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浣紗記

    Explore "浣紗記" with insightful episodes like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4__水袖與胭脂Ⅱ|王安祈",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3__水袖與胭脂Ⅰ|王安祈",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1__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英雄人物的明哲保身|沈惠如",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21__《浣紗記‧記泛湖》Ⅱ、梁辰魚∣元瓅書坊" and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20__《浣紗記‧記泛湖》、梁辰魚∣元瓅書坊" from podcasts like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戲曲的絕代風華__安祈戲說", "戲弄美麗人生", "元瓅少年遊" and "元瓅少年遊"" and more!

    Episodes (11)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4__水袖與胭脂Ⅱ|王安祈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4__水袖與胭脂Ⅱ|王安祈
    這是《水袖與胭脂》第二集。此劇背景設定在海上仙山、鏡花梨園,這是個戲劇王國,每個人都是劇中角色,人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一齣戲。上一集提到仙山主人太真仙子,看到程嬰妻子、西施范蠡的追尋,又遇到了梅妃。梅妃很滿意於她擁有能抒發自己心情的《梅妃》這齣戲,在梨園仙山「很享受地」唱著自己的悲情:「柳葉雙眉久不描….」,太真仙子極為羨慕,她感慨地唱道: 「她一世寂寥人憔悴, 戲場未必黯無聲。 一點幽姿成別韻, 冷香浮動月黃昏。 你看她、攬鏡悲訴平生怨, 低咽長吟動人心。 水袖翩翩驚鴻舞, 一抹胭脂泣殘紅。 梅林梅苑竟成勝景 ──我…我…平生心事、何處寄存?」 太真仙子先前也曾在宮中看過行雲班來演唐明皇楊妃「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戲,太真一開始隨著戲情甜蜜回憶,隨即傷心感慨 : 「今宵才對雙星證, 轉眼連理兩輕分。 戲場豈容人摶弄? 七夕盟言是虛文 。」 憤而將行雲班趕出去,僅留下班中小生無名公子在宮中唱曲。 歡迎收聽王安祈老師闡述《水袖與胭脂》,她特別強調,《水袖與胭脂》裡的崑曲,並非對於清代洪昇《長生殿》劇本的戲中戲引用。「我想探討的是,一部如《長生殿》般偉大的鉅作是如何誕生的。總要到唐明皇的情感深刻成熟,一部鉅作才出世。我讓《長生殿》在《水袖與胭脂》裡逐步創作、點滴成形。」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3__水袖與胭脂Ⅰ|王安祈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3__水袖與胭脂Ⅰ|王安祈
    今天想跟各位分享國光「伶人三部曲」之三的《水袖與胭脂》,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戲。整個戲的時空背景設在「海上仙山、鏡花梨園」,裡面住的都是「劇中人」,例如西施范蠡、程嬰夫妻、武大郎、梅妃…,他們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戲,希望自己情緒有個安頓。例如西施,一邊和范蠡泛舟五湖,一邊說著 : 「想我西施,被范太夫獻與吳國,侍奉夫差。功成復國之後,眼見夫差身首異處,我卻又與范蠡一同泛舟五湖。(吟)湖海茫茫,此身何往?(白)我該往何方而去?我該如何?快快接我下船哪!我還是想回到溪邊浣紗的日子。【西施卻仍身不自主的划船,泛舟五湖】(吟)水波蕩漾,誰主浮沉?」 有朋友問我是不是皮蘭德婁《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的京劇版?其實這部名作不在我腦海裡(雖然看過),我腦子裡隨時在轉的都是傳統戲曲和詩詞,是《長生殿》《長恨歌》《鏡花緣》。此劇獲上海大劇院邀約去演出時,蔡正仁老師問我創作動機,我回答 : 「就是因為您啊 !」1992年底蔡正仁老師來台演《長生殿》,太生動了,讓我對馬嵬埋玉時唐明皇的軟弱無奈印象太深刻,始終無法原諒,我覺得他欠楊妃一個道歉。去年底「鬼‧瘋」的崑劇小全本《長生殿》我是從這點出發做的整編,而這已是第二次了,早在2013年就已因此而全新編了《水袖與胭脂》,奇怪,我心裡這道關卡就是過不去 ! 而楊妃當然聽不見唐明皇的道歉,該怎麼辦呢? 楊妃去哪兒了呢?《長恨歌》說唐明皇上窮碧落下黃泉,「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所以我結合《鏡花緣》虛構了海上仙山戲劇王國,楊妃在那裏尋找屬於自己的一齣戲,她看著程嬰妻子、西施的追尋,又在仙山的梅林梅苑裡遇見梅妃,聽她唱著 : 「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楊妃竟覺得很羨慕,為什麼?且聽下回分解。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1__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英雄人物的明哲保身|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戲弄美麗的人生EP11__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英雄人物的明哲保身|沈惠如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在風雲詭譎的春秋史上,吳越兩國的冤冤相報最惹人矚目,不過,穿插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生聚教訓以及夫差惑於美色、不納忠言的消長態勢中,則是范蠡的功成身退最具震撼力。 勾踐復國後,范蠡棄官從商,並告知文種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結果文種惹來殺身之禍,范蠡卻跳脫枷鎖、超然物外,保全了性命與名聲。由此可知,范蠡善於察顏觀色,又聰慧過人,爲他創造了成功的人生。 後世戲曲,以范蠡爲主角的有五齣之多,現存的則有明梁辰魚的《浣紗記》傳奇、汪道昆的《陶朱公五湖泛舟》雜劇以及清徐石麒的《浮西施》雜劇。當然,在倜儻不俗的男主角身旁,必有一柔媚貞潔的女主角,那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西施。 