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7__ 金風玉露一相逢—浪漫七夕情|沈惠如

    zhAugust 04, 2022
    What was the main topic of the podcast episode?
    Summarise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there any notable quotes or insights from the speakers?
    Which popular books were mentioned in this episode?
    Were there any points particularly controversial or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ed in the episode?
    Were any current events or trending topics addressed in the episode?

    About this Episode

    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世說新語.排調》 郝隆七月七 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白居易〈長恨歌〉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元雜劇《張孔目智勘魔合羅》 【滾繡球】我與你曲彎彎畫翠眉,寬綽綽穿絳衣,明晃晃鳳冠霞帔,妝嚴的你這樣何為?你若是到七月七,那其間乞巧的,將你做一家兒燕喜,你可便顯神通,百事依隨。比及你露十指玉筍穿針線,你怎不啟一點朱唇說是非,教萬代人知。 管道昇〈我儂詞〉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秦少游【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Recent Episodes from 戲弄美麗人生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9__金夕清暉千載共——文學裡的中秋|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9__金夕清暉千載共——文學裡的中秋|沈惠如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以及各地不同方式的歡度習俗之外,我們有幸生在中國這個多情的國度,擁有許許多多神話傳說與文學作品的結晶,可以爲這清賞秋月的夜晚添加無限浪漫與溫柔,就且看古人怎麼過不一樣的中秋吧! ◇霓裳羽衣天上曲 發生在中秋節的神話傳說不少,其中尤以「唐明皇遊月宮」最爲有名,不過異說也最多,《龍城錄》敘述開元六年,唐明皇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客三人在申天師的法術下一齊騰雲飛天遊月宮,宮殿前寒氣逼人、露溼衣袖,殿門匾額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守衛森嚴,三人都不得其門而入。 申天師帶領明皇向下俯瞰煙霧中的王城,並且看見許多仙人道士乘雲駕鶴、往來遊戲,忽然大桂樹下有十多名白衣女子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明皇是個懂音樂的人,早已將那清麗的樂音默記在心,回宮之後,明皇彷彿作了一場大夢般,但那美妙的仙音仍時刻迴盪在耳邊,於是將之重新編曲,製成了「霓裳羽衣曲」,據說人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更美好的音樂了。 《集異記》有不同的說法:唐明皇於八月十五日夜晚和葉法善同遊月宮,回程時路過潞州城,葉法善請明皇在空中吹奏玉笛,並將金錢投入城中。十天之後,潞州的官員紛紛上奏在中秋夜有天樂臨城,並且拾獲了金錢。這則記載強調的是明皇遊月宮,雖未提及「霓裳羽衣曲」,但仙樂飄飄卻有所聞。 另外,《漱石閒談》和《楊太真外傳》訴說著相同的故事:羅公遠在八月十五日中秋夜,將桂枝擲向空中,化爲一座銀橋,邀請唐明皇和他一起跨橋遊月宮,到達月宮後,看見數百名白衣仙女在廣寒庭上跳舞,明皇上前問她們跳的是什麽曲子,她們說是「霓裳羽衣曲」,明皇暗中記下聲調,回來後便命樂師編成舞曲。 傳言雖非事實,卻替中秋節增添了幾許浪漫色彩,後世的小說戲曲也因此有了更豐富的養料。《長生殿》傳奇第十一齣〈聞樂〉,將此傳言稍微改變,成爲月宮嫦娥因仙樂「霓裳羽衣」未傳於世,聽說唐天子知音好樂,而妃子楊玉環的前身又是蓬萊王妃,便命侍女寒簧將她夢魂召入月宮,重新聽一遍曲子,醒來時立即入管絃,於是「天上仙音,留作了人間佳話」。 ◇只羨鴛鴦不羨仙 另有一則神話,出自《誠齋雜記》,是說鍾陵西山,每至中秋節,無不車水馬龍,許多貴族豪傑召集一些擅長歌舞的女子,在月光下男女相間站立,握臂歌舞一番,並相互用歌曲對答,以敏捷流利者獲勝。 有一位書生文蕭,前往觀看時發現一位美女對他唱道:「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綵鸞,自有繡裙並甲帳,瓊台不怕雪霜寒。」 文蕭覺得此女似是仙人,於是和他眉目傳情。女子唱完歌後,獨自拿著蠟燭穿過松林登上險峰,文蕭也跟著他爬上山頂,忽然,天空起了狂風驟雨,不久一位仙童拿著上天的審判書說:「吳彩鸞因私慾洩露了天機,謫爲民間女子。」吳彩鸞便與文蕭結爲夫婦,居住在鍾陵山側。看來人世間雖苦,但甜蜜的愛情仍是抵得過天界的淒冷啊! ◇詩傳清暉千古共 月華光照,雲淡風情,人人都會被那晶瑩的光亮所吸引,然而當凝神望時,千迴百折的思緒,便在每個人心中盪漾出不同的漣漪。 中秋夜既是團圓夜,那麼親朋好友若是相隔兩地,則不免睹物思人。司馬光〈八月十五夜寄友人〉詩:「故人音信絕,對月動相思,清露滴紅葉,此懷當告誰?」思念之情,似乎無法排解。 蘇軾就比較達觀,他的一闋【水調歌頭】,雖是想念至親的弟弟子由,但是他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只要身體健康,即使分處兩地共看一個月亮,不也等於一齊賞月嗎? 除了思人之外,中秋亦會予人時光流逝的慨嘆,像宋代女詞人朱淑真有一首〈中秋玩月〉:「獨占秋光盛,天工信有偏,清暉千里共,皓魄十分圓。光影寒猶弄,蟾蜍老更堅,只愁看未足,一去又經年。」即是如此。 倘若中秋夜「值班」,滋味又是如何呢?韓偓的〈中秋禁直〉詩言:「星斗疏明禁漏殘,紫泥封後獨憑闈,露和玉屑金盤冷,月射珠光貝闕寒。」吳融的〈八月十五日夜禁直寄同僚〉亦言:「中秋月滿盡相尋,獨人非煙宿禁林,曾恨人間千里隔,更堪天上九門深。」當大家都在團圓、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獨守禁宮的感受就顯得特別冷清了。 ◇浮雲深雲,弦管吹開 有時,適逢中秋佳節,卻偏偏陰雨綿綿或烏雲遮月,的確十分掃興。司空圖有一首《中秋》曰:「閒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中秋無月,秋天似乎白過了。 羅隱曾以詩人特有的敏銳,猜測中秋不見月的原因:「風簾淅淅漏燈痕,一半秋光此夕分,天為素娥孀怨苦,併教西北起浮雲。」或許是老天爺可憐獨居的嫦娥,不讓她在世人眼前強顏歡笑吧! 不過也有人不覺得中秋夜下雨敗興,像《談苑》裡有一則記載,是說晏殊留南郡時,常和館閣校勘王君玉飲酒賦詩爲樂,有一年中秋節,天氣不好,君玉仍然命廚房準備酒宴,到了晚上,派人去請晏殊時,晏殊因爲無月可賞,早就上床就寢了,於是王君玉寫了兩句詩放在晏殊的枕上:「只在浮雲最深處,試憑絃管一吹開。」晏殊見到以後,馬上穿衣起床,並命人備酒、奏樂,到了半夜,果然雲開霧散,皎月高懸在空中,最後歡飲通宵,度過了美好的中秋節。晏殊十分感謝王君玉,他說:「幕府有佳客,風月亦是如人意也。」與其辜負良夜美景,倒不如心存希望,說不定還能享受到撥雲見月的驚喜呢! ◇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每年聯考放榜,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古代科舉考試正好在八月舉行,放榜時就差不多在中秋節,因此中秋節對古代學子而言,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滋味就更明顯了。 《洛中見聞》曾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到了味道極爲鮮美的月餅,所以當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時,他就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 唐詩人許渾〈下第貽友人〉詩中有「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來波上萍」。溫庭筠的〈春日將歸寄新及第苗坤先輩〉也說道:「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可見折桂已成科考的代名詞。因此古代稱科舉考試得中爲「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 有人說,中秋節之所以要賞月、拜月就是希望男子「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子「貌似嫦娥、圓如潔月」中秋賞月的涵意可真深廣啊! ◇一般明月,兩樣心情 元末明初高明的南戲《琵琶記》中有一鮈〈賞月〉,敘述丞相之女牛小姐偕夫蔡伯喈共賞中秋月,曲詞大量化用東坡語句,雅致可喜!然而二人遊賞的心情,一個是興致勃勃,一個是意興闌珊,只因蔡伯喈是被牛丞相威逼入贅,所以一心記掛家鄉的父母及妻子趙五娘,而牛小姐卻被蒙在鼓裡,還以爲此生得配佳婿,惟願足矣! 於是當二人爭辯月亮有什麼好處時,牛小姐唸詩道:「玉樓絳氣,捲霞綃雲浪,寒光澄澈,丹桂飄香清思爽,人在瑤台銀闕。」蔡伯喈則說:「影透空幛,光窺羅幃,露冷蛩聲切。關山今夜,照人幾處離別。」 而面對皎潔冰輪時,牛小姐唱道:「人生幾見此佳景?惟願取,年年此夜,人月雙清。」蔡伯喈呢?「愁聽,吹笛開山,敲砧門巷,月中都是斷腸聲。」真可謂一般明月、兩樣心情啊!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城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這是蘇軾【念奴嬌】詠中秋的詞,而中秋夜,正適合做如此的享樂!其實,所謂的迷信、神話,都是基於對生命的熱愛、對美景的擁抱,那正是人的可愛處,值得讚美、謳歌,我們當盡情享受天地間如清風明月般的無盡寶藏!當然,賞心悅目並不一定只在中秋夜,如果,我們能效法東坡的「好天涼夜即中秋」,那麼就可以達到怡情養性的最高境界了。 詩情畫意中秋雅聚——虎丘曲會 賞月、團圓、吃月餅一向是中秋節的重頭戲,然而明代至清代中葉,有一種民間戲曲活動,每每在中秋夜熱鬧登場,成爲江南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那就是「虎丘曲會」。 虎丘,位於江蘇省吳縣西北閶門外,據《吳越春秋》記載,當年吳王闔閻葬在閶門外,三天後忽有一白虎盤踞其上,因而得名。虎丘由於風景淸幽,漸成賞月勝地,明代袁中郎的遊記〈虎丘〉中形容:「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爲尤勝」 不過遊人至虎丘,絕不僅止於賞月,而是聚集在千人石上,鋪氈席地而坐,等到月亮出現,便開始敲鑼打鼓,配合人聲呼叫,可謂動地驚天。不久,鐃鈸鑼鼓聲稍歇,代之而起的是絲竹管絃,這時千百人同聲齊唱崑曲,場面壯觀而感人。 根據張岱《陶庵夢憶.虎丘中秋夜》一文的敘述,千人同唱的曲子是梁辰魚《浣紗記》第十四齣〈打圍》中的「普天樂」(錦帆開) ,以及第三十齣的〈採蓮〉中的「念奴嬌序」(澄湖萬頃) ,這兩支曲子都是同場大曲,唱來和諧清亮,響徹雲霄,而且《浣紗記》所演范蠡、西施的傳奇故事本就發生在姑蘇一帶,其曲調和曲詞必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由此也可看出崑曲在當時興盛的程度。 千人同唱的歌聲,到了午夜明月當空時漸漸停止,這時改爲一簫一管,一人緩板清唱,唱到纏綿處,飛鳥爲之徘徊,壯士聽而淚下,甚至到了四更天,還有數百人環坐聽歌,不捨離去,這真是蘇州人最詩情畫意的藝術活動。 參與「虎丘曲會」的人,上自士大夫階層,下至販夫走卒,甚而婦女小孩,都從四面八方雲集,有一次。著名的曲家康海、王九思躬逢其盛,特別披虎皮,戴大帽,奇裝異服地混在其中,忽然,有人唱出了王九思所作的〈都春序〉,康海便向人借了一個琵琶,也唱出了這支曲子,曲調流麗優美,歌聲珠圓玉潤,唱到一半後,二人忽然又拍了琵琶,跳入舟中離去,等到眾人悟到他們就是康海、王九思時,二人早已不見度影,這放誕不羈的文士行徑,頗爲當地人所津津樂道。 明清之際,許多文人都有詩文描繪「虎丘曲會」的盛況,例如袁中郎的【江南子】:「一拍一簫一寸管,虎丘夜夜石苔暖,家樂宴喜串歌兒,紅女停梭田畯懶。」宋琬亦有詩云:「虎丘三五月華明,按拍吳兒結隊行,一曲涼州才入破、千人石上夜無聲。」看到這些描繪,即使未能身歷其境,也不免心嚮往之,這真是中秋月夜的一項賞心樂事啊!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8__ 我本淮王舊雞犬 不隨仙去落人間——吳梅村的遺民血淚|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8__ 我本淮王舊雞犬 不隨仙去落人間——吳梅村的遺民血淚|沈惠如
