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EP19 | 機器與人的關係,用演算法認識自己?——藝術家 羊喘兒 x 陳姿尹專訪

    zh-HantJanuary 15, 2024
    What wa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odcast episode?
    Summarise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there any notable quotes or insights from the speakers?
    Which popular books were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Were there any points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or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any current events or trending topics addressed in the episode?

    About this Episode

    EP19 | 機器與人的關係,用演算法認識自己?——藝術家 羊喘兒x陳姿尹 專訪 主持人:陳湘汶 來賓:陳姿尹、羊喘兒 🌐🌏🌐來賓介紹: 陳姿尹 1995年出生於台灣。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曾獲林茲電子藝術獎評審團榮譽獎(2023)、台南新藝獎(2020)、南瀛獎(2018)、世安美學獎(2017)等。 陳姿尹的創作遊走於感官與科學的界線之間,探討兩者間的相異與相似之處是如何影響人類對現實的認知。創作以影像與裝置為主,結合空間、光與聲音。常運用國際太空站資料、天文、科學影像與自身對宇宙的想像、哲學觀做串連,轉換為作品。 羊喘兒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情報設計專業媒體藝術科碩士(2018),同校美術研究科博士(2022)。研究和創作實踐主要基於後機器視覺下的圖像⽣產及其背後的經濟運作系統和暴⼒勞動。作品涉及多種數字媒介和形態,意圖在加速的消費主義、平臺藝術、和圖像景觀之間重新模造現實與虛構。作品曾出展於3331千代⽥當代藝術中⼼(東京)、YCC橫濱創造中⼼(東京)、⽇本科學未來館(東京)、Calm&Punk Gallery(東京)、原美術館(重慶)、BnA Alter Museum(京都)、鳳甲美術館(臺灣)、時代美術館(成都)、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美術館及藝術機構。曾參與大京都RE:search藝術家駐村項目(2020/2021),ATAMI ART GRANT 2023入選。 🌐🌏🌐本集資訊 「工具普及與入手門檻越來越低、生活與生產看似越來越便捷,我們要如何看待機器如何全面地進入藝術家的創作呢?」 「使用了技術語彙,如何加入藝術家的感性,呈現在作品中呢?」 本集邀請了2023臺北數位藝術節藝術家羊喘兒、陳姿尹,趕快來聽聽策展人與藝術家如何處理藉由「智能廢軀」的題目,來處理機器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吧!! 🌐🌏🌐重點摘要: 📌當大家都用同一個工具生產時,如何發展出不同的作品? 📌當工具越來越普及、入手門檻越來越低。不管是任何監控技術或機械生產進化得越來越好時,我們的生活看似越來越便捷,這樣的發展狀態、文化內涵有沒有可能透過創作採取一個有趣的觀點。 📌前ChatGPT時代跟後ChatGPT的時代,索取知識的維度是很大的區別。 📌數位藝術創作的關注也是分世代的,80-90年代的錄像藝術家,比較是對社會的批判與身體的實踐、在社會中個人主體位置的討論;近十幾年擅長使用數位工具的藝術家,會對這種問題意識有點距離,會比較頃向一種對「物」的討論且延伸的哲學思考。 🌐🌏🌐本集金句: 📌機器之眼到底是機器洞察,還是只是人類的幻覺 📌ai技術背後很仰賴大量的勞力,不是人工智慧,而是工人智慧 📌許多新媒體藝術家會遇到的問題:使用了技術語彙,如何加入藝術家的感性讓觀眾感受到? 📌所有對於感情、表情的識別,都是基於機器大數據的標籤,才能迅速的讀取出個人的情緒 📌技術變革如此快速的年代,但藝術家是必須要去考量生產現實的能力

