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匈奴

    Explore "匈奴"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EP256|聊聊「草原王權的誕生」的啟示:邁向未知的風險與收獲", "什麼是中國?|#杜正勝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31224", "ep117-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前情提要 圖像之爭 galigongbible", "ep117-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東西教會分裂 十字軍東征 封建轉型 galigongbible" and "ep117-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大學興起 文藝復興 贖罪券 修道會 galigongbible" from podcasts like ""東諧西讀", "華視三國演議",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and "嘎哩貢聖經 galigongbible"" and more!

    Episodes (37)

    EP256|聊聊「草原王權的誕生」的啟示:邁向未知的風險與收獲

    EP256|聊聊「草原王權的誕生」的啟示:邁向未知的風險與收獲
    歡迎收聽東諧西讀,陪你輕鬆聊完一本書。 在經歷2023年底-2024大選之後,終於要回來講書,而且要繼續談「興亡世界史」。 本集討論的是興亡世界史其中的一本「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藉由討論前七世紀的遊牧文明,談談過去歷史教育的盲點,以及遊牧文明帶給現代人的精神啟發。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贊助我們。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1fe68117-6b21-4fb9-966e-a176b0265ebe

    什麼是中國?|#杜正勝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31224

    什麼是中國?|#杜正勝 #矢板明夫 #汪浩|@華視三國演議|20231224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中國的範圍到哪裡呢?其實台灣、西藏、新疆和蒙古根本都不是中國「固有」的領土!如何從大歷史的速寫去了解中國擴張三部曲?先征服、後統治、再加以改造!這也造成了中國人只有「天下觀」,而沒有「世界觀」!台灣自古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嗎?到底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什麼是中華民族?是歷史事實?或只是一種意識形態呢?! 精彩訪談內容,請鎖定@華視三國演議! 本集來賓:#杜正勝 #矢板明夫 主持人:#汪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 #中華民族 #中共 #世界觀 #炎黃子孫 電視播出時間 📺華視主頻12頻道 首播 週一、週二 06:00 📡華視新聞資訊台52頻道 首播 週六、週日15:00 📱YouTube三國演議頻道 首映 週六、週日15:00 請鎖定 @華視三國演議 專屬YT頻道: https://pse.is/cts3scompany_YT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ts3scompany APPLE Podcast: https://pse.is/3Talks_AP Google Podcast: https://pse.is/3Talks_GP

    ep117-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前情提要 圖像之爭 galigongbible

    ep117-1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前情提要 圖像之爭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7-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東西教會分裂 十字軍東征 封建轉型 galigongbible

    ep117-2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東西教會分裂 十字軍東征 封建轉型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7-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大學興起 文藝復興 贖罪券 修道會 galigongbible

    ep117-3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大學興起 文藝復興 贖罪券 修道會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7-4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異端裁判所 英國-威克里夫 波西米亞-胡司 共同生活兄弟派 galigongbible

    ep117-4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異端裁判所 英國-威克里夫 波西米亞-胡司 共同生活兄弟派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ep117-5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經文等於1千年總結 galigongbible

    ep117-5 啟示錄二18~29 推雅推喇(下) 經文等於1千年總結 galigongbible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 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 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 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 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 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 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 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 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 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 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 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全蒙古史之鮮卑帝國篇-段部鮮卑、宇文部鮮卑

    全蒙古史之鮮卑帝國篇-段部鮮卑、宇文部鮮卑
    蒙古語族的鮮卑人征服北中國與蒙古高原 鮮卑,讀音為Xianbei,蒙古人稱之為Xianbi,祖先是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的東胡部族。在匈奴崛起強盛之前,東胡勢力雄霸中國北方與東北,是最大的游牧部族聯盟。《史記》記載冒頓單于在位初期「東胡強盛」,必須將所愛的妻子(閼氏)贈送給東胡王享用,受盡屈辱。 烏桓崛起與沒落 漢朝初年,匈奴在崛起的過程中以致命一擊,擊敗了當時強盛一時的東胡與大月氏,稱雄獨霸蒙古高原。東胡被擊敗後,一部分部族併入匈奴成為附屬種族,一部分避讓匈奴威勢,遷居烏桓山和鮮卑山,演變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然仍只能聽從匈奴指揮。 烏桓較接近漢朝邊境,在漢武帝時就歸順中國漢朝,漢朝也設置「護烏桓校尉」率兵管理、保護並控制烏桓部族。 王莽建立新朝時,因為濫殺烏桓人而導致烏桓舉族叛亂重新自立,並投入匈奴的懷抱。但顯然匈奴也沒有善加對待烏桓,在西元85年東漢聯合周邊所有民族共擊匈奴的北征行動中,烏桓積極響應進攻匈奴,因此東漢重新改變政策,對烏桓改採羈糜懷柔之策,重設「護烏桓校尉」,命令烏桓在遼東地區為漢朝保衛邊疆安全。 一直到漢末三國時期,烏桓騎兵還是活躍在中國北方的一股強大勢力,受到曹操的重用。 鮮卑崛起與一統草原 至於與烏桓同屬東胡一族的鮮卑,主要活動範圍是在今日內蒙古赤峰市東部阿魯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遼寧西北部。鮮卑在匈奴與中國漢朝持續數百年戰爭中漁翁得利,最後取代匈奴,成為蒙古草原的新一任統治民族,這也是一種天命。 鮮卑在西漢時代因地理隔絕,並未與漢朝有官式接觸,而是處於匈奴附屬部族的地位。一直到東漢光武帝建武21年(西元45年)鮮卑在匈奴指使下進攻漢朝遼東地區,遭漢軍擊敗,才開始與漢朝互通往來,甚至在東漢的漢匈交戰中開始站在漢朝那邊,攻擊匈奴人。鮮卑也很聰明,知道西瓜哪邊比較大,東漢時期漢朝大多數時間都是壓著匈奴打的。 西元48年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南下歸附中國東漢帝國之後,鮮卑勢力逐漸滲透入匈奴帝國故土,與北匈奴為敵,結盟中國,甚至鮮卑騎兵還協助東漢驅逐北匈奴勢力。 鮮卑上承匈奴之宿敵古蒙古語族之「東胡部族」,在匈奴勢力離開蒙古高原後,順利地在西元二世紀時侵入並攫取蒙古高原的地盤,也順便收編了沒有隨匈奴西遷或南遷的十餘萬人口之各中小型部落,建立鮮卑帝國。當時的鮮卑首領檀石槐(?-181AD)統一號令鮮卑各部,建立鮮卑王廷於高柳(今日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轄下商都縣),號令北方,無有不從,一時之間成為北方草原最強大勢力。 圖-鮮卑帝國王廷所在地彈汗山,今中國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 檀石槐建立的鮮卑帝國,就像其他草原民族一樣,曾經多次南下搶略東漢北境之幽州、并州、涼州,等於整個中國北方由東到西的邊界再度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強大威脅,不輸當年匈奴帝國之威勢。這也證明東漢朝廷拒絕南匈奴返回漠北的決策是正確的,任何控制漠北的部族,都有南下搶掠的驅動力,這是受環境與物資影響的驅動力,任何民族處於該位置都會做出同樣的決策。 東漢作為一個曾經戰勝並驅逐匈奴的王朝,不會輕易對北方游牧民族讓步。因此西元177年,東漢帝國派軍三路北上反擊鮮卑帝國,夏育將軍從高柳(今日山西陽高)、田晏將軍從雲中郡、臧旻將軍將軍與南匈奴單于從雁門郡三路出擊鮮卑,每一路都有萬騎以上之兵力,出塞兩千里,結果被鮮卑全數擊敗,軍士死傷達到七至八成之多。鮮卑與東漢武力對比差距越來越大,然而在西元181年檀石槐過世,鮮卑帝國的統治權分裂,多人爭位,導致鮮卑暫時衰弱下去,無法對東漢繼續造成威脅。 鮮卑中的不同強勢部族分別建國 屬於蒙古語族,是今日蒙古人直系祖先的鮮卑,與匈奴一樣是一個由多個部族組成的部落聯盟型帝國,部落各具勢力也相互吞併壯大,在漢末晉初時期,有「東鮮卑、北鮮卑、西鮮卑」等多支鮮卑部族分別稱雄建國,在五胡十六國時代中佔據重要地位。 東鮮卑(段部、慕容部、宇文部) 東鮮卑又分為「段部、慕容部、宇文部」三個強大部族,北鮮卑為「拓拔部與柔然鮮卑」兩強,西鮮卑為「慕容部分支與乞伏部、禿髮部」,也分別建立自己的王國西燕與吐谷渾王國(慕容鮮卑的分支)、西秦(乞伏部)、南涼(禿髮部)。 段部鮮卑之建國 東鮮卑的「段氏鮮卑」,在東漢中葉時崛起,以其首領「段日陸眷」之姓名為部落名,稱為段部鮮卑。這是一支在遼東、遼西活動的鮮卑系遊牧部族,祖先是高車人,也就是突厥語系的丁零高車人,後來鮮卑化。在西元四世紀初時,段部鮮卑已經成為東鮮卑中最強大之部族,有三萬餘戶,控弦之士有四到五萬騎,並遵照西晉朝廷的指令防守北部邊疆,與入侵之其他游牧民族交戰。 當時的段部鮮卑首領「段務目塵」並被西晉朝廷封為「遼西公」。此時的段氏鮮卑在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作為東北之強橫遊牧部族,受到西晉幽州都督王浚之籠絡,王浚將女兒嫁給段氏鮮卑之首領「段務目塵」並封為「遼西郡公」,王浚就靠段氏鮮卑之騎兵部隊橫掃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馬穎,攻下鄴城,段氏鮮卑威名大震,段務勿塵還被晉懷帝封為大單于。 不過成都王司馬穎也就因為敗於段氏鮮卑之騎兵,而引發了其授權麾下的南匈奴首領劉淵返鄉召募兵馬,結果反而讓劉淵自立並壯大匈奴的勢力,最後將西晉政權都毀滅了。西晉滅亡,南匈奴王族出身的劉淵建立漢國(漢趙)時,段氏鮮卑分裂,有一支堅決支持晉朝與劉淵對立,另一支則支持匈奴劉淵建立的漢趙。最後段氏鮮卑被匈奴羯人石勒所建之後趙帝國擊敗,淪為後趙的附庸部族,不再是獨立的勢力。 不過因為段氏鮮卑也曾經強大風光一時,因此許多段部貴族與其他東鮮卑的慕容家族通婚,以至於後來慕容家族建立的燕國,許多后妃是出自段部,段部在慕容部族的燕國中佔有一席之地。 宇文鮮卑的悠遠由來 宇文部鮮卑,雖被歸類為鮮卑一族,但實際上係北匈奴往西遁走時,未跟隨離開的匈奴附屬部落之一,後來這些遺留在漠北高原上的數十萬遊牧民族全部歸入鮮卑,宇文部是其一支。 然而在中國古書中很早即有記載宇文部這支種族,《周書》中記載宇文部為炎帝神農氏後裔。也有人為宇文部是東胡後裔之一,與鮮卑、烏桓一樣,屬於東胡毀滅後歸降匈奴的東胡蒙古語系部族。 宇文部在魏晉南北朝時並不像段部、慕容部與拓跋部那樣的聲名赫赫,建國立朝,反而是早早就被前燕慕容部給擊敗遷散。不過宇文部後勁比較強,他在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歷經一番興盛而最終衰落,分裂為東魏、西魏之時,宇文部的宇文泰終於崛起篡奪了西魏政權,建國「北周」。雖然北周之後被外戚楊堅所篡成立「隋朝」,但宇文家族服事隋朝相當順利,有許多隋代與唐代的高官都出自宇文家族。 宇文部族在被前燕擊敗後,有一旁支部落發展成為庫末奚族,這個奚族在東西方遊牧歷史上會持續出現數百年,不但與之後的突厥帝國交戰,也與唐代展露頭角的契丹是兄弟民族,在遼、金、宋史上都有一定篇幅。另外一支宇文部族迭剌部的有名後裔,就是契丹人。契丹與奚同祖同源,也是建立遼國的主體部族。