    中國數千年來,因著「忠臣不仕二主」的信念,每當改朝換代之際,總有一些拚死殉國或避世隱居的遺民,譜成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詩章。然而在明清之際,卻有一位以遺民自居,但被史傳列爲「貳臣」的詩人,那就是寫出「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爲紅顏」名句的吳偉業。 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今江蘇太倉人,明萬曆三十七年生,他自幼聰穎,好學不倦,「下筆頃刻數千言」,由於才華洋溢,受到名流張溥賞識,收爲學生,後來張溥創立復社,梅村自然成了復社的中堅分子。結社是明末士子之間的一種熱門活動,藉著詩文來往互通聲氣,雖然「以文章氣誼爲重,以獎進後學爲務」,但對於明末腐朽的政治也多所批評。 崇禎四年,吳梅村中一甲二名進士,授官翰林院編修,開始了政治生涯,至甲申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弘光帝授他少詹事一職,當時操持朝政的是大學士馬士英和尙書阮大鋮,由於二人曾依附逆閹魏忠賢,最爲復社中人所不齒,梅村無法與之共事,遂託病辭官歸里。 吳梅村掛冠不久,清廷便揮師渡江,南明終告瓦解,梅村攜家帶眷倉皇避難。幾經輾轉流徙而回到故鄉,一些亡明遺臣,有的抱石沈淵,有的出家入寺,有的流離失所,有的變節仕清,而梅村則避居於他在太倉的別墅「梅村」。順治七、八年間,江南士子再結社盟,梅村又投入其中,順治十年,受到兩江總督馬國柱與吏部侍郎孫承澤的舉薦,清廷下詔徵召他入京,他便離家北上,擔任秘書院侍講,順治十三年,更晉升爲國子監祭酒,不久,因網母張氏卒,遂返回太倉,此後即未再出仕。 入京仕清,是吳梅村一生尷尬處境的開始,時人多以封建時代的道德標準來譏諷他,例如「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見《廣陽雜記》) ,更有人將他與錢牧齋、龔芝麓、陳素庵、曹倦圃並列爲「江浙五不肖」。 事實上,吳梅村出仕是在順治十年,當時滿漢的衝突已趨緩和,清廷極力拉攏漢族知識分子,梅村一方面有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境,一方面又因「老親在堂」等環境因素所迫,乃決定仕清,這與錢謙益於清軍兵臨南京城下便率先開城迎降的賣國行徑是大不相同的。 由於吳梅村在京爲官受盡責難,格外顯得晚景淒涼,他將這些悲涼的感受寄託於詩歌當中,終成一篇篇悽楚動人的自白。 在他的詩中,頗多對明代衰亡的感慨,如「柳榭桃蹊事已空,斷槎零落敗垣風,莫嗟容藝重遊改,恰有青山似鏡中」,故國重遊,觸景傷情,然而滄海桑田,往事再也喚不回了,又如〈遇舊友〉一詩,面對劫後重逢的好友,流下驚喜的淚水,「移家就吾住,白首兩遺民」,是說搬到我這裡住吧,我們是同病相憐的白髮遺民啊! 梅村在此詩中自許為遺民,足以顯示他對先明念念不忘。至於對仕清一事的自責之情,更是充塞於詩篇之中,如〈自嘆〉詩:「誤盡平生是一官,棄家容易變名難」,對於不能隱姓埋名躲過清廷的注意感到無可奈何;又〈過淮陰有感〉之二:「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認爲自己本亡明舊臣,卻未隨故主升天,反而在人間苟活,實在愧對明主;另外,在〈懷古兼弔侯朝宗〉一詩中,對於當年曾寫信勸他忠貞守節、隱遁不出的侯方域,表達了愧疚懺悔之情,他以春秋戰國時侯嬴信守對信陵君諾言的典故,暗指自己背棄了侯方域,他說:「死生總負侯嬴諾,欲滴椒漿淚滿樽」,然而詩中除了慚愧外,還隱含了遺恨和委屈的情緒,因爲侯方域在清初時已應河南鄉試,中了副榜,先一步折節於清,可見當時的讀書人處在道德和生存的矛盾中,總不免違背心志,造成憾事。 欲窺索吳梅村的內心世界,他的劇作亦不容忽視。明清之際,文人作劇的風氣很盛,吳梅村也是箇中好手,他著有傳奇《秣陵春》一種及雜劇《通天台》、《臨春閣》兩種。 《秣陵春》是敘述南唐亡後,學士之子徐適和李後主寵妃之姪女展娘的生死戀:《通天台》則本於《陳書沈炯傳》,敘述南朝梁尙書左丞沈炯,自梁亡後旅居長安,偶至漢武帝通天台遺跡,不禁弔古傷今,痛哭良久,後於醉夢中遇武帝惜才封官,沈炯力辭,乞歸江南,武帝於是設宴餞別。 《臨春閣》的故事融合了《隋書譙國夫人傳》及《陳書張貴妃傳》,敘述譙國夫人冼氏,任嶺南節度使,屢建功績,陳後主欲升其爲都護府大將軍,命貴妃張麗華草擬詔書,召冼氏至臨春閣赴宴。 隋兵攻江南,冼氏起義,夜夢張貴妃感嘆命運,醒來得知江南失陷,後主出降,張貴妃自縊,便解甲入山修道。 這三齣戲皆以各朝的亡國之恨爲出發點,顯然在影射明代的滅亡。 據說《秣陵春》是吳梅村讀到夏存古描述南京敗亡的〈大哀賦〉後大哭三日所作,所以劇中藉由曹善才綴合李後主的小令彈唱出來,寄寓亡國的感慨。而在《通天台》雜劇中,沈炯辭漢武帝的封贈時說道:「沈炯國破家亡,蒙恩不死,爲幸多矣!陛下縱憐而爵我,我獨不愧於心乎?如必不得巳,情願效死,刎頸於前。」這番話猶似梅村心志的表白,也由此可見他不得已而仕異朝的苦衷。 劇曲原是人類情感的具體呈現,吳梅村的劇作,不僅因慨嘆河山變色而開創了戲劇的新題材,更爲自己的出山仕清做了一番剖析和辯解。 「忍死偷生廿載餘,如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債應填補,總比鴻毛也不如。」這是吳梅村的〈臨終詩〉。他曾囑咐家人在他死後斂以僧裝,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墓」,既不作祠堂,也不要請人寫銘文,這是多麼酸楚淒涼的心境啊!梅村「生不逢辰」,經歷劫難,於宦海浮沉之餘,又嚐遍了人情冷暖,臨終前仍然悔恨交加、自責不已。回顧他的一生怎能不令人一掬同情之淚呢?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7__ 金風玉露一相逢—浪漫七夕情|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7__ 金風玉露一相逢—浪漫七夕情|沈惠如
    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世說新語.排調》 郝隆七月七 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白居易〈長恨歌〉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元雜劇《張孔目智勘魔合羅》 【滾繡球】我與你曲彎彎畫翠眉,寬綽綽穿絳衣,明晃晃鳳冠霞帔,妝嚴的你這樣何為?你若是到七月七,那其間乞巧的,將你做一家兒燕喜,你可便顯神通,百事依隨。比及你露十指玉筍穿針線,你怎不啟一點朱唇說是非,教萬代人知。 管道昇〈我儂詞〉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秦少游【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6__ 明清的閨閣劇作家——葉小紈、吳藻、阮麗珍、王筠、劉清韻|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6__ 明清的閨閣劇作家——葉小紈、吳藻、阮麗珍、王筠、劉清韻|沈惠如
    委婉細膩,是女性的特質,也是成爲文學家的重要條件。然而古代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壓抑下,這份特質,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除了少數生長在書香門第的幸運兒如蔡文姬、李清照外,能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可謂鳳毛麟角,即使有,也多半以詩詞著稱,很少涉及其他文體。 元代以後,古典戲曲開始盛行,由於這是大眾化的文學,婦孺都能欣賞,於是禁錮已久的女性心靈得到了寄託,一些略通文墨的女性便嚐試這類體裁的寫作,企圖藉由較自由的形式空間,解放受束縛的情緒。然而戲曲往往不被列入正統文學的範疇,相對的這些女性作家也就沒沒無聞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事實上,古典戲曲頗富藝術性,而女性在不求升官發財或揚名立萬的情況下,更能自然流露真摯的情感,其婉轉深刻之處絕不輸給男性作家,因此,我們便從雜劇、傳奇兩方面來看看明清兩代女劇作家的成就。 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形式,以四折演一個故事,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等,都是結構嚴謹、 詞采淸暢的好戲。然而直到雜劇發展的末期,也就是明末清初的時代,才有女性曲家的出現。 第一位女性雜劇的作家是葉小紈,她之所以作劇,實是家學淵源。 葉小紈是江蘇吳江人,明代戲曲吳江派的領袖沈璟正是他母親的伯父,《漁陽三弄》雜劇作者沈自徵則是她的舅舅,她的父親葉紹袁是天啓年間的進士,母親沈宜修是明代七大才女之一,大姊葉紈紈、三妹葉小鸞均爲當時有名的閨閣詩人,另有兄弟五人,也擅長文學在這樣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家庭中,葉小紈的作劇能力,自是不容懷疑的。 她的雜劇作品爲《鴛鴦夢》,敘述蕙百芳、昭棋成、瓊龍雕三人相互結拜,第二年中秋,百芳夢見龍雕來訪,景況淒慘,第二天果然接到龍雕耗,而正在撫棺痛哭之際,又傳來棋成聞訊病情轉劇,以致一命嗚呼的消息,百芳頓悟人世無常,便訪道於終南山,得到呂洞賓的點化,成仙之後又與棋成、龍雕相聚,並一同前往瑤池爲西王母獻壽。 這本雜劇在形式上是四折一楔子,全用北曲,頗符合雜劇的體例,唯在楔子前加了一段西王母和呂洞賓的道白,說明三位主角本天仙侍女,因動了凡心而被貶謫下凡,讓她們領略悲歡離合本爲夢幻泡影。 這種開場體例與傳奇中「虛籠大意,檃括本事」的家門相符合,當是家門的變體,也是葉小紈的創意。 就內容而言,這本雜劇是小紈悲悼她姊姊紈紈及妹妹小鸞英年早夭的作品,小鸞是三姊妹中最聰慧的一位,可惜十七歲將要成婚前便亡故了,大姊聽到消息後,也因悲傷過度發病而卒,小紈於是作劇紀念姊妹,劇中人的姓氏是取她們三姊妹的字──昭齊、蕙綢、瓊章的第一個字而來,而劇中人的年齡二十三、二十、十七也正符合三姊妹的年紀。 據說小鸞死時,身體輕軟,手臂白皙透明,家人都認爲她是成仙而去,這也是劇中人本爲仙人的由來。 由於劇作溶入作者真實的情感,所以特別的深刻感人。且看「水仙子」一曲:「我三人呀,似蓮枝花萼照春朝,怎知一夜西風葉盡凋。