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王實甫

    Explore "王實甫"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8__長亭送別Ⅲ、西廂記∣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7__長亭送別Ⅱ、西廂記∣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6__長亭送別Ⅰ、西廂記∣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聽什麼? EP15__西廂記、拷紅|元瓅書坊" and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2EP18__鶯鶯傳、元稹|元瓅書坊" from podcasts like ""元瓅少年遊", "元瓅少年遊", "元瓅少年遊", "元瓅少年遊" and "元瓅書坊"" and more!

    Episodes (6)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8__長亭送別Ⅲ、西廂記∣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8__長亭送別Ⅲ、西廂記∣元瓅書坊
    各位喜愛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上週我們已經提到長亭別筵,本是鶯鶯和張生分別之前聚會的最後寶貴機會。按照常理,在【滿庭芳】這支曲子所寫:「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在「須臾對面,頃刻別離」的情況下,期盼能廝守著一時半刻,舉案齊眉,礙著母親在眼前,無法說出貼己話。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 本支呼應了賓白的部分「(紅云)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云)紅娘,甚麼湯水咽得下!」這裏離別在即,如何可以安穩飲食。只有「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裏。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此時的鶯鶯,面對著別筵、什麼也咽不下:酒席上的玉醅佳餚,如同「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還有點人情味,離別當際什麼味也嚐不出來。 【滿庭芳】、【朝天子】、【快活三】這三支曲子,具體深刻地呈現了鶯鶯愁怨滿腔、肝腸寸斷的心靈。餞行的酒宴結束後,崔夫人與住持準備下場,也代表第三個場次即將展開。 如果說第二部分開展的是情景交融的別離圖像:長亭別宴,集中深化了鬱積在鶯鶯心頭的依戀,悲傷,憤懣的情思,同時也通過鶯鶯的眼和口展現了長亭別筵上的張生形貌和心理。崔夫人行將離去仍不忘說「小姐隨後和紅娘來。」在在都彰顯了母親的權威。那麼第三部分寫宴後將別時,鶯鶯對張生的贈言和叮嚀,以及別後鶯鶯的孤寂、愁悶。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裏?有夢也難尋覓。 這支曲子,可說是由長亭別宴接續別後叮嚀畫面場景的過渡。時間已經來到「落日橫山翠」的時節,寫張生馬上就要動身了。鶯鶯,張生分離的時刻已經迫近,人物的感情與劇情也一起分離的最高潮。 (旦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末云)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彼此的對白代表場上只留下崔、張和紅娘,不必因為拘於長輩給予的壓力,以及社會既有的期待。任何的言談都不需要再有顧忌。 此時此刻,面對即將遠行的親人,鶯鶯必定有千言萬語要傾訴!然則,再多的言語僅能: (旦云)君行別無所贈,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這首「口占」的絕句,是十分特別的:「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這首詩是從《鶯鶯傳》最後鶯鶯信中的詩所挪移過來,在原創內容中原是鶯鶯張生各自男婚女嫁,張生託故表哥遇見鶯鶯一面,終究鶯鶯沒有再與張生會面,張生即將離開前離別詩,期待張生把往日對自己的情意,愛憐新的情人。《西廂記》讓鶯鶯作為臨別贈言,雖採其意思卻是反語、是試探,也是她內心隱憂的曲折所在。其實早在委身於張生的那天,她曾經剖白過這種憂慮,說:「妾千金之軀一旦棄之,此身皆托於足下,勿以他日見棄,使妾有白頭之歎。」而今張生就要進京求取功名了,況且他又表示「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鶯鶯深恐被遺棄,致使愛情反成恨事的心理就更突出了。所以她才如此憂心忡忡。而「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才是她強烈的心聲。 (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歎人?」這首附和的詩作一方面是對鶯鶯的回應,除了張生表明心跡之外,更是作者對原創作品《鶯鶯傳》的致敬。這也是《西廂記》最傑出的所在,檃括了前人作品,並加上個人的解讀與圓融轉化。 接著,一連串七支曲子:【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裏成灰。」有著鶯鶯纏綿的情意,更是運用了〈琵琶行〉的典故:「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悲傷至極;「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裏成灰。」化用宋代詞人柳永《訴衷情近》詞的「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一經改動,語意更加沉重,除了典故本身有既定的本事,借用後讓作品內涵更豐富,更強化具體形象,達到文字精鍊效果,增強了表現力。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希望張生以身體為重,提防水土不服。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再度傾訴己身的景況,別後的痛苦,如同黃河氾濫,愁苦無邊。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作者巧妙的使用以「昨宵」、「今夜」做對比,來反襯別後淒涼之情。 (末云)有甚言語,囑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裡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這支【二煞】曲子除了鶯鶯切切叮囑張生切勿迷戀他人溫柔鄉,更進一步呼應前面張生自信滿滿所言:「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層層呼應,代表了鶯鶯的企盼與憂慮。 (末云)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這段賓白可說是張生最赤誠的表露。 