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鶯鶯傳

    Explore "鶯鶯傳"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元瓅少年遊】聽戲?聽什麼? EP15__西廂記、拷紅|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2EP18__鶯鶯傳、元稹|元瓅書坊" and "第二季#26 人物誌 : 「愛詩成痴,以詩詞感受世界:趙啟麟 先生」寧在詩中靜,愛於詞裡行 -《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 from podcasts like ""元瓅少年遊", "元瓅書坊" and "閱讀探戈 : 書富比鑑賞會"" and more!

    Episodes (3)

    【元瓅少年遊】聽戲?聽什麼? EP15__西廂記、拷紅|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聽什麼? EP15__西廂記、拷紅|元瓅書坊
    各位喜愛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們曾在第12集中說過,折子戲的誕生,除了原來早就已經有一折兩折的戲曲,不過真正大量的出現是由於明代末期作家們,開始對傳奇劇本進行「縮長為短」的改編。不過真正折子戲發揚光大,則是從演員為表演藝術中心開始,骨子老戲永遠都是喜愛戲曲的觀眾最喜愛的,不管任何一個演員進行演出,對於喜愛這部作品的人,都會一次次的溫習。這樣說好了,如同百老匯的《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在全球舞臺演出已經不下上萬次,可以想見好的戲劇內容,永遠百看不厭。 也基於此一因素,我們有機會欣賞到折子戲,好了,說到折子戲,上週我們已經提及最膾炙人口,同時也是許多男性演員最怕的一齣戲〈夜奔〉,當舞臺上空無一物,只有逃亡的林沖,整折描繪的即是百轉千迴的內心世界,看著蒼茫的月色,聽著林子裏窸窸窣窣的各種聲響,對林沖而言是巨大的聲音與恐慌。上週每一支曲子除了描寫亡命當下的景物,更是內心難以脫困的憤懣與煎熬。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折子戲,則是回歸到北曲雜劇的《西廂記》〈拷紅〉一折。為什麼要選擇此一折呢?以前我們曾經跟大家提及的元雜劇的演出與創作模式,全由一人獨唱到底,畢竟只消一個下午或晚上就可以演完的一本四折,在這個前提下,北曲雜劇相較於南曲傳奇較少被被提煉出一折來進行演出,除非情節動人,否則將故事的起承轉合四個段落演清楚唱明白,實在不需要單純抽繹其中一折來表演。不過呢《西廂記》可就不一樣囉,目前現存的《西廂記》可沒有這麼短,本作品已經被延伸到五本二十一折了。說來已經具備了長劇的表現形式,為何會被延伸為20幾折作品,可見得目前看到的《西廂記》可能不是我們認識的王實甫的作品了。 提及此,我們就不免來溫習一下這部作品,《西廂記》是前有所本,原創IP是唐代元稹的《會真記》,這裏為什麼叫《會真記》而不叫《鶯鶯傳》呢?其實元稹創作此作品根本給他的名字是《傳奇》,但是以「傳奇」為名的,在唐代根本是過江之鯽,《鶯鶯傳》此名稱的出現,基本上已是宋代的《太平廣記》為他取名的。「會真」二字根本就是元稹寫作時,所提的《會真詩》三十韻,才被命名為「會真」。 當然,本作品虛構成份是有的,許多學者都曾經猜測《鶯鶯傳》如此輕易的與張生歡愛,鶯鶯應是教坊妓女;並因張生與鶯鶯愛戀未已,打算前往長安,心知無法留住張生,傷悲慨嘆:「「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 可見鶯鶯深知張生的品性,幾年後崔鶯鶯委身他人,張生再欲求見,鶯鶯決定不復再見:「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這段情感無疾而終。 爾後,趙令畤鼓子詞【商調‧蝶戀花】十二首,演繹鶯鶯與張生的故事,本事仍舊遵循元稹原來的情節,後有更多資料出現,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了官本雜劇《鶯鶯六么》題名;接著是《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中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顏壽馬酷愛雜劇,對戲曲演員王金榜萌生愛意,進而投身劇團演戲,完顏壽馬對自己所習得的戲曲如數家珍,其中就有《西廂記》,可見得早在南宋莫早有人悄悄的改編了《鶯鶯傳》。只是這兩個僅有題目無法得知內容,目前可見改動最多的就屬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了,《董西廂》結構宏偉,情節結構變化多端,將原來不足三千字的傳奇改寫為五萬多字的説唱文學作品,擴充了包含十四種宮調的一百九十三套組曲的有説有唱的長篇,全書分為八卷。同時也更動了張生原來始亂終棄的薄倖漢,成為志誠專一的男子,明知不可為而偏要為之的執着表現了張生「狂」且「呆」的性格。並且讓原來僅僅只是隨侍在鶯鶯身邊的紅娘,熱情活潑的為兩位有情人奔走。除了情節動人,更由於人物生動,為《西廂記》開啟了才子佳人模式的作品。 