西施的出現,根據稗官野史,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因《國語·越語》中有「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的語句而將西施編入吳越戰爭中,袁康的《越絕書》則說「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陸廣徵 《吳地記》進而使他們戀愛生子,到了《浣紗記》,西施在未入吳前就是范蠡的未婚妻子了。 在《浣紗記》中,范蠡遊春邂逅了西施,與她訂下姻盟,西施苦等三年,卻換來范蠡懇求她以美色誘惑吳王,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所以在第二十三齣〈迎施〉中,她唱道 :「三年曾結盟,百歲圖歡慶,記得溪邊兩下親折證,聞君滯此身,在吳庭,害得心兒徹夜疼,溪紗一縷曾相訂,何事兒郎忒短情,我真薄命,天涯海角未曾經,那時節異國飄零,音信無憑,落在深深井。」【金絡索】詞中頗有埋怨之意。 不過范蠡也不好受,他忍痛爲國捨棄愛妻,這又需要多麼大的決心,因此他勸道 :「真嬌艷,果娉婷,一段風流畫不成,美人,念千年家國如懸磬,全賴伊平定,若還枯樹得重新,合國拜芳卿。」【東甌令】只有曉以大義,化個人情愛爲家國大愛。 好在後來越國復興,二人終得團圓,范蠡毅然拋下功名,帶著西施泛舟五湖,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所以在《陶朱公五湖泛舟》雜劇中,范蠡唱道:「想當初年少呵,待唾手定神州,須臾談笑取封侯,人情翻覆幾時休,那期間可自由,因此上把雄心都付與大刀頭。」【收江南】而西施更是歡喜終身有靠,幻想夫唱婦隨的美好:「芙蓉出水依然秀,柳色青青在手,眉黛勞君,雅似吳山雲岫。」【江兒水】單純的政治事件,經由劇作家的點染,似乎更有可觀性了。 ◇放我修行拂袖還 在楚漢爭霸中,運籌帷幄,使劉邦一統天下的大功臣即是張良。張良的祖父和父親做了韓國五代國君的宰相,於是當秦滅六國後,張良傾出全部家產,募到一位大力士,又替他訂做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以行刺秦始皇,這一刺雖然沒有成功,卻使得秦朝天下從此不得安寧。 大家都知道張良在下邳圮(音匹)橋上爲一老翁穿鞋子,因而得到「太公兵法」的故事,謙沖爲懷的他在獲得異人相助後,成爲濟弱扶傾的俠客,待群雄並起,欲推翻秦朝時他投效了劉邦。他看準了劉邦的聰明、有大志,也不時在劉邦身邊監督,出主意,例如劉邦進入秦朝宮殿後,被那如山的珍寶、美女迷了心智,若非張良勸阻,險些步上秦始皇後塵 ; 又項羽、劉邦鬥智,張良教劉邦將通往封地的棧道燒掉,表明不回關中,以安定項王的心,凡此種種,均顯出張良的深謀遠慮。 劉邦即位後,大封功臣,張良雖然沒有戰功,他仍願給張良三萬戶的封邑,然而張良僅選擇留這個地方,不願居太多的功勞,因此被封爲留侯。 天下平定後,留侯因天生多病,閉門靜修,學習道家的導引吐納之術,頗有不問世事的心態,不過,當許多事情無法解決時,大家還是想到張良,最有名的就是高祖欲更換太子一事,張良建議延請商山四皓輔佐太子,果然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有著這樣一言九鼎、舉足輕重的身分,並沒有使張良停留在最尊貴的權位上,反而極欲拋開俗事,他曾說 :「今以三寸舌爲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赤松子是神農時的雨師,張良要向他學道,棄絕紅塵,早已把名利置之度外,對於一個位高權重的開國元勳來說,確實是很難得啊! 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當年曾立下了汗馬功勞,結果都不得善終,難怪張良要向高祖大聲疾呼 :「放我修行拂袖還,朝遊峰頂臥蒼田,渴飲葡萄香醪酒,飢餐松柏壯陽丹。柔時觀山遊野景,悶來瀟灑抱琴彈,若問小臣師何處?身心只在自雲山。」綜觀張良的一生,從行刺秦始皇、黃石公授兵書至助漢高祖登基,可說是富有相當大的傳奇性,而跟隨赤松子遊,無論是純粹慕道,亦或是看破世情,均爲他在複雜多變的政途尋得了明哲保身之道 ; 這大概就是他智慧過人之處吧! ◇人間千古事 松下一盤棋 一提起陳摶,大家一定會想到那位能一睡百日不起的睡仙,他生於唐末,據說五代時,每次聽說某一朝革命,都要皺眉幾天,及至聽說宋太祖登基,才說 :「天下從此定矣。」看來他似乎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是的,在正史中,他的確有先知的能力。《宋史•隱逸傳》敘述陳摶家中牆壁上掛了一個大水瓢,有個道士賈休復很喜歡,卻從未開口,陳摶知道他的心意,便命侍者取下來送給他,賈休復大驚,直呼陳摶是仙人。 又有一次,一位叫郭沆的人,夜晚借宿雲台觀,半夜陳摶起來叫他回家,說他家中有急事,郭沆正猶豫不決時,陳摶忽然又說不用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家,才知道母親半夜裡突如其來一陣心痛,幾乎死去,不久就好了,陳摶可真是料事如神啊! 陳摶,字圖南,四、五歲時,在渦水邊嬉戲,遇到一位青衣老媼哺乳,從此以後變得十分聰明,長大後,讀經史百家之言,過目成誦,並以詩聞名,後唐長興年間,考進士落第,從此不再求取利祿,而以徜徉山水爲樂。他先是隱居在武當山九室巖,服氣避榖二十餘年,每天只飲酒數杯,後來移居華山雲台觀。 後周世宗喜好道家煉丹之術,曾將他請至宮中詢問,結果陳摶說 :「陛下爲四海之主,當以政治爲念,奈何留意黃白之事乎?」世宗感動之餘,賜他諫議大夫之職,他辭而不受。 後來宋太祖也向他請教玄默修養之道,他也說:「正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於此。」 於是太祖更加器重他,賜號「希夷先生」。可見陳摶並非以神人的姿態出現在歷史中,他仍是一位秉心純正的社稷之臣。 不過馬致遠在《西華山陳摶高臥》雜劇中的描述略有不同,此劇敘述太華山隱士陳摶在汴梁竹橋邊卜卦,遇到趙玄朗和鄭恩二人,陳摶看出趙是未來的天子,後來趙果然登基爲宋太祖,於是命黨繼恩迎陳摶入京,初時陳摶不願去,礙於大恩難拒,仍然隨繼恩前往。太祖想授他官爵,他不接受,只得先賜他道號「希夷先生」,並賜鶴氅金冠玉圭。 後來,太祖命鄭恩領御酒十瓶、御膳一席及美女十人前往陳摶住處勸誘,沒想到陳摶只是呼呼大睡,絲毫不爲所動,太祖便在宮中蓋一道觀,讓他做主持,並封爲一品真人。 這齣戲,充滿了陳摶不願爲官的自白,他生性愛好自然,一般人眼中荒涼的山野,對他來說卻是人間仙境,他在第三折中唱道 :「俺那裡草舍花欄藥畦、石洞松窗竹凡,您這裡玉殿朱樓未為貴,您那人間千古事,俺只松下一盤棋,把富貴做浮雲可比。」【倘秀才】而他寧可睡過人世間的一切紛擾 :「貧道啊,愛穿的部落衣,愛吃的藜藿食,睡時節幕天席地,黑嘍嘍鼻息如雷,二三年喚不起。若在那省部裡,敢每日書不著卯曆。有句話對聖主先題,貧道呵,貪閒身外全無事,除睡人間總不知,空教人貼眼舒眉。」【滾繡毬】短暫的人生,何須去計較得失,官位利祿,自然也不放在眼裡了:「難蟲得失何須計,鵬鷃逍遙各自知,看蟻陣蜂衙,龍爭虎鬥,燕去鴻來,兔走烏飛,浮生似爭穴聚蟻,光陰似過隙白駒,世人似舞甕醯(音溪,醯雞,酒甕中生的酒蟲。