容才卻恨乾坤小,想著坐化陰命濁醪,教我鳳台上空憶吹簫,只期牙盡去知音少,從今後淒斷廣陵散,難將絕調操,只索將鶴煮琴燒。」淡雅中隱含幾許悲涼,頗感酸楚。 清代也有一位雜劇女作家,名叫吳藻,字蘋香,自號玉岑子,浙江仁和人。和葉小紈截然不同的是,她並非出生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和丈夫都是商人,只因自幼好讀詞曲,長大後便嚐試寫作,博得時人讚賞。她的詞作有「香南雪北盧集」和「花簾詞」,被譽與可與李清照相媲美,例如「祝英台近」:「曲開低,深院鎖,人晚倦梳裏,恨海茫茫已覺此身墮,那堪多事青燈,黃昏才到,又添上影兒一個。最無那,縱然著意憐卿,卿不解憐我!怎又書窗依伴行坐。算來驅去應難,避時尚易,索掩卻綉帷推臥。」 然而吳藻不同於一般女作家只是吟風弄月、抒情感懷,而是還有一份懷才不遇的憾恨,恨不爲男兒身,這是一種女性意識的自覺。而吳藻的這份自覺,就表現在她的雜劇作品《喬影》上。 《喬影》又稱《飲酒讀騷》,敘述一女謝絮才,不愛鉛華,只喜黃衫說劍的豪俠襟懷,然而身爲女子無法出頭,只好改扮男裝,畫一幅「飲酒讀騷圖」,邊觀圖邊抒發感慨。謝絮才其實就是吳藻自己,文中的牢騷也就是吳藻的懷抱,她說:「我待趁煙波泛畫橈,我待御天風游蓬島……我待拂長虹入海釣金鰲,我待吸長鯨貰酒解金貂」【北雁兒落帶得勝令】豪邁之氣,痛快淋漓,但終究只是「能幾度夕陽芳草,禁多少夜殘風曉,題不盡斷腸詞稿,又添上傷心圖照」(北沽美酒帶太平令)。 吳藻的這本雜劇,運用明代流行的一折短劇,以南北合套的方式寫成,展現了女性集俠骨與柔情於一身的特殊風貌。 明清兩代,戲曲以長篇鉅製的傳奇當道,守格律的沈璟和重才情的湯顯祖一出,更炒熱了明代劇壇,接著,就有融合兩者的協調派產生,其中頗富盛名的是阮大鋮的「石巢四種曲」:《燕子箋》、《春燈謎》、《牟尼合》、《雙金榜》。而《燕子箋》一劇最盛行,不僅常在民間上演,還被當作內廷供奉。 據說,《燕子箋》原先是出自阮大鋮的女兒阮麗珍之手,經過父親修飾潤色後,以阮大鋮的名義發表,因此時人都以爲是阮大鋮的作品。全劇共四十二齣,敘述霍都梁與妓女華行雲相戀,手繪二人合像送到裱裝店,同時,禮部尚書酈安道的女兒飛雲,面貌和行雲相似,也將一幅觀音像送去裱裝,不料裱好後,店員將兩幅像送錯了,飛雲見到合像中的另一位少年風流俊俏,不禁思緒纏綿,於是寫了一首詞寄託春情,詩箋放在鏡台上,卻被燕子銜去,恰巧落在霍都梁的面前。安史之亂後,飛雲母女離散,行雲逃難與飛雲之母相遇,便認爲義女,飛雲則爲父執輩賈南仲所收容,適巧霍都梁入賈南仲幕中,獻策平了亂事,南仲便將飛雲許配給都梁,當二人分別拿出圖畫和詩箋時,都驚訝於姻緣天定,最後行雲也一起嫁給都梁。 結局雖然不脫離中國戲曲大團圓的俗套,但是以燕子銜詩箋做爲全劇的關鍵,卻是頗具巧思的,而且劇中對於女子癡情、傷感、哀思都描述得非常透澈,例如「四季花」:「畫裡遇神仙,見眉稜上,腮窩邊,風韻翩翩天然,春羅衫子,紅杏嚲香肩。那人偎半邊,兩迴眸,情萬千。蝶飛錦翅,鶯啼翠煙,遊絲小挂雙鳳鈿。光景在眼前,那須要陽台雲現?縱山遠水遠人遠,晝便非遠。」確實類似女子手筆。 阮麗珍是安徽懷寧人,容貌美麗、擅長作曲,曾作《夢虎緣》、《鸞帕血》等劇,阮大鋮投降清朝後,阮麗珍被某位親王娶去,十分得寵,後來因受福晉嫉妒,便被毒死了。 一位才女竟落得這樣的下場,的確令人嘆息不已。 和吳藻一樣,清代也有一位恨不身爲男兒的傳奇女作家王筠,她的作品有《全福記》二十八齣和《繁華夢》二十五齣。王筠是長安人,性情豪爽,自幼喜愛讀書,希望能與男子相抗衡,所以在《繁華夢》傳奇的卷首,她題 了一首「鷓鴣天」道:「閨閣沉埋十數年,不能身貴不能仙,讀書每羨班超志,把酒長吟太白篇。懷壯志、欲衝天,木蘭崇嘏事無緣。玉堂金馬生無分,好把心情付夢詮。」 雖然嚮往班超的投筆從戎和李白的豪情壯志,但是卻連花木蘭、黃崇嘏那樣女扮男裝建功立業的機會都沒有,難怪她要發出不平之鳴了。 明代的徐渭會提倡女權,在他的《四聲猿》雜劇中,便以花木蘭、黃崇嘏爲主角寫了《雌木蘭》和《女狀元》兩劇,而王筠表現得更徹底,在《繁華夢》傳奇中,她以旦角王氏先登場,打破了傳奇以生角上場的慣例,使生角在第二齣才出現,其作劇動機,由此可見。在中國戲曲史上,這也是頗值得注意的一個特例。 明清婦女的戲曲創作中所書寫的女兒與父母親情的關係多半是和諧、關愛、溫暖的,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因為以往的男性劇作如《西廂記》、《牡丹亭》中,父母多半是威權的、冷漠的、固執的,這現象頗令人深思。 在女性戲曲劇作中,沒有對「父權」的明顯抗衡與批判,反而是尊重父權的,同時又表達了女性的個人價值追求,這看似矛盾,但在很多劇作中作者卻巧妙的予以化解。劉清韻的《英雄配》和《鴛鴦夢》即是如此。 劉清韻,又名淑曾,小字觀音,字古香,江蘇沭陽人。劉清韻6歲即從師學習,愛好文學,擅長詩詞,精通書法、繪畫。劉清韻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萊仙館傳奇》、《小蓬萊仙館曲稿》、《小蓬萊仙館詩鈔》、《瓣香閣詩》等共24種。內容涉及街頭巷尾、農家井畔、官場逸事、民俗風情,故事曲折、文筆纖秀,地方色彩濃厚。她是晚清一位有成就的女文學家。 晚年隨丈夫錢梅坡回沭陽鄉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沭陽遇大水災,劉清韻家被淹,有14種傳奇散失,僅存10種。 《英雄配》敘述女英雄杜憲英與夫婿周孝情深意重,周陷入賊手之後,杜憲英外出尋夫多年,後夫妻團圓,同昇仙界。此戲一開頭就譜寫了杜憲英與父親杜希牧的父女情。 第一齣〈慘決〉,父親病危,卻還有「一件大不了的心事」,就是未能及時替獨生女兒擇一佳婿,於是喚女兒到眼前,諄諄告誡說:「兒呵!人生最難得者佳偶,這是為女子的第一件吃緊事。」然後唱道: 【駐馬聽】汝母粗疏,你的識見遠過於他,那百歲良緣須自主。勿憎寒儉,勿羨豪華,勿取迂拘。更囑你不須羞澀效凡姝,只管留心揀擇休教誤,必須得個文武全才,雖說是二美難俱,料庸流也不堪作我這奇兒婿。 這段話傳達了幾個訊息:一、提出「百歲良緣須自主」的觀念;二、擇偶的態度是「勿憎寒儉,勿羨豪華,勿取迂拘」;三、擇偶的手段要「不須羞澀效凡姝,只管留心揀擇休教誤」;四、佳偶的條件是文武全才;五、擇偶的原則是寧缺勿濫,「庸流不堪作我這奇兒婿」。 作者運用慈父關懷愛女的情節,順理成章地宣揚了女性對自我婚姻的支配權,而且由於這樣的觀念是借父輩之口道出,使得「婚姻自主」與「父母之命」這兩種矛盾衝突巧妙地劃上了等號。 對於父女情感的刻畫,劉清韻《鴛鴦夢》也有很細膩的表達。《鴛鴦夢》劇中則對於崔瑩與父親的感情刻畫至深。女主角崔瑩之父崔文博也是位像杜希牧般的慈父,特別關心女兒的婚配問題。他選女婿,純為女兒著想,不計金錢門第,只重才貌。 偶然間看到友人唐寅所畫之「行乞圖」,見圖中少年「鶉衣執卷丰采爽,恰不待添毫便有神」,打聽之下,知道是才子張靈。他竟然十分欣賞張靈為遊戲扮乞丐的名士行為,覺得「此等舉動非真才子不能,想女兒年已及笄,若論婚姻,此生倒是個佳偶。」崔父因此借了「行乞圖」回家問崔瑩意見,沒想到崔瑩自己在船窗前無意間也已看中了仿劉伶乞飲的張靈。她對身邊的養娘說:「看他有超塵逸致,更兼那出群俊姿,多應是天仙遊戲來人世。」 這個場次被安排在張生注意崔瑩、以及崔父看中張生之前,表明此姻緣是出自女性自主性的思考。 後來劇作寫崔瑩因貌美被選入宮,入宮後時刻惦念父親,而僥倖得以出宮後,就急著與父親團圓,得知父親已故,萬分悲痛,便遵循父親遺命前往尋找張靈,一路上,心裏縈繞不去的依舊是她的父親。 此劇表面上是愛情故事,實際上男女主角並未成親,男主角成為聯繫父女情感的橋樑,尤其尋找張靈的過程中卻一味的思念父親,頗有佛洛伊德戀父情結的意味。後來,崔瑩得知張靈已於前月因她病逝,便在張靈墳前自縊身亡。崔瑩的死除了是殉情之外,也是對逝去父親的哀悼,畢竟是因他父親心許張生為婿,她才對這段姻緣如此執著啊! 戲曲女作家與男作家的作品數量雖然不成比例,但它反應了古代女性地位低落的悲哀與覺醒,對時代文化研究很有幫助。今日社會男女已漸趨平等,女作家們不必再自怨自艾,只要能善用敏銳的思緒和細膩的情感,當會締造更輝煌的成就。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5__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略論《千金記》與《霸王別姬》中的虞姬形象|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5__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略論《千金記》與《霸王別姬》中的虞姬形象|沈惠如
    京劇《霸王別姬》是梅蘭芳的代表作之一,由於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霸王別姬》在各大影展屢獲佳績,使得這個原本就家喻戶曉的戲曲故事再度成爲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其實,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對虞姬身分的描述不過是「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這幾個字而已,只是從項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雖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詞句裡,我們不難想見虞姬在項羽心目中的份量;而《楚漢春秋》更寫出了虞姬唱和的歌詞:「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生死相許的濃情厚意,教天下有情人爲之動容,虞姬遂成爲劇作家筆下襯托英雄的紅粉知音。 早在宋、金時代,就有描寫霸王故事的雜劇、院本出現,而元代的張時起更寫了一本《霸王垓下別虞姬》雜劇,可惜已經亡佚。到了明代,沈采作《千金記》傳奇,雖是以韓信的事蹟爲主,但其中〈別姬〉一齣,卻是京劇《霸王別姬》的藍本。 虞姬在《千金記》裡一共出現兩次,一次是第十四齣〈夜宴〉中與項羽飲酒作樂,另一次就是〈別姬〉中的香消玉殞了。 沈采筆下的虞姬,是個善盡「分憂解愁」職責的「解語花」,她在項羽需要消遣煩悶時殷勤勸酒、共賞清幽,並叫侍女紫雲、碧玉歌舞助興,使得項羽能開懷暢飲、卸甲追歡。 當項羽在外東征西討時,虞姬的心事是「但愁春去顔色改,不得君恩常顧身」,這是傳統婦女依附良人生存,且擔憂色衰愛弛的基本心態,但是當項羽面臨四面楚歌、垓下重圍的絕境時,她又義無反顧地以死明志,使項羽無後顧之憂,此等貞烈的性格,的確令人又敬又憐。 不過《千金記》處理處姬自刎情節時,似乎欠缺椎心刺骨的生死離情,如項羽因自身難保,便對虞姬說:「美人,我死也罷,只是捨不得妳,妳到那裡?」虞姬言:「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大王倘有不幸,奴家豈肯存著異心?」然而項羽似乎覺得她口說無憑,硬是用言語刺激她:「罷罷,妳好生服侍漢王罷,我與妳別了,再不得相會了。」虞姬當然只有以死明志:「大王,你不須疑,賜與我三尺青鋒先刎死。」而項羽竟也毫不猶豫地說:「虞美人,是這般貞烈呵,我就把青鋒付與伊。」一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亡」般理所當然。 或許古代帝王原本就視后妃爲私產,虞姬的以身相殉,亦足以表現其節烈,但沒有難捨難分的濃烈情感,總讓人覺得「別姬」缺少衝突與震撼! 到了京劇《霸王別姬》,虞姬的形象提昇了,她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寵妃,而是識見卓越,情感豐富的女性。例如,她得知項羽不納諫言、一意孤行時,心中憂慮不安,於是勸告項羽:「兵家征戰,貴在知彼知己,不可意氣從事,大王若因一時氣忿,不能制止,恐漢兵勢眾,韓信多謀,實非大王之福,以臣妾看來,只宜堅守,不可出兵。」 這些話實應出自謀臣之口,可見虞姬已被塑造爲充滿智慧的伴侶。 後來霸王敗陣醉臥帳中,雖然證明虞姬的顧慮終成事實,但身爲項羽最親近的人,她仍須強忍愁緒、極力寬慰,所以那四句「南梆子」:「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裡出帳外且散愁情。