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快思慢想

    Explore "快思慢想"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EP052 ∣ 看電影學談判之《驚爆13天》(5):從「系統一」與「系統二」的思維模式,到「3X3」的思考練習", "EP136-有些討厭鬼也許沒這麼壞?聊聊批判性思維的內心世界!", "我的社會心理學習筆記|EP29|你是「理性腦」還是「感性腦」?–諾貝爾獎得主來解答", "EP.130 關於習慣養成的一些知識 By 雷恩" and "EP.122 快思慢想 by 雷恩" from podcasts like ""一談就贏", "哈拉充能量", "世新廣播電臺/我的社會心理學習筆記", "聲音的100個禮物" and "聲音的100個禮物"" and more!

    Episodes (13)

    EP052 ∣ 看電影學談判之《驚爆13天》(5):從「系統一」與「系統二」的思維模式,到「3X3」的思考練習

    EP052 ∣ 看電影學談判之《驚爆13天》(5):從「系統一」與「系統二」的思維模式,到「3X3」的思考練習
    為什麼在提到《驚爆13天》的古巴飛彈危機時,我們會列出那麼多不同選項?因為根據我的觀察,許多人在面對談判時,之所以談完後的成果不如人意,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因為,許多人不但沒有夠多的選項,而且他們也不清楚為什麼要有不同的選項。 而要強化這一點,《快思慢想》的作者、同時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在書中提出的「系統二」思維,也就是一種更為理性且邏輯的思考方式,就格外重要。本集不但會與大家分享Alex鄭志豪老師在這方面的相關經驗,也會簡單介紹他個人獨創的「3X3」思考練習,希望能讓大家都更了解如何做出更為有效的決定。 ☝️ 合作及發問請洽: service@nego.com.tw ☝️ 一談就贏網站: nego.com.tw ☝️ 鄭志豪Alex老師臉書粉絲專頁: facebook.com/dtrtthebest ☝️ 一談就贏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alexnegotiation ☝ 更多內容歡迎訂閱免費電子報: https://www.nego.com.tw/subscribe

    EP136-有些討厭鬼也許沒這麼壞?聊聊批判性思維的內心世界!

    EP136-有些討厭鬼也許沒這麼壞?聊聊批判性思維的內心世界!
    解釋!解釋!我需要更多的解釋!!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朋友 他總是有各種奇奇怪怪的疑惑 不管什麼事情總是能提出一堆問題希望你解答? 或是隨時有許多想法不斷想找人碰撞及求證? 常常問到對方都覺得你好煩!!! 這一集從大腦分類聊到思考方式 愛咪竟然覺得自己落在討厭鬼的象限裡面!! 究竟批判性思維的人內心在想什麼? 他們又是抱持著什麼出發點在溝通? 為什麼總是很容易踩到別人的地雷呢? 這一集就來好好探討與發現吧 試圖讓討厭鬼沒這麼討人厭(吧?) 另外除了主題線之外,開頭我們還聊了關於"番茄"的新體驗 你知道番茄是屬於水果類還是蔬菜類嗎?? 答案出乎意料而且還經過法院認證!! 讓我們繼續聽下去~~~ ------------------------------------- ➤Facebook/Instagram/社群平台 追蹤搜尋"哈拉充能量"獲得最新消息以及我們一起互動! https://www.instagram.com/hala_energy/ ➤有Apple Podcast 可以給我們「五顆星留言+訂閱」會在節目上回覆你們唷! https://reurl.cc/W3Kan7 ➤成為節目贊助者~就可以加入哈拉充能量智囊團群組! 詳細抖內贊助方法請點以下連結 https://reurl.cc/95WvQn