【五煞】【四煞】【三煞】【二煞】這四支曲子,從兩方面進一步刻畫了鶯鶯的這種複雜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迴旋跌宕,波瀾起伏地再次展現了鶯鶯悲痛欲絕的感情潮汐,以及對張生的反復叮嚀、無限體貼;另一方面,則先是曲折吐露,繼而又和盤托出了與離愁別恨糾結在一起的深深憂慮。 【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這四支曲子,真可謂百轉千迴,聲淚俱下。近在眼前的親愛的人,隨即就要登程遠去,勞燕分飛、灑不盡的傷心之淚,說不盡的叮嚀話語,路途遙遙,征程辛苦,要調理飲食,注意寒暖,荒村野店,雨露風霜,要早睡遲起,保重身體,因為「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最要扶持」。想到「笑吟吟一處來」,而今將「哭啼啼獨自歸」,往日的溫馨,今後的淒涼,淚水之多,如注入黃河,黃河亦將氾濫,悲恨之重,重得把高聳的三峰都壓低了。這憂愁向誰傾訴?這相思只能獨自承受。真是「眼中流血,內心成灰」。這裏,不盡的悲戚,百般的依戀,無限的關切,緊緊地交織在一起了。這一切,還包含著更為深微的心理內涵。因此,當張生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後,問「有甚言語,囑咐小生咱?」時,鶯鶯就唱了【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在這反復的叮嚀,鶯鶯和盤托出了內心的憂慮。這種憂慮,正是身榮棄妻的悲劇在鶯鶯心靈上的投影,正是理想的情感的憧憬,也是整體社會價值觀中女性只能以等待來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這不僅僅屬於鶯鶯她個人,也是當時女性無可奈何的命運。 別離終於來臨,張生帶著鶯鶯的千叮嚀,萬囑咐,上馬走了。鶯鶯目送著張生漸行漸遠的身影,愁緒萬端,不忍速歸。【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什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兩支曲子,便刻畫了鶯鶯這種悵惘情境和依依之情,恰好與【端正好】前後相應了「曉來誰染雙林醉」和「淡煙暮靄相遮蔽」,不僅有時間的推移,更有依依難捨的別情,讓「長亭送別」這折戲留下了境界悠遠、意味無窮的餘韻。 最親愛的人已經在「一鞭殘照裏」逐漸遠去,儘管鶯鶯是何等希望張生的身影可以永遠存留,但「青山疏林不作美」,遮斷了漸行漸遠的張生;「淡煙暮靄」模糊了他的身影。「不做美」三個字,道出了內心的不滿和怨恨。「夕陽古道無人語」一句,看起來很平易,實際上含情極深。日夕薄暮,本是當歸之時,而今卻分手遠別,人何以堪!一個「古」字,平添了蒼涼的況味,也把別離的淒苦之情推及古往今來,有多少遊子思婦在此揮淚相別!「古」這個字包含著人物內心的許多「潛台詞」,也引發讀者的豐富聯想。「無人語」三個字既道出了環境的寂靜,更寫出了鶯鶯「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的孤獨感和無處可訴的痛苦心理。「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兩句,雖是淡淡景語,更飽含著無限情思。寫張生的身影已漸漸消融在夕陽殘照的空朦山色之中的景象,而鶯鶯仍然佇立著,凝望著,愁重千金,車馬難載。 唱詞中迴盪著輾轉不息情感,以深摯紆徐的優美抒情感人,身入細膩刻畫鶯鶯豐富複雜的心靈世界。詩情入畫,畫意含詩,生動細膩的刻畫著鶯鶯張生二人的情感,在長亭送別的時空下,譜出一段段的「話別」,也勾勒出詩化的境界。下週我們將繼續為大家介紹更多優秀的劇本,期待我們下週再相見囉! 喜愛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一定要收聽我們的節目,也幫我們粉絲頁按讚鼓勵,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週見。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7__長亭送別Ⅱ、西廂記∣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7__長亭送別Ⅱ、西廂記∣元瓅書坊
    各位喜愛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上週我們提到【端正好】這段曲詞運用古典詩詞「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一倍增其哀樂」的寫法。運用色彩斑斕的亮色調來反襯鶯鶯的悲情的創作手法,調亮而情暗,更契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深秋清晨,鶯鶯送張生進京趕考。諸種悲情湧上心頭:不忍別而又不得不別的悲情。 本週我們將接續上週沒有說完的【滾繡球】開始。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繫。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紅云)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裡呵! 這裏運用的是移情作用的寫作法。如果熟悉古典文學意象的朋友們就會知道,楊柳是情思纏綿的意象,最早出現的就是《詩經‧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是一首出征的詩,詩中呈現的即是從軍的將士的肩新生活,以及思歸的心情。爾後這種遠別征途的思念,變成我們經常使用的符號,隋朝無名氏《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就非常清楚藉楊柳為渲染離別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來到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從「柳色新」和「客舍青」兩個色彩層面著筆,寫出了一種清新美好的氣氛,然而連綴到下聯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形成了一種情感與理性的微妙衝突,本是一場美好和樂的景象卻在此時人不得不遠行之間的矛盾衝突,使得這首詩具有藝術張力。如此意象不斷被擴大到了北宋周邦彥的【蘭陵王】詞中「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深化了折柳送別的重要元素。 那麼這裏的「柳絲長欲驄難繫」,正是表達了怨恨道旁的垂柳不肯繫住行人之馬,怨疏林不能掛住斜暉。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將長亭所見之景全拉進來描寫自己的情感。接著,「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 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讓張生騎乘的馬兒走得再慢一點,自己乘坐的車子跟得跟緊一點。使得兩情依依的親愛之人能夠靠得更近一點,這種小小的心願只能唱給觀眾聽,崔鶯鶯期待著相隨的時間更長一點,如此一來可以挨得更近一點。在崔鶯鶯的心底是:「我們不是才剛剛兩情綢繆而已,怎麼一下子就要分開了呢?」 接著作者藉由手飾等具體事物,並賦予豐富的聯想和誇張,形象地從不同側面展現了鶯鶯此時複雜的內心世界。對於鶯鶯而言,從許婚、賴婚、矜持賴簡到佳期,經過一番周折,好不容易可以真正兩情相守,不過才剛暫時擺脫相思之苦,卻馬上被迫硬生生的分離。作者寫道:「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以高度誇張的手法,寫人愁得頓時立刻地消瘦下來鐲子就鬆了,這種悲傷的心情有誰能夠理解啊!