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檢查表

    Explore "檢查表"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行事為人的檢查表_20231101 - 李家心", "行事為人的檢查表_20231101 - 李家心" and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27_投資哲學、《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 副標題是:當查理.蒙格遇見達爾文》、《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方珮璀" from podcasts like ""黎明之光-纽澳行道会牧者QT,读经,灵修分享", "黎明之光-纽澳行道会牧者QT,读经,灵修分享" and "元瓅少年遊"" and more!

    Episodes (3)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27_投資哲學、《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 副標題是:當查理.蒙格遇見達爾文》、《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27_投資哲學、《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 副標題是:當查理.蒙格遇見達爾文》、《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方珮璀
    各位元瓅理財教室的同學大家好!今天開始進入投資部分,這屬於理財中的攻擊型,不再是像保險那樣的防禦型規劃,是不是比較興奮呢?不過既然是攻擊,就是打仗,就有勝敗,一旦失敗,可能就要面臨幾個後果,例如目前生活品質的下降,應對可能發生之風險的能力降低,未來退休的資源縮減,都是相當難以承受的重,所以讓我們以:最為謹慎的心態,扎實的學習,多方的磨煉,有效的紀律,來面對這個會跟隨我們一輩子的課題。 好,正式進入投資學的領域。之後的兩集,我會討論一般人投資時最重要的兩個金融資產=債券和股票。至於本集,我會先討論:「投資哲學」。 好,進入本集的焦點書籍。這本書我強力推薦,真的非常希望大家能好好精讀,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每次當市場出現大波動及轉折時,再重讀這本書都會有許多啟發,實在是本好書。 書名叫做:《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 副標題是:當查理.蒙格遇見達爾文》(第二版)Investing: The Last Liberal Art, 2nd Edition,作者是羅伯特.海格斯壯(Robert G. Hagstrom),台灣由寰宇出版社於2017年06出版。美國是2012年出版。 羅伯特‧海格斯壯先生為美盛集團(Legg Mason)投資顧問執行長,也是紐約時報暢銷著作《勝券在握》(The Warren Buffett Way)(中文第三版中譯:《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作者。被《時代》雜誌譽為「許多人觀摩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卻無人比海格斯壯描寫得更好。」 所以各位可以知道,這位作者長期研究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相信對投資領域稍有涉獵的同學,應該知道市面上有關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書,不管是理論/實務研究,甚至巴菲特對股東的報告書的研究,多不勝數。但我為什麼獨獨看中這本呢?那是因為本書的焦點是在巴菲特…較為沈默的投資伙伴=查理‧蒙格。 相對於市井小民都聽說過的巴菲特,一般坊間對於查理蒙格的研究不是沒有,但相對較少,而且大部分是他自己寫的,譬如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其中內容包山包海,也不是系統性的寫法,其實不是很容易一下子抓到他思想精髓的脈絡,可能需要自己有不少實證經驗去對照,沈浸式閱讀後才能慢慢去體會查理蒙格文字後的一些深意。 