    我的社會心理學習筆記|EP29|你是「理性腦」還是「感性腦」?–諾貝爾獎得主來解答

    我的社會心理學習筆記|EP29|你是「理性腦」還是「感性腦」?–諾貝爾獎得主來解答
    EP29|你是「理性腦」還是「感性腦」?–諾貝爾獎得主來解答 ●心理學家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被公認是「繼佛洛依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被讚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 –重要著作:《快思慢想》、《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康納曼《快思慢想》 –每個人都有兩個系統主宰我們的思考與決策。 –做決策時,放慢思考,可以有不同結果;慢想表現較好。 ●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 –當我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最一開始的資訊會對我們的決策有很大的影響。 好聽推薦|八三夭 最好的結局 好書推薦|快思慢想(新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0181?sloc=main

    EP.122 快思慢想 by 雷恩

    EP.122 快思慢想 by 雷恩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將人類的思考模式區分為快思和慢想兩種兩個系統,在書裏面以系統1和系統2來說明。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而且快速的,我們可以說它是直覺判斷,它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的狀態。」 「系統2會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例如複雜的運算。它的運行通常和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27_投資哲學、《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 副標題是:當查理.蒙格遇見達爾文》、《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27_投資哲學、《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 副標題是:當查理.蒙格遇見達爾文》、《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方珮璀
    各位元瓅理財教室的同學大家好!今天開始進入投資部分,這屬於理財中的攻擊型,不再是像保險那樣的防禦型規劃,是不是比較興奮呢?不過既然是攻擊,就是打仗,就有勝敗,一旦失敗,可能就要面臨幾個後果,例如目前生活品質的下降,應對可能發生之風險的能力降低,未來退休的資源縮減,都是相當難以承受的重,所以讓我們以:最為謹慎的心態,扎實的學習,多方的磨煉,有效的紀律,來面對這個會跟隨我們一輩子的課題。 好,正式進入投資學的領域。之後的兩集,我會討論一般人投資時最重要的兩個金融資產=債券和股票。至於本集,我會先討論:「投資哲學」。 好,進入本集的焦點書籍。這本書我強力推薦,真的非常希望大家能好好精讀,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每次當市場出現大波動及轉折時,再重讀這本書都會有許多啟發,實在是本好書。 書名叫做:《操盤快思X投資慢想 副標題是:當查理.蒙格遇見達爾文》(第二版)Investing: The Last Liberal Art, 2nd Edition,作者是羅伯特.海格斯壯(Robert G. Hagstrom),台灣由寰宇出版社於2017年06出版。美國是2012年出版。 羅伯特‧海格斯壯先生為美盛集團(Legg Mason)投資顧問執行長,也是紐約時報暢銷著作《勝券在握》(The Warren Buffett Way)(中文第三版中譯:《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作者。被《時代》雜誌譽為「許多人觀摩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卻無人比海格斯壯描寫得更好。」 