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性論

    Explore "人性論"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古人討論的人性論和現代教育方式有什麼關係? 以董仲舒與漢代哲學為例", "中國哲學史-EP.52 張載的本體論與境界論|打開心胸我們會看到更廣袤的天地", "中國哲學史-EP.50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功夫論", "【系列二‧《孟子》】EP16 人性論(十一):〈告子上〉第一章 結論之三" and "【系列二‧《孟子》】EP15 人性論(十):〈告子上〉第一章 結論之二" from podcasts like ""中讀網", "夢華茶肆", "夢華茶肆", "晨田暮里" and "晨田暮里"" and more!

    Episodes (14)

    古人討論的人性論和現代教育方式有什麼關係? 以董仲舒與漢代哲學為例

    古人討論的人性論和現代教育方式有什麼關係? 以董仲舒與漢代哲學為例
    古人討論的人性論和現代教育方式有什麼關係? 以董仲舒與漢代哲學為例 00:01:片頭 00:48:董仲舒所代表的漢代哲学 04:22:董仲舒的人性論 07:22:董仲舒對於孟子、荀子的取舍 09:42:性善說善性内聚 片頭音樂:Fall In Leaves by Martijn de Boer (NiGiD) (c) copyright 2023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3.0) license. https://dig.ccmixter.org/files/NiGiD/66033 Ft: Doxent Zsigmond 內容主講:Lily教授

    中國哲學史-EP.52 張載的本體論與境界論|打開心胸我們會看到更廣袤的天地

    中國哲學史-EP.52 張載的本體論與境界論|打開心胸我們會看到更廣袤的天地
    對佛道的批判 「太虛即氣」與「天道神化」 「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 」 民胞物與(人性論)  《西銘》如何建立天道性命相貫通的體系  📖〈西銘〉原文: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9%8A%98 --------------------------- ✨https://imshuyao.soci.vip/ 📨想對舒窈說的話:shuyao0246@gmail.com 📝舒窈的Matters:https://matters.news/@shuyao 📝舒窈的Medium:https://medium.com/@shuyao0246 🎵夢華茶肆推薦歌單:https://music.youtube.com/playlist?list=PLn_TCOuzTlp-CSszTjhtYwlqSAKFoG3dC&feature=share

    中國哲學史-EP.50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功夫論

    中國哲學史-EP.50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功夫論
    舒窈案:這一集剪了超多天,過年前一個禮拜進度大延遲,剪到快吐血,各位聽眾一定要認真聽! 本集內容: 無極而太極的宇宙衍化論  以「誠」為最高範疇的哲學體系 周敦頤的功夫論:實際的身心體驗  講解到一半突然閒聊,請大家見諒去年七月的我。 📑〈太極圖說〉 自無極而為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圖: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5%A4%AA%E6%A5%B5%E5%9C%96%E8%AA%AA&sxsrf=AOaemvIi0LGt0jTzZuu6KIZ1ZZmgAyYeaA:1642642960108&source=lnms&tbm=isch&sa=X&sqi=2&ved=2ahUKEwj7tYTxmb_1AhUgg_0HHdmCBJoQ_AUoAXoECAEQAw&biw=1536&bih=714&dpr=1.25 --------------------------- ✨https://imshuyao.soci.vip/ 📨想對舒窈說的話:shuyao0246@gmail.com 📝舒窈的Matters:https://matters.news/@shuyao 📝舒窈的Medium:https://medium.com/@shuyao0246

    【系列二‧《孟子》】EP16 人性論(十一):〈告子上〉第一章 結論之三

    【系列二‧《孟子》】EP16 人性論(十一):〈告子上〉第一章 結論之三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譚家哲:《孟子平解》,台北:唐山出版社,2010年,頁447-8,〈告子上〉前言【案:人性論總論】,第四點 四、若單純從現象表面言,人之善與惡均本同為事實,而此時仍把這善與惡歸源於人之本性、甚至稱此為人性之事實,對這樣人性論之用心,是我們必須更首先明白的。 性善性惡之理論,實非只為解釋或說明人之是善是惡而已,因若人同時可現象地有此兩者,稱人性本善或本惡實與人之善惡本身再無直接關係,因而性善性惡論,其目的非為解釋人善與惡其行為之由來而已,而是為說明,人本身在天地萬物中,其作為一存在物究竟是怎樣的。若是惡,那所謂善,其根據與意思都應與人或人性無關,其根據應在人作為人之外其他事物或其他價值上;而此時,人或人性在眾多存在物之中,因而非首位的,非善故。以人性本善抑本惡,其最終想說的,因而實只有二:一為人這一存有者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有;二為究竟什麼始是善?善作為善必須有其人性之依據或根據嗎?抑善實有其在人性外其他的根據?如是而從存有者言,人非最終極的存有,亦無任何優先性或根本性?對人性本善或本惡之討論,實是以此兩目的為本的。一為在人及人性作為萬物中之其中一種存有者言其所應有之(存有)位置,而另一為對善與惡本身之內容與意義之確定與其根據所在。以人性本善因而同於說,善即人性。而相反,以人性本惡時同即說,善非人性地言之善,是應有在人之外之所指的。因而透過善惡對人其存有位置之指認,間接但終極地,人性本善主要為指出,人是應被肯定為在種種存有物中(其對人而言)至為根本者。而相反,因人性本惡,故人之存有並非至為根本者,必也有在人之上或之外更根本甚至更真實之存有者,其存在始是善與惡或一切價值之決定者,非人或人性為決定者。這人在天地萬物中之位置,始是性善性惡論最終之目的所在。