    全蒙古史之貴霜帝國篇-佛教傳入中國的通道

    全蒙古史之貴霜帝國篇-佛教傳入中國的通道
    圖片為絕域亞歷山大城,建在中亞靠中國邊界的希臘古城 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明帶進中亞 出身於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於西元前334-324年率馬其頓軍東征,他厲害之處在於古代大帝國都是靠騎兵快速運動,才能跨越千山萬水的阻隔,從一個人類聚居地通往另一個人類聚居地,但亞歷山大率領的是步兵與騎兵混合軍團,能從巴爾幹半島走過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埃及、波斯、阿富汗、烏茲別克、巴基斯坦、印度,沿途掃滅各種強大的敵對勢力,還要建立一系列的希臘殖民城市,將希臘文明一直帶到中亞接近中國新疆的邊境。 如果當時他不是南下前往印度,而是繼續往東前進,很有可能就會與戰國時期的西域國家、匈奴及秦國接觸了。網路上有不少網友寫網文研究,假使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團遇上秦國的軍隊,誰輸誰贏?結果從軍隊組織、裝備、訓練、交戰動機、戰術戰略等各方面研析後發現,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應該能夠打敗秦國,入主華夏。也就是說如果當時亞歷山大大帝不是轉向去打印度,而是繼續東來衝向中國,歷史上也許就會出現有一支強大的西戎(希臘人)通過河西走廊進入關隴一帶,將秦國打得落花流水,這樣的描述就會出現了。至於這支西戎能否再接再厲打出函谷關,推平其他六國?以及對抗北方東胡、匈奴的南下,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的,亞歷山大的軍隊畢竟不是由超人組成的,在當初那個時代,他們已經是破遠距離紀錄的遠征了。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就是這個意思。 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當然隨意判斷都沒問題,但是無論如何,亞歷山大大帝已經為中亞帶進希臘文明與希臘人血統,但中亞之地仍然以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態較能適應當地環境,農耕生活需要的大量水源除了在幾條大河的三角洲外,幾乎難以取得。 貴霜帝國是何方神聖? 而就在本年,東漢軍竟也與中亞的貴霜帝國發生了戰爭,貴霜帝國就是當年塞種人後裔被匈奴擊敗西遷的大月氏,大月氏撤退到中亞後,吞併了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後在中亞建立的大夏國(Bacteria Greek Kingdom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成立了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稱霸中亞與伊朗東部一帶。 圖-貴霜帝國國旗 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西元前130-西元後375年),印歐民族塞種人大月氏之後裔,緣起於古代源自黑海北岸之塞種人,曾一度遷移到中國西北部河西走廊游牧生活,秦漢之際大月氏與冒頓單于率領下之匈奴交戰不利,遂西遷西域中亞避讓。 西元前130年(漢武帝元光)年間,月氏人南下征服希臘人建立的大夏,把大夏分給與五個部族,每個部族有一個翕侯,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約16-65年)消滅其他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帝國,貴霜打敗了開始衰落的波斯安息帝國,又南下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喀什米爾地區,後定都為高附(今喀布爾),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 迦膩色伽一世(約西元78-102年)繼位,他是貴霜帝國最著名的君主,南征印度,令主體在今天阿富汗的貴霜帝國之疆域西起伊朗邊境,東至恆河中游,北起錫爾河、蔥嶺、南至納巴達河,迦膩色伽一世又將都城遷至犍陀羅地區的富樓沙(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使這一地區成為帝國的統治中心。在西元100年時貴霜帝國的統治下的人口達到一千零二十萬人,在西元180年時,貴霜帝國統治下的人口達到一三八0萬人。 圖-貴霜帝國的金幣,有希臘與佛教風格-左下為貴霜國徽。 偉大的貴霜君主迦膩色伽一世(Kanishka)任內,曾與東亞世界的霸主東漢帝國發生過一次領土戰爭,據《後漢書.班梁列傳》著,漢和帝永元2年(西元90年),貴霜副王謝會率軍入侵蔥嶺以東及以北地區,試圖將貴霜勢力籠罩當時匈奴勢力已經退出的西域,結果與東漢西域長史班超軍發生衝突。漢軍人少堅守不出,貴霜軍久攻不下又糧食不繼,於是向龜茲求援,結果班超派兵埋伏要道,殺死貴霜向龜茲求援的士兵,貴霜軍斷糧陷入絕境。班超向貴霜軍統帥謝會表示,貴軍已經走頭無路,該做最後決定了,謝會於是遣使向班超請罪,盼漢方可將貴霜全軍放還回國,兩國重新修好,再也不打仗了。班超同意,於是兩國關係恢復友好,貴霜軍也撤回蔥嶺以西,再也沒有嘗試向東發展了。 由於貴霜受印度傳來佛教之壓倒性影響,加上君主也成為虔誠佛教徒,風潮所至全國都信奉了佛教,尤其在上述偉大君主迦膩色伽一世統治期間,貴霜強大無比,迦膩色伽一世召集了印度與國內所有佛教大師來開會,對原先各說各話的佛教門派的經典與理論做出一番整理,經、律、藏給予了統一並統一刊印佛經,這樣的經典文字化加速了佛教傳播速度,由於向東方傳入中國後,在與中國原生宗教道教或薩滿教等宗教之較量下來,擁有深厚理論基礎的佛教佔據上風,貴霜在歷史上也成為將佛教傳入中國的首要功臣。加上貴霜的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的阿富汗,東接中國、西接波斯、南接印度、北接中亞,因此佛教在印度式微之後,在今天的阿富汗地區的貴霜帝國成為佛教傳播的中心,向東把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向南把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及東南亞國家。 在西元第二世紀時,貴霜帝國仍勉強維持統一,第三世紀時,帝國受到薩珊王朝攻擊和印度北部的地方勢力興起而漸漸衰弱,最終帝國瓦解成若干小邦。最後被來自新疆北疆的白匈奴嚈噠帝國取代。現在印度賈特人是貴霜後人。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蘇育平/cat/all