後以甕裡醯雞指見聞狹隘、眼光淺薄的人。)雞,便博得一階半職,何是算,不堪題。」【二煞】 正如陳摶在周世宗宣召時寫的詩句:「紫陌縱榮怎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陳摶,就是這麼一個瀟灑的人啊! ◇見機而作是君子 在我國歷史中,「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的不乏其人,像漢丞相陳平,「飲醇酒,戲婦人」,避過了漢高祖、呂后多疑的耳目,終能富貴一生。 而唐代的郭子儀亦是如此,史書中稱他「其宅在親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水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羡溢,不可勝紀。代宗不名,呼爲大臣,天下以其身存亡爲安危者殆二十年。」 , 這樣一位半生戎馬的高官,僅管晚年奢蕩佚樂,仍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忘,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且八子七婿均顯貴於朝,然而這都需靠許多智巧和些許機運。 易經上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子思曰:「君子知微。」像范蠡、張良、陳摶能「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算是領略到了箇中道理・「英雄回首即神仙」,看來英雄與神仙,原來只是一線之隔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21__《浣紗記‧記泛湖》Ⅱ、梁辰魚∣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21__《浣紗記‧記泛湖》Ⅱ、梁辰魚∣元瓅書坊
    各位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上週我們從傳奇出發進而說到崑山水磨調如何形成的原因,推論梁伯龍採用魏良輔改良的崑山腔,創作了《浣紗記》。目前在舞臺有機會看到《浣紗記》的折子戲有《寄子》與《泛湖》兩出。《泛湖》一出作品最有意思的是,曲調採行的是南北合套。那麼我們今天就從南北合套開始,好了,那麼什麼是「南北合套」呢?這個詞彙在不懂戲曲的朋友們大概不太能理解,「南北合套」即是在一齣戲中,或者在雜劇中,一整套曲子同時運用了五聲音階的南曲,以及七聲音階的北曲,兩者混用我們都可以稱做「南北合套」。講到這裏大家應該發現了,北曲和南曲一直以來不是都不能混用嗎?畢竟主奏樂器不同,怎麼混用呢?原來呀,當南戲越來越興盛之時,元雜劇的演出也逐漸從北方往南移,如此一來就會產生音樂交會,在此音樂交會下,為了要彼此調適,就必須各退一步,開始學習兩方音樂的混用,尤其呢,魏良輔是大功臣,他在改良崑山腔的同時,就有機會兼採北曲的弦索音樂。當然啦,南北合套不是從魏良輔進行音樂改良才開始,真正開始打破南北曲的界線,就是元代中期以後了,那時創作者開始選擇若干音律相和諧的北曲曲牌和南曲曲牌互相調和,放在一整套曲子裏,如此一來可說是南北合套的開始。最早進入文字記載是我們之前在討論《西廂記》時提到鍾嗣成的作品《錄鬼簿》:「以南北調合腔,自和甫始,如《瀟湘八景》、《歡喜冤家》等曲,為工巧。」因為《錄鬼簿》完成的時間差不多已經到了元代晚期了,所以南北合套的發生,應該是在元代中後期以後,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除了前面跟大家提及的戲路隨商路的傳播有關,更重要的是戲曲創作者或演出者,一直都有不斷精進的本能,好聽的音樂,好唱的曲詞,怎麼不學起來呢?那麼自然就產生了南北合流的現象了。 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初年劇作家賈仲明,為了徹底實踐南北合套的創作手法,非常實驗性的在自己創作的劇本《呂洞賓桃柳昇仙夢》中全部使用南北合套。並且放棄了過去雜劇一人獨唱到底的形式,採取了女主角旦,男主角末對唱的方式。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實驗劇。 我想大家都會追問,到底有沒有成功呢?明代初期嘛,真要創作更具歷史意義或者發揮文人情志的作品,當然是不可能,只能創作這類神仙道化劇,這類在戲曲專用術語就是「度脫劇」,就是引渡成仙的作品。要真的說怎麼成功,自然是還好。 不過呢,賈仲明在曲牌聯套的形式的開創上還真的向前跨越了一大步,逐漸讓南北合套定型下來。說到這裏應該又有人會問了,為何要定型?這也是我們之前曾提過的,早期的戲曲是沒有字幕,也沒有機會讓大家看到曲譜,南曲北曲相互混融真的必須具有規律性,否則對我們樂師或者演出者,還真會亂了套。那麼南北合套的幾個基本規律,我來跟大家說說:首先,南北合套通常都是交替運用,就是先一支北曲曲牌,接著就是南曲曲牌,兩類輪著使用;如果是由男主角與女主角互相對唱的話,通常都是由男主角先唱北曲,女主角唱南曲,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又要回到北曲與南曲的聲音情感了。不妨套用明代復古運動大師王世貞在《曲藻》中的一番話:「凡曲,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曲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則辭情多而聲情少,南則辭情少而聲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易粗,南氣宜弱。」 聽到我所念的嗎?南曲的音樂來得弱些,並且音樂緩慢,跟北曲正好相反,尤其當魏良輔改良了崑山土腔後,更在意南曲的宮調、板眼(就是拍子),平仄等唱法,讓崑山腔行腔吐音更精緻,如此的音樂質性正適合女性角色演唱,那麼調促、氣粗的北曲音樂不就正屬於男性角色來演繹嗎? 不過有一件事情要請大家留意的是,南北曲合套通常都是以北曲的聯套形式為基礎,因為調高的需要南曲必須調和自己的音樂旋律符合北曲的調式。這也是為什麼通常傳奇劇本的第一出都是男主角開場,其實戲曲演出的主軸也多半是以男性為主。女孩也不用太在意,直到現在留下來的好劇本,都是讓女性角色充分發揮的喔。 好囉,接下來就要正式進入〈泛湖〉的曲牌聯套了。上一次我們提到的兩人相遇俱是天上謫仙,接著下來是要共續三生未了姻緣,這才是真正回到兩人應有的位置上。我們不妨繼續聽下去。  (旦)當初若無溪紗。我與你那有今日。 ** (生)你那紗在何處。** ** (旦)妾朝夕愛護。佩在心胸。君試觀之。** ** (生)我的紗也在此。千叢萬結亂如堆。曾系吳宮合巹杯。今日兩歸溪水上。方知一縷是良媒美人。我和你早早登舟去罷。漁翁那裏。** ** (丑淨)相公有何分付。** ** (生)我要下船。過湖中往海上去。** ** (丑淨)不知相公海上要到那一方。若出了海北風往廣東。西風往日本。南風往齊國。今日恰是南風。** ** (生)旣是南風。就往齊國去罷。** 西施與范蠡二人由風來決定前往齊國,兩人開始輪唱: 〔生〕【北新水令】問扁舟何處恰才歸。歎飄流常在萬重波裏。