所以各位可以知道,這位作者長期研究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相信對投資領域稍有涉獵的同學,應該知道市面上有關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書,不管是理論/實務研究,甚至巴菲特對股東的報告書的研究,多不勝數。但我為什麼獨獨看中這本呢?那是因為本書的焦點是在巴菲特…較為沈默的投資伙伴=查理‧蒙格。 相對於市井小民都聽說過的巴菲特,一般坊間對於查理蒙格的研究不是沒有,但相對較少,而且大部分是他自己寫的,譬如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其中內容包山包海,也不是系統性的寫法,其實不是很容易一下子抓到他思想精髓的脈絡,可能需要自己有不少實證經驗去對照,沈浸式閱讀後才能慢慢去體會查理蒙格文字後的一些深意。 事實上,查理蒙格是個極為聰明,思考極度複雜的人,他思考投資的時候不僅僅是單純的由企業的財務報表方面去研究,而更著眼於整體市場的動態,包括買賣雙方的各種心理/社會/經濟的探討,去理解是什麼影響了買賣雙方間的交換過程,如何決定了市場的定價,然後試圖由這個定價,去猜測未來市場可能的走勢,再決定是否投入退出/資產如何配置等的決策。而他著作中說的,可能只是他思考過程中被看到的冰山一角。 本書的作者算是鑽到查理蒙格的骨子裏,去爬梳他思考冰山下的不容易看得到的九層,分拆後再合而為一,讓讀者更能掌握查理蒙格如何思考與操作投資的底蘊。 先說一下有關查理蒙格投資哲學中一些重要的關鍵字:多元思維模型/能力圈/反過來想/跨領域思考/人類誤判心理學/檢查表(也有人稱檢核表)。給大家作為一個入門的提綱挈領。 但本集內容則按照本書的脈絡來談,作者提及了以下的學科領域,並分別逐章探討:物理/生物/社會/心理/哲學/文學/數學/決策。限於時間,我只挑社會生物學,數學和決策部分來討論,其他的希望各位親自閱讀再深入後,自己利用你已有的背景知識,重新聯結為對你最有用的體系,最好能夠實際應用到規劃和操作層面,套句作者在哲學篇中提到的實用主義精神來說,管他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才是好貓。 好,希望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第一集提到《快思慢想》時,曾提到人類思考時使用兩種途徑,分別是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我們會稱之為直覺,採用的是快速而聯想式的反應路徑,或也有人稱之為捷思;另外相對的是系統二:使用的是慢速而依循規則去逐步推論的,一般我們認為是有意識地進行理性思考的這一塊。 事實上,在康納曼的書中,並不貶低直覺或我們稱作捷思的這一塊,只是認為它們各自有其最能有效率處理的領域,並不一樣。首先,直覺或捷思幫助我們處理生活中可能九成的慣性事務,這些慣性事務變動的範圍不大,用直覺處理起來又好又快,甚至某種方面,熟極而流的技藝若強迫用系統二處理,可能會很悲劇,這在頂尖的運動員身上非常常見,讓我想起一本也很棒的書:《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也很推薦。裏面就有該用系統一卻用成系統二的悲劇實例,大家可以參考。所以該怎麼運用哪一種系統,是要看你處理的是什麼樣的問題,並不是一定理性思考就好於直覺,這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的。 好,康納曼歸結出適合直覺的領域,或我們可以想作是在這樣的領域中,當你不斷重複練習解決方案或所需技能並且熟練之後,可以培養出能有效處理問題的反應或捷思,這樣類型的領域大概有以下的特色:第一,所處環境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規律性可供預測,第二,有機會透過長時間練習來掌握當中的規律性(是不是想到很夯的所謂"一萬小時定律:?)。好,那大家就悟了吧,不符合以上兩項特點的領域,就不適合利用直覺來處理,而且即使是待得久號稱的專家,恐怕其平均的預測能力也未必強過於市場的整體表現。很巧,或很不巧?金融市場就並不符合直覺能夠很好處理的特性。 其實,金融市場很符合我們以前提過的,跟生物和社會一樣,可以說是一種複雜適應系統。這又牽涉到本書第四章社會學中提到的社會生物學,主要利用的是達爾文的演化觀點,進而再發展出了「複雜理論」。何謂複雜體系呢?代表這個系統中的個體單位,結合在一起足以創造出某種大於各部分之和的作用。關鍵字有2個=適應性+自我組織。 適應性代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以往利用物理學的均衡概念建構的古典經濟學就開始力不從心,因為某個靜態均衡可能永遠不會到來,也可能隨時移動到新的位置。這時我們要利用的是貝氏推論程序。在本教室討論到統計相關的課題時,不斷提到過貝氏定理,也可以想成是條件機率的狀況,其實是一個很智慧的思考過程,它要我們不斷地依照得到的新訊息來修正前一個階段的預估(主觀)機率,放到現實面來講,這也表示我們在執行規劃時,也會不斷地依據回饋來修正到更有效率的路徑。 