    Recent Episodes from Digitalk@DAC

    EP19 | 機器與人的關係,用演算法認識自己?——藝術家 羊喘兒 x 陳姿尹專訪

    EP19 | 機器與人的關係,用演算法認識自己?——藝術家 羊喘兒 x 陳姿尹專訪
    EP19 | 機器與人的關係,用演算法認識自己?——藝術家 羊喘兒x陳姿尹 專訪 主持人:陳湘汶 來賓:陳姿尹、羊喘兒 🌐🌏🌐來賓介紹: 陳姿尹 1995年出生於台灣。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曾獲林茲電子藝術獎評審團榮譽獎(2023)、台南新藝獎(2020)、南瀛獎(2018)、世安美學獎(2017)等。 陳姿尹的創作遊走於感官與科學的界線之間,探討兩者間的相異與相似之處是如何影響人類對現實的認知。創作以影像與裝置為主,結合空間、光與聲音。常運用國際太空站資料、天文、科學影像與自身對宇宙的想像、哲學觀做串連,轉換為作品。 羊喘兒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情報設計專業媒體藝術科碩士(2018),同校美術研究科博士(2022)。研究和創作實踐主要基於後機器視覺下的圖像⽣產及其背後的經濟運作系統和暴⼒勞動。作品涉及多種數字媒介和形態,意圖在加速的消費主義、平臺藝術、和圖像景觀之間重新模造現實與虛構。作品曾出展於3331千代⽥當代藝術中⼼(東京)、YCC橫濱創造中⼼(東京)、⽇本科學未來館(東京)、Calm&Punk Gallery(東京)、原美術館(重慶)、BnA Alter Museum(京都)、鳳甲美術館(臺灣)、時代美術館(成都)、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美術館及藝術機構。曾參與大京都RE:search藝術家駐村項目(2020/2021),ATAMI ART GRANT 2023入選。 🌐🌏🌐本集資訊 「工具普及與入手門檻越來越低、生活與生產看似越來越便捷,我們要如何看待機器如何全面地進入藝術家的創作呢?」 「使用了技術語彙,如何加入藝術家的感性,呈現在作品中呢?」 本集邀請了2023臺北數位藝術節藝術家羊喘兒、陳姿尹,趕快來聽聽策展人與藝術家如何處理藉由「智能廢軀」的題目,來處理機器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吧!! 🌐🌏🌐重點摘要: 📌當大家都用同一個工具生產時,如何發展出不同的作品? 📌當工具越來越普及、入手門檻越來越低。不管是任何監控技術或機械生產進化得越來越好時,我們的生活看似越來越便捷,這樣的發展狀態、文化內涵有沒有可能透過創作採取一個有趣的觀點。 📌前ChatGPT時代跟後ChatGPT的時代,索取知識的維度是很大的區別。 📌數位藝術創作的關注也是分世代的,80-90年代的錄像藝術家,比較是對社會的批判與身體的實踐、在社會中個人主體位置的討論;近十幾年擅長使用數位工具的藝術家,會對這種問題意識有點距離,會比較頃向一種對「物」的討論且延伸的哲學思考。 🌐🌏🌐本集金句: 📌機器之眼到底是機器洞察,還是只是人類的幻覺 📌ai技術背後很仰賴大量的勞力,不是人工智慧,而是工人智慧 📌許多新媒體藝術家會遇到的問題:使用了技術語彙,如何加入藝術家的感性讓觀眾感受到? 📌所有對於感情、表情的識別,都是基於機器大數據的標籤,才能迅速的讀取出個人的情緒 📌技術變革如此快速的年代,但藝術家是必須要去考量生產現實的能力

    EP18 | Show me your game! —— 遊戲團隊team9 x 策展人李佳霖 專訪

    EP18 | Show me your game! —— 遊戲團隊team9 x 策展人李佳霖 專訪
    🕹️🎮🕹️來賓介紹: team9成立於 2018 年,成員涵括設計、影像、程式、行銷及文字領域的創作者。結合設計、影像、程式、行銷及文字領域人才的團隊,專注探究日常事物的本質及核心,致力於打造純粹、深度且創新的內容產品。 李佳霖畢業於台大外文系、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研究與實踐關注方向為數位時代的文化研究、媒體理論與藝術創作。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班,同時擔任自牧文化負責人,製作展覽與出版圖書。 🕹️🎮🕹️重點摘要: |||當中文字作為一個「方塊」字,如何被當圖像觀看,又同時不失去字的意義? |||當遊戲走出螢幕,要如何處理實體體驗的問題呢? |||「走進文字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遊戲裡一種邏輯式的「無盡迷宮」作為實體展示空間的思考依據 |||有「藝術遊戲」這種類型與邊界嗎? |||遊戲藝術中的亞洲性是什麼?同時又不流於販售「東方想像」的遊戲藝術又是什麼? |||如同「中文房間」的哲學思想實驗,透過作品將文字作為一個符號對應,讓觀者因體驗而了解中文字,理解不同文化的語境內容。 🕹️🎮🕹️本集金句: |||「用遊戲引擎做的作品是一種技術民主化。」 |||「現實世界的de-bug比起遊戲裡的還困難與複雜!!!」 |||「作為藝術家的身份蠻爽的!」 |||「跨過語言的障礙,就算看不懂中文也可以當作有趣的體驗。」 |||「語言也像是一種資訊不對稱的事情。語言說不定不是不能挑戰的事情,而是挑戰了語言會變得更有趣。」

