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薩珊波斯

    Explore "薩珊波斯"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全蒙古史之嚈噠帝國篇", "阿富汗曾經是佛教與伊斯蘭教對決350年的核心戰場", "突厥簡史-突厥語族的丁零、高車、鐵勒部族名稱之演進與中亞的突厥化歷史 2021.06.28", "風傳媒專欄文章-伊朗這國家的前世今生 2021.06.18" and "大唐帝國興衰史與唐代對中亞安西地區之經營-蒙古與歐亞大陸遊牧民族變遷史(34)" from podcasts like ""蘇老師的國際新聞導覽及中東中亞的歷史故事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 "蘇老師的國際新聞導覽及中東中亞的歷史故事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 "蘇老師的國際新聞導覽及中東中亞的歷史故事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 "蘇老師的國際新聞導覽及中東中亞的歷史故事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 and "蘇老師的國際新聞導覽及中東中亞的歷史故事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 and more!

    Episodes (5)

    全蒙古史之嚈噠帝國篇

    全蒙古史之嚈噠帝國篇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蘇育平/cat/all 圖片為貴霜金幣 西元470年左右,在貴霜帝國土地上崛起另一個塞種人帝國,也就是被西方史學家稱為「白匈奴」(White Hun)的「嚈噠帝國」(Hephthalites Empire )(370AD-567AD)。 嚈噠人也可能是漢代大月氏人的塞種人後裔部落,但是他們不是貴霜帝國的這一支派,而是一直居住在塞北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很顯然地他們是臣服於匈奴帝國與之後的鮮卑及柔然帝國的塞種人部落,因此他們也自稱是匈奴人。 加上他們是白種人印歐民族,與石勒所屬的匈奴羯人部族一樣是深目高鼻的白種人,所以西方史學家稱他們為「白匈奴人」(White Hun)。嚈噠人使用古突厥文字,但是語言偏東伊朗語有關,這是斯基泰人在東遷過程中曾居住在波斯東北部時學來的,宗教卻又是佛教,這也顯示了中亞民族混合多元文化的面貌。 嚈噠帝國的崛起 最後在西元470年左右,在貴霜帝國土地上崛起另一個塞種人帝國,也就是被西方史學家稱為白匈奴(White Hun)的嚈噠帝國(Hephthalites Empire,西元370-567)。 嚈噠人也是漢代大月氏人的塞種人後裔部落,但是他們不是貴霜帝國的這一支派,而是一直居住在塞北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很顯然他們是臣服於匈奴帝國與之後的鮮卑及柔然帝國的塞種人部落,因此他們也自稱是匈奴人。 加上他們是白種人印歐民族,與石勒所屬的匈奴羯人部族一樣是深目高鼻的白種人,所以西方史學家稱他們為白匈奴人(White Hun)。嚈噠人使用古突厥文字,但是語言偏東伊朗語有關,這是斯基泰人在東遷過程中曾居住在波斯東北部時學來的,宗教卻又是佛教,這也顯示了中亞民族混合多元文化的面貌。 大約西元370年柔然帝國統治蒙古高原的時代,嚈噠人從柔然帝國控制的蒙古高原南下,跨越阿爾泰山西遷河中粟特地區(Sughda,今屬烏茲別克,部分在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粟特由大小不一的綠洲國家組成,常臣屬於外族,屬於商業民族,控制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並建立自己的汗國。之後疆域從裕勒都斯河上游(焉耆西北)起,越過伊犁河流域到巴爾喀什湖,再到楚河和塔拉斯河草原、錫爾河地區,一直達到鹹海。 這個白匈奴嚈噠帝國也是中亞一霸,西元420年左右嚈噠軍向西進攻波斯薩珊王朝,一度佔領波斯東部大部分的呼羅珊地區,西元453年與484年兩次大敗波斯沙王,迫使波斯稱臣納貢。但也因此結下百年仇怨。 之後嚈噠向南進攻貴霜殘餘勢力,6世紀初攻進印度但失利,接著嚈噠人北上與高車人爭奪準噶爾盆地及其以西地區的控制權,控制了高昌,抑制柔然帝國勢力向中亞的擴張。與此同時,嚈噠人又東進今日之新疆盆地,控制塔里木盆地西部,南道直至于闐,北道直至焉耆,幾乎一大半個西域歸於嚈噠人鐵蹄。經過西域南北兩道,嚈噠帝國勢力開始頻繁地開展與中國歷代政權如北魏、西魏、北周乃至南朝梁的外交活動。 它曾經趁柔然衰敗之機,占據了塔里木盆地的許多地方,在南北朝時期,於戈壁大漠南北與北魏帝國爭雄,當時的嚈噠人與柔然帝國結盟,廣泛活動於阿爾泰山脈以西的地方,迫使北魏在516年遣使到南梁講和,以免腹背受敵。 所以嚈噠帝國實在也真的可以算是橫跨中亞與蒙古高原的一大區域強權,幾乎有恢復匈奴帝國全盛時期疆域的機會,當時只要打敗北魏鮮卑人,嚈噠人幾乎就算是把匈奴帝國給重新復興了。 可是最後西元556年,西突厥室點密葉護率10萬大軍西征,就與薩珊波斯的沙王霍斯勞一世(Chosroes I)結盟,南北夾擊嚈噠帝國,一舉將其消滅,突厥與波斯大軍以阿姆河為界瓜分了嚈噠領土,這都是後話了。

    阿富汗曾經是佛教與伊斯蘭教對決350年的核心戰場

    阿富汗曾經是佛教與伊斯蘭教對決350年的核心戰場
    阿富汗曾經是佛教與伊斯蘭教對決350年的核心戰場 你知道佛教與伊斯蘭教曾經有過持續350年的世紀大對決嗎?在哪裡?就在阿富汗!你一定想問,怎麼會?阿富汗不是伊斯蘭教的國家嗎? 在西元651年,新興起的阿拉伯帝國兵強馬壯,打入中亞與阿富汗,奪下喀布爾、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大唐安西大都護府的領土。但是孤軍深入的阿拉伯軍很快就將遭遇一連串的失敗。 15年之後,從阿富汗起家的「突厥沙希王朝」創建者「巴爾哈.特勤(Barha Tegin)(「特勤」為突厥掌兵官之稱號)」在西元665年擊退了在西元651年佔領喀布爾的阿拉伯帝國軍,收回喀布爾、加茲尼地區與阿富汗南部坎達哈等地,正式建國,首都就在喀布爾。 這個位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突厥沙希王朝與當時東擴之阿拉伯帝國發生許多戰爭,西元665年突厥沙希擊退阿拉伯軍後,西元697年阿拉伯軍再度來攻,被第二代統治者特勤沙(Tegin Shad)率領的突厥沙希軍再次擊敗。 阿富汗突厥沙希開啟「帝國墳場1.0」: 所以阿富汗不是只有將大英帝國、蘇聯、美國等世界列強擊出阿富汗,在歷史上的西元665年,突厥人就曾經將強大無比的「阿拉伯帝國軍」擊出阿富汗!所以阿富汗是帝國墳場的美稱應該可以上推1200年之久喔。 北線中亞戰場則由大唐另一藩屬國「突騎施汗國」對陣阿拉伯帝國軍,西元720-731年的11年間,突騎施汗國連續6次擊敗阿拉伯軍隊,尤其在西元723年(唐玄宗開元12年)「渴水日之戰」,突騎施蘇祿可汗率軍在錫爾河大敗入侵「費爾干納盆地」的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軍,阿拉伯軍拋棄所有輜重落荒而逃,連續幾次大敗,阿拉伯軍在中亞的領土只剩下撒馬爾罕孤城。遇到戰力強的突厥人,連阿拉伯人也無可奈何。 東方佛教陣營V.S.西方伊斯蘭教陣營 細究這兩個陣營的對抗,「唐軍、突厥沙希、突騎施」都是信奉佛教的東方國家,阿拉伯帝國軍則是伊斯蘭教的信徒與傳教前鋒,所以西元七世紀到八世紀發生在阿富汗與中亞數不清次數的阿拉伯人對決突厥人與唐軍的戰爭,完全可以看成是「東方佛教勢力」對決「西方伊斯蘭教勢力」的大決戰。 而這場戰爭是由佛教勢力佔上風而且獲得最後勝利的,因為阿富汗與中亞是佛教的地盤,也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通道,加上信佛的突厥人遊牧民族騎兵戰力超強,阿拉伯軍未能得逞。 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就是在西元5-9世紀修築完成,這2座雕像是有希臘風格的佛像,是在沙岩山崖直接鑿進去鑿出來的雕像,附近有很多佛教寺院、山洞壁畫與佛教雕像等等。兩尊大佛一尊37公尺,一尊55公尺,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唐朝玄奘法師在西元630年前往天竺取經路上途經巴米揚,在他寫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記載此地「梵衍那國」為一座興盛的佛教大城,伽藍(佛寺)數十所,僧人數千人。至於大佛則是「金色晃耀、寶飾煥爛」。 這證明了阿富汗從古代一直到西元1000年,都是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是東方世界在西元650-1000年間抵禦伊斯蘭教信仰東擴的堅實屏障。 阿富汗與中亞地區一直到西元1000年左右,由位在今天「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與中國新疆西部」的「喀剌汗國」與「塞爾柱突厥(今天土耳其共和國的直系老祖宗)」部落首先皈依了伊斯蘭信仰,「伊斯蘭教」才正式在中亞與阿富汗地區大規模的獲得信眾跟隨,將之前都是佛教的土地全部轉化為伊斯蘭世界。 到了21世紀的今天,幾乎所有阿富汗人都是穆斯林,已經完全找不到他們曾經信奉佛教的痕跡了。巴米揚大佛也在2001年被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用大量炸藥完全摧毀殆盡,消滅了這個世界文化遺產,甚為可惜。 看著今天陷入紛擾的阿富汗,憶古思今,想想曾經是大唐安西大都護府轄下的阿富汗,與今天的阿富汗,就發現阿富汗真的是一年都不能沒有打仗的樣子,戰爭是日常,和平穩定安全大概是許多阿富汗人一生都沒有經歷過的日子吧。