    全蒙古史-匈奴帝國篇

    全蒙古史-匈奴帝國篇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蘇育平/cat/all 匈奴帝國崛起 匈奴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部落聯盟體,主要的統治中心在內蒙古漠南草原,今日鄂爾多斯草原之地,也是其首都龍城所在地。匈奴在商、周時期之發展不明,因為中國古籍對匈奴之記載始於部落聯盟末期之頭曼單于,當時已經是秦漢之際,到了頭曼單于之子冒頓單于(Modu Shanyu, 土耳其人稱冒頓單于為米特汗Mete Han) 時期,其正式將匈奴凝聚並發展為專制型草原汗國體制,當然當時草原首領稱為單于,可汗是魏晉南北朝時柔然汗國才開始使用的名稱。 根據後世考古發掘結果,匈奴的上層貴族與統治者應該是以印歐民族塞種人為主,所以發掘出的匈奴貴族遺體木乃伊是金髮碧眼、骨架與面貌都偏西方人,甚至驗其屍骨之基因組,也是印歐民族的血脈,非東方蒙古人種的血脈。但是當西方印歐民族來到蒙古高原及其週邊地區,開始與東方民族進行人員之交流,大部分時間是匈奴對秦漢的掠奪奴隸,但其後的婚配與生育混合讓印歐民族的血脈越來越單薄。 匈奴在崛起過程中,合併掉的遊牧部族不計其數,較大者有獫狁、葷粥、丁零、林胡、樓煩、義渠、東胡、大月氏部份等,因此印歐民族統治者血緣與東方游牧民族血緣混雜在一起。此外丁零屬於突厥語族的部族,東胡與獫狁、葷粥等則是蒙古語族的部族,還有講通古斯語的肅慎部落等,這些語言也在匈奴帝國統治下混雜在一起,相互影響,不過各自語言的存在並未消失。 在西元前206年,匈奴冒頓單于(土耳其人稱其為Mete Han)殺死父親並繼任單于大位後,開始對外發展,他「襲破東胡,西走月氏,北服丁零,內侵燕岱,控弦40萬。漢祖患之,使劉敬奉公主以妻之」。 也就是在秦朝滅亡,漢朝初立時,匈奴冒頓單于先將東方最強大的東胡部落擊敗併吞,之後將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印歐民族塞種人後裔)往西趕走到中亞,之後在阿富汗與中亞地區成立的貴霜帝國與烏孫等國就是印歐民族大月氏的後裔。 《史書》《匈奴列傳》:「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 冒頓單于也往北征服了貝加爾湖周邊的「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五個游牧部族,併入成為匈奴的附屬部族,納入王庭的指揮體系,之後就幫匈奴守著北方土地。丁零是講古突厥語的游牧部族,在匈奴征服之前也有千年歷史了。 冒頓單于繼續向西打敗大月氏及所有西域30餘國,征服整個蔥嶺以東的土地,也有人說疆域一直到鹹海之濱。當時西方塞種人部落大月氏向西逃竄到蔥嶺以西,打下大夏國之後,建立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 古代塞種人東遷 之前章節提到過,塞種人(Seka,Saka,Skitei)是起源於黑海北部的一支印歐游牧民族,勢力範圍先擴散到波斯東北部,被波斯人稱為塞迦(Seka)或斯基泰人(Skitei),之後向東方擴散到阿富汗與今日中國新疆地區,甚至到中國甘肅河西走廊之地與中國接壤。秦漢時期的大月氏與西戎、西域的烏孫、康居、于闐、疏勒等國都是塞種人建立的國家。近年考古發掘證據證明,匈奴人其實也是塞種人血統。 但蔥嶺以東(今天的中國新疆)有一連串中亞粟特人、吐火羅、波斯、或塞種人建立的城邦國家包括:「車師、樓蘭、焉耆、龜茲、姑墨、烏孫、大宛、康居、奄蔡、疏勒、莎車、于闐、精絕、且末等」,這些絲路經過的路線,全部在匈奴的鐵騎征服下納入匈奴帝國統治下。一直到中國漢朝武帝時期才派軍與匈奴爭奪西域的控制權。當時西域三十六國,有大有小,大者數十萬戶,小者一千餘戶。 《史記.匈奴列傳》:「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雖說世界上主要古老文明分成東亞、蒙古高原、波斯、歐洲、東地中海、兩河流域等主要文明發源地,但遼闊的歐亞大陸,也是許多種族遷徙來去之地。在從烏克蘭到蒙古高原這塊遼闊的大草原上,曾經有許多游牧民族來去,而在西元前2000年以前,主要是由西方向東方的遷徙為主,其中又以塞種人的民族向東遷徙最為可觀。 亞歷山大東征時期之世界勢力分布圖,維基公有領域 塞種人是印歐語系的游牧民族,使用的語言被分類為古波斯語系。分布區域由烏克蘭草原、頓河、伏爾加河流域、高加索、裡海周邊、鹹海周邊、今天的哈薩克平原、今日的中亞、伊朗東部呼羅珊、俾路支、阿富汗、巴基斯坦、蔥嶺以東的西域、準噶爾盆地、一直到中國的甘肅河西走廊,其實可以說塞種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大陸東西的一股大勢力,也是中亞人種的最古老起源。 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明帶進中亞 出身於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於西元前334-324年率馬其頓軍東征,他厲害之處在於古代大帝國都是靠騎兵快速運動,才能跨越千山萬水的阻隔,從一個人類聚居地通往另一個人類聚居地,但亞歷山大率領的是步兵與騎兵混合軍團,能從巴爾幹半島走過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埃及、波斯、阿富汗、烏茲別克、巴基斯坦、印度,沿途掃滅各種強大的敵對勢力,還要建立一系列的希臘殖民城市,將希臘文明一直帶到中亞接近中國新疆的邊境。 如果當時他不是南下前往印度,而是繼續往東前進,很有可能就會與戰國時期的西域國家、匈奴及秦國接觸了。網路上有不少網友寫網文研究,假使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團遇上秦國的軍隊,誰輸誰贏?結果從軍隊組織、裝備、訓練、交戰動機、戰術戰略等各方面研析後發現,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應該能夠打敗秦國,入主華夏。也就是說如果當時亞歷山大大帝不是轉向去打印度,而是繼續東來衝向中國,歷史上也許就會出現有一支強大的西戎(希臘人)通過河西走廊進入關隴一帶,將秦國打得落花流水,這樣的描述就會出現了。至於這支西戎能否再接再厲打出函谷關,推平其他六國?以及對抗北方東胡、匈奴的南下,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的,亞歷山大的軍隊畢竟不是由超人組成的,在當初那個時代,他們已經是破遠距離紀錄的遠征了。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就是這個意思。 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當然隨意判斷都沒問題,但是無論如何,亞歷山大大帝已經為中亞帶進希臘文明與希臘人血統,但中亞之地仍然以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態較能適應當地環境,農耕生活需要的大量水源除了在幾條大河的三角洲外,幾乎難以取得。 匈奴曾向漢朝誇耀自己的武功,表示冒頓單于的西征除了驅逐走了大月氏之外,也收服了西域的樓蘭、烏孫、呼揭及旁邊二十六國,通通把他們變成匈奴帝國的屬國。這些西域各國多是塞種人或吐火羅人等白人種族,與東方漢藏語系農耕民族及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等黃種人截然不同,但在武力征服下一樣屈服於匈奴帝國的統治。 漢朝西域國家分布圖,蘇育平所標註。(Google Earth) 至於匈奴的南部邊境則與中國的秦、漢帝國接壤,以長城為界,在未來三百年將有持續不斷的匈漢戰爭,一直到北匈奴在西元91年西遷後才算暫時落幕。 第一階段匈漢戰爭 匈奴與中國漢帝國兩國相處數百年,第一階段從西元前200年(漢高祖7年)至西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為止,第一階段漢朝採取了和親政策,前後共送出了十位宗室之女,即冒頓單于於西元前200年、西元前192年及西元前176年所接收到的三位公主,老上單于於西元前174年及西元前162年所收到的兩位公主,軍臣單于於西元前160年、西元前156年、西元前155年、西元前152年及西元前140年所收到的五位公主。 在中國的秦、漢兩王朝交接之際,各方勢力混戰,統一的匈奴勢力遠較新誕生的漢朝強大,由西方塞種人傳入的煉鐵技術也在匈奴國內受到重用,建立若干中大型的煉鐵工坊,大舉製作刀劍與箭頭,當時整體科技水準,匈奴是勝過漢朝的。 許多在漢朝不得志或與漢朝有仇的人如韓王信、趙利、盧綰就主動投靠到匈奴陣營,也有漢朝將軍戰敗之後不敢回去怕遭處罰,於是乾脆投降匈奴者。當然匈奴的人才有時候也會主動或被動地投靠到漢朝去,甚至在漢朝中期時曾有整個匈奴數千人部落在內鬥失勢的匈奴小王萬夫長帶領下,投靠農耕的中國漢王朝。 因此雙方招降納叛的動作一樣頻繁,也才有最後南匈奴內附事件的發生。 匈奴攻勢、漢朝守勢與和親政策 匈奴與漢朝的和平與征戰,第一階段從漢高祖7年(西元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為止。在此階段匈奴接受漢朝和親政策,也就是嫁漢朝公主予匈奴單于為妻,前後總共送出十名公主,多是劉姓宗室的女兒。 如此頻繁的和親,使得後代許多匈奴單于與貴族身上都有了漢朝劉氏的血脈,甚至有人就直接以劉為漢名姓氏,如滅亡西晉的匈奴大單于劉淵、建立胡夏國的劉勃勃都是以劉為漢姓。 漢高祖劉邦時代白登之圍 根據《史記》對漢高祖劉邦的記載,西元前200年(漢高祖7年)春天,匈奴軍攻擊漢朝將領韓王信駐兵的馬邑城(今天山西省朔州市),韓王信前一年才從穎川改封至晉陽(今天的太原市),韓王信主動請纓,將駐軍往北移到馬邑以便防守匈奴,馬邑在歷史上是秦代將領蒙恬圍城養馬的地方,才有「馬邑」這地名出現。 蒙恬之後馬邑被秦軍棄守,因此防禦設施不足,韓王信見匈奴大軍至,自己無法抵擋,而且冒頓單于進攻馬邑時,劉邦還去指責韓王信是不是私通匈奴?韓王信內外交逼,只好舉全軍投降匈奴,為了投名狀還帶著匈奴軍一路向南打下太原郡。 眼見北方戰事不佳,同年(西元前200年)冬天漢高祖率三十二萬漢軍親征匈奴,一開始連戰皆捷,於是驕兵深入敵境,還分兵攻打不同敵軍,結果漢高祖所率的騎兵,被匈奴大軍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今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七天七夜,幾乎全軍覆沒。 漢高祖派遣使者送給匈奴閼氏厚禮,閼氏說服冒頓單于說:「兩個君王之間不宜直接爭鬥,即使單于搶下整個漢地也無法統治,而且漢王也有神靈護祐,不能不防。」冒頓單于於是網開一面,放了劉邦一馬,漢高祖才倖免於難。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圍」,是匈奴帝國武力大佔上風的時期。 漢高祖11年(西元前196年)韓王信與匈奴聯合打擊漢軍,漢軍將領柴武寫信給韓王信勸降,說「皇帝知道你是因為戰敗給匈奴才投降匈奴的,這不是大罪,是時候回家了。」但韓王信回信說「我的第一項罪狀是當初在滎陽之戰中被楚霸王項羽打敗俘虜,第二條罪狀是在馬邑之戰被匈奴擊敗投降,第三條罪狀是現在還要率兵與將軍您打仗,我已經犯了三大罪實在回不去了,雖然我返回家鄉的心,就像癱瘓的人想再起身走路,像目盲的人想重見光明一樣的渴切,但心裡再怎麼想,情勢都已經不允許了。」 韓王信與柴武交戰後,韓王信被柴武陣斬於馬下。但是韓王信的家族並未消滅。到了漢文帝時代,韓王信的次子韓頹當已擔任匈奴的相國高官,但與家族趁機回歸漢朝,到了漢武帝時代,韓王信的曾孫韓說還隨衛青北伐匈奴有大功。 第二階段匈漢戰爭:匈奴與漢武帝、昭帝、宣帝時期之攻守 匈奴與中國漢朝攻守關係的第二階段,從西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2年)馬邑之戰開始,至西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4年)的漠北之戰結束。 這個時期匈奴已經由冒頓單于(209BC-174BC)的兒子「老上單于」(Lao-Shang Chan-Yu, 174BC-161BC)、孫子「軍臣單于」(Junchen Chan-Yu, 161BC-126BC)接位,對中國漢帝國的侵襲仍然經常發生。 