    EP17 | 展場後面的辣個男人來了!!!——吳國瑋專訪

    EP17 | 展場後面的辣個男人來了!!!——吳國瑋專訪
    👉👉👉來賓介紹: 吳國瑋,1983年生,台南白河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2011年前專職繪畫創作,在美術畫室專任素描與設計表現,而後在設計事務所任職,於2016年開始個人工作室,近年多參與藝術家作品裝置和展覽規劃、室內設計、公共藝術等, 提供實驗、創造性空間及物件。在本集訪談中,他將與大家聊聊遊走於創作與設計之間,如何看待展場空間設計的過程與發展。 👉👉👉重點摘要: |||2018年接手DAC的展場改造:從「閉館整修」踏入展場設計的領域! |||遇到天方夜譚的展覽提案,該怎麼著手實踐,讓展覽順利製作、展出呢? |||室內設計與藝術家合作就像是系統傢俱與訂製傢俱的差別! |||客戶溝通秘笈?藝術家使用說明書?工頭的教戰守則?面對室內設計、藝術家與師傅不同的合作不同的溝通方式! 👉👉👉本集金句: |||「面對室內設計與藝術家兩種不同的合作方式,就像是系統傢俱與訂製傢俱的差別。系統傢俱完整性很高,訂製傢俱實驗性很高,每一次都像是要重新挖東西出來去符合也需要學習如何讓自己變得有系統,才會比較順暢。沒有哪一種比較好,我找到一個平衡點,像是兩邊相互滿足彼此。」 |||「策展人、藝術家都需要有一個規則,讓自己的作品,展出的正確性達到最高的方法。必須得要與空間設計師、展覽製作人有一個基礎的SOP。」 |||「有些藝術家會動手做,有些不會。我覺得藝術家要會自己動手做作品。會自己動手做的藝術家,對於很多事情的理解與選擇,會更有彈性,能夠更理解、掌握材質及製作流程等實作的狀態。」 |||「不太瞭解實際情況的創作者就會問,『為什麼不行?』,其實說穿了就是時間跟錢。啊…大便你想不用想、不用試吃也知道不能吃吧?!就會想說『這有什麼好問的!』遇到這種情況就會蠻有趣的。」 |||「面對不同的工班工作,有不同產業的生態與流程。像是『絕對不能讓大哥晚吃便當』,有五花八門的類型,不同師傅有不同的按捺方式。總結來說,」 |||「通常會跟你講自己的意見,這種都是好師傅。越有個性的師傅都越專業!就是所謂的職人精神吧?本格派的!」