來到元代末的《西廂記》,為什麼是元末呢?下週我們將會持續跟大家分享。回到紅娘的身上,紅娘可說是整部作品重要的引線人。還記得我們曾經說過戲曲特殊的結構方式,這樣的表現形式就是俗稱的「點線結合」方式。其中情節的鋪陳除了必然要從唱詞與賓白來創造故事,然而人物則是貫串情節主要的能動因子。紅娘獻計讓張生情挑鶯鶯,或者是張生託紅娘傳簡給鶯鶯,以致佳期成就雙方相思之苦,紅娘可說是《西廂記》中的靈魂人物。 本期的折子戲,當然就是要提及這位重量級的人物,從第一本第二折起,紅娘出現讓張生為之驚艷:(末背云)好個女子也呵! 【脫布衫】大人家舉止端詳,全沒那半點兒輕狂。大師行深深拜了,啟朱唇語言得當。 【小梁州】可喜的龐兒淺淡妝,穿一套縞素衣裳;胡伶淥老不尋常,偷睛望,眼挫裡抹張郎。 看似急色鬼的張生,卻是張君瑞在第一折時與鶯鶯一面之緣,驚為天人,第二折看到紅娘,官家丫頭也是齊整,打算上前攀談,自報姓名籍貫與身份,紅娘也不客氣的給個回馬槍:「(紅云)誰問你來?(末云)敢問小姐常出來麼?(紅怒云)先生是讀書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君子『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俺夫人治家嚴肅,有冰霜之操。內無應門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輒入中堂。向日鶯鶯潛出閨房,夫人窺之,召立鶯鶯於庭下,責之曰:『汝為女子,告而出閨門,倘遇游客小僧私視,豈不自恥。』鶯立謝而言曰:『今當改過從新,毋敢再犯。』是他親女,尚然如此,可況以下侍妾乎?先生習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禮,不干己事,何故用心?早是妾身,可以容恕,若夫人知其事,決無干休。今後得問的問,不得問的休胡說!」 根本沒有機會留給張生。當然到了老夫人賴簡後,決定為這對有情人伸出援手,自是成就了佳期。只是涉及男女情事的家醜,在情節的安排上一定會被揭發,也才有第四本第二折的〈拷紅〉。 〈拷紅〉此一折決定了崔夫人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也是展現紅娘的機智。不過更要緊的是,元末的《西廂記》已經不再是一人獨唱到底,儘管每一折都由一個腳色獨唱,但是演出者已經不是元代雜劇表演中由單一腳色演唱,而是根據情節需求決定每一折演唱腳色為何。這麼說來〈拷紅〉一折如此重要的原因除了決定鶯鶯與張生情感的命運,更是由紅娘一人獨唱到底,也是在曲牌安排上十分傑出的表現。 本折由崔夫人揭開「拷紅」的序幕。崔夫人意識到自己女兒「語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體態,比向日不同。」充分說明崔夫人身為母親清楚感受到女兒情感與身體的變化。有了物證自然歡郎所言「我見姊姊和紅娘燒香,半晌不回來。」人證亦在,也是讓閱讀劇本者理解該來的終須來: (紅喚旦科)姐姐,事發了也,老夫人喚我哩,卻怎了?(旦云)好姐姐,遮蓋咱!(紅云)娘呵,你做的隱秀者,我道你做下來也。(旦念)月圓便有陰雲蔽,花發須教急雨催。 紅娘與旦都知事情不妙了,也因此紅娘免不了埋怨起來: 【越調‧鬥鵪鶉】則著你夜去明來,倒有個天長地久;不爭你握雨攜雲,常使我提心在口。你則合帶月披星,誰著你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數多,情性㑳;使不著我巧語花言,將沒做有。 【紫花兒序】老夫人猜那窮酸做了新婿,小姐做了嬌妻,這小賤人做了牽頭。俺小姐這些時春山低翠,秋水凝眸,別樣的都休,試把你裙帶兒拴,紐門兒扣,比著你舊時肥瘦,出落得精神,別樣的風流。 對紅娘而言,你們兩人情意綢繆,我卻是提心吊膽,如此事情拆穿了。小姐你想想老夫人一定認為我在當中穿針引線,才會落得這樣的結果,到時夫人一定會說一切都是我看守不力,惹出了這醜事來。你們兩人「你繡幃裏效綢繆,倒鳳顛鸞百事有。」那我活該「今日個嫩皮膚倒將粗棍抽姐姐呵,俺這通殷勤的著甚來由?」其實怎麼想都不合算,只能默默的承受該受的罪過。 接下來就事一連串的拷問:【鬼三臺】、【禿廝兒】、【聖藥王】連續三支曲子是回應老夫人重要內容,從老夫人賴婚說起,進而說明為何造成小姐與張生兩人彼此歡愛的結果,也是規勸老夫人:「他每不識憂,不識愁,一雙心意兩下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這其間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接下來整段賓白直指崔夫人出爾反爾才造成這種結果: 「當日軍圍普救,夫人所許退軍者,以女妻之。張生非慕小姐顏色,豈肯區區建退軍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卻前言,豈得不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就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張生舍此而去。卻不當留請張生於書院,使怨女曠夫,各相早晚窺視,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來辱沒相國家譜;二來張生日後名重天下,施恩於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嚴之罪。