當日個浪翻千丈急。今日個風息一帆遲。煙景迷離。望不斷太湖水。 〔旦〕【南步步嬌】憶昔持紗溪邊洗。正遇春初霽。芳心不自持。誰料多才。忽然相値。住立不多時。急忙裏便許成佳配。 南北合套的聯套形式,由於第四十五出已經進入整部作品的尾聲了,因此採取雜劇一貫的作風曲調採取的就是【雙調】聯套:【新水令】,還記得嗎?雙調的聲情是什麼?沒錯,就是健捷激裊,也就是音樂旋律相較其他八大宮調來得快很多。范蠡與西施登程,望浩渺煙水,搖曳太湖船,慨嘆著世事紛擾如「浪翻千丈急」,而今成為泛湖之人;至於西施則是憶昔往日匆匆婚配,卻馬上面臨家國存亡之秋。 (生)【北雁兒落】謝娘行能諧子女姻。羞殺我未有兒夫氣。亂叢叢邦家多苦辛。急攘攘軍旅常留滯。 (旦)【南沉醉東風】為君家寥寥旦夕。為君家淹淹憔悴。奈徹夜患心疼。奈徹夜患心疼。日高未起。空留下數行珠淚。山深地僻。花飛鳥啼。傷心過處雙雙蹙著翠眉。 〔生〕【北得勝令】呀。非是我冷淡了相識。非是我奚落了新知。祗為那國主親遭辱。祗為那夫人盡被羈。賓士。千里價難相會。棲遲。三年猶未囘。 〔旦〕【南忒忒令】你流落他鄕未囘。我寂寞深山無倚。鶯兒燕子。眼望親成對。誰知道命飄蓬。誰知道命飄蓬。君恰歸。妾又行。做浮花浪蕊。 〔生〕【北沽美酒】為邦家輕別離。為邦家輕別離。為國主撇夫妻。割愛分恩送與誰。負娘行心痛悲。望姑蘇淚沾臆。望姑蘇淚沾臆。 〔旦〕【南好姐姐】路岐。城郭半非。去故國雲山千里。殘香破玉。顏厚有忸怩。藏深計。迷花戀酒拚沉醉。斷送蘇臺只廢基。 西施初嫁之時,范蠡奔赴軍旅,只留下西施一人殷殷盼望著良人的歸來。范蠡的懺情是並非是無情意而是奔赴行在,一切都是家國喪辱,為「為邦家輕別離」,「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兒女之情在家國面前是何等渺小。范蠡一口氣通过【北雁兒落】【北得勝令】【北沽美酒】三首曲向西施傾訴衷腸,吐露當年薦西施入吳宮的矛盾與痛苦,割捨恩愛情意,范蠡必須心繫家國憂樂,辜負著對西施的盟約,只能淚眼望著姑蘇臺忍痛江西施送往吳國,期待著有朝一日可以雪恨復國。如此隱忍,西施自忖「殘香破玉。顏厚有忸怩。藏深計。迷花戀酒拚沉醉。斷送蘇臺只廢基。」如此龐大的國族重擔,肩負在西施的身上,只能暫捨兒女情,迷惑夫差,只得待斷送吳國的江山,才有今天的結果。 【川撥棹】中「龍起春雷。風捲潮囘。地轉天隨。霎時間驅戎破敵。因此上喜卿卿北歸矣。」正是破敵復國,迎回西施,使得他們兩人終於可以團聚一起。接著西施所唱的「【南園林好】謝君王將前姻再提。謝伊家把初心不移。謝一縷溪紗相繫。諧匹配作良媒。諧匹配作良媒。」便是感謝越王重新提及第二出〈游春〉中兩人情感醞釀之時,也是感謝范蠡的衷情不變,在「浣紗」聯繫兩人情感,似乎一切都恢復往昔時光。 從【北太平令】做起始:「早離了塵凡濁世。空囘首駭弩危機。伴浮鷗溪頭沙嘴。學冥鴻尋雙逐對。我呵。從今後車兒馬兒。好一回辭伊謝伊。呀。趁風帆海天無際。 【南川撥棹】〔旦〕煙波裏。傍汀蘋。依岸葦。任飄颻海北天西。任飄颻海北天西。趁人間賢愚是非。跨鯨遊駕鶴飛。跨鯨遊駕鶴飛。」敘寫從今可以離開政治紛擾,了無牽掛得以遨遊五湖。 最後〔生〕【北收江南】呀。看滿目興亡眞慘淒。笑吳是何人越是誰。功名到手未嫌遲。從今號子皮。從今號子皮。今來古往不許外人知。 〔旦〕【南漿水令】採蓮涇紅芳盡死。越來溪吳歌慘淒。宮中鹿走草萋萋。黍離故墟。過客傷悲。離宮廢。誰避暑。瓊姬墓冷蒼煙蔽。空園滴。空園滴。梧桐夜雨。台城上。台城上。夜烏啼。 〔生〕【北淸江引】人生聚散皆如此。莫論興和廢。富貴似浮雲。世事如兒戲。唯願普天下做夫妻都是咱共你。 帶出歷史興亡感慨,從回憶前塵為始,歷代興亡為終,寄託深深的黍離之悲。大時代的兒女悲情,富貴浮雲轉頭空,當兒女情懷交織於政治興衰存亡,留下的只有離宮廢空園滴,本是夫榮妻貴的足以歡樂放懷,君心難測下,唯有「伴浮鷗溪頭沙嘴。學冥鴻尋雙逐對。」悄悄的暗示了越王的「可與共患難,不可同歡樂」的性情,避世逐浪彷彿是人生最後的安頓,在紛紛擾世下超越凡俗追尋悠然自在,也是范蠡與西施朝向山林白首偕老的渴望。 喜愛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一定要收聽我們的節目,也幫我們粉絲頁按讚鼓勵,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週見。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20__《浣紗記‧記泛湖》、梁辰魚∣元瓅書坊

    【元瓅少年遊】聽戲?看戲?EP20__《浣紗記‧記泛湖》、梁辰魚∣元瓅書坊
    各位喜愛聽戲看戲的朋友們大家好,還記得我們講到的四大聲腔嗎?記不記得「惟崑山腔止行於吳中 ,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聽之最足蕩人。」這段文字呢? 可見得崑山腔源出蘇州府崑山縣,因興起於三腔之後,開始階段只流行於「吳中」,但其聲調優美,後來居上,影響力竟超過了三腔。這是甚麼緣故呢?主要是明代嘉靖年間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土腔進行了改革創新,提高了它的藝術美感,明人沈寵綏在《度曲須知·曲運隆衰》中記載: 「嘉(靖)、隆(慶)間有豫章魏良輔者,流寓婁東(太倉)、鹿城(崑山)之間,生而審音。憤南曲之訛陋也,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功深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要皆別有唱法,絕非戲場聲口,腔曰「崑腔」,曲名「時曲」,聲場稟為曲聖,後世依為鼻祖,蓋自有良輔,而南詞音理,已極抽秘逞妍矣。」 可見得魏良輔最大的努力就是革新了崑山腔中無法順口的音樂,又在自己的女婿張野塘的幫助下,讓演唱的崑山腔走向唱口細膩,字正腔圓,咬字吐音講究平上去入四聲;一字多腔,分頭、腹、尾三段切音;所謂「氣無煙火」,是指運氣得法,深沉而不浮燥,轉音自然柔和,悠揚悅耳,號稱崑曲水磨調。魏良輔革新後的崑腔新聲,首先在崑山、太倉、蘇州、上海周邊地區風行起來,明代時期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十二〈崑腔〉記載: 魏良輔別號尚泉,居太倉之南關,能諧聲律,轉音若絲。張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之屬,爭師事之惟肖。……梁伯龍(辰魚)聞,起而效之,考訂元劇,自翻新調,作《江東白苧》、《浣紗》諸曲,又與鄭思笠精研音理,唐小虞、陳梅泉五七輩雜轉之,金石鏗然,譜傳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而取聲必宗伯龍氏,謂之「崑腔」。 張大復十分詳細的記載了當時魏良輔研發改良崑山腔的同時,有幾個跟他非常要好的夥伴:張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都爭相和魏良輔學習崑山水磨調。不過這裏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梁伯龍,也跟隨著魏良輔,並且「起而效之」,最重要的是梁伯龍改訂元代雜劇,同時翻做新調,拿魏良輔嶄新的音樂曲式譜寫了《浣紗記》劇本,並且搭配音樂隨即搬上舞台,對崑腔的興盛發展可說是平地一聲雷的開始第一個以崑山腔創作劇本,因此從梁伯龍開始利用七聲音階的北曲雜劇,接合了五聲音階的南曲按照崑山腔的曲牌聯套的形式,兼採南北曲進行劇本創作,開創了明代傳奇最輝煌的時期。