在軍臣單于統治時期,明明他在西元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及前140年共迎娶五名漢朝公主,但他對漢朝的侵襲還是沒有中斷,計在西元前158年、西元前148年、西元前144年、西元前142年都有南下攻擊漢朝的軍事行動。 匈奴已經沒有像冒頓單于那樣充滿智慧與魄力的君王,加上中國漢朝休養生息已經近七十年,國庫累積充滿,人口恢復,漢朝政府花幾十年時間養了許多戰馬,經濟繁榮,終於有國力對匈奴發起主動進攻。 馬邑戰略大欺騙 西元前133年,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掌政不久,終於不想再繼續忍受匈奴對漢朝無止盡的攻擊與威脅,於是運用匈奴長年侵襲漢地的習慣,設計了一個大陷阱,他以三十餘萬的漢軍於馬邑城設下陷阱,打算擺出口袋陣捕獲單于。 軍臣單于起初中計,親率十萬騎兵南下想到漢地去搶劫一把的,可是還沒到馬邑就覺得四周情勢詭異,只見牛、馬牲畜散落各處,但就是沒有人跡,於是他派騎兵四下搜捕漢人,恰巧捕獲了雁門郡的衛史,衛史竟招了漢軍設下陷阱事,軍臣單于聽了趕緊率軍北上脫離陷阱之地,從此以後匈奴軍臣單于與漢朝之前和親不斷的友好關係破裂,雙方戰爭再起。 第一次戰略大反擊——衛青破漠南龍城 西元前129前衛青率軍大破匈奴示意圖 西元前129年(漢武帝元光6年),衛青等四名將軍各率一萬騎兵,向北主動出擊軍臣單于(Junchen Chan-Yu,冒頓單于的孫子)統治下的匈奴。戰略安排計畫是:「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公孫賀出雲中;太中大夫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 在這次漢朝對匈奴第一次戰略大反擊行動中,主帥衛青直搗龍城,斬獲匈奴軍首級七百餘級、公孫賀因為出發地雲中郡距離龍城太遠,迷路找不到方向,因此一路無所得、無所失,一萬人無功而還。公孫敖出代郡,遇到匈奴大軍強力反擊損失騎兵七千名,算是大敗而歸。最倒楣的是李廣這一路,遭到大批敵軍以致全軍覆沒,李廣主將也被匈奴俘虜,在押解北上途中隻身逃歸漢朝。 西元前127年,漢朝大將軍衛青和李息將軍再度從雲中郡出擊匈奴,此戰奪取了匈奴從秦朝手中奪來的河套地區,漢朝在河套地區設置朔方郡。 西元前126年(元朔3年),漢朝派遣校尉蘇建率領十萬名夫役興築陰山的長城,將中國漢帝國的防禦線往外推至陰山一線,黃河流域不再受到匈奴直接威脅。此年冬天軍臣單于死,弟弟伊稚斜自立為單于,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Crowne Prince Yu-Dan)爭位失敗,趕緊逃入漢朝境內投降,被漢朝封為涉安侯。 軍臣單于時代與漢朝之和戰年表,蘇育平製表。 西元前121年,匈奴伊稚斜單于統治年間,漢武帝元狩2年,漢朝將軍霍去病率漢軍出隴西(今天中國甘肅省),殲滅單于渾邪王的部隊,越過焉支山一千餘里,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隴西,打通了河西走廊前往西域之通道,設置涼州四郡。 嘉祥武氏墓群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中的休屠王與金日磾 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伊稚斜單于責怪渾邪王與漢軍交戰損兵折將,使匈奴遭受重大損失,渾邪王和休屠王十分害怕,竟率眾四萬南下投降了漢朝,他們原先鎮守的地方改建為武威郡及酒泉郡,部眾被分散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等五郡外圍,成為漢朝守邊的附庸。 所以匈奴投靠到漢朝的部落首領與高官也很多。 伊稚斜單于任內與漢朝之交戰遭致多次重大失敗,可能與他搶奪姪子王位,得位不正,所以居心不良也有關係。 西元前119年(元狩4年),霍去病率軍北進二千餘里,與匈奴左賢王部隊接戰,殲敵數達七萬零四百四十三人,俘虜匈奴屯頭王和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和都尉等八十三人,乘勝追殺至匈奴舉行宗教祭天儀式的狼居胥山(位於今日蒙古國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即所謂封狼居胥),並一直攻擊至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虜)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西元前112年,匈奴遣使者聯合漢朝西邊的羌人與匈奴聯手進攻漢朝,史載「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使,攻故安,圍包罕。匈奴入五原,殺太守」,有十萬名羌人起兵造反,匈奴也配合進軍漢朝北邊邊境,打入五原郡,殺死漢朝太守。 漢武帝於次年西元前111年,聚集了十八萬名騎兵在北方邊境巡邏,擬以此顯示國力,震懾匈奴。 西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因為大宛國殺害漢朝使者,漢武帝派寵姬李夫人與寵臣李延年兩人的哥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數萬名進攻西域大宛國貳師城,以取得汗血寶馬,貳師城位在今天吉爾吉斯費爾干納盆地東南端,距離漢朝路途遙遠,沿途國家為匈奴屬國也不友善,拒供給漢軍糧草,因此本次出征失敗,士兵逃散、死亡達七成,李廣利率敗軍退回敦煌。 西元前103年(漢武帝太初2年)發生浚稽山之戰,地點在今天蒙古國巴彥洪哥爾省圖音河畔。匈奴「且鞮侯單于」親率十一萬騎兵迎戰漢朝李陵將軍率領的五千步兵,在浚稽山發生多次交戰,因為所處地形有山谷、樹林等,所以匈奴軍多次失利,後來因為抓到漢朝俘虜才知道漢軍的箭支已經用完,也沒有援軍,純粹是孤軍深入,所以匈奴單于繼續率騎兵糾纏,等到彈盡援絕,李陵將軍只好投降匈奴。 李陵在匈奴結婚生子,留下後代就是在唐朝建立黠嘎斯汗國的葉尼塞吉爾吉斯人,李陵同時也是唐代皇室認可的祖先之一,這段故事放在唐朝章節再敘。 西元前102年(太初3年)李廣利再度西出攻大宛,這次漢朝遠征軍準備充足,計有精兵六萬人,牛十萬頭、馬三萬匹、擔負貨物之驢馬萬餘匹,隨後又增派十八萬名援軍後繼,終於將大宛城圍城四十餘日,殺死大宛守軍不可勝數,大宛國的貴族終於害怕了,與漢軍講和,將大宛國王殺死,首級送給漢軍,加上獻出三千多匹汗血寶馬,終於換取漢軍退兵。雖然六萬大軍最後返回漢地者僅剩一萬餘人,但仍舊達成戰略目標也就是取得汗血寶馬,對於改善漢朝戰馬品種大有幫助。 西元前96年,匈奴帝國負責管轄西部領土的日逐王先賢撣(屬匈奴王族攣鞮氏)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官職,負責向西域各個匈奴屬國徵收賦稅。設置官職也代表匈奴對西域有長久經營的意圖。 西元前90年(征和3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受漢武帝命出兵五原伐匈奴,出兵前李廣利與丞相劉屈氂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出兵途中事發,劉屈犛受腰斬之刑,李廣利被牽連,妻子下獄待勘,當時李廣利正在匈奴境內燕然山區與匈奴守軍馳騁交戰,聽到這個壞消息,本來想一鼓作氣殺敗匈奴以換取減罪或不追究,哪想到士氣降低,連戰連敗,只好投降匈奴,匈奴單于還將女兒嫁給他。漢武帝聽說之後,殺光李廣利的家族做為懲罰。 李廣利這下只好死心塌地留在匈奴生活了,但由於他娶了單于女兒,成為漢朝降將地位最高的人,其他降將嫉妒遂傳播流言慫恿匈奴單于將李廣利殺掉,廣利在臨刑前說「我死之後一定會把匈奴滅了」,結果死後匈奴境內大雪狂風不止,匈奴單于怕了,於是為李廣利建廟祭祀之後,怨氣才消散。 「貳師」就是今天吉爾吉斯南部的城市「奧什」(Osh),是吉爾吉斯第二大城市,位在費爾干納盆地的東南端,阿克布拉河出山口附近,人口約50萬人。在漢代稱為「貳師」、「鄂什」、「烏什」等不同寫法。 貳師今日地點,吉爾吉斯南部城市奧什,谷歌地圖。 漢匈戰爭使民窮財盡,武帝下詔罪己 在與匈奴打了耗日費時多年戰爭以後,漢朝終於撐不住高昂的戰爭費用,人民陷入飢荒,府庫空虛,漢武帝自己下詔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意思是我從即位以來做了很多不理性的事情,就是與匈奴等外族不斷的戰爭,使天下百姓都愁眉苦臉快生活不下去,我非常後悔,從今天起,有任何會傷害百姓且耗費不貲的對外戰爭通通都取消。」 就在漢武帝追悔不已的同時,匈奴派遣使者來要求漢朝每年要給匈奴歲幣「一萬石米酒、五千斛糧食、一萬匹絲綢」。 西元前87年漢武帝死,匈奴又南下進攻朔方郡,搶掠而去。自此證明了農耕民族要針鋒相對地與游牧民族戰爭,難度很高且失敗率更高,進行戰略防禦守勢如興築長城、建立碉堡要塞等等比較容易。西元前71年(漢宣帝本始3年),漢軍援助烏孫攻擊匈奴,漢朝派遣五名將軍率十六萬騎兵,烏孫發兵五萬騎兵,共擊匈奴,結果打敗匈奴。烏孫與匈奴一樣是西方塞種人後裔的遊牧部族,因此戰力強大,足以挑戰匈奴而勝之。 西元前60年時匈奴負責西部領土的日逐王與右賢王不和內訌,率領部屬數萬名騎兵一起歸順漢朝,漢朝因此在烏壘國(西域古國之一,在今天中國新疆輪台的策達雅鄉南部,是個只有一百一十戶、一千兩百人口的超小國家)設立「西域都護府」(West Territory Governorate),鄭吉為首任都護,駐地在烏壘。此舉代表漢朝與匈奴爭奪西域的角力正式搬上檯面。 西元46年(漢光武帝時期),匈奴境內發生白災(Tzud),也就是嚴重大風雪,會使牲畜凍死或因積雪太深無法吃草而餓死,是北方蒙古草原最嚴重的天災。匈奴國內不管是牧民還是牲畜都死亡大半,匈奴國力大減。國內貴族爭權奪利,置國政於不顧,匈奴危矣。 南北匈奴分裂 西元48年,匈奴有八部族人,其貴冑八部大人起兵叛亂,爭奪單于寶座,大小單于王侯貴族陷入內戰,互相殘殺,當時的匈奴日逐王「比」自封單于,是為「醢落尸逐鞮單于」(48-56年),也是南匈奴第一任單于,他援引漢朝之力對抗原先的「蒲奴單于」,匈奴逐漸分裂為南北兩部,而且相互交戰,勢如水火。 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其實非常正常,遊牧民族包括匈奴,通常不實行長子繼承制,而是能力、勢力強者居大位,因此造成任何掌握兵權者都有望挑戰大位,所以造成父子、兄弟、叔姪相殘者不計其數。而絕大多數游牧汗國之所以國勢暴起暴落,跟汗位無法好好繼承,內鬥耗損國力太大有關,到最後反而被武力衰弱,但有制度好好傳承皇位的農耕民族給壓迫、收服。 在南北分裂已成事實後,南匈奴單于比率四萬多人南下到漢朝邊境稱臣歸附,被封為新的呼韓邪單于,漢朝將他的屬民安置在河套地區居住生活,並作為與北匈奴之間的緩衝。漢朝在南匈奴的王廷裡設置「匈奴中郎將」,負責管理南匈奴部眾,避免再生叛。 分裂後實力大降的北匈奴,曾要求與東漢和親及互市,但東漢朝廷沒有答應和親,只有答應互市。北匈奴因為持續不斷的天災人禍後,窮困潦倒,在西元65年至西元72年間不斷南征漢朝邊塞地區,企圖搶掠錢財、奴隸以增強國力,沒想到觸怒了漢朝與居住在邊塞地區的南匈奴部眾,於是漢軍聯合南匈奴軍,一起討伐北匈奴。 西元73年2月,東漢帝國派竇固將軍率四路大軍出擊伊吾盧(今日的哈密),同年再派班超前往鄯善國(過去的樓蘭國,今日新疆羅布泊的南岸)出使欲夾擊匈奴。 西元74年,東漢在西域重設「西域都護府」,以陳睦為首任西域都護,但隔年就被親匈奴的焉耆王與龜茲王圍攻,殺死都護陳睦與官吏士兵二千多人。這個仇怨之後會報。 西元75-76年之間匈奴與漢朝爭奪西域(今日中國新疆)控制權,匈奴的呼衍王、左鹿蠡王與漢朝竇固、耿恭等軍持續交戰,爭奪西域城邦小國。漢朝戊己校尉耿恭以數百人孤軍死守西域最西端的疏勒城(新疆奇台縣的石城子遺址),等到西元76年救兵來時只剩二十六人活著,最後又冒著匈奴追殺撤軍回玉門關時,竟只剩下十三人。 蒙古語族之鮮卑崛起,匈奴即將落幕 西元83年,崛起中的鮮卑勢力看到匈奴在與漢朝多年交戰後實力大減,認為時機甚佳,居然主動向西進攻並擊敗了北匈奴,開始大口併吞蒙古高原之游牧部落,取代北匈奴在蒙古高原上之勢力。