這裏使用的誇飾寫作法,連清代金聖歎在評《西廂記》不免發出這樣的感嘆:「驚心動魄之句使讀者易字失色。」 假如說這些獨白表達了鶯鶯的情思,那麼,接下來由紅娘問鶯鶯「今日怎麼不打扮?」引出的第三支曲子【叨叨令】便是人物心靈的直接剖露。紅娘的問話觸發了鶯鶯感情的閘門,使她內心的愁緒奔湧而出。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麼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揾淚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地寄。」 上一支曲子從眼前車馬行色牽動愁腸說起,從眼前的車馬說到眼下的心情,從相思之苦,說到寄望之深,這沉重別離之情,是無心打扮的原因,回答了紅娘的問話。繼而又設想今後孤單淒涼的生活情景:在了無情緒的昏睡中和涕淚長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陰。想到這裏,不由得心痛欲碎,發出了「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的無可奈何的悲歎。 這首【叨叨令】這裏的襯字果真符合了囉哩囉唆的碎碎念,作者在這裏用了「熬熬煎煎」、「嬌嬌滴滴」、「昏昏沈沈」、「重重疊疊」、「恓恓惶惶」一串排比式的疊字句,每組之中,前句有兩個帶「兒」化韻的詞,後面是雙音詞的重疊。正如前人所評價的那樣「語中重疊二字,正是嗚咽其端說不出處。」它層次分明地突現出劇中人物回環往復的濃烈感情,也成功地傳達出掩抑泣訴的、像婉然低回的渠水,嗚嗚咽咽,如泣如訴的聲氣口吻。尤其最後的「恓恓惶惶」更是十分具象的寫出了焦急的等著信,又匆匆忙忙急著回信的慌張感。 這裏不曉得大家有看到非常獨特的文字敘述嗎?「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的簡單,就是怎麼不悶死人了呢!這是元代時期地方方言的使用法,「也麼哥」是語尾助詞。 好了,以上三支曲子,不曉得大家聽了以後感覺如何呢?這三支曲子中前兩支【端正好】、【滾繡球】都表達了含蓄、重濁的情感,可說是相國千金恰切的情懷,到了第三支曲子一反前曲用了一連串排比句式和重疊詞,使語言既秀美又通俗,形象生動更富於動作感,一口氣傾瀉出積蓄心中的愁悶。 接著主要描述的便是來到十里長亭後,進入筵席之中,主要寫鶯鶯與張生餞別的場景。緊扣宴席上的把盞、供食,寫張生與鶯鶯的互動,以及鶯鶯情感的悲愴與愁怨之情。 (夫人云)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迴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箇狀元回來者。(末云)小生託夫人餘蔭,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潔云)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後的人。 這段賓白相當重要,還記得〈拷紅〉一折崔夫人已經答應要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是十里長亭餞別時又將他們兩個刻意隔開,讓他們互相面對面坐著。除了母親嚴命外,更有著禮教守分的區隔。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前兩句是寫鶯鶯眼裏的景色,與第一支【端正好】是相互呼應的。此景也是鶯鶯心情的寫照。「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兩句,是寫鶯鶯眼裏的張生的狀貌,張生的坐姿是恭謹、拘束的,卻是愁眉緊鎖、沒精打采的模樣,到底是怎麼樣的心理狀態呢?正是【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這支曲子更進一步寫出了鶯鶯眼中的張生,是強忍著痛苦的情感,在眾人的面前不敢掉下眼淚來;驀然間和鶯鶯目光相遇,只能假裝整理衣衫長嘆一口氣,來掩飾自我的傷感;「恐怕人知」不能不忍的心理狀態。通過流淚人窺察流淚人,斷腸人參透斷腸人,間接地寫出了與張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崔鶯鶯的難忍別離之苦。 接下來另一支【小梁州】「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原文中寫的是【幺篇】便是指到前支曲子再唱一次。前兩支曲子是寫鶯鶯眼裏張生的狀貌、情態。這支曲子又折回來,抒寫鶯鶯自己的心情。鶯鶯心中何嘗不知將來雖能團圓,但究竟這個時間是什麼時候呢?也就禁不住悲悲戚戚傷心起來,「久後成佳配」固然是對未來幸福的憧憬,但是為什麼還是悲戚呢?也就是前途未卜、不得不別的傷懷。「意似癡,心如醉」中的「醉」是在一片癡情、無限悲愁的重壓與盤結下,無法解脫、不能自持的感情狀態。 這三支曲子是夫人首先把酒,在鶯鶯的唱詞中,言下之意有著活生生拆散恩愛夫妻的意味。接著就是鶯鶯把盞,鶯鶯走到張生面前,這兩人離得更近一些了。真是咫尺相覷,哀怨纏綿。兩個人更難捨難分。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元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輕遠別,情薄呵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箇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可是鶯鶯全心全意縈繞在昨天與張生繾綣之情還在「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中,上兀自沈浸在「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的恩愛情意之中。 第二支【上小樓】更清楚的表明了鶯鶯的衷曲,對她而言,妻榮夫貴固然是這個社會給我們的價值判斷,「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才是鶯鶯最大的心願。 接著紅娘把盞,鶯鶯一口氣藉由【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迴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裏,險化做望夫石。」表達此時真正的心意。在「須臾對面,頃刻別離」的情況下,期盼能廝守著一時半刻,舉案齊眉,礙著母親在眼前,無法說出貼己話。 【快活三】所表達的是此時的鶯鶯,面對著別筵、什麼也咽不下:酒席上的玉醅佳餚,如同「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還有點人情味,離別當際什麼味也嚐不出來。正是呼應了紅娘噓寒問暖下的言語:「(紅云)姐姐不曾喫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云)紅娘,甚麼湯水嚥得下!」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裏。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當時鶯鶯的心裏,這次長亭別筵,本是鶯鶯和張生分別之前聚會的最後寶貴機會。按照常理,在【滿庭芳】中「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可是,當著離亭別筵的主持者老夫人的面,拘於封建禮法,連這一點都不能如願,他們不能互訴心曲,只能是「一個這璧,一個那璧,一遞一聲長吁氣」。 