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張政維

    Explore "張政維"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 張 政 維 】EP.16|您現在活明白了沒?", "【 張 政 維 】EP.15|趙無極的空間與情緒(第四集)", "【 張 政 維 】EP.14|趙無極的空間與情緒(第三集)" and "【 張 政 維 】EP.13|趙無極的空間與情緒(第二集)" from podcasts like ""Wei and Pei", "Wei and Pei", "Wei and Pei" and "Wei and Pei"" and more!

    Episodes (4)

    【 張 政 維 】EP.16|您現在活明白了沒?

    【 張 政 維 】EP.16|您現在活明白了沒?
    您現在活明白了沒? 2020年我應邀在台灣台中市的古典音樂台進行了一段關於一個人要怎麼「活得明白」的廣播專訪。這個我並不期待的廣播專訪, 至於為什麼並不期待呢? 稍後我會向聽眾朋友們報告。 不過這次我並不期待的廣播專訪, 卻意外的碰撞出一段意義深遠, 而且頗為精彩雋永, 耐人尋味。這一集就將這次古典音樂台的廣播專訪節錄一部分與全球的聽眾朋友們分享。 張政維老師在一個很糊塗的時期, 去做了一件很糊塗的事。 那就是在2020年抱著一種在我這個年齡和資歷都不太應該有的天真和浪漫情懷, 我講的是那種一廂情願的幻想「千里遇知音」的那種要命的天真和浪漫, 居然草率的促成了一個最終證明和藝術毫無關係的合作, 那就是在2020年在台灣台中和一位社會學的教授展開了為期一年的藝術村拓荒的計畫。當然在那一年中, 在藝術創作上我幾乎一事無成, 每天除了被如影隨形的社交打擾外, 還被那位一直自認為具有藝術天賦的社會學的教授「指教」了許多關於人生觀的課題。 他是專門研究老齡化社會問題的社會學者, 他創辦了一個自認為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所謂「銀青共存」的園區, 也自認為在那個園區當中要有所謂「藝術元素」, 而且這個「藝術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我就是那個元素。這個藝術村拓荒的計畫, 其實自始至終都沒有機會靠近我定義的那個藝術狀態, 即使我是想方設法非常努力的想見縫插針的靠近那個藝術狀態, 甚至看能不能歪打正著的不小心和藝術挨上一點邊兒! 所以我在不怎麼樂意下, 被那位社會學的教授安排接受了台中「古典音樂台」的專訪, 並很禮貌的要求我談一談所謂「創作力和年齡的關係」, 主要以我自身的藝術經歷為腳本來製播這一集節目。那位社會學的教授還引了一段和這個題目有關的典故, 他說:「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David Galsenson所主導的一個大型研究計劃,有系統地整理綜觀20世紀許多知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創作力和年齡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20世紀人類歷史上許多知名藝術作品其實都出現在這些藝術家的60幾、70幾或甚至80幾歲。」 好, 這是引言, 然後他又說:「現在的台灣是平均餘命80多歲的高齡社會,一般人50-60多歲退休,如果按藝術家生涯發展而言,這才是盛年、甚至只是起點, 所以我邀請您來的目的是想為這個園區添加一種旺盛的活力,您對這樣的安排感受如何?」 其實, 我很想回答他: 「我的感受很糟。」當然我如果這麼回答的話, 那這個原本很受歡迎的節目就錄不下去了。 我剛才跟各位報告過了, 這個藝術村拓荒的計畫, 其實自始至終都沒有機會靠近我定義的那個藝術狀態, 即使我是非常努力的想見縫插針的靠近那個藝術狀態, 窮盡一切手段看能不能歪打正著的不小心和藝術挨上一點邊兒! 那應該怎麼回應他的這個「創作力和年齡的關係」的題目呢? 我心生一計, 就想從「您現在活明白了沒?」這個主軸繞進我定義的那個藝術狀態, 於是乎我就修正了他們原先的腳本內容, 提了一個「您現在活明白了沒?」梗。 這個梗的開始我這麼說:「我在2015年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 叫『純粹』。在這篇文章中我談到過一位真正意義的藝術家是什麼狀態。我說:「一位純粹度很高的藝術家為什麼總需要這樣的狀態,那就是孤獨、寧靜甚至是貧窮?因為,他正在演譯一個超越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創作』。」 我接著鋪這個梗,說道:「藝術家要盡可能的不要『一心兩用」,要盡可能的『反物質」,要淡泊、要寧靜,甚至要甘於貧窮。因為藝術品所蘊藏的『生命感』和『能量』有多大的強度, 會根據「純粹度」的深淺程度,來決定『加持』的力度。『再純粹』就『再加持』!『更純粹』就『更加持』!」 然後我把這個梗放大到人生的長度, 我說:「人的一生有兩個日子很重要,一定要牢牢記住。一個是您出生的日子,另一個是您明白為什麼要出生的日子。」 最後, 我用「哲學式審美觀」、「有病不呻吟」和「偉大的習慣」三個主題, 把這個梗放大到人生的寬度。 就這樣, 我把這個看似自始至終都沒有機會靠近我定義的那個藝術狀態的專訪節目, 繞進我真正想表達的那個藝術狀態, 也可能歪打正著的和藝術挨上一點邊兒! 訪問內容碰撞的很精彩雋永, 意義深長且耐人尋味。希望您會喜歡… 如果您喜歡這個節目, 歡迎您贊助我一杯茶 : https://p.ecpay.com.tw/4FB23A8

