人類的話,他們的科技與太空旅行能力,肯定已經高到人類無法比擬,甚至到將人類當成螻蟻般踐踏的地步。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外星人之所以沒有對地球人宣戰的原因,最大可能就是覺得人類實在是太落後、太原始了,就像你看到水中游的魚或天上飛的鳥,你不會想要奴役他們,因為魚鳥蟲類根本還是靈智未開,沒有任何利用價值。因此這也不是我們可以沾沾自喜的理由,加緊時間向上發展,才能有效保衛自己不受奴役。 宇宙什麼最大?就是時間與空間。從理論上,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到現在,宇宙仍然在向外加速擴張,宇宙大膨脹代表宇宙星系之間的距離在不斷加大,宇宙中的星系與恆星數量依舊是多到無法計算,但彼此之間都在快速地遠離,這也是人類要加緊發展太空科技的原因,免得以後太空船的動力追不上宇宙膨脹的速度。 先不論太陽系以上的大宇宙結構,光是太陽系之遼闊,已經是目前人類以現有科技一輩子都不可能脫離的距離。比如以1977年自地球發射,向宇宙深處航行去之「旅行者一號」太空船來說(恰好與本書作者同齡),在航行13年後的1990年,旅行者一號完成既定行星探測任務,繼續發揮剩餘價值往太陽系外探索前進,當時在它攝影鏡頭中,地球已經是一顆很不起眼的藍色小斑點,周邊已經一片黑暗。到了47年後的現在,旅行者一號已經航行到距離地球243億公里的太陽系外圍,將無線電波以光速傳回地球也要22小時34分鐘,地球上之回覆也需要這麼久時間,航行者一號繼續以每秒16.9公里速度飛向太陽系外空間,但要真的完全飛到其他星系,恐怕要1萬7千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全脫離太陽的引力影響範圍。 太陽系外就是銀河系,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獵戶臂遙遠邊陲地帶的一個小恆星系,但對地球的我們來說,廣袤無邊、跨度達10萬光年的銀河系,也只是跨度達1.1億光年的室女座超星系團中的一個小星系,室女座超星系團體積是銀河系的1,000億倍。 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跨度可達930億光年,這裡面還有1,000萬個像室女座超星系團一樣的超星系團,其中大概有上千億個星系(也有說法是至少有兩兆個星系),每個星系中又有上億顆恆星,與數不清楚的行星與大小星體、隕石等。 我們所處的地球處於太陽系第三顆行星,太陽系位在銀河系獵戶臂較偏遠地帶,再往上看,銀河系與鄰近的「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距銀河系250萬光年)」一起屬於「室女座超星系團(Virgo Supercluster)」中,而室女超星系團又屬於「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Laniakea Supercluster)」的一部份,雖然超星系團已經是目前天文學能夠觀測到最大的宇宙結構了,但在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之外,還有其他一樣巨大無比的超星系團,包括「夏普力超星系團(Shapley Supercluster)」、「武仙座超星系團( The Hercules Superclusters)」、「後髮座超星系團(Coma Supercluster.)」、「英仙-雙魚超星系團( Perseus-Pisces Supercluster)」。至於超星系團上面是否有更大的宇宙結構,可能性是相當高的,畢竟以人類的觀測技術,只有930億光年的跨度而已,宇宙之大當然不只這麼一點。 若光是「星系」的數量就已經大到要以兆為單位,更別提恆星、行星與其他星體數量,大到人類數學都算不完。因此,即使宇宙大部分地方都是真空、無氧與無重力的空虛黑暗狀態,充滿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中的5%實體質量之資源,仍是多到人類不可能用完。 但是,要觸及夢想中宇宙無窮盡的資源可沒那麼容易,要有太空船前往探勘、具體位置的星圖、太空採礦設備與充足動力、提煉裝置,更要有能把資源運回地球或至少運回太陽系的運輸設備,否則怎麼運用呢? 另外,如果真開採回了裝載幾船太空船的珍稀金屬,比如黃金、鑽石、銅、鉬、銀等,那麼其在世界原物料市場之價格必然大跌,那麼開採商也勢必血本無歸。過猶不及,沒有戰略思考的任意採礦行為,也終究非長久之計。 此外,載人至太空旅行,也不是簡單地讓太空人上宇宙就行,人類身體是在地球環境中,在幾百萬年時間裡,逐步演化、適應環境而來的,沒有地球的環境供給氧氣,人體在幾秒鐘的時間內,就會瀕臨死亡。此外,面對宇宙環境的低重力、多宇宙射線、真空環境、太空游離粒子與太空垃圾微粒侵襲等,人類可否長期待在這樣環境,或者有沒有辦法發明太空船內部環控機器,模擬地球環境與人工重力裝置,以提供人體適合生活動作的環境與重力,讓人能夠在太空中得以生存? 還有,面對宇宙星體距離動輒幾千、幾萬甚至幾百萬光年的漫長距離,人體該如何克服?是要讓人躲在冬眠艙中,度過幾萬年時間再喚醒?還是,讓人在太空船上繁衍後代,直到抵達目標?或者,人類能夠發明曲速引擎,以超光速進行蟲洞旅行,打破時間與距離的限制? 還有一個筆者覺得很重要的問題:基於宇宙大膨脹,今天我們從地球觀測到幾百、幾千、幾萬,甚至幾十億光年之外的其他星系或星球影像,其實也都是相應時間之前的樣子,已經是歷史影像了。如果人類能夠用比光還快的速度,一瞬間飆往一個10億光年外的地方,應該也會發現當地的情況與10億年前的情況大不相同了,可能恆星已經燃燒完畢,成為紅巨星,或者甚至已經塌陷成為黑洞,太空船一瞬間出現就可能陷入黑洞裡,這樣的危機也是有可能的。 這許許多多問題,都曾經有好多電影編劇與導演思考過,並呈現在他們的影視作品之中。還記得筆者小時候十分著迷星艦迷航記影集,裡面有地球聯盟政府派出星艦到處探索,有其他外星文明與地球接觸,如克林貢人,也有想要同化一切高等智慧種族的伯格人機械文明等,確實讓人目眩神迷。雖然,地球上大多數人光解決本身衣食住行問題就很辛苦,沒有時間去思考宇宙與自己有什麼關係。但是,一個強大的政府想要征服星辰大海,或至少以太空科技先進之勢,把所有地球上的對手壓制到舉手投降是肯定有的企圖。因此,到目前為止,各國政府還是推動人類太空事業發展的最重要推手。 中國的航天事業在21世紀取得令人驚奇的發展,其實一切起於195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生產原子彈、彈道飛彈與人造衛星。到了1960年代,二彈一星取得成功,中國永不再受到列強核威攝,運載火箭的孿生子彈道飛彈則成為解放軍二砲部隊的大玩具與大殺器。 二砲部隊轉換來的第四軍種「解放軍火箭軍」是對美國、印度、台灣、日本、俄羅斯最大的威脅,也可以說是最大的命門。中國火箭軍有近程導彈1,150多枚(東風11、15、16),中程彈道導彈300枚(東風21、26)、遠程洲際彈道飛彈200枚(東風5、31、41)及長劍-10等各型巡航導彈3,000枚。其中,用來對付美國本土的,大概就是那兩百枚遠程洲際彈道飛彈,中程彈道飛彈用來對付美國亞洲駐軍與航母,其他近程的要用來對付誰,大家心裡都有數――印度、越南、台灣、菲律賓、南韓、日本都跑不掉。飛彈光是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嚇,有了核武器的一方就站穩不輸之地位。 雖說台灣被譽為世界上防空飛彈密度最高的國家,連以色列也比不過。但是,面對從太空重返大氣層,來襲速度可能高達20馬赫的彈道飛彈,就算是美國有戰區高層防禦系統與愛國者防空飛彈,也很難說能夠攔截到萬無一失。 中國向來以舉全國之力做大事著稱,過去兩彈一星工程是這樣,改革開放建經濟特區、在全國範圍建起密密麻麻的高鐵網路、把鐵路也修到西藏新疆與中南半島去,還有超大型貨櫃港洋山港,甚至珠海跨海大橋等大型基礎建設也是如此,都展現專政國家集中力量做大事能夠做到的最驚人速度。 可惜,中國在人權、民主與個人自由方面,選擇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令人不敢輕易信任,盲目相信領導人會是開明且明智,基本上就是一個民族最大的風險。中國歷代政權最多不超過300年,大多數是三代而亡,中國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也算是第五代領導人了,中國崩潰論也已經講了三十年都未實現。反而,以民主自由人權自詡的台灣被中國軍機、軍艦各種繞台騷擾,加上火箭軍數百、上千枚彈道飛彈對準著,隨時準備點火。還好,有對峙七十幾年的經驗,讓台灣人學會冷漠面對切身安危的問題,但不時會有敢於主動挑釁或戳對方的傷口的狀況發生,要不是活得不耐煩了,就是有一些別人不知道的幕後推手,到底有沒有?誰知道呢? 彈道飛彈是用來殺人的遠程軍事武器,但它其實也是將衛星、太空船推升進入太空的動力來源與最大功臣。所以,這再次證明了不是武器飛彈殺人,是按下按鈕給飛彈下指令的那個人殺人。就像菜刀可以切菜、切肉、切魚,是廚房的必備順手工具,但要是被流氓拿來砍人,就變成令人生畏的凶器一般。航天企業與彈道飛彈生產軍工廠,其實完全是同一個公司。在中國,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中國航空科工集團;在美國就是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軍火工業體。 本書作者係職業外交官出身,非航太理工專業出身,主要係以看歷史、寫歷史的角度來研究中國與世界各國航天事業的進展,以及中國航天事業衍生出來的副產品,也就是彈道飛彈之操作者「火箭軍」對台灣的威脅程度。倘若書中有對太空物理、現實操作數據、太空產業用詞有誤解、誤植或誤用之處,請多見諒。 另外由於宇宙太有趣了,寫的範圍無窮無盡,這本書甚至也可以當作一本太空科普書來看,看看人類的太空科技已經走到哪個地步,未來發展趨勢為何?倘若未來地外文明之外星人來犯,或者隕石小行星對著地球撞擊而來等災難事件,應該如何處理,是否有解,書中都有給出說法。 宇宙萬物,星辰大海,千億萬光年的距離,人類活動與思想的邊疆何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太空吧! 蘇育平 加勒比海聖文森家中 2024.02.18 本書還在由出版社編排中,預計很快可以出版。 對宇宙也有興趣的人,歡迎到臉書「蘇老師的太空世界與太空知識」公開社團中加入,裡面有我蒐集的各種太空宇宙知識,相當有意思。

    2024.03.06 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2 武警武器裝備與歷史編制沿革

    2024.03.06 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2 武警武器裝備與歷史編制沿革
