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李商隱

    Explore "李商隱"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S2EP01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遊原",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3EP11__ 虞世南、〈蟬〉|元瓅書坊", "第二季#26 人物誌 : 「愛詩成痴,以詩詞感受世界:趙啟麟 先生」寧在詩中靜,愛於詞裡行 -《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 "第二季#19 啟動文化出版「趙啟麟 」《大人的詩塾》: 「詩詞,作以做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化作無限感動的可能。」-《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 and "EP29李商隱式春雨的美麗與哀愁" from podcasts like ""文學手搖飲", "元瓅書坊", "閱讀探戈 : 書富比鑑賞會", "閱讀探戈 : 書富比鑑賞會" and "人人讀好書"" and more!

    Episodes (8)

    S2EP01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遊原

    S2EP01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遊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被我們當成俗諺,讓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成為生活中存在感特別高的一首詩;但若深入去看這一整首詩(也才多十個字),我們可能會看到詩人為了排解憂鬱所做出的努力(或徒勞)。 小學的你可能第一次讀到這首詩,長大後的你如今重讀這首詩,又有什麼樣的觸發呢? 而面對夕陽的兩種態度:李商隱派vs花媽派,你比較接近哪一派呢? 邀請你一起在黃昏時刻,與文學手搖飲一起走入夕陽,而未來的黃昏時刻,也有我們陪伴著你。 by小黃,天吳與阿岺 ▲補充資料 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3EP11__ 虞世南、〈蟬〉|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3EP11__ 虞世南、〈蟬〉|元瓅書坊
    如果要用一個聲音來代表夏天,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蟬聲了。碧綠的樹梢上,人們總能聽到蟬連續不斷的唧唧的鳴叫。有時候它很聒噪,吵得我們難以入眠,但更多時候,我們把它視為夏天的象徵。因為到了秋天,蟬就很少鳴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蟬」這個成語。由於蟬獨特的生活習性,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樂於把蟬作為描寫或歌詠的對象了。 《莊子》曾說過:「蟪蛄不知春秋。」就是說蟬壽命很短,不知道春天和秋天的存在,所以很多文學家把蟬作為感嘆時光流逝、人生短暫的意象。但同時,蟬也作為一種道德高尚的動物,深受文人的喜愛。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不妨來看看這樣一個畫面:秋天的庭院裡,有一株枝葉蕭疏的梧桐樹,最高的樹枝上棲息著一隻蟬。它渴的時候吸食清露,平時發出清脆響亮的鳴聲。這回盪在空中的蟬鳴,不是借助風力的傳播,而是因為蟬本身高居樹梢,所以聲音才能傳得那麼遙遠。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西元558年-西元638年),字伯施,越州餘姚人(今浙江省)。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卒於貞觀十二年,享年八十歲。以官至秘書監,獲賜永興縣子,世稱「永興」、「祕監」。他不僅文學造詣湛深,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亦佔有一席之地,與當時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虞世南以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聲聞於世。在朝廷中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時,直言進諫,表現公忠體國的精神,唐太宗美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天下尊之。虞世南為人沉靜寡欲,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深得唐太宗器重。 虞世南出身望族,他繼承家學,少年時和兄長虞世基受業於吳郡名儒顧野王門下,十餘年勤學不倦,學到關鍵緊要處,累旬不盥櫛。他對經學、文學都有較高的造詣,在文學上仿效當時名家徐陵,徐陵稱讚他的文風深得自己的旨趣,由此知名。 同時,虞世南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為了學習書法,他白天練完字,在入睡前還用手指劃著肚皮或床單,琢磨字的氣勢結體。通過刻苦學習,虞世南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並有所創新,稱得起接魏晉之續,啟盛唐之風。虞世南書法之名更超過了他在文學上的聲譽。唐朝書法家張懷瓘在《書斷》中評虞世南說:「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 〈蟬〉是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看起來是在寫蟬,卻無處不寄託著深刻的寓意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藉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鬚,形狀似官員繫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徵人的品格高潔。其實蟬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裡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高昂清脆的蟬鳴聲。為什麼說連續不斷的蟬鳴聲是從枝葉稀疏的梧桐中傳出來的呢?這是因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傳說鸞鳳一類的鳥非梧桐不棲,「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於東廂」。詩人以蟬自比,則其鳴聲也就不同凡響。「桐」前著一「疏」,既讓人感到「流響」的易於流傳,又與末句「秋風」相應。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是從上面兩句引發出來的議論。意思是「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並不是藉助秋風的飛傳」,沈德潛說:「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佳句,既是寫景,也是抒懷,是唐詩中最早詠蟬的,很為後世稱道。虞世南原是陳隋舊臣,入唐後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於世,顯示出一種內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徵,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情景交融,顯得十分和諧自然。這兩句用的是比喻,蟬聲遠傳不是借藉於秋風的傳送,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讀者可從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可謂巧妙至極。 這首詩立意巧妙,託物比興,借蟬言志,既讚美了蟬的高情逸韻,又暗寓自己的華貴身份,寄託了對高潔品質的讚揚。全詩風格清華雋朗,筆墨集中,觀點鮮明。 同樣是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同是唐人,又都是托詠蟬以寄意,由於作者的地位、遭際、氣質彼此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形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

