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隱逸

    Explore "隱逸"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EP16 斜風細雨不須歸 - 張志和〈漁歌子〉", "EP12 白雲堪臥君早歸 - 李白〈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系列一‧王維詩】EP16 王維的桃花源(二):何謂「桃花源」",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 EP27__隱士也有兩面評價|劉向仁" and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 EP26__疫情肆虐,我們隱居吧!|劉向仁" from podcasts like ""詩樂狂歡派對", "詩樂狂歡派對", "晨田暮里", "元瓅書坊" and "元瓅書坊"" and more!

    Episodes (5)

    EP16 斜風細雨不須歸 - 張志和〈漁歌子〉

    EP16 斜風細雨不須歸 - 張志和〈漁歌子〉
    張志和多才多藝,能書畫,善歌詞,擊鼓吹笛,無不精工。 其傳世之作僅《漁歌》五首。 今天講的〈漁歌子〉,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闋詞,不但是詩,也是幅畫。 詩人寫漁家生活的瀟灑閒逸,讀來清新質樸, 充滿高蹈澄潔的情意與淡懷逸致的美感。 漁夫不憂慮,不歎窮,自得其樂地過著漁樵江渚的平淡生活。 張志和真是漁夫嗎? 據說他乘船垂釣,不設魚餌,您說怪不怪呢? 且讓我們讀讀張志和〈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篛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節目最後,將播放漢光教育基金會主辦「2022年第17屆舊愛新歡——古典詩詞譜曲創作暨演唱競賽」榮獲進士獎的作品, 由「小麻雀樂團」演唱的《不想回家》。 中間有段排灣族語曲調,大意是: 「山上的小孩,他輕聲唱著:我們都是過客,沒有人是局外人」。 請大家細細欣賞。

    EP12 白雲堪臥君早歸 - 李白〈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EP12 白雲堪臥君早歸 - 李白〈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上一集節目,我們談到李白的「詩仙」和「狂客」的形象。 他好美酒,他愛明月。 月亮是李白面對無邊寂寥時,最忠實的伴侶、知己; 美酒是他承受內心痛苦煎熬時,可以抓在手裡的一根稻草、一杯忘憂水。 難道李白只能和美酒、明月做朋友?當然不是。 雖然李白在當時一般世俗人的眼中,是個志大才疏、不切實際、不知進退的人,但他身邊仍有許多懂得他、欣賞他的人。 例如:他的至交道友元丹丘、他的粉絲小友杜甫,還有「飲中八仙」團隊的伙伴們(醉酒落井而眠的賀知章、玉樹臨風的崔宗之、脫帽揮毫的草聖張旭等)。 我們一塊兒讀讀他的送別詩佳作〈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送別好友,為何詩詠白雲? 詩中「白雲」究竟有何象徵意義? 曲/屈文中 演唱/簡崇元 鋼琴合作/林盈均 版本/2015年11月11日,國家兩廳院——國家演奏廳,《風雅集:男高音簡崇元獨唱會》現場實況錄音 〈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裡,雲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蘿衣。白雲堪臥君早歸。