    槍械種類 使用型號 備註 自動步槍 81式突擊步槍(上一代) 95式自動步槍QBZ-95(新生代)03式自動步槍 衝鋒槍 79式、85式衝鋒槍 機槍 81式班用機槍 95式班用機槍 88式輕重兩用機槍 狙擊步槍 79式、85式狙擊步槍(上一代) 88式狙擊步槍(新一代) 手槍 92式9釐米手槍 弓弩 裝甲車 防爆裝甲車 大口徑武器 40火箭筒、無後座力砲 單兵武器 催淚瓦斯彈、閃光彈、煙霧彈 機動師專屬 59式坦克、107式火箭砲、輪式裝甲車、直升昇機 中國海警 艦砲、機槍、防空導彈、水砲、水雷等 (一)步槍 在公安軍時代,基本上連解放軍都是使用五花八門的武器,更別提公安軍。一直到1956年定型生產的56式自動步槍,又稱56式衝鋒槍,解放軍與公安軍才開始使用制式槍械。 圖1-44 仿製蘇聯AK系列國產化的56衝鋒槍,維基公有領域 95式自動步槍 目前武警部隊戰鬥員一般隨身使用的戰鬥步槍為1997年開始列裝部隊之中國國產5.8釐米口徑之95式自動步槍(QBZ-95),取代了過去普遍列裝的1981年中國設計定型的7.62釐米口徑之「81式」突擊步槍。 圖1-4570 81式突擊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圖1-46 新95式自動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遭取代的81式步槍是95式步槍全面列裝解放軍與武警部隊前之上一代中國主要單兵武器,設計上也是基於更古老的56式步槍而更新設計成7.62*39釐米蘇聯口徑的中間型威力步槍彈,有射擊精度高、結構簡單緊湊、機動性佳、火力猛、壽命長、重量輕等優點,能一槍多用,亦能裝上榴彈發射器發射各種榴彈。 而新的95式自動步槍採取法國法瑪斯步槍類似外型的犢牛式設計,槍身較短,適合亞洲人使用,其口徑改為5.8*42釐米小口徑步槍彈,雖然槍彈威力比不上81步槍的7.62釐米,但是彈匣可以裝載更多子彈,有30發彈匣與75發彈鼓可選擇,單兵也能攜帶更多子彈前往戰場。另外口徑小也代表後座力降低、射擊精度提高、加上95槍族使用大量工程塑膠,使槍體重量降低,減輕士兵的負擔。 圖1-47 03式自動步槍,採彈匣在前的傳統設計,維基公有領域 03式自動步槍 03式自動步槍是為因應許多人無法適應95式步槍彈匣位在槍枝後面的設計,而再度改進生產的最新型軍用自動步槍,彈匣在槍機之前,恢復正常步槍的樣子,成為解放軍與武警部隊採用的制式步槍,同為北方工業公司生產,口徑5.8*42,與95式相同。 20式新槍族(QBZ-191) 圖1-48 20式自動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圖1-49 20式狙擊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2022年底中國兵器集團又推出20式新槍族,一樣是5.8釐米口徑,較上一代03式自動步槍更為輕巧,各種導軌裝置更齊全、可靠性高,可在各種地形環境狀況下使用,便於攜帶;彈匣採透明式設計,可清楚看出剩餘彈量等。但這支新步槍目前還只換裝少數部隊,如西藏邊防部隊,大部分部隊尚未使用,未來將全面取代現役的95式自動步槍。由此可見,中國步槍的發展趨勢還是偏向傳統型的彈匣在扳機前方;而95型步槍彈匣在扳機後方的新穎設計,顯然並未受到中國軍方的青睞與習慣。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各部隊槍枝的口徑已經從過去的7.62釐米主流轉向為5.8釐米。好處是子彈變輕,士兵可以攜帶更多子彈在身上,就算被敵軍俘虜了己方的槍枝,其也沒有相對應的子彈供應,就無法使用這樣的俘獲槍枝;但相對的,我方也無法使用俘獲的敵方子彈為己所用。 武警的步槍是跟著解放軍一起更新換代的,這樣後勤體系子彈可以相互支援,是好事;而舊的81式退下來之後,也可用於打靶或給預備役使用。 (二)衝鋒槍 武警部隊使用79式與85式兩型衝鋒槍。79式衝鋒槍是中國自製的第一代衝鋒槍,1979年設計定型,用來裝備空降兵、偵察兵、公安特警和武警部隊,槍托可折疊,有效射程200公尺,彈匣可裝20發子彈,口徑為7.62釐米,槍重僅1.9公斤。 圖1-50 79式衝鋒槍,維基百科 圖1-51 85式7.62釐米口徑輕衝鋒槍,維基百科 85式衝鋒槍則是一款輕型微聲的衝鋒槍,有效射程200公尺,彈匣可裝30發子彈,口徑7.62釐米,槍重1.95公斤。85衝是1980年代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發生產的軍用衝鋒槍,用以取代64式與79式衝鋒槍。外表與結構簡單簡潔,與英國二戰時期的史登衝鋒槍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三)手槍 「64式手槍」是中國軍工業建政以來自行設計的第一種手槍,1964年設計定型,主要裝備部隊指揮員與公安部門部隊。這是一種自動手槍,口徑為7.62釐米,射程50公尺,彈匣容量為7發子彈。 圖1-52 64式手槍,維基百科 「77式手槍」是解放軍指戰員和公安部隊的新型自衛武器,由北方工業公司生產,供團級以上指揮員使用,射程50公尺,口徑為7.62釐米,彈匣可裝7發子彈,在1978年設計定型,並有一系列的改良型陸續出現。這種槍枝後來被犯罪份子大批偷渡運送到台灣,在台灣俗稱為「黑星手槍」,曾經造成台灣值勤員警多人傷亡。 但這把槍也有一個很大的設計缺點,就是撞針內包、也沒有「彈膛有彈指示器」,因此完全從外表無法看出槍膛中是否已有子彈上膛,所以黑龍江邊防武警綏芬河邊檢站於2016年7月6日發生一名士兵77式手槍走火,不慎打死另一名士兵的慘劇。解決此缺點的唯一方法就是射擊前再上膛,但戰場之適應性就會相當差。 圖1-53 77式手槍,維基百科 「77B型9釐米手槍」使用國際上通用的9釐米口徑手槍子彈,有效射程為50公尺,彈匣容量為9發。 圖1-54 77B式手槍,維基公有領域 「77B2型9釐米手槍」的設計保留了77B型手槍原有的特點,又使該槍更安全可靠,研製出一種具有有彈量指示器、能容彈15發的雙排彈匣。 「NP20型9釐米手槍」是在77B型手槍的基礎上,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增加了擊針保險機關,並改進照門可調機關。NP20型手槍彈匣容量為9發,使用壽命為5,000發。 圖1-55 91式匕首槍,維基百科 「91式7.62釐米4管匕首槍」是中國自行研製、組裝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產品,是解放軍偵察兵和武警特警部隊配備的新一代武器。它具有剪、鋸、銼、開罐頭、瓶蓋等多用途功能;而且能發射軍用手槍彈,將冷熱兵器融為一體,因此它既是匕首,又具有手槍的功能。該槍匕首刃長140公分,採半自動射擊,使用7.62釐米手槍彈,有效射程10公尺,使用壽命為2,000發。 這個匕首槍看起來是個類似瑞士刀的工具組,威力不是很大,但好處是功能多元。其主要用途應該是當作工具組使用,因為當成武器的話,射程與威力都有限,對敵方無法造成任何威脅;而且結構像玩具一樣簡單,作為槍枝使用太容易走火或炸膛,對使用者的安全難以保障。不如給特種部隊直接配一把大型軍刀,在叢林或野外時還可以當開山刀使用,劈柴狩獵兩相宜。 (四)狙擊槍 今日的武警部隊使用85式與79式兩型狙擊步槍。 圖1-56 79式狙擊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舊型的79式半自動狙擊步槍槍重3.8公斤,有效射程1,000公尺,口徑7.62公釐,彈匣可裝十發子彈,裝上刺刀還可行白刃戰。此型槍枝是一種適合邊防哨所與特警狙擊手使用的單兵狙擊武器,係仿自對越南戰爭時繳獲的蘇聯製卓卡諾夫狙擊槍(Dragunov SVD),並且一旦開發成功後馬上投入對越南的邊界戰爭使用。也就是79狙之後,中國的解放軍才總算擁有第一款狙擊步槍,過去的解放軍是沒有狙擊步槍這種武器與編制的。 狙擊槍無法拿來肉搏戰使用,尤其重量有近4公斤,除非是藍波或機器人才有足夠的力氣。 圖1-57 85式狙擊槍,知乎 圖1-58 武警射擊85式狙擊槍,知乎 85式半自動狙擊步槍,槍重4.4公斤,有效射程達800公尺,口徑7.62公釐,彈匣可裝10發子彈。 85狙與79狙其實是同一把狙擊槍,性能與外型設計皆相同。79狙是設計定型時的型號,而85狙是生產定型時的型號,這兩把狙擊槍是同一系列但不同時期的型號。 這把槍的特色除了重之外,還有他的後座力強,以及槍枝本身與瞄準鏡的結合並不牢固,射擊帶來的震動會導致後續準度下降。 此外79狙與85狙使用的彈藥是通用型53式7.62毫米機槍彈,會有200米打不準的情況,最後使用7N1型專用專用狙擊彈(彈頭更重,彈尾流線型)才改善。雖然困難重重,但整體來說效果不錯。即使如此,想要拿這大塊頭拚刺刀是不切實際的作法。 (五)榴彈發射器 1、30公釐自動榴彈發射器 中國對自動榴彈發射器的仿製和研製工作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現已有30公分、35公分、40公分等各種口徑、不同型號的榴彈發射器。 中國武警部隊使用30釐米自動榴彈發射器,能對可見目標直接瞄準射擊;也可像迫擊砲那樣採用間接瞄準進行曲射,射程50至1730公尺。 2、35公釐防暴榴彈發射器 武警部隊使用防暴榴彈來應付群眾騷暴亂事件,使用的防暴榴彈發射器有QLL91式肩射型與QLG91A式81步槍槍掛型兩種,彈種則有可使人體淚眼模糊、呼吸困難而失去抵抗能力的催淚彈、產生巨大震波使人失去知覺的爆震彈與產生巨大閃光而使人暫時失明的閃光彈等,射程可達300公尺以上,遠大於暴動群眾石塊攻擊的範圍,也比西方國家常見的警用催淚槍射程來得遠,精度亦佳,因此為武警部隊處理群眾事件之最佳利器。 3、38公釐防暴槍 38公釐防暴槍也是中國國產的裝備,2006年通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設計定型審查,是一種單管大口徑轉輪手持式滑膛武器,六發轉輪彈巢供彈,可發射動能彈、催淚彈、染色彈、煙霧彈、橡皮彈、爆震彈等低殺傷性彈藥,射程有100-130公尺,但是並沒有致死性,因此成為大陸非警方之保全人員可以使用的裝備;中國各地的銀行警衛亦皆採用此型防暴槍以對付可能之襲擊者。 圖1-59 38公釐防暴槍,維基百科 由於此型防暴槍構造簡單、便宜,彈重僅148克,可槍射與手投,性能可靠且穩定,可望大量生產與裝備武警部隊,成為武警在群眾鎮暴任務時的基本配備。 (六)火砲 武警部隊亦有少數部隊配備有輕型火砲,計有:(一)PD87式八二釐米迫擊砲、(二)65式八二無後座力砲、(三)69式四〇公釐火箭筒等裝備。 圖1-60 69式四〇公釐火箭筒,維基百科 另北京總隊十一支隊第一中隊為禮砲中隊,肩負首都禮砲鳴放任務,並自1997年6月19日起使用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第二四七廠研製的「九七式禮砲」執行任務。九七式禮砲是在第四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的86式禮砲基礎上改良研發出來的第五代禮砲。 其實中共建政剛開始,還無法自己造砲,是直接拿從日軍繳獲的九二山砲來充當,之後所有中國國產的榴彈砲可能都被拿來當過禮砲。 方法很簡單,只要裝上彈藥包,不要裝彈頭,打起來聲光震撼效果佳即可。而當禮砲打也是一種最好的推銷,外國元首到中國接受禮砲致敬後,若是覺得禮砲不錯,也可以訂購幾門回去給自己國家的軍方試用看看。 圖1-61 97式禮砲 在97式禮砲後,中共又改良出第六代禮砲,也就是08式迎賓禮砲,沿用迄今。禮砲其實就是發射空包彈,要打出聲光效果,但不能打出彈頭。不過從製作禮砲的更新換代與工序,就可以知道一個國家自行生產的砲兵裝備武器的好壞。 12噸級WJ94重型輪式警用裝甲車 現今社會犯罪分子大量使用槍械犯罪,經常給追擊、圍捕的武警帶來傷亡,因此武警需要裝備具備強大防彈能力的警用裝甲車用來追擊、圍捕,以儘量避免武警的傷亡。 改良自解放軍WZ551A型裝甲車的武警12噸級WJ94(六輪)、WJ03(六輪)、GA06(四輪)三種警用型號之重型輪式警用裝甲車因此受到採用並於90年代中期開始列裝解放軍部隊,也大量配發到各武警內衛部隊,成為武警的攻堅利器之一。 此型警用裝甲車配有一挺機槍,一個15管的防暴彈發射器,還有強力燈、警燈和高音喇叭等警用配備;其鋼板亦足以抵擋槍彈,至於抵擋投過來的石塊自然不在話下;對騷亂中常遇到的汽油燃燒瓶也有防護作用,因此此型警用裝甲車是目前保護武警免遭傷害的最佳選擇,也能在必要時發揮撞擊犯罪份子車輛的鐵鎚功能。 圖1-63 武警WJ03型裝甲車 圖1-64 武警08型裝甲車接受校閱,維基百科 08型裝甲車改裝自92步兵戰車,專門給武警特種部隊使用,是中國WZ551系列6*6輪式裝甲車底盤,砲塔上有12.7釐米機槍與榴彈發射器;此外也加裝警用聲光設備,完全可勝任城市反恐作戰之需求。 這款警用裝甲車就是解放軍的92步兵戰車,或稱裝甲輸送車,除了駕駛與砲手外,可另外搭載9名兵員。由於武警部隊是對內的內衛部隊,這型裝甲車就是武警最厚的攻堅盾牌。車體為全封閉式裝甲鋼焊接車體,車首裝有楔型裝甲鋼,能夠直接撞翻一般車輛、路障、穿越民用建築牆壁等。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85公里,還可靜水浮渡,是多功能軍警用車輛。 圖1-65 武警裝甲車可從後搭載9名兵員,後掛網架可裝載士兵背包等雜物快速前進佈署 801履帶式森林消防車 武警森林部隊執行林區與草原區的護林防火滅火任務,使用的裝備除了少數的軍用裝備外,多為專業性的消防滅火裝備。 武警新裝備的YD801履帶式消防車改裝自大陸國產的531型裝甲車,車上裝載水泵、水袋等消防器材,成為能夠適應各種地形的森林消防車,它憑藉著大馬力柴油引擎,能夠運載十五名消防警察與其他消防裝備,進入崎嶇難行的山區叢林,浮渡河流穿越小溪,執行森林滅火任務。 