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EP11-哲學家撈過界?漫談「策展」的可能意涵

    zh-HantSeptember 25, 2021
    What wa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odcast episode?
    Summarise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there any notable quotes or insights from the speakers?
    Which popular books were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Were there any points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or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any current events or trending topics addressed in the episode?

    About this Episode

    🎙️ 主談人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 與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翁士恆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 本集內容簡介: 哲學家為什麼成為策展人?他撈過界了嗎?還是「策展」對於哲學家來說,有特別的意涵?在這一集的《慢讀漫談》裡,任教於台南藝術大學的龔卓軍老師,將和我們談談他成為「策展人」的各種因緣,以及一路以來他怎麼從書房裡的哲學家,成為一個藉由「策展」貼近藝術創作經驗、在藝術的生猛現場裡思考的哲學家。 📙 《藝術觀點ACT》是龔卓軍老師和他在藝術場域的「戰友」們發表論述、集結研究成果的藝術期刊,歡迎各位聽眾去《藝術觀點ACT》的期刊網站逛逛,也可以用訂閱來支持台灣最前沿的藝術論述。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Recent Episodes from 慢讀漫談 Slowly and Thoughtfully

    EP21-休息,據說是為了要走更遠的路~對吧?

    EP21-休息,據說是為了要走更遠的路~對吧?
    《慢讀漫談》的第一季,就要隨著牛年的尾巴進入尾聲。感謝各位聽眾在過去將近半年的陪伴,希望大家在我們的談話中有所收穫,也希望未來虎虎生風的一年,我們也可以繼續陪著大家慢讀,漫談。 慢讀漫談有IG和Twitter帳號囉,歡迎大家訂閱我們的IG和Twitter帳號,這樣的話,只要有節目更新,也會通過IG和Twitter通知大家,在給節目回饋上,也更方便喔! IG:https://www.instagram.com/slowlyandthoughtfull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low_thoughtful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20-哲學系教授認證:讀現象學,很難!

    EP20-哲學系教授認證:讀現象學,很難!
    🎙️ 主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 與談人: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本集內容: 《慢讀漫談》不是慢吧,是停止更新了吧?各位聽眾,冤枉啊,做為本節目的召集人,我每週日都乖乖等著錄音啊!不過這一陣子老是被放鴿子,沒存檔又沒錄音,所以更新就慢了…..好!回歸正題,今天的《慢讀漫談》,起點是李維倫老師談讀現象學的難,接著龔卓軍老師談到,在他的哲學訓練裡,「現象學」或其他的哲學思想,比較是放在哲學史的脈絡中討論。然而他從閱讀和翻譯法國現象學家作品的過程,卻發現哲學似乎還有另外一條與其他領域對話的道路。認識余德慧老師,經驗到他「放肆」使用現象學思想的方式,因此在龔老師身上引發了一種奇妙的化學作用,讓他開始走不同於其他哲學同儕的路。所以,讀現象學,難嗎?讀不懂當然很難;不過讀懂了被影響了,可能也「回不去了」。但是,真的要回去原來的路嗎?還是要放手走自己的路?還是或許,真正回去的路,其實正是走自己的路呢?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19-慢讀拉岡:歷史是在當下成為歷史的過去

    EP19-慢讀拉岡:歷史是在當下成為歷史的過去
    🎙️ 主談人: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 與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翁士恆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 本集內容: 上一次的慢讀拉岡,我們談到了「歷史不是過去」這個概念,但是對拉岡來說,在精神分析的實作裡,「歷史」和「過去」的關係,我們並沒有談完,只談了前半部份。因此,在這一集的慢讀拉岡中,彭榮邦老師會仔細地談完後半部「歷史是在當下成為歷史的過去」,並且在這個基礎上,與李維倫及翁士恆老師進行對談。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18-意識狀態,就是存在狀態:漫談意識與存在的關係

    EP18-意識狀態,就是存在狀態:漫談意識與存在的關係
    🎙️ 主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 與談人: 翁士恆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本集內容: 多數人都以為,意識(consciousness)是一種人的內在現象,但真的是這樣嗎?還是有其他理解的可能性?這一集的《慢讀漫談》,李維倫老師從「意識狀態,就是存在狀態」這個命題出發,闡述「意識」與「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翁士恆老師從嬰兒「人我不分」的原初狀態,以及兒童在創傷中「鬼魅」經驗來回應,彭榮邦老師則是從「情境」的中文語義考察出發,並以演講或治療中的說話足以帶出不同時期、不同主體位置的情感與情境來回應。本集後段內容略帶洋蔥味,請眼睛敏感聽眾自備手帕或防護鏡…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17-「個案的退行,是在召喚一個可以接應的環境」:治療中的「空間性」再思考

    EP17-「個案的退行,是在召喚一個可以接應的環境」:治療中的「空間性」再思考
    🎙️ 主談人: 翁士恆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 漫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 本集內容: 翁士恆老師從他最近閱讀到的一段話:「個案的退行或退化(regression),是在召喚一個可以接應他/她的環境」開始,與其他兩位老師一起展開對治療中的「空間性」的思索。翁士恆老師指出,從他最近的追索裡,英國中間學派的幾個代表性人物,特別是巴林特(Balint),對「環境」的思考,非常值得從現象學「空間性」角度加以重新解讀。彭榮邦老師在回應中點出,我們「重返」精神分析的經典文本,其實不見得是「回歸」式的正統之爭,因為不管是回歸佛洛伊德經驗,還是回到中間學派的經驗,都足以對人文臨床心理學的理論做出貢獻。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16-有人得金鼎獎!漫談《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

