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殖民地

    Explore "殖民地"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左禍百年|中國國殤|#馮崇義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40204", "相信習近平|台灣變香港?!|#吳嘉隆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40113", "歷史回顧-以巴衝突懶人包番外篇: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其實是同宗同源?!", "深讀歷史-澳洲如何從英國監獄變成移民天堂、南半球最發達國家?(III)" and "深讀歷史-澳洲如何從英國監獄變成移民天堂、南半球最發達國家?(II)" from podcasts like ""華視三國演議", "華視三國演議", "五穀雜良", "五穀雜良" and "五穀雜良"" and more!

    Episodes (36)

    左禍百年|中國國殤|#馮崇義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40204

    左禍百年|中國國殤|#馮崇義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40204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是現代文明的毒瘤和陷阱?列寧主義的黨國極權制度和中國君主專制有什麼不同?而中國的「向西方學習」,為什麼會誤入歧途「以俄為師」?中國的黨國極權制度,今天還能生存壯大,難道不是因為馬列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嗎?是否應當像清算法西斯主義那樣清算共產主義?! 精彩訪談內容,請鎖定@華視三國演議! 本集來賓:#馮崇義 #矢板明夫 主持人:#汪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 #馬列主義 #黨國極權 #共產黨 #習近平 電視播出時間 📺華視主頻12頻道 首播 週一、週二 06:00 📡華視新聞資訊台52頻道 首播 週六、週日15:00 📱YouTube三國演議頻道 首映 週六、週日15:00 請鎖定 @華視三國演議 專屬YT頻道: https://pse.is/cts3scompany_YT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ts3scompany APPLE Podcast: https://pse.is/3Talks_AP Google Podcast: https://pse.is/3Talks_GP

    相信習近平|台灣變香港?!|#吳嘉隆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40113

    相信習近平|台灣變香港?!|#吳嘉隆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40113
    最近台股黃金交叉超越港股逾千點,香港是如何從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情報中心,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而香港的沒落,也反映出中國的大國崛起時代結束嗎?港幣還有其存在必要嗎?這樣的衰落是結構性或是週期性?香港曾是中國對外改革開放的窗口,現在習近平要閉關鎖國,香港是否失去了它對中國的意義和功能?CEPA執行20年,造成香港內地化,台灣從中借鏡學到什麼?! 精彩訪談內容,請鎖定@華視三國演議! 本集來賓:#吳嘉隆 #矢板明夫 主持人:#汪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 #港獨 #習近平 #重啟服貿 #黃金交叉 電視播出時間 📺華視主頻12頻道 首播 週一、週二 06:00 📡華視新聞資訊台52頻道 首播 週六、週日15:00 📱YouTube三國演議頻道 首映 週六、週日15:00 請鎖定 @華視三國演議 專屬YT頻道: https://pse.is/cts3scompany_YT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ts3scompany APPLE Podcast: https://pse.is/3Talks_AP Google Podcast: https://pse.is/3Talks_GP

    深讀歷史-澳洲如何從英國監獄變成移民天堂、南半球最發達國家?(III)

    深讀歷史-澳洲如何從英國監獄變成移民天堂、南半球最發達國家?(III)
    歷史上的澳洲,最早是一塊只有各種奇特動植物生長的未開發之地, 慢慢的人類其中一支也許透過冰河期踏上澳洲大陸; 隨後隔離了成千上萬年,直到大航海時代,澳洲才正式登場世界舞台。 不過當今這個南半球最發達的國家, 竟然曾經是一個大型監獄?

    EP112(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何在美洲「逆轉敗」??|喬治華盛頓如何成就其不朽的榮光??

    EP112(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何在美洲「逆轉敗」??|喬治華盛頓如何成就其不朽的榮光??
    ※※本集節目感謝康軒文教事業贊助播出※※ 參考書目:《時代的驚奇:華盛頓如何形塑自己成為革命的象徵、共和國的領袖》,作者:約翰.羅德哈莫;譯者:陳信宏。 這集我們會談到: 1.美國獨立戰爭持續八年,大概可分為哪三個階段?? 2.美國獨立戰爭第一階段,喬治華盛頓輸到脫褲?如何止敗? 3.美國獨立戰爭開打三年後,富蘭克林終於拉到何國的幫助? 4.英國殖民時期樹敵眾多,讓美國獨立戰爭得到哪些國家幫助? 5.辛苦打贏了美國獨立戰爭,喬治華盛頓竟然一無所求?? 6.喬治華盛頓不戀棧權力?終其一生僅追求其榮譽?? 7.18世紀神奇的「放血療法」,喬治華盛頓因放血而死?? 8.喬治華盛頓有多高尚的道德情操?為何堅持不繼續連任總統? 9.喬治華盛頓在總統告別演說時,為美國提出了哪四個忠告? 10.如何從喬治華盛頓身上學習有用的「人際智慧」?? 【背景介紹】 美國獨立戰爭,主要始於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壓迫性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從而決定以武裝革命尋求獨立,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戰爭結束後美國脫離大英帝國和英國皇室的統治,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請贊助我一杯咖啡,感謝您的贊助,讓我們能走得更遠、更久💕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f7e7e438-ba35-4962-85bb-8747fdea113b 【主持人】Joe、Anna、Fana ※追蹤、訂閱《Life~生活誌》 IG:lifejournal_podcast 業務合作:redstong@msn.com 各大平台節目連結:https://linktr.ee/life_podcast

    EP112(三)【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美式咖啡」為何成為愛國的象徵?|美國獨立戰爭—美國的「國父們」如何改變局勢、逆轉戰局?

    EP112(三)【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美式咖啡」為何成為愛國的象徵?|美國獨立戰爭—美國的「國父們」如何改變局勢、逆轉戰局?
    ※※本集節目感謝康軒文教事業贊助播出※※ 參考書目:《時代的驚奇:華盛頓如何形塑自己成為革命的象徵、共和國的領袖》,作者:約翰.羅德哈莫;譯者:陳信宏。 這集我們會談到: 1.喬治華盛頓打完七年戰爭之後,開始回家種田?? 2.英法七年戰爭讓英國入不敷出,英國如何解決缺錢問題? 3.閒聊:世界最幸福國家排行,可看出人民對國家認同感? 4.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徵收各種稅,殖民地人民如何因應? 5.1770年發生「波士頓大屠殺」!事件經過為何?? 6.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波士頓茶葉事件」 7.美式咖啡的由來—喝美式咖啡為愛國的象徵?? 8.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仗由哪一方旗開得勝呢?過程為何? 9.喬治華盛頓為何能當上美國獨立戰爭最高總指揮? 10.喬治華盛頓如何用以退為進、勉為其難獲取更高權力? 11.喬治華盛頓用何種方式訓練當時軍紀敗壞的民兵? 【背景介紹】 波士頓茶葉事件(Boston tea Party),是美洲殖民地的地方反抗組織「自由之子」所發動的抗爭運動,反對英國在殖民地的徵稅與壟斷貿易,並登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茶船,將全數茶葉盡數傾倒。 西元 1773 年英國授予經營不善的東印度公司壟斷北美茶葉貿易的特權,引發殖民地茶商的不滿,釀成「波士頓茶葉事件」,英政府則擬定嚴格的法令懲罰殖民地人民,反而引發更激烈的衝突,終演變成獨立戰爭…..。 請贊助我一杯咖啡,感謝您的贊助,讓我們能走得更遠、更久💕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f7e7e438-ba35-4962-85bb-8747fdea113b 【主持人】Joe、Anna、Fana ※追蹤、訂閱《Life~生活誌》 IG:lifejournal_podcast 業務合作:redstong@msn.com 各大平台節目連結:https://linktr.ee/life_podcast

    EP112(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少年土豪」華盛頓如何從常敗將軍邁向「美國國父」之路?|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愛恨情仇?!

    EP112(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少年土豪」華盛頓如何從常敗將軍邁向「美國國父」之路?|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愛恨情仇?!
    ※※本集節目感謝康軒文教事業贊助播出※※ 參考書目:《時代的驚奇:華盛頓如何形塑自己成為革命的象徵、共和國的領袖》,作者:約翰.羅德哈莫;譯者:陳信宏。 這集我們會談到: 1.喬治華盛頓為英國鐵粉,為何從未到英國讀書? 2.16歲即當上土地測量員,對喬治華盛頓帶來什麼影響? 3.喬治華盛頓如何在哥哥死亡之後,一步步邁向成功之路? 4.北美殖民地與明鄭、清領時期的台灣有何相似之處? 5.喬治華盛頓為何年紀輕輕可擔任英國信使的大任? 6.喬治華盛頓為「英法七年戰爭」開了第一槍!? 7.喬治華盛頓的第一場勝仗??謀害法國使節?? 8.在第一場勝仗之後,喬治華盛頓開啟「常敗模式」? 9.喬治華盛頓對英國的熱愛在英法七年戰爭之後如何幻滅? 10.英國和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之間有何深層的矛盾情感? 11.喬治華盛頓的婚姻及小八卦,愛上自己好友妻子?? 【背景介紹】 喬治·華盛頓,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的陸軍總司令。於1789年成為美國首任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在接連兩次選舉中,均獲得全體選舉人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至1797年,為至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所有選舉人團支持而當選的美國總統…..。 請贊助我一杯咖啡,感謝您的贊助,讓我們能走得更遠、更久💕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f7e7e438-ba35-4962-85bb-8747fdea113b 【主持人】Joe、Anna、Fana ※追蹤、訂閱《Life~生活誌》 IG:lifejournal_podcast 業務合作:redstong@msn.com 各大平台節目連結:https://linktr.ee/life_podcast

    ep119-1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正統主義 敬虔運動 本義與霝意解經 galigongbible