官司若推其詳,亦知老夫人背義而忘恩,豈得為賢哉?紅娘不敢自專,乞望夫人臺鑒:莫若恕其小過,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豈不為長便乎?」 【(麻郎兒)幺篇】世有、便休、罷手,大恩人怎做敵頭?起白馬將軍故友,斬飛虎叛賊草寇。 【絡絲娘】不爭和張解元參辰卯酉,便是與崔相國出乖弄醜。到底干連著自己骨肉,夫人索窮究。 可說是倒打了崔夫人一耙,也同時說服了崔夫人收回告官之命:「(夫人云)這小賤人也道得是。我不合養了這個不肖之女。待經官呵,玷辱家門。罷罷!俺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與了這廝罷。」 創作者更厲害的是兩支【小桃紅】曲子,第一支是小小的損了一下鶯鶯小姐:「猛凝眸,看時節則見鞋底尖兒瘦。一個恣情的不休,一個啞聲兒廝耨。呸!那其間可怎生不害半星兒羞?」許了婚才在害羞,之前怎麼不覺得害羞呢? 第二支也沒放過張生:「既然漏怎干休?是我相投首。俺家裡陪酒陪茶倒撋就。你休愁,何須約定通媒媾?我棄了部署不收,你原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鑞槍頭。」 男女歡情都敢做了,如今老夫人召喚,反而惶恐起來,不正是「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 〈拷紅〉一折可說是崔張二人情感的轉折,也是通過《西廂記》編劇的寫作,讓紅娘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除了情節串連外,將紅娘之口吻、性情、機智寫得活靈活現,筆觸所到之處,亦由淡轉濃,由淺而深,將怨情與關懷交織一塊,更顯得格外委婉有致,那麼我們今天回顧古典戲曲,當折子戲成為重要演出段落時,不論是演員或者是作品本身,都將在演出的當下永垂不朽。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2EP18__鶯鶯傳、元稹|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2EP18__鶯鶯傳、元稹|元瓅書坊
    元稹的《鶯鶯傳》產生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末至二十一年初。在《鶯鶯傳》的篇末,元稹已明確地作了交待:「貞元(甲申)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予於釋安裡第,語及於是。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歌》以傳之。崔氏小名鶯鶯,公垂以命篇。」這裏清楚交代了在九月,李公垂李紳,元稹向李紳「語及於是」,也就是對李紳說了崔鶯鶯的故事,爾後,李紳根據他的講述始作《鶯鶯歌》,元稹應是看到這首樂府詩的完成寫成此傳的。 《鶯鶯傳》中對於崔鶯鶯的出場,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崔鶯鶯這樣一位儀態端方、敦厚深情、含蓄內斂的女性形象。鶯鶯有超凡出眾的才華,但她藝高而不浮,恃才而不露。元稹對鶯鶯的評價是:「大略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於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豔幽邃,恒若不識喜溫之容,亦罕形見。」 初見張生,鶯鶯在母親的再三催促下,方淡妝出場,以其含蓄矜持給張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張生「求索再三,終不可見」,即便張生「自以文挑」,鶯鶯「亦不甚睹覽」。與張生再相見,也是「凝睇怨絕」,張生「以詞導之」,不但不答,而且終席無一語。並且鶯鶯「善屬(ㄓㄨˇ)文」,鶯鶯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也是比較委婉、含蓄的。 相較於張生,他初見鶯鶯,作者如此描述:「顏色豔異,光輝動人。張驚,為之禮。」短短兩句話,充分展現了鶯鶯的美貌,張生為之驚艷。即使文章開端對張生的形容是:「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一個「終不能亂」的男子看到平凡的女子,應該是保持著風度,淡淡招呼一聲;只有見到心儀的美女,才會驚慌失措,慌忙起身行禮,態度謙恭。在文中,作者毫不掩飾張生對鶯鶯的一見鍾情是源自鶯鶯的美貌,至於品德、才學也就不在考慮之列。 張生以詩寄情,鶯鶯芳心萌動,她托紅娘傳詩箋回應張生,以《明月三五夜》詩作答:「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首詩表明了鶯鶯第一次願意從恪遵的教養走出來,第一次面對張生對她情意,張生依詩旨而來,鶯鶯仍舊「端服嚴容」,委婉向張生說:「以禮自持,無及於亂」;對於張生的西去,她通過「獨夜操琴,愁弄淒惻」來抒發心中的哀怨;在回復張生的信中她也表達了對張生見異思遷的顧慮,卻說得相當含蓄:「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對這段感情鶯鶯期待張生是可以遵守盟約,而隨後,張生立即展開了對鶯鶯的熱烈追求,先是私下向鶯鶯的丫鬟紅娘表達對鶯鶯的愛慕之情。