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EP42 魚販的寫作路與愛情路 / 人手一杯的咖啡知多少? (本期有抽獎!)

    zh-HantMay 13, 2022
    What wa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odcast episode?
    Summarise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there any notable quotes or insights from the speakers?
    Which popular books were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Were there any points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or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any current events or trending topics addressed in the episode?

    About this Episode

    來賓: 偽魚販作家林楷倫 / 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三年拿八個文學獎的林楷倫出了《偽魚販指南》一書,正好來講他的寫作路和愛情路。阿倫的原生家庭讓他的身心幾乎有種被撕扯支解破碎的感覺,其實國中開始就很會寫,後來不得不當一個魚販;他寫到身上永遠是魚味,在市場上看過各色人物,在婚後離開原生家庭才又重新寫作,從他的(魚之占卜)一文可以看出人性與親情感情路如何影響他的寫作。 B) 台灣儼然是咖啡王國,人手一杯咖啡,大街小巷咖啡館林立,有人說台灣是「最幸福的咖啡產地」,從產地到咖啡館有最近的距離。胖胖樹喜歡熱帶雨林植物,咖啡來自於非洲、拉丁美洲、中東還有南亞和太平洋群島,跟他喜歡的植物分布範圍滿接近的,聽說胖胖樹也種咖啡,咖啡屬植物究竟最適合什麼樣的生長環境?台灣最適合種咖啡的緯度或海拔為何?有不同海拔生產的咖啡差別何在?

    Recent Episodes from 人生不插花

    EP137 敬神拜佛的花 / 田野裡的古早味

    EP137 敬神拜佛的花 / 田野裡的古早味
    來賓:植係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穀東俱樂部共同創辦人&作家朱美虹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不只是年節期間,拿花卉與水果來拜神佛都是有講究的。先來談花卉,我們最常看到的就是菊花、劍蘭、百合,這應該有各自的象徵意義,而且顏色也有意義。是否跟花卉的生產季節也有關?通常台灣人不喜歡白色或黃色的花,但總有例外,是否是種花的想出來的撇步,讓各色花卉都有人買?拜土地公的植物為什麼選擇特別多? B) 朱美虹的《田野裡的古早味》主要寫的是釀造發酵醃漬農作物,以前人是因為一口氣收成,沒有冰箱,用各種保存方法來延長食物生命,對現代人來說,這些保存食物的意義何在?也談做米糠康床和豆腐乳,哪些菜適合入糠床?鹽麴和米麴的差別何在?如果不居住農村,有可能製作嗎?

    EP136 可食可用的流湯植物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

    EP136 可食可用的流湯植物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有些流湯的植物有毒,楓樹、樟樹、桑樹也是會出汁,樟樹可以取出作為樟腦,另外,有些植物會流出像樹脂般的,可以拿來做成香,是一種樹脂嗎?為什麼可以製成香,是化學成分的組成嗎?前幾年網路上很流行被稱為「平民燕窩」的桃膠,從桃樹來,是在什麼狀況會產生?薔薇科的植物像李樹、梅樹、櫻樹、棗樹都會有膠嗎?被稱為「平民燕窩」特別被強調有養生作用? B) 作家一青妙的母親是日本人,父親出身於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基隆顏家,二戰剛結束的年代,臺灣與日本陷於混亂不安的氛圍……嫁作臺灣媳婦的作者母親,又是如何嘗試著從學做臺菜,開始融入臺灣社會?一青妙在書中介紹了各式各樣的臺灣料理,從每一道料理回味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情景。父親至終離世時,為什麼不願再吃母親精心烹調的食物?藉由這些追尋,揭開了一青妙總是微笑以對的母親,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哀愁。