    ep119-1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正統主義 敬虔運動 本義與霝意解經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在非拉鐵非時期中,我們會發現教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對神學追求與辯證,一部份是以服事走在前面領人認識上帝, 🔳歸正運動後半段 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 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 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當路德談到信心時,他所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的活潑的關系,但歸正運動後進入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係彷彿被遺忘,正統主義擁有精細地界定的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崇拜時的講道變得乏味,變得很規條化。 👉若今天教會將聖經過度解釋,或解釋過度延伸或過度保守,都不合適,也就是過度客觀或過度主觀都不合適,一切解釋需以上帝在歷史中的計劃為主觀論點(一直強調,聖經要整本看) 🔳敬虔運動 ad1670年,一位德國西南部 法蘭克福(Frankfort)牧師史賓納(Philipp Jacob Spener)召聚了一小組信徒在他家中讀經、祈禱,彼此鼓勵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某教會的教材:活潑的生命?),他稱這小組聚會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但不久,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迫使他離開法蘭克福被迫轉到柏林,也同樣的組織更新團契。不過,更有力的影響,乃在他所寫的一本名為《渴慕敬虔》(Desideria)的書,清楚地期望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摒棄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 在這種更新運動展開的初期,正統主義的神學家已感到不安,當這運動漸漸擴大時,正統主義便公開反對敬虔運動。 (👉能推翻就是革命,不能推翻就是造反) 然而,在追求敬虔的生命中,敬虔主義者卻漸漸將信仰變得「極度個人化及內在化」。於是,敬虔主義與關懷社會、文化的活動「脫節」了,有時甚至對立起來。不過在神學上,敬虔主義所帶來的問題是,「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為一談」,ex 基督教順口溜:順服就蒙福,增加奉獻就增加收入,作主工不空空; 延伸/霝意與本義解經的不同,掌握神的真理,主觀經歷當然很重要,但主觀經歷卻不能成為真理的依據。可以說敬虔主義將基督教的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從這個角度看是助長了啟蒙運動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對於日後自由派神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1618-19 改革宗以加爾文為核心的荷蘭多特會議的50年裡,正統主義的規條化和僵化,只有讀聖經,操練敬虔操練(禁食,禱告,讀經,奉獻,刻苦自己),使基督徒又成為中世紀修道院的出世生活。 👉今天,人人皆祭司,人人都有一張嘴,個人化,去中心化 👉反客為主ex:瑪三10:萬軍之亞威說:「你們(=以色列)要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全部送入倉庫,使我(=上帝)家中有糧;借此試驗我,看我是不是為你們敞開天窗,把福氣倒給你們,直到充足有餘呢。」 若為需要的團體奉獻,上帝反過來為他預備,這是好事,若以主觀分享引用瑪三10-可以,若成為客觀教導-要小心,請記得看前後文上帝在生氣什麼。 👉敬虔主義者 解釋/引用聖經過於主觀,等同拿聖經(=論語)為自己背書,如同今天某些教會中的小教皇,若引用經文教導過度主觀,自然會產生不適切。 🔳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抬頭 正統主義不單刺激了敬虔運動的產生,也間接地刺激了啟蒙運動的開展。因著正統主義對於任何神學思想的偏差都不能容忍,在教會內常引起爭端,使基督徒彼此相殘(=彼此指控為異端),教外的知識分子便對基督教的道理能抱一種輕蔑的態度(狗咬狗一嘴毛/站高山看馬相踢),並且也使他們覺得應該彼此容納,你持你的看法,我抱我的見解,彼此尊重,而不應該強硬確立自己所持的見解才是真理,漸漸,正統與敬虔開始懷疑,到底有沒有絕對真理這回事,於是調合中立的「相對主義」便開始形成。 另一方面,正統主義神學家常常強用理性去確立、証明聖經的真理。這樣便引起了教外的知識分子力求用理性去批判聖經真理,以求推翻它的可信性。慢慢地,理性批判成了最高權威,啟蒙運動的主要精神便是理性批判是萬能的。於是人開始用自己的理性架構去規限神的啟示。 當正統主義間接地刺激啟蒙運動的開展,而啟蒙運動的出現,其實是反映了歐洲整個文化的蛻變。 18世紀啟蒙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波及廣泛而持久,因而有“啟蒙時代”之稱。主要代表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般而言,啟蒙思想有兩大特點: 1、反對宗教,宣揚理性與科學的權威。 所謂啟蒙思想家將社會和人民的不幸,歸因於宗教信仰(=迷信)。他們堅持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如神學、基督教道德等等應該統統打倒。他們認為以經驗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學能夠使我們正確認識自然,增長知識,破除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 2、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民主與法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南歐不敬虔,北歐看聖經,反社會的左派興起) 啟蒙思想家們認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思想家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來結束”專制統治"。 🔳理性主義-自然神論 啟蒙運動傳播產生的重大後果之一就是理性主義在宗教領域的發展,英國的自然神論是這一時期 頗為流行的思想,它是科學知識突飛猛進下的產物,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反對過分執著的宗教信仰。自然神論者把上帝從這個世界中逐出,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他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至少不反對這個預設,只是認為 他在創造世界、為世界制定了自然規律之後,便不再干預世界的發展。世界如今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就如一部由上帝上了發條的機器,啟動後便自行運作,毋須借外力推動。自然規律是上帝設置在人間的內在理性,人只須探求自然規律,不須直接探索上帝。 一切超越理性的信條實際上是未經証實便被相信了,擺脫迷信就是自由,只有有理性的思想家才是自由的思想家,用迷信來束縛人的思想者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一切在啟示中晦澀不明或超越理性的都是迷信的、無價值的。於是,神跡自然是被否定的。 🔳理性主義-解釋聖經 一個重要的發現,便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發現,無論我們抱多懷疑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事物,有一件事無論怎樣也無可置疑的,便是人類的思想。我可以懷疑外在的世界是否存在,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但我卻不能懷疑一件事,就是那正是懷疑的我是真實的。是誰在懷疑?是我(=保羅:裡面的我)!而達到這「穩固的結論」,完全是倚賴人的理性思維。正因如此,人的理性思維是一切信念的基礎。因此,任何事與物不能通得過我的理性批判,我便不會相信。於是,理性成為一切真理的依據。而就這樣,歐洲人便開始用理性作為尺度去批判神的啟示。他們要求神用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啟示人,任何啟示他們認為不合理性的,他們便不能接納,聖經的權威便受到嚴重的質疑。啟蒙運動可以說對教會傳統的信仰發出很大的挑戰。而當時很多的信徒也陷入信心的危機中。同時,教會的神學思想也開始轉變。自由主義神學便在這時候產生的。 🔳英國的敗壞與復興-理性主義極緻 社會方面,ad1700年至1750年間,英國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這時,雖錢財充足,百姓繁衍,道德卻是薄弱非常。(理性主義,主觀價值,道德無法驗證,但金錢可以驗證,造成金錢至上) 教會方面,此時的英國教會──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她自身也陷入形式主義(=正統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而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那個時代人們相當輕視信仰。個人信仰解體 導致道德標準的墮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 👉基督的見證人只窩在教會,而沒有走出教會 🔳自由傳道者-福音派 約翰衛斯理 正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開始呼喚罪人悔改。他們不在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他們不受教區的限制,可以自由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他們是體制外的自由傳道者,這個運動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由於當時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教會講壇信息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他們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聽從教訓,接受牧養,這個新的屬靈運動於是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 福音主義運動三大領袖在英國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 ─1791)、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兄弟,在美國有喬治﹒懷特菲德(Judger Whitefield ,1714─ 1770),他們出現後日益壯大,匯成一股洪流。 👉他們都沒有受神學院裝備,哈哈哈 在牛津大學念書時,約翰努力過簡樸生活,強調對窮人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因此他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慈惠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按照新約聖經管家的觀念,沒有人真正擁有什麼,他不能宣稱自己是某樣財富的合法主人,他所“擁有”的只是上帝交付他代為管理而已。倘若一個人將上帝交他托管的據為己有,他便是偷竊了上帝的東西。1730年代,約翰與查理及懷特菲德等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從事慈惠工作,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務性學校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守一定的規則,因此人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or 循道會/循理會) 👉福音派:霝修+社會工作 1738年5月24是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發現,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仆,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 👉ep118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上帝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ad1512 ~ 1738,由馬丁路德到約翰衛斯理,事隔226年,再次有人想起來「因信稱義」 約翰所教導的重生經歷,為人提供了一種更為簡明、又更易鑒別救恩確據的方法。只要我們內心經歷聖靈的充滿,獲得某個超自然的內在體驗,便可以肯定自己是已蒙上帝拯救的人了。宗教經驗是辨別信仰真偽的確據。 👉(因信稱義屬非理性嗎??) 約翰﹒衛斯理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講員,也是一位極有恩賜的組織家。1739年,他成立了第一個循道派會社,建立第一座小禮拜堂。他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的事業徹底改變了英國中、下層階級的信仰狀況。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的社會見証,關注社會 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集體罪惡,認為這是與福音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于是認可犯罪。” 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過,福音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在社會的普羅大眾層面,對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就在各地教會復興熱潮蔓延的同時,自由主義神學卻悄悄地占據了神學研究的大半壁江山,而各種反基督教思想也在學術界滋長。 🔳北美覺醒運動 促成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的主將是愛德華滋(1703─1758),在他的領導下,1734年在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北安普敦發動。作為牧師的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因信稱義的道理,他在講道中生動地描述並力勸罪人盡速逃避了神的震怒,。很快教會有了屬靈的復興,人人都關心永生的問題,一年間超過300人決志歸主。接下來的幾年間,新英格蘭的不同地區都發生大復興,信主之人多如潮涌。 這次大復興同時伴隨有強烈的感情和身體表現,如1741年7月8日愛德華滋在恩菲爾德布道,經文是《申命記》32:35“他們失腳的時候近了”,題目是《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講道時常被會眾的大喊大叫打斷,男男女女在地板上打滾,哭喊聲甚至蓋過了講道的聲音,據說有人緊緊抱住教堂的柱子和欄杆,顯然是在那一刻感到他們正往地獄滑落。整整一夜,該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求神拯救的呼喊。 👉像不像現在某牧師佈道場面? 在大覺醒運動中,懷特菲德的作用甚大。他是一個旅館主人的兒子,幼時生活貧困,被約翰﹒衛斯理引進他們的“聖潔團”,他很有講道的恩賜,甚至有人指責他把會眾弄得癲狂了。他前后7次在美洲旅行布道,懷特菲德訪美的一個目標,是喚醒牧師。“會眾何以這樣死氣沉沉?”他率直地解釋:“是因為向他們講道的人是死人。”在大覺醒運動中“死人”活了過來,開始走出來復蘇他們的會友。 第二次覺醒運動是一個扭轉教會整體面貌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教會平民化(或稱平信徒運動)的重要階段。大奮興運動是平信徒所推動的,特別是那些受過教育的中產階層的平信徒,他們不愿接受教會里的建制,包括教會組織、宗派禮儀、神學教義的約束,要求自由地實踐信仰。他們成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推展各樣事工。他們將事工範圍定位某幾項如佈道、服務等專業上,這些工作都與神學討論無關,因此不用牽涉傳統的教義和禮儀,更用不著受過訓練的專職教牧人員負責。 福音機構推動各種社會改良與救濟事業,如禁酒運動、廢奴運動。此外,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這兩種事工都是新興的,不易為個別宗派與堂會獨力承擔,故由福音機構統籌倡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十八世紀末興起的主日學運動,就是針對失學兒童設立的﹔而“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則是專門針對青年的需要而開展的事工。 🔳🔳普世差傳 天主教的宣教與十六世紀世界上舉足輕重操有海上霸權的國家都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代表,隨著這兩個國家的艦隊遠征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天主教的勢力也伸展到這些地區,開始宣教和植堂工作。待1世紀後,新教站穩腳步,荷蘭、英國等更正教國家要到十七世紀才掌控了海權,所以更正教的宣教工作開展較晚。 英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有“日不落國”之稱,故它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大的輸出國。 十九世紀基督教海外宣教的歷史,對很多宣教工場的國家民族而言,并非光輝燦爛的一頁,基督教被視為白人文化征服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民族獨立運動迅速展開,很多國家努力擺脫歐美文化的控制,尋找獨立的民族和文化身分。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致力復興傳統的文化及宗教。對這些地區的基督徒而言,如何洗脫基督教作為文化帝國主義象征的形象,將是基督教能否在宣教工場生根建造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課題。 福音奮興運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近代新教宣教事業的興起。十七世紀荷蘭政府錫蘭、爪哇和台灣,新教宣教事業也隨之開始。大規模的海外宣教事工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 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1761─1834)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他出身鞋匠,成為浸信會的牧師,屬加爾文派,相信有限救贖論,這或可扭轉某些人對預定論者的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加爾文派既然主張上帝已經預定什麼人得救,什麼人滅亡,那人便不用傳福音,更不用從事宣教工作了。威廉﹒克里很早就有向異教徒傳福音的異象,對教會一直忽略這個使命而深感不滿。他在1791年寫成小冊子《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人民歸正》,指出耶穌頒布的大使命對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有效,教會必須成立組織,派遣宣教士。自威廉 克里(1761-1834)起,全球開始出現超宗派的國外布道的浪潮,或個人,或差會,前仆後繼。十九世紀達至高峰,尤以英、美、歐等地域的宣教士往亞洲及落後地區,李文斯基、戴德生、宣信等人身體力行,推動眾教會履行大使命,藉信心宣教,把福音傳遍了地極。 倘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1850年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1835年,宣教士首次登陸日本。由此可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之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士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 由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1860年中國全境向福音開放。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里奠定根基。 其次,宣教運動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宣教運動的直接導因大奮興運動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因此合一意愿較強。而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因此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是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 🔳🔳復興浪潮中的人物 🔳巴哈 巴哈在十歲時成了孤兒,他必須依賴他的長兄來撫養,也因此他很快學會了獨立的生活。憑著他對音樂的嗜好,在十八歲時,他就成了一位公爵家里的風琴師,22歲時就出任一所禮拜堂的風琴司琴。曾經有人聽過他的演奏之后說:那個彈奏風琴的人一定是天使下凡,不然的話就大概只是巴哈本人了。 1723年,巴哈決定放下出名和賺大錢的機會,專心在德國的聖多瑪教堂出任風琴師與指揮詩班。他一直擔任此工作到1750年去世為止。可見他認定音樂是用來服事上帝的,也因此認定必須用一種 事奉主的心志來從事音樂的工作。 巴哈寫了許多的音樂,在他和作品里往往會看到他在開始的時候用拉丁文寫的兩個字母──“JJ”﹔這兩個字母所代表意思即為“耶穌幫助我”,然后他就在這樣的禱告里面來從事他的創作。當他寫完這首音樂的時候,他就會在樂曲的后面又寫上一些拉丁文的字母,就是“SDG”﹔這三個字母的意思是“榮耀都歸給上帝”。帶著這樣心情從事音樂的創作,我們可以想象這一位如此了不起的音樂家,是多麼敬虔的一位信徒。 巴哈出任聖多瑪教堂的風琴師和詩班指揮共27年,他以聖經的內容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巴哈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可是他自己卻認定音樂的才華不是他自己的。他之所以能彈奏這些音樂,寫作這些樂曲,乃是因上帝給了他力量,因此他堅決的認定音樂的才華必須要用來服事上帝、幫助信徒。因著他的這份認定和影響,在德國就出現了相當多仿效巴哈的人,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服事而不是個人享受。 🔳銳克斯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英國格羅斯特城人(Gloucester),為一報業的印刷及出版者兼慈善家,他原來頗關心監獄的改革事工。 當時,大眾的生活十分困難,犯罪的情形非常嚴重。一天,銳克斯從倫敦回格羅斯特要請幾個印刷工人。在路上,他家鄉的孩子用泥土丟他,丟得他滿身亂七八糟。他就想,這麼壞的孩子怎麼辦?如果這些孩子沒有人教導的話,英國的前途不就完了!銳克斯總結出──人們沒有受「教育」是整個問題的症結。他相信只要窮苦的兒童有機會接受教育,情形將會改觀,他們才會有美好的品行﹔長遠的說,對社會及至國家都會帶來良好的影響。但這些窮苦的兒童每天都要上工廠去工作以謀生,唯有星期天才是假期,於是銳克斯決定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來教育這群兒童。剛開始經歷了各種的困難,甚至經歷失敗,但銳克斯先生並不氣餒。 他找到希太太(Mrs.Gritchley)。銳克斯先生在她的合作下,於1780年成功的建立第一間主日學校。地點在格羅斯特城的一處廚房里﹔上學時間採用全日制,朝十晚五,中間有膳食時間﹔教學方式是重視紀律、賞罰分明﹔課程安排有:講聖經故事、學習閱讀、背誦英國聖工會出版的要理問答﹔並且參與主日崇拜。銳克斯親自向他們講解聖經,用聖經故事中的道德教訓兒童,希望他們因此有良好的品行。 經過3年耕耘,於1783年11月3日,銳克斯在他所出版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主日學的工作以及成效,結果,英國教會對銳克斯的貢獻反應十分冷淡,而且提出反對﹔在蘇格蘭的教會甚至認為平信徒在主日進行教導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四誡(妄稱上帝的名),而且認為主日學會帶來教會分裂。 雖然國家和教會都反對這個工作,但同時也得到越來越多信徒的鼓勵和支持,連倫敦許多的報紙及雜誌都刊登有關銳克斯先生的成就,衛斯理約翰在講台上也盛贊他的貢獻。漸漸地這項事工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也開始有教會響應﹔有更多的信徒也愿意參與這件有意義的工作,這時課程也有了一些改進,開始在班級裡教唱詩歌﹔學生也開始有年齡限制(通常為6~14歲),並且開始了分班制度。1785年在倫敦成立了主日學推行委員會,籌集款項,在各處設立許多有系統的主日學。1811年,當羅伯爾﹒銳克斯安息主懷時,主日學已在各處大大的興旺起來,其中單在英國就起碼有四十萬的主日學學生…… 🔳韋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在十八世紀,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有大量的黑奴,奴隸買賣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韋伯福斯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種奴隸買賣與他的信仰格格不入。當時他盼望作一個傳道人,可是他的朋友指出他的才華,特別是在辯論方面的才華,非常適合擔任國會議員。因此他聽取了這個意見,他要一心來服事上帝,并要以作國會議員的身份來服事上帝。 不久,他就以議員的身份與另外一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團體。這個團體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推動在國會里立法,透過法律來停止奴隸的買賣。我們需要了解到,在當時提出一個這樣的意見,需要的勇氣很大,同時需要面對的困難也非常的大。很自然的,當韋伯福斯在國會中提出這個意見時,根本沒人理睬他。但他沒有放棄,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之下,經過了二十年,英國國會終于同意通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奴隸的買賣。韋伯福斯覺得還不夠,雖然奴隸買賣停止了,那些已經是奴隸的人怎么辦呢?因此他就進一步的推動立法,要完全的廢除奴隸制度。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神仆,他的心志是多么的強烈。他基于對聖經的了解,繼續不斷的影響身邊的人,雖然到他退休時,他還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終于成功的在國會里面推動了這樣的立法﹔英國于1833年正式立法取消了整個奴隸制度。 🔳卜維廉 十九世紀末,有一個名叫卜維廉(William Booth)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稱它為“救世軍” (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為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服務事業。1889年後,救世軍設立了救濟醫院、農場、勞工局。卜維廉從前是循道會的牧師,保留循道會注重成聖的教導。 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救世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服。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 他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像循道會的發起人衛斯理一樣,卜維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佈道的工作,無意另設新的教會。他願信徒加入當時已有的教會,可是後來他看出一方面他們不願加入已有的教會,一方面已有的教會也不歡迎他們,所以他就將他們分別組織,成為軍隊的體制。在他的團體之中,他採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紀美國著名布道家)的方法,將歸正的人領到聖壇之前。他採納了親岑多夫國際組織的觀念,置此種組織於宗派和國際之上,就是說救世軍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 救世軍的工作,不只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罪犯,墮落以及對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 🔳瑪麗﹒瓊斯 Mary Jones 和聖經公會 瑪麗﹒瓊斯於1784年生在英國的威爾斯鄉村裡。當時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整天為生活奔波。瑪麗的父母沒有辦法給她很多,卻讓她有了正確的信仰。 當瑪麗只有八歲時,她就渴望學習,渴望擁有自己的一本聖經。為此目標,她從養雞、養蜜蜂、為別人拾柴火、縫補衣服開始,付出了六年的努力。她終於得到了一本自己的《聖經》。在那個《聖經》非常稀缺的年代,擁有《聖經》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瑪利的事震動了英國和世界,導致了聖經公會的成立。 1804 年3月7日,瑪麗20歲,正式成立了“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當時,《聖經》或者《聖經》的一部分,已經被翻譯成72種語言,包括大部分的歐洲語言,和16種其他語言:埃塞俄比亞語,阿拉伯語,冰島語,伊朗語,亞美尼亞語,馬來語,土耳其語,台語(白話字),拉布拉多語,印度語,錫蘭語,西非語,大不列顛圭亞那語和北美語(摩和克印地安語)。 當然,聖經公會做的第一件事是確保威爾士人有威爾士語《聖經》。它還發行了剛剛譯完的摩和克語的《約翰福音》。 自那以後,協會的工作平穩地向前發展。它是一項多人合作的工作。傳道士去外國,學習當地的語言,把《聖經》翻譯成該種語言。有時聖經公會支付一兩個人的費用,使他們可以全職翻譯。翻譯完成後,必須經倫敦的聖經公會委員會核查通過,然後才將它付諸印刷,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聖經協會。其他組織也紛紛成立,如蘇格蘭的“全國聖經公會”(1826年)﹔“美國聖經公會”(1816年),“尼德蘭聖經公會”(1814年),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是:讓講每一種語言的人都有《聖經》可用。 1946年,他們組成了一個世界性大家庭“聯合聖經公會”,旨在協調全球各地聖經公會的工作。到1993年終,聖經(包括單行本)已被翻譯成2062種語言。 🔳重點整理 馬丁路德,加爾文歸正時期後,唯獨聖經的正統主義時期使教會死氣沉沉, 社會開始發展以「我」為出發點,主觀的敬虔運動,發展人的主觀 高於上帝(=聖經)的主觀 反正統主義運動=敬虔運動,也推動法國的啟蒙運動及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看不見無法驗證就是迷信: 如:尼采:上帝已死 神學為對抗理性主義而融合的自然神論,但自然神論也被正統主義視為歧路。 接著,在英國不屬任何派別的自由講道者在街頭領眾人歸向福音,使各宗派興起, 如:約翰 衛斯理,克理威廉,慕勒,戴德生,司布真,慕迪,宣信,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等 因為理性主義抬頭,透過航海及造船術發展,天主教在16世紀以西,葡為首,把天主教及殖民地傳至北美,中南美洲及非洲,而新教落後天主教1個世紀分別在17-18世紀,透過荷蘭及英國把福音及殖民地帶到中南半島,印度及東非,日本,韓國,中國及台灣,遠東地區的地極之處。 在歐洲大陸上,進而發展多角化事工形態 例如 音樂 ex 巴哈 社福機構:國際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合作工作 ex 救世軍 卜維廉(William Booth) 教育:兒童主日學,YMCA, YWCA ex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 政治:廢除奴隸制度 ex 韋伯福斯 翻譯:聖經翻譯的語言2000種以上 ex 瑪麗﹒瓊斯 以新約教會時間為分界 對照福音傳播區域 以弗所:以色列,土耳其,希臘 士每拿: 別迦摩:羅馬帝國-意大利,法蘭西,英國,西班牙,北非,埃及,以色列,亞美尼亞,土耳其,巴爾幹半島 推雅推喇:分解的羅馬帝國 - 俄羅斯,北歐,東歐,神聖羅馬帝國(德,捷) 撒狄: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至美國 非拉鐵非:16世紀天主教-西班牙+葡萄牙,17世紀新教-荷蘭+英國,地極=遠東(台灣,日本),中國,印度,爪哇,鍚蘭,非洲,北美及中南美,紐澳 回想✅徒一:耶穌:領受聖霝之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日本,台灣,菲律賓…),成為我的「見證人」。 🔳聖經經文 07 「而且, (約翰=)你 要寫給在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 (+說); 『那聖潔的、真實的, 擁有那他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他關了就沒有人開的大衛鑰匙的(+基督), 說這些事 08a (基督=)我知道(使者=)你的作為, 看哪!(基督=)我在(使者=)你面前給一個敞開的門,那是無人能關它的。 👉啟蒙時期,理性主義,工業時代,大航海時代 探險家:馬可波羅遊記,鄭和下西洋 十六世紀:葡萄牙(麥哲倫-轉圈大王) ,西班牙 — 天主教 十七世紀:荷蘭,法國,英國(日不落國) — 新教/基督教/復原教 08b 因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 👉聖經公會譯本,廢除奴隸制,週日兒童主日學,教會音樂,超宗派合作事工-救世軍=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ep90 ✅可十二28~34:愛人如己 👉ep18 ✅太廿五40: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上帝身上 09a 看哪!(+基督)我使那出自撒但一會的,那說「他們是」猶太人, 但卻不是的(=猶太人=選民),而是說謊話的, 👉基督傳出去了,撒旦也傳出去了❓撒旦一黨的人指誰呢?剛才所提到的種種,請你想想 09b 看哪!我要使(+出自撒旦一黨的)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 他們也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猜=可能 愛+腳前下拜 1,新教/基督教勢力被支持,天主教勢力變小 2,自由主義抬頭,正統主義衰微 3,今生之後的事,得勝者為王 10 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也必保守你脫離那「試煉的時刻」 那即將來到在普天下人身上的(時刻),為試煉在地上的居民(+的時刻)。 ⭐️猜=可能 試煉時刻 1,正統時期 逼迫 自由神學及事工,由教會發起的事工才是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 2,試煉時刻:下個時期,老底嘉的時候 11 (+基督說)我要快快來; 你要持守那你所有的,以致於沒有人奪去你的冠冕。 👉冠冕:聖經翻譯,主日學,救世軍,廢奴,做該做的事=愛人如己=大服事小=社會責任 12a 那得勝的,(基督=)我要使(得勝的人=)他成為柱子在我神殿中, (得勝的人=)他也必不再從(神殿=)那裡 出去到外面。 👉教會外的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依然影響今天的新教 12b (基督=)我又要把我神的名(=父的名) 和我神那新耶路撒冷 那出於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城的名 並我的新名,寫在他(柱子)上面 👉杯子上的姓名貼=歸屬,父名+城名+基督的新名 👉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都是上帝喜悅的事 13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非拉鐵非教會:ad1700~1900 👉含意:兄弟/姐妹之情,彼此喜愛,愛人如己,大服事小 (=社會責任) 🔳QA:什麼是大使命? ✅徒一6~9: 他們(=120人含門徒/耶穌家人/群眾)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要在這時候使以色列復國嗎?」 👉舊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以色列復國,天國降臨,統治世界 耶穌說:「父(=聖霝)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間或日期,你們不必知道。 👉潛台詞:把天國君王殺了,還想要天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可是聖霝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並且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說完了,他們還在看的時候,他被接上升,有一朵雲把他接去,就看不見他了。 👉耶穌最後一句話:去。傳。福。音。(假設是這樣) 👉門徒/使徒/信徒不想離開耶冷,直到✅徒七-司提反被殺,✅徒八-七年後,人才開始由耶冷往外散 今天教會傳福音四個面向: 教會裝備-經文,對內服事,幸福小組-聊天,對外服事 一,教會裝備:霝命造就課程,雙翼系統,成人主日學,研經課程,〇〇特會,裝備信徒很重要,但若利用經文站在信仰至高點爭論/吵架/框人家,大可不必裝備,刀子磨好了殺自己人,何必? 二,對內服事:主日學,敬拜團,司禮,司儀,獻花,獻果,教會自己的需要,和傳福音無關 三,幸福小組:找想講話的來聊天,使他們成為信徒,生命得救為目標?還是教會收更多奉獻為目標? 四,對外服事:送物資,1919,芥菜種會,晨曦會,音樂/教育…各方面,除了找到需要的人,也利用事工斂財? 👉上述事工都有其需要,但操作不當就歪了 👉再問自己一次,如何成為「耶穌的見證人」?參加耶和華見證人?不是貼個牌就完事了 由舊約到新約主軸只是「大服事小=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信基督之後,要先顧及別人的利益,等同背負基督徒的重擔,逆性而為,就是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背起基督的十架不一定是拋頭顱,撒熱血,搞出一番大事業,非要 翻譯聖經,救世軍,主日學,廢除奴隸制度,才是背起十字架嗎?,不是! 別忘了 ✅太十42:把一杯涼水給微不足道的人喝,也會得到賞賜。 當然,我們也知道,教會/網路上有些牧師講到激動時,會挑戰你:你願意背起基督的十字架嗎?常常頓時台下萬籟俱寂,針落有聲,你有沒有經歷這樣場面? 的確,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各國宣教士變賣自己的一切,為福音負上極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為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同時,今天也要告訴你,背起十架這事可大可小,記得耶穌在✅太十一30:「我的軛(心中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心中的擔子) 是輕省的」,其實,背起十字架如同倒一杯涼水,是一件你可以天天都作的事,當你開始先考慮對方=愛人如己,這麼做時,你就正在與對方建立關係,你就正在發揮影響力,是基督的見證人,就是基督的介紹人,就正在把福音傳到地極,就正在進行大使命了,你說是嗎? 如果你對大使命 或 非拉鐵非教會大航海時期 有何想法或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9-2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理性/相對主義 自然/自由神學 福音運動 galigongbible