    突厥簡史-突厥語族的丁零、高車、鐵勒部族名稱之演進與中亞的突厥化歷史 2021.06.28

    突厥簡史-突厥語族的丁零、高車、鐵勒部族名稱之演進與中亞的突厥化歷史 2021.06.28
    2021.06.28 突厥簡史-突厥語族的丁零、高車、鐵勒部族名稱之演進與中亞的突厥化歷史 第四章 鐵勒部族聯盟 Tie-le tribal alliance 鐵勒是從魏晉南北朝末期到隋唐時期稱呼北方突厥語族部落的稱法,也有人稱敕勒,是承襲丁零、高車的體系而來。薛延陀、回紇等數十個突厥語族的部族都以鐵勒為名。 4.1 丁零—高車---鐵勒之更名( Turkic language Tribe: Ding-Ling to Kao-Che and finally Tie-Le Alliance) 丁零改名高車(Ding-Ling changed it’s name to Gao-Che) 鐵勒人最早就是丁零人,也有人稱狄歷人,在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亞各遊牧部落中以善於製作和普遍使用高輪大車聞名,故晉朝(266 AD)以後的漢人改稱丁零為「高車」。 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車,是因為牧地野草長得很高,且因為居住在西伯利亞地區貝加爾湖地帶,冬天積雪深厚,夏天則多沼澤泥灘,在這種地區使用高輪的大車,可以減少阻力,順利通行。現今在呼倫貝爾盟巴爾虎三旗還保留著使用高輪大車的習慣,當地人稱之為「勒勒車」或「大轂輪車」,車輪直徑最長者達一點四公尺,幾乎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 今天蒙古國的游牧家庭在搬家時也都使用牛拉的牛車來搬重物。 在鮮卑(Xian-Bei)帝國中的高車武裝雇傭兵 蒙古語族的鮮卑人征服北中國與蒙古高原 在匈奴西遷,西元48年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南下歸附中國東漢帝國之後,鮮卑勢力逐漸滲透入匈奴帝國故土,甚至鮮卑騎兵還協助東漢驅逐北匈奴勢力。 鮮卑上承匈奴之宿敵古蒙古語族之「東胡部族」,在匈奴勢力離開蒙古高原後,順利地在西元二世紀時侵入攫取蒙古高原的地盤,也順便收編了沒有隨匈奴西遷或南遷的十餘萬人各中小型部落。當時的鮮卑首領檀石槐(?-181AD)統一號令鮮卑各部,建立鮮卑王廷於高柳(今日中國山西省商都縣),一時之間成為北方草原最強大勢力。 檀石槐的鮮卑帝國曾經多次南下搶略東漢的幽州、并州、涼州,等於整個中國北方由東到西的邊界都受到鮮卑的強大威脅,不輸當年匈奴帝國之威勢。一直到西元177年東漢帝國派將軍三路北上反擊,夏育從高柳(今日山西陽高)、田晏從雲中郡、臧旻與南匈奴單于從雁門郡三路出擊鮮卑,每一路都有萬騎以上之兵力,出塞兩千里,結果被鮮卑擊敗,軍士死傷達到七至八成之多。西元181年檀石槐過世,統治權分裂,鮮卑暫時衰弱。 鮮卑由多個部族組成,各具勢力也相互吞併壯大,在漢末晉初時期,有「東鮮卑、北鮮卑、西鮮卑」分別稱雄。 東鮮卑又分為「段部、慕容部、宇文部」,北鮮卑為「拓拔部與柔然鮮卑」,西鮮卑為「慕容鮮卑與乞伏部、禿髮部」,也分別建立自己的王國西燕與吐谷渾王國(慕容鮮卑的分支)、西秦(乞伏部)、南涼(禿髮部)。 東鮮卑的「段部」曾與割據晉陽的漢人軍閥劉琨結盟但之後被匈奴羯人石勒所建之後趙帝國擊敗而消失。 東鮮卑之「慕容部」則是實力極強的一支,與拓拔部不相上下甚至一度更強大,先建有「前燕(領土包括山東、河南、山西、河北、東北)」,後被氐人苻氏建立之「前秦帝國」滅亡。西元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帝國」被東晉擊敗後瓦解,原為前秦苻堅大帝帳下戰力最強的將軍「慕容垂」復國,建立「後燕王國」,同時期有另一支慕容家族分支慕容沖在長安關中地區建立「西燕王國」。 西元394年西燕被後燕吞併,後燕最後也被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滅亡,有一支族人逃往南方建立「南燕(後被東晉滅亡)」,有一支逃往漠北成為柔然帝國,有一支則早早西遷到青海東部建立「吐谷渾王國」。 鮮卑「宇文部」篡西魏建立「北周」,北周之後被外戚楊堅所篡成立「隋朝」,宇文家族服事隋朝,有許多隋代高官出自宇文家族。 柔然鮮卑(330AD-555AD)為慕容鮮卑之支派,到了漠北稱雄,與南下到戈壁以南草原及中國北方的北魏拓拔部交戰多年,雖然幾乎都是柔然失敗,但是北方苦寒之地,北魏也沒有將柔然領土納為己有的意願,因此等到北魏都瓦解滅國,成為東魏與西魏,漠北統治者都還是柔然帝國,要一直到西魏末年,第一突厥汗國(GOKTURK)崛起,才將柔然滅國,取而代之。 屬於蒙古語族的柔然滅國後,一支族人東逃到遼河流域成為契丹先祖,一支逃往漠北成為「室韋部」成為未來蒙古人的始祖,一支西遷到黑海北部成為「阿瓦人AVARS」,西突厥帝國的西征就是去追殺這批柔然餘孽阿瓦人,但沒有辦法殺光他們。今天俄羅斯聯邦下之「達吉斯坦共和國」有可能就是這批柔然阿瓦人的後裔。 拓拔鮮卑建立的代國及北魏帝國 Toba Xianbei’s Kingdom of Dai and North Wei Empire 西元315年,鮮卑族中的拓拔家族(Toba tribe)的首領拓拔猗盧在今天中國山西省北部太原一帶建立「代國(Kingdom of Dai)」,建立鮮卑人的統治。西元376年代國被氐人(Di Tribe)建立的前秦(Qing empire)所併吞,但在西元386年時拓拔鮮卑的代國復國了,並隨即改名為「魏」,史稱「北魏(Northern Wei Empire),386AD-535AD」。 北魏是中國第一個由遊牧民族鮮卑人建立的強大帝國,他的領土橫跨遊牧民族的草原土地,及漢人居住的農耕地帶,當時的中國北方剛經過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大大小小遊牧民族的王國政權,有匈奴族、鮮卑、羯、氐、羌、漢人等十幾個王國政權,相互競爭相互吞併,最終是由鮮卑拓跋家族的「北魏」一統江山,建立長久的統治。 西元398年(398AD)北魏打敗另外一個鮮卑族建立的燕國,427-443年間,北魏太武帝開始統一中國北方之戰。 擊敗匈奴建國之大夏與北涼 首先在西元427年,北魏攻破匈奴建立的胡夏國首都統萬城,428年佔領安定,逐走赫連夏國最後一位君主赫連定。由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就此滅亡。 439年北魏擊敗另一個由匈奴建立的國家,是由匈奴瀘水胡部族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Northern Liang」。到了443年北魏消滅最後一個游牧王國仇池,至此北魏一統中國北方及戈壁以南所有地區,與中國南方的漢人王朝形成南北對峙。再向北方,則與盤據在蒙古高原上的柔然帝國(Rouran Khanate)對峙。 雖然北魏消滅了這麼多國家,但其實他也跟這些游牧王國進行通婚,他娶了3名來自匈奴赫連家族胡夏的公主當皇后與貴人,後宮還有來自柔然汗國、匈奴沮渠家族的公主,因此擊敗這些游牧國家後並未大開殺戒,而是將這些部族納入北魏統治。這也是游牧文化的習慣,將其他部落納入自己統治,為自己征戰,才是最佳的選擇。 這是一個大批遊牧民族南下進入中國建立王國統治的時代,此時主要活躍的遊牧民族是鮮卑族,是當初被匈奴擊敗的東胡族後裔,說的語言是傳承自古蒙古語的鮮卑語。 鮮卑拓拔家族建立統一草原與農耕地帶的強大帝國後,主動做出了全方位向中國文化學習與融合的決定,畢竟當初草原遊牧民族連文字都沒有,甚至都要借用漢人的文字與史書留下記載,因此向擁有先進文化的農耕民族融合,學習更高文明的文化與技術並不可恥,其實中國雖說95%人口是漢人,但這個漢人血統並不純粹,從古至今不知道融入多少草原遊牧民族與東方、南方山地民族等之各族血脈,漢末黃巾之亂、三國爭霸、西晉永嘉之亂、五胡十六國時代,整個中國北方的漢人其實幾乎都被匈奴人殺得只剩幾百萬人,後來又恢復幾千萬人是怎麼回事?其實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定居下來接受漢人文化變成的漢人人口,只是從畜養牛羊改成種田農耕罷了。為什麼要改種田?因為這樣更能夠保障收入、糧食與生活水準,就這麼簡單。 鮮卑拓拔家的北魏孝文帝在西元494年從北方草原的平城遷都到洛陽,之後他要求帝國鮮卑高級官員改穿漢人的服裝、改用漢人的姓氏(連皇帝的姓氏也從拓拔改為元)、30歲以下的鮮卑官員改講漢語,如果用鮮卑語則降爵罷官。此外更鼓勵帝國中的鮮卑人與漢人通婚,皇帝也作為模範地迎娶漢人女子到後宮。最後是設置學校,教導講中文與儒家思想等,過了不久,鮮卑人很快就變成了漢人,但這也導致了南下同化成為漢人的鮮卑人與還留在北方草原上的鮮卑人之間產生了嚴重的文化衝突,最後演變成帝國內部的軍事衝突,並導致北魏帝國在西元532-534年的最後分裂瓦解。 當時北魏帝國的北方設有六個大型軍鎮,駐紮有鮮卑騎兵,以防備來自漠北柔然帝國的攻擊,軍鎮中駐紮的是專業職業化的軍隊。當時在北魏帝國中的漢人無須服兵役,但要負擔更多稅收與傜役,鮮卑人主要承擔服兵役責任,尤其鮮卑軍事貴族掌控軍隊,不論是為帝國開疆拓土或鎮壓內部漢人都是靠仍保有強悍游牧文化的鮮卑騎兵部隊。 北魏的軍隊中主要組成是鮮卑族軍人,主要擔任皇帝近衛軍,以及駐紮北方六鎮的任務;但是也有非鮮卑的少數民族軍人,其中以來自漠北的高車人(也就是原先的丁零人)為最多,不管在近衛軍或六鎮駐軍都有很多數量的高車兵士服役。 南丁零人翟魏政權(South Ding-Ling Zai-Wei Kingdom) 在五胡十六國時代,曾有一支丁零人南下中國,並在黃河南岸建立政權,就是丁零人翟氏建立的翟魏國(Kingdom of Zai-Wei 383-393)。