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ep18 理想的生涯

    zh-twJune 30, 2023
    What wa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odcast episode?
    Summarise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there any notable quotes or insights from the speakers?
    Which popular books were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Were there any points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or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any current events or trending topics addressed in the episode?

    About this Episode

    ▍簡介 Late is better than never! 雖然我們又遲到了,不過這集給了滿滿的一小時。《藝術家之死》的討論已來到第7章〈藝術家的生命週期〉,其實是個有點重量的題目,好像也因為這樣,我們沈澱了一些時間,錄了兩次才完成。一切都是有期限的,生命也是;這種認知本身,就是改變和重新啟動的契機,而自此做下的每個決定也因此被賦予了內在力量。現實和理想的差距有多遠?什麼真正值得追求?放棄不行嗎? 如果你也曾經覺得,啊,人生好難,那個難的感受,裡面其實是可以有更細緻的討論和破關能量的。希望這集能小小地幫助到大家🫶🏻 節目中提到的書: 《重啟人生》(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天下雜誌,2023)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Recent Episodes from 文藝少女的逆襲 shojo art club

    ep19 藝術史的多重宇宙 ft. 藝術家曾建穎

    ep19 藝術史的多重宇宙 ft. 藝術家曾建穎
    ▍簡介 這集我們繼續著慢讀計劃,只是跳過了一些章節,直接來到〈藝術史〉這章,並邀請好友藝術家曾建穎來聊天。 可是我們沒有要嚴肅討論偉大的藝術家或重要的主義和運動。也沒有要界定什麼或批判什麼。 如何用有意義的方式去談論「藝術史」,讓人感覺是個不可能的任務;範疇似乎太龐大,也太游移。我們只能瞎子摸象地去創造某種交集,同時讓它如同一面鏡子般允許我們檢視並反思自身的角色。 萬物變動不居,過去與未來都是相對性的抽象概念,但透過當下的參與,我們在藝術史中各自有所發現。我們要的不是紀念碑,反而是讓歷史作為一種動態脈絡或參照工具,提醒著任何作品都不是獨立存在也不能被孤立地判斷,而是在持續累積的工作(勞動)下,逐漸讓點連成線所形成的多重宇宙。 好久沒更新然後不小心又聊太久(沒錯我們一貫的風格),希望大家聽完也喜歡。 曾建穎 @tsengchienying 封面圖片由曾建穎提供,圖說: 曾建穎《斜陽 》,2022 L137 x W95 cm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金箔 󠀠󠀠 󠀠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ig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8 理想的生涯

    ep18 理想的生涯
    ▍簡介 Late is better than never! 雖然我們又遲到了,不過這集給了滿滿的一小時。《藝術家之死》的討論已來到第7章〈藝術家的生命週期〉,其實是個有點重量的題目,好像也因為這樣,我們沈澱了一些時間,錄了兩次才完成。一切都是有期限的,生命也是;這種認知本身,就是改變和重新啟動的契機,而自此做下的每個決定也因此被賦予了內在力量。現實和理想的差距有多遠?什麼真正值得追求?放棄不行嗎? 如果你也曾經覺得,啊,人生好難,那個難的感受,裡面其實是可以有更細緻的討論和破關能量的。希望這集能小小地幫助到大家🫶🏻 節目中提到的書: 《重啟人生》(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天下雜誌,2023)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7 與藝術家徐瑞謙談心

    ep17 與藝術家徐瑞謙談心
    ▍簡介 錄製Podcast兩年來,我們第一次多了一位嘉賓!!👏👏👏 這次主題叩和我們的慢讀計劃,聊書籍第五章〈自己動手做〉和第六章〈空間與時間〉,我們想到也許可以找藝術家來聊聊、分享關於工作室的經驗與創作狀態,於是邀請了好朋友徐瑞謙加入談心時間。 瑞謙說,「對於創作,我好像比較不希望是很單點式的方式去表達,我還是有個很明確的範圍,只是在這個範圍內怎麼有一個『之間』的游移狀態對我來講會蠻重要的。」 時間與空間,聽起來像是兩件事。然而空間成本越來越高的現實,讓藝術家為了負擔成本所付出的工作時間,也回過頭來擠壓了創作所需要的彈性。閒適狀態似乎在節奏越來越快的資本主義市場中成了真正的奢侈,但那些「玩的時間」、「感受的時間」也是心靈所不可或缺的。也就像這本書裡的作者所言,「藝術家需要空間,但最重要的是需要時間。這些時間不是為了有生產力,而是為了沒有生產力。」 同時,那些付出的勞動,無論是有形的身體勞動或是無形的情感勞動,都會真實地獲得某種反饋與感受的累積,也藉此認識到自身觀看世界的獨特方式。 一不小心就聊得太長了,希望大家喜歡,也依舊都是時間的富翁,陪我們到節目最後~因為我們的每一種關注,都會以微妙的方式影響世界的運作😉 *封面圖片為徐瑞謙工作室,由藝術家徐瑞謙提供。 ▍關於藝術家 徐瑞謙 https://www.hsujuichien.com/ 傢具品牌 monouno https://www.mono-uno.com/ ig@monouno_ 展覽: TKG+ Projects 一天儲存一公分-徐瑞謙個展 2023.02-11 - 05.13 伊日後樂園 BACK_Y 1F&2F monouno 傍晚的雙黃燈 2023.05.11 – 06.03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g@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6 慢讀《藝術家之死》(3):新環境