自我組織在學者眼中有以下三個特質:一,本機處理器(可以當作是市場中的個體戶)的簡單連結,即可產生複雜的總體運作。二,解決方法來自於多樣化的個別輸入。三,系統的功能性及穩健性大於任一個體處理器。用市場做舉例,就是在沒有一個中央集權去由上往下統一指揮的情況下,系統內的個體憑藉彼此間簡單的交易流通,就能組成一個複雜的市場,並產生大於個體單打獨鬥的生產加起來的總和。我想這樣講大家就能夠想像了吧?(這裏再推薦一本書:《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可以看看貿易和全球化怎麼運作的) 在這樣的複雜系統中,要想解決各種爭議或我們專業一點說,要能達成買賣雙方都滿意,而且相對穩健的交易點,需要兩個條件:多樣性+自主性。所謂自主性是個體在做決定時有足夠的獨立性。這樣就容易達成我們所謂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也就是我們說的群眾的智慧,需要先滿足的條件。 但複雜適應系統同樣也有面臨崩潰的危機,這危機的來源可能有幾個方面,可能是單一的巨大災難事件,也有所謂的自我組織臨界性,還可能來自於資訊階流效應,這些狀況都會導致系統的多樣性消失。 所謂單一的巨大災難事件,舉例來說,古生物學者認為地球曾經歷五次的生物集群大滅絕,以最靠近我們也最為人知的是大概是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縮寫為K-T滅絕或K-T事件),俗稱「恐龍大滅絕」, 大約發生於6千6百萬年前,完全毀滅了非鳥恐龍而令人所熟知。其成因一般認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隕石撞擊。 再來所謂自我組織臨界性,以定義來說,就是複雜系統在動態進行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一組互鎖的次系統,自行組織並把市場推向臨界狀態的邊緣。我們在本教室的第12集談風險時有稍微提到過,一般最常舉例的是沙堆效應,限於時間,放在附錄,給大家參考,總之,原本鬆散結合的組織在動態過程中逐漸變得緊密互鎖,以致於最後微小的擾動卻透過複雜的骨牌效應蔓延放大,帶來不成比例的結構性變動。 哇,是不是有點呆掉了,不怕,我們舉馬上要談到的股市為例好了。假設股市的參與者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順勢交易者,一種是基本面交易者。順勢交易者只要市場上漲就繼續買,市場下跌就繼續賣。而基本面交易者則研究公司的投資價值,在認為市價低於公司投資價值時買進,反之則賣出。 如果在市價接近基本面投資者認定的投資價值時,這兩種人應該很和諧,所佔的比例也差不多。但假定股價在景氣熱絡的推升下,一路升高,終於逐漸超過投資價值,則基本面的投資者就會開始賣出或至少不再買進,佔市場的比例也會愈來愈少,這時順勢交易者卻因為股市愈漲愈買,進來的人愈多,造成市場交易者組成的比例開始失衡,套句複雜學家的術語來說,市場開始失去多樣性了。 終於當市場高到基本面交易者不再買進,只有順勢交易者激情表演,這時若市場出現一些利空衝擊或外來的突發擾動,導致股價下跌,順勢交易者就會開始賣出,而因為未到基本面交易者理想的投資價值,理性的基本面交易者並不會買入,無人撐盤,於是股市愈跌愈凶,有時甚至可能跌到遠超過投資價值時,才有足夠多的基本面交易者進入撐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底部才會出現。 現在插進來談何謂「資訊階流效應」,就是當人們不再以自己所擁有的訊息做決定,而是依據他人的行動。剛才說的當股市開始充滿不再注重基本面的順勢交易者,他們可能只關心利多消息,並猜想別人持續買入炒高股價正證明了自己跟著買的睿智。這類人物的代表大概就像物理學的偉大學者牛頓,他在南海泡沫中投入身家,慘敗離場,因此留下了一句名言: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但無法計量人心的瘋狂。 剛才也提到一個關鍵字:「人類誤判心理學」,的確,市場心理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事實上,康納曼和他的好伙伴特倫斯基最重要的發現還不只是快思系統一和慢想系統二,在財務學上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人類有「損失趨避」的傾向,遠大於獲利樂趣的喜悅。原理我們就不多說了,實務上來說,這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美國股市的平均股票風險溢酬(也就是大於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我們叫無風險利率,多出的超額報酬部分),落在從1961年的3%到1980年代的6.5%之間。 