    【 張 政 維 】EP.15|趙無極的空間與情緒(第四集)

    【 張 政 維 】EP.15|趙無極的空間與情緒(第四集)
    敬愛的聽眾朋友們, 這一集我將繼續從趙無極老師「情緒表達法則」的第三個法則開始, 向聽眾朋友們報告趙無極老師8個「情緒表達法則」的其他六個法則。 第三個趙無極老師「情緒表達法則」是「體察內心的需要」。 說到趙無極老師在這裡所說的「體察內心的需要」,他說:「我畫畫,是一種需要。驅使我的唯一動力,是在寂靜的畫室中,手拿畫筆和顏料,面對一張空白畫布這一個需要。」 趙老師其實並不太想輕易指導學生畫抽象作品, 一個真正的理由, 我認為他是擔心他當時的那些學生, 恐怕並不是因為自己的需要去畫抽象畫。他恐怕他當時的那些學生,並沒有真正需要畫抽象, 才學畫抽象。 他說:「你們基本的觀察方法改變之後,覺得自己這樣畫不夠了,內心提出了這樣的需要,那你就會創出新路子來。」 我認為, 他是希望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合適的風格,去發展屬於它們最具辨識度的藝術, 可能有些學生將來會在藝術界非常出色, 但他的作品可能並不是抽象風格。聽眾朋友們, 藝術家可能窮其一生都企圖在藝術創作中去所謂「獲得新觀念」, 但是談何容易啊!我們都知道有沒有「獲得新觀念」是一種有點尖銳, 甚至有點刻薄的問法; 但我們至少應該要努力做到的是趙無極老師在這裡所說的「遠離低級趣味」,所說的「畫畫,要根據一種自身的需要」。藝術家是這樣, 我想對於收藏家言, 恐怕也是應該要用這一點去選擇您所收藏的藝術家作品。 第四個趙無極老師「情緒表達法則」是「忠於自己,不要自欺欺人」。 在這一集我會跟聽眾朋友們報告「藝術家性格」問題當中的「真誠」問題。我在2015年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 叫『純粹』。在這篇文章中我談到過一位真正意義的藝術家是什麼狀態。我說:「一位純粹度很高的藝術家為什麼總需要這樣的狀態,那就是孤獨、寧靜甚至是貧窮?因為,他正在演譯一個超越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創作』。」 趙老師說: 「繪畫是一輩子的事情,像做和尚一樣,要不停地畫,不停地畫,一天都不能停。我能夠生活,我要畫畫,我不能夠生活,我也要畫畫。一個人選定了畫家這個職業就苦了,所以,你要是吃不了苦,還是找別的事幹吧! 畫畫這個事業是這樣的,上坡、下坡、上坡、下坡,不會是一直上去的,高的時候不要得意,低的時候不要灰心。像患了精神病差不多,有時好一點,有時壞一點。」 第五個「情緒表達法則」是「不要抄,要消化!」。 第六個是「膽子要大、觀念要新!」。 第七個是「要找自己的麻煩」。 第八個, 也是最後一個趙無極老師「情緒表達法則」, 那就是「面向您的時代」。 這就是我對趙無極的繪畫作品當中的8個「情緒表達法則」的全部內容, 跟全球的聽眾朋友們分享和討教。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內容,屆時還請您撥空收聽指教。 歡迎來信指教 wayne.taiwan100@hotmail.com 我是Wei。 如果您喜歡這個節目, 歡迎您贊助我一杯茶 : https://p.ecpay.com.tw/4FB23A8

