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空間性

    Explore "空間性"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秋天藝術節特企—到底!什麼是策展?辦桌能算是一種策展嗎?", "EP17-「個案的退行,是在召喚一個可以接應的環境」:治療中的「空間性」再思考", "EP10-空間哪有那麼簡單?漫談自我的空間性" and "EP8-精神分析與空間:漫談心理空間與人我初分的開端" from podcasts like ""好哲凳|藝術思辨坐著聊", "慢讀漫談 Slowly and Thoughtfully", "慢讀漫談 Slowly and Thoughtfully" and "慢讀漫談 Slowly and Thoughtfully"" and more!

    Episodes (4)

    秋天藝術節特企—到底!什麼是策展?辦桌能算是一種策展嗎?

    秋天藝術節特企—到底!什麼是策展?辦桌能算是一種策展嗎?
    一般人會逛展覽,卻很少有機會參與策展。 藝術策展和百貨公司的櫥窗展示有什麼不同? 策展是什麼樣的創作和經驗呢? 本集節目邀請兩廳院秋天藝術節策展顧問周伶芝, 跟大家分策展如何說故事、提出問題、激發討論, 用五感和特殊體驗,帶給人們超越語言傳達的資訊。 策展具有創造性和思考性,也能打破時間和空間。 用不同方式呈現跟觀看,讓我們帶著好奇心,活出更自由的生命 * 所以到底辦桌是不是一種策展呢? 大家聽完這集討論之後,也可以思考看看喔! 1:33策展就是「說故事」和計劃一場「小旅行」 2:46策展「curate」原來是在「療癒」文物 6:07「藝術的提問」和普通人問的問題有什麼不同? 7:28「城市漫遊」過程中,當身體、速度慣性被打破,可能會帶來驚喜 12:53在策展中,文字敘述無法取代實地探訪帶來的體驗 14:47從展覽《裹山》一窺太魯閣族原民文化和歷史 22:11策展對「時間性」特別觀照,挖出被遺忘的故事也注重人文關懷 25:15成為「策展人」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或可以怎麼練習? 30:56一幅畫可以用什麼角度欣賞?羅蘭巴特提出關於影像的「刺點」 32:25分享2023年《兩廳院秋天藝術節》策展理念和亮點 37:24《澳洲背靠背劇團》討論障礙跟AI之間的關係 43:18為什麼無聊的時間很重要?「無意識散步」是很好的日常練習 本集來賓| 兩廳院秋天藝術節 策展顧問 周伶芝 本集節目由兩廳院製播,雙週更新。 使用音樂| River Meditation music by audionautix.com Serenity

    EP17-「個案的退行,是在召喚一個可以接應的環境」:治療中的「空間性」再思考

    EP17-「個案的退行,是在召喚一個可以接應的環境」:治療中的「空間性」再思考
    🎙️ 主談人: 翁士恆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 漫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 本集內容: 翁士恆老師從他最近閱讀到的一段話:「個案的退行或退化(regression),是在召喚一個可以接應他/她的環境」開始,與其他兩位老師一起展開對治療中的「空間性」的思索。翁士恆老師指出,從他最近的追索裡,英國中間學派的幾個代表性人物,特別是巴林特(Balint),對「環境」的思考,非常值得從現象學「空間性」角度加以重新解讀。彭榮邦老師在回應中點出,我們「重返」精神分析的經典文本,其實不見得是「回歸」式的正統之爭,因為不管是回歸佛洛伊德經驗,還是回到中間學派的經驗,都足以對人文臨床心理學的理論做出貢獻。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10-空間哪有那麼簡單?漫談自我的空間性

    EP10-空間哪有那麼簡單?漫談自我的空間性
    🎙️ 主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 與談人: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翁士恆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本集內容: 這一集的《慢讀漫談》,李維倫老師從已故的余德慧教授的專文〈現象學取徑的文化心理學:以"自我"為論述核心的省思〉開始,討論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怎麼談論「空間性」。他並以自己對「氣」的研究切入,區辨「空間知覺」和「物知覺」的差異。龔卓軍老師接著由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中對空間知覺的討論,回應李維倫老師的研究發現。本集前半部的內容比較艱澀,請大家可以多聽幾次,千萬不要放棄!放棄你就錯過了龔卓軍老師的童年,一個未來的現象學家,怎麼獲得他的身體現象學初體驗。 📜 內容摘要: 1.本土心理學怎麼談自我的空間性?自我做為場所。 2.由「氣」的身體經驗談「空間知覺」與「物知覺」的差異。 3.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對空間知覺的討論。 4.身體現象學初體驗:從小發財車跳下的未來現象學家。 5.與特殊兒童工作的空間經驗反思。 6.從拉岡的想像域/象徵域的差異回應自我與空間性的問題。 7.他者的經驗與自我空間性的形成。 📙 同場加演:聽完這集的《慢讀漫談》,如果聽眾對余德慧教授的〈現象學取徑的文化心理學:以"自我"為論述核心的省思〉 一文有興趣,請造訪這裡。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EP8-精神分析與空間:漫談心理空間與人我初分的開端

    EP8-精神分析與空間:漫談心理空間與人我初分的開端
    🎙️ 主談人: 翁士恆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 漫談人: 李維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我們一般都把「空間」設想為客觀的、可以由X、Y、Z軸界定的外在現象。然而,從溫尼考特(Ronald Woods Winnicott)等英國精神分析中間學派的觀點來看,「空間性」並不是一個客觀的外在現象,而是在生命的早期,與照顧者的親密互動中逐漸成形的。在這一集的《慢讀漫談》裡,我們將從翁士恆老師的解說與其他兩位老師的對談中,進一步討論「空間性」的議題,以及現象學與精神分析在此經驗上的對話。 📜 本集內容包括: 1. 溫尼考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怎麼談心理空間與知覺層次上的人我初分。 2. 精神分析與現象學觀點的對話:嬰兒初始互動經驗如何理解。 3.回歸克萊恩經驗(Kleinian Experience)v.s. 回歸佛洛伊德經驗(Freudian Experience) 4.克萊恩式自我(Kleinian Self)v.s. 佛洛伊德式自我(Freudian Self) 📙 同場加演:聽完這集的《慢讀漫談》,如果聽眾對溫尼考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這個人及他的觀點有進一步瞭解的興趣,心靈工坊有以下幾本書可以參考:《溫尼考特這個人》、《二度崩潰的男人:一則精神分析的片段》、《遊戲與現實》、《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 🎵 片頭片尾音樂創作:鄭易玄(micky1314231@gmail.com)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