圖1-66 森林武警配備之YD801履帶式消防車,維基百科 而此型車輛也可改裝為防暴水砲車,通常滅火水砲車外面會裝有許多供消防員攀拉的扶手與踏板,但防暴水砲車外表則特意做得非常光滑,以防止騷亂者爬上車。 (三)重型排障車 由中國國產EQ-245越野卡車底盤改裝而成的重型車輛,總重10.1公噸。 2.1 前建政時期「工人糾察隊」 中共1921年創黨,起初的武裝係藉由「國共聯合」而藏身在國民革命軍中之一部分,還加入北伐行列消滅割據軍閥勢力。 至1927年國共分裂,中共省悟到建立自屬軍隊的重要性,因而建立「工農紅軍」以奪取政權。自建軍以迄1949年正式建國,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土改」、「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歲月中,中共的政權一直處在條件艱難、貧困的農村偏遠地帶,為應付艱困的環境與強大的敵人武裝力量威脅,並求自身持續的生存、發展與壯大,中國共產黨遂依據不同時期之實際需要,組建其生存需要之警備保安力量。 早在中共於國民政府時期開始在農村地區奪取政權,進行所謂「新民主主義革命」、「土地革命」的時期,中共政權在各紅色根據地就開始創設保護領導人的警衛機制,如各地工農紅軍下屬之「工人糾察隊、警備隊、警衛團、赤衛隊、保安團、保衛隊、政治保衛隊、除奸團、中央特科」等,雖名稱依各地與各時期而有異,然皆肩負著保衛中國共產黨首長、警衛機關、肅清特務漢奸、看押罪犯與維護社會治安等任務。 圖2-1 1927年上海工人糾察隊,共青團史料館 1931年,中國「江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政治保衛局組織綱要》、《國家政治保衛局特派員工作條例》、《鄂豫皖區蘇維埃政府革命法庭組織與政治保衛局的關係與區別》、《西北政治保衛局暫時組織綱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暫行組織法》等法規條例,建立起屬於共產黨控制下的地方警察與保安武力,如黨中央之「政治保衛大隊」等即是此類型的部隊。 圖2-2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旗,維基公有領域 圖2-3 印有列寧圖樣的中華蘇維埃共和貨幣,維基公有領域 中國於1932年6月設立「瑞金衛戍司令部」;1933年成立「中央警衛師」,隸屬於瑞金衛戍司令部,擔任中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安全警衛與守備任務。1938年5月則於延安成立「警察隊」,歸延安市公安局領導,主要任務在防止敵特份子刺探中共的黨、政、軍情報,保衛領導同志和工作人員的安全,維護延安的社會秩序。 在對日抗戰期間,各中國控制下之蘇區、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先後建立不同名稱的執行公安保衛任務的人民武裝力量。如1938年,陝甘寧邊區在綏德設立「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一團擔負米脂、霞縣、吳堡三個縣;警備第三團則負責綏德、清澗、甘泉三個縣的守備任務;另有「警衛營」與「保衛營」負責延安之警備任務。1942年中國建立「中央警衛團」與「邊區保安團」,負責黨中央、軍委與邊區政府的警衛保安工作。 在解放戰爭(1945—1949年,即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在解放了的中等以上城市指定駐軍機關擔任警備司令部。在中國以農村包圍城市,到奪取中心城市的重大戰略轉變之際,對於控制地區的警備保安工作也陸續展開,在一些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也陸續設立「警備區」。 1949年6月,中國成立「平津衛戍司令部」,並於1959年1月改為「北京衛戍區」,下轄有北京衛戍部隊。北京衛戍區屬北京軍區建制,同時是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的軍事工作部門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北京軍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雙重領導。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機關,下轄衛戍部隊,領導北京市各區(縣)人民武裝部;負責北京地區的軍事警衛、守備任務,開展民兵、兵役與動員工作,維護軍容風紀,協助地方維護治安等任務。 2.2 毛澤東統治時期的「公安部隊」 在中國的所謂「新中國」正式成立後,中共新政權仍然面臨內憂外患的嚴重威脅,國內也是百廢待舉的狀況,包括零星的國民政府殘餘部隊與游擊隊、許多敵視共產黨無產階級專政的地方地主勢力,或是盜匪、馬匪等幫派或宗族勢力、國內少數民族敵對漢族的勢力等都伺機而動;這還不包括在國土鄰近的越南、緬甸、印度等國家因為邊界未定所帶來的外來威脅。 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一種黨國不分的體制,黨即是國,國即是黨。革命時一無所有,只有理想與報復時不怕犧牲生命;但是當建國掌握政權後,擁有的權力變多,人就會開始害怕死亡。為了保衛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維護國內經濟建設與政治發展,並確保中央與地方各級黨機關與政府領導人的人身安全,順便維護社會治安、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中共需要一支能夠當保鑣的警衛力量。解放軍?打野戰、陣地戰可以,拿來當保鏢卻缺乏專業,且在政府機關門前架起機槍陣地與砲陣地也屬實不妥。如果找公安幹警呢?這些人民警察光是平日派出所中必須負責幾億人的治安與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相當忙碌,完全沒有時間進行組織性的演練或出任務。當時,公安部轄下有一支輕裝備的公安部隊——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即為最適合執行此類任務的部隊。 2.3 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1949年) 當時由羅瑞卿擔任部長的公安部,負責統轄全國的公安部隊,除了原先的公安部隊力量之外,也從已經打完仗的第四野戰軍抽調兵力、配合中央警衛團等,於1949年8月31日正式在北京成立了「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司令員吳烈、政委鄒衍,下轄「公安中央縱隊第一師(原四野第160師)」、「公安中央縱隊第二師(原中央警衛團)」、「新中央警衛團(上述兩師之警衛團單位合編)」同時在較大城市與解放較晚的沿邊沿海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起公安武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初期,自1949年起,解放軍幾乎攻克全部中國在大陸上之領土,但是不可能立即讓全民打心底服從共產黨的領導與統治。國民政府的殘存部隊與各地土匪或軍閥組織多如牛毛,因此解放軍也就開始「全國大剿匪」的行動,逐步剷除各地不服從共產黨領導的所有武裝勢力。 據統計,自1950年至1953年間解放軍共剿滅了240至260多萬所謂的敵、特、盜匪人員,中國國內情勢基本穩定下來,再沒有武裝抵抗共產黨的中大型勢力;而中國共產黨也完成了一項中國歷代史上難得的成就——近乎剿滅所有的土匪,包含傳統上地勢相當兇險的土匪窩,也都沒逃過,所有有名的土匪窩都斷了傳承,再無法禍國殃民;卻也造成許多無辜的人民慘遭池魚之殃,順便一起被清洗而喪生。 冤屈是無處可申訴的,因為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以來,從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說過一句抱歉,頂多日後幫你平反、恢復名譽;許多人的家人、朋友遭到各種政治運動迫害,要上訪、要平反、要賠償,基本上都不可能達到目的,就像古代的帝王一樣,既然主張自己授命於天,有天命,那黨自己是不會有錯的;要是有錯,那肯定是別人錯。不到山窮水盡,中國統治者是不會下罪己詔的。 2.4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1950年10月) 根據中國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在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統一的軍隊,即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公安部隊,受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統率,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編制、統一的紀律」之規定,中國國務院公安部於1949年10月召開之首次「全國公安高級幹部會議」上制定了《整頓各級人民公安武裝的方案》,從1950年1月至5月,由公安部、各省公安廳、大城市公安局等根據此法案對公安武裝進行整編與擴建工作,以公安中央縱隊、地方公安武裝力量以及部分野戰軍部隊為基礎,組建了各地公安部隊,其實就是與人民警察隊伍並列的輕武裝部隊,由公安部指揮掌控。 在同一個時期,中國亦開始於邊境設立邊境管理機構與邊防部隊,1949年11月15日在公安部下成立了「邊防局(公安部第四局)」;大行政區之公安部設立「邊防保衛處(科)」;雲南、廣東、廣西、遼寧、吉林、旅大市等地成立「邊防保衛局(處)」等邊防管理機構,擔負對外口岸檢查、邊境治安管理的任務。 1950年6月,中國召開建國後舉行的第一次黨中央全會,即「中國第七屆三中全會」,在土地改革、財金、軍事、外交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報告。聶榮臻也作了《關於人民解放軍整編問題的報告》,針對解放軍與公安部隊的建制有了初步的概念——基本上將540萬解放軍實施整編,陸軍編為400萬國防軍部隊與其餘公安部隊;前者負責對付外來侵略,後者負責肅清殘餘境內敵對勢力、維護社會治安、打擊盜匪、保護國家財產設施等。 1950年9月22日中央軍委發佈《關於成立公安部隊領導機構的電令》,統一全國公安部隊的領導,建立「中國人民公安部隊」,隸屬中國國務院公安部管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任命羅瑞卿為公安部隊司令員,編成二十二個公安師番號。 圖2-4 羅瑞卿擔任公安部部長之任命令,人民公安報 我們可以看到,公安部隊從剛成立時就已經是解放軍裁軍的緩衝區,通常是以師為單位退出解放軍序列,並編入公安部隊或之後的武警序列,減少突然裁軍可能會預見的抵抗情緒、甚至武裝反抗等問題。比如公安縱隊第一師即為來自東北的第四野戰軍160師改編而來;而公安縱隊第二師則由中央警衛團撥出人馬結合其他部隊人員成立,共同擔負重要中共領導人與政府要害機關之保衛工作。 羅瑞卿任第一任的「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程世才任副司令員,李天煥任副政委,並相繼成立了「中南、華東、華北、西北、西南」五大軍區公安部隊和鐵道公安部隊的領導機構。 至1951年10月整編結束,共編有一個人民公安縱隊、二十三個公安師、十二個公安總隊、一個糾察總隊、一個警衛團、三個省公安團,及若干「公安大隊」、「公安中隊」、「公安隊」等正規公安部隊,共有十八萬八千人編制,但當時下轄部隊實際員額達到六十四萬人之多。負責各省內衛處突、邊防檢查與地方公安打擊犯罪等工作。 