    第二季#26 人物誌 : 「愛詩成痴,以詩詞感受世界:趙啟麟 先生」寧在詩中靜,愛於詞裡行 -《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

    第二季#26   人物誌 : 「愛詩成痴,以詩詞感受世界:趙啟麟 先生」寧在詩中靜,愛於詞裡行 -《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
    《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文章: https://reurl.cc/5oxKeR 這集節目中,我們用了鄧麗君與王菲兩人各自演唱的《清平調》做轉場,節目更是一人演唱一句與大家道再見,不知道年輕朋友聽不聽得出來分別是誰的聲音呢? 你們是否體會過與愛人離別感到心痛,這痛的撕心裂肺,痛到心碎難癒,成日鬱鬱寡歡? 聽看看趙啟麟先生述說他最愛的《千秋歲·水邊沙外》,娓娓道出人生的陣陣哀愁,卻又心碎得哀戚迷人。 非常榮幸邀請到啟動文化的特約總編輯,也是《大人的詩塾》作者「趙啟麟先生」接受我們訪談,他對詩詞的熱愛與專業,使他在編《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時不僅花上三年時間,寫下筆記時達到驚人的250萬字,怎能不大感佩服。 不單如此,他更是出版界低調的大人物之一,大家所熟悉的博客來媒體Okapi可是趙啟麟先生協助創立呢,也在《書架發福了》、《詩詞扭蛋機》、《關鍵評論網》上有的精采文章與讀著們分享。 今天,趙啟麟先生要跟我們談論「他與詩詞的邂逅」、「古代詩詞與文人的生動故事」、「如何成為真正文青,寫下詩詞」,還有更有趣的,就是如何將「古詩詞融入生活,帶入親職教育呢?」 這集節目中,趙先生告訴了我們,你可曾知西方童話故事與東方古詩是如此相似? 其實童話與詩詞皆含蘊多層的讀法,只看你如何感受。 趙啟麟先生說道,「每一個童話故事都是受傷的小孩,如何在讀童話中撫慰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 我則相信,透過讀詩,便能撫慰心中滿是憂愁的傷痕。 因此當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相遇糖果屋的小孩們,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呢? 談起詩詞,不單是文字,閱讀的是自己的心境,也是看待塵世的方式。 若談塵世,如何重讀「王國維」《人間詞話》體悟人生三境界? 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柳永的《鳳棲梧》:作者: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辛棄疾的《青玉案》: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原來這正是完美詮釋「譚獻」《復堂詞話》序中所言, 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 趙啟麟先生將為我們解說品詩三境界,帶你讀詩體人生。 當詢問我們該是如何從生活中愛上詩詞? 原來文賦中就給了答案,只是以前讀不不懂,長大才懂了。 如何寫出好詩詞? 原來「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早就一語道破,只是我們遺忘了。 好詩好詞境界不在大小,在於真,我們長大了體會到「晏幾道」實在太過愁苦,蘇軾啊~蘇軾~這詞實在與眾不同的引人眼紅啦? 趙啟麟先生將在本集的節目中,帶來生動又豐富的古詩詞,豐富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精彩了生活。 至於他最愛的文人除了秦觀還有誰呢?就請聽下去囉。 果真,「詩詞,作以做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閱讀了多少詩詞,就有多少種感動的可能。」 最後,在收聽前,與大家分享趙啟麟先生最喜愛的文人「秦觀」所帶來的《千秋歲·水邊沙外》,以及他於節目中分享的詩詞吧! 《千秋歲·水邊沙外》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魏晉‧ 「陸機」,《文賦》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唐‧ 「元稹」,《鶯鶯傳》,又稱《崔鶯鶯傳》 待月西廂下,近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宋‧ 「蘇軾」,《虞美人》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宋代·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第二季#19 啟動文化出版「趙啟麟 」《大人的詩塾》: 「詩詞,作以做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化作無限感動的可能。」-《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