    【系列二‧《孟子》】EP15 人性論(十):〈告子上〉第一章 結論之二

    【系列二‧《孟子》】EP15 人性論(十):〈告子上〉第一章 結論之二
    由本章間接可見,有關人性的表面觀察。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系列二‧《孟子》】EP14 人性論(九):〈告子上〉第一章 結論之一

    【系列二‧《孟子》】EP14 人性論(九):〈告子上〉第一章 結論之一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禮記‧中庸》節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系列二‧《孟子》】EP10 人性論(八):〈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的心意(下)

    【系列二‧《孟子》】EP10 人性論(八):〈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的心意(下)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墨子‧兼愛上》第一、二段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系列二‧《孟子》】EP9 人性論(七):〈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的心意(中)

    【系列二‧《孟子》】EP9 人性論(七):〈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的心意(中)
    「率天下之人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有何重要性?告子何需在意?這不正是告子以桮棬喻仁義時,希望的結果嗎?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公孫丑上〉第二章節選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系列二‧《孟子》】EP8 人性論(六):〈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的心意(上)

    【系列二‧《孟子》】EP8 人性論(六):〈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的心意(上)
    這是一場不只將主題置乎「人性」的對談,更是「人性的對談」。能夠如此的關鍵,在言談者把言語背後的心意,視為對答對向的層次,而不迷失在言談本身。它同時亦示範了對人性的討論,當始於重視人性。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系列二‧《孟子》】EP7 人性論(五):〈告子上〉第一章 言與心

    【系列二‧《孟子》】EP7 人性論(五):〈告子上〉第一章 言與心
    如同「必子之言夫!」的「言」,竟能起到「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的作用,「言」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但「人性論」所優先聚焦的,為何不在「人性論」之「人性」,而在「人性論」之「論」呢?為何不是先闡明「人性」,而是先擔憂「言」如此陳述所造成的後果呢?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滕文公上〉第一章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公孫丑上〉第二章節選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梁惠王上〉第七章節選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系列二‧《孟子》】EP5 人性論(三):〈告子上〉第一章 開放的答辯

    【系列二‧《孟子》】EP5 人性論(三):〈告子上〉第一章 開放的答辯
    這一講,從文意語氣的推敲,回應本系列 EP1 〈告子上〉第一章字義解釋後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得到的答案是:孟子的回應,沒有提出任何辯解或結論,他將以告子的結論為結論。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梁惠王上〉第七章節錄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

    【系列二‧《孟子》】EP4 人性論(二):〈告子上〉第一章 人性論的關懷

    【系列二‧《孟子》】EP4 人性論(二):〈告子上〉第一章 人性論的關懷
    人性是事實,不能捏造,有何好辯?人性本身,並非人的言論、觀法、辯難,可以主張為此或彼,它並不允許主觀認定或任何自以為是的意見。那麼,這些討論人性的人究竟在做些什麼呢?他們實際上想討論什麼呢?人性為何會成為思辯的主題呢?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荀子‧性惡》第一、二段節選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

    【系列二‧《孟子》】EP2 人性論(一):〈告子上〉第一章字面釋義

    【系列二‧《孟子》】EP2 人性論(一):〈告子上〉第一章字面釋義
    〈告子上〉前六章為《孟子》闡述人性論的主要篇章,以問辯方式寫成。本講為對第一章的初步字面釋義。 閱讀文獻: 〈告子上〉第一章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參考資料: 1. 譚家哲:《孟子平解》,台北:唐山出版社,2010 年,〈綜論〉。 2. 簡良如:《論人之存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人性〉。本章初稿:〈性善論的成立──《孟子‧告子上》前六章人性論問題分析〉,原載《台大文史哲學報》,71期,頁63-98,2009.11。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