該是鶯鶯可以再多說些什麼,但是一下子崔夫人要紅娘敬酒,本要傳遞給張生的一片情意又嚥回口中,無法表達了,只能是「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就是這麼一點相國家不招白衣女婿的虛榮,母親為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裏」充滿了憤懣與無奈。 這場餞別酒宴已然即將結束,在第二部分所呈現的是情景交融的別離圖是:長亭別宴,集中刻畫鬱積在鶯鶯心頭的依戀,悲傷,怨憤的情思,同時也通過鶯鶯的眼和口展現了長亭別筵上的張生形貌和心理。也在細節中可以看到家庭教養與崔夫人嚴守的禮教,透露於字裡行間。 下週我們將進度宴後離別的叮嚀與贈言,以上的「三把酒三遣恨」中充分展現了鶯鶯的情懷,最後的離情依依與別後叮嚀,更可見鶯鶯最複雜幽微的情懷。期待我們下週再相見囉! 喜愛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一定要收聽我們的節目,也幫我們粉絲頁按讚鼓勵,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週見。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6__長亭送別Ⅰ、西廂記∣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16__長亭送別Ⅰ、西廂記∣元瓅書坊
    各位喜愛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上週我們有提示大家《西廂記》為什麼是元末的作品,也跟大家說過,《西廂記》受到大家的喜愛不是單純因為僅僅只是簡單的才子佳人劇而已,之所以被世人反覆吟詠,除了優美的文字外更如後來的評論者曾經提過:「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劇本結構雖然已經具備5本21折,如此一大部作品外,卻是情節結構十分緊湊,帶著插科打諢,我們又可以看到既癡情又呆樣的張生外,紅娘的靈巧、鶯鶯的欲迎還拒的姿態,呈現了當時代的愛情模式。 《王西廂》中的愛情觀是建立在雙方為「至情」基礎上,張生對於鶯鶯的情感除了一見鍾情外,更重要的是突破了過去門閥貴族中,無法跨越階級的情感。他們的情愛雖是從張生先發動,逐漸打動了崔鶯鶯的心,也因此他們的情感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崔張兩人自佛殿相遇,直到兩情相悅進而幽會發生親暱關係,最終劇作家賦予圓滿的姻緣結局,身為觀賞者的我們,第一次足以體會到兩人相互之間愛慕相思的感情,一切的社會功利因素,甚至連傳統的倫理規範在張崔二人的愛情面前也失去了莊嚴的意味。 《西廂記》彰顯的是男女情感是可以突破當時傳統禮教,甚至是門第階級的牢籠,可以在彼此相知相惜下,認定雙方的情感,即使其中諸多波折,也是見證兩人愛情的不朽,也就是第五本第四折所言:「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也是這部作品有機會成為金聖嘆選入六才子書的其中一本。 好了,我們回到原來所說關於《西廂記》目前大家認定是元末的作品,是其來有自的,這個考證,是從國家出版社出版《鄭騫戲曲論集》中附錄處一篇〈《西廂記》作者新考〉中,算是比較可靠的說法,鄭騫老師認為元末鍾嗣成的《錄鬼簿》這本討論元代戲劇作家作品與特質中收錄的王實甫《西廂記》早就已經不見了,他認為目前我們看到的《西廂記》既不是王實甫原有的創作,也非關漢卿所作或續作,而是元末失了名字的劇作家。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有幾條重要的證據: 第一,首先在「題目正名」中,五本21折的《西廂記》與鍾嗣成《錄鬼簿》收錄的不一樣。《錄鬼簿》僅僅只有兩句,但現在所見的《西廂記》因為五本的關係,所以題目正名多達二十句左右,早就不是元代的規範。 第二,《西廂記》的折數特別多,已經多到與明代楊訥的《西遊記》的折數幾乎非常的像,更有第二本來到五折之多,這與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大報仇》五折一樣,況且紀君祥這個本子的《趙氏孤兒》已經被學者考察出來,已有後人增添改動的嫌疑,所以五本21折更可證明應該不是原來王實甫的本子。 第三,不管散曲或者是雜劇,七聲音階的北曲套式,初期的表現是一整套曲子使用的曲牌少,大概頂多只有五六支曲牌,但是到了元代中期以後,套曲曲牌有加多的趨勢,尤其到了元代末期,簡直有十二、三支曲子之多。甚至是將近快二十支曲子。就拿《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來說好了,總共有十九支曲子,可說早就已經不是早中期使用的曲牌格式了,這麼多支曲子要描寫的情感越來越細膩,可以想見當時的觀賞者已經可以接受這麼長的抒情性的音樂與歌曲表現。 第四,已經不是由一人獨唱到底,《西廂記》總共五本21折,一個演員獨唱到底已經很難應付整部作品的表現;況且每一折幾乎主要人物都不一樣,就拿「長亭送別」和第四本第四折「草橋驚夢」這兩折來說好了,「長亭送別」在十里長亭崔張二人分離,主要描述的是崔鶯鶯對張生即將離開,繾綣不捨的離情,與內在心底的煎熬,讓秋景為鶯鶯傳遞內在的痛苦與情感的悲傷。但是來到「草橋驚夢」時,是張生在草橋店暫時打尖休息,不想夢見了鶯鶯,這一折除了張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外,鶯鶯上場時,兩個人是相互對唱的,已經不是過去由一人獨唱到底。如此多人唱曲的音樂與聲音情感的表現方式,可說是受到南戲的影響,早已不是元代中早期元雜劇表現形式了。 第五,《西廂記》的五本21折已經和明代楊訥《西遊記》、劉兌的《嬌紅記》已經非常的像了。楊訥與劉兌兩人都是元末明初的人,並且《西遊記》之長,已經來到六本24折了,《嬌紅記》也不遑多讓已經來到兩本8折的長篇創作。這三部作品的規模說來真的非常的相近,尤其是《西遊記》、《嬌紅記》這兩部作品也早就不是一人獨唱到底了。要說是王實甫創作,其實已經有點牽強了。 第六,最後,曲調的音樂旋律與文字修辭相較元代中早期來得詞藻華麗,並且情感更細緻,而且更講究文句形式的設計,運用大量的對偶、典故、再回頭檢視王實甫《麗春堂》這部雜劇,已經不太像是王德信的作品風格了。 這也正是我跟大家所說,《西廂記》整體創作內容,以及文字形式與與早期的元雜劇早已漸行漸遠了。那麼也由於《西廂記》篇幅變長了,選本折子戲的部分,《西廂》就有機會上榜,通常被選擇的折子,除了上週我們所談的〈拷紅〉一折外,譬如〈聽琴〉、〈佳期〉、〈寄柬〉、〈送別〉、〈請宴〉等常常受到選本的青睞。現在通行的錢德蒼選輯《綴白裝》共選錄《西廂記》共9出,分別是〈惠明〉、〈佳期〉、〈請宴〉、〈拷紅〉、〈游殿〉、〈寄柬〉、〈跳牆〉、〈著棋〉、(長亭)等也成為目前經常在舞臺上演出的折子戲。尤其當折子戲越來越有機會進行商業演出時,《西廂記》的折子戲曲目就逐漸被定型下來,也因此為什麼現在曾永義老師的《中國古典戲曲選注》或者《戲曲選粹》會將〈拷紅〉、〈長亭送別〉作為重要的曲目進行收錄,也是因場上流行而成為重要的定目折子戲。 好囉,以上我們大篇幅的提及《西廂記》之所以膾炙人口成因,也接續上週我們提到的為何《西廂記》被認為是元末的作品,算是清楚的交代了《西廂記》值得我們一再閱讀品味的作品。 那麼我們就繼續進入常常在舞臺上演出的〈長亭送別〉,此折是接續〈拷紅〉而來,〈拷紅〉雖以紅娘為主軸,但在情節上已經約略交代了發生〈佳期〉一折中,崔張二人兩情相悅下的親暱關係,也同時談到了此一結果幾乎是崔夫人所造成的。首先,鶯鶯早已許配給表哥鄭恆,卻因為普救寺受孫飛虎圍攻打算搶鶯鶯為親,崔夫人逼不得已以許配鶯鶯為前提,找出可以退敵計策。自告奮勇的張生與白馬將軍杜確是多年好友,即刻修書使白馬將軍營救有功。