圖2-5 公安部隊中央縱隊成立大會,公安人民報 1951年解放軍開進西藏,表面上說的是和平解放,但對於不願服從的封建貴族則是幾乎殺光,不然就只能跨越喜馬拉雅山逃到印度去。中共將原先統治西藏的宗教貴族勢力一掃而空,解放原本多處於農奴地位的西藏藏人,照理來說並不是壞事。沒有中共進入西藏,就算印度已經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不論是之前的英國還是獨立後的印度,早已對西藏虎視眈眈幾個世紀,在經營的幾百年間就多次想要把西藏割離中國,事實上在清末民初也幾乎要成功了。 但自從1951年解放軍開入西藏後,英國人與印度人就沒機會染指這塊世界的屋脊,而新生的共產中國也就因此與剛從英國殖民統治下取得獨立的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壤。雖然在奪取新疆與西藏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上已經將清朝巔峰期的領土都恢復得差不多,只缺已經變成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也就是外蒙古那塊。中共建政初期一面倒向蘇聯,不敢違逆蘇聯史達林的意思拿回外蒙古;但領土終究也已經達到一個巔峰,是之前國民政府蔣介石想都不敢想的統一局面。當然,這麼大塊的領土需要靠外防、內衛的力量來維持,才不會像清朝末期與民國時期一直處於軍閥武裝、地方勢力、宗族勢力四分五裂之狀態。 圖2-6 1951年開進拉薩城的第十八軍,維基公有領域 在當時的國際情勢方面,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北韓軍隊橫掃南韓,一度打到釜山,幾乎將大韓民國滅國;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迅速介入,在麥克阿瑟將軍的率領下追奔逐北,兵鋒直指鴨綠江,不但迫使北韓軍隊被驅回北緯38度以北,麥克阿瑟將軍更公然聲稱要支援在台灣的國民政府軍隊反攻大陸。中國在情感上忍無可忍、戰略上勢所必須的情況下,順勢應北韓領導人金日成的請求,以「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名義派遣軍隊,在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的率領下跨越鴨綠江進入北韓。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奉中央軍委命令,也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公安部隊」赴朝鮮半島參戰,同年的10月19日跨越了鴨綠江,10月25日就打響入韓的第一仗。 在韓戰進行中,中國志願軍公安部隊不是擔任第一線的戰鬥任務,而是與前線的解放軍戰鬥部隊協同配合,執行「維持戰地與後方治安、監視敵機、押運物資、保護交通運輸安全、清剿匪特、防空護路、警備城市、糾察執法和看押俘虜」等第二線輔助任務。 圖2-7 值勤中的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公安部隊防空哨兵 圖2-8 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公安部隊正押解敵軍 據統計,在戰爭期間共捕獲敵方特務、土匪629名,擊落擊傷敵機154架、捕獲敵機駕駛員7名、搶修被炸公路與橋樑一萬餘次、搶救敵機轟炸或掃射下的友軍傷員3,880餘員,有許多公安部隊的士兵也因而獲得功臣、模範、烈士等榮耀。不過到了1951年7月,韓戰即進入「邊談邊打」的階段,不再有大規模的衝突。 鎮反運動 在國內局勢方面,自1949年中國政權正式成立後,在大陸上除了少數打散的國民政府軍隊、游擊隊、外國情報員之外,在全國各地亦有多寡數量不等的土匪與犯罪集團,不僅危害社會治安,中國派駐各地的地方官員亦有許多遭到殺害的案例,對中國內部的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為徹底消滅匪患,中共中央軍委先後抽調解放軍6個兵團、41個軍、140多個師的主力部隊,結合新成立的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展開大規模清剿土匪的鬥爭,此即「鎮反運動」,也就是中共政權1950年代初發動的第一場肅清反對勢力的政治性質的整肅運動。目的就是為了鞏固中共政權,任何有可能威脅到中共政權的勢力或個人,就是一個「殺」字,甚至連在國共內戰中投降解放軍、戰前投誠起義或主動歸降的舊國民黨軍隊、政府官員等,也全部被列入清掃的名單中。這種作法與殺降無異,白起坑四十萬趙卒、項羽殺二十萬秦降軍,都在歷史留下罵名。中共中央在1950年3月發佈《關於嚴厲鎮壓反革命份子活動的指示》,在全國範圍內剿匪清除舊勢力,就是殺降令的開端。 同年的10月10日,中共中央再度發出《關於糾正鎮壓反革命活動的右傾偏向的指示》,批評鎮反運動出現了右傾現象。什麼是右傾現象?為什麼需要糾正?簡單來說,這波鎮反就是要把對政權造成威脅的土匪、游擊隊、宗族勢力、地主反抗或是面服心不服的知識份子一次殺光、殺怕,要讓全國的人都知道,要造共產黨的反,想得美!中共在人們還只有念頭發想、尚未行動的階段,就直接將思想連同身體一併扼殺,以後就再也無須擔心這些人起來造反。但是有許多地方政府無法從公文中領會黨中央,也就是毛澤東真實的意思——是要大規模的殺、成比例的殺、要寧可錯殺一千也不能放過一人的殺法。有的地方領導人還在講既往不咎,明白交代就從輕發落等等內戰時招降納叛的話術,而不是直接下手開殺,這些人明顯沒有抓到黨中央不好明講的重點;但在毛澤東一遍又一遍的下令與確認,終於這些地方政府恍然大悟,於是配合中共要求公安部隊與地方政府加大鎮壓力度,該殺的人殺、該關的人馬上逮捕監禁送去勞改營。 鎮壓反革命份子的行動,是接續「全國大剿匪」行動之後又一次大規模清掃內部不服從政府的勢力。只是鎮反運動到了後來,也成為了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的工具,眾人相互揭發、誣指,使越來越多無辜的人被當成反革命份子無端遭到公審、槍決。鎮反運動之殘酷與動盪就是文革的前兆。 為了保證「鎮反剿匪」作戰的順利進行,中共中央於1950年10月10日發出《關於糾正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並於1951年2月21日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提出「軍事進剿、政治瓦解、發動群眾武裝自衛三結合」的方針,以及「鎮壓與寬大相結合」、「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總之就是將所有非中共的所有政治勢力與武裝力量全部清洗殺光,使任何可以威脅中共政權的因素消失,那麼政權也就穩定了。為此中共以行政命令取代所有檢察、司法體系的法院程序,殺人就是一張公告可以解決的事,完全無須調查、起訴、宣判等程序,直接宣判執行槍決。中共建政後的法院基本上就是無事可做的機關,因為地方黨委就可以決定誰是反革命份子,公告後直接槍決,無須經過法院體系。 在1950年至1953年的四年期間,中共公安部隊配合解放軍野戰部隊消滅了大量的「土匪」與所謂的「武裝特務」。全大陸共逮捕各種「反革命份子」129萬人、管制123萬人,並處決了其中「罪大惡極」的71萬人,貫徹了中共中央所謂「除惡務盡,不留後患」的指示,猖獗一時的特務、地下軍以及「反動」的「會、道、門」,如一貫道等宗教或黑社會組織都被肅清殆盡。至此,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政權因而獲得了有效的鞏固,並為開展中共所謂之「民主改革」與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然這些都是名面上的風光事蹟,但是背後是不忍人問的殘酷殺戮與草菅人命的悲哀。光1950年代初期的鎮反與全國大剿匪,就殺了200萬以上的人。據時任中共內務部長的薄一波之說法,1949年至1952年共清算了200多萬的土匪;但莫斯科電台廣播則指出,該時期有280萬人被處死。此外,中共在四十年後披露的真實統計數字顯示,五十年代初期的剿匪鎮反等運動共計殺死258.4萬人。 這是中國人歷史上遭遇的一項巨大人禍。原本以為新中國建立後,大家從此可以過上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生活,不再受列強帝國主義迫害,也不再受國民黨貪官污吏剝削;沒想到遭遇的卻是各種鎮壓、反民主的政治運動。中國人民曾經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社會主義革命,其實是將所有中國人關入另一個牢籠囚禁。在以百萬人命殺雞儆猴下,中國人都變成乖乖的順民,沒有人再敢挑戰中共中央統治權威,其政令也可以下達到中華大地每個角落。這些政治運動的鎮壓行動,都有著解放軍——尤其是公安部隊——的大力參與。因此我們說解放軍是中共的槍桿子,公安武警部隊則是中共的刀把子,確實是傳神地描繪出那個動盪、殺人如麻的年代中,武警公安部隊所扮演的角色。 圖2.-9 公安部隊在剿匪期間公告表明剿匪到底的決心 除了參與抗美援朝出兵、鎮反運動、肅清敵特、抵抗緬北國軍入侵之外,中國人民公安部隊亦曾先後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警備任務,與毛澤東、周恩來訪蘇的沿線警衛等任務。 2.5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0.9—1955.7) 1952年,中共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整編計畫》中,把中國武裝力量劃分為「國防部隊」和「公安部隊」兩種。經過整編,解放軍屬於國防軍、步兵部隊裁減過半、特殊軍兵種部隊略為擴大,解放軍全軍總定額保持在三百萬人左右。 地方部隊則改編為公安軍,並實施精簡。中國解放軍與中國公安部隊統一編制體制,確定了武裝力量的組織系統與指揮關係,全國統一成立省軍區、軍分區和縣市人民武裝部(人武部),領導地方武裝。 全國內衛部隊、邊防部隊、地方公安部隊則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隸屬於中央軍委,擔負內衛與邊防任務。這些階段的公安部隊與解放軍地位相同,皆隸屬於中央軍委控制。 公安部隊調進解放軍序列後,鎮反運動繼續進行,1952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西南公安部隊與軍區成功剿滅了盤據在四川黑水地區的傅秉勛股匪,殲「匪」3,635名、繳獲六〇砲9門、輕重機槍41挺、長短槍支3,772支、子彈十萬餘發與電台5部。 1953年3月,西北軍區公安部隊參與進剿「馬良股匪」的草地戰役,共殲「匪」1,400餘名,打擊了國民政府在川、甘、康、青建立「反共基地」的企圖。同年7月16日開始的東山島戰役,公安部隊八〇團負責守備東山島,在增援部隊配合下,八〇團對國民政府軍隊之攻勢進行了阻絕與反擊,最終成功守住東山島。 1954年全國公安部隊密切配合公安幹警行動,組織便衣分隊對散匪實行搜捕緝拿,共剿匪1,000餘名,繳獲機槍兩挺、長短槍支410餘支。 1955年公安部隊組織33,500名兵力執行剿匪,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精幹武裝,採取「軍事進剿、政治瓦解、使緝破案相結合」的鬥爭形式,先後殲滅朱德香、張南洋、王生仔、傅先洲、黃理正等十八股土匪。至此大陸各地的土匪幾已殲滅殆盡。 另外國民政府自從撤退至台灣後,數十年間並未放棄反攻大陸的企圖,也不斷由軍事情報局執行空投人員至大陸進行敵後活動,至1950年韓戰爆發後此類行動更大幅增加。對此,毛澤東因而下達「對可能空降特務的山區,設武裝便衣據點,專門對付空降特務」的指示,中共中央軍委公安司令部於1952年12月18日召開各大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會議,確定在大陸各重點山區建立154個武裝便衣據點,共使用兵力7000餘名,與地方公安機關密切配合,深入調查、熟悉地形、組織「對空監視哨」,並對空降特務進行圍剿、追捕。