    第二季#19    啟動文化出版「趙啟麟   」《大人的詩塾》: 「詩詞,作以做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化作無限感動的可能。」-《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
    《粉絲團完整書評》: https://reurl.cc/5oXlLq (有贈書活動) 在此更正口誤部份 : 宋朝「石孝友」 的作品為《洞仙歌》,一時口誤為洞「山」歌,待我回台北會再修正。 朝代部份也一時口誤說了中唐與唐朝強盛,中唐似乎也是強盛的(笑 再請見諒。 其它部份若誤,再麻煩指教。 李商隱的「鳳城何處有花枝」作品為《流鶯》 你知道古代當官的薪水多少嗎,白居易的退休金一個月高達五萬,讓人好生羨慕。 你知道其實青梅竹馬在古代其實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青梅相遇竹馬最後剩寂寥? 而如今交社交軟體上許多人愛打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天良好個秋」等文青用語,又是出自何處呢? 說起此書,最早可追溯源自趙啟麟與愛女之間的閒聊,將當時陪伴愛女的聊天時光撰寫為「詩詞扭蛋機」專欄,進而開始連載。連載完畢之後,就將這佛系、隨意的讀詩時光集結成冊,誕生了這本《大人的詩塾》 這本書真的好,他開拓了大家對於古詩閱讀與吸收的全新方式,作者透過與愛女的閒話家常中一一帶入古詩融入生活,使生活處處皆詩,原來取名中可以有詩,玩樂時可以有詩,吃飯時可以有詩,說故事與所見所聞,當然也可以有詩。 藉由輕鬆愉悅的對談,不論大人與小孩皆能輕鬆讀詩,理解含意,縱使詩的內容哀淒悲涼,這時候就期望小朋友長大再懂了。 不單如此,此書就像一本古代中國史,也是一部橫跨多朝代的古文學史,一讀此書便能看見文學如何歷經轉換,以各種形式世代影響、相傳,看看古代文人過著什麼生活,如何開派對作樂,各朝各代又是如何的社會風氣,當你細細品味,就能發現一切盡在詩詞中。 「詩詞,作以做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閱讀了多少詩詞,就有多少種感動的可能。」- 趙啟麟

    EP29李商隱式春雨的美麗與哀愁

    EP29李商隱式春雨的美麗與哀愁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唐.李商隱〈春雨〉 因為是春天,建國中學國文老師吳昌政分享兩首跟春天有關的詩,一首是李商隱的〈春雨〉,一首是杜甫的〈春夜喜雨〉。雖然講的都是春天,甚至講的都是春雨,甚至都有下雨的場景,但是風格、著眼點完全不同,可說是「一個春天,各自表述」。這本來也就是詩的特性,每個人的稟賦才情各不相同,用詩這麼講究個人感性的媒介表現出來,當然是每一首詩都有不同的味道,每個人也可依自己的喜好來讀,不必受限。 李商隱在〈春雨〉中表達了心中的鬱卒迷離、對愛情的期盼但又不能確定的情愫,與他的「無題詩」可說是相通的。在季節交換之際,愁思更甚,料峭春寒讓心情更低盪。〈春雨〉多彩華麗,有白門、紅樓,有珠箔、飄燈,用字聲音也是多所講究。詩人準備了禮物、書信,要寄給心愛的人,卻不知要寄到哪裡,心中渴望達到的目標,卻沒有施力的地方,李商隱堪稱描寫美麗與哀愁的高手! =====參考書籍 《四李選集》 https://goo.gl/CUSmZU =====人人出版一覽 https://pse.is/3bktvg =====來賓介紹 吳昌政 現任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曾任臺灣大學寫作中心學術論文寫作課程助教;建中人社班專題研究指導教師。認為教學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師生以互為主體的方式相處,在反思與實踐中成長。期待自己和學生都能「通情」而且「達理」,唯有自我的情感與理智充分發揮,人才有可能獲致幸福與智慧。 書會過去,人會過去,時代也會過去,但重要的價值會延續,也必須延續。