當時南匈奴單于見到打回故鄉的機會來了,也曾經上書漢朝朝廷,希望可以北伐,趕走北匈奴並將南匈奴王廷遷移回漠北,但漢朝朝廷基於種種考量,包括距離遙遠管控不易、以及不想匈奴在漠北再次壯大等等,而終於拒絕南匈奴之請,終使蒙古高原落入鮮卑人手中。 西元83年至85年間,蒙古高原的匈奴部落民有多達七十三批陸續南下,進入漢朝或南匈奴領地,以求生活並躲避鮮卑之鋒銳,可見此時北匈奴實力削弱,甚至保不住蒙古高原這塊腹心之地,而被東胡的後裔鮮卑後來居上,甚至驅離蒙古高原,報了當初祖先東胡被匈奴滅國之恥辱。於是講古蒙古語的鮮卑人在百年之後,將鳩佔鵲巢的塞種人後裔匈奴人驅離,再度領有了蒙古高原。 西元87年,鮮卑持續從蒙古高原東部向西猛攻北匈奴,竟將北匈奴優留單于(蒲奴單于之子)殺死,北匈奴大亂。優留單于的異母兄長右賢王即位為北匈奴單于,可惜他即將面對的是更加艱困的來自南匈奴與漢朝的軍事打擊。 第三階段匈漢戰爭:北匈奴西遷與歐洲匈奴王上帝之鞭威名 西元後89年(東漢章帝永元元年),漢章帝皇后竇氏的哥哥竇憲因犯罪被囚,於是主動要求率兵北擊匈奴以贖罪,當時內附漢朝的南匈奴單于也要求漢朝一起出兵打擊北匈奴,於是漢章帝封竇憲為車騎將軍,聯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多人一起北伐,首先在稽洛山(今蒙古國達蘭札達加德西北額布根山)擊敗北匈奴軍,之後在比鞮海(今蒙古邦察干湖),斬殺匈奴小王以下一萬三千人,獲馬牛羊等百萬多頭。招降匈奴溫犢須王、日逐王、溫吾王、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眾,率眾歸降之匈奴部眾竟達二十多萬人。 北匈奴單于往北遁走,漢匈羌聯軍繼續往北追擊,竇憲、耿秉最後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令「中護軍」班固刻石作銘,記述本次漢軍北伐匈奴的豐功偉業。竇憲還派出使者「軍司馬」吳汛、梁諷北上招降北單于,然後竇憲自己就率大軍班師回朝。 吳汛、梁諷在追趕單于的途中,又接受了一萬多人的投降,進至西海(今蒙古杜爾格湖)才追上北匈奴單于。漢軍使者向北單于表示只要歸服漢朝作為藩屬,就可以和南匈奴一樣衣食無缺,並將攜帶的禮品金帛等賜單于,單于表示願意效法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做漢的藩屬國,不再戰爭,並派一位弟弟到漢朝當人質。 西元89年燕然山勒石記功過一千九百年之後,在西元1990年時,二位蒙古國的牧民在杭愛山下躲雨時,在一座斷崖山壁上發現了一處石刻,是中文字所以一直看不懂,後來蒙古邀請中國專家一起會勘,終於確定這塊面積為1.3公尺乘以0.94公尺的中文石刻上有260個字,竟然就是班固寫的「封燕然山銘」。 「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皇,登翼王室,納于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禦,治兵于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十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雷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凌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踰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將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可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勦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本文收錄於《昭明文選∕卷56#封燕然山銘》和《班蘭臺集》) 封燕然山銘的白話翻譯:「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西元89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光明。他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鮮血塗鼓行祭;用「屍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里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單于的部落,焚燒老上單于的龍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謂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此事。銘辭曰: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封燕然山銘》以漢朝時代的隸書書寫並刻字,就刻在蒙古國中戈壁省德勒格爾杭愛縣境內杭愛山一個支脈的向西南突出的岩石上,當地人稱此山為Inil Hairhan(北緯45°10′40.3″,東經104°33′14.7″,海拔1,488米),這個摩崖石刻寬1.3公尺、高約0.94公尺,有二十行字,約二百六十餘個漢字中,可辨識的有二百二十餘個漢字。 This ancient inscription carved in 90's AD and the earliest inscription in Mongolia∕封燕然山銘實際所在地點,(攝影者Badamsambu-CC BY-SA 4.0) 西元90年(漢和帝永元2年)5月,漢朝朝廷以北匈奴單于沒有親自入朝,和平應該是假的,因此打算繼續進攻北匈奴。竇憲派遣副校尉閻盤率二千騎兵攻擊並擊敗西域的北匈奴軍,佔領伊吾盧(也就是今日哈密)地區,鄰近的車師前、車師後兩個王國的國王,都遣王子入漢朝為質,以表示效順之意。 南北匈奴激烈交戰 西元90年7月竇憲率軍進駐涼州(今日的甘肅省),漢朝送回北單于弟弟右溫禺鞮王,北單于知道漢朝嫌他沒誠意,於是真的準備親自到漢朝首都洛陽晉見漢朝皇帝,竇憲也派出班固、梁諷為使者前往迎接安排北單于入覲事。 結果此時南匈奴一看,北匈奴居然要與漢朝和平?那怎麼可以?南匈奴當時擁有三萬四千戶約二十三萬人口,騎兵五萬多人,實力不輸北匈奴。於是南匈奴自己獨力派出八千名騎兵出邊塞攻擊北匈奴,兩路包抄位在今日扎布汗河邊的北單于王庭。北單于率軍激烈抵抗仍不敵,只好逃跑,南匈奴軍繳獲北單于的玉璽、俘獲北單于的閼氏及兒女五人,斬首八千人,擄獲數千人。 所以已經歸附漢朝的南匈奴,居然比在漠北草原獨立自主的北匈奴還要兇悍?而且只有我南匈奴可以投靠漢朝,你北匈奴不可以,顯然南匈奴深知表面上依附漢朝,可以在人力物資等各方面獲取不小好處,這些好處他是不想讓北匈奴也得到的。 西元91年(東漢永元3年),在得知南匈奴大破北匈奴之後,漢朝大將軍竇憲想說不如藉此機會一舉消滅北匈奴,於是於二月時派「左校尉」耿夔與「司馬」任尚兩人,率軍深入瀚海沙漠,出居延塞三千華里,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今中蒙交界處的阿爾泰山脈),俘獲北單于母親、斬首大小王公貴族五千多人,這位北單于向西逃跑到烏孫與康居,從此在中國歷史失去蹤跡。 同樣在西元91年,東漢朝廷也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駐紮在龜茲城(今日新疆庫車)。西元94年班超將之前攻陷殺害西域都護陳睦的「焉耆王」廣、「尉犁王」汎等國主斬於陳睦駐守的烏壘城,報了一箭之仇。甚至還在西元97年時派遣部將甘英出使羅馬帝國,他經過絲路南線,走過貴霜、安息帝國,到了波斯灣岸,但卻被安息人勸止,表示航海危險,不要再試圖往前到羅馬帝國了,否則生命安全無法保障,於是甘英就回頭了,並沒有達成前往羅馬的目標。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記載: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其實我覺得,甘英真的是被安息人給忽悠了,安息人當然不願意見到東方強大的漢帝國使節到了西邊,與安息人正激烈交戰搶奪亞美尼亞統治權的羅馬人建立外交,互通往來,因此居中作梗,勸阻甘英前往西方就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甘登沒有張騫不屈不饒的精神,順從了安息人的規勸,也就不了了之,後世看來委實丟臉。 圖-安息/帕提亞帝國在西元一世紀時之統治範圍,維基共享資源 如果當時的班超或甘英派人從裡海以北的草原繞道過去,其實就可以到黑海邊,再南下即可與羅馬帝國接觸,但當時俄羅斯草原又有太多凶悍的游牧民族如匈人、維京人、阿蘭人、斯基泰人等,因此也是危險重重,難以跨越。 西元92年,逃跑的北單于之弟「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于,並向漢朝遣使請求和平,漢朝和帝授予他單于璽綬,但隔年他又叛離漢朝,被漢朝派出的長史王輔、中郎將任尚等率軍剿滅殺死。 但是到了西元94年,原先已經歸附南匈奴的一些北匈奴部族共20幾萬人叛變,脅迫前貴族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北匈奴再度死灰復燃。東漢連忙調集週邊的鮮卑、南匈奴、烏桓軍聯合進攻北匈奴單于逢侯,逢侯率部族北遷逃離漢朝影響力,往西域的方向去,並在西元107年東漢放棄西域時佔據了整個西域,進而騷擾東漢邊境十餘年。西元118年,鮮卑軍擊敗逢侯的北匈奴軍,逢侯單于率領心腹百餘人重新投降東漢。 但是北匈奴依然還是存在並選出新的單于,西元119年北匈奴軍攻陷哈密,殺死漢朝守將索班。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清理西域,班勇於西元124年、126年兩度率軍擊敗西域的北匈奴軍,西元137年漢朝將軍裴岑率軍擊敗北匈奴呼衍王。北匈奴持續與漢軍交戰不止。 一直到西元151年,新的北匈奴呼衍王率軍進攻哈密,漢軍將領司馬達率河西走廊四千漢軍增援哈密,並在蒲類海(今天新疆巴里坤湖)擊斃北匈奴呼衍王,繼任的呼衍王率兵撤離,並開始北匈奴再一次的西遷之路。這次匈奴向西北遷徙到了錫爾河流域,並佔據奴役了康居國。 北匈奴自此西去不再出現於中國 匈奴與漢朝兩大帝國歷時約三百年之久的戰爭最後算是結束了。然而,東漢擊破北匈奴,也使得「鮮卑」擺脫匈奴的威脅與奴役而壯大,鮮卑馬上就取代匈奴成為蒙古高原的主人,對東漢的北疆防禦造成巨大威脅,還擊敗東漢軍多路進剿。這證明了不管誰控制了蒙古草原,都會與南方中原文明產生衝突與碰撞,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衝突之爭,不因某些個人意志而能改變。 在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後,中原動盪,群雄並起,中央政府控制力衰弱,北疆之南匈奴部族逐漸恢復獨立地位,擺脫漢人對匈奴人的挾制與控制。西晉時,因漢人自己內部八王之亂,各王相互援引羌胡之兵,為己爭權奪利之工具。南匈奴單于屠各部的劉淵(父親為左部帥劉豹)趁機獨立,稱號為北單于及大單于,建立漢王朝,宣稱承繼西漢、東漢與蜀漢之法統。 劉淵建立漢國算是正式開啟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後匈奴羯部的石勒建立「後趙」消滅劉淵創建的漢趙。接著匈奴瀘水胡首領沮渠蒙遜建立北涼,匈奴鐵弗部的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胡夏)定都統萬城等,都是匈奴族在東方世界最後的輝煌。相關匈奴族在中國最後的輝煌,與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建立的一系列匈奴王國之故事,在筆者另一本「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書中已經有詳細說明,在此不再贅敘。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處購買。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蘇育平/cat/all