從1953年至1958年,共捕獲國民政府空投的特務人員225名,繳獲無線電機63部、長短槍351支,一定程度地阻止了國軍對大陸的滲透行動。 整個鎮反運動初期乃為肅清社會治安、打擊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盜匪,但最後也成為中共清除異己的藉口,因此出現大量「過左」現象,許多無辜民眾受到冤屈與無辜牽連,造成許多地區人民的恐慌與暴動不斷,有動搖中共統治的跡象。中共受到黨內外龐大的壓力,因而召開五次的「全國公安會議」,規定鎮反工作採取謹慎收縮的方針,「有反必肅,有錯必糾」,申明了「重證據而不輕信口供」,嚴禁逼供和肉體刑求;並將逮捕權收回到「地委專署」一級,進行檢查與甄別平反工作,稍稍糾正了鎮反運動中發生的冤假錯誤案件。但是已經發生的事、已經殺了的人,是再也回不來的。 2.6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人民武裝警察並立(1955.7—1957.8) 1955年7月至1957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根據《定型與定額的整編方案》,將「中央、大區與省」的解放軍公安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授予軍的番號;另外把「專區與縣」的公安武裝移交地方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中國的國務院公安部成立「武裝民警局」,各省公安廳成立則「武裝民警處」,恢復了1952年前的形式。 至於擔任島嶼、要塞守備任務的「邊防公安武裝」則劃歸中國全國十二個大軍區的各軍區建制序列,中央、大區與省的直屬公安部隊改為公安軍,中央軍委與各軍區的「公安部隊司令部」改為公安軍司令部,撤銷了「省公安總隊」機構,由省軍區兼公安司令部。 中國「公安軍司令部」轄有32個公安師、12個獨立公安團,兵力約有四十餘萬人。 2.7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7.9—1958.12) 1956年7月至9月,中國召開第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獲得大陸政權後第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鑑於建國以來人口快速增加,從5億快速增長到9億,然而人民生活水準卻沒有提升,因此第八屆人大提出,最為優先的基本任務乃在「發展生產力」,以解決當時經濟文化無法滿足人民需要的問題。 為貫徹中共中央「八大」的精神,中國決定裁減軍隊數量,於是在1957年1月將1955年才設立的公安軍領導機構撤銷,回復到原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而原公安軍司令部這個機關則縮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警備處」,負責研究與指導中國全國內衛、邊防業務,指揮領導直屬的公安部隊。 七個軍區的公安軍司令部亦於1957年3月至8月先後遭到撤銷,瀋陽、北京、濟南、蘭州軍區司令部以「警備處」或「衛戍勤務處」取代,其他軍區則由作戰、情報等有關部門負起內衛、邊防的業務工作。 從中可以看到,公安部隊從一開始以來就不是像解放軍一樣擁有悠久建軍歷史與傳統的軍隊,而是可以隨時靈活徵召、轉移編制、調整編制、裁軍也不會受到抗議或反彈的弱勢軍種。當黨中央,也就是中央軍委需要時就安排編制或獨立成軍;有政治需要裁軍簡政時就先拿其開刀減低員額,不管怎麼裁怎麼併都不會有不良反應。表面上看起來是公安部隊非常配合上級指令,要他往左往右都不敢違逆,但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沒有軍魂,也沒有團隊認同感,黨中央需要時拿出來用,不用時就放到一邊等候下一次指令。 政治上從1957年開始,中國開展「整風」、「反右派鬥爭」等政治運動,把一大批有可能對共產黨施政不滿或有牢騷嫌疑的知識份子、有貪汙之嫌的黨內幹部等劃為「右派份子」,強加以嚴重的批鬥,認為消滅了他們就可以消滅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全國計有55萬人以上的知識份子,或甚至是共產黨幹部都被劃為右派份子,遭到嚴重迫害,其中大部分在文革後獲得平反。 在中國瘋狂進入反右派左傾鬥爭後,毛澤東接著起頭在1958年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與「人民公社」運動——這些都是惡名昭彰、讓中國餓死上千萬人的社會主義超現實實驗,最後帶來的是超大規模人造災難。 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口號領導之下,高舉「三面紅旗」,進行各種農、工生產的大躍進,當時的口號是要「超英趕美」,結果就是各地吹噓糧食產量數十、上百倍,或農民都不耕地而把家裡鐵鍋鐵器都拿出來,蓋高爐、大煉鋼鐵,要把鋼鐵產量超英趕美。 結果就是造出一堆完全無法使用的廢鋼,以及完全不夠吃的糧食。當時中國既封閉也無外匯,不像現代可以每年自美國、烏克蘭、巴西、澳洲等進口幾億噸小麥、玉米之類的糧食,政策錯誤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中國內陸大規模的飢荒,造成當年上千萬人民餓死的慘劇。 這次發生在中國大陸的大規模人道主義悲劇飢荒,基本上與1932年蘇聯獨裁者史達林大搞重工業與強迫農業集體化,造成烏克蘭等糧倉地帶大規模歉收,最後導致蘇聯全國約六百萬至八百萬人餓死的事件是同樣的性質。 2.8 人民武裝警察部隊(1959.1—1963.1) 1958年8月,中國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關於公安部隊整編問題的報告》,決定將公安部隊擔負看押勞改犯、守護鐵路和一般廠礦的內衛部隊,中蘇、中蒙、中朝、中越邊境、沿海港口的邊防部隊及警衛外國使館與省以下機關的公安部隊,連同其機關學校——共約六十萬人——一併撥交公安機關,改名為「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由此可以看出,武裝警察部隊的名字在1958年就已經出現,不只有內衛、邊防,還有獄警、司法警察、鐵路警察等各種後世的人民警察警種單位。 歸回公安部轄下,維持雙重領導 原「總參謀部警備處(也就是原公安軍指揮部)」與公安部十六局合編為「公安部四局」;各省公安廳以「武裝民警處」為基礎成立「人民武裝警察總隊部」,分屬各級公安機關領導。 意思就是,此時這支公安軍已經完全脫離解放軍序列,成為國務院公安部下的武裝力量,歷經了一系列的編制與改革,這支武裝現在又回歸到公安部的轄下。 1961年11月12日,中國為進一步加強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領導與建設、鞏固對這支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增強組織紀律性、提高戰鬥力,於是批准了公安部《關於改進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領導體制的報告》,撤銷了武裝民警處,規定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建制仍屬公安機關,領導體制改由軍事系統和公安機關「雙重領導」,在執行公安任務和公安業務方面,受公安部領導。 1962年秋召開的中國八屆十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並決定了所謂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即:「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要認識這種鬥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要提高警惕、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並正確理解和處理階級鬥爭問題,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之所以講「階級、形勢和矛盾問題」,是他認為資產階級仍然存在且企圖復辟,並成為黨內修正主義的根源;因此必須要重提「階級鬥爭」,才能清除這個矛盾。 於是中國繼1957年反右派鬥爭之後,又發起「基本路線」的左傾風,在城市與鄉村中進行整風整社、反右階級鬥爭,再度有大量的知識份子遭受迫害與鬥爭,人民武裝警察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在這些鬥爭運動中自然扮演著中共打擊異己的打手角色。 2.9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1963.2—1966.6) 1963年1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與中國國務院公安部電令將「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名稱恢復為「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的古老名稱,自2月1日起生效,唯建制與領導關係不改變,繼續由軍事系統和公安機關雙重領導。 從中國建國至今的近十五年中,這支公安或武警部隊名稱已更改過數次,顯示中共中央舉棋不定,不知道究竟應該將其歸到國務院公安部下負責維繫社會治安的力量,還是歸到中央軍委成為僅次於解放軍的另一支中國共產黨可以掌握與控制的第二武裝。因此頻繁更名這趨勢一直到中共建黨百年時也還是持續,武警的改編、改制、改名似乎永遠不會停止。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於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各設一個總隊,專區設支隊,縣設中隊,此時已粗具後世內衛武警部隊之規模與形式。 2.10 解放軍獨立師、團、營、連(1966.7—1973.6)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5月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其實就是毛澤東號召全黨高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徹底揭露混進黨、政府、軍隊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特別是睡在身旁的「像赫魯雪夫那樣的人物」。 其實這時候發生的一切事情,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毛澤東要打倒劉少奇,所以從剷除劉少奇的羽翼開始。其中最需要清除的就是羅瑞卿,因為他掌握公安部,掌握公安部隊也就是武警部隊,即使在60年代也已經是一股可以威脅中共政權統治的武裝力量,卻不掌握在毛澤東手上,而是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的劉少奇手上。 劉少奇原本也是參加過長征與所有國共鬥爭的老革命老紅旗了,擔任過新四軍政委、抗日時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國共內戰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與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建政以後主持推動起草土地改革法,一直晉升到國家主席。