    EP16-有人得金鼎獎!漫談《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
    🎙️ 主談人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 與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 本集內容簡介: 什麼?有人得金鼎獎了?當我們還在以烏龜的速度理解「策展」的可能意涵時,龔卓軍老師和他的團隊就以《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獲得了今年金鼎獎的非文學圖書獎!雖然我們知道他和他的團隊在11月17日的頒獎典禮上會上台發表感言,但是我們也知道,發表感言很難暢所欲言,所以這一集的《慢讀漫談》,我們決定和龔卓軍老師一起談談《獵人帶路》這本書的成形,背後的那些人,還有他們的故事。 📙 工商服務: 1.《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目前有鋪貨在台灣各地的獨立書店,或者,你也可以到《獵人帶路》的臉書(https://reurl.cc/xEWaxV )發訊息洽詢如何購書。 2.陳伯義的【景】在非畫廊的攝影展(https://www.loranger.com.tw/beyond-gallery/member/po-i-chen/ ),展期為9/25-11/20。 3.總爺藝文中心的紅樓也有【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2021年期間為常設展。即使宅在家,Youtube也可以線上觀展喔!(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x_AqiG9_J2tAJu0TXVAVzTpOg07KyE1 )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15-漫談我們如何看到受苦?如何面對受苦之人(下)

    EP15-漫談我們如何看到受苦?如何面對受苦之人(下)
    🎙️ 對談人: 彭仁郁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 本集內容: 上週和這週的《慢讀漫談》,是由我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彭仁郁老師,在10/5號晚上進行的一場線上講座,談的是最近由左岸文化出版的新書:《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講題是「我們如何看到受苦?如何面對受苦之人?」。在座談之前,左岸文化的編輯孫德齡小姐告訴我們,報名的限額是230人,但是開放報名不久就額滿了。當天線上應該有將近200人吧,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們談了超過兩個小時,但是離線時,線上至少還有超過150個人,顯然這個主題,相當受到大家的重視,才會這麼意猶未盡。因此,在取得左岸文化和彭仁郁老師的同意之後,把當天的線上講座分成上下兩集,今天播出的是下集。 📙 工商服務:左岸文化為這本書所辦的最後一場線上講座,會在10/30(六)晚上,由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的蔡友月老師和長庚大學醫學系的李舒中老師進行最後一場對談,講題是:什麼是精神疾病?什麼是精神疾病患者?歡迎各位聽眾到左岸文化的臉書報名。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14-漫談我們如何看到受苦?如何面對受苦之人(上)

    EP14-漫談我們如何看到受苦?如何面對受苦之人(上)
    🎙️ 對談人: 彭仁郁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 本集內容: 這週和下週的《慢讀漫談》算是特別節目,它是由我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彭仁郁老師,在10/5號晚上進行的一場線上講座,談的是最近由左岸文化出版的新書:《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講題是「我們如何看到受苦?如何面對受苦之人?」。在座談之前,左岸文化的編輯孫德齡小姐告訴我們,報名的限額是230人,但是開放報名不久就額滿了。當天線上應該有將近200人吧,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們談了超過兩個小時,但是離線時,線上至少還有超過150個人,顯然這個主題,相當受到大家的重視,才會這麼意猶未盡。因此,在取得左岸文化和彭仁郁老師的同意之後,把當天的線上講座分成上下兩集,在這週和下週的《慢讀漫談》播出。 📙 工商服務:左岸文化為這本書所辦的最後一場線上講座,會在10/30(六)晚上,由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的蔡友月老師和長庚大學醫學系的李舒中老師進行最後一場對談,講題是:什麼是精神疾病?什麼是精神疾病患者?歡迎各位聽眾到左岸文化的臉書報名。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13-慢讀拉岡:歷史不是過去

    EP13-慢讀拉岡:歷史不是過去
    🎙️ 主談人: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 與談人: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翁士恆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 本集內容: 終於我們又回到了慢讀拉岡,這慢讀真~的很慢啊!這一集的《慢讀漫談》,我們到了第三個講次,歷史不是過去(the history is not the past)。精神分析的實作,到底涉及了什麼?拉岡藉由現象學精神細讀佛洛伊德的幾個經典個案之後指出,精神分析的實作根本上涉及的是主體歷史的徹底重構。不過,這樣的重新建構,是藉由過往經歷在當下的歷史化來達成,而這是精神分析技法的眉角所在。簡介至此,其他就讓我們一起來慢讀漫談吧。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11之【後話】:那些通常不會On Air的談話

    EP11之【後話】:那些通常不會On Air的談話
    🎙️ 主談人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 與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翁士恆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 本集內容簡介: 《慢讀漫談》錄音結束後,我們的漫談就結束了嗎?不!有的時候,漫談引發的火花,還讓我們欲罷不能。這一集是漫談「策展」之後的「後話」,話題從「策展」過程與「心理治療」在聆聽與開放性上的相似性,繼續深入到「策展」過程如何以一種開放式的聆聽,讓機緣巧合(serendipity)不斷捲入並展開對事物的嶄新理解。這種踏查或參與式的開放聆聽,恰好正呼應著余德慧老師晚年提倡的「人文臨床」理念。2022年余德慧老師辭世10年,或許「策展」的想法開啟了一個紀念的新的可能。 📙 《藝術觀點ACT》是龔卓軍老師和他在藝術場域的「戰友」們發表論述、集結研究成果的藝術期刊,歡迎各位聽眾去《藝術觀點ACT》的期刊網站逛逛,也可以用訂閱來支持台灣最前沿的藝術論述。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