    第二十六話-馬致遠的超能力「都市修仙☁️」:年過半百才發現玩不過蒙古人🐎,於是開始兼職✍️寫歌寫劇本,順道修修仙🪄|古早人日記 OLD PEOPLE STUDIO

    第二十六話-馬致遠的超能力「都市修仙☁️」:年過半百才發現玩不過蒙古人🐎,於是開始兼職✍️寫歌寫劇本,順道修修仙🪄|古早人日記 OLD PEOPLE STUDIO
    春桃🍑和Karly🐑無意間撿到一本《古早人日記》,從此開啟穿梭古今的奇幻旅程! 節⽬將以幽默詼諧⽅式將古⽂、古⼈,依照年代由古至今,結合時事🌏、搞笑速記法🧐,帶領聽眾穿越古今。 馬致遠-元散曲、元劇曲雙料冠軍🥇 故事裡總是滿滿自己的影子 因為其他人為了避嫌都努力隱形 所以反而出圈的傳奇🧨 #古早人日記 🎧Spotify 收聽 https://reurl.cc/O4R22R **🎧Facebook ** https://reurl.cc/8pbrdo **🎧Instagram ** https://reurl.cc/60bpW6

    全蒙古史初稿-東胡

    全蒙古史初稿-東胡
    東胡 東胡,這個古老的遊牧民族是講古蒙古語的民族,東胡與濊貊、肅慎並列為三個最強大的老東北土著民族,字面意義即可辨識出,該民族在整個北方游牧世界中是居於東部的位置。經推測,東胡掌控的地盤包括今日蒙古國東部、中國內蒙古東部、東北西部。 東胡存在的時間很久遠,可能在商代初年便存在,先秦古籍《山海經.海內西經》第九段提到「東胡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當中的「大澤」被推斷是今內蒙古呼倫湖。當然這是推測,古老中原文明在黃河邊發源時,北方是東胡,東方的山東之地就是東夷,所以東胡東指的哪裡?應該是大致的指向並非精確的指名。 近代考古工作認為東胡主要發源地在西拉木倫河流域,這也是東胡後代契丹與奚族的起源地,此地與山戎活躍地點「夏家店遺址」及更古老的「富河文化」遺址所挖掘出的器物基本上可以判斷出是同一個游牧狩獵的文明,富河文化大概距今5,300年,有陶器、石器等,也有人禿頂不蓄髮、用狗殉葬等之習俗,出土銅板片上有人物畫像,禿頂外,五官也是屬於蒙古人種而非印歐人種,所以東胡是東方本土人種應屬無疑。 另外比東胡富河文化更久遠前的是西元前5,000年至前7,000年的「哈克文化」,再更久遠前的則是西元前7,000年至前11,400年的「扎賚諾爾文化」。扎賚諾爾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位在今天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扎賚諾爾區,筆者學過蒙古文,一看就知道「扎賚諾爾Dalai Noor」的蒙古語意思是「像海一樣大的湖」,顯然那邊在幾千年前應該是一座大湖泊。 今天的扎賚諾爾是一個露天煤礦區,代表該地區在歷史上是一個動植物極其豐富的地區,生物質多到能形成煤炭。從1933年到1996年,在扎賚諾爾煤炭層中總計發掘出22個人類頭骨,以及相配的石器工具等。中國考古學者以碳十四檢驗其中四個人類頭骨後,發現他們的年代分別是西元前10113年、西元前7400年、西元前1600年及西元前1000年,還有許多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與東胡人的歷史記載十分吻合。像這樣的考古遺跡可以跟歷史記敘配對成功的,是最好的狀態。 此外現代在老哈河流域做的一些考古工作也發現不少東胡遺址,有隨葬品、兵器等,且多為青銅製品,代表東胡人已經可以冶煉青銅器,基本上可以算是脫離新石器時代了。 所以真的不要認為北方遊牧民族就是文化落後,知識淺薄,只靠蠻力做事,同樣是人類,遊牧民族騎馬可以到更多地方,見多識廣,可以運用的資源與技術更多,反而在上古時代扮演知識傳播者的角色,相較封閉且活動範圍小的農耕部落,游牧民族其實是遠勝的,此節在之後塞種人的章節會再加說明。 東胡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西元前772年-前210年)勢力達到顛峰,幾乎控制整個蒙古高原與中國東北,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也就是隨時可以集結20萬以上之騎兵出征,可以算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勢力了。 東胡仗著勢力強大,時常南下入侵戰國時期佔據幽州,也就是今日河北與遼寧的燕國,以及佔據今天山西的趙國。趙、燕兩國不堪其擾,為了抵禦東胡時時入侵,興築了各自的長城。後來東胡曾被燕國將領秦開率軍擊敗,往北退卻一千里,前線從河北北部北遷到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之地,燕國隨即在懷來到聊陽興築長城防線,並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個邊郡,建城牆防備抵禦東胡,由於防線確實堅固,使得東胡不敢再南下搶略,於是改搶其他游牧部族如匈奴等,最後搶出問題來了。 由於東胡向來強大,因此時常欺負當時還很弱小的匈奴部族,常向匈奴索要寶馬,甚至連冒頓單于的閼支(王后)也曾被東胡強索去陪侍暖床,也造就冒頓奮發圖強,最後一舉滅東胡之企圖。 在西元前206年,也就是中國首個統一的帝國也就是秦帝國滅亡(西元前207年子嬰出降)的隔年,匈奴冒頓單于在隱忍許久之後,在東胡進一步向匈奴索要土地的時候,暴起反擊,冒頓率領全族兵力東進,大破毫無警覺的東胡部落聯盟,東胡從此瓦解成一個個小部落,並向匈奴俯首稱臣,再難反抗。 當時匈奴在冒頓單于率領下:「襲破東胡,西走月氏,北服丁零,內侵燕岱,控弦40萬。漢祖患之,使劉敬奉公主以妻之」。也就是在秦朝滅亡,漢朝初立時,匈奴在極其鐵血與英明的冒頓單于率領下,挾其超越漢朝科技水準的鐵製兵器,開創出蒙古高原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匈奴帝國。兵力比東胡最強盛其的20萬多出一倍到40萬,當時沒有任何勢力可以抵擋。 東胡雖然被消滅了,但也融入了匈奴帝國裡,我們後面章節會再介紹東胡後裔的發展,東胡系蒙古語族的民族有不少,包括後世的鮮卑、烏桓、柔然、庫莫奚、契丹、蒙兀室韋、蒙古等都是東胡的後裔。

    2022.05.02 金髮碧眼的匈奴人是斯拉夫人的祖先

    2022.05.02 金髮碧眼的匈奴人是斯拉夫人的祖先
    圖為匈奴王阿提拉畫像 2021年7月17日,筆者在臉書上看到追蹤中的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他個人臉書上貼文表示:「對於俄羅斯而言,烏克蘭不是外國,烏克蘭是俄羅斯歷史的一部份,烏克蘭人也是俄羅斯人的一部份,而這也是發生在烏克蘭的一切會這麼樣讓俄羅斯人心痛的緣故。」普丁又說:「烏克蘭被有意地扭曲成反俄羅斯,強迫俄裔的烏克蘭人放棄他們對歷史的認同與團結。我們不要管彼此路線歧異,應注意的是住在烏克蘭及俄羅斯境內千百萬人民的命運糾葛,幾世紀以來精神上的糾葛。」 普丁還說:「對於所有瞭解俄羅斯歷史的人來說,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就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所以人為創造烏克蘭成為一個反俄前哨站是抵觸所有人的利益的。大多數烏克蘭人都明白這些事實,但他們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被迫扭曲民族認同、放棄俄語文化。歷史上有些時候,外來勢力人為地將俄羅斯與烏克蘭分離,但我們最終都重新找回團結的力量,我們的力量來自團結。」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普丁總統聲稱要驅除納粹,保護烏克蘭東部親俄人民,於是揮軍進入烏克蘭,震驚全世界。更令人驚異的是同為東斯拉夫民族的烏克蘭人堅強抵擋,僅僅一個月的抗戰,就打得俄羅斯戰損超過過去蘇聯進攻阿富汗十年的總戰損。無異是一場偉大衛國戰爭的重現,只是這次俄羅斯變成侵略者。 這兩個系出同源的東斯拉夫民族,怎麼會弄到同室操戈的地步?而烏克蘭為何竟然抵擋得住俄羅斯兵鋒?讓原本全世界仰望,誤以為超強的俄羅斯軍隊被打得灰頭土臉? 筆者過去對歐亞大陸古文明歷史、遊牧民族歷史稍有涉獵,斯拉夫民族的發展自然也在其中。從古塞種人、匈奴人發展成為羅斯人,到莫斯科公國建立沙俄帝國,俄羅斯的根源完全可以一路溯源上去。從俄羅斯人祖先經歷過的一切,可以探究出現代俄羅斯人隱藏在心中最深的恐懼與欲望。 到底普丁對於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歷史連結與族群對立的認知,是基於何樣的歷史事實?為什麼烏克蘭人顯然不是這樣想的呢?真的有誰扭曲或在背後操控了這一切嗎?讓我們從人種分別的歷史淵源來探究一下這課題。 首先,斯拉夫民族有東、西、南三支,西支就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南支是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馬其頓與黑山國等。俄羅斯是東斯拉夫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中的一支,原先並不起眼,勢力微小,受人奴役,但後來在俄羅斯沙皇國無限擴張政策下,成為世界領土最大國家。 俄羅斯所屬的東斯拉夫人雖然歷史悠久,卻也不是唯一在這塊遼闊土地上活動的民族。在今天俄羅斯這麼遼闊無邊的土地,原先上面另有主人。 被譽為戰鬥民族的俄羅斯人,其實並非一直都很強大。從有歷史紀錄得公元八世紀開始,一直到十六世紀俄羅斯沙皇國建立以前,俄羅斯人一直是突厥人與蒙古人的奴隸,以及國家結構底層的受壓迫階級。即使俄羅斯沙皇國成立後,一般民眾通常也只有兩條出路:被土耳其或克里米亞汗國的突厥人掠奪去當奴隸,或是在自己國家擔任農奴直到死亡,要當人上人的貴族階級可說是難上加難。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俄羅斯帝國才解放農奴。但不久後共產主義蘇聯興起,然而俄羅斯人在社會主義大旗下,仍然找不到自我。好不容易蘇聯瓦解,俄羅斯人初嚐自由滋味,可不到十年,普丁大帝又掌握了俄羅斯,成立了寡頭獨裁,最後挑起一次又一次戰爭,俄羅斯人民當真情何以堪。 第一章、俄羅斯的起源 塞種人——古羅斯人的祖先 西元前3,000-5,000年,是歐亞大陸上古時期強大的游牧部落聯盟塞種人(Sekas)在今日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中亞各國這塊歐亞大陸核心地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塞種人是中國古籍的稱呼,西方歷史上又稱他們為斯基泰人(Skitei)、西徐亞人(Scythian)。塞種人崛起的地點就是黑海北岸的烏克蘭平原,並向四面八方擴張,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的游牧騎馬民族,也因此佔有遼闊的土地,維持鬆散的部落聯盟。 塞種人部落聯盟下轄有多個民族,如馬薩革泰人(Massagetes)、大益人(Dahae)、辛美利亞人(Cimmericans)、薩爾馬提亞人(Sarmatians)等,都屬於塞種人部落聯盟的一份子。 塞種部落是世界第一個出現的游牧文化,也是第一個馴化馬匹的人類種群。目前認為馬最早被馴化的地點,是位在今天哈薩克北部的歐亞草原上,距今五千多年的波泰文化(Botai culture)。此處出土的動物遺骸,超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馬的骨頭,證明當時人類已能大規模馴養馬匹。 阿凡納謝沃文化(Afanasievo culture)是另外一個西元前2,500年到西元前3,500年間,在歐亞大陸上包括蒙古高原西部、新疆北部、哈薩克中部與東部、塔吉克與鹹海地區繁衍的一個文明,這個文明已經進入半游牧狀態,有飼養牲畜的紀錄,也有金屬物及輪式車輛。此特徵與塞種人的歷史記載是一致的。塞種人從被征服的西台人(今土耳其中部)中掌握了冶煉鐵器的技術,這是一項當時最先進的兵器材料。在當時世界中,青銅器正往鐵器時代進化,因此手持鐵製兵器而且騎馬的塞種人幾乎是無敵的。除此之外,塞種人是金髮碧眼的高加索人種,與黃皮膚、黑頭髮、圓臉的東方蒙古人種、漢藏人種及馬來人、波里尼西亞等都是截然不同的。 西元前七世紀,各個塞種人部落由黑海北岸的烏克蘭、俄羅斯等孕育出他們的北方草原出發,向四方出征。有的向南攻擊古希臘與今天土耳其、東地中海岸直到埃及。這批入侵中東的斯基泰人被馬其頓希臘人擊敗,後來陸續被同為塞種部落的薩爾馬提亞與奄蔡(又稱Alani阿蘭人)吞併,最後形成了古代斯拉夫族群—古羅斯人的來源之一。 另外一支塞種人走得更遠,他們向東沿著俄羅斯平原與西伯利亞一路擴張到蒙古高原與今天中國甘肅的河西走廊之地,秦漢時代的西戎、匈奴、大月氏、烏孫、康居、大宛等國,就是塞種人後裔,同時也是令古中國頭疼不已的游牧民族。 匈奴人是金髮碧眼的塞種人後裔 西元前209年即位之匈奴冒頓單于,在東方擊敗東胡、大月氏及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部落,建立強大的匈奴帝國,與漢朝交戰兩、三百年。西元後89年,東漢竇憲率漢軍與南匈奴聯軍北擊匈奴,北匈奴大敗,隨後漢軍繼續在西域與北匈奴殘餘勢力交戰。至西元151年以後,北匈奴呼衍王撤離西域向西方遠遠遷徙,從此退出中國歷史書籍的記載。 近代開始有人用考古挖掘之結果來考證歷史記載正確與否,在蒙古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進行考古,挖掘匈奴單于墓葬。在今天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也就是清代唐努烏梁海蒙古的地方,也挖掘出一個匈奴城市,這片遺址有一百一十座匈奴時期墓葬,而且規模宏大,不是單于就是匈奴大貴族的墓葬。 更重要的是,毛勒高都二號墓地M1一號大墓(單于規格)的遺骸,被提取組織進行DNA檢驗,這個樣本的父系基因是「R1a1a1b」,基因組屬於印歐語人種的東支,具有此組基因的人群散佈在北歐、中歐、東歐、西亞、中亞與南亞,但不是東亞與北亞人種常見的基因組。另外這組「R1a1a1b」的基因下可分為歐洲與印度伊朗兩個分支,檢測結果也可以排除是歐洲分支,因此這個墓葬中的匈奴單于應該是屬於印度伊朗人種無疑。 匈人在歐洲最後的光耀 兩百年後,俄羅斯頓河流域出現匈人部族,並依靠強大武力,在西元430年時征服了東哥德人與其他居住在羅馬帝國邊界外的日耳曼蠻族部落,於今天俄羅斯、烏克蘭、巴爾幹半島與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地成立一個武力強大的匈人帝國,並向歐洲大陸持續推進。 「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在位時,匈人帝國的版圖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個匈人領土,其實就是俄羅斯理想的終極目標,西起大西洋岸,東至太平洋,成為盤據歐亞大陸的霸主。 西元451年,阿提拉率軍進入法蘭克王國,他事先從阿蘭人、薩克森人、東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魯利人等服從匈人統治的部族中抽調軍隊,加上自己領導的匈人騎兵,組成一支混合軍隊進攻西羅馬帝國的高盧(今日的法國)。當阿提拉率領大軍推進到西羅馬帝國比利時省時,根據記載匈人裹挾之兵力已達五十萬(恐有誇大)。當年四月七日,匈奴人攻陷了梅斯。並與羅馬帝國及西哥德聯軍在今天的法國香檳沙隆爆發了著名的沙隆戰役,西哥德王狄奧多里克戰死,而阿提拉戰敗離開高盧,向更繁榮的義大利本土轉進。 西元452年匈人部隊越過了阿爾卑斯山,侵入義大利本土,攻占許多羅馬城市並摧毀義大利東北的軍事重鎮「阿奎萊亞」。 西元452年阿提拉驟逝,死後匈人帝國奪權、內訌,分崩離析,他的子孫逃回俄羅斯頓河下游之根據地,也就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交界,高加索北岸處,但不久就相互爭鬥而消失無蹤,融入成當地斯拉夫土著的一部份。 之前提過,原始匈奴人血緣是印歐人種東部支派,是金髮碧眼、深目高鼻的高加索白人人種,所以斯拉夫人土著,一直到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與白俄羅斯人,純種的斯拉夫人就是金髮碧眼的外貌,基因組是無法騙人的。 因此可以確定斯拉夫人的祖先之一就是匈奴人。