事情平息後,崔夫人的不守信用賴婚後,第一時間又不贈與金銀支走張生,留下曠男怨女彼此互通款曲,才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 崔夫人以: (末見夫人科)(夫人云)好秀才呵!豈不聞「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我待送你去官司裏去來,恐辱沒了俺家譜。我如今將鶯鶯與你為妻,則是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去,我與你養著媳婦。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 為前提,崔張二人的分離前奏曲即將展開。這一折最迷人之處便是利用大量的秋景渲染崔鶯鶯內在心理的焦慮與悲傷,除了讓秋景呈現色彩斑斕的繽紛模樣,卻是鶯鶯最傷懷的情感。本折由住持與夫人先上場,繼之而來的是崔鶯鶯上場後的這段獨自的賓白: (旦末紅同上)(旦云)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是「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的感慨。此一折由崔鶯鶯主唱,卻是由三個場次所構成,第一場次是長亭路上,也就是崔夫人、崔張紅上場,雖僅只有鶯鶯個人獨白,早就點出離愁之苦;接著是一整套唱段:【正宮‧端正好】直到【四邊靜】共12支曲子。最後則是崔夫人下場後,崔張話別的曲子【耍孩兒】到【收尾】可說是分手時的寒暖叮嚀,以及情懷的交代。 隨著戲劇場面的轉換,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風景畫面,讓一個個描繪秋景的組合意象融人了戲曲空間,彷彿讓我們身為劇本閱讀者欣賞了優美的唱詞,如同劇中人在如畫的風景中行進,我們也隨之進入了詩化的境界。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紅云)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裡呵! 〈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長亭送別」【端正好】舖設了含情之景,借景傳情,映入讀者眼簾的是一片蕭瑟的秋景。深秋的天空碧雲沉沉,如同鶯鶯那暗淡沉重的心情。廣闊的大地上黃花憔悴,不禁使人聯想到「人比黃花瘦」的離人的愁苦形象。涼颼颼的西風增加了離人的淒清,北雁南飛正如張生遠行一樣,更添離人一分悲傷。飽經霜氣的楓葉如同醉了酒一般,在送張生離去的鶯鶯眼中,卻是痛苦的血淚所染成。 【端正好】一開始利用文字渲染了一幅空間遼闊,色彩斑斕的深秋圖畫:藍天白雲、黃花滿地,西風淒緊,北雁南飛,霜林染紅。最精彩處即是「染」字,以上之景在鶯鶯眼下心底是雖是一片繽紛秋景,卻是蕭瑟淒清,點染著的是悲戚憂傷痛苦壓抑之情,此一情感所迸發出的是「曉來誰染霜林醉」,隨後就自答道:「總是離人淚」。蕭瑟的秋景與悲淒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營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這支曲子化用了許多前人的作品: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 李清照【聲聲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滿地黃花堆積」。 蘇軾【水龍吟】:「曉來雨過,遺蹤何在?……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端正好】這支曲子中的「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兩句,係改自《董西廂》中「君不見滿川紅葉,儘是離人眼中血」。《西廂記》如此更動,主要是《董西廂》這兩句是由張生口中所出,展現的是真情男子的性格;但來到【端正好】後,成為鶯鶯的唱詞,蘊含了大家閨秀的柔媚特質,也是長亭送別中鶯鶯情感之表現。可說是即將要離別,知道不得不別,從分離前夜到送別途中,最後揮手道別,離人之淚所觸發的是一連串情感的變化。 【端正好】這段曲詞運用古典詩詞「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一倍增其哀樂」的寫法。運用色彩斑斕的亮色調來反襯鶯鶯的悲情的創作手法,調亮而情暗,更契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深秋清晨,鶯鶯送張生進京趕考。諸種悲情湧上心頭:不忍別而又不得不別的悲情、前途未卜的悲情、無奈之情…… 【端正好】可說是「長亭送別」最重要的端緒,尤其在這戀戀不捨之情從秋景出發,除了離別之苦,更是情景交融下,足見作者文字功力。下週我們將持續介紹「長亭送別」在筵席上,崔張二人的情思與傷懷。歡迎大家繼續收聽喔! 喜愛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一定要收聽我們的節目,也幫我們粉絲頁按讚鼓勵,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週見。

    【元瓅少年遊】聽戲?聽什麼? EP15__西廂記、拷紅|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聽什麼? EP15__西廂記、拷紅|元瓅書坊
    各位喜愛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們曾在第12集中說過,折子戲的誕生,除了原來早就已經有一折兩折的戲曲,不過真正大量的出現是由於明代末期作家們,開始對傳奇劇本進行「縮長為短」的改編。不過真正折子戲發揚光大,則是從演員為表演藝術中心開始,骨子老戲永遠都是喜愛戲曲的觀眾最喜愛的,不管任何一個演員進行演出,對於喜愛這部作品的人,都會一次次的溫習。這樣說好了,如同百老匯的《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在全球舞臺演出已經不下上萬次,可以想見好的戲劇內容,永遠百看不厭。 也基於此一因素,我們有機會欣賞到折子戲,好了,說到折子戲,上週我們已經提及最膾炙人口,同時也是許多男性演員最怕的一齣戲〈夜奔〉,當舞臺上空無一物,只有逃亡的林沖,整折描繪的即是百轉千迴的內心世界,看著蒼茫的月色,聽著林子裏窸窸窣窣的各種聲響,對林沖而言是巨大的聲音與恐慌。上週每一支曲子除了描寫亡命當下的景物,更是內心難以脫困的憤懣與煎熬。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折子戲,則是回歸到北曲雜劇的《西廂記》〈拷紅〉一折。為什麼要選擇此一折呢?以前我們曾經跟大家提及的元雜劇的演出與創作模式,全由一人獨唱到底,畢竟只消一個下午或晚上就可以演完的一本四折,在這個前提下,北曲雜劇相較於南曲傳奇較少被被提煉出一折來進行演出,除非情節動人,否則將故事的起承轉合四個段落演清楚唱明白,實在不需要單純抽繹其中一折來表演。不過呢《西廂記》可就不一樣囉,目前現存的《西廂記》可沒有這麼短,本作品已經被延伸到五本二十一折了。說來已經具備了長劇的表現形式,為何會被延伸為20幾折作品,可見得目前看到的《西廂記》可能不是我們認識的王實甫的作品了。 提及此,我們就不免來溫習一下這部作品,《西廂記》是前有所本,原創IP是唐代元稹的《會真記》,這裏為什麼叫《會真記》而不叫《鶯鶯傳》呢?其實元稹創作此作品根本給他的名字是《傳奇》,但是以「傳奇」為名的,在唐代根本是過江之鯽,《鶯鶯傳》此名稱的出現,基本上已是宋代的《太平廣記》為他取名的。「會真」二字根本就是元稹寫作時,所提的《會真詩》三十韻,才被命名為「會真」。 