    ep119-2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理性/相對主義 自然/自由神學 福音運動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在非拉鐵非時期中,我們會發現教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對神學追求與辯證,一部份是以服事走在前面領人認識上帝, 🔳歸正運動後半段 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 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 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當路德談到信心時,他所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的活潑的關系,但歸正運動後進入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係彷彿被遺忘,正統主義擁有精細地界定的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崇拜時的講道變得乏味,變得很規條化。 👉若今天教會將聖經過度解釋,或解釋過度延伸或過度保守,都不合適,也就是過度客觀或過度主觀都不合適,一切解釋需以上帝在歷史中的計劃為主觀論點(一直強調,聖經要整本看) 🔳敬虔運動 ad1670年,一位德國西南部 法蘭克福(Frankfort)牧師史賓納(Philipp Jacob Spener)召聚了一小組信徒在他家中讀經、祈禱,彼此鼓勵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某教會的教材:活潑的生命?),他稱這小組聚會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但不久,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迫使他離開法蘭克福被迫轉到柏林,也同樣的組織更新團契。不過,更有力的影響,乃在他所寫的一本名為《渴慕敬虔》(Desideria)的書,清楚地期望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摒棄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 在這種更新運動展開的初期,正統主義的神學家已感到不安,當這運動漸漸擴大時,正統主義便公開反對敬虔運動。 (👉能推翻就是革命,不能推翻就是造反) 然而,在追求敬虔的生命中,敬虔主義者卻漸漸將信仰變得「極度個人化及內在化」。於是,敬虔主義與關懷社會、文化的活動「脫節」了,有時甚至對立起來。不過在神學上,敬虔主義所帶來的問題是,「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為一談」,ex 基督教順口溜:順服就蒙福,增加奉獻就增加收入,作主工不空空; 延伸/霝意與本義解經的不同,掌握神的真理,主觀經歷當然很重要,但主觀經歷卻不能成為真理的依據。可以說敬虔主義將基督教的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從這個角度看是助長了啟蒙運動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對於日後自由派神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1618-19 改革宗以加爾文為核心的荷蘭多特會議的50年裡,正統主義的規條化和僵化,只有讀聖經,操練敬虔操練(禁食,禱告,讀經,奉獻,刻苦自己),使基督徒又成為中世紀修道院的出世生活。 👉今天,人人皆祭司,人人都有一張嘴,個人化,去中心化 👉反客為主ex:瑪三10:萬軍之亞威說:「你們(=以色列)要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全部送入倉庫,使我(=上帝)家中有糧;借此試驗我,看我是不是為你們敞開天窗,把福氣倒給你們,直到充足有餘呢。」 若為需要的團體奉獻,上帝反過來為他預備,這是好事,若以主觀分享引用瑪三10-可以,若成為客觀教導-要小心,請記得看前後文上帝在生氣什麼。 👉敬虔主義者 解釋/引用聖經過於主觀,等同拿聖經(=論語)為自己背書,如同今天某些教會中的小教皇,若引用經文教導過度主觀,自然會產生不適切。 🔳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抬頭 正統主義不單刺激了敬虔運動的產生,也間接地刺激了啟蒙運動的開展。因著正統主義對於任何神學思想的偏差都不能容忍,在教會內常引起爭端,使基督徒彼此相殘(=彼此指控為異端),教外的知識分子便對基督教的道理能抱一種輕蔑的態度(狗咬狗一嘴毛/站高山看馬相踢),並且也使他們覺得應該彼此容納,你持你的看法,我抱我的見解,彼此尊重,而不應該強硬確立自己所持的見解才是真理,漸漸,正統與敬虔開始懷疑,到底有沒有絕對真理這回事,於是調合中立的「相對主義」便開始形成。 另一方面,正統主義神學家常常強用理性去確立、証明聖經的真理。這樣便引起了教外的知識分子力求用理性去批判聖經真理,以求推翻它的可信性。慢慢地,理性批判成了最高權威,啟蒙運動的主要精神便是理性批判是萬能的。於是人開始用自己的理性架構去規限神的啟示。 當正統主義間接地刺激啟蒙運動的開展,而啟蒙運動的出現,其實是反映了歐洲整個文化的蛻變。 18世紀啟蒙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波及廣泛而持久,因而有“啟蒙時代”之稱。主要代表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般而言,啟蒙思想有兩大特點: 1、反對宗教,宣揚理性與科學的權威。 所謂啟蒙思想家將社會和人民的不幸,歸因於宗教信仰(=迷信)。他們堅持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如神學、基督教道德等等應該統統打倒。他們認為以經驗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學能夠使我們正確認識自然,增長知識,破除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 2、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民主與法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南歐不敬虔,北歐看聖經,反社會的左派興起) 啟蒙思想家們認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思想家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來結束”專制統治"。 🔳理性主義-自然神論 啟蒙運動傳播產生的重大後果之一就是理性主義在宗教領域的發展,英國的自然神論是這一時期 頗為流行的思想,它是科學知識突飛猛進下的產物,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反對過分執著的宗教信仰。自然神論者把上帝從這個世界中逐出,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他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至少不反對這個預設,只是認為 他在創造世界、為世界制定了自然規律之後,便不再干預世界的發展。世界如今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就如一部由上帝上了發條的機器,啟動後便自行運作,毋須借外力推動。自然規律是上帝設置在人間的內在理性,人只須探求自然規律,不須直接探索上帝。 一切超越理性的信條實際上是未經証實便被相信了,擺脫迷信就是自由,只有有理性的思想家才是自由的思想家,用迷信來束縛人的思想者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一切在啟示中晦澀不明或超越理性的都是迷信的、無價值的。於是,神跡自然是被否定的。 🔳理性主義-解釋聖經 一個重要的發現,便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發現,無論我們抱多懷疑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事物,有一件事無論怎樣也無可置疑的,便是人類的思想。我可以懷疑外在的世界是否存在,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但我卻不能懷疑一件事,就是那正是懷疑的我是真實的。是誰在懷疑?是我(=保羅:裡面的我)!而達到這「穩固的結論」,完全是倚賴人的理性思維。正因如此,人的理性思維是一切信念的基礎。因此,任何事與物不能通得過我的理性批判,我便不會相信。於是,理性成為一切真理的依據。而就這樣,歐洲人便開始用理性作為尺度去批判神的啟示。他們要求神用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啟示人,任何啟示他們認為不合理性的,他們便不能接納,聖經的權威便受到嚴重的質疑。啟蒙運動可以說對教會傳統的信仰發出很大的挑戰。而當時很多的信徒也陷入信心的危機中。同時,教會的神學思想也開始轉變。自由主義神學便在這時候產生的。 🔳英國的敗壞與復興-理性主義極緻 社會方面,ad1700年至1750年間,英國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這時,雖錢財充足,百姓繁衍,道德卻是薄弱非常。(理性主義,主觀價值,道德無法驗證,但金錢可以驗證,造成金錢至上) 教會方面,此時的英國教會──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她自身也陷入形式主義(=正統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而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那個時代人們相當輕視信仰。個人信仰解體 導致道德標準的墮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 👉基督的見證人只窩在教會,而沒有走出教會 🔳自由傳道者-福音派 約翰衛斯理 正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開始呼喚罪人悔改。他們不在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他們不受教區的限制,可以自由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他們是體制外的自由傳道者,這個運動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由於當時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教會講壇信息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他們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聽從教訓,接受牧養,這個新的屬靈運動於是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 福音主義運動三大領袖在英國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 ─1791)、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兄弟,在美國有喬治﹒懷特菲德(Judger Whitefield ,1714─ 1770),他們出現後日益壯大,匯成一股洪流。 👉他們都沒有受神學院裝備,哈哈哈 在牛津大學念書時,約翰努力過簡樸生活,強調對窮人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因此他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慈惠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按照新約聖經管家的觀念,沒有人真正擁有什麼,他不能宣稱自己是某樣財富的合法主人,他所“擁有”的只是上帝交付他代為管理而已。倘若一個人將上帝交他托管的據為己有,他便是偷竊了上帝的東西。1730年代,約翰與查理及懷特菲德等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從事慈惠工作,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務性學校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守一定的規則,因此人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or 循道會/循理會) 👉福音派:霝修+社會工作 1738年5月24是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發現,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仆,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 👉ep118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上帝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ad1512 ~ 1738,由馬丁路德到約翰衛斯理,事隔226年,再次有人想起來「因信稱義」 約翰所教導的重生經歷,為人提供了一種更為簡明、又更易鑒別救恩確據的方法。只要我們內心經歷聖靈的充滿,獲得某個超自然的內在體驗,便可以肯定自己是已蒙上帝拯救的人了。宗教經驗是辨別信仰真偽的確據。 👉(因信稱義屬非理性嗎??) 約翰﹒衛斯理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講員,也是一位極有恩賜的組織家。1739年,他成立了第一個循道派會社,建立第一座小禮拜堂。他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的事業徹底改變了英國中、下層階級的信仰狀況。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的社會見証,關注社會 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集體罪惡,認為這是與福音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于是認可犯罪。” 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過,福音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在社會的普羅大眾層面,對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就在各地教會復興熱潮蔓延的同時,自由主義神學卻悄悄地占據了神學研究的大半壁江山,而各種反基督教思想也在學術界滋長。 🔳北美覺醒運動 促成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的主將是愛德華滋(1703─1758),在他的領導下,1734年在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北安普敦發動。作為牧師的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因信稱義的道理,他在講道中生動地描述並力勸罪人盡速逃避了神的震怒,。很快教會有了屬靈的復興,人人都關心永生的問題,一年間超過300人決志歸主。接下來的幾年間,新英格蘭的不同地區都發生大復興,信主之人多如潮涌。 這次大復興同時伴隨有強烈的感情和身體表現,如1741年7月8日愛德華滋在恩菲爾德布道,經文是《申命記》32:35“他們失腳的時候近了”,題目是《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講道時常被會眾的大喊大叫打斷,男男女女在地板上打滾,哭喊聲甚至蓋過了講道的聲音,據說有人緊緊抱住教堂的柱子和欄杆,顯然是在那一刻感到他們正往地獄滑落。整整一夜,該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求神拯救的呼喊。 👉像不像現在某牧師佈道場面? 在大覺醒運動中,懷特菲德的作用甚大。他是一個旅館主人的兒子,幼時生活貧困,被約翰﹒衛斯理引進他們的“聖潔團”,他很有講道的恩賜,甚至有人指責他把會眾弄得癲狂了。他前后7次在美洲旅行布道,懷特菲德訪美的一個目標,是喚醒牧師。“會眾何以這樣死氣沉沉?”他率直地解釋:“是因為向他們講道的人是死人。”在大覺醒運動中“死人”活了過來,開始走出來復蘇他們的會友。 第二次覺醒運動是一個扭轉教會整體面貌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教會平民化(或稱平信徒運動)的重要階段。大奮興運動是平信徒所推動的,特別是那些受過教育的中產階層的平信徒,他們不愿接受教會里的建制,包括教會組織、宗派禮儀、神學教義的約束,要求自由地實踐信仰。他們成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推展各樣事工。他們將事工範圍定位某幾項如佈道、服務等專業上,這些工作都與神學討論無關,因此不用牽涉傳統的教義和禮儀,更用不著受過訓練的專職教牧人員負責。 福音機構推動各種社會改良與救濟事業,如禁酒運動、廢奴運動。此外,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這兩種事工都是新興的,不易為個別宗派與堂會獨力承擔,故由福音機構統籌倡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十八世紀末興起的主日學運動,就是針對失學兒童設立的﹔而“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則是專門針對青年的需要而開展的事工。 🔳🔳普世差傳 天主教的宣教與十六世紀世界上舉足輕重操有海上霸權的國家都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代表,隨著這兩個國家的艦隊遠征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天主教的勢力也伸展到這些地區,開始宣教和植堂工作。待1世紀後,新教站穩腳步,荷蘭、英國等更正教國家要到十七世紀才掌控了海權,所以更正教的宣教工作開展較晚。 英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有“日不落國”之稱,故它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大的輸出國。 十九世紀基督教海外宣教的歷史,對很多宣教工場的國家民族而言,并非光輝燦爛的一頁,基督教被視為白人文化征服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民族獨立運動迅速展開,很多國家努力擺脫歐美文化的控制,尋找獨立的民族和文化身分。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致力復興傳統的文化及宗教。對這些地區的基督徒而言,如何洗脫基督教作為文化帝國主義象征的形象,將是基督教能否在宣教工場生根建造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課題。 福音奮興運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近代新教宣教事業的興起。十七世紀荷蘭政府錫蘭、爪哇和台灣,新教宣教事業也隨之開始。大規模的海外宣教事工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 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1761─1834)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他出身鞋匠,成為浸信會的牧師,屬加爾文派,相信有限救贖論,這或可扭轉某些人對預定論者的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加爾文派既然主張上帝已經預定什麼人得救,什麼人滅亡,那人便不用傳福音,更不用從事宣教工作了。威廉﹒克里很早就有向異教徒傳福音的異象,對教會一直忽略這個使命而深感不滿。他在1791年寫成小冊子《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人民歸正》,指出耶穌頒布的大使命對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有效,教會必須成立組織,派遣宣教士。自威廉 克里(1761-1834)起,全球開始出現超宗派的國外布道的浪潮,或個人,或差會,前仆後繼。十九世紀達至高峰,尤以英、美、歐等地域的宣教士往亞洲及落後地區,李文斯基、戴德生、宣信等人身體力行,推動眾教會履行大使命,藉信心宣教,把福音傳遍了地極。 