可是劉少奇反對毛澤東提倡的三面紅旗、四清運動等,持「反冒進」的立場,與當時總理周恩來一致;卻是與當時巴不得一切都冒進、一切都超英趕美的毛澤東立場不合,最終與毛澤東決裂,並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成為毛澤東打倒的主要目標。將他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叛徒、內奸、工賊等,決定要「砲打司令部」。 1964年毛澤東已經在批評黨內對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有錯誤作法,也指責有的中央機關搞「獨立王國」,以及黨內有修正主義危險等,就是在為日後鬥倒劉少奇、周恩來鋪路。1966年毛澤東煽動起文化大革命這場海內外公認之十年浩劫,鼓動紅衛兵在全國進行破四舊運動——向一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發動猛烈攻擊,打倒走資當權派,也就是當時掌權的劉少奇派系,並且禁止軍警對革命學生進行打壓,解放軍總參謀部發出《關於絕對不許動用部隊武裝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關於嚴禁出動警察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對比日後1989年學生慘遭無情鎮壓的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相當諷刺,也證明了學生僅僅是當權者爭權的工具罷了,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將自己當作引領潮流的主體。 不過除了學生之外,當時中共黨內也開始相互批鬥,各派系也開始對內團結,對外開戰,除了文鬥以外也開始使用武鬥手段;毛澤東身邊的人與敵對派系的人通通開始相互批鬥,甚至搶劫駐軍武器裝備用來武鬥。這是一場比鎮反還要無情與嚴重的有目的性政治運動,為期十年,從一開始鬥劉少奇,到後來鬥一切與毛澤東作對的勢力,甚至把中華文化傳統與底蘊都鬥光了。 毛澤東在1968年中共八大十二中全會將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撤銷一切職務並拘禁於開封,完成他發起文化大革命第一目標。 大家恐怕覺得奇怪,為何做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還能被毛澤東鬥倒?原因是在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後,中共舉行七大並制訂黨的最高領導人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簡稱「中共中央主席」,這個職位一直到1982年才被撤銷,改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為最高領導人。所以毛澤東在1959年辭去國家主席職位交給劉少奇擔任後,其仍然繼續擔任黨的「中共中央主席」與「中央軍委主席」,等於黨與軍還是掌握在他手上。所以劉少奇雖然掌握一部份黨、軍與國務院,還是無法鬥贏毛澤東而敗下陣來。 而事件運作到最後,連一向是毛澤東跟屁蟲與舔狗的林彪也一併被毛澤東給打倒清洗,在逃往蘇聯的路上因飛機失事而墜毀身亡。更別提鄧小平、周恩來等等老同志,通通被鬥下台,中共黨內毛澤東唯我獨尊。 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多人遭受批判,時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軍委秘書長的羅瑞卿,即被列為「彭、羅、陸、楊(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反黨集團」之一,被加上「篡軍反黨」的罪名,遭撤銷職務並進行調查,公安部隊被定位為羅瑞卿的黑部隊,因此遭到整肅。 依照毛主席的指示,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決定自7月1日起撤銷「公安部隊」這個兵種,統一整編進中國解放軍,公安部隊的領導機關則改編為「第二砲兵」的指揮領導機構。 全國的公安部隊分別整編為獨立師、團、營、連和縣、市中隊,歸各省軍區或衛戍區(警備區)建制領導,勉強地維護公安部隊這個中國專政工具的存在。 公安部隊在明面上暫時改編進解放軍,但解放軍當然不待見他們,因為以國防軍為傲的解放軍,自然不會看得起只會端槍站崗的類似警察兄弟部隊,公安軍整編為解放軍獨立師、團、營、連並繼續存在,也是以異類型態存在於解放軍序列中,受人排擠,不可能融入解放軍的圈子。 在中國全國腥風血雨的「造反」狂潮中,共軍也在造反派「砲打司令部」、「無產階級奪權」等號召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然而槍桿子的實力畢竟不容小覷,1967年1月下旬,在一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會上,林彪提出要在軍隊中搞所謂的「大民主」,也要在軍中造起反來,結果遭到幾位軍委副主席元老葉劍英、徐向前、陳毅、聶榮臻等解放軍老元帥極力反對,並合力起草了《軍委八條命令》,保持了解放軍的中立。 林彪與江青的四人幫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時掀起「砸爛公檢法」的浪潮,中國全國的公安工作與審、檢體系遭受到嚴重的干擾與破壞,公安部隊被汙衊為羅瑞卿的黑部隊,各地法院、檢查院與派出所皆被破壞而陷入癱瘓。 但其實,公安武警部隊陷入政爭是很正常的,因為中共領導人向來是身兼中共黨總書記、國家主席與中央軍委主席三個職位,卻不包括國務院總理,因此凡是有政爭,幾乎都是國務院總理對上中共最高領導人這樣的對峙局面,公安武警部隊向來歸國務院的公安部轄管,就不可能不涉入高層政治鬥爭。 而在政治上凡是想要挑戰中共最高領導人的個人或勢力,除非自己出身軍方,與解放軍有淵源——如1989年時鄧小平以軍方元老身份挑翻、罷黜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否則勢必得要試圖掌握公安、武警這個公檢法體系的武裝執法機構,才能有底氣向掌握解放軍的最高領導人發起挑戰。 不過林彪是軍方元帥,調動得起解放軍,乾脆就用解放軍鎮壓被敵對勢力掌控的武警部隊,將武警打為羅瑞卿的黑部隊,這也不過就是政治鬥爭的話術,真要與解放軍打起來,真能勇往直前的武警有多少? 總之文革期間,公安武警部隊作為被打倒的黑部隊,待遇可想而知,不過作為一個武力執法的部隊,還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只要能掌握在手裡,沒有一個領導人會討厭執法紀律部隊的效忠。 2.11 人民武裝警察(1973.6—1983.4) 文革中、後期,公安部隊又由解放軍系統逐步回歸公安部門領導與管理。1973年6月8日,中國國務院與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全國的邊防檢查站交由公安部門建制領導,1975年10月15日又決定將縣、市邊防中隊交歸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由軍事系統與公安機關雙重領導。 1976年則將沿海的獨立師改為「邊防武警總隊」,邊防、內衛等公安部隊逐步脫離解放軍系統,並為之後納入武警序列打下基礎。 鄧小平時期(1976-1989) 1976年毛澤東壽終正寢,為期十年的殘酷文革隨之結束,四人幫勢力遭到粉碎,華國鋒暫時掌權,鄧小平則再度復出。1978年12月18至22日,在鄧小平掌權下的中共國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批判了華國鋒為首的保守派「兩個凡是」的政治方針,從此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全會同時通過了恢復鄧小平領導職務的決定,從此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取代了華國鋒保守的「兩個凡是」論點,恢復了中國共產黨傳統上所謂的「民主集中制」與「集體領導原則」,也曾為許多冤假錯案摘掉帽子,但已有難以數計的人在這場文革風暴中失去了過去與未來。 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軍隊建設重點,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與國務院也先後對治安工作和公安體制改革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78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兵役制問題的決議》,開始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解放軍與人民武警部隊一體適用,武警開始朝著偏向軍隊的體制發展。 1981年6月27至29日中國召開十一屆六中全會,一是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定》,對多年來「左」傾錯誤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作了分析與批判,但也同時維護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指導思想的地位,以免中共的統治基礎受到動搖;二是調整中共中央領導人馬,死守毛澤東思想的華國鋒被剝奪中共中央主席與軍委主席的職務,由胡耀邦接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鄧小平則擔任中央軍委主席,然而實際掌握大權的是鄧小平。因此在中共黨中央變成「槍指揮黨」的狀態,是中共大忌,可是鄧小平江湖地位實在太高,黨內無人可與其比擬,只好他想怎麼做就那麼做。名義不重要,重要的是關鍵時刻,大家是否與他站在一起。 鄧小平的上台,為中國揭開改革開放的序幕,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國也不會有今天的經濟實力與科技能力;雖然在過去四十年中國有許多機會走上政治改革的道路,即便不可能讓其成為像北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那麼進步,但至少人民的智慧與想像力、以及各方面的自由應該可以得到釋放,進而催出更強大的生產力,可惜事與願違。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中國達到經濟繁榮、社會富裕,但政治控制卻是日益緊縮,迫使有創造力、期盼自由的人民甚至是高官權貴的家人與子女,只能大批地移民或外逃到與中國對立最為嚴重的美國,去追尋在中國得不到的自由。 2.12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1983.4) 1982年3月12日中共黨中央在《關於人民武裝警察管理體制問題的請示報告》、《中發【1982】30號文件》中決定將全國「內衛執勤部隊」移交公安部門領導管理。同年6月19日再度決定將內衛執勤部隊與1973年、1975年移交的「邊防部隊」、縣市中隊及原來實施義務兵役制的「消防警察」統一起來,重新組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同年8月,公安部召開「武警部隊組建工作會議」,並於次年1983年4月5日於北京成立「中國人民武裝警察總部」,並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成立武警總隊,各地(市、州、盟)公安處成立武警支隊,各縣(市、旗)成立武警大隊或中隊。 可以說現代意義的中國武警部隊至此大致成形,內衛部隊在各個省市建立武警總隊、在各市州盟建立武警支隊,在各縣市旗建立武警大隊或中隊,武警部隊由上到下的整體架構,在1983年基本成形,後世幾乎也沒有再做變動,一直到40年後的2023年,中國武警內衛部隊的整體架構也是這個模樣。 