輕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高亢淒清,動人心魄,將虞姬心中的苦悶盡情宣洩! 不久,四面楚歌聲起,項羽心知大勢已去,眼前的恩愛親眷也不免生離死別,想到虞姬的深情厚意,不禁悲從中來,發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切哀歌,而虞姬仍不忘歌舞侑酒、強顏歡笑,以紓解項羽的愁煩,於是唱出了「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等數句「二六」,並以〔夜深沈〕曲牌點綴劍舞,達到全劇的最高潮。 此時處姬的心情,可謂心碎腸斷、悲痛抑鬱,眼見叱吒風雲的大王氣數將盡,終於再也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而放聲悲哭。 項羽冷靜地尋思虞姬的出路,然後說道:「哎呀妃子啊!我想劉邦雖然爲敵,但是我二人卻係舊交,不若妳隨了他去,一來免得一人在此受苦,二來也免得孤王此去懸掛!」 虞姬答道:「大王此言差矣!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大王欲圖大業,豈可顧及婦人,顯乞大王腰間三尺寶劍,刎死大王面前,以報深恩也免得大王掛念。」 這段對話,明顯地脫胎自《千金記》,但語氣、用意卻完全不同,《千金記》是咄咄逼人,此處卻是用心良苦,因此當虞姬欲尋短見時,《千金記》中的項羽自動遞上三尺青鋒,而京劇中則是「索劍不允」,非得虞姬略施小計才得逞,項羽於驚慌失措之際,面對血泊中的愛妾,不禁淚如雨下,那回天乏術的無力感,適足以呼應一己的窮途末路,怎不令人喟歎! 京劇《霸王別姬》,是經由多人改編、潤飾而成,劇名亦由《九里山》、《楚漢爭》演變至《亡烏江》、《十面埋伏》、《虞姬恨》等,約在民國十年左右,透過梅蘭芳精湛劇藝的詮釋,再加上劇本結構嚴謹、意境深遠,終成轟動的歷史名劇。 其最成功之處,當是樹立了虞姬溫柔婉約、德智皆備的形象,一改《千金記》的刻板、平淡,使得虞姬的癡情與霸王的恩義表露無遺。 接著我們就來談談讓虞姬再度受到矚目的電影《霸王別姬》,由張豐毅、張國榮、鞏俐主演。張國榮飾演一位京劇乾旦,擅長演出虞姬,這部電影所要反映的是 男演員長期飾演旦角、模擬女性神態,是否就會產生性別認同的問題?而這個故事夾雜在史詩般的大敘事中,其實是處處玄機、頗堪玩味! 電影《霸王別姬》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敘述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自小被賣到京戲班學唱戲,由於他生得清秀纖細,被分派學唱青衣,漸漸的對自己的身份是男是女產生了混淆感。經過十多載的朝夕相對,程蝶衣對師兄段小樓(張豐毅飾)漸生情愫,兩人後來因合演《霸王別姬》而成為名角。不料小樓迎娶妓女菊仙(鞏俐飾)為妻,在文革時期兄弟倆又被逼互相出賣,段小樓並被逼迫批鬥自己的妻子菊仙,使菊仙失去生存意志而在返家後上弔自殺。蝶衣對畢生的藝術和感情的追求感到失落,在十多年後再次跟小樓排演《霸王別姬》時自刎於臺上。 這部電影乍看之下很容易被單純的解讀為兩男一女間的同性及異性情愛糾葛,事實上在詭譎多變的中國近代史架構之下,程蝶衣的同志身份顯得有些微妙,看似偉大的愛情也因而千瘡百孔。 戲曲中的乾旦,是男性演員調動潛藏於內心的與外表性別特徵相反的性別體驗,加以提煉,並予以外化,這是對原始神話中雌雄同體原型在藝術創造實踐中的昇華,符合藝術創造的心理規律 。事實上中國傳統文人也常有「反串」寫作,亦即男性文人有意無意的自擬為女子,在詩詞中以女性的哀怨憂愁來自況政治上的失意以及懷才不遇,這種模擬與乾旦的表演相類似。只是舞台上的逾越性別藩籬,並不意味著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溢出性別規範,如果因此而以另一性別的腳色自居,或者試圖變成另一種性別,那就已經超出表演的範圍,而成為個人性向的抉擇了。 《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顯然就是「超越表演藩籬」,想從舞台上的虞姬,化身為段小樓現實生活中的虞姬,結果落得如虞姬一般下場,難道這不是「求仁得仁」?當然不是,因為戲裡的虞姬為了讓霸王無後顧之憂,於是心甘情願的離去,然而程蝶衣之死,卻是充滿了哀怨與絕望。 蝶衣一向沒有什麼野心,他想要的,只是和師哥唱一輩子的戲,演一輩子的霸王和虞姬。他說:「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叫一輩子」,他那樣跪在小樓的面前,很激動地說,眼裡全是期盼,面對如此執著與大膽表白的蝶衣,小樓也只好回應:「你是不瘋魔不成活啊!」 程蝶衣的同志傾向,在他年幼孤獨的生活於戲班時已然形成,雖然師父和大師兄對他的教導嚴厲而粗暴,但大師兄也會在師父無情的棍棒之下極力護著他,於是大師兄成了他的情感寄託。蝶衣的心理轉折十分微妙,當被要求唱「思凡」時,他怎麼樣也不願意唱出那句:「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漢」,乍看之下,他十分不願意被當作女性看待,然而我們也可以這樣解讀:在蝶衣的潛意識裡,其實深知自己隱含了女性的特質,因此刻意不承認,以免洩露心跡。 幾經嚴厲的懲罰後,程蝶衣將段小樓的話聽進去了:「就當你是女孩兒,別再弄錯了」,段小樓將煙管插入其口中,並流出血來,這也是象徵段、程兩人的性行為,由於這個動作,程蝶衣才徹底改變。段小樓曾主動親口答應,舞台上扮演楚霸王的他,如果有朝一日真的取得寶劍,以劍一統天下,就要程蝶衣當他的王后──這當然是說戲,但程蝶衣把此話當真,那把寶劍就變成了定情之物。後來,程蝶衣被太監強暴,以及抱養路旁的棄嬰等,均暗示他漸漸認同女性的腳色。關於這一點,曾引起一些男同性戀者觀眾的質疑:為什麼程蝶衣和段小樓的感情非得套用女性的模式來表達?這豈不是編劇缺乏想像力或討好異性戀觀眾的明證?事實上由於程蝶衣是乾旦,他的職業訓練就是學習女性的聲音、身段和心情,所以套用戲曲模式來表達情感,是很自然的事 。 當程蝶衣和段小樓唱紅了《霸王別姬》時,蝶衣迷失了,沉浸在自己就是虞姬的幻夢中,因為他在日常生活裡對師兄產生的特殊情愫,在無法表達,且無法受到現實社會認可時,只有透過演戲的方式展現欲求,「虞姬」這個腳色就是最佳的偽裝,舞台上的展演也就象徵著他人生的展演,戲曲舞台與其個人生命完全分不開,他用日常生活經歷去體會劇中人物,揣摩劇中人物的性格;他利用劇場的「性別扮演」,傳達自己的性別認同訴求,希望師兄也能與他一起從一而終,只可惜師兄段小樓不與他一同活在戲曲所構築的世界中。當兩人絕裂時,程蝶衣所獨自出演的是《貴妃醉酒》、《牡丹亭》、《拾玉鐲》——不是苦苦等待君王、就是思春倦怠的女人。幾經波折之後,當他們再站上舞台,感覺也已經不對了,於是她只好獨自唱完這齣《霸王別姬》──拿著象徵定情的劍,真的自刎在台上。 乾旦或坤生的演藝生涯,由於長期變裝、性別倒錯,確實給小說家及影像工作者很大的想像空間。例如凌煙的小說《失聲畫眉》講述歌仔戲班女同性戀的故事;施叔青的《行過洛津》是福建七子戲演員許情渡海來台,受到狎伶風氣影響,因而產生性別認同的疑惑;電影方面,除了《霸王別姬》之外,楊凡執導的電影《遊園驚夢》演述一個愛唱崑劇小生的女孩(王祖賢飾),與父親的姨太太(宮澤理惠飾)因串演〈遊園驚夢〉而產生情愫……等,這些作品,滿足了許多觀眾一窺乾旦坤生生活的欲望。性別想像固然迷人,但正如前面分析,演員逾越了表演的份際,實非乾旦坤生藝術發展的本意,所幸民國以後梅蘭芳等四大名旦的出現,終將乾旦藝術推展到極致,樹立戲曲表演美學風範。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4__鏡心魔|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4__鏡心魔|沈惠如
    照鏡子,是每個愛美人士的尋常舉動,即便沒有鏡子在身旁,也會就地取材、臨水照影一番,甚至路邊汽車的玻璃、街旁商店的櫥窗都可以替代。看到自己美麗的身影,不免驚豔欣喜,若是不合理想,便要哀嘆發愁了。 雖然大家都很愛照鏡子,但古今稱得上「鏡迷」的,當屬《清異錄》中的王希默以及作家張愛玲。王希默淡薄名利,沒有其他嗜好,唯獨喜歡照鏡子。他每天對鏡整理衣飾、梳理鬢髮,樂此不疲,並且進一步耗資蒐集古今名鏡,即使典當衣物也在所不惜,之後他結合家鄉附近喜愛收藏鏡子的親友成立「鏡社」,定期聚會飲宴,分別出示所集的鏡子把玩品評,又將歷代描述鏡子的詩文編成《仙銅傳》二十卷,真可稱得上是鏡子的千古知音哪! 王希默曾因杜甫〈江上〉詩有「勳業頻看鏡」的句子,於是將自家蓋的亭子命名為「策勳亭」,並自號「勳叟」,只是杜甫〈江上〉詩中的「勳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蘊涵年雖老邁、忠心不改的豪情壯志,與王希默玩賞娛樂的境界相比,當是沈鬱深刻得多了。 張愛玲寫短篇小說時,特別喜歡用鏡子意象,〈鴻鸞禧〉中的婁太太愛照鏡子,但跟丈夫吵架後,「湊到鏡子跟前,幾乎把臉貼在鏡子上,一片無垠的團白腮頰,自己看著自己,沒有表情——她的傷悲對自己也說不清楚的。」面對鏡子,她已看不清自己,連自憐都說不上,只能說是淡漠了、麻木了。 《傳奇》裡的女主角,大多自私自利,但遇到對鏡的場合,彼此就能交心,這大概是因為鏡子具有反射人的內心的作用吧!《花凋》中的川嫦,病中臥床對鏡梳頭後,媽媽把她的鏡子挪開,她突然摟住母親哭著說:「娘,我怎麼會變得這麼難看呢?」這一哭,把先前憋在心裡的悶氣一股腦兒的發出,鏡子在這裡又成了情緒爆發的導火線。 至於《金鎖記》中描寫鏡子的片段,更是將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運用在文字敘述裡,「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裡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盪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為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裡的人也老了十年。」強化了鏡子的作用,成為時空轉接的關鍵。張愛玲的文章,可謂鏡中有情、情鏡交融啊! l 孤芳自賞的代價 早在黃帝時代,就有鏡子出現,據說黃帝曾在王屋山會見王母,並鑄了十二面鏡子供她按月使用,這大概是我國最早的鏡子。 古代的鏡子和現今的玻璃鏡不同,由青銅製成,所以又稱銅鏡,正面磨光,背面則飾以花紋圖案,中央有一突出的紐,稱為「鼻」,可供手握或穿上絲帶,這樣的鏡子,當然不若玻璃鏡清晰明亮,但即使是銅鏡,也有清濁之分。 曾有一個鏡工,鑄了十面鏡子,一面非常清明,九面卻霧茫茫,商人本不欲出售,鏡工卻說模糊不清的鏡子能遮掩人面容的瑕疵,反而會受到青睞,果然這批鏡子賣得特別好,可見大多數人都有一種粉飾太平、自欺欺人的鴕鳥心態。 《異苑》中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山雞很喜愛自己的羽毛,常常望著水中自己的倒影翩然起舞,魏武帝時,有人進貢一隻山雞,公子蒼舒放了一面鏡子在牠面前,山雞看到自己的身形馬上跳起舞來,而且一刻也不停止,終於疲乏致死,這大概就是太過自戀所付出的代價吧! 這令我想到古希臘的一則傳說,相傳美少年納西瑟斯(Narcissus)一直瞧不起愛戀他的女子,女神Nemesis便讓他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納西瑟斯日日守在水邊欣賞自己的倒影,因而漸漸憔悴至死。 納西瑟斯死後,在他倒地之處開出了一朵從來沒人見過的美麗新花,於是人們便將這朵新花命名為Narcissus,中文則叫做水仙。從此以後,在西方的文化基型中,水仙就成為一種自戀的象徵。 沈迷於自己的美麗本無可厚非,只是過分酣醉其中,使鏡子成了自我膨脹的哈哈鏡,那就太不實際了。 記得溫庭筠的那首〈菩薩蠻〉嗎?「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一位晏起的美女,慵懶地坐在妝鏡前,梳洗打扮後,鏡中呈現出如花似玉的容顏,然而一見羅裙上繡著成雙成對的鷓鴣,鏡中的表情頓時變喜為憂、愁容滿佈,由孤芳自賞轉成顧影自憐了。 