因此當時有一種說法:「魏梁遺韻」,不是單指聲腔歌唱,而是包涵劇本創作和舞台藝術的表演。 好了來到崑曲傳奇的《浣紗記》(這裏唸成和緩的緩,這個唸音是對,「浣」「浣」兩個唸音都通),就明代復古運動大家王世貞的《藝苑卮言》又題作《吳越春秋》。總共45出,「出」是出入的出,大家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是「出」不是一齣戲兩齣戲的「齣」,這就與腳色有重要關係了,運用「出入」的出,每一次上場時就有腳色從鬼門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後臺」上場,因此明代傳奇乾脆將每一幕戲就不在叫做折,因為已不是起初元雜劇的故事或音樂單元結構,而是腳色上場演出。從此就將一幕劇叫做「出」。 梁辰魚(1519—1591)字伯龍,號少白,別署仇池外史。崑山(今屬江蘇)人。太學生。性格豪放,落拓不羈,喜結交,好遊覽,足跡遍吳越、荊楚和齊魯等地。精于音律,尤工填詞度曲,繼魏良輔之後,進一步改革崑山腔,並用自己的創作去實踐,促進了崑曲的傳播和發展。王世貞說他:「藝益高,名益起,而窮日益甚,時時避人僂行」 《浣紗記》借中國春秋時期吳、越兩個諸侯國爭霸的故事來表達對國家興盛和衰亡歷史規律的深沉思考。寫吳王夫差率軍打敗越國,將越王勾踐夫婦和越國大臣范蠡帶到吳國充當人質。越王勾踐戰敗被俘後,忍辱負重,奮發圖強,聽從范蠡的建議,定計將范蠡美麗無雙的戀人浣紗女西施(施夷光),進獻給吳王,意圖用女色來消磨他的意志,離間吳國君臣,以徹底歸順的姿態取得了吳王的信任,吳王果然為西施的美貌所迷惑,廢弛國政,殺害忠良。三年後被放回越國。越國君臣苦心經營,終於打敗吳國取得成功,夫差自殺。范蠡功成名退,下定決心遠離政治是非,攜西施泛舟而去,尋找地方去過隱士生活。 隨着《浣紗記》的上演後,當時引發了巨大的迴響,當時王世貞實在太愛這部作品了,就說這部作品:「吳閶白面遊冶兒,爭唱梁郎雪豔詞」。可見得當時流行的狀況,不過也是實在太風行了,隨後的學者對於這部作品也有諸多批評,最有名的就是王驥德在《曲律》(戲曲的曲,典律的律)就批評過梁伯龍的《浣紗記》: 「浣紗遣了越王嘗膽及夫人采葛事,紅拂私奔,如姬竊符,皆本傳大頭腦,如何草草放過!若無緊要處,只管敷演,又多惹人厭憎:皆不審輕重之故也。」也就是說了王驥德以為在舊名《吳越春秋》中應該主要飾演越王臥薪嘗膽,以及句踐夫人採葛才是歷史劇重要主軸。不過這裏小編要講的是《浣紗記》之所以為叫浣紗,真正就是以西施范蠡兩人為主,尤其以西施的形象最為突出,正是開拓了生旦愛情抒發興亡之的感慨。因此《浣紗記》中的選段最重要的有兩個〈寄子〉、〈泛湖〉,仍舊活躍在當代戲曲舞臺上。 好了,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遊湖〉一出。不過在分享前,還是免不了要跟大家聊一下關於傳奇的體製。說到「傳奇」這個名稱,實在非常的有趣,其實「傳奇」這兩個字一直在不斷的挪用,不過我們還是得來驗明證身一下,「傳奇」被當作文體第一次出現,不曉得大家還記不記得,就在我們「聽戲看戲」第一集中曾經提到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院本名目》中寫道:「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 大家聽到我所說的嗎?「唐有傳奇」,可見得唐代出現了一種文體「傳奇」,不過這樣說來大家也許覺得奇怪,這裏的傳奇到底是指什麼。我們再繼續借用陶宗儀的說法聽下去:「稗官廢而傳奇作,傳奇作而戲曲繼。金季國初,樂府猶宋詞之流,傳奇猶宋戲曲之變,世傳謂之雜劇。」 這裏出現了更多更複雜的名詞,「稗官」到底是什麼呢?喜歡戲曲的朋友們應該差不多都知道,東漢時期有位重要的史官班固,他奉了皇帝的命令,以官方的姿態寫了史書《漢書》,其中除了本紀、列傳、表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分類,就是「志」,什麼是「志」就是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書籍,因為實在太多了,所以班固動手將國家藏書目錄抄錄進《漢書》的「志」這類中,他對「志」的分類是繼承了司馬遷的史記「書」的分類法,加上另外兩類,成為十「志」,其中新增的「藝文志」就成了以後各種史書仿效的對象。〈藝文志〉裡頭有一類十分有趣,叫做「諸子略」,也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諸子百家,他特別將諸子百家分為十大類,有一類是不入流的,因此後來的人稱為「九流十家」,不入流的到底是哪一個呢?就是「小說家」: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聽到我所複誦的這段文字了嗎?「街談巷議、道聽塗說」,這種說來豈不是八卦嗎?沒有錯,就是八卦,班固認為呢,這些八卦就是民間智慧,雖然上不了檯面,但是如果就孔子所說的「必有可觀」,那麼有機會以文字留下記錄的應該也不至於太差勁。 好了,那麼陶宗儀所說的「稗官」就是小說囉,那麼清代學問大家章學誠講的這句話,更能夠證成剛剛所說:「小說出於稗官,委巷傳聞瑣屑,雖古人亦所不廢。……唐人乃有單篇,別為傳奇一類。(專書一事始末,不復比類為書。)大抵情鍾男女,不外離合悲歡。」 儘管不是那麼上得了高文典冊的位階,但是情鍾男女,離合悲歡的作品就是大家最愛的。 傳奇這個名目就這麼流轉,從唐代的小說到宋雜劇、諸宮調來到明代戲曲也叫做傳奇,正是因為戲曲內容有一大半都是從唐傳奇作品而來,因此也就享有了「傳奇」這麼名號了。 那麼我們今天回頭來看《浣紗記》時,其實梁伯龍所參考的內容則是從吳越興亡的故事,劇本以範蠡、西施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為線索,以吳越兩國錯綜複雜的政治角力為中心。范蠡與西施的情感在〈泛湖〉這一折可說是具有總結了吳越興亡的歷史意義。 那麼就請每位聽戲的朋友們與我們一起進入梁辰魚《浣紗記》〈泛湖〉的世界吧! (淨丑扮漁翁唱漁歌上)我兩人都是太湖中的漁翁。昨日范老爺分付要幾個漁船。泊在胥口。想要到湖上去耍子。怎麼這時候還不見到來。只得在此伺候。 (生上)功成不受上將軍。一艇歸來笠澤雲。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更迷君。自家范蠡。輔我弱越。破彼強吳。名遂功成。國安民樂。平生志願。於此畢矣。正當見機禍福之先。脫履塵埃之外。若少留滯。焉知今日之范蠡。不為昔日之伍胥也。向已吿過主公。今當遠遁。昨日分付漁船。泊在湖口。專等西施美人到來。卽便同行。 這一整段賓白,由淨丑作為引場,生扮范蠡上場,簡單的交代了自己這段時間的遭遇:「輔我弱越。破彼強吳。名遂功成。國安民樂。平生志願。於此畢矣。」儘管短短的幾句話,卻可以知道范蠡確實為越王完成了復國的心願。 接下來的獨白呈現范蠡的智慧,也就是「脫履塵埃之外。若少留滯。焉知今日之范蠡。不為昔日之伍胥也」。