    EP26陳美桂老師談李商隱<無題>

    EP26陳美桂老師談李商隱<無題>
    EP26陳美桂老師談李商隱<無題> 來是空言去絕踪,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唐.李商隱 《無題》 李商隱以「無題」為名,寫了多首詩,情感濃烈,婉轉迷人,很受喜愛,以致於提到「無題」,就會想到李商隱。 為何名為「無題」?每個人讀了幾首李商隱的《無題》,大概也都會了然於胸,都有自己的答案。情意到纏綿處,總有不好說破之處,不如隱去對象,隱去身分,隱去題目,只留情感流轉。劉大杰說李商隱《無題》一類的抒情詩篇,「嚴肅而不輕薄,清麗而不浮淺。有真實的情感,也有真實的體驗。抒情深而厚,造意細而深。」 以這首《無題》來說,劈頭一句「來是空言去絕踪」,話說得很重,未加修飾,也不鋪陳,好像已經在心中迴盪多時,最後忍不住,說這個讓他(她?)等待多時的人「走了就不見蹤影,說要來又沒來」,然後才以「月斜樓上五更鐘」點出月亮已斜,長夜將近。李商隱沒說等了多久,整個晚上?好幾天?或是更久?重要的是此時心情的跌宕,而留下的空白也讓讀者玩味再三。 李商隱的《無題》,色感,體感,嗅感十足,經過陳美桂老師的分享解釋,更是韻味鮮活而立體。 =====參考書籍 《四李選集》 https://goo.gl/CUSmZU =====人人出版一覽 https://pse.is/3bktvg =====來賓介紹 陳美桂,北一女中國文教師,曾獲趙廷箴文教基金會高中國文優良教師、臺北市語文類優良教師。 曾擔任高中詩社指導老師及人文社會資優班導師,以深度閱讀帶領學生進入語文世界,並在文字之外探索音樂繪畫電影舞蹈及攝影等藝術,企圖建構人文美學的生活教學。

    EP19 吳韻宇老師談李商隱〈登樂遊原〉

    EP19 吳韻宇老師談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唐.李商隱〈登樂遊原〉 晚唐的李商隱與李白並稱「大李」、「小李」。而李商隱膾炙人口的名句,恐怕比李白更多。只是大家在朗朗上口之餘,不知道這是李商隱的詩。這首〈登樂遊原〉就是一個例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人人皆知。事實上,李商隱所描寫的經驗,現代人也不陌生:心情不太好,開車上山看夕陽。只是古人駕的是馬車,現代人坐的是汽車,但那顆融融的落日,從古到今都沒有不同,或者說,每天、每個地方看到的夕陽都不相同。這是夕陽如此迷人的地方。 只是眼前的景色雖然美,但卻太短,不免令人遺憾。但是,這是李商隱的本意嗎?關鍵在「只是」,白話文裡的「只是」,表達語意的轉折,是「可是」的意思。而古文的「只是」,卻是「正是」的意思。 些微的差別,但是心境卻是大不同。心情不好,上山看夕陽,心情好了一點,但一想到夕陽美景這麼短促,心情說不定更差了。但是轉念一想,太陽整天在天上,以日出日落之際最美,所以夕陽之所以美,正是因為那是夕陽。能登高看到夕陽之美,不是應該覺得自己運氣不錯,下山的心情比上山好呢? =====來賓介紹 吳韻宇 桃園市慈文國中退休教師。退休後持續閱讀寫作教學,將閲讀視為終身實踐傳達的使命,與一群熱血教師正實踐研發閱讀素養系統課程。 有心就有用力的方向,教學有心就有前進的力量,永遠都是學習與實踐ing。 =====參考書籍 人人出版《四李選集》 https://pse.is/3au9pa