的確,鏡子忠實地顯現事物的俊陋形貌、捕捉喜怒哀樂的情感,世間的美醜善惡因而無所遁形。 l 眼不見為「鏡」 對於長相俊美、或企盼容貌姣好的人而言,鏡子是他們的寵物,但對某些人 來說,則是「相見爭如不見」。蜀地有一位通曉相術的人,名叫張裕,每次舉鏡視面,便發現自己是被處死的命,因而將鏡子丟在地上,後來,他果然被皇帝所殺。 《唐書˙韓皋傳》中敘述韓皋長得很像父親,自從他父親去世後,韓皋每次照鏡子都彷彿見到父親,平白增添了幾許悲傷,從此,他決定不再看鏡子,以免「睹鏡思人」。 鏡子對他們而言,可真是「眼不見、心不煩」啊! 明代沈自晉所寫的《望湖亭》一劇中,有一段敘述紈褲子弟顏俊,相貌十分醜陋,家中人為了避免刺激他,便將所有鏡子藏起來。長大後,他看中一位美貌的女子,執意娶她為妻,家人提醒他貌醜,他不信,命丫頭取鏡來照,方知自己的廬山真面目,一時百感交集,不能自己。 這齣戲的表現手法十分詼諧諷刺,試圖嘲笑顏俊「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然而看了卻讓人一點兒也笑不出來,鏡子摧毀了顏俊的樂觀自信,卻也凸顯了一個事實:對自己認識不清的人,容易被真相蒙蔽。 l 神奇的太虛幻「鏡」 小時候流傳一種說法,在半夜十二點整時對鏡梳頭,會看到自己未來的 丈夫,年幼的我始終不敢嘗試。後來稍解世事,以為不可思議,也就沒放在心上。 最近讀到清代朱佐朝的《石麟鏡》傳奇,敘述秦玉娥於鏡中見到楚中書生蕭尚的人影,於是愛戀成癡,竟女扮男裝模仿書生模樣,最後終於如願嫁給蕭尚。這個故事與上述的傳說異曲同工,不禁令人對鏡子引發奇幻的遐想。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道:「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魅、忤惡,凡人家互懸大鏡,可避邪魅。」鏡子能避邪的說法來自道教,而且觀念深植人心,至今仍然如此。 葛洪《抱朴子》說萬物老而成精,常假託人的形狀來迷惑人,但只要用鏡子一照,立即現出原形,所以道士上山都要背一個直徑九寸以上的鏡子,以防止邪魅近身,這就是所謂的「照妖鏡」。 《太平廣記》中有一篇〈古鏡記〉,敘述隋代王度從奇士侯生處獲得一枚古鏡,那古鏡能使妖怪現形,鏡子直徑八寸,鏡鼻是麒麟蹲伏的形狀,四方各為龜龍鳳虎,四方之外有八卦,卦外是十二辰位,再外圍則是二十四字,字體似隸書,卻又不知如何念?大概是符咒之類的文字。以此類推,古代鏡子背面的諸多圖案,並非純為裝飾,多半也與避邪有關吧! 《西京雜記》中有一則故事更加離奇,話說漢高祖初入咸陽宮,在府庫中發現一面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人站直照鏡子,影子卻是倒的,以手捫心照鏡時,連腸胃五臟都看得見,所以如果有疾病的人掩心照鏡,即可查出病因。又女子如有邪心,照此鏡時會膽張心動,據說秦始皇便用它照宮人,凡是膽張心動者一律斬殺! 這樣一個魔鏡,在電影《魔鬼代言人》中也有出現,基諾李維所飾演的律師,在一次法庭辯論中場休息時,面對廁所的鏡子,忽然進入了迷離幻境,他被虛榮心牽著鼻子走,歷經如日中天的事業後,又跌入家破人亡的慘境,最後在鏡子面前回過神來,才知道是南柯一夢。 或許每個人在面對鏡子時,都會不知不覺跳脫鏡中真實的形象,進入幻想的情境,因此,與其說鏡子有魔力,不如說鏡子是另一個自我的觀照。 l 鏡圓人團圓 鏡子多半以圓形為主,有圓滿之意,又因為鏡子用於梳妝,屬閨閣用品,所 以常當作是定情的信物;更由於它易碎的特質,常被用來象徵需要小心呵護經營的婚姻。 元代關漢卿的雜劇《玉鏡臺》就是鏡臺聯姻的故事:晉人溫嶠,擔任翰林學士之後,奉姑母之命教表妹倩英讀書彈琴,漸漸愛上表妹,不料姑母央溫嶠替表妹擇婿,溫嶠只得假托另一學士欲娶表妹,並以御賜玉鏡臺做為聘禮,等到姑母發現已無從反悔。成婚後,倩英氣溫嶠騙婚,又因年歲差距頗大,不願與表哥圓房,後經眾學士設計撮合,始成美滿姻緣。 宋元戲文《樂昌分鏡》則是個「破鏡重圓」的故事:南朝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嫁給徐德言,夫妻恩愛情篤,不幸陳國國勢漸衰,徐德言擔心夫妻因戰亂而失散,遂將一面鏡子分成兩半,並相約若真的離散,就於正月十五夜在京城賣鏡,以尋求見面的機會。陳亡後,樂昌公主果然被隋朝的楊素擄去,但夫妻二人未忘約定,某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發現一老僕在京城內賣半枚銅鏡,急忙請他回家與自己的半枚銅鏡比對,竟十分吻合,公主得知此事,茶飯不思,楊素查詢之後,深受感動,便設宴款待徐德言,並令其夫妻團圓。 至於民間流傳的「陳三五娘」故事,出自明代《荔鏡記》傳奇,內容敘述陳三愛慕五娘,佯裝磨鏡匠至五娘家兜攬生意,卻故意不慎將鏡子打破,由於無力償還,只得賣身為奴,從而接近五娘,最後終於贏得五娘芳心,看來鏡子成就姻緣的功勞還真不小呢! l 鏡花水月總成空 明清有許多古典小說,以「鏡」或「鑑」作為書名,如《鏡花緣》、《風月 寶鑑》、《品花寶鑑》等,這其中隱藏了頗深的寓意。 《鏡花緣》是清代李汝珍的作品,以武則天時代為背景,寫秀才唐敖、林之洋遨遊海外,遇到許多奇怪事物,最後吃了靈草,終成神仙。期間所經歷的君子國、女兒國、黑齒國等,是作者藉以伸張女權、實現新制度的烏托邦世界。這部遊戲性質的作品,是要表現鏡花水月的虛幻人生啊! 《風月寶鑑》即是大家熟悉的《紅樓夢》,榮國府與寧國府的興亡盛衰,大 觀園中小兒女們的悲歡離合,都在這部小說中一一呈現,榮華富貴轉眼成空,實為汲汲於功名利祿者的龜鑑。 至於《品花寶鑑》,敘述名伶名士的風流韻事,忠實地反映出封建社會末期的弊端,對於過慣奢靡浮華生活的人來說,則是殷鑑不遠啊! 電影《變臉》裡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當匪徒與警察的臉皮互換之後,匪徒對警察說:「你說的對,我很壞,應該受到懲罰。不過,請你記住,每當你照鏡子的時候,看到的都是我的臉——殺你兒子的兇手的臉。」 的確,當你不得已或刻意地用假面皮面對這個世界時,鏡中所呈現的一定是你不喜歡甚至嫌惡的臉孔,自己都會感到陌生。 「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下次攬鏡自照時,別忘了摘下面具,讓清澈的明鏡反照內心,千萬不要迷醉於表象啊!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3__生活品味家—李漁的《閒情偶寄》|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3__生活品味家—李漁的《閒情偶寄》|沈惠如
    國外電視臺有一個節目叫《瑪莎的生活情趣》,教導家庭主婦如何佈置家庭,包括廚藝、花藝、裝飾等,均是運用簡單的材料DIY,以現代人愈來愈重視休閒生活的情況看來,這個節目受到歡迎是可想而知的。 中國古代也有一位生活藝術家,即是清初的李漁。李漁出生在富貴人家,生活十分優裕,除了功名失意外,倒也寧靜安適。明末山河變色時,他也曾攜家帶眷,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好在因結識許多貴族名流,生活不虞匱乏。 戰亂之後,他以文筆優美、才思敏捷而賣文維生,在「芥子園」經營出版事業,晚年隱居於西子湖畔的「層園」,日日倘佯山水,悠閒適意。他是一個無論在人生和文學上都追求藝術化和趣味化的人,所以不管窗牖、床榻、器具、飲食等,都能別出心裁地加以處理和設計。 l 實用舒適的房屋設計 「入我室,即知此室我室」,這是李漁房舍佈置的標準,希望能建立自己的風格,但是他也不主張太過標新立異,或者崇尚華靡,他認為居室「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當然,這是抽象的原則,具體而言,則是房屋要面向南,有迂迴的長廊、按照地形建造高高低低的樓閣、屋簷不可過深或過淺、天花板改作壁櫥等;屋簷若太短,常招致風雨,若太深,室內又過於陰暗;天花板通常被人棄置,反而成了老鼠窩,改作壁櫥再加以雕繪,既實用又美觀,可見李漁擅長因地制宜,節省空間的房屋設計。 其次,對於窗櫺的格式,李漁提出兩個重點,及堅固牢靠、疏簡自然,他在《閒情偶寄》一書中畫了許多窗格的圖樣,並詳加說明製作的道理,其中最有創意的是「借景之法」,即利用屋外的遠山近樹,取最適合的角度開窗子,甚至在窗欄上稍加裝飾,點染窗外的景物,只要花點兒心思,就能「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機飛舞」,使得家中處處可見天然的花卉、蟲鳥、疏梅、山水等圖畫,這和現今房屋廣告標榜依山傍水、視野遼闊異曲同工,卻又更具巧思,畢竟優美的景緻,是修身養性的最佳環境。 l 疊石成山置身大自然 在庭院中疊石成山,最彌補人不能長久住在大自然的山林中,因此用石頭堆砌成大山、小山、石壁、石洞等形狀,畫餅充飢、聊勝於無。 然而,纍石疊山也是大有學問的,例如疊成大山要以氣魄取勝,並且要 用土、石混用,既可抹去纍石的痕跡,還可以在石上種樹,使之像真山一樣。而小山要符合透、漏、瘦三字,透是石紋相同,像是山上有通路;漏是四面有縫隙,顯得有稜有角;瘦是挺直的石壁,壁後須有亭子或房屋,造成窮崖絕壑的效果。 另外,可設計山洞,並貯水使之滴漏,如此就彷彿置身深山幽谷中了,這就是「變城市為山林,招飛來峰(按:為西湖旁有名的山峰)使居平地」的妙招。他還顧到若是貧窮之家沒有那麼多石頭或空地,則可用小石做成椅榻、欄杆、几案或搗衣之砧,不僅可以玩賞,且兼有器具的功用,真是一舉兩得。 從李漁對房舍的見解,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美化環境之外,處處以實用為考量,誠可謂心思細密、涵養豐富。 l 器物擺設貴在靈活變化 李漁對於家庭日用品,也有變俗為雅、點鐵成金的功夫。他認為桌子務必要設抽屜,椅子冬夏各有不同、床帳宜繡花、家中必置古董、茶具以錫製最好、酒器則亦磁杯較為雅素、要常剪燈芯保持明亮等,表現了他追求完美的本質。然而他對這些器具古玩最重要的見解並不在於它們的形式,而是在於它們的擺設位置。 他提出兩點器物的擺設原則,即「忌排偶」與「貴活變」,如果排列過份整齊,則顯得做作死板,所以像八字形、四方形、梅花體都應該避免,而是依照器物的形體與擺設地點做靈活的變化,並且隨時更動,使無情之物變為有情,而欣賞者也會有活潑的機趣。 器物的擺設與處事能力也很有關係。他說方圓曲直,整齊參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時制宜之法,能在這方面施展才略,物物皆不苟設、事事具有深情,就可以和他談論廟堂經濟。治家如治國,從一個人家中的佈置就能窺探出一個人的才能。 l 筍和螃蟹為人間美味 吃,是中國人最講求的,重視情趣的李漁亦不能免俗,即使他對飲食採取「接 近自然」的態度,也無法不對食物的種類及吃法考究一番。 《閒情偶寄》飲饌部,分蔬食、穀食、肉食三類,其中李漁認為蔬菜最重要,他有一段很有趣的比喻,他說吃了各種蔬菜,肚子裡就好像一個菜園。怎能讓牛羊來踐踏呢?這與我們現今提倡「素食」或「健康食物」的訴求不謀而合。 在所有蔬菜中,李漁最喜歡吃筍,素吃時用白水煮,葷吃則用肥肉燉,只要不放香油減損鮮味,就是至高無上的美食。而烹煮青菜,必須掌握八字訣,即「摘之務鮮,洗之務淨」,他特別強調清洗蔬菜,這也是我們平日料理餐飲最注重的,只是當時怕的是水肥,如今懼的是農藥罷了。至於作料方面,李漁絕口不吃「穢人齒頰及腸胃」的蒜,但對於少許的蔥、韭菜、辣椒則不忌諱。 對於肉食,李漁認為多吃不如少吃,唯獨一物令他情有獨鍾,那就是螃蟹。每年在未到螃蟹出產的季節前,他便把買蟹的錢儲存好,家人都笑他以蟹為命,並稱這筆錢為買命錢。他有專門貯藏蟹的「蟹甕」、專門處理蟹的婢女「蟹奴」,並稱九月十日為「蟹秋」,而吃蟹時一定要自己邊剝邊吃才有味道,若是別人剝給他吃,則「味同嚼蠟」,他真可算是一個「蟹癡」啊! 李漁曾敘述一段當時人吃鵝肉的方法:將生的肥鵝放進沸油鍋,鵝足一觸到油即痛得躍出,於是任他們在池水中跳,再捉回來,又按照同樣的手續連做四次,如此製出來的鵝掌既厚實、亦味美。 看到這麼慘忍的烹調方式,即使在甘美的味道,也難以入口啊!現在有人吃魚,不也以布包魚頭直接將魚身下鍋炸,待魚上桌時頭還會動呢! 以此標榜新鮮美味的方式,李漁並不以為然,所以他說:地獄正是為這些老饕而設的。 l 花姿草韻顯露世態人情 文人多半情感細膩,對於四時更迭、草木榮枯,感觸特別敏銳。