范蠡果然是聰明人,他認為「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規勸文種當越王復國後,是無法同享富貴的,范蠡不想成為第二個伍子胥,也隱隱然指向了自己的禍福。因此當他為越王完成復國基業後,打算匆匆帶著西施離開。 西施上場後也說出了自己的處境: (旦上)雙眉顰處恨匆匆。轉眼興亡一蹙中。若泛扁舟湖上去。不宜重過館娃宮。 這首上場詩,正是國家興亡只在眉睫之間,只是他對自己已然是殘花敗柳有著諸多的顧忌: 妾乃白屋寒娥。黃茅下妾。惟冀德配君子。不意苟合吳王。摧殘風雨。已破荳蔻之梢。斷送韶華。遂折芙蓉之蔕。不堪奉爾中饋。未可充君下陳。 西施對范蠡表明了自己已然不是過去冰清玉潔的西施了,是否值得相隨於范蠡,西施是多有猶疑的,范蠡的勸慰給她莫大的鼓勵: 我實霄殿金童。卿乃天宮玉女。雙遭微譴。兩謫人間。故鄙人為奴石室。本是夙緣。芳卿作妾吳宮。實由塵劫。今續百世已斷之契。要結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歸正道。 兩人相遇俱是天上謫仙,接著下來是要共續三生未了姻緣,這才是真正回到兩人應有的位置上。也是〈泛湖〉一開始就在兩人彼此應答展開,下週我們將從〈泛湖〉的南北合套的調式來跟大家聊聊明代傳奇運用曲牌體製如何創造更多強大的抒情性,請大家一定要繼續收聽喔! 喜愛元瓅少年遊的朋友們,一定要收聽我們的節目,也幫我們粉絲頁按讚鼓勵,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週見。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4__水袖與胭脂Ⅱ|王安祈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4__水袖與胭脂Ⅱ|王安祈
    這是《水袖與胭脂》第二集。此劇背景設定在海上仙山、鏡花梨園,這是個戲劇王國,每個人都是劇中角色,人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一齣戲。上一集提到仙山主人太真仙子,看到程嬰妻子、西施范蠡的追尋,又遇到了梅妃。梅妃很滿意於她擁有能抒發自己心情的《梅妃》這齣戲,在梨園仙山「很享受地」唱著自己的悲情:「柳葉雙眉久不描….」,太真仙子極為羨慕,她感慨地唱道: 「她一世寂寥人憔悴, 戲場未必黯無聲。 一點幽姿成別韻, 冷香浮動月黃昏。 你看她、攬鏡悲訴平生怨, 低咽長吟動人心。 水袖翩翩驚鴻舞, 一抹胭脂泣殘紅。 梅林梅苑竟成勝景 ──我…我…平生心事、何處寄存?」 太真仙子先前也曾在宮中看過行雲班來演唐明皇楊妃「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戲,太真一開始隨著戲情甜蜜回憶,隨即傷心感慨 : 「今宵才對雙星證, 轉眼連理兩輕分。 戲場豈容人摶弄? 七夕盟言是虛文 。」 憤而將行雲班趕出去,僅留下班中小生無名公子在宮中唱曲。 歡迎收聽王安祈老師闡述《水袖與胭脂》,她特別強調,《水袖與胭脂》裡的崑曲,並非對於清代洪昇《長生殿》劇本的戲中戲引用。「我想探討的是,一部如《長生殿》般偉大的鉅作是如何誕生的。總要到唐明皇的情感深刻成熟,一部鉅作才出世。我讓《長生殿》在《水袖與胭脂》裡逐步創作、點滴成形。」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3__水袖與胭脂Ⅰ|王安祈

    【元瓅玩樂誌】戲曲的絕代風華_安祈戲說 S2EP23__水袖與胭脂Ⅰ|王安祈
    今天想跟各位分享國光「伶人三部曲」之三的《水袖與胭脂》,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戲。整個戲的時空背景設在「海上仙山、鏡花梨園」,裡面住的都是「劇中人」,例如西施范蠡、程嬰夫妻、武大郎、梅妃…,他們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戲,希望自己情緒有個安頓。例如西施,一邊和范蠡泛舟五湖,一邊說著 : 「想我西施,被范太夫獻與吳國,侍奉夫差。功成復國之後,眼見夫差身首異處,我卻又與范蠡一同泛舟五湖。(吟)湖海茫茫,此身何往?(白)我該往何方而去?我該如何?快快接我下船哪!我還是想回到溪邊浣紗的日子。【西施卻仍身不自主的划船,泛舟五湖】(吟)水波蕩漾,誰主浮沉?」 有朋友問我是不是皮蘭德婁《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的京劇版?其實這部名作不在我腦海裡(雖然看過),我腦子裡隨時在轉的都是傳統戲曲和詩詞,是《長生殿》《長恨歌》《鏡花緣》。此劇獲上海大劇院邀約去演出時,蔡正仁老師問我創作動機,我回答 : 「就是因為您啊 !」1992年底蔡正仁老師來台演《長生殿》,太生動了,讓我對馬嵬埋玉時唐明皇的軟弱無奈印象太深刻,始終無法原諒,我覺得他欠楊妃一個道歉。去年底「鬼‧瘋」的崑劇小全本《長生殿》我是從這點出發做的整編,而這已是第二次了,早在2013年就已因此而全新編了《水袖與胭脂》,奇怪,我心裡這道關卡就是過不去 ! 而楊妃當然聽不見唐明皇的道歉,該怎麼辦呢? 楊妃去哪兒了呢?《長恨歌》說唐明皇上窮碧落下黃泉,「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所以我結合《鏡花緣》虛構了海上仙山戲劇王國,楊妃在那裏尋找屬於自己的一齣戲,她看著程嬰妻子、西施的追尋,又在仙山的梅林梅苑裡遇見梅妃,聽她唱著 : 「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楊妃竟覺得很羨慕,為什麼?且聽下回分解。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S2EP14__詠劇詩、胡應麟、〈狄明叔邀集新居,命女伎奏劇,凡《玉簮》《浣紗》《紅拂》三本,即席成七言律四章〉、〈湖上酒樓聽歌王檢討敬夫、汪司馬伯玉二樂府及張伯起傳奇,戲作三首〉、〈再贈小范歌玉簪〉|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S2EP14__詠劇詩、胡應麟、〈狄明叔邀集新居,命女伎奏劇,凡《玉簮》《浣紗》《紅拂》三本,即席成七言律四章〉、〈湖上酒樓聽歌王檢討敬夫、汪司馬伯玉二樂府及張伯起傳奇,戲作三首〉、〈再贈小范歌玉簪〉|沈惠如
    〈狄明叔邀集新居,命女伎奏劇,凡《玉簮》《浣紗》《紅拂》三本,即席成七言律四章〉 名花十院盡蛾眉,美酒金樽照陸離。霧裏雙鸞騰玉闕,雲中八駿下瑤池。參差趙瑟傳情逺,縹緲秦笙度曲遲。後夜屋梁頻悵望,河橋孤館月明時。(伎十人,二尤善謳) 痛飲狂歌白日酣,何人同住百花潭。明妝陳女開金屋,妙舞羊姬㺯玉簮。滿架荼蘼風乍入,當庭楊栁月初含。追歡拚竭良宵興,滿眼關河繫别驂。 繡柱雕欄夾畫圖,幽棲河上擅菰蘆。壺觴元亮開三徑,舟楫陶朱泛五湖。草色共悲吳苑廢,花枝猶傍越臺無。干將對舞東風夜,燦爛明星墜轆轤。 畫檻參差照緑苔,三山何處問蓬萊。朱顔驟向新春合,紅拂偏宜靜夜來。風裊梅香縈玉砌,月穿蘿影度瑤臺,髙唐總入襄王夢,未擬重憐宋玉才。 〈湖上酒樓聽歌王檢討敬夫、汪司馬伯玉二樂府及張伯起傳奇,戲作三首〉 光陰百歲迅流霞,一曲東籬擅馬家。何似翰林【新水令】,秋風遷客走天涯。 水雲深處木蘭航,白雪紛飛《大雅堂》。莫向五湖尋舊跡,於今司馬在鄖(雲)陽。 掩徑頻年侶博徒,陽春堂上白雲孤。才聞北里歌《紅拂》,又見東園演《竊符》。 三首詩分寫王九思、汪道昆、張鳳翼三人的散曲和戲曲的演唱情況。特別 是張鳳翼的《紅拂記》和《竊符記》,演出的頻率很高,可見廣受歡迎的程 度。 〈再贈小范歌玉簪〉 欲解綈袍換緑衫,梅花明月夜𣯶𣯶。不因趙氏連城在,那得尊前聽玉簪。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S2EP05__詠劇詩、汪道昆、席上觀《吳越春秋》有作Ⅱ|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S2EP05__詠劇詩、汪道昆、席上觀《吳越春秋》有作Ⅱ|沈惠如