事實上,查理蒙格是個極為聰明,思考極度複雜的人,他思考投資的時候不僅僅是單純的由企業的財務報表方面去研究,而更著眼於整體市場的動態,包括買賣雙方的各種心理/社會/經濟的探討,去理解是什麼影響了買賣雙方間的交換過程,如何決定了市場的定價,然後試圖由這個定價,去猜測未來市場可能的走勢,再決定是否投入退出/資產如何配置等的決策。而他著作中說的,可能只是他思考過程中被看到的冰山一角。 本書的作者算是鑽到查理蒙格的骨子裏,去爬梳他思考冰山下的不容易看得到的九層,分拆後再合而為一,讓讀者更能掌握查理蒙格如何思考與操作投資的底蘊。 先說一下有關查理蒙格投資哲學中一些重要的關鍵字:多元思維模型/能力圈/反過來想/跨領域思考/人類誤判心理學/檢查表(也有人稱檢核表)。給大家作為一個入門的提綱挈領。 但本集內容則按照本書的脈絡來談,作者提及了以下的學科領域,並分別逐章探討:物理/生物/社會/心理/哲學/文學/數學/決策。限於時間,我只挑社會生物學,數學和決策部分來討論,其他的希望各位親自閱讀再深入後,自己利用你已有的背景知識,重新聯結為對你最有用的體系,最好能夠實際應用到規劃和操作層面,套句作者在哲學篇中提到的實用主義精神來說,管他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才是好貓。 好,希望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第一集提到《快思慢想》時,曾提到人類思考時使用兩種途徑,分別是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我們會稱之為直覺,採用的是快速而聯想式的反應路徑,或也有人稱之為捷思;另外相對的是系統二:使用的是慢速而依循規則去逐步推論的,一般我們認為是有意識地進行理性思考的這一塊。 事實上,在康納曼的書中,並不貶低直覺或我們稱作捷思的這一塊,只是認為它們各自有其最能有效率處理的領域,並不一樣。首先,直覺或捷思幫助我們處理生活中可能九成的慣性事務,這些慣性事務變動的範圍不大,用直覺處理起來又好又快,甚至某種方面,熟極而流的技藝若強迫用系統二處理,可能會很悲劇,這在頂尖的運動員身上非常常見,讓我想起一本也很棒的書:《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也很推薦。裏面就有該用系統一卻用成系統二的悲劇實例,大家可以參考。所以該怎麼運用哪一種系統,是要看你處理的是什麼樣的問題,並不是一定理性思考就好於直覺,這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的。 好,康納曼歸結出適合直覺的領域,或我們可以想作是在這樣的領域中,當你不斷重複練習解決方案或所需技能並且熟練之後,可以培養出能有效處理問題的反應或捷思,這樣類型的領域大概有以下的特色:第一,所處環境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規律性可供預測,第二,有機會透過長時間練習來掌握當中的規律性(是不是想到很夯的所謂"一萬小時定律:?)。好,那大家就悟了吧,不符合以上兩項特點的領域,就不適合利用直覺來處理,而且即使是待得久號稱的專家,恐怕其平均的預測能力也未必強過於市場的整體表現。很巧,或很不巧?金融市場就並不符合直覺能夠很好處理的特性。 其實,金融市場很符合我們以前提過的,跟生物和社會一樣,可以說是一種複雜適應系統。這又牽涉到本書第四章社會學中提到的社會生物學,主要利用的是達爾文的演化觀點,進而再發展出了「複雜理論」。何謂複雜體系呢?代表這個系統中的個體單位,結合在一起足以創造出某種大於各部分之和的作用。關鍵字有2個=適應性+自我組織。 適應性代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以往利用物理學的均衡概念建構的古典經濟學就開始力不從心,因為某個靜態均衡可能永遠不會到來,也可能隨時移動到新的位置。這時我們要利用的是貝氏推論程序。在本教室討論到統計相關的課題時,不斷提到過貝氏定理,也可以想成是條件機率的狀況,其實是一個很智慧的思考過程,它要我們不斷地依照得到的新訊息來修正前一個階段的預估(主觀)機率,放到現實面來講,這也表示我們在執行規劃時,也會不斷地依據回饋來修正到更有效率的路徑。 自我組織在學者眼中有以下三個特質:一,本機處理器(可以當作是市場中的個體戶)的簡單連結,即可產生複雜的總體運作。二,解決方法來自於多樣化的個別輸入。三,系統的功能性及穩健性大於任一個體處理器。用市場做舉例,就是在沒有一個中央集權去由上往下統一指揮的情況下,系統內的個體憑藉彼此間簡單的交易流通,就能組成一個複雜的市場,並產生大於個體單打獨鬥的生產加起來的總和。