饒富情趣的 李漁,數十年來種樹賞花,對於植物如數家珍,不僅用生動優美的筆法描述花姿草情,並引發對世態人情的感悟。如形容芙蕖為「有風季作飄颻之態,無風亦呈嬝娜之姿」,形容雞冠花為「氤氳其象,而靉靆其文,就上觀之,儼然慶雲一朵」。 花開花謝本是極其自然之事,李漁卻能因此獲知養生處世之方,像木本植物之所以比藤本、草本持久,就是因為根比較深,如果人能像木本植物一樣,就能「見雨露不喜,睹霜雪不驚」。崇實務本,確是人生中極重要的事,若是根基不深,如何承受大風大浪? 但是太重視園藝的結果,一些奇花異草的生長及栽種方式,即使是不可思議,李漁仍深信不疑,例如杏樹如果不結果實,把處女常穿的裙子繫在樹上,就能結子纍纍,所以李漁稱之「風流樹」。又把秋海棠原本是無花的,因女子思念意中人,淚水灑在地上,生出此花,所有又叫「斷腸花」。另外,若用男女共浴之水,澆到合歡樹的根,所以長出來的花會更加艷麗。這些雖然有趣,但太過離奇,也只能姑妄聽之。 l 「笠翁本草」注重心理治療 「人生七十古來稀」,活了七十歲的李漁,對於養生之道自然頗有心得。他 在《閒情偶寄》頤養部中說明了行樂的方法及止憂、節慾、卻病、療病的道理。他認為貴人行樂之法是知足,富人行樂之法則是推己及人,而貧賤者的行樂之法則是想著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便能減輕心境上之苦。 至於春天,要攬勝節慾;夏天要時刻偷閒、避免勞神;秋天宜登眺山水;冬天因不適合外出,則可注重心靈的培養。晚上睡覺,以九點 (戌)到早上七點 (卯)最好,夏天則午睡比夜睡更樂。另外聽琴觀棋、看花聽鳥、蓄養禽魚、澆灌竹木,都是培養樂趣的最佳法門。 對於治療疾病,除了注意防患未然外,一旦得病,靜養比吃藥還有效。李漁對於服藥並不很贊成,他認為有七件事可以當藥石來治病,一是本性酷好之物,即平日最愛吃的東西。二是其人急需之物,如財富之於窮人。三是一心鍾愛之人,如嬌妻美妾、至親密友。四是一生未見之物,例如就讀書人而言,一部傳奇野史,無異於避邪咒語,可以驅走病魔,使人不藥而癒。五是平時契慕之人,原本從未謀面,突然來見,就會霍然而起,忘掉疾病的事。六是素常樂為之事,像詩酒樂棋等事。不要禁止病人去做,因為這些可使病人暫且忘記疾病的痛苦,對調養身體有幫助。七是生平痛惡之物與切齒之人,忽然除去,則大快人心,災病易除。 這七項,李漁自稱「笠翁本草」(按:笠翁為李漁之號)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他無異是一個心理治療專家,就醫療方面來說,則李漁的想法亦十分先進。 除了《閒情偶寄》的敘述外,李漁平日還寫作戲曲小說,都很風行,並且親自教家中歌姬唱戲,不僅對他的戲劇理論頗有助益,且將自己的戲作當場實驗,對編劇技巧大有幫助。這些歌姬組成的家庭戲班,還常到別處觀摩演出,無形中提昇了戲曲表演藝術。可見李漁的生活多采多姿。 李漁曾自豪地說:「當是耳目,為我一新,使數十年來無一湖上笠翁,不知為世人減幾許談鋒,增多少瞌睡。」的確,李漁不愧為一生活藝術家,而且並非注重華靡奢豪,一切以舒適實用為主。今日人人豐衣足食,若要提昇生活水準,李漁的見解,未嘗不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2__忠肝義膽伶工淚——高漸離、安金藏、雷海青與蘇崑生|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2__忠肝義膽伶工淚——高漸離、安金藏、雷海青與蘇崑生|沈惠如
    優伶樂工往往是帝王貴族們的最愛,雖然是表演歌舞以娛樂君主的奴隸,但技藝超群者也得以養尊處優,具有崇高的地位,一旦遇到主人有難,他們自然會義不容辭地挺身而出,有時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儘管他們不像忠臣烈士般爲人所歌頌,然而博得青史名標,亦足以流芳百世。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轟轟烈烈的事蹟吧! ◇馬糞熏目高漸離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高漸離在易水邊爲荆軻奏出此一慷慨悲涼的樂聲時,竟也爲自己日後的遭遇埋下伏筆! 荆軻與高漸離原是肝膽相照的好朋友,嗜酒的荆軻落拓失意時,擅長擊筑的高漸離便和他在市街中飲酒奏樂以排遣愁緒,荆軻相和而歌,酒酣之際二人甚至相擁而泣、旁若無人。 後來,喜好讀書擊劍的荆軻終於被燕太子丹網羅,賦予刺殺秦始皇的艱鉅任務。易水送別,成了絕響,當荆軻失敗被殺的消息傳來,高漸離只好隱姓埋名,替人家做傭工,擊筑的技藝也暫時擱置下來。然而,他卻一心一意惦記著好友未完成的遺志,等待時機爲荆軻報仇,不僅報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並且要爲六國人民洗雪亡國的恥辱。 有一天,他的主人在家中請客,有一個會擊筑的客人在堂上表演,改名宋意的高漸離徘徊堂前不忍離去,並且不時地說出哪裡擊得好,哪裡擊得不好,其他的僕人便跑去告訴主人宋意懂得擊筑,主人命他當堂表演,在場的客人紛紛叫好,高漸離不想長久處在微賤的地位,於是退出換上像樣的服裝,取出匣中心愛的筑再度去前廳演奏,雍容的氣度、高超的技巧,使得滿座的賓客都站起來向他敬酒,而且被他的筑聲深深地感動著。 後來,這個消息傳到秦始皇的耳中,秦始皇便召他進宮演奏,這時有人認出他就是荆軻的朋友高漸離,秦始皇雖然想殺他,卻又愛惜他擊筑的才華,因而用馬糞燻瞎他的眼睛,然後把他留置身邊,令他擊筑以供取樂。 受此屈辱的高漸離,並未因此心灰意冷,反而暫且按兵不動,讓秦始皇鬆懈對他的警戒。他趁著每次替秦王擊筑時,暗中估量和秦始皇之間的方位、距離,等到秦始皇對他完全放心,並鎮日沉醉在他的音樂中時,他已準備好了鉛塊,放置在筑中,趁著一次最接近秦始皇的時候,舉起裝了鉛的筑奮力一擲,不幸因爲失明而失去了準頭,竟然功虧一簣,秦王左右的侍衛隨即將他砍死於刀下。高漸離爲荆軻及六國人民報仇的志向終究沒有實現,只留下幽幽的樂聲迴盪在風中。 ◇剖腹挖心安金藏 唐代的女皇武則天,是個凶狠殘暴的女人,當她獨攬大權時,凡是不聽使喚的人,一律誅除,就連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例外。在她的四個兒子中,長子、次子因不願受她控制先後被賜死,三子曾被立爲中宗,後又被廢爲廬陵王,唯有幼子被立爲睿宗,並沒有性命之憂,但是謙恭孝友的睿宗卻始終是武則天的傀儡,武則天把他幽禁在別殿,自己垂簾聽政,雖曾迫於形勢,揚言歸政睿宗,不過睿宗索性辭謝,稱了母后的心意。 在武則天統治天下的二十一年當中,不僅改了國號,還想把李氏天下改成武氏天下,武三思等人對睿宗的存在頗爲忌諱,處心積慮地告發睿宗,說他圖謀不軌,漸漸地,武則天對自己的么兒也失去了信任。 有一次,少府監裴匪躬和内侍范雲仙一同進謁睿宗,便有人向武則天告密,說他們陰謀造反,武則天不問青紅皂白,將此二人腰斬了,並且禁止公卿以下的人和睿宗見面,只留下一些歌伎樂工們服侍左右。 然而武則天的黨羽仍不罷休,依舊誣告睿宗和樂工們策動反抗,氣憤的武則天便令來俊臣嚴加審問,侍奉睿宗的樂工們,因受不了來俊臣的嚴刑逼供,紛紛屈打成招,唯獨一個名叫安金藏的樂工,任由棍棒毒打,均不肯認罪,他並且勇敢地大聲呼叫:「如果你們不相信我,我願意剖心挖腹,證明皇嗣絕沒有謀反的意思。」說完後立刻提起佩刀,往自己的腹中刺去,一時間只見五臟六腑,进出安金藏肚外,他也因血流滿地而昏死過去。 當消息傳到武則天耳裡時,鐵石心腸的武則天也爲之動容,趕緊命人把安金藏抬至太醫署,御醫們將他的五臟放回肚内,用皮線縫合,並縛上藥粉,經過一天一夜的照顧,安金藏總算甦醒過來,武則天親自去探望他,且嘆了一口氣說:「難得我兒子有你這麼一個忠心耿耿的人。」於是命來俊臣不必再追究,終於免除了睿宗的災難。 安金藏是個忠孝雙全的人,當他母親過世時,他晝夜不停地親自爲母親建造石墓及石塔,並在墓旁建造小屋陪伴母親,所以睿宗復位後擢升他爲右武衛中郎將,玄宗即位後還追封他爲右驍衛將軍、代國公,命史官編撰他的事蹟,立碑紀念他。 代宗大曆年間,再追贈他兵部尚書,諡號「忠」,子孫也都受到他的庇蔭。只因爲驚天動地的護主之舉,一介樂工得以享有三朝的封贈,光耀門楣,這等榮譽,千古以來還找不出第二個呢! ◇五馬分屍雷海青 唐玄宗在位時,是伶人樂工最風光的時候,因爲唐玄宗本身的音樂造詣很高,常常自己作曲,交付樂工及貴妃表演,因此培養出許多有名的樂師,如賀懷智、黃幡綽、馬仙期、李龜年、雷海青等。不幸「漁陽聲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當安祿山、史思明攻陷京城時,唐玄宗倉皇西顧,留下文武朝臣、宮嬪樂工四散奔逃,然而安祿山並不放過他們,十天之內就捕獲了數百名梨園子弟,並且將他們聚集起來。 安祿山在凝碧池邊大宴「群臣」,把搶來的珍寶排列左右,令樂工們奏樂助興,當安祿山正陶醉於美人醇酒時,梨園舊人觸景傷情,紛紛唏噓嘆息,相對哭泣,逆賊們見狀,拔出刀劍脅迫,卻仍然無法禁止伶人們的悲傷。這時,一位名叫雷海青的樂工悲憤至極,把手裡的琵琶擲向安祿山,面向西方慟哭,安祿山一氣之下,命人將雷海青縛於戲馬殿前,並支解示眾! 長安淪陷時,許多官吏都貪生怕死,投降逆賊,而身分低微的雷海青奮不顧身,甘心殉國,豈不教平日滿口忠孝節義的衣冠之徒汗顏! 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傳奇,曾特別將此一史實鋪寫成〈罵賊〉一齣,突顯了雷海青的忠義形象,他唱道:「雖則俺樂工卑濫,硜硜(音坑)愚暗,也不曾讀書獻策、登科及第,向鵷班(音淵,形容朝官行列整齊有序)高站。只這血性中、胸脯內倒有些忠肝義膽。 今日箇睹了喪亡,遭了危難,值了變慘,不由人痛切齒,聲吞恨銜。」對於內心的感慨作了一番剖白。 而在宴會中面對安祿山更是罵道:「怪伊忒負恩,獸心假人面,怒髮上衝冠,我雖是伶工微賤也,不似他朝臣靦腆。安祿山,你竊神器上逆皇天,少不得頃刻間屍橫血濺,我擲琵琶將賊臣碎首報開元。」義正詞嚴、氣節凜然,令人震撼不已。 蘇崑生(1600—1679) 河南固始人。晚明時流寓金陵(今南京)。原名周如松,明末著名歌唱家,人稱「南曲天下第一」。以善歌出入公卿府邸和青樓妓院,曾為名妓李香君拍《玉茗堂四夢》等曲。左良玉守武昌,崑生亦以歌投其幕下。 南明小朝廷覆滅,左病死九江,他憤而削髮入九華山為僧。清順治七年(1650),隨皖南名士汪如謙去杭州。順治十二年,汪如謙故世,入吳中以歌求食。康熙二年(1663),受太倉王時敏之聘,為其家班授曲。康熙六年,又由吳偉業介紹,到如皋為冒襄家班教曲。蘇崑生在水繪園未逗留多久,即往返於金陵、吳中之間,康熙十八年夏病死於無錫惠山僧舍,享年79歲。蘇崑生度曲有出神入化之妙,系魏良輔嫡派。王時敏曾曰:「魏良輔遺響當在蘇生。」吳偉業亦稱其歌唱為「陰陽抗墜,分刊比度,如崑刀之切玉,叩之粟然,非時世所為工也。」陳維崧亦譽之為「南曲當今第一」。蘇崑生與復社侯方域等交往甚密,因此也被孔尚任寫進了《桃花扇》中,最後一齣〈餘韻〉的《哀江南》套曲,就是出自蘇崑生之口。 清代吳綺、陳維崧等均有詩曲讚譽他。 【賀新郎】〈贈蘇崑生〉 陳維崧〔清代〕 蘇,固始人,南曲為當今第一。曾與説書叟柳敬亭同客左寧南幕下,梅村先生為賦《楚兩生行》 吳苑春如繡。笑野老、花顛酒惱,百無不有。淪落半生知己少,除卻吹簫屠狗。算此外、誰歟吾友。忽聽一聲《河滿子》,也非關、淚濕青衫透。是鵑血,凝羅袖。 武昌萬疊戈船吼。記當日、征帆一片,亂遮樊口。隱隱柁樓歌吹響,月下六軍搔首。正烏鵲、南飛時候。今日華清風景換,剩淒涼、鶴髮開元叟。我亦是,中年後。 這是一首寄贈詞。詞作上片寫蘇崑生的淪落及節概,凜凜動人語意極為沉痛;下片寫左良玉軍容之盛,氣勢雄壯,寫蘇崑生淒涼晚景,悽惻生悲。詞采用倒敍手法,表達對蘇崑生的深切關注和同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淒涼懷抱。 首句「吳苑春如繡」,點明時令和地點,接寫「笑野老、花顛酒惱,百無不有」,句首用一「笑」字,表明作者不以為然、冷眼旁觀的態度。先以「野老」作陪襯,下面寫蘇崑生:「淪落半生知己少,除卻吹簫屠狗。算此外、誰歟吾友?」正面直敍蘇崑生半生淪落失意,在那些「花顛、酒惱」人中,他找不到知己,只與吹簫者屠狗者等市井輩為友。伍子胥與高漸離,皆身處下層,隱於市井是有節概的豪俠之士;且二人一吹簫、一擊筑,都精於樂器,由此見出蘇崑生不同於尋常藝人。這裏不僅讚揚蘇崑生,也暗示左良玉一死,蘇崑生失去知己。「忽聽一聲《河滿子》。也非關、淚濕青衫透。是鵑血,凝羅袖」。