當然,本作品虛構成份是有的,許多學者都曾經猜測《鶯鶯傳》如此輕易的與張生歡愛,鶯鶯應是教坊妓女;並因張生與鶯鶯愛戀未已,打算前往長安,心知無法留住張生,傷悲慨嘆:「「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 可見鶯鶯深知張生的品性,幾年後崔鶯鶯委身他人,張生再欲求見,鶯鶯決定不復再見:「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這段情感無疾而終。 爾後,趙令畤鼓子詞【商調‧蝶戀花】十二首,演繹鶯鶯與張生的故事,本事仍舊遵循元稹原來的情節,後有更多資料出現,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了官本雜劇《鶯鶯六么》題名;接著是《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中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顏壽馬酷愛雜劇,對戲曲演員王金榜萌生愛意,進而投身劇團演戲,完顏壽馬對自己所習得的戲曲如數家珍,其中就有《西廂記》,可見得早在南宋莫早有人悄悄的改編了《鶯鶯傳》。只是這兩個僅有題目無法得知內容,目前可見改動最多的就屬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了,《董西廂》結構宏偉,情節結構變化多端,將原來不足三千字的傳奇改寫為五萬多字的説唱文學作品,擴充了包含十四種宮調的一百九十三套組曲的有説有唱的長篇,全書分為八卷。同時也更動了張生原來始亂終棄的薄倖漢,成為志誠專一的男子,明知不可為而偏要為之的執着表現了張生「狂」且「呆」的性格。並且讓原來僅僅只是隨侍在鶯鶯身邊的紅娘,熱情活潑的為兩位有情人奔走。除了情節動人,更由於人物生動,為《西廂記》開啟了才子佳人模式的作品。 來到元代末的《西廂記》,為什麼是元末呢?下週我們將會持續跟大家分享。回到紅娘的身上,紅娘可說是整部作品重要的引線人。還記得我們曾經說過戲曲特殊的結構方式,這樣的表現形式就是俗稱的「點線結合」方式。其中情節的鋪陳除了必然要從唱詞與賓白來創造故事,然而人物則是貫串情節主要的能動因子。紅娘獻計讓張生情挑鶯鶯,或者是張生託紅娘傳簡給鶯鶯,以致佳期成就雙方相思之苦,紅娘可說是《西廂記》中的靈魂人物。 本期的折子戲,當然就是要提及這位重量級的人物,從第一本第二折起,紅娘出現讓張生為之驚艷:(末背云)好個女子也呵! 【脫布衫】大人家舉止端詳,全沒那半點兒輕狂。大師行深深拜了,啟朱唇語言得當。 【小梁州】可喜的龐兒淺淡妝,穿一套縞素衣裳;胡伶淥老不尋常,偷睛望,眼挫裡抹張郎。 看似急色鬼的張生,卻是張君瑞在第一折時與鶯鶯一面之緣,驚為天人,第二折看到紅娘,官家丫頭也是齊整,打算上前攀談,自報姓名籍貫與身份,紅娘也不客氣的給個回馬槍:「(紅云)誰問你來?(末云)敢問小姐常出來麼?(紅怒云)先生是讀書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君子『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俺夫人治家嚴肅,有冰霜之操。內無應門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輒入中堂。向日鶯鶯潛出閨房,夫人窺之,召立鶯鶯於庭下,責之曰:『汝為女子,告而出閨門,倘遇游客小僧私視,豈不自恥。』鶯立謝而言曰:『今當改過從新,毋敢再犯。』是他親女,尚然如此,可況以下侍妾乎?先生習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禮,不干己事,何故用心?早是妾身,可以容恕,若夫人知其事,決無干休。今後得問的問,不得問的休胡說!」 根本沒有機會留給張生。當然到了老夫人賴簡後,決定為這對有情人伸出援手,自是成就了佳期。只是涉及男女情事的家醜,在情節的安排上一定會被揭發,也才有第四本第二折的〈拷紅〉。 〈拷紅〉此一折決定了崔夫人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也是展現紅娘的機智。不過更要緊的是,元末的《西廂記》已經不再是一人獨唱到底,儘管每一折都由一個腳色獨唱,但是演出者已經不是元代雜劇表演中由單一腳色演唱,而是根據情節需求決定每一折演唱腳色為何。這麼說來〈拷紅〉一折如此重要的原因除了決定鶯鶯與張生情感的命運,更是由紅娘一人獨唱到底,也是在曲牌安排上十分傑出的表現。 本折由崔夫人揭開「拷紅」的序幕。崔夫人意識到自己女兒「語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體態,比向日不同。」充分說明崔夫人身為母親清楚感受到女兒情感與身體的變化。有了物證自然歡郎所言「我見姊姊和紅娘燒香,半晌不回來。」人證亦在,也是讓閱讀劇本者理解該來的終須來: (紅喚旦科)姐姐,事發了也,老夫人喚我哩,卻怎了?(旦云)好姐姐,遮蓋咱!(紅云)娘呵,你做的隱秀者,我道你做下來也。(旦念)月圓便有陰雲蔽,花發須教急雨催。 紅娘與旦都知事情不妙了,也因此紅娘免不了埋怨起來: 【越調‧鬥鵪鶉】則著你夜去明來,倒有個天長地久;不爭你握雨攜雲,常使我提心在口。你則合帶月披星,誰著你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數多,情性㑳;使不著我巧語花言,將沒做有。 【紫花兒序】老夫人猜那窮酸做了新婿,小姐做了嬌妻,這小賤人做了牽頭。俺小姐這些時春山低翠,秋水凝眸,別樣的都休,試把你裙帶兒拴,紐門兒扣,比著你舊時肥瘦,出落得精神,別樣的風流。 對紅娘而言,你們兩人情意綢繆,我卻是提心吊膽,如此事情拆穿了。小姐你想想老夫人一定認為我在當中穿針引線,才會落得這樣的結果,到時夫人一定會說一切都是我看守不力,惹出了這醜事來。你們兩人「你繡幃裏效綢繆,倒鳳顛鸞百事有。」那我活該「今日個嫩皮膚倒將粗棍抽姐姐呵,俺這通殷勤的著甚來由?」其實怎麼想都不合算,只能默默的承受該受的罪過。 接下來就事一連串的拷問:【鬼三臺】、【禿廝兒】、【聖藥王】連續三支曲子是回應老夫人重要內容,從老夫人賴婚說起,進而說明為何造成小姐與張生兩人彼此歡愛的結果,也是規勸老夫人:「他每不識憂,不識愁,一雙心意兩下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這其間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接下來整段賓白直指崔夫人出爾反爾才造成這種結果: 「當日軍圍普救,夫人所許退軍者,以女妻之。張生非慕小姐顏色,豈肯區區建退軍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卻前言,豈得不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就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張生舍此而去。卻不當留請張生於書院,使怨女曠夫,各相早晚窺視,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來辱沒相國家譜;二來張生日後名重天下,施恩於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嚴之罪。官司若推其詳,亦知老夫人背義而忘恩,豈得為賢哉?紅娘不敢自專,乞望夫人臺鑒:莫若恕其小過,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豈不為長便乎?」 【(麻郎兒)幺篇】世有、便休、罷手,大恩人怎做敵頭?起白馬將軍故友,斬飛虎叛賊草寇。 【絡絲娘】不爭和張解元參辰卯酉,便是與崔相國出乖弄醜。到底干連著自己骨肉,夫人索窮究。 可說是倒打了崔夫人一耙,也同時說服了崔夫人收回告官之命:「(夫人云)這小賤人也道得是。