    【系列一‧王維詩】EP16 王維的桃花源(二):何謂「桃花源」

    【系列一‧王維詩】EP16 王維的桃花源(二):何謂「桃花源」
    擺開對桃花源的盛讚和傾慕,「桃花源」為什麼出現?為什麼這樣一種樂土般的存在卻完全不具特殊性?這既與所有田園經驗、記憶相符,卻又反過來宛若奇蹟般不可再得的傳說般之所在,為什麼如此熟悉、又如此不得?作為隱逸的終極境地,它與山林有何不同?究竟,什麼是「桃花源」?陶淵明創造了什麼、沒有創造什麼?複製了什麼?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 EP27__隱士也有兩面評價|劉向仁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 EP27__隱士也有兩面評價|劉向仁
    大家好!又到了文學欣賞的時間,歡迎與我們一同進入文學的園地。 上一次提到成語「終南捷徑」,可說是隱士追求名利以退為進的一種手段。 再繼續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還是先請芭蕉先生念一首和隱逸思想有關的俳句。 你一定知道我們接續上次的話題,因此,不假思索,立刻念出這首俳句: 鰒釣らん 李陵七里の 浪の雪 (ふぐつらん 李陵七里の 浪の雪) 這首俳句的意思是:想釣河豚 來李陵七里灘 浪濺雪花 在這首俳句中,李陵當是子陵之誤,你用了嚴子陵的典故,依舊是個隱士的故事。 你談到了嚴子陵,你說, 嚴子陵,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屢次請他出仕,他都不答應,跑得遠遠的,一直跑到富春江邊做一個釣魚的漁夫,「所釣不在魚,揮綸以自適」,大熱天的反穿皮襖,劉秀派去的人一打聽,知道有這麼個怪人,就斷定是嚴子陵!後來終於請到京城了,晚上老同學見面聊天聊到深夜,就和皇帝同榻而眠。 清人袁枚對嚴子陵很不以為然,作了一首詩諷刺他:「一著羊裘不蔽身,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隨園詩話》) 隱士的行為有時會超出常理,在歷史上也有兩面評價,看來要當個隱士也不簡單呢! 晉朝的隱士,其實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志趣,不過,有的確實是厭惡官場生活,隱居後,或消極無所求,或致力於文化研究;有的隱居後,仍然關心國家大事,人在野心在朝,如陶弘景隱居山中,從事道、儒、佛的研究,但仍為朝廷謀劃大事,被稱為「山中宰相」。但更多的是「以隱求仕」的假隱居,隱居為出仕做準備,如孔子所說的「隱居以求志」,而非消極無所求。 於是,當時的人時常在心理糾結這樣一個問題:我是去做官呢,還是去做隱士呢?一個奇怪的現象也油然而生,朝廷越想讓某人做官,他越會推辭,說他很看淡功名利祿,一心只想做隱士。結果導致不推辭幾次就體現不出他的價值來了。 再舉幾個魏晉南北朝的例子。 殷浩年少負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酷愛《老子》、《易經》。當時 被那些風流辯士們所推崇。有人曾問殷浩:「將要做官而夢見棺材,將要發財而夢見大糞,這是為何?」殷浩回答說:「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將要做官而夢見死屍;錢本是糞土,所以將要發財而夢見糞便。」當時的人都將他的此番言論認為是至理名言。(《晉書‧殷浩》) 但後來殷浩還是出來做官了,他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很快就做到司徒長史,然而此時他卻突然辭官不做,一時輿論譁然,無數名流紛紛勸他重新出來做官,他都一一予以拒絕,而且一隱就是十年。「於時擬之管、葛。」當時把他評價為管仲、諸葛亮,殷浩不出,天下傳蒼生怎麼辦?可見他在東晉的地位。 十年間,他的名聲達到了頂點,他愈不出,就愈顯高潔,而聲望愈隆,朝廷為了讓他出仕開出的價碼也愈高。最終,殷浩出仕了,永和二年,他出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天下士人淚流滿面,奔走相告,國家有救了。當時的輿論是,以殷浩是否出仕來論斷江左的興亡,殷浩若出,則晉興,殷浩不出,則晉室危矣。 另外一位先隱再出仕的是謝安 。 他從四歲到弱冠之年,士族對他都有極高的評價。但謝安並沒有急於出仕 ,他採取了欲仕故隱、待價而沽的辦法。他拒絕了無數次徵召,甚至因歷年徵召不應,結果惹怒了朝中大臣,被建議禁錮終身。 但這些並沒有嚇住謝安,他繼續過他隱居、吟唱、詩酒、清談的生活。他有時躲在石洞中嘆道:「此去伯夷何遠?」,有時與王羲之、孫綽 等人遊覽山水。一時間,他幾乎成了高潔隱士的象徵。但是,他仍然逃不過明眼人的眼睛。謝安早年在東山隱居養伎,司馬昱說:「謝安一定會出山。他既然能與人同樂,也不能不與人同憂。」