倘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1850年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1835年,宣教士首次登陸日本。由此可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之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士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 由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1860年中國全境向福音開放。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里奠定根基。 其次,宣教運動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宣教運動的直接導因大奮興運動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因此合一意愿較強。而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因此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是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 🔳🔳復興浪潮中的人物 🔳巴哈 巴哈在十歲時成了孤兒,他必須依賴他的長兄來撫養,也因此他很快學會了獨立的生活。憑著他對音樂的嗜好,在十八歲時,他就成了一位公爵家里的風琴師,22歲時就出任一所禮拜堂的風琴司琴。曾經有人聽過他的演奏之后說:那個彈奏風琴的人一定是天使下凡,不然的話就大概只是巴哈本人了。 1723年,巴哈決定放下出名和賺大錢的機會,專心在德國的聖多瑪教堂出任風琴師與指揮詩班。他一直擔任此工作到1750年去世為止。可見他認定音樂是用來服事上帝的,也因此認定必須用一種 事奉主的心志來從事音樂的工作。 巴哈寫了許多的音樂,在他和作品里往往會看到他在開始的時候用拉丁文寫的兩個字母──“JJ”﹔這兩個字母所代表意思即為“耶穌幫助我”,然后他就在這樣的禱告里面來從事他的創作。當他寫完這首音樂的時候,他就會在樂曲的后面又寫上一些拉丁文的字母,就是“SDG”﹔這三個字母的意思是“榮耀都歸給上帝”。帶著這樣心情從事音樂的創作,我們可以想象這一位如此了不起的音樂家,是多麼敬虔的一位信徒。 巴哈出任聖多瑪教堂的風琴師和詩班指揮共27年,他以聖經的內容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巴哈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可是他自己卻認定音樂的才華不是他自己的。他之所以能彈奏這些音樂,寫作這些樂曲,乃是因上帝給了他力量,因此他堅決的認定音樂的才華必須要用來服事上帝、幫助信徒。因著他的這份認定和影響,在德國就出現了相當多仿效巴哈的人,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服事而不是個人享受。 🔳銳克斯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英國格羅斯特城人(Gloucester),為一報業的印刷及出版者兼慈善家,他原來頗關心監獄的改革事工。 當時,大眾的生活十分困難,犯罪的情形非常嚴重。一天,銳克斯從倫敦回格羅斯特要請幾個印刷工人。在路上,他家鄉的孩子用泥土丟他,丟得他滿身亂七八糟。他就想,這麼壞的孩子怎麼辦?如果這些孩子沒有人教導的話,英國的前途不就完了!銳克斯總結出──人們沒有受「教育」是整個問題的症結。他相信只要窮苦的兒童有機會接受教育,情形將會改觀,他們才會有美好的品行﹔長遠的說,對社會及至國家都會帶來良好的影響。但這些窮苦的兒童每天都要上工廠去工作以謀生,唯有星期天才是假期,於是銳克斯決定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來教育這群兒童。剛開始經歷了各種的困難,甚至經歷失敗,但銳克斯先生並不氣餒。 他找到希太太(Mrs.Gritchley)。銳克斯先生在她的合作下,於1780年成功的建立第一間主日學校。地點在格羅斯特城的一處廚房里﹔上學時間採用全日制,朝十晚五,中間有膳食時間﹔教學方式是重視紀律、賞罰分明﹔課程安排有:講聖經故事、學習閱讀、背誦英國聖工會出版的要理問答﹔並且參與主日崇拜。銳克斯親自向他們講解聖經,用聖經故事中的道德教訓兒童,希望他們因此有良好的品行。 經過3年耕耘,於1783年11月3日,銳克斯在他所出版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主日學的工作以及成效,結果,英國教會對銳克斯的貢獻反應十分冷淡,而且提出反對﹔在蘇格蘭的教會甚至認為平信徒在主日進行教導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四誡(妄稱上帝的名),而且認為主日學會帶來教會分裂。 雖然國家和教會都反對這個工作,但同時也得到越來越多信徒的鼓勵和支持,連倫敦許多的報紙及雜誌都刊登有關銳克斯先生的成就,衛斯理約翰在講台上也盛贊他的貢獻。漸漸地這項事工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也開始有教會響應﹔有更多的信徒也愿意參與這件有意義的工作,這時課程也有了一些改進,開始在班級裡教唱詩歌﹔學生也開始有年齡限制(通常為6~14歲),並且開始了分班制度。1785年在倫敦成立了主日學推行委員會,籌集款項,在各處設立許多有系統的主日學。1811年,當羅伯爾﹒銳克斯安息主懷時,主日學已在各處大大的興旺起來,其中單在英國就起碼有四十萬的主日學學生…… 🔳韋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在十八世紀,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有大量的黑奴,奴隸買賣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韋伯福斯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種奴隸買賣與他的信仰格格不入。當時他盼望作一個傳道人,可是他的朋友指出他的才華,特別是在辯論方面的才華,非常適合擔任國會議員。因此他聽取了這個意見,他要一心來服事上帝,并要以作國會議員的身份來服事上帝。 不久,他就以議員的身份與另外一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團體。這個團體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推動在國會里立法,透過法律來停止奴隸的買賣。我們需要了解到,在當時提出一個這樣的意見,需要的勇氣很大,同時需要面對的困難也非常的大。很自然的,當韋伯福斯在國會中提出這個意見時,根本沒人理睬他。但他沒有放棄,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之下,經過了二十年,英國國會終于同意通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奴隸的買賣。韋伯福斯覺得還不夠,雖然奴隸買賣停止了,那些已經是奴隸的人怎么辦呢?因此他就進一步的推動立法,要完全的廢除奴隸制度。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神仆,他的心志是多么的強烈。他基于對聖經的了解,繼續不斷的影響身邊的人,雖然到他退休時,他還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終于成功的在國會里面推動了這樣的立法﹔英國于1833年正式立法取消了整個奴隸制度。 🔳卜維廉 十九世紀末,有一個名叫卜維廉(William Booth)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稱它為“救世軍” (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為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服務事業。1889年後,救世軍設立了救濟醫院、農場、勞工局。卜維廉從前是循道會的牧師,保留循道會注重成聖的教導。 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救世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服。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 他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像循道會的發起人衛斯理一樣,卜維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佈道的工作,無意另設新的教會。他願信徒加入當時已有的教會,可是後來他看出一方面他們不願加入已有的教會,一方面已有的教會也不歡迎他們,所以他就將他們分別組織,成為軍隊的體制。在他的團體之中,他採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紀美國著名布道家)的方法,將歸正的人領到聖壇之前。他採納了親岑多夫國際組織的觀念,置此種組織於宗派和國際之上,就是說救世軍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 救世軍的工作,不只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罪犯,墮落以及對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 🔳瑪麗﹒瓊斯 Mary Jones 和聖經公會 瑪麗﹒瓊斯於1784年生在英國的威爾斯鄉村裡。當時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整天為生活奔波。瑪麗的父母沒有辦法給她很多,卻讓她有了正確的信仰。 當瑪麗只有八歲時,她就渴望學習,渴望擁有自己的一本聖經。為此目標,她從養雞、養蜜蜂、為別人拾柴火、縫補衣服開始,付出了六年的努力。她終於得到了一本自己的《聖經》。在那個《聖經》非常稀缺的年代,擁有《聖經》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瑪利的事震動了英國和世界,導致了聖經公會的成立。 1804 年3月7日,瑪麗20歲,正式成立了“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當時,《聖經》或者《聖經》的一部分,已經被翻譯成72種語言,包括大部分的歐洲語言,和16種其他語言:埃塞俄比亞語,阿拉伯語,冰島語,伊朗語,亞美尼亞語,馬來語,土耳其語,台語(白話字),拉布拉多語,印度語,錫蘭語,西非語,大不列顛圭亞那語和北美語(摩和克印地安語)。 當然,聖經公會做的第一件事是確保威爾士人有威爾士語《聖經》。它還發行了剛剛譯完的摩和克語的《約翰福音》。 自那以後,協會的工作平穩地向前發展。它是一項多人合作的工作。傳道士去外國,學習當地的語言,把《聖經》翻譯成該種語言。有時聖經公會支付一兩個人的費用,使他們可以全職翻譯。翻譯完成後,必須經倫敦的聖經公會委員會核查通過,然後才將它付諸印刷,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聖經協會。其他組織也紛紛成立,如蘇格蘭的“全國聖經公會”(1826年)﹔“美國聖經公會”(1816年),“尼德蘭聖經公會”(1814年),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是:讓講每一種語言的人都有《聖經》可用。 1946年,他們組成了一個世界性大家庭“聯合聖經公會”,旨在協調全球各地聖經公會的工作。到1993年終,聖經(包括單行本)已被翻譯成2062種語言。 🔳重點整理 馬丁路德,加爾文歸正時期後,唯獨聖經的正統主義時期使教會死氣沉沉, 社會開始發展以「我」為出發點,主觀的敬虔運動,發展人的主觀 高於上帝(=聖經)的主觀 反正統主義運動=敬虔運動,也推動法國的啟蒙運動及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看不見無法驗證就是迷信: 如:尼采:上帝已死 神學為對抗理性主義而融合的自然神論,但自然神論也被正統主義視為歧路。 接著,在英國不屬任何派別的自由講道者在街頭領眾人歸向福音,使各宗派興起, 如:約翰 衛斯理,克理威廉,慕勒,戴德生,司布真,慕迪,宣信,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等 因為理性主義抬頭,透過航海及造船術發展,天主教在16世紀以西,葡為首,把天主教及殖民地傳至北美,中南美洲及非洲,而新教落後天主教1個世紀分別在17-18世紀,透過荷蘭及英國把福音及殖民地帶到中南半島,印度及東非,日本,韓國,中國及台灣,遠東地區的地極之處。 在歐洲大陸上,進而發展多角化事工形態 例如 音樂 ex 巴哈 社福機構:國際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合作工作 ex 救世軍 卜維廉(William Booth) 教育:兒童主日學,YMCA, YWCA ex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 政治:廢除奴隸制度 ex 韋伯福斯 翻譯:聖經翻譯的語言2000種以上 ex 瑪麗﹒瓊斯 以新約教會時間為分界 對照福音傳播區域 以弗所:以色列,土耳其,希臘 士每拿: 別迦摩:羅馬帝國-意大利,法蘭西,英國,西班牙,北非,埃及,以色列,亞美尼亞,土耳其,巴爾幹半島 推雅推喇:分解的羅馬帝國 - 俄羅斯,北歐,東歐,神聖羅馬帝國(德,捷) 撒狄: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至美國 非拉鐵非:16世紀天主教-西班牙+葡萄牙,17世紀新教-荷蘭+英國,地極=遠東(台灣,日本),中國,印度,爪哇,鍚蘭,非洲,北美及中南美,紐澳 回想✅徒一:耶穌:領受聖霝之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日本,台灣,菲律賓…),成為我的「見證人」。 🔳聖經經文 07 「而且, (約翰=)你 要寫給在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 (+說); 『那聖潔的、真實的, 擁有那他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他關了就沒有人開的大衛鑰匙的(+基督), 說這些事 08a (基督=)我知道(使者=)你的作為, 看哪!(基督=)我在(使者=)你面前給一個敞開的門,那是無人能關它的。 👉啟蒙時期,理性主義,工業時代,大航海時代 探險家:馬可波羅遊記,鄭和下西洋 十六世紀:葡萄牙(麥哲倫-轉圈大王) ,西班牙 — 天主教 十七世紀:荷蘭,法國,英國(日不落國) — 新教/基督教/復原教 08b 因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 👉聖經公會譯本,廢除奴隸制,週日兒童主日學,教會音樂,超宗派合作事工-救世軍=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ep90 ✅可十二28~34:愛人如己 👉ep18 ✅太廿五40: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上帝身上 09a 看哪!(+基督)我使那出自撒但一會的,那說「他們是」猶太人, 但卻不是的(=猶太人=選民),而是說謊話的, 👉基督傳出去了,撒旦也傳出去了❓撒旦一黨的人指誰呢?剛才所提到的種種,請你想想 09b 看哪!我要使(+出自撒旦一黨的)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 他們也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猜=可能 愛+腳前下拜 1,新教/基督教勢力被支持,天主教勢力變小 2,自由主義抬頭,正統主義衰微 3,今生之後的事,得勝者為王 10 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也必保守你脫離那「試煉的時刻」 那即將來到在普天下人身上的(時刻),為試煉在地上的居民(+的時刻)。 ⭐️猜=可能 試煉時刻 1,正統時期 逼迫 自由神學及事工,由教會發起的事工才是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 2,試煉時刻:下個時期,老底嘉的時候 11 (+基督說)我要快快來; 你要持守那你所有的,以致於沒有人奪去你的冠冕。 👉冠冕:聖經翻譯,主日學,救世軍,廢奴,做該做的事=愛人如己=大服事小=社會責任 12a 那得勝的,(基督=)我要使(得勝的人=)他成為柱子在我神殿中, (得勝的人=)他也必不再從(神殿=)那裡 出去到外面。 👉教會外的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依然影響今天的新教 12b (基督=)我又要把我神的名(=父的名) 和我神那新耶路撒冷 那出於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城的名 並我的新名,寫在他(柱子)上面 👉杯子上的姓名貼=歸屬,父名+城名+基督的新名 👉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都是上帝喜悅的事 13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非拉鐵非教會:ad1700~1900 👉含意:兄弟/姐妹之情,彼此喜愛,愛人如己,大服事小 (=社會責任) 🔳QA:什麼是大使命? ✅徒一6~9: 他們(=120人含門徒/耶穌家人/群眾)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要在這時候使以色列復國嗎?」 👉舊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以色列復國,天國降臨,統治世界 耶穌說:「父(=聖霝)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間或日期,你們不必知道。 👉潛台詞:把天國君王殺了,還想要天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可是聖霝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並且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說完了,他們還在看的時候,他被接上升,有一朵雲把他接去,就看不見他了。 👉耶穌最後一句話:去。傳。福。音。(假設是這樣) 👉門徒/使徒/信徒不想離開耶冷,直到✅徒七-司提反被殺,✅徒八-七年後,人才開始由耶冷往外散 今天教會傳福音四個面向: 教會裝備-經文,對內服事,幸福小組-聊天,對外服事 一,教會裝備:霝命造就課程,雙翼系統,成人主日學,研經課程,〇〇特會,裝備信徒很重要,但若利用經文站在信仰至高點爭論/吵架/框人家,大可不必裝備,刀子磨好了殺自己人,何必? 二,對內服事:主日學,敬拜團,司禮,司儀,獻花,獻果,教會自己的需要,和傳福音無關 三,幸福小組:找想講話的來聊天,使他們成為信徒,生命得救為目標?還是教會收更多奉獻為目標? 四,對外服事:送物資,1919,芥菜種會,晨曦會,音樂/教育…各方面,除了找到需要的人,也利用事工斂財? 👉上述事工都有其需要,但操作不當就歪了 👉再問自己一次,如何成為「耶穌的見證人」?參加耶和華見證人?不是貼個牌就完事了 由舊約到新約主軸只是「大服事小=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信基督之後,要先顧及別人的利益,等同背負基督徒的重擔,逆性而為,就是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背起基督的十架不一定是拋頭顱,撒熱血,搞出一番大事業,非要 翻譯聖經,救世軍,主日學,廢除奴隸制度,才是背起十字架嗎?,不是! 別忘了 ✅太十42:把一杯涼水給微不足道的人喝,也會得到賞賜。 當然,我們也知道,教會/網路上有些牧師講到激動時,會挑戰你:你願意背起基督的十字架嗎?常常頓時台下萬籟俱寂,針落有聲,你有沒有經歷這樣場面? 的確,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各國宣教士變賣自己的一切,為福音負上極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為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同時,今天也要告訴你,背起十架這事可大可小,記得耶穌在✅太十一30:「我的軛(心中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心中的擔子) 是輕省的」,其實,背起十字架如同倒一杯涼水,是一件你可以天天都作的事,當你開始先考慮對方=愛人如己,這麼做時,你就正在與對方建立關係,你就正在發揮影響力,是基督的見證人,就是基督的介紹人,就正在把福音傳到地極,就正在進行大使命了,你說是嗎? 如果你對大使命 或 非拉鐵非教會大航海時期 有何想法或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9-3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平信徒第二次覺醒運動 普世差傳 跨/超宗派工作 galigongbible