只不過主幹四十年來沒有大變化,枝葉卻是來來去去,不時有特殊單位過來依附、掛名、寄生,也不時有單位又被劃分出去成立別的單位等等。但那些枝葉的變化不太重要,武警部隊的主幹就是從上而下分佈在各省、市、縣的內衛部隊,既與各地的公安警察體系平行,成為公檢法體系——就是公安、檢察、法院,以及黨紀檢部門深入基層的第二套備用執法部隊。與解放軍平行,但更加更深入基層,可用來第一時間平定內部騷亂與危及共產黨執政的意外事件應處之快速打擊部隊。 以清朝時期為例,解放軍就是根正苗紅的八旗駐防部隊,公安部所屬之各地人民警察就是清朝時候各府縣的衙役、捕快;武警部隊就是綠營兵,上可協助八旗抵禦外敵,下可協助府縣搜緝匪盜、鎮壓各地造反苗頭,不管是白蓮教、義和團或是其他外來宗教(或中共認定之外來邪教)欲起而造反或維權,武警(綠營兵)的武裝足夠鎮壓反叛了,又不至於要動用貴重的八旗(解放軍)。 1983年嚴打 198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快速成長與改革開放,法規鬆綁,中國的人心也隨之浮動起來,窮怕了的中國人想盡各種方法要快速發家致富,於是黑道團夥、詐欺、強盜、搶劫等各種治安案件大量增加,嚴重威脅還在轉型中的中國社會。 有時為了處理武器裝備強大或人數眾多的犯罪幫派,公安機關必須商請解放軍駐軍出動助陣,否則以人民警察的手槍警棍,到時候誰被誰剿了都很難說。但解放軍是野戰作戰部隊,熟悉大兵團陣地戰,對城鎮戰、治安戰卻不擅長,也不可能令其開著坦克對民居開炮。 因此,之所以在1983年建立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也是想建立一支專門用來處理內部社會治安特大案件的隊伍。 2.13 水電、交通、黃金、森林部隊編入武警(1984年) 武警部隊屬於國務院編制序列,由國務院與中央軍委雙重領導,但武警總部主要接受公安部的領導和指揮,總隊及其以下的武警部隊接受同級公安機關的領導,因而武警依法屬於公安機關的組成部分,武裝警察與司法警察、勞動教養警察、國安警察等並列為人民警察的警種。列入公安機關序列,屬於「人民警察」的一個警種,是一個武裝比較齊全且較偏軍事性的一個警種。 1984年,原隸屬於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序列的「水電、交通、黃金部隊」及幾個森林面積較大省份自組的「武裝森林警察部隊」,自原先解放軍的編制中剝離,一齊改編列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編制序列。 同年5月,中國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實行以義務兵為主體、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同樣適用於解放軍與武警部隊。 此外,當時中國對外處境較為改善,沒有毛澤東時代嚴厲批評蘇聯修正主義路線而導致的中蘇共決裂與進一步的中蘇共邊界交火、在國際上中蘇共各自拉攏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而相互敵對等等,隨著赫魯雪夫與毛澤東的死去,中蘇共之間的仇恨減輕不少;加上1979年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這場戰爭連打十年,蘇軍深陷阿富汗複雜地勢與滿地游擊隊的泥淖中不可自拔,沒有心力再繼續與中國敵對,何況都是共產主義,只是路線之爭而非敵我矛盾,竟造成美國拉攏中國共同夾擊蘇聯之共產陣營分裂至此,如此不符合共產主義國際路線的情況,是應該避免且予以修正的。 總之中國的國際處境在1980年代處於十分和平且和緩的狀況,美國是盟友、蘇聯忙於阿富汗無暇東顧、印度處於發展階段無心與中國競爭、與越南邊界有點爭端衝突但無傷大局等,當時的實際領導人——中國軍委主席鄧小平遂做出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大轉變。充分利用可預見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戰爭的和平環境,在著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抓緊時間進行有計畫、有步驟的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基本經濟建設,提高中國黨政軍系統的軍政素質。 圖2-10 復出的鄧小平在1979年訪問美國 其實就是不要再耗巨資養幾百萬裝備落後的大軍應對蘇聯可能之侵略,而將養軍的經費改用來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為實現此一巨大的戰略轉變,1985年6月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做出「裁軍一百萬」的重大決策,對外聲稱是要將節省之人事經費用於軍備的改良與獲取先進軍事科技上,其實就是要藉機裁汰冗員與不合乎效益的大量武備落後之部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鄭重宣佈解放軍裁減員額一百萬,計畫至1987年基本完成,部分裁減的中國解放軍則移交到武警部隊。 不過這還只是一小波,1996年解放軍一次移交十四個乙種師給武警部隊成為武警機動師,才是真正的編制大移轉。 2.14 六四事件清場武警未成主力 1989年4月至6月間,北京發生學生民主運動,大學生由紀念已故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遊行,演變到後來成為要求中國進行改革的示威浪潮,並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大規模絕食抗議,政府怎麼讓步妥協都無效。 以鄧小平為首的部分中國元老領導人決心進行鎮壓,但是輕裝的武警部隊無法有效掌握狀況,因此中國調集解放軍重裝備部隊進入北京,由解放軍北京軍區第24集團軍、第27集團軍、第65集團軍、第63集團軍組成戒嚴部隊,武警北京總隊在外圍進行設置哨所路障,管控人員出入之任務。由於6月3日解放軍的彈藥車被學生攔截,取得相當多槍枝彈藥,眼見情勢嚴重化,軍方大老包括鄧小平終於在6月4日下令進軍,解放軍部隊以槍、砲、坦克一舉完成了對天安門廣場的血腥「清場」,粉碎了中國當時領導高層定義的所謂「反黨反革命動亂」。 圖2-11 軍警攔阻民眾,美聯社 圖2-12 六四天安門事件抗議民眾人牆阻止解放軍進逼 圖2-13 軍隊與民眾在人民大會堂前的對峙 這次動亂是對於中共政權與軍隊的一次考驗,但顯然黨中央軍委,尤其是軍委主席鄧小平還是對解放軍更有信心,因此居然將原本應該是武警部隊負責的弭平內亂任務交給應該是抵禦外敵性質的解放軍來負責,這是對武警部隊最大的羞辱與不信任。武警北京總隊呢?武警河北總隊呢?為何武警部隊無法讓中央軍委信任它有解決動亂的實力?卻直接指揮解放軍來解決? 明面上動用警察性質的部隊對付抗議暴動的人民,向來是世界各國的通例,就像台灣也是動用保安警察總隊或憲兵來因應民眾陳情抗議事件,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是以國防軍、正規軍陸軍裝甲部隊對自己人民開火鎮壓的,若是如此,何須建立警察隊伍呢?如人民警察、武裝警察這類的警察部隊才有對內執法權,鎮壓人民違法行為才是合法的行為,解放軍這樣的正規軍並沒有司法警察等執法資格,並沒有對內鎮壓、處理不法情勢的合法資格。 以天安門事件為例,就算中央軍委認為人民警察與武警部隊都抵擋不住示威人群,可以等到真擋不住時再升級動用解放軍上場,方為正道;但中央軍委完全不動用武警,直接動用解放軍重裝備坦克、裝甲車上場鎮壓,弭平動亂,雖然速度彷彿快刀斬亂麻,但形象不佳。原本應該是保家衛國的解放軍、保衛人民幸福福祉的軍隊,結果與其本來應該保護的人民,也可以說與解放軍實力完全不對稱的人民打了一架,即便贏了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民,也委實沒什麼好自豪的。

    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一書介紹-1

    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一書介紹-1
    中國武警部隊是一支半軍半警的中國武裝力量。曾經是解放軍公安部隊,後來逐步獨立成為與解放軍、民兵並立的中國三大武裝力量之一。 中國武警曾經一度收編許多解放軍裁軍下來的基建工程兵與乙種步兵師,因此擁有黃金、水電、交通、警衛、森林、消防、邊防、機動師等性質各異的部隊。 2018年大改編後,剩下各省市內衛武警、機動總隊、海警總隊三大支柱,其他警種分別歸屬到其他部會轄下。 從渤海、東海到釣魚台,從台灣海峽、西沙到南沙,中國海警部隊標註有China Coast Guard的船艦日益頻繁出現在各海域。 在傳統有爭端的海域如釣魚台海域、南海九段線,都可以看到中國海警持續不懈、不間斷的進行展現存在感的行為。面對這支已經在船艦數量穩居世界海巡隊伍第一名的中國海警部隊,我們該有的認識是必須要的。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支新成立不久的中國海警艦隊。 中國武警部隊與人民解放軍、民兵並列為中國國家三大武裝力量之一,對於中國這個世界現存最大的專政集權政權的維繫,具有明顯重大的意義。 中國武警部隊是一個性質特殊的軍事單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這樣的軍事組織。一般國家多擁有警察單位負責維持社會秩序,打擊犯罪,也擁有軍隊組織保衛國家,抵禦外來入侵,頂多再擁有若干情報單位負責收集情報、反敵人間諜等工作。然而中國政府實行的是人民民主專政,代表必然會有專政敵人作為打擊目標,因為不是所有人民都願意接受專政。加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政以來,面對的許多內部挑戰與動盪,如所謂的土匪黑社會團夥據山為王,如國民政府殘餘軍隊伺機反撲、如中共內部不同路線的敵人虎視眈眈等,都是專政需要打擊的對象。 但是國家內部的秩序維護,倘動用正規軍也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PLA),畢竟很不適宜,也因此擁有了今日武警部隊的各種前身如公安部隊等之武力出現,負責解決內部敵人之用。 隨著中國歷年軍制改變、大量裁軍、解放軍與武警體制的變革隨著外界大環境的變遷而多有變化,本書也試著爬梳中共建政以來各種政治運動、領導人接班交替、高層政治鬥爭等黨內政治變化,導致外在環境變遷而令武警公安部隊建置與歸屬不斷變動的深層原因。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這支半軍半警的武裝日益受到中國政府與歷任領導人的重視。武警發展至今已不再只是一支單純維護社會治安的「武裝警察」角色而已,而是具有特殊政治任務(安內維穩)及負責國家海域安全(海警)的現代化武裝力量,也等於是解放軍陸海空三軍的備份力量。 今日在東海釣魚台列嶼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對峙巡航的中國海警船艦、在南海與越南、菲律賓、印尼等鄰近國船艦對峙爭奪島礁,以及與美歐國家海軍爭奪海上自由航行權、無害通過權,及在黃海與南韓、北朝鮮漁船或南韓海洋警察船相對峙的都是中國海警船艦。 從三十年前我們印象中的中共漁政鐵殼船,看起來既不美觀又行為惡劣,到現在最大達1萬2千噸排水量、線條優美的超大型海警船,已經可以在遠洋海域長時間巡邏,也無懼敵方水砲或衝撞攻擊,甚至也有從解放軍海軍退役的數十艘飛彈護衛艦集體更改塗裝加入海警艦隊,中國海警在過去十年鳥槍換砲,確實已經今非昔比。讀者拿著書中整理的中國海警船艦列表與中國解放軍海軍的船艦列表,可以輕易辨認電視新聞中那些在釣魚台與南海海域巡邏的中國海警船與海軍船艦的船名與舷號,甚至連其船艦特點與武備力量都能立刻查找出來。 筆者20年前在中華民國憲兵部隊服義務役,是個小小的憲兵少尉。蒙當時服務單位長官的指導,對各國憲兵制度,包括中國武警部隊進行多方研究,遂於2002年1月與一些長官共同合作寫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大解構》一書,由揚智出版社出版。