    EP16 | 搖滾之後,抵抗的起點—葉廷皓專訪

    EP16 | 搖滾之後,抵抗的起點—葉廷皓專訪
    ◢◢◢◢◢◢搖滾之後,抵抗的起點—葉廷皓專訪◢◢◢◢◢◢ 主持人:黃博志 來賓: 葉廷皓 新媒體藝術創作與教育者,擅長程式動態影像、實驗聲響與表演藝術。作品多聚焦於聲音與影像之間的關聯,融合預製與即時發生的事件,以錯誤美學為出發,企圖尋找屬於新媒體時代的諧擬與辯證。大量參與台灣實驗聲音場景活動,如超響、失聲祭。除了個人作品之外,也參與舞蹈與劇場製作。例如一當代舞團的《Loop Me》、《ReMove Me》與《W.A.V.E》,Naxs Crop.涅所開發的《Render Ghost》。2013起與姚仲涵組成Audio-Visual 團體HH。目前為實驗音像推廣團體「噪流」現任負責人,並獲選臺中國家歌劇院2023-24駐館藝術家,同時在多所大學相關科系兼課。 ◢◢◢◢◢◢ 本集金句: 「後搖滾所謂的後,是有點在製造一種反對或抵抗的意味。」 「我聽到有人這樣來描述後搖滾,就是『利用搖滾的元素,做不搖滾的事情』。」 「後搖滾樂團試著在舞台上做一些音樂性的實驗,這影響了我開始後來做實驗音樂的起點。」 「當時搖滾音樂和電子音樂是兩個敵對的陣營,但是以音樂性來說好像不用如此對立。」 「傻瓜龐克的音樂雖然被分類到電子音樂,但大量使用搖滾和唱片取樣作為創作內容的素材,對我而言它是某一種混和、混種。」 「傻瓜龐克的表演內容打破了當時台灣比較狹隘視角的界線,這也是另一種對我的啟蒙,它讓我理解到原來我也可以這樣做創作,原來所謂的電子音樂不一定都是那麼冷門、冷僻。」 ◢◢◢◢◢ 延伸連結: 葉廷皓個人網站 https://www.yehtinghao.net/ Daft Punk - Epilogue 樂團解散概念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DX6wNfjqc 「數據光景」相關報導 https://wonder.am/2022/12/10/scenery-of-dataflow/ 2022 新能際 HH 表演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5k3iYygEY 「W.A.V.E—城市微幅」2014 演出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rPFj1LTM0

    EP15|Show ME your love 愛與和平的奢華革命 - 咪式媒體 余政達 FAMEME 專訪

    EP15|Show ME your love 愛與和平的奢華革命 - 咪式媒體 余政達 FAMEME 專訪
    $$$主持人:陳湘汶 $$$來賓:咪式媒體負責人余政達、榴槤大亨法咪咪 $$$來賓介紹$$$ 關於「咪式媒體」: 2022年中,余政達在藝術家與虛擬人設間,成立第三方機構「咪式媒體」,負責法咪咪之相關藝術計畫製作;同時以機構作為平台,發起從當代數位生活帶起藝術轉型,以及跨產業實踐之議題對談。 $$$重點摘要$$$ / 余政達搖身一變成為法咪咪的老闆,「咪式媒體」正式開張! /「法咪咪」到底是誰?是藝人?是亞洲富豪?是網紅?是藝術家? / 戴墨鏡!吃榴蓮!元宇宙歌舞!我就是時尚! / Oh My Gosh!悄悄話…..法咪咪喜歡的情慾情境是..素人訪談? / 時尚派對、嘻哈聯名一起上,法咪咪就是icon! $$$本集金句$$$ / 余政達:「法咪咪作為一個藝術計畫諧擬在娛樂產業或社群媒體裏面,我用藝術家比較後設的方式去思考,在製作他時會得到很多不同的想像,因為你要面對的群眾或對話的語境是不同的。」 / 余政達:「法咪咪用這種大眾文化的、潮流的歌曲形式,其實希望舞動的並非是人類社會結構中心的部分,而是更擴張、散佈得更長遠。」 / 陳湘汶:「把這些活動帶到了另一個場域,讓別人用不一樣的觀點去解釋、去了解,我認為這是法咪咪一系列計畫裡非常重要的價值。」 / 余政達:「我把法咪咪當作媒介,穿越更多的可能性,他是真實存在或比較像一個角色,我現在開放作為藝術家角色裡面的思考,讓他更有趣地滋長出來。」 / 余政達:「法咪咪選擇離鄉去闖他自己的事業,他想要得到那個愛的感覺,他也不確定那個愛到底是什麼,他一直轉化這個東西變成大家看到的那個最標誌性、最無害、最直接的笑容。」 / 法咪咪:「做自己、自在、不畏懼,時尚是一種態度,自信出來勝過一切你穿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自信、自在、散發魅力 You will be the no.1 」 $$$延伸連結$$$ 法咪咪Spotify收聽連結: https://open.spotify.com/artist/5Ib7Cnwb3zHfbWpltpg825?si=T4UvcbEYR7i0n9sQeuWaIw 法咪咪 FAMEME feat. 春艷 Chunyan - Charlie的叭叭洗澎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BzkHJq3JA&themeRefresh=1 法咪咪 Facebook :famemenyc 法咪咪 instagram:famemenyc