這個翟氏其實是已經西遷居住在康居的西丁零人又向東遷入中國的一個家族,原本是匈奴人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的屬民,後來中國北方被氐人建立的前秦帝國所一統,所有北方游牧部族建立的王國全數臣服於前秦帝國。 但是383年淝水之戰前秦帝國南征軍大敗,整個國家土崩瓦解,所有游牧部族全部起來復國,就包括這支丁零人,原先在前秦帝國擔任「衛軍從事中郎將」的翟斌(330AD-384AD)在河南起兵,與鮮卑慕容家族興復「燕國」的慕容垂合作反了前秦。384年重建了燕國的慕容垂任命翟斌為「建義大將軍、河南王」,可是翟斌想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王國,於是也反了燕國,結果被慕容垂抓獲斬首。 (翟魏政權示意圖Map for Zai-Wei Kingdom<,蘇育平所繪) 翟斌的姪子翟真倖免於難,逃出後與前秦剩餘勢力共同抗慕容燕國,不久背後仇殺,從弟翟成接位但又被慕容垂攻滅,翟真子翟遼率餘眾攻下東晉的黎陽郡(今天河南省濬縣東)與周邊地盤,可惜到387年1月翟遼又被慕容垂率軍擊敗,沒有殺他,任命他為徐州牧、河南公。 388年2月翟遼還是決定自己建國,自稱「魏天王」,建翟魏國,定都滑台(今天河南省安陽市滑縣)。可惜翟魏傳到第二代翟釗,392年時被慕容後燕國所滅亡。 當然後來鮮卑拓拔家族的「北魏」興起,擊敗北方所有國家包括同屬鮮卑的慕容燕國,在北魏統一北方的連串戰爭中,這個丁零的翟氏家族在中原腹地如上黨丁零、榆山丁零、西山丁零、洛支丁零、定州丁零等都反北魏但全部被鎮壓下去。 西高車部族西擴,中亞第一次突厥化 其實高車是繼「丁零」之後,在3-6世紀時突厥語族遊牧民族的總稱,之後「高車」這名稱再被「鐵勒」及「突厥」所取代,但都是一脈相承講突厥語族語言的遊牧民族總稱。 中國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時,高車人已經大量受到北魏帝國的僱傭在北魏軍中服役,尤其是在北魏與柔然帝國持續的戰爭中佔有重要地位,北魏能夠以在南方的勢力主動且多次向戈壁沙漠以北的柔然帝國進行征討且幾乎都是全勝,到最後還給了柔然帝國「蠕蠕人」的稱號,代表柔然人笨得跟蟲子一樣,沒有大腦,一點都沒有謀略,這些軍事上的勝利與高車武裝僱傭兵的武力強大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但其實在柔然帝國中也有高車部族的存在,因為高車人傳統上活動的領域在貝加爾湖東部與南部,後來也往西拓到阿爾泰山及更西部的區域。 接著我們來看另外一個高車族建國的故事。 高車王國(Kao-Che Kingdom 487-516AD) 之前提到高車人也在柔然帝國中存在,在西元487年時,當時北魏正值孝文帝執政初期,在垂簾聽政的馮太后指導下施行內政改革,並開始進行漢化政策。但當時的北魏因為已經統一中國北方一段時間,因此與其實同樣從鮮卑分裂出去的漠北柔然帝國卻陷入長久的戰爭,雖然北魏一樣是出自遊牧民族鮮卑,但成為中國北方統治者後卻像宿命般的一樣與戈壁以北的游牧勢力產生對抗。 在西元487年,柔然帝國豆侖可汗率軍攻打北魏,當時為柔然帝國附屬的西高車部族首領「阿伏至羅」與弟弟「窮奇」率領了十餘萬的西高車人叛出柔然,向西遷徙,在當時西域最東端的「車師前部」西北方建立「高車王國」,此後就與柔然敵對,並派遣使者與北魏交好,遠交近攻夾擊柔然,多次交戰竟都勝利,迫使柔然可汗向東撤離。 這個高車王國再度展現突厥族武力強大的優勢,陸續征服西域的高昌、鄯善(就是古樓蘭國之地)等國。當時高昌與鄯善都是北魏的領地屬國,鄯善國在448年歸屬北魏,492年被高車王國所滅亡吞併。 這個鄯善國也值得一提,它在西元77年(漢昭帝元鳳四年)之前叫做樓蘭,之後改名鄯善,由於他是西域中樓蘭歷經大月氏、匈奴、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北魏、吐谷渾等朝代與地方王國的控制,強權來去他更換門庭也挺忙的。 可是很快剋星就出現了,就是從西元370年到567年盤據在中亞的白匈奴嚈噠帝國(Hephthalites,印歐民族塞種人後裔所建之國)。嚈噠帝國承繼貴霜帝國中亞領土而來,是塞種人大月氏後裔,盤據在中亞、西域、吐火羅(今日阿富汗)之地,西元420年時曾經與波斯薩珊王朝交戰,6世紀初攻進印度北部但未成功,之後嚈噠人北上與高車王國搶奪準噶爾盆地及以西的區域,並控制高昌,之後攻塔里木盆地也就是今天中國新疆南疆之地,南部直到于闐,本部到焉耆,嚈噠人對東方的經營挺用心的,居然派使節與中國的各方勢力接觸,包括北魏、柔然、之後的東魏、西魏與北齊、北周甚至南朝梁都有使節來往。一開始嚈噠人甚至與柔然結盟共同打擊北魏,讓北魏除了面對柔然這個大敵外還要分心於西方可能出現的嚈噠人。 所以與柔然帝國向來友善的嚈噠人發現了居然他與柔然的中間出現了「高車王國」這個從柔然叛出的勢力,就馬上派軍攻打高車,將原來是王儲的窮奇都殺死了。之後又將國王「阿伏至羅」的繼承人跋利延也殺死,立了窮奇兒子「彌俄突」為傀儡高車王,西元516年起高車成為嚈噠人的附庸國。 直到西元567年,嚈噠帝國被新崛起的第一突厥汗國聯合波斯薩珊王朝軍一同攻滅,領土被兩方以阿姆河為界,河中地區歸突厥,阿姆河以南歸波斯。突厥汗國算是為了同為突厥語族的高車王國報了滅國之仇。 在西元3-6世紀時,這些突厥語族的丁零人、高車人及最後被稱為鐵勒聯盟的部族們,或因環境所逼,或為政治所迫,有的南下中國,有的西遷往中亞,有的還在老家西伯利亞或蒙古高原地區,最後造成在第一突厥汗國興起時,突厥語族的鐵勒聯盟部族就已經布滿從烏克蘭到中亞到西伯利亞與蒙古高原,整個歐亞大陸都已經悄悄地被突厥化了,最後突厥汗國的崛起與西征更加強了這一點,因此等到成吉思汗蒙古人的西征時,已經發現沿途都是突厥部族,一直到了東歐才進入歐洲人的世界。 可以說突厥部族從西元2世紀北匈奴西遷後,就跟隨北匈奴的腳步將前往歐洲的所有土地通通佔領並逐漸都突厥化,如果說世界之島歐亞大陸的控制權可以決定一個強國是否控制世界,那麼突厥人大概在兩千年前就開始控制歐亞大陸世界島腹心了。這也代表突厥人武力強大,以及突厥文化很能適應歐亞大陸核心地帶的氣候環境,使突厥部族可以一直處於優勢的地位,即使在伊斯蘭化的浪潮中,突厥部族接受了伊斯蘭,但並沒有阿拉伯化,甚至最後還取代了阿拉伯人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與哈里發的傳承者。 接下來我們要講鐵勒聯盟中多個汗國的故事。

    風傳媒專欄文章-伊朗這國家的前世今生 2021.06.18

    風傳媒專欄文章-伊朗這國家的前世今生 2021.06.18
    https://www.storm.mg/article/3758035?mode=whole 國際歷史專欄 蘇育平觀點:伊朗的前世今生 蘇育平 + 追蹤 2021-06-18 05:40 1965 人氣  贊助本文 位於中東與中亞交界的伊朗即將在2021年6月18日舉行總統大選。目前確定有7名候選人參選,每名候選人都必須經過「憲法監護委員會(Guardian council)」審核通過才有資格參加總統大選,而憲法監護委員會的成員則是全部由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哈米尼(Grade Ayatollah Ali Khomenei)所任命,因此基本上每名總統候選人都是經過宗教領袖認可者才有資格競選。 雖然伊朗表面上為「伊斯蘭共和國」,然則實際上是神權至上的政教合一政體,所有軍國大政、國家政策不是由總統一言而決,而是連總統都必須服從「大阿亞圖拉」哈米尼的意志。 什葉派宗教領袖的階層由上至下為「大阿亞圖拉(Grand Ayatolla)-->阿亞圖拉(Ayatolla) -->霍賈特伊斯蘭(Hujjat-Al-Islam))」目前全世界什葉派人口比例最多的國家就是伊朗與伊拉克,伊朗大阿亞圖拉是「阿里.哈米尼(Ali Khamenei)」,伊拉克大阿亞圖拉是「阿里.海珊.希斯塔尼(Grand Ayatollah Ali al-Husayni al-Sistani)」。兩人無隸屬關係,也無上下之別,但形式作風卻是南轅北轍的,伊朗的大阿亞圖拉哈米尼是堅決反歐美反西方的意識形態強硬派,但伊拉克90歲的大阿亞圖拉希斯塔尼卻是對歐美友善的溫和派。 什葉派伊斯蘭中的「大阿亞圖拉」是終身神職,由什葉派教士共同推選而出,通常由最令人信服、教法教義最嫻熟的資深教士擔任,其影響力甚至比天主教教宗還大,因為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也是國家最高決策領袖。 這樣的政教合一體制在西方歷史上並不少見,只是在今日以民主共和為主流的世界政治上比較少見,但這並不能說明這樣體制是錯誤的,只要適合當地的風俗民情與政治習慣,就是適合的。 伊朗明明是宗教神權統治,偏偏還要用西方民主投票方式選出一個沒有權力的總統,就是橘逾淮為枳的最好說明。其實西方民主投票的方式在中東幾乎都變成不倫不類的變體,不是敘利亞獨裁者95%選票不斷連任,就是像巴勒斯坦極端恐怖組織哈瑪斯只要一大選就會大勝溫和派法塔勢力,然後選舉結果又不被西方喜愛而不予承認;要不然就是像伊朗這種選了也沒多大效用的選舉。一個還不錯的選舉投票制度在中東真的運作得不能看。 打不死的伊朗革命衛隊 為了保衛宗教政權,伊朗大阿亞圖拉甚至在伊朗國防軍外還創建了一支更加精銳的「伊朗革命衛隊」,這支約12萬人的伊朗革命衛隊與伊朗國防軍為平行的軍事組織,海、陸、空軍部隊都具備之外,還控有國內可動員最多100萬武裝民兵「巴斯基」之指揮權,以及邊防軍、外籍民兵組織、無人機部隊、操作彈道飛彈的火箭軍部隊。屯駐海外或在外軍擔任顧問的聖城旅則運作範圍遍及全中東,顯然成為伊朗什葉派擴張與革命輸出的前鋒軍團。最誇張的是革命衛隊還發射過自己的外太空軌道衛星。 伊朗革命衛隊「宗教衛隊」的獨特性質儼然成為可以與當初二戰時期「納粹黨衛軍SS」比擬,帶有特定意識形態的準軍事組織。當初的納粹黨衛軍也是各軍種齊備的第二國軍,與德國國防軍平行,為納粹第三帝國的擴張效命。 