    ep119-3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平信徒第二次覺醒運動 普世差傳 跨/超宗派工作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在非拉鐵非時期中,我們會發現教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對神學追求與辯證,一部份是以服事走在前面領人認識上帝, 🔳歸正運動後半段 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 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 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當路德談到信心時,他所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的活潑的關系,但歸正運動後進入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係彷彿被遺忘,正統主義擁有精細地界定的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崇拜時的講道變得乏味,變得很規條化。 👉若今天教會將聖經過度解釋,或解釋過度延伸或過度保守,都不合適,也就是過度客觀或過度主觀都不合適,一切解釋需以上帝在歷史中的計劃為主觀論點(一直強調,聖經要整本看) 🔳敬虔運動 ad1670年,一位德國西南部 法蘭克福(Frankfort)牧師史賓納(Philipp Jacob Spener)召聚了一小組信徒在他家中讀經、祈禱,彼此鼓勵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某教會的教材:活潑的生命?),他稱這小組聚會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但不久,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迫使他離開法蘭克福被迫轉到柏林,也同樣的組織更新團契。不過,更有力的影響,乃在他所寫的一本名為《渴慕敬虔》(Desideria)的書,清楚地期望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摒棄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 在這種更新運動展開的初期,正統主義的神學家已感到不安,當這運動漸漸擴大時,正統主義便公開反對敬虔運動。 (👉能推翻就是革命,不能推翻就是造反) 然而,在追求敬虔的生命中,敬虔主義者卻漸漸將信仰變得「極度個人化及內在化」。於是,敬虔主義與關懷社會、文化的活動「脫節」了,有時甚至對立起來。不過在神學上,敬虔主義所帶來的問題是,「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為一談」,ex 基督教順口溜:順服就蒙福,增加奉獻就增加收入,作主工不空空; 延伸/霝意與本義解經的不同,掌握神的真理,主觀經歷當然很重要,但主觀經歷卻不能成為真理的依據。可以說敬虔主義將基督教的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從這個角度看是助長了啟蒙運動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對於日後自由派神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1618-19 改革宗以加爾文為核心的荷蘭多特會議的50年裡,正統主義的規條化和僵化,只有讀聖經,操練敬虔操練(禁食,禱告,讀經,奉獻,刻苦自己),使基督徒又成為中世紀修道院的出世生活。 👉今天,人人皆祭司,人人都有一張嘴,個人化,去中心化 👉反客為主ex:瑪三10:萬軍之亞威說:「你們(=以色列)要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全部送入倉庫,使我(=上帝)家中有糧;借此試驗我,看我是不是為你們敞開天窗,把福氣倒給你們,直到充足有餘呢。」 若為需要的團體奉獻,上帝反過來為他預備,這是好事,若以主觀分享引用瑪三10-可以,若成為客觀教導-要小心,請記得看前後文上帝在生氣什麼。 👉敬虔主義者 解釋/引用聖經過於主觀,等同拿聖經(=論語)為自己背書,如同今天某些教會中的小教皇,若引用經文教導過度主觀,自然會產生不適切。 🔳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抬頭 正統主義不單刺激了敬虔運動的產生,也間接地刺激了啟蒙運動的開展。因著正統主義對於任何神學思想的偏差都不能容忍,在教會內常引起爭端,使基督徒彼此相殘(=彼此指控為異端),教外的知識分子便對基督教的道理能抱一種輕蔑的態度(狗咬狗一嘴毛/站高山看馬相踢),並且也使他們覺得應該彼此容納,你持你的看法,我抱我的見解,彼此尊重,而不應該強硬確立自己所持的見解才是真理,漸漸,正統與敬虔開始懷疑,到底有沒有絕對真理這回事,於是調合中立的「相對主義」便開始形成。 另一方面,正統主義神學家常常強用理性去確立、証明聖經的真理。這樣便引起了教外的知識分子力求用理性去批判聖經真理,以求推翻它的可信性。慢慢地,理性批判成了最高權威,啟蒙運動的主要精神便是理性批判是萬能的。於是人開始用自己的理性架構去規限神的啟示。 當正統主義間接地刺激啟蒙運動的開展,而啟蒙運動的出現,其實是反映了歐洲整個文化的蛻變。 18世紀啟蒙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波及廣泛而持久,因而有“啟蒙時代”之稱。主要代表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般而言,啟蒙思想有兩大特點: 1、反對宗教,宣揚理性與科學的權威。 所謂啟蒙思想家將社會和人民的不幸,歸因於宗教信仰(=迷信)。他們堅持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如神學、基督教道德等等應該統統打倒。他們認為以經驗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學能夠使我們正確認識自然,增長知識,破除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 2、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民主與法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南歐不敬虔,北歐看聖經,反社會的左派興起) 啟蒙思想家們認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思想家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來結束”專制統治"。 🔳理性主義-自然神論 啟蒙運動傳播產生的重大後果之一就是理性主義在宗教領域的發展,英國的自然神論是這一時期 頗為流行的思想,它是科學知識突飛猛進下的產物,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反對過分執著的宗教信仰。自然神論者把上帝從這個世界中逐出,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他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至少不反對這個預設,只是認為 他在創造世界、為世界制定了自然規律之後,便不再干預世界的發展。世界如今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就如一部由上帝上了發條的機器,啟動後便自行運作,毋須借外力推動。自然規律是上帝設置在人間的內在理性,人只須探求自然規律,不須直接探索上帝。 一切超越理性的信條實際上是未經証實便被相信了,擺脫迷信就是自由,只有有理性的思想家才是自由的思想家,用迷信來束縛人的思想者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一切在啟示中晦澀不明或超越理性的都是迷信的、無價值的。於是,神跡自然是被否定的。 🔳理性主義-解釋聖經 一個重要的發現,便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發現,無論我們抱多懷疑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事物,有一件事無論怎樣也無可置疑的,便是人類的思想。我可以懷疑外在的世界是否存在,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但我卻不能懷疑一件事,就是那正是懷疑的我是真實的。是誰在懷疑?是我(=保羅:裡面的我)!而達到這「穩固的結論」,完全是倚賴人的理性思維。正因如此,人的理性思維是一切信念的基礎。因此,任何事與物不能通得過我的理性批判,我便不會相信。於是,理性成為一切真理的依據。而就這樣,歐洲人便開始用理性作為尺度去批判神的啟示。他們要求神用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啟示人,任何啟示他們認為不合理性的,他們便不能接納,聖經的權威便受到嚴重的質疑。啟蒙運動可以說對教會傳統的信仰發出很大的挑戰。而當時很多的信徒也陷入信心的危機中。同時,教會的神學思想也開始轉變。自由主義神學便在這時候產生的。 🔳英國的敗壞與復興-理性主義極緻 社會方面,ad1700年至1750年間,英國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這時,雖錢財充足,百姓繁衍,道德卻是薄弱非常。(理性主義,主觀價值,道德無法驗證,但金錢可以驗證,造成金錢至上) 教會方面,此時的英國教會──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她自身也陷入形式主義(=正統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而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那個時代人們相當輕視信仰。個人信仰解體 導致道德標準的墮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 👉基督的見證人只窩在教會,而沒有走出教會 🔳自由傳道者-福音派 約翰衛斯理 正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開始呼喚罪人悔改。他們不在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他們不受教區的限制,可以自由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他們是體制外的自由傳道者,這個運動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由於當時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教會講壇信息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他們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聽從教訓,接受牧養,這個新的屬靈運動於是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 福音主義運動三大領袖在英國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 ─1791)、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兄弟,在美國有喬治﹒懷特菲德(Judger Whitefield ,1714─ 1770),他們出現後日益壯大,匯成一股洪流。 👉他們都沒有受神學院裝備,哈哈哈 在牛津大學念書時,約翰努力過簡樸生活,強調對窮人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因此他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慈惠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按照新約聖經管家的觀念,沒有人真正擁有什麼,他不能宣稱自己是某樣財富的合法主人,他所“擁有”的只是上帝交付他代為管理而已。倘若一個人將上帝交他托管的據為己有,他便是偷竊了上帝的東西。1730年代,約翰與查理及懷特菲德等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從事慈惠工作,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務性學校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守一定的規則,因此人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or 循道會/循理會) 👉福音派:霝修+社會工作 1738年5月24是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發現,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仆,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 👉ep118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上帝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ad1512 ~ 1738,由馬丁路德到約翰衛斯理,事隔226年,再次有人想起來「因信稱義」 約翰所教導的重生經歷,為人提供了一種更為簡明、又更易鑒別救恩確據的方法。只要我們內心經歷聖靈的充滿,獲得某個超自然的內在體驗,便可以肯定自己是已蒙上帝拯救的人了。宗教經驗是辨別信仰真偽的確據。 👉(因信稱義屬非理性嗎??) 約翰﹒衛斯理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講員,也是一位極有恩賜的組織家。1739年,他成立了第一個循道派會社,建立第一座小禮拜堂。他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的事業徹底改變了英國中、下層階級的信仰狀況。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的社會見証,關注社會 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集體罪惡,認為這是與福音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于是認可犯罪。” 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過,福音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在社會的普羅大眾層面,對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就在各地教會復興熱潮蔓延的同時,自由主義神學卻悄悄地占據了神學研究的大半壁江山,而各種反基督教思想也在學術界滋長。 🔳北美覺醒運動 促成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的主將是愛德華滋(1703─1758),在他的領導下,1734年在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北安普敦發動。作為牧師的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因信稱義的道理,他在講道中生動地描述並力勸罪人盡速逃避了神的震怒,。很快教會有了屬靈的復興,人人都關心永生的問題,一年間超過300人決志歸主。接下來的幾年間,新英格蘭的不同地區都發生大復興,信主之人多如潮涌。 這次大復興同時伴隨有強烈的感情和身體表現,如1741年7月8日愛德華滋在恩菲爾德布道,經文是《申命記》32:35“他們失腳的時候近了”,題目是《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講道時常被會眾的大喊大叫打斷,男男女女在地板上打滾,哭喊聲甚至蓋過了講道的聲音,據說有人緊緊抱住教堂的柱子和欄杆,顯然是在那一刻感到他們正往地獄滑落。整整一夜,該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求神拯救的呼喊。 👉像不像現在某牧師佈道場面? 在大覺醒運動中,懷特菲德的作用甚大。他是一個旅館主人的兒子,幼時生活貧困,被約翰﹒衛斯理引進他們的“聖潔團”,他很有講道的恩賜,甚至有人指責他把會眾弄得癲狂了。他前后7次在美洲旅行布道,懷特菲德訪美的一個目標,是喚醒牧師。“會眾何以這樣死氣沉沉?”他率直地解釋:“是因為向他們講道的人是死人。”在大覺醒運動中“死人”活了過來,開始走出來復蘇他們的會友。 第二次覺醒運動是一個扭轉教會整體面貌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教會平民化(或稱平信徒運動)的重要階段。大奮興運動是平信徒所推動的,特別是那些受過教育的中產階層的平信徒,他們不愿接受教會里的建制,包括教會組織、宗派禮儀、神學教義的約束,要求自由地實踐信仰。他們成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推展各樣事工。他們將事工範圍定位某幾項如佈道、服務等專業上,這些工作都與神學討論無關,因此不用牽涉傳統的教義和禮儀,更用不著受過訓練的專職教牧人員負責。 福音機構推動各種社會改良與救濟事業,如禁酒運動、廢奴運動。此外,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這兩種事工都是新興的,不易為個別宗派與堂會獨力承擔,故由福音機構統籌倡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十八世紀末興起的主日學運動,就是針對失學兒童設立的﹔而“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則是專門針對青年的需要而開展的事工。 🔳🔳普世差傳 天主教的宣教與十六世紀世界上舉足輕重操有海上霸權的國家都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代表,隨著這兩個國家的艦隊遠征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天主教的勢力也伸展到這些地區,開始宣教和植堂工作。待1世紀後,新教站穩腳步,荷蘭、英國等更正教國家要到十七世紀才掌控了海權,所以更正教的宣教工作開展較晚。 英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有“日不落國”之稱,故它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大的輸出國。 十九世紀基督教海外宣教的歷史,對很多宣教工場的國家民族而言,并非光輝燦爛的一頁,基督教被視為白人文化征服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民族獨立運動迅速展開,很多國家努力擺脫歐美文化的控制,尋找獨立的民族和文化身分。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致力復興傳統的文化及宗教。對這些地區的基督徒而言,如何洗脫基督教作為文化帝國主義象征的形象,將是基督教能否在宣教工場生根建造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課題。 福音奮興運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近代新教宣教事業的興起。十七世紀荷蘭政府錫蘭、爪哇和台灣,新教宣教事業也隨之開始。大規模的海外宣教事工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 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1761─1834)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他出身鞋匠,成為浸信會的牧師,屬加爾文派,相信有限救贖論,這或可扭轉某些人對預定論者的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加爾文派既然主張上帝已經預定什麼人得救,什麼人滅亡,那人便不用傳福音,更不用從事宣教工作了。威廉﹒克里很早就有向異教徒傳福音的異象,對教會一直忽略這個使命而深感不滿。他在1791年寫成小冊子《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人民歸正》,指出耶穌頒布的大使命對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有效,教會必須成立組織,派遣宣教士。自威廉 克里(1761-1834)起,全球開始出現超宗派的國外布道的浪潮,或個人,或差會,前仆後繼。十九世紀達至高峰,尤以英、美、歐等地域的宣教士往亞洲及落後地區,李文斯基、戴德生、宣信等人身體力行,推動眾教會履行大使命,藉信心宣教,把福音傳遍了地極。 倘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1850年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1835年,宣教士首次登陸日本。由此可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之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士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 由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1860年中國全境向福音開放。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里奠定根基。 其次,宣教運動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宣教運動的直接導因大奮興運動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因此合一意愿較強。而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因此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是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 🔳🔳復興浪潮中的人物 🔳巴哈 巴哈在十歲時成了孤兒,他必須依賴他的長兄來撫養,也因此他很快學會了獨立的生活。憑著他對音樂的嗜好,在十八歲時,他就成了一位公爵家里的風琴師,22歲時就出任一所禮拜堂的風琴司琴。曾經有人聽過他的演奏之后說:那個彈奏風琴的人一定是天使下凡,不然的話就大概只是巴哈本人了。 1723年,巴哈決定放下出名和賺大錢的機會,專心在德國的聖多瑪教堂出任風琴師與指揮詩班。他一直擔任此工作到1750年去世為止。可見他認定音樂是用來服事上帝的,也因此認定必須用一種 事奉主的心志來從事音樂的工作。 巴哈寫了許多的音樂,在他和作品里往往會看到他在開始的時候用拉丁文寫的兩個字母──“JJ”﹔這兩個字母所代表意思即為“耶穌幫助我”,然后他就在這樣的禱告里面來從事他的創作。當他寫完這首音樂的時候,他就會在樂曲的后面又寫上一些拉丁文的字母,就是“SDG”﹔這三個字母的意思是“榮耀都歸給上帝”。帶著這樣心情從事音樂的創作,我們可以想象這一位如此了不起的音樂家,是多麼敬虔的一位信徒。 巴哈出任聖多瑪教堂的風琴師和詩班指揮共27年,他以聖經的內容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巴哈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可是他自己卻認定音樂的才華不是他自己的。他之所以能彈奏這些音樂,寫作這些樂曲,乃是因上帝給了他力量,因此他堅決的認定音樂的才華必須要用來服事上帝、幫助信徒。因著他的這份認定和影響,在德國就出現了相當多仿效巴哈的人,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服事而不是個人享受。 🔳銳克斯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英國格羅斯特城人(Gloucester),為一報業的印刷及出版者兼慈善家,他原來頗關心監獄的改革事工。 當時,大眾的生活十分困難,犯罪的情形非常嚴重。一天,銳克斯從倫敦回格羅斯特要請幾個印刷工人。在路上,他家鄉的孩子用泥土丟他,丟得他滿身亂七八糟。他就想,這麼壞的孩子怎麼辦?如果這些孩子沒有人教導的話,英國的前途不就完了!銳克斯總結出──人們沒有受「教育」是整個問題的症結。他相信只要窮苦的兒童有機會接受教育,情形將會改觀,他們才會有美好的品行﹔長遠的說,對社會及至國家都會帶來良好的影響。但這些窮苦的兒童每天都要上工廠去工作以謀生,唯有星期天才是假期,於是銳克斯決定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來教育這群兒童。剛開始經歷了各種的困難,甚至經歷失敗,但銳克斯先生並不氣餒。 他找到希太太(Mrs.Gritchley)。銳克斯先生在她的合作下,於1780年成功的建立第一間主日學校。地點在格羅斯特城的一處廚房里﹔上學時間採用全日制,朝十晚五,中間有膳食時間﹔教學方式是重視紀律、賞罰分明﹔課程安排有:講聖經故事、學習閱讀、背誦英國聖工會出版的要理問答﹔並且參與主日崇拜。銳克斯親自向他們講解聖經,用聖經故事中的道德教訓兒童,希望他們因此有良好的品行。 經過3年耕耘,於1783年11月3日,銳克斯在他所出版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主日學的工作以及成效,結果,英國教會對銳克斯的貢獻反應十分冷淡,而且提出反對﹔在蘇格蘭的教會甚至認為平信徒在主日進行教導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四誡(妄稱上帝的名),而且認為主日學會帶來教會分裂。 雖然國家和教會都反對這個工作,但同時也得到越來越多信徒的鼓勵和支持,連倫敦許多的報紙及雜誌都刊登有關銳克斯先生的成就,衛斯理約翰在講台上也盛贊他的貢獻。漸漸地這項事工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也開始有教會響應﹔有更多的信徒也愿意參與這件有意義的工作,這時課程也有了一些改進,開始在班級裡教唱詩歌﹔學生也開始有年齡限制(通常為6~14歲),並且開始了分班制度。1785年在倫敦成立了主日學推行委員會,籌集款項,在各處設立許多有系統的主日學。1811年,當羅伯爾﹒銳克斯安息主懷時,主日學已在各處大大的興旺起來,其中單在英國就起碼有四十萬的主日學學生…… 🔳韋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在十八世紀,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有大量的黑奴,奴隸買賣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韋伯福斯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種奴隸買賣與他的信仰格格不入。當時他盼望作一個傳道人,可是他的朋友指出他的才華,特別是在辯論方面的才華,非常適合擔任國會議員。因此他聽取了這個意見,他要一心來服事上帝,并要以作國會議員的身份來服事上帝。 不久,他就以議員的身份與另外一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團體。這個團體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推動在國會里立法,透過法律來停止奴隸的買賣。我們需要了解到,在當時提出一個這樣的意見,需要的勇氣很大,同時需要面對的困難也非常的大。很自然的,當韋伯福斯在國會中提出這個意見時,根本沒人理睬他。但他沒有放棄,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之下,經過了二十年,英國國會終于同意通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奴隸的買賣。韋伯福斯覺得還不夠,雖然奴隸買賣停止了,那些已經是奴隸的人怎么辦呢?因此他就進一步的推動立法,要完全的廢除奴隸制度。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神仆,他的心志是多么的強烈。他基于對聖經的了解,繼續不斷的影響身邊的人,雖然到他退休時,他還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終于成功的在國會里面推動了這樣的立法﹔英國于1833年正式立法取消了整個奴隸制度。 🔳卜維廉 十九世紀末,有一個名叫卜維廉(William Booth)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稱它為“救世軍” (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為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服務事業。1889年後,救世軍設立了救濟醫院、農場、勞工局。卜維廉從前是循道會的牧師,保留循道會注重成聖的教導。 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救世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服。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 他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像循道會的發起人衛斯理一樣,卜維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佈道的工作,無意另設新的教會。他願信徒加入當時已有的教會,可是後來他看出一方面他們不願加入已有的教會,一方面已有的教會也不歡迎他們,所以他就將他們分別組織,成為軍隊的體制。在他的團體之中,他採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紀美國著名布道家)的方法,將歸正的人領到聖壇之前。他採納了親岑多夫國際組織的觀念,置此種組織於宗派和國際之上,就是說救世軍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 救世軍的工作,不只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罪犯,墮落以及對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 🔳瑪麗﹒瓊斯 Mary Jones 和聖經公會 瑪麗﹒瓊斯於1784年生在英國的威爾斯鄉村裡。當時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整天為生活奔波。瑪麗的父母沒有辦法給她很多,卻讓她有了正確的信仰。 當瑪麗只有八歲時,她就渴望學習,渴望擁有自己的一本聖經。為此目標,她從養雞、養蜜蜂、為別人拾柴火、縫補衣服開始,付出了六年的努力。她終於得到了一本自己的《聖經》。在那個《聖經》非常稀缺的年代,擁有《聖經》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瑪利的事震動了英國和世界,導致了聖經公會的成立。 1804 年3月7日,瑪麗20歲,正式成立了“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當時,《聖經》或者《聖經》的一部分,已經被翻譯成72種語言,包括大部分的歐洲語言,和16種其他語言:埃塞俄比亞語,阿拉伯語,冰島語,伊朗語,亞美尼亞語,馬來語,土耳其語,台語(白話字),拉布拉多語,印度語,錫蘭語,西非語,大不列顛圭亞那語和北美語(摩和克印地安語)。 當然,聖經公會做的第一件事是確保威爾士人有威爾士語《聖經》。它還發行了剛剛譯完的摩和克語的《約翰福音》。 自那以後,協會的工作平穩地向前發展。它是一項多人合作的工作。傳道士去外國,學習當地的語言,把《聖經》翻譯成該種語言。有時聖經公會支付一兩個人的費用,使他們可以全職翻譯。翻譯完成後,必須經倫敦的聖經公會委員會核查通過,然後才將它付諸印刷,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聖經協會。其他組織也紛紛成立,如蘇格蘭的“全國聖經公會”(1826年)﹔“美國聖經公會”(1816年),“尼德蘭聖經公會”(1814年),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是:讓講每一種語言的人都有《聖經》可用。 1946年,他們組成了一個世界性大家庭“聯合聖經公會”,旨在協調全球各地聖經公會的工作。到1993年終,聖經(包括單行本)已被翻譯成2062種語言。 🔳重點整理 馬丁路德,加爾文歸正時期後,唯獨聖經的正統主義時期使教會死氣沉沉, 社會開始發展以「我」為出發點,主觀的敬虔運動,發展人的主觀 高於上帝(=聖經)的主觀 反正統主義運動=敬虔運動,也推動法國的啟蒙運動及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看不見無法驗證就是迷信: 如:尼采:上帝已死 神學為對抗理性主義而融合的自然神論,但自然神論也被正統主義視為歧路。 接著,在英國不屬任何派別的自由講道者在街頭領眾人歸向福音,使各宗派興起, 如:約翰 衛斯理,克理威廉,慕勒,戴德生,司布真,慕迪,宣信,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等 因為理性主義抬頭,透過航海及造船術發展,天主教在16世紀以西,葡為首,把天主教及殖民地傳至北美,中南美洲及非洲,而新教落後天主教1個世紀分別在17-18世紀,透過荷蘭及英國把福音及殖民地帶到中南半島,印度及東非,日本,韓國,中國及台灣,遠東地區的地極之處。 在歐洲大陸上,進而發展多角化事工形態 例如 音樂 ex 巴哈 社福機構:國際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合作工作 ex 救世軍 卜維廉(William Booth) 教育:兒童主日學,YMCA, YWCA ex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 政治:廢除奴隸制度 ex 韋伯福斯 翻譯:聖經翻譯的語言2000種以上 ex 瑪麗﹒瓊斯 以新約教會時間為分界 對照福音傳播區域 以弗所:以色列,土耳其,希臘 士每拿: 別迦摩:羅馬帝國-意大利,法蘭西,英國,西班牙,北非,埃及,以色列,亞美尼亞,土耳其,巴爾幹半島 推雅推喇:分解的羅馬帝國 - 俄羅斯,北歐,東歐,神聖羅馬帝國(德,捷) 撒狄: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至美國 非拉鐵非:16世紀天主教-西班牙+葡萄牙,17世紀新教-荷蘭+英國,地極=遠東(台灣,日本),中國,印度,爪哇,鍚蘭,非洲,北美及中南美,紐澳 回想✅徒一:耶穌:領受聖霝之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日本,台灣,菲律賓…),成為我的「見證人」。 🔳聖經經文 07 「而且, (約翰=)你 要寫給在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 (+說); 『那聖潔的、真實的, 擁有那他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他關了就沒有人開的大衛鑰匙的(+基督), 說這些事 08a (基督=)我知道(使者=)你的作為, 看哪!(基督=)我在(使者=)你面前給一個敞開的門,那是無人能關它的。 👉啟蒙時期,理性主義,工業時代,大航海時代 探險家:馬可波羅遊記,鄭和下西洋 十六世紀:葡萄牙(麥哲倫-轉圈大王) ,西班牙 — 天主教 十七世紀:荷蘭,法國,英國(日不落國) — 新教/基督教/復原教 08b 因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 👉聖經公會譯本,廢除奴隸制,週日兒童主日學,教會音樂,超宗派合作事工-救世軍=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ep90 ✅可十二28~34:愛人如己 👉ep18 ✅太廿五40: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上帝身上 09a 看哪!(+基督)我使那出自撒但一會的,那說「他們是」猶太人, 但卻不是的(=猶太人=選民),而是說謊話的, 👉基督傳出去了,撒旦也傳出去了❓撒旦一黨的人指誰呢?剛才所提到的種種,請你想想 09b 看哪!我要使(+出自撒旦一黨的)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 他們也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猜=可能 愛+腳前下拜 1,新教/基督教勢力被支持,天主教勢力變小 2,自由主義抬頭,正統主義衰微 3,今生之後的事,得勝者為王 10 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也必保守你脫離那「試煉的時刻」 那即將來到在普天下人身上的(時刻),為試煉在地上的居民(+的時刻)。 ⭐️猜=可能 試煉時刻 1,正統時期 逼迫 自由神學及事工,由教會發起的事工才是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 2,試煉時刻:下個時期,老底嘉的時候 11 (+基督說)我要快快來; 你要持守那你所有的,以致於沒有人奪去你的冠冕。 👉冠冕:聖經翻譯,主日學,救世軍,廢奴,做該做的事=愛人如己=大服事小=社會責任 12a 那得勝的,(基督=)我要使(得勝的人=)他成為柱子在我神殿中, (得勝的人=)他也必不再從(神殿=)那裡 出去到外面。 👉教會外的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依然影響今天的新教 12b (基督=)我又要把我神的名(=父的名) 和我神那新耶路撒冷 那出於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城的名 並我的新名,寫在他(柱子)上面 👉杯子上的姓名貼=歸屬,父名+城名+基督的新名 👉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都是上帝喜悅的事 13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非拉鐵非教會:ad1700~1900 👉含意:兄弟/姐妹之情,彼此喜愛,愛人如己,大服事小 (=社會責任) 🔳QA:什麼是大使命? ✅徒一6~9: 他們(=120人含門徒/耶穌家人/群眾)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要在這時候使以色列復國嗎?」 👉舊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以色列復國,天國降臨,統治世界 耶穌說:「父(=聖霝)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間或日期,你們不必知道。 👉潛台詞:把天國君王殺了,還想要天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可是聖霝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並且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說完了,他們還在看的時候,他被接上升,有一朵雲把他接去,就看不見他了。 👉耶穌最後一句話:去。傳。福。音。(假設是這樣) 👉門徒/使徒/信徒不想離開耶冷,直到✅徒七-司提反被殺,✅徒八-七年後,人才開始由耶冷往外散 今天教會傳福音四個面向: 教會裝備-經文,對內服事,幸福小組-聊天,對外服事 一,教會裝備:霝命造就課程,雙翼系統,成人主日學,研經課程,〇〇特會,裝備信徒很重要,但若利用經文站在信仰至高點爭論/吵架/框人家,大可不必裝備,刀子磨好了殺自己人,何必? 二,對內服事:主日學,敬拜團,司禮,司儀,獻花,獻果,教會自己的需要,和傳福音無關 三,幸福小組:找想講話的來聊天,使他們成為信徒,生命得救為目標?還是教會收更多奉獻為目標? 四,對外服事:送物資,1919,芥菜種會,晨曦會,音樂/教育…各方面,除了找到需要的人,也利用事工斂財? 👉上述事工都有其需要,但操作不當就歪了 👉再問自己一次,如何成為「耶穌的見證人」?參加耶和華見證人?不是貼個牌就完事了 由舊約到新約主軸只是「大服事小=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信基督之後,要先顧及別人的利益,等同背負基督徒的重擔,逆性而為,就是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背起基督的十架不一定是拋頭顱,撒熱血,搞出一番大事業,非要 翻譯聖經,救世軍,主日學,廢除奴隸制度,才是背起十字架嗎?,不是! 別忘了 ✅太十42:把一杯涼水給微不足道的人喝,也會得到賞賜。 當然,我們也知道,教會/網路上有些牧師講到激動時,會挑戰你:你願意背起基督的十字架嗎?常常頓時台下萬籟俱寂,針落有聲,你有沒有經歷這樣場面? 的確,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各國宣教士變賣自己的一切,為福音負上極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為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同時,今天也要告訴你,背起十架這事可大可小,記得耶穌在✅太十一30:「我的軛(心中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心中的擔子) 是輕省的」,其實,背起十字架如同倒一杯涼水,是一件你可以天天都作的事,當你開始先考慮對方=愛人如己,這麼做時,你就正在與對方建立關係,你就正在發揮影響力,是基督的見證人,就是基督的介紹人,就正在把福音傳到地極,就正在進行大使命了,你說是嗎? 如果你對大使命 或 非拉鐵非教會大航海時期 有何想法或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9-4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重點整理 經文分析 QA:大使命? galigongbible