    ep16 慢讀《藝術家之死》(3):新環境
    ▍簡介 在免費成為工具、注意力成為商品的今天,隨手可得的資訊是誰在付費? 這集讀第四章〈新環境〉,我們聊怎麼看待環境的改變。當資訊取得太容易時,焦點常常也跟著模糊,我們因而更需要提升注意意識、釐清自身需求,並在能力可承擔的規模內做出改變的行動 — 不管是在社群行銷自己、或將產出的內容加以社群化、商品化、貨幣化。期許我們愛惜羽毛,同時帶著清楚的意圖把握行動的契機。 ▍《藝術家之死》閱讀進度: 01月:第一章 序論+第二章 藝術與金錢 02月:第三章 最好的時代(科技烏托邦主義的論述) 03月:第四章 新環境 04月:第五章 自己動手做+第六章 空間與時間 05月:第七章 藝術家的生命週期 06月:第八章 音樂 07月:第九章 寫作 08月:第十章 視覺藝術 09月:第十一章 電影與電視 10月:第十二章 藝術史+第十三章 第四典範:藝術家作為生產者 11月:第十四章 藝術學校+第十五章 盜版、版權、科技九頭蛇 12月:第十六章 不要自憐,組織起來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5 慢讀《藝術家之死》(2):最好的時代

    ep15 慢讀《藝術家之死》(2):最好的時代
    ▍簡介 大家二月好嗎?其實年假尾我們就錄好了這集,但兔年開工特別忙,所以這集比較晚上線,請多多見諒! 這集的前半段,我們分享各自對整理的一些想法,需要斷捨離的除了實質物品,也包括不再適用的知識想法、框架、期待、心態。或許心態是最重要的吧?回到當下,重新聚焦於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更甚於外在環境的好壞對錯。這並非鄉愿,而是認清自己的能力條件,做出決定和行動,也保持彈性。 後半段我們讀《藝術家之死》第三章〈最好的時代(科技烏托邦主義的論述)〉,討論在科技發展的快節奏和產業變化的高度不確定性下,生存和愛是可以並存的嗎?我們應該為了追求的目標勉強自己做某些不想做的事嗎?還是因為愛,我們可以找到力量面對某些過去不做的事?平衡點在哪?又該怎麼定義藝術家的成功? 關於近藤麻理惠生了第三個小孩之後放棄整理的新聞,來源是她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的這篇報導: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home/2023/01/26/marie-kondo-kurashi-inner-calm/ 節目中提到的韓國作家的書: 金英夏《言:生活如此艱難,但我們還有文學與寫作》(漫遊者,2022) https://www.andbooks.com.tw/book.php?book_sn=3027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4 慢讀《藝術家之死》(1):藝術與金錢

    ep14 慢讀《藝術家之死》(1):藝術與金錢
    ▍簡介 來了🥰 我們沒有停止更新! 2023年要祝大家新年快樂之外,想邀請大家跟我們一起閱讀《藝術家之死: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這本書。在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的網絡環境裡,藝術與金錢的關係一直在改變大眾認知藝術的觀點,也感覺是個永遠沒有結論的問題。不過一定要有結論嗎?或許有用的是持續更新感受與觀察,看見哪些是不再適用的思考模式,找到拉扯之中的動力。 我們會以每個月1-2個章節的速度慢慢讀書,希望在緩慢的節奏裡有更深入的探索,歡迎大家加入~也祝各位creators兔然暴富🐰 ▍閱讀書籍 威廉 ‧ 德雷西維茲《藝術家之死: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麥田出版,2022) William Deresiewicz, The Death of the Artist: How Creators Are Struggling to Survive in the Age of Billionaires and Big Tech. (Henry Holt and Co., 2020)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3 Picasso – El Greco:聊一場我們都沒去看的展覽