    其三 行人羈旅臣,借資覆故楚。宿怨業已修,微軀何足數(屬)。援枹(扶)破會稽,勾踐甘釁鼓。讒巧乃見親,君心日已蠱。國恩良不貲,安得歸環堵。抉目懸吳門,甘心赴江滸。須臾國事去,佞幸皆為虜。利口覆邦家,願言飼豺虎。 其四 反間入吳閶,俘囚幸不死。伊誰修戈矛,相國鴟夷子。一舉襲江東,離宮夷故址。歸來泛扁舟,去去從此始。富貴有危機,完名不受訾。良哉大夫種,精白照青史。或恐遇九原,因之顙(嗓)有泚(此)。 平王用子胥父親伍奢為太子太傅,負責教導太子建,太子被奸人費無忌所誣陷,伍奢也受到了牽連。平王七年,伍奢被監禁時,楚平王召伍子胥與其兄長伍尚,否則便殺了他們的父親。伍子胥料到楚平王欲殺其父子,勸其兄伍尚勿往,留有用之身為父報仇,伍尚明知道會死,依然不忍見父親被害,於是向伍子胥說;「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負責為父親而死,你負責為父親報仇。」還是前去,伍奢知道伍子胥沒有來,說:「楚王和大夫恐怕要宵衣旰食,好好加班了!」最後,伍尚就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處決。 伍子胥欲逃往吳國。途中經過陳國,欲出昭關至吳國,昭關守衛通緝他。《東周列國志》虛構了東皋公、皇甫訥幫助伍子胥過昭關的故事。東皋公收留了伍子胥,伍子胥一夜白頭,東皋公讓與伍子胥相貌相似的皇甫訥,幫助伍子胥出了昭關。 伍子胥出了昭關,怕有追兵趕來,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大江攔住了去路。正著急時,江上老漁夫划著小船把他渡過江。過了大江後,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夫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金。送給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漁夫回答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的米糧作為賞金,還答應封告發者為大夫。我不貪圖賞金和爵位,怎麼還會貪圖你的寶劍呢?」 伍子胥逃出楚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不久便抱病。此時盤纏用盡,只好拖著病軀沿路乞討。 闔閭重用伍子胥,並重用伍子胥發掘的孫武為元帥,發兵擊敗楚國。次年四月,破楚首都郢(今江陵紀南城),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 夫差繼位後兩年,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否所讒,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四八四年),夫差贈伍子胥劍賜自盡。子胥憤恨自刎,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雙眼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亡吳國。吳王夫差極怒,把伍子胥的屍首用裹於鴟夷革之中並拋棄於錢塘江。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據說,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後才舉劍自刎。 《浣紗記》唱詞優美抒情,崑山腔音樂與劇情結合自然,增強了演出效果。也是推動崑曲發展的重要劇目。至今還有〈寄子〉、〈游湖〉等折子流傳在場上。而明代以後在戲曲舞台上演出的西施故事多源於此劇。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S2EP04__詠劇詩、汪道昆、席上觀《吳越春秋》有作|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S2EP04__詠劇詩、汪道昆、席上觀《吳越春秋》有作|沈惠如
    汪道昆(1525年-1593年),字伯玉,號南溟,又號太函。直隸歙縣(今安徽省歙縣)人。 3歲,受祖父啟蒙,祖父口授唐詩百首,皆能成誦。有客人來的時候,常令其背誦唐詩,活躍氣氛。6歲,讀私塾,聰慧異常,過目不忘。少年時,常讀一些非科舉讀物,如稗官野史和小說。曾試作戲曲,遭到父親的禁止。19歲為郡諸生,20歲後曾有一段遊學浙江的經歷,拜浙江餘姚邵世德為師。 汪道昆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與張居正、王世貞等同榜。初授浙江義烏縣知縣,後升任福建兵備道。 汪道昆生活的嘉靖、萬曆年間,正是日本海盜集團侵擾東南沿海的高峰時期,百姓備受其苦。汪道昆從就任義烏縣令起,就積極組織民眾習武練兵,實現全民防禦。任福建副使時,他配合民族英雄戚繼光籌謀策劃,招募「義烏兵」赴前沿參戰,大敗倭寇,一時舉國振奮。後以功擢按察使,曾任福建巡撫。 王世貞所作《藝苑卮言》贊其「文繁而有法者於鱗(李攀龍),簡而有法者伯玉(汪道昆)。」道昆於是聲名大起。 明代嘉靖中期,王世貞、李攀龍創後七子派,宣導文學復古。隆慶、萬曆之際,以徽州為中心的新安詩壇興起,汪道昆為首的一批新安詩人,創立新安詩派。 汪道昆出身徽商家族,他與兄弟在選擇儒術之外,亦積極投入江南藝文社群,提高在士林的名望,進而轉換商賈身分,引領徽州藝文風氣的發展。 汪道昆工詩文,與王世貞為詩壇領袖。有《太函集》120卷。他精通音律,所作雜劇傳世者有:《高唐夢》、《五湖游》、《遠山戲》、《洛水悲》,都是一折短劇,合稱《大雅堂樂府》。內容都假傳說來寫歷史人物的愛情故事:《高唐夢》敘楚襄王夢中會見巫山神女,題材本自宋玉《高唐賦》;《五湖遊》述越王勾踐平吳之後猜忌功臣,范蠡見機勇退,偕同西施歸隱太湖;《遠山戲》取漢京兆尹張敞沉溺伉儷之樂,為妻畫眉故事;《洛水悲》寫甄后之魂化為洛水之神,與曹植了卻相思債的奇遇。 席上觀《吳越春秋》有作,凡四首 其一 吳王摧勁越,談笑釋窮囚。殊色恣所歡,巧言競相投。長驅薄海岱,執耳盟諸侯。敵國盡西來,姑蘇麋鹿游。豈無良股肱,宿昔攖屬鏤。巳矣國無人,誰其殉主憂。 其二 東海將時憾,盱睢待其時。三江足組練,一旅安所之?何物彼姝子,賢於神武師。輕身入吳宮,褒妲復在茲。一笑褫王魄,再笑陳王尸。翩翩士女俠,匕首雙蛾眉。咄唶徐夫人,千金徒爾為。 《浣紗記》演吳越攻伐之事,自范蠡和西施溪邊互訂婚約開始,而以范蠡偕西施傲遊五湖為終結。