    【 張 政 維 】EP.14|趙無極的空間與情緒(第三集)

    【 張 政 維 】EP.14|趙無極的空間與情緒(第三集)
    敬愛的聽眾朋友們, 這一集錄製的時間恰逢公元2021年的亞洲農曆春節的除夕前一天, 預祝全球正在收聽本節目的朋友們, 新春快樂、歲月靜好、事事如意、心想事成。當然, 如果聽眾朋友們並不是在現在這個2021年的亞洲農曆春節的時期收聽到本節目, 也祝您今後的每一天都歲月靜好、事事如意以及心想事成。 聽眾朋友們, 這一集我們就來談談從趙無極老師在藝術史上各個藝術創作時期的轉變以及他哲學和美學的高度, 來審視趙老師的繪畫作品是怎麼在東方令人沉醉的意韻, 與西方的浪漫主義的理解和融合中, 創造出他的「西方式的中國意蘊」, 怎麼在他的作品當中產生那「敏感細膩的質感特性」與那「神秘的節奏」和「扣人心弦的情緒湧動」。 在1953 和1954 兩年之中,是趙無極繪畫風格最重要的改變時期,在這個時期,趙老師的繪畫作品由具象、半具象,到符號化與到完全抽家的創作歷程轉變, 是趙老師被稱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這個趙老師創作歷程轉變, 對理解趙無極的繪畫作品當中的情緒表達問題, 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這一集我們談趙無極老師在藝術史上五個藝術創作時期的轉變過程。我們也談到趙無極老師在藝術史上各個藝術創作時期的轉變與在他的繪畫作品當中的情緒表達有什麼法則的問題。 我且把趙無極的繪畫作品當中的「情緒表達法則」, 仔細的分成8個部分跟全球的聽眾朋友們分享和討教。 本集談了兩個部分 一. 趙無極老師說: 「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趙無極老師說: 「怎麼把自己的感情同看到的東西,在我們的手上表現出來,這點最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方法,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方法, 所以每個人的風格就不會一樣。假如每個人的觀察都是清一色的一樣,畫出來就都是一個樣,像是從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一樣。」 趙無極老師又說: 「如果一個媽媽生了八個孩子,八個孩子脾氣一定都不會一樣,那為什麼你們的畫,畫卻都是一樣的呢?你們的技巧和功夫也許都很好,問題是觀念沒有打開,並沒有真正地用你們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並沒有把你們每個人的本性都發揮出來。」 趙老師所說的「把每個人的本性都發揮出來。」,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種「辨識度」的強調。有很多藝術家窮其一生也沒有辦法讓自己的作品具備「辨識度」, 這一點, 我想聽眾朋友們當中有些藝術唱作者, 應該很有共鳴。 第二個趙無極老師這8個「情緒表達法則」的表達法則,是「遠離低級趣味」。 趙老師就這個問題, 談到: 「你們要想辦法閉上眼睛,不要看低級趣味的東西,要自己畫自己的。」趙老師也說:「不要去將就別人的趣味,一切要等五十年或一百年後再做定論。」, 也就是說「藝術品味,要等五十年或一百年後再做定論。」 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內容,屆時還請您撥空收聽指教。 歡迎來信指教 wayne.taiwan100@hotmail.com 我是Wei。 如果您喜歡這個節目, 歡迎您贊助我一杯茶 : https://p.ecpay.com.tw/4FB23A8