    ep13 Picasso – El Greco:聊一場我們都沒去看的展覽
    ▍簡介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書針對如何觀看藝術發表看法,似乎好好觀看是個永遠難以企及的目標。作為觀眾,想多了像在看別人推銷給我們的想法,但不帶思考的直覺觀看聽起來更令人困惑,我們還有純然感知的能力嗎?這一集聊聊我們都沒看過的展覽 — 現正於巴塞爾美術館展出的「Picasso - El Greco」,秉著開放和好奇,討論可能的觀看方式,在微觀視角和宏觀脈絡之間,對繪畫展開未知的討論。 在各種觀看的框架中,個人的感受經驗重要嗎? ▍延伸閱讀 Picasso – El Greco @ Kunstmuseum Basel, 2022 Jun - Sep The Kunstmuseum Basel's Picasso-Story Picasso Prints: The Vollard Suite at the British Museum, 2012 May - Sep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2 沒有答案的繪畫

    ep12 沒有答案的繪畫
    ▍簡介 大家小時候喜歡畫畫嗎?現在還畫嗎?存在著各式各樣感官娛樂的當下,還喜歡看畫或覺得繪畫重要嗎?繪畫作為市場商品是否會影響觀看的經驗?「什麼是繪畫」這個問題有可能被回答嗎? 或許這些對繪畫的想像只能成為很個人的討論,也因為牽涉各自不同的感知、經驗與表達方式而相對地私密,然而我們不設想給出批判或標準,而是在隨性的對話中回到生活,回顧接觸繪畫的初心。錯誤的詮釋沒有關係,不理解畫作也沒有關係,因為那就是作畫或看畫當下的我們真實的樣子。 這一集在各種無解的問題中,嘗試整理我們近期對繪畫的一些想法。 ▍延伸閱讀 THE READYMADE AND THE TUBE OF PAINT David Hockney: Ipad Drawing ▍其他連結✨✨✨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1 不確定性的黑洞

    ep11 不確定性的黑洞
    ▍簡介 不確定性大概是近期感覺最困難也最切身的主題了,雖然身而為人的每天都在面對。如何才能掌握未知,作出好的決策呢? 這兩年半來的疫情,讓我們比過往更加倍地試著理解,不確定性是唯一可以確定的事物本質,小至日常生活情境,大至全球災難恐慌。仔細想想,關於藝術生產的過程,似乎也是在這樣的不確定關係中建構起來的 — 這集我們從創作者的意圖、觀看者的想法、產業工作者對未知的掌握等不同觀點來分享,在這個不確定性的黑洞裡,我們不知道、也無法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然而我們是否可能覺察判斷的價值與意義、將不確定性轉化為動能往前進? ▍延伸閱讀 展覽:關渡美術館,「保持荒涼的表情」,展期 2022.02.25 - 2022.05.22 書籍: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16,繁體中文版) 作品:Gerhard Richter, September, 2005. 新聞:India’s Art History United in a Single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音檔中口誤日期,正確時間為2022.03.09) ▍其他連結✨✨✨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0 騙子是最懂你的人

    ep10 騙子是最懂你的人
    ▍簡介 人總是忍不住相信其實難以置信的好故事、光鮮亮麗的名人網紅;夢想讓人容易迷失,貪念則讓人有機可乘。在誰沒接過詐騙電話的今日社會,好像大家已經習以為常。受害者覺得想哭,旁觀者覺得好笑,但如果撇除道德,從創意計劃或藝術的角度來看詐騙,它能教會我們什麼事? 圖檔來源:Artnet ▍補充資料 四個年輕義大利藏家被發現是假帳號(Artnet) Podcast節目The Art Angle: Art, Lies, and Instagram: How Catfishing ‘Collectors’ Duped the Art World 紀錄片《Tinder大騙徒》(Netflix) 影集《創造安娜》(Netflix)(途中把Anna Delvey出生/成長地講相反還請見諒!) 影集《地獄公使》(Netflix) 阿根廷藝術家Amalia Ulman 2014年的創作《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其他連結✨✨✨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