    說〈錦瑟〉

    說〈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金代詩人元好問對於李商隱這首難解的〈錦瑟〉詩,評論道:「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意思是:後人都喜歡吟詠李商隱的詩,可惜沒有人能如同漢代的鄭玄註解《詩經》一樣,為李商隱的詩作充分的註解。 〈錦瑟〉詩是李義山詩集的第一首,壓卷之作,對於作者和讀者,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有人統計過,從宋代以來,關於這首詩的詮釋已經超過十種,主要可以歸納為五種說法: 1,作者自述詩歌創作的心路歷程 2,對年華逝去的哀傷 3,歌詠樂器瑟,睹物思人(贈瑟的佳人,可能是妻子,可能是情人) 4,和李商隱的許多〈無題〉詩一樣,是隱晦的愛情詩 5,哀悼妻子或情人 很難說哪一種是「標準答案」,只能看讀者的選擇。因為答案不同,對於作者採取哪一種典故也就有所不同,尤其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那兩句。 我以為要理解詩中「莊生曉夢」、「望帝杜鵑」、「珠淚」、「玉煙」四個典故,要從詩開篇看起來隨口吟出的「錦瑟無端五十絃」談起。 「無端」是這首詩抒情的關鍵,也是全詩之所以迷人之處。「無端」,不知從何而來,沒頭緒的,沒道理的,李商隱很喜歡用「無端」這個詞,比如「雲鬢無端怨別離」。湯顯祖也在《牡丹亭》裡布設了「悶無端」的杜麗娘,唯其愁悶「無端」,所以去遊園。湯顯祖也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不知所起」,就是「無端」。世上的情感如果都有理路可循,就不會「無端」了。正由於說不清,曖昧不明,於是讓人陶醉嚮往。「無端」呼應著末句的「惘然」,即使事過情遷,還是無法參透,因此無限悵惘。 「一絃一柱思華年」,有人說由於錦瑟「五十絃」,作者作詩時四十六歲,年近五十,故而「思華年」。我想這首詩的「瑟」裝飾華美,是「錦瑟」,而瑟的音聲由絃與柱組成,絃與柱的組成和排列方式決定了彈出的音調,音調有高昂低沈,就像是人生的起伏。 在起伏的人生境遇中,許多真幻相間的往事,如莊周夢蝶,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蝶?又如杜鵑泣血,一片赤誠春心,但畢竟是空。晚唐崔塗的詩〈(春夕)旅懷〉有「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子規)枝上月三更」,也是用「蝴蝶」和「杜鵑」的意象。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和前面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都是非常工整的對仗,把莊生和望帝的寓言傳說更推向神話和虛幻。 「滄海月明珠有淚」可以連繫到珠蚌夜晚向月張開,以吸取月之精華,養育珍珠;又有《博物志》所謂鮫人的淚化為珍珠的故事。而海上生明月,明月如珠,「月」、「珠」、「淚」三者的形象接近,彼此在典故中還有互生的關係:珠因月而圓潤,鮫人落淚成珠,珠與淚都在月夜下生發。再者,不說「淚成珠」,而反過來說「珠有淚」,好像鮫人的淚化為珠,珠又還原為淚,有一種環繞不盡,難以擺脫的牽絆。 「藍田日暖玉生煙」句,除了《搜神記》之〈吳王小女〉紫玉化煙的故事,一般也用戴叔倫的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或是晉代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意思都在形容日光照射蘊藏美玉的地方,彷彿有仙氣靈煙。日與月相對,一暖一寒,煙氣蒸騰,珠淚墜落,是對比的寫法。 我認為「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含意,雖然比莊生和望帝的典故虛幻,卻隱約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定意志。即使是傷痛落淚,淚可能化為珠;即使是飄渺不可及如煙,煙之下是懷藏的玉,珠與玉都是堅硬的。於是前面的莊生之夢和望帝春心的迷離空無有了著落,不知從何而起的錦瑟,抑揚頓挫如人生的樂音,詩人的情感先是如夢似幻,繼而不顧一切,一往而深,在失意中堅決,又在堅決後無可奈何。 這矛盾的情感,最後只有惘然。「此情可待成追憶」的「可待」可以說是「留待日後」,就是此情「留予他年說夢痕」,那時仍然是悵惘不解。 「此情可待成追憶」的「可待」也可以說是「豈待」、「哪裡等到以後」,是說:此情何必等到以後再回憶,站在「以後」的時間點上,所以是「追憶」,「以後」或許猛然想起,因此要「追」,而即使以後再追,追的「當時」再思量,總是惘然,而且是用過去式的「已」,「以後」的「過去」,不就是「現在」嗎?現在惘然,以後也是惘然,逝去的,失去的,永不可能再尋回。 為什麼始終不能明白而徒留惆悵呢?人生之難,就是諸情諸事之「無端」哪! 我是衣若芬,為您介紹我的書《Emily的抽屜》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