    中國史上第二長壽皇后王政君!命帶剋夫釀西漢滅亡?

    中國史上第二長壽皇后王政君!命帶剋夫釀西漢滅亡?
    【01:15】 西漢皇后王政君,她在年輕時,曾許配給兩戶人家,沒想到未過門男方就猝死,難道她是剋夫命嗎?她又是如何進宮的呢? 【23:10】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被迫嫁給匈奴和親。據傳王昭君和王政君情同姐妹,但這符合史實嗎? 【37:24】 王政君的姪子王莽因為篡漢,導致姑姪倆翻臉,他到底是如何戴著偽君子的面具,才獲得王政君的信賴呢? 讓《現代啟示錄》說給你聽!

    無賴皇帝劉邦最恥辱一戰!大漢軍隊遭秦俑附身?

    無賴皇帝劉邦最恥辱一戰!大漢軍隊遭秦俑附身?
    【01:05】 漢高祖劉邦靠運氣稱帝,自認軍事才能不凡,親帶32萬大軍打匈奴,據傳在當中,韓信麾下的郎中騎兵竟是秦俑附身? 【22:39】 劉邦帶著郎中騎兵追殺冒頓單于,反而被匈奴40萬大軍圍困在白登山上,此時陳平獻上的美人計,真能翻轉局面嗎? 【34:46】 劉邦諸殺功臣的手段相當殘忍,所以手下敗將齊王田橫嚇得帶著500人跑到東海上的小島躲藏,他會被抓到嗎? 讓《現代啟示錄》說給你聽!

    羅馬軍團最膽寒的剋星!揭密西漢恐怖特種部隊!

    羅馬軍團最膽寒的剋星!揭密西漢恐怖特種部隊!
    【01:17】 漢武帝時期,西漢鐵騎縱橫大漠,讓匈奴嚇得北遁,也間接促成日耳曼人西遷,滅亡了西羅馬帝國,究竟西漢軍隊有多強大呢? 【21:41】 據傳西漢軍隊剿滅匈奴後,遇到一支神秘部隊,竟跟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有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35:06】 據傳羅馬軍團的後裔,和當地外族混血組成「西涼軍」,並參與了三國爭霸戰,把曹操殺得無處逃,這有可能嗎? 【40:33】 劉邦取得天下的過程中,曾經幾度出生入死,險被圍困活捉,差點斷了皇帝路,那麼他是如何幸運的逃過一劫呢? 讓《現代啟示錄》說給你聽!

    匈奴剋星?漢武帝男寵?叱吒風雲的天才戰神霍去病

    匈奴剋星?漢武帝男寵?叱吒風雲的天才戰神霍去病
    【01:10】 漢武帝能夠力抗匈奴、轉守為攻的幕後功臣,絕對少不了霍去病,不過據傳他驕傲自大,還和舅舅衛青鬧不合,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24:03】 囂張跋扈的霍去病,反而更得到漢武帝寵愛,難道他其實是皇帝男寵嗎?又為何他年紀輕輕,不到24歲就突然猝逝了呢? 【38:02】 霍去病的姨母正是皇后衛子夫,她此生最大的情敵就是李夫人了。只不過受盡寵愛的李夫人死前,怎麼會拒見漢武帝? 讓《現代啟示錄》說給你聽!

    EP63(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古人奧運會【馬術篇、高爾夫球篇】「田忌賽馬」比的是謀略,而非賽馬呀!|「馬球比賽」如何風靡了整個朝代?|中國古代打高爾夫打到有個專門紀載的經典書籍!?

    EP63(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古人奧運會【馬術篇、高爾夫球篇】「田忌賽馬」比的是謀略,而非賽馬呀!|「馬球比賽」如何風靡了整個朝代?|中國古代打高爾夫打到有個專門紀載的經典書籍!?
    ※※本集節目感謝康軒文教事業贊助播出※※ 這集我們會談到: 1.孔子除了是大力士外,也很會射箭? 2.中國古代的「鄉射禮」如何進行,女生可以參加嗎? 3.本次東京奧運馬術比賽出現了何種爭議事件? 4.騎術在中國的歷史悠遠,可追溯至何時呢? 5.周朝將掌握軍政及軍務的官稱為「司馬」,顯示馬的重要! 6.「田忌賽馬」的故事及其給人的啟示為何? 7.用生命在賭博的「李清照」,號稱「博家之祖」 8.中國古代也有打馬球,在古代稱為「擊鞠」 9.中國哪個朝代的皇帝特愛打馬球呢? 10.便宜版的馬球—「自行車馬球」 11.中國古代就有類似現代的「高爾夫球」 12.唐朝的「步打球」是後宮佳人的娛樂比賽 13.中國竟然有紀載「捶丸」的相關經典書籍! 【背景介紹】 馬術運動是奧運會中唯一一項必須由選手與有生命的動物相配合的比賽項目,選手與馬各自的表現與兩者間的配合度,都會影響比賽成績。馬術起源於英國的驅車,是歷史相當悠久的一項傳統運動,在古代奧運會就有雙輪馬車比賽, 1900 年第二屆法國巴黎奧運會,馬術就是正式比賽的項目之一…..。 【主持人】Joyce、Joe、Anna、Fana ※追蹤、訂閱《Life~生活誌》 IG:lifejournal_podcast 業務合作:redstong@msn.com 各大平台節目連結:https://linktr.ee/life_podcast

    EP63(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古人奧運會【舉重篇、射箭篇】舉「鼎」舉到骨頭斷掉的奇葩秦王?!歐洲大力士竟然能徒手接砲彈?|古代神射手大集合─「百步穿楊」養由基、「轅門射戟」呂奉先、「飛將軍」李廣