我想這樣講大家就能夠想像了吧?(這裏再推薦一本書:《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可以看看貿易和全球化怎麼運作的) 在這樣的複雜系統中,要想解決各種爭議或我們專業一點說,要能達成買賣雙方都滿意,而且相對穩健的交易點,需要兩個條件:多樣性+自主性。所謂自主性是個體在做決定時有足夠的獨立性。這樣就容易達成我們所謂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也就是我們說的群眾的智慧,需要先滿足的條件。 但複雜適應系統同樣也有面臨崩潰的危機,這危機的來源可能有幾個方面,可能是單一的巨大災難事件,也有所謂的自我組織臨界性,還可能來自於資訊階流效應,這些狀況都會導致系統的多樣性消失。 所謂單一的巨大災難事件,舉例來說,古生物學者認為地球曾經歷五次的生物集群大滅絕,以最靠近我們也最為人知的是大概是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縮寫為K-T滅絕或K-T事件),俗稱「恐龍大滅絕」, 大約發生於6千6百萬年前,完全毀滅了非鳥恐龍而令人所熟知。其成因一般認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隕石撞擊。 再來所謂自我組織臨界性,以定義來說,就是複雜系統在動態進行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一組互鎖的次系統,自行組織並把市場推向臨界狀態的邊緣。我們在本教室的第12集談風險時有稍微提到過,一般最常舉例的是沙堆效應,限於時間,放在附錄,給大家參考,總之,原本鬆散結合的組織在動態過程中逐漸變得緊密互鎖,以致於最後微小的擾動卻透過複雜的骨牌效應蔓延放大,帶來不成比例的結構性變動。 哇,是不是有點呆掉了,不怕,我們舉馬上要談到的股市為例好了。假設股市的參與者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順勢交易者,一種是基本面交易者。順勢交易者只要市場上漲就繼續買,市場下跌就繼續賣。而基本面交易者則研究公司的投資價值,在認為市價低於公司投資價值時買進,反之則賣出。 如果在市價接近基本面投資者認定的投資價值時,這兩種人應該很和諧,所佔的比例也差不多。但假定股價在景氣熱絡的推升下,一路升高,終於逐漸超過投資價值,則基本面的投資者就會開始賣出或至少不再買進,佔市場的比例也會愈來愈少,這時順勢交易者卻因為股市愈漲愈買,進來的人愈多,造成市場交易者組成的比例開始失衡,套句複雜學家的術語來說,市場開始失去多樣性了。 終於當市場高到基本面交易者不再買進,只有順勢交易者激情表演,這時若市場出現一些利空衝擊或外來的突發擾動,導致股價下跌,順勢交易者就會開始賣出,而因為未到基本面交易者理想的投資價值,理性的基本面交易者並不會買入,無人撐盤,於是股市愈跌愈凶,有時甚至可能跌到遠超過投資價值時,才有足夠多的基本面交易者進入撐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底部才會出現。 現在插進來談何謂「資訊階流效應」,就是當人們不再以自己所擁有的訊息做決定,而是依據他人的行動。剛才說的當股市開始充滿不再注重基本面的順勢交易者,他們可能只關心利多消息,並猜想別人持續買入炒高股價正證明了自己跟著買的睿智。這類人物的代表大概就像物理學的偉大學者牛頓,他在南海泡沫中投入身家,慘敗離場,因此留下了一句名言: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但無法計量人心的瘋狂。 剛才也提到一個關鍵字:「人類誤判心理學」,的確,市場心理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事實上,康納曼和他的好伙伴特倫斯基最重要的發現還不只是快思系統一和慢想系統二,在財務學上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人類有「損失趨避」的傾向,遠大於獲利樂趣的喜悅。原理我們就不多說了,實務上來說,這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美國股市的平均股票風險溢酬(也就是大於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我們叫無風險利率,多出的超額報酬部分),落在從1961年的3%到1980年代的6.5%之間。 股票和債券平平都是金融資產,為什麼投資人要多了大約1到2倍的超額報酬率,才肯從幾乎沒風險的債券轉移到價格波動大的股票呢?