    EP135 不可食的流乳汁植物 / 山獸與雜魚

    EP135 不可食的流乳汁植物 / 山獸與雜魚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新銳作家林敬峰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有些植物的葉子和樹枝、樹幹會流出白色乳汁,像夾竹桃科、大戟科,其中像常見的㮌梔、海檬果、黑板樹、軟枝黃蟬、聖誕紅、鳳凰花等都有乳汁,折斷葉片,就會有乳汁流出,莖、葉,全株都有毒,甚至連噴到皮膚表面和眼睛都很危險,包括燃燒枯葉也無法燒掉劇毒,我們如何面對這些劇毒植物? B) 《山獸與雜魚》趕在農曆年前問世,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環境書寫散文集,被很多人形容為「奇書」。作者林敬峰學文科的寫自然環境,和現在很多年輕世代的自然書寫作家不一樣,從《上下游副刊》邀稿第一篇〈如山的豬〉就知道作者從小就是梭巡山野間的孩子。他談自幼養成的過程、從上台北念大學起,從一個在山間遊走的野孩子前往漁港撿拾撈取雜魚,聽他說自己的異業與本業的巨大差異?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

    EP134 港味食補中的植物

    EP134 港味食補中的植物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香港人講究「藥食同源」,行於每日生活中。把不同食材搭配在一起,各有功能訴求,是比純中藥的藥膳湯應用度更高的日常食補方式。香港人很擅長食補,特別喜歡煲湯,老火湯一燉好幾個小時,把料的底整個熬出來,湯色看似濃濁,卻很濃郁甘甜,對香港人來說春夏秋冬四季各有所補,就是日常的一部分。其中有哪些植物? B) 毛冬瓜和夜香花、木棉花乾來燉煮湯,還有霸王花等,好像香港人很喜歡用花來燉補,還有哪些花?各種糖水──廣式甜湯種類很多,要燉煮40分鐘到3小時之久。講究美味之餘也有養生意涵,像:臭草海帶綠豆沙、陳皮桂圓蓮子紅豆沙、桑寄生蓮子蛋茶、薑汁撞奶…等,這些植物各自是什麼?

    EP133 南亞人如何以植物補身 / 地方刊物行不行

    EP133 南亞人如何以植物補身 / 地方刊物行不行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裏路文化總編輯董淨瑋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我們去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會喝肉骨茶湯,茶包裡多半是植物,有哪些植物?東南亞人怎樣進行食補?有哪些配方裡有熟悉的或未曾見過的植物? B) 在紙本式微的年代,《地味手帖》改版第一期以各地的各種地方誌為主題的《地方刊物行不行》,都是紙本發行的地方刊物,且老中青、公部門出錢、自己籌款、甚至還有店家發行的,其中包括漁港中年人辦的《東北風》,一群歐巴桑編寫的《熱炒久久---三蘆社區報》,而美濃的《月光山雜誌》居然可以一辦42年!地方誌為何近年蓬勃,伴隨著哪些行動力?
    人生不插花
    zh-HantFebruary 09, 2024

    EP132 進補時,吃下哪些植物 / 從二地居出發的《地味手帖》

    EP132 進補時,吃下哪些植物 / 從二地居出發的《地味手帖》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裏路文化總編輯董淨瑋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到了冬季或是季節轉換時,很多人會趁機補一下,食補漢藥藥方裡都是植物,您會注意藥材嗎?有發現很熟悉的植物嗎?像四神湯/四物湯/當歸鴨/薑母鴨/十全大補湯/八珍湯裡各有哪些植物? B) 2020年5月創辦的《地味手帖》每一期的題目超非常有趣:移動販賣車、繼承家業、望族第二代、家屋、老技師、野孩子等主題,深入各地方,看到有別於城市的地方力量。當時試刊號以「流動生活」為題,過去是很多鄉鎮人口往都市跑,現在很多久居都市的人想返鄉或是找尋一個比較有自己的生活地點,這題目試圖在人口流動的歷史脈絡下,打破「定居就是不可動」的固著觀念,《地味手帖》為什麼以「二地居」這題目出發?
    人生不插花
    zh-HantFebruary 02, 2024

    EP131食蟲植物怎麼種得好?/客家宴

    EP131食蟲植物怎麼種得好?/客家宴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媒體人陳美禎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談到食蟲植物,感覺上很難種。每位初次接觸食蟲植物的人都會認為食蟲植物生長在陰暗的環境,好像他們不需要光合作用似的;事實上,食蟲植物對於光線的需求到底如何?能曝晒在陽光下嗎?食蟲植物看起來大多生長在沼澤、溼地、滴水的岩壁;有有沒有水生的食蟲植物?空氣溼度要怎樣保持?食蟲植物通常生長在貧瘠的土地裡,根部所接觸到的土壤及水都極為缺乏養份,礦物質含量很低,需要怎樣的土壤? B) 客家宴請客人,為何第一道菜是粢粑(麻糬)?客家女性何以有一人料理十道菜三桌的本事?客家小炒果真是客家傳統菜嗎?

