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台灣文學明燈--鐘肇政與〈台灣文藝〉

    zhJuly 01, 2020
    What wa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odcast episode?
    Summarise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there any notable quotes or insights from the speakers?
    Which popular books were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Were there any points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or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any current events or trending topics addressed in the episode?

    About this Episode

    1976年,獨力撐持《台灣文藝》雜誌13年的吳濁流先生逝世,長期以來協助編務的小說家鍾肇政,在延續台灣文學命脈的使命感下,接下了這個相當吃力的棒子。創刊於1964年《台灣文藝》,是戰後台灣本土文學的搖籃,但由於1960年代的台灣文壇以現代主義為宗,描寫台灣鄉土、反應社會現實的文學未成主流,加上政治上的敏感,使得這份雜誌並未受到讀者的青睞,借鍾肇政先生的說法,「她幾乎沒有銷路」,吳濁流為了這份雜誌,四處向老友募款,把雜誌編印出來之後,「差不多可以說只是為了分送給朋友們而已」──在這樣慘澹的狀況下,鍾肇政先生毅然接下重擔,可以看出他為台灣文學的傳承與延續所下的決心。

    Recent Episodes from 相逢‧有詩 (續 寫作這條路)

    作家向陽 談想念的聲音(2)

    作家向陽 談想念的聲音(2)
    作家向陽 本集繼上集介紹陳育虹、張寶云、葉覓覓三位女詩人寫的「想念」的詩之後,為聽眾介紹三位男詩人寫的「想念」。 鄭愁予作品〈天窗〉,描寫一個人睡前透過天窗,仰看天上繁星,想念朋友的心情,賦予「天窗」美麗、浪漫的感覺和想像,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想念之情寫得相當動人。「天窗」被轉喻為「好深的井」,讓想像之深更加圖像化,生動活潑。其次,詩人以冬去春來,表現季節輪替的無法抵擋,也凸顯了欣見愛情的的雀躍。最點出在夢中響著的「名字」,「自在得如流水」,更見「想念」的潺潺不絕。 蘇紹連作品〈問劉十九變奏曲〉,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詩〈問劉十九〉並加以變奏,以解構重組法,添增了白詩沒有說出(或想要說出)的想念之情,讓整首詩充滿現代感,產生新感覺。全詩十行都用「好嗎」作為結尾,讓寒天邀請對方共聚的想念之情更加濃稠;又以綠色象徵的寧靜和紅色象徵的溫暖,互相渲染,表現互相繾綣、相互取暖,以及對對方的企盼之殷。 李勤岸寫的台語詩〈寫字〉,是一首表現手法高超的詩。詩題「寫字」不是真的寫字,而是寫心情、寫心事,寫人的想與念,具有深刻的哲思。詩只有兩段,第一段寫人與人之間的「傷」、「害」與「恨」,該用甚麼態度回應;第二段則反過來思考,用「愛」疊在「恨」上面,不僅能滲入心中,有能將「傷」擦拭乾淨。用愛「想念」一切外在的傷害和恨意,才是真正的「寫字」,值得細讀。

    作家向陽 談想念的聲音(1)

    作家向陽 談想念的聲音(1)
    作家向陽詩從日常生活中來,日常生活中有一種聲音經常浮現我們腦海,早起推窗看天空、走過街道小巷、晚上睡覺前,總會有某種聲音在我們耳朵旁迴盪,那就是「想念」。本集介紹三位女詩人寫的和「想念」有關的詩。陳育虹寫的名詩〈我告訴過你〉,只有八行,但每行都使用長句,讀來有著纏綿悱惻、細密委婉的感覺,營造了不能止…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5)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5)
    本集繼前四集主題,介紹以下三位新世代女性詩人及其作品。 廖亮羽的作品〈看不見的房間〉,寫年輕世代面對的苦悶與焦慮、追尋與迷惑,相當動人。她以一對戀人的日常生活切入,從瀏覽臉書到日常的困頓,以及對於人生前途的迷惘。最後收攏於「進入彼此看不見的房間」,卻「在鏡子裡看見父母的陰影」、「在水漥裡看見自己/ 由泥淖的表情誕生/ 從另一張臉結束」。整首詩深刻地寫出年輕世代的愛情、婚姻與未來都陷入泥沼之中的苦悶。 徐珮芬的作品〈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以簡潔俐落的字句直抒厭世代對虛假社會的反叛、對道德規範的逃離,以及對自我理念的堅持。詩中直接揭開常識的假面,如父母、童話、課本所營造的看似正向、實則虛假的道理;也使用諷喻手法,嘲弄日常的虛情假意,讓讀者震撼、驚愕之餘,省思生命的真正意義和課題,是一首有趣而又有力、簡潔而又具有想像空間的好詩。 吳緯婷的作品〈白〉,一開頭就說「白的事物不是純潔,白是被弄髒的準備」,鋪陳出「白不是白,白只是白的名字」的意涵,一如公孫龍「白馬非馬」論的弔詭邏輯。接著帶入「白的婚禮」,深層寫出名與相之間無法完全釐清、互相糾纏,也互為對話的灰色地帶。她善用白與其他色彩的浸染關係,寫婚姻與愛情的不確定性,辛辣不凡,諧趣而又深刻。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4)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4)
    本集繼前三集主題,介紹以下三位新世代詩人及其作品。蘇家立作品〈子午線後〉,以超現實手法,透過對鏡的景象凸顯世間人事物的荒謬,相當深刻。詩人以「子午線後」為題,寫出在人造的時間界域之中,地理上的東方與西方、時間上的昨天與今天、白日與晚上,就像一個人對鏡,看到鏡中的我,比較鏡外的我,正忙著找一頂不上不下…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3)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3)
    本集繼前兩集主題,介紹以下三位新世代詩人及其作品。馬華詩人周天派的二行小詩〈基礎生活II〉,以8首語言明淨、簡約的詩作,從日常語言中錘鍊雋永的警句,扭轉讀者對於日常用語的慣性思維,在驚訝、錯愕與會心的多重翻轉中,體悟語言的新感覺而有所啟發,既幽默又機警,且富有深刻的內涵。他的小詩並不說教,卻能寫出讓人深思的人生課題,寓言性強,道理留給讀者自己去想。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2)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2)
    作家向陽繼上集介紹《新世紀新世代詩選》及原住民詩人沙力浪詩作之後,本集繼續介紹以下三位新世代詩人及其作品。曾琮琇寫的詩〈模擬十四行〉,以「模擬」為題,嘗試探討現實世界和模擬實境之間真假難分,一開頭用豢養於動物園裏的「斑馬」,明「內在的滄桑」,就如同莊子用夢中的「蝴蝶」來比喻醒後的「莊子」一樣,都有人生如夢、心境滄桑的喻意。最後一段說:「終於牠累了。適時/ 回到黑暗裏/ 背對我/ 把我留下」──寫得真好,馬累了,回到黑暗中;我卻被留下來,就算再累,也必須獨自面對人生的疲累,繼續前行,隱喻人必須面對現實才能找到自我。 夏夏的詩作〈成為叛徒〉,寫的是寧可走自己的路,摸索自己的終點的決心。詩作以沿路可能面對的險境,必須斷然拒絕昔日「流連之處」,把「恐懼」當成益友。最後一段,點出生命必須在不斷挫敗、不斷死去、不斷復活的過程中完成,就算「成為人們口中的叛徒」也甘之如飴。這首詩頗有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未竟之路〉的哲理和境界。 蔡琳森的詩作〈關於認識恐懼─給Abbas Attar〉以國際知名的伊朗攝影家阿巴斯.阿塔爾為對象,突出阿巴斯攝影中與「恐懼」有關的作品,刻畫阿巴斯的創作精神,關注戰亂下人類面臨的集體處境,相當深刻;此詩也寫出觀賞阿巴斯攝影後的省思:被戰亂、被政治動亂綑綁的人們必須「果敢踏出」恐懼之心,才能免於繼續被「更可怖的」「紛紜的同一性」(美麗的謊言)所控制。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1)