司馬昱已經看出謝安未來必然會出山,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當初謝安在東山隱居的時候,自家的兄弟有的已經相當富貴了,家裡經常是高朋滿座,賢達名流絡繹不絕。妻子和謝安開玩笑說:「大丈夫難道不應當如此嗎?」謝安捏著鼻子笑著說:「恐怕我也免不了這樣吧!」 果然,在一代梟雄桓溫的壓力下,他出任桓溫手下司馬。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謝安當初在東山隱居時,朝廷屢次要他出仕,都被他拒絕。後來出任桓溫手下的司馬,上任前要從新亭出發,朝中的官員都來為他送行。當時擔任御史中丞的高靈,也來為他送行。高靈先前喝了點酒,仗著酒意,對謝安開玩笑說:「你屢次違抗朝廷命令,高臥東山。大家都經常議論說謝安不肯出來做官,將如何面對百姓?如今百姓又該怎麼面對你呢?」謝安只是笑而不答。 可見在當時,有隱逸情懷的士人不少,但真正的隱士卻不多。隱逸情懷是人生的一種調味劑,而真正的隱士卻要耐得住寂寞。 接下來,你提到了「小隱」、「中隱」、「大隱」的不同,你說,「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是中國古代的道家哲學思想,這三者之間又有什麼不同呢? 「小隱」——指選擇遠離政壇,歸隱山林的隱居方式,這層的「隱」,依賴於周圍田園山居的環境,以求自己內心深處的「隱」,所以被視為「小隱」。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隱士名人。 商周時期的伯夷、叔齊二兄弟,在周武王決意伐紂時,他們大義凜然,扣馬而諫,然而並沒有阻止武王滅殷的發生,於是二人義不食周粟,隱居首陽,採薇而食,最後雙雙餓死於首陽山,因此被認為是懷念故國的典範,也變成了後來改朝換代後忠於前朝的遺老遺少的代名詞。 除此二兄弟之外,還有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這七人「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醉心沉眠於山水詩酒,肆意瀟灑於紛亂塵世,那份不羈的魏晉風流,讓古今多少人的內心都極為嚮往呢! 還有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淵明,辭職歸故里,隱居不再出仕,悠然自得地過著「採菊東籬下」的田園生活。 他們都選擇了「小隱隱於野」,寄情山水,遠離塵囂。 限於時間,今天暫時先談到小隱,至於中隱及大隱就要留到下一次再談了,歡迎繼續收聽!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 EP26__疫情肆虐,我們隱居吧!|劉向仁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 EP26__疫情肆虐,我們隱居吧!|劉向仁
    大家好!又到了文學欣賞的時間,歡迎與我們一同進入文學的園地。 這些日子,由於疫情,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響,日常作息與生活習慣也隨著改變了! 對於我們老師而言,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教學,因應疫情,不能再用傳統課堂上面對面的教學模式,遠距教學透過各種軟體平台的運用,雖說新奇有趣,急就章的學習卻也是狀況百出呢! 疫情期間,足不出戶,隱居在家,每人都成了隱士,過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 今天我們就在疫情肆虐的日子,談談「隱居」這個話題吧! 首先,當然我們還是要請芭蕉先生念一首俳句,不過,和以往的情況不同,以前的俳句總是會提到一個專有名詞,例如蜘蛛、猴子、菊花、芭蕉、夕陽、富士山……等等,但「隱居」是個概念,整首詩或許並沒有「隱居」二字,但可能包含了隱逸思想。 你沉思了一會兒,不用說,隱逸思想對你而言並不陌生,但怎樣的俳句才能表達出這個想法呢? 你想到貞享二年(1685年)2月, 42歲那一年,你去拜訪三井秋風位於京都西郊鳴瀧的山莊,看到一片梅林,繁花似錦,於是你寫下了這首俳句: 梅白し 昨日ふや鶴を 盗まれし (うめしろし きのうやつるを ぬすまれし) 這首俳句的意思是: 梅綻白花,難道昨日仙鶴,被偷走了 你說,這首俳句表面上似乎看不出所謂的隱逸思想,不過如果熟悉中文典故,看到梅花與仙鶴,必然會想到「梅妻鶴子」的宋代隱士林逋。 你說,林逋這人很有意思,我點點頭,表示贊同! 你繼續說,簡單來說一下他的事蹟吧! 眾所週知,杭州的西湖是有名的遊覽景點,宋代蘇軾寫了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他眼中,西湖無論晴天還是雨天,無時不美。 孤山是杭州西湖中的一座天然島嶼,四面環水,自從唐代東面築起白堤以後,東通斷橋,西接西泠橋,孤山就不再是湖中孤島,於是有「孤山不孤」之說。 