    ep119-4 啟示錄三7~13 非拉鐵非教會-重點整理 經文分析 QA:大使命?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1512,德國馬丁路德95條論綱,開始和平信仰歸正。 1541,由法國逃出的加爾文,成為瑞士日內瓦的主人。 1534-1563,英國在天主教與復原教中波折,終於折斷與羅馬的關係。 此外,對信仰歸正不滿足的前人,成立更多宗派,如:聖公會,清教徒,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貴格會,門諾派等。 在非拉鐵非時期中,我們會發現教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對神學追求與辯證,一部份是以服事走在前面領人認識上帝, 🔳歸正運動後半段 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將基督教本來活潑的信仰 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 變成了對這套教理的宣認,當路德談到信心時,他所指的是信徒與神之間的活潑的關系,但歸正運動後進入正統主義時代,這種關係彷彿被遺忘,正統主義擁有精細地界定的所謂“純正信仰”,但卻缺乏了因信仰而來的生命活力。崇拜時的講道變得乏味,變得很規條化。 👉若今天教會將聖經過度解釋,或解釋過度延伸或過度保守,都不合適,也就是過度客觀或過度主觀都不合適,一切解釋需以上帝在歷史中的計劃為主觀論點(一直強調,聖經要整本看) 🔳敬虔運動 ad1670年,一位德國西南部 法蘭克福(Frankfort)牧師史賓納(Philipp Jacob Spener)召聚了一小組信徒在他家中讀經、祈禱,彼此鼓勵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某教會的教材:活潑的生命?),他稱這小組聚會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但不久,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迫使他離開法蘭克福被迫轉到柏林,也同樣的組織更新團契。不過,更有力的影響,乃在他所寫的一本名為《渴慕敬虔》(Desideria)的書,清楚地期望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摒棄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 在這種更新運動展開的初期,正統主義的神學家已感到不安,當這運動漸漸擴大時,正統主義便公開反對敬虔運動。 (👉能推翻就是革命,不能推翻就是造反) 然而,在追求敬虔的生命中,敬虔主義者卻漸漸將信仰變得「極度個人化及內在化」。於是,敬虔主義與關懷社會、文化的活動「脫節」了,有時甚至對立起來。不過在神學上,敬虔主義所帶來的問題是,「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為一談」,ex 基督教順口溜:順服就蒙福,增加奉獻就增加收入,作主工不空空; 延伸/霝意與本義解經的不同,掌握神的真理,主觀經歷當然很重要,但主觀經歷卻不能成為真理的依據。可以說敬虔主義將基督教的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從這個角度看是助長了啟蒙運動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對於日後自由派神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1618-19 改革宗以加爾文為核心的荷蘭多特會議的50年裡,正統主義的規條化和僵化,只有讀聖經,操練敬虔操練(禁食,禱告,讀經,奉獻,刻苦自己),使基督徒又成為中世紀修道院的出世生活。 👉今天,人人皆祭司,人人都有一張嘴,個人化,去中心化 👉反客為主ex:瑪三10:萬軍之亞威說:「你們(=以色列)要把當納的十分之一,全部送入倉庫,使我(=上帝)家中有糧;借此試驗我,看我是不是為你們敞開天窗,把福氣倒給你們,直到充足有餘呢。」 若為需要的團體奉獻,上帝反過來為他預備,這是好事,若以主觀分享引用瑪三10-可以,若成為客觀教導-要小心,請記得看前後文上帝在生氣什麼。 👉敬虔主義者 解釋/引用聖經過於主觀,等同拿聖經(=論語)為自己背書,如同今天某些教會中的小教皇,若引用經文教導過度主觀,自然會產生不適切。 🔳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抬頭 正統主義不單刺激了敬虔運動的產生,也間接地刺激了啟蒙運動的開展。因著正統主義對於任何神學思想的偏差都不能容忍,在教會內常引起爭端,使基督徒彼此相殘(=彼此指控為異端),教外的知識分子便對基督教的道理能抱一種輕蔑的態度(狗咬狗一嘴毛/站高山看馬相踢),並且也使他們覺得應該彼此容納,你持你的看法,我抱我的見解,彼此尊重,而不應該強硬確立自己所持的見解才是真理,漸漸,正統與敬虔開始懷疑,到底有沒有絕對真理這回事,於是調合中立的「相對主義」便開始形成。 另一方面,正統主義神學家常常強用理性去確立、証明聖經的真理。這樣便引起了教外的知識分子力求用理性去批判聖經真理,以求推翻它的可信性。慢慢地,理性批判成了最高權威,啟蒙運動的主要精神便是理性批判是萬能的。於是人開始用自己的理性架構去規限神的啟示。 當正統主義間接地刺激啟蒙運動的開展,而啟蒙運動的出現,其實是反映了歐洲整個文化的蛻變。 18世紀啟蒙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波及廣泛而持久,因而有“啟蒙時代”之稱。主要代表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般而言,啟蒙思想有兩大特點: 1、反對宗教,宣揚理性與科學的權威。 所謂啟蒙思想家將社會和人民的不幸,歸因於宗教信仰(=迷信)。他們堅持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如神學、基督教道德等等應該統統打倒。他們認為以經驗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科學能夠使我們正確認識自然,增長知識,破除迷信,從而增進人類的福利。 2、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民主與法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南歐不敬虔,北歐看聖經,反社會的左派興起) 啟蒙思想家們認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思想家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來結束”專制統治"。 🔳理性主義-自然神論 啟蒙運動傳播產生的重大後果之一就是理性主義在宗教領域的發展,英國的自然神論是這一時期 頗為流行的思想,它是科學知識突飛猛進下的產物,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反對過分執著的宗教信仰。自然神論者把上帝從這個世界中逐出,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他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至少不反對這個預設,只是認為 他在創造世界、為世界制定了自然規律之後,便不再干預世界的發展。世界如今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就如一部由上帝上了發條的機器,啟動後便自行運作,毋須借外力推動。自然規律是上帝設置在人間的內在理性,人只須探求自然規律,不須直接探索上帝。 一切超越理性的信條實際上是未經証實便被相信了,擺脫迷信就是自由,只有有理性的思想家才是自由的思想家,用迷信來束縛人的思想者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一切在啟示中晦澀不明或超越理性的都是迷信的、無價值的。於是,神跡自然是被否定的。 🔳理性主義-解釋聖經 一個重要的發現,便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發現,無論我們抱多懷疑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事物,有一件事無論怎樣也無可置疑的,便是人類的思想。我可以懷疑外在的世界是否存在,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但我卻不能懷疑一件事,就是那正是懷疑的我是真實的。是誰在懷疑?是我(=保羅:裡面的我)!而達到這「穩固的結論」,完全是倚賴人的理性思維。正因如此,人的理性思維是一切信念的基礎。因此,任何事與物不能通得過我的理性批判,我便不會相信。於是,理性成為一切真理的依據。而就這樣,歐洲人便開始用理性作為尺度去批判神的啟示。他們要求神用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啟示人,任何啟示他們認為不合理性的,他們便不能接納,聖經的權威便受到嚴重的質疑。啟蒙運動可以說對教會傳統的信仰發出很大的挑戰。而當時很多的信徒也陷入信心的危機中。同時,教會的神學思想也開始轉變。自由主義神學便在這時候產生的。 🔳英國的敗壞與復興-理性主義極緻 社會方面,ad1700年至1750年間,英國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這時,雖錢財充足,百姓繁衍,道德卻是薄弱非常。(理性主義,主觀價值,道德無法驗證,但金錢可以驗證,造成金錢至上) 教會方面,此時的英國教會──聖公會,根本無力對社會現象做出回應。她自身也陷入形式主義(=正統主義)的泥潭,只注重禮儀,而輕忽生命的造就,講道沒有力量,教會缺少生機。那個時代人們相當輕視信仰。個人信仰解體 導致道德標準的墮落,寬容放縱大行其道。 👉基督的見證人只窩在教會,而沒有走出教會 🔳自由傳道者-福音派 約翰衛斯理 正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開始呼喚罪人悔改。他們不在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他們不受教區的限制,可以自由到處傳道,在街頭、社區,直接面對廣大普羅大眾,以最基本的福音要道作為講道的重心,如基礎信仰、信仰與生活的關系、屬靈追求及成長等,他們是體制外的自由傳道者,這個運動史稱“福音主義運動”。 由於當時歸正運動後的正統主義教會講壇信息多數既重復又貧乏,廣大信徒得不到餵養,無法滿足屬靈的需要,他們自然轉向那些自由傳道者,聽從教訓,接受牧養,這個新的屬靈運動於是得到廣泛的民眾支持。 福音主義運動三大領袖在英國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 ─1791)、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兄弟,在美國有喬治﹒懷特菲德(Judger Whitefield ,1714─ 1770),他們出現後日益壯大,匯成一股洪流。 👉他們都沒有受神學院裝備,哈哈哈 在牛津大學念書時,約翰努力過簡樸生活,強調對窮人關懷、服務與犧牲,相信克己、清苦的生活,才是聖經揭示的基督徒理想。因此他認為對人的關懷不僅是慈惠的要求,也是公義的要求。按照新約聖經管家的觀念,沒有人真正擁有什麼,他不能宣稱自己是某樣財富的合法主人,他所“擁有”的只是上帝交付他代為管理而已。倘若一個人將上帝交他托管的據為己有,他便是偷竊了上帝的東西。1730年代,約翰與查理及懷特菲德等開始聚會,定期查經,組成一個團契。他們除了禱告、敬拜等屬靈操練外,也積極從事慈惠工作,包括探望犯人、救濟貧民、開設義務性學校等。由於會員所行所為守一定的規則,因此人都稱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or 循道會/循理會) 👉福音派:霝修+社會工作 1738年5月24是約翰一生的轉折點,他在聚會中突然心中發現,確認自己已不再為罪的奴仆,更感到內在的恩賜能力被釋放出來。他說:“我覺得自己實在已經信靠耶穌,惟獨基督才能拯救我,我已獲得這個確據,因為 他已將我的罪全部挪開,並且從罪和必死的律法捆綁中把我拯救出來。” 👉ep118 約於ad1512年年底,馬丁路德坐在威登堡,展開聖經,開始研讀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他看到 ✅羅一17:上帝的義就是藉著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而歸於信,正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ad1512 ~ 1738,由馬丁路德到約翰衛斯理,事隔226年,再次有人想起來「因信稱義」 約翰所教導的重生經歷,為人提供了一種更為簡明、又更易鑒別救恩確據的方法。只要我們內心經歷聖靈的充滿,獲得某個超自然的內在體驗,便可以肯定自己是已蒙上帝拯救的人了。宗教經驗是辨別信仰真偽的確據。 👉(因信稱義屬非理性嗎??) 約翰﹒衛斯理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講員,也是一位極有恩賜的組織家。1739年,他成立了第一個循道派會社,建立第一座小禮拜堂。他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的事業徹底改變了英國中、下層階級的信仰狀況。 福音主義重視教會的社會見証,關注社會 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集體罪惡,認為這是與福音水火不相容的。他們強調上帝的全權審判,教會必須肩負審判基督徒及非基督徒的罪惡的責任,約翰﹒衛斯理的名言是“若對罪惡保持緘默,就等于是認可犯罪。” 十八、十九世紀的福音主義者推動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包括廢奴運動、改善童工待遇、禁酒運動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過,福音主義運動的影響主要在社會的普羅大眾層面,對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就在各地教會復興熱潮蔓延的同時,自由主義神學卻悄悄地占據了神學研究的大半壁江山,而各種反基督教思想也在學術界滋長。 🔳北美覺醒運動 促成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的主將是愛德華滋(1703─1758),在他的領導下,1734年在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北安普敦發動。作為牧師的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因信稱義的道理,他在講道中生動地描述並力勸罪人盡速逃避了神的震怒,。很快教會有了屬靈的復興,人人都關心永生的問題,一年間超過300人決志歸主。接下來的幾年間,新英格蘭的不同地區都發生大復興,信主之人多如潮涌。 這次大復興同時伴隨有強烈的感情和身體表現,如1741年7月8日愛德華滋在恩菲爾德布道,經文是《申命記》32:35“他們失腳的時候近了”,題目是《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講道時常被會眾的大喊大叫打斷,男男女女在地板上打滾,哭喊聲甚至蓋過了講道的聲音,據說有人緊緊抱住教堂的柱子和欄杆,顯然是在那一刻感到他們正往地獄滑落。整整一夜,該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求神拯救的呼喊。 👉像不像現在某牧師佈道場面? 在大覺醒運動中,懷特菲德的作用甚大。他是一個旅館主人的兒子,幼時生活貧困,被約翰﹒衛斯理引進他們的“聖潔團”,他很有講道的恩賜,甚至有人指責他把會眾弄得癲狂了。他前后7次在美洲旅行布道,懷特菲德訪美的一個目標,是喚醒牧師。“會眾何以這樣死氣沉沉?”他率直地解釋:“是因為向他們講道的人是死人。”在大覺醒運動中“死人”活了過來,開始走出來復蘇他們的會友。 第二次覺醒運動是一個扭轉教會整體面貌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教會平民化(或稱平信徒運動)的重要階段。大奮興運動是平信徒所推動的,特別是那些受過教育的中產階層的平信徒,他們不愿接受教會里的建制,包括教會組織、宗派禮儀、神學教義的約束,要求自由地實踐信仰。他們成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推展各樣事工。他們將事工範圍定位某幾項如佈道、服務等專業上,這些工作都與神學討論無關,因此不用牽涉傳統的教義和禮儀,更用不著受過訓練的專職教牧人員負責。 福音機構推動各種社會改良與救濟事業,如禁酒運動、廢奴運動。此外,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這兩種事工都是新興的,不易為個別宗派與堂會獨力承擔,故由福音機構統籌倡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十八世紀末興起的主日學運動,就是針對失學兒童設立的﹔而“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則是專門針對青年的需要而開展的事工。 🔳🔳普世差傳 天主教的宣教與十六世紀世界上舉足輕重操有海上霸權的國家都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代表,隨著這兩個國家的艦隊遠征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天主教的勢力也伸展到這些地區,開始宣教和植堂工作。待1世紀後,新教站穩腳步,荷蘭、英國等更正教國家要到十七世紀才掌控了海權,所以更正教的宣教工作開展較晚。 英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有“日不落國”之稱,故它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大的輸出國。 十九世紀基督教海外宣教的歷史,對很多宣教工場的國家民族而言,并非光輝燦爛的一頁,基督教被視為白人文化征服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民族獨立運動迅速展開,很多國家努力擺脫歐美文化的控制,尋找獨立的民族和文化身分。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致力復興傳統的文化及宗教。對這些地區的基督徒而言,如何洗脫基督教作為文化帝國主義象征的形象,將是基督教能否在宣教工場生根建造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課題。 福音奮興運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近代新教宣教事業的興起。十七世紀荷蘭政府錫蘭、爪哇和台灣,新教宣教事業也隨之開始。大規模的海外宣教事工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 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1761─1834)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他出身鞋匠,成為浸信會的牧師,屬加爾文派,相信有限救贖論,這或可扭轉某些人對預定論者的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加爾文派既然主張上帝已經預定什麼人得救,什麼人滅亡,那人便不用傳福音,更不用從事宣教工作了。威廉﹒克里很早就有向異教徒傳福音的異象,對教會一直忽略這個使命而深感不滿。他在1791年寫成小冊子《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人民歸正》,指出耶穌頒布的大使命對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有效,教會必須成立組織,派遣宣教士。自威廉 克里(1761-1834)起,全球開始出現超宗派的國外布道的浪潮,或個人,或差會,前仆後繼。十九世紀達至高峰,尤以英、美、歐等地域的宣教士往亞洲及落後地區,李文斯基、戴德生、宣信等人身體力行,推動眾教會履行大使命,藉信心宣教,把福音傳遍了地極。 倘若十九世紀上半葉是海外宣教事業的拓荒期,則從1850年到1900年便是更正教宣教運動擴展的黃金時期。1807年第一位宣教士踏足中國﹔1835年,宣教士首次登陸日本。由此可見,在歐美教會覺醒到海外宣教的責任之後不到半個世紀,宣教士便已來到最偏遠的遠東地區。 