這三句寫作者聽了蘇崑生悲壯的歌聲,感動得淚流滿面。這裏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悲,更有故國黍離之悲。將無限的亡國之痛,深藴其中。 詞作下片從回憶當年左良玉軍容盛況,轉到蘇崑生當前的淒涼暮年。開首三句:「武昌萬疊戈船吼。記當日、征帆一片,亂遮樊口」,描繪當年左良玉正要發兵東下,討伐奸黨馬士英時的軍容盛況。這也是側寫蘇崑生,當時他正在左良玉幕中,獲得知己之時。然而「隱隱柁樓歌吹響,月下六軍騷首。正烏鵲南飛時候」,「月下」句,隱喻左良玉之死,「正烏鵲」句喻蘇崑生淪落無依。接著是:「今日華清風景換,剩淒涼、鶴髮開元叟。」前句暗喻改朝換代,即明亡,後句以唐代著名樂師李龜年比蘇崑生,用「開元」表明他為前朝舊人。「風景換」,喻江山易主。最後「我亦是,中年後。」這是安慰蘇崑生,也是寫自己的淪落之悲與故國之思。 以往,我們對於身處亂世的樂師,腦海中浮現出窮困潦倒、流落街頭賣藝的淒涼景象,頗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慨嘆!而今看到這些忠心耿耿、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藝人,則有「忠魂昭日月,羞殺遺老泣斜陽」的無比沈痛!相信這忠義的典範,將永遠流傳在世間。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1__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英雄人物的明哲保身|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1__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英雄人物的明哲保身|沈惠如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在風雲詭譎的春秋史上,吳越兩國的冤冤相報最惹人矚目,不過,穿插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生聚教訓以及夫差惑於美色、不納忠言的消長態勢中,則是范蠡的功成身退最具震撼力。 勾踐復國後,范蠡棄官從商,並告知文種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結果文種惹來殺身之禍,范蠡卻跳脫枷鎖、超然物外,保全了性命與名聲。由此可知,范蠡善於察顏觀色,又聰慧過人,爲他創造了成功的人生。 後世戲曲,以范蠡爲主角的有五齣之多,現存的則有明梁辰魚的《浣紗記》傳奇、汪道昆的《陶朱公五湖泛舟》雜劇以及清徐石麒的《浮西施》雜劇。當然,在倜儻不俗的男主角身旁,必有一柔媚貞潔的女主角,那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西施。 西施的出現,根據稗官野史,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因《國語·越語》中有「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的語句而將西施編入吳越戰爭中,袁康的《越絕書》則說「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陸廣徵 《吳地記》進而使他們戀愛生子,到了《浣紗記》,西施在未入吳前就是范蠡的未婚妻子了。 在《浣紗記》中,范蠡遊春邂逅了西施,與她訂下姻盟,西施苦等三年,卻換來范蠡懇求她以美色誘惑吳王,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所以在第二十三齣〈迎施〉中,她唱道 :「三年曾結盟,百歲圖歡慶,記得溪邊兩下親折證,聞君滯此身,在吳庭,害得心兒徹夜疼,溪紗一縷曾相訂,何事兒郎忒短情,我真薄命,天涯海角未曾經,那時節異國飄零,音信無憑,落在深深井。」【金絡索】詞中頗有埋怨之意。 不過范蠡也不好受,他忍痛爲國捨棄愛妻,這又需要多麼大的決心,因此他勸道 :「真嬌艷,果娉婷,一段風流畫不成,美人,念千年家國如懸磬,全賴伊平定,若還枯樹得重新,合國拜芳卿。」【東甌令】只有曉以大義,化個人情愛爲家國大愛。 好在後來越國復興,二人終得團圓,范蠡毅然拋下功名,帶著西施泛舟五湖,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所以在《陶朱公五湖泛舟》雜劇中,范蠡唱道:「想當初年少呵,待唾手定神州,須臾談笑取封侯,人情翻覆幾時休,那期間可自由,因此上把雄心都付與大刀頭。」【收江南】而西施更是歡喜終身有靠,幻想夫唱婦隨的美好:「芙蓉出水依然秀,柳色青青在手,眉黛勞君,雅似吳山雲岫。」【江兒水】單純的政治事件,經由劇作家的點染,似乎更有可觀性了。 ◇放我修行拂袖還 在楚漢爭霸中,運籌帷幄,使劉邦一統天下的大功臣即是張良。張良的祖父和父親做了韓國五代國君的宰相,於是當秦滅六國後,張良傾出全部家產,募到一位大力士,又替他訂做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以行刺秦始皇,這一刺雖然沒有成功,卻使得秦朝天下從此不得安寧。 大家都知道張良在下邳圮(音匹)橋上爲一老翁穿鞋子,因而得到「太公兵法」的故事,謙沖爲懷的他在獲得異人相助後,成爲濟弱扶傾的俠客,待群雄並起,欲推翻秦朝時他投效了劉邦。他看準了劉邦的聰明、有大志,也不時在劉邦身邊監督,出主意,例如劉邦進入秦朝宮殿後,被那如山的珍寶、美女迷了心智,若非張良勸阻,險些步上秦始皇後塵 ; 又項羽、劉邦鬥智,張良教劉邦將通往封地的棧道燒掉,表明不回關中,以安定項王的心,凡此種種,均顯出張良的深謀遠慮。 劉邦即位後,大封功臣,張良雖然沒有戰功,他仍願給張良三萬戶的封邑,然而張良僅選擇留這個地方,不願居太多的功勞,因此被封爲留侯。 天下平定後,留侯因天生多病,閉門靜修,學習道家的導引吐納之術,頗有不問世事的心態,不過,當許多事情無法解決時,大家還是想到張良,最有名的就是高祖欲更換太子一事,張良建議延請商山四皓輔佐太子,果然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有著這樣一言九鼎、舉足輕重的身分,並沒有使張良停留在最尊貴的權位上,反而極欲拋開俗事,他曾說 :「今以三寸舌爲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赤松子是神農時的雨師,張良要向他學道,棄絕紅塵,早已把名利置之度外,對於一個位高權重的開國元勳來說,確實是很難得啊! 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當年曾立下了汗馬功勞,結果都不得善終,難怪張良要向高祖大聲疾呼 :「放我修行拂袖還,朝遊峰頂臥蒼田,渴飲葡萄香醪酒,飢餐松柏壯陽丹。柔時觀山遊野景,悶來瀟灑抱琴彈,若問小臣師何處?身心只在自雲山。」綜觀張良的一生,從行刺秦始皇、黃石公授兵書至助漢高祖登基,可說是富有相當大的傳奇性,而跟隨赤松子遊,無論是純粹慕道,亦或是看破世情,均爲他在複雜多變的政途尋得了明哲保身之道 ; 這大概就是他智慧過人之處吧! ◇人間千古事 松下一盤棋 一提起陳摶,大家一定會想到那位能一睡百日不起的睡仙,他生於唐末,據說五代時,每次聽說某一朝革命,都要皺眉幾天,及至聽說宋太祖登基,才說 :「天下從此定矣。」看來他似乎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是的,在正史中,他的確有先知的能力。《宋史•隱逸傳》敘述陳摶家中牆壁上掛了一個大水瓢,有個道士賈休復很喜歡,卻從未開口,陳摶知道他的心意,便命侍者取下來送給他,賈休復大驚,直呼陳摶是仙人。 又有一次,一位叫郭沆的人,夜晚借宿雲台觀,半夜陳摶起來叫他回家,說他家中有急事,郭沆正猶豫不決時,陳摶忽然又說不用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家,才知道母親半夜裡突如其來一陣心痛,幾乎死去,不久就好了,陳摶可真是料事如神啊! 陳摶,字圖南,四、五歲時,在渦水邊嬉戲,遇到一位青衣老媼哺乳,從此以後變得十分聰明,長大後,讀經史百家之言,過目成誦,並以詩聞名,後唐長興年間,考進士落第,從此不再求取利祿,而以徜徉山水爲樂。他先是隱居在武當山九室巖,服氣避榖二十餘年,每天只飲酒數杯,後來移居華山雲台觀。 後周世宗喜好道家煉丹之術,曾將他請至宮中詢問,結果陳摶說 :「陛下爲四海之主,當以政治爲念,奈何留意黃白之事乎?」世宗感動之餘,賜他諫議大夫之職,他辭而不受。 後來宋太祖也向他請教玄默修養之道,他也說:「正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於此。」 於是太祖更加器重他,賜號「希夷先生」。可見陳摶並非以神人的姿態出現在歷史中,他仍是一位秉心純正的社稷之臣。 不過馬致遠在《西華山陳摶高臥》雜劇中的描述略有不同,此劇敘述太華山隱士陳摶在汴梁竹橋邊卜卦,遇到趙玄朗和鄭恩二人,陳摶看出趙是未來的天子,後來趙果然登基爲宋太祖,於是命黨繼恩迎陳摶入京,初時陳摶不願去,礙於大恩難拒,仍然隨繼恩前往。太祖想授他官爵,他不接受,只得先賜他道號「希夷先生」,並賜鶴氅金冠玉圭。 後來,太祖命鄭恩領御酒十瓶、御膳一席及美女十人前往陳摶住處勸誘,沒想到陳摶只是呼呼大睡,絲毫不爲所動,太祖便在宮中蓋一道觀,讓他做主持,並封爲一品真人。 這齣戲,充滿了陳摶不願爲官的自白,他生性愛好自然,一般人眼中荒涼的山野,對他來說卻是人間仙境,他在第三折中唱道 :「俺那裡草舍花欄藥畦、石洞松窗竹凡,您這裡玉殿朱樓未為貴,您那人間千古事,俺只松下一盤棋,把富貴做浮雲可比。」【倘秀才】而他寧可睡過人世間的一切紛擾 :「貧道啊,愛穿的部落衣,愛吃的藜藿食,睡時節幕天席地,黑嘍嘍鼻息如雷,二三年喚不起。若在那省部裡,敢每日書不著卯曆。有句話對聖主先題,貧道呵,貪閒身外全無事,除睡人間總不知,空教人貼眼舒眉。」【滾繡毬】短暫的人生,何須去計較得失,官位利祿,自然也不放在眼裡了:「難蟲得失何須計,鵬鷃逍遙各自知,看蟻陣蜂衙,龍爭虎鬥,燕去鴻來,兔走烏飛,浮生似爭穴聚蟻,光陰似過隙白駒,世人似舞甕醯(音溪,醯雞,酒甕中生的酒蟲。後以甕裡醯雞指見聞狹隘、眼光淺薄的人。)雞,便博得一階半職,何是算,不堪題。」【二煞】 正如陳摶在周世宗宣召時寫的詩句:「紫陌縱榮怎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陳摶,就是這麼一個瀟灑的人啊! ◇見機而作是君子 在我國歷史中,「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的不乏其人,像漢丞相陳平,「飲醇酒,戲婦人」,避過了漢高祖、呂后多疑的耳目,終能富貴一生。 而唐代的郭子儀亦是如此,史書中稱他「其宅在親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水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羡溢,不可勝紀。代宗不名,呼爲大臣,天下以其身存亡爲安危者殆二十年。」 , 這樣一位半生戎馬的高官,僅管晚年奢蕩佚樂,仍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忘,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且八子七婿均顯貴於朝,然而這都需靠許多智巧和些許機運。 易經上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子思曰:「君子知微。」像范蠡、張良、陳摶能「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算是領略到了箇中道理・「英雄回首即神仙」,看來英雄與神仙,原來只是一線之隔啊!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0__假鳳虛凰,倒轉乾坤──忽男忽女的舞台趣味|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0__假鳳虛凰,倒轉乾坤──忽男忽女的舞台趣味|沈惠如