孤山雖然不高,卻歷來是觀賞西湖景色的首選之地,被譽為 「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唐宋以來一直是文人墨客踏青郊遊的勝地,文化氣息濃郁林逋(西元967~1024),是北宋時代詩人。早年曾遊歷於江淮等地,後來隱居於杭州西湖孤山 ,由於常年足不出戶,以植梅養鶴為樂,又因傳說他終生未娶,故有「梅妻鶴子」佳話的流傳。 林逋隱居孤山,躬耕農桑並大量植梅,寫出了不少詠梅佳句,其中〈山園小梅〉最為膾炙人口: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這首詩 把幽靜環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韻描寫得極為傳神, 其中「疏影」「暗香」兩句,更成為詠梅的千古絕唱,引起了許多文人的共鳴。從此以後,詠梅之風日盛,如宋代文壇上的幾位大家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楊萬里、梅堯臣等,都寫過許多詠梅詩詞。蘇軾甚至還把林逋的這首詩,作為詠物抒懷的範例,讓自己的兒子蘇過學習。 當年白居易離開杭州後,曾作過一首〈憶杭州梅花,因敘舊寄蕭協律〉:「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相廟邊繁似雪,孤山園裡麗如妝。」 不過,後來林逋的詩掩蓋過了白詩。 除了「梅妻鶴子」佳話的流傳之外,還與林逋的人品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背景有關。 據說林逋生前,隱居孤山, 天聖六年(1028年)去世後,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賜了一個諡號給林逋,稱為「和靖先生」,由此,林逋的名氣就更大了。 說到這,你說,你寫的那首俳句正是暗暗的引用了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因此當然也帶有一些隱逸的思想。 我點頭表示贊同,但我沒告訴你,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傳說,在後代有人提出了質疑,有人認為能寫出【長相思】的人,應該是有相當深刻的情感經驗吧! 且看【長相思】:「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根據當代一些地方史的專家考證 ,林和靖不但有愛情,而且還有婚姻,自然也還有後代,後代子孫繁衍茂盛 ,分為二支。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興旺。另一支則飄洋過海到了日本,成了日本人製作饅頭的祖先,極為傳奇。 據說奉化和日本二支林家,曾在杭州會師,在孤山祖先梅下攝影存證。 「梅妻鶴子」或許聽起來孤高絕塵,但有真情真愛的隱士,或許更貼近真實的人生吧! 當然,這屬於「梅妻鶴子」的後傳,我並沒有告訴芭蕉先生,以免破壞心目中原有的印象! 談完了林逋,你似乎意猶未盡,對於所謂的「隱士」,顯然還有許多的話題想談。 你說中日兩國都有所謂的「隱逸文化」,先從中國說起。 先秦時期著名的隱士,許由、伯夷、叔齊,還有老子和莊子。 西漢初年的「商山四皓」、東漢的嚴子陵;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陶淵明 、「山中宰相」陶弘景、唐朝的「竹溪六逸」 等等,真是不勝枚舉。 這些士人們為什麼要隱居呢? 所謂治世出,亂世隱,得意仕,失意隱,有人追逐名利 ,也有人視功名富貴如敝屣,秉性不同,志向各異。 隱士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有才、不仕。 以許由為例,當時堯已經打算讓位給他,可是他連聽都不要聽,嫌髒了耳朵,跑到溪水洗耳朵去了。一個放牛的老漢正在溪水邊飲牛,一聽許由洗耳朵的原因,趕緊把牛趕到上游,嫌他洗了耳朵的水污染了牛的腸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老漢才是真正的隱士呢! 唐朝的盧藏用想入朝作官,就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一天到晚吟風弄月,搞出一副隱者的清高姿態,皇帝在長安,他就到終南山隱居,皇帝去了洛陽,他就到嵩山隱居,結果大家都稱呼他「隨駕隱士」。就這樣名氣越來越大 ,皇帝派人去請他,一請不來,二請不來,三請四請立馬下山,立刻就跑去做官了。盧藏用的這種求仕手段留下了一個成語:「終南捷徑」。「終南捷徑」成為隱士追求名利以退為進的一種手段。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