股票和債券平平都是金融資產,為什麼投資人要多了大約1到2倍的超額報酬率,才肯從幾乎沒風險的債券轉移到價格波動大的股票呢?大部分投資人可能都知道股票持有時間若是夠長,風險也不會很高啊(特別如果你買的是被動型的如S&P500指數,它的成份股並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個別公司的盛衰被加入或下架,重新組合,所以幾乎不可能有血本無歸的風險)。這就是投資人痛恨損失勝過賺錢的喜悅,導致的結果。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避免在資產配置好以後,卻被自己痛恨損失的心理綁架而高買低賣呢?有兩個好方法: 一,延長投資的時程 二,減少觀看頻率 所以如果各位同學要先確認自己有多少資金,而且不會動用的時間有多長?然後研究過投資標的之投資價值之後,在覺得股價已經過低於一定的合理區間時就可以考慮逐漸投入,然後減少一直去看股價的次數。不過我先聲明,不看股價不是不理會該投資標的各項消息,還記得我們可愛的貝氏推論程序嗎?我們需要不斷接收和過濾有用的新訊息,不斷去修正我們原先對於投資價值的估算,這是很重要的,並不是簡單的「不看不賣」而已。 這麼說吧,既然金融市場是個應該讓系統二主導才可能有勝算的複雜適應體系,那麼,要想讓系統二好好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我們需要深化和廣化相關訊息的蓄積,然後不斷經由貝氏推論程序來做有效的修正。前者需要查理蒙格強調的多元思維模型,後者則有兩項重要特質:校準+區辨。 校準能力代表的是一開始進行推論的主觀機率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客觀機率(通常會接近於短期基本比率,類似我們提過的基差或平均值)。區辨能力則是會予以各項事件合理的機率,例如給會發生的事件較高機率,不會發生的事件賦予較低機率。(有人聽到這兒大概會覺得我在說廢話,但其實過分誇大某些事件的機率的現象還蠻常見的,就像有時同學們可能會聽到的如死多頭或死空頭,更危險的是據此而過份投資,那就危險了。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與練習回饋修正,好好思考各項事件的公正機率,並根據這樣的預估予以適當配置,這是很需要努力的)。 好,上面講這麼多,就是希望大家要先理解在進入投資之前之後,是需要多方的蒐集對於市場/產業/總體經濟(如供應鏈,貨幣政策,資金流向)的整體概念,才能更全面去思考在做財務規劃/資產配置/選市或選股的時候,才能達到既具足夠穩健又能兼顧成長性的要求。 好,這就是我們下一集進入股票領域後也要清楚掌握的脈絡。我先提關鍵字,希望同學們可以稍微想想對於這些關鍵字自己目前的了解是什麼,我們下一集再來一起探討,來進行我們元瓅版的貝氏推論,期待嗎?謝謝大家! 附錄: 沙堆效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有個叫巴克的物理學及系統科學家提出所謂“沙堆效應”,並由此發展出了系統科學理論中著名的“自組織臨界”理論。 在研究中,巴克等開始堆沙實驗,同時藉助慢速錄像機和計算機精確地計算每在沙堆頂部落下一粒沙子會連帶多少沙子移動。 他發現初始時落下的沙子對整個沙堆影響很小。然而,當沙堆高到一定程度,落下一粒沙子可能導致整個沙堆發生細微移動。沙堆一旦達到某種“臨界”狀態,每粒沙子與其他沙粒就處於“一體性”接觸狀態,只要再有一粒沙子新落下去,都會產生一種“力波”;儘管微細,卻能貫穿沙堆整體,把碰撞依次傳遞給所有沙粒,導致沙堆發生整體的連鎖改變,或重新組合。到了後來,沙堆的結構將隨每粒新沙落下而變得脆弱,最終發生結構性失衡----坍塌。 説得簡單一點:最後加上去的一粒沙子,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誘發了典型的整個沙堆的綜合效應。 自我組織臨界性又一例:其實大家也可以想像,假設一條交通尖峰時間的高速公路上,大量的車開上去,我們假定一開始大家都很有默契地相對一致的高速一起前進,那麼即使大家開得很近,也不會碰撞到,但一旦其中某輛車突然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或者接手機或者一時分心踩了剎車,就會一下子打斷這條平均快速前進的車流,後面的車為了閃避或因應也紛紛踩了剎車,不得不拉大車距,減緩車速,使得原本還算順暢通行的高速公路一下子就塞住了,大概也有點類似這種味道。如果是離峰時車輛稀少的高速公路,任何一輛車急煞也不太會影響整條公路的通行流暢度,但當車輛逐漸多起來又互相靠近時,就慢慢到達所謂自組織的臨界點。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01__40萬認清父母?|方珮璀