    EP14 | 來虛擬世界中談場真實戀愛—阮柏遠專訪

    EP14 | 來虛擬世界中談場真實戀愛—阮柏遠專訪
    主持人:陳湘汶 來賓:阮柏遠 ***來賓介紹*** 阮柏遠 藝術家、遊戲玩家與網路成癮者,以數位考古作為創作脈絡的核心概念,長期以數位遊戲、網路空間作為關注研究對象,將成長在網際網路、新型態的入口瀏覽器與線上社群、電子數位遊戲等所架構的後網路時代,來自於遊戲或數位的美學,新形式的數位視覺經驗,這些要素作為他創作的重要發源,創作融合線上遊戲、網路社群、機造影片、遊戲引擎、3D軟體,不管是歷史、記憶、美感、技術上的特性,創造出新的、屬於當代新的視覺經驗、技術思考以及雕塑、影像觀看方式,呈現出的新的觀點與思考方式去反思與叩問這個後網路時代背後的多元設定。 ***本集資訊*** Yes, I'm a simp. Simply in love with …是藝術家阮柏遠帶來的全新個展,展覽中使用大量的失真影像、Vtuber的親密話語,從數位物到另一個數位物,串聯起特殊的情動傳遞、精神的情感連結與身體接觸的知覺。阮柏遠藉此試圖討論關於當代人在網路中與演算法、社群平台、網路影像之間形成的情感與情緒狀態。在本集訪談中,他將與大家聊聊創作過程、對虛擬情感的想法。 ***重點摘要*** .我們都可能是「simp.」,是工具人也是渴望純情羅曼史的小粉絲 .狂粉一直都在,花大錢在明星面前刷存在感就能充滿幸福 .數位考古,考的是什麼?是童年遊戲中的狂熱,還是現今視窗之間的迷茫 ***本集金句*** .遊戲好像不只是一個遊戲了,它是一個很跳脫、很衝突的融合現實與遊戲內部狀態的事情。 .在這個時代,粉絲與任何線上的表演者之間情感的羈絆與過去熟知的情感模式是一樣真實的。 .在現在的網路世界生態,好像你必須找到一個你屬於的地方,但當你找到很多的歸屬感後卻又發現那些事情跟自己沒有關係,這就像是實際發生在身上的夢核狀態。 ***延伸連結*** 「Yes, I'm a simp. Simply in love with …阮柏遠個展」紀錄影片 https://reurl.cc/Q4mW5b 第十五屆 臺北數位藝術節 01_LOVE愛情數據 阮柏遠作品 https://festival.dac.taipei/2020/artist-14-en.html