大部分投資人可能都知道股票持有時間若是夠長,風險也不會很高啊(特別如果你買的是被動型的如S&P500指數,它的成份股並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個別公司的盛衰被加入或下架,重新組合,所以幾乎不可能有血本無歸的風險)。這就是投資人痛恨損失勝過賺錢的喜悅,導致的結果。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避免在資產配置好以後,卻被自己痛恨損失的心理綁架而高買低賣呢?有兩個好方法: 一,延長投資的時程 二,減少觀看頻率 所以如果各位同學要先確認自己有多少資金,而且不會動用的時間有多長?然後研究過投資標的之投資價值之後,在覺得股價已經過低於一定的合理區間時就可以考慮逐漸投入,然後減少一直去看股價的次數。不過我先聲明,不看股價不是不理會該投資標的各項消息,還記得我們可愛的貝氏推論程序嗎?我們需要不斷接收和過濾有用的新訊息,不斷去修正我們原先對於投資價值的估算,這是很重要的,並不是簡單的「不看不賣」而已。 這麼說吧,既然金融市場是個應該讓系統二主導才可能有勝算的複雜適應體系,那麼,要想讓系統二好好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我們需要深化和廣化相關訊息的蓄積,然後不斷經由貝氏推論程序來做有效的修正。前者需要查理蒙格強調的多元思維模型,後者則有兩項重要特質:校準+區辨。 校準能力代表的是一開始進行推論的主觀機率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客觀機率(通常會接近於短期基本比率,類似我們提過的基差或平均值)。區辨能力則是會予以各項事件合理的機率,例如給會發生的事件較高機率,不會發生的事件賦予較低機率。(有人聽到這兒大概會覺得我在說廢話,但其實過分誇大某些事件的機率的現象還蠻常見的,就像有時同學們可能會聽到的如死多頭或死空頭,更危險的是據此而過份投資,那就危險了。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與練習回饋修正,好好思考各項事件的公正機率,並根據這樣的預估予以適當配置,這是很需要努力的)。 好,上面講這麼多,就是希望大家要先理解在進入投資之前之後,是需要多方的蒐集對於市場/產業/總體經濟(如供應鏈,貨幣政策,資金流向)的整體概念,才能更全面去思考在做財務規劃/資產配置/選市或選股的時候,才能達到既具足夠穩健又能兼顧成長性的要求。 好,這就是我們下一集進入股票領域後也要清楚掌握的脈絡。我先提關鍵字,希望同學們可以稍微想想對於這些關鍵字自己目前的了解是什麼,我們下一集再來一起探討,來進行我們元瓅版的貝氏推論,期待嗎?謝謝大家! 附錄: 沙堆效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有個叫巴克的物理學及系統科學家提出所謂“沙堆效應”,並由此發展出了系統科學理論中著名的“自組織臨界”理論。 在研究中,巴克等開始堆沙實驗,同時藉助慢速錄像機和計算機精確地計算每在沙堆頂部落下一粒沙子會連帶多少沙子移動。 他發現初始時落下的沙子對整個沙堆影響很小。然而,當沙堆高到一定程度,落下一粒沙子可能導致整個沙堆發生細微移動。沙堆一旦達到某種“臨界”狀態,每粒沙子與其他沙粒就處於“一體性”接觸狀態,只要再有一粒沙子新落下去,都會產生一種“力波”;儘管微細,卻能貫穿沙堆整體,把碰撞依次傳遞給所有沙粒,導致沙堆發生整體的連鎖改變,或重新組合。到了後來,沙堆的結構將隨每粒新沙落下而變得脆弱,最終發生結構性失衡----坍塌。 説得簡單一點:最後加上去的一粒沙子,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誘發了典型的整個沙堆的綜合效應。 自我組織臨界性又一例:其實大家也可以想像,假設一條交通尖峰時間的高速公路上,大量的車開上去,我們假定一開始大家都很有默契地相對一致的高速一起前進,那麼即使大家開得很近,也不會碰撞到,但一旦其中某輛車突然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或者接手機或者一時分心踩了剎車,就會一下子打斷這條平均快速前進的車流,後面的車為了閃避或因應也紛紛踩了剎車,不得不拉大車距,減緩車速,使得原本還算順暢通行的高速公路一下子就塞住了,大概也有點類似這種味道。如果是離峰時車輛稀少的高速公路,任何一輛車急煞也不太會影響整條公路的通行流暢度,但當車輛逐漸多起來又互相靠近時,就慢慢到達所謂自組織的臨界點。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