由於歐美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雄霸全球,亞洲和非洲諸國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都得向宣教士大軍開放,容讓他們在全國各地建立福音據點。1857年印度,1860年中國全境向福音開放。 近代宣教運動的最大成就,是將基督教變成普世宗教。在十八世紀以前,基督教與全球大多數民族無關,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基督教才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里奠定根基。 其次,宣教運動促進了普世合一運動。宣教運動的直接導因大奮興運動主要由平信徒帶動的超宗派運動,因此合一意愿較強。而宣教工作顯示了各種棘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是教會過去從未遇上的,因此要求不同宗派的參與者通力合作,共同處理。特別是在異域的宣教工場中,最容易促成宗派間的合作和彼此的合一。 🔳🔳復興浪潮中的人物 🔳巴哈 巴哈在十歲時成了孤兒,他必須依賴他的長兄來撫養,也因此他很快學會了獨立的生活。憑著他對音樂的嗜好,在十八歲時,他就成了一位公爵家里的風琴師,22歲時就出任一所禮拜堂的風琴司琴。曾經有人聽過他的演奏之后說:那個彈奏風琴的人一定是天使下凡,不然的話就大概只是巴哈本人了。 1723年,巴哈決定放下出名和賺大錢的機會,專心在德國的聖多瑪教堂出任風琴師與指揮詩班。他一直擔任此工作到1750年去世為止。可見他認定音樂是用來服事上帝的,也因此認定必須用一種 事奉主的心志來從事音樂的工作。 巴哈寫了許多的音樂,在他和作品里往往會看到他在開始的時候用拉丁文寫的兩個字母──“JJ”﹔這兩個字母所代表意思即為“耶穌幫助我”,然后他就在這樣的禱告里面來從事他的創作。當他寫完這首音樂的時候,他就會在樂曲的后面又寫上一些拉丁文的字母,就是“SDG”﹔這三個字母的意思是“榮耀都歸給上帝”。帶著這樣心情從事音樂的創作,我們可以想象這一位如此了不起的音樂家,是多麼敬虔的一位信徒。 巴哈出任聖多瑪教堂的風琴師和詩班指揮共27年,他以聖經的內容為主題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巴哈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家,可是他自己卻認定音樂的才華不是他自己的。他之所以能彈奏這些音樂,寫作這些樂曲,乃是因上帝給了他力量,因此他堅決的認定音樂的才華必須要用來服事上帝、幫助信徒。因著他的這份認定和影響,在德國就出現了相當多仿效巴哈的人,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服事而不是個人享受。 🔳銳克斯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英國格羅斯特城人(Gloucester),為一報業的印刷及出版者兼慈善家,他原來頗關心監獄的改革事工。 當時,大眾的生活十分困難,犯罪的情形非常嚴重。一天,銳克斯從倫敦回格羅斯特要請幾個印刷工人。在路上,他家鄉的孩子用泥土丟他,丟得他滿身亂七八糟。他就想,這麼壞的孩子怎麼辦?如果這些孩子沒有人教導的話,英國的前途不就完了!銳克斯總結出──人們沒有受「教育」是整個問題的症結。他相信只要窮苦的兒童有機會接受教育,情形將會改觀,他們才會有美好的品行﹔長遠的說,對社會及至國家都會帶來良好的影響。但這些窮苦的兒童每天都要上工廠去工作以謀生,唯有星期天才是假期,於是銳克斯決定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來教育這群兒童。剛開始經歷了各種的困難,甚至經歷失敗,但銳克斯先生並不氣餒。 他找到希太太(Mrs.Gritchley)。銳克斯先生在她的合作下,於1780年成功的建立第一間主日學校。地點在格羅斯特城的一處廚房里﹔上學時間採用全日制,朝十晚五,中間有膳食時間﹔教學方式是重視紀律、賞罰分明﹔課程安排有:講聖經故事、學習閱讀、背誦英國聖工會出版的要理問答﹔並且參與主日崇拜。銳克斯親自向他們講解聖經,用聖經故事中的道德教訓兒童,希望他們因此有良好的品行。 經過3年耕耘,於1783年11月3日,銳克斯在他所出版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主日學的工作以及成效,結果,英國教會對銳克斯的貢獻反應十分冷淡,而且提出反對﹔在蘇格蘭的教會甚至認為平信徒在主日進行教導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四誡(妄稱上帝的名),而且認為主日學會帶來教會分裂。 雖然國家和教會都反對這個工作,但同時也得到越來越多信徒的鼓勵和支持,連倫敦許多的報紙及雜誌都刊登有關銳克斯先生的成就,衛斯理約翰在講台上也盛贊他的貢獻。漸漸地這項事工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也開始有教會響應﹔有更多的信徒也愿意參與這件有意義的工作,這時課程也有了一些改進,開始在班級裡教唱詩歌﹔學生也開始有年齡限制(通常為6~14歲),並且開始了分班制度。1785年在倫敦成立了主日學推行委員會,籌集款項,在各處設立許多有系統的主日學。1811年,當羅伯爾﹒銳克斯安息主懷時,主日學已在各處大大的興旺起來,其中單在英國就起碼有四十萬的主日學學生…… 🔳韋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在十八世紀,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有大量的黑奴,奴隸買賣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韋伯福斯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這種奴隸買賣與他的信仰格格不入。當時他盼望作一個傳道人,可是他的朋友指出他的才華,特別是在辯論方面的才華,非常適合擔任國會議員。因此他聽取了這個意見,他要一心來服事上帝,并要以作國會議員的身份來服事上帝。 不久,他就以議員的身份與另外一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團體。這個團體的其中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推動在國會里立法,透過法律來停止奴隸的買賣。我們需要了解到,在當時提出一個這樣的意見,需要的勇氣很大,同時需要面對的困難也非常的大。很自然的,當韋伯福斯在國會中提出這個意見時,根本沒人理睬他。但他沒有放棄,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之下,經過了二十年,英國國會終于同意通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奴隸的買賣。韋伯福斯覺得還不夠,雖然奴隸買賣停止了,那些已經是奴隸的人怎么辦呢?因此他就進一步的推動立法,要完全的廢除奴隸制度。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神仆,他的心志是多么的強烈。他基于對聖經的了解,繼續不斷的影響身邊的人,雖然到他退休時,他還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終于成功的在國會里面推動了這樣的立法﹔英國于1833年正式立法取消了整個奴隸制度。 🔳卜維廉 十九世紀末,有一個名叫卜維廉(William Booth)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稱它為“救世軍” (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為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服務事業。1889年後,救世軍設立了救濟醫院、農場、勞工局。卜維廉從前是循道會的牧師,保留循道會注重成聖的教導。 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救世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服。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 他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像循道會的發起人衛斯理一樣,卜維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佈道的工作,無意另設新的教會。他願信徒加入當時已有的教會,可是後來他看出一方面他們不願加入已有的教會,一方面已有的教會也不歡迎他們,所以他就將他們分別組織,成為軍隊的體制。在他的團體之中,他採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紀美國著名布道家)的方法,將歸正的人領到聖壇之前。他採納了親岑多夫國際組織的觀念,置此種組織於宗派和國際之上,就是說救世軍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 救世軍的工作,不只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罪犯,墮落以及對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 🔳瑪麗﹒瓊斯 Mary Jones 和聖經公會 瑪麗﹒瓊斯於1784年生在英國的威爾斯鄉村裡。當時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整天為生活奔波。瑪麗的父母沒有辦法給她很多,卻讓她有了正確的信仰。 當瑪麗只有八歲時,她就渴望學習,渴望擁有自己的一本聖經。為此目標,她從養雞、養蜜蜂、為別人拾柴火、縫補衣服開始,付出了六年的努力。她終於得到了一本自己的《聖經》。在那個《聖經》非常稀缺的年代,擁有《聖經》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瑪利的事震動了英國和世界,導致了聖經公會的成立。 1804 年3月7日,瑪麗20歲,正式成立了“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當時,《聖經》或者《聖經》的一部分,已經被翻譯成72種語言,包括大部分的歐洲語言,和16種其他語言:埃塞俄比亞語,阿拉伯語,冰島語,伊朗語,亞美尼亞語,馬來語,土耳其語,台語(白話字),拉布拉多語,印度語,錫蘭語,西非語,大不列顛圭亞那語和北美語(摩和克印地安語)。 當然,聖經公會做的第一件事是確保威爾士人有威爾士語《聖經》。它還發行了剛剛譯完的摩和克語的《約翰福音》。 自那以後,協會的工作平穩地向前發展。它是一項多人合作的工作。傳道士去外國,學習當地的語言,把《聖經》翻譯成該種語言。有時聖經公會支付一兩個人的費用,使他們可以全職翻譯。翻譯完成後,必須經倫敦的聖經公會委員會核查通過,然後才將它付諸印刷,送給那些需要的人。 “英國和外國聖經公會”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聖經協會。其他組織也紛紛成立,如蘇格蘭的“全國聖經公會”(1826年)﹔“美國聖經公會”(1816年),“尼德蘭聖經公會”(1814年),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是:讓講每一種語言的人都有《聖經》可用。 1946年,他們組成了一個世界性大家庭“聯合聖經公會”,旨在協調全球各地聖經公會的工作。到1993年終,聖經(包括單行本)已被翻譯成2062種語言。 🔳重點整理 馬丁路德,加爾文歸正時期後,唯獨聖經的正統主義時期使教會死氣沉沉, 社會開始發展以「我」為出發點,主觀的敬虔運動,發展人的主觀 高於上帝(=聖經)的主觀 反正統主義運動=敬虔運動,也推動法國的啟蒙運動及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看不見無法驗證就是迷信: 如:尼采:上帝已死 神學為對抗理性主義而融合的自然神論,但自然神論也被正統主義視為歧路。 接著,在英國不屬任何派別的自由講道者在街頭領眾人歸向福音,使各宗派興起, 如:約翰 衛斯理,克理威廉,慕勒,戴德生,司布真,慕迪,宣信,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等 因為理性主義抬頭,透過航海及造船術發展,天主教在16世紀以西,葡為首,把天主教及殖民地傳至北美,中南美洲及非洲,而新教落後天主教1個世紀分別在17-18世紀,透過荷蘭及英國把福音及殖民地帶到中南半島,印度及東非,日本,韓國,中國及台灣,遠東地區的地極之處。 在歐洲大陸上,進而發展多角化事工形態 例如 音樂 ex 巴哈 社福機構:國際型超宗派、跨宗派或無宗派的福音機構合作工作 ex 救世軍 卜維廉(William Booth) 教育:兒童主日學,YMCA, YWCA ex 羅伯爾﹒銳克斯(Robert Raikes) 政治:廢除奴隸制度 ex 韋伯福斯 翻譯:聖經翻譯的語言2000種以上 ex 瑪麗﹒瓊斯 以新約教會時間為分界 對照福音傳播區域 以弗所:以色列,土耳其,希臘 士每拿: 別迦摩:羅馬帝國-意大利,法蘭西,英國,西班牙,北非,埃及,以色列,亞美尼亞,土耳其,巴爾幹半島 推雅推喇:分解的羅馬帝國 - 俄羅斯,北歐,東歐,神聖羅馬帝國(德,捷) 撒狄: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至美國 非拉鐵非:16世紀天主教-西班牙+葡萄牙,17世紀新教-荷蘭+英國,地極=遠東(台灣,日本),中國,印度,爪哇,鍚蘭,非洲,北美及中南美,紐澳 回想✅徒一:耶穌:領受聖霝之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日本,台灣,菲律賓…),成為我的「見證人」。 🔳聖經經文 07 「而且, (約翰=)你 要寫給在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 (+說); 『那聖潔的、真實的, 擁有那他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他關了就沒有人開的大衛鑰匙的(+基督), 說這些事 08a (基督=)我知道(使者=)你的作為, 看哪!(基督=)我在(使者=)你面前給一個敞開的門,那是無人能關它的。 👉啟蒙時期,理性主義,工業時代,大航海時代 探險家:馬可波羅遊記,鄭和下西洋 十六世紀:葡萄牙(麥哲倫-轉圈大王) ,西班牙 — 天主教 十七世紀:荷蘭,法國,英國(日不落國) — 新教/基督教/復原教 08b 因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 👉聖經公會譯本,廢除奴隸制,週日兒童主日學,教會音樂,超宗派合作事工-救世軍=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ep90 ✅可十二28~34:愛人如己 👉ep18 ✅太廿五40: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上帝身上 09a 看哪!(+基督)我使那出自撒但一會的,那說「他們是」猶太人, 但卻不是的(=猶太人=選民),而是說謊話的, 👉基督傳出去了,撒旦也傳出去了❓撒旦一黨的人指誰呢?剛才所提到的種種,請你想想 09b 看哪!我要使(+出自撒旦一黨的)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 他們也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猜=可能 愛+腳前下拜 1,新教/基督教勢力被支持,天主教勢力變小 2,自由主義抬頭,正統主義衰微 3,今生之後的事,得勝者為王 10 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也必保守你脫離那「試煉的時刻」 那即將來到在普天下人身上的(時刻),為試煉在地上的居民(+的時刻)。 ⭐️猜=可能 試煉時刻 1,正統時期 逼迫 自由神學及事工,由教會發起的事工才是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 2,試煉時刻:下個時期,老底嘉的時候 11 (+基督說)我要快快來; 你要持守那你所有的,以致於沒有人奪去你的冠冕。 👉冠冕:聖經翻譯,主日學,救世軍,廢奴,做該做的事=愛人如己=大服事小=社會責任 12a 那得勝的,(基督=)我要使(得勝的人=)他成為柱子在我神殿中, (得勝的人=)他也必不再從(神殿=)那裡 出去到外面。 👉教會外的事工 (主日學/救世軍/翻譯聖經/音樂),依然影響今天的新教 12b (基督=)我又要把我神的名(=父的名) 和我神那新耶路撒冷 那出於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城的名 並我的新名,寫在他(柱子)上面 👉杯子上的姓名貼=歸屬,父名+城名+基督的新名 👉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都是上帝喜悅的事 13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就應當聽!』」 🔳非拉鐵非教會:ad1700~1900 👉含意:兄弟/姐妹之情,彼此喜愛,愛人如己,大服事小 (=社會責任) 🔳QA:什麼是大使命? ✅徒一6~9: 他們(=120人含門徒/耶穌家人/群眾)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要在這時候使以色列復國嗎?」 👉舊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以色列復國,天國降臨,統治世界 耶穌說:「父(=聖霝)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間或日期,你們不必知道。 👉潛台詞:把天國君王殺了,還想要天國??得了便宜還賣乖? 可是聖霝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並且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說完了,他們還在看的時候,他被接上升,有一朵雲把他接去,就看不見他了。 👉耶穌最後一句話:去。傳。福。音。(假設是這樣) 👉門徒/使徒/信徒不想離開耶冷,直到✅徒七-司提反被殺,✅徒八-七年後,人才開始由耶冷往外散 今天教會傳福音四個面向: 教會裝備-經文,對內服事,幸福小組-聊天,對外服事 一,教會裝備:霝命造就課程,雙翼系統,成人主日學,研經課程,〇〇特會,裝備信徒很重要,但若利用經文站在信仰至高點爭論/吵架/框人家,大可不必裝備,刀子磨好了殺自己人,何必? 二,對內服事:主日學,敬拜團,司禮,司儀,獻花,獻果,教會自己的需要,和傳福音無關 三,幸福小組:找想講話的來聊天,使他們成為信徒,生命得救為目標?還是教會收更多奉獻為目標? 四,對外服事:送物資,1919,芥菜種會,晨曦會,音樂/教育…各方面,除了找到需要的人,也利用事工斂財? 👉上述事工都有其需要,但操作不當就歪了 👉再問自己一次,如何成為「耶穌的見證人」?參加耶和華見證人?不是貼個牌就完事了 由舊約到新約主軸只是「大服事小=愛人如己=社會責任」 信基督之後,要先顧及別人的利益,等同背負基督徒的重擔,逆性而為,就是背起耶穌的十字架,背起基督的十架不一定是拋頭顱,撒熱血,搞出一番大事業,非要 翻譯聖經,救世軍,主日學,廢除奴隸制度,才是背起十字架嗎?,不是! 別忘了 ✅太十42:把一杯涼水給微不足道的人喝,也會得到賞賜。 當然,我們也知道,教會/網路上有些牧師講到激動時,會挑戰你:你願意背起基督的十字架嗎?常常頓時台下萬籟俱寂,針落有聲,你有沒有經歷這樣場面? 的確,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各國宣教士變賣自己的一切,為福音負上極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為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同時,今天也要告訴你,背起十架這事可大可小,記得耶穌在✅太十一30:「我的軛(心中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心中的擔子) 是輕省的」,其實,背起十字架如同倒一杯涼水,是一件你可以天天都作的事,當你開始先考慮對方=愛人如己,這麼做時,你就正在與對方建立關係,你就正在發揮影響力,是基督的見證人,就是基督的介紹人,就正在把福音傳到地極,就正在進行大使命了,你說是嗎? 如果你對大使命 或 非拉鐵非教會大航海時期 有何想法或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痴迷以及广袤内陆Outback塑造了独特的澳大利亚