    EP13|運動的實驗,超越的實驗 專訪張徐展、林青萱

    EP13|運動的實驗,超越的實驗 專訪張徐展、林青萱
    🎃主持人:劉沁 👽來賓:張徐展、林青萱、陳湘汶 🤖本集資訊: 由於技術發展、不同文化領域之間交互影響,實驗動畫至今仍然持續變化更新,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樣貌,同時,從其對抗迪士尼主流影像的歷史開始,實驗動畫已有了不被類型化、理論化的特質。它是這麼具有生命力,對比於當代藝術場域中的議題型作品,因而能夠予以反思。 對創作者而言,實驗動畫則在製作上是困難的,因為它是一項需要考量美術、音樂、攝影的「總體藝術」,繁複且耗時,但它也是迷人的,因為無法在一開始就知道它如何運動、傳遞感覺,所以結果總是充滿了驚喜。本集將透過兩位動畫導演張徐展和林青萱的分享,探索具有潛力的作品──直指實驗動畫在當代的重要位置。 🤡來賓介紹: 張徐展,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擅長揉合擴延電影、實驗動畫、錄像裝置、大型多頻道投影、裝置與雕塑物件創作。2022 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其個展「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同年展覽作品〈熱帶複眼〉獲第五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林青萱,動畫導演,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現職銘傳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動畫與數位媒體。作品獲頒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獎」、南方影展「南方動畫獎」及德國德勒斯登短片影展「國際評審團特別推薦獎」,亦入圍廣島國際動畫影展競賽片等國際影展。 陳湘汶,策展人,養成背景為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現任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研究方向關注錄像與各類新媒體藝術。 😺重點摘要: /如果「實驗動畫」是一個名詞,便是由它背後的脈絡去錨定意義;如果「實驗動畫」是一個動詞加一個名詞,則是打開想像和超越限制。 /「複眼叢林」透過影像、空間裝置和散落各處的線索,展開網狀的敘事。 /許多動畫作品都重視觸覺的營造,像是「複眼叢林」使用層層疊疊的紙建構世界,〈氣息〉中呼氣的動作也引發觀眾的身體記憶。 /動畫作品可能出現在競賽影展,也可能出現在美術館。有些影迷則比起藝術觀眾,更主動接觸不同的影像形式,也期待著新鮮事發生。 👺本集金句: 「實拍電影蠻多時候的創作在剪接台,什麼給觀眾看、什麼不給觀眾看;可是動畫好像從製作的時候就要想,怎麼做選擇。」 「實驗動畫是一個養分,不是『我要做實驗動畫』而去做這件事情。」 「我的作品不只給觀眾看一個故事,反而讓人去想那些符號和象徵它們如何交互相映。」 「實驗的定義就是不停流動的,等到它被固定了,就不實驗了。」 「比較讓人迷戀的是,因為我的動畫有一段前期開發,那個是影像語言和媒材表現的開發,我覺得開發出來的東西,真的是別的類型打不贏的。」 「你已經爬過那些山了,爬過去變超棒,就想再爬一座。想說我可以做出一些那種工業體系做不出來的東西,就算是3D動畫也做不到。越爬越有種上癮的感覺。」 🐵延伸連結: 展覽介紹/「超越實驗5 Volume up! 」 https://dac.taipei/project/%E8%B6%85%E8%B6%8A%E5%AF%A6%E9%A9%975-volume-up/ 藝術家介紹/(re)processing(再)處理:威廉.肯特里奇的流變世界 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37880 展覽介紹/「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 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Special.aspx?id=712 作品介紹/林青萱〈氣息〉 https://artogo.tw/exhibition/visiblesecrets/work/005200a75672

    EP12|不只是動畫,是苦行僧,也是時間旅行—動畫藝術家莊禾、黃詩硯

    EP12|不只是動畫,是苦行僧,也是時間旅行—動畫藝術家莊禾、黃詩硯
    ***來賓簡介*** 莊禾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創作以手繪動畫、動畫裝置為主,創作核心集中在逐格動畫本身感知的語意及其隱喻。逐格手繪動畫的過程帶有孤獨、苦行的意味;影幀作為人類理解時間的一種方式,重組來自不同當下繪製的短碎片,透過連續播放重現,產生出新的時間、地點,在這個角度欣賞動畫錯覺的語意,同時與繪圖當下的真實對照,產生虛實相互拉扯的空間感,靜謐流動的詩意。 黃詩硯 出⽣於1990年,臺灣新⽵,視覺與動畫藝術家,旅居法國巴黎。其創作多以色鉛筆等最簡單的媒材,描繪日常⽣活的場景。探求那些藏在物件以及空間隙縫中的記憶。並運⽤用空間、透視、完形理論、視覺錯位等手法,將情感賦予在尋常之中。 陳湘汶 策展人,養成背景為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現任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研究方向關注錄像與各類新媒體藝術。手機黏著度極高,網路成癮者同時是一位貓奴。 張徐展 1988年生,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以動畫與錄像裝置作為藝術創作的實踐,並長期探索動畫作為擴展觀影經驗的各種可能,擅長揉合擴延電影、實驗動畫、錄像裝置、大型多頻道投影、裝置與雕塑物件創作。現為專職 藝術動畫小導演、當代藝術家、奇怪寶貝訓獸師。 2022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複眼叢林 - 張徐展個展」,同年展覽作品《熱帶複眼》獲得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本集資訊*** 【超越實驗】是一個以臺灣動畫藝術創作者為主角的系列放映展演平台,從2014年開始,企圖在實驗動畫脈絡中與當代視覺藝術間扮演融合交錯的橋樑,提出各種正在發生的交匯現象,呈現「動畫」一詞在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手上,如何混合各種媒介與影像語言,跳出傳統敘事框架,轉生出無限可能的未來樣貌,形成嶄新的藝術語彙。 本集特別邀請過去也曾參展的藝術家莊禾、以及本次參展的藝術家黃詩硯,來談關於動畫製作的各種奇想、經驗,關於創作如何與動畫交織出最貼近自己的敘事輪廓。 ***重點摘要*** /條條大路通羅馬?來自四面八方、專業形形色色的藝術家們為什麼最後都跑來做動畫!? /藝術家驚爆恐怖內幕,創作的背後考量竟是「它」!! /「詩意」是什麼?是美感?是空間?糾纏藝術家一生的申論題,你答得出來嗎? /每個人心中總會有崇拜的大師或偶像,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是否有大師的影子在,他們會想擺脫還是驕傲致敬呢?一起來聽聽現身說法! /「實驗性」的魅力來自於不可控與未知,讓藝術家們告訴你他們如何「超越實驗」! ***本集金句*** 「我覺得動畫的紙張跟動畫呈現是兩回事,這些東西是在不同的時空被畫出來後變成我們理解的動畫,但是他本身是來兩個自不相干的東西。」 「主觀視角就像是夢境,雖然你在夢裡面有很多剪輯,都覺得你在現場,但醒來之後又會覺得剛剛發生的事都是主觀的,如何用動畫去呈現這個概念,在思考跟轉換的過程實驗性就會產生。」 「『超越實驗』的意思就是要顛覆既有傳統的『實驗』的定義,更聚焦在為什麼我們要用動畫進行創作」 ***延伸連結*** 超越實驗5 Volume up:https://reurl.cc/nZx3yn 超越實驗4:https://reurl.cc/eWQ2QR The World Festival of Animated Film Animafest Zagreb:http://www.animafest.hr/en/2023/festival/about_us MIYU:https://www.miyu.fr/distribution/en/