21年後的筆者也已經是一個有20年外交經驗的駐外人員,正在中華民國的加勒比海邦交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為鞏固邦誼努力工作。公餘時間有機會為本書做一番更新改版,重現中國武警部隊最新面貌,也讓大家有機會認識這一支很重要的中國第二武裝。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政府的第二武裝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並探究這支部隊在維繫中國共產黨政權永續存在的目標上所扮演之角色,以及曾有過之工作累積。 中國武警之英文名稱為「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簡稱PAP」,是一支跟中國共產黨政權同樣悠久的武裝力量。為因應不同時代中國政府對內、對外維護安全之需求,經歷過多次組織變革,依照需求改造成不同型態之部隊。由於它的單位分布全國、管轄性質不同,且有從解放軍改編來的機動師部隊,可隨時出動打擊專政敵人,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政府愛用之維護內部安全之武裝力量。 在時間方面,本書所研究的時間起自西元1921年中共創黨,至文章撰寫時之西元2023年初共一百年間,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之組成淵源、各階段變革與現況。 本書目標在研究中國武警部隊與其制度,但由於中國軍政警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武警制度可說是首創、也是唯一;歐洲國家的憲兵、台灣的保警、蘇聯的內衛部隊等制度,雖說性質類似,但還是有所不同。 首先依據中國1995年2月28日公佈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二條之規定,中國的人民警察包括「公安幹警、國家安全警察、監獄警察、勞動教養管理警察、司法警察與武裝警察」六種,本書所要研究之範圍,即專論「武裝警察(武警)」。 1995年時,武警還屬於國務院序列,其編制組成、後勤補給、指揮體系皆放在國務院的公安部體系下,由國家行政機關最高層之國務院進行統一指揮領導。到了2010年時,全體武警部隊員額約有八十八萬人。 但是在2018年的全面大改制後,武警部隊已經完全脫離國務院序列,不再屬於公安部指揮,也不再由各地方省縣市政府領導,而是收歸由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會進行統一控制。原先附屬於武警部隊序列的「警衛、消防、邊防、森林、黃金、交通、水電武警部隊」也全部脫離出去,歸屬到其他政府職能機關或國營企業。從體制的變化也可以分析出很多內部政治演變,讓我們娓娓道來。 第一章 中國武警制度與編制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一支不隸屬於解放軍,而是與解放軍、民兵平行並立的一支軍事隊伍,直屬於中共中央軍委(與國家軍委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單線指揮。其人員全部都是軍職現役人員,來源與一般解放軍一樣是義務役士兵,或者各級軍校、以及服役滿留營的士官與軍官。因此,現今的中國武警可以說是一支名稱裡有「警察」字樣的軍隊。 武警曾隸屬於人民警察序列,因此曾經跟公安部的人民警察一樣,在各省、市、縣都有武警內衛隊伍、邊防派出站、邊防工作站、消防隊伍與派出所之存在,供人民報案後出動打擊犯罪或滅火,但有時也會通知人民警察一起處理。 在2019年中國國防白皮書中指出,武警的角色是:「武警部隊執行重要目標守衛警戒、現場警衛、要道設卡和城市武裝巡邏等任務,協同國家機關依法參加執法行動,打擊違法犯罪團夥和恐怖主義活動,積極參與社會面防控,著力防範和處置各類危害國家政治安全、社會秩序的隱患,為『平安中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2012年以來,每年均動用大量兵力擔負執勤安保、反恐處突、海上維權執法等任務,參加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警衛安保任務近萬起;並參與處置劫持人質事件和嚴重暴力恐怖事件671起。自2014年起,也協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打擊暴力恐怖團夥1588個,抓獲相關事件人員12,995人」。 「武警部隊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衛人民美好生活中肩負著重大職責,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部隊』領導指揮體制,武警部隊的根本職能屬性沒有發生變化,不列入解放軍序列。曾經隸屬於武警序列的公安邊防部隊、公安消防部隊、公安警衛部隊退出現役,國家海洋局領導管理的海警隊伍轉隸武警部隊,武警黃金、森林、水電部隊整體移交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並改編為非現役專業隊伍,撤收武警部隊海關執勤兵力,徹底理順武警部隊領導管理和指揮使用關係。調整後,武警部隊包括內衛部隊、機動部隊、海警部隊等,按照多能一體、有效維穩的戰略要求,加強執勤、處突、反恐、海上維權和行政執法、搶險救援等能力建設,努力建立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武警部隊」。 上述皆為2018年大改制時所發生的事情,也是今日武警部隊三大支柱——內衛武警、機動武警、海警部隊之構成基礎。書中將逐一解釋這些改變的原因與造成之結果。 此外在救災搶險方面也是中國武裝力量在非戰時的重要任務之一,常備之解放軍與武警部隊都要做,反而是非常備的民兵與非軍事性的人民警察較少參與;而未來則是武警消防部隊、森林部隊改隸的「國家應急管理部」主要負責救災搶險,但人力上還是會繼續要求解放軍與武警部隊支援。以下列舉幾個中國軍隊近年在救災搶險方面的實際例證:「2012年至2019年間,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共出動95萬人次、組織民兵141萬人次,動用車輛及工程機械合計19萬台次、船艇2.6萬艘次、飛機(直升機)820架次參加搶險救災。先後參加雲南魯甸地震救災、長江中下游暴雨洪澇災害抗洪搶險、雅魯藏布江堰塞湖排險等救災救援行動,協助地方政府解救、轉移安置群眾500餘萬人,巡診救治病員21萬餘人次,搶運物資36萬餘噸,加固堤壩3,600餘千米。2017年,駐澳門部隊出動兵力2,631人次,車輛160餘台次,協助特別行政區政府開展強颱風『天鴿』災後救援。」。 中國武警平時執行中國國內公安保衛任務,戰時則協助中國解放軍進行軍事作戰,其主要職能是保衛中共宣稱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捍衛「四化建設」;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和尊嚴,維護國內社會治安,保護公民的民主權利、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以及保衛中國國內重要目標的安全等。 武警部隊在2018年改革之前歸屬國務院與中央軍委雙重領導,2018年改革後已經收歸中央軍委單線領導,國務院公安部從此無權指揮。不過還是可以經過向中央軍委的申請,由中央軍委調動某地的武警部隊配合公安部的行動打擊犯罪與維穩。整體而言是針對武警指揮體系的改革,而非武警工作範圍的改革,工作性質並沒有太大改變,武警也不是從此不處理治安相關事務。 中國武警部隊本身之首最高指揮中樞為「武警總部」,設位在北京市海淀區,是大軍區級單位;武警部隊主幹之內衛武警部隊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層級設武警總隊;「地、州、市、盟」層級設武警支隊(團級);「沿海、沿邊的縣、市、旗」設武警大隊;縣設武警中隊(連級)——將網絡一層一層地往基層延伸。 目前之武警司令員為王春寧武警上將、政委是張紅兵武警上將。 內衛武警部隊為中國武警部隊之主幹,轄下部隊數量龐大,分佈面廣而線長,深入中國境內所有到縣的行政區域,都有內衛武警的派出單位,其職掌亦十分多元,因此用以介紹其之篇幅較其他部隊為多。 相對於解放軍之軍、師、團、營、連、排編制,武警部隊使用總隊(正、副軍級)、支隊(團級)、大隊(營級)、中隊(連級)、小隊(排級)、班的編制,和二次大戰時入侵中國的日本侵略軍使用的編制是相同的,也許有天可以改成正常的軍師團旅營連排之編制。 正常狀況下,解放軍一個師擁有約一萬人的編制,武警總隊則有二至三萬人不等的兵力。人口多且面積大的省,其武警總隊兵力至少三萬人,視需求可能比三萬更多;如果是小的、內陸的、人口不多的省——如寧夏,其武警總隊就下轄幾個支隊而已。 各內衛武警總隊司令部設置位在「各省會、自治區首府與直轄市」,掌握有三至五個直屬支隊,另有地方支隊部署於各省轄市與自治州、盟、地區;支隊之下再派出中隊分駐在各縣、旗等地方,因此武警部隊即以如此面廣線長的方式深入大陸各地,成為中國政權對內控制的最佳眼線與耳目。而在武警總部「建機動隊」的要求之下,各內衛武警總隊同時亦掌握至少一個,多至四、五個機動支隊,專責機動處突支援任務,可在省境內發生突發狀況時隨時投入機動支援,快速集中優勢兵力將突發或危安事件消弭於初起,防止事態大到鄰近地區。 中國內衛武警需依照「法定分工處理」原則處置突發狀況,即維護與尊重各執法機關的職權,遇到事件,該由哪個機關處理即交由其處理,武警有權處理的才自己處理,不超越法定的職權範圍。意即指如果事件是人民警察、法警、海岸警察、邊防警察可以處理的事情,武警不介入;如果權責單位剛好不在或無法處理,才由武警出面解決。

    蘇老師消失的一年都在做些什麼。寫了四本書。

    蘇老師消失的一年都在做些什麼。寫了四本書。
    2023-2024年,繼續在邦交國大使館的工作,生活在加勒比海島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兩年多沒有回過台灣。 工作之餘繼續寫書,2023年出版了「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蒙古人全史-從東胡到現代蒙古國」,另外兩本 「中國海上力量全覽-海軍、海警、海巡與海上民兵」、「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去年寫好但 出版社來不及出版,海上力量全覽已經在印刷廠印製,中國航天事業一書已經在校稿。 人類的知識探索是無窮盡的,我發現我對知識的探索也已經從子宮到了外太空。 2024年的現在,可能每週都有中國或美國的官方或民間所屬的太空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不論是發射人造衛星, 或是發射無人或載人太空船、深空探測器等,或者有探月工程、探火星工程、太空站維護輪替運補任務等等, 都十分有意思。 將來我會帶大家隨我一起去瞭解更多宇宙知識。 當然對於中國海軍、火箭軍、航天事業的發展,我也給予密切關注,雖然我是外交人員,無法到戰場第一線, 但其實在外交上我已經處於第一線了。 我無法告訴你們我們外交工作的細節,但第一線的工作比你想像的還要更不可思議。 其實外交相爭真不是件好事,許多國家從兩岸外交爭端中獲利,中國百姓的錢被虛擲海外無底洞,而非留在國內改善民生、拯救經濟、房事、就業等, 看著中國幾百億幾百億美金往外丟,搶台灣的每一個邦交國,就代表中國自己多背上幾億幾十億美金的重擔,難道中國要養上 全世界200個窮小國嗎?養得起嗎?為何要養?中國自己經濟崩盤、人民生活無望,不生小孩,人人爭當最後一代人! 真正悲哀就是這樣,寧予外人,不予家奴,外交相爭真的沒有意義,就算中國全勝了又如何?輸就是贏,贏就是輸。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