    EP130 食蟲植物 / 廚房裡的陶作家

    EP130 食蟲植物 / 廚房裡的陶作家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陶藝家蔡麗鈴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直到19世紀末,人類才「發現」食蟲植物。顧名思義,食蟲植物就是以捕食昆蟲為生的植物。不過它們好像不只吃昆蟲?是否叫「肉食性植物」較恰當?自然界存在的原生種食蟲植物種類超過一千種,聽說新的物種仍然持續不斷被發現。食蟲植物,例如捕蠅草、豬籠草、毛氈苔等,在植物分類學上是什麼?目前總共有多少屬植物具有肉食性?台灣有原生的食蟲植物嗎?有哪些? B) 喜歡明永樂年間的永樂甜白瓷器的蔡麗鈴是個做菜也做陶的人,她說:「光應該存在每個人的心裡,創作者應該也是創造光的人。」為什麼會從一位導演到做菜、管理店面,又走向做陶,是什麼樣的機緣與想法?本是念美術系的,轉做陶之後,過去的美學訓練有給她什麼樣的養分?今年是她做陶十年,也是舉家移民台東的第三年,移居台東和做陶有關連嗎?也談做生活陶之初到現在的變化。

    EP129 蓮華池藥用植物園/日本九州九州釀造巡酒之旅

    EP129  蓮華池藥用植物園/日本九州九州釀造巡酒之旅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農夫暨作家賴青松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植物保育國家隊的植物方舟計畫啟動幾年後,成立於1918的蓮華池藥用植物園,也是生物學家的重要研究地點。原名為「藥草園」,日治時期設置成「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地」,區域內的植物相裡有藥效的植物多達400餘種。據說因為原始的低海拔林相,其中的物種有相當高的特有性。藥用植物園裡種植了近百年的肖楠林、金雞納樹、檸檬桉、安南漆,當時各有何用途?以蓮華池為名命名的植物相當多,這些植物會生長在這棲地環境,有何生物上的特別之處? B) 宜蘭深溝農夫們前往日本九州,展開彷彿是充滿海賊王風格的九州釀造/巡酒之旅。由於台灣稻米的消費量不斷下跌,深溝農夫們設法研發米製品,特別是清酒,他們開發一支以當年日治時期的吉野一號稻米為酒體的清酒,想更進一步理解清酒文化,卻跑到以穀物雜糧釀製燒酎聞名的宮崎。竟然在燒酎大縣宮崎,找到了唯一的清酒廠—千德酒造,這家酒造還是清酒比賽的常勝軍。從酒到發酵品到柑橘加工品,這趟見習還發現什麼?為什麼開啟賴青松等人想從台灣把人種到九州的思維?

    EP128 一生一定要去的密蘇里植物園

    EP128 一生一定要去的密蘇里植物園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美國的密蘇里植物園,成立於1859年,是美國近3 0年發展最快速的植物園與標本館,台灣有不少植物分類學者和生物多樣性學者是畢業自與密蘇里植物園建教合作的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因此該園也和台灣植物分類學界有非常密切的互動。這座植物園初成立的歷史,跟邱園第一任館長胡克也很有關係,創辦人亨利•蕭是為五金商人,賺夠錢之後,確信他要建立植物園,不單只是休閒性植物園,而應該具有科學方面的研究能力,就像邱園。 B) 密蘇里植物園從 6.2萬份標本起家,這些標本成為該植物園的鎮館之寶。另外,園區在下班時段可以商借出租辦理喜宴及生日宴會等,每個月都會辦一些特展,例如 1、2月的蘭花展;5月的中國文化節;7月份起,每逢週三晚上就辦各種音樂會。這座植物園既學術,感覺上也很貼近一般人的生活!值得我們參考的有哪些?植物園裡還有哪些重要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