    EP11|謠言/歷史混血—誕生在樂園的世界之初 葛大乘 X 陳湘汶 X 陳君典

    EP11|謠言/歷史混血—誕生在樂園的世界之初  葛大乘 X 陳湘汶 X 陳君典
    主持人:陳湘汶 來賓:陳君典、葛大乘 ***來賓介紹*** 陳君典 曾就讀於南藝大音像紀錄所,影像作品橫跨紀錄、實驗與動畫。過去紀錄片與動畫作品《紀念中國城》、《病態建築症候群》曾入圍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南方影展等。 2021年完成首部劇情片《通往世界的起點》,於高雄電影節首映。 葛大乘 1994生於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創作及研究多關注環境與地貌下的歷史,對於各類文本之間的誤讀與超連結深感興趣,常透過自身體感的接觸試圖參與未能參與的歷史。 ***本集資訊*** 本次與第17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 FAKE IT REAL」同步進行的子計畫,「DAFT x A&T Festival 台韓錄像交流計畫」,共邀請12 組台韓藝術家一同展出,其中藝術家陳君典、葛大乘以台灣特定的區域、景點來進行歷史的想像與真相探詢,從網路搜尋或是實地走訪過程中,逐一延伸出各個歷史事件,配合著自己某些意識形態去拼湊出真相,試圖將事件模擬、還原、再製,在資訊爆炸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過程似乎潛藏在許多人的腦海中,而兩位藝術家將以自己的作品為出發點,與DAC藝術總監陳湘汶一起談談關於如何解讀歷史、如何從當下視角想像真實。 ***重點摘要*** /「錄像藝術」與「紀錄片」世紀大碰撞!藝術與歷史紀實的交織 / 跟隨藝術家的腳步,走遍各地追根究柢「歷史事件」的「真實記憶」! / 非典型「旁白配音」大哉問!悄悄話模式 V.S. 去權威模式,聲音背後代表何種脈絡? / 如何優雅地與內容「保持距離」?透過模糊邊界與留白,適時留給觀眾滿滿想像力!! / 作品的構成始於緣分?取材自歷史痕跡的思路大解析! ***本集金句*** /陳君典:「把紀錄片形式的錄像作品當成是一種謠言,而這部片一開始的起源也是來自一則謠言。如果大家把它看待成一則謠言、稗官野史的方式來看的話,我覺得沒有不可以」 /葛大乘:「《延伸閱讀「兒童樂園」》曾被說過很不像我的年齡會講的事情,坦白說這些都不是屬於我的年代,無論是歷史也好,影像資料也好。但我覺得正因為不屬於我的年代,我也不屬於這些歷史,所以我也試圖著用我應該要有的疏離去說這些東西」 /陳君典:「有時候把 “真實” 太過強烈地去抒發表達,反而會陷入一種泥淖之中」 /陳君典:「不論怎麼去拍紀錄片,都會覺得紀錄片呈現 “真實” 這兩個字,但是怎麼呈現都只會呈現導演的真實而已,或是在景框之內的真實而已」 /葛大乘:「把我的想像建構在歷史資料之上,透過講述歷史資料的輪廓,讓你們去感覺到我的想像」 /葛大乘:「每一次在創作的過程中,沒有辦法被講完的事情會變成下一次創作的動機」
    Digitalk@DAC
    zh-HantSeptember 22, 2022