最初聽聞此事時,紅娘是「果驚沮,潰然而奔」。然而第二天,紅娘卻找到張生說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洩。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一個羞澀的小丫鬟怎敢操控主人的終身大事,這句話很明顯是鶯鶯借紅娘之口向張生傳達自己的想法他們的感情是建立在求婚迎娶上。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這時崔鶯鶯的期望是讓張生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 但張生卻說:「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時絝綺閒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可見得他對明媒正娶這回事不是那麼熱中,理由是,一「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即是這是不合他面對事情的方法;第二,自宴席之後,「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是順著求親的過程大概是要等到天荒地老了。深究起來這兩個理由,可以看出這段感情的萌發,張生對這段感情其實並非至純至真,反而是存有一定的僥倖心理,終究只是想一親芳澤,與崔家小姐暗通款曲而已。再到綴《春詞》亂崔,攀援杏花樹達於西廂,這個時候一心盼望與崔鶯鶯私會的張生事實上已經完全置「禮」也顧不上了。如此不循正理的回答顯然是張生急於欲望的滿足。可以看出從這段兩性關係建立的初始,張生對於鶯鶯就是欲多於愛,雖然他沒有明確拒絕,但是婚姻這時顯然不在他的考量之中。 至於在元稹筆下的張生原本是風度翩翩,恪守禮教之人,卻在遇到崔鶯鶯時,竟有了顛覆性的改變,從求索於「枯魚之肆」到私會鶯鶯於西廂,「不及於亂」已不復存在。那麼崔鶯鶯原來的「終夕無一言」,一開始的矜持與羞澀,在收到張生酬詩深夜私會,卻在見面後又義正辭嚴的予以勸告與拒絕,既是以禮相待為何要「深夜私會」呢?可見得鶯鶯在情感上的糾結與無法正視奔放的情意。卻又在數日後,「張生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為哉?」並枕重衾而去。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然而修謹以俟。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不復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瑩,幽輝半床。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於茵席而已。」 後來張生離開鶯鶯決定參加科舉考試,鶯鶯已然隱隱然感覺到訣別即將到來,直言張生:「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同時又對自己自薦枕席的行為表示羞愧和悔恨「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託。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明侍巾幘。沒身永恨,含歎何言?」另一是張生科考失利滯留在京城時,鶯鶯的回信內容是將彼此發生情感的來龍去脈加以敘述,由此可見這是在真實事件基礎下所撰寫的唐傳奇。也是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曾直指定論:「鶯鶯傳為微之自敘之作,其所謂張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無可疑。」 文人間傳聞紛紛,元稹借張生之口斷絕與崔氏的關係,他們也各自男婚女嫁,爾後,「張生」曾以表兄的身份請求見面,但崔氏始終不願再見,捎給張生一詩:「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最後「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短短兩句話也註定了張生和鶯鶯終將分離的結局。 張生對於人生的選擇是走向科舉之路,若想行得通此路,他必須得尋求援手與庇佑,儘管鶯鶯是名門之女,只是雖為名門已非望族,在社會上已難產生影響,尤其張生兩次科舉,皆敗北而歸,恐怕與崔家無法援手有很大關係。因此,張生只能捨棄鶯鶯而別選一門有利於自己仕途奮進的親事。張生負心後,「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認為張生對鶯鶯的「始亂」是感情的一時衝動,而把張生對鶯鶯的「終棄」當成是他理智的選擇,如此開脫,也正是唐代門閥作祟下的結果,崔、張感情故事代表了唐代士子與沒落貴族女性間普遍的婚戀現象,直到金代的諸宮調作家董解元,為《鶯鶯傳》改寫為《董解元西廂記》摒棄了鶯鶯是「尤物」的觀念,把「始亂終棄」的張生改寫成對愛情執着追求的情種,着力刻畫了一對青年男女渴望愛情追求婚姻自主,提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皆成了眷屬」的理想與願望,也開啟了清代金聖嘆所推崇的六大才子書,王實甫《西廂記》雜劇的雛形,不再抱恨以終,成就了才子佳人美好的故事結局。