伊朗革命衛隊在伊朗國會有80個席次,在伊朗境內擁有許多企業與產業,壟斷許多特許行業,使它成為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的跨政軍商界龐然大物,與當初中國解放軍部隊下海經商是一樣道理,無人可以競爭,自然利潤優厚。所以革命衛隊可以用源源不絕的軍火彈藥供應其傀儡武裝勢力(黎巴嫩真主黨、迦薩哈瑪斯、葉門胡塞政權軍、伊拉克親伊朗武裝民兵、敘利亞政府軍等),加上不怕死的狂熱什葉派信徒,基本上在什葉V.S.遜尼千年鬥爭中,什葉派雖然在人口比例上只有遜尼派十分之一,但是掌控的武力與地盤可謂絲毫不落下風。 2021年6月伊朗總統大選,溫和派候選人赫馬蒂陷入苦戰(AP) 古波斯為文明起源地 要瞭解今日的伊朗,一定要研究這個古老的波斯民族歷史。波斯人是一支歷史極為悠久的印歐民族雅利安人,大概在西元前3000年以前就在伊朗高原居住,陸續建立埃蘭王國、米底亞王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是有居魯士大帝及被亞歷山大大帝滅國的大流士大帝)、安息帝國、薩珊波斯帝國,之後是被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與突厥人的塞爾柱蘇丹國、鄂圖曼帝國、蒙古伊兒汗國及察合臺汗國等外族統治過的時光,但後來又恢復獨立建立薩曼尼德王朝、迦色尼帝國、薩非王朝等波斯國家。 這是一個有漫長歷史淵源與智慧累積的民族,歷史與希臘人、猶太人與中國人一樣古老,即使經過許多外族強權的征服與統治,也沒有失去對自己民族、文化、語言的認同,而外來的元素如希臘文化、猶太基督教文化、伊斯蘭信仰、阿拉伯字母、無數蠻族及蒙古、突厥尚武精神等都被吸收進波斯文明,成為文明發展更新的養分。 另外其實「波斯」是希臘人對這個民族的稱呼,他們自稱是雅利安人、埃蘭人,1935年當時的波斯國王禮薩汗向全世界宣布將國家正名為「伊朗」,就是古埃蘭王國的同音稱呼。而不久後崛起的納粹德國則將「雅利安人」捧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說金髮碧眼的德國人或北歐人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其實也是借用了伊朗人自稱「雅利安人」的這個古老印歐民族概念。 當然世界上純種的民族幾乎是不存在的,就算伊朗人也已經混合太多外來入侵民族的血脈,更無科學證據證明金髮碧眼就是優秀的代表。但作為雅利安人最古老名稱的代表,伊朗人是一個極為古老的民族是可以證明的。 波斯與中國的淵源 同樣是人類史上古老的文明,波斯與中國本土有數千里之遙,但是從遠古迄今波斯就與中國有許多接觸,地理距離並未造成太大的阻礙。今天的中亞與新疆的塔吉克人就是講波斯語的一支民族,新疆的古蹟也到處可看到古波斯的建築色彩。古波斯的國教祆教、祆教衍生出來的摩尼教與景教(基督教的聶斯托里教派)也曾經由中亞傳到唐代中國與北方草原,可見東西方文明交流之盛。 歷史上有名的馬其頓君主亞歷山大大帝西元前334年率領希臘軍團東征,先征服波斯後,繼續率大軍向遙遠的東方進發,最後他於西元前329年在中亞綠洲費爾干納盆地南方邊緣,錫爾河南岸建造「絕域亞歷山大城」,位置在今日塔吉克,就靠在新疆的邊上。當初亞力山大大帝要是不南下進攻印度,繼續往正東進發的話,就可以遭遇河西走廊的大月氏、戰國七雄時期的秦國與蒙古高原的匈奴。那樣東西方文明就會在2,350年前發生碰撞了,亞歷山大大帝大軍衝進了中國會發生什麼事?真是無法想像。 漢朝開始的東西方絲路也經過波斯安息帝國(西元前227年-西元後224年)、與波斯文明顛峰時期的薩珊王朝(西元224-651年)。甚至在唐朝時,唐高宗與唐玄宗時代曾經有力的經營在中亞的地盤,當時唐朝「安西都護府」在今天阿富汗、中亞等地都建立起「都護府、都督府、州、縣、軍府」等層層節制的統治機構,有效的統治當地的人民,比如今天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就是唐代的修鮮都督府、阿富汗昆都士城是月氏都督府、阿富汗與中國新疆接壤的瓦罕走廊是鳥飛州都督府、阿富汗巴米揚地區是寫鳳都督府,阿富汗靠近伊朗邊境的地盤則是條支都督府與波斯都督府。 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的〈戰城南〉裡面有道:「去年戰桑干源,今年戰蔥河道。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秦家筑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征戰無已時。」就描述當時唐軍戰士東征西討,去年還在山西(與突厥汗國戰鬥),今年就到了西域與中亞交界的蔥嶺(與中亞烏古斯、葛邏祿、突騎施等中亞汗國交戰)。之後到阿富汗的條支都督府將兵器放到波斯灣海中清洗(意指與薩珊波斯或阿拉伯帝國交戰),再到天山雪山冰川中放馬吃草(與吉爾吉斯人交戰)。所以到最後兵疲馬竭,三軍無力,才有靼羅斯敗於阿拉伯帝國軍之事。烽火戰爭永遠不會停止,不過後來唐朝因為安祿山之亂,從此戰略收縮,放棄中亞好大一片地盤,阿富汗、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哈薩克、新疆等通通丟了,被回紇汗國、吐番帝國與其他突厥系汗國搶奪一空,直到蒙古帝國與滿清帝國時代才又涉足這些地區,但已不是漢人勢力當家了。 總之這些中亞人民是以吐火羅人、突厥人、塞種人、波斯人等混合民族雜居之情況,唐朝漢人勢力能夠有效統治那些地盤並貫徹政令多年,也是挺難能可貴的,顯然比後世的蘇聯與美國強多了。 大唐安西都護府與波斯歷史上文治武功最顛峰的薩珊王朝接壤,如果要按對岸的那一套漢人佔領過就算固有疆域的標準,整個中亞與阿富汗一直到伊朗東部呼羅珊地區都可以是中國領土了。 大唐協助波斯復國未果 波斯薩珊王朝在西元651年不幸被強勢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滅國,當時薩珊王朝的太子與皇室有一批人流亡到唐朝,並到首都長安晉見唐高宗,請求唐朝協助薩珊波斯復國,唐軍曾經兩度試圖出兵協助薩珊皇室恢復在波斯的統治但未成功。 薩珊波斯皇室後代在中國受到厚待,大唐朝廷甚至將波斯薩珊皇室後裔封為唐朝安西都護府下「波斯都督府」之都督,在靠近波斯故土附近伺機復國,但是因為阿拉伯帝國軍力太過強大,連唐軍都敗於靼羅斯之役,伊斯蘭大軍難以抗拒,薩珊波斯最終未能達成復國心願。當然後來到了10世紀波斯薩曼尼德王朝、迦色尼帝國是波斯人驅逐阿拉伯人後建立的波斯帝國,再度恢復獨立自主。 波斯有助東西方文明交流 波斯對東西方文明交融與相互學習扮演重要角色。對東方的中華文化圈進行絲路貿易,也將祆教與波斯文化傳入西域與中國;對於西方希臘、羅馬與阿拉伯、突厥等勢力交互更迭,波斯也能堅持自己波斯文化風俗,未被同化消滅。 1979年以前巴勒維王朝時代伊朗是一個非常西化的社會,除了蘇聯之外沒有什麼外患的國家。當時伊朗女人是不包頭巾的,而且當時伊朗是美國與以色列最親密的友邦,因此美國優先供應最先進的F-14雄貓式戰鬥機、F5戰鬥機、各種美製坦克、裝甲車、大砲、眼鏡蛇戰鬥直昇機、戰艦、彈藥、飛彈等應有盡有。 1979年宗教革命,由君主專制改為宗教統治 但是專制王朝統治畢竟難以維持人心,保守宗教勢力在1979年推翻專制王權,大阿亞圖拉霍梅尼(Grand Ayatollah Ruhollah Musavi Khomeini)從流亡地法國搭機返國,並接掌伊朗大權,將伊朗改造為伊斯蘭共和國,連總統都要聽從最高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的指令行事,這是一種神權統治,與過去阿拉伯帝國哈里發身兼宗教與政治領袖的模式是一樣的,因此也許在我們外國人看起來很奇怪,但是在伊朗與中東這並不出奇。 伊朗核武發展是被西方羞辱逼出來的 伊朗恐怕是被西方媒體最成功妖魔化的國家。尤其是美國與以色列不斷言語霸凌、經濟制裁或軍事威脅伊朗,讓伊朗仿佛都不好意思不發展核武,西方再因此擔憂的要命。 其實伊朗大阿亞圖拉哈米尼本人曾於2005年時發布一條教令(Fatwa),稱「伊斯蘭教治下嚴禁生產、儲存及使用核武器」。可惜西方歐美國家都不能領會大阿亞圖拉教令對伊朗政府的嚴肅性,老是懷疑這個懷疑那個,就這樣一步步將伊朗逼上梁山,好像不發展核武,不把鈾濃縮到武器級的話,伊朗就一點尊嚴都沒有了。 其實西方反對伊朗擁有核武根本不需要這麼大費周章,直接大肆宣傳哈米尼2005年禁止發展核武的教令,哈米尼不可能自打嘴巴,伊朗政府也不可能不遵守哈米尼的教令,只要抓住這一點就能夠站在道德制高點延緩或停止伊朗發展核武腳步,其他動武、制裁都只是造成反效果。 2021年6月伊朗總統大選,民眾關切經濟問題(AP) 越制裁伊朗越發展迅速 直到今天,伊朗成為伊斯蘭世界中的什葉派盟主,與阿拉伯人主流的遜尼派伊斯蘭對抗而完全不落下風,甚至連中東軍力最強悍的猶太國家以色列也在伊朗扶植的傀儡勢力如真主黨的武裝威脅下忌憚萬分,不敢輕舉妄動。雖然受到歐美禁運、制裁而經濟凋敝,但居然能夠發展自己自有的國防工業,自製戰鬥機、多款彈道飛彈與火箭、海軍船艦、多款極為有效的軍用無人機等,可以見得伊朗人是難能可貴的強悍民族,越受打壓迫害就越反彈奮發拼搏,越讓敵人無可奈何。不然為什麼現在在維也納歐美國家一直想要說服伊朗重回「2015年伊朗核武協議」呢?如果繼續制裁有效的話,還需要這麼麻煩嗎? 現在世界媒體報導中顯現的都是伊朗神權統治形象差,想盡方法醜化或攻擊伊朗政府體制與宗教制度。但是在西方與中東,宗教本來就佔了居民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部份,也是人生與世界觀構成的重要成分,所以沙烏地阿拉伯也有瓦哈比教派與宗教警察,阿富汗有塔利班神學士、以色列也有猶太極端正統派大拉比壟斷把持宗教事務的狀況,歐洲一樣有天主教廷與教區體系,新教教會、美國有福音教派等等影響力極大的宗教系統,誰又能理直氣壯地指責伊朗什葉派神權政府就是毒害人心的宗教獨裁? 