    當年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演出時的空前盛況,至今仍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以一個地方聲腔而言,搬上銀幕能獲得如此熱烈的迴響,無寧是個異數!但更重要的是:女扮男裝的故事所引發的戲劇衝擊,實爲古裝劇中極佳的素材。 像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女狀元黃崇嘏、孟麗君等,她們忽男忽女地活躍於舞台上,往往令觀眾沈浸在因性別交錯所產生的矛盾與趣味之中。 然而,曲折離奇的情節背後,竟是受制於時代環境的辛酸與無奈——若非重男輕女的觀念,祝英台不必易釵爲弁導致一場生死戀,而孟麗君也不會因隱瞞身份犯下欺君之罪了,不過,我們仍驚訝地發現,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男扮女裝的情事也常常在戲曲中出現,不是執意嘲弄,亦非純粹逗趣,而是含有深刻意義的巧妙佈局,十分難得。 明代曲學大家王驥德、出身戲劇世家的沈自徵以及清代短劇名家楊潮觀,都有男扮女裝的戲曲作品,透過他們的生花妙筆,一幕幕奇巧跌宕的畫面便浮現在我們眼前。 ◇ 陳子高唇紅齒白立為皇后 王願德,是明代數一數二的戲曲理論家,他的戲曲作品不多,卻有一本風格奇特的《男王后》流傳下來。 《男王后》敘述十六歲的陳子高,隨父親賣草鞋過活。南朝梁末侯景亂後,子高被臨川王陳蒨的手下誤爲奸細,將他捉拿,臨川王見他「身雖男子,貌似婦人,唇紅齒白,目秀眉清」,非常喜愛,於是令他女裝打扮,權充後宮,進而立爲王后。 臨川王的妹妹玉華公主知道王后是男子後,百般挑逗他,終至苟合。事情經由宮女穠桃向臨川王揭發,臨川王本欲將二人賜死,但念及兄妹之情,乾脆成全他們,子高遂由王后變成了駙馬。 這齣戲的情節乍看之下似乎不可思議,但據其中臨川王的小校說 :「俺大王爺,最愛南風。」所謂「南風」,指的是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賈后的行爲荒淫放恣,常藉故將年幼貌美的男孩帶到宮中共寢歡宴,不過賈后畢竟是位女子,臨川王喜愛「南風」,則表示他有「斷袖之癖」。如此一來,立男子爲后也就不是什麼咄咄怪事了。 王驥德寫此劇的用意,曾由劇中人的口中說出,第四折末臨川王便說,「我看那做戲劇的,也不過是借我和你這件事發揮他些才情,寄寓他些嘲諷,今日座中君子卻認不得真哩!」 然而《男王后》真的只是作者逞才託諷之作嗎?倒也未必。試看第二折,陳子高梳妝打扮,即將被立爲王后時說道 :「看起來世間事也自難料,譬如讀書人,只要一時間造化際遇,論什麼文字高下?如今這六宮姬侍,多少顏色美麗的,倒都不如我了。」一位賣鞋的小孩,想要直上青雲,求取名利富貴,是多麼渺茫?然而卻因外貌投君王所「好」,飛上枝頭做了鳳凰,這不就要靠極佳的機運嗎? 真才實學與運勢的配合,才能造就一個人的成功,這是《男王后》所要傳達的訊息。 因性別僞裝所產生的趣味在《男王后》這齣戲中也充分地展露了出來,第三折玉華公主和陳子高姑嫂二人逛花園,玉華公主爲了試探嫂嫂是否真爲男子,不斷地以牡丹、鴛鴦、孔雀、蝴蝶作暗示,逼迫他「現出原形」,這與 《梁祝》故事中的「十八相送」,祝英台一路藉物喻人透露自己是女兒身異曲同工,甚至「孟麗君」故事也有類似情節,即皇帝懷疑孟麗君女扮男裝,假意邀她遊賞宮苑,並以景物刺探,這大概是此類劇情慣用的手法,也是較具戲劇性的地方。 ◇ 楊升庵搽脂抹粉巧扮紅妝 沈自徵是明代劇壇吳江派領袖沈璟的姪子,由於家學淵源,加上自身才氣橫溢,他也有很出色的戲曲作品,雜劇《漁陽三弄》就是他的代表作。 《漁陽三弄》的劇名取自徐文長《四聲猿》之一〈狂鼓史〉,即禰衡擊鼓罵曹時所奏的樂曲,可想而知亦含有悲憤感慨的意味。 《漁陽三弄》包括三本一折的短劇──〈霸亭秋〉、〈簪花髻〉和〈鞭歌妓〉,其中〈簪花髻〉是敘述翰林學士楊慎因得罪皇帝,被貶到雲南充軍,在雲南,他日日以詩酒爲伍,陪伴他的妓女們勸他「事要多知,酒要少吃」,他卻說「舉世皆醉,只俺楊升庵不醉也」,這大概是他要藉酒告訴世人的吧!有一天,他喝完了酒,要去遊春,便向妓女翠柳借了一些女子的衣服、裝飾穿戴在身上,頭上挽個雙丫髻、插上紅花,路人都以爲他是「鍾馗嫁女,鬼子娶妻」,紛紛罵他瘋子,他也不以爲意,直到接到夫人的書信,才發出了有家歸不得的慨嘆! 楊慎在滇南著女裝遊行街市的事蹟,常令許多文人有感而發,不免讓人懷疑沈自徵是否有相同的牢騷?事實上,沈自徵雖曾經歷科場失意,但性格豪邁的他並不是那麼戀棧功名,甚至某國子祭酒推薦他爲賢良方正時,他還說 :「吾肆志已久,豈能帶腰冠首,受墨吏束縛耶?」 然而,楊慎有一個特色倒是很吸引沈自徵,即是遊戲人間的狂放。沈自徵對於自己的縱橫之才頗感自負,揮霍千金亦毫不吝惜,所以他很同情楊慎以如此的才學而有如此的遭遇,寫起〈簪花髻〉來也就格外酣暢肆意。 自古以來,文人放浪形骸、抒憤逞志的方式不外詩酒自遣、揮麈談玄、狂笑歌哭、裝瘋賣傻等,像楊慎這樣搽脂抹粉、巧扮紅妝的驚世駭俗之舉,實在少見,這正合了沈自徵的胃口。 試看劇中唱詞 :「聒是非聖賢酒洗,搬興廢日月糟蝕,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醉了便宜。」【滾繡毬】「浩襟懷,江山秀氣,古昔悲愁,都憤懣成堆。」(三煞)尤其是最後一曲【煞尾】,多情的升庵要感嘆春歸,一支曲子竟然長達二百二十個字,並且用了三十六個「春」字,看來沈自徵敏捷的才思均在此劇中發揮無遺。難怪祁彪佳〈遠山堂劇品〉稱讚〈簪花髻〉「曲白指東扯西,點點是英雄之淚,曲至此,妙入神矣。」男扮女裝的表演方式,配合精采的唱詞,確實能引人入勝! ◇ 張子房貌似婦人喬裝出關 楊潮觀是清乾隆年間傑出的戲劇作家,著有《吟風閣雜劇》三十二種。 清代是文人劇發展臻於成熟的時代,其特色即是取材廣泛、文詞華麗、構想新穎,《吟風閣雜劇》就具備了這樣的性質。更出色的是,它沒有文人刻意的吟風弄月及無謂的牢騷感慨,而是對古代人事物做深入的關懷與描繪,因此無論思想及旨趣都清新雋永、超然脫俗。 《吟風閣雜劇》中的〈黃石婆〉一劇,亦屬於男扮女裝的詼諧劇。 黃石婆,即黃石公的老婆,當年張良在圯橋獲得黃石公贈予的兵書,悉心研讀之下,已是滿腹謀略,可是因張良曾僱用大力士狙擊秦始皇,以致東躲西藏,黃石婆爲救他逃出難關,便叫他打扮成女道童,假裝和師父奉命入海求仙,結果這一招瞞過了守關的士兵,張良終於逃離虎口。 這齣戲雖是作者編造出來的,但構想全來自史實,如博浪一椎行刺未遂而脫逃、張良遇黃石公等,最關鍵的則是張良長得像婦人女子,所以改扮女裝避禍是很自然的事情。《史記‧留侯世家》太史公曰 :「余以爲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這就是楊潮觀作此劇的依據。 楊潮觀在劇前的小序中說 :「易用剛,黃老用柔,光武言 :『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柔勝剛,弱勝強,柔之時義大矣哉。」可見這齣戲的用意是在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因此最初張良不願扮女裝時,黃石婆勸道 :「你大難臨身,須知通變。從來剛者必折,強者必滅,豈不聞始如處女,後如脫兔,這是執雌守柔,正合著素書上的玄機妙用。」柔順謙卑、以退為進正是道家要旨,張良因而學會了通權達變。 蘇軾在〈留侯論〉裡說 :「此其所以爲子房歟!」的確 !子房之所以能成爲日後動業彪炳的子房,其如婦人女子的相貌給予他不少機運,使得他容易避人耳目,終至循序漸進,完成目標。這就是「柔」的精義啊!看來男扮女裝,非但不必覺得羞赧,反而是大丈夫成功的踏腳石呢! ◇「女扮男裝」與「男扮女裝」 戲曲中無論是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逃避災禍」往往是一個很重要的動機。像孟麗君,因未婚夫皇甫少華被奸人劉奎壁所害,劉奎壁又謀娶麗君,於是由婢女映雪代她出嫁,麗君則改扮男裝,並更名爲酈君玉,最後中了狀元,而花木蘭的代父從軍,也是基於父親年邁無法受徵召,爲免獲罪所想出來的權宜之計。 至於男王后陳子高,原本是要斬首的,幸虧臨川王看上他的「美色」,如果子高不願爲妃爲后,難保不會有殺身之禍 ; 而張良純爲逃難改扮女裝其動機顯明自不在話下。 不過稍有不同的是,女扮男裝可以持久,男扮女裝都只是暫時性的,如花木蘭、黃崇嘏扮男人有十二年之久,最短的祝英台也裝了三年,但張良等則是勉爲其難或偶一爲之,這和父系社會男女不平等的時代背景多少有些關連。更有甚者,黃崇嘏、孟麗君等人不僅可以和一般男子平起平坐,且成就不亞於其他男子,可是陳子高和張良扮女性後,不是被當作玩物,就是被守軍調戲,一點尊嚴也沒有,怎不令人扼腕! 戲劇中男女性別的交替,通常還需要某種條件配合,例如女扮男者須有男子之志,而男扮女者相貌常常如婦人一般。 《男王后》中玉華公主在還不知道嫂嫂原是男子漢時,她是這樣形容陳子高的 :「你看他媚魘栽花,嬌眸剪水,鬢拂雙鴉。唇含半蕊,別樣風流,撩人旖旎。我也比不得伊,記不得誰,則東窗仕女圖中,那一幅戲秋千的似你。」(鬥鵪鶉)這等模樣,真可謂天姿國色、絕世無雙,難怪相士說他龍顏鳳頸,如果是個女人,定配君王! 又《黃石婆》中張良改妝後,黃石婆端詳一番並出言讚美 :「你看他眉峰眼波,豈是凡花朵,雲鬟黛螺,賽得觀音過。冠帔芙蓉,端詳停妥,怎知他年少哥哥。」(【朝元令】)而當張良自己在水邊照看時,則唱道 :「愁深恨多,巾幗英雄裹 ;雲飄帶拖,圖畫神仙我。黃石丹頭,赤松因果,你本來面目如何?道是奔月姮娥,烏兒兔兒怎辨訛?」(【朝元令】)看來狀貌如婦人女子的張良,扮起女人來是絲毫不會露出破綻來的。 有趣的是,張良因偷襲秦始皇被通緝,守關的軍士均把他想像成彪形大漢,且看他們的唸白 :「那張良,身長一丈,腰大十圍,虎背熊肩,銅頭鐵額,有萬夫不當之勇,因此上膽大包天,一鐵錘,幾乎把秦王斷送。我聞得張良那匹夫,他小指頭也有槌粗,袖裡鐵錘千斤重,五行遁法會書符,雖然不是夜叉羅剎鬼,畢竟是好漢英雄大丈夫。」要是這兩個守軍看到張良本人,不知會有何等錯愕的表情呢! 陳子高和張良兩人,在此兩齣戲中是以旦及小旦來扮演,這固然著眼於他們女性化的特質,但對演員來說是一大考驗!因爲在角色的本質上,仍是一名男子,無論唱唸做表的拿捏都不能失了分寸。 值得一提的是 :《簪花髻》的主角楊慎,因爲係「傷心人別有懷抱」,所以他假扮婦人並非以維妙維肖爲主,而是有些自我解嘲的意思。 他在描繪自己女裝後的扮相時唱道 :「我只愁脂粉淡搽不紅我這冷臉子,繡帔窄遮不來我這寬肚皮,我比踏陽春的仕女圖多了些虯髯如戟,我比歌迴風的翠盤女略覺些舞態癡肥」【滾繡毬】 這滑稽的模樣,的確引人發噱,然而楊慎扮女裝的舉動是有用意的,當路人一個一個取笑他自甘墮落,淪爲女子時,他卻發出驚人之語 :「列位,也不則我是婦人,那三教聖人他都是婦人也。」 這段話的典故出自高彥休的《唐闕史》,敘述唐代咸通中有一位優人李可及,有一次與友人聚會,自稱是儒釋道三教論衡,鄰座問他 :「既然你博通三教,那麼釋迦如來是何人?」 他說 :「是婦人。」 問者吃驚地說 :「爲什麼?」 他說 :「《金剛經》云:『敷(夫)坐而(兒)坐』,如果不是婦人,爲何要夫坐然後兒坐呢? 」 友人又問 :「太上老君是何人?」 他說 :「也是婦人。《道德經》有云 : 『吾有大患,是吾有身(有身孕)』,如果不是婦人,爲何會有身孕呢?」 友人再問 :「孔子是何人?」 他回答 :「還是婦人!難道沒看見《論語》中說 :『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賈(嫁)者也。』如果不是婦人,爲什麼要待嫁呢?」 這段故事,原是凸顯李可及的智巧,而楊慎在劇中引用它,則是要告訴世人「是非曲直很難下定論」,大家都認爲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對的,大家認爲不好的事也未必不對,古代男尊女卑,但聖人未嘗不可能是女的;楊慎被貶雲南,難道就真的罪不可逭嗎?由此可知,此劇寓世情於嬉笑之中,其間又隱含了多少悲涼的心聲! 在女扮男裝的戲中,女主角通常都是剛柔並濟、力爭上游、不讓鬚眉,因其勇於突破傳統,頗能獲得觀眾的喜愛和認同。反觀男扮女裝的戲,卻很少受到重視。目前仍活躍於平劇舞台的《花田錯》、《黃金台》等劇,雖有男扮女裝的部分,然而都只是片段情節,與全劇大意無涉。事實上,就《男王后》、《簪花髻》、《黃石婆》三齣戲來看,既有高難度的表演技巧,又包含發人深省的哲思,實在值得我們寄予無限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