作者為明崑山人梁辰魚,其人精通音律,與魏良輔合作改進崑腔,引進《吳越春秋》傳奇而做《浣紗記》崑劇。此時南曲經魏良輔改良崑山腔之後,蔚為風潮。《浣紗記》劇作結構完整,故事曲折,人物性格鮮明,唱詞優美抒情,以崑腔演出大為成功,風行一時,奠定了崑腔獨霸劇壇的基礎。劇情為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相國伍員的支援下興兵伐越欲報父仇,將越王勾踐困於會稽山。勾踐採納大夫范蠡計謀,厚禮卑詞吳王稱臣,並攜妻子大臣赴吳服役。勾踐在吳三年,敝衣勞作,曲意事關。吳王不聽伍員勸諫赦勾踐還鄉。越王臥薪嘗膽,伺機復仇雪恥。范蠡舉薦未婚妻西施使用美人計,分別時西施與范蠡把當年定情物溪紗各留一半,互囑毋忘。吳王為色所迷,不顧伍員反對,恣意荒淫。越國此時兵精糧足,又陰施計謀使吳年荒糧盡並出師伐齊,越乘機侵吳,使吳大敗,范蠡與西施功成身退,自此泛舟西湖,不問世事。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EP21__楊維楨、清江引、老鐵一生年譜、夜行船、弔古| 沈惠如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 EP21__楊維楨、清江引、老鐵一生年譜、夜行船、弔古| 沈惠如
    楊維楨(1296年-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又號鐵笛道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元末明初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尤以精通音律著稱。 少時讀書於鐵崖山,其父楊宏在鐵崖山麓築樓,樓上藏書萬卷,周圍種數百株梅樹,將梯子撤去,令其專心攻讀,楊維楨苦讀五年,每日用轆皿傳遞食物。泰定四年(1327年)中進士,授天臺縣尹,杭州四務提舉。 維楨為人倔強,詩文奇詭,喜做翻案文章,如〈炮烙辭〉一詩支持紂王。又以擬古樂府見稱於時,是當時詩壇領袖,因「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獨領風騷。 元末天下大亂,維楨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仕,遷蘇州、松江等地,隱居不出,和文人「筆墨縱橫,鉛粉狼藉」,沉溺聲色。與陸居仁、錢惟善被稱為「元末三高士」。 因擅長音樂,有竹枝、柳枝、桃花、杏花四妾,「皆能聲樂」,當時有詩云:「竹枝柳枝桃杏花,吹彈歌舞撥琵琶。可憐一解楊夫子,變作江南散樂家」。他自己也會吹奏笛子,常與四人相和。此外,他還曾創作南曲【蘇台弔古】,與顧堅、顧阿瑛、倪元鎮交好,常在顧阿瑛的玉山草堂集會。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召至京師,議訂禮法。晚年有肺疾。後請歸鄉里,朱元璋命百官於京都西門外設宴歡送,洪武三年庚戌五月二十五日逝世。宋濂為他寫〈元故奉訓大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君墓誌銘〉。 楊維楨酷愛妙善音聲。洪武初年,明太祖召其進京,就是為修撰禮樂書。他自己也確有以禮樂治天下的抱負,在休官期間曾作〈斛律珠傳〉,說道:「吾異時到鈞天所,帝命予制樂事,諧八音,和神人,以儀鳳鳥」云云,透露出對自己音樂才能的驕傲。楊維楨有過實際的音樂創作成績,如【清江引】、【回波引】,皆是其自度之曲。同時他還擅長多種樂器,他收藏的寶物六種,其中有鐵笛、胡琴、古琴、管簫、琵琶、鼓等等。在吳中與名士雅集交遊之時,幾乎無宴不奏樂,常自出鐵笛奏曲,座中賓客有時各出樂器和鳴,有時以至於翩然起舞,「以為神仙中人」。 鐵笛是楊維楨最著名的樂器。鐵笛的得來十分奇異,乃是「得洞庭湖中,冶人緱氏子嘗掘地得古莫邪,無所用,為鐵葉,筒之,長二尺有九寸,竅其九,進於道人。道人吹之,竅皆應律,奇聲絕人世。」(載於《明文霱卷之十一‧鐵笛道人自傳》) 鐵笛應該不止一支,因為楊維楨曾數次提及「大小鐵龍」。楊維楨將鐵笛一直隨身攜帶,吟詠頗多。他曾以「鐵笛一聲」為頭,做過二十四支【清江引】小曲,曲下注云「是老鐵一生年譜」。 例如描繪進士及第的得意忘形: 鐵笛一聲天上響,名在黃金榜。金釵十二行,豪氣三千丈,先生醉眠七寶床。 鐵笛一聲秋滿天,歸自金鑾殿,曾脫力士靴,也捧楊妃硯,先生醉書龍鳳箋。 。 表現其自矜史才的躊躇滿志: 鐵笛一聲天作紙,筆削春秋旨。千年鬼董狐,五代歐陽子,這的是斬妖雄楊鐵史。 。 書寫其棄官浪遊的豪放情懷: 鐵笛一聲江月上,濯足銀河浪。山公白接籬,太乙青黎杖,先生醉騎金鳳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山簡)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籬(古時的一種頭巾)。舉手問葛強,何如并州兒。』高陽池在襄陽,強是其愛將,并州人也。」 據說漢代劉向在朝廷藏典籍的天祿閣夜中獨坐誦書時,有老人拄青藜杖來,吹杖端出火照明,向劉向傳授 《洪範五行》 等古代典文。老人稱自己是天上太乙之精,聽說下界有姓劉的子弟博學讀書,故而來傳授。後以此典形容夜讀或勤學;也指受到高人傳授。 描寫寄情於詩酒聲色的放蕩不羈: 鐵笛一聲吹落霞,酒醉頻頻把。玉山不用推,翠黛重新畫,不記得小凌波扶上馬。 鐵笛一聲星散彩,夜宴重新擺,金蓮款款挨,玉盞深深拜。消受得小嬌嬌紅繡鞋。 。 這組小令做於晚年,對自己一生重要經歷的回顧,「鐵笛一聲」意象反覆出現在開頭,內容不同隨之抑揚起伏的變化,如同人生進行曲,自然多彩的展現作者的心靈律動。 最傑出的是內容是【雙調‧清江引】二十四首組曲中之前二首及最後一首: 鐵笛一聲吹破秋,海底魚龍鬥。月湧大江流,河瀉清天溜。先生醉眠看北斗。 鐵笛一聲雲氣飄,人在三山表。濯足洞庭波,翻身蓬萊島。先生眼空天地小。 鐵笛一聲翻海濤,海上麻姑到。龍公送酒船,山鬼燒丹灶,先生不知天地老。 此三支曲子以誇飾寫作法,鐵笛翻江倒海,驚天動地的威力,展現一位抒情主人翁的波瀾壯闊的筆法描述十分清晰。 【雙調‧夜行船】弔古 霸業艱危,嘆吳王端為。薴羅西子,傾城處,妝出捧心嬌媚。奢侈,玉液金莖,寶鳳雕龍,銀魚絲。遊戲,沉溺在翠紅鄉,忘卻臥薪滋味。 【前腔】乘機,勾踐雄徒。聚干戈,要雪會稽羞恥。懷奸計,越賂私通伯。 誰知,忠諫不聽,劍賜屬鏤,靈胥空死。狼狽,不想道請行成,北面稱臣不許。 【鬥哈蟆】堪悲,身國俱亡。把煙花山水,等閒無主。嘆高台百尺,頓遭烈炬。休覷,珠翠總劫灰,繁華只廢基。惱人意,叵耐范蠡扁舟,一片太湖煙水。 【前腔】聽啟,李亭荒。更夫椒樹老,浣花池廢。問銅溝明白,美人何處? 春去,楊柳水殿欹,芙蓉池館摧。動情的,只見綠樹黃鸝,寂寂怨誰無語。 【錦衣香】 館娃宮,荊榛蔽。響屧廊,莓苔翳。可惜剩水殘山,斷崖高寺,百花深處一僧歸。空遺舊跡,走狗鬥雞。想當年僭祭,望郊臺淒涼雲樹,香水鴛鴦去。酒城傾墜,茫茫練瀆,無邊秋水。 【漿水令】採蓮涇紅芳盡死,越來溪吳歌慘悽。宮中鹿走草萋萋,黍離故墟,過客傷悲。離宮廢,誰避暑?瓊姬墓冷蒼煙蔽。空原滴,空原滴,梧桐秋雨,臺城上,臺城上,夜烏啼。 憑弔吳宮的遺跡,有弔古傷今之感。明代梁辰魚寫作《浣紗記》將這兩支曲子原封不動的引入〈泛湖〉一齣,作為西施的唱詞,可見明代人如何推崇這位作家了。