伊朗選擇什葉派統治是波斯民族在漫長歷史上做出的選擇,歐美不能因為對於這個政權的厭惡就將什葉派一併妖魔化。伊拉克也是什葉派為人口多數的統治,何以國際只指責伊朗什葉派殘暴違反人性?伊朗依照伊斯蘭律法對偷盜罪犯斷手、害命者斬首或通姦者亂石砸死之古老刑罰,其實在許多阿拉伯遜尼派基本教義派國家一樣施行伊斯蘭教法,難道這些遜尼派國家實行伊斯蘭刑罰或西方國家槍斃或打毒針就比較文明,伊朗做一樣的事就比較野蠻? 以前伊拉克海珊以少數遜尼派巴斯黨(阿拉伯民族主義性質的政黨)壓制六成以上人口是什葉派穆斯林的伊拉克國民,讓什葉派穆斯林備受壓迫。但是80年代海珊基於領土野心攻擊宗教革命後的什葉派伊朗,歐美就一面倒支持海珊,妖魔化伊朗。等到兩伊戰爭(1980-1988)結束後海珊兇暴地吞併科威特,西方才發現培養出來的是一隻大怪獸。其實石油利益才是真的,其他宗教或其他理由都是藉口。 因此伊朗人民應該有權自己選擇自己的政治與宗教體制,一個國家要做何種政體與宗教的選擇是外人無法干預的,外部干涉從來只有反效果而不能真正長久。 總統候選人產出方式 這次有資格參與伊朗總統大選的七名候選人有五名強硬派與兩名低調的溫和派,最被看好的就是強硬派司法部長易卜拉欣‧蘭西(Ebrahim Raisi)。他是屬於政治光譜上主張與美國、歐洲及以色列對抗的「強硬派」,至於光譜另一端的「溫和派」較有聲望者全軍覆沒,僅有兩名知名度甚低的溫和派出現,顯然只是陪榜角色。 這代表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哈米尼本次是下定決心要選出一名強硬派的總統,來配合他的強硬對外關係立場與政策,甚至還有未來接班他「大阿亞圖拉」職位的深意存在。哈米尼在接班革命領袖霍梅尼之前就是伊朗總統,這就是一種默契的傳承制度。 現任即將屆期下台的總統哈桑‧魯哈尼是屬於溫和派的政治人物,與大阿亞圖拉在對外關係上的立場與態度算是格格不入,但當時選他出來當總統也有要他主談與歐美達成解除制裁及在核武議題上妥協的用意存在,一切都在宗教領袖的喜好與控制之下,不然怎麼稱是神權統治呢。 伊朗強硬派的歷史淵源 現任的宗教精神領袖大阿亞圖拉哈米尼在1979年伊朗宗教革命後,就是當時大阿亞圖拉霍梅尼的親密戰友,在八年兩伊戰爭期間,哈米尼擔任伊朗總統職務,與霍梅尼合作無間,也在霍梅尼過世後經過一番波折,接任了宗教精神領袖大阿亞圖拉一職,因此一直是展現反美歐的強硬派。 但是哈米尼畢竟也是八十幾歲的老人,身體虛弱,誰都不知道何時會蒙主寵召,因此他自己堅持選出強硬派的總統,應該也有指定下一代繼承人路線的用意存在,不過蘭西即使能順利當選總統,是否能接班大阿亞圖拉,難度會比前者高上許多。 伊朗未來情勢展望 但蘭西如果確實當選總統,上任要務應該是先與美歐達成核武協議,交出核武設施與核物資換取歐美解除對伊朗制裁,首先發展經濟與工業、服務業,讓人民生活穩定後再進行強硬派式改革?還是乾脆一開始就撕毀與歐美的協議書,與美國、以色列兵戎相見先打一場再說?其實哪樣比較合乎伊朗國家利益是很明顯的。 世界上現有的核武強國都會想盡辦法阻止其他國家擁有核武,因此美國、英、法及以色列敵視伊朗是自然的天性。但是一旦像北韓已經確實地發展出並擁有核武與投射裝置,那時伊朗才會獲得真正的安全。從來中途放棄核武發展的國家如伊拉克、利比亞、烏克蘭甚至台灣,都只能將命運交在別人的手上。 但是每個地方的人想法都有差異,有時候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堅持不與西方妥協,堅持與中俄敘利亞等邪惡軸心一路走到黑,也是伊朗未來領導人的選擇之一。 有時候在中東,你越軟弱可欺,鄰國就欺負上來咬一塊肥肉,但如果你永遠保持強硬凶悍的形象,反而別人不敢惹你,這就是在中東的生存之道。 伊朗人民友善、風光明媚,開心果等各類堅果好吃,又有豐富的古蹟與古文明遺留於世,別太相信政治宣傳了,未來有機會去實地走走再說。 *作者為外交部一等秘書。

    大唐帝國興衰史與唐代對中亞安西地區之經營-蒙古與歐亞大陸遊牧民族變遷史(34)

    大唐帝國興衰史與唐代對中亞安西地區之經營-蒙古與歐亞大陸遊牧民族變遷史(34)
    終於要來講大唐帝國的故事,為何北方遊牧民族史會講到唐朝?因為她有經營到中亞地區一段時間,而且李唐家族應該是鮮卑或高車胡人後裔。 唐朝第一代為太祖李淵,李淵祖父為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北魏入中國,主動進行漢化政策,改漢性、說漢話、穿漢服,拓跋改名為元,因此又稱為元魏。 西魏宇文泰為權臣掌控西魏,李虎為第二號人物。北周就是鮮卑宇文家族篡了西魏,建國稱帝,他們一度曾經進行反漢話胡化政策,李虎賜姓為大野氏。所以李虎應該是鮮卑或高車人無誤,又以鮮卑可能性較高。 616年 李淵受隋煬帝重用,於616年被派為太原留守,但隋煬帝對他也不放心,派王威與高君雅監督。617年李淵殺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當時北方已經群雄並起,一片烽火。不久,李淵率諸子眾將攻破守備關中的屈突通,占領隋都大興城。李淵擁立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而在揚州的隋煬帝,他心灰意冷,不願返回關中,最後於618年的江都政變中被宇文化及等叛軍殺害。李淵藉此機會,於618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禪位,建國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興改名為長安,封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嫡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626年玄武門之變唐朝的崛起有賴秦王李世民,他的軍事才能突出,率軍贏得多次關鍵勝利。掃平群雄後,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為了皇位而鬥爭,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與弟弟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同年626年東突厥突然襲擊長安,率軍抵達距離長安不遠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對此唐太宗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在渭水隔河與突厥可汗對峙,定下渭水之盟。 之後,唐太宗積極對付突厥,挑撥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的關係,以及突厥與週圍諸部的關係。突厥與鐵勒諸部一樣是突厥語族的部族,但是突厥是來自阿爾泰山的西方突厥化部落,後來靠擊敗柔然帝國崛起,建立強大的第一突厥汗國。 627年東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脫離,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而東突厥在分裂後又遇到大雪侵襲,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629年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回紇與鐵勒聯軍出兵協助並歸附唐朝,隔年鐵勒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在貞觀四年(公元1104年),驚才絕艷的不世名將李靖,僅僅以三千之眾,奇蹟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後與另一位大唐名將李世績的配合之下,一舉將東突厥徹底消滅。(這裡被消滅的突厥是政權名而不是民族)於是在大約50年中(630-682年),東突厥汗國臣屬於中國。 柴達木的突厥碑文上記道:「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棄其突厥名稱(或官銜),承用唐官之唐名(或銜),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為之東征向日出之方,西征遠至鐵門。彼等之克國除暴,皆為唐皇。出力也。」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軍隊作為先鋒,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消滅突厥之後,唐朝正式開始了對西域的經營。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國臣服於唐朝之後,唐朝又於貞觀十四年攻滅了西域上的絆腳石—高昌國,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此後唐朝連續剿滅了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二十幾個不聽話的西域小國,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當時的安西四鎮為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護府則座落在龜茲鎮。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李白,即是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中,這也算是唐朝經營西域的成果之一吧。 顯慶二年(657年),唐軍滅西突厥汗國,將整個西域納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下。