    第二季#26 人物誌 : 「愛詩成痴,以詩詞感受世界:趙啟麟 先生」寧在詩中靜,愛於詞裡行 -《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

    第二季#26   人物誌 : 「愛詩成痴,以詩詞感受世界:趙啟麟 先生」寧在詩中靜,愛於詞裡行 -《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
    《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文章: https://reurl.cc/5oxKeR 這集節目中,我們用了鄧麗君與王菲兩人各自演唱的《清平調》做轉場,節目更是一人演唱一句與大家道再見,不知道年輕朋友聽不聽得出來分別是誰的聲音呢? 你們是否體會過與愛人離別感到心痛,這痛的撕心裂肺,痛到心碎難癒,成日鬱鬱寡歡? 聽看看趙啟麟先生述說他最愛的《千秋歲·水邊沙外》,娓娓道出人生的陣陣哀愁,卻又心碎得哀戚迷人。 非常榮幸邀請到啟動文化的特約總編輯,也是《大人的詩塾》作者「趙啟麟先生」接受我們訪談,他對詩詞的熱愛與專業,使他在編《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時不僅花上三年時間,寫下筆記時達到驚人的250萬字,怎能不大感佩服。 不單如此,他更是出版界低調的大人物之一,大家所熟悉的博客來媒體Okapi可是趙啟麟先生協助創立呢,也在《書架發福了》、《詩詞扭蛋機》、《關鍵評論網》上有的精采文章與讀著們分享。 今天,趙啟麟先生要跟我們談論「他與詩詞的邂逅」、「古代詩詞與文人的生動故事」、「如何成為真正文青,寫下詩詞」,還有更有趣的,就是如何將「古詩詞融入生活,帶入親職教育呢?」 這集節目中,趙先生告訴了我們,你可曾知西方童話故事與東方古詩是如此相似? 其實童話與詩詞皆含蘊多層的讀法,只看你如何感受。 趙啟麟先生說道,「每一個童話故事都是受傷的小孩,如何在讀童話中撫慰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 我則相信,透過讀詩,便能撫慰心中滿是憂愁的傷痕。 因此當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相遇糖果屋的小孩們,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呢? 談起詩詞,不單是文字,閱讀的是自己的心境,也是看待塵世的方式。 若談塵世,如何重讀「王國維」《人間詞話》體悟人生三境界? 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柳永的《鳳棲梧》:作者: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辛棄疾的《青玉案》: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原來這正是完美詮釋「譚獻」《復堂詞話》序中所言, 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 趙啟麟先生將為我們解說品詩三境界,帶你讀詩體人生。 當詢問我們該是如何從生活中愛上詩詞? 原來文賦中就給了答案,只是以前讀不不懂,長大才懂了。 如何寫出好詩詞? 原來「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早就一語道破,只是我們遺忘了。 好詩好詞境界不在大小,在於真,我們長大了體會到「晏幾道」實在太過愁苦,蘇軾啊~蘇軾~這詞實在與眾不同的引人眼紅啦? 趙啟麟先生將在本集的節目中,帶來生動又豐富的古詩詞,豐富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精彩了生活。 至於他最愛的文人除了秦觀還有誰呢?就請聽下去囉。 果真,「詩詞,作以做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閱讀了多少詩詞,就有多少種感動的可能。」 最後,在收聽前,與大家分享趙啟麟先生最喜愛的文人「秦觀」所帶來的《千秋歲·水邊沙外》,以及他於節目中分享的詩詞吧! 《千秋歲·水邊沙外》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魏晉‧ 「陸機」,《文賦》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唐‧ 「元稹」,《鶯鶯傳》,又稱《崔鶯鶯傳》 待月西廂下,近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宋‧ 「蘇軾」,《虞美人》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宋代·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