我不合養了這個不肖之女。待經官呵,玷辱家門。罷罷!俺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與了這廝罷。」 創作者更厲害的是兩支【小桃紅】曲子,第一支是小小的損了一下鶯鶯小姐:「猛凝眸,看時節則見鞋底尖兒瘦。一個恣情的不休,一個啞聲兒廝耨。呸!那其間可怎生不害半星兒羞?」許了婚才在害羞,之前怎麼不覺得害羞呢? 第二支也沒放過張生:「既然漏怎干休?是我相投首。俺家裡陪酒陪茶倒撋就。你休愁,何須約定通媒媾?我棄了部署不收,你原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鑞槍頭。」 男女歡情都敢做了,如今老夫人召喚,反而惶恐起來,不正是「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 〈拷紅〉一折可說是崔張二人情感的轉折,也是通過《西廂記》編劇的寫作,讓紅娘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除了情節串連外,將紅娘之口吻、性情、機智寫得活靈活現,筆觸所到之處,亦由淡轉濃,由淺而深,將怨情與關懷交織一塊,更顯得格外委婉有致,那麼我們今天回顧古典戲曲,當折子戲成為重要演出段落時,不論是演員或者是作品本身,都將在演出的當下永垂不朽。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2EP18__鶯鶯傳、元稹|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2EP18__鶯鶯傳、元稹|元瓅書坊
    元稹的《鶯鶯傳》產生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末至二十一年初。在《鶯鶯傳》的篇末,元稹已明確地作了交待:「貞元(甲申)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予於釋安裡第,語及於是。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歌》以傳之。崔氏小名鶯鶯,公垂以命篇。」這裏清楚交代了在九月,李公垂李紳,元稹向李紳「語及於是」,也就是對李紳說了崔鶯鶯的故事,爾後,李紳根據他的講述始作《鶯鶯歌》,元稹應是看到這首樂府詩的完成寫成此傳的。 《鶯鶯傳》中對於崔鶯鶯的出場,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崔鶯鶯這樣一位儀態端方、敦厚深情、含蓄內斂的女性形象。鶯鶯有超凡出眾的才華,但她藝高而不浮,恃才而不露。元稹對鶯鶯的評價是:「大略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於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豔幽邃,恒若不識喜溫之容,亦罕形見。」 初見張生,鶯鶯在母親的再三催促下,方淡妝出場,以其含蓄矜持給張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張生「求索再三,終不可見」,即便張生「自以文挑」,鶯鶯「亦不甚睹覽」。與張生再相見,也是「凝睇怨絕」,張生「以詞導之」,不但不答,而且終席無一語。並且鶯鶯「善屬(ㄓㄨˇ)文」,鶯鶯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也是比較委婉、含蓄的。 相較於張生,他初見鶯鶯,作者如此描述:「顏色豔異,光輝動人。張驚,為之禮。」短短兩句話,充分展現了鶯鶯的美貌,張生為之驚艷。即使文章開端對張生的形容是:「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一個「終不能亂」的男子看到平凡的女子,應該是保持著風度,淡淡招呼一聲;只有見到心儀的美女,才會驚慌失措,慌忙起身行禮,態度謙恭。在文中,作者毫不掩飾張生對鶯鶯的一見鍾情是源自鶯鶯的美貌,至於品德、才學也就不在考慮之列。 張生以詩寄情,鶯鶯芳心萌動,她托紅娘傳詩箋回應張生,以《明月三五夜》詩作答:「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首詩表明了鶯鶯第一次願意從恪遵的教養走出來,第一次面對張生對她情意,張生依詩旨而來,鶯鶯仍舊「端服嚴容」,委婉向張生說:「以禮自持,無及於亂」;對於張生的西去,她通過「獨夜操琴,愁弄淒惻」來抒發心中的哀怨;在回復張生的信中她也表達了對張生見異思遷的顧慮,卻說得相當含蓄:「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對這段感情鶯鶯期待張生是可以遵守盟約,而隨後,張生立即展開了對鶯鶯的熱烈追求,先是私下向鶯鶯的丫鬟紅娘表達對鶯鶯的愛慕之情。最初聽聞此事時,紅娘是「果驚沮,潰然而奔」。然而第二天,紅娘卻找到張生說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洩。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一個羞澀的小丫鬟怎敢操控主人的終身大事,這句話很明顯是鶯鶯借紅娘之口向張生傳達自己的想法他們的感情是建立在求婚迎娶上。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這時崔鶯鶯的期望是讓張生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 但張生卻說:「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時絝綺閒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可見得他對明媒正娶這回事不是那麼熱中,理由是,一「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即是這是不合他面對事情的方法;第二,自宴席之後,「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是順著求親的過程大概是要等到天荒地老了。深究起來這兩個理由,可以看出這段感情的萌發,張生對這段感情其實並非至純至真,反而是存有一定的僥倖心理,終究只是想一親芳澤,與崔家小姐暗通款曲而已。再到綴《春詞》亂崔,攀援杏花樹達於西廂,這個時候一心盼望與崔鶯鶯私會的張生事實上已經完全置「禮」也顧不上了。如此不循正理的回答顯然是張生急於欲望的滿足。可以看出從這段兩性關係建立的初始,張生對於鶯鶯就是欲多於愛,雖然他沒有明確拒絕,但是婚姻這時顯然不在他的考量之中。 至於在元稹筆下的張生原本是風度翩翩,恪守禮教之人,卻在遇到崔鶯鶯時,竟有了顛覆性的改變,從求索於「枯魚之肆」到私會鶯鶯於西廂,「不及於亂」已不復存在。那麼崔鶯鶯原來的「終夕無一言」,一開始的矜持與羞澀,在收到張生酬詩深夜私會,卻在見面後又義正辭嚴的予以勸告與拒絕,既是以禮相待為何要「深夜私會」呢?可見得鶯鶯在情感上的糾結與無法正視奔放的情意。卻又在數日後,「張生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為哉?」並枕重衾而去。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然而修謹以俟。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不復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瑩,幽輝半床。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於茵席而已。」 