唐朝在中亞碎葉川以東置昆陵都護府,以西置蒙池都護府,皆隸屬於安西都護府。於是原臣服於西突厥的昭武九姓等中亞諸國紛紛歸附唐朝,唐朝的直接統治已經伸延到帕米爾地區。(昭武九姓國即是位於今阿姆河(Amudar'ya)及錫爾河(Syrdar'ya)流域,原隸屬俄羅斯並位居中亞細亞以南的的地域中,最遠至鹹海(AralSea)、裏海以東一帶的康國(Samarqand)、安國(Boukhara)、石國(Chach)、史國(Kesh)、曹國(Khebud)、何國(Koshana)、米國(Maimargh)、燖(Khwaresm)、戍地(Betik)等九個國家。該九國因其祖輩世代居住甘肅祁連山昭武城,雖然分成九個國家,但仍以昭武為姓。所以歷史上統稱昭武九國,也被稱作粟特(al-Sughd)諸國。) 和漢朝僅僅是屯墾戍邊不同,唐朝對西域是實實在在的開發和統治。首先唐朝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軍政管理機構,以都護府為最高行政機關,下轄軍事和行政兩大管理系統,官有定員,職有專任。二是著眼於綜合開發,使各方面建設相輔相成。因地制宜,既推行屯田制,又在東疆地區引進內地的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對招募的屯民則實行租佃制和分成制。軍事上推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使駐軍很好地擔負起屯墾戍邊的雙重職責。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權益,任命其本民族的首領管理其內部事物,各少數民族不必向中央政府繳賦稅。這些政策使得以安西四鎮為中心的西域地區開始繁榮興旺起來。下面是安西都護府的具體統治範圍。唐朝在中亞南部暨阿富汗地區大規模建制行政區劃有兩次。659年,設立了217個州縣。661年,在興都庫什山以南的16國設立了8個都督府;76個州;110個縣,126個軍府。這些單位均受安西大都護府管轄。早期建制的主要地區:(前面為今地名)塔什干:當時稱為「石國」。658年已經設立了大宛都督府。費爾干納:當時稱為「寧遠」。658年設立循州都督府。撒馬爾罕:總稱為「康」。631年設立康居都督府。米國:在撒馬爾罕南部。658年設立南謐州,任命刺史(唐朝的州長叫刺史)。卡塔-庫爾干:當時稱為「何國」。641年設立貴霜州,任命刺史。烏拉-提尤加:在寧遠西南四百里,當時稱為東曹。唐高祖時已經歸附。沙赫里夏勃茲:當時成為「史國」,642年設立劫法州,任命刺史。布哈拉:古代成為「安國」,設立安息州,任命刺史。661年的區劃設置主要在阿姆河中上游及今阿富汗境內。經過這兩次建制後,唐朝在中亞南部暨阿富汗地區的主要行政區劃包括:鳥飛州都督府:主要在今瓦克汗走廊——就是阿東部與我國相連的那個長尾巴。另管轄1個州,州治所在今薩爾哈德。至拔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斯坦的達爾瓦茲地區。天馬都督府:在塔吉克斯坦的卡非尼河盆地。下轄3個州。悅班州都督府:治所在烏茲別克斯坦的迭腦。高附州都督府:在今阿、塔邊界一帶。下轄2個州。漢朝時的高附指喀布爾,與唐朝的高附州都督府位置不同。王庭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的西南角。姑墨州都督府:治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的蘇爾漢河口。月氏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昆都士。下轄25個州。大汗都督府:下轄15個州。旅獒州都督府:在今土庫曼與阿富汗之間的安德胡伊一帶。奇沙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西北的希巴干。昆墟州都督府:在土庫曼東南的木耳加河一帶。修鮮都督府:治所在今喀布爾。公元619年已向唐表示歸附。管轄10個州。寫鳳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巴米揚。管轄5個州。條支都督府:在阿富汗南部,管轄9個州。李白有詩云:「洗兵條支海上波」,因此有人認為唐朝軍隊可能曾越過阿富汗到達阿拉伯海邊。波斯都督府:不在伊朗,而是在今錫斯坦。 阿拉伯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東侵後,波斯薩珊王朝不能抵擋竟遭滅國,王子親赴長安求援。唐朝冊封定立三代波斯王室後裔為波斯都督,有的甚至晉封為波斯國王,在今阿、巴、伊邊境一帶立國,但終於未能恢復薩珊王朝在波斯本土的王統。 隨著大唐帝國的興起,同時代也有兩個強國正在悄悄崛起,一個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吐蕃帝國,還有就是中東崛起的阿拉伯帝國。 這兩個國家同唐帝國成為了這段時期西域歷史的主角。先由吐蕃談起,安西四鎮的興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覬覦,吐蕃於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對安西都護府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拉開了兩國爭奪西域的序幕。此後唐朝與吐蕃在四鎮幾番爭奪,四鎮數度易手,終於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長壽元年,由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聯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鎮的爭奪戰終於暫時告了一個段落。 下面羅列一下這其中反覆的戰鬥過程。咸亨元年(670)吐蕃陷安西,四鎮罷上元二年(675)唐朝收復安西四鎮儀鳳三年(678)吐番西取龜茲等四鎮調露元年(679)唐朝復置龜茲、碎葉、於聞、硫勒四鎮永隆元年(680)吐蕃又攻陷龜茲等四鎮永淳元年(682)安西副都護王方翼平西域,恢復龜茲等四鎮垂拱元年(685)吐番攻占龜茲等四鎮垂拱二年(686)唐朝金牙軍收復龜茲等四鎮永昌元年(689)吐善擊斬安西都護閻溫古,破龜茲等四鎮武周長壽元年(692)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善,復收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從唐高宗到武則天這62年間,唐朝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拉鋸戰,終於將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業維持住了。吐蕃在西域受挫之後,也不得不承認唐朝的實力,吐蕃史料裡面就有描寫。「聖神贊普鶻提悉補野,自天地渾成,入主人間,為大蕃之首領,……建萬世不拔之基業焉。王曾立教法善律,恩澤廣被,內政修明、熟嫻謀略,外敵懾服,開疆拓土,權勢增盛,永無衰頹。此威德無比雍仲之王威嚴煊赫,是故,南若門巴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拔悉蜜等雖均可爭勝於疆場,然對聖神贊普之強盛威勢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歡忭而聽命差遣也。東方之地曰唐,地極大海,日之所出,此王與蠻貊諸國迥異,教善德深,典籍豐閎,足以與吐蕃相頡頑。」(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P43.)從這段出自吐蕃之口的話可以看到,吐蕃將其周邊的天竺、大食、突厥、拔悉蜜等均列入了「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歡忭而聽命差遣」之國。而在吐蕃眼中,唐朝則是唯一「與蠻籍諸國迎異,教善德深,典籍豐閎」並「足以與吐蕃相頡頑」的文明大國,唐朝在吐蕃心目中的這種強大和顯赫的地位,正是軍事上的勝利和文化上的強盛帶來的。 時間流逝,終於到了玄宗皇帝的時代,唐朝的國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玄宗皇帝時期達到了頂點,而玄宗皇帝也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並不滿足於只是作一個守成的君主。於是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用兵。 由於府兵制的崩壞和朝廷連年用兵,玄宗皇帝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唐朝政府在邊疆地區大量的招募兵源,蕃兵們於是大量進入軍隊。由於蕃兵驍勇善戰,加上李林甫的私心,少數民族將領很快就成為了唐朝對外戰爭中的主角。同時,由於軍隊由邊防軍改成全部由長期服役的健兒組成的職業軍,使得唐朝軍隊的戰鬥力大大的提升,這樣的改革帶來的效果在唐朝的對外戰爭中被證明是極其有成效的(當然這種改革也是導致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根源)。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已經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行列,並且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衝突,西域終於變成三個大國之間的角逐。 