    【元瓅少年遊】理財煉金術 EP01__40萬認清父母?|方珮璀
    各位元瓅書坊的好朋友大家好!我是珮璀,想知道我是誰,可以從預告片的文字介紹就知道囉!那麼我們這就直接進入主題。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網路上有則新聞標題叫:「40 萬讓我認清了父母的真面目」,聽起來真是悚然一驚!即使像我在保險業十多年,聽過不少「人性扭曲」實例的,看到這標題都不免震動了一下。 這個新聞大約在今年九月底的時候,曾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罕見地引起學生團體內的熱議,或許是不少學生都不免要考慮同樣的窘境。主角據說是一位女大學生,她在PPT上怒控父母不願繼續供應大學學費,使得她驟然面臨可能要自行負擔起學貸的狀況。 剛看到這則新聞時,我不由得聯想起以前曾經在親友家聽過的趣聞:有父母在自己兒寶貝出生時,想請 一位有名的算命師來替嬰兒看命,但被算命師婉拒,理由是孩子在成年之前命好不好並不固定,其實是跟著父母的命運在走,並沒有自己獨立的命格,這樣子看會不準。 我不知道這位算命師的預測到底準不準,會不會是因為看到這孩子似乎命不大好,找個藉口推託?不管怎麼樣,我相信他至少是一個相當有智慧的人,看得清很多世俗的道理。 呂秋遠律師也在自己的臉書上對這個案例提出了10點他個人的看法,更廣泛地引發大家見仁見智的討論。我自己覺得他的第十點非常的有意思,原文如下:「如果我是妳父母,我會檢討自己過去為何沒有讓妳提早獨立,檢討自己為何有錢讓妳上網寫文章要學費;檢討自己為何讓妳上網取暖,也不願意建立良好的溝通。」 這提醒了我們,不論是看起來有能力獨立的成人,或是明顯還需要父母支持的青少年,我們都是身處於家庭和社會的網絡之中,每個行動都會與他人產生千絲萬縷的影響,因此在做規劃時,也必須把所有相關人等考慮進來才夠完備。 特別在金錢上密不可分的核心家庭成員來說,很容易因為家人間財務觀念的落差,或家人不幸發生意外,無法繼續支持青少年的時候,導致青少年原本理想中的規畫遭到阻礙,進而也可能會衝擊家人間的感情和關係。 (核心家庭多指父母與未成年兒女兩代直系親屬構成的家庭型態。) 像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真的有這位女大學生的話,相信當她發現父母不會無償供應大學學費,自己必須背負四年後要開始清償的學貸,那麼她要考慮的事情可多了,譬如在大學畢業後,有沒有餘裕準備考研究所?是否能夠繼續唸碩博班?或即使打算直接進入社會,她能不能在還款壓力下,忍受以低薪來嘗試實習或入門款的工作,經驗各種不同的職場環境,試圖尋找自己有興趣的行業?可能這些在她現在就必須要重新考量。 而對於國高中生,也得衡量自己如果要繼續學業,就得惦量惦量,自己目前成績偏差值為何?落點的學校為何?該學校的學費?自己家庭能供應多少?如果你不滿意或費用太高,則如何拉動成績或表現到能以最小成本提供自己想要的學校?或有什麼打工或賺錢計畫來湊足未來學費?國高中的同學們比大學生有的優勢時還有不少籌謀的時間空間,例如提高成績表現,或有計畫地去累積學費,所以最好也能及早未雨綢繆,到時不慌。 所以這不是認不認得清父母的問題,而是要認清青少年們自己到底有什麼條件和底氣,足以擁有怎麼樣的未來空間。 「理財煉金術」的發想,是由我的朋友元瓅書坊主所提出。財富規劃當然是現代人非常渴望能好好掌握的重要任務,不過現在坊間早就有眾多的理財諮詢,包括股市預測或者金融管理等相關產品,琳瑯滿目,那麼元瓅書坊,這家一向關注焦點多半在人文藝術為主的獨立書店,準備用怎樣的角度來討論呢? 所以當我們同樣又被「青少年的理想與煩惱」這個主題所觸動的時候,我們想要提供的方向不單只是公認的指導原則,我們更想讓青少年與父母們有個尋求知識或資源的多方參考管道,因為家家各有獨特的資源,未必能有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程式可以簡單粗暴地套用,必定要經過所有成員共同在實踐中,逐漸地修正成最適合家庭動態的系統性模組。 講到累積財富這檔子事,道理也是一樣。大家都會說要開源節流,想想不就跟節食一樣嗎?但怎麼開源才能把成長之路愈走愈寬?怎麼節流才是真正札札實實,不埋下隱患? 這兩者結合還要能適應自己和家人的需要? 在在都有許多藏在魔鬼中的細節要注意。 