    EP63(二)【康軒社會xLife~生活誌】古人奧運會【舉重篇、射箭篇】舉「鼎」舉到骨頭斷掉的奇葩秦王?!歐洲大力士竟然能徒手接砲彈?|古代神射手大集合─「百步穿楊」養由基、「轅門射戟」呂奉先、「飛將軍」李廣
    ※※本集節目感謝康軒文教事業贊助播出※※ 這集我們會談到: 1.中國古代歷史上力氣最大的君王是誰? 2.西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 3.丹麥「砲彈之王」約翰霍特曼真的可以接砲彈!? 4.歐洲有名的英國大力士可以拉起六百多公斤的水桶! 5.相傳炎帝時期「少昊」發明了弓箭 6.「百步穿楊」的由來是因為春秋時期的何人? 7.三國時期「呂布」也是有名的神射手!? 8.「飛將軍」李廣竟然可以一箭射「石」! 【背景介紹】 射箭,是藉助弓或弩的彈力將箭射出的一種活動,最初是用作狩獵之用,後來應用到軍事上。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傳統射箭方式,有些地區更發展成一種儀式化的技藝。例如儒家文化圈六藝中的「射」,在各地又分別發展為「射藝」(中國)、弓道(日本)等…..。 【主持人】Joyce、Joe、Anna、Fana ※追蹤、訂閱《Life~生活誌》 IG:lifejournal_podcast 業務合作:redstong@msn.com 各大平台節目連結:https://linktr.ee/life_podcast

    突厥簡史-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政權,兇狠殘暴兄弟相殘,但蓋了統萬城遺留至今日不倒 2021.06.22

    突厥簡史-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政權,兇狠殘暴兄弟相殘,但蓋了統萬城遺留至今日不倒  2021.06.22
    2021.06.22 突厥簡史-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政權,兇狠殘暴兄弟相殘,但蓋了統萬城遺留至今日不毀 (圖為統萬城遺跡) 2.3.4 胡夏Sia Kingdom(407-431)-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政權Hun’s Tie-fu Tribe’s regime 在關中地區(今天中國陝西省)建立夏國(史稱胡夏)政權的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原名劉勃勃。鐵弗部是東漢時期歸附漢朝的南匈奴中的一個部族,一般認為他們的血統混雜有鮮卑與烏桓之血統,與匈奴獨孤部來自同一個祖先就是南匈奴右賢王去卑。匈奴人稱鐵弗部是雜胡,地位較低下,大概與羯人地位相當。 赫連勃勃的曾祖父劉虎是匈奴鐵弗部首領,曾與鮮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國(北魏的前身)發生戰爭,被鮮卑軍擊敗。祖父劉務桓重整部眾,重新壯大鐵弗部,投靠一樣是匈奴人的後趙石勒大單于兼皇帝,受石勒後趙政權冊封為平北將軍、匈奴左賢王。鐵弗部首領姓「劉」的原因與當初漢趙的「劉淵」是一樣的,就是當年漢朝與匈奴兩大皇室和親日久,血脈彼此相連,因此許多匈奴皇室「攣鞮氏」的貴族的漢名就取「劉」為姓氏。 到了赫連勃勃父親「劉衛辰」繼位鐵弗部首領後,繼續在氐人建立的前秦與拓跋鮮卑建立的代國間搖擺不定。等到前秦皇帝苻堅滅了拓拔鮮卑的代國後,任命也投降來的鐵弗部首領劉衞辰為匈奴西單于,屯駐在代來城(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勝區西),督攝河西諸部族。 西元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帝國瓦解,內部各方諸侯紛紛起來復國及獨立建國,這支匈奴鐵弗部一度據有朔方一帶,但在西元391年受到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軍攻擊,代來城被攻陷,劉衛辰被殺。(從此跟北魏有殺父之仇!) 年幼的劉(赫連)勃勃首先逃奔到薛干部,薛干部是源自於高車的突厥語部族,以今天陝西延安為主要活動地域,薛干酋長把劉勃勃送給後秦(前秦氐人大將姚萇所建)的高平公「沒弈干」,沒弈干挺欣賞劉勃勃的,把女兒嫁給劉勃勃。劉勃勃受到後秦王姚興的寵遇,任為安北將軍、五原公,鎮朔方。此後為後秦效力。 西元407年(後秦弘始九年),後秦與北魏交好,赫連勃勃因怨恨北魏殺父之仇,決定因此跟後秦翻臉。於是他先扣押了柔然可汗送給後秦的8千匹馬,然後襲殺是後秦大官的岳父沒弈干,併吞了岳父的部眾,下一步乾脆獨立建國了。劉勃勃認為史記中記載匈奴是夏朝遺民逃至北方草原的後裔,因此他將國號訂為「大夏」,自立為「大夏天王,匈奴大單于」,史稱其國為「北夏/胡夏」。 他也從此時開始興築首都「統萬城」,統萬城指的是「一統天下、君臨萬邦」,這座城由數十萬百姓興建,位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納林河鄉與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交界處的無定河北岸流沙之中,遺跡尚在,堅固無比,當時興建的程序嚴謹殘忍,改好一點即用鐵釘嘗試能否釘入牆面,可以的話就殺死蓋那段城牆的工匠並將屍體填入該段城牆,所有工匠嚇死了只好拼命加重質量不敢輕忽,以致該城建立後赫連勃勃怎樣都不願意遷都住到別的城市,還是繼續定都統萬城。 他也在此時將自己名字由「劉勃勃」改為「赫連勃勃」,有「帝王者,係天為子,是為徽赫實與天連」高尚的意思;他也將自身所屬的匈奴「鐵弗部」改名為「鐵伐部」。因為「鐵弗」在匈奴語中是指「匈奴父與鮮卑母」結合生出的雜種之意,其實是帶有侮辱人的含意的,所以他順此機會就改名了。 赫連勃勃自立後不久就出兵吞併之前曾投靠的高車薛干部等部族,收降數萬人後轉攻氐人建立的「後秦國」的疆域。赫連勃勃認為大夏國初建,實力仍弱,絕對不能困守一城,必須主動出擊擴大版圖與實力,如此才能存活並更好的發展,於是他特意不久居在一地,而是發揮游擊戰術,不斷進攻敵人,讓對方疲於奔命,後來此策略果然生效地削弱敵人的勢力。 後秦國君主姚興死後,赫連勃勃就藉機攻取長安城。赫連勃勃稱天王後曾向西鮮卑禿髮部的「南涼」王「禿髮傉檀」請求通婚娶南涼王女兒,但遭南涼王拒絕(誰都不想當他的岳父,會有生命危險),於是赫連勃勃怒而率兵進攻南涼,打敗南涼,殺傷一萬多人並掠奪二萬多人及數十萬頭牲畜。後來更在陽武(今甘肅靖遠縣境)大敗來攻的禿髮傉檀所帥之南涼軍。 大破西鮮卑禿髮部的「南涼」後,赫連勃勃開始與後秦進入相互攻擊的階段。 西元417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伐,滅了佔據長安的後秦,氐人的輝煌大概也就到了盡頭。同年年末劉裕班師南歸,留下兒子劉義真及王鎮惡等將領鎮守關中地區。赫連勃勃聽到這消息十分高興,終於等到這個大好機會了,於是他發兵派兒子赫連璝領軍攻陷長安、另一個兒子赫連昌出兵堵塞潼關,又派將領王買德阻斷青泥,然後自率大軍在後擴大戰果。西元418年,赫連璝行軍至渭陽時已經有很多人在路邊請降,因為大家知道晉朝已經又一次的拋棄關中的漢人了,當時晉軍作戰失利,將領之間更陷入互相陷害與殘殺,導致關中各郡縣看大勢已去,於是紛紛都投降赫連勃勃的大夏國。赫連勃勃隨後東征進據咸陽,令長安城無法獲得物資補給。劉裕見此唯有派朱齡石接替劉義真,並命劉義真東歸。當時劉義真竟率部眾大肆掠奪長安物資才離開,令關中人民暴怒,驅逐晉軍朱齡石,迎赫連勃勃入主長安。 赫連勃勃與石勒、石虎差不多,天性刻薄寡恩,凶暴好殺,在陽武大敗南涼軍及關中大敗東晉軍時曾將屍體或人頭堆積起來,建起「髑髏臺」,當作景觀觀賞。也常常在城牆上,身旁準備好弓箭刀劍,一旦對人有所不滿就會動手殺人。而群臣若敢直接與其對視就會被弄瞎,敢亂笑就割下嘴唇,敢進諫就先割下其舌頭再斬殺。這令當時他的臣下與屬民都活在恐懼中。 赫連勃勃入長安後大宴將士,不久就在長安稱帝,改元昌武。群臣都勸他遷都長安,但赫連勃勃慮及全國中心南遷長安後,北魏會易於攻擊距邊界才百里的統萬城,而且他認為由他親自操刀興建的的統萬城最為堅固,絕不可能被攻陷,也因此才能阻遏北魏鮮卑人侵襲大夏國領土。於是在次年(419年)赫連勃勃留下太子赫連璝留守長安,不久回師統萬城,因統萬宮殿完工而刻石於城南,歌功頌德。 西元424年,再次發生匈奴皇室間常見的兄弟父子相殘事件,赫連勃勃想要廢黜太子赫連璝,改立自己偏愛的幼子赫連倫。太子赫連璝知道後馬上率兵七萬攻擊幼弟赫連倫,終在高平一戰中擊敗並殺死赫連倫。赫連倫另一個哥哥「赫連昌」知道後大為不滿,率軍襲擊太子赫連璝軍並將其殺死,赫連勃勃看情勢發展至今,太子與幼子都死了,於是只好立赫連昌為太子。 西元425年赫連勃勃死,在位18年,赫連昌繼位。本來赫連昌算是滿好運的,平白得來一個根本不可能屬於他的皇位,但是當時天下大勢已經是北魏獨大,而且是正在東征西討統一北方各胡人王國的進程中了,因此就在西元427年,北魏太武帝出兵攻擊大夏國,一下子就打下了長安與號稱堅固永不陷落的統萬城,在西元428年俘虜夏國第二代君主赫連昌。 赫連昌的一個弟弟「赫連定」在北魏軍來犯時率軍往西逃,在平涼城被擁立為大夏君主。赫連定看不清楚大勢,還是秉持匈奴人的傳統一味的攻戰,他先派出使者到南朝劉裕建立的「劉宋」去交好,約定兩方夾擊滅亡北魏,黃河以北、恆山以西之地盤歸大夏,黃河以南恆山以東之地歸劉宋,北魏太武帝知道後氣得七竅生煙,一個殘餘勢力還這樣囂張,於是率軍進擊,再度擊潰夏國,赫連定率殘軍再往西跑。 但匈奴軍就是韌性強,雖然幾次敗於北魏鮮卑軍,但是大夏匈奴軍竟然在西逃過程中於430年滅亡了陷入飢荒的鮮卑乞伏部建立的西秦國,殺死西秦國王乞伏暮末,將皇室500人滅族,還想要去攻打同為匈奴的北涼沮渠家族,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早就虎視耽耽在一旁的西鮮卑慕容家族建立的吐谷渾王國(領土在今天中國青海省為主)軍隊趁勢進擊,迅速擊敗大夏軍並俘虜赫連定,並於西元432年將赫連定送往北魏斬首處死。夏國共存在兩個世代三個皇帝,總計25年就滅亡了。 大夏國是五胡十六國中最晚建立的匈奴政權,其都城統萬城遺址是至今唯一保存基本完好的早期北方王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人歷史上留下的唯一都城遺址。胡夏之後再無匈奴之名。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