由於國力的強盛,在西域方面優勢開始向唐朝一邊傾斜,吐蕃在西域的擴張受到連續挫敗,甚至與阿拉伯帝國聯盟也不能占得絲毫的便宜。首先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立了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璟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然後是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突騎施聯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鎮,被唐朝再次擊敗。接著是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率疏勒副使張思禮以步騎四千救援,大敗吐蕃軍。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稱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麥立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優素福被任命為掌管東方的最高權利者,在他的領導下,阿拉伯的疆域向東方獲得了極大的擴張,由於垂涎中國的富庶,他應許他的兩個大將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於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但是他倆都沒有能跨過中國的國界。(這段史實同時也是糾正柏楊中國人史綱中的謬誤,任命大將為中國總督的事件和怛羅斯戰役並不是同一個時代,而柏楊將他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在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為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屬國栗特諸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為了對抗阿拉伯在西域擴張,唐朝利用突騎施給了阿拉伯相當沉重的打擊。(突騎施是一個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蘇祿)玄宗初年,突騎施在伊塞克湖和巴爾喀什湖之間崛起,到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向唐朝稱臣,被唐朝封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賜錦袍、鈿帶、魚袋七事,為金方道經略大使。這一大堆的封號最為重要的是最後一個金方道經略大使,金主西,金方就是西方,這個封號清楚地顯示了唐朝希望蘇祿可汗對抗阿拉伯的意圖。在接受了唐朝的封號之後,由於遊牧民族的本性,唐朝的邊境依然被突騎施襲擾,並且占據了碎葉城。 但是唐朝對於突騎施還是非常容忍的,在將已經是既成事實的碎葉城送給突騎施之後(見新唐書—開元七年,龍嫩突死,焉吐拂延立。於是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詔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征西域賈,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輪台征之。),突騎施終於開始一心一意的對付阿拉伯人。唐朝的安撫政策並沒有白費,很快突騎施就讓唐朝所付出的代價變得物有所值。 開元六年(718年)大食將加拉赫統兵北征,於「河中北部得勝,並己準備侵入中國領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圍,經過償付贖金,才好不容易得救。開元十—年(723年)大食呼羅珊已易將穆斯棱,往任之初即興兵攻東拔汗那,突騎施奉詔出征,大破之。開元十二年(724年)葉齊德二世歿,希沙木繼為哈利發,再遣穆斯林攻東拔汗那,圍其都渴塞城,爆發渴水日之戰,大食軍大敗,後衛主將戰死,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唐,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從724至727年,突騎施深深地滲入粟特國境,遠至康國(撒馬爾罕)本土。 726年,突騎施為防衛骨咄(帕米爾以西)而與阿拉伯人交戰。這一段時間,突騎施在中亞是作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開元十五年,吐火羅葉護阿交那支汗那飛表求援於唐,表稱:「頌奉天可汗進旨雲,大食欺侵我,奴身今被大食重稅,欺苦實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國土必道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門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憫。與奴身多少氣力,使得活路。又承天可汗處分突騎施可汗雲,西頭事委你,即鬚髮兵除卻大食。這個表文可以清楚地顯示唐朝和突騎施之間的關係。 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渾,657年派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國,641年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 唐初是唐朝武功興旺的時期。在漠南漠北方面,在唐高祖建立唐朝對突厥做出戰略防守退讓求和之後開始反擊。貞觀四年(630年),唐軍滅亡東突厥,漠南成為唐勢力範圍[1]:273。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護府到龜茲。 貞觀二十年(646年),又聯手鐵勒部落一舉消滅薛延陀汗國,至此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皆為唐的勢力範圍。唐朝廷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651年,萨珊波斯末代君主伊嗣俟三世被叛徒杀害于中亚木鹿(土库曼斯坦的巴伊拉姆阿里城附近),萨珊波斯灭亡。伊嗣俟三世的儿子卑路斯、阿罗撼两兄弟带着残部逃亡到阿富汗东北部的吐火罗斯坦。 唐高宗李治显庆(公元656年~661年)年间,卑路斯在吐火罗人部落武装的帮助下,一度打到呼罗珊,在呼罗珊的东部建立了根据地。在显庆二年(657年),唐朝在西拓上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名将苏烈率领一万多汉、回鹘联军,打败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率领的十万骑兵,追击到中亚擒获阿史那贺鲁,西突厥汗国灭亡,唐朝尽得西突厥之地,终于能够介入中亚局势了。唐高宗就将卑路斯的兄长阿罗撼召到长安,任命为右领使将军,以体现大唐对于波斯复国运动的支持。663-668年之间,阿罗撼曾作为大唐使者出使拜占庭帝国,觐见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二世,相约东西夹击阿拉伯帝国。公元661年,唐朝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号令波斯残部,并令中亚各国全力协助(也有说法认为卑路斯的实际居城是位于今阿富汗西部边陲的扎兰吉城)。662年唐又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波斯都督府仅仅维持了2年。到公元663年,正与东罗马帝国激战的阿拉伯帝国只是出动了一支偏师,就将波斯都督府攻陷,卑路斯率领败军撤回到吐火罗斯坦,此前进击呼罗珊的战果全部丢失。本来,唐军是可以通过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吐火罗道直接进入吐火罗斯坦,然后支援波斯都护府的。即使来不及阻止波斯都督府的沦陷,至少也可以参与反攻。然而在公元662年,吐蕃人对大唐西域发起了狂猛的进攻,切断了吐火罗道并招降了十姓突厥部落,随后数年猛攻安西四镇,并对波斯人主要的后援——阿富汗各地的吐火罗君主露出獠牙,令他们不敢进一步支援波斯。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只记得怛罗斯之战?往前推36年,唐军千里奔袭大败阿拉伯吐蕃联军》一文中,我们提到吐蕃和阿拉伯曾经在8世纪初共同出兵占领费尔干纳的拔汗那(大宛)王国。但从吐蕃和阿拉伯的多次联动来看,他们的勾结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吐蕃人向各个方向渗透野心,极大地牵制了阿拉伯人的对手们,间接帮助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波斯都督府沦陷后,波斯余部不断离散,加上西域局势混乱,自感无力支撑的卑路斯带领波斯王族东逃,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到达长安,唐高宗封其为右威卫将军,将长安醴泉坊立波斯胡寺,以作波斯人集会之所,又将洛阳修善坊、立德坊等划为波斯人社区。两年后,卑路斯在洛阳去世,葬于洛阳波斯王陵区,其子泥涅师即位为波斯王。