加上我們是一向愛讀書的元瓅書坊,因此這個節目進行的時候,將會引用大量的書籍,包括其中的研究和數據。這裡拉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家來替我們這種作法背書。這位老先生原先的專業是心理學,但因為交友不慎,結識了一位經濟學家,他們合作實驗性地探討各種人們在思考或決策時,未必合乎以往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被勾起好奇心的兩人也從此在行為經濟學領域一騎絕塵,再不回頭。所以這位原本根正苗紅的心理學者,最後拿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大概可以說他很好地實踐了目前流行的説法,一個非常斜槓的人生。 他就是丹尼爾•康納曼博士,在台灣最為人知的作品應該是《快思慢想》。至於剛才提到他和經濟學好友之間的「孽緣」,康納曼先生也寫了一本非常可愛的書,叫做《橡皮擦計畫》,各位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看看他們在漫長交往中結下的愛恨情仇。 回歸正題。快思慢想中提到許多很有幫助的觀念,這裡我只挑其中一點先講。相信現在各位做為學生,有很大的機率會聽到所謂1萬個小時的這種學習概念,更進階還要講究的是「刻意練習」的這種方式,去學習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快思慢想挑戰了這個看起來言之有理的假説。 康納曼博士不反對某些學科很適合這樣的方式,例如西洋棋、古典音樂、消防救火等著名的例子。各位不妨看看這些學科,想想它們有什麼共通性?沒錯!這些學科牽涉到的變數相對單純,也通常發生在比較封閉而侷限的穩定環境下,其中的因果邏輯律比較一致,結果也很明確。 相對而言,有一些學科就未必如此,例如社會學、政治學或經濟學,它們牽涉到的變數極多,通常是開放式的環境,變化也非常迅速,很難完全掌握。在這些領域的所謂專家,其預測能力和判準,未必能夠比一般非專業者拉出開明顯的差距。因此在這些領域裡面,即使號稱是專家,也要不斷地大量閱讀、學習和調整,在這樣的學科中尤為重要。 如果初步來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理財服務,幾乎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獨立自主的成人自己的荷包,較少牽涉到以青少年為主體,由他們的立場來計畫自己的金錢收支,並從關心財務安排開始,希望能讓同在一個家庭中的父母子女彼此合作,共同面對更多青少年未來漫長生命中必須面對的眾多選擇。這就是我們這群策展小伙伴們更想要關懷的對象。 因此本節目將從青少年理財觀念的逐步建立,以及親子間如何就各種家庭理財計畫的互相溝通、理解,進而讓家人們能夠力氣往一處使勁兒,為共同的幸福來打拚。 我們打算從這個角度切入,讓每位有心正視金錢、理財、金融的爸媽與寶貝們,透過這個節目,認識圍繞著金錢而發生的方方面面,包括收支預算、投資、保險、購買或租賃資産的計畫,家人間價值觀念的溝通並達成共識,甚至未來我們的工作、婚姻、育兒等美好目標,在進行謀劃之後,都能按部就班更穩健地築夢踏實。 雖然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金錢卻萬萬不能。相信能夠擠出時間來聽我們節目的好朋友們,應該對這句話都有相當的認同。 所以不論是仍在就讀中學、大學的朋友,或是家中有青少年孩子的父母,也請意識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即使是仍然還在依靠父母的學生,他們生活中處理金錢的態度,將深深的影響一個家庭的現在與未來。 我們的節目不僅希望能在金錢的觀念上,盡力引導大家進行更全面和深入的謀畫,更期待透過每個案例的討論,引發每位父母與孩子間的真誠對話,不但建立對財務的基礎認識,並透過彼此的腦力激盪,構建出最適合彼此需求與現狀的財務安排。這樣不只是家庭能夠逐漸地達成財務自由,更想藉此追求更多家人們的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是,讓家人們維繫彼此的親情穩固堅定,不只是只有緣相聚二十年的成長歴程而已,更是一輩子共度風雨的合作伙伴!