後來張生離開鶯鶯決定參加科舉考試,鶯鶯已然隱隱然感覺到訣別即將到來,直言張生:「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同時又對自己自薦枕席的行為表示羞愧和悔恨「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託。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明侍巾幘。沒身永恨,含歎何言?」另一是張生科考失利滯留在京城時,鶯鶯的回信內容是將彼此發生情感的來龍去脈加以敘述,由此可見這是在真實事件基礎下所撰寫的唐傳奇。也是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曾直指定論:「鶯鶯傳為微之自敘之作,其所謂張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無可疑。」 文人間傳聞紛紛,元稹借張生之口斷絕與崔氏的關係,他們也各自男婚女嫁,爾後,「張生」曾以表兄的身份請求見面,但崔氏始終不願再見,捎給張生一詩:「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最後「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短短兩句話也註定了張生和鶯鶯終將分離的結局。 張生對於人生的選擇是走向科舉之路,若想行得通此路,他必須得尋求援手與庇佑,儘管鶯鶯是名門之女,只是雖為名門已非望族,在社會上已難產生影響,尤其張生兩次科舉,皆敗北而歸,恐怕與崔家無法援手有很大關係。因此,張生只能捨棄鶯鶯而別選一門有利於自己仕途奮進的親事。張生負心後,「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認為張生對鶯鶯的「始亂」是感情的一時衝動,而把張生對鶯鶯的「終棄」當成是他理智的選擇,如此開脫,也正是唐代門閥作祟下的結果,崔、張感情故事代表了唐代士子與沒落貴族女性間普遍的婚戀現象,直到金代的諸宮調作家董解元,為《鶯鶯傳》改寫為《董解元西廂記》摒棄了鶯鶯是「尤物」的觀念,把「始亂終棄」的張生改寫成對愛情執着追求的情種,着力刻畫了一對青年男女渴望愛情追求婚姻自主,提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皆成了眷屬」的理想與願望,也開啟了清代金聖嘆所推崇的六大才子書,王實甫《西廂記》雜劇的雛形,不再抱恨以終,成就了才子佳人美好的故事結局。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EP09__王實甫、十二月過堯民歌、長亭送別、拙魯速、相思| 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EP09__王實甫、十二月過堯民歌、長亭送別、拙魯速、相思| 沈惠如
    元代雜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王實甫生平事蹟資料缺乏,王實甫活動的年代可能與關漢卿等相去不遠。他的主要創作活動當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 為什麼在元曲四大家中沒有王實甫呢?原因主要有幾種,第一個原因就是王實甫的詞一般認為過「艷」,文詞感情色彩強烈,與以情節取勝的其他雜劇不同,有些非主流;第二是《西廂記》一出現就被列為禁書,因為作品中明確表示了違反當時的社會價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等級制度的思想,所以不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第三是「元曲四大家」不是我們今天給命名的,而是明清時期就約定俗成的,如果今天定,王實甫一定會被列入其中。 王實甫所作雜劇﹐名目可考者共13種。今存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和《四大王歌舞麗春堂》 3種。 王實甫還有少量散曲流傳:有小令1首,套曲3種(其中有一殘套),散見於《中原音韻》、《雍熙樂府》、《北宮詞紀》和《九宮大成》等書中。其中,小令《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較有特色,詞采旖旎,情思委婉,與《西廂記》的曲詞風格相近。 小令【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十二月】)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帶寬三寸。(【堯民歌】) 附註:「帶過曲」: 帶過曲初僅北曲小令中有之,後來南曲內與南北合套內,亦偶爾仿用。即作者填一調畢,意猶未盡,再續拈一他調,而此兩調之間,音律又適能銜接。倘兩調尤嫌不足,可以三之,但到三調為止,不能再增,若再欲有增,則進而改作套曲。 帶過二字,或連用,或任用其一,或用兼字,或稱兼帶。有北帶過北者,有南帶過南者,有南北兼帶者。北曲,帶過曲所用曲牌如下: 正宮:脫布衫帶小梁州、小涼州帶風入松。 仙呂:後庭花稱青哥兒、那吒令帶鵲踏枝、寄生草。 南呂:罵玉郎帶採茶歌、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玉交枝過四塊玉。 中呂:十二月帶堯民歌、醉高歌帶喜春來、醉高歌帶攤破喜春來、醉高歌帶紅繡鞋、快活三帶朝天子、快活三帶朝天子四邊靜、齊天樂帶紅衫兒、喜春來過普天樂。 越調:黃薔薇帶慶元貞。 雙調:水仙子帶折桂令、雁兒落帶得勝令、雁兒落帶清江引碧玉簫、一錠銀帶大德歌、沽美酒帶太平令、沽美酒帶快活年、對玉環帶清江引、楚天遙帶清江引、梅花酒帶七弟兄、竹枝歌帶側磚兒、江兒水帶碧玉簫、錦上花帶清江引碧玉簫、殿前喜過播海令大喜人心。 中呂帶雙調:醉高歌帶殿前歡、滿庭芳帶清江引。 正宮帶雙調:叨叨令帶折桂令。 中呂帶仙呂:山坡羊過青哥兒。 南帶南之例如雙調朝元歌帶朝元令,南北兼帶之例如南中呂紅綉鞋帶北紅綉鞋。(曾永義)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 【正宮‧端正好】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正宮‧滾繡球】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繫,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遲遲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裡。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越調‧拙魯速】 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幃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欞,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零,被窩兒裡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Logo

    © 2024 Podcast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Stay up to date

    For any inquiries, please email us at hello@podcastworl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