    【 張 政 維 】EP.13|趙無極的空間與情緒(第二集)

    【 張 政 維 】EP.13|趙無極的空間與情緒(第二集)
    這一集我們會仔細談到趙無極老師針對處理畫面的構圖問題, 是以怎樣的心法來實現的? 或是說, 是以怎樣思維習慣的來實現的? 趙無極老師處理畫面的構圖問題是有一些已經很成熟的規律的, 第一個法則, 趙無極老師說: 「要看整體,不是看小趣味…」 這個「整體」問題的第一個思維習慣, 也就是這個「牽一髮而動全局的意識」, 就是趙老師慣有的構圖的思維型式, 理解了這個思維型式之後, 也就可以使我們對判斷趙無極畫作時, 可以用這個「牽一髮而動全局的意識」構圖問題, 也就是趙無極老師說: 「一筆動,整個畫面都動。這裡動,別的地方要呼應」這樣的構圖的思維型式, 來判斷眼前這幅趙無極的畫作作品是真跡還是贗品。真跡一定是有「全局意識」的, 而贗品就一定沒有「全局意識」的。 第二個趙無極老師處理畫面的構圖法則, 趙無極老師說: 「少就是多…」 趙老師說: 「畫畫要「經濟」,也就是說要能從簡單裡看到豐富,從少裡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換句話說,就是簡單裡要有東西看。」這一點趙老師提到了兩個字, 「中肯」。他說: 「如果中肯,力量就大,不中肯,擺了很多東西也沒用。」 趙老師也就這一點批評了他的學生, 說: 「你們畫畫總是注意小的東西,囉哩囉唆,我總是要求你們單純、再單純, 簡單、再簡單。」 第三個法則, 趙無極老師說:「畫要能呼吸…」 趙老師說:「構圖最重要的就是空間關係,假如沒有空間,你的畫就鬆不了,動不了。空間關係多就活,不然的話就呆。你們的畫常感覺是停在那裡,沒有動的感覺。你們用筆也總有停的感覺,筆像是「擺」著畫,筆不要用得太死,要活一點。」我這麼說, 不論您用甚麼理論構圖, 用什麼技巧構圖, 只要您能夠讓您的構圖感覺起來能呼吸, 那就是好的構圖。 反之, 不能呼吸的構圖, 那就是不好的構圖。 這一集我們也開始談了「趙無極的情緒」問題。 趙無極說:「人們都服從於一種傳統,我卻服從於兩種傳統。」 我們都知道, 作為受東方藝術環境薰陶長大的趙無極,潛意識地會將東方式的山水,以慣性的水墨的渲染、書法的筆觸以及東方的細膩與虛實等元素, 加上西方現代主義的造型構成、觀念表達與色彩理論等元素應用於他的作品之中, 他的盛期作品是一個完全抽象的形式世界,投射了許多審美聯想的幻覺。 趙無極老師的有些繪畫作品中, 體現了東方人特有的一種「冥想的精神」,認為趙老師是「將法國的情致與遠東的空間感相結合」。其獨創的「抒情抽象派」的繪畫風格,隱含著大自然的神韻和中國文人畫的意境,充滿著東方的神秘與中國的詩情。 歡迎來信指教 wayne.taiwan100@hotmail.com 我是Wei。 如果您喜歡這個節目, 歡迎您贊助我一杯茶 : https://p.ecpay.com.tw/4FB23A8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