    作家向陽 談《新世紀新世代詩選》(1)
    從本集起,將為聽眾介紹台灣新世代詩人及其作品。作品取自向陽主編,蕭蕭、白靈、陳義芝、焦桐擔任編委的《新世紀新世代詩選》。這部詩選以現年20-40歲的年輕詩人為主,總共收入52家詩作,總體展現了21世紀第一個20年台灣青年詩人的創作成果。他們有各自的風格、不同的聲腔和台步,已經和20世紀前行世代的詩風大有不同。

    作家向陽 談行踏北海岸(下)

    作家向陽 談行踏北海岸(下)
    本集繼21集之後,繼續介紹有關北海岸的詩作。 隱匿的詩〈渡輪〉,以來往於淡水─八里的渡輪為主題,寫搭渡輪的心境,相當細膩且深刻。詩作從啟程寫到終程,旅程中的陰晴不定(隨時可能降雨、隨時可能看到從雲層中撒下的陽光)、河面水紋的形狀變化(從菱形的水紋到晃蕩的同心圓),隱喻人生旅程難免的陰晴圓缺、聚散離合,有蘇東坡《前赤壁賦》所說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的通透意境。 林柏維的詩〈潮騷〉,寫北海岸石門老梅的綠石槽海岸,詩人以「薄霧褪去紗籠」、「裸露的沙灘在潮汐裡戲水」、「風仍然不斷向海岸索吻」狀寫海潮襲打沙灘、海風吹過海岸的情景,一方面形容海潮的騷動狀態,一方面也隱喻情人纏綿的情境,相當有趣而動人,既寫綠藻石槽的自然生態之美,也隱喻纏綿情愛的喜悅。 李東霖的詩〈凝聽──寫野柳〉,主要聚焦於女王頭,將歷經萬年方始形成的自然奇觀,巧妙轉譯成老舊朝廷垂簾聽政的太后,別具想像力。最後一段「一盞盞燭台石上的燈被點明」,將在地理位置上和女王頭隔著海岬相望的燭狀石地景帶入,也寫入夜後野柳的美麗勝景,有王勃《滕王閣序》「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的蕭瑟之感。

    作家向陽 談以詩之名(詩人節特輯)

    作家向陽 談以詩之名(詩人節特輯)
    本集播出適逢端午節前夕,端午之日也是詩人節,因此本集就以「詩和詩人」為主題介紹詩人詩作。席慕蓉的〈以詩之名〉,寫的是詩人中年之後寫詩的心路,描述她從浪漫抒情到為故鄉蒙古發聲、用詩寫出蒙古歷史,重返父祖故鄉的心境,相當細膩。全詩除了表達她的蒙古認同之外,也寄寓她要以詩之名、重塑記憶的心願。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席慕蓉用詩作和蒙古原鄉相遇,透過詩召喚祖靈、重建蒙古認同的深厚愛情。

    作家向陽 談行踏北海岸

    作家向陽 談行踏北海岸
    作家 向陽延續前幾集介紹東海岸、宜蘭,本集我們為聽眾介紹詩人筆下的北海岸:向明詩作〈富貴角之晨〉,寫於1962年某日所看到的富貴角海景及心境,不僅寫海的風景,也寫1960年代反共時期的詭譎氣氛。第一段鋪陳當年富貴角早晨的清新氣息;第二段、三段,分別以「伸右手出去」看到的太平洋、「引頸向西」看到的台灣…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