    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痴迷以及广袤内陆Outback塑造了独特的澳大利亚
    漂洋过海的流放犯、背井离乡的自由移民、投掷飞去来器的土著居民、长途跋涉前往内陆的淘金客、把工作当成比赛的剪羊毛工人、众人追捧的国民体育英雄……他们都在澳大利亚历史舞台扮演了独特角色 ---------------------------------------------------------------------------------------------------------------------------- 分享新移民家庭异域生活的甜酸苦辣,为你了解一个平实的澳洲打开一扇窗口……办理澳洲长期留学,短期试读与澳洲移民规划及签证办理等事宜…… 真相和透明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情况,并有能力驾驭有害的错误信息。​ 联系邮件:jerryzhwj@hotmail.com Twitter:@Jerryzh42705182 微信号:jerry-adL

    EP57-西線的戰事:從球場到戰場都是宿敵

    EP57-西線的戰事:從球場到戰場都是宿敵
    大雪時節冬意濃,民進黨論文門延燒未止,台積電在美耗資400億增建晶圓廠,預計2026量產三奈米製程技術。世足進入8強爭勝,克羅埃西亞對戰巴西,摩洛哥遇上葡萄牙,阿根廷力拼荷蘭,英法捉對廝殺。歐陸足球與中南美足球既有淵源,向來也是宿敵。 作為殖民地,巴西和阿根廷足球原來都是英國的嫡傳弟子,為何馬拉度納在阿根廷封神,梅西卻只能稱球王?為何巴西足球華麗,技巧及觀賞性特高?日韓足球為何近年轉向赴歐取經都有巨大成效?香港作家李文雋《腳下魔法:覺醒南美》談阿根廷、智利、祕魯,《腳下魔法:叛逆拉美》論巴西、烏拉圭、哥倫比亞,從歷史文化深入剖析足球的前世今生與迷人之處。 從球場到戰場,西線總有戰事。2022年秋冬上映原著為雷馬克1929小說的Netflix 電影《西線無戰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 ,此片1930、1979曾被兩度翻拍獲獎,此次由德裔導演愛德華·伯格執導,德語發音,目前正代表德國角逐2023年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2022年版《西線無戰事》以年輕德兵保羅與好友的視角來看一戰,從他們入伍之初的慷慨激昂,到最後深陷壕溝肉搏,好友相繼離世,最後保羅在停戰協議生效前一分鐘被刺穿心臟陣亡。此片詭譎沉靜的單兵觀點和震攝效果,和2019年的《一九一七》、《敦克爾克大撤退》有的一拚,恐懼和心跳一直伴隨著觀眾,不知下一秒要發生什麼事。 說到一戰,電影《聖誕快樂》這個聖誕夜的故事,把網紅老高都說到哽咽了。一個德國聲樂家突然高舉雙手唱著平安夜聖歌走出戰壕,向英法陣地走去,士兵紛紛現身,最後雙方將領協議停戰三天,共享食物,取暖談笑,次日陽光下還踢了場足球,安葬了死者。原來他們也只是青春正盛的年輕孩子,沒人想要打仗,但命運無情,一戰中雙方共死傷數百萬,被捲入戰火喪命共1700萬人。電影《西線無戰事》結尾說道「數百萬人命只換來前線推展了幾百公尺」,小說結尾,保羅身亡那天,電報只有一句「西線並無戰事」。如今西線真有戰事,俄烏戰爭打了一整年,如今還在對峙中。 2017年波多黎各裔的路易斯·馮西(Luis Fonsi)和洋基老爹(Daddy Yankee),以一曲雷鬼動音樂的《Despacito》,用拉丁音樂的熱情,將牙買加及西印度群島的「地下音樂」融入主流大眾,正如南美足球席捲全球一樣,熱情、簡潔、感染力強,令人為之瘋狂:「Dilidili Daddy go來吧!老爹!Sí, sabes que ya llevo un rato mirándote/是的,你知道我已經盯著你好一陣子了/Tengo que bailar contigo hoy今天 我想與你共舞/Vi que tu mirada ya estaba llamándome你的眼神似乎也在呼喚著我/Muéstrame el camino que yo voy (Oh)請告訴我 接下來該怎麼做吧…」 [文學的異想世界]節目是個Podcast節目,在三個平台都可以聽:Apple podcast、Spotify 、Sound on,以下是他們的連結 ,想要即時收到 podcast最新一集提醒,可以訂閱並開啟小鈴鐺喔! Apple podcast :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6%96%87%E5%AD%B8%E7%9A%84%E7%95%B0%E6%83%B3%E4%B8%96%E7%95%8C/id1594536509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AJhDy2bz1yeq8ntgbptHj?si=fJPklGGURiW4ZwOJN7oEcg Sound on : https://player.soundon.fm/p/e1844b06-ef5a-40c6-8a3c-2cdd1a6cd730 [文學的異想世界]節目同時上傳三個平台:Apple podcast、Spotify 、Sound on,以下是他們的連結 ,想要即時收到 podcast 的更新提醒,記得開啟小鈴鐺! Apple podcast :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6%96%87%E5%AD%B8%E7%9A%84%E7%95%B0%E6%83%B3%E4%B8%96%E7%95%8C/id1594536509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AJhDy2bz1yeq8ntgbptHj?si=fJPklGGURiW4ZwOJN7oEcg Sound on : https://player.soundon.fm/p/e1844b06-ef5a-40c6-8a3c-2cdd1a6cd730

    22 EP.196 2022 Top 10 | Butler to the World

    22 EP.196 2022 Top 10 | Butler to the World
    延續上一本大英帝國的閱讀,不再是帝國的英國,不斷地找尋自己的身分以及在世界上的定位。這本書說到英國在帝國瓦解之後其實悄悄的找到一個新的職位,那就是成為洗錢的天堂。像是電影中高貴體面的英國管家一般,只要雇主能付得起錢,管家必然使命必達手腳俐落的辦事。本書作者之前就寫過一本關於用財富工具幫助某些賺黑錢或是貪腐官員的故事,這本書用英國管家的鮮明形象,讓我了解不為人知的一面。 FB粉專:https://bit.ly/2KQkEUs 好讀專區:https://miw.io/AlmS

    EP95|越南共產黨建國:你法國人二戰打輸就跑路,現在還有臉回來說越南是你們的殖民地?

    EP95|越南共產黨建國:你法國人二戰打輸就跑路,現在還有臉回來說越南是你們的殖民地?
    歡迎收聽東諧西讀,陪你輕鬆聊完一本書。 談完了Tinder跟吃的台灣史,這一集我們要來接著談越南史:在越南被法國殖民之後,救國志士二潘的主張接連失敗、薩活總督與裴光照的殖民地憲政體制也告失敗,沒多久,便接連迎來了第一次與第二次的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就是納粹德軍跟日本皇軍各自輾壓歐洲與亞洲諸國的過程,法國在過程中也被德國攻陷,成為殖民地,這時,越南就變成了殖民地的殖民地,在越南的法國殖民政府突然就成了無人駕駛的空船。 日本為了統合亞洲版圖,也派軍隊入主越南,這為法國政府日後的「重新宣誓主權」提供了良好機會。戰後,日本投降,英國委託法國到越南接收日本軍隊上交的器械,而法軍抵達越南,就不打算離開,重申法國擁有越南的殖民地權力。 而胡志明等越南共產黨人,早就趁著日本天皇宣佈戰敗,早早的宣佈建國,這一回,越南不再屬於阮家王朝、也不屬於法國政府,而是越南人的越南。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贊助抖內: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1fe68117-6b21-4fb9-966e-a176b0265ebe 也歡迎追蹤收聽Brian的個人頻道:https://reurl.cc/VDk0mb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作者: 克里斯多佛‧高夏 譯者: 譚天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4/02

    EP91|越南史:當了法國的殖民地,本地菁英該為虎作倀、還是與虎謀皮? feat.Brian

    EP91|越南史:當了法國的殖民地,本地菁英該為虎作倀、還是與虎謀皮?  feat.Brian
    歡迎收聽東諧西讀,陪你輕鬆聊完一本書。 在這一期節目裡,我們繼續邀請Brian為我們介紹越南史。 話說越南落入法國手中,阮朝皇室也僅是傀儡,毫無實權。各地經過十年抵抗,也依然無法改變家國淪為他國殖民地的現實。 在抵抗的過程中,來自順化的兩位知識份子:潘椆楨與潘佩珠,各自思考如何改變越南不利的現狀。潘佩珠選擇跑到日本向這東亞新列強取經,希望能藉由日本的幫助趕跑法國殖民者、恢復阮氏王朝的統治;而潘椆楨則選擇與法國當局合作,建立屬於越南人的越南。當然,這兩個人最後都失敗了。 然而二潘的行動畢竟是影響了下一代人,點燃越南民族精神的啟蒙火種,其中就包含日後化名為胡志明的阮愛國。 而法國的共和政權也出現了異類,報業出身的印度支那總督薩活,與本地菁英裴光照合作,企圖建立越法共和的聯邦政府,如此天真無邪的架構,當然也是要失敗的。 印度支那的未來會往哪裡去?請和我們一起聽下去。 也歡迎追蹤收聽Brian的個人頻道:https://reurl.cc/VDk0mb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贊助抖內: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1fe68117-6b21-4fb9-966e-a176b0265ebe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作者: 克里斯多佛‧高夏 譯者: 譚天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4/02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