    EP10|真相碎片—擴張中的信仰 楊雨樵X陳湘汶

    EP10|真相碎片—擴張中的信仰 楊雨樵X陳湘汶
    主持人:陳湘汶、楊竣傑 來賓:楊雨樵 ******來賓簡介****** 楊雨樵 喜歡散步,喜歡樹的屍骨。專職為口頭傳統民間譚(folktale)的口頭 表演藝術家,並從事口傳文學、戲劇與電影的敘事學、故事詩學與比較故事學 研究,定期舉辦「世界民間譚」展演式講座。亦擔任高雄市電影館講師與衛武 營劇場體驗教育計畫業師。個人著作包含甲骨文異譚《藝》、《易》、《一》 等,文字散見於國藝會線上誌、Artalks、影展手冊、Giloo 紀實影音等線上平台, 以及《幼獅文藝》與《MUZIK》等紙本刊物。 ******本集資訊****** 歷史上許多知名的邪教團體都利用心理控制、洗腦來達到狂熱的神秘信仰,進而出現犯罪行為,讓900人集體自殺的美國人民聖殿教,相信可以成為不死之身的韓國新天地教、摧毀知名日本樂團X JAPAN的Home of Heart、在東京地下鐵放沙林毒氣的奧姆真理教,甚至回到台灣,也有犯下虐死案的日月明功,這些團體的力量無形中在我們所能想像到的各種空間,以各種形式建立著自己的網絡,他們使用語言,集結團體,成立新的意識形態,讓予信奉者擁有一個新宇宙的幻覺地帶。 近年網路數據與傳播發展快速,將這樣的操作以不同形式體現,簡單的一張圖、幾個詞句,大量訊息攻擊之下,也許就能達到心理控制、改變輿論風向的效果,各種通訊軟體、社群媒體出現各種聳動的健康警告,政府突如其來的新法令,假投資真詐騙的好康報報,這些訊息你都相信嗎? 許多假新聞的製造者被發現,自己製造假新聞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的作為產生影響力,讓自己有控制權力的造物主想像。人們在這些事件之間,經常選擇自己所想要相信的部分來作為事件的真實樣貌,人類對於自我存在的懷疑、對於預測未來的渴望,似乎不因為時代更迭而消失,本集將討論在「相信」的背後,那一股無法形容的狂熱及連鎖效應,在科技發展之下會如何持續被組織並影響社會。 ******重點摘要****** /「何謂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但我只是想睡覺!! / 你在找尋心靈慰藉嗎?是「家人般的溫暖」還是「秘密集會入場券」!? /「領袖魅力」到底有多強大?追星也是信教? /「最新詐騙手法」與「當代藝術創作」的異曲同工之妙?真實與虛構的花式剪接 /「都市傳說」vs「民間傳說」真假難辨傻傻分不清楚~一切都是「陰謀論」? ******本集金句****** /「宗教並不是來自於人們的臆測或幻覺,而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悲劇,以及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 /「由於社會跟都市劇烈地轉型與政經局勢的震盪,很多的人們會為了適應這些問題而尋找一個依託,而這些依託就是或大或小的那些宗教」 /「某一個人的行動、舉措與表演是能夠療癒到一個人內心的傷痕的」 /「『傳說』其實是關乎真正有存在的人事物周邊的那些難以求證的資訊」 /「在巨大的世界裡將各式各樣顯現的事件拼湊出,好像我們看到了真相的說法而去製造一個敘事,好像人們從他們原本生活的蒙昧裡獲得了啟發」 /「這些事件體現出的同樣是社會中的人類在現在這個劇烈轉型並且仍然持續的社會所感到的無力與渺小」 ******延伸連結****** FACEBOOK:臺北數位藝術節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instagram:臺北數位藝術節 daf_taipei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