    島民生活日記Day3-為什麼會這樣判?媒體識讀與社會大眾的影響

    島民生活日記Day3-為什麼會這樣判?媒體識讀與社會大眾的影響
    大家日常生活中是否會聽到大大小小的新聞呢? 但是其中的新聞大家是否懷疑過其真實性? 今天我們要與大家分享我們對識讀新聞的看法 進而希望大家也可以思考出自己對媒體識讀的看法 00:14 台中牙科診所案與媒體報導 06:25 媒體報導與呈現方式 08:17 重大刑案 14:39 如何改變大眾的看法以及快思慢想 19:45 大眾的正義感

    EP85.努力一萬小時成大師?那些學徒熬成專家的不傳之祕:解讀《專家之路》上集

    EP85.努力一萬小時成大師?那些學徒熬成專家的不傳之祕:解讀《專家之路》上集
    本集重點: 都說在某個領域付出一萬小時就能變專家,為何有些人能成為大師,某些人卻只能一輩子做重複的事?這本《專家之路》是由外科教授醫師羅傑倪朋所著,他從醫學斜槓到研究專家的學習歷程,採訪英國各領域大師級的專家,歸納出學習歷練的共通之處,理論與故事兼具,本集介紹在學徒邁向熟手階段的技巧,歡迎收聽。

    EP59.投資只有韭菜命?行為經濟學教父教你當理性賭徒:導讀《不當行為》

    EP59.投資只有韭菜命?行為經濟學教父教你當理性賭徒:導讀《不當行為》
    本集重點 理查・塞勒博士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他的論文是全球經濟學研究引用來源的前三名,也是歐巴馬執政時代最重要的經濟幕僚,這本《不當行為》有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推薦,本集我將介紹書中關於風險成本、機會成本、沈沒成本等行為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並與投資與生活等實務相互印證。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