679年,唐高宗派吏部侍郎裴行俭率兵护送泥涅师返国,裴行俭在西域大破吐蕃扶持的西突厥复国势力,将西域和中亚的联系重新打通,将泥涅师护送至安西碎叶城(即今日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令其凭借唐朝给予的资金和名分去吐火罗斯坦召集部众,对抗阿拉伯人。然而,这时阿拉伯人在呼罗珊的统治已经稳固,唐朝也没能力发兵到遥远的呼罗珊与阿拉伯人大战。651年到705年这54年间,阿拉伯人屯兵五万于呼罗珊,却也无法在河中地区打开局面,他们也曾断断续续地跨过乌浒河袭掠河中,但总会在冬季来临之前回来。显然,面临上升期的阿拉伯帝国,唐高宗的意图只是维持现状,确保大唐对于河中与吐火罗斯坦的羁縻统治。且不说道路遥远,由于西突厥残部屡次在吐蕃支持下发动叛乱,以大军进击呼罗珊攻打阿拉伯人也无疑是痴人说梦。波斯王族对大唐仍是感恩戴德的。公元693年,吐蕃对武周的西域发起大规模进攻,西突厥残部一如既往地在吐蕃煽动下作乱,对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泥涅师就以波斯萨珊王朝残留的影响力,劝说中亚各邦国不要与西突厥残部一起叛乱,因此武则天统治下的武周得以在大将王孝杰、韩思忠的指挥,以及当时亲唐的突骑施汗国可汗乌质勒协助下击退进攻,并再次平定了西突厥残部。《旧唐书·本纪·卷六》:梁王武三思劝率诸蕃酋长奏请大征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阿罗撼墓志铭》: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由此可见,在建造著名的天枢纪功碑时,留居洛阳的波斯王子阿罗撼起了很大作用。武则天去世之后,唐朝在中亚的战略发生收缩,以全力对抗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与气势正盛的吐蕃帝国。而阿拉伯帝国提拔了名将屈底波经营中亚,先是北上河中击溃突厥-粟特联军,又在费尔干纳大破白匈奴-吐火罗武装。泥涅师对此无可奈何,只能走原路逃回长安避难。等到屈底波谋叛被诛,刚刚上位的唐玄宗马上抓住机会,不顾其他战线兵力吃紧,令张孝嵩和阿史那献发兵西域,大破阿拉伯-吐蕃联军,一直打到呼罗珊,《只记得怛罗斯之战?往前推36年,唐军千里奔袭大败阿拉伯吐蕃联军》一文已有详细讲述。随后的事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怛罗斯之战了。此战的失败固然令人扼腕,然而获胜的阿拉伯人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唐朝也绝非没有雪耻的机会。怛罗斯之战的指挥官齐亚德·萨里,因为居功自傲,被他的上司,呼罗珊军团总指挥并波悉林诛杀(关于呼罗珊军团,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怛罗斯一战击败盛唐,让高仙芝饮恨,阿拉伯呼罗珊军团强在哪里?》)。随后并波悉林功高盖主,野心勃勃,也被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设下鸿门宴诱杀。 ▲并波悉林铜像 并波悉林是波斯人。显然波斯人逐步伊斯兰化,与阿拉伯帝国合流,使得原来萨珊王族的号召力锐减。泥涅师的继承者库思老三世甚至没有能力在中亚拉起部队来了。然而公元755年,并波悉林被诛杀,导致呼罗珊的波斯人愤怒了,大量呼罗珊军团的精锐起兵反抗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拜火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能联手起来作战。然而,他们缺乏一位强大的领袖,没有凝结核心,各自为战,最终被各个击破,惨遭镇压。如果这时候,唐朝能派出一员良将率领数千大唐安西精锐,护送波斯王子回到呼罗珊,并以足量的丝绸等贵重货物在中亚招募数万仆从军,完全能够帮助起义获得胜利,使得萨珊波斯复国,成为唐朝的附庸国,至少义军必能夺回呼罗珊在内的伊朗高原东部,唐朝疆域将延伸到波斯湾。 ▲安史之乱导致大唐势力退出中亚和西域 这一壮观的图景,之所以没有发生,原因是我们众所周知的。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亂爆發後的三十六年時間內,唐朝陸續失去原安西都護府所轄地區。安史之亂後,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占領原屬於唐朝的隴西,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隴山以西為吐蕃占據。 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占領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廷所控制。890年,河西、隴右又被党項族占據。但終唐之世已完全喪失對於敦煌以西的控制 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靼羅斯戰役:怛羅斯之戰的起因是由於西域地區唐朝的一個小藩國石國 對大唐「無番臣之禮」,於是大唐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便領兵前往征討,無力抵 抗的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表面上允諾和好,但隨後就違背了承諾,趁石國不備 攻占了石國的城池,他們搶奪城中的財物,大肆屠殺城中的居民,並將俘虜的石 國國王斬首。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向阿拉伯帝國求救。 此時,阿拉伯帝國正處於阿拔斯王朝的統治之下,擴張野心極大的阿拉伯人 早就垂涎大唐的西域地區了,為了對抗高仙芝的軍隊,阿拔斯王朝糾集了阿姆河 與錫爾河流域的所有屬國,組成了一支20餘萬人的聯軍,準備前往攻打唐朝的 安西四鎮。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許諾,誰先攻占的地方,誰就可以管理。高仙芝得到消息後,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主動進攻。751年4月,高 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翻過人蹤罕至的蔥嶺,經過3個月的長途跋涉,一路長驅 直人,深入到阿拉伯帝國境內700餘里,於7月中旬到達了怛羅斯地區。由於阿 拉伯人早就準備對安西四鎮進行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阿拔斯王 朝的哈里發命令錫爾河流域的4萬多軍隊作為先鋒部隊立即趕往怛羅斯地區,同 時又派大將薩利赫率領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幾乎所有屬國的 兵力10餘萬人,急速趕往怛羅斯進行增援,這樣一來,趕到怛羅斯地區的阿拉 伯聯軍總兵力已超過了 15萬人。當時高仙芝所率領的3萬大唐聯軍中屬於安西 都護府的唐軍只有2萬人,另有1萬人是西域當地的拔汗那國和葛邏祿族的軍隊, 在兵力數量上,阿拉伯聯軍占據了絕對優勢。高仙芝指揮下的唐軍是一支馬步混合部隊,所有的步兵均配有馬匹,行軍時 以馬代步,作戰的時候才下馬作戰,戰鬥力極為強大。在與阿拉伯聯軍先頭部隊 的最初接戰中,唐軍依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占據了很大的優勢,一度完全壓制 住了阿拉伯精銳騎兵的勇猛衝擊,使阿拉伯戰士死傷慘重。但阿拉伯聯軍依仗著 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不惜代價地連續發起攻擊,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傍晚之後,葛 邏祿族的僱傭兵見阿拉伯聯軍人多勢眾,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唐軍的步 兵,並且切斷了唐軍步兵與騎兵之間的聯繫,阿拉伯聯軍乘唐軍暫時混亂的機會, 出動重騎兵對唐軍猛烈突擊,唐軍在阿拉伯聯軍與葛邏祿僱傭兵的兩面夾擊下頓 時潰不成軍。不甘心失敗的高仙芝收攏殘兵之後還想再戰,但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 終於放棄了反攻,收攏了散兵游勇後向安西逃遁,途中遇到隨同大唐聯軍一同出 征的拔汗那國的軍隊也潰逃至此,兩支潰軍都是奪路而逃,造成了道路堵塞,唐 軍副將李嗣業惟恐阿拉伯追兵趕到,斬殺了數百名拔汗那國的士兵,而搶先通過。 高仙芝等引殘兵逃至安西時,出征時的2萬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 怛羅斯之戰以唐軍的慘敗而告終,大唐聯軍的3萬士卒幾乎全軍覆沒。阿拉 伯聯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他們的損失並不比唐軍小,傷亡的將士達到7萬人之多, 這個結果這讓阿拉伯人意識到,要征服龐大的唐帝國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於對大 唐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在取得了怛羅斯 戰役勝利後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開始著手鞏固他們在中亞地區的霸權,而難以 翻越的蔥嶺就成了阿拉伯帝國和大唐帝國的天然勢力界線。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